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二章)-听觉
普通心理学 第二章 感觉
(3)色觉缺陷
色觉缺陷包括色弱和色盲。 色弱就是对某种颜色感受性的降低。例如,在用红色 与绿色的波长来匹配黄色时,有些人需要更多的红色, 有些人需要更多的绿色,前者叫甲型色弱,后者叫乙型 色弱。色弱患者在男人中占6%,是一种常见的色觉缺陷 ,女性色弱较少。 色盲。可分全色盲和局部色盲两类。患全色盲的人只 能看到灰色和白色。患局部色盲的人还有某些颜色经验 ,但他们经验到的颜色范围比正常人要小得多。例如红 -绿色盲看不见红光和绿光。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蒂文斯提出。 观点:心理量并不随刺激量的对数的上升而上升 ,而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数(或幂函数)。即知觉到的 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的。公式 P=KIn P=KI P指知觉到的或感觉的大小,I指刺激的物理量,n 是乘方指数,K是被评定的某类经验的常定特征。据 此公式,乘方函数的指数低,感觉量随着刺激量的增 长而缓慢上升,乘方函数的指数较高,感觉量随着刺 激量的增长而快速上升。
(3)明度的绝对阀限与差别阀限
2、颜色
(1)概念 颜色(color)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 觉经验。 在日常生活中,有广义的和狭义的颜色。 广义的颜色包括非彩色和彩色;狭义的颜色 仅指彩色。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即色调 、明度和饱和度。
色调主要决定于光波的波长。对光源来说,由于占优 势的波长不同,色调也就不同。如果700毫微米的 波长占优势,光源看去是红的。对物体表面来说, 色调取决于物体表面对不同波长的光线的选择性反 射。 明度指颜色的明暗程度。它明度决定于照明的强度和 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饱和度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纯的颜色 都是高度饱和的,例如鲜红等。混杂上白色、灰色 或其它色调的颜色,是不饱和的颜色,例如粉红色 等。完全不饱和的颜色根本没有色调,如黑白之间 的各种灰色。
教育心理学 第2章 感觉知觉与注意(原创)
一、注意的概述
(二)注意的类型 1.无意注意
——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 意志努力的注意。 例:大家正在开讨论会,忽然一个人推门进 来,大家都不由自主地转过头去看他
上课时,老师停止声音。
•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刺激 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同时这两方面 的原因也是密切联系的
感觉对比
•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 官,使其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 原理:两事物在大脑皮层中产生相互诱导 作用,在对比中加深了印象,而单独出现 在大脑皮层中的事物,无诱导作用,显得 平淡而不易记忆。
• 感觉对比分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 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例如,同样一个灰色 长方形,放在白色背景上就显得暗些,而放在黑色 背景上则显得亮些。
第二章 感觉知觉与注意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 第二节 注意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
一、 感觉的概述 (一)感觉的概念
定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刺激物 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一、 感觉的概述
(二)感觉的分类 1.外部感觉
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2.内部感觉
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内脏觉)
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指向性:人的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指向一部分对象,
而离开其他对象,表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 集中性:有关心理活动共同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
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多余的活动 被抑制。
第二节 注意
一、注意的概述 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大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有限,同一瞬间只能加工部 分信息。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选择,使心理活动选择 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任务相一致的各种刺 激;避开或抑制其他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 各种刺激。
心理学考研知识要点:听觉理论
心理学考研知识要点:听觉理论心理学考研涵盖心理学导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等学科基础课程,知识量大、考点繁杂,需要考生逐一攻克。
今天我们要复习的知识点是和听觉相关要点,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心理学考研知识要点:听觉理论1.听觉的含义人耳对声波的感觉;人耳能接受的声波频率为16~20000Hz,最敏感频率范围是1000~4000Hz。
2.听觉现象(1)听觉三种属性:①音调:由声波频率决定。
