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古罗马教育的特点

合集下载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教育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教育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教育古罗马人的民族性格与其教育的关系1、注重实用精神,因此不重视音乐和体育。

2、重视法律,如《罗马法》,出现了专门掌管法律的人员。

3、尚武精神和爱国精神,如罗马帝国的出现。

古罗马文化与古希腊文化之间的关系古罗马与古希腊文化可以说是继承的关系。

古罗马的教育深受古希腊教育的影响,但同时并没有失去本民族的特色,而是将古希腊文明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古罗马文明。

作为军事上的征服者,古罗马人并没有鄙视被征服者的文化习俗,而是积极的吸收、学习和改造,并将其传承于后代。

用一句可以说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之间的关系:“古希腊人是天才般的创造者,古罗马人是天才般的实践者”。

试比较古代斯巴达和雅典教育体制:古希腊完成从氏族制度向奴隶制转变之后,形成了奴隶制城邦国家。

在众多希腊城邦中,斯巴达和雅典最具有代表性,二者的教育体制既有共同之处,又各具特色。

相同点:(1)教育都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

(2)都重视体育训练。

由于奴隶制城邦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因此斯巴达和雅典非常重视体育训练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斯巴达和雅典都实行严格的出身体检制度。

(3)教育体制都比较完善。

斯巴达和雅典都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教育体制,对儿童不同年龄阶段所受的教育有比较严格的规范。

不同点:(1)教育管理者不同。

斯巴达的教育由国家控制,雅典的教育虽然国家重视,但并不完全控制和完全干预教育细节,国家只负责16-20岁青年教育,因此私人办学比较兴盛。

(2)教育类别不同。

斯巴达的教育又称为武士教育,雅典教育又称为公民教育。

(3)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不同。

斯巴达教育史为了培养武士,雅典教育是为了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

(4)教育内容不同。

斯巴达主要强调的是军事技艺和道德教育,雅典的教育内容则是多样化的,包括德智体美等方面。

古希腊“三哲”1、苏格拉底“产婆术”含义:“产婆术”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用于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得出结论的方法,也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问答法、精神助产法。

第三章古罗马教育

第三章古罗马教育

3、帝国后期基督教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兴起
罗马人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识,笃信宗教; 泛神论,多神教信 每个家庭都有专门祭神的地方,都有自己的保护神。每项 政治或军事活动,都需要事先通过占卜了解神意。 罗马宗教的显著特点是它的形式主义,只要求严格按固定 程式行事,遵守各项禁忌,而不管真正的信仰如何。 帝国晚期基督教的兴起 公元394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皈依了基督教,后来将基 督教树立为国教。
二、古罗马教育
(一)罗马教育基本特征——孟禄《教育史》 罗马精神在许多方面与希腊精神相反,而在一些方面,它又 是对后者的补充。尽管罗马有着与希腊相同的社会制度,建立了 与希腊相似的城邦国家,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他们自己的文化, 但是他们却走了一条与希腊根本不同的发展道路。罗马人不是那 种为陶醉于主观感受状态中的人,他不安于过一种静思默想、鉴 赏美的事物、智力充分活动的生活。他的精神更多具有一种特征, 即为一些外在目标而奋斗,为实现他自身思想生活之外的种种具 体的目的而努力,同样,他们也为实现一些对其同胞们有价值的 具体成就,甚至是直接的物质目的而尽力。
一、基督教的产生及其传播 公元1世纪产生 是被压迫者对强权反抗的精神力量 2世纪后,统治者统治臣民的工具 4世纪初,皇帝宣为合法宗教 4世纪末,成为罗马国教
基督教教育的兴起
二、教育活动 初级教义学校:面向成人 教义、教规 高级教义学校:面向青年 基督教理论与世俗文化教育
28
三、古罗马著名教育家
外国教育史
第三章 古罗马教育
教师教育学院 姚雯雯
第三章 古罗马教育 一、古罗马历史概况 二、古罗马教育 三、古罗马教育家和教育思想
法国奥朗日古罗马剧院
埃涅阿斯的传说,亚尔
巴龙伽王国建立。阿穆 留斯夺取哥哥依米多尔 的王位,杀死侄儿,强 迫侄女做女祭司。

