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反义复合词构词理据和语义变化的认知分析
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反义复合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单音节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
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反义复合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单音节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也称对立词、反义合成词或反义相成词。
反义词表示的是相反或相对的意义,突出的是事物具有的对立特征,而当两个长期连用的反义词词汇化为反义复合词之后,它所突出的便不再是对立特征,而是事物内在的统一性。
这类词的词义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几乎所有的非偏义反义复合词的词义都不是其构词语素意义的简单汇合,也就是说,这类词在语素生成词的过程中词的意义发生根本性的质变。
中文摘要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反义复合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单音节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
在反义复合词中,非偏义反义复合词约占95%以上。
学术界对数量很少的偏义反义复合词关注较多,至今尚未见到系统研究非偏义反义复合词的成果。
非偏义反义复合词这一术语是我比照偏义复合词这一名称独创的。
据我的统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双音节反义复合词有近三百个。
除了近十个偏义复合词以外,其余的词都是非偏义反义复合词。
这些词是本论文的研究对象。
通过对二百多个非偏义反义复合词的深入研究,我发现了这类词的词义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几乎所有的非偏义反义复合词的词义都不是其构词语素意义的简单合,也就是说,这类词在语素生成词的过程中词的意义发生根本性的质变。
例如:“左右这个非偏义反义复合词中所包含的“身边跟随的人”这项意义与其构词语素“左”和“右”的本义比较相去甚远。
非偏义反义复合词在词义生成过程中所发生的这一变化不同于偏义反合词,偏义复合词中总有一个语素的意义被完整保留下来;也不同于某些近义复合词,它们的词义往往是两个语素义的简单汇合。
我所关注的这类词,当它们的语素凝结为词以后,几乎都会产生全新的义位。
我把这一现象称为“非偏义反义复合词的语义变异特征”。
为了清楚地揭示这一语义变异现象,采用了义素分析法。
分析的结果是:少量的非偏义反义复合词,其词义的构成义素与语素义的构成义素相比较,部分义素发生了变化。
这类词约占我所统计的反义复合词的四分之一。
反义合成词的产生原因探析
反义合成词的产生原因探析作者:齐红飞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0年第02期在现代汉语词汇中,有一类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单音节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叫反义合成词。
汉语之所以能产生反义合成词这种比较特殊的词汇现象,那是因为:一、由于词汇系统自身的历史性调整,促进了双音节词的大量发展。
而双音节词的发展则为反义合成词的形成提供了广阔而肥沃的土壤,这是反义合成词产生的内部条件。
荀子在《正名篇》中说:“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
”这就告诉我们,词的复音化是“由语言的表义功能来决定的”。
汉语词语的双音节化可以减轻一词多义和同音多义的负担,而且也是词语表义准确精细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人类的思维随着社会的进步趋于严密化、复杂化,这就要求作为思维工具的语言(主要是词义)提高准确性和丰富性。
而词义的准确性和丰富性势必要求词的结构形式的多样性。
汉语双音复合词的大量产生,为汉语词的结构形式多样性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由此可见,双音节化是语言内部矛盾——交际任务与交际手段之间矛盾推动的结果。
其根本的推动力量是社会进步所引起的交际需要的增加。
用反义语素组合造词的能产性很强,这与词汇复音化的趋势有关。
反义词虽然意义相反,但它们意义所概括的是对立统一的两个矛盾方面,关系十分密切。
人们要揭示矛盾对立,就往往兼而用之。
反义词的性质决定反义词必然经常以对举的形式出现,而连用对举是反义合成词的直接过渡形式。
由于经常对举使用,便逐渐凝固成为复合词,以表示更加概括的意义,甚至衍生出一种新的抽象意义。
二、从语言作为符号系统的角度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
各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经过历史的积淀而结晶在词汇层面上。
因此,不同民族的文化对语言的构词模式产生重要影响。
并列关系构词使汉语的复合词构成别具一格,无论从构词格式还是从语义关系,其复杂程度远非英语并列复合词所能及。
英语中只有由and 或or 连接两个反义词构成的词组来对应汉语中的反义合成词,而且英汉反义组合的习惯顺序不同,如right and left (左右), fire and water (水火), old and new(新旧), sooner or later(迟早)。
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及相关问题
29
90年代以后,学界对复合词构词语素间的 语义关系越来越关注
周荐《复合词词素间的意义结构关系 》 (1991)对《现汉》中32346个双音复合 词作了大规模穷尽性分析。
一级类:定中格、状中格、支配格、递续格、 补充格、陈述格、重迭格、并列格、其它
二级类、三级类
30
定中格:n+x、v+x、a+x n+x:中的 “处所+事物/动物”,设处所是
第一个准则:使用什么样的语言材料来造 新词?
词汇材料式、语音材料式、混合材料式
第二次分类在各式当中进行,分类准则不 尽相同。
9
词汇材料式:处理词汇材料的方式?
