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与现代汉语复合词
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https://img.taocdn.com/s3/m/25932749767f5acfa1c7cd89.png)
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现代汉语部分】一概论一、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古代汉语1,定义: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从时间上看,五四以前的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
现在我们接触到的古代汉语是它三千多年来的书面语形式。
2,古代汉语的两种书面语形式:(1)文言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2)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与口语直接联系的新的书面语言,今普通话书面形式的源头,9DC末期出现12、13DC成熟3,古代汉语学习对象:文言文(二),现代汉语1,定义: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包括普通话和方言;(广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狭义)1955年确定(三),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关系: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前身,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二、普通话和方言(一),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定义: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是汉族人民在相互交往中普遍使用的一种通用语言,它是全体汉族人民间以及汉族和兄弟民族间,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交际用语。
是在同一民族内部通过长期相互交往在方言的基础上逐渐自然形成的。
(汉语方言只是为某一地区人民使用的语言,不仅在社会交际作用方面处于从属地位,而且在自身发展趋势中也是向普通话靠拢的。
)(二),口语和书面语1,口语:以口耳进行交际的口头形式;共同口语形式比书面语晚出现,最晚14DC,“官话”(一种全民族公用的语言)在北方话基础上开始形成,清朝时已全国通行。
2,书面语: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书面形式;(其源头:白话文)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通行全国。
3,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使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国语运动”(由汉语拼音运动引发)使民国初年“国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统一口语的读音)代替了“官话”。
(三),现代汉语七种主要方言:七种方言的划分并非地理划分,其主要依据方言的共同语音特点;方言间亲疏关系不同,闽、粤方言与共同语差别最大,其后依次是吴方言、客、赣、湘;按使用人口排列:北方言》吴方言》粤方言》湘方言》闽方言》客方言》赣方言;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别:语音最突出,词汇次之,语法最小1,北方话:北京话为代表,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在汉语各方言中分布地区最广,使用人口最多,占约汉族人口总数70%包括四个次方言:(1),华北、东北方言(徐州,蚌埠)(2),西北方言(3),西南方言(4),江淮方言(长江以北,淮河以南)2,吴方言(江浙话):以苏州话或上海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8000多万,占汉族人口8.4%,第二大方言;分布在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部分(不包括镇江)以及浙江省的大部分地区。
2022年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2年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期末试卷A(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860ae2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ea.png)
2022年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期末试卷A(有答案)一、填空题1、轻声音节的调值一般在______声调后是最高的。
2、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______的声音。
3、“很有生气”与“很生气”中的“生气”是______词。
4、现代汉语词汇是一个动态的集合体,它有不同的来源,如“驸马”是______词,“埋单”是______词,“克隆”和“WTO”是______词。
5、_____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笔画的连接6、“火”字的第三个笔画为______,“丑”字的第二个笔画为______,“齅”字共有______个笔画。
7、跟语音、词汇相比,语法具有更明显的______、稳固性和民族性。
8、从语法结构关系上讲,“吃面条”和“吃食堂”都是______结构,但从语义结构关系上讲,它们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9、“记忆是抹不去的,抹不去的是记忆。
