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河南省周口市河南第一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河南省周口市河南第一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5-8题。

(16分)
苏东坡突围余秋雨
一位不相识的女记者作越洋电话采访,最后一个问题是:“在中国文化史上,您最喜欢哪一位文学家?”我回答:苏东坡。

她又问:“他的作品中,您最喜欢哪几篇?”我回答:在黄州写赤壁的那几篇。

放下电话,我脑子中立即出现了黄州赤壁。

去年夏天刚去过,印象还很深刻。

记得去那儿之前,武汉的一些朋友纷纷来劝阻,理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并不是在那里打的,苏东坡怀古怀错了地方,现在我们再跑去认真凭吊,说得好听一点是将错就错,说得难听一点是错上加错,天那么热,路那么远,何苦呢?
我知道多数历史学家不相信那里是真的打赤壁之战的地方,他们大多说是在嘉鱼县打的。

但最近几年,湖北省的几位中青年历史学家持相反意见,认为苏东坡怀古没怀错地方,黄州赤壁正是当时大战的主战场。

对于这个争论我一直兴致勃勃地关心着,不管争论前景如何,黄州我还是想去看看的,不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古战场的遗址,而是从艺术的角度看苏东坡的情怀。

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魅力来。

好像王尔德说过,在艺术中只有美丑而无所谓对错。

于是我还是去了。

但是,事情的复杂性在于,自然美也可倒过来对人进行确定和构建。

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

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

苏东坡走过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少地方远比黄州美丽,为什么一个僻远的黄州还能给他如此巨大的惊喜和震动呢?他为什么能把如此深厚的历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给黄州呢?黄州为什么能够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呢?这一切,决定于他来黄州的原因和心态。

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

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

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

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

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

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

5.如何理解标题《苏东坡突围》中的“突围”?(3分)
6.作者去黄州之前,朋友们纷纷劝阻他,但他还是去了,请分析他此行的原因和目的。

(4分)
7.“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有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中的“伟大与渺小”分别指什么?(4分)
8.为什么说“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5分)
参考答案: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20分)
大度读人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

读人,比读其他文字写就的书更难。

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

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着伞悄悄地先走了。

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她。

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淋着(况且是人家的雨伞),也不愿意分担别人的困难,你能说什么呢?还是自己常备一把伞吧。

有的人,在你有权势的时候,围着你团团转,而你离职了,或无权无势了,他却躲得远远的。

你读他时,千万要理解他。

因为他过去是为了某种需要而赞美你,现在你没有那种功力了,也就没有必要再为你吟唱什么赞美诗了。

在此,你就需要静下心来,先想一下自己过去是否太轻信别人呢?
有的人,在面对你倾诉深情的时候,语言的表述像一条流淌的清亮甜美的大河,而在河床底下,却潜藏着一股污浊的暗流。

你读他时,千万别憎恨他。

因为凡是以虚伪为假面来欺骗别人的人,人前人后活得也挺艰难,弄不好还会被同类的虚伪所惩罚,你应该体谅他的这种人生方式,等待他的人性回归和自省吧。

有的人,在你辛勤播种的时候,他袖手旁观,不肯洒下一滴汗水,而当你收获的时候,他却毫无愧色地以各种理由来分享你的果实。

你读他时,千万别反感。

因为有人肯于分享你丰收的甜蜜,不管他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理,都应该持欢迎的态度。

