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19子张篇及翻译

合集下载

19_论语─子张第十九(全原文及雪公译文)

19_论语─子张第十九(全原文及雪公译文)

《論語─子張篇》1901【原文】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譯文】子張先生認為:在朝廷裡服務的臣子,必須擁有以下四種情操,才能算得上是一個士人:見到國家有危難時,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遇見利益可得之時,必須思考是否合乎道義;無論祭神祭祖,須想到的就是誠敬;當父母喪事之時,須想到的就是哀戚。

做到了上面四件事,就可以算是士人了。

1902【原文】子張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無?」【譯文】子張先生認為:「認定德行這件事卻不去弘揚,相信聖人的道理卻不篤厚,怎麼能說這種人有道德?又怎麼能說這種人沒有道德呢?」1903【原文】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

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譯文】子夏先生的門人問子張先生怎樣交友。

子張先生反問:「你的老師子夏怎麼說?」子夏先生的門人就告訴子張先生:「家師說可以交的,就和他結交;不可以交的,就拒絕他。

」子張先生聽了之後就說:「這跟我聽到的不一樣。

我曾聽說:君子尊敬賢人而又容納眾人,嘉美能力善的,又能同情能力不善的。

我若是大賢,對於人又有何不能容納呢?我若是不賢,人家拒絕我,又怎麼輪得到我去拒絕人呢?」1904【原文】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

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譯文】子夏先生認為:雖然守持一藝一能的小道必有可觀之處,但若以致遠(推求高遠的道理)來說,惟恐滯礙難通,所以君子不這麼做。

1905【原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譯文】子夏先生認為:學者每天學他還沒有聽說或學到的學問,知道之後時時溫習,日積月累,不要忘記。

這樣做就可以說是好學了。

1906【原文】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譯文】子夏先生認為:學無止境,必須廣泛的求學,這就是博學;將所學的學問記得很牢固,就是篤志。

论语《子张第十九》原文及解读

论语《子张第十九》原文及解读

论语《子张第十九》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子张第十九》原文及解读【导语】:(共二十五章) 19.1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1),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论语》子张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子张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子张篇原文及翻译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

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

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论语》子张篇第十九解析

《论语》子张篇第十九解析
子张篇第十九
本篇取“子张曰”句“子张”两字为 篇名 本篇记孔门5弟子言论,子张2章, 子夏11章,子游2章,曾子4章,子贡6 章
• 子张主要谈“士”之标准,士之道德,以及 交友之道 • 子夏谈为学。君子之道有大有小,有远有近, “洒扫应对进退”等属小道,亦当学,但 “致远恐泥”,因恐其拘泥于小道小德。子 夏强调其为道为德的灵活性,“大德不逾闲, 小德出入可也。”君子应该胸怀远大,忧道 不忧贫,“学以致其道。”道,大道,其具 体方法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并 且要“温故而知新”,做到“日知其所亡, 月无忘其所能。”君子应加强内在修养,表 现出持成庄重,温文尔雅,言辞准确的君子 风貌,以信劳民,闻过则改,不必掩盖错误。
• 【语译】 • 子夏说:“即使是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值 得借鉴的地方;但是它对实现远大的事业 恐怕是有妨碍的,因此君子不从事这些小 技艺。”
【解读】 本章子夏论“小道”。
• “小道”和“小事”是两个概念。“小道”是小的 技艺,如农工商贾、稼圃医巫、斧削刀凿之类, 皆属小道。小道皆能养生,深入钻研,必有可观, 必有成就。“小事”则是日常起居修身养性。天 下无大事,大事均因小事而起,成就大业者,必 定注意细节,注意小事,小事不小。 • “小道”“君子不为”,是因为他影响宏大目标 的实现,“致远恐泥”,所以不为。“小事”君 子当为,他也阻碍宏大目标的实现,致远亦恐泥。 “小道”君子可以不为,小事君子则不能不为, 均关乎事之大体,不可不辨,不可不慎。
• 【解读】 • 本章记载子张论“执德”“信道”。 • 执守道德而不能宏大,信守道义而不知笃厚。 “不弘”,从广度而言,“不笃”,从深度而言。 “执德”“信道”相互发明,互文足义,执德者 信道者既不能推己及人,“仁以为己任,死而后 已。”使其有广度。又不能求己自坚,“笃信好 学,守死善道。”使其有深度。他们徒有洁身自 好之虚名。而无笃厚切綮之实功。此等人有他不 为多,无他不为少,无足轻重。

