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练习题目
大学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方位解析和练习
译文朗诵
周厉王暴虐,老百姓都指责他 的暴政.召公告诉厉王说:“老百姓 忍受不了暴政!”厉王发怒了,找来 卫国的巫师,让卫巫去监视批评国 王的人.按照卫巫的报告,厉王就 按照报告把那些指责他的人杀掉 了.老百姓都不敢说话了,路上相 见,以目示意,不敢交谈.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 谤矣[1],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 之口,甚于防川。川壅(yōng) 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 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 使言[2]。 [1] 弭(mǐ):消除、制止。 障:防水堤坝,用作动词,堵住。 壅(yōng):堵塞。 为川者:治水的人;为,治。决 之使导,引水使它流通;决,排 除;导,疏通。 提问翻译 [2] 宣:引导、开放。
课文讲解
《召公谏厉王弭mǐ谤》 厉王虐[1],国人谤王[2]。召公告王曰:“民 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 [3],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标题注解:弭(mǐ)谤:消除议论。弭,消 除。谤,背后议论他人过失,这个词后来一 般作贬义词。 [1] 厉王:周厉王姬胡。因暴虐无道,故恶 谥厉王。巫:古代以降神事鬼为职业的人 [2] 谤:诽谤,此处指批评。 [3] 以告:即“以之告王”,将批评的人报 告给厉王。莫:没有谁。 目:用眼睛看看,名词用作动词。表示敢怒 不敢言。 提问翻译
译文朗诵
推行百姓认为好的,防范百姓认为 坏的,这才是用来使财物衣食增多的办 法.老百姓内心考虑的事能说出来,思 虑成熟,自然要在言谈中表现出来,怎 么能加以堵塞呢?如果堵住了老百姓 的嘴,那赞许的人能有几个呢?” 周厉王不听,从此以后,老百姓再也 不敢说话了.过了三年,把王放逐到彘 zhì .
高一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随堂练习
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一:语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和字形全正确的一组是[]A.弭.(ér)服贴.(tiē)拗.开(ǎo)鞠躬尽瘁.(cuì)B.瘐.毙(yǔ)搭讪.(shàn)惦.量(diàn)召.公(shào)C.两讫.(qì)惬.意(qiè)壅(yǒnɡ)轻手蹑.脚(niè)D.燥.热(zào)晦.气(méi)打烊.(yànɡ)悚.(sǒu)二:课堂点击1、《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体史书,共21 卷。
传为所著。
全书按不同国家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500 余年的史事。
《国语》和《左传》明显的区别是《国语》分别写不同国家,以记言见胜;《左传》则按年代编写,长于记事。
2、对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治理B、是以事行而不悖悖:违背C、故天子听政听:处理,判断D、国人谤谤:毁谤3、与“师箴”中“箴”字用法相同的是()A、晋军函陵B、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C、越国以鄙远D、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4、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1)以告,则杀之。
(2)道路以目。
(3)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
(4)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A、(1)句和(3)句相同,(2)句和(4)句相同B、(1)句和(4)句相同,(2)句和(3)句相同C、(1)句和(4)句相同,(2)句和(3)句不同D、(1)句和(3)句不同,(2)句和(4)句相同以下两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5、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
()A、人民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人的财富、用度,于是就产生出来了。
B、人民的有口,就如同土地的有山川,人的财富、用度,于是就产生出来了。
C、人民有口,就好像土地有山川那样,人的财富用在这里,也产生在这里。
《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完成11—15题。
(12分)【甲】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①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鄣②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③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④。
(《国语·召公谏厉王止谤》节选)【注释】①弭(mǐ):消除。
②鄣:阻塞。
③壅(yōng):堵塞。
④彘(zhì):晋地名,在今山西省霍县。
1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2分)⑴时时面间进()⑵期年之后()⑶厉王虐()⑷国人谤王()【答案】(1)偶尔(2)满一年(3)暴虐(残暴)(4)指责【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注意本题中“间”“期”是古今异义词。
谤:bàng①<动>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召公谏厉王弭谤》:“厉王虐,国人谤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②<动>毁谤。
《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辨】诽,谤,讥.都有指责别人过错或缺点之意.谤,是公开指责;诽,是背后议论、嘀咕;讥,是讥刺.【谤木】议论是非,指责过失的木牌。
《后汉书·杨震传》:“臣闻尧舜之世,涑鼓谤,立之于朝。
”【谤书】1.攻击别人或揭人隐私的书信。
2.专指《史记》【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召公谏厉王弭谤练习题
《召公谏厉王弭谤》同步练习题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一、基础过关。
1.加粗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A.厉王虐(nüè)弭(mǐ)谤川壅(yōng)而溃B.师箴(zhēn)瞍(sǒu)赋矇(móng)诵C.瞽(gǔ)献曲耆(qí)艾修之事行而不悖(bèi)D.原隰(xí)斟酌(zhēn zhuó)流王于彘(zhì)2.对于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治理 B.是以事行而不悖悖:违背C.故天子听政听:处理,判断 D.国人谤谤:毁谤3.与“师箴”中“箴”字用法相同的是()A.晋军.函陵 B.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C.越国以鄙远. D.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4.加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召公谏弭厉王谤弭:消除②是障之也障:障碍③川壅而溃,伤人必多壅:堵塞④财用于是乎出用:用度⑤行善而备败败:失败⑥胡可壅也胡:怎么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⑤ D.③④⑤⑥5.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①以告,则杀之。
②道路以目。
③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
