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系统分析培训讲义
合集下载
测量系统分析培训
01
培训时间:根据学员需求和公司安排,确定培 训时间
03
培训时间表:制定详细的培训时间表,包括课 程安排、讲师安排等
02
培训周期:根据培训内容和学员接受程度,确 定培训周期
04
培训周期评估:在培训结束后,对培训周期进 行评估,以确定是否需要调整培训计划和实施 步骤
培训实施和监督
01
02
03
04
培训效果评估和反馈
测量系统分析(MSA):对 测量系统的准确性、精确性 和稳定性进行评估的过程。
精确性(Precision):测 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重复性(Repeatability):同一 操作者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样品
进行多次测量的结果一致性。
方差(Variance):测量结 果之间的变异程度。
线性(Linearity):测量结 果与样品的实际值之间呈线
考
测量环境
测量仪器:如温度 1 计、压力表等
测量对象:被测量 2 的物体或现象
测量方法:如直接 3 测量、间接测量等
测量环境条件:如 4 温度、湿度、气压
等
测量人员:负责操 5 作仪器和记录数据
的人员
测量结果处理:如 6 数据处理、误差分
析等
测量人员
01
02
03
04
测量人员需要具 备专业知识和技 能,能够正确使 用测量仪器和设 备。
测量系统分析培训
Contents
目录
01. 测量系统分析的重要性
02.
测量系统的基本组成部 分
03. 测量系统的技术指标
04. 测量系统的性能评估
05. 测量系统的改进方法
06. 培训计划和实施步骤
Part One
培训时间:根据学员需求和公司安排,确定培 训时间
03
培训时间表:制定详细的培训时间表,包括课 程安排、讲师安排等
02
培训周期:根据培训内容和学员接受程度,确 定培训周期
04
培训周期评估:在培训结束后,对培训周期进 行评估,以确定是否需要调整培训计划和实施 步骤
培训实施和监督
01
02
03
04
培训效果评估和反馈
测量系统分析(MSA):对 测量系统的准确性、精确性 和稳定性进行评估的过程。
精确性(Precision):测 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重复性(Repeatability):同一 操作者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样品
进行多次测量的结果一致性。
方差(Variance):测量结 果之间的变异程度。
线性(Linearity):测量结 果与样品的实际值之间呈线
考
测量环境
测量仪器:如温度 1 计、压力表等
测量对象:被测量 2 的物体或现象
测量方法:如直接 3 测量、间接测量等
测量环境条件:如 4 温度、湿度、气压
等
测量人员:负责操 5 作仪器和记录数据
的人员
测量结果处理:如 6 数据处理、误差分
析等
测量人员
01
02
03
04
测量人员需要具 备专业知识和技 能,能够正确使 用测量仪器和设 备。
测量系统分析培训
Contents
目录
01. 测量系统分析的重要性
02.
测量系统的基本组成部 分
03. 测量系统的技术指标
04. 测量系统的性能评估
05. 测量系统的改进方法
06. 培训计划和实施步骤
Part One
MSA—测量系统分析教案培训教材
计量数据也是采用标准允许使用任何顾客不 反对的方法(如均值极差、方差等方法)。
对于那些无法使用常规测量系统方法的测量 系统,需要和顾客沟通。
测量系统分析是一个过程
输入:SWIPE
测量系统 分析
输出: 测量数据
MSA实施步骤
1、根据控制计划,针对被测量的特性选择适当的测量工具; 2、确定测量系统分析方法(计数/计量,大样/小样); 3、确定要进行分析所需的样品容量(从一定容量大小的总体内选取以
一、测量系统所应具有之统计特性
1、测量系统必须处于统计控制中,这意味 着测量系统中的变差只能是由于普通原因 而不是由于特殊原因造成的。这可称为统 计稳定性 。 2、测量系统的变差必须比制造过程的变 差小 。 3、变差应小于公差带 。
