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练习题及答案 现代管理学
中央党校研究生考试题及答案

2012一1.辩证唯物主义①辩证唯物主义是由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部分组成。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真正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哲学理论,它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
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
它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它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
2.经济社会形态社会形态作为揭示社会生活整体性特征,研究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类型即社会接个欧的社会历史范畴,通常有两种划分方法:一种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划分社会形态,即经济社会形态;一种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即技术社会形态.在经济社会形态范围内,有两种基本的划分方法:一是五种形态的社会划分法,一种是三种形态的社会划分法.五种形态则包括:原始、奴隶、封建、资本、共产;三种形态则包括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这两种划分方法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和社会发展阶段,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两种划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3.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现代管理学习题及答案

《现代管理学学习指导》前言《现代管理学》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基础性课程。
它具有综合性、科学性、艺术性、系统性等特点,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管理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基本原则和技术方法有较全面的了解,以使学生成为具有一定的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管理人才,提高学生走上社会后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针对《现代管理学》教材,配套设计了本指导书,旨在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紧密结合。
本书共分管理概述、管理理论及演变、计划、决策、组织、人员配备、领导与激励、沟通与控制等九章,各章内容包括:本章学习目标、本章内容及学习指导、模拟训练题三个部分。
编写本书时,作者紧跟时代步伐,着眼中外最新管理实践成果,增补了许多内容,能满足教学之急需,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配合教材学习、考前复习的必备参考书。
工商管理学院2007年2月于湖北经济学院第 1 页共 72 页目录第一章管理概述……………………第二章管理理论及演变……………第三章计划…………………………第四章决策…………………………第五章组织…………………………第六章人员配备……………………第七章领导与激励…………………第八章沟通…………………………第九章控制…………………………第 2 页共 72 页第一章管理概述一.本章学习目标学完本章后,你应该能够:1.掌握管理和管理学的基本定义,了解管理的各种职能。
2.认识学习管理学的意义及管理活动的普遍性。
3.知道现代管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学科性质。
4.熟练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
5.明确管理与环境的关系及管理人员的技能要求。
二.本章内容及学习指导管理学作为一门系统地研究人类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已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本章作为全课程的开头部分,从六个方面对管理、管理学进行了概述。
第一,管理的定义、性质及职能。
《现代管理学》复 习 题

中央党校2012级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现代管理学》复习题一、简答题16、简述管理的概念和特征。
P.5、61、简述管理的人本性。
P.818、举例说明管理的共有规律的概念。
P.115、简述职能制组织机构的优缺点8、事业部组织管理的特点是什么?P3546、在处理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时,要考虑哪些因素?P.3819、简述管理机构的设计原则。
P.3717、法约尔提出管理的五个职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4112、管理客体有哪些特征?P.4520、简述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作用。
P.4921、举例说明共有经济规律的概念。
P.5422、简述管理目标的涵义和作用。
P.6023、制定管理目标应遵循哪些原则?P.6524、简述目标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
P.7225、简述管理信息的特征。
P.7545、什么是管理观念?P.9126、什么是管理的人本观念?P.929、什么是管理的系统观念?P.10327、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系统管理有哪些特点?p.10628、管理的动态观念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1087、什么是管理的择优观念?P.11529、简述管理的择优原则。
P.12330、什么是管理的战略观念?P.1264、赶超战略有什么特点?P.13131、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必须处理好哪些关系?p.13532、正确确定战略步骤的依据是什么?p.13610、什么是管理的权变观念?P.14543、美国管理学家孔茨认为,领导方式与环境相适应要注意哪些问题?p.15144、美国管理学家菲德勒认为,环境是否对领导者有利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p.15215、现代管理包括哪几个过程?P.16714、科学决策的核心是方案选优,简述方案选优的标准。
P.18437、进行跟踪决策应注意哪些问题?p.18647、简述计划的效率性。
P.18948、简述计划编制的原则。
P.19938、简述实施的涵义和特点。
P.205、2066、简述实施的作用。
P.20749、简述指挥与协调的区别与联系。
党校考研《现代管理学》

1、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管理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方法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过程。