”句中运用的修饰手段______。
10、汉语方言的差异性表现在语音、______、______等各个方面。
其中______的差异最大。
二、判断题11、普通话中辅音只能充当声母。
()12、舌面声母不能跟合口呼韵母拼合。
()13、“雨”和“瓜”都是象形字,“甘”和“明”是会意字。
( )14、简化汉字与繁体汉字都是一一对应的,如“车”和“車”。
( )15、“萝卜快了不洗泥”这个熟语中“快了”是谓语,是陈述“萝卜”的。
()16、“他盼望我们不断进步”不是双宾语句。
()17、汉语一个语素一定与一个音节相对应。
()18、“怪可怜的”和“别怪他”,前后两个“怪”是多义词。
()19、蒙古语属于印欧语系()20、很多语言也有量词,但不一定像汉语一样有个体量词。
()三、选择题21、普通话能作韵尾的元音是()。
A.i、u、üB.i、uC.i、u、n、ɡD.i、u、n、nɡ22、“不”在()读35。
A.句末B.去声前C.去声后D.非去声前2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语言学判断单选2
![语言学判断单选2](https://img.taocdn.com/s3/m/5dee1012fad6195f312ba622.png)
二、判断正误1.我国古代的书面语叫文言文。
(×)2.埃及是世界上有名的文明古国,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之一。
(×)3.索绪尔被人们称之为现代语言学之父,其代表著作为《普通语言学教程》。
(√)4.语言单位的组合具有一定的规则,例如汉语动词后面的宾语一般是名词充当,所以只要在动词后面放一个名词就能组成述宾结构。
(×);5.语言和文字都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6.语言作为社会现象,不是属于上层建筑,而是属于经济基础。
(×)7.语言和思维是不同性质的东西,二者没有任何联系。
(×)8.在一定的条件下,身势等伴随动作也可以脱离语言而独立完成一些交际任务。
(√)9.现代社会沟通的方式很多,语言的重要性正日渐削弱。
(×)10.我们常听人们说“工人有工人的语言,农民有农民的语言”,这说明语言是有阶级性的。
(×)11.语言是组成社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没有语言可以说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
(√)12.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人类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思维。
(√)13.会不会说话是人类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
(√)14.语言和思维是两种独立的现象,但它们又形影相随,不可分离。
(√)15.任何一种符号都包括内容和意义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
(×)16.人的语言能力是天生的,是先天具备的。
(√;)17.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自由地使用语音形式表达意义,例如把shuiguo(水果)说成guoshui。
(×;)18.人们一般认为人类有5000多种语言。
人类之所以有这么多种语言,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语言的音义结合具有任意性特点而造成的。
(√)19.语言符号的二层性特点是指语言是由语音和词汇组成的。
(×)20.儿童在中国长大就会说汉语,在英国长大则会说英语,这说明人类具有学习语言的本能。
(×)三、判断正误1.语音的最小单位是音节。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知识清单——偏义复词和同义复词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知识清单——偏义复词和同义复词](https://img.taocdn.com/s3/m/80853cfedaef5ef7ba0d3ce6.png)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知识清单——偏义复词和同义复词一、偏义复词1.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鸿门宴》)“车骑”偏用“车”义,“骑”是衬字,车子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出入”偏用“入”义,“出”是衬字,进入,侵入3.孰与君少长(《鸿门宴》)“少长”偏用“长”义,“少”是衬字,岁数大4.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巷陌”偏用“巷”义,“陌”是衬字,街巷5.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孔雀东南飞》)“公姥”偏用“姥”义,“公”是衬字,婆婆6.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孔雀东南飞》)“作息”偏用“作”义,“息”是衬字,劳作7.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孔雀东南飞》)“父母”偏用“母”义,“父”是衬字,母亲/“弟兄”偏用“兄”义,“弟”是衬字,哥哥8.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孔雀东南飞》)“父兄”偏用“兄”义,“父”是衬字,哥哥9.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孔雀东南飞》)“牛马”偏用“马”义,“牛”是衬字,马10.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孔雀东南飞》)“女子”偏用“女”义,“子”是衬字11.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短歌行》)“契阔”偏用“契(投合)”义,“阔(疏远)”是衬字12.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去来”偏用“去”义,“来”是衬字,离去13.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国家”偏用“国”义,“家”是衬二、同义复合词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乏困:贫乏,贫困,缺少的东西2.乃遂私见樊於期(《荆轲刺秦王》)乃遂:于是,就3.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荆轲刺秦王》)辞决:辞别,告别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宾客:宾客:贵客叫宾,门客、食客叫客,合用指随从人员。
