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实践与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探究SHUXUETANJIU
教师• TEACHER2020年9月
Sep.2020
问题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实践与感悟
林琴
(福建省福清市滨江小学,福建福州350300)
摘要:问题教学法的合理运用,能够为数学学科教学带来丰富动力和启迪。
教师在具体设计和组织教学时,需要从更多方向展开关注和实践,凸显问题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关注问题生成、组织问题探究、推动问题发展,将问题教学法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启迪学生学习思维、增强数学认知、历练学习能力,形成数学分析和解 题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0-04-14文章编号:1674-120X (2020) 25-0067-02
问题教学法指将问题作为数学知识建构、数学能力培养 的主要载体,通过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数学问题渗透,启迪学生数学思维,增强学生数学认知,扩展学生思维广度和
深度。
问题教学法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都有 着极高的契合度,是数学课堂中常用且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
教师运用问题教学法设计课堂教学时,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布 置和讲解问题的层面上,还要以更加多元化的教学视角,关 注数学问题的生成、探究和发展,提高问题教学法的运用 效果。
―、关注问题生成,启迪数学思维
教师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启迪学生数学思维,调动学生 对问题的探索欲,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培养 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优化问题创设质量。
(一)创设情境,唤醒问题意识
教师采取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将数学问题与各类教学 要素有机融合,能够提高问题呈现的生动性,唤醒学生问题 意识,激活学生数学解题思维。
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形式丰富 多彩,教师应立足数学问题的考查类型、考查内容,以学生 实际生活、已有旧知、探索兴趣、知识延伸等要素为切入点,为学生营造真实具体又趣味十足的数学学习场景,引导学生 从已有认知出发,主动表达自己所想所得,提出更多创造性 的想法和问题,使课堂情境成为学生问题生成的“导火索”,培养学生数学提问能力和质疑能力。
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第_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创设在公园放风筝的导入情境,用图片展示了几位小朋 友在公园风筝摊购买风筝的场景,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找出其中的数学信息。
学生主要回答了风筝数量、风筝价格 等数学信息,教师进行整合归纳,提取出蝴蝶风筝价格是3.5 元的数学信息,启发学生围绕这一信息自主设计数学问题。
在具体的情景中,风筝被赋予商品的意义,学生自然而然想到购买风筝的问题设计思路,提出了购买3个蝴蝶风筝需 要多少钱,购买5个蝴蝶风筝需要多少钱等问题。
教师通 过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完成数学问题生成,导入小数乘整数 的课堂教学内容。
而且该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学生解决 问题的热情更为高涨,能够提高学生后续学习的主动性。
(二)思维定向,指引问题展开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问题教学法需要学生积极发散思维,不断生成新的数学问题,但并不意味着放任学生思维 自流。
小学生思维跳跃性强,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稍差,经 常按照主观想法随意提出很多"匪夷所思"的问题,这些问 题难以作为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还会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秩 序。
教师加强问题生成过程中的思维定向指导,根据学生的 数学认知基础和数学学习水平,设置问题生成的思维坡度,利用语言引导和问题启发,旁敲侧击地将学生问题思维引领 到正确的思维方向,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人教版数学教材在设计各小节的导入内容时,编排了很 多启发性很强的问题,教师可结合这些教材内容,实现对学 生问题思维的定向指导。
例如,"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 小数”课时内容中,教材编排了涉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 律、乘法分配律的三个小数算式。
教师引领学生回顾乘法运 算律的相关知识,把三个问题中的小数都扩大10倍变为整 数,让学生分别比较三组整数乘法算式和小数乘法算式的大 小。
学生在这种指向性很强的课堂引导下,能够自然生成并 思考"整数乘法运算律是否适用于小数乘法?"的数学问题,主动开展对数学问题的探究学习,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问题 教学效果。
二、组织问题探究,増强数学认知
教师要组织学生以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分析、解 决数学问题,丰富学生数学知识建构素材,增强学生对数学 表象的感性认知,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自然生长和准确建构。
作者简介:林琴( 1979—),女,福建福清人,一级教师,本科。
067
数学探究2020年9月
(一〉个性点拨,凸显主体地位
数学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难度都是按照由浅到深、螺旋 上升的顺序排列的,学生学习新知是建立在稳固的旧知基础 上,通过循序渐进的正向迁移完成的。
高年级的小学生已经 具备了相对完善的数学认知体系,各类数学思想、数学方法 的理解和应用也逐渐成熟,面对数学新知的陌生感和畏难心 理相对较弱,具备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师应注重数学探 究问题的筛选渗透,将更多符合学生实际学情的问题素材引 入课堂中,组织学生自主构建数学模型,分析和解决这些问 题,配合个性化的启发点拨,锻炼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学生通过对长方 形面积知识的学习,已经熟练掌握了数方格表示面积的方法,而运用转化思想进行图形裁剪、拼接的学习方法则是初次接 触,是相对陌生的学习方法。