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管理要素是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目的、管理职能、管理方法、管理环境)2、管理的特征: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目的性、管理的人本性、管理的综合性、管理的创新性、管理的艺术性3、共有规律:是指所有管理都够有的规律,也是一些具有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
管理的循环规律、管理的人本规律、管理的择优规律、管理的全变规律、管理的反馈规律。
4、管理主体的特征:要有一定的权利、要有一定的能力。
管理主体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具有主动支配和影响作用的要素,它可以是单个管理者,也可以是有管理者群体组成的管理机构。
5、管理者的素质:政治素质(精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品德素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公道正派与人为善、谦虚谨慎作风民主、以身作则清正廉洁)知识素质、业务素质6、管理机构的设计类型: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矩阵制、事业部制7、管理机构的设计原则:1以目标为中心,以职能为依据的原则2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3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适当的原则4任人唯贤,择优录用的原则5精简效能的原则。
8、管理幅度:是指一个领导能直接而有效地领导其下属人数的限度。
管理层次:是指组织机构中按垂直隶属关系划分的等级。
在一定的组织机构中,他们成反比。
1、管理的单位的规模大小与处理问题的复杂程度。
2领导与下属领导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强弱3、授权程度4、信息传递的畅通程度.9、管理客体的特征:客观性、系统性、规律性、可控性10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作用:1、管理决策的参与者和执行者2、反馈信息的原发者和传递者。
管理文化的创造者和体验者11、管理客体中人始终处于主动地位:1、当他们参与管理、行使管理的功能时,处于主动管理的地位,即管理者的地位。
2当处于被管理者处于服从地位的时候,而是主动的服从,有条件的服从3、在同一管理客体中,人于其他组成要素始终处于有意识的主动支配地位,因而是管理成败的要素12共有经济规律是指在一切社会形态或几个社会形态中都存在的经济规律。
党校研究生入学现代管理学考试题

现代管理学一、概念题1、一般意义上的管理:一般意义上来说,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协调他人的活动,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系列社会活动过程。
管理的核心是组织,管理的重点是决策,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人.2、管理客体的规律性特征:作为管理客体,不管它表现为何种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都有自身一定的发展变化规律.3、直线职能制管理机构:直线职能制管理结构是现实中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个组织形态,它把直线制结构与职能制结构结合起来,以直线为基础,在各级行政负责人之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分别从事专业管理,作为该领导的参谋,实行主管统一指挥与职能部门参谋、指导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形式。
4、管理的系统性观念:是指管理主体自觉地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对管理要素、管理组织、管理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旨在优化管理的整体功能,取得较好效果的观念。
5、管理的权变观念:是管理观念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权变理论为基础,寻求在不断变化着的内外部环境中,采取最适宜的管理措施,以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
6、管理的择优观念:充分利用可能利用的条件,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满意的管理效果。
7、确定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任何任何决策问题都面临一定的环境和条件。
如果这些环境和条件是决策者主观所不能控制的就叫自然状态,如果自然状态时确定的,决策者对决策问题的情况有充分了解,决策的结果是确定的,这种决策就叫确定型决策;如果自然状态是不确定的,而且也无法计算其发生的概率,其结果也无法预料,这种决策就叫做不确定型决策。
8、战略方针:管理主体为实现战略指导思想和长远战略目标而规定的基本要求.9、战略指导思想:对战略体现的一定历史时期内事物发展的全局起决定性作用的规律所进行的高度概括。
10、管理过程中的实施:实施是管理中的一个极重要的过程,它包括从决策、计划形成起到管理目标实现为止的全部活动。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班辅导资料06现代管理学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班经济管理专业《现代管理学》06级入学辅导主讲人: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潘云良教授参考书:李兴山主编《现代管理学》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考试题型(三种类型)一、简答题二、辨析题, 先回答对或错,然后阐述理由.三、论述题答卷注意事项(一)简答题考的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内容。
例1.建立经济管理组织应遵循哪些原则?答:(1)有效性原则;(2分)(2)统一指挥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1分)(3)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相结合的原则;(1分)(4)沟通协调的原则。
(1分)例2. 简述管理的人本性。
答:管理要处理人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但最根本的是要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因此,任何管理都要从人的本性和人的需要出发,提高人的素质、处理人际关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放在中心地位,关心人、尊重人、培养人、发展人作为管理的最终目的。
这就是管理的人本性。
(5分)例3. 简述管理客体的特征。
答:(1)客观性;(2分)(2)系统性;(1分)(3)规律性;(1分)(4)可控性。
(1分)(二)辨析题例1. 在管理学中,所谓管理层次,是指是指一个领导者直接领导其下属的人数。
答:错。
(1分)所谓管理层次,是指组织机构中按垂直隶属关系划分的等级。
(5分) 例2. 过分强调和依赖行政方法不利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答:对。
(1分)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待业、各单位之间既有明确分工,又有密切合作;(2分)地区之间要打破行政管辖界限,建立统一的市场,进行平等竞争。