5.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涕泣:哭泣。
6.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荆轲刺秦王》)振怖:“振”通“震”,惊恐,害怕。
7.北蛮夷之鄙人(《荆轲刺秦王》)蛮夷:泛指华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
现代汉语名-名复合词研究
![现代汉语名-名复合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6bcb1ff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a9.png)
现代汉语名-名复合词研究现代汉语名复合词研究一、现代汉语名复合词概述现代汉语名复合词是一种受历史发展渐渐形成的结构,它们经常用来表达某种具有代表性的特殊意义,体现出美好的情感和热情。
它们在汉语单词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日常交流中经常被使用,它们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汉语句子表达的准确度。
二、现代汉语名复合词的特征1.词序灵活。
现代汉语名复合词的词序不固定,一部分名复合词对词序较为敏感,如“舞蹈家”应该写成“dancer”,而不能写成“danceer”;另外一部分名复合词则不受词序的影响,如“婚姻”可以写成“marriage”和“marrige”。
2.拼写精确。
现代汉语名复合词的拼写应尽量精确,避免错误的表达,以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
3.意义明确。
现代汉语名复合词的意义一般比较明确,使用者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准确理解它的意义。
4.体现现实。
现代汉语名复合词要体现当前社会的发展水平和现实状况,比如随着电视等电子产品兴起,“电视剧”、“儿童节目”等名复合词也相应地出现了。
三、现代汉语名复合词的优势1.有助于准确表达心情和意见。
现代汉语名复合词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情感和态度。
这样可以起到更好的交流作用,有助于促进交流的顺利进行。
2.可以更好地表达某种专业性的含义。
现代汉语名复合词能够更好地表达某个专业领域的概念,这样可以更快准确地向对方解释自己的观点,减少误解。
3.有助于深化艺术水平。
现代汉语名复合词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艺术水准,用以表达现代生活中各种不同情感,有助于深化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普罗大众的文化素质。
四、现代汉语名复合词的局限1.词库较少。
现代汉语名复合词的词库较少,很多新事物和新概念的表述都缺乏相应的名复合词,尤其是在技术领域。
2.意义修饰度较低。
一些现代汉语名复合词很难准确表达专业性的概念,它们的意义修饰度比较低,不能准确反映一定概念,这常常导致交流过程中的误解。
3.语义广义化较大。
现代汉语名复合词语义广义化特别严重,经常会有不同的解释方法和译法,使每个人的理解和表达有所不同,可能造成沟通的障碍。
高考必备文言文实偏义复词
![高考必备文言文实偏义复词](https://img.taocdn.com/s3/m/8f42bf55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d1.png)
高考必备文言文实偏义复词1. 古文中什么是偏义复词古文中,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词使用,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
文言实词绝大多部分具有多义性,有些实词古今意义已发生变化,古字通假,与现代汉语最大的不同是现代汉语双音词占优势,再有的就是复词偏义现象。
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
狭义的古文是指古代散文,一般不包括骈文。
在1954年以前的古代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
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
魏晋以后的骈俪文已经盛行于世,其文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词华丽。
北朝后周苏绰反对骈体浮华,仿《尚书》文体作《大诰》,以作为文章的标准体裁,时称“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语言写作文章。
其后,至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人,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即称这样的散体文为古文。
韩愈《题欧阳生哀辞后》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
”《师说》说:“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称,并为后世所沿用。
唐代优秀的古文家﹐虽以复古为号召﹐却富有革新精神。
明代倡导“文必秦汉”的何景明说。
