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三单元

合集下载

第2课《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2课《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2课《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食物中的营养》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食物》中的第二课。

是在前一课调查、统计了一天中吃过的食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进行探究,是让学生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的基础。

因此,是承上启下的一课,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课。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要让学生认识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其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在能力方面属于“实验能力”的系列,本节课的内容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这节课分为三部分教学:1、食物中含有那些营养成分;2、在一天的食物中,我们能获得哪些营养。

3、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半科学课的学习,已能较为熟练的运用调查、观察、实验、记录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是学习本课的能力基础。

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对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对一天的食物已经有了丰富的认识,大多数学生都知道我们是通过食物获取营养的,这是我们能顺利进入并完成本课的知识基础。

c$a8cBu3|T}"Oc0 在生活中,学生们对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的认识还相当有限,部分学生甚至一无所知,这是学习本课的障碍,又恰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大多数学生都知道我们是通过食物获取营养的,这些都是学习本课的基础。

但孩子们对于食物所含营养成分的认识是相当有限的,甚至是一无所知的,这是学习本课的障碍,【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蛋白质是构成我们身体的主要成分之一。

糖类和脂肪能提供身体需要的能量。

维生素和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各种不同的食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识,并扩充到记录中,完善对一天中的食物的统计活动。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5岩石沙和黏土教学设计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5岩石沙和黏土教学设计教案

①分别用药匙取适量沙和黏土放在手心,用滴管滴少量水
润湿,试着团成小球,观察现象。

②用手指分别蘸少量潮湿的沙和黏土,在白纸上涂痕,过一会儿,把白纸竖起抖一抖,观察痕迹。

1 .组内合作,有序观察,并及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1 .全班交流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预设:黏土容易团成小球,沙不容易团成小球;黏土的痕迹一直在,沙干燥后掉落下来,痕迹不明显)
5.提问:为什么沙不容易团成小球,黏土容易团成小球?
(引导学生从颗粒大小、颗粒间隙回答)
预设:黏土颗粒小,颗粒间隙小,容易团成小球;沙颗粒较大,颗粒间隙大,不容易团成小球。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 四年级下册第三章岩石与土壤(附答案)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 四年级下册第三章岩石与土壤(附答案)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章岩石与土壤(附答案)一、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章岩石与土壤选择题1.有一种矿物,能用指甲刻划出痕迹,这种矿物的硬度为( )。

A. 硬B. 较硬C. 较软D. 软【答案】 D【解析】【解答】可以用指甲划出痕迹的矿物,其硬度为软。

D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我们可以利用指甲、铜钥匙和小刀将矿物的硬度分为软、较软、较硬和硬四个等级。

2.在一些岩石上,保留有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我们把它叫化石,它一般存在于( )中。

A. 沉积岩B. 变质岩C. 岩浆岩【答案】 A【解析】【解答】可以保留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的岩石叫做化石,化石常存在于沉积岩中。

A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化石是存留在古代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

化石可以分为四类:实体化石,遗迹化石,模铸化石,分子化石。

生物分界一般以一万年前为界限,一万年前的生物为古生物,一万年前以后的为现生生物。

由于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瞬间将其掩埋隔离氧化形成。

3.( )是最容易观察到的矿物特征,也是辨认矿物的重要根据之一。

A. 颜色B. 条痕C. 软硬【答案】 A【解析】【解答】岩石的颜色是我们直接用眼睛就可以看见的,是辨认矿物的重要依据之一。

A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矿物的基本特征包括颜色、形状、透明度等,其中颜色是最好观察的特点。

4.下列各种矿物中适合做眼镜和放大镜镜片的是( )。

A. 石英B. 长石C. 云母D. 石墨【答案】 A【解析】【解答】石英具有较高的透明度,适合做眼睛和放大镜之用。

A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石英是主要造岩矿物之一,一般指低温石英,是石英族矿物中分布最广的一个矿物。

广义的石英还包括高温石英和柯石英等。

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无色透明,常含有少量杂质成分,而变为半透明或不透明的晶体,质地坚硬。

5.岩石表面的反光形成了岩石的( )。

A. 光泽B. 透明度C. 颜色【答案】 A【解析】【解答】岩石表面的反光形成了岩石的光泽。

(完整版)教科版四年级小学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完整版)教科版四年级小学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1、按人们的生活习惯,可以把食物分成粮食、蔬菜、水果、调味品等;根据食物的来源分,可以分为来源于动物的食物(荤食)和来源于植物的食物(素食)。

2、食物的营养主要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水共6类。

3、蛋白质是构成人体肌肉、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

含丰富蛋白质的食物有:鸡、鱼、蛋、牛奶、大豆、瘦肉、栗子等。

蛋白质燃烧后有股焦臭味。

4、脂肪和糖类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5、蔬菜和水果里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他们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6、食物在白纸上擦或压后留下油迹,说明这种食物中含有脂肪。