你做出一点牺牲,却成全了一个人的业绩欲,慢慢地,会让他学会一些自尊和自爱。

有的人,注重外表的修饰,且穿着显示出一种华贵,而内心深处却充满着空虚,充满了无知和愚昧,那种文化的形态,常常不自觉的流露在他的言语行动中。

你读他时,千万别鄙视他。

因为他不懂得服装是裁缝师制作的,仅仅是货币的标志,而人的知识、品德和气质,却是一个人真正的人生价值。

对于庸俗的人,你应及时对照一下自己的行为。

读别人,其实也是在读自己,读真、读善、读美的同时,也读道貌岸然背后的伪善,也读美丽背后的丑恶,也读微笑背后的狡诈……
读人,最重要的是读懂怎样的人。

读人,是为了要做一个真正的人。

因此,读人时,要学会宽容,要学会大度,由此才能读到一些有益于自己的东西,才能读出高尚,才能读出欢乐,才能读出幸福。

尽管我还没有读完这本“人之书”,但我会一直努力从各个方面去阅读。

13.读人”的“读”在文中的语境词义是什么?(10字以内)(3分)
答:□□□□□□□□□□
14.正文中有5组“有的人……你读他时……”请把这5组中的另外4组内容加以概括。

(8分)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要理解势利的人。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在文中说“读别人,其实也是在读自己”,请你说出其中的道理来。

(45个字以内)(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面不属于“大度读人”内涵的两项是(4分)
A.一个人就是一本书。

读人,比读文字写就得书更难。

B.读人,就是要善于体谅别人的困难,不依赖别人。

C读人,也不要埋怨别人太势利,要反思自己而不轻信于人。

D.读人,不要反感别人来分享你的胜利果实,这是让他学会自尊自爱。

E.读人,要努力从各个方面去阅读他,读出其本质来。

参考答案:
13.观察研究的意思。

(3分)
14.(1)不要埋怨自私的人;(3)别憎恨虚伪的人;(4)别反感分享你丰收果实的人;(5)别鄙视内心空虚、无知愚昧的人。

(8分)
15.读别人优点,是为了学习真善美;读别人的缺点,是为了引以为戒,自警自醒。

对此宽容大度,才能有益于己。

(5分)
16.AE(这两项谈的是“怎样”读人,无关乎“大度”)(4分)
3.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谈人
朱光潜
世间事物最复杂、最难懂的莫过人,懂得人就会懂得你自己。

希腊人把“懂得你自己”看做是人生最高的智慧。

人不像木石只有物质,而且还有意识,有情感,有意志,总而言之,有心灵。

西方有一句古谚:“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

”魔鬼固诡诈多端,而仙子也缥缈难测。

作为一种动物,人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

他经过无数亿万年才由单细胞生物发展到类人猿,又经过无数亿万年才由类人猿发展到人。

正如人的面貌还有类人猿的遗迹,人的习性中也还保留着一些兽性,即心理学家所说的“本能”。

我们这些文明人是由原始人或野蛮人演变来的,除兽性之外还保留着原始人的一些习性。

要了解现代社会中的人,还需要了解我们的原始祖先。

所以马克思特别重视摩根的《古代社会》,把它细读过并且加过评注。

恩格斯也根据古代社会的资料写出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恩格斯还详细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谈到了人手的演变、进化的历史,这对研究美学是特别重要的。

古代不仅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政权的摇篮,而且也是宗教、神话和艺术的发祥地。

数典不能忘祖,这笔账不能不算。

从人类学和古代社会的研究来看,艺术和美并不是起源于抽象概念,而是起源于吃饭穿衣、男婚女嫁、猎获野兽、打群仗来劫掠食物和女俘等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活动。

中国的儒家有一句老话“食、色,性也”。

“食”是保持个体生命的经济基础,“色”是延续种族生命的男女配合。

艺术和美也最先见于食色。

汉文“美”字就起源于羊羹的味道,中外都用“趣味”来指“审美力”。

原始民族很早就讲究美,从事艺术活动。

他们用发亮耀眼的颜料把身体涂得漆黑或绯红,用唱歌和跳舞来吸引情侣,或庆祝狩猎、战争的胜利。

在近代,人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一个活人时时刻刻都要和外界事物(自然和社会)打交道,这就是生活。