一起学《论语》19.19子张篇——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

一起学《论语》19.19子张篇——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

一起学《论语》19.19子张篇——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一起学《论语》19.19子张篇——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原文】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白话】孟氏让阳肤担任典狱官,阳肤为此向曾子请教。

曾子说:“在上者丧失治道,百姓情义乖离已经很久了。

你如果查出了他们犯罪的情实,应该哀怜他们而不是沾沾自喜。

”【释词】孟氏:指三桓中孟氏家族。

阳肤:曾子弟子。

《一统志》:“阳肤,南武城人,曾子弟子七人,阳肤其一也。

”为:担任。

士师:典狱官。

问:请教问题。

钱穆:“问其师求典狱之法也。

”上:在上位者。

失其道:丧失治道。

治道,包括了为政之道和教化之道。

散:指百姓的道德浇漓,上下离心离德。

钱穆:“民散,谓其情乖离叛上。

”朱子:“谓情义乖离,不相维系。

”得:得到,指审查出来。

情:情实、实情。

哀矜:哀怜。

矜,可怜、怜悯。

喜:指内心很自得,沾沾自喜的意思。

【先贤精义】《韩诗外传》曰:鲁有父子讼者。

孔子曰:“夫民父子讼之为不义久矣,是则上失其道。

”《论语注疏》曰:此章论典狱之法也。

上失为君之道,民人离散,为轻易漂掠,犯于刑法,亦已久矣。

乃上之失政所为,非民之过。

女(汝)若求得其情,当哀矜之勿自喜也。

谢氏曰:民之散也,以使之无道、教之无素。

故其犯法也,非迫于不得已,则陷于不知也。

钱穆曰:民心散离则轻于犯法,如得其作奸犯科之情,当加之以哀愍,勿以明察自喜。

戴溪曰:善哉曾子之言也!有司闻此,有愧于斯民多矣。

古者司政典狱之臣,虽上得其道,民陷于罪,犹有哀矜训教、反己自责之意。

若上失其道,是教民于罪也,不能自责而反以责民,已羞愧矣。

况矜己自喜,求于法律之外乎?张栻曰:先王之于民,所以养之教之者,无所不用其极,故民心亲附其上,服习而不违。

如是而犹有不率焉,而后刑罚加之,盖未尝不致哀矜恻怛也。

若夫后世,礼义衰微,所以养之教之者,皆荡而不存矣。

上之人未尝心乎民也,故民心亦涣散而不相属,以陷于罪戾而蹈于刑戮,此所谓“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一起学《论语》19.4子张篇——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一起学《论语》19.4子张篇——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一起学《论语》19.4子张篇——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一起学《论语》19.4子张篇——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原文】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白话】子夏说:“即使是小道,也一定有值得欣赏之处在里面。