食物上滴上碘酒后变成蓝色,说明含有糖类(淀粉)。

我们也可以通过看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了解它的成分。

7、均衡膳食“宝塔”共有5层,处于顶层的是油脂类食物,每天摄入25克;处于底层的是每天摄入最多的谷类食物,大约每天摄入300克至500克。

8、合理的食物搭配可以保证我们获得均衡的营养,而食物的不同食用方法会影响我们对营养的吸收。

9、膳食营养原则①荤素搭配。

②粗细粮搭配。

③每天吃适当的新鲜水果和蔬菜。

④最近运动量比较大,需要多吃糖类食物,补充足够的能量。

⑤最近手指间有一些脱皮,需要多吃含有维生素的食物。

10、生食食物能减少营养的损失,但是生吃食物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

11、影响霉菌生长速度的有温度、水分、空气、光照等因素。

12、面包发霉是因为面包上长有霉菌,它的生长需要获取营养和适宜的生长环境。

因为霉变过程中产生的霉菌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所以发霉变质的食物是绝对不能食用的。

发霉会引起食物的腐败变质。

食物的腐败变质是微生物引起的。

使面包发霉的霉菌就是微生物,还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用放大镜也看不见的细菌也是微生物。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空气、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13、储存食物的方法有:冷冻法、晒干法、盐腌法、密封包装法、真空包装法、高温或低温灭菌法等。

14、食品的特点、食品的包装、食品的保存方法、食品的不同配料都会影响到保质期的长短。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说课稿1、说教材了解了教材,才知道教什么。

《观察土壤》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的内容。

本单元第1课作为起始课,从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拉开序幕;第2~4课围绕认识岩石开展;第5课作为过渡课,都是为了建立起岩石和土壤的关联;第6课“观察土壤”转入对土壤的探究。

教材首先指导学生对“土壤里面有什么”展开观察,初步了解土壤的成分;接着是对土壤颗粒进行观察与描述,为土壤分类做铺垫;最后是土壤沉积实验,观察到土壤根据颗粒大小的不同会分出不同的层次,进一步认识到土壤的成分。

分别从土壤的组成、颗粒的形态、以及土壤成分三个方面,从宏观到微观对土壤进行细致的观察与分析,同时也为五年级学习“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做奠基。

二、说学情了解了学生,才知道怎样开始教。

学生对于土壤还是比较熟悉的,经常会看到并接触到,但是他们并没有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去观察土壤,对土壤的组成及基本特征并不了解。

因为有了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土壤是岩石在大自然多种力的共同作用下破碎而逐渐形成的,所以“土壤里面有什么?”是学生着手研究土壤时最先想知道的事情。

三、说教学目标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抓准教到什么程度。

科学概念目标•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

∙会用土壤沉积的方法观察到土壤成分按颗粒大小分层。

科学态度目标•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四、说教学重难点明确重难点,才能知道怎样突破。

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土壤有哪些物质组成,了解土壤成分。

难点:用沉积实验了解土壤成分,感知土壤颗粒大小沉积顺序。

五、说教学法选择合适的教法与学法,教与学的效果才好。

(-)教法:引导法、讲授法、演示法。

(二)学法:猜测法、探究观察法、对比法、分类法、实验法、研讨法。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岩石、土壤和我们》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岩石、土壤和我们》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8.岩石、土壤和我们【教材简析】本课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承担着梳理、总结本单元学习内容的任务,同时还作为学习并了解岩石、矿物、土壤和我们人类密切关系认识的提升课。

本课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前面7课所学内容的梳理,进一步概括总结,通过图示的方式架起岩石、矿物和土壤之间的联系,形成对三者关系的整体认知。

第二部分是了解岩石、矿物和土壤的用途。

学生通过课前调查、资料阅读、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来进一步了解岩石、矿物和土壤的更多用途。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收集整理岩石、矿物和土壤在我们生活中的用途,知道它们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意识到它们是我们人类生产、生活的基础,从而提高学生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和自觉性。

【学情分析】学生在这个单元中比较全面地利用了各种方法,进行岩石、矿物和土壤的观察,对三者的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三者的认知还是相对比较零散的、碎片化的。

所以他们需要通过图示的形式将三者的关系厘清,建立较为系统的科学概念。

另外对于岩石、矿物、土壤和人类的关系,学生可能有所了解,但还比较单一、片面,并且学生对于保护这些自然资源的意识是有的,但为什么保护、如何保护又缺乏认识。

因此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集体研讨、梳理,从岩石、矿物和土壤的用途,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切入口,来增强他们对这些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意识和合理利用的意识。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资料阅读和角色扮演,知道岩石、矿物和土壤是地球的重要资源且不可再生;知道它们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这些自然资源。

[科学思维]基于对岩石、矿物、土壤用途的分析,归纳出这些自然资源的用途是由它们的特性决定。

[探究实践]通过实地调查、资料阅读等方式,搜集关于岩石、矿物、土壤的用途的信息,会处理信息并与同伴交流所获信息。

[态度责任]在探究研讨中,进一步发展探究岩石、矿物、土壤的兴趣,认识到这些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树立保护、节约自然资源的意识。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课堂作业新设计(2023春)(附参考答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课堂作业新设计(2023春)(附参考答案)