2. 文言文中什么叫复词偏义复词偏义,即把两个含义不同而有关联的词用在一起,只取其中的一个词的含义。
如:① 昼夜勤作息。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日曰夜夜辛勤劳作。
)② 便可白公姥。
(同上)(就可去告诉婆婆。
)③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升迁、惩罚、表扬、批评,不应该有差异。
)④ 多人不能无生得失。
(《史记•刺客列传》)(人多了,不可能不发生失误。
)例①,“作”的含义是操作、劳作,“息”的含义是休息,但在这个例句中“作息”只取“作”的含义,指曰夜辛勤地劳动,而不取“息”的含义;例②“公姥”本来是“公公和婆婆”,但只取“婆婆(姥)”的含义,“白公姥”是“告诉婆婆”的意思;例③的意思是,“升迁(陟)、惩罚(罚)、表彰(臧)、批评(否),都不宜于有不同的标准”,只取了“异”的含义,没有取“同”的含义;例④是说“人多了不可能不发生失误”,“得失”只取“失” 的含义,没有取“得”的含义。
古代汉语中复合词的特点
![古代汉语中复合词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fa238e2c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51.png)
古代汉语中复合词的特点
复合词完全由几个词根语素按一定的规则构成,词义由两个语素的意义复合构成,例如“美人、饭香、山川”等。
分类
复合词主要分为:复合副词、复合动词、复合名词、复合形容词。
构成方式
复合名词
1、动词连用形+名词
2、名词+动词连用形(名词化)
3、动词连用形+动词连用形(名词化)
4、名词+名词
5、形容词词干+名词(动词连用形)
6、利用反义的单词组合在一起,构成新的词汇。
复合形容词
1、主要是动词的连用形后面分别加难以、容易、很难”、难免等等构成。
2、名词或动词未然形后面加无,表示对前面提到的事物的否定。
3、动词未然形后面加表示“不得不……”的意思。
不过这似乎已经超越了复合词的范围了。
4、名词+形容词,构成新的复合形容词。
5、动词连用形+形容词,构成新的复合形容词
复合动词
1、很多复合动词又称作广义的补助动词。
2、动词连用形+动词,但是不同于1,是固定的搭配。
3、名词、形容词词干+动词
但一定要记住复音词不是复合词,复合词又称为合成词,是词根与词根的结合。
分为复合式,附加式,和重叠式。
其中复合式又分为并列式(威严)、偏正式(慈母)、支配式(告急)、主谓式(家居)和动补式(变通)五种类型。
附加式分为前附加(相遇)和后附加(浩然)。
重叠式,由两个语素重叠构成(悠悠)。
《现代汉语词典》双音复合词释义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双音复合词释义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fe88d37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37.png)
《现代汉语词典》双音复合词释义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是一部权威的汉语词典,收录了大量的汉语词汇,其中双音复合词占了很大的比例。
双音复合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音素组成的词语,通常由一个动词和一个名词构成,例如“喜爱”、“喜欢”、“饭店”、“饭店”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双音复合词的释义,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 双音复合词的构成:研究双音复合词的构成,可以了解词中音素的数量和位置,以及它们的组合方式,例如“爱”由“一”、“内”、“四”三个音素组成,“喜欢”由“一”、“喜”、“来”三个音素组成。
2. 双音复合词的释义:研究双音复合词的释义,可以了解词典中对这些词语的释义,包括动词和名词的用法,以及它们在句中的作用。
例如,“饭店”是一个名词,它用来指代一家提供餐饮服务的商店,而“喜爱”是一个动词,它用来表示喜欢或喜爱某件事情。
3. 双音复合词的语法特点:研究双音复合词的语法特点,可以了解它们在句中的语法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在句中的时态和语态的特点。
例如,“饭店”可以放在名词之后,用来描述名词的补语;而“喜爱”可以放在动词之后,用来描述动词的补语。
4. 双音复合词的跨语言研究:研究双音复合词在跨语言中的使用情况,可以了解这些词语在不同语言中的语法和语义特点,以及它们在跨语言交际中的应用。
以上是我对《现代汉语词典》双音复合词释义研究的一些思路和方向,希望有所帮助。
举例说明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
![举例说明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1ed0c541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87.png)
举例说明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语法特点:(1)词形没有形态变化。
一个词不管作主语、还是作宾语,它的发音和词形都没有什么变化。
一些语法范畴和功能都不像有些英语、俄语那样通过词形的变化来表现。
(2)复合词为主。
现代汉语的词法以词根复合构词法为主。
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能产性,可以满足言语交际对词汇量的需求。
而且,也便于对词汇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如:“天”可以构成“今天”“昨天”“前天”“明天”“星期天”“春天”“秋天”“蓝天”“天下”“天气”等等大量的词。
(3)量词丰富。
有量词是汉藏语系各个语言的共同特点。
量词丰富是汉语的一大特点。
汉语的许多名词要求与特定的量词相搭配。
因此,可以说量词是对名词的外部特征的一种分类标志。
动词涉及到的“量”也使用量词,即“动量词”。
除了固定的量词之外,还使用大量的临时量词。
例如:“一碗饭”“一顿饭”“一次饭”“一口饭”“一餐饭”“一粒饭”“踢了他一下”的量词,还可以用“一顿”“一脚”(“脚”是临时量词)。