古罗马教育

古罗马教育
古罗马教育
• 古罗马教育概述 • 古罗马的学校和教育系统 • 古罗马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 古罗马教育的影响和启示 • 古罗马教育的人物和事件
01
古罗马教育概述
古罗马教育的历史背景
古罗马文明起源于意大利中部,随着 领土扩张和政治统治,古罗马文化逐 渐成为欧洲和地中海地区的中心。
古罗马教育受到古希腊哲学和文化的 深刻影响,特别是斯多葛学派和伊壁 鸠鲁学派的伦理思想对古罗马教育观 念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初级教育
古罗马的初级教育通常在文法学校进 行,主要教授阅读、写作、数学和地 理等基础知识。
中级教育: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
文法学校
文法学校是古罗马的中等教育机构,主要教授古罗马和希腊的文学、历史和哲 学等课程。
修辞学校
修辞学校是培养政治家和演说家的专门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演讲技巧和辩论 能力。
高等教育:法律学校和哲学学校
法律学校
法律学校是古罗马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主要教授法律知识和法律实务,培养法 律人才。
哲学学校
哲学学校是古罗马培养哲学家和思想家的专门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 批判性思维能力。
03
古罗马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教育内容
文学
古罗马教育重视文学的学习,包 括阅读、写作和修辞等,旨在培
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考核标准
考核标准主要依据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表达能力、思维能 力、实践能力和道德品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04
古罗马教育的影响和启示
对西方教育的影响
奠定西方教育基础
古罗马教育为西方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教育理念、课程设 置、教学方法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传播古典文化
古罗马教育注重古典文化的传承,通过教育将古希腊文化传播至整 个罗马帝国,进而影响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古罗马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古罗马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古罗马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一、古罗马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对其的点评(一)古罗马教育思想的特点古罗马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制度、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发展变化而体现出不同的特征。

罗马教育的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罗马教育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

共和早期体现的是家庭教育的特征,即典型的家长制教育。

共和中期教育发展表现的特征即罗马传统教育向希腊化教育转变。

共和晚期至帝国初期教育进一步完善,给后世西方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具体来看,古罗马教育思想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密切相联系;2.重视道德教育;3.教育思想更具操作性而少思辨性;4.“兼容并包,百家争鸣”;5.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具有较强的时代性;6.始终具有统一的教育指导思想(二)古罗马教育思想点评中国古代教育与古罗马教育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重视道德教育;倡导实用,较少思辨;始终具有统一的教育指导思想等等。

即使是在当代中国这些也是我们倡导的,这些相似之处为中国教育向古罗马教育进行借鉴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

虽然古罗马教育具有各种各样的不足,但是倡导道德教育、重视家庭教育等思想即使是在当代仍然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这些为中国教育向古罗马教育进行借鉴提供了必要性。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真正强大不是在于地域的广阔、物产的丰富和人口的众多,而是在于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而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基础。

因此,我们要重视教育的作用。

当下正值我国经济体制深化改革、政治民主化加速前进,这些都需要教育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可是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举步维,因此我们应该向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进行借鉴。

古罗马教育思想不仅在西方世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深化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古罗马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启示(一)学习古罗马“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文教政策古罗马的教育思想是在吸取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第四章 古罗马的教育

第四章 古罗马的教育

教育目的: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
3.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
4.论学前教育 (重视,及早进行)
教育内容:先希腊语,后拉丁语,再同时学
教育方法: 避免提前学习,否定超常儿童
使教育成为娱乐
27
“早熟的鲜有结好果者”

“他们既没有真正的力量,也没有深厚的 根基,他们不过像是撒在地面而过早萌芽的 种子;不过是看来犹如稻子似的杂草,未到 收获的季节就变黄而结出干瘪的穗子,就他 们的年龄来说,他们的成就令人高兴;但他 们的进步已到此为止。而我们的惊奇也就随 之减退。”
16岁以后 成为公民 服兵役
2
二、古罗马共和后期的教育
(一)初等教育(7-12岁) 放任
7岁入学,以“十二铜表法”为主, 道德格言,读写算等 (文字教育)
教师:报酬很低,社会地位低下 生源:平民子弟 收费:私立的
方法:死记硬背,体罚
教学条件简陋,不受社会重视
3
古代罗马共和后期的小学
帝国
时期
前30年—
帝国政经
转向衰败
忠诚的
官吏、顺民
国立学校
公元476年 高度发展
16
第三节 基督教早期教会教育
一、基督教的产生及其传播

公元1世纪产生
是被压迫者对强权反抗的精神力量

2世纪后,统治者统治臣民的工具
4世纪初,皇帝宣为合法宗教 4世纪末,成为罗马国教
17
二、教育活动
初级教义学校:面向成人 教义、教规
教学:形式主义 出现大学萌芽:建立罗马大学 出现专门的法律学校,专门的医学校、 建筑学校、机械学校
15
时期 共和
时间
社会特征
文化教育 保持本

第三章古罗马的教育

第三章古罗马的教育
第三章 古罗马的教育
古希腊的历史结束后,古罗马崛起。古罗马是继古希腊 后西方又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希腊人喜欢沉思,注重理论,因此哲学家辈出,生活在 理想主义时代;而罗马人擅长实际,法政人才甚多,而道 路建筑、桥梁搭盖与罗马式宫殿等,都是罗马民族留下来 的文化遗产。 罗马在共和时期就挑选了希腊辩士所看重的雄辩学说, 一来比较实用,二来适合于共和政体之下人民的口味。因 此,雄辩家、演说家便成了罗马人梦寐以求的教育理想人 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百家讲坛风采
三、评价
1.贡献 昆体良集古希腊罗马教育经验之大成,在着重阐 述演说家培养问题时,对教育、教学方法提出了 有价值的简介,为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教学理论 奠定了基础。 2.局限 昆体良作为罗马帝国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其 教育思想中有不少消极错误的东西,应加以历史 的分析和判断。
思考
古罗马培养雄辩家(演说家)的教育, 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何启示?
第一节 古罗马教育概况
一、共和国时期的教育
1.共和早期 奴隶制初级阶段,经济发展落后 以培养农民、军人为宗旨的教育 尚未出现学校,家庭教育为主 教育内容:以道德-公民教育为核心 记诵《十二铜表法》
2.共和后期 1)通过侵略扩张,成为地中海的霸主 2)主要特点是培养优秀公民和杰出的演说家为目的 3)仿照希腊教育形式建立学校 初等教育:罗马小学 读、写、算 中等教育:文法学校 希腊文、拉丁文 高等教育:修辞学校 修辞学、哲学、法律、数 学、天文、音乐等,培养演说家和雄辩家。
5.论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 昆体良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 根据差异调适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成功的重要方法 2)最早提出了分班教学的初步设想 班组教学的优势? 班级授课制的源头