结合法:把多个不同的词汇材料按一定关 系原则排列在一起
叠连法:用一个单音节词汇材料重复出现 并先后连接
改造法:对现有词汇材料进行删减、合并 等改造
11
改造法
换素型
促进——促退、人格——国格、文盲——科盲 功劳——苦劳
倒序型
争斗——斗争、臂膀——膀臂、整齐——齐整 争论——论争、粮食——食粮
变调型
风(N)——风(V)、冠(N)——冠(V) 好(A)——好(V)、转(上声)——转(去声) 男人——男人(“人”轻声) 肚子——肚(上声)子
1 引子
构词法·造词法
构词法与造词法是很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 因为“构”“造”同义。
在构词法研究的早期,构词法系统中除了 对词语作结构分析外,还常常包括对造词 手段的探讨。
2
薜祥绥《中国言语文字说略》(《国故》 1919年第4期)汉语的“复合之法”
叠语:肃肃(杂雍)、莺莺燕燕 连语:以相当之字,连之而成新词
上场:演员或运动员出场。 雷害:农业上指由于雷击引起的植物体的破坏
反义合成词“早晚”的语法化及其认知分析
反义合成词“早晚”的语法化及其认知分析孙悠夏【摘要】现代汉语中,“早晚”是由表反义关系的名词“早”和“晚”的结合而固化成词。
从语法功能看,“早晚”具有名词性和副词性,存在着一个由实到虚的连续统,为语法化的引中。
本文重点讨论“早晚”在共时层面的语义分化特点,并解释其各个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其演变的内在动因和认知规律。
通过语言事实的分析,指出重新分析为其语法化机制,隐喻与转喻及认知经验是其演变的认知规律。
%"Zaowan" is composed of an antonymic pair "zao" and "wan" in Chinese. Grammatically, "zaow- an" can function as a noun and an adverb, being a notional - functional continuum as a result of the extension of grammaticalization. From a synchronic perspectiv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emantic changes of "zaowan" in its grammaticalization and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and motivation behind that. With a corpus analysis of "zaowan", the conclusion is reached that reanalysis as the mechanism contributes to its grammaticalization, and metaphor, metonymy and cognitive experience lead to its semantic changes.【期刊名称】《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3页(P72-74)【关键词】早晚;语法化;转喻;隐喻;iX知经验【作者】孙悠夏【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浙江杭州31005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4“早晚”一词古已有之,且在现代汉语,尤其是口语中使用频率极高。
现代汉语复合词的构词方式辨析
现代汉语复合词的构词方式辨析
随着语言对社会发展的不断影响,社会中使用的汉语也在不断演变。
其中,汉语中大量使
用了复合词,从而使语言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汉语复合词的构词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复合、拆分、抽象。
一是汉语复合方式。
汉语中的复合词指由两个或以上的词组合而成的新的词汇,通常可以
看出其中的相同或不同的构成部分,其中又以两个词语的组合形式最为常见。
例如,“医药”,“肉馅”等都是复合词,它们是由“医”、“药”、“肉”和“馅”4个词构成的,每一部分都可以单独表达意思,但能更全面更直观地表达意思当组合在一起时。
二是汉语拆分方式。
拆分法是从一个现有的复合词中把原词拆分成多个语义部分,依次组
合起来层层叠叠构成具有更确切、更完整的意思。
例如“人民币”,他可以拆分为“人民”和“币”两个语义部分,这样组合起来就可以更准确、更清晰地表达出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的
货币形式。
三是汉语抽象方式。
抽象方式是把抽象概念组合在一起构成一种复合词,最典型的就是把
两个形容词组合在一起表示及物动词的构成方式,例如“沉静”,他把“沉”和“静”两种抽象概念组合起来,表达出了“静下来”的意思,而且比用一个词“静”表达的意思更为地道、具体。
以上三种汉语中复合词的构词方式都是汉语中复合词构成的主要方式,虽然复合词结构复杂、变化多端,但只要学习者能用恰当的构词方式来准确理解复合词,就能获得汉语里信息量最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
汉语反义语素合成词的产生及其文化探析
汉语反义语素合成词的产生及其文化探析一、反义语素合成词产生的原因在汉语产生之初,字词一体,单音节词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世界认识的深入,语言也随之有了较大的发展,词所容纳的意义也开始逐渐增多,用法更为多样化、灵活化。
这时仅靠数量有限的单音词己经无法满足语言交际的需要了,一个词负担的意义与用法过于沉重,造成义项的模糊和用法的混淆,在实际运用中一词数义、同音异义词大量出现,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语言终究是为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发展的。
某一语言特征影响了语言的交际功能时,它就将在语言的发展中逐渐得到改造。
在单音词的使用之于语言的发展显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时,改造也就应运而生了,这就是在单音节词基础之上开始形成复合词,汉语词汇朝着双音化的方向迈进,这也是词汇发展的历史必然。
正如荀子在《正名篇》中所说:“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