(4)存在兼类词。
例如动词兼名词、动词兼介词、动词兼形容词等等。
(5)句法与词法的一致性。
词和短语以及句子结构方面具有一致性。
例如:“地震”(主谓结构的词)与“水土流失”(主谓结构的短语)“提高”(主补结构的词)与“看清楚”(主补结构的短语)优点:为汉语的学习和应用提供了方便的基础;缺点:存在词与短语划界不清的现象,特别是在双音结构中,这一问题显得十分突出。
(6)语序和虚词是主要语法手段。
使用相同的词却因语序不同而表达不同的意思。
例如:“大抓工业”和“抓大工业”;“我要学”和“要我学”;“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和“查无实据、事出有因”;“说不好”、“不好说”、“不说好”;使用不同的介词,意思完全不同。
例如:“把他打了”和“被他打了”。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之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之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https://img.taocdn.com/s3/m/f5c40528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70.png)
文言文——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课程标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惑、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目标与内容(1)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
(2)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3)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
(4)阅读作品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
选择一部(篇)作品,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讨论分析,撰写评论。
(5)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一、真题引领(2022·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刑赏忠厚之至论【宋】苏辙古之君子立于天下,非有求胜于斯民也。
为刑以待天下之罪戾,而唯恐民之入于其中以不能自出也;为赏以待天下之贤才,而唯恐天下之无贤而其赏之无以加之也。
盖以君子先天下,而后有不得已焉。
夫不得已者,非吾君子之所志也,民自为而召之也。
故罪疑者从轻,功疑者从重,皆顺天下之所欲从。
且夫以君临民,其强弱之势、上下之分,非待夫与之争寻常之是非而后能胜之矣。
故宁委之于利,使之取其优,而吾无求胜焉。
夫惟天下之罪恶暴著而不可掩,别白而不可解,不得已而用其刑。
朝廷之无功,乡党之无义,不得已而爱其赏。
如此,然后知吾之用刑,而非吾之好杀人也;知吾之不赏,而非吾之不欲富贵人也。
使夫其罪可以推而纳之于刑,其迹可以引而置之于无罪;其功与之而至于可赏,排之而至于不可赏。
若是二者而不以与民,则天下将有以议我矣。
使天下而皆知其可刑与不可赏也,则吾犹可以自解。
使天下而知其可以无刑、可以有赏之说,则将以我为忍人,而爱夫爵禄也。
圣人不然,以为天下之人,不幸而有罪,可以刑、可以无刑,刑之,而伤于仁;幸而有功,可以赏、可以无赏,无赏,而害于信。
文言文同义复词举例
![文言文同义复词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b7ae3e2ebb4cf7ec4bfed08d.png)
文言文同义复词举例【篇一:文言文同义复词举例】25.槽枥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6.渐染熏陶渐染 ,潜移默化。
27.劳勤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
28.尊显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
29.诟骂其母从旁诟骂,夺其剑而逐之。
30.垄墓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
31.窥伺效慕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32.高危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33.谦冲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34.造为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35.藉第令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36.追蹑乃分劲兵千人伏莽间,须陀委营循,明月悉兵追蹑。
37.秩俸悉以秩俸买牛犊鸡猪,散惠孤弱不自存者。
38.商估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估往还,彼此兼济。
39.叛畔所过城邑皆叛畔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40.惩艾客或谓吉曰:“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惩艾。