❖ 4、测量精度应高于过程变差和公差带两 者中精度较高者,一般来说,测量精度 是过程变差和公差带两者中精度较高者 的十分之一 。 5、测量系统统计特性可能随被测项目的 改变而变化。若真的如此,则测量系统 的最大的变差应小于过程变差和公差带 两者中的较小者 。
测量系统分析的范围:
当确定测量系统分析的范围从标准的符 合性角度出发,需要将控计划上涉及的测量 系统纳入,包括对产品特性和过程特性进行 测量的系统(对进行初始能力研究和PPAP的 产品特性测量系统,需要进行MSA;对实施 SPC的测量系统需要进行MSA);
❖ 分析方法:
对计数数据测量的测量系统,可采用小样法, 以及MSA第三版所建议的方法;标准允许使用任 何顾客不反对的方法。
二、标准
1、国家标准 2、第一级标准(连接国家标准和私人公 司、 科研机构等) 3、第二级标准(从第一级标准传递到第二级 标准) 4、工作标准(从第二级标准传递到工作标准)
对于那些无法使用常规测量系统方法的测量 系统,需要和顾客沟通。
测量系统分析是一个过程
输入:SWIPE
测量系统 分析
输出: 测量数据
MSA实施步骤
1、根据控制计划,针对被测量的特性选择适当的测量工具; 2、确定测量系统分析方法(计数/计量,大样/小样); 3、确定要进行分析所需的样品容量(从一定容量大小的总体内选取以
一、测量系统所应具有之统计特性
1、测量系统必须处于统计控制中,这意味 着测量系统中的变差只能是由于普通原因 而不是由于特殊原因造成的。这可称为统 计稳定性 。 2、测量系统的变差必须比制造过程的变 差小 。 3、变差应小于公差带 。
❖ 4、测量精度应高于过程变差和公差带两 者中精度较高者,一般来说,测量精度 是过程变差和公差带两者中精度较高者 的十分之一 。 5、测量系统统计特性可能随被测项目的 改变而变化。若真的如此,则测量系统 的最大的变差应小于过程变差和公差带 两者中的较小者 。
测量系统分析的范围:
当确定测量系统分析的范围从标准的符 合性角度出发,需要将控计划上涉及的测量 系统纳入,包括对产品特性和过程特性进行 测量的系统(对进行初始能力研究和PPAP的 产品特性测量系统,需要进行MSA;对实施 SPC的测量系统需要进行MSA);
❖ 分析方法:
对计数数据测量的测量系统,可采用小样法, 以及MSA第三版所建议的方法;标准允许使用任 何顾客不反对的方法。
二、标准
1、国家标准 2、第一级标准(连接国家标准和私人公 司、 科研机构等) 3、第二级标准(从第一级标准传递到第二级 标准) 4、工作标准(从第二级标准传递到工作标准)
MSA培训讲义
得到好的测量结果。我们的测试环境,测试方法,测试者,甚至测量对象都
会对我们的测量结果带来变差和不准确。因此必须对这一集合进行分析,使 我们的测量结果准确无误,而减少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的困扰、问题、投诉、
抱怨,以及各种成本的增加。
1.MSA简介
SPC手册中规定: 测量系统分析(MSA)是控制图必需的准备工作内容之一。
量具概念 测量系统概念
准确度 线性
偏倚 线性
精密度 稳定性
重复性/再现性 稳定性
量具 分辨力
有效解析度
1.MSA简介
1.4 好的测量系统应具备的特征
1)应有足够的分辨率和灵敏度。仪器的分辨率应能够将公差分成十份或更多, 即十分之一法则。 2)测量系统处于稳定受控状态。这意味着在可重复条件下,测量系统的变差 只能是由于普通原因而不是特殊原因造成。这可称为统计稳定性且最好由控 制图法评价。 3)对于产品控制,测量系统的变差必须小于规范限值,以特性的公差评估测 量系统。 4)对于过程控制,测量系统的变差应该能证明具有有效的解析度,并且小于 制造过程的变差。6σ过程变差和/或MSA研究的总变差可用来评价测量系统。
重复性任一变化,均可视为再现性。
1.MSA简介
GRR: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测量系统重复性和再现性联合估 计值。 零件变差:与测量系统分析有关,对于一个稳定过程零件变差 (PV)代表预期的不同零件和不同时间的变差。
ndc:分级数,即:1.41(PV/GRR)。
1.MSA简介
量具概念与测量系统分析概念对照
1.MSA简介
1.2为什么要实施MSA?
