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三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高三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8高三上·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我就是要个说法,怎么把人给抓走了?”从《秋菊打官司》的戏剧性结尾入手,苏力建构了“秋菊的困惑”的基本命题。
根据(西方)法律原则构建的当代中国法律制度无法回应秋菊的“讨说法”,反而损害了乡土社会中长期存在的社会互惠关系,造成悲剧性结局。
“秋菊的困惑”提出了一套与主流法治大相径庭的叙事模式:【乙】秋菊“讨说法”的目的并不是通过法律实现个人权力,(无论是民事赔偿还是刑事惩罚)她要的是让村主任道歉,并能继续为西沟子村服务。
从乡公安到市人民法院的法律程序并没有给秋菊一个“说法”,但是村主任救助难产的秋菊和秋菊的顺利生产,已经让西沟子村一度紧张的官民冲突得以“自然弥合”。
【丙】然而在影片结尾,国家法律机关介入,村主任被带走,这反而破坏了乡土社会的互惠秩序。
(1)文段中的划线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反而
B . 大相径庭
C . 权力
D . 弥合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 甲
B . 乙
C . 丙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6高三上·安徽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学术共同体,是社会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某个学科内部持有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理论基础和方法的学术集团,是学术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它的形成与发展,往往能够将一个时代的学术推向高峰。
考察两宋时代的学术发展,
两宋士人学术共同体的昌盛便不可忽视。
因宋代道学发达,或可名其为道学共同体。
道学共同体是由宋代部分持共同价值观、道德立场和学术取向的儒家形成的团体。
道学家与汉唐儒家不同。
汉唐儒家多致力于寻章摘句、解释经典,虽然在整理与保存儒家经典方面贡献颇多,但在学术与思想方面颇为缺乏创造性。
而宋代道学家以继三代绝学,挽日下世风,兴仁义道德,正己心人心,开万世太平为己任,穷究天理人性,讲求修身之道。
道学家与宋代其他儒家亦有三个明显区别。
就仕途而言,道学家往往两栖于学堂与官场,存庙堂之志,而以学堂为主;游离于政治,而对政治不忘。
因此,他们与身居庙堂之儒有不同的立场与思考问题的角度。
就价值取向而言,道学家更趋向向内追求和终极追求。
他们对己追求居敬,自诚致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他们的终极追求则希望实现道德完满,以及具有高尚的人格和圣贤境界,并因这种追求而不与现实妥协。
就理论而言,道学家更趋于哲学化。
这与他们的价值取向相关联。
在向内的追求影响下,他们从事学术探索时都从诚意正心、居敬持正出发,不求闻达,潜心求索;而在终极关怀的影响下,他们都试图构建包罗万象的理论体系。
这也是两宋道学大家都是哲学大家的原因。
道学共同体是在宋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社会方面,“隋、唐外竞虽力,而风俗日即于奢淫,士习日趋于卑陋”,故而收拾人心,修齐治平,成为儒家知识分子的共识。
制度方面,北宋自太祖起便重视文治,政治一般出于有学术涵养、有理想抱负的士大夫之手,宽松的政治制度,也为道学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文化方面,官办和私立书院得到很大发展,自由讲学的风气一时盛行。
如二程、朱子等道学大家,都曾讲学、辩论于书院,书院也因而成为道学共同体发展的依托。
宋代道学共同体,据《宋史》记载,仅包括北宋五子、程氏门人、朱熹、张栻和朱氏门人。
这种界定固然有些狭窄,但他们身上确实更突出地体现了两宋道学家的特色。
他们虽然出身各有所本,性格各异,仕途经历不同,为学风格与理论内容亦各具特色,然而正是这些道学家形成了道学传统的核心,他们之间各具特色的传承、交流和争论促成了道学共同体的发展。
北宋五子虽没有构建学术共同体的自觉,但在南宋朱熹等人的自觉构建下,事实上形成了发端于北宋并对后代思想文化具有重大影响的道学共同体。
道学家作为这个共同体的核心人物,承担着传承道统的重任,在具备当时学术精英的共同特征之余,更有自身特色。
那就是,包容创新的魄力、经世济民的抱负,以及对人格圆满的追求、对格物致知的理性思考。
(选自罗旻《宋代道学共同体的形成及其特征》,有删改)
(1)
下列关于“道学共同体”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道学共同体是两宋时期一部分具有共同的儒学理论基础,在价值观、道德立场和学术取向等方面一致的人
所形成的学术集团。
B . 宋代道学共同体的核心人物是道学家,他们在学术与思想方面比汉唐时的儒家具有创造性,但是不太注重整理与保存儒家经典。
C . 隋唐日益奢淫、卑鄙的风气是道学共同体形成的社会背景,朝廷对文治的重视与自由的学术风气为它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D . 宋代道学共同体并不十分庞大,有的道学家虽然并没有构建学术共同体的主观意识,但在客观上却促使了道学共同体的形成。
(2)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道学家不满足于对经典的解释、整理与保存,而是以儒学匡正世风、振兴道德、正人心、求太平,对儒家学术与思想多有创新。
B . 道学家往往既在朝廷做官又在学堂讲学,对学问潜心求索,这使他们与只是在朝廷做官的儒家有不同的立场与思考问题的角度。
C . 道学家在价值取向上既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向内追求,又有实现道德完满的终级追求,而宋代其他儒家则不然。
D . 受价值取向的影响,道学家在理论构建上比其他学者更趋向哲学化,从而使他们具备了当时学术精英的共同特征,成为哲学大家。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道学共同体的形成、发展与特定历史条件如社会风气、政治制度及文化氛围等有关,这些因素对一个时代学术的发展往往具有重大影响。
B . 宋代道学家与汉唐时期的儒家在追求上是有所不同的,他们与同时期的儒家在仕途、价值取向、理论构建等方面的追求也有明显的不同。
C . 道学家大都不醉心于仕途,但又不忘政治,谋求学术的探索,重视高尚人格和圣贤境界的追求,因而形成了相近的为学风格与理论内容。
D . 继三代绝学,挽日下世风,兴仁义道德,正己心人心,以开万世太平为己任,穷究天理人性,讲求修身之道,是宋代道学家具有的特色。
3.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1035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下简称“传承学校”)。
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
一是实现了31个省(区、市)全覆盖,实现了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