生活是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流转的发展过程。

因为生活的需要,人在不断地改造自然和社会,同时也不断地改造自己。

心理学把这种复杂过程简化为从刺激到反应往而复返的循环弧。

外界事物刺激人的各种感觉神经,把映像传到脑神经中枢,在脑里引起对映像的初步感性认识,激发了伏根很深的本能和情感(如快感、痛感以及较复杂的情绪和情操),发动了采取行动来应付当前局面的思考和意志,于是脑中枢把感觉神经拨转到运动神经,把意志转达到相应的运动器官,如手足肩背等类,使它实现行动。

哲学和心理学一向把整个运动分为知(认知)、情(情感)和意(意志)这三种活动,大体上是正确的。

(选自《谈美书简》,有删改)
6.关于“人”的理解,下列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懂得你自己”是人类的最高智慧,人类只要能够懂得自己,也就能懂得人。

B.人是由单细胞生物发展到类人猿、再由类人猿发展到原始人、进而发展到文明人的。

C.进化过程中遗留在人类身上的一部分“兽性”和原始人的一些特点构成了人的“本能”。

D.人的所谓“生活”就是时时刻刻地和外界打交道,不断地认识和适应外部世界。

7.关于“艺术”和“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艺术和美并不是起源于抽象概念,而是起源于吃饭穿衣等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

B.儒家说:“食、色,性也。

”在“食”和“色”这两大人类本性的具体行为中,便蕴藏着艺术的美。

C.“食”是保持个体生命的经济基础,“色”是延续种族生命的男女配合,它们都属于艺术美的范畴。

D.原始民族把身体涂得漆黑或绯红,用唱歌、跳舞来吸引情侣,或庆祝狩猎、战争的胜利,就是艺术活动。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不像木石只有物质,而且还有意识,有情感,有意志,有心灵,所以,人是世间万物中最难懂的。

B.西方有一句古谚:“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

”可见人的性格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不能把人简单分类。

C.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谈到了人手的演变、进化的历史,就是美的历史。

D.哲学和心理学把人们认识世界的整个运动分为知(认知)、情(情感)和意(意志)这三种活动,大体上是正确的。

参考答案:
6.B(A“懂得自己,也就能懂得人”与原文不符;C“原始人的一些特点”是在“本能”之外的;D原文是“改造自然和社会”,不是“适应”)
7.C(“食”和“色”本身不全是艺术类,原文“最先见于食色”,C项绝对化了)
8.A(B引用古谚目的是证明人的复杂性;C“就是美的历史”绝对化;D范围缩小,“认识世界的整个运动”错,“整个运动”应包括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赠唐仲言序
[明]钟惺
吾乡杨修龄侍御尝告我曰:“华亭有唐汝询字仲言者,五岁而瞽,今五十余矣。

