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喜剧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视域下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原则探析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视域下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原则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d5d9964c5727a5e9846a610c.png)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视域下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原则探析作者:秦海咪来源:《长安学刊》2019年第04期摘要: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一文中,对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进行了高度的赞扬,认为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之一”。
笔者发现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原则进行探析是很好的角度,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高度遵循了马克思现实主义的文艺理论,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人道主义历史观、文学反映论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来探析《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原则。
以便更好的了解马克思主义文论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人间喜剧;现实主义原则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4-074-03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相关问题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被称为“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现实主义为原则,从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提出了人道主义历史观、文学反映论等文论观点,这些经典的文艺理论,为文艺创作与评论提供了基本的准则。
恩格斯赞扬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之一”。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高度遵循了马克思现实主义的文艺理论。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人道主义历史观、文学反映论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来探析《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原则。
以便更好的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一、社会环境的现实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又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发展一般的理论。
它彻底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承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人具有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第一次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指出社会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完整word版)浅谈悲剧、喜剧的审美异同
![(完整word版)浅谈悲剧、喜剧的审美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2f1dda9bf46527d3250ce0e5.png)
浅谈悲剧、喜剧的审美异同摘要:作为文学样式的悲剧、喜剧不同于生活中的悲喜剧。
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理论,通过对历史上不同的悲剧与喜剧观点的比较分析,从而得出悲剧与喜剧均产生于人类的社会社会实践;都是人类创造的活动的展现,在创作上悲喜剧可熔于一炉。
参6。
关键词:文艺美学;悲剧;喜剧;本质悲剧、喜剧植根于人类社会实践,都是人类创造的活动的展现.作为审美意义的悲剧、喜剧不同于生活中的悲剧、喜剧.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和喜剧与生活中的悲喜剧,以及作为文学样式的悲喜剧是不同的。
美学上谈悲剧和喜剧是从人民的审美需要来讲的.本文就此谈谈作为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喜剧的异同.1、美学史上的悲剧、喜剧观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1]在美学史上主要有两种悲剧概念:一种是亚里士多德;一种是黑格尔的悲剧观。
有关喜剧的说法主要有二种,一是康德把剧看作是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二是伯克森运用生命机械化学说解释喜剧。
作为戏剧的悲剧、喜剧并不单纯等于悲剧、喜剧,美学上的悲剧、喜剧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形式,比如,电影、电视、小说、诗歌等.1。
1 关于悲剧观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直接效果是哀伤怜悯,但最后的效果是净化,就是使我们丢掉悲伤的情绪,造成审美的升华,审美的愉快。
他的悲剧观基本内容是:悲剧的根本因素在于情节,悲剧是有一种长度的行动。
他认为,美具有整一性,太大与太小都不易于观察,一定长度的行动就是情节.[2]在具体讲到情节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悲剧的情节是按必然律与可能律要发生的事情.他认为悲剧的主人公是比我们好一点的一种人的落难,这里的好人不是高不可攀的人,也不是坏人,这种好人是比我们好一点的人。
因为比我们好一点的人与我们相类似,必然引起我们的联想.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悲剧情节发生的必然机制,抓住了悲剧主人公的基本特征。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是古希腊悲剧思想典范,它从摹仿说入手,隐约接触到审美对象的悲剧,悲剧来于生活,是对生活悲剧的摹仿,但是它有最大的不足,这就是不能从人类的实践来探讨美的根源与本质。
马克思的名言名句
![马克思的名言名句](https://img.taocdn.com/s3/m/d430ade5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0f.png)
马克思的名言名句
马克思是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研究对当今世界影响深远。
以下是一些马克思的名言名句,展示了他的思想和理念。
1. “工人们,全世界联合起来!”
这句话表明了马克思关注工人阶级的利益,并呼吁全球工人的团结与合作,以实现社会的变革。
2. “哲学只能在现实的根基上建立起来,并且只能在现实的根基上得到解决。
”
马克思认为哲学思考和理论构建应该紧密结合现实的根基,只有站在现实的基础上,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历史上重复出现的一切都是悲剧和喜剧。
”
马克思认为历史上的事件往往会反复出现,而这些事件既有悲剧性也有喜剧性,因为社会的变革常常伴随着矛盾和冲突。
4.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
马克思指出宗教对人民的作用类似于鸦片,它可以使人们迷失在虚幻的世界中,转移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从而维持统治阶级的利益。
5. “历史是一首批判的歌曲。
”
这个比喻表达了马克思对历史的看法,他认为历史是一首通过批判社会状况来反映人类斗争的歌曲。
6. “自由不是为了本身而存在的,自由是为着灵魂的中心——实质——存在的。
”
马克思强调自由不应被理解为个人的绝对权利,而是与个体的真正实质联系在一起的。
7. “共产主义解放的是人类的劳动,使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的目标是解放人类的劳动,使劳动获得应有的价值和地位,成为人类生活的首要需要。
这些名言名句展示了马克思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理解,他的思想对于思考当今世界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西方文化理论马工程-从评《人间喜剧》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西方文化理论马工程-从评《人间喜剧》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https://img.taocdn.com/s3/m/faf6fc8c90c69ec3d5bb75d1.png)
案例分析库从评《人间喜剧》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1.知识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2.知识点讲解: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西方文论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产生于广阔的经济、社会与文化背景之上。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正是从西方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深广背景上研究古希腊神话、莎士比亚戏剧与巴尔扎克小说等文学现象,提出了有关艺术生产与现实主义理论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观念。
3.实体内容:马克思、恩格斯主要不是以文学批评家的身份去研究文学,而是以哲学家、经济学家、政治活动家的身份进入文学领域开展文学批评的。
马克思、恩格斯的这种身份,决定了他们不是从纯文学的角度去思考文学问题,而是将其置于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中去考察、去揭示其意义的。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从1829到1848年所写的96部长、中、短篇小说的总称,巴尔扎克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特别喜爱和赞赏的同时代极少数的资产阶级作家之一。
他们在自己的著作或与友人的通信中,曾多次谈到巴尔扎克或巴尔扎克的作品。