很多企业内都有测量上的困扰,比如说我们会跟客户之间对同一个产品的 测量、判断不一致,与客户有差异,就会导致质量上的投诉、抱怨。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我们加严了产品的公差,我们发出去的产品就不会因 为与客户之间产生的差异而遭到客户的投诉和抱怨。但是加严了产品的公差, 也加严对生产线的要求,这就增加了生产成本。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现在常见的管理办法就是校准。但量具好,不一定
MSA-测量系统分析讲义
计量型测量系统-GRR(重复性和再现性)
分析目的:确定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和再现性 MSA方法:平均值和极差法(X&R) 数据采集方法: 1.取得一个能代表过程变差实际或预期范围的样本,为n>5. 2.给评价人编号为A,B,C等,并将零件从1到n进行编号,但零件编号不要让评价人看到. 3.让评价人A以随机顺序测量n个零件,并将结果记录在第1行. 4.让评价人B和C依次测量这些一样的零件,不要让他们知道别人的读值.然后将结果 分别的记录在第6行和第11行. 5.用不同的随机测量顺序重复以上循环,并将数据记录在第2,7和12行;注意将数据记录 在适当的栏位中,例如:如果首先被测量的是零件7,然后将数据记录在标有零件7的栏 位中.如果需要进行三次测量,则重复以上循环,并将数据记录在第3,8和13行中. 6.如果评价人处于不同的班次,可以使用一个替代的方法.让评价人A测量所有10个零件, 并将读值记录在第1行;然后让评价人A按照不同的顺序重新测量,并把读值记录在第2 行和第3行.评价人B和评价人C也同样做.
计量型测量系统-GRR(重复性和再现性)
*当测量大型零件或不可能同时获得数个零件时,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1.取得一个能代表过程变差实际或预期范围的样本,为n>5. 2.给评价人编号为A,B,C等,并将零件从1到n进行编号,但零件编号不要让评价人看到. 3.让评价人 第一个零件并将读值记录在第1 评价人B 让评价人A 3.让评价人A第一个零件并将读值记录在第1行;评价人B测量第一个零件并将读值 记录在第6 让评价人C测量第一个零件并将读值记录在第11 记录在第6行;让评价人C测量第一个零件并将读值记录在第11行. 11行 4.让评价人 重新测量第一个零件并将读值记录在第2 评价人B 让评价人A 4.让评价人A重新测量第一个零件并将读值记录在第2行;评价人B重新测量第一个 零件并将读值记录在第7 评价人C重复测量第一个零件并将读值记录在第12 12行 零件并将读值记录在第7行;评价人C重复测量第一个零件并将读值记录在第12行. 如果需要进行三次测量,则重复以上循环,并将数值记录在第3,8 13行中 3,8和 行中. 如果需要进行三次测量,则重复以上循环,并将数值记录在第3,8和13行中. 5.如果评价人处于不同的班次,可以使用一个替代的方法.让评价人A测量所有10个零件, 并将读值记录在第1行;然后让评价人A按照不同的顺序重新测量,并把读值记录在第2 行和第3行.评价人B和评价人C也同样做.
测量系统分析(MSA)培训ppt课件
2
测量系统术语介绍
测量:赋值给具体物以表示它们之间关于特定特性的关系。 赋值过程定义为测量过程,而赋予的值定义为测量值。 量具: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经常用来特指用在 车间的装置;包括通过/不通过装置等。 测量系统:是用来对被测特性定量测量或定性评价的仪器 或量具、标准、操作、方法、夹具、软件、人员、环境和 假设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测量和试验设备:完成一次测量所必需的所有测量仪器、 测量标准、基准材料以及辅助设备。 测量系统分析(MSA) 用于分析测量系统对测量值的影响 测量设备或量具、标准、操作、方法、夹具、软件、人员、 环境和假设对测量值的影响 强调测量仪器和人的影响
12
测量系统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测量数据的特性分类 计量型数据 计数型数据
测量系统的分类 计量型测量系统 可采取多种方法量化评定 计数型测量系统: 计数型量具研究无法对量具有多“好”作出量化判断, 它只能用于确定量具合格与否。
13
计量型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
通常使用测量数据的统计特性来衡量测量系 统的质量: Discrimination 分辨力; Bias 偏倚; Repeatability 重复性; Reproducibility再现性 ; Linearity 线性 ; Stability 稳定性 。
19
分析时机
3
测量系统的组成
测量 系统
人
操作人员
机
量具/测量设备/工装
料
被测的材料/样品/特性
法
操作方法、操作程序
环
工作的环境
4
测量的重要性
人 机 法 环 测量
原料 测量
PROCESS
测量
结果
合格
MSA测量系统分析培训课件(PPT 70页)
第一章 术语/定义
测量系统分析 测量系统分析是用于确定测量装置与零件变差 或公差相比的误差。
观测值=真值+测量误差
总变差=产品变差+测量变差
– 在进行SPC前必须进行MSA。
第二章 测量系统变差
位置变差(Location Variation) 1. 准确度(Accuracy): 与真值或可接受的参 考值“接近” 的程 度. 2.偏倚(Bias):观测到 测量的平均值与参考 值之间的差值, 是测 量系统的系统误差所 构成.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是国际上用来描述一测量值质量的术语.