②音响:由声音强度或声压水平决定。
音响也与频率有关。
等响曲线表明:不同频率的声音,音响不一样;同样声压水平,音响可能不同;声压超过一定水平(情感阈限),将使人耳产生痛觉。
③音色:波形的一种主观属性。
(2)听觉现象:①声音掩蔽:纯银掩蔽,噪音对纯音,纯音和噪音对语音的掩蔽。
②听觉疲劳:听觉阈限暂时提高,暂时阈移是其指标。
③听觉适应:听觉阈限暂时提高,其研究方法是响度平衡法。
3.听觉的生理基础(1)人耳:①外耳:收集声波。
②中耳:由鼓膜、听骨、卵圆窗组成,耳道内接鼓膜,传入的声波会引起鼓膜的震动,鼓膜后是三根听小骨,其中镫骨与卵圆窗相接,将声音放大数倍后由卵圆窗传到内耳。
③内耳:由前庭器官和耳蜗组成。
前庭器官是人体对自身运动状态和头在空间位置的感受器。
(2)耳蜗:换能作用。
基底膜上的柯蒂氏器包含的毛细胞是听觉感受器。
(3)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听神经→脑干的髓质→耳蜗神经核→下丘→内侧膝状体→颞叶(中枢机制)。
4.听觉理论(1)频率理论:罗·费尔得认为,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振动的数量与声音原有的频率相适应。
(2)共鸣理论(位置理论):赫尔姆霍茨认为,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
声音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
(3)行波理论(新的位置理论):冯·贝克西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
实验心理学-听觉
一、声音的特征
波频率(物理特征)——音 高(心理特征)
波振幅(物理特征)——响 度(心理特征) 波混合(物理特征)——音 色(心理特征)
声波频率
频率(frequence)是物理量,指每秒钟振动 的次数,单位赫。 声源的振动频率主要决定于声音自身的属 性。
声波振幅
振幅是指声波振动的幅度。
响 度
响度是声波振幅的一种主观属性,它是由 声波的振幅引起的,振幅越大则响度越大。 响度是与声波振幅这个物理量相对应的心 理量。 响度主要与声波的振幅有关,但同样亦受 频率的影响。 测量声音响度的的国际标准单位是sone, 1sone为40dB时所听到的1000赫的音调的响 度。
在频率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得到声压 与响度之间的关系,以便进一步对频率、 振幅和响度间的关系进行探索研究。 人耳所感受到的响度大小,首先依声音的 强度为转移,与声音强度的对数成正比; 其次,不同频率的声音,若在我们主观感 觉上听起来一样响,它们所要求的强度是 不一样的。
4. 响度与时间
响度与时间有关,对一个声音的响度进行 估计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持续时间。在这个 最短时间值以上时,随着持续时间的增加 (减少),响度也会增加(降低)。若一 个人要对一个持续时间太长的音进行感知 的话,则其响度也会变化。
密拉贝勒和泰钦纳等人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 要求被试对一个持续几分钟的音连续进行响度调整。 结果表明,对高强度的音,为了要获得同样的主观响 度,被试逐渐随时间的加长而增加音强;而对低强度 的音,则结果相反:随时间的推移,音的知觉响度不 断加大。
多分法(这里以四分法为例)是给被试者 一个高频声S1和一个低频声S5,让他在两者 之间调出三个音,使各个相邻两音的音高 距离相等,即S1-S2=S2-S3=S3-S4=S4-S5,而 求得各点相应的频率值。以上两种方法所 制成的量表基本相同。
生理心理学
生理心理學定义:探讨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第二章第一节一、【神经递质】是指从神经末梢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对其靶细胞产生兴奋或抑制效应的化学物质。
但并不是所有从神经末梢释放的物质都可以称为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的作用:通过与受体分子的特定部位结合位点的接触达到的:①引起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去极化EPSP),达到一定强度可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②另一种引起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超极化IPSP),这种电位使突触后膜兴奋性降低,阻碍下一个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
二、神经元神经元的内部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内含染色体)、线粒体(生成ATP)、细胞骨架、酶神经元的分类:根据树突和轴突与胞体的关系不同,分为三类:①多级神经元:发出一根轴突,多树突。
②双极神经元:发出一根轴突,另一方发出一根树突。
③单极神经元:只发出一个分支。
根据神经元的功能不同,可将神经元分成三种:①感觉神经元—又称传入神经元,收集环境中的信息,将神经冲动传向中枢,多为单极神经元。
②运动神经元—又称传出神经元,将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控制着肌肉的收缩,多为多级神经元。
③中间神经元—连接前两者,接受其他神经元传来的神经冲动,然后再将冲动传递到另一神经元,多为多级神经元。
人体中99%以上的神经细胞是中间联结神经元。
它们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起着联络作用,,同时还接收、处理并中转全身传来的信息。
三、【神经胶质】中枢神经系统最重要的支持细胞,比神经元多5-10倍,像胶水一样把CNS黏在一起,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
胶质细胞的作用:①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支持细胞;②包裹神经元使其固定在合适位置,并且为它们提供生命所需的营养物质和传递信息所需的化学物质;③使神经元彼此隔开,以免信息短路;④清理并消除因疾病或受伤而死亡的神经元。
胶质细胞的分类:①星形神经胶质细胞,是胶质细胞中体积最大的一种,能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游走,吞没并消化死亡的神经元残骸,即噬菌作用。