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1.岩石与土壤的故事【选择题】1.科学家根据岩石的( ),推测地球年龄约是45.6亿年。

A.物理成分B.化学成分C.颗粒成分D.轻重2.兄妹俩在基地附近游玩时捡到了三块不同的岩石,我们可以从岩石“身上”收获很多信息,下列关于岩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过分析岩石的化学成分,可以知道它们形成的年代B.岩石中动植物的痕迹可以说明有哪些动植物曾经在地球上出现过C.有些岩石的形成需要几百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D.我们到处都能看见岩石,所以不需要保护它们3.人们在喜马拉雅山发现了鹦鹉螺化石,于是推测几亿年前这里曾经是( )。

A.海洋B.陆地C.高原D.森林4.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如要形成12厘米的土壤,可能需要( )时间。

A.几年B.几十到数百年C.几百到数万年D.几万到数亿年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岩石和矿物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B.岩石和矿物在自然界中是不变的C.岩石和矿物开采之后就不可能再生了,因此要保护和合理利用。

D.岩石和矿物可以在木头中发现6.小爱和同学们出去玩,大家收集了一些物质,其中()属于岩石。

A.鹅卵石B.塑料块C.瓦片D.种子7.在野外考察时,可能发现一些岩石保留有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这叫( )。

A.浮石B.化石C.石英D.板岩8.土壤剖面有四层,最下面的一层是( )。

A.表层土B.下层土C.基岩碎屑D.基岩【判断题】1.岩石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球运动变化中形成的。

( )2.我们常常在砂岩里发现化石。

( )3.陆地上的岩石有的被土壤覆盖着,有的直接裸露出来。

( )4.在地球上,即使海洋的底部也被岩石包裹着。

( )5.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

( )6.地球上每一块岩石和每一方土壤上都留下了大自然的痕迹。

( )7.我们可以根据岩石中动植物的痕迹,推测过去曾经存在过的生物。

( )【判断题】1.矿物的条痕颜色和矿物外表颜色是一样的。

( )2.我们可以用手触摸岩石的表面,大致判断出岩石光滑和粗糙程度。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面包发霉了》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面包发霉了》教学设计

《面包发霉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食物》中的第5课《面包发霉了》。

它是继上一课《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之后,让学生继续站在健康生活的角度,从另一个角度探究食物“由新鲜到变质的变化”变化,并思考这种变化与健康的关系。

本课分为“观察发霉的面包”、“面包发霉的条件”、“哪一块面包容易发霉”三个学习活动,其中通过实验活动来研究发霉所需要的条件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学情分析关于发霉这一现象,孩子或多或少有所感知,但很少有学生仔细去观察研究过,因此对于“发霉”孩子们头脑里的一些认识往往是模糊、粗糙的。

把面包发霉这一现象在课堂内进行讨论,学生会提出较多的问题与疑惑,观察探究活动就是围绕这些疑问而展开的。

对于“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的实验设计,几个实验很容易受到变量的影响,教材考虑到四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如此周全严密地思考能力,详细地表述了实验设计,并不要求学生自行设计。

但我们的学生对于对比实验并不陌生,像四年级上册混合单元“溶解的快与慢”等都有过训练,可以经历简单的实验设计。

而且在设计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习得实验方法,在思维碰撞中更能让学生领悟到严谨周密的科学研究态度。

所以,可以让学生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设计过程。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面包的变质发霉是霉菌大量繁殖引起的,霉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2.通过对霉菌的培养可以进行霉菌生活条件的研究活动。

过程与方法:1.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2.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分析、整理自己记录的数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霉菌的观察,拓宽观察周围世界的视野,保护并发展对事物的好奇心。

2.在对霉菌生长的实验活动中,锻炼长周期实验观察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发霉的面包,了解霉菌;能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难点: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假设,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

评价任务1.观察发霉的面包,认识霉菌。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岩石、土壤和我们》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岩石、土壤和我们》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岩石、土壤和我们》教案一. 教材分析《岩石、土壤和我们》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岩石和土壤的性质、分类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岩石和土壤的重要性,增强爱护环境的意识。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岩石和土壤有了初步的认知,但对岩石和土壤的深入了解还不够。

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实验能力,但在团队合作、表达交流方面还需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岩石和土壤的性质、分类及形成过程,知道土壤的三个主要层次;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岩石和土壤的性质、分类及形成过程;2.难点:土壤的三个主要层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岩石和土壤的性质;2.实验教学法: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岩石和土壤的图片、实物标本、实验器材等;2.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实验器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岩石和土壤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岩石和土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岩石和土壤吗?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岩石和土壤的性质、分类及形成过程,重点讲解土壤的三个主要层次。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标本,加深对岩石和土壤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岩石和土壤的性质。

实验内容包括:岩石的硬度、土壤的湿度、土壤的肥力等。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岩石、土壤和我们》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岩石、土壤和我们》教案