不确定度是测量可靠性的一种量化的表达.这种 概念可简单的表达为:
测量实际值=测量的观察值(结果) ±U 不确定度是测量值的范围、通过一个置信 区间的定义、与测量结果相关,并预期包括测量 的真值.MSA专注于理解某测量过程,确定这测 量过程中误差的大小,并评估这测量系统是否适 用于产品和过程的控制;MSA提升理解和改进 (减小变差).
第一章 术语/定义
真值(True Value) 真值是被测零件的“实际值”,尽管该值 不被知道且无法知道,但它是测量系统的 目标,所有个别的值尽可能的(经济的)与 该值接近. 参考值常被当作真值的最佳 近似值.
第一章 术语/定义
可追溯性(Traceability)
通过一个完整的比较链
追溯到规定的参考标准(通 常为国家或国际标准)的测 量特性或标准值,都具有一 定的不确定度.在工业界的 许多情况,测量的可追溯性 可能追溯到顾客和供方双
S:标准
W:工作件(零件) I:仪器
P:人/程序 E:环境
第三章 计量型测量系统的研究
测量系统研究目的
MSA(测量系统分析)讲义
MSA讲义
第三章 测量系统研究程序
1. 准备工作: 4)样品必须从过程中选取并代表其整 个工作范围; 5)仪器的分辨力应允许至少直接读取 特性的预期过程变差的十分之一; 6)确保测量方法(即评价人和仪器) 在按照规定的测量步骤测量特征尺寸。
MSA讲义
第三章 测量系统研究程序
2. 测量顺序: 1) 测量应按照随机顺序; 2) 评价人不应知道正在检查零件的 编号; 3)研究人应知道正在检查零件的编 号,并相应记下数据; 即:评价人A,零件1,第一次试验; 评价人B,零件2,第二次试验等;
MSA讲义
第二章 分析/评定方法
偏 倚: 确定方法: 1) 在工具室或全尺寸检验设备上对一 个基准件进行精密测量; 2) 让一位评价人用正被评价的量具测 量同一零件至少10次; 3) 计算读数的平均值。
MSA讲义
第二章 分析/评定方法
偏 倚: 偏倚原因: 1) 基准的误差; 2) 磨损的零件; 3) 制造的仪器尺寸不对; 4) 仪器测量非代表性的特性; 5) 仪器没有正确校准; 6) 评价人员使用仪器不正确。
MSA讲义
第二章 分析/评定方法
线性例图(二)
观测的平均值 有偏移 无偏移
基准值
MSA讲义
第二章 分析/评定方法
线 性 定义: 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 的差值。 注: l 在量程范围内,偏倚不是基准值的线 性函数。 l不具备线性的测量系统不是合格的, 需要校正。
MSA讲义
第二章 分析/评定方法
第四章 R&R
零件变差 PV= RP*K3 RP 为零件间极差 K3 为系数
MSA讲义
第四章 R&R
总变差
TV= (R&R2+PV2)
第三章 测量系统研究程序
1. 准备工作: 4)样品必须从过程中选取并代表其整 个工作范围; 5)仪器的分辨力应允许至少直接读取 特性的预期过程变差的十分之一; 6)确保测量方法(即评价人和仪器) 在按照规定的测量步骤测量特征尺寸。
MSA讲义
第三章 测量系统研究程序
2. 测量顺序: 1) 测量应按照随机顺序; 2) 评价人不应知道正在检查零件的 编号; 3)研究人应知道正在检查零件的编 号,并相应记下数据; 即:评价人A,零件1,第一次试验; 评价人B,零件2,第二次试验等;
MSA讲义
第二章 分析/评定方法
偏 倚: 确定方法: 1) 在工具室或全尺寸检验设备上对一 个基准件进行精密测量; 2) 让一位评价人用正被评价的量具测 量同一零件至少10次; 3) 计算读数的平均值。
MSA讲义
第二章 分析/评定方法
偏 倚: 偏倚原因: 1) 基准的误差; 2) 磨损的零件; 3) 制造的仪器尺寸不对; 4) 仪器测量非代表性的特性; 5) 仪器没有正确校准; 6) 评价人员使用仪器不正确。
MSA讲义
第二章 分析/评定方法
线性例图(二)
观测的平均值 有偏移 无偏移
基准值
MSA讲义
第二章 分析/评定方法
线 性 定义: 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 的差值。 注: l 在量程范围内,偏倚不是基准值的线 性函数。 l不具备线性的测量系统不是合格的, 需要校正。