”汉语词语的双音节化可以减轻一词多义、同音多义的负担,这也是汉语词语表义准确化精密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由此可见,双音节化是语言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根本的推动力量源自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中不断扩大的交际的需要。
汉语中的双音复合词的产生从根本上说就是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
反义语素合成词也就是在这大的历史背景之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早在我国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就常常出现两个具有反义关系的词用来对举的情况,随着语言的发展,这种反义对举现象也越来越多。
两个反义词虽然意义相反,却能概括完整地揭示出事物正反两面的现象,意义相对关系却极为密切,二者相反相成,在人们揭示矛盾对立时往往兼而用之。
随着汉语双音化趋势的不断增强,表意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成为反义词对举并走向复合的逻辑基础。
早期的经常性的反义对举现象成为反义语素合成词的雏型。
由于经常的对举使用,其意义密切统一,在双音化的大势下,两个原本较为松散或是只用于习惯性对举的反义词结合而成了汉语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双音复合词,表示着更为概括的意义,有的还在原有构成成分基础之上产生了更多更新的引申义。
从汉语反义复合词构词看汉语教学本位观
首先,从语 言类型学 的角度来说 , “ 反义构词”是汉语 中一种较为特别的构词方式。西方语言诸如英语 、德语 中虽然
也存 在 此 类 构 词 方 式 ,如 英 语 中 的 “ b i t t e r s w e e t ” ,德 语 中 的 “ b i t t e r s U B ” ,但 数 量 极 少 , 远 不如 汉 语 常 见 。考 察 反 义
11 7
动 动
2 4 6 5 0 O 0
5 : 出入 、来 回 、生 死 、 收发 、
9 4
死 活 1 0 :长 短 、大 小 、多 少 、 高
形 形
代 代 总 计
4 4
O 1 7 9
1
0 6 4
1
0 1
1
l 2
关键 词:教学本位 反 义复合词 构词 结构 语 义
一
、
引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界, “ 教学本位 ”的问题一直是学者们 讨论 的热 点。 目前 ,学界共提出了三类 教学本位观 : “ 词本位
观” “ 字 本位 观 ” 以及 “ 混 合 本 位 观 ” 。主 张 这 三 类本 位 观 的学 者 都 大 有 人 在 ,且 短 期 之 内无 法达 成共 识 。我 们 认 为 ,与 其 从 宏 观 角度 论 争 哪种 教 学 本 位 更 合 适 ,倒 不 如 从 微观 角度 出发 ,考 察 哪 一 种 教 学 本 位 在 某 一 具体 词汇 类 聚 的教 学 上 更 有 用 武 之地 。按 照这 一思 路 ,我 们 可 以选 取 某 一 类 词 汇类 聚 ,考 察 它 们 的构 词 规 律 , 如 果 能 证 明 它们 的构 词 在 结构 和 语 义 上
反义合成词的产生原因探析
准 确性 和丰 富性势 必要 求 词 的结 构 形式 的多样性 。汉语 双 音复 合 词 的大 量产 生 ,为 汉语 词 的结 构 形 式 多 样 性 发 展 提 供 了 重 要 条 件。 由此 可见 , 双音 节化是 语言 内 部 矛盾— — 交际任 务 与交 际手 段 之 间 矛盾推 动 的结 果 。其 根本 的
说 词论句 I
在现代 汉语 词 汇 中 ,有 一类 由两 个意 义相 反或 相对 的单 音节 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 叫反义 合成词 。汉 语之 所 以能产 生 反义 合 成 词 这 种 比较 特 殊 的 词 汇 现 象, 那是 因为 : 由于词 汇 系统 自身 的历
一
2 1 ・ 00 2
、
合一 成
反 S. t
词 的 产 生 原 因 探 析
史性 调整 ,促进 了双 音节 词 的大 量发 展 。而双音 节词 的发 展则 为
推 动力 量是 社会进 步所 引起 的交 际需要 的增 加 。
反义合成词的形成提供了广阔而
肥沃 的土 壤 ,这 是反 义合 成 词产 ・ 生 的内部 条件 。 苟子在 《 正名篇 》 中说 :单足 “ 以喻 则单 , 不足 以 喻则兼 。” 单 这 就告诉 我 们 , 的复音 化是 “ 词 由语 言 的表义 功能来 决定 的”汉 语词 。 语 的 双音 节化 可 以减 轻 一词 多义 和 同音 多 义 的负担 ,而且 也是 词 语表 义准 确精 细化 的一个 重要 手 段 。人类 的思维 随着 社会 的进 步 趋于 严密 化 、 杂化 , 要 求作 复 这就 为思 维工 具 的语 言 ( 要是 词 义 ) 主 提高 准确 性和 丰富性 。而词 义 的
反义构词现象说略
反义构词现象说略汉语中有一类由反义语素构成的词或短语,这类词除了包含反义语素内部固有的表述功能外,还有外部特有的语法意义,表现了词语语法的动态性。
其内部又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本文主要从语义、句法、历史演变及数量等方面对该类语法现象进行简单的描写。
标签:反义构词词汇意义摹状偏义现代汉语中有一类词语是由意义相对的语素或内含意义相对的语素构成的。
例如:(1)动静呼吸横竖上下早晚好歹得失轻重香臭(2)褒贬不一本末倒置彼此相连甘苦自知教学相长哭笑不得(3)高高低低大大小小多多少少恩恩怨怨来来往往进进出出从语义上分析(1)类可以细化为:A+B=AB(如呼吸=呼气和吸气,爱憎=喜爱和憎恨);A+B=A或者B(如忘记=忘,妻子=妻);A+B=C(如横竖,不表示横向和纵向,而表示无论如何、反正)。
(2)类四字短语在语义上其相对的语素在词语中的意义与其自身的语素义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基本保持原义。
而(3)类反义重叠式基本可以看成是在一定范围内有能产性的具有共同语法意义的一组比较特殊的类,这种语法意义是通过形态上的重叠手段获得的,表示数量上或者次数上的繁多,本身有列举和摹状的语义特征。
从数量上分析,(1)类最多,(2)类次之,(3)类最少。
自从人类有了种差及对立观念,概念的两极化发展在词层面上就反映为成对反义词的大量涌现。
