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宋金杂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 厢 记》 诸 宫 调
宋金杂剧
• 1
金院本
• 金院本为元杂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主 要表现在: • A、元杂剧继承了金院本戏台的演出形式, 由上、下场门出入,确定了中国戏曲独有 的上下场的连场形式。 • B、在金院本脚色分行基础上,扩充为旦、 末、外、净。
第三节 宋元南戏与元杂剧
宋代的技艺融合
二舞者对厅立裀上……乐部唱剑器曲破,作舞一段了,二舞者同唱霜天晓角。 “莹莹巨阙,左右凝霜雪;且向玉阶掀舞,终当有用时节。唱彻,人尽说,宝此 刚不折,内使奸雄落胆,外须遣豺狼灭。”乐部唱曲子,作舞剑器曲破一段。舞 罢,二人分立两边,别二人汉装者出,对坐,桌上设酒桌,竹竿子念:“伏以断 蛇大泽,逐鹿中原,佩赤帝之真符,接苍姬之正统。皇威既振,天命有归。量势 虽盛于重瞳,度德难胜于隆准。鸿门设会,亚父输谋,徒矜起舞之雄姿,厥有解 纷之壮士。想当时之贾勇,激烈飞扬,宜后世之效颦,回翔宛转。双鸾奏技,四 座腾欢。” ——《鄮峰真隐漫录》卷四十六
指出这 种戏曲 流行的 区域, 并说一 说为什 么在这 一地区 戏曲获 得了很 大发展?
政治经济重心南移,宋代工商业发达, 城市经济繁荣,坊市的限制废弛了, 出现了专门的娱乐的场所——瓦舍。 民间表演技艺十分兴盛,南戏就在民 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了。 唱赚、说话、影戏等表演艺术汇集一 起,在瓦舍勾栏内同台演出,相互交 流,彼此影响,催生了一门新的高度 综合的表演艺术——宋杂剧和金院本, 成为中国戏曲的雏形。
宋代是戏曲发展的关键时期
• 1、演戏场所——瓦市 • 瓦市,又名瓦舍、瓦肆或瓦子,是宋元戏曲在 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场所,相当于现在的戏院。北 宋汴京(今开封)、南宋临安(今杭州)等都有不 少瓦市。 • 《都城纪胜》:“瓦者,野合易散之意也”。 瓦市中搭有许多棚,以遮蔽风雨。棚内设有若干 勾栏。大的瓦市,有几十座勾栏,演出杂剧及讲 史、诸宫调、傀儡戏、影戏、杂技等各种伎艺,可 容观众数千人。
第二讲
宋金杂剧、南戏
新闻与传播学院 明童
教学内容:
了解中国戏曲从萌芽、形成到成熟的历程
宋元杂剧、南戏对元杂剧的影响 宋元杂剧的体制以及概况
中国戏曲的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
。 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宋金杂剧南戏
中国古代戏曲的雏形——汉魏百戏
中国古代戏曲的萌芽—先秦歌舞、 巫优表演
歌舞
• 一、宋元南戏 • 1、南戏
• 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 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戏是在宋杂剧脚色体系 完备之后,在叙事性说唱文学高度成熟的基础上出现的。 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 杂剧﹑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其音乐-南 曲,是一种重要的戏曲声腔系统。 • 意义:为其后的许多声腔剧种(如海盐腔﹑余姚腔﹑ 昆山腔﹑弋阳腔)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基础,为明清以来 多种地方戏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中国戏曲艺术 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大曲的曲调是戏曲曲调的来源之一。
3、诸宫调
• 中国宋、金、元时期的一种大型说唱艺术,因集 若干套不同宫调的曲子轮递歌唱而得名。 • 诸宫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 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以说 唱长篇故事,因此称为“诸宫调”或“诸般宫 调”。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 词”或“弦索”。 • 诸宫调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演唱时采取 歌唱和说白相间的方式,以唱为主。
第二节 戏曲的形成与宋金杂剧