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
各地各校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
三是凸显育人特质。
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方法,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
以成果展示为助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摘自2018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有删改)
材料二:
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教师眼里导致活动开展困难的因素
材料三: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然而,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发现,师资缺、涵养浅,不系统,课时紧、不持久,家校分……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
“教师本身的素养、人文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
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缺。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
”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
(摘自2016年12月17日《中国教育报》,有删节)
材料四:
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扩大师生参与度。
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虽然有“看点”,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
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
“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
“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抽去“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
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
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
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谐文化,和谐能激活教育的潜力,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正能量。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
当前,“互联网+”浪潮如火如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
(摘自2017年12月6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第二批传承学校覆盖了31个省(区、市),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其中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
B .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教师本身的素养、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都影响着传统文化进校
园的成效。
C . 校园文化活动要扩大师生参与度,它的目的并不是比赛拿奖,而是要给更多学生提供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
D . 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要在活动层面开展文体活动,而是要不断挖掘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 . 材料一侧重介绍了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目的,并介绍了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的特点。
B . 虽然近年来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但调查显示,比较了解传统文化的教师不足40%,这有可能成为制约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因素。
C . 被调查教师普遍认为课程设置是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困难的主要障碍,而实践学校则认为师资力量不足、内涵不够才是主要问题。
D .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主要以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虽然值得肯定,但不如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好。
E . 材料三侧重顶层设计,强调要从师资培训和课程体系的角度落实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材料四侧重基层落实,主要论述如何开展好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3)为了有效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应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 (12分) (2017高二上·大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碗一碗的山风
布衣粗食
八月的阳光炙热难当,直射在他裸露的肌肤上。
他裸露的肌肤黝黑黝黑,消瘦的脸颊和这大山的峭壁一样陡峭又刚毅。
他沿着一条鸡肠般蜿蜒的山路翻过了好几道山梁,再翻过两道山梁就可以看到去县城的中巴了。
一阵琅琅的读书声吸引了他,声音是从山腰的土砖屋里传来的。
他擦了一把汗,循着读书声,向土砖屋走去。
这是两间用黄土和杉树皮盖的平房。
伴着两声狗吠,一个6岁大的女孩跑了出来,羊角辫在她的肩膀上活蹦乱跳。
“要歇脚吗?”女孩好奇地看着他,两眼水汪汪的。
“我就是走累了,坐一会就走。
”他有些气喘吁吁,“刚刚是你在读书吗?真好听。
”
“哦,是的。
那你坐这吧。
”女孩搬来一张用毛竹编成的板凳。
他坐了下去,他走了十几里山路,实在太累了。
他问:“你爹娘呢?”