第2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知识点 (1)
第2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本章重点脑是怎样进化的?神经元的构造和功能?大脑的结构和功能?脑功能发挥作用的几种理论是什么?难点:神经冲动的传导的机制、神经冲动化学传导的机制;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
一、神经系统与脑的进化1.神经系统的起源原生动物——无神经系统,可对外界刺激做出感应性反应。
例如,变形虫没有专门的神经系统、感受器官和效应器官。
多细胞动物——网状神经系统,执行传递兴奋功能。
例如,腔肠动物水螅己经具有了高等动物的反射弧的雏形,这也是神经系统的最初形态。
2.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属于链状或节状神经系统,由头部神经节和腹部神经节组成。
头部神经节的发达,在神经系统演化上称“发头现象”。
发头现象的岀现为脑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3.低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1)脊椎内有一条神经管——管状神经系统且其神经组织是空心的。
在神经管的前端膨大部分首先形成脑泡,随后逐渐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五个脑泡:前脑、间脑、中脑、延脑和小脑。
(2)两栖动物的前脑己经发展成为两半球。
(3)爬行动物开始出现了大脑皮层。
注意: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神经组织的主要区别: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组织位于腹侧,是实心管状;脊椎动物的神经组织位于背侧,是空心管状;4.髙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高等脊椎动物是指哺乳动物(啮齿类、食肉类、灵长类)。
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更加完善,大脑半球开始出现沟回,脑的各部位的机能也日趋分化,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髙部位。
(1)脑相对大小的变化脑指数:衡量脊椎动物脑的相对大小。
进化特点之一:脑重占体重比例增加。
(2)皮层相对容积和面积的变化皮层指数:新皮层的实际大小与一种典型的哺乳动物新皮层的期望大小比值。
进化特点之二:新皮层容积和面积增大。
(3)皮层内部结构的变化进化特点之三:皮层结构、功能更加复杂。
5.人类文化与脑进化的关系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群共同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文化是人类的产物,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脑的产物。
感觉与知觉-生理心理学
嗅觉神经元
听觉神经元
感觉
味觉神经元
痛觉神经元
肤觉神经元
感觉的编码
模式理论(pattern theory) -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 活模式引起的,只不过某种 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大,而 其他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小 。
编码
感觉的种类
事物具有各种不同的属性,它们作用于人的不同 的分析器而产生出不同的感觉。人们的主要感觉 器官就是眼、耳、鼻、舌、身。因此,我们的感 觉也主要有五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躯 体觉。 依据产生感觉的分析器和它所处的部位,可 以把感觉分为三大类: 第一、外部分析器:外部分析器的各种感受 器位于身体的表面,接受各种外部的刺激。属于 外部分析器活动而发生的感觉有:视觉、听觉、 皮肤觉(触压觉、温度觉、痛觉)、味觉和嗅觉。
刺激加工与抑制
在各种感觉系统中,不但存在着刺激信息从 外周向中枢和从低级中枢向高级中枢的传 递过程(序列加工);还存在着对同一种 信息进行不同性质的分析(平行加工) 每一级中枢神经元之间还通过轴突侧支发生 横向作用的侧抑制机制。
此外还存在着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乃至对感 官的下行性抑制影响,调节着感觉系统的 兴奋性水平。
保证视觉的清晰度/敏度 与色觉有关-分辨不同波长光 线的能力
二、视觉系统的解剖结构
2.视杆细胞
对光更敏感,在昏暗环境中,视觉主要由视杆细胞提 供 神经节细胞的轴突汇聚一起,通过视神经离开眼球 没有任何感光细胞,形成盲点
3.视盘-视网膜上另一个特征结构
二、视觉系统的解剖结构
4.黄斑
视觉最敏锐,
感受器的适应:当感受器受持续刺激时,刺激强度未变但引 起的神经冲动却越来越少,这种现象叫感受器的适应。 感受器的适应并非疲劳现象。 适应与疲劳间的区别在于它的发生比疲劳快得多,而且 停止刺激后几乎马上就恢复过来了。
什么是生理心理学(二)2024
什么是生理心理学(二)引言概述:生理心理学是研究身体生理与心理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本文将延续前一篇文章,继续探讨生理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将讨论感觉与知觉在生理心理学中的作用。
其次,我们将探讨学习与记忆和情感与动机在生理心理学中的重要性。
然后,我们将重点讨论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关系。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睡眠与梦境对心理活动的影响。
最后,我们将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
正文:一、感觉与知觉在生理心理学中的作用1. 感官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如眼睛、耳朵和皮肤的作用。
2. 感觉与感知的差异,感觉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而知觉则是对感觉信息的解释和理解。
3. 感觉与知觉的神经基础,包括感觉神经传递信息的过程和大脑中负责感知的区域。
