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大众传播学第三章
• 香农—韦弗模式 • 《传播的数学理论》
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 WHO • Says what • In which channel • 谁(传播者) • 说什么(讯息) • 通过什么渠道(媒介)
• To whom
• With what effet
• 对谁说(受传者)
• 有什么效果(效果)
拉斯韦尔的五个W模式
•
人际传播的动机、目的和功能最终都要 落实在人际关系上。 • 人际关系P90
(二)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身势语的传播功能
• • • • • 强调语言 补充语言 代替语言 控制语言 表达超语言的意义
•
•
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
外观形象既包括身高、体形、脸型、 发型等身体特征,也包括通过服装、饰物、 随身携带品的使用等形成的氛围特征。
三、人际传播与库利 的“镜中我”
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镜中自我”概 念: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 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 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镜中我包括三层意思:
• 1、我们想象自己在周围人们心目中的个人形象。 • 2、我们对他人的这种认识进行解释。 • 3、由此形成自我和自我意识。
感受器: 动物体表、体腔或组织内能接受内、外环境刺激,并将之转换 成神经过程的结构。 效应器: 传出神经纤维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一起称为效应器。
人体有: 信息接收装臵——感官系统 信息传输装臵——神经系统 记忆和处理装臵——大脑 输出装臵——发声等表达器官及控制这些 器官的肌肉神经
人内传播的特性(P85)
•
•
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域
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域一、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域: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这五种不同的传播类型实际上也是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
二、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1)传播者。
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2)受传者。
又称信宿,指的是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受传者并不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它可以通过反馈来影响传播者。
受传者同样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3)讯息。
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讯息和信息的区别:一般而言,信息的外延更广,它包括讯息在内。
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
在传播过程研究中,学者们通常使用"讯息”的概念,是为了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是意义完整的互动。
(4)媒介。
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5)反馈。
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其速度和质量因媒界渠道的性质不同而不同。
三、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1)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
社会成员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就是我们所说的传播关系。
(2)考察信息传播,要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是人类特有的两种生产活动之一,属于上层建筑的生产和再生产。
它在受到社会经济基础运动规律制约的同时,受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更为直接。
(3)精神生产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一个社会中精神生产的性质,取决于这个社会精神生产力的水平和精神生产关系的状态。
第4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传播学教程-第三版课件)
模式是指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 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双重性质:①模式与现实事物具有 对应关系,但又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描述,而具有某种 程度的抽象化和定理化性质;②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对应, 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或素描,因此, 一种理论可以有多种模式与之相对应。模式虽然具有不完 全性,但它是人们理解事物、探讨理论的一种有效方法。
5.反馈 (feedback)
受传播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 是—个多要素互动的动态过 程。
什么是模式?
P59 所谓模式……
“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其结 构与现实的或预料的现实的结构相同。但模式本身并 非一种解释,只是在表述理论方面有十分重要的、直 接的辅助作用,因为它的特点在于能够体现出各种关 系。”
3、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1)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 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 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 动的特点;
(2)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 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 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 影响。
第三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一、P65 研究的必要性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 统,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而是普遍联系、相互 作用的,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 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 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 的作用。
1、奥斯古德一施拉姆模式 P62
编码就是将意义或信息转化成符号的 过程,这是传播过程中极其重要的 环节。
译码就是将符号还原为信息或意义的 过程,与编码过程相对应。
《传播学教程》重点知识(含课后习题)
《传播学教程》笔记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
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重点】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1、信息的定义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4、社会传播的类型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6、双重偶然性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能是否正常。
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在是必然的。
