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冲突

合集下载

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自然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三个方面。

人与社会指的是人类在社会中的相互关系、互动和影响;人与自我指的是人类内心的思想、情感、意识和自我认知;人与自然指的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人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人类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是由人组成的。

人类通过社会与他人交往、互相合作、共同生活,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网络。

在社会中,人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通过交流、合作和竞争实现自己的利益和价值。

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既受到社会的制约和影响,也能够通过自身的行为和选择来改变社会。

人与社会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友情、爱情、师生关系、职场关系等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通过这些社会关系,人们获得情感支持、物质帮助、知识与经验的交流,同时也面临着竞争、冲突、压力等社会问题。

人与社会的关系需要相互尊重、理解和合作,才能实现和谐发展。

人与自我是人类内心世界的表达,是自我意识的体现。

人类具有思考、感知、意识和自我认知的能力,能够思考自己的存在、价值和目标。

人与自我的关系是一个持续的内省和成长过程。

通过反思和自我认知,人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欲望和情感,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人与自我的关系是复杂而多元的,包括个体的身份认同、自尊、自信、自律、自我实现等方面。

人们通过自我认知和自我改变,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

人与自然是人类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依赖于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

人类通过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水源、空气等资源,同时也对自然环境进行开发和改造。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开发和污染,导致了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

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人们需要意识到自己与自然的关系,采取积极的环保行动,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自然是构成人类生活的重要要素。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自然界的发展过程中,实践使人类渐渐从统一中分化成为一个特殊的物种,人类产生以后,就总是对自然有着这样那样改造,虽然从生态意义上来说人类还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但是从本质上说,人类更像是既想脱离自然、超越自然但又不愿离开自然的自身矛盾体。

离开了自然,人类就失去了生活的原材料,必然不能生存下去,但人类又不甘心自然的生存着,想要通过改造自然达到自己高于自然的生活。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

“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

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是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十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

人地矛盾的内涵名词解释

人地矛盾的内涵名词解释

人地矛盾的内涵名词解释人地矛盾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是人类活动与地球生态系统之间的冲突。

该矛盾的本质是人类在追求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的同时,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所产生的矛盾。

1. 人地矛盾的根源人地矛盾的产生源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缺乏认识,以及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淡漠。

随着人口的膨胀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需求不断增加,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环境破坏成为常态。

人类的活动包括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2. 人地矛盾的表现人地矛盾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资源过度开发:人类对土地、水资源、矿产等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

例如,大规模的石油开采导致油田枯竭,水土流失加剧,水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2) 环境污染问题:人类活动所释放的废气、废水、废弃物等污染物质对地球的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空气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土壤重金属污染等问题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3) 生态系统破坏: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采伐、开发以及对生境的破坏,导致了许多生物栖息地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森林砍伐、湿地消失、草原土地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给地球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3. 人地矛盾的影响人地矛盾带来了严重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影响。

(1) 经济影响: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导致生产成本上升,企业利润减少,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阻碍。

此外,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也给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

(2) 社会影响: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对居民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人们的健康受到威胁,大气污染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增加,水污染导致水源断缺,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3) 生态影响:人地矛盾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影响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了生物灭绝和生态平衡的破坏,进一步加剧了人地矛盾。

4. 解决人地矛盾的途径为了解决人地矛盾,人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社会问题概论

社会问题概论

第一章社会问题概论一. 社会问题的概念:(社会问题,也称社会病态、社会解组、社会反常或社会失调。

)社会问题是指在社会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

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阻碍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 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三.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1.社会病态论:主要受到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的影响。

其一,社会问题是违背社会道德期望的现象,或者社会本身就是不道德的社会。

其二,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

其三,关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早期社会病态论者多半侧重于从社会道德的重整以及个人品德的陶冶方面来解决社会问题。

2.生物社会论:其一,强调人的自然的、生物的和机体方面的因素与社会问题的关系,强调人的先天生理因素与社会问题的关系;其二,试图从生物和人类的生理方面来解释社会问题的成因,认为人们行为上的千差万别是由人的生物或生理本能决定的,一些人先天的生理因素使其行为造成社会问题,换言之,社会问题即由一些人先天生理因素所导致的某些行为现象。

3.社会解组论:其一,社会解组就是传统秩序的解体,也就是说社会生活“规矩乱了” 。

其二,社会问题源于社会解组,而社会解组的原因在于社会缺乏规范。

其三,社会解组论认为,解决社会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尽快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重建社会的均衡体系。