根据拉法格的回忆,马克思非常推崇巴尔扎克,曾不只一次的表示,要写一篇关于评论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文章。
原因就在于巴尔扎克以其非凡的艺术才华,在他的作品中,“用诗情画意的镜子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
至于恩格斯,他在1883年12月写给劳拉·拉法格的信中说:“在我卧床这段时间里,除了巴尔扎克的作品外,别的我几乎什么也没有读,我从这个卓越的老头子那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这里有1815年至1848年的法国历史,比所有拉贝尔、卡普菲格、路易·勃朗之流的作品所包含的多得多。
多么了不起的勇气!在他的富有诗意的裁判中有多么了不起的革命辩证法! ”1888年,恩格斯在致英国女作家哈克奈斯的信中进一步指出:“巴尔扎克,我认为他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他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从马克思主义文论看巴尔扎克《高老头》的现实主义原则
![从马克思主义文论看巴尔扎克《高老头》的现实主义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2f5cc1c8a5e9856a57126057.png)
从马克思主义文论看巴尔扎克《高老头》的现实主义原则作者:郭一铭来源:《学周刊》2018年第19期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评价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的重大问题。
在《致玛·哈克奈斯》一文中,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进行了系统地分析,高度赞扬了其中蕴含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高老头》作为《人间喜剧》中的代表性作品,从创作技巧、文章内容、美学原则等多个方面遵循了马克思现实主义的文艺理论,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与恩格斯对多篇文艺作品批评总结而来的审美规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论;《高老头》;现实主义;审美原则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9-0191-02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8.19.121马克思主义文论是探讨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文艺创作、文艺批评的系统化理论。
它以现实主义为原则,坚持文艺创作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反对思辨哲学的唯心主义模式。
“异化理论”“主体与审美对象性质的辩证统一”等经典的文艺理论,为文艺创作与评论提供了基本的准则。
恩格斯认为巴尔扎克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之一,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
因此,《人间喜剧》作为巴尔扎克小说的巅峰之作,集中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理论思想,描绘了巴黎“上流社会”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下面,笔者以《人间喜剧》中的经典作品《高老头》为代表,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相关知识,从作品的人物、内容、美学原则三个方面分析其现实的哲学内涵,以便更好地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作品中的运用。
一、人物的现实性——《高老头》中的异化理论分析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从生产的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从生产的过程看,劳动者和劳动活动相异化,在劳动中,生产者找不到任何的快乐。
第三个层次是劳动者自身的异化,“异化劳动把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8d0b9f4f767f5acfa1c7cd1a.png)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第一章美学学科的诞生:1750年、1758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第一、二卷出版标志着美学学科的诞生。
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其美学含义为感性学,即Aesthetics,从属于哲学。
美学学科的发展(一)本体论阶段:古希腊罗马至十六世纪,美学思想主要集中思考一种独立的“美”,把美看作是所有审美现象产生的根源。
(二)认识论阶段:文艺复兴之后到十九世纪,美学思辨的焦点由美的本体转移到对人的认知能力的探讨上。
(三)存在论阶段:十九世纪末期以后,哲学转向对人的活动方式研究,语言是人的活动方式的代表。
美学开始对语言的意义进行分析。
认为美是一种无意义的形而上的概念,美存在于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活动之中。
存在论阶段也称为语言学阶段。
美学的研究对象一、研究美和艺术问题(1)把美和艺术分开来研究:柏拉图(2)把美和艺术统一起来研究:普洛丁二、研究艺术的哲学黑格尔:“我们的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者要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三、研究审美心理的科学鲍姆加登:思考“感性的完善”英国经验主义者休谟和柏克:研究审美经验中国美学家的观点:(1)美学是研究美的科学(2)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科学(3)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科学(4)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美学研究方法哲学方法:包括观察、了解和分析,体验、追问和对话,解释与建构等方式。
十九世纪,德国美学家费西纳在他的《美学导论》中把哲学的方法分为“自上而下”的方法和“自下而上”的方法。
自上而下的方法就是哲学思辨的方法。
第二章一、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美论(一)毕达哥拉斯学派:公元前六世纪,以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一批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形成的一个哲学派别。
他们认为,万物的最基本的原素是数,数统治着宇宙中一切现象。
“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
他们认为,美就是数的和谐。
并发现了黄金分割率。
(二)苏格拉底论美:从社会科学的角度谈美。
他认为,美就是有用的;美具有相对性。
导言-从评《人间喜剧》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导言-从评《人间喜剧》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https://img.taocdn.com/s3/m/8f52b1c5998fcc22bcd10d9a.png)
案例分析库从评《人间喜剧》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1.知识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2.知识点讲解: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西方文论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产生于广阔的经济、社会与文化背景之上。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正是从西方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深广背景上研究古希腊神话、莎士比亚戏剧与巴尔扎克小说等文学现象,提出了有关艺术生产与现实主义理论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观念。
3.实体内容:马克思、恩格斯主要不是以文学批评家的身份去研究文学,而是以哲学家、经济学家、政治活动家的身份进入文学领域开展文学批评的。
马克思、恩格斯的这种身份,决定了他们不是从纯文学的角度去思考文学问题,而是将其置于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中去考察、去揭示其意义的。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从1829到1848年所写的96部长、中、短篇小说的总称,巴尔扎克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特别喜爱和赞赏的同时代极少数的资产阶级作家之一。
他们在自己的著作或与友人的通信中,曾多次谈到巴尔扎克或巴尔扎克的作品。
根据拉法格的回忆,马克思非常推崇巴尔扎克,曾不只一次的表示,要写一篇关于评论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文章。
原因就在于巴尔扎克以其非凡的艺术才华,在他的作品中,“用诗情画意的镜子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
至于恩格斯,他在1883年12月写给劳拉·拉法格的信中说:“在我卧床这段时间里,除了巴尔扎克的作品外,别的我几乎什么也没有读,我从这个卓越的老头子那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这里有1815年至1848年的法国历史,比所有拉贝尔、卡普菲格、路易·勃朗之流的作品所包含的多得多。
多么了不起的勇气!在他的富有诗意的裁判中有多么了不起的革命辩证法! ”1888年,恩格斯在致英国女作家哈克奈斯的信中进一步指出:“巴尔扎克,我认为他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他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美学第六章:喜剧
![美学第六章:喜剧](https://img.taocdn.com/s3/m/8f13f7146bd97f192279e92f.png)
7、别林斯基(从艺术上谈)
• 真正艺术的喜剧的基础是最深刻的幽默。
8、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哲学上谈)
• 喜剧的本源和实质是丑陋。 • 丑的东西,只有在他力求自炫为美的时候, 才是可笑的。• 历史不断前进,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 生活方式葬进坟墓,世界历史的最后一个 阶段就是喜剧。 • “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 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 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 第二次是作为喜剧(笑剧)出现的。” •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话语?