外教史,古罗马共和时期的教育

外教史,古罗马共和时期的教育

共和时期罗马教育的真正发展是在共和后期。开始 形成较为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共和后期罗马的教 育主要包括: (一)初等教育(7-12岁) (二)中等教育(12-16岁) (三)高的成文法典。因传说刻在12块铜 表上而得名。它的颁布与平民反对 贵族的斗争有关。平民要求编纂成 文法典,以限制掌握司法权的贵族 官员随意解释习惯法的专横行为。 《十二铜表法》内容庞杂,包括民 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习 惯法的汇编。法律条文反映了罗马 奴隶占有制社会早期的情况。十二 铜表法对贵族滥用权力作了一些限 制,按律量刑,贵族不能再任意解 释法律,是后世罗马法的渊源,对 于中世纪和近代欧洲法学也有重要
第四章 古罗马的教育
第一节 共和时期的教育
古罗马历史概述
古罗马的历史一般可分为三个时期: 王政时期: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末 共和时期:公元前6世纪——前27年 帝国时期:前27年——公元476年
古代罗马共和时期的教育 • 一、共和早期的教育
• 二、共和后期的教育
一、共和早期的教育
旨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主要是农夫和军 人。这一时期还没有出现学校,教育是在家庭中进 行的,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家庭教育。早期的罗马人 有许多传统美德,诸如孝道、勇敢、果断、节俭等, 这些成为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主要内容。公布后的 《十二铜表法》成为儿童必读的教材。通过它,儿 童得以学习法律知识。儿童至十六岁,对其进行家 庭教育的任务便告完成。
影响。
在共和前期,罗马教育处于初步发 展阶段。从教育的形式看,这时的罗马 教育主要是一种家庭教育。从总的方面 看,共和前期的罗马教育是一种以培养 农民、军人为宗旨的教育。
二、共和后期的教育 对外扩张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影响也 很明显,罗马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也吸 收了外来文化,主要的是希腊的文化教 育。

第4讲 古罗马的教育

第4讲 古罗马的教育
思考题: 1、古罗马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及与古希腊
的联系? 2、昆体良的教育思想及在教育史上的贡献?
我想,不需费很多时间就可以证 明:灌输良好的教训是多么好, 要消除已经根深蒂固的缺点又是 多么困难,因为接手的教师要肩 负两重责任,要消除错误教学的 影响比从头教要困难得多。
在教学中,方法是最重要的。
21(B)。在西方教育史上,古希腊( )是最早提出学前教育思想的人。A.苏格拉底 B.柏 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昆体良
22(A)。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双语教育问题的是( )。A.昆体良 B.西塞罗 C.奥古斯 丁 D.柏拉图
23(A)。在教育作用方面,强调天性、习惯和理性的共同作用,引出后世关于遗传、环 境和教育的三者关系论争的人物是()。A.亚里士多德 B.卢梭 C.裴斯泰洛奇 D.柏拉图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帝国的 一个行省巴勒斯坦地区,是犹太教的一个分 支。
早期基督教宣称“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号召教徒互相帮助、患难与共,吸引了一大 批被压迫、被奴役的人们,在罗马帝国迅速 传播。后期基督教宣扬逆来顺受,君主是神 的代表,基督教徒要尊敬君主,公元325年 基督教被定为罗马帝国国教。
8(C)。公元前200年前后,( )成为了著名的学术研究中心和高等教育的中心。A.巴黎大学B.伦敦大 学C.雅典大学 D.吕克昂
9(B)。在西方古代教育史上,提出教育目的在于实现个人的“灵魂转向”,主张“寓学习于游戏”、 “学习即回忆”的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奥古斯丁
2、共和后期的教育:在对外扩张过程中 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以希腊文化为模式带 有本民族特色的学校制度:希腊式学校和拉 丁语学校。
(1)初等教育(7-12岁):内容简单、设施简 陋、体罚盛行、教师地位很低、对象是平民子弟。