(1分)而行政方法强调垂直性的领导和行政区域内的集中,因此过分强调和依赖行政方法容易形成所谓的条条专政和地区封锁。
这样,既不利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之间的分工协作和横向联合,也不利于地区间的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从而也就不利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2分)例3.下面组织机构是职能制。
高层领导职能部门职能部门职能部门中层领导中层领导中层领导答:错。
中央党校历代《现代企业管理概论》考试试卷以及答案

一、简答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1、如何理解管理的两重性?答: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所谓自然属性是指管理是任何社会劳动或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要求,它要从有效组织共同劳动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出发来发挥职能、采取措施。
这一点不以国家制度和阶级属性的不同而转移。
所谓社会属性,是指管理既然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在阶级社会中,它又要体现一定阶级的意志,并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因此必然受一定的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所制约。
2、公司制与传统的业主制、合伙制、工厂制企业相比,它具有哪些特点?答:公司制是与现代企业的财产组织形式和制度安排,与传统的业主制、合伙制、工厂制企业相比,它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一是产权关系明晰,二是资本结构多元化,克服了业主制、合伙制和工厂制企业融资机制“闭塞”的缺陷,实现了资本来源社会化。
三是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四是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权益,即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经营管理者等权利。
五是企业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3、简述“内部人控制”。
答:是指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以后,企业管理的控制权由管理者控制的现象。
4、比较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区别。
答:人力资源是指人类本身的体力、智力能够构成生产要素、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资产源泉。
相对于物力资源而言,它是指一定社会组织范围内人口总量中所蕴含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而人力资本则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普通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和其在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等价值在生产者身上的凝结,它表现在蕴含于人身中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和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
5、比较“推销”与“营销”的根本区别。
答:推销是:企业设立专门的销售部门,注重产品推销和广告投入,重视运用推销术或广告术,刺激或诱导顾客购买,至于顾客是否满意,则不是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
《现代管理学》测试题及答案

《现代管理学》测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专门研究管理活动及其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是( B )1-8A.管理B.管理学C.现代管理学D.管理思想2.原始社会是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其间出现了按人的自然属性和各成员的特殊兴趣与能力进行分工的即( C )2-30A.朴素的劳动协作思想B.原始的组织思想C.简单的自然劳动分工思想D.原始的科学管理思想3.在组织决策中,注重回溯分析的是(C )3-75A.战略决策B.危机决策C.追踪决策D.风险型决策4.首次提出“非正式组织”概念的是( B )2-55A.梅奥B.巴纳德C.欧文D.德鲁克5.现代管理系统的第一资源是( C )5-138A.物力资源B.财力资源C.人力资源D.信息资源6.以“人”为中心的是(C )5-150A.职级B.职等C.品位分类D.职位分类7.不确定型决策方法不包括( D )12-328A.好中求好标准B.坏中求好标准C.最小最大后悔值标准D.盈亏平衡分析法8.在管理协调中,常常担当主体角色的是( A )8-228A.信源B.信道C.信宿D.信息9.控制的目的在于( C )9-241A.寻找错误B.衡量雇员绩效C.使组织实际工作与计划一致D.使群体步调一致10.在管理上强调外部控制,主张依靠权威的力量作为指挥和控制手段的是( B )6-173A.领导方格理论B.X理论C.Y理论D.不成熟一成熟理论11.提出成就需要理论的是( C )7-205A.马斯洛B.弗鲁姆C.麦克利兰D.赫茨伯格12.期望理论依据的假设是( B )7-212A.满足—生产效率B.不满足—生产效率C.满足—组织绩效D.不满足—组织绩效13.使人脑不经过逻辑思维就直接产生行为和决策的因素是( D )10-269A.感性因素B.非理性因素C.理性因素D.超理性因素14.不属于目标管理特点的是( A )11-285A.过程管理B.成果管理C.民主管理D.自觉管理15.首先提出PDCA循环的是( C )11-301A.波特B.西蒙C.戴明D.孔茨16.不属于全面控制法的是( B )13-351A.损益控制法B.项目预算法C.投资报酬率分析法D.管理审计17.对单变量动态概率型决策可采用的是( C )12-334A.矩阵代数B.线性规划C.排队论D.非线性规划18.属于z型管理模式特点的是( C )2-59A.灵活雇佣制B.评价与快速晋升C.拓宽职业发展路径D.集体决策与集体负责19.近代西方管理理论产生之前,对管理理论的诞生贡献较大的是( D )2-教材中无法找到标准答案A.韦伯B.法约尔C.施米特D.麦卡勒姆20.公平理论注重的是( B )7-217A.程序公平B.分配公平C.过程公平D.评估公平第二部分非选择题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党校考试现代管理学重点答案

现代管理学一、概念解释题1、一般意义上的管理:一般意义上的管理即一般说,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管理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方法,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过程。
2、管理的系统观念:是指管理主体自觉地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对管理要素、管理组织、管理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旨在优化管理的整体功能,取得较好效果的观念。