“黑色幽默”
• “黑色幽默”作为一种美学形式,属于喜剧 范畴,但又是一种带有悲剧色彩的变态的 喜剧。表现的是社会的荒谬可笑,同时流 露出悲观绝望的情绪。
• “黑色幽默”的小说家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 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 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之间的 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 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 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 重和苦闷。 • 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4、康德(从心理学上谈)
• 认为喜剧与笑密切联系,认为喜剧性 或笑起源于一种紧张的期望突然归于 消灭。
5、黑格尔(从哲学上谈)
• 也认为喜剧与笑有关,但又强调不能把可笑与真 正的喜剧性混为一谈: 最平庸和最无聊的东西会 惹人笑,同时最重要 最深刻的东西也会惹人笑。 • 所谓喜剧性是这样的,尽管那些自身毫无 意义的 微不足道的目的,看起来确实是以十分认真的态 度和规模巨大的准备工作,力求实现。 • 认为喜剧矛盾根源于绝对精神发展中感性形式压 倒观念,表现了理念内容的空虚。
二、喜剧性与可笑性
• 1、现象与本质的矛盾——美的外观却连接着一个 虚假的实体,各种实质与外貌之间具有内在矛盾 性和不一致的生活现象(果戈里笔下的地主)。 • 2、手段与目的的矛盾——意义渺小,手段铺排、 夸张(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 • 3、形式大内涵小的东西—是巨大的形式包含着无 意义的内容; • 4、丑的东西力炫为美。 • 是落后事物的可笑性.
浅谈喜剧与喜剧性论文
![浅谈喜剧与喜剧性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b5a1228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89.png)
浅谈喜剧与喜剧性论文浅谈喜剧与喜剧性论文喜剧与喜剧性,是两个亲密相关又各自具有不同内涵与外延的美学概念,陈孝英先生将这两个美学概念的内涵范围,通过“作为美学范畴的‘喜剧’”,一并作了两种含义的解释。
他在该书中把喜剧的内涵界定为:“作为美学范畴的‘喜剧',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喜剧性现象及其在艺术中的反映,自然也包括作为艺术形式的喜剧。
”对这一理论界定笔者并无异议,但为了下文的表达方便,这里仍要将“喜剧”与“喜剧性”这两个美学概念,分别作以简要的介绍。
关于喜剧的详细内涵,我们可以沿用陈孝英先生的观点,即喜剧包含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美学的一种根本范畴,包括幽默、挖苦、滑稽、机智、怪诞等各种详细款式。
二是指艺术的一种形式。
而在作为艺术形式的“喜剧”之中,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喜剧,仅指戏剧艺术中的一种类型——喜剧;广义的喜剧,除戏剧艺术中的“喜剧”外,还包括带有喜剧性的其他艺术款式,诸如喜剧性的小说、喜剧电影、曲艺、音乐等等。
我们这里讨论的喜剧含义,主要是指作为戏剧艺术当中的一种类型或款式的喜剧,也即狭义的喜剧。
作为戏剧艺术中的喜剧,是戏剧艺术中的主要类型之一,一般以挖苦或嘲笑来否认丑恶落后现象,从而肯定美妙、进步的现实或理想为主要表现内容。
当然,也有反映正面人和事的作品,这类作品往往通过友好和蔼意的笑声,使人们意识到自己或许也有某种相似的缺点或缺乏,从而产生对进步、美妙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获得予以否认和改正自己缺点或缺乏的勇气。
一、喜剧的构成和主要表现方法戏剧的表现方法是选择、调动和运用有利于情节表现和主题提醒的各类喜剧因素,依靠夸大的手法,巧妙的构造和诙谐的台词,以及对人物喜剧性格的刻画等,并以此引起观众发出不同含义的笑声。
喜剧的冲突解决一般较为轻快,往往以代表特定时代进步力量的主人公的成功和如愿以偿为结局。
作为戏剧艺术类型的“喜剧”艺术,一般可分为挖苦喜剧、抒情喜剧、诙谐喜剧、幽默喜剧、闹剧和滑稽剧等多种款式。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视域下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原则探析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视域下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原则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b9a55f53f90f76c660371a15.png)
第10卷第4期Vol.10,No.4长安学刊Changan Xue Kan2019年7月Jul.,2019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视域下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原则探析秦海咪(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8)摘要: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一文中,对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进行了高度的赞扬,认为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之一”。
笔者发现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原则进行探析是很好的角度,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高度遵循了马克思现实主义的文艺理论,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人道主义历史观、文学反映论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来探析《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原则。
以便更好的了解马克思主义文论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人间喜剧;现实主义原则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4-074-03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相关问题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被称为“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现实主义为原则,从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提出了人道主义历史观、文学反映论等文论观点,这些经典的文艺理论,为文艺创作与评论提供了基本的准则。