第二章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用手写字。
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
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
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哈特关于媒介系统的分类A.哈特,根据传播媒介的发展史分类:手段;摄影等;—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日趋丰富,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的过程。
4、《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和《第三次浪潮》D.贝尔。
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分为前“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生产商品的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三大阶段。
5W理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
5W理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美国学者H·拉斯维尔于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五W模式”或“拉斯维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这五个W分别是英语中五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即:Who (谁)Says What (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al (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广告而言,拉斯维尔对定义的五项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五要素构成了广告运动的全部内容。
这五个W对广告效果之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每一个要素的把握是广告运动能否成功的基础。
五W模式表明:传播过程是一个目的性行为过程,具有企图影响受众的目的。
因此说他的传播过程是一种说服过程,其间的五个环节正是传播活动得以发生的精髓。
1.传播者——控制分析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起点,也是传播活动的中心之一。
大众传播中传播者可以是个人,即编辑、记者、导演、主持人、制作人等等,他们是组织化了的职业传播者,他们制作、传播信息。
传播者也可以是媒介组织,如报社、电台、电视台、出版社、电影公司等。
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与传播信息。
他们被称为“把关人”,他们的这种行为被称为“把关”。
这一概念由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他于1947年发表的《群体生活渠道》一书中首先提出。
卢因认为: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这些把关人负责把关,过滤信息的进出流通。
把关人的把关并非个体行为,它要受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信息、组织、受众、技术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
这种观点集中强调了传播者在社会大众传播早期的主导地位。
在传播者制作、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他们控制着传播内容,而他们又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又受到所在社会的基本制度对他们的控制,他们本身也是社会控制手段之一。
传播学教程考试重点整理
传播学教程考试重点整理第⼀章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相互作⽤(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信息具有帮助我们消除对事物的不确定性的功能,并影响着我们选择或不选择某种⾏为的概率。
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内传播、⼈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众传播传播的5个基本要素:传播者、受传者、信息、符号、媒介传播的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
传播的特点特点:(1)社会传播是⼀种信息共享活动(信息共享性)(2)社会传播是在⼀定社会关系中进⾏的,⼜是⼀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会关系性)(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它⼜是⼀种双向的社会互动⾏为(双向互动性)(4)传播成⽴的重要前提之⼀,是传受双⽅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种⾏为,是⼀种过程,也是⼀种系统(⾏为性、过程性、系统性)第⼆章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类的语⾔?语⾔的产⽣,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类传播之巨⼤飞跃的根本标志。
⼈类传播的发展进程:⼝语传播时代、⽂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传播时代⽂字传播的意义:⽂字作为⼈类掌握的第⼀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也⼤⼤加速了⼈类利⽤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什么:标志着⼈类已经掌握了复制⽂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批量⽣产的观念。
第三章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意义则是信息的基本内容。
符号的定义: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种基本要素。
其功能,是携带和传达意义。
传播学⼀般也将⼈类使⽤的符号分为语⾔符号和⾮语⾔符号。
⾮语⾔符号:第⼀类:语⾔符号的伴⽣符,如声⾳的⾼低、⼤⼩,速度的快慢等。
第⼆类:体态符号,如动作、⼿势、表情等。
第三类: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符号:徽章、旗帜、服装、建筑等符号的基本功能:表述和理解功能、传达功能、思考功能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在具体的社会传播活动中,参与社会传播过程的并不仅仅是符号本⾝的意义,还包括传播者的意义、受传者的意义和情境意义。
传播学教程 第三讲
1959年,美国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夫妇J.W.赖利和 M.W.赖利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提出一个系统 模式 ,认为传播系统模式具有下述特点: 第一,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 看作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 在活动,即人内传播。 第二,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 际传播。 第三,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 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第四,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 体的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社会传播总过程的形态和结构:
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
考察信息传播,必须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必然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传播学必须与宏观的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扩展阅读
《大众传播模式论》
再见啦! 祝大家学习快!