4.文化失调论:(奥格本)其一,社会问题就是文化失调的问题,是文化变迁中由于文化的各部分变化的速度不一致而产生的文化失调现象。

其二,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速度不一致的社会文化变迁。

5.亚文化论:亚文化论认为,社会问题的实质是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冲突问题。

当社会中存在的某些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发生大的矛盾和冲突即产生社会问题,或社会的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矛盾和冲突即是社会问题。

6.价值冲突论:其一,社会问题即是某些群体之间的价值不能相容共存的社会状况。

其二,当代社会是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价值冲突是社会的常态。

自然资源竞争与社会冲突

自然资源竞争与社会冲突

自然资源竞争与社会冲突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自然资源的有限性逐渐凸显出来。

各国为了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断争夺和竞争自然资源。

然而,在这个竞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冲突。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分析自然资源竞争与社会冲突的关系。

首先,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是导致资源竞争的主要原因之一。

比如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所必需的重要资源。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在一些干旱地区,由于水资源的不足,人们不得不在资源短缺的环境下生活。

这种情况极易引发社会冲突,例如水源争夺和水权纠纷等。

自然资源稀缺性不仅仅体现在水资源上,还存在于能源、土地和矿产等方面。

当资源供应不能满足需求时,社会的各个利益方将为了获取资源而展开激烈的竞争,甚至导致冲突的发生。

其次,自然资源的分配不均衡也是导致社会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其他地区则相对贫乏。

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会引发进一步的社会冲突。

富有资源的地区往往会受到其他地区的争夺和侵犯,这导致了一系列的边界冲突和领土争端。

此外,由于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社会不公现象凸显,群众不满情绪蔓延。

他们认为自己所拥有的资源不足以满足基本需求,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冲突的发生。

与此同时,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环境问题也是引发社会冲突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国家不惜牺牲环境来获取更多的资源,这导致了严重的环境破坏,如空气和水污染、土地退化等。

这种环境问题触发了公众的环保意识,人们开始关注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组织和社会团体通过抗议和运动来维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权益。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与政府和企业产生了冲突,因为政府和企业往往将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放在首位,而并不重视环境问题。

自然资源的竞争引发的社会冲突还包括资源非法开采和非法贸易。

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利用资源的不均衡和政府监管的缺陷,进行非法开采和贸易。

理解人与自然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理解人与自然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理解人与自然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和影响自然和社会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人类和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种关系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未来。

一、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命质量。

同时,人类的活动也在不断地影响着自然环境。

因此,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是一种双向的、不断变化的关系。

在现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对自然的侵蚀和破坏逐渐加剧,众所周知,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空气污染等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这些问题的出现,客观上反映了人类在与自然相互关系中的失衡。

因此,我们应该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二、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人类是社会的一员,社会环境对人类的行为和思想方式起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人类的活动也在不断地塑造着社会环境。

因此,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一种双向的、不断变化的关系。

社会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十分重要。

社会环境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人际关系等因素,都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

同时,人们的行为也在不断地影响着社会环境,人们的合理行为能够改善社会环境,而不良行为则会对社会环境造成破坏。

社会发展和人类行为对于社会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当人们认识到这一点时,就有必要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社会环境。

三、相互关系的相互作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彼此之间的影响不可分割。

人类依赖自然环境生存,但人类的活动也会破坏自然环境,从长远来看,这种行为会对人类自身造成巨大的影响。

同样,社会环境对人类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无论是文化传统、社会习俗、法律制度还是人际关系,都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探究小说中的冲突与解决

探究小说中的冲突与解决

探究小说中的冲突与解决在小说中,冲突与解决是推动情节发展和角色成长的重要元素。

本文将探究小说中冲突的类型以及不同的解决方式,并分析其对故事情节和角色发展的影响。

一、冲突的类型1. 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是小说中最常见的冲突类型。

这种冲突可以是两个角色之间的争斗、竞争或矛盾,也可以是主角与反派之间的对抗。

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常常是由于利益、价值观、性格差异等因素引起的,通过这种冲突,可以深入揭示角色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2. 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自然的冲突描述了主角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对抗。

比如在荒岛生存的故事中,主角可能要面对缺水、食物匮乏等自然环境带来的困难。

这种冲突能够考验主角的智慧、勇气和生存能力,使读者更加关注主角的成长和变化。

3. 人与社会的冲突人与社会的冲突展示了主角与社会制度、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