外国教育史 古罗马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 古罗马的教育

(三)伦理学和德育
2、禁欲主义
奥古斯丁的禁欲主义是其原罪论的派生物。他每天采取 斋戒和鞭打自己身体的办法,来到到禁欲的目的。这种用鞭 打而强行克制并进而扑灭人的任何情欲的办法,以后在中世 纪的修道院学校和大教堂学校中颇为盛行。
第二部分:
帝国时期的教育
一、历史背景
公元前30年,共和政体结束,罗马将军乌大维 称帝,罗马从此进入帝国时期。在帝国时期,由于 政体和社会各方面条件的重大转变,罗马教育出现 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
二、教育变化
(一)教育管理:加强对初级学校的视察和监督 (二)教育机会逐步缩小 (三)由于专制政体的建立,通过演说而获得权力、
昆体良(Quintinlianus),古罗马帝国时期 的雄辩家、著名教育家。主要著作为《雄辩术原理》 一书。它是一部雄辩术的教程,也是一部教育著作。
(一)教育作用
昆体良充分肯定教育的巨大作用,认为大多数 人都具有基本相同的天赋,都能敏捷地、灵敏地学 习。
昆体良虽然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但 他也认为教育的基本作用并不是绝对的。
二、教会教育
从公元2世纪开始,为了传播教义、吸收教徒, 基督教会先后开办了初等教义学校和高等教义学校 等教育机构。初等教义学校是教会最早设立的初等 教育性质的学校,其目的是对原来信仰“异教”的 皈依者,高等教义学校则以培养神职人员为宗旨。
二、教会教育
基督教成为罗马的国教以后,公元395年罗马帝 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的 基督教特别热衷用基督教精神改变教育的性质。与 此同时,教会便开始自办学校。在西罗马,世俗学 校逐渐衰亡,教会学校取而代之。
三教学论2教学原则与方法1反对体罚2适度原则主张学习与休息相间3教学明白易懂4提问促使学生思考提高教学效果四关于教师的论述1教师应当是才德俱优言行一致的人2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3教师应当热爱学生以父母般的感情对待学生4教师应熟悉所教学科内容才可能有效地教学5教师应当深入了解学生的心里特征个性才能和倾向更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三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奥古斯丁augustinus354430年是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创立了基督教宗教哲学体系

外国教育史03《古罗马的教育》PPT课件

外国教育史03《古罗马的教育》PPT课件
4
3、教育阶段
–家庭教育阶段:
母亲保育 父亲教育
–社会教育阶段
同伴社会教育 军事教育
0——7岁 7——16岁 16——17岁 18——19岁
5
4、教育内容
– (1)读写算 – (2)宗教教育 – (3)法律教育
十二铜表法为每个公民必读的“教科书”
– (4)道德教育
勇敢、果断、孝道、谨慎、节俭等
– (5)体育 – (6)农业教育
教育作用:巨大但不绝对,以天性为基础 教育任务:培养良好道德 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 学前教育:
20
1、教育目的:雄辩家的培养
与西塞罗一样,昆体良也主张把培养善良而精 于雄辩术的人作为教育所达到的基本目的。他 认为,一个雄辩家既要擅长雄辩,通晓各种有 价值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才能,同时也应具有 崇高的思想、高尚的情操,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 教育要培养的是善良且精于雄辩术的人,其中善 良是第一位的
– 雄辩家的主要任务是宣扬正义和德行,指导人们 趋善避恶
23
4、论学前教育
重视早期教育
– 幼儿能说话前后便应对其进行教育 – 一次所教不宜过多
幼儿应当学习字母、书写和阅读 第一次提出双语教学问题 重视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
– 教育方法应当注意不要让儿童还不能热爱学习的 时候就厌恶
仁爱、礼让、谦和等品质,还要有文化修养,
18
二、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基本情况 – 古罗马帝国时期著名的
修辞学家和教育家,西 方教育史上第一个由国 库支付薪金的雄辩术教 师。 代表著作 – 《雄辩术原理》 (《 论演说家的培养》),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专 门研究教学理论的著作
19
(一)教育观
教育目的:培养雄辩家

古代罗马共和时期教育

古代罗马共和时期教育

古代罗马共和时期教育从公元前6世纪古罗马建立了共和政体至公元前1世纪帝制的确立,这一时期称为共和时期。

这一时期的教育一般又分为共和早期(公元前3世纪以前)和后期(公元前3世纪后)两个阶段。

共和早起教育公元前3世纪以前,罗马的经济以农业为主。

公民除务农外,还需参战。

这时的教育基本上是农夫、军人教育。

当时的家庭既是经济单位,也是教育单位。

父亲在家庭中处于绝对支配的地位,母亲也极受尊重。

孩子最初由母亲抚育。

男孩从7岁起,由父亲教以各种生活、生产知识和技能。

狭隘闭塞的小农经济、古老的家长制以及宗教信念,使罗马人非常讲究孝敬长辈。

崇拜祖先、尊重传统、遵守法纪和效忠国家是每个公民的天职。

此外家庭还培养儿童具有勇敢、果断、严肃、诚实、谨慎和节俭等品德,古代罗马教育因此道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也占重要的地位。