只是长远行下去,恐怕会执滞不通,因此君子不为小道。

”【释词】虽:即使。

小道:非圣贤之大道者,如诗词歌赋书画、百工技艺之类是也,另指异端之学、诸子百家之说。

钱穆:“小道,如农圃医卜,百家众技,擅一曲之长,应一节之用者皆是。

”可观:值得欣赏。

朱子:“小道皆用于世而不可无者,其始固皆圣人之作,各有一事一物之理焉,是以必有可观。

有将小道尽情抹杀,谓君子绝之使不兴于世,是说做邪道左道,非小道也。

”焉:兼词,于此。

致远:到达远处。

张栻:“致远谓达之于用,推之天下与来世也。

”泥:不通。

徐英:“泥者,有所滞溺也。

”是以:因此。

不为:不做。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勉人学为大道正典也。

虽曰小道,亦必有小理可观览者焉,然致远经久,则恐泥难不通,是以君子不学也。

《四书合讲》曰:此重经世远大之学。

虽百工技艺之小道亦足以济民生而资世用,必有可观者焉,然不过据于一偏,若推而致之远大,则恐有所窒碍而不通,是以君子惟用心于修己治人之大道。

钱穆曰:孔子之道大,博学多闻而一以贯之。

小道窥于一隙,执于一偏,非谓其无所得,就其所见所执,亦皆有可观;但若推而远之,欲其达于广大悠久之域,则多窒泥而难通,故君子不为也。

当与君子不器章参读。

江熙曰:圣人所以训世轨物者,远有体趣,故又文质可改,而处无反也。

至夫百家竞说,非无其理,然家人之规模不及于经国,虑止于为身无贻厥孙谋,是以君子舍彼取此也。

(小道:百家之说。

)《论语集说》曰:百家众技,犹耳目口鼻,皆有所明,非无可观也。

然不该不徧,以之致远,则恐泥而不可行耳,故君子不为也。

若夫通行乎天下后世而无弊者,其惟尧舜之道乎?张栻曰:尧舜之道,天下之达道也。

非尧舜之道,皆小道而已。

论语第十九原文与翻译

论语第十九原文与翻译

论语第十九原文与翻译《论语》这本书里的每一句话都是文言文,记录的是我国儒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

每篇文章虽内容短小,却很精妙,能够运用极少的文言文表达出精准、明确的内容和显然易见的道理。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第十九原文与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与翻译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译文:子张说:“读书人看见危险不惜牺牲生命,看见利益要想该不该得,祭祀时要想到虔诚,居丧时要想到悲戚,这样就算不错了。

”2、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译文:子张说:“对德行的实践不够坚强,对理想的信念不够深刻,这样的人不是有他不为多,无他不为少吗?”3、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

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贤与,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译文:子夏的学生向子张请教交友之道。

子张说:“子夏说了什么呢?”这位学生回答:“子夏说:‘值得交往的才与他交往,不值得交往的就拒绝他。

’”子张说:“我所听到的与此不同:君子尊敬才德卓越的人,也接纳一般大众,称赞行善的人,也同情未能行善的人。

我若是才德卓越,对什么人不能接纳?我若是才德不卓越,别人将会拒绝我,我又凭什么去拒绝别人?”4、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译文:子夏说:“就是一般的技艺也一定有他值得欣赏的地方;不过,长期专注于此,恐怕会陷入执着的困境,所以君子不去碰它。

”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文:子夏说:“每天知道自己所未知的,每月不要忘记自己所已知的,这样可以说是爱好学习了。

”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广泛学习,同时要坚定志节;恳切发问,同时要就近省思,人生的正途就可以找到了。

论语-子张篇

论语-子张篇

9 4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今译】子夏说:“即使是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是怕妨碍远大的事业, 所以君子不去从事。” 子夏说:“虽然都是些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用它来达到远 大目标就行不 通了。”
【注释】小道:小技艺。指农、医、百工之类。可观:可取。致远:追求远大的事业。 恐泥:恐怕有妨碍。泥:拘泥,妨碍。不为:不做。
9 11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今译】子夏说:“大节不能超越界限,小节有点出入是可以的。”
【注释】大德:重大德行操守,即大节。逾闲:逾越界限。逾:超过,越过。闲:阑, 借指范围,界限。小德:指平时的作风,即小节。
【评点】子夏认为涉身处世,要分辨和掌握行为的界线,是大节问题,还是小节问题。 子夏主张大德、大原则问题,不要轻越范围,不能违法,不可以轻易变更;对小节问题, 不要过于纠緾,不要过分责备,容许有伸缩的余地。宋太宗时,吕蒙正为相。宋太宗欲 任吕端为相。有人说:“吕端这个人很糊涂。”太宗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 涂。”决意任命吕端为相。可见宋太宗用人只看人之大节,小节不过分责备。吕端小事 糊涂,并不影响他担任宰相的重任。 这一章提出了大节小节的问题。儒家向来认为,作为有君子人格的人,他应当顾全大局, 而不在细微末节上斤斤计较。
9 9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今译】子夏说:“君子有三种变化,远望神态庄严,走到面前温和可亲,听他说话严 厉不苟。” 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看他的样子庄严可怕,接近他又温和可亲,听他说话语言严 厉不苟。” 【注释】俨然:庄严、肃穆的样子。即:靠近。
【评点】此章是描述一个君子的容颜气度。所谓“三种变化”,并非君子本身有此变化, 而是从交往者与君子的关系逐渐接近的角度来说的。这位君子,望去像庄重自持的样子, 自觉接受礼仪、礼节的约制;接近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一副仁人君子的风范;和 他交谈,严厉不苟,义正词严,咀嚼起来,发人深省。这不是一幅形神兼备的学生心目 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孔子的画像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论语子张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论语子张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论语子张【原文】19·1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译文】子张说:"士遇见危险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否哀伤,这样就可以了。

