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练习五教案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六 乘法:练习五》 优质课教案_0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六 乘法:练习五》 优质课教案_0](https://img.taocdn.com/s3/m/0a906bd7c8d376eeaeaa31ca.png)
两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乘法复习课(练习五)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练习五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结合练习题,进一步理解两、三位数乘以一位数计算的道理,引导学生探索掌握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乘法。
2.数学思考:在对乘法算式进行笔算的过程中,积累竖式计算经验,发展观察能力,提升运算能力。
3.问题解决: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让学生理解三种算法的辅助关系,面对实际问题能运用最恰当的算法予以解决。
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能主动回顾复习过去知识的习惯,引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感受解决问题所带来的乐趣。
教学准备:PPT课件、练习题单、展示图片教学重点:能够深入理解两、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算理,快速、准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以一位数。
教学难点: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1.出示卡通人物,引起学生注意,让卡通人物与学生互动,预热课堂,进而引出口算题。
22×4= 123×3=214×2=()×2=40 999×0=13×6=2.通过提问形式,让学生回答结果并着重考察学生对算法的描述,直接感悟口算是解决数学问题又快又好的一种方法。
(板书,计算方法→口算)3.让学生观察口算中乘数的普遍特点,导入课题:复习两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乘法(练习五)(板书课题)二、回顾乘法意义,深入拓展练习(一)回顾乘法的意义1.以改写乘法算式的形式,让学生回顾乘法算理。
课件出示“200×4+30×4+5×4”,提问学生表述出每一个乘法算式的意义。
从而把一串很复杂的算式改成一道只有一个乘号连接的算式,课件演示变化过程,学生着重理解乘法意义。
2.多次向学生渗透强调两个算式“大小相等,意义相同”,并让学生自发领会其中含义,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乘法式子的意义,从而更深入地去运用乘法。
(板书:乘法→意义)3.通过同类型题,进行巩固学习,再次筑牢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2023秋)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五》PPT课件
![(2023秋)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五》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5e65be8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07.png)
(2)一篇稿件共325个字,奇思7分能打完吗? 41×7=287(个)
325>287 答:奇思7分不能打完。
(3)妙想每分比奇思多打6个字, 她7分能打完这篇稿件吗?
(41+6)×7 =47×7 =329(个)
329>325
答:妙想7分能打完。
小马每天从家出发驮着粮食去磨坊,先上山, 要走9分,走630米;再下山走8分到达磨坊。
义务教育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六 乘法
练习五
1. 圈一圈,算一算。 15×6= 90
24×4= 96
2. 填一填。 54×4= 216 × 50 4 4 200 16
200 + 16 = 216
91×9= 819 × 90 1 9 810 9
810 + 9 = 819
102×7= 714 × 100 2 7 700 14
多1 少1
6×999 =5994
(所写 算式不 唯一)
北师大版 数学 三年级 上册
6 乘法
练习五(1)
复习旧知
乘法计算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不进位)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一次进位)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连续进位)
一个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 别去乘另一个乘数每个数位上的数,再把 所得的积相加。哪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 位进几,不要忘记加进上来的数。
填一填
54×4= 216 × 50 4 4 200 16
200 + 16 = 216
91×9= 714 × 90 1 9 810 9
810 + 9 = 819
102×7=714 × 100 2 7 700 14
练习五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练习五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2aea1f92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d7.png)
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整数加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整数加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2. 整数加减法的应用题。
3. 整数加减法的练习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整数加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整数加减法的应用题。
2. 教学难点:整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整数加减法的应用题解题思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整数加减法的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整数加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通过例题展示整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题:讲解整数加减法的应用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练习五2. 整数加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3. 整数加减法的应用题4. 练习题七、作业设计1. 基本运算题:让学生熟练掌握整数加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2. 应用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思考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节课通过讲解整数加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让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同时,通过讲解整数加减法的应用题,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第六单元乘法练习五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第六单元乘法练习五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e300f14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be.png)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生活情境引入乘法运算,如购物时计算总价,让学生感受到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设计有趣的乘法游戏,如乘法口诀接龙、乘法竞赛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分层次教学,关注个体差异:
-对乘法口诀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难度,如进行混合运算练习。
-对乘法口诀掌握较弱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记忆困难。
1.乘法口诀的复习:通过口诀接龙游戏,让学生熟练掌握乘法口诀,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乘法算式的读写:讲解乘法算式的结构,引导学生正确书写乘号,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3.乘法运算的规律:通过举例,让学生发现乘法运算的规律,如交换律、结合律等。
4.乘法运算的应用: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知识解决问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第六单元乘法练习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乘法口诀,并能熟练运用口诀进行表内乘法计算。
2.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计算物品的价格、统计数量等。
3.让学生掌握乘法算式的读写方法,能正确书写乘法算式,并进行简单的乘法计算。
4.培养学生运用乘法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如:根据已知乘法算式,推导出相关乘法算式。
2.新课内容:
(1)复习乘法口诀,让学生进行口诀接龙游戏,巩固记忆。
(2)讲解乘法算式的读写方法,引导学生正确书写乘法算式。
(3)运用乘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时计算价格、统计物品数量等。
(4)进行乘法练习,提高学生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课堂练习:
(1)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乘法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练习五-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练习五-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0cc91070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5d.png)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练习五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和运用,掌握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练习五的相关内容:表内乘除法、解决问题。