例如,主角可能要面对权威机构的压迫、社会不公等问题,通过与社会制度的对抗,主角可以不断探索自我、追求公平正义。

二、冲突的解决方式1. 对抗与战胜对抗与战胜是最常见的冲突解决方式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主角通过努力、勇气和智慧,战胜了冲突的事物或者克服了困难。

这种解决方式能够展示主角的成长和力量,给读者带来满足感和启示。

2. 妥协与和解妥协与和解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冲突的一种方式。

通过双方的沟通、交流和妥协,冲突得以解决。

这种解决方式能够传递出和平、友谊、理解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给读者以温暖和希望。

3. 自我反省与成长有时,冲突的解决并不是通过对抗或妥协,而是主角通过内心的反省和成长来实现。

主角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价值观的转变,从而解决了内心的冲突。

这种解决方式能够传达出自我认知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性,给读者以思考和启示。

三、冲突与解决的影响1. 推动情节发展冲突与解决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力量。

冲突的引入使得故事更加紧张、有趣,而解决过程则为故事提供了高潮和转折点。

通过恰当处理冲突与解决,作者能够引导读者跟随故事发展,保持阅读的兴趣。

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社会三者间关系

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社会三者间关系

在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必须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协调好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如何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中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吴晓江[内容提要]在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必须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协调好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三重矛盾关系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赖以发展的载体和基础。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面临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如何协调好这三重矛盾关系,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关键之举。

如何协调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21世纪头二十年,我们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且到21世纪中期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面临着两个突出矛盾,这就是****十六大指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过程中,“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从我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现状看,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有着很大的限制性条件的压力。

以常规能源而论,我国石油储量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值的17%,天然气储量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值的13%,煤炭储量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值的42%。

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发的突发事件,如地震、火山喷发、洪水等。

这些灾害在人类社会中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首先,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我们与自然的互动。

人类长期以来依赖自然资源生存和发展,并逐渐改变了地球的自然环境。

然而,这种改变也带来了更多的自然灾害。

例如,过度采伐森林造成的土壤侵蚀和山体滑坡,过度开发河流导致的洪水和水灾等。

我们的活动不可避免地与地球的自然规律发生冲突,这导致了更多的自然灾害。

其次,自然灾害也揭示了人类社会的脆弱性。

尽管我们在科技和工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自然灾害仍然能够给我们的社会造成严重的打击。

比如说,地震能够破坏建筑物,洪水能够淹没城市,干旱能够导致农作物歉收。

这些灾害暴露了我们对自然力量的无力感。

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很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这表明我们对自然力量的理解和控制还有待加强。

然而,自然灾害也给我们提供了机会去思考和改变。

面对自然灾害,人类社会不断从经验教训中汲取教益,并采取措施来减轻灾害的影响。

例如,我们建立了地震监测系统,以便提前预警地震;我们加强了防洪工程,以减少洪水带来的破坏;我们开展了植树造林活动,以防止土壤侵蚀和山体滑坡。

这些努力显示了人类社会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的进步和追求。

最后,自然灾害的发生也提醒了我们要保护自然环境。

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中,过度开发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已经给地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提醒着我们,保护环境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只有通过可持续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我们才能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并为人类社会创造更好的未来。

综上所述,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是复杂而紧密的。

我们与自然的互动决定了自然灾害的发生,而自然灾害也反过来促使我们去思考和改变。

通过不断的努力和经验积累,我们可以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并保护自然环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社会。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关系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下,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和人类勤劳劳动的作用,同时也深刻影响了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

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又影响着生产关系的变化,从而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类的生产活动依赖于自然资源和能源,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又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因此,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断逐步认识和适应自然规律的过程。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多地能够利用自然资源,并加工改造自然环境。

然而,这种过程也伴随着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只有通过不断地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维护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平衡。

再次,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矛盾斗争的过程。

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一方面,人类需要利用自然资源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过度利用和破坏自然资源又会影响自然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只有在处理好这些矛盾,并寻求更加和谐的发展路径,才能保障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只有在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处理好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寻求更加和谐的发展之路,才能更好地维护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角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引导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哪个出现问题都会对对方造成极大的影响。

下面我来说一些,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是构成人类社会的具有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第二、自然界的存在及其规律制约着人的活动及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可以在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合理的改造自然,同时改造自己。

第三、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社会发展的经济专业化、社会复杂程度、政治组织以及物质产品方面都是有着重大的影响。

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作为生物进化的最高阶段,是自然演化的产物,人的生命活动归根结底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