二、学习与记忆在生理心理学中的重要性1. 学习的基本过程,包括输入信息、编码、存储和检索等步骤。
2. 记忆的类型,包括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并探讨海马和额叶在记忆中的作用。
3. 生理学习理论,如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以及它们对心理活动的影响。
三、情感与动机在生理心理学中的重要性1. 情感的生理基础,包括大脑中负责情绪处理的神经结构,如杏仁核和前额叶皮层。
2. 情感对认知和行为的影响,如情绪的调节作用和情绪对决策的影响。
3. 动机的生理基础,如奖赏系统和多巴胺的角色,以及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四、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关系1. 意识的定义和特征,包括自我意识和注意力。
2. 无意识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如隐喻和失忆症等。
3. 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无意识过程对决策的影响。
五、睡眠与梦境对心理活动的影响1. 睡眠的生理过程和不同睡眠阶段的特征。
2. 睡眠障碍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如失眠和睡眠呼吸暂停症。
3. 梦境的定义和理论,如弗洛伊德的梦解析理论和反映性梦境理论。
总结: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生理心理学是一个多领域的学科,涵盖了感觉、知觉、学习、记忆、情感、动机、意识、无意识、睡眠和梦境等方面。
《心理学教程》总复习:第二章小学儿童的注意、感觉和知觉201702
• 2.无关运动的停止:如停止做小动作或交头 接耳。
• 3.呼吸运动的变化:如“屏息”。
补充:小学生在课堂上注意的几种状态[了解]
•1.真正的注意:在上课的各个环节都表现出积极的 智力活动,集中注意力的面部表情。
•2.表面上的不注意:外表上不注意,实际隐藏着深 刻的、稳定的注意。
(二)有意注意
• 1.定义: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还需要做一 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 2.引起和保持条件 • (1)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 (2)用坚强的意志排除干扰; • (3)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 (4)培养间接兴趣。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
• 只有有意注意伴随的活动,容易使人感到枯 燥乏味和疲劳,投入的程度不高。反之,只 有无意注意伴随的活动,难以使活动持久、 深入地进行下去。
• 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和课外活动,有 意识地对儿童的各种感觉能力加以训练和 培养。
(二)知觉的特性
• 1.知觉的选择性 • 个体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同时
把其他对象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 知觉的选择性。
• 凡是能够引起注意的对象,包括无意注意和有 意注意,都易于成为知觉对象。
• 只有两种注意相互配合、互相交替,才能使 人们自觉地、有兴趣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使 活动达到最佳的效果。
(三)有意后注意[了解]
• △定义: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 注意。
• △产生条件: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经 过学习、训练或培养个人对事物的直接兴趣 达到的。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注意
• 小学儿童注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注意有意性 的发展和注意品质的发展两大方面。前者指 有意注意在认识中的地位、作用逐渐提高和 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后者指小学儿 童注意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等品质在 有意注意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并表现出不同 特点。[熟背]
人的生理和心理及生物力学特性 (2)
手
旋转 克服阻力
720
不克服的
220
脚
直线的 克服阻力的
360 720
腿 躯干
直线的 脚向侧面
弯曲 倾斜
360 720~1460
720~1620 1260
表3-7执行器官的反应时间
执行器官
右手 左手 右脚 左脚
反应时间 (ms)
147 144 174 179
表3-8 反应时间与刺激数目的关系
刺激选择数 1
昏迷,严重意识丧失。
表3-14氯对人的急性中毒反应
浓度 mg/m3 Ppm
人体反应
0.06 1.5 3~9 18 90 120~180 300 3000
0.02 0.05 1~3
6 30 40~60 100 1000
嗅觉阈浓度 有气味 有明显气味,刺激眼、鼻 刺激咽喉致咳 引起剧咳 接触30~60min,可能引起严重损害 可能造成致命损害 可危及生命
• 人的各种感受器都有一定的感受性和感 觉阈限。 (表3-1)
• 从人的感觉阈限来看,刺激本身必须达 到一定强度才能对感受器官发生作用。 (表3-2)
• 一种感受器官只能接受一种刺激和识别 某一种特征。
表3-2 人体主要感觉阈值
感觉
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触觉 温度觉 振动觉
感
下
限
(2.2~5.7)×10-17J
人的生理和心理及 生物力学特性
3-1
图 人 机 系 统 图
中枢神经
脑:延髓;脑髓;中脑;间 脑;小脑;大脑
脊髓
神 经
脑神经;脊神经
系 统
按 解 剖
分
周围神经 按功能分
感觉(传入)神经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2章 第二节 0-6岁婴幼儿感知觉发展