“哦。
我爹去山里伐木了。
很晚才回来,也有可能在山里住一晚,明天才回来。
我娘去很远的地方打工了……哦,不,我娘是跟别人跑了,再也不会回来了,山里太穷、太苦……是我的老太爷告诉我的……爹说了,现在山里请了个好老师,爹要多赚些钱,等开学时送我去读书。
爹还说了,以后要对老师好,毕竟请个好老师来山里不容易。
爹还说,将来读很多很多的书,就可以到北京去,还可以到更远的地方去,更远的地方还可以看到娘呢。
”女孩说这话的时候,眼里充满了读书的渴望。
“你一个人在家,不害怕吗?”他有些为她担忧。
“我,不怕啊。
家里有大黄陪我啊。
还有我的书陪着我啊。
”女孩拍了拍大黄狗的头,进屋拿来了她的书,递给他看,“这是我爹上次去县城的时候,从书摊里买来的。
”
他把书翻了翻。
这是一本漫画《阿童木》,有些旧了,书皮泛黄,但书页很整洁。
“这本书你都会读了吗?谁教你的啊?”
“是爹教的,爹上过小学五年级,认识很多字,还会讲很多很多故事。
”
“为什么你爹读了五年级就不读书了呢?”
“爹读完五年级,山里的老师调到县城去了,后来山里再也没有请到老师。
或者请到了,但从未待一年就又走了。
”女孩说话时,脸上掠过一丝茫然,但很快又高兴了起来,“这本书,我要把它背熟。
等到开学那天,我要背给老师听,老师一定会很高兴的。
”
“你怎么知道老师一定会很高兴呢?”他诧异,好奇。
“是山对面的小胖说的,他说,要是背书给老师听,老师不但高兴,还会奖励一颗糖呢!”女孩眼睛瞪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一颗甜蜜的糖,甜到心里去了。
“你认识老师吗?”
“不认识,我从来没有去过学校。
爹每天出去做事,我要留下来看家。
”女孩顿了顿,说,“你认识老师吗?”
“认识啊。
”
“你和我说说老师的模样吧,他爱笑吗?真的喜欢人背书给他听吗?”
“是的。
他爱笑。
他喜欢人背书给他听。
可他不是个好老师,他经常想着离开山里。
他不够称职,不把山里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
”他想了想,“不过他以后会成为一个好老师的。
”
“我不许你说老师的坏话。
老师就是好老师。
”女孩有些生气。
“如果,下学期,你没有见到老师,你会恨老师吗?”
女孩笑了:“不会啊,我爹说,不能因为山里穷,让老师跟着我们也穷一辈子。
你怎么这样问我呢?”女孩觉得奇怪,心里不安起来。
他低下头,沉默了很久:“能给我一碗水喝吗?”
“当然可以。
山里再穷,山泉水还是有的。
”女孩回屋端水那会,起山风了,山岚的树木哗啦啦地抖动着。
女孩把水端到他的手里:“听到了吗,山岚里有一碗一碗的山风。
”
“一碗一碗的山风,谁告诉你的?”
“我爹说的啊。
每读懂一本书,就是一碗山风,一碗一碗的山风连在一起,就连成了一条通往山外的路,有力量的路,路上会有金凤凰飞过。
如果一碗一碗的山风散开了,那就不再有力量了,永远也飞不出大山。
”女孩眼里亮着光,“爹还说,要是山里人都富裕了,大家都会像一碗一碗的山风一样,飞出大山去,不再回来了。
”
他端起女孩端给他的那碗水,就着山风,一饮而尽。
他起身告辞,转过身,从怀里掏出一张盖有县教育局大印的调令,使劲一扯,调令就像雪花片一样,散了一地。
调令里写着:兹有盘国珍,因为长期在山区从事教育工作,患上风湿、腰肌损伤等多种疾病,且教学成绩突出,经县教育局研究决定,特批准为国家正式教师,同时调入县二完小继续从教。
他朝山岚里的学校走去,走进了山风里。
一碗一碗的山风连在了一起,让他充满了力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女孩见到陌生的“他”毫无防备之心,老师离开,孩子不恨老师,这些反映了山里的民风淳朴。
B . “女孩觉得奇怪,心里不安起来”一句表明,女孩已经明显意识到面前这个人就是自己的老师。
C . 小说中女孩的父亲虽然没有正式出场,但正是有了这样一个人物,情节才得以一步步向前发展,小说的主题才得以进一步揭示。
D . 标题“一碗一碗的山风”既是对小说关键情节的概括,也体现了小说的主题,同时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小说在塑造女孩形象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请举例分析。
(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倒数第二段调令的内容可以删去,这也并不影响小说的主题表达。
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4分)
5. (14分)(2017·深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陶潜字渊明,或云字深明,名元亮。
浔阳柴桑人,晋大司马侃之曾孙也。
少有高趣,宅边有五柳树,故尝著《五柳先生传》,云:“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其自序如此。
盖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而归。
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夫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
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因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少有高趣趣:志趣
B . 而家贫不能恒得恒:经常
C . 晏如也晏:平静、安定
D . 盖以自况况:情况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①每有会意,欣然忘食②会天大雨,道不通
B . ①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②且焉置土石
C . ①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②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D . ①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②公等遇雨,皆已失期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陶潜“不慕荣利”的一组是()