词义反向分化后一方面形成了成对的反义词,另一方面也成对使用,有些慢慢又复合成一个词,能构成反义复合词的不是很多,如(1)类中的“香臭”,不是词而是短语。
又如,“开关”“老少”是词,而同样构成反义关系的“开—闭”“老—新”就不是词,甚至不是短语。
(2)类是由具有反义关系的成对出现的语素(通常在词语中作为被陈述对象,如“褒贬不一”中的“褒贬”,“本末倒置”中的“本末”)构成的一类固定搭配,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其中的反义语素有的可以单用(如“甘苦自知”中的“甘苦”),有的则不能(如“哭笑不得”中的“哭笑”),这一类又比(1)类少。
汉语复合词语义和语法的认知研究_尹铂淳
第 34 卷第 6 期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5 年 12 月
复合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组合而成; 语 义上,复合词的语义不是两个部分语义的简单总 和,如百姓并非是指一百个姓,而是泛指所有的官 僚贵族; 规约性上,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复 合词一般都是约定俗成的,如兄弟,其语义仅是兄 和弟语义的简单相加,基于上一条这并非复合词, 但实则其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各方之影响早已约定 俗成,故其为复合词; 语言的经济性上,复合词一 般较经济,如不明觉厉,其直陈表达为虽然不明白 但觉得厉害,显然,不明觉厉经济得多; 概念的邻 近性上,复合词两个成分表征的概念是具有邻近 性的,如猫狗,这是一个复合词,而猫牛便只能算 是自由短语,因为于人们的经验中,“猫”和“狗” 是关系较近的一对概念,而“猫”和“牛”则并非如 此。欲成为复合词至少需同时符合基于形式和基 于语义的定义,或至少需同时符合基于形式和基 于规约性的定义。满足经济性或邻近性的形式单 位一般具备了成为复合词的潜势。
自行车表征的概念于意义建构过程中不变; 坟场 “瓷器”,其最突显的属性便是“极脆弱的”,接着,
表征的为事物概念“用以埋葬死人的地方”,因其 以“瓷器”代“极脆弱的”( 整体代部分) ,故其意
与“长期无人认领的废物堆放地”具有相似性: 皆 义建构机制为转喻。
为存放某种无价值实体的固定之处,故二者具有
3) 仅 11 小时,成都两男子早晨盗车傍晚被
进行了解释。有界性 ( boundedness) 指的是某个 概念域的内容被认知主体视为有无内在的、固有 的边界,如有则属有界,若无则属无界[11]519。事 物有“有界”和“无界”之分,如一张桌子便是“有 界”的,而大海一般来说就是“无界”的,概念上的 “有界”和“无界”反应在语法层面便是复合词的 可数和不 可 数[12],如 桌 子 表 征 的 概 念“桌 子 ”对 应的客体占据了一定的空间,而且有一定的边界, 故“桌子”在我们的认知中是“有界”的,即桌子是 可数的; 大海表征的概念“大海”对应的客体也占 据了一定的 空 间,但 没 有 明 晰 的 边 界,故“大 海 ” 于我们 的 认 知 中 是“无 界 ”的,即 大 海 是 不 可 数的。
汉英语复合法构词方式的对比与分析
汉英语复合法构词方式的对比与分析汉语复合构词方式具有多样性与能产性的特点,复合法是汉语中能产性最强、应用性最广泛的构词手段。
英语复合词的构词成分可由各种词类表示,而且其组合不受英语句法在词序排列上的限制,比较灵活,复合法在英语构词方面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标签:复合词构词方式对比与分析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或不同词性的独立词按照一定排列结合在一起构成的新词叫复合词。
汉语是单音节语言,两个词素直接并列或者重叠构词不受语言文字的限制,汉语中复合词所占的比例很高。
复合词在英语词汇中也占很大比例,尤其在现代英语中,许多新词、新语都是借助于原有的词组合而成的。
一、汉语复合词的类型根据《现代汉语》(张登岐,2005:101),汉语中的复合词依据词根与词根之间的各种不同结构关系可以分为五种:第一,联合式。
这类复合词中的几个词根地位平等,无主次之分,在意义上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相对,例如:“领袖、反正、买卖”等。
第二,偏正式。
这类复合词中的几个词根之间存在着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关系,前一个词是修饰、限制性的,后一个词是中心。
例如:“黑板、皮鞋、雪白”等。
第三,主谓式。
这类复合词中几个词根之间存在着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前一词根是被陈述的主体,后一词根表说明。
例如:“海啸、手软、气馁”等。
第四,述宾式。
这类复合词中几个词根之间存在着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前一词根表动作行为,后一词根表动作行为所支配、关涉的对象。
例如:“司机、知己、破产”等。
第五,补充式。
这类复合词中几个词根之间存在着补充与被补充的关系,前一词根是中心,后一词根从结果、程度等方面进行补充说明。
例如:“提高、记住、车辆”等。
二、英语复合词的类型英语中复合词的构成成分比较复杂,既可以根据词性分类,也可以根据词义分类。
根据词性分类,Bauer把英语复合词分为复合名词、复合动词、复合形容词、复合副词、复合介词、复合代词等。
而每一种复合词又有不同的构词方法。
反义合成词的词义考察
反义合成词的词义考察反义合成词是现代汉语中常用但易被忽略的一类词。
本文从研究反义合成词的五种词义构成方式(合取式、析取式、偏取式、偏义转化式、组合转化式)入手,揭示了反义合成词的语义特征。
标签:反义合成词语素词义反义合成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相对的单音节词作为语素组合而成的,词义同构词的语素义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有的是直接的、明显的,有的是间接的、隐晦的。
本文从语义的角度,对反义合成词词义与语素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一、反义合成词的词义构成从语素和词的语义关系上看,反义合成词的词义构成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直接型,词义直接采用语素意义,可以直接从字面上根据语素义理解词义;一类转化型,语素义只对词义起某种提示作用,二者存在某种转化关系。