有的家庭也由父亲教给孩子一些读、写、算的知识。

自公元前451~前450年,奴隶制国家的法律十二铜表法公布后,此法就成了儿童学习的重要内容。

儿童也学习角力、骑马、投枪、游泳,并训练其忍耐酷暑严冬侵袭的能力。

男孩到16岁,就到军队中服务。

贵族子弟入伍前,往往还要经过一年准备。

由父亲把儿子委托给一个有名望的人管教,青年向他学习从事公职所需要的知识和经验。

女孩7岁后仍由母亲教导,学习家事。

共和后期教育公元前3世纪,罗马开始大肆向外扩张,罗马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奴隶制大大地发展了,经济空前繁荣。

从此。

罗马的文化、科学、教育,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

希腊文化以思辨哲学为核心,推崇文雅教育(见自由教育);罗马文化则强调实效,注重培养具有实际才干的政治家和管理者。

两种文化的融合,逐渐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古希腊罗马文化。

公元前146年,罗马人征服了希腊,希腊大批教师来到罗马办学。

罗马逐步形成了以希腊学校为模式的教育系统。

初等教育。

7~12岁的男女儿童入私立小学接受初等教育。

小学校舍设备简陋、教师的社会地位低下,收入菲薄。

教学内容是读、写、算。

浅析古罗马共和国前期女性教育的特点

浅析古罗马共和国前期女性教育的特点

重 视 程度 差 别 ,罗马 女 性 的 家庭 教 育 还 是 局 限于 一 定 的
范围内。 在 所 能 查 到 的史 料记 载 中 , 对女 性 的 教育 仅 限 于 上层贵族家庭 , 如 曾记 载 格 拉 古 兄 弟 的母 亲科 尔 纳 利 亚
需 要大 批农 夫 和战 士 , 还 需要 能 够虔 诚 敬神 、 孝敬 长辈 、 勤 俭 持家 、 相夫 教子 、 忠贞 贤顺 , 并且 能 够 多多 生育 的罗马 人
们允许 罗马女性 接受和男性 一样 的教育 。七 岁 以后 , 父母对
子女 的教育 分工负 责 , 母亲 承担对 女孩 的教育 , 从 此母 亲成 为女孩 教育 的主要 承担者 。 女 孩要 跟母 亲学 习如何 持家 , 掌 握家庭 主妇所必 需的相关 知识和技 能 。在对 女孩 的教育上 ,
的妻子 。但 我们 可 以看 出当时罗 马对女 性 的教育 的 目的就 是 培养合 格 的罗马公 民的妻 子 。所 以在 教育 内容 上造成 以 实 际需要 为主 ,与现实 生活没 有联 系 的教育 内容 一般很 少
“ 不仅年轻妩媚 , 而 且 颇 有 教 养 。她 广 泛 阅读 。 能 演奏 七
弦琴 , 亦擅长数学, 在 哲 学方 面 的讨 论 中也 能发 表 有 根 据 的见解 。她 多才 多 艺 ,只要 一 出现 便 立 即引 起 人 们 的 注 意” 。C 3 ] 因 为 以前 父 母 没 有 受 到 良好 的 教 育 , 所 以 造成 罗
涉及 。应该 说 。 这 也是 罗 马人重 视实 际 、 讲求 效用 的价值 观
母亲 , 而且 通过这 种教育 不 断推动 罗马文 明的进 步和提 高 ,
并体现 出了非常鲜 明的特点 。 罗马共 和 国早 期 .对 女性 的教育形 态 和场所 以 家庭教

古罗马的教育

古罗马的教育

谢 谢!
丘 比 特
二、古罗马共和后期的教育
• 社会背景: • 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罗马通过对外战争不断扩大其 版图,以此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和奴隶。在农业生产中广泛 利用奴隶劳动,奴隶制经济迅速得到了发展,商业随着版 图的扩大也日益发达起来。但经济的发展也激发了奴隶与 奴隶主之间、平民(失地农民、手工业者等)与贵族之间、 拥有大量土地的元老院贵族与商业金融贵族之间的各种矛 盾和斗争,进而引发了政治斗争,如:“前三头同盟(克 拉苏、庞培、凯撒)”和“后三头同盟(安东尼、屋大维、 雷必达)”。最后走上了帝制。因此在这样的政治经济基 础下形成和发展了此时期的学校教育制度。
• 以上社会特点基本上决定了罗马共和早期的教育特征 教育形式: 家庭教育。家庭既是经济和生产单位,也是 教育中心,父母则是最主要的老师。其中“家长制”最为 出名,家长(父亲)对子女操有生杀大权。 教育内容:1. 道德——公民教育(敬畏神明、孝敬父母、 钟爱邦国、遵守法律) 2. 农业生产的知识与经验。3.农 民品质(勤劳、节俭、朴实) 4. 军事知识技能(骑马、 角力。(男童) 5.文化教育偏少(简单的读、写、算) 包括以下民谣、诗歌和《十二铜表法》。 教育目标:既是合格的农夫,又是勇敢的士兵。
• 古罗马的教育
古罗马的三个历史时期
公元前8~前6世纪:王政时期
公元前6~前1世纪:共和时期(早期+后期) 公元前1~公元5世纪:帝国时期
古罗马的历史