恩格斯赞扬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之一”。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高度遵循了马克思现实主义的文艺理论。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人道主义历史观、文学反映论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来探析《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原则。
以便更好的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一、社会环境的现实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又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发展一般的理论。
它彻底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承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人具有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
试析马克思的喜剧理论
![试析马克思的喜剧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18e9bd4ad51f01dc281f1f3.png)
理 解之 上 的 ,重 点 是考 察 人类 社 会各 个 历 史阶 段 客观 存在 的喜 剧 内容 ,而 不是 仅仅 就 艺术 中 的喜剧 来考 察 喜剧 。 马克 思喜 剧理 论 所基 于 的历 史决 定论 的合 理性 马克 思 在对 喜剧 观 念 的 阐释 中 肯定 了 历史 的 不断 前进 ,肯 定 了喜 剧 出现 的必 然 性 ,这 体 现 了他 的历 史 决定 论 。 决定 论 是承 认 世 间 一切 事 物都 具 有规 律 性 、必 然 性和 因 果制 约 性 的哲 学学 说 。 作 为 决定 论 先 驱 的 古希 腊 的 留基 伯提 出 一 切 事 物 的 产 生 都 是 有 根 据 的 、必 然 的 ,没 有一 种 事物 的产 生是 无缘 无 故 的 。马 克思 的 历 史 决 定论 遭 到 了西 方现 代 哲学 家 波普 尔 的批 判 ,澄 清 马 克思 历 史 决 定 论 的合 理性 是 理解 马 克 思喜 剧 理论 的重 要 前提 。波普 尔 对 马克 思 历史 决 定论 批 判 的观 点主 要 集 中在 他 的两 本政 治哲 学著 作 中 ,即 《 历 史 决定 论 的贫 困》和 《 开放 社 会及 其 敌人 》 。在 《 历 史决 定 论 的 贫 困》 中 ,波 普 尔 提 出 “ 俄 狄 浦斯 效 应 ”:俄 狄 浦 斯 是 希 腊神 话 中 的人 物 ,传 说他 刚 出世时 ,先 知 便 预 言他 将来 的 命 运 是 杀父 娶 母 。为 了避 免 这 一预 言 的实 现 ,他 与 他 的父 母都 作 了各 种 努力 。然而 ,只是 到 了这 一 预 言最 终 实现 之 后 ,俄 狄浦 斯 才 知 道 ,正 是 这些 防 范预 言 实现 的措 施 ,成 了促 使 预 言实 现 的一 个 个 步 骤 。这 个故 事 说 明任 何预 测 都 要包 含对 预 测 活动 自身 的考 虑 ,而 这一 考 虑又 引起 了一 系 列新 的 、没 有被 包 括 在 原来 预测 内
马克思原理哲学情景剧个人总结
![马克思原理哲学情景剧个人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4ff9325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a9.png)
马克思原理哲学情景剧个人总结
本剧通过三个场景切入,生动有趣地展现了马克思原理哲学的核心思想。
第一场景,两位角色围绕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展开争论。
其中的“资本家”和“工人”代表了两个不同的阶级。
其中“资本家”处于
统治地位,而“工人”则处于被剥削的地位。
这个场景生动地讲述了阶级斗争的基本原理,即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的斗争。
第二场景,通过一个夫妻的对话,深入阐述了商品与货币的本质。
他们通过购买商品与付款的生活实例,让观众了解到商品与货币的关系,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种流通手段。
第三场景,通过“哲学家”和“学生”的对话,深入讲解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等重要哲学原则。
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辩证法,即事物的矛盾运动原理,进一步阐述了小局部与大局部之间的关系。
整个情景剧通过具有代表性的角色和具象的对话,将马克思原理哲学中比较抽象、深奥的概念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对于初学者来说有很好的辅助教学作用。
马克思主义戏剧学视角下的戏剧创作与演出研究
![马克思主义戏剧学视角下的戏剧创作与演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2121a56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15.png)
马克思主义戏剧学视角下的戏剧创作与演出研究Ⅰ.引言戏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戏剧学视角下的戏剧创作与演出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探讨戏剧如何反映社会现实与阶级矛盾,以及戏剧创作与演出对于社会变革的作用。
Ⅱ.马克思主义戏剧学视角下的戏剧创作1.社会现实的反映戏剧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舞台上的角色与情节展现社会的各种现象和矛盾。
马克思主义戏剧学视角下的戏剧创作强调着眼于社会现实,以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为出发点。
通过深入观察和研究社会,戏剧作家可以将社会中的重要问题搬上舞台,引起观众的思考与共鸣。
2.阶级矛盾的揭示马克思主义戏剧学视角下的戏剧创作强调了阶级矛盾的揭示。
通过在剧中塑造不同社会阶级的角色,戏剧可以深入剖析社会阶级矛盾的本质与产生原因。
这有助于拓展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并激发革命的思想与行动。
3.社会变革的推动戏剧创作不仅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更是对社会变革的推动。
马克思主义戏剧学视角下的戏剧创作鼓励作家通过戏剧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传达正义与进步的力量,引导观众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并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Ⅲ.马克思主义戏剧学视角下的戏剧演出1.全面艺术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戏剧学视角下的戏剧演出强调了全面艺术的表现形式。
除了演员的表演能力之外,舞台设计、音乐、灯光等元素也需要有机地结合,以提升戏剧作品的艺术呈现效果。
演出不仅要满足观众审美的需求,更要通过形式的创新来激发社会对于戏剧的关注与思考。
2.观众情感共鸣马克思主义戏剧学视角下的戏剧演出追求引起观众情感共鸣的效果。