"【评析】"见危致命,见得思义",这是君子之所为,在需要自己献出生命的时候,他可以毫不犹豫,勇于献身。

同样,在有利可得的时候,他往往想到这样做是否符合义的规定。

这是孔子思想的精华点。

【原文】19·2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译文】子张说:"实行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而不忠实坚定,(这样的人)怎么能说有,又怎么说他没有?"【原文】19·3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

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译文】子夏的学生向子张寻问怎样结交朋友。

子张说:"子夏是怎么说的?"答道:"子夏说:'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绝他。

'"子张说:"我所听到的和这些不一样: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够赞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够的人。

如果我是十分贤良的人,那我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我如果不贤良,那人家就会拒绝我,又怎么谈能拒绝人家呢?"【原文】19·4 子夏曰:"虽小道(1),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2),是以君子不为也。

"【注释】(1)小道:指各种农工商医卜之类的技能。

论语十九篇注释及翻译

论语十九篇注释及翻译

论语十九篇注释及翻译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它被广泛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共分为二十篇,其中第十九篇是其中之一。

下面我将为你提供《论语》第十九篇的注释及翻译。

第十九篇的原文如下: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

注释:
子张,指孔子的弟子子张,名曰仲尼,字子张。

士,指有士人身份的人,即士人阶级的成员。

见危致命,在面临危险时,能够毫不犹豫地奋勇前进,甚至冒着生命危险。

见得思义,在见到利益时,能够深思熟虑,考虑是否符合道义。

祭思敬,在祭祀祖先时,能够心存敬意,恭敬行事。

丧思哀,在丧失亲人时,能够感到悲哀和惋惜。

翻译:
子张说,“士人在面临危险时能够毫不犹豫地奋勇前进,甚至
冒着生命危险;在见到利益时能够深思熟虑,考虑是否符合道义;
在祭祀祖先时能够心存敬意,恭敬行事;在丧失亲人时能够感到悲
哀和惋惜。

这样的人已经足够了。

”。

这是对《论语》第十九篇的注释及翻译。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子张篇原文及翻译

子张篇原文及翻译

子张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子张篇》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子张及其他孔门弟子对学习的态度、为人处世、治理国家等方面的理解和见解。

由于《论语·子张篇》的内容较多,我无法一一进行翻译。

但我可以提供一些该篇的原文及翻译,供您参考:
原文: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翻译:子张问做善人的途径,孔子说:“不留下脚印,也就不会进入屋子里。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原文:子贡问君子修己之道,子曰:“力行近乎仁。


翻译:子贡问君子如何修养自己,孔子说:“努力实践就接近仁了。


原文: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翻译:孔子说:“君子讲诚信但不拘泥于小信。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翻译:孔子说:“学习后及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
原文: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翻译:孔子说:“君子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以上是《论语·子张篇》的部分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子张第十九原文及翻译

子张第十九原文及翻译

子张第十九原文及翻译本篇记载的是孔子弟子的言论,包括子张、子夏、子游、曾子、子贡五人。

内容涉及学习、道德和人物,从中可以看出孔门弟子对孔子思想的传述和传播,对孔子形象的维护。

【原文】19.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译文】子张说:“士在见到危险的时候能够献出生命,见到利益的时候能够想到道义,祭祀的时候能够想到虔诚,临丧的时候想到哀痛,这也就可以了。