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矛盾突出自从上世纪中叶以来,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整个人类的生态与社会的持续发展。

虽然人们已经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但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人类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动手改造自然资源的能力越来越强。

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开展,科学技术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类对科学技术越来越依靠,种环境下人们对于人与自然的思考也变得越来越少。

科学技术的丰富让人类的精神变得比较空虚,对于自然资源的认识出现误解,人类陷入了唯利可图的怪圈,这种思想加剧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程度。

今天在我们高度文明的社会里,全球人口已经膨胀到70多亿,而且还在继续增长。

我们人类使用着各种先进的工具在开山打洞,挖矿修坝,地球上数不清的一道道疤痕,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态环境。

可是经济要发展,人总要过上舒适的生活,不可避免的产生海洋垃圾。

如今海洋垃圾已成为人类抛弃的工业废弃物的垃圾场。

我们该怎么办?人类社会的发展在所难免。

人类社会的将来发展方向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社会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小说中的冲突与解决

小说中的冲突与解决

小说中的冲突与解决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经常以冲突作为故事的核心驱动力。

冲突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可以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而解决冲突则是小说发展的关键,它为故事带来转折和高潮,引导读者思考人性、价值观及社会问题。

本文将探讨小说中常见的冲突类型以及它们的解决方式。

一、人与人的冲突1. 情感冲突情感冲突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小说中的冲突类型,它可以是爱情的纠葛、友谊的背叛或家庭的矛盾。

对于这种冲突,小说中的角色常常需要通过心灵的交流和妥协来解决。

例如,经典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与达西就通过相互了解和改变原有偏见,最终达到和解的目的。

2. 权力冲突权力冲突是指人们之间因利益和地位带来的矛盾。

小说中的主人公通常需要战胜或妥协与他们竞争的对手,实现自己的目标。

例如,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中,动物们为了争夺最高统治权而展开斗争,最终决定采取合作的方式,排除内斗,找到共同的利益。

二、人与自然的冲突1. 天灾人祸人与自然的冲突是指自然灾害、环境问题等与人类活动发生的冲突。

在小说中,这种冲突常常通过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斗争和应对来展现。

例如,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中,农民们在自然环境的巨大压力下,坚持抗争并最终找到了应对之道。

2. 人类与动物的冲突小说中也经常描写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冲突,特别是在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野生动物保护之间的矛盾。

解决这种冲突的方法可以是通过教育、法律和社会意识的引导,实现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

三、人与社会的冲突1. 阶级冲突阶级冲突是指社会不同阶层之间因资源分配不均而产生的冲突。

小说常使用阶级冲突作为背景,描述主人公通过革命、改革或个人努力等方式,从社会底层走向成功。

例如,《雾都孤儿》中的奥利弗·特威斯特通过追求正义和奋斗,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2. 伦理与道德冲突伦理和道德冲突是一种常见的社会性冲突,它涉及到个体和社会之间的价值观差异。

人物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冲突例子

人物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冲突例子

人物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冲突例子任何系统都是由中心事物与其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构成的。

没有无中心事物的环境,也没有无环境的中心事物。

人类生存系统,是由中心事物——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构成的,宏观宇宙系统中最复杂的开放性巨系统。

因为人类是自然界进化萌生的生物属种之一,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环境系统而存在和发展,所以从人类诞生那一天起,便和自然界(自然环境系统)结下了不解之缘。

共同构建成为以人类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系统。

但是,千万年以来,人类与生存环境系统之间的这种关系,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以前,人们的认识,基本上是一种不自觉的,服从人类自由意志的随意性本能行为。

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当人类凭借强大的生存能力,与环境系统(主要是自然环境系统)间的关系日益尖锐复杂以后,人类开始反思自己对待生存环境系统的行为和态度问题了。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探索和研究,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一种关系到人类和生存环境系统共同存在和发展关系的“可持续发展”观念逐渐形成。

下面我们从哲学视角切入,对这个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与人类生存系统的关系,进行一下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和分析。

文学作品中的冲突与对抗

文学作品中的冲突与对抗

文学作品中的冲突与对抗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其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往往通过刻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与对抗来呈现。

这些冲突与对抗既是作品结构和情节的基石,也是展现人性、社会现象、历史变迁等多个层面的重要途径。

从古代到现代,无论是史诗、小说、戏剧还是诗歌,作家们都善于利用冲突与对抗来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情感、表达思想,并揭示人类的复杂心理和社会万象。