MSA讲义
第二章 分析/评定方法
第四章 R&R
零件变差 PV= RP*K3 RP 为零件间极差 K3 为系数
MSA讲义
第四章 R&R
总变差
TV= (R&R2+PV2)
测量系统分析培训课件
测量系统的组成
01
02
03
04
测量设备
用于获取测量数据的设备,如 计量器、仪表、传感器等。
操作人员
负责操作测量设备的人员,需 具备相应的技能和知识。
测量程序
描述如何操作测量设备和获取 测量数据的程序和方法。
环境条件
测量时所处的环境条件,包括 温度、湿度、压力等。
测量系统的关键特性
精度
测量系统对被测量的接近程度 ,包括重复精度和偏移精度。
案例二:应用不确定度评估测量系统的误差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不确定度是一个用于评估测量系统误差的指标,它表示测 量结果的可信程度。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不确定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应 用不确定度评估,我们可以了解测量系统的误差范围。在 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多次测量、计算平均值和标准 偏差等方式,降低误差并提高测量准确度。此外,我们还 可以应用不确定度矩阵和蒙特卡罗模拟等方法,进一步评 估测量系统的可靠性和精度。
根据记录的验证数据,分析误差的分布和 趋势,判断测量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测量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可靠性概念的引入
介绍可靠性的定义和指标,如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故障率等。
可靠性模型的建立
根据测量系统的特点和组成,建立相应的可靠性模型。
可靠性数据的收集
通过实际运行和维护记录,收集测量系统的可靠性数据。
案例四:应用创新技术改进测量系统的性能
总结词
创新技术可以改进测量系统的性能,提高其准确性和 可靠性。
详细描述
在当今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许多创新技术不断涌现。 我们可以应用新技术如机器视觉、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 来改进测量系统的性能。例如,通过机器视觉技术,我 们可以实现自动化、高精度和快速测量。通过人工智能 技术,我们可以对测量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和预测,提高 测量系统的智能化水平。通过物联网技术,我们可以实 现远程监控和管理测量系统,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可靠性 。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对于过程控制:“过程稳定性,方向及自然变差的 符合情况”,样品必须从过程中选取并代表整个工 作范围
测量过程
测量系统统计特性
❖ 理想的测量系统在每次测量时,应只产生“正确”的 测量结果,每次测量结果总应该与一个标准值相符
❖ 一个能产生理想测量结果的测量系统,应具零方差、 零偏倚、和对所测的任何产品错误分类为零概率的统 计特性
优良测量系统的基本特性
❖ 足够的分辨率(10:1原则) ❖ 具统计稳定性、亦即测量系统的变差只能是由于普通
❖ 若不能测定出特殊原因的变差,这种分辨率用于控 制是不可接受的
❖ 不可接受的分辨率可通过极差图最好的显示出来
数据分级的影响
1个数据分级
2-4个数据分级
5个或更多数据分级
ndc≥5
.2 .28 .279
.2 .28 .281
直尺 卡尺 千分尺
.2
.2