3、管理的人本性:人是管理的决定性因素,任何管理都要从人的本性和人的需要出发,把提高人的素质、处理人际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放在中心地位,把关心人、尊重人、培养人、发展人作为管理的最终目的、这就是管理的人本性。
4、管理客体的系统性:在实际中,管理客体表现为各种存在形式和运动状态,但是,他们的存在和运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既自成系统,又相互联系构成更大的系统。
这就是管理客体的系统性。
5、确定型决策:如果自然状态是确定的,决策者对决策问题的情况有充分了解,决策的结果是确定,这种决策就叫做确定型决策。
6、管理的权变观念:管理的权变观念是指在管理条件和管理环境不断发展变化的前提下,组织应因人、因事、因时、因地权宜应变,采取与之相应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的观念。
7、管理的战略观念:管理的战略观念是指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从全局和长远出发,对管理客体和管理过程进行总体谋划的管理观念体系。
8、磋商激励:磋商激励是激励方式常用方法之一。
它要求管理者在安排工作室切记对下属发号施令,横加干预,指手画脚,这样会伤害下属的自尊心,降低其内在的激励力。
而采取磋商的方式,管理者用商量的口气发问,可诱发人的自尊心,发挥最大的潜在能力。
9、不确定型决策:如果自然状态是不确定的,而且无法计算其发生的概率,及结果也无法预料,这种决策叫做不确定型决策。
10、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党、国家、群众运用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对机关单位、群体团体、工作人员和其他人员的各种社会行为所进行的监督。
11、风险型决策:如果自然状态是不确定的,但决策者可以根据预测情况计算出事情发生的概率,并根据概率能对决策结果做出一定的估计,这种决策类型就叫风险决策。
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习题及答案

现代管理学一、概念题1、管理的人本性管理要处理人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但最根本的是要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人是管理的决定因素。
任何管理都要从人的本性和人的需要出发,把提高人的素质、处理人际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放在中心位置,把关心人、尊重人、培养人、开展人作为管理的最终目的。
2、管理的创新性管理不仅是进行共同劳动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必要条件,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劳动,这种劳动不仅参与创造价值,还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开展,管理创新性还在于管理本身也是不断变革不断创新的社会活动。
通过管理的变革,不但能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开展,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创造新的生产力。
技术革命必然要求管理变革,科学管理使新技术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开展。
3、管理的综合性管理是一个复杂的控制过程,他要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并要运用多种手段综合解决各种复杂的矛盾,处理各种复杂的关系,以到达系统的协调和管理目标的实现。
4、职能制管理机构就是单位内各级管理部门除领导人外,还建立相应的职能机构,这些职能机构在自己所管的业务范围内有权向下级组织下达指示和使命。
优点是提高了管理的专业化程度,缺点是容易形成多头领导、不符合统一指挥的原那么。
5、管理的权变观念:是指在管理条件和管理环境不断开展变化的前提下,组织应因人因事因时因地权益应变,采取与之相应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的观念。
其核心内容是管理效果完全取决于组织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
要素、管理组织、管理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旨在优化管理的整体功能,取得较好效果的观念。
7、管理的战略观念:是指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从全局和长远出发,对管理客体和管理过程进行总体谋划的管理观念体系。
是管理主体对战略的地位、作用反复认识的强化。
8、沟通鼓励:是指管理者同群众打成一片,彼此之间感情融洽,信息沟通,相互依赖了解,会形成一种巨大的鼓励力量。
9、尊重鼓励:指的是管理者以平等的态度、同志的感情,对待被管理者,它包括信任、尊重、支持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
委党校研究生现代管理学试题及答案

现代管理学一、概念题1、管理的定义: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管理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方法,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过程。
2、管理规律:管理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认识、把握和运用好管理规律,不仅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而且也是从管理必然王国走向管理自由王国的必由之路。
3、管理主体: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具有主动支配和影响作用的要素。
它可以是单个管理者,也可以是由管理者群体组成的管理结构。
4、管理机构:由主管部门管理的,负责企事业单位某方面工作的机构,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5、管理客体:是指能够被一定管理主体影响和控制的客观事物。
6、管理目标: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7、管理的人本观念:人是管理的决定因素。
任何管理都要从人的本性和人的需要出发,把提高人的素质、处理人际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放在中心地位,把关心人、尊重人、培养人、发展人作为管理的最终目的。
8、管理的系统观念:是指管理主体自觉地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对管理要素、管理组织、管理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旨在优化管理的整体功能,取得较好效果的观念。
9、管理的择优观念:充分利用可能利用的条件,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满意的管理效果。
10、管理的战略观念: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从全局和长远出发,对管理客体和管理过程进行总体谋划的管理观念体系。
11、管理的权变观念:是指在管理条件和管理环境不断发展变化的前提下,组织应因人、因事、因时、因地权宜应变,采取与之相应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的观念。
12、决策:决策是指管理者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一定的管理行为确定管理目标,制定并选择管理方案的过程。