首先,人与自然的冲突与对抗是文学作品中非常常见的一种。

人类自古以来就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但同时也在与之不断斗争。

经典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与四海龙王之间的战斗和浩浩荡荡的西天取经之旅,都是人与自然的冲突与对抗的典型。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他的“石头记”被视为他与命运、现实世界的对抗的象征。

同时,许多自然主义文学作品也将自然环境作为主要冲突元素,如鲁迅的《草地》、骈文的《风雨哈佛梦》等,这些作品通过自然环境与人的对抗,揭示了人类在自然力量面前的渺小与无力。

其次,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与对抗在文学作品中同样占据重要位置。

人性的复杂性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无处不在。

经典名著《红与黑》中,男主人公尚贝尔的人性的复杂性与他与其他人之间的种种矛盾及冲突,使得小说充满张力与吸引力。

而《傲慢与偏见》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种种误解、冲突与对抗,既反映了个人之间的矛盾,也体现了社会等级观念和道德标准对个人关系的影响。

此外,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与对抗也是文学作品一个重要主题。

社会作为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存在着利益和权力的角逐,造成了各种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

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中,主人公的对抗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无药可救的冲突的集中体现。

马克•吐温的《哈克•费恩历险记》以年轻的哈克•费恩为视角,揭示了种族歧视、社会不公和人性扭曲等社会问题,强调了个体对社会价值观的质疑与反叛。

冲突与对抗不仅仅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创作手法,更是作家们表达人性、展示社会现象、探索人类命运的重要途径。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与自然——关系、冲突和合作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与自然——关系、冲突和合作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与自然——关系、冲
突和合作
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人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自然是指我
们所居住的地球和其中的各种自然资源,而社会则是指人类在这个地
球上组成的社会团体。

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但却经
常出现冲突和合作。

首先,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包括了一系列的相互作用。

人们在
不断地对自然进行开发和利用,从而获得生存所必需的资源。

然而,
这种开发和利用的方式却也可能会对自然造成破坏。

比如,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挖掘和使用,导致了大气污染和全球气候变化。

而许多生态系统也经常因为人类的活动而受到破坏,致使物种灭绝、
水资源枯竭、土地贫瘠等问题不断出现。

除了这些冲突之外,社会和自然之间也存在着合作的关系。

自然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能够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同时也能够为我们
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例如净化水质、防止洪水、生产食品等等。

因此,
人类需要更加聪明的方法来有效地利用这些生态系统服务,使之能够继续为我们提供贡献。

另外,社会和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涉及到一些社会经济问题,例如土地所有权、生态补偿等等。

例如,人们需要对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问题负责,同时也应该尝试重新构建我们的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这可以通过更好的科学规划、组织决策以及整合政策和财务资源实现。

总之,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社会的发展需要自然资源的支持,而自然也必须得到人类的保护。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智慧地利用自然资源,同时也要遵守环境规定,采取保护措施,以确保我们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处。

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与矛盾

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与矛盾

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与矛盾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着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与矛盾。

个体,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与社会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却又存在着冲突和矛盾。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

首先,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没有个体就没有社会,个体是社会的组成部分。

个体通过参与社会共同生活、发挥自己的作用,为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做出贡献。

社会的各种机构和制度也为个体提供了保护和支持,使得个体能够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

然而,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矛盾。

个体的需求和利益与社会的规范和规定可能存在冲突。

个体会根据自身的利益和欲望追求自由和个性的发展,而社会需求个体服从规则和秩序,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这种矛盾在个体与社会之间产生了摩擦和冲突。

个体与社会之间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权力和自由。

个体渴望拥有自由意志,追求自己的目标和幸福。

然而,社会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往往需要对个体实施一定的权力限制,以确保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权力和自由的平衡是个体与社会关系中的一大挑战。

此外,个体与社会之间还存在着价值观和道德的冲突。

个体有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但这些准则可能与社会的道德规范产生冲突。

社会通过道德规范来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而个体则追求自己的幸福和价值实现。

这种冲突可能导致个体面临道德抉择和内心的挣扎。

在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中,教育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教育是让个体适应社会、传承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渠道。

通过教育,社会将自己的规范和期望传递给个体,引导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然而,教育也有可能限制个体的思维和创造力,对个体的多样性和独立思考产生负面影响。

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矛盾的解决,需要维持权力与自由、价值观与道德之间的平衡。