.30
.28
.280
.278
测量系统变差可能的原因
❖ 一个仪器测量或输出的最小刻度单位 ❖ 通常被显示为测量单位 ❖ 10:1 (过程变差或公差)的比例法则
测量系统的有效分辨率
要求不低于过程变差或允许偏差的十分之一 零件之间的差异必须大于最小测量刻度 极差控制图可显示分辨率是否足够 数据分级(ndc)的计算为
1.41(零件的标准偏差/ 总的量具偏差)一般要求它大于5才可接 受
❖ 用来对测量单元进行量化或对被测特性进行评估,所使 用的仪器或量具、标准、操作、方法、夹具、设备、软 件、人员、环境及假设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 个过程
术语
分辨力(率)
❖ 分辨率(力)——测量系统能发现并真实 地表示被测特性很小变化的能力
❖ 别名:最小可读单位、测量解析度、最小 刻度极限或探测的最小极限
精密度
表示测量随机误差大小,常用标准差表示
准且精
精而不准
准而不精
不准不精
图 精确度、准确度示意
术语
偏倚 ❖ 观测到的测量值的平均值与参考值之
间的差值 ❖ 是测量系统的系统误差所构成
术语
❖ 稳定性(漂移)
❖ 随时间变化的偏倚值 ❖ 一个稳定的测量过程在位置方面是处于统
计上受控状态
术语
线性
❖ 在量具正常工作量程内的偏倚变化量
❖ 多个独立的偏倚误差在量具工作量程内的 关系
❖ 是测量系统的系统误差所构成
术语
重复性
❖ 一位评价人使用一种测量仪器,对同一零 件的同一特性进行多次测量下的变差
❖ 是在固定和已定义的测量条件下,连续 (短期内)多次测量中的变差
❖ 通常被称为E.V.-设备变差 ❖ 设备(量具)的能力或潜能
术语
再现性 ❖ 由不同的评价人使用同一个量具,测量一个
评价人数量、样品数量、及重复读数次数应预先 确定
❖ 尺寸的关键性-关键尺寸需要更多的样品和/或试验 ❖ 零件规格-大而重的零件可规定较少样品及较多试验
评价人的选择应从日常操作该仪器的人中选出
测量系统研究准备
样品选择对于适当的研究非常重要,且取决 于测量系统研究的设计
❖ 对于产品控制:“符合/不符合产品特性规格”,样 品的选择无需覆盖整个规格范围
.2
.2
直尺
.28
.28
卡尺
.279
.281 千分尺
.2
.2
.30
.28
.280 .278
术语
参考值
❖ 某一个物品的可接受数的值 ❖ 需要一个可操作的定义 ❖ 常被用来代替真值的使用
真值
❖ 物品的实际数值 ❖ 不可知的且无法知道的
术语
准确度
❖ 重复测量均值与真值间的一致性。表示测量 系统误差大小。常用绝对值表示,即偏倚的 绝对值。与真值或可接受的参考值“接近” 的程度
测量数据的质量
❖ 测量数据的质量
稳定条件下运行某一测量系统得到的多次 测量结果的统计特性
❖ 偏差太大或变差太大都将直接导致低质量 的测量数据
术语
测量
❖ 赋值给具体事物以表示他们之间关于特殊特性的关系
量具
❖ 任何用来获取测量结果的装置,经常用来特指用在车间 的装置,包括用来测量合格/不合格装置
测量系统
原因而非特殊原因造成的 ❖ 测量系统的变异须小于规格公差或过程变异
测量过程
变异源
标准 工件
仪器
测量系统变差
人
环境
测量系统变差的影响
对产品决策的影响
❖ 第一类错误(生产者风险/假警报):一个好的零件有时 被误判为“不合格”
❖ 第二类错误(消费者风险/漏判率):一个不合格的零件 有时被误判为“合格”
测量系统变差可能的原因
重复性
❖ 仪器需要维护 ❖ 量具应重新设计来提高刚度 ❖ 夹紧及检验点需要改进
❖ 再现性
❖ 评价人需要更好的培训如何使用量具仪器及读数 ❖ 量具刻度盘上的读数不清楚 ❖ 需要某种夹具帮助评价人提高使用量具的一致性
测量系统研究准备
计划将要使用的方法
❖ 例如通过工程决策,直接观察或量具研究决定,是否评价 人在校准或使用仪器时产生影响;有些测量系统的再现性 可以忽略,例如按键
LSL
USL
测量系统变差的影响
对产品决策的影响
LSL
Ⅰ
Ⅱ
改进过程:生产的
产品集中在区
域Ⅲ
USL
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Ⅱ
Ⅰ