2.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乘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熟练运用乘除法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乘除法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乘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的相关题目,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讲评: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讲解和评析,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练习五北师大版2. 板书内容:乘除法的意义、计算方法、应用实例。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五的相关题目。
2. 结合生活实例,运用乘除法解决问题。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乘除法的掌握程度。
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3. 在课后作业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乘除法的相关知识,例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乘除法了,那么谁能告诉我,乘法和除法有什么关系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例如,教师可以给出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小明有3个苹果,他想把每个苹果分给2个朋友,那么他一共需要分几个苹果呢?”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练习五-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练习五-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e02f4726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bd.png)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练习五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在三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中,我将以练习五为例,详细介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北师大版三年级上数学教材,主要包括练习五的相关题目。
这些题目涉及加减法运算、混合运算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加减法运算和混合运算的规律,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复杂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不够熟练。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练习本学具:练习五的相关题目、计算器、文具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以日常生活中购物场景为例,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运算解决问题。
如:“妈妈买了3个苹果和2个香蕉,一共花了多少钱?”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2. 例题讲解(10分钟)以练习五中的一道混合运算题目为例,讲解计算方法和步骤,引导学生注意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
如:“35 + 47 23 =?”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中的相关题目,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小组合作(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运用所学的加减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板书题目:“35 + 47 23 =?”板书解答过程:35 + 47 = 82,82 23 = 59七、作业设计1. 练习五中的剩下题目;2. 运用所学的加减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给了他3个苹果,请问小明现在有几个苹果?”答案:小明现在有8个苹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加减法运算和混合运算的掌握情况较好,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练习五》说课稿2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练习五》说课稿2](https://img.taocdn.com/s3/m/50d29c41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7c.png)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练习五》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练习五》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的初步知识,以及基本的加减法运算之后,进一步深化对分数的理解,以及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本节课通过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以及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分数的概念,以及基本的加减法运算。
但在实际应用中,对于分数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分数的加减法运算中,容易混淆分子和分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分数的运算规则,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能够正确地进行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2.教学难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分子和分母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分数的运算规则。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从而让学生深入理解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实际操作工具,如卡片、模型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新课导入:讲解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并通过示例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3.课堂练习:设计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4.总结提升:通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练习五-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练习五-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d6879827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ea.png)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练习五-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加法意义,灵活运用加法计算有关问题。
2.能够运用不同的算数策略解决问题,如估算、找规律等。
3.能够发现加数互换后和不变的规律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重点1.加法计算的运用和策略。
2.意义上的理解和加数互换规律的使用。
三、教学难点1.对于复杂的问题,如何灵活运用加法计算和策略计算。
2.运用加数互换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课件、小黑板、彩色粉笔等教学辅助工具。
2.《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3.展示用的手动计算器。
五、教学内容和过程设计(一)导入新知识1.老师出示一个有三个三角形、两个矩形和五个圆形的图形,鼓励学生用口算或手算计算图形中一共有几个图形。
2.老师让学生根据答案来讲述自己的算法和思路。
(二)新课讲解和示范1.老师出示一道三年级加法计算题,如“23 + 35 = ?”,并让学生讨论如何计算。
2.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多种加法计算策略,如精确计算法、估算法等。
3.老师补充说明每种策略的优缺点,并列举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三)训练和检测1.老师出示练习五的题目,让学生自行完成。
2.老师让学生自我检查答案,并进行讨论。
(四)巩固新知识1.老师让学生自行编一道加法计算题,创造性地运用加法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2.学生相互交换自己编的题目,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提出意见和观点。
(五)作业布置1.老师出示一道和练习五类似的加法计算题,要求学生家庭自行完成。
2.老师告诉学生课后新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注意学习。
六、教学后记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加法计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在加法意义上加深理解,通过加数互换的规律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参与,根据自己的思路去计算,提高计算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创造能力。