从语素义构成词义的方式上看,上述两类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直接型诸式1.合取式词义由两个语素义并列组合而成,即构成该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同时存在,从而使词兼具正反两方面的意义。
如:(1)这就是敌人出入的唯一道路。
(冯志《敌后武工队》)出入:出去和进来。
2.析取式词义任取一个语素义,两个语素义之间存在着取舍关系。
如:(2)贺家国讥讽问:“那么,陈仲成算不算优秀?哦,请不要以成败论英雄。
”(周梅森《至高利益》)成败:成功或失败。
3.偏取式词义只采用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的意义已完全消失,只起陪衬作用。
如:(3)他认为这是书呆子式的人物。
(邓友梅《邵氏兄弟》)“人物”偏义在“人”,指在某方面有代表性或具有突出特点的人。
(二)转化型诸式1.偏义转化式词义是由两个语素义中的一个引申转化而形成的。
如:(4)可怜的乖孩子,分明是让我放心才说不怕,若真有个长短,怎样见弗之!(宗璞《南渡记》)长短:意外的灾祸、事故,多指生命的危险。
2.组合转化式1)相似转化词义与语素义的组合内容有某种相似之处,词义是在语素义组合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比喻而产生的新意义。
如:(5)这个问题的严重后果,现在连中小学教师都已经警觉起来,正在尽力扭转,可惜我们不少文化人还在本末倒置。
汉语中反义词同现现象及其理据分析
[收稿日期] 2007211214[作者简介] 毕懿晴,女,湖南常德人,湘潭大学大学英语部教师,硕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谢亚军,男,湖南双峰人,湖南商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汉语中反义词同现现象及其理据分析毕懿晴1,谢亚军2(1,2湘潭大学,湖南湘潭411105)[提 要] 反义关系是语言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语义关系,反义词对则是语言中意义相反的或相对的能体现反义关系的一对词。
本文对汉语反义词同现现象进行研究,认为汉语反义词频繁同时出现在以下三种结构中:反义合成词,特定短语结构和习语。
本文同时探讨了汉语反义词同现现象的哲学构词法及美学理据。
[关键词] 反义词对;同现现象;构词法;反义合成词;习语[中图分类法]H13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21(2008)06-0088-03 一、汉语反义词同现现象汉语是世界上词汇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在汉语中,反义词非常普遍,语言中大量的反义词就是最有力的说明。
学者们在对汉语反义词的研究中发现,汉语中存在着很多由一对反义词并行构成的反义合成词,虽然在逻辑关系上反义词相互矛盾或对立,它们却可以在语言运用中统一于一词之内表达着各种各样的意义。
在对汉语反义词同现现象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汉语反义词对特别是典型反义词对不仅在反义合成词中出现,反义词对还大量出现在同一个短语结构和成语或谚语中。
我们认为汉语反义词频繁同时出现的结构有三种:反义合成词,特定短语结构和习语。
(一)反义合成词汉语反义合成词是指由两个在意义上相反或相对的单音节词作为语素组合而成的合成词。
汉语中,反义合成词最能集中体现反义词同现现象。
虽然我们不能断言这种语言现象只存在于汉语中,但是通过观察,在其他几种语言如英语,法语中没有反义合成词此种类别。
在《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中收录了很多的反义合成词,如:动静 大小 多少 反正 方圆春秋 呼吸 消息 睡觉 人物买卖 教学 开关 冷暖 手足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反义合成词中的反义词在语义上是相对立的,在形式上是统一的。
从汉语反义复合词构词看汉语教学本位观
从汉语反义复合词构词看汉语教学本位观本文主要从汉语中具有独特性的一种能产构词方式——反义构词入手,探讨汉语的教学本位问题。
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反义复合词的穷尽性考察,我们发现,从结构的角度来看,两个名词素、动词素或形容词素分别组合而成的反义复合词大部分都是名词;从语义的角度来看,词义为词素义加合的反义复合词语义透明度最高,词义与词素义无明显关系或已经虚化的反义复合词语义透明度最低。
这说明,在反义复合词的实际教学中,混合本位是最合适的教学观,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反义复合词的构词规律实行字/语素本位教学,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语义透明度低的反义复合词宜采取词本位教学法。
我们认为,混合本位观不仅适用于反义复合词的教学,也应该被运用到整个汉语教学中。
标签:教学本位反义复合词构词结构语义一、引言在对外汉语教学界,“教学本位”的问题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
目前,学界共提出了三类教学本位观:“词本位观”“字本位观”以及“混合本位观”。
主张这三类本位观的学者都大有人在,且短期之内无法达成共识。
我们认为,与其从宏观角度论争哪种教学本位更合适,倒不如从微观角度出发,考察哪一种教学本位在某一具体词汇类聚的教学上更有用武之地。
按照这一思路,我们可以选取某一类词汇类聚,考察它们的构词规律,如果能证明它们的构词在结构和语义上都存在很强的可分解性,就能证明字本位教学法具备存在的价值;反之则说明词本位教学法才是符合汉语实际的本位观。
我们选择汉语中的反义复合词作为考察对象,它们由两个表示相反意义的语素构成,表示的却并非是事物间的对立性,而是事物内在的统一性。
如“大小”表示的是“大小的程度”,“高矮”表示的是“高度”。
以反义复合词作为考察对象的原因在于:首先,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来说,“反义构词”是汉语中一种较为特别的构词方式。
西方语言诸如英语、德语中虽然也存在此类构词方式,如英语中的“bittersweet”,德语中的“bittersuβ”,但数量极少,远不如汉语常见。
文化视野下的汉语反义语素合成词解读