(五)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在教育的过程中发展,有规律的幼儿园生活能帮 助儿童建立时间观念。 •通过图片和故事能帮助儿童掌握时间概念。 •四季:自然界的变化,穿衣的变化。
三、 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和培养
儿掌握几何图形的词语,另外在看与摸的过程中学习。(积木婴儿已经能分辨不同的形状。 (2)幼儿的形状知觉
• 小班:
• 中班:
• 大班:
立体图形
• 4岁,图形知觉的敏感期
(五)时间知觉
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应。时间比空间更为抽
象,要借助于中介物。 幼儿其主要以人体内部的生理状态来反应时间-----生物钟。 幼儿初期已有早晨、下午、晚上的概念, 但会错用今天、明天、 昨天。
(二)听觉
1.听觉的发展
6个月以上的胎儿对母亲的语言有反应,对不同的乐声 有不同的反应。
新生儿对不同的声音,声音的不同音调,纯度,响度, 强度,持续时间等都有不同的反应。
(母亲声音感知和母语的感知) 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很大,并且这种差异呈现出随年龄
增长而不断缩小的趋势。
2.“重听”现象
(1)原因
• 幼儿中期(4-5岁):大多能认识基本色、近似色,并能说 出基本色的名称。
• 幼儿晚期(5-6岁):不仅认识基本色,在画图时能运用各 种颜色调出需要的颜色,能说出黑、白、红、蓝、绿、黄、 棕、灰等颜色名称。
(1)辨色力早于掌握颜色名称能力的发展。 (2)对基本颜色红、橙、黄、绿、蓝的认知早于中间色、混 和色。如果混合色有明确的名称,如浅绿、紫色等,幼儿同 样可以掌握。 (3)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均随着 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4)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因年龄 不同、颜色不同、辨认方式不同而有差异。
心理的生理基础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第一节神经系统一、神经元1.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人的一切活动,都要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
2.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一个典型的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3.轴突通常又称为神经纤维。
4.神经元根据其功能特性,可以分为感觉(传入)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
5.突触——两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是控制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
不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突触进行的。
6.神经细胞的膜有一定的通透性,在一般情况下,它不让正离子进入,也不让负离子出去,保持膜内外的电位差,叫做极化状态。
二、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1.人的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2.人脑包括延脑、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
通常把前三部分合称为脑干。
网状结构在脑干中占很大比例,它由灰质和白质相混杂而成。
3.间脑被称为在脑的中间,包括丘脑和下丘脑。
4.人的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和协调人的随意运动的能力。
5.人的大脑的两个半球表面覆盖着面积很大的灰质,称为大脑皮层。
6.大脑中枢——人的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最大结构,大脑皮层是脑的最高级部位,是心理活动的最重要器官。
大脑半球表面有三条重要的沟裂:外侧裂、中央沟、顶枕裂,这三条沟裂将大脑皮层划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四个大区。
7.听觉中枢——位于颞叶。
视觉中枢位于枕叶。
第二节反射和反射弧1.反射和反射弧——反射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最基本的方式。
2.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一般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
3.反射有同时进行的两条渠道:反射弧的特殊通路和非特殊通路。
非特殊通路是通过脑干网状结构来实现的。
普通心理学第二章二节
人类重要感觉的绝对阈限
感觉类别英里(48公里)外的
烛光
听 觉 安静条件下可以听见20英尺(6.1米)外手表
的滴答声
味 觉 一茶匙糖溶于2加仑(9.1升)水中可以辨别出
甜味
嗅 觉 一滴香水扩散到三个房间的套房
触 觉 一只蜜蜂翅膀从1厘米高处落在你的面颊
温冷觉
皮肤表面温度有摄氏1度之差既可觉察 普通心理学第二章二节
三、感觉现象
1.感觉后象
(1)当刺激对感官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而是 继续维持一段很短的时间。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 的感觉映象,叫感觉后象。
(2)感觉后象的示例:
视觉后象表现得最明显。 图1:盯着灯泡看十秒种以上,尽力不要移动你的目光。 然后
普通心理学第二章二节
二、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区别:
1、感觉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 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知觉是在感觉的 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 心理活动过程。
