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喜剧的论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喜剧的概念与马克思对喜剧的论述

喜剧是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根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是以倒错、乖讹、自相矛盾的形式显示生活的本质的一种美学艺术形式。

美学史上有过多种对美学的定义,这些喜剧理论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提示了喜剧的不同特征。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美学家和哲学家们的哲学观点的局限性,都没有能够正确分析喜剧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喜剧理论奠定了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喜剧理论真正科学地揭示了喜剧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和本质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喜剧观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解之上的。马克思曾经指出“历史不断前进,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生活形式送进坟墓。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喜剧”。他还曾讲过:“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有出现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马克思这里所讲的“笑剧”,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讽刺性喜剧”。这里所说的“一切伟大历史的事变和人物,……第一次是以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以笑剧出现”,是指当新生事物诞生时,新生力量总是弱小的,而旧势力总是强大的,在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历史过程中,总是要经历强大的旧势力压制新事物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新旧势力交锋的结果是新事物受到挫折,旧势力对新生进步力量的矛盾激化而成的巨大历史事变常常以“悲剧”形式出现。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新旧力量的对比不断发生变化,旧事物最终要被新生事物取代,新生进步力量最终要战胜腐朽落后的旧势力,而陈旧的事物往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在新生力量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仍然作垂死挣扎,这时候的旧势力实际上已是强弩之末,退出历史舞台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必然;但旧势力却仍以强大的假象掩盖其虚弱的本质,在必然灭亡的情况下与新生势力较量,从而使得新旧势力的再次交锋以对旧势力的讽刺性喜剧形式出现。这些深刻的论述,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战斗性。其中包含了以下主要内容:

1、历史上陈旧生活方式的灭亡是产生讽刺性喜剧的客观基础。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一切事物有其产生,便有其灭亡。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一切生活方式都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历史上那些重大的喜剧性事件和人物是和陈旧的生活方式相联系的。

2、体现这种陈旧生活方式的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都是历史上的丑角。即体现陈旧生活方式的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在本质上的腐朽、虚伪、残暴、贪婪等特征必然在性格、形象(动作仪容等)上表现出来,这些反动本质在形象上的体现就是丑。同时,他们总是想方设法用假象掩盖自己的腐朽、反动本质,因而产生这种倒错、乖讹和自相矛盾的行为举动,成为喜剧主角。

马克思指出,德国的封建阶级“不过是真正的主角已经死去的那种世界制度的丑角”。这里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我们不能把审美领域中的美丑的斗争简单地等同于两种社会力量的斗争,前者不过是后者表现的一个侧面。但是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物在政治上的反动腐朽决定了他性格、形象上的丑。人物形象包括了人的动作、表情、仪容、风貌等等。它是人物内在性格和外部特征的统一,是“诚于中而形于外”的东西。政治上反动腐朽的人物必然在性格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如伪善、残暴、贪婪等等。这些性格特征体现在形象上就是丑角。第二,现实生活中的丑角并不是在一切情况下都成为喜剧对象。生活中丑恶的东西常常使人感到可憎,然而并不一定感到可笑。历史上的统治阶级当其成为某种腐朽生活方式的代表,在其生活中已经充分地暴露其腐朽性,而又极力掩盖其腐朽性的时候,才成为可笑的丑角,在社会生活中,由于内容和形式的种种乖讹、倒错、自相矛盾,这才使事物变得荒唐可笑。

3、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是产生喜剧的根源。马克思分析喜剧形成的原因时指出:这是为了人

类能够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这是从两种社会力量在斗争中的关系来说明喜剧的根源。喜剧体现了生活中美丑斗争的一种特殊状态,在崇高和悲剧中,丑表现为一种严重的敌对力量,对美进行摧残和压迫;喜剧正好相反,美以压倒一切的优势撕毁着丑,对丑的渺小本质进行揭露和嘲笑。被嘲笑的对象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可笑的,正如他永远不会承认自己是反动和愚蠢一样,喜剧中的笑声是来自先进社会力量的胜利。在喜剧中对腐朽事物的否定和对先进事物的肯定是统一的。先进社会力量向过去告别,这意味着旧事物被否定和新事物在斗争中的成长发展。因此,这种诀别对于先进社会力量来说是愉快的。

上述马克思关于喜剧的论述主要是结合当时德国政治斗争的情况而提出的。虽然不是直接对喜剧的本质下定义,但是对于我们研究喜剧理论(如喜剧的本质、特征、喜剧形成的条件等)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这一点必须肯定。同时我们不能机械地照搬某些具体结论。因为随着现实生活的发展,喜剧的内容和形式也在发展,我们需要结合实际作进一步的研究。在现实生活中,喜剧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笑声也是多种多样的,有讽刺的笑,幽默的笑,还有赞美的笑。人类愉快地同自己的过去诀别,并不限于把反动统治阶级送进坟墓这一情况,还包括在人民内部自身所受的旧影响,当然后者和前者在性质上是不同的。此外,喜剧的内容还可以包括对新的事物和正面人物的歌颂。人类既可以愉快地向自己的过去诀别,也可以愉快地迎接自己的未来。在现实生活中,以上这几种情况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不论是哪一种情况,在特定条件下(如由于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而产生的倒错、乖讹、背理、异常等)都可以成为喜剧的内容。但是,马克思关于喜剧的美学理论使我们认识到,离开了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便无法说明喜剧的本质。

生活中的喜剧性现象常常和笑是联系在一起的,但并不是生活中任何可笑的现象都具有喜剧性。只有当可笑的现象体现了一定的社会意义,体现了先进美好的事物与落后丑恶事物的冲突,在倒错、自相矛盾、背理等形式中表现本质的时候才具有喜剧性。讽刺性喜剧和歌颂性喜剧都是如此。

(二)关于喜剧本质的其他观点

1、康德的观点

康德从主体的感受出发研究喜剧的效果——笑,认为“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这种看法虽然指出了产生喜剧结果的心理特征,但没有揭示喜剧的本质。紧张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并不总是产生“笑”的结果。

2、黑格尔的观点

黑格尔从绝对精神的发展去研究喜剧,认为喜剧是“形式压倒概念”,表现了理念内容的空虚。这种观点虽然从属于他的中华唯心论体系,但体现了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因素。他指出了喜剧是那些“虚伪的、自相矛盾的现象归于自我毁灭,例如……把一条像是可靠而实际不可靠的原则,或一句貌似精确而实际空虚的格言显现为空洞无聊,那才是喜剧的”。

3、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从模拟说出发,认为喜剧反映生活的客观对象,提出“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模仿”,并指出了喜剧与生活中的丑的联系,“滑稽的事物是某种错误和丑陋,不能引起痛苦和伤害,现成的例子如滑稽面具。”他运用唯物主义方法对喜剧本质进行了探索,对正确认识喜剧本质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他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缺乏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因此,未能深刻提示美学本质。

4、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观点

他认为“滑稽的真正领域,是在人、在人类生活”,“丑乃是滑稽的根源和本质”,但丑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成为滑稽可笑的,而是只有当丑力求炫耀为美的时候才显得滑稽。他对喜剧的本质的见解是十分卓越的,已经触到了美的本质特征,但受其人本主义限制,未能科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