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二)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德国学者马莱兹克把大众传播看做是包括 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 作用的“场”。 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 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 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 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 受传者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 受传者对媒介的印象
思考与讨论
在分析研究传播过程时,我 们特别强调了一些基本要素 对传播效果的影响。试考察 你曾经或将要进行的最重要 的一项传播活动,看看传播 过程中是否包含这些要素, 它们如何影响传播效果,是 否有影响效果的其他因素?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与互动模式(控制模式) 1、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传播学课件04传播的过程模式
传播学课件04传播的过程模式教学内容批注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一个初级的传播过程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1、信源:也是传播主体,又称传播者2、信道:是传播的媒介,又称渠道3、信息:是传播的内容。
4、信宿:是传播的对象,又称受传者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一)直线模式1、拉斯韦尔的“5W”模式(1)拉斯韦尔生平:1902年生于伊利诺伊州一个叫唐奈森的小镇,少年时参加“肖托夸夏季教育集会”,聆听一些像布赖恩、福利特这样的政治演说家的扣人心弦的讲演,激发了小拉斯韦尔对政治学的浓厚兴趣。
直到现在,我们与其把拉斯韦尔看作是一个传播学者,倒不如把他看作是一个政治学者,他是以政治学的视角开始了对传播学术领域的一系列研究,并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09年,小拉斯韦尔的叔叔送给他一本弗洛伊德在克拉克大学的演讲集,因此开始了拉斯韦尔长达一生的对于精神分析理论的理智兴趣,更确切地说是研究个性在政治中的作用。
而此时,拉斯韦尔才刚刚7岁。
没错,哈罗德·拉斯韦尔是个早熟的孩子,1918年,16岁的拉斯韦成为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的一名大学生,四年之后,二十岁的他开始了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的课程的学习,1926年,年轻的拉斯韦尔博士毕业。
而他的完成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是较早以内容分析的研究范式来研究“政治宣传”的成果。
这里介绍一下,传播学上的一种重要的研究范式——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 :以确定与计算内容的关键单元(key unit)及其方法论基础而讯息中显性内容的出现频率所做的分析。
它注重其方法的客观性与可重复性,让观察实验法的资料本身来解释自己,从而同更具阐述性的内容研究方法形成对照。
它针对的是统计学上的构成样本。
1927年,他被聘为芝加哥大学的政治学助理教授。
1930年,他发表了《精神病理学与政治学》标志着将精神分析理论首次主要用于分析政治领袖,创建了政治心理学领域。
传播的构成要素
传播的构成要素—、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要素构成的:1.传播者。
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在社会传播中,传播着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2.受传者。
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
受传者同样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受传者和传播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角色,在一般传播过程中,这两者能够发生角色的转换或交替。
一个人在发出讯息时是传播者,而在接收讯息时则又在扮演受传者的角色。
3.讯息。
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4.媒介。
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媒介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现实生活中的媒介是多种多样的,邮政系统、电话系统、大众传播系统、互联网络系统,都是现代人常用的媒介。
5.反馈。
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其速度和质量依媒介渠道的性质而有不同,但它总是传播过程不可或缺的要素。
当然,构成与影响传播过程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绝不仅是以上几种。
即便是在上述五种要素中,不少要素还可以做进一步分解,如讯息可以分解为“符号”与“意义”,传播者可以分解为“发信者”和“符号化者”,受传者可以分解为“收信者”和“符号解读者”等等。
这种分解在电子通信中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被分解的要素及其功能一般是由不同的机器来扮演和执行的;而在人与人的社会传播中,它们一般是作为统一体而存在的,我们也可以把它们作为一种要素来看待。
这五种要素是传播过程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在任何一种人类传播活动中,它们都是缺一不可的。
传播学复习题
传播学复习题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传播学》复习题绿色字体表示没有找到第一章关于传播的基本概念1、关于传播概念的几种学说——共享说、传递行为说、影响说、社会互动性说,具体含义。
答;共享说:着眼于传播的内容信息的共享。
传递行为说:着眼于思想情感的交换,传播就被描述为信息的“传递行为或过程”。