演员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情感的交流,与观众建立起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与联结。
观众可以通过剧中的人物与情节,进一步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加深对社会问题的认知与思考。
3.社会反响与影响马克思主义戏剧学视角下的戏剧演出具有广泛的社会反响与影响。
一部成功的戏剧作品可以引起社会的关注,激发社会议题的讨论。
马克思对喜剧的论述
![马克思对喜剧的论述](https://img.taocdn.com/s3/m/0d101c452b160b4e767fcf5d.png)
(一)喜剧的概念与马克思对喜剧的论述喜剧是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根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是以倒错、乖讹、自相矛盾的形式显示生活的本质的一种美学艺术形式。
美学史上有过多种对美学的定义,这些喜剧理论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提示了喜剧的不同特征。
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美学家和哲学家们的哲学观点的局限性,都没有能够正确分析喜剧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喜剧理论奠定了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喜剧理论真正科学地揭示了喜剧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和本质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喜剧观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解之上的。
马克思曾经指出“历史不断前进,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生活形式送进坟墓。
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喜剧”。
他还曾讲过:“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有出现两次。
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
马克思这里所讲的“笑剧”,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讽刺性喜剧”。
这里所说的“一切伟大历史的事变和人物,……第一次是以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以笑剧出现”,是指当新生事物诞生时,新生力量总是弱小的,而旧势力总是强大的,在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历史过程中,总是要经历强大的旧势力压制新事物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新旧势力交锋的结果是新事物受到挫折,旧势力对新生进步力量的矛盾激化而成的巨大历史事变常常以“悲剧”形式出现。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新旧力量的对比不断发生变化,旧事物最终要被新生事物取代,新生进步力量最终要战胜腐朽落后的旧势力,而陈旧的事物往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在新生力量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仍然作垂死挣扎,这时候的旧势力实际上已是强弩之末,退出历史舞台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必然;但旧势力却仍以强大的假象掩盖其虚弱的本质,在必然灭亡的情况下与新生势力较量,从而使得新旧势力的再次交锋以对旧势力的讽刺性喜剧形式出现。
这些深刻的论述,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战斗性。
马克思论悲剧与喜剧——历史哲学、戏剧学与美学的三重透视
![马克思论悲剧与喜剧——历史哲学、戏剧学与美学的三重透视](https://img.taocdn.com/s3/m/2d7ecc7d680203d8cf2f2488.png)
Marx on Tragedy and Comedy: A Three-domain Study on Philosophy of History, Drama and
Aesthetics
作者: 汪正龙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出版物刊名: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页码: 11-17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2期
主题词: 马克思;历史哲学;戏剧学;美学;悲剧;喜剧
摘要:马克思关于悲剧与喜剧的论述以历史哲学为切入点、以戏剧学为观察点、以美学为引申点,虽然具有自己的美学内涵,但大大超越了通常的美学含义。
历史、戏剧、美学成了一个整体,历史被赋予某种特殊的戏剧化的文学形式,悲剧与喜剧充当了一种社会文化批评的范式,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作用,也产生了独到的美学效果。
但是,由于历史、戏剧、审美三者并不一定具有统一性,所以有时候在马克思那里形成了裂痕。
笑与喜剧性解析
![笑与喜剧性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ec2d819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05.png)
笑与喜剧性解析章桂周【摘要】@@ 在这样一个喧嚣而忙碌的时代,物资愈加丰裕,心灵却愈加憔悴,对笑与喜剧的渴求也就与日俱增,从而娱悦身心,解脱疲惫.然而我们对于笑与喜剧的秘密还是知之甚少,特别是对笑的研究,我们甚至还在其门外徘徊逡巡,对于喜剧性的研究也还多停留在哲理层面上的规范,而少心理层面的解析.而笑正是喜剧的关键内核,不可忽视,因为离开了笑,喜剧性就无法实现.笑的解析正是通向喜剧揭示的很好视角,呼应从"自上而下"至"自下而上"的美学转向,从而可将对喜剧性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0(000)009【总页数】3页(P35-37)【作者】章桂周【作者单位】安徽省舒城中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在这样一个喧嚣而忙碌的时代,物资愈加丰裕,心灵却愈加憔悴,对笑与喜剧的渴求也就与日俱增,从而娱悦身心,解脱疲惫。
然而我们对于笑与喜剧的秘密还是知之甚少,特别是对笑的研究,我们甚至还在其门外徘徊逡巡,对于喜剧性的研究也还多停留在哲理层面上的规范,而少心理层面的解析。
而笑正是喜剧的关键内核,不可忽视,因为离开了笑,喜剧性就无法实现。
笑的解析正是通向喜剧揭示的很好视角,呼应从“自上而下”至“自下而上”的美学转向,从而可将对喜剧性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笑的发生机制喜剧的美感是以笑的方式体现,但并不是一切的笑都是喜剧。
笑有不同类型。
一是生理的笑。
这种笑纯然是一种生理本能的反应,如婴儿的嬉笑和呵痒引起的笑。
二是恶作剧的笑。
