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2018高中生物第三章章末整合提升教案浙科版必修2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第三章章末整合提升教案浙科版必修2

① 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② 细胞凋亡的概念: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性死亡的过程
③ 细胞衰老的特点:水少、酶低、色累、核大
④ 细胞癌变的原因:基因突变、环境因素
⑤ 细胞癌变的预防措施: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
⑥ 细胞分化与细胞凋亡的实验操作流程
板书设计应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可以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将细胞分化的过程、细胞凋亡的实例、细胞衰老的机制等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同时配合简洁的文字描述,使板书更加生动有趣。此外,可以采用颜色区分不同的知识点,使板书更具层次感和视觉冲击力。通过这样的板书设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堂内容,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5.学习任务单: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6.教学PPT:制作详细的教学PPT,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课堂练习等环节,以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清晰讲解和引导。
7.教学评价表:准备教学评价表,包括学生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参与度、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指标,以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 第三章 章末整合提升教案 浙科版必修2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2024-2025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高中生物 第三章 章末整合提升教案 浙科版必修2
本章节内容主要涵盖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细胞衰老和细胞癌变等四个方面。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细胞分化的实质,掌握细胞凋亡的概念和意义,理解细胞衰老的特点和机制,以及认识细胞癌变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观察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的实验,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相关概念。同时,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细胞衰老和细胞癌变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高中生物必修2(浙江科技版)第三、四章教材分析

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
●课程实施过程即是忠实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 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课程实施 过程实现预定的课程计划的程度。
● 教师是课程专家所制定的课程变革计划的忠 实执行者。教师是课程的“消费者”,他应当 按照专家对课程的“使用说明”,循规蹈矩地 实施教学。
● 应对教师进行适当的培训,在课程实施过程 中,对教师的行为进行有效支持与监督。
● 教师和学生进入教学设计过程
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指向人的解放。任何教学情境都是特殊的, 试图将教学过程工程化、模式化、机械化,就是压抑 教师和学生的个性,有违教育的宗旨。通过持续的创 造性探究获得关于真善美的活生生的真实体验,实现 人格的不断重构。
●教学设计过程恰如艺术创作,模式化的重复不是真 正的艺术,而是工匠的模仿。
无子西瓜的培育
一般来说,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合成部位是叶 原基、嫩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在这些部位,存 在着与生长素合成有关的酶系。在多种酶的催 化作用下,植物体内的色氨酸经过氨基转换、 脱羧作用和两个氧化步骤,最终变成生长素 (吲哚乙酸)。在二倍体西瓜的花粉中,除含 有少量的生长素外,同样也含有使色氨酸转变 成生长素的酶系。当二倍体花粉萌发时,形成 的花粉管伸入到三倍体植株的子房内并将自身 合成生长素的酶体系转移到其中,从而在子房 内仍能合成大量的生长素,促使子房发育成无 籽果实。
组蛋白是存在于染色体内的与 DNA结合的碱性蛋白质。染色体中组 蛋白以外的蛋白质成分称非组蛋白。 绝大部分非组蛋白呈酸性,因此也称 酸性蛋白质或剩余蛋白质。
组蛋白对染色体的结构起重要的作用
模型方法
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 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逻辑方法的一 种特有形式。模型舍去了原型的一些 次要的细节、非本质的联系,以简化 和理想化的形式去再现原型的各种复 杂结构、功能和联系,是连接理论和 应用的桥梁
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三节遗传信息的传递学案浙科版必修2

第三节遗传信息的传达1.归纳 DNA分子的复制。
2. 经过“活动:研究 DNA的复制过程”,感悟科学实验中包括的理性精神与求真意识、责备精神与创新意识,渐渐领悟科学的本质特点。
[ 学生用书 P47]一、 DNA复制的看法产生两个跟亲代DNA完好同样的新DNA分子的过程。
二、 DNA复制的过程1.形成“模板链”:在相关酶的作用下,两条链的配对碱基之间的氢键断开,碱基暴露出来,形成了两条模板链。