影响说或劝服说:把传播描述为影响他人的过程,认为传播是有意识地影响他人的劝服行为或过程社会互动性说:传播必然使双方互相联系,相互作用(传播是社会关系的体现)2、按照信息传受范围的大小,传播学通常把传播分为哪五种类型答: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3、传播媒介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体外化的过程: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再现的媒介系统,在这一类系统中,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但对信息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机器媒介系统,这些媒介,不但传播一方需要使用机器,接收一方也必须使用机器。
4、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及其主要理论。
施拉姆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
1拉斯韦尔的宣传与传播研究现代政治科学的倡始人之一,提出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
SW模式:搭建了传播学的理论框架《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中提出Who 谁控制分析Say what 说什么内容分析In which channel 通过的渠道媒介分析To whom 对谁说受众With what effect 产生什么效果效果分析2卢因“把关人”研究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
“把关人”理论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和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
3霍夫兰与劝服效果实验把心理试验方法引进传播学领域。
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习杂性,以否认早起的“枪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依据。
4拉扎斯菲尔德与经验性传播学研究他是对穿鼻血影响最大的奠基人;“两级传播”理论的提出,不断改进抽样调查技术和量化分析方法,把传播学引向了经验性研究的方向(实证主义方向)施拉姆对传播学的贡献传播学科的创立《大众传播学》《传播学概论》《报刊的四种理论》①他使传播科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他是传播学的创立者;②他是集大成者;③是第一个具有创建“传播学”这样一个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④他建立4个专门传播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近30部的着作;⑤1949年出版《大众传播学》;⑥1956报刊的四种理论5、传播中意义交换的前提,即交换的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什么是模式 所谓模式, 所谓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 事物的一种方法, 事物的一种方法, 主要的模式类型
语词形式,对事物现象用语言或文字进行叙述说明。 语词形式,对事物现象用语言或文字进行叙述说明。 图解形式,以图画、图解或流程图等方式来描述。 图解形式,以图画、图解或流程图等方式来描述。 数学形式,以数学符号及数学公式来表示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数学形式,以数学符号及数学公式来表示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去描述 事物现象的规律。 事物现象的规律。
三、传播过程的特点 1. 动态性 2.序列性 序列性 3. 结构性
第二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
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一)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基本群体
基本群体
讯息
基本群体
更大的 社会结构
C
R
基本群体
更大的 社会结构
讯息社会Biblioteka 系统(二)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C
M
媒介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1、奥斯古德 施拉姆循环模式(人际传播) 施拉姆循环模式( 、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 人际传播)
讯息 编码 解释者 解码
解码 解释者 编码
讯息
2、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
组织 编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许多相同 的讯息
可能的反馈 来自各种信源的信息输入
3、德弗勒环形模式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要素构成的: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要素构成的: 1、传播者(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 、传播者(信源) 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 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2、受传者(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受传者(信宿) 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3、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 、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 完整意义的信息。 完整意义的信息。 4、媒介(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 、媒介(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是讯息的搬运者, 将传播过程中的各个要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将传播过程中的各个要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5、反馈 指受传者接到讯息的反应或回应 , 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 指受传者接到讯息的反应或回应, 、 反馈,指受传者接到讯息的反应或回应 反作用。 反作用。 除了这几种主要因素之外,还有一些隐含要素:传播关系、 除了这几种主要因素之外 , 还有一些隐含要素 : 传播关系 、 传播 目的、传播环境、传播技巧、传播干扰等。 目的、传播环境、传播技巧、传播干扰等。
传播学复习要点整理