有人喜欢捉弄耍笑,让人出丑,使人难堪,从而让别人看了大笑不止。
三是喜悦的笑。
笑也可以是社会实践中对于对象适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情感和情绪的反应,成功之后的喜悦,受到褒奖时的高兴,都可能发出笑声。
四是审美的笑,包括优美引起的会心的微笑,喜剧引起的忍俊不禁。
尽管笑有不同类型,但其发生机制大同小异,有着共通的原理。
笑剧幕后的悲喜剧_解读马克思的_路易_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_
![笑剧幕后的悲喜剧_解读马克思的_路易_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_](https://img.taocdn.com/s3/m/cbace86fa98271fe910ef9ab.png)
·总第449期·理论界2011第2期□安丽笑剧幕后的悲喜剧本文将在海登·怀特提出的历史解释之上,对马克思所著《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进行破析,从马克思本人写作的微观历史文本中揭示马克思的宏观历史哲学,也就是马克思写作背后的“预构”。
一、倒退了的政变史在马克思看来,1848年到1852年间法国革命滑稽地开起了倒车。
1848年的法国二月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的统治。
国王退位后,临时政府成立并宣布共和制,实行普选、出版和结社的绝对自由、废除政治犯的死刑、废除奴隶和债务监狱。
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制宪国民议会就改组成立了政府。
这次组阁中代表无产者的社会党人受到了资产阶级对他们的第一次打压,同年6月革命的失败使巴黎无产阶级在第二次被打压下暂时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应地,权力集中到了打压者手中,即隶属于资产阶级共和派的卡芬雅克将军。
共和派在11月的新宪法中提出通过普选建立议会和选举共和国总统,令人意外的是这次普选的获胜者不是卡芬雅克将军,而是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
从此共和党人就将命运交给了这个非共和派的拿破仑三世。
后者就职后立刻组建了秩序党对抗共和派,并逐步以信用、秩序的口号和实际的武力迫使制宪国民议会解散。
取代制宪国民议会的是5月成立的立法国民议会,自然,秩序党在立法国民议会中拥有最多席位,共和派已是个寥寥数十人的团体了。
当秩序党掌握大权后,其内部的奥尔良派和正统派的矛盾也渐渐显露。
路易·波拿巴为实现波拿巴的帝王梦,将公开的反对者秩序党内的尚加尼埃将军解职,这一行动使秩序党打消了试图让路易·波拿巴继续当总统,党控制立法议会的政治形势。
秩序党的不合作使路易·波拿巴发动了政变。
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总统命令逮捕立法议会各党派领袖,解散议会,宣布实施总统的个人统治。
至此,行政权力彻底压制了立法权力。
12月中旬的公民投票,波拿巴以700万的高票数重新颁布了宪法,强化了自己的权力。
喜剧的显著特点纪实性
![喜剧的显著特点纪实性](https://img.taocdn.com/s3/m/e5c8970b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07.png)
喜剧的显著特点纪实性喜剧,是和悲剧同样历史悠久的戏剧体裁。
一般地说,喜剧的主要内容是嘲笑、讽刺丑恶和腐朽的事物,肯定美好、进步的事物。
喜剧的结局,或者是丑恶事物的失败,或者是正面力量在斗争中取得胜利。
在喜剧创作中,一般是充满了偶然性事件,充满了误会、巧合,运用夸张的手法和幽默、诙谐的台词。
喜剧的特殊力量是通过笑引起观众对反面事物的鄙视、警觉,从而产生消除这种现象的要求。
亚里士多德认为:“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摹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
”黑格尔认为喜剧指写的是“破坏自身的,微不足道的,虚伪的,矛盾的”事物。
马克思则认为,喜剧性在于人们“愉快地同自己的过去诀别”。
由于剧本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不同,喜剧又分为“情节喜剧”“性格喜剧”“生活喜剧”“抒情喜剧”“讽刺喜剧”“闹剧”等。
喜剧也是一个发展的观念。
喜剧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即纪实性。
如维加的喜剧题材,主要是描写中小贵族和市民阶层的现实生活,嘲讽、抨击封建道德和等级偏见,同时又维护君权。
16世纪中叶以后,在意大利流行一种由职业旅行剧团在民间演出的喜剧,没有固定的剧本,由演员在舞台上即兴编词表演,故名“即兴喜剧”;演出时除男女青年主人公外,其他角色都戴假面,因此,又名“假面喜剧”。
这种喜剧,人物都是定型的,甚至都有固定的名字,演出是程式化的,并常常穿插舞蹈、音乐、哑剧等成分。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代表作家是莫里哀。
他继承了法国中古闹剧、英国人文主义喜剧和意大利即兴喜剧的传统,并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莫里哀喜剧的主要内容是讽刺、抨击僧侣、贵族、高利贷者、江湖骗子、醉心贵族的小市民及其他丑恶的现象,并歌颂下层人民的智慧和善良的品行。
莫里哀在创作中也崇尚“理性”,不过,他认为理性的标准是人道和正义。
他的喜剧不仅有反封建、反教会的内容,而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18世纪是欧洲喜剧创作的繁荣时期,法国的博马舍和意大利的哥尔多尼是启蒙运动时期喜剧最重要的作家。
喜剧叙事的优点
![喜剧叙事的优点](https://img.taocdn.com/s3/m/d0ed3104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99.png)
喜剧叙事的优点喜剧叙事是一种戏剧样式。
它一般被笑剧或笑片。
它以独特的手法可笑的人物和事件,从而否定丑与滑稽,肯定美和崇高。
但除了戏剧之外,喜剧还作为一个要素广泛地存在于其他艺术门类之中。
如语言艺术中的幽默、笑话、相声和小品等。
喜剧叙事则是一种审美范畴。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美战胜了丑。
丑自身的揭示和否定便具有可笑性,也就是喜剧性。
马克思说,历史要经过许多阶段把陈旧的形态送进坟墓。
世界历史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喜剧。
它是人类愉快地同自己的过去诀别。
这事实上是美和丑的分离和告别。
喜剧叙事事物的最大的形式特点是它的可笑性。
任何一种喜剧性艺术或者生活的事件都会引人发笑。
一个不能令人发笑的喜剧艺术不能算是成功的作品。
笑是人的一种独特的生理和心理行为。
甚至可以说,只有人才会笑。
与其他人的生理和心理行为不同,笑是人对于事物的一种特别的态度,是一种心理满足的释放。
笑可以分为很多形态。
如真笑和假笑,皮笑肉不笑等。
但从其本性上而言,笑可以分为否定性的笑和肯定的笑等类型。
否定性的笑有嘲笑。
它是对于事物存在的批判和反对。
肯定性的笑有会心一笑和开怀大笑等。
它是对于事物存在的满意和赞美。
但喜剧的笑包括了两重性,既是肯定的,又是否定的。
喜剧叙事的可笑性和脱节性源于生活世界中美丑的矛盾和斗争。
当美转换成丑的时候,或者是当丑转换成美的时候,喜剧性便产生了。
如,一种卑劣的情欲冒充高贵的感情,一种拙劣的手段伪装成高超的技巧,一种愚蠢的知识充当智慧的思想。
但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物的本性揭示出来了。