在课后要做好策略的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加法计算方法。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_上册_练习五_教案(直接打印版)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_上册_练习五_教案(直接打印版)](https://img.taocdn.com/s3/m/e6de07725a8102d276a22fff.png)
练习五课题:练习五教学内容:练习五(教材第64—65页)教学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借助点子图这一直观模型,理解乘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
3、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4、能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1.借助点子图这一直观模型,理解乘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
2.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 口算400×2= 300×=100×2= 5×300=400×6= 300×9=700×9= 53×3=分别找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2、连一连。
2 × 32 15 × 4 16 × 5 26 × 8 5 × 12 19 × 5 60 × 7 4 × 303 × 16 24 × 2 52 × 4 15 × 617 × 5 4 × 16 3 × 40 84 × 5二、完成教材64—65页第1---7题。
1、多媒体出示教材第64页第1题如下:师:注意圈发与计算方法要一致。
2.独立完成第2题填一填。
3.多媒体出示教材第64页第3题如下:a.一生说一说图意和计算方法。
b.全班练习。
c.分别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方法、过程和结果。
4.多媒体出示教材第64页第4题如下:分组练习并分别让学生说一说每组中的三个算式之间的联系?5.多媒体出示教材第64页第5题如下:a.四生板演全班练习。
b.分别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的意义?c.师:订正讲解。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练习五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练习五](https://img.taocdn.com/s3/m/3bf99231f111f18583d05a43.png)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
《练习五》导学案
学习内容: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P39—41练习五。
学习目标:1、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4、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和根据规律进行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形式美。
学习重难点:确率地熟练地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培养估算能力。
学情分析: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口算。
32×3 = 5×80 = 600×8 = 130×2 = 24×2 = 0×85 = 7×0 = 210×1= 3000×3 = 20× 5= 1×320= 222×4 = 二、挖掘教材:
1、
问题(1):问题(2):
2、
三、拓展延伸。
四、达标检测
1、用竖式计算。
56×8 = 36×4 = 148×3 = 416×5=
198×2 = 201×6 = 152×6 = 650×4= 216×4 = 108×7 = 480×5 = 444×6 = 2、36×4×3 (710+190)×6 450×2×5
800-24×5 125×8×7 360+25×4
3、
4、。
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05=优秀教学案例
![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05=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f4f5662a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28.png)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引入:通过购物场景的引入,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加减法运算的意义,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度。这种情境教学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发现加减法运算的内在联系,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运算过程,提高他们的数学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直观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图片等,形象地理解加减法运算的概念。
4.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小组分配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讨论一个具体的问题或例题。
2.小组讨论过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和分析,共同解决问题。
3.小组互动:鼓励小组间的互动,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2.多媒体资源的运用:借助动画、图片等多媒体资源,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象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小组合作的开展: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发挥自己的特长,提高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同时,小组合作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同伴评价:组织学生相互评价,培养他们学会欣赏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练习五》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练习五》教学设计2](https://img.taocdn.com/s3/m/12cfd744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7a.png)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练习五》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练习五》主要是对前几个单元知识点的巩固和拓展,包括整数的加减法、认识货币、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等。
本练习题目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减法运算,对货币、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练习来提高。
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学习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全体学生,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加深对货币、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教学难点:对货币、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练习题、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等。
2.学具准备:练习本、笔、尺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练习题,让学生观察题目,引导学生发现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分析题目要求。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五》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五》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6ee7230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32.png)
估算和计算的巩固,可以先排除一些不大可能的组合,以缩小范围。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教学
内容
练习五
教学
目标
1、整理与复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熟练计算。
2、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获取有用信息,通过独立思考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理解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正确估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能灵活运用估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实践活动。
1、出示问题1:
思考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再和组内同学交流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实践。
可以先测量一步的长度,再推算120步的长度。也可以走120步在实地测量一下。
2、课后练习9、10、11、12题。
结合在点子图上圈一圈、算一算,进一步巩固对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算理的理解。
巩固竖式计算,理解竖式计算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5、第3题:
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获取有用信息,通过独立思考去解决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交流各自的想法。