④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A.①句和③句相同,②句和④句相同 B.①句和④句相同,②句和③句相同C.①句和④句相同,②句和③句不同 D.①句和③句不同,②句和④句相同以下两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6.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
()A.人民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人的财富、用度,于是就产生出来了。
B.人民有口,就如同土地的有山川,人的财富、用度,于是就产生出来了。
C.人民有口,就好像土地有山川那样,人的财富用在这里,也产生在这里。
D.人民有口,就好像土地上有山川那样,人的财富、用度是从山川中产生出来的。
7.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A.如果堵住人民的口,那么谁与你在一起呢?B.如果堵住人民的口,他们与你能在一起多长时间吗?C.如果堵住人民的口,那么能有几个人赞同你呢?D.如果堵住人民的口,他与你能一起多么久呢?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召公是当时具有政治眼光的统治者之一,他已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积累运用1.根据课文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课文中写邹忌对妻认为他美的看法的语句是“”。
(2)课文中写邹忌对“妾之美我”的看法的语句是“”。
(3)课文中写齐威王奖赏进谏的政令初下时的情景的语句是“”。
(4)课文中写齐威王奖赏进谏的政令下达“期年之后”的情况的语句是“”。
2.“而”作连词用时,通常有以下几种用法:A.表并列;B.表修饰;C.表承接;D.表转折;E.表因果;F.表假设。
请对以下句中“而”的用法加以判断,并将结果依次填入后面的括号中。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3)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4)暮寝而.思之( )二、综合性学习3.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后,同学们对邹忌的进谏策略和齐威王的纳谏魄力十分佩服,于是开展了一次主题学习活动。
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1)请根据课文内容,将下联补充完整。
上联:邹忌巧言善辩进言委婉下联:(2)同学们想建议李校长开设“校长信箱”,如果你是学生代表,你会怎样劝说李校长?(不超过40个字)(3)受齐王通过不同途径采纳谏言的启发,学校就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上网向大家征集建议。
下面是小明同学建议书中的部分内容,请你帮助修改。
【甲】一、学校应聘请专业人员监管网络,控制学生上网时间,对网络中的有利信息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二、学校应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律教育。
【乙】三、学校应开展专题教育,引领学生正确认识、谨慎选择、合理使用网络。
①甲处画线句子有不合逻辑的语病,应将“”改为“”。
②乙处画线句子中有词语搭配不当,应将“”改为“”。
参考答案1.(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2)妾之美我者,畏我也(3)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4)虽欲言,无可进者2.(1)A (2)C (3)B (4)B3.(1)齐王广开言路从谏如流(2)李校长,您好!学校要是能设立一个“校长信箱”,让大家能为学校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那该多好啊!(3)①有利不良②引领引导。
文言文阅读训练:《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厉王虐,国人带王。
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日:“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邵公日:“是障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烈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玻赋,噪诵,百工谏,麻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者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①。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彘之乱,宣王②在邵公之宫。
国人围之。
邵公日:“昔吾骤不王,王不从,是以及此难。
”(选自《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有删改)材料二:厉王说荣夷公,芮良夫曰:“王室其将卑③乎!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
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或专之,其害多矣。
天地百物,皆将取焉,胡可专也?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荣公以是教王,王能久乎?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其极。
而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
荣公若用,周必败。
”既,荣公为卿士,诸侯不享④,王流于彘。
(选自《国语•芮良夫论荣夷公专利》,有删改)【注】①兴:体现。
②宣王:厉王之子。
③卑:衰微。
④享:献贡。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停顿处序号分组正确的一项是()(3分)川壅而溃①伤②人必多③民亦如之④是⑤故为川者决之⑥使导⑦为民者宣之使言A.②③④⑥B.②③⑤⑥C.④⑦D.⑤⑦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谤,文中指公开批评、指责或议论别人的过失,与《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中的“谤”意义不同。
高考语文常考古文召公谏厉王弭谤知识点梳理及练习题一套
高考语文常考古文召公谏厉王弭谤知识点梳理及练习题一套《左传》称厉王为"王心戾虐,万民弗忍"。
自然引起像召公这样有识之士的忧虑,便介绍了其被逐的过程,文章简洁分明,逻辑清晰,是《国语》名篇。
作为高考语文常考古文,考生必须要对召公谏厉王弭谤有深刻记忆。
!原文: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鄣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译文: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
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
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
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
河流如果堵塞后一旦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
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
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
高中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同步练习2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高中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同步练习2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一7题。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