Ⅰ:不合格零件总是判断为不合格 Ⅱ: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 Ⅲ:合格零件总是判断为合格
改进测量系统:减 少区域Ⅱ面积
测量系统变差的影响
对过程决策的影响 ❖ 将普通原因判断为特殊原因 ❖ 将特殊原因判断为普通原因
❖ (Cp)-2观察 =(Cp)-2实际+ (Cp)-2测量系统
测量系统变差的影响
评估测量系统
三个基本要素 ❖ 足够的分辨率 ❖ 稳定 ❖ 统计特性(误差)在预期量程是一致的,
且足够用以测量用途
评估测量系统
分辨率
❖ 测量系统检出并如实指示被测量特性中极小变化的 能力
❖ 若不能测量出过程的变差,这种分辨率用于分析是 不可接受的
偏倚
❖ a)基准的误差 ❖ b)磨损的量具 ❖ c)制造的仪器尺寸不对 ❖ d)仪器没有正确校准 ❖ e)评价人使用仪器不正确
测量系统变差可能的原因
稳定性
❖ a)仪器需要校正,减小校正周期 ❖ b)正常的老化 ❖ c)仪器维护不足 ❖ d)仪器设计或方法问题
线性
❖ 工作范围上限/下限内仪器没有正确校准 ❖ 最大或最小值校准量具的误差 ❖ 磨损的仪器
零件的同一特性时产生的测量平均值的变 差 ❖ 在对于产品和过程进行鉴定时,误差可能是 评价人、环境(时间)或方法 ❖ 通常被称为A.V-评价人变差
术语
GRR或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
❖ 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测量系统重复性和 再现性联合评估值
❖ 测量系统能力:取决于使用的方法,可能包 括或不包括时间影响
测量过程
测量系统统计特性
❖ 理想的测量系统在每次测量时,应只产生“正确”的 测量结果,每次测量结果总应该与一个标准值相符
❖ 一个能产生理想测量结果的测量系统,应具零方差、 零偏倚、和对所测的任何产品错误分类为零概率的统 计特性
优良测量系统的基本特性
❖ 足够的分辨率(10:1原则) ❖ 具统计稳定性、亦即测量系统的变差只能是由于普通
❖ 若不能测定出特殊原因的变差,这种分辨率用于控 制是不可接受的
❖ 不可接受的分辨率可通过极差图最好的显示出来
数据分级的影响
1个数据分级
2-4个数据分级
5个或更多数据分级
ndc≥5
.2 .28 .279
.2 .28 .281
直尺 卡尺 千分尺
.2
.2
.30
.28
.280
.278
测量系统变差可能的原因
❖ 一个仪器测量或输出的最小刻度单位 ❖ 通常被显示为测量单位 ❖ 10:1 (过程变差或公差)的比例法则
测量系统的有效分辨率
要求不低于过程变差或允许偏差的十分之一 零件之间的差异必须大于最小测量刻度 极差控制图可显示分辨率是否足够 数据分级(ndc)的计算为
1.41(零件的标准偏差/ 总的量具偏差)一般要求它大于5才可接 受
❖ 用来对测量单元进行量化或对被测特性进行评估,所使 用的仪器或量具、标准、操作、方法、夹具、设备、软 件、人员、环境及假设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 个过程
术语
分辨力(率)
❖ 分辨率(力)——测量系统能发现并真实 地表示被测特性很小变化的能力
❖ 别名:最小可读单位、测量解析度、最小 刻度极限或探测的最小极限
精密度
表示测量随机误差大小,常用标准差表示
准且精
精而不准
准而不精
不准不精
图 精确度、准确度示意
术语
偏倚 ❖ 观测到的测量值的平均值与参考值之
间的差值 ❖ 是测量系统的系统误差所构成
术语
❖ 稳定性(漂移)
❖ 随时间变化的偏倚值 ❖ 一个稳定的测量过程在位置方面是处于统
计上受控状态
术语
线性
❖ 在量具正常工作量程内的偏倚变化量
❖ 多个独立的偏倚误差在量具工作量程内的 关系
❖ 是测量系统的系统误差所构成
术语
重复性
❖ 一位评价人使用一种测量仪器,对同一零 件的同一特性进行多次测量下的变差
❖ 是在固定和已定义的测量条件下,连续 (短期内)多次测量中的变差
❖ 通常被称为E.V.-设备变差 ❖ 设备(量具)的能力或潜能
术语
再现性 ❖ 由不同的评价人使用同一个量具,测量一个
评价人数量、样品数量、及重复读数次数应预先 确定