社会应该尊重个体的权利和个性发展,同时强调个体的责任和义务。

个体也应该在追求自己利益和愿望的同时,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

而教育则应该注重培养个体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得个体能够自由发展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

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

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人类作为一个智慧的物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进化与发展。

然而,在我们追逐繁荣和幸福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根本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和未来的走向。

本文将探讨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并尝试找到可能的解决方案。

第一,就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

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中,而我们的行为正对这个环境造成着巨大的影响。

过度的资源开采、污染的排放以及气候的变化,都在逐渐破坏地球的生态平衡。

我们需要反思我们对环境的态度,采取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保护地球资源,并寻找清洁能源的替代方案。

第二,就是贫富差距的问题。

在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过着富足的生活,而另一部分却面临贫穷和困苦。

这种不平等分配的现象严重地削弱了社会的凝聚力,并产生了各种社会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实现更加公平和包容的社会制度,并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第三,就是人类对于未知的恐惧。

我们对未来和未知的恐惧是普遍存在的。

我们害怕死亡和失去,我们害怕失败和孤独。

这种恐惧驱使我们去追求安全和稳定,但也限制了我们的成长和创新。

我们需要学会面对这种恐惧,勇敢地探索未知,超越自己的舒适区,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第四,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人类是社会动物,我们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和互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面对利益冲突、意见不合和文化差异等问题,这些问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困扰。

我们需要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商,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最后,令人困惑的是,人类存在的意义问题。

我们常常问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或者“我们的存在有何价值?”这些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因为每个人对于人生的理解和追求是不同的。

我们需要在人生的旅途中找到自己的意义和价值,从内心深处寻求满足和幸福。

总之,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是多种多样且复杂的。

环境问题、贫富差距、对未知的恐惧、人际冲突以及人生意义等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解决。

人类文明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冲突与协调

人类文明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冲突与协调

人类文明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冲突与协调作者:卢晓莉,张家强,王恒桓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21期摘要:人与自然关系从本质上说,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它是人类生存所面临的基本关系,是人类文明的基本内容,它不仅可以从不同层次影响和制约人类的生存,也会因人的能动作用而不断发生变迁。

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视角看,人与自然关系在外在分离甚至对立的大框架下,经历了从以自然为主导到以人为主导的历史嬗变。

在此过程中,随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冲突与协调冲突的张力下,从自然威胁人类生存的激烈冲突逐渐演变为人类威胁自然进而威胁自身的激烈冲突。

这种状态迫切需要在生态文明的框架下,通过推进人与自然关系从外在分离状态向内在融合状态的跃升得以有效改善。

关键词:人类文明;人与自然关系;冲突协调;生态文明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232-03一、人类文明视野下的人与自然关系(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文明的基本内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在整个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居于基础地位。

文明作为展示社会的进步、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指标,它产生于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从内涵上讲,它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人类在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改造人和自然关系的实践过程中,围绕着满足人类需要而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光辉灿烂的文明。

从这一角度来看,文明概念本身就内在地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文明内涵的必然要义,是文明的内在要素,也是贯穿于所有文明形态始终的一个基本主题。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状况从不同层次制约和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生活于自然界之中,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自然作为人类从事物质和精神生产的基础,为人类的维持生存和繁衍生息提供了水、阳光、空气等基本的生态资源。

离开这些自然资源,人类就难以生存下去,更谈不上繁衍和发展。

叙事冲突分类

叙事冲突分类

叙事冲突分类
叙事冲突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分类:
1. 人物与自然的冲突:这种冲突主要指人物在与自然环境交互时产生的矛盾和冲突。

例如,在恶劣天气下进行的户外活动,人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冲突就很容易出现。

2. 人物与人物的冲突:这种冲突主要指人与人之间因为利益,观念等方面的冲突。

例如,在商业交易中,由于双方利益纷争,双方可能就会产生冲突。

3. 人物与社会的冲突:这种冲突主要指人物与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矛盾和冲突。

例如,在社会道德与法律的约束下,人物也有可能产生冲突。

4. 人物与自我内心的冲突:这种冲突主要指主人公在选择和自我认识上的矛盾和冲突。

例如,在面临人生抉择时,人物内心的挣扎和决策过程就可能充满了冲突。

以上几种冲突类型都能够很好地展现出作品中主人公内心的矛盾、成长和变化,是故事情节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文学中的conflict

文学中的conflict

文学中的conflict在文学作品中,conflict(冲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它是推动故事发展和角色演变的关键因素。