”【解读】子张给士画了一幅像。

【原文】19.2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译文】子张说:“遵守道德却不能发扬光大,相信道义却不能坚定地信仰,怎么能算作有?又怎么能算作无?”【解读】我的理解说的是知与行的关系问题。

【原文】19.3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

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译文】子夏的学生问子张关于交往、交友的问题。

子张说:“子夏怎么讲的?”回答说:“子夏说‘可交的就交往,不可教的就拒绝。

’”子张说:“跟我听到的不一样:君子贤德的人,同时接纳众人,嘉许好人而同情能力不足的人。

我如果是大贤人,对别人还有什么不能容纳的?我如果不是好人,别人将会拒绝同我交往,又怎么能谈得上拒绝他人?”【解读】子夏厚道老实,孔子以慎教而诲之,诫其泛交而受骗。

子张好胜偏激,孔子以泛交而诲之,令其容众而矜不能,克制其偏狂之弊。

孔子因材施教。

子张不知孔子所教不同,以自己所闻纠正子夏所教,也失之偏颇。

看来,生命的感觉极其复杂,不可以固化哪一种看法。

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原文】19.4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译文】子夏说:“任何小的技能,都一定有可观的地方,但是想要往远走就恐怕会拘泥,所以君子不做这些事情。

”【解读】我的理解,想干大事就要有大视野、大局观。

一起学《论语》19.13子张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一起学《论语》19.13子张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一起学《论语》19.13子张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一起学《论语》19.13子张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原文】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白话】子夏说:“仕之人有馀力就应该学习,学之人有馀力就应该从政。

”【释词】仕:从政。

钱穆:“仕与学,所事异,所志同。

”马融:“行有馀力,则可以学文也。

”优:有馀力。

《正义》:“人从事于所当务,而后及其馀,不泛骛也。

”学:学习先王之道。

《义疏》:“研学先王典训。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劝学也。

言人之仕官行己职,而优闲有馀力,则以学先王之遗文也。

若学而德业优长者则当仕进,以行君臣之义也。

郑汝谐曰:学,其本也;仕,其用也。

二者非相离也。

朱子曰:仕与学,理同而事异,故当其事者,必先有以尽其事,而后可及其余。

戴溪曰:仕与学一也。

盖仕而优,非学何以致此?陈祥道曰:仕而优则日有馀,故学;学而优则道有馀,故仕。

君子学以为己,仕以为人。

为己不忘乎为人,故不以学废仕;为人不忘乎为己,故不以仕废学。

非“念终始典于学”者,孰与此哉?然则不学而仕,则是未能操刀而制锦者也;仕而不学,则是得人爵而弃天爵者也;学而不仕,则是洁其身而乱大伦者也。

学而仕则仁,仕而学则智,惟君子为能尽之。

张栻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成己成物之无二致也。

其从容暇裕如此,终始于学而无穷已也。

钱穆曰:仕而学,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学而仕,所以验其学者益广。

此两语反复相因,而亦各有所指。

或疑学句当在仕句前,然学而仕,士之常;仕而学,则不多见。

子夏之意所主在此,故以仕句置前。

《檀弓》载曾子责子夏曰:“吾与尔事夫子于洙泗之间,退而老于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汝于夫子。

”则子夏晚年教育之盛可知。

本篇载诸弟子之言,独子夏为最多,岂以是钦?《论语或问》曰:仕优则学,为已仕者言也。

盖时必有仕而不学如原伯鲁者,故有是言;学优而仕,为未仕者言也,盖未有以明乎修己治人之道,则未可以仕耳。

子产于子皮有制锦之讥,而夫子亦说漆雕开之对,恶子路之佞。

一起学《论语》19.15子张篇——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一起学《论语》19.15子张篇——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一起学《论语》19.15子张篇——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一起学《论语》19.15子张篇——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原文】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白话】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他的容仪真是难能啊,但是还没有达到仁的境界。