2.合成子链:每一条母链依照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吸引含有互补碱基的核苷酸,最后相邻核苷酸的脱氧核糖和磷酸基团间形成磷酸二酯键,产生一条新链(子链)。
3.形成新的 DNA分子:一条“模板链” ( 母链 ) 与一条新链 ( 子链 ) 形成一个新的 DNA分子,即一个双螺旋 DNA分子变成了两个双螺旋分子,并且新形成的 DNA分子与亲代 DNA分子同样。
三、 DNA复制的特点DNA复制的特点是半保留复制,即新合成的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是来自亲代的DNA,另一条链则是新合成的。
四、 DNA复制的意义DNA复制是遗传物质从亲代向子代传达的基础。
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进行DNA的复制,使亲代的遗传信息传达给了子代,从而保持了前后代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完成 DNA复制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提示: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
以 DNA的一条链“—A— T— C—”为模板,经复制后的子链是什么?提示: DNA复制合成子链时,每一条母链依照互补配对的原则,吸引含有互补碱基的核苷酸,最后相邻核苷酸的脱氧核糖和磷酸基团间形成磷酸二酯键,产生一条新链( 子链) 。
因此依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 DNA分子中 A与 T配对,C与 G配对,模板链为“— A— T— C—”,经复制后的子链为“— T— A—G—”。
DNA复制的研究 [ 学生用书P48]1.研究方法:同位素示踪法。
2.研究过程3.结果不同样脱氧核DNA 分不同样 DNA 分子占所有 DNA 分子之比苷酸链占全部链之比世代子离心后在含 14N 、只含 14N 含含只含 15管中的地址N 的 DNA15N14N15N 的 DNA的 DNA 分子分子分子 的链 的链亲代 全在下部 1 0 0 1 0第二代 全在中部 0 1 0 1/2 1/2第三代1/2 中部, 01/21/21/43/41/2 上部4. 结论(1) 新合成的子代双链DNA 分子中,一条链是来自亲代的 DNA ,另一条链则是新合成的。
高中生物第3章细胞的代谢3.3酶2名师精选教案浙科版必修

第3节酶
一、教学目标:
1、简述酶的概念
2、描述酶的发现过程,认同像酶发现过程那样,科学是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观点。
3、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感受生命活动的复杂性。
4、举例说明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逐步形成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5、分析酶的催化作用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酶的概念、本质、作用和特性。
三、教学方法:讨论探究实验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七、板书:
八、作业设计。
2017-2018学年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四章生物的变异章末整合提升教学案

第四章生物的变异知识系统构建规律方法整合整合一三种可遗传变异的比较例1 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可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其中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的变异是( )A .染色体不分离或不能够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 B.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C .染色体复制时受诱变因素影响,导致基因突变 D .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 B解析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可以发生染色体不分离或不能移向两极,从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间期都能发生染色体复制,受诱变因素影响,可导致基因突变;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
整合二 染色体组的判定 1.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的判断方法(1)根据染色体形态判断: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下图所示的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组数分别是:a 为3个,b 为2个,c 为1个。
(2)根据基因型判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就含几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内不含等位或相同基因。
下图所示的细胞中,它们所含的染色体组数分别是:a 为4个,b 为2个,c 为3个,d 为1个。
(3)根据染色体数与形态数的比值判断:染色体数与形态数比值意味着每种形态染色体数目的多少,每种形态染色体有几条,即含几个染色体组,如玉米的体细胞中共有20条染色体,10种形态,则玉米含有2个染色体组。
2.细胞分裂图像中染色体组数的判断以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标准,判断题目中所给图像中的染色体组数。
如下图所示:(1)图a 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染色体4条,生殖细胞中染色体2条,该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有2条染色体。
(2)图b 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染色体2条,生殖细胞中染色体2条,该细胞中有1个染色体组,染色体组中有2条染色体。