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如何?”子产:“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
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反的一项是 ( )①夫人朝夕退而游焉②朝服衣冠,窥镜③于是入朝见威王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不如吾闻而药.之也②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④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3.下列句子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是.社稷之蔬也,何以伐为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④是.吾师也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下列句子中“于”字与“郑人游于乡校”中“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C.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5.“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这个句子的正确译文是 ( )A.对于那些好事,我就去做它们;对于那些坏事,我就去改正它。
B.那些他们认为好的,我就去实行它;对于他们厌恶的,我就去改正它。
C.那些属于善事的,我就去实行;那些属于恶事的,我就去改正。
D.那些做好事的人,我就去推广他们;那些做坏事的人,我就去改造他们。
6.在对待民怨的问题上,子产的观点是(用文中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在《召公谏厉王弭谤》一文中有与本文子产对待民怨问题的观点意思相近的一段话。
《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完成11—15题。
(12分)【甲】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①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鄣②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③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④。
(《国语·召公谏厉王止谤》节选)【注释】①弭(mǐ):消除。
②鄣:阻塞。
③壅(yōng):堵塞。
④彘(zhì):晋地名,在今山西省霍县。
1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2分)⑴时时面间进()⑵期年之后()⑶厉王虐()⑷国人谤王()【答案】(1)偶尔(2)满一年(3)暴虐(残暴)(4)指责【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注意本题中“间”“期”是古今异义词。
谤:bàng①<动>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召公谏厉王弭谤》:“厉王虐,国人谤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②<动>毁谤。
《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辨】诽,谤,讥.都有指责别人过错或缺点之意.谤,是公开指责;诽,是背后议论、嘀咕;讥,是讥刺.【谤木】议论是非,指责过失的木牌。
《后汉书·杨震传》:“臣闻尧舜之世,涑鼓谤,立之于朝。
”【谤书】1.攻击别人或揭人隐私的书信。
2.专指《史记》【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召公谏厉王弭谤阅读答案
召公谏厉王弭谤阅读答案《召公谏厉王弭谤》阅读材料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鄣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召公谏厉王弭谤》阅读题目1.为加点字加注音。
厉王虐,国人谤王( ) 史献书,师箴( )犹其有原隰衍沃也( ) 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2.划线处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A.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B.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C.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D.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3.解释下列词语有误的一项( )A.事行而不悖其中“悖”是相反、抵触之意。
B.吾能弭谤矣其中“弭”意为阻止、消除。
C.阜财用衣食其中“阜”意为使……增多。
D.其与能几何其中“与”是和,同的意思。
4.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B.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C.近臣尽规,亲戚补察D.而后王斟酌焉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周厉王残暴凶狠,采用高压政策来镇压百姓的批评指责。
B.召公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劝说厉王要广开言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C.周厉王拒绝召公的谏言,引起百姓的强烈反抗,在周厉王三年,厉王被百姓推翻,流放到彘。
D.厉王被流放到彘的结局,有力地说明了召公谏言的正确和重要。
《召公谏厉王弭谤》反馈练习
《召公谏厉王弭谤》反馈练习一、《国语》是我国最早的___________,共二十一卷,分为《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部分。
《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
相传它和《左传》同出于__________之手。
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有____________之称。
二、词义弭()谤民不堪()命矣是()障之也为()川者亲戚()补察耆、艾()修之财用于是()乎()出善败于是乎兴()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其与()能几何三、词义拓展犹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犹得备晨炊()方叔元老,克壮其犹()纪侯之不诛,至今有纪者,犹无明天子也()以以告,则杀之()忠不必用,贤不必以()皆以美于徐公()宋人执而问其以()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险以远,则至者少()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宫之奇以其族行()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流王于彘()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之子于归()四、翻译1、以告,则杀之。
2、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3、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4、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五、默写1、国人莫敢言,_________________。
2、防民之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伤人必多。