古罗马地处地中海的中部,原是意大利半岛上 的一个小城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 适宜于农业生产。远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居民在此 定居。不过,古罗马人的祖先并不是这些开拓者, 而是公元前2000年从北方南下的印欧语系的一个分 支,他们创造了古罗马的青铜文化和铁器文化。公 元前800年,古罗马部落中的一个分支——拉丁部 落联合其他部落,在台伯河河口建立了罗马城,逐 渐形成了罗马国家。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通过战 争,不断扩张领土。以至后来不断强盛起来。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奴隶社会的教育思想(一)古印度的教育(1)原因:受印度的种姓制度影响。

(2)教育目的:培养下一代婆罗门1、婆罗门教育(3)教育内容:《吠陀》(4)教育形式及教师:家庭教育为主,教师为古儒(5)特点:古儒利用年长的学生充当助手,协助教师把知识传给其他儿童。

后被英国教师贝尔袭用,成为英国19世纪盛极一时的导生制2、佛教的教育:1、具有民主精神,认为四种种姓都可修行;特点:2、学术自由,鼓励不同流派;3、使用地方语进行教学,容易理解;4、内容广泛且质量较高;古希腊教育(一)斯巴达与雅典教育的对比1、定义:是指在古希腊传授文法、辩证法、修辞学为职业的智慧的教师。

2、教育目的:培养人们从事政治活动,更好地处理个人和社会、国家事物间的能力3、教育内容: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道德教育4、性质:实际上属于高等教育的性质5、意义:智者派教育丰富了古希腊的教育思想;通过游走各城邦,扩大了受教育对象,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创立了“三艺”;认识到教育与道德、政治的关系,明确了教育对国家的重要作用。

(三)“西方三哲”1、苏格拉底(1)教育的目的与作用:发展的人的自然禀赋和培养治国之才(2)教育任务:培养道德(首要任务)、探求知识以及增进健康。

(3)教育内容:德育、智育、体育(4)教育方法:产婆术——即用讨论问题的问答方式与人谈话,但不直接告诉其结论,而是指出问题引导其得出最后结论。

它包括:讥讽(通过提问题使对方承认无知)、助产(帮助对方得到问题的正确答案)、归纳(找出其本质和共性)、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

2、柏拉图——《理想国》(1)、B.C387年,柏拉图学园创立——在学园中即开展教育活动,又进行学术研究;教授哲学、算术、天文等科目;教学形式与方法多样,但以“苏格拉底式”的问答法占重要地位。

学院的环境为柏拉图的教育与学术活动生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学前教育:由于儿童早期可塑性大,讲授内容以讲故事、做游戏和简易的音乐唱歌活动,采用模仿的方法。

古罗马时期的学校制度

古罗马时期的学校制度

古罗马时期,随着帝国的繁荣和文化的繁荣,教育逐渐成为罗马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罗马时期的学校制度经历了从家庭教育到公共教育的转变,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阶段在古罗马早期,教育主要在家庭中进行。

父亲是家庭的主要教育者,他们负责传授孩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读写算术、道德和家庭价值观等。

在富裕家庭中,还会雇佣专门的奴隶来教育孩子。

这一阶段的教育以传授实用知识为主,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

二、公共教育阶段随着罗马帝国的繁荣,公共教育逐渐兴起。

这一阶段的教育分为初级学校、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

1. 初级学校初级学校是罗马教育体系的最低一级,主要招收7-12岁的孩子。

学校以阅读、书写、计算和《十二铜表法》等内容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

初级学校通常由私人教师授课,学费较高。

2. 文法学校(拉丁语学校)文法学校相当于中等教育机构,主要招收12-16岁的孩子。

学校以教授拉丁语和拉丁文学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文法学校的教学内容还包括文法、作文、罗马神学、音乐等。

文法学校最初以教授希腊文和希腊文学为主,后来转向以教授拉丁语和拉丁文学为主。

3. 修辞学校修辞学校是罗马教育体系中的最高一级,主要培养政治家和官吏。

学校以修辞学为主要教学内容,强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辩论技巧。

修辞学校的教育培养目标由培养雄辩家变为为国家培养官吏,学习内容主要是修辞学,但修辞学已蜕变为粹纯外表的‘雄辩’。

三、学校管理制度古罗马时期的学校管理制度较为严格。

国家对学校进行干预,对初等学校实行国家监督,把部分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改为国立,以有利于国家对学校的直接控制。

同时,国家提高学校教师的待遇,加强对教师的控制,把教师由私人聘任改为由国家教育机关直接委派。

四、教育目的古罗马时期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忠诚于帝国的顺民和官吏。

教育内容注重实用性和政治性,旨在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政治能力的公民,以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古罗马教育的特点摘要:古代罗马教育在积极吸取希腊教育精华的基础上,不但用自己的创造精神丰富了希腊文化的宝库,并且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形成了适合自己国家需求、颇具古罗马特色的教育新模式。