(浙江专版)2018-2019版高中生物 第三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章末整合提升讲义 浙科版必修3

( ×) 2.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性的、与生俱来的,可以对付所有病原体的免疫
(√) 3.泪液中的溶菌酶具有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 ) 4.参与特异性免疫的淋巴细胞有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 ) 5.巨噬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重要作用
( √)
答案
6.具有对抗原特异性识别的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效应细胞毒 性T细胞、记忆细胞以及效应B细胞等( ×) 7.白细胞介素-2、抗体、溶菌酶及抗原等都是免疫活性物质( × ) 8.抗原具有异物性,即抗原都是进入机体的外来物质,自身的物质不能作 为抗原( × ) 9.可以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叫抗原( √ ) 10.一般来说,二次应答比初次应答产生的抗体快而多( √ ) 11.人体内的抗体可以直接把体内的抗原清除( × ) 12.巨噬细胞能特异性地识别抗原,对抗原进行吞噬、处理( × )
答案
13.青霉素引发的过敏反应属于速发型过敏反应( √ ) 14.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者很容易因病原体感染而致病( √ ) 15.HIV只感染人体内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 × ) 16.艾滋病人死亡的直接原因是HIV的感染( × )
答案
学考必背
1.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有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组成的体表屏 障。 2.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有巨噬细胞、体液中的杀菌物质等组成的 体内的非特异性反应。 3.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反应,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4.巨噬细胞的作用:吞噬入侵的病原体和抗原—抗体复合物。 5.淋巴干细胞位于骨髓中,产生淋巴细胞。 6.哺乳动物的B淋巴细胞可能成熟于骨髓,能够分化形成记忆B细胞和效应 B细胞。
功疫 能
体液免疫: B 淋巴细胞主导
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二节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教学案浙科版必修2(最新整理)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二节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教学案浙科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二节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教学案浙科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二节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教学案浙科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第二节 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1.DNA是由四种不同的(A、G、C、T)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2.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①脱氧核糖与磷酸相间排列在外侧,形成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反向平行),构成DNA的基本骨架;②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是碱基对,排列在内侧.3.DNA分子中碱基之间一一对应,A一定与T配对,A和T的分子数相等;G一定与C配对,G和C的分子数相等;但A+T的量不一定等于G+C的量。
依据卡伽夫法则可以确定是双链DNA还是单链DNA。
4.不同生物的DNA碱基对的数目可能相同,但碱基对的排列顺序肯定不同。
5.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核酸片段,基因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了遗传信息.考试内容必考加试DNA 的分子结构和特点(1)核酸分子的组成(2)DNA分子的结构和特点(3)活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abbabbDNA分子的结构和特点1.DNA分子的化学组成(1)基本组成元素:C、H、O、N、P。
(2)基本单位:2.DNA分子的结构(1)主要特点:①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反向平行盘旋而成.②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例如:错误!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2)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18学年高中生物染色体与遗传章末整合提升教学案浙科版2180309345

第二章染色体与遗传知识系统构建规律方法整合整合一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1.列表比较法2.曲线图比较法3.分裂图像比较法(以二倍体动物细胞为例)例1 如图是某种动物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部分图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按先后顺序把有关有丝分裂图像的号码排列起来:__________________;按顺序把有关减数分裂图像的号码排列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动物的正常体细胞中有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细胞核中有________个DNA 分子。