3、民之有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口之宣言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补充材料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高中语文第12课召公谏厉王弭谤专项测试同步训练2580
高中语文第12课召公谏厉王弭谤专项测试同步训练2020.031,对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治理B、是以事行而不悖悖:违背C、故天子听政听:处理,判断D、国人谤谤:毁谤2,阅读《行路难》,完成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停杯授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开头两句怎样写盛宴?其作用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停杯”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渡河”“登山”的描写象征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典故的含义各是什么?用典达到怎样的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下面的古诗名句补充完整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负栋之柱……(杜牧《阿旁宫赋》)②勤心养公姥,______________。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召公谏厉王弭谤 同步练习2
召公谏厉王弭谤同步练习2一、基础知识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不敢与忤视忤:逆B.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表被动关系C.诚能得樊将军首诚:果真D.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假如没有答案:B2.选出下列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项()A.沛公欲王关中B.范增数目项王C.刑人如恐不胜D.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答案:D3.下面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吾属今为之虏矣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C.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D.欲呼张良与俱去答案:A4.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句()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B.秦伯说,与郑人盟C.河曲智叟,无以应D.失其所与,不知答案:A5.对下列两词语解释说法正确的一项是()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③且为之奈何谢且②哙拜谢,起,立而饮之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答案:B6.对下面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唯大王命之。
翻译:只有大王掌握着命运。
B.焉用亡郑以陪邻。
翻译: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C.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翻译:军队中没有什么娱乐,让我来舞剑吧。
D.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翻译:秦王用一千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
答案:A二、阅读题(一)阅读下文,完成7~9题。
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召公谏厉王止谤》《上书陈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日:“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读矣,乃不敢言。
”召公日:“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決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节选自《语文读本·召公谏厉王止谤》八年级下)(二)上书陈事,起自战国,逮于两汉,风流弥广。
谏诤之徒,以正人君之失尔,必在得言之地,当尽匡赞之规,不容苟免偷安,垂头塞耳;至于就养有方,思不出位,干非其任,斯则罪人。
故《表记》云:“事君,远而谏,则诌也:近而不谏,则尸利①也。
”《论语》曰:“未信而谏,人以为谤己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注]①尸利,比喻受禄而不尽职责。
6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不堪.命矣堪:忍受B.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弭:消除C.行善而备.败备:准备D.事.君,远而谏,则诌也事:侍奉6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不足为.外人道也B.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呜呼!其.真无马邪C.以正人君之.失尔朝廷之.臣莫不畏王D.近而.不谏,则尸利也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64.把文言文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2)未信而谏,人以为谤己也。
65.“谏”在古代指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
君臣对待“谏”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请根据两则文言文材料,简要回答。
【答案】62. C63. C64.(1)国人不敢说话,在道路上遇到以目视意。
(2)没有使对方信任就去进谏,别人就会认为是在诽谤自己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召公谏厉王弭谤》同步闯关1.加粗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A.厉王虐(nüè)弭(mǐ)谤川壅(yōng)而溃B.师箴(zhēn)瞍(sǒu)赋矇(móng)诵C.瞽(gǔ)献曲耆(qí)艾修之事行而不悖(bèi)D.原隰(xí)斟酌(zhēn zhuó)流王于彘(zhì)2.对于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治理B.是以事行而不悖悖:违背C.故天子听政听:处理,判断D.国人谤谤:毁谤3.与“师箴”中“箴”字用法相同的是()A.晋军函陵B.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C.越国以鄙远D.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4.加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召公谏弭厉王谤弭:消除②是障之也障:障碍③川壅而溃,伤人必多壅:堵塞④财用于是乎出用:用度⑤行善而备败败:失败⑥胡可壅也胡:怎么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⑤ D.③④⑤⑥5.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①以告,则杀之。
②道路以目。
③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