第37卷第4期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No.4Vol.37 2019年7月Journal of Fosh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Jul.2019文化视野下的汉语反义语素合成词解读王燕霞(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9)摘要:现代汉语词汇中存在大量的反义语素合成词,这些词的前后语素之间蕴含着互补反义、相对反义、极性反义和指向性反义等四种反义关系。
此外,反义语素合成词的表意特征还可分为意义相加、偏向某一语素义和形成新意义等三种类型,从文化角度对反义语素合成词的构词序列进行解读,有助于我们了解其构词特点及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反义语素合成词;表意特征;构词序列;文化解读中图分类号:H13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018X(2019)04-0044-09一、引言现代汉语词汇是汉族人民根据自身需要约定俗成的产物,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实践密不可分。
汉语词汇在词序构造上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了探寻汉语词汇与古代文化之间的关系,解读词汇构造特点也逐渐成为词汇研究的主要内容。
目前学界对汉语并列合成词词序构造的研究集中于从文化的角度探讨部分并列合成词的语义构词原则;立足于两种语言对比下的反义语素合成词的习得研究;基于实验下大学生对合成词的注视位置和眼动研究;分析并列合成词的语义特征以及将并列合成词的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等几个角度。
关于并列合成词的研究,最早提及的是国内学者张国宪,他认为“并列合成词的两个构词素孰先孰后,并非是任意的,反映了汉人传统文化心态”。
[1]之后常敬宇在《汉语词汇文化》[2]中提到“双音节并列合成词的词素序列受到伦理观念的影响”。
虽然他们从文化角度对汉语并列合成词进行分析,但是忽略了并列合成词中的反义语素合成词。
此后,廖暑业[3]、张慧贞[4]、李代燕[5]将汉语反义语素合成词和其他语言中的反义成对词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
浅析反义语素合成词
浅析反义语素合成词反义语素合成词是由反义或对义的两个语素组合而成的联合型复合词。
从合成词的内部结构来看,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之间存在着独特的意义关系。
从意义方面来看,反义语素合成词有着独特的意义范畴。
在文化内涵方面来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样一种特殊的合成词,其内部也蕴含着传统的中国文化。
标签:反义语素合成词;意义关系;意义范畴;文化范畴一、定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处于对立统一之中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领域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性。
而在我们的汉语中,也有这样一类词,其自身也包含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反义语素合成词。
反义语素合成词是由语素义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语素组合而成的双音复合词。
如早晚、反正、手足、出纳、忘记等词。
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发现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是相反的,表示的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同时,它们又统一于合成词中,二者缺一不可。
文中统一用A、B字母表示反义语素合成词的两个语素。
二、语素与语素的意义关系构成反义语素合成词的两个语素在意义上是相对或相反的,其意义关系大体分为两类:第一类是A、B语素的语素义处于互补性反义关系之中。
即“处于同一反义义场的两个词,肯定A就否定B,肯定B就否定A;同时,否定A就肯定B,否定B就肯定A,两个语素之间没有非A非B的第三个语素存在。
例如‘生’和‘死’是相互排斥的,不是‘生’就是‘死’,不是‘死’就是‘生’,排除了既不是‘生’也不是‘死’的中间状态。
这种相反是互补性质的”①。
这样的词还有动静、公私、反正、开关、昼夜等。
第二类是A、B语素的语素义处于极性反义关系之中。
即“处于这种反义义场的两个词中,肯定A就否定B,肯定B就否定A;但否定A不一定就是肯定B,否定B也不一定就是肯定A因为还有C、D、E、等其他意义存在的可能。
例如‘白’和黑相反,是‘白’就不是‘黑’,是‘黑’就不是‘白’,但是‘不白’却不一定是‘黑’,‘不黑’也不一定就是‘白’,可以有中间状态存在,例如‘灰’。
反义复合词“俯仰”的语义演变及认知分析
一、引言 现代汉语中的反义复合词是指 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单音节语素 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是一类特殊 的复合词,在结构和意义上都与一 般复合词不同。例如,由名语素构 成的左右、前后、上下,由动语素 构成的行止、去就、呼吸、死生, 由形语素构成的长短、好歹、多少、 反正、高低等等。反义复合词的出 现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的数量, 增添了汉语词汇的门类。《现代汉 语词典》中收录 255 个反义复合词。 国内对于反义复合词的研究主要是 对它的语义演变集中进行描写,而 缺乏对它发展的内在动因或规律的 解释。从认知角度研究的文章也缺 乏系统性的描写。本文借助北京大 学 CCL 语料库的语料,以动语素构 成的“俯仰”为例,从历史角度对 它的语义发展进行描写,从认知角 度对它内在的发展规律进行分析, 同时也能为其他反义复合词的研究 提供一定的经验。 二、“俯仰”成词及语义演变 (一)“俯仰”词汇化 “俯仰”无论是在文学作品还 是日常用语中使用频率都非常高, 但是对于其的具体研究比较少。“俯” 和“仰”是一对表示反义关系的动 词,“俯”表示低头,面向下;“仰” 表 示 抬 头, 面 向 上。 最 初,“ 俯 ” 和“仰”是相对 单 独 使 用 的 , 这 种 情 况 在 先 秦 时 期 就 已 经 出 现 了, 例如: (1)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 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周易》) (2)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8)浩周之还,口陈指麾,益 令议者发明众嫌,终始之本,无所 据杖,故遂俯仰从群臣议。(《三 国志·吴志·孙权传》)