”【释词】友:朋友。

张:子张。

难能:指容仪方面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

包咸:“言子张容仪之难及。

”《补疏》:“此文但言难能,未言所以难能者何在。

故下连载曾子之言‘堂堂’,知‘堂堂’为难能,即知难能指堂堂。

此《论语》自相发明之例也。

子张善为容,故云‘师也辟’。

”按:堂堂,有指貌言者,有指仪言者,总之是言外在也。

未仁:未达到仁的境界。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论子张材德也。

子游言吾同志之友子张,其容仪为难能及也,然而其德未仁。

《四书合讲》曰:此规子张以务实之意。

心驰于外,其于仁则未也。

袁氏曰:子张容貌难及,但未能体仁也。

郑汝谐曰:狂而进取,故为难能;不出于诚,去仁远矣。

王肃曰:子张不务立仁义之行,故子游激之以为未仁也。

戴溪曰:不仁与未仁不同。

不仁是心术之病,此小人之事;未仁是学术之病,学者容有之。

子张在圣门不得谓之“不仁”,但仁之为道远,非笃实力行,人未易至。

子张饰外不务实,如何并为仁,得此二子之所恨也。

子张有好高之病,无密察之功。

钱穆曰:子张务为高广,人所难能,但未得为仁道。

仁道,乃人与人相处之道,其道平实,人人可能。

若心存高广,务求人所难能,即未得谓仁。

【本章参考书目】《论语集解》《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全解》《论语新解》《论语意原》《石鼓论语答问》《论语补疏》《四书合讲》。

子张篇原文及翻译

子张篇原文及翻译

子张篇原文及翻译
【实用版】
目录
1.子张篇原文概述
2.子张篇的翻译
3.子张篇的意义和影响
正文
【子张篇原文概述】
《论语·子张篇》是《论语》的第十九篇,共有 25 章,主要记录了孔子的弟子子张的言行。

子张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他的言行举止深受孔子的赞赏。

这一篇的内容涉及到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如仁、义、礼、智、信等,对于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子张篇的翻译】
由于篇幅较长,这里选取几段典型的原文及翻译进行展示:
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言也,可使反之。


翻译:子张说:“士人遇到危险时,要勇于献出生命;见到有所得,就要考虑是否合乎道义;祭祀时要保持敬畏的心情,办理丧事时要表示悲哀。

他的言论,可以令人信服并效仿。


2.子张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翻译:子张说:“花言巧语,伪善面貌,这种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3.子张曰:“君子之道费而难,乱而丧其所为,已而为之,而获丰。


翻译:子张说:“君子的道路,实行起来艰难而费力,一旦混乱就会丧失其所应做的事情,但只要去做了,最终会取得丰收。


【子张篇的意义和影响】
《论语·子张篇》对于后世儒家学者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篇中涉及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为后世儒家学者构建道德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子张的言行举止也为后世儒者树立了楷模,启示他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儒家道德观念。

子张篇原文及翻译

子张篇原文及翻译

子张篇原文及翻译【实用版】目录1.子张篇原文概述2.子张篇的翻译3.子张篇的意义和影响正文【子张篇原文概述】《子张篇》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记录了孔子的弟子子张的言行。

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是孔子的著名弟子之一。

这篇文字通过记录子张的言行,展示了他的道德观、政治观和人生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子张篇的翻译】子张篇原文共二十六章,主要内容涵盖了道德、政治、教育、人生等方面。

以下是部分章节的翻译:1.子张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张说:“学习而不去思考是无益的,思考而不去学习则是危险的。

”)2.子张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张说:“有志向和仁慈的人,不会因为保全自己的生命而损害仁,只会为了成就仁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3.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去之,无愠色。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子张问:“令尹子文三次担任令尹,没有表现出高兴的神色;三次被罢免,也没有表现出愤怒的神色。

颜回真是贤人啊,他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的简朴生活,住在陋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样的困苦,但他却依然快乐。