冲突可以是内在的,也可以是外在的,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出各种形式,如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人与自然的冲突以及人与社会的冲突等。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文学作品中的冲突。

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是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

这种冲突可以是亲密关系中的矛盾,比如家庭成员之间的争吵、朋友之间的误解等。

在《红与黑》中,主人公朱丽安与他的父亲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朱丽安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的命运,而他的父亲却希望他按照传统的方式过一种稳定的生活。

这种冲突不仅反映了社会的阶级矛盾,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人与自然的冲突也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形式之一。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复杂的话题。

在《白鹿原》中,作者陈忠实通过讲述白鹿原上的故事,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冲突。

白鹿原的村民们与自然环境中的干旱、洪水、瘟疫等灾难作斗争,同时也面临着人类之间的纷争和欲望的冲突。

这种冲突不仅考验了人类的智慧和勇气,也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

人与社会的冲突也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社会对个体的限制和压迫常常引发冲突。

在《1984》中,乔治·奥威尔描绘了一个极权主义社会中的冲突。

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试图反抗党的统治,追求自由和真相。

然而,社会的强大力量使得他的努力徒劳无功,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这种冲突不仅反映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矛盾,也探讨了权力与自由的辩证关系。

冲突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

例如,冲突可以是战争、政治斗争、意识形态的冲突等。

在《战争与和平》中,列夫·托尔斯泰通过描绘拿破仑战争对俄罗斯社会的影响,展现了战争与和平之间的冲突。

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描写,作者展示了战争给个体和社会带来的痛苦和破坏。

这种冲突不仅考验了人类的智慧和勇气,也反映了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之间的复杂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冲突
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冲突--我看霍桑的《红字》
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冲突--我看霍桑的《红字》
2007-01-31
文学理论论文
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冲突--我看霍桑的《红字》
关于霍桑《红字》的主题,学者们有着不同的理解。

在众多评论中,最耐人寻味的,当属美国评论家尼娜·贝姆教授的观点:《红字》是一部描绘自然人与社会人分岐的小说。

尼娜·贝姆提到“(‘市场’)这个场景显示在个人与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之间原先具有的一致中出现了一个可想而知的分歧,一道裂隙。

”[1]而事实上,整部小说或多或少反映了自然的个人与社会的个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这种冲突试着达成某种一致,最后以一种相融状态结束。

谁胜?谁负?《红字》中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冲突可从两个层次来理解。

首先是代表自然人利益的一伙人与代表社会人利益的一伙人之间的冲突;然后是每个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冲突。

一、作品中代表自然人利益的主要是女主人公海斯特及其女儿珀尔,而代表社会人利益的是两个情敌丁梅斯德与齐林窝斯霍桑将海斯特追求自然人利益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海斯特看来,追求爱情这是个人的事,与社会、道德、宗教无关。

所以她形式上虽然接受了惩罚胸前佩带红色A字,而在思想上却“没有接受惩罚她的那些社会道德规范”[2]。

而且这一罪之罚的形式标志A字也被她绣得光彩夺目,并成为“她进入别的女人不敢涉足的领域的通行证”。

为拯救行将失去生活勇气的牧师,海斯特劝牧师离开小镇,到自由美好的地方生活,过一家三口的正常生活这也是自然人最起码的要求。

珀尔的存在本身便是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矛盾。

作为“自然”的产物,爱的结晶,珀尔来到世上,其与生俱来的“自然”品质在作品中得到充分渲染。

珀尔与太阳、森林融合为一体,
与狼成为朋友,说明珀尔是自然的一部分。

正如尼娜·贝姆教授所说,“她具有清教徒所竭力否定的一切自然的品质。

”而珀尔的存在作为一种惩罚,使海斯特想起自己的罪恶。

珀尔在行使“社会”对海斯特的监控权利,只要海斯特做出违背社会约束的`事情,珀尔就会提醒她(如海斯特摘掉A,珀尔不认她的一幕)。

因而福格勒在《霍桑的小说》中将珀尔看成“是将海斯特的通奸始终呈现在她的面前,使她怎么也无法逃脱她自己行为所招致的后果。

”[3]丁梅斯德,这个受过良好的教育,文雅而持重的年轻牧师,在教区中担任至高的社会责任,是教区里德才出众的人物,自认自己是教区中最神圣的人,并笃信自己是“受上帝的招呼”,作为上帝的替身来从事牧师工作的,自然应该被仰慕、被爱戴。