(9)然吴期二三,连不克果, 俯仰惟艰,实忘寝食。(《蜀志·蒋 婉传》)
上 述 例 子 中,“ 俯 ” 和“ 仰 ” 由表示低头和抬头两个相反的意思 融合成“行为、举动”的意思,虽 然它们的意义相反,但是却有着共 同的上位概念,是一种部分代整体 的转喻。从人们的认知角度来看, 是转喻的认知原则即突显原则在起 作用。世界是由各个部分组成的整 体,人们往往会选择易于感知的部 分来代表整体,我们称之为转喻。 它就是推动“俯仰”词汇化的内在 动力。
现代汉语反义复合词的生成与认知语义分析
现代汉语反义复合词的生成与认知语义分析王立德【摘要】现代汉语反义复合词是由一对并列单音节反义语素构成的一类复合词.关于此类复合词的生成和语义分析持单引擎假设较多.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反义复合词作为语料考察对象,认为现代汉语反义复合词是由三个语言学结构层面完成最终构词,即词库形态层面选择对立语素,句法生成层面凝结排列语素,认知语义层面制约加工语素.【期刊名称】《河池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9)001【总页数】7页(P74-80)【关键词】反义复合词;词库;句法生成;认知语义【作者】王立德【作者单位】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公共教学部,海南文昌 5713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0关于现代汉语反义复合词的研究目前并不多见,已有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一是汉语反义复合词的语义特征分析。
如张金竹的《反义复合词在现代汉语中的词类定位》[1]《反义复合词内部语义表达及概念等级》[2],束定芳、黄洁的《汉语反义复合词构词理据和语义变化的认知分析》[3];二是从认知模型角度研究汉语反义复合词。
如秦洁的《反义复合词“行止”的形成演变及其认知分析》[4]、黄瑞芳的《事件域认知模型下汉语反义复合词的认知研究》[5]、刘香君的《略论复合词词义单纯化的认知生成机制》[6];三是一些反义复合词的语法化过程,如方一新、曾丹的《反义复合词“好歹”的语法化及主观化》[7],刘哲的《反义复合词“死活”的语法化》[8]、周晓彦的《反义复合词“好歹”的共时与历时考察》[9]等。
复合词的生成机制在国内外研究中主要有构词形态论和构词句法论。
构词形态论认为复合词在形态模块中构建,构词句法论则认为生成语法是唯一复合词生成性模块,赞成单引擎假设[10]。
构词形态论主要聚焦语义关系的衍变、复合词分类,构词句法论以转换生成语法为出发点,主要研究复合词句法层级和句法模型。
在石毓智提出的语言能力合成说中,他认为人类认知能力是分等级的,也应该是各个语言系统的有机统一[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面是我们对《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 中的反义 复合词组合规律的统计 :
·419 ·
2008 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 6 期
对双音并列复合词的研究 , 传统的词汇学主要关 心其语法结构以及词与词组的特点及其区分 , 很少从 词义构 成 和 变 化 的 角 度 进 行 讨 论 。丁 邦 新 ( 1969 , 1975) 、陈爱文 、于平 ( 1979) 等从声调序列的角度研究 汉语联合式双音复合词的构词规律 。他们通过调查统 计发现 ,大部分联合式复合词都是按照平上去入四调 的顺序排列 ,这是受发音生理影响而形成的序列特点 。 这一研究解释了许多不遵守义序规律的现象 。朱彦 (2004) 根据认知语言学理论 , 尤其是框架语义学理论 , 对汉语复合词进行了系统研究 ,提出了复合构词的“框 架压模说”,该理论揭示了汉语复合词 ,特别是主谓 、动 宾复合词的组合规律 , 解释了一些汉语复合词的特殊 现象 ,但该研究对双音并列复合词没有特别关注 。
(2) 大小准则 反义复合词中有一类反义语素是同一维度数量特 征向相反方向变化的结果 ,一组语素表数量多 ,如“多 、 快 、宽 、肥 、高 、深 、大 、粗”, 另外一组语素表数量少 , 如 “寡 、少 、慢 、窄 、瘦 、低 、浅 、小 、细”等 。由这些表相反意 义构成的复合词一般按照“大小”原则组合 , 表“大”的 语素在前 ,表“小”的语素在后 ,如 :多寡 、多少 、快慢 、宽 窄 、肥瘦 、高矮 、深浅 、大小 、粗细 、岁月 、尺寸 、巨细 、修 短 、高下 、高低 、长短 、浓淡 、松紧 、远近等 。 (3) 先后准则 在对时间先后顺序的描述方面 , 我们倾向于遵循 从先到后的时间顺序 。在对动作的描述方面 , 我们倾 向于把先发生的事情置前 , 后发生的事情置后 。在对 事物的描述方面 ,我们倾向于按照事物的成份关系 、因 果关系 、等级关系等排列 。如 :
1) 空间和时间准则 (1) 空间方位准则 由上到下 、由左到右是汉民族空间定位的习惯 , 这
不仅体现在对方位的描述顺序上 , 如“上下 、左右”, 而 且体现在其他对具有方位属性事物的描述顺序上 , 如 我们一般会先说“天”,后说“地”,先说“手”, 后说“脚”。 类似的例子还有 :手足 、被褥 、天壤 、拳脚 、项背等 。
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2005 年第 5 版) 的并列复 合词为语料 ,从认知的角度对反义复合词的排序规律 和复合词的语义变化予以描述和解释 。
二 、双音反义复合词的排序规律
1 . Pollya na 原则 并列双音反义复合词由两个句法性质相同但意义