8.岩石、土壤和我们【教材简析】在前面几课中,教材介绍了一些关于岩石、矿物和土壤的知识,本课在此基础上对之前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并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对岩石和土壤的用途进行了解,发展学生爱护自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与自觉。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岩石、矿物和土壤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用途还不是特别了解。

本课学习中,学生将进一步了解岩石、矿物和土壤的用途,并指导学生认识它们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建立起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岩石和土壤的特性决定了他们的用途。

岩石和土壤在生产和生活种用途很广,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岩石和土壤。

岩石和土壤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我们要很好地保护和利用。

知道矿产是人类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不可再生。

[科学探究目标]通过调查、阅读资料等形式,了解岩石和土壤的用途。

通过调查、访问、交流等形式,了解人类在开发、利用、保护岩石、矿物和土壤等方面的行为。

能够基于调查的情况撰写调查报告。

[科学态度目标]关注人类在开发、利用、保护岩石、矿物和土壤等方面的种种行为,树立保护、合理利用岩石、矿物和土壤的意识与自觉。

乐于在课外继续从事有关岩石、矿物和土壤的探究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具有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

愿意采用行动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

【教学重难点】[重点]整理岩石、矿物和土壤的作用。

[难点]通过活动,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教师]岩石、矿物图片文字资料,班级记录单,“我和土壤”的游戏视频,教学课件。

[学生]岩石、矿物卡片、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6分钟)[材料准备:班级记录单]教师提问: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大家对岩石、矿物和土壤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学生自由说一说。

3.出示班级记录单,提问:岩石和土壤都是我们地球上的重要资源,他们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呢?岩石和土壤又由哪些物质组成呢?4.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学习单,讲解:岩石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会变成土壤,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之为风化。

新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教案一. 教材分析《岩石与土壤》是新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了解岩石和土壤的性质,探究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设计了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身边的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岩石和土壤的性质,他们可能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实验,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岩石和土壤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岩石和土壤的名称,了解它们的基本性质,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岩石和土壤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岩石和土壤的性质,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岩石和土壤的性质,岩石和土壤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难点:岩石和土壤的成因,实验探究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掌握岩石和土壤的相关知识,熟悉教材内容,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

2.学生准备:提前了解岩石和土壤的基本概念,预习教材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如地球的构成、地壳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岩石和土壤的实物标本,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外观特征,初步认识岩石和土壤。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岩石和土壤的性质,如硬度、颜色、密度等。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7.《比较不同的土壤》教学反思(3篇)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7.《比较不同的土壤》教学反思(3篇)

7.《比较不同的土壤》教学反思(1)《比较不同的土壤》这节课,我围绕土壤的不同特性展开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实验,让他们深入了解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

在课前,我对教材和学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制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准备了充足的教学材料。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精神,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自主建构关于土壤的科学概念。

在聚焦环节,我通过回顾已知的土壤成分,引发学生对土壤类型的思考。

我提出的问题“不同的土壤之间有哪些差别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探索活动中,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观察三种不同的土壤并编号,学生通过初步观察,发现了土壤在颜色、粗糙程度、颗粒大小等方面的不同,为后续研究做好了准备。

第二个环节是观察三种土壤的外部特征,我引导学生借助感官来观察土壤,让他们从颜色、气味、手感等方面感受土壤的不同特性。

第三个环节是比较三种土壤的黏性,学生通过实验发现不同土壤的黏性差异,进一步了解了土壤的特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观察、记录、描述和解释实验现象,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

同时,我也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分享想法,营造了积极的课堂氛围。

回顾整节课,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在实验设计方面,虽然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但他们的设计仍然缺乏严谨性和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学生实验设计的指导,引导他们更加注重实验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其次,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录、描述和解释实验现象时,我发现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我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思考过程。

总的来说,《比较不同的土壤》这节课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教案(2021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教案(2021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教案(2021新版)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土壤的组成和特性,了解土壤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教科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土壤有一定的认知。

但是,对于土壤的组成和特性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实验的兴趣较高,可以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特性,知道土壤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2.难点: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土壤的形态、颜色等特征。

2.实验法: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和实验的结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土壤样本,用于观察和实验。

2.准备实验器材,如放大镜、铁铲、玻璃杯等。

3.准备实验材料,如水、棉花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土壤是什么吗?土壤有什么作用?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土壤样本,引导学生观察土壤的形态、颜色等特征。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活动,观察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实验步骤如下:a.用手触摸土壤,感受土壤的质地。

b.用放大镜观察土壤颗粒,了解土壤的细腻程度。

c.将土壤放入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观察土壤的溶解性。

d.将土壤放入棉花中,观察土壤的吸水性。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和实验的结果,加深学生对土壤的认识。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6.观察土壤【教材简析】岩石与土壤是地球的重要资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第2-4课对岩石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第5课观察比较岩石、沙和黏土,为本课对土壤的观察、研究做了必要的准备。