自五岁后至今,闻人诵辄记,记又能解。

又能以其所记且解者,自出而为诗文。

又注古之为诗文者,各不下数十万言。

计五岁以后所记且解者,皆人之口所授于其耳,其耳所授于其心者之积也;五岁以后所出为诗文及注古之为诗文者,皆其心所授于其口,其口所授于人之耳与手者之积也。

其类既多,其体既备,其立意又皆以该且核①为主。

既已剖析疑义,欣赏奇文,至字之音如东冬、清青之属,问其形,不识如故。

”予闻而异之。

居二年,予过白门,适晤其人。

质之修龄先生所言,皆是。

后仲言归华亭数月,复晤予,诵予《集俞园》诗“霜后芙蓉犹有露,冬前杨柳暂为烟”之句。

予凄然为诵其全什②,察其审听哀问之状,为悯默心酸久之。

何者?凡仲言所为,终其身寄于所不可必者③也。

数十年中,以其心听命于其耳,以其耳听命于人之口。

人之口一不至于其耳,则耳无聪,因而其耳不至于其心,则其心不灵。

人之喜人诗文而自为诵者,为己也;转以诵于人者,为人也。

人之为己而自为诵者难矣,矧为人诵乎?故曰:仲言终其身寄于所不可必者也。

寄于所不可必,其势宜不能多且久。

然能使人之为仲言诵多且久于其自为诵,数十年中如一日、如一人者,仲言之诚所为也。

夫其审听而哀问者,诚也。

吁!为仲言者,亦极难矣!凡得之难,则守之坚。

得之难,守之坚,则其口、耳出入之际,虽欲加择焉,而非惟不暇,且不敢。

欲加择焉而有所不暇且不敢,故能积。

是仲言所以该且核之故也。

(注)①该且核:广博又翔实。

②什:篇。

③寄于所不可必者:寄托在不是一定能办到的事上。

1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出而为诗文自出:自己创作。

B. 质之修龄先生所言质:质问。

C. 其势宜不能多且久势:情势,形势。

D. 而非惟不暇不暇:来不及,没时间。

2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又能以其所记且解者秦以攻取之外
B. 终其身寄于所不可必者也以其无礼于晋
C. 以其耳听命于人之口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D. 凡得之难,则守之坚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通过个人长时间的不懈努力,唐仲言虽能写作各种类别、文体的文章,但碰到读音相同的字,他并不能作出区分。

B. 唐仲言从小双目失明,但他不仅能诵记、写作,还笺注了大量诗文,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对他在文学上的天赋,作者既赞叹又羡慕。

C. 这篇赠序叙议结合,叙述简练、议论精彩,特别是对仲言文章“该且核”的原因的分析,既合理,又饱含深深的同情和敬佩之情。

D. 唐仲言的事迹,对包括残疾人在内的为学者都有很好的激励作用。

在作者眼中,“诚”是使他获得他人帮助的关键原因。

2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予凄然为诵其全什,察其审听哀问之状,为悯默心酸久之。

(2)人之为己而自为诵者难矣,矧为人诵乎?
23. 用“/” 给下面这段话断句。

(限断7处)
君子浴德澡心力行善道而表里洞达人皆了然其有善一日月之明也其有过亦日月之食也必如是而后渐合至真矣。

(《诚伪》)
参考答案:
19. B 20. A 21. B
22. (1)我悲伤地为他朗诵全篇,观察他仔细地听、伤心地询问的情状,为他沉默心酸了很久。

(2)人们为了自己而诵读诗文(已经)难了,何况是为别人诵读呢?
23. 君子浴德澡心/力行善道/而表里洞达/人皆了然/其有善一日月之明也/其有过亦日月之食也/必如是/而后渐合至真矣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

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

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B项,“质之修龄先生所言”意思是“用修龄先生的话来验证”,所以“质”的意思是“验证”。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把握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A项,以:介词,凭/介词,凭。

B项,于:介词,在/介词,对、向。

C项,之: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D项,则:连词,那么/连词,表转折。

故选A。

【21题详解】
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B项,“对他在文学上的天赋,作者既赞叹又羡慕”说法错误,文章第一段只是说“予闻而异之”,是说自己心里认为唐仲言是个奇人,并没有说自己对他在文学上的天赋感到羡慕。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凄然”,悲伤的样子;为,替,介词;“全什”,指全篇;“察”,观察;“审”,仔细地;“哀问”,伤心地询问;“状”,情状;“悯默”,沉默。

(2)中的“为己”,为了自己,为,为了,介词;“人之为己而自为诵者”,人们为了自己而诵读诗文;“矧”,何况;“为人诵”,为别人诵读。

【2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

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本句,根据名词“君子”“德”“心”“善
道”“表里”“人”“日月”,虚词“而”“皆”“其”“也”“之”“必”“而后”,“其有善一日月之明也”和“其有过亦日月之食也”结构相同,前后断开,据此,句子可以断开为:君子浴德澡心/力行善道/而表里洞达/人皆了然/其有善一日月之明也/其有过亦日月之食也/必如是/而后渐合至真矣。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我的同乡杨修龄曾经对我说:“华亭有个叫唐汝询字仲言的人,五岁时眼睛就失明了,现在五十多岁了。