相反的词素组成 ,从句法上讲 , 两个词素的排列顺序无 关紧要 。但实际上 , 两者的排列遵循非常有规律的先 后原则 。并列反义复合词的词序排列总体上遵循了 Pollya na 原则 。Pollya nna 为 Elea nor H. Porte r 小说 Pollya nna (1913) 中的女主人公 ,因为其乐观的性格而 被心理学家用来解释相关的语言心理现象 , 如具有积 极联想意义的词比具有消极意义的词更受人们欢迎 , 这一现象被称为 Pollya n na 原则 ( L eec h 1983 : 147 ) 。 L eec h (同上) 曾用这一原则来解释语言使用中的“说好 话”,如“委婉语”等现象 。这一原则也可用来解释汉语 反义复合词中义素排列偏向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 , 人 们倾向于更喜欢具有正面或积极意义的事物 , 不大喜
形成后 ,一般都会经历一个概念合成过程 ,形成语义变化 ; 变化的类型包括 :综合化 、单极化 、隐喻化或转
喻化 ; 4) 这些概念整合引起的语义变化与人的整体思维和隐喻思维以及情感偏向等有关 。
关键词 : 汉语 、反义复合词 、排序规律 、语义语法 、认知
[ 中图分类号 ] H136. 2
2 . 节律原则 Pollya na 原则所包含的几个准则都是从意义角度
出发的 。但根据上面的各项准则 , 以下例子中的后一 个就无法得到解释 :
早晚 :迟早 ; 胜败 :输赢 ; 聚散 :离合 ; 主客 :宾主 ; 收 支 :出纳 ; 贵贱 :贫富 ;
甘苦 :苦乐 ; 公母 :雌雄 ; 生死 :死活 ; 表里 :里外 ; 褒 贬 :毁誉 (陈爱文 、于平 1979)
耻 、优劣 、喜丧 、褒贬 、奖惩 、赏罚等 。
3) 自我中心准则 以自我为参照点来描述空间 、时间和事物也是反
义语素组合体现的一个重要特点 。汉语反义复合词中 一般以“我”为参照点定位前后 、左右 、内外 、中心2边缘 等关系 ,例如“中外”以“中国”为中心 , 其他国家为“外 国”。“来回”、“往返”、“升降”也是以“我”所在的位置 为参照点来定义动作的方向 。在时间上 , 一般以“我” 所在的时间 —现在为参照点 ,将将来描述为“后”, 将过 去描述为“古 、往”。这类复合词有 : 中外 、中西 、今后 、 前后 、今昔 、内外等 。
2008 年 11 月 第 40 卷 第 6 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文双月刊) Foreign L a nguage Teaching a nd Researc h ( bimont hly)
Nov. 2008 V ol. 40 N o. 6
汉语反义复合词构词理据和语义变化的认知分析
上海外国语大学 束定芳 黄 洁
表 1 . 反义复合词语素排序规律统计
词性 排序规律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副词 代词 总计
空间 方 位 数量
原则
百分比
数量 大小原则
百分比
数量 先后原则
百分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数量 利弊原则
百分比
自我 中 心 数量
原则
百分比
数量 等级原则
百分比
数量 节律原则
百分比
其他
数量 百分比
总计
数量 百分比
16 2
1
2
0
21
76. 19 9. 52 4. 76 9. 52 0
提要 : 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2005 年第 5 版) 的双音并列复合词为语料 , 从认知角度对反义复合
词的排序规律和语义变化予以描述和解释 。本文提出 :1) 反义复合词的词序排列总体上遵循了 Polly2
a na 原则 ,即先“好”后“坏”的原则 ; 2) Pollya na 原则在一定情况下受到语音规律的制约 ; 3) 反义复合词
9
88. 89 11. 11 0
0
0
100
49 10 6
3
0
68
72. 06 14. 71 8. 82 4. 41 0
100
212 61 7
6
1
287
73. 87 21. 25 2. 44 2. 09 0. 35 100
三 、反义复合词意义变化的主要类型
我们发现 ,反义复合词一旦形成 ,其意义并非完全 是两个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 。它们会经历一个意义整 合和变化的过程 。根据反义复合词的语义特征 , 我们 可以把由反义语素联合而成的双音复合词分为四种类 型 :并义类 ( 综合化) 、偏义类 ( 单极化) 、综义类 ( 综合 化) 、变义类 (隐喻化和转喻化) 。
100
33 0
0
0
0
33
100 0
0
0
0
100
27 29 0
1
0
57
47. 37 50. 88 0
1. 75 0
100
24 13 0
0
0
37
64. 86 35. 14 0
0
0
100
6
6
0
0
0
12
50. 00 50. 00 0
0
0
100
49 0
0
0
1
50
98. 00 0
0
0
2. 00 100
8
1
0
0
0
但是 ,对比两组词的读音 , 我们可以发现 , 后一组 的反义词复合词都是按照平上去入四调的顺序排列 , 也就是说 ,这些排序违反了一般的意义排序规律 ,是出 于语音和韵律上的考虑 。汉语韵律方面的要求可以压 倒或者推翻意义方面的排列规律 。同义 、反义复合词 都遵循这一规律 。因此 , 我们说“朋友”, 不说“友朋”, 说“死活”, 不说“活死”。
所谓并义类复合词 , 就是两个反义语素的语义简 单相合 ,其语义合成可表示为 A (语素 1) + B (语素 2) ≈AB (复合词) ; 例如 :
父母 、兄弟 、姐妹 ……
偏义类复合词的语义偏向于两个组成语素中的其 中一个语素 ,即 A + B≈A/ B ; 例如 :
(a) 名词 :安危 国家 廉耻 教学 今后 女儿 ( b) 动词 :操纵 借贷 没有 漂泊 松绑 忘记 (c) 形容词 :紧张 异常
束定芳 黄 洁 汉语反义复合词构词理据和语义变化的认知分析
欢负面或消极的事物 。在日常交往中 , 人们也尽量避 免提到消极的事物 。在必须同时提及正面和负面两类 事物时 ,人们也自然会选择先提及正面的事物 ,然后再 提及负面的事物 。也就是说 ,人们的求好 、求正面的心 理也反映到了提及两个对立事物的顺序上 。例如 , 如 果必须提到“好”和“坏”两个事物时 , 人们一般会先提 “好”, 然后再 是“坏”。许 多 语 言 中 也 反 映 了 人 们 的 这 种认 知 规 律 。如 英 语 中 的“good a nd bad”、“up a nd dow n”( up 一 般 被 认 为 是“好”的 ; L a koff & J oh ns on 1980) 等 。在汉语反义复合词的构成原则中 , 在总的 Pollya na 原则之下我们又可分出具体的“空间和时间 准则”“、利弊准则”“、自我中心准则”和“等级准则”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