高贵变成了低劣,高超变成了拙劣,智慧变成了愚蠢。
这就是喜剧性产生的契机。
反之亦然。
不过,一般的喜剧主要是美转换成丑的喜剧。
当然,作为戏剧类型的喜剧可以表现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
根据其内容,喜剧艺术可分为讽刺喜剧、抒情喜剧、荒诞喜剧和闹剧等。
讽刺喜剧主要是对于丑的解释。
它是丑的人物和事件的表演。
抒情喜剧主要是对于美的歌颂。
它大多是美的人物和事件的揭示。
其间,它有很多变形、误会和冲突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喜剧的概念与马克思对喜剧的论述喜剧是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根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是以倒错、乖讹、自相矛盾的形式显示生活的本质的一种美学艺术形式。
美学史上有过多种对美学的定义,这些喜剧理论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提示了喜剧的不同特征。
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美学家和哲学家们的哲学观点的局限性,都没有能够正确分析喜剧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喜剧理论奠定了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喜剧理论真正科学地揭示了喜剧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和本质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喜剧观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解之上的。
马克思曾经指出“历史不断前进,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生活形式送进坟墓。
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喜剧”。
他还曾讲过:“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有出现两次。
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
马克思这里所讲的“笑剧”,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讽刺性喜剧”。
这里所说的“一切伟大历史的事变和人物,……第一次是以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以笑剧出现”,是指当新生事物诞生时,新生力量总是弱小的,而旧势力总是强大的,在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历史过程中,总是要经历强大的旧势力压制新事物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新旧势力交锋的结果是新事物受到挫折,旧势力对新生进步力量的矛盾激化而成的巨大历史事变常常以“悲剧”形式出现。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新旧力量的对比不断发生变化,旧事物最终要被新生事物取代,新生进步力量最终要战胜腐朽落后的旧势力,而陈旧的事物往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在新生力量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仍然作垂死挣扎,这时候的旧势力实际上已是强弩之末,退出历史舞台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必然;但旧势力却仍以强大的假象掩盖其虚弱的本质,在必然灭亡的情况下与新生势力较量,从而使得新旧势力的再次交锋以对旧势力的讽刺性喜剧形式出现。
这些深刻的论述,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战斗性。
其中包含了以下主要内容:1、历史上陈旧生活方式的灭亡是产生讽刺性喜剧的客观基础。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一切事物有其产生,便有其灭亡。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一切生活方式都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
历史上那些重大的喜剧性事件和人物是和陈旧的生活方式相联系的。
2、体现这种陈旧生活方式的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都是历史上的丑角。
即体现陈旧生活方式的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在本质上的腐朽、虚伪、残暴、贪婪等特征必然在性格、形象(动作仪容等)上表现出来,这些反动本质在形象上的体现就是丑。
同时,他们总是想方设法用假象掩盖自己的腐朽、反动本质,因而产生这种倒错、乖讹和自相矛盾的行为举动,成为喜剧主角。
马克思指出,德国的封建阶级“不过是真正的主角已经死去的那种世界制度的丑角”。
这里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我们不能把审美领域中的美丑的斗争简单地等同于两种社会力量的斗争,前者不过是后者表现的一个侧面。
但是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物在政治上的反动腐朽决定了他性格、形象上的丑。
人物形象包括了人的动作、表情、仪容、风貌等等。
它是人物内在性格和外部特征的统一,是“诚于中而形于外”的东西。
政治上反动腐朽的人物必然在性格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如伪善、残暴、贪婪等等。
这些性格特征体现在形象上就是丑角。
第二,现实生活中的丑角并不是在一切情况下都成为喜剧对象。
生活中丑恶的东西常常使人感到可憎,然而并不一定感到可笑。
历史上的统治阶级当其成为某种腐朽生活方式的代表,在其生活中已经充分地暴露其腐朽性,而又极力掩盖其腐朽性的时候,才成为可笑的丑角,在社会生活中,由于内容和形式的种种乖讹、倒错、自相矛盾,这才使事物变得荒唐可笑。
3、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是产生喜剧的根源。
马克思分析喜剧形成的原因时指出:这是为了人类能够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
这是从两种社会力量在斗争中的关系来说明喜剧的根源。
喜剧体现了生活中美丑斗争的一种特殊状态,在崇高和悲剧中,丑表现为一种严重的敌对力量,对美进行摧残和压迫;喜剧正好相反,美以压倒一切的优势撕毁着丑,对丑的渺小本质进行揭露和嘲笑。
被嘲笑的对象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可笑的,正如他永远不会承认自己是反动和愚蠢一样,喜剧中的笑声是来自先进社会力量的胜利。
在喜剧中对腐朽事物的否定和对先进事物的肯定是统一的。
先进社会力量向过去告别,这意味着旧事物被否定和新事物在斗争中的成长发展。
因此,这种诀别对于先进社会力量来说是愉快的。
上述马克思关于喜剧的论述主要是结合当时德国政治斗争的情况而提出的。
虽然不是直接对喜剧的本质下定义,但是对于我们研究喜剧理论(如喜剧的本质、特征、喜剧形成的条件等)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这一点必须肯定。