传播学复习要点整理传播学复习要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传播的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的基本过程,指的是具备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①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②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
③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④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⑤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
3.人内,人际,群体,组织传播的定义和相关概念①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②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活动。
人际传播的动机:a获得信息b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c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d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人际传播的特点:a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b人际传播的信息意义丰富复c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d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③群体传播: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图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④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
组织传播的功能主要有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和形成共识。
传播学三要素
传播学三要素
传播学三要素指的是传播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要素,也被称为传播学的三个要素或三个基本要素。
这些要素是传播学的基础,用于解释和理解信息传播的过程。
传播学三要素包括:
1.传播者(Sender): 传播者是信息的发出者或传递者,也可以是信
息的创造者。
传播者通过不同的渠道传递信息,例如媒体、广告商、政府机构、个人等。
2.媒介(Media): 媒介是传播信息的载体,包括各种传播工具和平
台,如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社交媒体等。
媒介在传播过程中起到连接传播者和受众的桥梁作用。
3.受众(Audience): 受众是接收传播信息的对象或观众。
受众可以
是个人、群体、社区或更广泛的大众。
受众的特点和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传播的效果。
这三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信息传播的过程。
传播者通过选择合适的媒介来传递信息,而受众接收并解释信息,反过来可能会对传播者和媒介产生反馈影响。
传播学三要素的理论框架帮助研究者和从业者理解信息传播的动态过程,为有效的信息传播和沟通提供指导。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2. 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 提出时间:1949年。发表在《传播的数学理论》一文中。见《教程》p60
? 模式的特点:传播中的噪源(噪音)因素被关注。
? 噪音:不是信源有意传送而附着在信号上的信息。噪音形式多样,有系统内的由于技术原因产生的,比如收音机静电干扰、电视电影的影像和声音系统失真等;还有来自传播系统之外的,像小孩哭声、狗吠声,电影院里窃窃私语、教室外的杂音等。
赖利夫妇的模式揭示了传播的系统性和普遍联系性。以新的方法看待传播效果,被门德尔松称赞为“大众传播新面貌”的两位创始人。
2. 马来兹克大众传播的系统模式
? 模式特点:大众传播=场
(1)注意到媒介和接受者之间的两个要素成分:
其一是来自媒介的“压力”和“约束”。媒介的特性影响着接受者的选择和适应。媒介即讯息。
? 赖利夫妇1959年绘制,发表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一文中。从系统的角度考查了人内、人际、群体传播在传播过程中的存在层次。
? 赖利夫妇的传播模式
这个模式建立在对传统观点批判基础上。传统观点认为,传播者总是试图通过发布特别信息去影响接收者,接收者在大众之中是孤立的,他常常理智地决定如何对收到的信息做出反应。传统观点忽视了心理过程在传播行为中的重要性。
? 模式特点:在香农——韦弗的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增加了一组重要要素,以揭示信源是如何获得反馈的。噪音的环节被全方位注意。体现了传播过程的相互连接性和交织性。
? 总结:循环模式关注了传播过程的三大特点: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
(三)传播结构的系统模式
1. 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见《教程》p66
(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1. 拉斯韦尔“五w”公式
? 拉斯韦尔:传播学史上第一个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人。1948年在文章《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提出传播过程五要素并按一定次序排列——“五W”模式。
中传mjc考研笔记:传播学教程之传播的基本过程
中传MJC考研笔记:传播学教程之传播的基本过程编辑:凯程中传考研人类传播的过程和系统结构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具有明显的过程性和系统性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中的构成要素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包括以下要素:1、传播者,信源。
传播行为的引发者。
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与他人的人。
2、受传者,信宿。
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可以通过反馈来影响传播者。
3、讯息。