13、指导性计划:只规定一些一般性的方针,指出重点但不把管理者限定在具体目标或特定行政方案上的计划。
14、尊重激励:指管理者以平等的态度、同志的感情,对待被管理者,它包括信任、尊重、支持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
中央党校研究生《现代企业管理研究》

中央党校研究生《现代企业管理研究》《现代企业管理研究》第一讲现代企业管理概论作业题1:什么是企业管理:?答:企业管理(Business Management),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
作业题2:企业管理的性质与任务是什么?答:企业管理的性质是指以营销管理为龙头,以成本管理为基础,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保证,旨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形象为目标的,从企业发展规划和整体部署出发,强调战略管理和动态管理。
企业管理的任务:一是通过加强财务会计基础工作和会计的职能,为企业决策提供翔实可靠的信息。
二是充分调动各层次、各部门的积极性,利用人群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支持、鼓励广大员工的积极参与。
三是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借助数学及统计工具、计算机技术作好定量分析管理,并与定性分析管理相结合,提高决策的准确性,降低决策的风险。
四是致力于企业文化建设。
所谓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一种综合体,是企业进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具有重要的导向、凝聚、激励、约束、辐射功能。
作业题3:如何科学确定组织的目标?答: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在企业管理领域。
企业目标可分为战略性目标、策略性目标以及方案、任务等。
一般来说,经1营战略目标和高级策略目标由高级管理者制订;中级目标由中层管理者制订;初级目标由基层管理者制订;方案和任务由职工制订,并同每一个成员的应有成果相联系。
自上而下的目标分解和自下而上的目标期望相结合,使经营计划的贯彻执行建立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把企业职工吸引到企业经营活动中来。
第二讲企业改革与现代企业制度作业题4:现代企业制度包括哪些内容?答: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有:1、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框架;2、现代企业产权制度;3、现代企业组织制度;4、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研究报告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练习题及答案 现代管理学

1、哲学的基本问题: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2、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叫做生产力。
3、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
4:、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
5、商品:是用来等价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的统一体。
6、货币:就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7、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并由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8、可变资本: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
9、实践: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是人们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认识活动的基础。
(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在阶级社会,基本形式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
)10、理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对感性材料的加工而获得的关于对事物全面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11、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12、主要矛盾:在复杂事物中的各种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到决定作用的矛盾。
13、自觉能动性:又叫主观能动性。
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
14、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15、文化产业: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二、辨析题1.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V2.对新事物要肯定一切,对旧事物要否定一切。
X3.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所以它们是两类独立存在的劳动。
X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类独立存在的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重属性。
4.市场经济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但它并不排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V 5.发展才是硬道理,这里所说的“发展”是指经济发展。
X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中央党校现代管理学

中央党校现代管理学篇一:中央党校研究生考试——现代管理学复习要点及题型分析现代管理学复习要点及题型分析导言部分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一、管理的概念与特征。
(选择、辨析)答: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管理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方法,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过程。
(P5)管理的特征:①二重性;②目的性;③人本性;④综合性;⑤创新性;⑥艺术性。
(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基础,艺术性是科学性的发挥)辨析题:管理只具有自然属性而不具备社会属性。
答:错。
管理都具有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所谓自然属性是指,管理是任何管理活动都是社会劳动和共同劳动的客观要求,都要按社会劳动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规律办事。