” 文言文同义复词练习( 40 例)答案1.学校 2.打猎“用”通“畋”3.说4.阻止 5.扶持 6.官员7.严重 8.房子 9 .送赠10.正直 11 .盟约 12 .喻财富13.这样这种情况 14.谁 15 .超越16.高大 17 .仓猝突然 18 .随从人员19.仇敌 20 .劳动者民众 21.寂静22.只 23 .过去 24 .非常美丽25 .喂牲口用的食器26 .渍染 ;沾染 27 .辛勤、不辞劳苦地28 .尊贵显贵29 .辱骂 30 .坟墓31 .窥伺:偷看效慕:效仿32 .高危:高33.谦冲:谦虚34 .制作 35 .假使 36 .追赶跟踪37 .俸禄俸薪38 .商人,“估”通“贾”39 .反叛,“畔”通“叛”40.严惩惩办“艾”通“刈”长补短 . 也就是说 ,作品中某些出彩的地方,虽然是作者苦心经营, 刻意求新的结果, 但是 , 细究其表现手法, 描写手段 ,原本是作者读了某个作品, 喜爱那种手法 , 因而引用到自己的实践中来, 而实践的结果是他新的创造 , 这就是借鉴 .著作撰述 ?? 著书或作文 . 论衡书解 ?? 著作者为文儒 ,说经者为世儒 . 说得具体一点 , 著作就是专指创造性的文章而言的. 前人没有阐发过或没有记载过的,第一次出现的文章或书籍 , 才算是著作 . 著作古称作 . 编述 ( 是在许多可以凭借的资料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制作的功夫, 有如现在的改编 ), 古仅称述 . 孔子的述而不作的话 , 就严格区分了这两种体例.著作也指作品 .另外,著作还是古代的官名著作郎或著作佐郎的省称 . 掌国史资料和撰述之职.黑龙江省巴彦县兴隆中学????古汉语中 , 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 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 , 这类词我们称之为偏义复词. 如 ?? 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 . ?? 墨子非攻???? 园是种树的地方 , 圃是种菜的地方 , 既是窃桃李 , 故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意义, 圃只是陪衬 , 所以是偏义复词 . 需要注意的是 , 古汉语中还有一类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词不是偏义复词, 而是同义复词 ,而且这些同义复词同中有异 ,需要我们加以区分 .一 ?? 轻重程度不同?? 例如 ?? 古汉语中的疾病,疾为小病 ,病为重病 . 饥饿 , 饥是一般的饿 , 饿是严重的饿 . 一日不再食则饥, 五日不食则饿 . 此类同义复词的微别在于轻重程度不同 .二 ?? 适用的对象不同?? 例如 ?? 士卒 , 士指战车上的战士 , 卒指步兵士卒 . 弑杀 , 臣杀君为弑 ,君杀臣为杀 . 征伐 ,上攻下 , 有道伐无道为征 , 平级之间攻伐为伐 . 三 ?? 行为方式不同如 ?? 哭泣 , 古汉语中有声有泪为哭 ,无声有泪为泣 ,有声无泪为嚎 .阅读文言文时 , 必须依据上下文确定是偏义复词还是同义复词 , 同时还应仔细辨析同义复词的些微区别, 以体味行文之妙处.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 (?????????? ?? 注意文言文中的另一类词?? 同义复词 ?? 傅鹏 ??【篇三:文言文同义复词举例】初一语文上的文言文中有哪些是同义复词。
古汉语 现代汉语 意思相近
![古汉语 现代汉语 意思相近](https://img.taocdn.com/s3/m/fe36a55e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d3.png)
古汉语现代汉语意思相近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有很多不同之处,但也有一些意思相近或相同的词语。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爱 - 古汉语中写作“愛”,现代汉语中写作“爱”,意思也相近。
2. 够 - 古汉语中写作“與”,现代汉语中写作“够”,意思也相近。
3. 能否 - 古汉语中写作“可否”,现代汉语中写作“能否”,意思也相近。
4. 便宜 - 古汉语中写作“便麗”,现代汉语中写作“便宜”,意思也相近。
5. 见 - 古汉语中写作“見”,现代汉语中写作“见”,意思也相近。
6. 面 - 古汉语中写作“面”,现代汉语中写作“面”,意思也相近。
7. 群体 - 古汉语中写作“群組”,现代汉语中写作“群体”,意思也相近。
8. 表明 - 古汉语中写作“表明”,现代汉语中写作“表明”,意思也相近。
这些词语虽然有一些变化,但是它们的基本意思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仍然相同或相近。
安可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安可在文言文中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31474d9a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6c.png)
安可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在文言文中,“安可”是一个复合词,意思是“怎么可以”、“怎么能够”。
它常常用于表示反问或疑问的句式中,表达对某种情况或行为的质疑或否定。
例如,“安可去此故乡邪?”意思是“怎么可以离开自己的故乡呢?”例如,“安可望生还乎?”意思是“怎么能够期望生还呢?”以下是“安”在文言文中的一些具体用法:安作为形容词:形容平安、安稳等状态。
例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蔺相如曰:‘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王曰:‘以为一桌一椅安?’”这里,“安”用来形容平稳、安定的状态。
安作为副词:表示疑问或揣测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怎么”、“哪里”。
例如,《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中,“晋人,兄弟也,何以报之?公子曰:‘不以一箭之故,忘前后之怨,况子富我,敢求之乎?’”这里,“安”表示疑问,相当于“怎么”。
安作为代词:可以表示人称代词,相当于“尔”、“汝”。
例如,《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
”这里,“安”作为人称代词,相当于“汝”。
以上是“安”在文言文中的一些用法,需要注意的是,“安”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因此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义进行判断。