基于此,教师在“如何计算平 行四边形的面积?”问题探究活动中,着重渗透了图形转化 的数学思想方法,组织学生根据能力自由选择数方格法、图形裁剪拼接法自主完成探究任务。
学生自主探究方法的差异,决定了教师课堂指导的差异。
教师应做好探究活动的课堂巡 视,为学生答疑解惑,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这 样的活动设计充分凸显了学生数学探究的主体地位,提高了 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学习能力。
(二)多元K:动,提升参1-i效度
教师若一味采取自主探究的方式设计问题探究活动,会 放大学生思维认知的局限性,造成学生解题的结果只是正确 答案的一部分的情况,影响问题教学实效性。
教师应正确处 理好问题探究自主性和合作性的关系,在面对一些涉及分类 讨论、综合分析等解题要素较多,解题难度较大的数学问题 时,不妨组织学生与同桌、小组成员交流讨论,鼓励学生按 照自己的思维习惯提出解决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问 题的分析过程中,增强学生多元互动的探究学习体验,提高 学生问题探究活动的参与效度。
例如,在“可能性”课时教学中,学生在课堂操作活动 辅助下,能够初步体验到事情的发生存在可能性的差别,可 以用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活动中事件发 生的可能性。
但涉及活动之外的事件时,学生便会暴露出各 种问题。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装有不同数目红球、黄球、蓝球的四个盒子,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一定摸 到某种颜色球、可能摸到某种颜色球、不可能摸到某种颜色 球的事件可能性与四个盒子连线。
利用合作学习改善学生自 主探究中出现遗漏的问题,提高学生问题探究准确性,加深 学生对"可能性”的认知理解。
三、推动问题发展,拓展数学维度
教师加强数学问题的拓展延伸,采取变式训练、实践学 习的教学方式,拓展学生数学思维广度和深度,深化学生对 数学知识的认知理解,锻炼学生数学知识实际应用能力。
(一)变式训练,扩宽思维广度
问题教学法的核心是最大限度发挥问题对学生数学成 长的促进作用。
教师要深入挖掘每一个数学问题的教学价值,采取变式训练的方式,加强问题资源的衍生和创新,扩宽学 生数学思维广度,提高数学问题的利用效率。
教师应针对不同的训练目标,选择恰当的变式训练方法,可以变化原有题 目的部分条件,调整问题的考查方向,训练学生逆向思维能 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也可以在原有题目基础上设置新的提问 内容,构建数学问题链,锻炼学生数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数学问题的变式训练可以丰富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解题思维和解题方法。
例如,教学‘‘实际 问题与方程”时,常常会遇到“小明的妈妈比小明大24岁,而且小明的妈妈今年的年龄是小明的3倍,小明和妈妈今 年的年龄分别是多少岁?"这类用未知数表示多个题目条件 的方程问题。
教师可在问题解决后适当变式,改变题目中的 数量关系,形成考查角度相同,但表述方式不同的题目组。
只要求学生列出正确的方程表达式,不必计算出具体得数。
既能达到强化对解题方法的认知和理解的训练目的,又减轻 了学生问题学习负担。
(二)推进实践,拓M思维深度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要以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为目标,不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意识和数学 能力。
教师积极组织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为数学问题与实际 生活搭建桥梁,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理解,拓展学生 思维深度,推动学生数学综合素养发展。
很多数学问题都能 在生活中找到与之对应的生活问题、生活场景,教师活用这 些生活资源,拉近学生与数学问题的距离,增强实践活动的 趣味性和直观性,提高学生数学实践活动参与兴趣,帮助学 生在实践体验中,系统化、整体化地认识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了 "折线统计图"相关知识后,教师把实践 活动作为课后作业内容,要求学生询问爸爸妈妈,了解最近 一周时间内的家庭开支情况,记录详细的数据,制作折线统 计图。
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亲身 实践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学习价值,培养学生用折线统计图进 行数据处理的应用意识。
而且各家庭开支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每天的开支数据也可能存在很大浮动,学生无法通过照搬照 用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必须根据收集的数据结果灵活选择 坐标值,才能够进_步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灵活性。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强调过程、强调探 索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数学课堂的自主性、开放性,为学生 数学学习搭建了个性化学习平台,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 自己的数学学习机会,得到多层次的进步与成长。
教师在关 注问题生成、探究、发展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对课堂教学的 动态把握,根据学生动态学习情况,不失时机地投放恰当的 问题教学素材,使数学问题精准地落在学生数学学习需求点 上,实现问题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张珍梅.例谈问题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
教师,2020 ( 13) :90-91.
[2] 杨新霞.问题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应用研究[J].
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6 ( 10) :91-92.
[3] 陈铁军.“融错”,让课堂精彩纷呈—
—浅谈数学教学 中“融错”理念的思考和实践感悟[J].小学教学研究,2018(31 ) :68-71.
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