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圈两翼”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变化及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一圈两翼”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变化及对比分析
作者:温丽荣王雪蓉
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3年第9期
温丽荣王雪蓉
(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摘要:重庆地域结构可分为“一圈两翼”,这三片区域间农民收入一直以来有较大差距。

笔者通过数据分析研究,对目前三大区域之间的现状做了一般和典型的分析比较,比并采取SPENT模型对三大区域农民人均纯收入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收入差距;一圈两翼;SPENT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3.8;F2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043-2
1997年,重庆升为直辖市,依靠西部大开发的新政策,成为西部又一个经济增长极。

直辖
十多年来,重庆农村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区域经济政策也有所改变。

重庆区域规划先后提
出和实施了“三大经济区”“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战略。

2006年底,又提出了“一圈两翼”区
域发展战略的新构想。

“一圈两翼”(即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翼,渝东南翼)的空间发展战略。

作为统筹城乡配套改革的重要举措,这一战略深入实施,构建了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格局。

在这种新格局下,三大区域间的农村发展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还有明显的
拉大的趋势。

一、“一圈两翼”农民收入差距现状
首先,本文在对重庆直辖以来的相关数据的整理分析之后,比较分析三区域之间的农村人
均纯收入的差异。

2003年,重庆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 506元,一小时经济圈为2 991元,渝
东北翼为2 689元,渝东南翼为1 837元。

2012年,重庆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 479元,一小
时经济圈为9 490元,渝东北翼为6 868元,渝东南翼为6 124元。

从纵向看,三区域均比2003年增长3倍左右,但是横向看东北、东南翼均远低于一小时经济圈,且低于全市的平均水平。

表1对2003-2012年重庆“一圈两翼”三个区域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进行离中趋势分析,选
用标准差这一指标对三区域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进行离散程度的描述。

由表1可知2003—2012年
重庆市“一圈两翼”三区域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标准差总体呈增大趋势,而且存在显著差异。


表1可知2003—2012三大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其次,本研究从“一圈两翼”三大区域内各选取两个代表区县,进行典型分析。

一小时经
济圈的合川、大足,东北翼的开县、奉节,东南翼的秀山、彭水,并选取了1999、2004、2008、2012四个代表年份作为研究时段。

笔者对其农民人均纯收入做了比较分析,力图从典型分析中
揭示农民收入差距拉大这一事实,并依据数字从深层次剖析区域间经济差距拉大的原因。

从图表二所选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横向来看,一小时经济圈中的合川和大足在四个年份中
均高于其余两翼的四区,而且绝对数目的差异在逐年增加。

1999年,六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极
差为1 185元,2012年极差为3 864元;从相对数目来看,1999年最大与最小农民人均纯收入区的比值为1.97,2010年比值为1.65。

相对数据的减少主要是由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各
区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增大;相对而言,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区县的比值会存在一个下降的
趋势,在各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数不断扩大的同时,应当合理地控制和缩小差异比值,从而缩
小区县间的农民收入差距过大。

二、“一圈两翼”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SPENT模型即从社会(social)、政策(political)、经济(economic)、自然
(natural environment)和技术(technological)五个因素进行分析。

笔者选用该模型来对“一圈两翼”农村发展差异做出分析,从而找出三大区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原因,对症
下药,提出对策。

1.社会文化上(Social)
区域间人力资本的不同是造成区域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一圈两翼”农民受教育程度存
在较大差异,农业的发展不仅离不开自然条件的优越,更离不开农民的素质,各区域农民素质
的差异必然影响其收入。

“一圈”农村劳动力中16.4%的劳动力接受过各种形式的专业技术培训,比两翼农村劳动力高2.9个百分点。

2.政策上(Political)
在改革初期实行先富带后富,“一圈”的经济快速的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
提高。

“两翼”是落后的农业区,相对而言,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也十分
有限。

同时,“一圈”属于重庆核心区,在各项政策中心辐射区内,各项基础设施完善。

而两
翼则远离重庆中心区,在政策的落实上和“一圈”相比存在差异,总体的扶植力度不如“一圈”。

3.经济上(Economic)
“一圈”是重庆市第二、三产业集中区,非农产业相对发达,城市化率较高,农村居民就
业环境和就业机会明显较“两翼”地区更为优越。

因此,工资性收入和非劳动收入来源更为广泛。

“一圈”内的农业区多发展都市近郊农业,距离市场近、信息灵敏,在科技文化上也深受
影响,农业的产品结构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家庭经营收入渠道的来源多样化。

“两翼”地区农
村居民因交通、城市化率等方面的原因,一部分人会选择外出务工,但占巨大部分的农民仍是
会留守在土地上,以农养家,而因自然条件的原因,“两翼”地区劳动生产率低,自然收入水
平并不理想。

4.自然环境上(Natural environment)
地理位置通过市场可及性、交通成本、技术和信息扩散成本等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
增长,进而对收入分配差异产生影响。

“一圈两翼”中一小时经济圈为重庆市主城区,产业集中,经济辐射能力强,“一圈”中的农村地区为于其经济辐射圈内,农业经济与城市经济紧密
更为联系。

2012年“一圈”内农业商品率达66.0%,渝东北翼商品化率为59.0%,渝东南翼商
品率则只有57.6%。

渝东北地区山地和丘陵并存,土地贫瘠,居民依靠土地实现收入增长很难。

渝东南则地处武陵山区,山高路远,是大山区和大农村并存的地区,居民收入提高存在很多先
天障碍。

“两翼”地区农业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大,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与“一圈”相比较低。

5.技术上(Technological)
首先,重庆地区高等院校多集中于“一圈”地区,高等院校的新技术、新材料易于在当地
农民中间推广开来,农民在新技术的接收方面具有区位优势。

其次,科学技术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在一个地区普及的技术并不一定适用于另一个地区,“一圈”农村地区都市近郊农业较为
发达,而“两翼”地区更偏重于精耕细作的家庭小农业,适合都市近郊农业生产的技术并不适
用于家庭小农经济。

因此,区域间技术适用性不高,农村的生产方式产生差异,土地生产率高
低不一,农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差异扩大。

三、对策与建议
近年来,重庆市政府为提高农村居民收入颁布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一圈两翼”区域发
展新格局正体现了政策实施者的智慧。

从宏观角度上构建合理发展战略也需要在微处重视细节。

1.实施差别化区域发展政策
重庆区域面积广博,各区域自然条件各有特色,在对待区域发展问题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
问题上必须要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改善区位条件,将劣势转变为发展的优势,在精心规划基
础上做出正确的决策。

2.调整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结构我国农民一直以来收入来源结构单一,家庭经营性收入占主
要地位。

在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上大有发展潜力,开辟新的收入来源方式,为农民提供多
元化的收入途径,对于农民收入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收入总量的提高大有裨益。

要做到这点
需要在教育、宣传、投资、发展等各方面做好铺垫。

3.带动思想上的转变
“一小时经济圈”是重庆市政府大力发展的目标。

先富的目标没有错误,关键是在后富目
标上政策的具体实施,要真真正正的让不同区域农村居民共同富裕起来。

因此,在大力推动
“一小时经济圈”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两翼”的发展需求,尽量让不同区域的人们能够共享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郑茜,许晓东,李显玉.重庆农村居民区域收入差距现状及影响因素[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8).
[2]陈阳.重庆“一圈两翼”经济发展比较分析[J].调查研究,2012.
(责任编辑:王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