罗马不仅在西方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同时对于我国目前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发展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亦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关键词:古代西方教育;古罗马教育;改革作为在西方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古罗马教育,在教育实践、教育思想、教育制度等方面上也表现出其独有的特色。

古代罗马的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随着社会制度、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发展变化而显现出不同特征。

共和早期体现的是家庭教育的特征,即典型的家长制教育。

共和中期教育发展表现的特征即罗马传统教育向希腊化教育转变。

共和晚期至帝国初期教育进一步发展完善,给后世西方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本文目的就是结合古罗马教育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从纵向剖析古罗马教育的新特点。

一、兼容并蓄,百家争鸣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古罗马就通过不断征战扩大其版图,逐渐成为囊括地中海沿岸的大帝国,教育方面也积极吸收来自东西方不同文明而得到多样化的发展,体现出兼容并蓄、百家争鸣的特点。

首先,表现在对古希腊教育的继承方面,3世纪中叶,罗马征服意大利中部和意大利南部的希腊殖民地,成为意大利境内的最强者。

2世纪中叶又扑灭了希腊的反罗马运动,从此成为地中海的主人,文化教育方面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罗马在征服希腊后,大量吸收模仿希腊的文教政策,希腊的语言、教师、学校类型、教学内容等被奉为珍宝,竞相追求,差不多被完全承袭下来。

后来在罗马就出现了几乎平行的两种学校系统,一种是希腊式学校,一种是拉丁语学校。

其次,这方面的特点主要是体现在多种教育思想的交互融合。

一方面“希腊三杰”的教育思想对罗马教育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另一方面罗马本土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例如,西塞罗和昆体良的雄辩术教育思想,以及奥古斯丁的宗教教育思想等都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更好的发展了古罗马的教育。

第三,笔者认为在古罗马教育中存在着多种教育方式的并存发展。

例如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并存、世俗教育和宗教教育并存、公立学校和私立的法律学校并存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在古罗马教育史上,无论是对待战败国的文教政策、五花八门的教育思想还是类型迥异的教育方式,其都采取了兼收包容,互相促进的政策,这无不体现了其兼容并蓄、百家争鸣的特点。

二、物我两用,推陈出新尽管罗马教育是以接受和继承希腊教育为基础,但这种继承并非简单的模仿和盲目的重复;而是在有意识地保留自己民族教育特点和长处的前提下,结合自己国家的现实状况,进行吸收和融合,在改造并发展希腊学校教育的前提下,推陈出新出了属于自己的新变化。

在教学内容上,无论是从初等、中等甚至到高等教育,罗马人都是有针对性、有选择地接受希腊教育中适应本民族发展的内容。

这一点在当时的“文法学校”中表现地较为明显。

虽然罗马的“文法学校”中继承了许多希腊式“文法学校”中开设的课程,例如算术、几何、天文、历法等。

但这些科目几乎毫无例外地都带有“注重实用”的拉丁色彩,就像算术用来训练人们在商业和贸易中精于计算、几何用于丈量土地和规划建筑设施、天文用于制订日历、音乐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以便在讲演时能更好地掌握语调。

对希腊的“修辞学校”,罗马人也是作了一些保留性的发展。

一方面,继承希腊修辞学校中培养雄辩家所需的课程;另一方面,又根据社会实际,开设法律、医学、建筑、机械等课程。

形成了与今天职业大学类似的法律学校、医学学校和建筑学校等,以培养大批实用性人才。

昆体良对教学论的研究恐怕是罗马在发展学校教育过程中做出的最大“新”贡献。

他在所著的《雄辩术原理》一书,可以说是集希腊罗马教育思想和经验之大成,是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最高成就。

他的分班教学、学科并进、早期教育、重视教师作用、反对体罚、强调对学生天生禀赋的了解等教育思想如果和古希腊时期一些教育家的观点相比较,无疑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当罗马出现诸如西赛罗、贺拉斯、昆体良等文学巨匠和教育大家后,希腊式的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才逐渐在罗马受到冷落,后来更适于保持和发展本国文化教育的拉丁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在罗马纷纷建立。

罗马在既继承又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适应自己本国教育发展的独特拉丁文化教育。

三、文武并济,休戚相关这里的“文”是指古罗马的教育在对学生文学修辞素养方面的重视。

在罗马共和后期以及帝国时期出现的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无论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发展,都是文科性质浓厚的办学方式。

文法学校起初以学习文法为主,教学方法是讲解、听写和背诵,目的是掌握读写说的能力。

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文法学校的教学逐渐趋向形式主义化,并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学分析教学法。

修辞学校在古罗马属于高等教育阶段,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精通修辞和文字的雄辩家,主要课程是学习希腊作家的文学作品。

以至于后来形成了教师与学生致力于在文字上咬文嚼字,在辞藻上争奇斗巧的学习风气。

就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出现的专门教授法律的私立学校,其主要教学方法也是以阅读和背诵为主。