(3)在上述分裂图中,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比此动物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增加一倍的是图____________。
(4)在上述分裂图中,属于初级精母细胞的是图_______。
(5)在上述分裂图中,每条染色体上只含有一个DNA 分子的是图____________。
答案(1)⑫②⑤⑥⑦ ①③⑧⑩④⑨⑪ (2)2 4 (3)⑤⑥ (4)①③⑧ (5)⑤⑥⑦⑨⑪ 解析 ①图中含4条染色体且两两配对,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②中含4条染色体,都排列在赤道面上,没有出现两两配对现象,为有丝分裂中期;③中含4条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④中含2条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⑤⑥都含8条染色体,染色体移向两极,为有丝分裂后期;⑦中细胞的每一极都含4条染色体,细胞膜正把细胞缢裂为两个,为有丝分裂末期;⑧表示同源染色体分开移向两极,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⑨中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移向两极,变成4条染色体,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⑩中无同源染色体,含2条已复制的染色体,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得到的细胞——次级性母细胞;⑪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得到的细胞——成熟生殖细胞;⑫中染色体散乱分布,中心粒正移向两极,为有丝分裂前期细胞。
整合二 概率计算中的“男孩患病”与“患病男孩” 1.常染色体遗传时(1)男孩患病:常染色体遗传与性别无关,男女性别及整个人群中的发生概率相等,故计算时不考虑性别,所得群体发病概率即为男孩患病的概率。
2017_2018学年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章末整合提升教学案浙科版必修2

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知识系统构建规律方式整合整合一同位素标记噬菌体的有关分析1.噬菌体的结构:噬菌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进程3.噬菌体的标记方式(1)标记细菌:用含有32P 或35S 的培育基培育细菌,取得含32P 或35S 的细菌。
(2)标记噬菌体:让噬菌体侵染含32P 或35S 的细菌,从而取得含32P 或35S 的噬菌体。
例1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研究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要紧进程如下: ①标记噬菌体→②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培育→③搅拌、离心→④检测放射性 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 .完整的实验进程需要利用别离含有35S 和32P 及既不含35S 也不含32P 的细菌 B .②中少量噬菌体未侵入细菌会致使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都偏高 C .③的作用是加速细菌的解体,增进噬菌体从细菌体内释放出来D .用32P 标记的噬菌体进行该实验,④的结果是只能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 答案 A解析 由于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标记噬菌体时,需要利用细菌;检测放射性时不能区分何种元素,因此要别离利用35S 和32P 去标记既不含35S 也不含32P 的细菌,A 正确;用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假设②中少量噬菌体未侵入细菌,可不能致使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偏高,B 错误;搅拌和离心的作用是让细菌和噬菌体分开,C 错误;用32P 标记的噬菌体进行该实验,④的结果是在沉淀物中检测到较强的放射性,但在上清液中也会有少量的放射性,D 错误。
整合二 DNA 分子结构的计算碱基互补配对原那么是核酸中碱基数量计算的基础。
可推知以下多条用于碱基计算的规律。
项目双链DNA 分子 1链2链A 、G 、T 、C 的关系A =T ;G =CA 1=T 2;G 1=C 2 A 2=T 1;G 2=C 1A +G =T +C =A +C =T +G =DNA 中碱基总数50%非互补碱基和之比:A +G T +C 或A +CT +G1 m 1/m 互补碱基和之比:A +T G +C 或G +CA +Tnnn某种碱基的比例(X 为A 、T 、G 、C 中某种碱基的含量)1/2(X 1%+X 2%) X 1% X 2%例2 已知某双链DNA 分子中,G 与C 之和占全数碱基总数的34%,其一条链中的T 与C 别离占该链碱基总数的32%和18%,那么在它的互补链中,T 和C 别离占该链碱基总数的( ) A .34%和16%B .34%和18%C.16%和34% D.32%和18%答案 A解析设该DNA分子的两条链别离为1链和2链,双链DNA分子中,G与C之和占全数碱基总数的34%,那么A +T占66%,又因为双链DNA分子中,互补配对的两种碱基之和占整个DNA分子比例和每条链中的比例相同,因此A1+T1=66%,G1+C1=34%,又因为T1与C1别离占该链碱基总数的32%和18%,那么A1=66%-32%=34%,G1=34%-18%=16%。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2教学案:第三章章末小结与测评含答案

[章末质量检测(三)]遗传的分子基础(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 )A.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B.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C.肺炎双球菌活体转化实验D.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解析:选D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肺炎双球菌的活体转化实验,只证明了S型菌中存在转化因子,并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运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