此外,“安可”也可以表示一种强调或加强语气的用法,用于强调某件事情的不可能性或不合理性。
以上内容主要介绍了“安”在文言文中的一些具体用法。
在文言文中,“安”可以作为形容词,表示平安、安稳等状态;也可以作为副词,表示疑问或揣测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怎么”、“哪里”;还可以作为人称代词,相当于“尔”、“汝”。
此外,“安可”是一个复合词,意为“怎么可以”、“怎么能够”,常用于表示反问或疑问的句式中。
需要注意的是,“安”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因此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义进行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与现代汉语复合词卜师霞,张素凤(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摘 要]由于汉语“言文脱节”的独特发展历程,使文言从两个途径进入现代汉语:一是历时顺序的承袭;二是共时层面的横向进入。
因此,只有对现代汉语复合词中的文言词汇语义成分进行分析梳理,从历史文献中探求语素与词形成发展的脉络,才能更透彻地理解分析现代汉语复合词的结构、意义以及理据。
[关键词]文言;现代汉语;复合词[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07)01-0061-03Classical Chinese and Compound Word of Modern ChineseBU Shi -xia ,ZHANG Su -feng(Center for Chinese F olklore and Ancient Writi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China )Abstrac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written language is div orced from colloquialism.S o it made classical Chinese in fluence m odern Chinese through tw o ways :One is synchronic in fluence ;the other is diachronic inheritance.Therefore ,we must analyze seriously lexical se 2mantic of classic Chinese in m odern Chinese com pound w ords ,study the history of w ord and m orpheme in classic written language.Only do these can we acknowledge seriously the instruction ,meaning and m otivation of com pound w ord of m odern Chinese.K ey w ords :Classical Chinese ;com pound w ord ;m odern Chinese[收稿日期]2006-10-20一、引言王宁先生指出,词汇在发展的过程中遵循着三条重要的规律:累积率、区别率和协同率[1]。
其中累积率是指词汇的增长不是以新旧交替的形式发展的,而是以新旧并存的方式积累下来的,新词新义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旧词旧义的消亡。
累计率表现了词汇在发展过程中不同于语法、语音的独特性。
如此,我们有必要对现代汉语复合词中的文言词汇语义成分进行分析梳理,从历史文献中探求语素与词形成发展的脉络,以便更透彻地理解分析复合词的结构、意义以及理据。
二、现代汉语词汇系统在形成过程中与文言的密切关联自文字产生后,语言由于载体的不同便有了口语和书面语的分别。
用有声语言表达的我们称之为口语,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我们称之为书面语由于语言的发展,书面语和口语已经拥有了更新的内涵。
成为从语言特征出发划分出来的两种功能语体类别,即雅俗之分。
前者重典雅规范,后者重通俗生动。
在书面语和口语划分的基础上,我们才可以更清晰的体会文言与白话的内涵。
从载体上来说两者都属于古代书面语,因为它们均是以文献的方式保留下来的。
从语体上说,文言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并为历代文人所模仿的一种特殊汉语书面语系统;白话则是唐宋以后产生的和当时的口语较为接近的书面语。
差别在于它们并存时和当时口语的远近程度。
因此,文言属于书面语体,白话则近于口语语体。
应该说在汉字产生后的较长一段时期内,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并不明显,直到东汉以后,才逐渐拉开了距离。
一方面,口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另一方面,仿古的书面语仍旧沿袭着先秦两汉的语言而持久不变。
这种现象的产生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
首先,儒家经典传播的权威性使中国学术重师承,圣贤之书不可动一字,故后来者力求维护师说;其次,中国的科举制度也决定了书面语的不变性[2]。
胡适在—16—2007年第1期(总第201期)北方论丛THE NORTHERN FORUMN o 11,2007T otal N o 1201《白话文学史》中说:“皇帝只消下一个命令,定一种科举的标准,四方的人自然会开学堂,自然会把子弟送去读古书,做科举的文章。
”[3](p13)“汉武帝到现在,足足的两千年,古体文的势力也就保存了足足的二千年”[3](p13)。
而这种历久不变的书面语即我们后来所谓的文言。
正因为这样的社会原因,才使文言能够“高踞其位,堂上一呼,堂下百诺,就形成相当协调的一统”[3](p11)。
文言稳固和持久的地位使得汉语口语在历时的发展中,始终伴随着一条与自己平行而又极为不同书面语的纵线。
这必然使两者相互影响。
从文言发展的实际面貌来看,清代的文言作品和先秦的文献语言相比,差别并不明显,可见文言受白话的影响之小。
相反,文言在影响白话上却存在着几个优势。