2、感觉反应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 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和意义的解释。
3、从严格意义上讲,感觉是天生的反应,而知 觉却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普通心理学第二章二节
(2)、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 的反映
(3)、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 的知觉。
通过运动知觉,我们可以分辨物体的静止和运动 状态以及运动速度的快慢。
一般按照人所知觉到的各种运动现象的形成条件, 将运动知觉分成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两大类。
普通心理学第二章二节
按照知觉所凭借的感觉信息的来源不同, 可以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 味知觉、触知觉
普通心理学第二章二节
听觉系统的生理学
听觉系统的生理学听觉是人类重要的感知方式之一,我们通过耳朵感知外界的声音,并将其转化为大脑可以理解的信息。
听觉系统的生理学研究就是探索人类听觉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听力障碍的发生机制。
本文将通过对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探讨,深入解析听觉信号的传导与处理机制,以及一些常见的听力疾病的生理学根源。
一、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系统包括外耳、中耳、内耳和听觉神经系统。
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它们负责将声波导入到耳朵内部。
中耳包含耳膜、听骨和鼓室,它们协同工作,将声波转化为机械能传递到内耳。
内耳是听觉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蜗蜡和耳蜗。
蜗蜡负责将机械能转化为神经信号,而耳蜗则负责将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
听觉神经系统由耳蜗神经和听觉皮层组成,它们将神经信号在大脑中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解读。
听觉系统的功能是感知声音并将其转化为大脑可以理解的信息。
声波通过外耳到达中耳,引起耳膜和听骨的振动。
这些振动传递到内耳,通过耳蜗中的感觉细胞激活,产生神经信号。
这些神经信号经过听觉神经系统传递到听觉皮层,在那里被解码和理解。
这种信息转换的过程使我们能够听到声音,并识别不同的声音源,如人的声音、音乐和环境噪声等。
二、听觉信号的传导与处理机制听觉信号传导与处理机制是指声音在内耳中的转换和在听觉神经系统中的传递与处理过程。
在内耳中,声波的振动将耳蜗中的感觉细胞刺激,感觉细胞通过电化学的方式将声波转化为神经信号。
感觉细胞在耳蜗内排列成螺旋状,称为蜗蜡,不同位置的蜗蜡对应不同频率的声音。
这种频率编码的机制使我们能够分辨不同音高的声音。
听觉信号在听觉神经系统中的传递与处理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听觉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和中枢神经元两类。
感觉神经元负责将声音信号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元则负责对声音信号进行处理和解读。
这种层级的神经组织结构使我们的听力系统能够完成快速、准确地对声音进行感知和识别。
三、常见听力疾病的生理学根源听力疾病是指影响听觉系统功能的疾病,常见的听力疾病包括耳聋和耳鸣。
心理学第二章
第二章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上)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运动觉属于( C )。
A.外部感觉B.感觉阈限C.内部感觉D.感受性2.视觉属于( A )。
A.外部感觉B.感觉阈限C.内部感觉D.感受性3.内脏痛觉属于( C )。
A.外部感觉B.感觉阈限C.内部感觉D.感受性4.S=K·In,史蒂文斯提出的该公式表达了( D )之间的关系。
A.感受性与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C.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D.心理量与物理量5.听觉属于( A )。
A.外部感觉B.感觉阈限C.内部感觉D.感受性6.嗅觉属于( A )。
A.外部感觉B.感觉阈限C.内部感觉D.感受性7.味觉属于( A )。
A.外部感觉B.感觉阈限C.内部感觉D.感受性8.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叫( B )。
A.绝对感受性B.感受性C.差别感受性D.绝对感觉阈限9.那种刚刚能感觉到的最小刺激量称为( D )。
A.绝对感受性B.感受性C.差别感受性D.绝对感觉阈限10.人刚刚能感觉出的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 A )。
A.绝对感受性B.感受性C.差别感受性D.绝对感觉阈限11.( C )是人对两个刺激量强度差别的感觉能力。
A.绝对感受性B.感受性C.差别感受性D.绝对感觉阈限12.刚刚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 D )。
A.绝对感受性B.绝对感觉阈限C.差别感受性D.差别感觉阈限13.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 B )。
A.正比关系B.反比关系C.无关D.对数关系14.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 B )。
A.正比关系B.反比关系C.无关D.对数关系15.19世纪德国物理学家兼生理学家韦伯发现( D )与原来的刺激量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A.绝对感受性B.绝对感觉阈限C.差别感受性D.差别感觉阈限16.韦伯定律用公式表示为( A )。
听觉心理学
声乐与器乐:各种乐器的频谱(如图)
温度对声音传播的影响:温度高-传得远;温度低-传得近 二、音乐的作用: 1、 调节心绪,治疗疾病 2、 提高工效、减轻疲劳