2.美国学者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的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从表可知( )B.②说明S 型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C.③和④说明S 型菌的DNA 是转化因子D.①~④说明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解析:选C 由①②③组相比较可知DNA是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再通过④组可进一步证明DNA是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蛋白质、多糖以及DNA水解产物都不是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从表中不能得出B项的结论;表中信息不能说明DNA是S型细菌的主要遗传物质。
3.1944年科学家从S型活菌中提取出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将S型菌的DNA加入到培养R型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其中的R型菌转化成了S型菌;而加入蛋白质、多糖等物质的培养基中,R型菌不能发生这种变化。
这一现象不能说明的是( ) A.S型菌的性状是由其DNA决定的B.在转化过程中,S型菌的DNA可能进入到R型菌的细胞中C.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DNA是遗传物质解析:选C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通过对各种生物进行研究之后统计得出的,因为一部分病毒是以RNA作为遗传物质的。
4.为了探究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经保温培养、搅拌离心,检测放射性,预计下层沉淀物中应没有放射性,但结果出现了放射性。
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高一生物浙科版必修2讲义:第三章 第二节

第二节 DNA 的分子结构和特点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细胞生物和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
那么DNA 究竟具有怎样的结构呢?如上图是坐落于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DNA 雕像和雅典奥运会中关于人类发现DNA 的过程,这就是科学家模拟的DNA 模型,下面就让我们重温科学家构建DNA 模型的研究历程,分析DNA 的结构特点。
一、DNA 分子的结构和特点1.基本单位2.双螺旋结构模型(1)该模型的构建者:美国学者沃森和英国学者克里克。
(2)写出图中①②③④的结构名称。
①A,②G,③腺嘌呤脱氧核苷酸,④氢键。
3.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1)两条链反向平行:脱氧核糖与磷酸基团交替连接形成主链的基本骨架,排列在外侧;碱基排列在内侧。
(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一条链上的A总与另一条链上的T配对,之间形成2个氢键;一条链上的G总与另一条链上的C配对,之间形成3个氢键。
(3)卡伽夫法则:在DNA分子中,A=T,G=C,有A+G=T+C,但A+T不一定等于G+C。
方法链接DNA结构的“五、四、三、二、一”记忆五种元素:C、H、O、N、P;四种碱基:A、G、C、T,相应地有四种脱氧核苷酸;三种物质: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二条长链: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一种螺旋: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如图是DNA片段的结构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的[1]、[2]、[5]、[7]的名称分别是什么?答案[1]为碱基对、[2]为一条脱氧核苷酸单链片段、[5]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7]为氢键。
2.两条链之间的碱基是怎样结合的?配对有什么规律?答案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且有一定规律:A与T配对,G与C配对。
3.结构[2]中的相邻碱基C和A是如何连接的?答案连接方式为:C—脱氧核糖—磷酸基团—脱氧核糖—A。
4.该片段中,游离的磷酸基团有几个?答案2个。
5.现有M、N两个均含有200个碱基的双链DNA分子,其中M分子中共有260个氢键,N 分子中含有20个腺嘌呤,那么M分子中有C—G碱基对多少个?这两个DNA分子中哪个结构更稳定?分析假设M分子只有A、T两种碱基,则200个碱基形成100个碱基对,含有200个氢键,而实际上有260个氢键,即G—C碱基对共60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末整合提升知识系统构建规律方法整合整合一同位素标记噬菌体的有关分析1.噬菌体的结构:噬菌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3.噬菌体的标记方法SPP(1)标记细菌:用含有或者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获得含35323532的噬菌体。
35323532的细菌。