颜回真是贤人。

”)【子张篇的意义和影响】《子张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道德观:子张强调学思结合,认为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这一观点对后世儒家学派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政治观:子张主张忠诚、仁慈、勇敢等品质,认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应该具备这些品质,这一观点对后世政治家的素质要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教育观:子张重视教育,认为教育对于培养人才、传播文化具有重要作用,这一观点对后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起学《论语》19.10子张篇——君子信而后劳其民

一起学《论语》19.10子张篇——君子信而后劳其民

一起学《论语》19.10子张篇——君子信而后劳其民一起学《论语》19.10子张篇——君子信而后劳其民【原文】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

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白话】子夏说:“君子获得了百姓的信任,才可劳使百姓;如果百姓不信任,就会认为劳役是损害自己。

君子获得了君上的信任,才可进谏;如果尚未获得信任,君上就会认为这劝谏是谤毁自己。

”【释词】君子:在位之人。

信:获得百姓的信任。

朱子:“信,谓诚意恻怛而人信之也。

”劳其民:劳使其百姓。

江熙:“民素信之,服劳役故知非私。

”以为:认为。

厉:犹“病”,损害。

江熙:“信不素立,民动以为病己而奉其私也。

”谏:进谏君上。

谤:谤毁。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论君子使下事上之法也。

君子若在上位,当先示信于民,然后劳役其民,则民忘其苦也;若未尝施信而便劳役之,则民以为从欲崇侈、妄加困病于己也。

若为人臣,当先尽忠于君,待君信己,而后可谏君之失;若君未信己,而便称君过失以谏诤之,则君以为谤讟(dú)于己也。

朱子曰:事上使下,皆必诚意交孚,而后可以有为。

《四书讲义》曰:此言君子信于上下为亟,非为劳谏避厉谤之术也。

《论语后案》曰:劳与谏必俟其信者,所谓同言而信,信其所称;同命而行,行其所服也。

《四书解义》曰:为劳民、谏君者计,则无不当以信为归。

若为所劳、为所谏者趋事赴功,乃其常分;所言、纳谏,乃其正理。

陈祥道曰:信著于民,然后劳之而不辞;信著于君,然后谏之而不疑。

《论语集说》曰:好逸恶劳,民之情也;惟恳切为民之意,先有以信乎其民,故其使民也而民任之,盖知其利乎我也。

喜顺恶咈,君之情也;惟笃实爱君之诚,先有以信乎其君,故其谏君也而君听之,盖知其忠乎我也。

苟民以为厉己,而君以为谤己,是亦诚意未孚于平日之素耳。

戴溪曰:欲信人,先从自信起。

自信甚难,所谓有诸己者是也。

至于使人信己,是使他人之心如我之心也,不是自信得熟,何以及此?那件事不是信了方做得成,故学问先从信起。

一起学《论语》19.11子张篇——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一起学《论语》19.11子张篇——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一起学《论语》19.11子张篇——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一起学《论语》19.11子张篇——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原文】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白话】子夏说:“为人大方面不要超越规矩法度,小处有所出入是可以的。

”【释词】大德:指为人处世的大节。

或谓大德之人。

逾:逾越、超越。

闲:本指门阑,即门框,引申为规矩法度。

朱子:“闲,阑也,所以止物之出入。

”孔安国:“闲,犹法也。

”小德:小节、小处。

孔安国:“小德不能不逾法,故曰出入可。

”《注疏》:“有时逾法而出,旋能入守其法,不责其备,故曰可也。

”出入:出去进来。

指所守不恒固。

【先贤精义】朱子曰:大德、小德,犹言大节、小节。

人能先立乎其大者,则小节虽或未尽合理,亦无害也。

《论语注疏》曰:此章论人之德有小大,而行亦不同也。

南轩张氏曰:惟大德不逾闲,而后小德可以出入。

其一出而一入,终不离乎闲之中,故曰可也。

苟大本之不立,而谓出入为可,则是小人之无忌惮而已。

刘宗周曰:大德如生死利害,关系纲常名教处。

不逾闲者,守道之严,不逾尺寸也。

人苟能勉力于大者,则小者或出或入,间可勿论也。

吴氏曰:此章之言,不能无弊。

学者详之。

(按:本章是方便说,是退而求其次也。

)唐文治曰:先儒云“细行必谨”,则小德亦何可忽?盖惟大德能不逾闲,而后小德可出入耳。

然学者求道之初,小德亦不容不慎,盖即小亦可以成大也。

《四书反身录》曰:论人与自处不同。

观人当观其大节,大节苟可取,小差在所略;自处则大德固不可逾闲,小德亦岂可出入?一有出入,便是心放,细行不谨,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是自弃也。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言人当先立其大者也。