不以社会制度和阶级属性的不同而转移。
所谓社会属性是指,管理毕竟在一定社会制度和国家体制下进行。
在任何社会中,管理不但要组织和发展生产力,还要调整生产关系、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这也是管理之所以具有二重性的重要原因。
辨析题:管理是一门科学而不是一门艺术。
答:错。
管理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因此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我们之所以说管理是一门科学,是因为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根据管理的一般规律,人们可以研究总结出管理的一般原理、一般原则、一般程序和一般方法。
在实践中,只有按照这些原理、原则、程序和方法办事,才能达到管理目标,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这就是管理的科学性。
我们之所以说管理是一门艺术,主要是因为,影响管理的因素不仅有确定性的因素,而且有不确定性的因素;不仅有稳定性的因素,而且还有突发性、偶然性因素;不仅有物质性、技术性的“硬”因素,而且还有观念性、文化性的“软”因素。
影响管理的因素的这种复杂多变性,就决定了管理的艺术性。
二、管理规律(选择、判断)管理规律是指在一定的管理环境和条件下,管理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规律。
管理规律至少包括共有规律、派生规律、特殊规律和技巧性规律等类型。
在职研究生综合考试试题答案

中央党校函授学院二OO 七级研究生综合考试复习题一、涉及参考书《西方经济学》 谢鲁江主编《西方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李兴山主编 《宏观经济管理通论》 赵长茂主编 《现代管理学》 考试题型(一) 单项选择题 (每个题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请在答题上写明正确选项 的题号,共 100题,考试抽 20题,每题 1分,共 20分)。
(二) 辨析题(先回答对错,再说明理由,共 40题,考试抽 8 题,每题 8 分)。
(三) 论述题(共 5 题,考试抽 1 题,16 分)。
全部复习内容共计 145 个题、单项选择题1、在经济学中,稀缺是相对( A )而言的2、需求函救概念反映影响需求量的因素,它说明影响需求的因素是(A )(C)价格 (D )收入3、边际效用指的是( C )(A) 消费全部商品所得到的整个效用 (B )消费每个商品所得到的平均效用7、下列各等式哪个正确( A )(A) 社会总供给=国内生产总值+商品和劳务的进口一出口(A )人的需要的无限性 (B )商品供不应求 (C )产品的短缺(D )资源枯竭(A) 多种因素(B) 单一因素(C )新增一个商品消费所得到的新增效用 4、利润最大化原则就是( B )(A) 总收益要尽可能大于总成本 (C )生产函数等于成本函数5、 公开市场业务是( A )的业务(A) 政府在资本市场买卖政府债券 (C )政府强制企业市场信息公开6、 政府第二次调节属于( D )(A) 事后调节(C )事前调节(D) 消费商品所得到的满足程度(B)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D )确立生产最佳阶段的原则(B) 政府在市场公开买卖资产 (D )政府抑制垄断、鼓励竞争 (B) 事中调节 (D )高层次调节(B)社会总供给=国民生产总值+商品和劳务的进口一出口(C)社会总供给=国内生产总值+商品和劳务的出口一进口(D)社会总供给=国民生产总值+商品和劳务的出口一进口8、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体系中,以下说法中哪个不正确( A )(A)当意愿总需求大于意愿总供给时,实际总需求等于意愿总需求(B)当意愿总需求大于意愿总供给时,实际总需求等于意愿总供给(C)实际总供给与实际总需求恒等 (D)有效总供给与有效总需求恒等9、人们一般把德国的市场经济模式称为( C )(A)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模式(B)自由市场模式(C)社会市场经济模式(D)政府监管模式10、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比,下面哪个说法不正确( B )(A)资金使用效率较差(B)对总需求的调节不如货币政策直接(C)调节作用力度较大,不容易形成“微调”的效果(D)灵活性较大11、学习西方管理理论的主线是( C )(A)激励理论(B)科学管理(C)人性假设(D)权变理论12、彼得•圣吉提出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 C )(A)事业部组织 (B)网络组织(C)学习型组织 (D)公司制组织13、法约尔认为,管理由( D )五个要素构成(A)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技术(B)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C)目标、决策、沟通、协调、文化(D)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14、管理过程理论各个代表人物对管理职能的划分有所不同,但对三项职能认识一致,它们是( A )(A)计划、组织、控制(B)计划、指挥、人事(C)计划、指挥、控制(D)计划、协调、控制15、( B )强调定量分析、建立模型(A)科学管理理论(B)管理科学理论(C)目标管理理论(D)比较管理理论16、下面哪一项不符合生产经营性企业特点( A )(A)以销定产(B)以产定销(C)用户至上(D)市场导向17、下面哪个观点符合法约尔关于经营与管理的论述( C )(A)经营与管理是同一概念(B)经营与管理是没有关系的两部分(C)经营包括管理(D)管理包括经营18、企业管理的三个维度指的是(A )(A)环境管理、目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B)人力管理、物力管理、财力管理(C)生产管理、供应管理、营销管理(D)战略管理、组织机构、企业文化19、以下哪个战略是总体战略(D )(A)投资战略(B)人事战略(C)产品战略(D)攻势战略20、企业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必须对企业所处行业的体制进行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五种力量模型和四种通用战略来获取竞争的优势地位,是(A )的观点?(A)设计学派(B)定位学派(C)认识学派(D)结构学派21、“经济人”概念是微观经学的基本前提,这一概念的涵义是(C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概念解释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2、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叫做生产力。
3、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
4:、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
5、商品:是用来等价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的统一体。
6、货币:就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7、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并由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8、可变资本: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