他忍受严酷的精神折磨是为了维护加尔文清教教义并奢望通过为教民们超渡、赎罪、布道以达到内心平安,但七年过去了,这种奢望却一天也未得到满足。

最终以死亡来向上帝谢罪。

从这一点来看,丁梅斯德已失去人的自然属性,成为清教教义的工具。

老齐林窝斯本应是位受害者的形象,但他选择了向情敌复仇,这也是在维护17世纪新英格兰的社会公德及当时的妇道。

海斯特与两个男人的冲突,一个表现在追求幸福的家庭生活与维护教义,牧师形象的矛盾;另一个表现在追求女人真正的幸福与坚守妇道之间的矛盾。

二、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冲突集中表现在几个人物身上海斯特的自然属性是真实的,她的社会属性却是虚伪的、虚假的。

因而她不存在两种属性(两个自我)的矛盾,她自始至终都只有一个自我。

表面上看,海斯特“诚实”地“招认”了自己的罪行,并“顺从”地接受社会、宗教、法律对她的惩罚。

但她内心深入并没有一刻顺从过。

在《红字》第十九章中,她将A字摘掉仍在林间地上。

这表明她憎恨这一切。

她始终游离于社会之外,并伺机逃离社会。

是社会抛弃了她还是她抛弃了社会?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冲突的焦点体现在丁梅斯德身上。

“他充当着牧师和情人的双重角色,是宗教与自然,社会与人性之间冲突的一个焦点。

”[4]这里的宗教、社会正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内容,而自然与人性则是人的自然属性的内容。

表面上丁梅斯德充当着众人信服的、虔诚的牧师,置所应负的责任于不顾,内心虽也受着煎熬,但却能若无其事地布道,这说明他的社会属性一开始战胜了自然属性,并长达七年之久。

然而追求正常人生活的渴望却一刻也未停止过,在《红字》第19章中丁梅斯德谈到,“你无法想象,我的心里多么害怕这次会面,又多么渴望
它!”一语道破其矛盾的自我。

他接受海斯特的怂恿,准备一起逃往英国之事,也说明他追求自然的强烈愿望。

《红字》中第20章“身陷迷宫的牧师”着力描写了经过林间会面后的牧师,其自然属性开始复苏,并且这种力量一经觉醒便占胜了他外强中干的社会属性,以一种令他自己吃惊的不知疲倦的活力克服了路途上的一切困难。

一时间,“整个教堂外观显得如此陌生,却又如此熟悉,致使丁梅斯德先生的头脑在两种想法之间摆动不已:要么迄今为止他只是梦中看到它,要么此时他是在做梦”。

这表明了他在追求自由、幸福的正常人生活与维护其原有的社会地位,名望之间摇摆不定。

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在他体内短兵相接。

他的自白可以表明此时的主场:“我并不是你们当作是我的那个人!我已经把他留在那边森林里啦……,去吧,去寻找你们的牧师,看看他那消瘦的身躯,憔悴的脸颊,他那白皙、饱满突出、布有痛苦皱纹的额头是否像一件被丢弃的衣服那样被掷在那儿了!”这表明丁梅斯德要与过去的自我社会属性的一面一刀两断。

并终于在他作了激动人心的节日宗教宣讲之后撕下“牧师”的面纱,现出“情人”的本色。

“经过复杂痛苦的内心斗争,‘人性’终于获取了胜利”。

[5]至于老齐林窝斯,表面上看他在维护婚姻的社会地位,主张妇女坚守妇道,向情敌复仇以讨回自己做丈夫的权力及尊严俨然一个道德裁判者的形象。

这也是其社会属性的外在表现。

但内心是在满足其报复的私欲和在心理上,精神上折磨别人的快感。

这是他自然属性中最阴险的一面。

三、启迪个人组成了社会,个人的愿望形成了社会的规范。

但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间又存在着差异,于是就产生了矛盾,因而也就有了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矛盾。

社会力量是强大的,在现实中自然力量无法战胜社会力量。

小说家通过作品来表达对理想、梦想的想往自然占胜社会。

笔者以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矛盾冲突为线索,释读作品,目的是从另一角度赏析作品,如能得到同行的认可,或许会为更全面地分析《红字》拓宽思路。

[1][2][4][5]霍桑著,周晓贤、邓廷远译:《〈红字〉霍桑作品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3]福格勒:《霍桑的小说》,俄克拉何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4页。

[杨志宏辽宁教育学院外语教育研训部讲师沈阳110032](责任编辑:李希华)09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