第四节 听觉尺度 一、厅堂音质的主观评价: 1、 以听闻为主的建筑:音乐厅、剧院、电影院、大礼堂、教室、 演播室、录音室、电话会议室, 2、 厅堂设计的程序:
3、人体剥夺试验:举例 4、人体最舒适物理环境见表 5、现代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 的疾病:举例
二、我们周围的声音: 声音的定义:是弹性媒质中传播中的某种物理量的变化。 1、 大自然的声音 2、 噪声 3、 音乐 三、人耳的听觉: 1、 耳的构造(见图) 2、 听力 a人耳正常听闻范围: 20——20000赫兹 b对耳的保护举例
3体型设计如平面和剖面设计建筑外形设计舞池舞台化妆间的安排和设计通风和空调噪声控制及室内扩音系统包括放映机立体声系统的设计见图7音质鉴定包括组织演出发放调查表邀请音乐师建筑师声学专家普通群众对对厅堂的音质进行主观的和客观的评价等4声学设计包括最佳混响时间的选择以及混响时间频率曲线吸声材料的计算调配与布置声场的计算几何声线的分析扬声器的安装形势与布置声控台的选择消声器的设计5模型实验采用110或120的模型进行发烟光学和超声实验手段检验声学设计的优劣6施工调整即在施工中测量当地的噪声级振动级以及半成品的厅堂是否有回声声聚焦等缺陷空场混响时间排气扇和舞台机械的噪声等以便及时处理
3、 双耳听觉: 滤波效应,掩蔽作用 男女声音在频率上的区别
男
女
第二节 心理噪声学
1、噪声的概念:是指紊乱断续或统计上随机的声震荡,也 可 称之为无调 声。
2、 噪声的种类:客观噪声,心理噪声,社会噪声,
3、 现代噪声的分析:噪声的频率,噪声的强度,噪声的持续时间, 噪声 的信息量,
主要的心理学实验(听觉实验)
主要的⼼理学实验(听觉实验)五、主要的⼼理学实验(⼀)听觉实验1.听觉现象的测定(1)声⾳的⼼理特性⾳调:⼜叫⾳⾼,是对声⾳频率属性反映的⼼理量在低频,随⾳强增加⾳调变低;⽽在⾼频,随⾳强增加⾳调变⾼⾳⾼的单位被命名为美(Mel),响度级40⽅,频率1000Hz 的纯⾳⾳⾼被定为1000美。
响度:由声波强度(振幅)所决定的⼼理量,反映了刺激的强烈程度响度的单位是宋(Song),⼀个宋被定义为声级40分贝的1000Hz纯⾳的响度。
把响度⽔平相同的各频率的纯⾳的声压级(单位Phon,⽅)连成的曲线。
在该曲线圈上,横坐标为各纯⾳的频率,纵坐标为达到各响度⽔平所需的声压级(分贝),每⼀条曲线代表⼀个响度⽔平。
下⽅虚线是听觉的绝对阈限,最上⽅的响度曲线为情感阈限,即再加强声压会造成疼痛以致被试⽆法接受。
等响曲线反映出响度听觉有如下⼀些特点:①响度级受声强的制约,声强越⾼,响度级也相应增加;②频率也是影响响度的⼀个因素;③不同频率的声⾳有不同的响度增长率;(2)声⾳的掩蔽听觉掩蔽:⼀个声⾳的存在使另⼀个声⾳的强度阈限提⾼的显现①频率掩蔽:纯⾳对纯⾳的掩蔽,两个声⾳完全同时呈现效果往往不好,频率掩蔽的具体特点为:a.频率⽐较接近的纯⾳⽐频率相差较⼤的纯⾳有更⼤的掩蔽效果b. ⾼频对低频掩蔽的效果⼤于低频对⾼频的掩蔽c.掩蔽声⾳的强度越⼤,掩蔽效应越好②噪⾳对纯⾳的掩蔽:对纯⾳信号的掩蔽是由于噪声中在频率上接近该信号的成分造成的③⾮同时性掩蔽:掩蔽声与被掩蔽声不同时作⽤的条件下发⽣的掩蔽现象掩蔽声作⽤在前,被掩蔽声在后叫前掩蔽;反之叫后掩蔽。
④中枢掩蔽:不同频率声⾳分别作⽤于两⽿⽽产⽣的互相掩蔽效应(3)听觉疲劳与适应听疲劳:达到⼀定强度的声波,连续作⽤听觉器官后,引起对另外频率的声波感受性降低的现象间都有关。
听适应:声⾳的响度在刺激作⽤最初⼏分钟内有所下降,随后⽐较稳定在⼀个⽔平适应与疲劳最⼤的区别在于适应是⼀个平衡过程,能够达到⼀个稳定的⽔平2.声⾳的空间定位实验(1)声⾳⽅向定位线索①⽔平⾯上的声源定位主要⽤双⽿间的时间差、强度差和周相差②在垂直平⾯定位的主要线索是⽿郭引起的频谱线索③强度混响频谱线索判断距离④⼈对声源⽅位判断的准确性与声源位置和频率有关⑤视觉对定位有影响(2)听觉空间⽅向定位的实验⽅法⾃变量:声源与被试的相对⽅位;因变量:被试判别的正确率听觉⽅向定位的规律:①来⾃⾝体两侧的声⾳⽅位容易分辨②来⾃头部中切⾯上声⾳容易混淆③如果以两⽿连线的中点为顶点做⼀个圆锥,在圆锥⾯上的点发出的声⾳容易混淆3.语⾳知觉实验(1)语⾳及其声学特点语⾳的成分:元⾳、辅⾳、特殊语⾳、声调(元⾳是最强的语⾳)语⾳的组成要素:⾳调、⾳强、⾳⾊、⾳长是能将复合⾳或语⾳分析为组成成分频率,显⽰频率—强度—时间间的变化的仪器,它能将听觉特征⽤图的形式表⽰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耳蜗神经
蜗神经也有传出神经纤维束
由延脑中的上橄榄核中的神经细胞发出的轴 突,即橄榄核—耳蜗束
听觉通路
重点
始于内耳的毛细胞,它与耳蜗神 经节内双极细胞的外周支神经纤 维相联系,将编码后的听觉神经 信息传给双极细胞。 双极细胞将信息沿听神经向脑内 传递,首先到达延脑的耳蜗神经 核,交换神经元后大部纤维沿外 侧丘系止于下丘,另一部分纤维 从耳蜗核经过延脑的上橄榄核与 斜方体,再达于下丘。 从下丘向左、右两个内侧膝状体 传递信息, 由内侧膝状体将听觉信息传送到 颞叶的初级听皮层(41区)和次级 听皮层(21区,22区,42区) 。
毛细胞摆动:
外毛细胞直接与顶膜接触,并因其震动而摆动 内毛细胞因耳蜗内液体的流动而摆动
毛细胞摆动使得顶连伸长或缩短 纤毛束的运动使得在感受器细胞上产生电位
纤毛束朝向高端运动使得顶连伸长,所有离子通 道全部打开,从而大量K+、Ca+流入,造成接受 器细胞去极化,毛细胞的神经递质释放增多 纤毛束朝向低端运动使得顶连缩短,离子通道全 部关闭,离子流停止,接受器细胞超极化,神经 递质释放减少
三、听觉毛细胞和听觉信息的转换
顶连在接受器细胞电位产生中起关键作用
顶连是直接与离子通道相连的,离子通道因 顶连的伸长而打开,因其缩短而关闭 如果没有顶连,离子通道不会打开,也不会 产生感受器电位 纤毛束不活动的状态下,只有约10%的离子 通道是打开的 听觉信息转换(图)
顶连 纤毛
强度差
强度差异(intensity differences)
听觉系统无法敏捷地探察到高频刺激的双耳 相位差 因声源距两耳位置不同,高频声音对两耳的 刺激的强度有差异 上橄榄核中的一些神经元对强度不同的双耳 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从而产生高频声音源 的位置感知
音色分析
耳廓包括一些折层和隆起的脊。大多数声波在耳 廓的折层和脊上形成反射波,这个过程就改变了 我们听到的声音的属性。 依据声波打在这些折层和脊上的角度的不同,决 定了不同的频率是被加强还是减弱,也就是说, 反射的模式将会随声源的位置而变化,进而改纤毛不直接接触盖膜 与95%的耳蜗神经纤维联系,真正的感受器 细胞
外毛细胞
排成三行,数量是内毛细胞的3倍 纤毛直接与盖膜接触 与5%的耳蜗神经纤维联系,效应器细胞
图 毛细胞与听神经的联系
附着斑 纤毛 纤毛 附着斑 顶连
三、听觉毛细胞和听觉信息的转换
听觉信息转换
第二章
感觉
听觉
研究的问题
听觉器官和听觉中枢怎样对各种声学参数 进行编码与加工的?