或者或者的细菌,从而获得含或者标记噬菌体:让噬菌体侵染含(2)PSPS 1例“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研究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主要过程如下:①标记噬菌体→②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培养→③搅拌、离心→④检测放射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P及既不含S也不含PA.完整的实验过程需要利用分别含有S和.②中少量噬菌体35323532的细菌未侵入细菌会导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都偏高B C.③的作用是加速细菌的解体,促进噬菌体从细菌体内释放出来32标记的噬菌体进行该实验,④的结果是只能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D.用PA答案由于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所以在标记噬菌体时,需要利用解析S细菌;检测放射性时不能区分何种元素,所以要分别利用S和P去标记既不含3532标353235也不含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若②中少量噬菌体未侵入细菌,不会导SA正确;用P的细菌,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偏高,B错误;搅拌和离心的作用是让细菌和噬菌体分开,C错误;32P标记的噬菌体进行该实验,④的结果是在沉淀物中检测到较强的放射性,但在上清液用中也会有少量的放射性,D错误。
整合二 DNA分子结构的计算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核酸中碱基数量计算的基础。
可推知以下多条用于碱基计算的规律。
分C34%,其一条链中的T与CDNA例2 已知某双链分子中,G与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 ( 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则在它的互补链中,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32%和18%T和C18% .16% A.34%和B34%和18%和32%和C.16%34% .DA答案之和占全部碱基链,双链CGDNA分子中,与2DNA 解析设该分子的两条链分别为1链和DNA,又因为双链+,则总数的34%AT占66%DNA分子中,互补配对的两种碱基之和占整个分别占该,又因为=C+,=T+分子比例和每条链中的比例相同,因此A66%G34%T与C111111分子的碱基,=32%-=66%A18%和32%链碱基总数的,则34%DNA。
根据16%=G18%-34%=11.互补配对关系,所以T=A=34%,C=G=16%。
1122整合三 DNA复制的有关计算DNA分子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一个DNA分子复制n次,则有:1.DNA分子数个。
子代DNA分子数=(1) 2个。
链的子代DNA分子数=(2)含有亲代DNA n-2)个。
不含亲n 2代DNA链的子代DNA分子数=(2(3) 2.脱氧核苷酸链数1n+条。
(1)子代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链数=2亲代脱氧核苷酸链数=2条。
(2)1+n-(3)新合成的脱氧核苷酸链数=(22)条。
.消耗的脱氧核苷酸数3次复制需要消耗该脱氧核苷酸数为DNA分子含有某种脱氧核苷酸m个,经过n若一亲代(1)n-m·(21)个。
1n-个。
(2)第n次复制需该脱氧核苷酸数=m·2例3 某DNA分子含m对碱基,其中腺嘌呤有A个。
下列有关此DNA在连续复制时所需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目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在第一次复制时,需要(m-A)个B.在第二次复制时,需要2(m-A)个-A).在第n次复制时,需要2个 C n D.在n次复制过程中,总共需要2(m-A)个n-1(m答案 D形成的脱氧核分子为2连续复制了n次,产生的子代DNA 解析DNA复制n次是指DNA1n+条。
n个,第n次复制是指DNA复制了n-1次,已产生子代的苷酸链有2DNA分子继续进行第n次复制。
两种复制情况下所需的脱氧核苷酸的数目是不同的。
在计算DNA分子在第n次复制过程中所需含某种碱基的脱氧核苷酸数目时,要先计算出n次复制时所需要的该种脱氧核苷酸数,再减去(n-1)次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的该种脱氧核苷酸数。
该DNA分子含胞嘧啶数目为n 1)-个。
A)(2(mnA)(m -个,复制次需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目为-遗传信息、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比较整合四图解①遗传信息是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通过转录,使遗传信息传递到mRNA的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上;联系②mRNA的密码子直接控制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反密码子则起到翻译的作用例4 下列为某一段多肽链和控制它合成的DNA双链的一段。
“—甲硫氨酸—脯氨酸—苏氨酸—甘氨酸—缬氨酸—”密码子表:甲硫氨酸:AUG;脯氨酸:CCA、CCC、CCU、CCG;苏氨酸:ACU、ACC、ACA、ACG;甘氨酸:GGU、GGA、GGG、GGC;缬氨酸:GUU、GUC、GUA、GUG。
根据上述材料,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A.这条多肽链中有4个“—CO—NH—”的结构B.决定这段多肽链的遗传密码子依次是AUG、CCC、ACC、GGG、GUAC.这段DNA中的①链起了转录模板的作用D.若①链中CCC碱基变为CCT,则该多肽链的结构一定发生改变答案 D个肽键,由甲硫氨酸的密码子组成可推知①链为转录4个氨基酸脱水缩合时应产生5 解析.时的模板链,故密码子应依次为AUG、CCC、ACC、GGG、GUA;若①链中CCC碱基变为CCT,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其决定的氨基酸并没有改变,该多肽链的结构也未改变。
整合五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过程的区别1.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基因表达是边转录边翻译(图1)。
2.真核生物细胞核内转录,产生的mRNA穿过核孔到细胞质中和核糖体结合,进行翻译的过程(图2)。