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4、媒介。
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5、反馈。
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时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模式: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的双重性质:1、模式与现实具有对应关系,但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描述,而具有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和定理化性质。
2、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对应,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或素描,一种理论可以有多种模式与之相对应。
(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五W”模式,“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首次提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
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意义: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后来大众传播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拉斯韦尔模式的思路形成的。
缺陷:属于单向直线模式,没有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传播构成的基本要素
传播构成的基本要素
传播的构成要索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信息源:信息源是产生和发送信息的源泉,可以是个人群体或组织。
信息源决定了传播内容的产生,是传擂活动的起点。
2.传播者:传播者是信息的发送者,负责将信息传递给受众。
传播者可以是个人或组织,其角色是主动的,具有选择和解释信息的自由。
3.讯息:讯息是传摘活动中的基本内容,是传播者和受众之间传递的信息。
它可以是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形式,通过不同的媒介进行传递。
4.媒介:媒介是讯息传递的载体,负责将讯息从传播者传递给受众。
媒介的种类案多,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
5.受传者:受传者是信息的接收者,即受众。
受众可以是个人、群体或组织,其角色是被动的,需要接收和理解讯息。
6.反馈:反馈是受众对接收到的信息的反应或回应,是传播者获取受众反应的重要渠道。
反馈可以是对讯息的直接反应,也可以是对传摘活动的长期影响。
这些要索相互作用、不断变化的过程构成了传播过程,共同实现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 编码
即传播信息的设计过程。传播者根据传播对象 的特点,科学合理地编排信息,便于传播对象 的接受与正确理解。 在电影《风声》中为了保证信息的安全性,通 常采用摩斯码来发布和设计信息。
④ 媒介
即传播渠道。又称信道。是传播过程中用来记 录、保存和传递信息的载体和渠道,是信息传 播的中介和途径。 在《风声》中在获取情报后,谍报工作中会通 过各种形式的媒介带出信息。 比如:报纸,线人,FM广播,在有些时候甚 至是自己的身体(尸体也有可能)。在所传递的信息上对所传递信息的真实 性产生破坏的一种信号。 电影中,日军在对内部有间谍察觉之后会试探 性的发出错误的情报以此混淆视听。 谍报人员与组织获取正确情报的难度加大。
⑧ 共同经验范围
即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共同经验。这样编码和 译码才能达成统一,通常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 共同经验范围越大,传播效果越好。 电影中,如谍报工作者之间或与组织之间事先 约定的暗号,像周迅与张涵予在窗台唱黄梅戏 与他们的对话便是最好的共同经验暗号的列子。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案例导入分析~
09市场营销
刘鑫
案例:电影《风声》简介
主要剧情:抗日战争时期,因一汪伪政府的高官被暗杀, 引起日军高度重视,日军头领怀疑伪军情报机关内五名 官员有一个是内奸“老鬼”,这个“老鬼”极可能与抗 日组织有亲密关系。为了找出“老鬼”,日军和伪军对 行政收发专员顾晓梦(老鬼)、译电组组长李宁玉、伪 军剿匪大队长吴志国(老枪)、剿匪司令的侍从官白小 年以及军机处处长金生火五人进行了审问,这过程经历 了从心理战到酷刑,在危险的环境下隐藏在敌人中的 “老鬼”与“老枪”最终还是通过特殊手段成功的传达 出了信息给组织。 像电影中谍报的传播,无疑包含了传播的各个要素。下 面我们逐步进行分析。
⑤ 受众
即受传者,也称为信宿。受众可以是个体,也 可以是社会组织。受众得到信息后会根据自身 的理解,产生相应的反应。 《风声》中,我党与外界爱国人士便是受众。 通过接受谍报人员的日军情报,会定制相应的 行动计划。
⑥ 译码
即受传者对信息的理解过程。译码的能力取决 于自身的受教育程度,以及是否具有相应的文 化和生活背景。 如电影中,组织在收到摩斯码或其他信息模式 后,由专业的解码者进行破解分析信息。
总结
总的说来,信息的传播是一个非常 复杂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与实际操作中 我们不能像案例分析一样对号入座,需 要实际情况实际分析来对应很多传播过 程中的问题。
The end !
Thank you !
① 信源
即传播者,是信息发出的源头。 如《风声》中的谍报工作者,通过潜入日军当 中获取信息加以传播给外界组织。
② 信息
即传播的内容。信息的概念非常广泛,它可以 是语言文字信息:如情报、消息、数据、指令 等,也可以是非语言文字信息,如观念、态度、 动作、表情等。 在《风声》中日军的作战计划或者高层动向与 战略安排便是谍报人员需要获取和传播的信息。
⑨ 反馈
即受众的反应。反馈即能反映传播者的信息传 播效果,又能影响传播者的态度和继续传播活 动。 如组织接到谍报工作人员的情报后会决定谍报 人员是否进行下一步的工作或者撤离。
⑩ 环境
环境是影响传播的外在构成要素,包括政治环境、经济 环境、文化环境、地理环境等。一切传播活动都是在一 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其传播效果直接受环境影响,在不 同的环境下,同样的传播活动效果完全不同。 像电影中的谍报工作人员,在敌方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获 取与传播情报相对较为轻松,而在敌方有了提防甚至专 门进行针对活动的时候情报传播就会受到很大的阻碍。 所以环境对传播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