❖ 尺寸的关键性-关键尺寸需要更多的样品和/或试验 ❖ 零件规格-大而重的零件可规定较少样品及较多试验
评价人的选择应从日常操作该仪器的人中选出
测量系统研究准备
样品选择对于适当的研究非常重要,且取决 于测量系统研究的设计
❖ 对于产品控制:“符合/不符合产品特性规格”,样 品的选择无需覆盖整个规格范围
.2
.2
直尺
.28
.28
卡尺
.279
.281 千分尺
.2
.2
.30
.28
.280 .278
术语
参考值
❖ 某一个物品的可接受数的值 ❖ 需要一个可操作的定义 ❖ 常被用来代替真值的使用
真值
❖ 物品的实际数值 ❖ 不可知的且无法知道的
术语
准确度
❖ 重复测量均值与真值间的一致性。表示测量 系统误差大小。常用绝对值表示,即偏倚的 绝对值。与真值或可接受的参考值“接近” 的程度
测量数据的质量
❖ 测量数据的质量
稳定条件下运行某一测量系统得到的多次 测量结果的统计特性
❖ 偏差太大或变差太大都将直接导致低质量 的测量数据
术语
测量
❖ 赋值给具体事物以表示他们之间关于特殊特性的关系
量具
❖ 任何用来获取测量结果的装置,经常用来特指用在车间 的装置,包括用来测量合格/不合格装置
测量系统
原因而非特殊原因造成的 ❖ 测量系统的变异须小于规格公差或过程变异
测量过程
变异源
标准 工件
仪器
测量系统变差
人
环境
测量系统变差的影响
对产品决策的影响
❖ 第一类错误(生产者风险/假警报):一个好的零件有时 被误判为“不合格”
❖ 第二类错误(消费者风险/漏判率):一个不合格的零件 有时被误判为“合格”
测量系统变差可能的原因
重复性
❖ 仪器需要维护 ❖ 量具应重新设计来提高刚度 ❖ 夹紧及检验点需要改进
❖ 再现性
❖ 评价人需要更好的培训如何使用量具仪器及读数 ❖ 量具刻度盘上的读数不清楚 ❖ 需要某种夹具帮助评价人提高使用量具的一致性
测量系统研究准备
计划将要使用的方法
❖ 例如通过工程决策,直接观察或量具研究决定,是否评价 人在校准或使用仪器时产生影响;有些测量系统的再现性 可以忽略,例如按键
LSL
USL
测量系统变差的影响
对产品决策的影响
LSL
Ⅰ
Ⅱ
改进过程:生产的
产品集中在区
域Ⅲ
USL
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Ⅱ
Ⅰ
Ⅰ:不合格零件总是判断为不合格 Ⅱ: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 Ⅲ:合格零件总是判断为合格
改进测量系统:减 少区域Ⅱ面积
测量系统变差的影响
对过程决策的影响 ❖ 将普通原因判断为特殊原因 ❖ 将特殊原因判断为普通原因
❖ (Cp)-2观察 =(Cp)-2实际+ (Cp)-2测量系统
测量系统变差的影响
评估测量系统
三个基本要素 ❖ 足够的分辨率 ❖ 稳定 ❖ 统计特性(误差)在预期量程是一致的,
且足够用以测量用途
评估测量系统
分辨率
❖ 测量系统检出并如实指示被测量特性中极小变化的 能力
❖ 若不能测量出过程的变差,这种分辨率用于分析是 不可接受的
偏倚
❖ a)基准的误差 ❖ b)磨损的量具 ❖ c)制造的仪器尺寸不对 ❖ d)仪器没有正确校准 ❖ e)评价人使用仪器不正确
测量系统变差可能的原因
稳定性
❖ a)仪器需要校正,减小校正周期 ❖ b)正常的老化 ❖ c)仪器维护不足 ❖ d)仪器设计或方法问题
线性
❖ 工作范围上限/下限内仪器没有正确校准 ❖ 最大或最小值校准量具的误差 ❖ 磨损的仪器
零件的同一特性时产生的测量平均值的变 差 ❖ 在对于产品和过程进行鉴定时,误差可能是 评价人、环境(时间)或方法 ❖ 通常被称为A.V-评价人变差
术语
GRR或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
❖ 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测量系统重复性和 再现性联合评估值
❖ 测量系统能力:取决于使用的方法,可能包 括或不包括时间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