古罗马教育的这些现象无不体现出重视文科教育的特点。

但是,古罗马在重视文教的同时,并没有忽略“武”教的发展。

这里的“武”主要是指两个方面:第一是指古罗马共和时期的教育形式主要是“农夫——军人”教育,然而这种教育模式以古罗马长期征战的社会背景为存在依据,由于罗马城邦与毗邻城邦之间的平凡战争,所以这种类似“武夫教育”的教育形式在共和早期确实为其版图的扩张,政权的巩固做出了贡献。

第二,“武教”就是指古罗马的“体罚”教育。

体罚与教育自古以来就形影相随。

尤其在古代阶级社会,人们往往把两者模糊笼统地混为一体。

而古罗马是民族性格暴烈而又尚武、视权力意志为圭臬的国家,所以体罚在教育中表现的就更为淋漓尽致。

古罗马以它的“家长制”出名,父亲拥有绝对的权威,掌握子女的生杀大权。

共和时期和父亲主要对儿子进行作为农夫和军人的实际教育,相对的文化教育占的比重很小。

在罗马帝国时期的“体罚”教育又是被教师所利用。

古罗马的儿童似乎在这种“武夫”教育原则下,练就了坚忍不拔,英勇善战的品质。

就是后来出现的基督教教育中的禁欲主义教育思想,即通过斋戒和鞭笞自己身躯的办法来达到禁欲的目的,也是“体罚”教育在奥古斯丁教育思想中的体现。

“文教”和“武教”刚柔并济,在古罗马教育发展过程中互相结合,共同使教育向前发展。

四、重器轻道,顾此失彼罗马人偏爱战神玛斯,而希腊人最爱智慧女神雅典娜,可见一方偏于行动,另一方偏于思考。

许多史学家认为罗马的历史便是一部战争史,罗马的形成乃至最后成为地跨三大洲的庞大帝国无不是通过战争和政治斗争来实现的。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曾像罗马那样,有效地统治着广阔的区域和众多的人民,有着大规模的政治机构。

同时,罗马人清晰的思想和发达的法律机构,是与罗马人的实践精神分不开的。

“她的有价值的东西是实践性的,而不是理论性的;她是一个物质奇迹的建造者,而不长于哲学系统;她是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者,而不是理想主义者。

”虽然古希腊的哲学思想曾经光辉灿烂,但是公元前3世纪以后,随着希腊奴隶制的崩溃,希腊的哲学发展也进入暮年期。

当时流行的各种哲学学派都不再寻求客观世界的奥秘和规律,却游离于现实与社会之外,转而把追求心灵的平静、摆脱尘世间的烦恼作为哲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把个人幸福和快乐置于头等重要的位置。

这对视国家民族利益和家庭、宗族荣誉高于生命的罗马人而言是难以接受的。

总之,希腊哲学之花不适宜生长在罗马土壤上。

也许是古希腊教育教学思想的光芒过于耀眼,相比之下古罗马在思想精神生活方面就略显逊色,基本上是在古希腊灿烂思想光辉的遮掩下注重“雄辩术”“角斗术”等实践技能的培养。

并且没有很好地把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有力的结合起来,是罗马教育发展的一大憾事。

在文教政策上体现的这种特点,使得思想界、文化界丧失了创造力,社会精神生活死气沉沉,日趋简单化、模式化。

笔者觉得是古罗马教育由盛转衰的原因之一。

五、遐迩文明,源远流长在各古代文明当中,罗马的文明更加直接、广泛、深远地影响了后世西方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教育的发展。

正如恩格斯所言:“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虽然说西方社会文明在渊源上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希腊时期,但它却是通过罗马所传承保留下来的。

罗马文化对后世西方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比起希腊文化所起的作用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例如:在语言文字上,现在西欧各国使用的语言均建立在古罗马的拉丁字母基础上;在建筑上,古罗马的建筑样式和风格在当今世界的许多地方仍广为流传;古罗马还对西方历史,甚至对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均产生了直接的、深远的影响。

教育作为罗马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影响也是相当深远的,所以古罗马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的源头地位是无可厚非的。

很多在当时颇为先进的教育实践和教学思想,不仅为其自身文化教育的繁荣发达、军事力量的不断强大、经济实力的不断巩固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更是对以后欧洲社会和世界教育的发展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我国,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同时,我们依然可以从古罗马教育发展的特征中汲取经验教训,从而对教育所产生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所具备的历史功能加深认识。

使我们更积极自觉地肩负起促进教育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促进民族昌盛的历史重任。

努力建立起光辉灿烂、适应中国现代化需要的新型文教政策。

参考文献:[1][古罗马]阿庇安.罗马史(上\下卷)[M].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古罗马]昆体良.昆体良教育论著选[M].任钟印,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英]R.H.巴洛.罗马人[M].黄韬,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4][德]奥托·基弗.古罗马风化史[M].姜瑞璋,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5]杨共乐.罗马史纲要[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6]曹孚,腾大春,吴式颖,姜文闵.外国古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7]黄福涛.试论古罗马对希腊教育的继承与发展[J].教育史研究,2009,(3).[8]陈砚玲.古代古罗马教育发展特征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9]姬庆红.古罗马初级教育体罚现象论析[J].教育评论,200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