• 唐代已有“杂剧”之名,是歌舞戏、参军 戏的通称,宋朝用以指称化装人物以演述 故事之类的各种戏剧性表演。 •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瓦舍众伎》:“散乐 传学教坊十三部,惟以杂剧为正色。”— —表明杂剧为百戏、杂戏的一种。吴自牧 《梦梁录· 妓乐》:“大抵全用故事,务在 滑稽,唱念应对通遍。”与滑稽戏等一脉 相承。主流是喜剧小品,即滑稽戏。
3、南戏演唱特征
• 南戏用南方方音演唱,分平上去入四声,不像北曲的入派 平上去三声,用韵上也较为宽松,体制上与北曲杂剧有所 不同。初期南戏的曲调配合,虽有一定的惯例,但还没有 形成严密的宫调组织,可以根据剧情需要作较为自由的选 择。南曲轻柔婉转的音乐风格,适合于演唱情意缠绵的故 事,与北曲的高亢劲切,宜于表现威武豪放的气概大不相 同。器乐伴奏,北杂剧以弦乐为主,南戏则以管乐为主, 以鼓、板为节。杂剧一秀只能一人主唱,南戏则场上任何 角色都可以唱,而且有独唱、对唱、接唱、同唱,还有在 后台用以渲染气氛的帮腔合唱。演唱形式的灵活多变,不 仅可以调节演员的劳逸,活跃场上气氛,而且有利于表现 各个角色的思想感情,有利于刻划身份不同、性格各异的 人物形象。在结构方面,它以 “出”为单位,人物上下 场,出而复入,叫做一“出”。一本戏往往长达几十出, 杂剧中,就有一部分以大曲演唱的节目。这种节 目,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 其一是利用大曲的形式咏唱故事,在大曲原有的标题之 上往往再冠以故事性的标题。如唐有《薄媚》大曲,宋有 《西子薄媚》、《错取薄媚》、《郑生遇龙女薄媚》等; 唐有《六幺》大曲,宋则有《莺莺六幺》、《崔护六幺》 等。 • 其二,多是摘遍的形式。宋代所用的大曲,并不拘泥于 唐大曲原有的完整形式,而是按照实际需要,只摘取其中 的若干片段,称为“摘遍”。 • •
• 戏曲的形成 表演(隋唐滑稽戏、参军戏) (三大技艺的融合)
说唱(俗讲 变文)
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傩戏
巫术仪式——“傩”
傩的发展
在原始社会:一种带有巫术色彩的 仪式活动 在先秦时期:为国家礼仪所吸收, 称为傩仪
三星堆铜人面具,这是迄今 发现的最早的傩戏面具。
大傩之舞
傩与戏曲有什么共同点?
穿戴绚丽服饰、载歌载舞是 傩和戏曲的共同点。
指出这 种戏曲 流行的 区域, 并说一 说为什 么在这 一地区 戏曲获 得了很 大发展?
2、南戏的产生
明祝允明在《猥谈》中说:“南戏出于宣和(1129~1125)之后, 南渡(1127)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 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 (注:赵闳夫 是宋光宗赵惇的同宗堂兄弟,他发榜文禁止南戏演出,说明当时 南戏的影响已经较大了。) 徐渭《南词叙录》中有:“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1195), 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或云:宣和 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永嘉杂剧。”可见南戏大约在宣 和之后即由温州的艺人创立,到宋光宗朝已流传到都城临安(今杭 州),盛行于浙闽一带。 到南宋末年,南戏已扩展到江西南丰等处,元刘埙《水云村稿》 卷四《词人吴用章传》说:“至咸淳(1265~1275),永嘉戏曲出, 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音歇。”可知当时戏文颇受民众的 欢迎,但文人士大夫把它排斥在“正音”之外。
了解中国戏曲从萌芽形成到成熟的历程宋元杂剧南戏对元杂剧的影响宋元杂剧的体制以及概况中国戏曲的发展脉络中国古代戏曲的萌芽先秦歌舞巫优表演中国古代戏曲的雏形汉魏百戏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宋金杂剧南戏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戏曲的形成三大技艺的融合歌舞表演隋唐滑稽戏参军戏说唱俗讲三星堆铜人面具这是迄今三星堆铜人面具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傩戏面具
1 随着宗教色彩的淡化,演员逐 渐代替巫师 2 表演目的由娱神转向娱人 3 形式发展出人物性格、故事 情 节和表演艺术 4 这样巫术仪式就转化成戏 曲表演。所以,傩戏是我国 最古老的戏曲源头之一
唐代的技艺融合
咏谈容娘
举手整花钿,翻身舞锦筵。 马围行处匝,人压看场圆。 歌索齐声和,情教细语传。 不知心大小,容得许多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