一、 听觉刺激的物理参数和心理物理学参数
声音的频率与音高
人耳能感受 到的音频是2020000Hz
频率:单位时间内声波产生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Hz) 音高:频率的知觉
两者的关系:声音频率的高低与音高的高低 相一致
声音的振幅与响度
空间位置的知觉
相位差:依靠声波到达两耳时差; 同时到达两耳的摆动声波上相位的 不同(内侧上橄榄核)——低频信息 强度差:依靠声波到达两耳间的强 度差(外侧上橄榄核)——高频信息
左右位置
音色分析
前后位置
相位差
相位差异(phrase differences):
因声源距两耳的位置不同而造成的同时到达 每只耳朵的声波振动的相位不同 上橄榄核中的细胞负责辨别这种差异,从而 产生声音距自己远近的感知 对低频(300Hz以下)声音的位置感知
频率越高,基底 膜底端产生的位 移越大
人工耳蜗
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研究为高频 声音的位置编码提供了最好的证据 耳蜗植入
用以帮助因毛细胞受损而致聋的人恢复听力 图5-7 采用耳蜗植入的方法能够帮助聋人听到高频 的声音
耳蜗植入
频率编码
对低频(200Hz以下)声音的感知是频率编码的 低频声音的觉察是由与基底膜顶端活动同步的神经元 来实现的 不同频率信息通过听觉系统中神经元激活的比率而编 码 耳蜗植入研究为频率编码提供了证据:
听觉系统的行为功能
听觉皮层处理信息的两条信息流
背侧流(后顶叶皮层)
位置知觉
声音的知觉 “what”
腹侧流(前颞叶旁带区)
单个电极的电刺激产生的音高知觉与刺激的频率成比例 刺激基底膜的顶端时被试对低频声音的感知效果最好,而对 高频声音不能产生感觉
音色知觉
不同音色的声音即由不同频率的多种声音 构成 对包含不同频率的声音,基底膜的多个部 位会做出反应,从而在蜗神经中产生独特 的结构编码模式,由听觉联合皮质的神经 回路对之做出辨别
波幅:声波振动的幅度
特点-声压越高,声波振幅越高,传播越远
响度:人耳感知不同声压水平时产生的主观感 觉差异 知觉 两者的关系:响度由振动的强度决定
音色
音色是人耳对复合音中各种谐音成分总和起来 的主观反应 声音的物理属性: 振幅(声压) 频率 波形 声音的心理属性: 响度
音调 音色
二、耳的解剖结构
低频
高频
少量正离子进入
大量正离子进入
四、听觉通道
耳蜗神经
柯帝氏器依靠耳蜗神经将听觉信息发送到大 脑 由位于耳蜗神经节(即螺旋神经节)中的双 极细胞的轴突构成 耳蜗神经节中的双极细胞一端轴突突起相当 于树突,听觉毛细胞的神经递质释放会使之 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因而触发了 轴突的动作电位,将听觉信息传递至脊髓
外耳、中耳、内耳(前庭器官、耳蜗)
耳蜗的横截面
前庭阶 蜗阶 鼓阶 柯帝氏器
柯蒂氏器Corti‘s organ: 听觉感受器官由基底膜、毛细 胞、盖膜组成 毛细胞是听觉感受器细胞
声波使得基底膜相对于盖膜而运 动,进而导致了毛细胞纤毛的弯 曲变形,这一弯曲就产生了动作 电位。
卵圆窗
正圆窗
三、听觉毛细胞和听觉信息的转换
两半球同时接收 来自双耳的信 息,但主要是 对侧耳朵的信 息
听觉信息在传至 大脑皮质的同 时也会传递到 小脑和网状结 构
五、音高的知觉
地点编码:编码较高频率的声音
频率编码:编码较低频率的声音 两种编码方式共同参与对声音的编码
地点编码
地点编码:
音调的知觉取决于基底膜上发生最大刺激的具体位置
其神经回路不是遗传决定的,而是要通过经验而 获得此种能力
听觉系统的行为功能
确定声音源,即由什么发出的,包括由人 发出的还是机器或动物发出的,乃至谁或 者何种动物或机器发出的 这属于模式识别,即辨别声音模式,对此 问题,我们的了解很少 推测
声音模式识别的神经回路位于听觉皮质中 同视觉失认症一样,听觉联合皮质受损也会 产生听觉失认,即能够听到声音,但不能辨 别或说出起意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