④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A.①句和③句相同,②句和④句相同B.①句和④句相同,②句和③句相同C.①句和④句相同,②句和③句不同D.①句和③句不同,②句和④句相同以下两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6.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
()A.人民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人的财富、用度,于是就产生出来了。
B.人民有口,就如同土地的有山川,人的财富、用度,于是就产生出来了。
C.人民有口,就好像土地有山川那样,人的财富用在这里,也产生在这里。
D.人民有口,就好像土地上有山川那样,人的财富、用度是从山川中产生出来的。
7.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A.如果堵住人民的口,那么谁与你在一起呢?B.如果堵住人民的口,他们与你能在一起多长时间吗?C.如果堵他们的嘴,那赞成的人能有几个呢?D.如果堵住人民的口,他与你能一起多么久呢?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召公是当时具有政治眼光的统治者之一,他已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
B.文章的重点是召公的劝戒之辞,说理运用“川壅而溃”的比喻,形象而贴切。
C.本文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证对人民持不同态度的结果,很有说服力。
D.周厉王是个极其残暴的统治者,对于敢指责他的人,他就派巫者去杀了他们,因此人民都不敢说话了。
阅读课文,完成9-16题。
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作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9.为加粗字加注音。
厉王虐,国人谤王()史献书,师箴()犹其有原隰衍沃也()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10.划线处标点正确的一项是()A.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B.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C.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D.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11.解释下列词语有误的一项()A.事行而不悖其中“悖”是相反、抵触之意。
B.吾能弭谤矣其中“弭”意为阻止、消除。
C.阜财用衣食其中“阜”意为使……增多。
D.其与能几何其中“与”是和,同的意思。
12.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B.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C.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D.而后王斟酌焉1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周厉王残暴凶狠,采用高压政策来镇压百姓的批评指责。
B.召公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劝说厉王要广开言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C.周厉王拒绝召公的谏言,引起百姓的强烈反抗,在周厉王三年,厉王被百姓推翻,流放到彘。
D.厉王被流放到彘的结局,有力地说明了召公谏言的正确和重要。
14.下面的翻译无误的一项是()A.厉王虐,国人谤王。
译为:周厉王非常暴虐,国民都讽刺、挖苦他。
B.为川者决之使导。
译为:治理河流的人挖掘水道使水疏导。
C.史献书,师箴。
译为:史官进献史书、典籍,当老师的进劝诫、规劝的言论。
D.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
译为:老百姓有嘴,就好比大地上会有山川一样,财用就出来了。
15.把下列两句译成现代汉语。
A.民不堪命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是以事行而不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召公谏厉王弭谤》练一练一、基础知识评价1.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召(shào)公弭谤(mí bàng)川壅(yōng)而溃B.瞽(gǔ)献曲师箴(zhēn)瞍(sǒu)赋C.矇(méng)诵原隰(xí)耆(qí)、艾修之D.衍(yǎn)沃不悖(bèi)流王于彘(zhì)2.选出下列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A.民不堪命矣(堪,能忍受) B.国人莫敢言(莫,不)C.吾能弭谤矣(弭,消除、阻止) D.是障之也(是,这)3.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粗词。
(1)厉王虐,国人谤王。
()(2)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3)是以事行而不悖。
()(4)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5)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4.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以告,则杀之。
()(2)道路以目。
()(3)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4)三年,乃流王于彘。
()5.填空。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史,作者是________。
(2)防民之口,________,________,伤人必多。
二、拓展阅读评价阅读课文,完成6—10题。
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6.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A.瞽献曲,史献书(史,历史)B.庶人传语(庶人,平民、百姓)C.亲戚补察(亲戚,古代包括父母和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D.犹其有原隰衍沃也(隰,低下而潮湿的土地)7.选出下列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A.①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②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B.①行善而备败②黑质而白章C.①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②樊哙覆其盾于地D.①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②乃引其匕首提秦王8.全都说明厉王实行残暴统治的一组是()①厉王虐,国人谤王。
②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③以告,则杀之。
④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⑤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言。
⑥三年,乃流王于彘。
A.④⑤⑥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9.选出对课文分析有误的一项()A.全文围绕一个“谏”字展开记述,形式上是在叙事,实际上重点是在记言。
B.本文通过记述,表现了召公的政治远见,揭露了周厉王残暴、腐朽而又虚弱的反动本质。
C.“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强调了“防民之口”的危害。
D.“公卿、列士、瞽、史、师、瞍、矇、百工、庶人、近臣、亲戚、耆、艾”都是召公所认为广义上的“民”,“谤”言主要出自这些人的口。
10.翻译下列语句。
(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