本课主要研究“土壤中有什么?”分别从土壤的组成、颗粒的形态以及土壤成分三个方面,从宏观到微观对土壤进行细致观察。

本课内容主要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新鲜的土壤展开观察,初步了解土壤的成分。

第二部分对土壤颗粒进行观察与描述,为土壤分类做铺垫。

第三部分是土壤沉积实验,观察土壤在水中会根据颗粒大小的不同出现分层,进一步认识到土壤的成分。

同时也为五年级学习《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奠定基础。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土壤有哪些物质组成,了解土壤成分。

知道土壤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树立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

【学情分析】土壤对于学生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我们周围到处都有土壤,但是他们从来没有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去观察土壤,对土壤的组成并不了解,特别是对土壤颗粒的认识比较陌生。

学生在前面几课已经利用了各种方法对岩石、矿物进行观察,对一些常用的方法比较熟悉,所以本课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用看、闻、摸等方法观察土壤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

但是,第二部分观察土壤颗粒的大小对学生有些难度,不同的学生认知水平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会出现差距,这里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土壤,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是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沙砾、沙、粉沙、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科学思维]用分类、分析、画示意图等方法归纳土壤的特征。

[探究实践]通过观察实验、沉积实验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

[态度责任]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产生进一步探究土壤的兴趣和培养学生保护土壤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土壤有哪些物质组成,了解土壤成分。

[难点]感知土壤颗粒大小、沉积顺序。

【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学生]1.每组提供1份新鲜的土壤和1份干燥的土壤、白纸、牙签、放大镜、搅拌棒、镊子、一次性手套、尺子、一杯水;2.实验记录单。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修订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电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2 点亮小灯泡3 简单电路4 电路出故障了5 导体与绝缘体6 做个小开关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第二单元新的生命1 油菜花开了2 各种各样的花3 花、果实和种子4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5 种子的萌发6 动物的卵7 动物的繁殖活动第三单元食物1 一天的食物2 食物中的营养3 营养要均衡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5 面包发霉了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7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1各种各样的岩石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3 岩石的组成4 观察、描述矿物(一)5 观察、描述矿物(二)6 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7 岩石、矿物和我们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教学准备】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体验静电现象1、引入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2、体验静电现象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二、认识电荷1、不一样的电荷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材简析】第2-4课为本单元的第二部分,主要围绕岩石展开。

本课是研究岩石的第一课,在这之前,学生已经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知道了岩石和土壤对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变迁具有重大意义,从本课开始将对岩石和土壤进行更细致、科学的观察研究。

岩石种类繁多,它们的性质也多种多样。

本课将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几种常见的岩石——花岗岩、砂岩、大理岩,共有三个活动:1.引导学生分别用肉眼和放大镜去观察三种岩石的外部特征;2.学习科学家们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和使用简单工具,比较不同岩石的颜色、坚硬程度、颗粒粗细等特征,同时学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知道比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科学的方法;3.根据探究中记录的表格,总结归纳出三种岩石的特征,学会观察岩石的视角和方法,完成对知识的迁移。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对观察物体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对岩石的结构特征有着浓厚的兴趣,也能熟练运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岩石。

在上一课的学习后,学生理解了研究岩石和土壤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到观察岩石还有一些更细致、科学的方法,这些方法相对比较陌生,但也正是本节课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的重点。

在完成本课的学习后,相信学生已经能区分几种常见岩石的特性,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用科学家的视角和方法去研究岩石,但对于完成岩石特征知识的迁移,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实践巩固。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知道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具有不同的特征。

[科学思维]借助参照物,采用比较的方法对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特征进行观察,并能用科学词汇描述、记录岩石的特征。

[探究实践]借助感官和简单工具,由浅入深地对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特征进行细致、科学的观察,如实记录观察结果。

[态度责任]在观察岩石的过程中,保持对岩石的探究热情,意识到认真细致地观察、比较、描述和记录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观察比较中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岩石与土壤的故事》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岩石与土壤的故事》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1.岩石与土壤的故事【教材简析】本单元以“岩石与土壤”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并初步建构岩石与土壤在特征、组成、类别等方面的科学观念,并通过探究岩石与土壤本身的价值来增强学生对岩石和土壤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本课是单元起始课,主要安排了4个活动:观察并描述采集到的岩石和土壤、交流岩石和土壤的来源地及用途、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整理我们知道的岩石和土壤的知识。

其中“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是本课的重点,通过“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岩石和土壤不但是地球系统的基本要素,更是人类研究地球历史的重要资源,因为它们很好地记录了地球形成和演化的历史,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这也为本单元后续的学习提供了认知铺垫。

【学情分析】岩石和土壤随处可见,山坡上、溪沟里、小路边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所以学生对它们并不陌生,也知道岩石中会有动植物的痕迹,以及化石的存在,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岩石和土壤在形成过程中记录下的地球形成与演变的历史。