例5 图示为两种细胞中主要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两种表达过程均主要由线粒体提供能量,由细胞质提供原料B.甲没有核膜围成的细胞核,所以转录、翻译同时发生在同一空间内C.乙细胞的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需要通过核孔才能进入细胞质D.若合成某条肽链时脱去了100个水分子,则该肽链中至少含有102个氧原子答案 A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甲细胞是原核细胞,乙细胞是真核细胞,则甲细胞不含线粒体;原核细胞的转录和翻译都发生在细胞质中;乙细胞翻译的场所为细胞质中的核糖体,细胞核基则个水分子,100若合成某肽链时脱去必须通过核孔才能从细胞核出来;mRNA因转录出来的.该肽链含有100个肽键,每个肽键中含有1个氧原子,再加上一端的羧基含有的2个氧原子,该肽链至少含有102个氧原子。
热点考题集训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S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为粗糙的,R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为光滑的B.S型菌的DNA经加热后失活,因而注射S型菌后的小鼠仍存活C.从病死小鼠中分离得到的肺炎双球菌只有S型菌而无R型菌D.该实验未证明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由S型菌的DNA引起的答案 DN有40个。
在不含N的DNA分子含100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A)2.一个完全标记上1515需1515的7∶1,DNA分子总数与含N的DNA分子总数之比为的培养液中经过n次复制后,不含N) 个,则n,m分别是( 游离胞嘧啶(C)为m900 、4960D.4、A.3、960B.3、900C.D答案分子携带有标DNA分子不管复制多少次,其子代DNA分子中必然有两个DNA解析标记过的1515分子可知共得到DNAN的DNA分子总数与含N的DNA分子总数之比为7∶1,记。
根据不含16C40个,G==60个,A16个,DNA分子需要复制4次;根据题中腺嘌呤40个可知,=T=960除去开始时作为模板的DNA分子,C为还需要60×16=个DNA分子共需要960个碱基C,。
个。
选=900D -601514。
现bDNA.假如某大肠杆菌含N的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含N的DN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1415) 子二代那么,DNA的相对分子质量平均为( 的大肠杆菌培养在含将含NN的培养基中,b3ab +a+ A.B.423b3b2a+a+ D.C.42答案 B DNA个2,其中DNA个4的培养基中,子二代有N的大肠杆菌培养在含N个含1 解析.1415各NN。
4个子代DNA实际为62含1条N链和1条N链,另外2个DNA的条链都含151415的相14151414链条对分子质量故子二代DNA的DNA,链,2条N故相当于3个含N的DNA和1个含N和b+3a 正确。
平均为,故B4但组成这两种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含量相同,4.同一物种的两类细胞各产生一种分泌蛋白,) 排列顺序不同。
其原因是参与这两种蛋白质合成的(.tRNA种类不同A .mRNA碱基序列不同B C.核糖体成分不同 D.同一密码子所决定的氨基酸不同B答案直接决定C项错误;解析细胞内合成蛋白质过程中,tRNA种类和核糖体成分是相同的,A、项正确;B氨基酸顺序的是mRNA碱基序列,mRNA碱基序列不同,合成的氨基酸顺序也不同,项错误。
同一密码子决定的氨基酸是相同的,D)5.如图为中心法则图解。
下列有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过程a只发生在有丝分裂的间期B.过程b和c为基因的表达,具有选择性C.过程a、b、c、d、e都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D.过程d、e只发生在某些病毒中答案 A解析 a为DNA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A错误;b、c分别为转录和翻译过程,基因的表达具有选择性,B正确;d、e为逆转录和RNA复制,只发生在遗传物质为RNA的病毒中,D正确;DNA复制、转录、翻译及逆转录和RNA的复制过程中,都需要模板,都存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正确。
6.一条多肽链中有氨基酸1000个,则作为合成该多肽链模板的信使RNA和用来转录该信使RNA 的基因分别至少有碱基( )A.3000个和3000个 B.1000个和3000个个6000个和3000.个个和.C10004000 DD答案本题是一道较常见的有关氨基酸和碱基之间关系的计算题,主要考查对知识的理解运解析上的用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掌握了它们的关系:氨基酸个数∶mRNA上的碱基数目∶DNA 碱基数目=1∶3∶6,马上可以指出正确的答案。
.7.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指导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
其主要原因是( )A.一种氨基酸可能由多种密码子来决定B.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多种转运RNA携带到核糖体中C.一个核糖体可同时与多条mRNA结合,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D.一个mRNA分子上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答案 D解析一个mRNA分子上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这样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指导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
8.(加试)如图是有关真核细胞内遗传信息传递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1所示过程主要发生于细胞核中,其原料为核糖核苷酸B.图2所示过程主要发生于核糖体中,其原料为氨基酸C.图1中①是DNA聚合酶,图2中②是rRNAD.图2所示多肽合成到Gly就终止,导致合成结束的终止密码子是UAG答案 D解析图1所示过程为DNA复制,其原料为脱氧核苷酸;图2所示过程为翻译,其唯一场所为核糖体;图1中①是解旋酶,图2中②是t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