首先,文言既是读书人阅读经典的工具,也是读书人作文科考的工具,在上层统治阶级和文人的文化生活中占重要的位置。
作为耳濡目染的书面语,文言词汇一定会影响到这部分人的口语。
而且这些人的政治地位也使他们的文化成为一种强势的文化渗透到社会的其他角落。
“无数官吏与文人已经产生了巩固的文言语感。
随着语感,他们把文言词汇自觉与不自觉地带进了历代口语,当然也带进了唐代就已经比较成熟的白话书面语”[4]。
其次,文言作为文献语言,已经成了文化的载体,这使它在流传上,具有着某种超方言性。
这些影响,造成了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依旧保留着大量的文言成分。
可以说文言成分是从两个途径进入现代汉语的:一是按历时的顺序承袭;一是由于历代宫廷与文人的书面语模仿文言,他们自身较强的文言语感将文言成分带入了历代的白话作品和口语之中,从而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后一种是横向直接进入,不会产生更多的变异,因而影响更为强烈。
文言词汇系统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以复合词为主。
两种词汇体系的差异使文言词在进入现代汉语中时常常不是以词的身份进入,而是以语素的身份进入现代汉语复合词系统中。
因此,可以说文言与现代汉语复合词的联系更为密切。
三、现代汉语双音复合词中大量文言成分存在的语言事实现代汉语复合词中的大量语言事实也能够证实文言和现代汉语复合词的密切关系。
首先,由文言进入现代汉语的词和由白话进入的词在使用功能上常常形成互补分布。
后者一般能够单用,活动较为灵活,但构词能力较低;前者独立能力较差,但构词能力相对较强。
例如:“视”和“看”。
前者属于由文言进入的语素,后者是由白话进入的语素。
“视”不能单用,“看”单用;“视”构词量高,在现代汉语中可以构成50个复合词,如“凝视”“远视”等,“看”构成的复合词为35例,如“看好”“看破”等。
而且由于两者形成的历史时代不同,在构词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看”可以构成动补式结构“看穿、看破”等,而以“视”构成的复合词中则没有构成动补式的复合词。
这应该是和“看”产生的时代相关,“‘看’从《韩非子》始见到六朝发育成熟……在这段时间里,‘看’一定活在口语中的,到了魏晋之后,它又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5](p1402)而蒋绍愚先生认为:“总的来说,动结式是在南北朝时产生的。
”[6](p1261)就是说,“看”迅速发展的时代正是动补式产生的时代,这也是“视”与“看”在动补式构词方式上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另外,“看”与“视”在语体色彩上也存在差异。
前者常用于口语并且单独使用,后者常和其他语素结合成词后使用,书面色彩较浓。
其次,现代汉语中有一部分复合词在文言中就已经凝固成词,或者在文言中常常作为词组连用,而在后代凝结成复合词。
这些直接来源于文言的复合词,已完全被现代汉语吸收。
但是,如探讨这一部分词合成的理据和词汇化的语义机制,分析其词义引申的轨迹以及感情色彩的形成,则必须利用训诂材料和上古文献,准确地把握两个语素的意义特征,才能够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对现代汉语的复合词发展的某一侧面做出解释。
例如:“偏袒”原指解衣袒露一臂。
《战国策·燕策三》:“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后来,由于汉时吕后死,太尉周勃入北军,传令军中说,助吕氏的右袒,助刘氏的左袒,军中将士都袒露左臂,于是周率兵尽杀吕党。
后遂以双方相争、袒护一方为偏袒。
因此,偏袒的词义发展是和历史文化相关的。
而且在现代汉语中,“袒”还可以构成“袒护”一词。
这说明“袒”作为构词语素,已经具有了“偏向一方”的意义。
这正是由于词的意义影响到语素意义的例证。
而同时,新的语素意义产生又会使词的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和重新分析。
因为既然“袒”已经产生了“偏向一方”的意义,那么在现代汉语的共时层面中“偏袒”的内部结构就应该为并列式。
另外,现代汉语复合词中两个语素义之间的相互选择的原因,即合成理据的分析常常和构词语素的古义特征密切相关。
例如,“权衡”作为复合词,是一个并列结构,是从衡量工具引申为表示“衡量”的含义。
但是,由于“权”和“衡”各自的语义特点不同,使它们所构成的复合词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在表示称量工具时,“权”和“衡”浑言可泛指“秤”,析言则“权”指“称锤”,类似于我们今天的“秤砣”或“砝码”。
如《礼记·大传》:“立权度量。
”孔颖达疏:“权,谓称锤。
”《论语·尧曰》:“谨权量。
”朱熹—26—集注:“权,称锤也。
”“衡”指作为平衡作用的“秤杆”。
《庄子· 箧》:“为之权衡以称之。
”成玄英疏:“衡,称梁也,所以平物轻重也。
”《书·舜典》:“同律度量衡”。
孔颖达疏:“权、衡一物。
衡,平也;权,重也。
称上谓之衡;称 谓之权。
”两者之间的差异使它们在词义的发展中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由于“称锤”在衡量物体时是轻重的标志,因此“权”的词义引申后可组成“权势”、“权力”、“权柄”等复合词;而且由于“称锤”是随着物体的轻重而变化的,因此“权”又有了“权变”、“权诈”之义。
而“衡”主要是起平衡作用了,因此“衡”在这个意义上保留在双音构词中,如“均衡”、“平衡”、“抗衡”等。
此外,大量的文言单音词常常作为语素存留在现代汉语双音词中,并以此方式保留了其在文言中的词义。
这些可以分成两部分:一类是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失去了独立活动的能力,只作为构词语素而存在:另一类是在现代汉语中虽可单用,但单用的义项和作为构词语素的义项有所不同,而作为构词语素的义项中往往保留了其上古的词义。
例如:“企”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能单独使用,但还可以构成“企及、企慕、企盼、企求、企图、企望”等双音词,在这些双音词中,“企”采用的意义仍然是先秦时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