本节课对学生采集来的岩石和土壤的来源、特征、用途进行简单观察讨论后,再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从而帮助他们认识到岩石和土壤不仅仅是地球重要的物质组成,更是地球变迁的重要研究资源。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实物、图片和观看视频,知道岩石和土壤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物质,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用途广泛,认识到它们的形成过程记录了地球形成与演化的故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科学思维]用分析、推理等思维方式学习感悟岩石和土壤的意义与价值。

[探究实践]用气泡图等方式记录岩石和土壤的特征、用途及相关的故事。

[态度责任]在展示交流中,产生对岩石和土壤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意识到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

[难点]根据视频、图文资料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分析、推理出它们记录下地球形成演变的历史。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教案

4.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教材简析】岩石和土壤不仅是组成地球外壳的重要物质,而且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与人类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圈层。

本课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学生运用前几课的学习所得,通过进一步查阅图鉴,来亲自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

通过制作标本活动,学生既学会了制作方法,又增强了识别岩石和矿物的本领与兴趣,加深对岩石和矿物特性的认知。

【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几种常见的岩石,并且也掌握了一些观察岩石的视角与方法,从肉眼的初步观察到使用工具的细致观察等。

第三课的学习中,学生也了解到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通过对花岗岩的组成成分的观察,引出了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进而通过对其颜色、条痕、透明度、光泽的观察、比较与描述,知道了三种矿物的特性,初步学会了观察方法,对矿物的观察、特性的描述始终与观察岩石的组成活动相伴而行。

本节课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知识,以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的形式,借助图鉴对更多的岩石和矿物进行识别。

学生在识别和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学会制作标本的方法,还增强了识别岩石和矿物的本领与兴趣,加深对岩石和矿物特性的认知。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岩石和矿物的不同特征是识别它们的依据。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用采集来的岩石和矿物制作标本。

能够对照标本图鉴,根据岩石矿物的特征识别采集到的标本。

[科学态度目标]:体会到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的乐趣。

培养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岩石矿物标本的制作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所学知识,对采集来的岩石和矿物进行标本制作。

[难点]对照标本图鉴,对采集到的岩石和矿物进行识别。

【教学准备】[学生]每个组两块岩石、带盖纸盒、标签纸、标本图鉴、观察岩石各各种工具(小刀、铜钥匙、放大镜等)[教师]岩石和矿物的标本图。

【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制作标本的意义,初步了解制作步骤。

(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图片和视频、书本]1.出示一些标本图片,学生欣赏。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知识点梳理及思维导图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知识点梳理及思维导图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单元知识梳理1.岩石与土壤是地球的重要资源,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地球的表面被坚硬的岩石包裹着,不仅包括我们看到的陆地,还包括海洋的底部。

陆地上的岩石有的被土壤覆盖着,有的直接裸露出来。

3.岩石和土壤是自然界天然存在的物质,它们的形成有的需要几百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在每一块岩石和每一方土壤上都留下了大自然的痕迹。

4.岩石的化学成分可以吿诉我们它们的形成年代。

地球的年龄约45.6亿年,就是用这种方法测定的。

5.岩石中的动植物的痕迹表明过去有哪些生物存在过。

在喜马拉雅山发现了鹦鹉螺化石,说明几亿年前这里曾经是海洋。

6.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

例如,要形成12厘米厚的土壤,可能需要几百到数万年的时间。

7.我们观察岩石的方法有手摸、鼻闻、轻轻敲打、放在水里、用小刀(或指甲、铜钥匙等)刻划等。

我们可以观察岩石的颜色、光泽、条痕、软硬,气味、花纹、轻重等来描述岩石。

8.我们可以用指甲、铜钥匙、小钢刀等工具粗略的来检验矿物的软硬。

可把矿物分成几个等级:软:能用指甲刻划出痕迹。

较软:不能用指甲刻划出痕迹,但能用铜钥匙刻划出痕迹。

较硬:不能用铜钥匙刻划出痕迹,但能用小刀刻划出痕迹。

硬:用铜钥匙、小刀都不能刻划出痕迹。

9.大理岩是纯白色、深黑色或花绿色,有花纹,颗粒较粗,较软;花岗岩是花斑状,很硬,内含3种不同的矿物,白色的是石英,肉红色或黄褐色的是长石,黑色的是云母;砂岩是黄褐色或褐色,颗粒状结构,颗粒粗细均匀,很硬。