9、实践: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是人们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认识活动的基础。
(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在阶级社会,基本形式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
)10、理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对感性材料的加工而获得的关于对事物全面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11、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12、主要矛盾:在复杂事物中的各种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到决定作用的矛盾。
13、自觉能动性:又叫主观能动性。
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
14、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15、文化产业: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二、辨析题1.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V2.对新事物要肯定一切,对旧事物要否定一切。
X3.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所以它们是两类独立存在的劳动。
X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类独立存在的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重属性。
4.市场经济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但它并不排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V 5.发展才是硬道理,这里所说的“发展”是指经济发展。
X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V7、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发展的根本动力。
V8、计划与市场的多少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人的本质区别。
V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9、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根本对立的分配原则。
X两种分配并非是根本对立的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原则,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通行的分配规则,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为两种分配原则的的结合提供了现实基础。
1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V1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V因为: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过程中,党和人民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而把党的领导和人们当家作主相结合的有效形式就是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是有机统一的关系。
12、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V1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只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有力手段。
X14.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的各种利益关系。
V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
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15.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
V三、简答题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是什么?答: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2.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答:(1)十九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3)19世纪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和生物进化论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4)马克思主义吸收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优秀的文化和传统,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论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基础。
3.简述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
答:1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就是发现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4.简述马克思对生产与消费之间关系的论述。
答:(1)具有直接的同一性;(2)互为媒介;(3)互相转换;(4)互有决定作用。
5.列宁是如何论述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的?答:(1)唯心主义根植于人类的认知之树;(2)人类认识的复杂性本身就包含产生哲学唯心主义的可能性。
6.什么是劳动力的价值?答:劳动力的价值由三个部分组成:(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7.列宁关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论述。
答:辨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其对立的实质是对事物发展的动力或源泉认识不同。
(1)形而上学发展观否认事物的,认为事物的运动是由外因引起的,事物的运动只是引起数量的增减和空间位置的移动。
(2)辩证法承认事物的内部的矛盾性,认为事物的运动是由自身引起的,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事物的运动不仅是数量的增减和空间位置的移动,而是进化和飞跃的统一,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换,是渐进性的中断。
8. 毛泽东是如何论述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答: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是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得到解决。