同时我们不能机械地照搬某些具体结论。
因为随着现实生活的发展,喜剧的内容和形式也在发展,我们需要结合实际作进一步的研究。
在现实生活中,喜剧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笑声也是多种多样的,有讽刺的笑,幽默的笑,还有赞美的笑。
人类愉快地同自己的过去诀别,并不限于把反动统治阶级送进坟墓这一情况,还包括在人民内部自身所受的旧影响,当然后者和前者在性质上是不同的。
此外,喜剧的内容还可以包括对新的事物和正面人物的歌颂。
人类既可以愉快地向自己的过去诀别,也可以愉快地迎接自己的未来。
在现实生活中,以上这几种情况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
不论是哪一种情况,在特定条件下(如由于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而产生的倒错、乖讹、背理、异常等)都可以成为喜剧的内容。
但是,马克思关于喜剧的美学理论使我们认识到,离开了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便无法说明喜剧的本质。
生活中的喜剧性现象常常和笑是联系在一起的,但并不是生活中任何可笑的现象都具有喜剧性。
只有当可笑的现象体现了一定的社会意义,体现了先进美好的事物与落后丑恶事物的冲突,在倒错、自相矛盾、背理等形式中表现本质的时候才具有喜剧性。
讽刺性喜剧和歌颂性喜剧都是如此。
(二)关于喜剧本质的其他观点1、康德的观点康德从主体的感受出发研究喜剧的效果——笑,认为“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
这种看法虽然指出了产生喜剧结果的心理特征,但没有揭示喜剧的本质。
紧张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并不总是产生“笑”的结果。
2、黑格尔的观点黑格尔从绝对精神的发展去研究喜剧,认为喜剧是“形式压倒概念”,表现了理念内容的空虚。
这种观点虽然从属于他的中华唯心论体系,但体现了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因素。
他指出了喜剧是那些“虚伪的、自相矛盾的现象归于自我毁灭,例如……把一条像是可靠而实际不可靠的原则,或一句貌似精确而实际空虚的格言显现为空洞无聊,那才是喜剧的”。
3、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亚里士多德从模拟说出发,认为喜剧反映生活的客观对象,提出“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模仿”,并指出了喜剧与生活中的丑的联系,“滑稽的事物是某种错误和丑陋,不能引起痛苦和伤害,现成的例子如滑稽面具。
”他运用唯物主义方法对喜剧本质进行了探索,对正确认识喜剧本质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但是,他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缺乏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因此,未能深刻提示美学本质。
4、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观点他认为“滑稽的真正领域,是在人、在人类生活”,“丑乃是滑稽的根源和本质”,但丑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成为滑稽可笑的,而是只有当丑力求炫耀为美的时候才显得滑稽。
他对喜剧的本质的见解是十分卓越的,已经触到了美的本质特征,但受其人本主义限制,未能科学、全面、深入的论述美的本质。
(三)喜剧艺术的特征1、喜剧的艺术特征是“寓庄于谐”喜剧艺术的特征是寓庄于谐。
“庄”指喜剧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艺术家创作喜剧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谐”指主题思想的表现形式是诙谐可笑的,喜剧要引发欣赏者的笑声,使人们在笑声中受到启迪、教育和精神享受。
总之,寓庄于谐就是指用诙谐可笑的形式表现生活的深刻本质。
在喜剧中,“庄”与“谐”辩证统一于一体。
没有反映生活深刻本质的内容和思想,喜剧就失去了灵魂;没有诙谐可笑的形式,喜剧也不能成为具有独特审美效果的真正喜剧。
2、生活中的喜剧的本质决定了喜剧艺术的本质特征为什么说喜剧艺术的本质特征是“寓庄于谐”呢?首先,一切艺术的源泉都是生活,喜剧艺术反映的是生活中的喜剧,艺术中的喜剧作品是艺术家对生活中的喜剧进行提炼、集中和能动反映的结果。
第二,生活中的喜剧的本质是:在倒错、乖讹、自相矛盾的形式中显示生活的本质。
生活喜剧中的丑角都是用一种假象把自己的丑的本质掩盖起来,产生自相矛盾的、乖讹的可笑形式。
生活中的这种喜剧本质的特点反映在喜剧艺术中就是“寓庄于谐”,即用诙谐可笑的形式表现严肃深刻的思想内容。
艺术家必须按照生活喜剧本来的特点进行再现和表现,才能产生喜剧效果,产生优秀的喜剧作品。
当然,艺术家在创造喜剧作品过程中,还需要采用特定的创作方法,使生活中的喜剧因素更突出、更集中,从而产生“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喜剧作品,取得更强的喜剧效果。
3、喜剧艺术中“寓庄于谐”的基本方法(1)在倒错中显真实一切艺术都要真实地反映生活,而艺术的真实是指艺术反映生活本质的真实。
喜剧艺术也要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反映生活的本质,在这一点上,喜剧与其他艺术是相同的。
但喜剧艺术在反映生活真实时,必须采用“倒错”的形式,只有在倒错中表现真实,才能产生喜剧效果。
所谓“倒错”,就是“言非若是,言是若非”,形式上所表达的外在意义与形式表现的内在真实内容是相矛盾的。
但喜剧艺术中的这种倒错一定要有特定的条件,使假象并不掩盖本质,而是揭露本质,使讽刺的对象处在“欲盖弥彰”的情况下。
倒错的艺术形式也是由生活中的喜剧本身的倒错形式决定的。
(2)以夸张增强喜剧效果夸张以致变形常常能产生明显的喜剧效果。
喜剧中的夸张是指把喜剧的倒错、乖讹、自相矛盾的特征予以适度夸张,使得喜剧形式能够更加鲜明、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本质真实,更能突出表达喜剧作品的内在思想,更能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
喜剧艺术的夸张使得艺术中的喜剧不完全等同生活中的喜剧,体现了艺术家对生活的提炼、理解和创造。
除了以上两种方法外,能够增强寓庄于谐的喜剧效果的方法还有巧合、重复等。
(四)喜剧艺术的两种主要形式及其联系与区别寓庄于谐是一切喜剧艺术的共同特征,但喜剧艺术所反映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
常见的喜剧艺术形式是讽刺与幽默两种。
讽刺性喜剧反映的对象是社会生活中的否定现象。
生活中的喜剧是把本质隐藏在假象中,喜剧艺术是透过假象揭露本质。
鲁迅先生说:“喜剧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这主要是指讽刺性喜剧。
讽刺性喜剧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内容。
一种是对敌人的辛辣讽刺。
这种要充分暴露敌人的丑恶本质,引发人民讥讽、嘲笑的笑,表达人们对丑恶势力的蔑视与仇恨。
另一种是对人民内部某些严重错误现象和思想的讽刺。
这种讽刺是一种充满善意的批判,主要用来批评某些不良社会现象和让恶习成为笑柄,使人在笑声中认识错误的本质及其严重性和危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