10.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石英、云母、长石都是自然界的矿物。

花岗岩的主要成分是石英、云母、长石。

11.有的矿物具有多种颜色,有些矿物具有相似的颜色。

矿物的颜色、条痕、软硬是识别矿物的重要依据,矿物的条痕比矿物的外表颜色更可靠。

12.将矿物放在白色的无釉瓷板上摩擦,瓷板上留下的痕迹就是矿物的条痕。

13.可以通过观察矿物碎片的边缘是否能看见其它物体来衡量矿物的透明度。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修订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电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2 点亮小灯泡3 简单电路4 电路出故障了5 导体与绝缘体6 做个小开关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第二单元新的生命1 油菜花开了2 各种各样的花3 花、果实和种子4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5 种子的萌发6 动物的卵7 动物的繁殖活动第三单元食物1 一天的食物2 食物中的营养3 营养要均衡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5 面包发霉了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7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1各种各样的岩石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3 岩石的组成4 观察、描述矿物(一)5 观察、描述矿物(二)6 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7 岩石、矿物和我们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教学准备】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体验静电现象1、引入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2、体验静电现象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二、认识电荷1、不一样的电荷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的土著人用鱼的肝脏来治眼疾。肝脏中到底有什么物质对眼睛
有神奇的治疗作用呢?
1913年,美国营养学家麦克勒姆和戴维斯揭开了这个秘密。
他们用鼠、狗、猴子做实验,结果发现,如果单独用大米、肉、
盐巴、猪油喂养动物,它们会得干眼病;但如果给它们加上几滴
鱼肝油,它们就不会生病,而且已得病的还会痊愈。鱼肝油才几
储存一条鱼的方法。
不让微生物有生长 的条件就可以了。
1. 放进冰箱冷冻
2. 晒成鱼干
3. 用盐腌制成咸鱼
4. 做成罐头
我们还知道哪些储存食物 的方法?人们用什么方法减慢 食物变质的速度?
55
电 7 听食听物声包装音上的信息
无论是营养的搭配,还是食物的保存,都需要了解食物的相
新 关信息,从哪里能够得到这些信息呢?
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需烧熟了吃的食物
与生的马铃薯对比,烧熟的马铃薯有什么变化?
生马铃薯
熟的马铃薯 变软了。
这样很容易 被消化。
味道更好了。
马铃薯的营养 会变化吗? 熟马铃薯
烧熟后的马铃薯对于我们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更有益处。
49

观察比较生、熟鸡肉


观察生的鸡肉。

切一小块生鸡肉放入清水中加热,观
因为霉变过程中产生的霉菌含 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所以发霉变 质的食物是绝对不能食用的。
想一想,除了面包以外,还有哪些食物在存放过程中会变 质?
53
电 6 听减听慢声食物音变质的速度
家里的食品柜里和抽屉里常常放着一些食物,怎样能够使食
新 物长时间保存而又不变质呢?面包发霉的实验能给我们一些什么 的 启发呢?
面包发霉了!
面包发霉的条件
我的膳食营养原则
1234类5.吃....食荤含粗每最最物素有细日近近,搭维粮吃运手补配生搭适动充指。素配当量足间的。的比够有食新较的一物鲜能大。些水量,脱果。需和皮要蔬,多菜需吃。要糖多 6. ……
面包发霉与哪些因素有关?
观察活动中得到的哪些信息能够帮助我们进行分析?
还需要得到哪些方面的信息?
食物
米饭、馒头、苹果、西瓜、土豆、牛奶、鸡 肉……这些都是我们常吃的食物。我们的各项生命 活动都与食物有关。可是我们真的了解食物吗?
食物有哪些类别? 食物可以给我们提供哪些营养? 食物中的不同营养成分能够为我们的生命活动 提供哪些帮助? 怎样吃食物才有利于身体健康?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要集中研究食 物,了解食物与我们健康之间的关系。
41
电 1 听一听天声的食音物
我们注意过一天中吃过的食物吗?回想一天中所吃的食物并
新 试着给这些食物分类。

记录一天中吃的食物


可以参考下面的记录方法。
按照早餐、午餐、晚餐的顺序
回忆一天中吃过的食物。
把每种食物的名称写在卡片
上,每张卡片只记录一种食物。

重复吃的食物要分多次记录。

“炒三丝”算 几种食物?
还有“八宝粥” 算几种பைடு நூலகம்物呢?
吃过的零食也应 该记录下来。
我还喝过好 几杯水呢。
小组汇集卡片并根据记录卡片进行讨论,一天中我们吃了多 少种食物?吃得最多的是什么食物?
42
给食物分类
给食物分类会方
便我们的研究。
这么多的食物,我们怎么进行分类?
生活中,人们常常把食物分成哪几类?
根据食物的来源,我们又可以把食物分成哪两类?
维生素、锌、铁, 这些是营养吗?

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人体的生命活动,
需要多种营养的支持。
食物所含的营养
成分非常丰富,通常分
为:蛋白质、糖类、脂
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以
及水。
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
蛋白质 是构成人体 肌肉、内 脏、头发、 指甲和血 液的主要成 分。
含有丰富脂肪的食物
含有丰富糖类的食物
脂肪和糖类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我们的身体可以储存大 量的脂肪和糖类。
滴,为什么会这么神奇?他们把实验室变成了提炼鱼肝油的工
厂,最后得到了一种黄色黏稠的液体,这种物质比鱼肝油的功效
强大数倍。1920年,这种物质被正式命名为维生素A。
现在,我们知道维生素A并不只存在于鱼的肝脏之中,其他
饼干里面小麦粉、 脂肪应该比较多。
还有一些 盐呢!
吃一块饼干,就 吃下了这么多的 东西。
这是一份牛奶 饼干的配料。
牛奶饼干的 配料:
小麦粉、白 砂糖、精炼植物 油、转化糖浆、 全脂奶粉、淀 粉、膨松剂、食 盐、食用香精、 乳化剂。
食盐 白砂糖
小麦粉 淀粉
膨松剂 食用香精乳化剂
把一些我们不熟悉的配料找出 来,调查了解它们在食品中所起的 作用。
生 察并描述鸡肉的变化。