9.简述马克思关于资本的特殊性质的论述。
答:(1)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资本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3)资本是一个运动过程10.简述毛泽东关于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论述。
答:毛泽东认为,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独有的特征,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正因为人具有这种其他物质存在所无的能动性,人才可以从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才能在客观世界中立之为主体。
11.毛泽东是如何阐述“一般和个别相结合”工作方法的?答:一般和个别相结合,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认识规律——在具体工作中,既要考虑事物的普遍性,又要考虑事物的特殊性,将二者紧密结合,不至顾此失彼,认识和工作才能全面、到位。
1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答: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3.邓小平关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重要论断的基本涵义是什么?答:(1)我国已经处于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1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答:(1)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基础都是社会化大生产。
(3)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才能解决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僵直局面。
1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哪些基本原则?答:(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四、论述题1.马克思关于价值规律的论述及其重大意义。
答:第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是指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第二,价值规律具有以下作用:首先,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其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企业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必须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办事。
第三,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这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
由于科技教育在经济发展中日益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这样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获得更多的盈利,企业才能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活力,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2.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的论述及其重大意义。
答: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胜利,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矛盾的激化,充分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同时,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不仅为自己的灭亡准备了客观物质条件,即社会化大生产,而且还为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准备了社会力量,即无产阶级。
总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剧,成分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
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胜利,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当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
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了。
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3. 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答: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个命题,指出了邓小平理论的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坚持,另一方面是在当代中国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提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第四,邓小平理论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教文.民族.军事.外交.统战.党建等方面,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体系4. 论如何把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落到实处。
答:要把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落到实处,必须做到:第一,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在对外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头脑中,要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
在工作中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第二,始终着眼于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会建设,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奋斗。
第三,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的各种利益关系,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