观人者务得其大,治身者不遗乎小。

《书》曰:“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正未可谨于大而忽于细也。

魏征谏怀鹞,程颐规折柳,皆是此意。

盖修身克己贵乎严密,先儒曰:“克勤小物最难。

”【附录】陈祥道曰:《礼》曰: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也。

盖敦化则立本而有常,川流则应物而有变,与此同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子张篇及翻译
作者:佚名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

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

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译文
作者:佚名
子张说:“士遇见危险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否哀伤,这样就可以了。


子张说:“实行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而不忠实坚定,(这样的人)怎么能说有,又怎么说他没有?”
子夏的学生向子张寻问怎样结交朋友。

子张说:“子夏是怎么说的?”答道:“子夏说:…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绝他。

‟”子张说:“我所听到的和这些不一样: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够赞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够的人。

如果我是十分贤良的人,那我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我如果不贤良,那人家就会拒绝我,又怎么谈能拒绝人家呢?”
子夏说:“虽然都是些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用它来达到远大目标就行不通了。


子夏说:“每天学到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每月都不能忘记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叫做好学了。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住在作坊里来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撑握道。


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要掩饰。


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看他的样子庄严可怕,接近他又温和可亲,听他说话语言严厉不苟。


子夏说:“君子必须取得信任之后才去役使百姓,否则百姓就会以为是在虐待他们。

要先取得信任,然后才去规劝;否则,(君主)就会以为你在诽谤他。


子夏说:“大节上不能超越界限,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做些打扫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这些不过是末节小事,根本的东西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子夏听了,说:“唉,子游错了。

君子之道先传授哪一条,后传授哪一条,这就像草和木一样,都是分类区别的。

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随意歪曲,欺骗学生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终地教授学生们,恐怕只有圣人吧!”
子夏说:“做官还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学习,学习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子游说:“丧事做到尽哀也就可以了。


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可以说是难得的了,然而还没有做到仁。


曾子说:“子张外表堂堂,难于和他一起做到仁的。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人不可能自动地充分发挥感情,(如果有,)一定是在父母死亡的时候。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的孝,其他人也可以做到,但他不更换父亲的旧臣及其政治措施,这是别人难以做到的。


孟氏任命阳肤做典狱官,阳肤向曾子请教。

曾子说:“在上位的人离开了正道,百姓早就离心离德了。

你如果能弄清他们的情况,就应当怜悯他们,而不要自鸣得意。


子贡说:“纣王的不善,不像传说的那样厉害。

所以君子憎恨处在下流的地方,使天下一切坏名声都归到他的身上。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

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武王的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在人们中间。

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没有什么地方无文王武王之道。

我们老师何处不学,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传播呢?”
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贤。

”子服景伯把这一番话告诉了子贡。

子贡说:“拿围墙来作比喻,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仞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你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富丽堂皇,和房屋的绚丽多彩。

能够找到门进去的人并不多。

叔孙武叔那么讲,不也是很自然吗?”
叔孙武叔诽谤仲尼。

子贡说:“(这样做)是没有用的!仲尼是毁谤不了的。

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

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陈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恭了,仲尼怎么能比你更贤良呢?”子贡说:“君子的一句话就可以表现他的智识,一句话也可以表现他的不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慎重。

夫子的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够顺着梯子爬上去一样。

夫子如果得国而为诸侯或得到采邑而为卿大夫,那就会像人们说的那样,教百姓立于礼,百姓就会立于礼,要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顺;动员百姓,百姓就会齐心协力。

(夫子)活着是十分荣耀的,(夫子)死了是极其可惜的。

我怎么能赶得上他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