生鸡肉 熟鸡肉
食 物
烧熟的鸡肉与生的鸡肉有什么不同?
食物中的蛋白质
生的鸡肉为什么不适合直接食用?
和脂肪在加热后会发生
变化,变得容易被人体
消化和吸收,而且熟的
熟鸡肉很容 易被撕开。
有鸡肉的香味。
食物比较松软,也容易 被消化。但是食物在这 样的加工过程中,营养
会有一些损失。
。 每天观察记录一次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检验我们的推测。
52
实验记录
面包发霉的条件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一块面包 第二块面包 第三块面包 第四块面包 (干燥常温) (潮湿常温) (潮湿低温) (潮湿较高温)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第七天
面包发霉是因为在它的上面生 长了一种生物——霉菌,与其他生 物一样,它的生长需要获取营养和 适宜的生长环境。
面包存放在
我的膳食营养原则
6吃5类4.32.1..含..食…最每有粗最荤物…近日维细近素,吃生手粮搭补运适素指搭配充动当的配间。足量的食。有够比新物一的较鲜。能些大水量脱,果。皮需和,要蔬需多菜要吃。多糖
什么地方?
51

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
准备四块烘干的面包,用牙签在每块面包上放一些霉菌。


观察变质的食物
很好闻的 气味。

观察一条新鲜的小鱼干和新鲜的
干面条。
新鲜的食物有什么特点?
观察一条开始腐败的小鱼和已经
食 发馊的面条。

变质的食物有什么特点?
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观察变质的食
物要注意:
1. 不要用手直
接接触食物。
2. 观察完毕后
要用肥皂洗手。
3. 使用扇闻的
方式闻气味,并尽
量少闻。
生的食物会保留
自身的营养成分,特别
是维生素不会被破坏。
所以采用生食的方法能
够减少营养的损失,但
细菌都应该
是生吃食物一定要注意
被杀死了。
饮食卫生。
50
5 听面听包声发霉音了
我们可能注意到食物在保存的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会发生 什么样的变化呢?与哪些条件有关呢?
观察发霉的面包
用放大镜观察发霉的面包。 把面包发生的变化记录下来。
小 麦 粉 —— 白砂糖 精炼植物油 全脂奶粉 淀粉 食盐
转化糖浆 膨松剂 食用香精 乳化剂
加了膨松剂,所 以又松又脆。
添加剂食用 过多也会对 人体有害。
从食品包装上了解到的这些信息,对我们选择食品有什么意义?
57

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
列表记录几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几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食品名称
面包
命 生产日期
保质期

保存条件

观察保质期最短和最长的两
种食品。
1. 比较两种食品的特点,看
看是不是根据食品的特点来确定
保质期长短的。
2. 比较两种食品的包装和保
存方法,看看不同的包装方法和
保存方法是否也在影响保质期的
长短。
3. 比较两种食品的用料,看
看是否有影响保质期的因素。
4. 如果是同一种食品,想想
是什么原因让保质期有差别呢?
当我们通过阅读食品包装,了解食品的原料组成、营养成 分、保存方法、保质期后,我们的饮食就不再是盲目的,包装上 的信息为我们科学均衡营养提供了帮助。
58
维生素的故事——治疗眼病的奇药
1000多年前,医学家孙思邈就用动物的肝脏治疗夜盲和干眼
病,并记录在《千金方》中。日本民间也用鸡肝治疗眼病,而巴
48
4 听生听的声食物音和熟的食物
合理的食物搭配可以保证我们获得均衡的营养,而食物的不 同食用方法会影响我们对营养的吸收。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有什 么不同呢?不同的食物该怎样合理食用呢?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有些食物经过烹饪后对我们的健康有利,而有的食物生吃更 富有营养。
可以生吃的食物
哪些食物可以生吃?哪些食物必须 烧熟了吃?
44
维生素和 矿物质有调节身 体机能的作用, 它们的种类非常 多,是我们保持 健康不可缺少的 营养。
含有丰富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在一天的食物中,我们能获得哪些营养
通过查阅资料,将我们一天所吃的食物中,每种食物含有的 主要营养成分补充记录在卡片上。
按照不同的营养成分,将食物再次分类,并作好记录。
主要含有糖类
这里有主食, 可以分成植物类食 还有副食。 物和动物类食物。
我按熟食和 生食来分。
把食物分类的结果记录下来。
熟食
生食
43
电 2 听食听物声中的音营养
我们身体的生长、发育都需要哪些营养?我们能从种类丰富
新 的食物中获得什么营养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