从五岁到现在,他听到别人朗诵就记背,记背下来又自己加以理解。

而且他又能凭自己记下来又能理解的内容,独立创作诗文。

他又为古代的诗文作注,都不少于数十万字。

估计他五岁以后记住并理解的诗文,都是别人的嘴传授给他的耳朵,他的耳朵再传授给他的思想的积累。

五岁以后他创作的诗文及为古代诗文作的注,都是他的心授予他的嘴,他的嘴又授予别人的耳朵与手的积累。

他的文章种类多,文体具备,主题又以广博详实的材料为基础。

唐汝询(虽然)已经能剖析疑义,鉴赏奇文,(但)到了读音相同的东冬、清青这类字,问他字的字形,还是和以前一样不会区分。

”我听他这样说,心里认为唐仲言是个奇人。

过了两年,我经过白门,恰好碰见唐仲言。

用修龄先生的话来验证,都符合他说的。

仲言回华亭几个月后又和我碰面,朗诵我的《集俞园》诗“霜后芙蓉犹有露,冬前杨柳暂为烟”一句。

我悲伤地为他朗诵全篇,观察他仔细地听、伤心地询问的情状,为他沉默心酸了很久。

什么原因我会这样呢?仲言现在所做的一切,是将他的一生寄托在他不必去做的事情上。

数十年中,他让他的心听命于耳朵,让他的耳朵听命于他人之口。

人们说的一旦传不到他的耳朵,那么他的耳朵就什么也听不到;他的耳朵听到的不进入他的思想,那么他的心就不能灵敏地感知。

因喜爱诗文而自己朗诵的人,诵读诗文是为了自己;转而对他人朗诵,为的是别人。

人们为了自己诵读诗文已经难了,何况是为别人诵读呢?所以说仲言是将自己的一生寄托在本可以不必做的事情上了。

这样的情势下应该不会有太多人愿意为他读并且能坚持长久。

然而能使很多人愿意常常为他朗读甚至比他们为自身朗读的还要多,并且数十年如一日、如一人的原因,是仲言的诚心带来的结果。

他那仔细听、悲伤地发问的的情状,表露了他的一颗真诚的心。

唉,像仲言那样做,也是很难的了!凡是得到它难,那么守护它就会坚定。

得到它难,守护它坚定,那么别人在说,他在听的时候,即使想要加以选择接受,就不仅是来不及的原因了,更是因为不敢。

想要对他人诵读的内容加以选择却来不及也不敢,所以他能积累丰富的知识。

这就是仲言的文章广博又详实的缘故吧。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甫传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

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

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

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

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

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沈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

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

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

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

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廷兰,罢宰相。

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

”帝怒,诏三司亲问。

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

”帝乃解。

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许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

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

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

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

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

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

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

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

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

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

因客耒阳。

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

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

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20. 下列对加下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拜:授予官职
B.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会:适逢
C. 帝乃解。

甫谢,且称谢:辞谢
D. 甫家寓鄜,弥年艰窭窭:贫穷
21. 下列各项加下划线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 以文章显中宗时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 往依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 严挺之乃有此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2. 下列对文章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
A. 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
B. 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
C. 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
D. 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
23. 翻译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

参考答案:
20. C 21. D 22. A
23. 皇上对这几篇赋感到惊奇,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

命令宰相考试文辞,提拔为河西尉。

【20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题中C项,谢如翻译为“辞谢”和后面“且称(并且说)”矛盾,后面是向皇帝道歉的话,因此翻译为“道歉”。

故选C。

【2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

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

题中竟然 A项,连词,于是/介词,通过;B项,凭借,介词/因为、连词;C项,代词,他/兼词,于此;D项,副词,竟然。

故选D。

【22题详解】
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句中“功名未就”“志气挫衄”结构对称,“未就”是“功名”的谓语,不要断开;“陛下弃细录大”是“觊”的谓语,不要断开;“冒死”是“称述”的状语,不要断开;“涉近讦激”结构相同,不要断开,都是“违忤圣心”的原因,故选A。

【23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重点词语,奇: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奇;待制:等待诏命;擢:提拔。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