①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②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③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④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陶渊明喜欢饮酒,但不善饮,家里穷得不能经常喝到,亲朋便摆酒招待他,他每次必醉,喝醉了就走。
B . 陶渊明亲自种田耕地,以至累得体弱生病,也不愿做官。
C . 江州刺史檀道济想让陶渊明出来做官,并讲了一番贤能之士处世的道理,可是陶渊明却不为所动。
D . 陶渊明做彭泽令是为了养家糊口,所以当官后便带上全家,并分配给儿子一个仆人来服侍他。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2017·抚顺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新晴山月
文同
高松漏疏月① ,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夜久不能寐。
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
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②。
【注】①疏月:稀疏的月光。
②络纬:一种草虫,又名“络丝娘”,即纺织娘。
(1)
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 诗的一,二两句紧扣诗题的“月”字,第一句写月光的神,第二句写月光的形,两句仅十个字,但描绘得细腻生动,境界优美。
B . 三,四两句写出了诗人在松下久久徘徊,不愿离去,更不愿匆匆入睡而要充分享受这良辰美景的心境。
C . 五,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池塘里的荷花好像因为怕风吹,所以将叶子卷了起来,山果以雨为病,形象地写出山中雨久,山果因遭雨害而自落的情景。
D . 七,八两句运用了设问的手法,把纺织娘不停地鸣叫与自己的低吟相映照,写得十分和谐,在自问自答中结束全诗。
E . 作者以诗人兼画家的双重眼光,观察和体会月夜美景,描绘了高松、月影、虫唱、风荷、果落等景色,写出山中月夜初晴后的幽美、寂静、清爽。
(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如何表达的?请结合全诗内容赏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2019·深圳模拟)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曾说过,“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其实,在学习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荀子在《劝学》中也用“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相似的道理。
(2)《论语十则》中提到一个成为老师的条件是________,而《师说》中表明从师的标准是________。
(3)《赤壁赋》中,苏轼放开小船自由飘荡后“________”,此情此景,让他欢乐至极,不禁“________”,想要登仙而去。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4分)
8. (2分) (2019高一上·合肥月考) 下列图表是合肥八中最新公布的全校学生阅读媒介调查结果,请仔细
阅读图表,得出两条结论。
9. (2分) (2018高一下·阳高开学考)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语,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个字。
我承认,“拒绝冷漠,传递温暖”是个好听的口号,①________比喊口号、搞签名要重要得多的是搞清楚人们为什么冷漠,拿什么来拒绝冷漠。
因为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最终解决问题,②________还是热闹一通,回头照旧。
③________大家为何有冷漠之感,原因当然不是“道德沦丧”、“拜金主义”那么简单。
冷漠常常源于④________,而疏离又源于不安全感、不信任感、相对被剥离感。
要根治⑤________,就得追根溯源,让道德的归道德,法律的归法律,经济的归经济;让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政府的归政府。
一句话,道德的力量从来都是有限的,
⑥________有道德义愤是远远不够的。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20高一上·深圳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人一生大约会说汉字四亿次。
有出处的汉字近十万个,是它们书写了百家经典、唐诗宋词,是它们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沧海桑田、时代变迁。
但在提笔忘字的今天,常用的汉字却不到四千个,很多汉字人们甚至都已经不会认、不会写。
万千汉字,犹如璀璨星辰,正在陨落。
近日,人民日报和某公司推出一款小游戏——汉字守护者,输入自己的名字,就能匹配一个汉字,其中不少属于濒危汉字。
该游戏倡导“以你之名,守护濒危汉字,守护文化星河”。
越来越多的网友参与其中,成为“汉字守护者”。
对此,有媒体赞赏,认为这是一种新时代的汉字传承方式;有学者认为,以游戏的方式传承汉字,有伤汉字之雅;也有网友质疑为什么要守护已与时代脱节的生僻字。
其实,汉字是陷入传承困境的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结合材料,以实验人为笔名,写一篇文章向人民日报投稿,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