6、第7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算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7、第8题。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先确定方法,在分工合作。可以用把所有三位数与一位数相乘,用得到的结果去比较。也可以先用估算的方法排除掉一些不大可能的,然后再计算。
教学
准备
课件
教 与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
修 改
一、练习。1、独立完成第1题。
订正答案,说一说计算方法,注意事项。
2、独立完成第2题。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课时练习五公开课教学设计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课时练习五公开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069b5d95fbfc77da269b1a3.png)
第6单元乘法第7课时练习五教学目标:教材第64-67页。
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发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具体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发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第六单元“乘法”的学习到这就要结束了,关于这部分内容,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跟大家说一说。
笔算两、三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
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看懂一些线段图,也能用线段图表示图意。
借助画图表示并分析题意更形象、直观,易于理解。
这些知识你是真的掌握了吗?看看下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二、探究新知。
请看,说说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教材第66页第13题)把这些信息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
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画图结果:只要正确表达题意即可,没必要强求统一。
小马8:00出发,5分后大约走到什么位置?说说你的想法并在图中标出来。
画图如下:用你所学的知识算一算小马每天从家去磨坊要走多少米。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把你的想法跟大家交流交流吧。
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肯定和鼓励。
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再写两个类似的算式算一算。
跟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其中的道理。
(课件出示教材第66页第14题)学生尝试自己计算,在小组里交流发现,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2×99=198 2×999=19983×99=297 3×999=29974×99=396 4×999=39965×99=495 5×999=4995发现:积的位数比一个乘数中9的个数多1位,积的首位数字是另一个乘数减1,积的末尾数字与首位数字的和正好是9,积的中间数位上都是9。
精品2019-2020年最新北京版三年级数学上册5.练习第五课时教学设计
![精品2019-2020年最新北京版三年级数学上册5.练习第五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ccf1e1b647d27284b735172.png)
第五课时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
算长方形和正
方形的周长。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和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拿出准备好的几何图形,平放桌上,把长方形挑出放在一边。
(观察)
提问:
(1)长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相对的两条边相等)
(2)相邻的两条边有什么不同?(一条边长,一条边较短)
二、新课:
1、谈话:同学们对长方形的特征掌握得很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形的知识。
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文具盒面的周长大约是多少?
怎么求周长,现估计,后计算。
3、P98 T4:求围这样的2扇窗户至少需要多长的密封条。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出示。
(考察长方形周长的有关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选择不同长短(3cm\4cm\7cm)的小棒,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他们的周长各是多少?
5、动手操作:用两张同样大的长方形的纸拼成一个新的图形,他的周长可能是多少?还可能是多少?为什么?
6、猜一猜:小游戏P98 思考。
三、小结。
四、作业:练习册。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长、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还要进一步的巩固,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的运用,用来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练习五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练习五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080cd39de80d4d8d05a4f0e.png)
练习五。
(教材第64~66页)1.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发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具体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重点: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发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课件。
师:同学们,第六单元“乘法”的学习到这就要结束了,关于这部分内容,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跟大家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我学会了笔算两、三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
•我知道了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我能看懂一些线段图,也能用线段图表示图意。
•我发现借助画图表示并分析题意更形象、直观,易于理解。
……师:这些知识你是真的掌握了吗?看看下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复习,回忆所学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复习整理的能力。
】师:请看,说说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教材第66页第13题)生:我知道了小马每天驮着粮食去磨坊,先要上山走9分,路程是630米,再下山走8分,每分走90米,之后就可以到达磨坊了。
师:把这些信息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
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画图结果:只要正确表达题意即可,没必要强求统一。
师:小马8:00出发,5分后大约走到什么位置?说说你的想法并在图中标出来。
生:小马从家出发先走上山路,小马上山时共用9分,我们可以把上山的路程平均分成9份,那么小马每分就走其中的一份,所以出发5分后就走了这样的5份,画图如下:师:用你所学的知识算一算小马每天从家去磨坊要走多少米。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把你的想法跟大家交流交流吧。
生:首先我们已经知道小马去磨坊走的路由两段组成,上山路程是630米,关键就是算出下山路程,且已知下山用了8分,每分走90米,所以路程就是90×8=720(米),一共走的路程就是630+720=1350(米),列成综合算式是630+90×8=1350(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五。
(教材第64~66页)
1.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发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具体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重点: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发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课件。
师:同学们,第六单元“乘法”的学习到这就要结束了,关于这部分内容,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跟大家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
•我学会了笔算两、三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
•我知道了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我能看懂一些线段图,也能用线段图表示图意。
•我发现借助画图表示并分析题意更形象、直观,易于理解。
……
师:这些知识你是真的掌握了吗?看看下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复习,回忆所学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复习整理的能力。
】
师:请看,说说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教材第66页第13题)
生:我知道了小马每天驮着粮食去磨坊,先要上山走9分,路程是630米,再下山走8分,每分走90米,之后就可以到达磨坊了。
师:把这些信息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
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画图结果:
只要正确表达题意即可,没必要强求统一。
师:小马8:00出发,5分后大约走到什么位置?说说你的想法并在图中标出来。
生:小马从家出发先走上山路,小马上山时共用9分,我们可以把上山的路程平均分成9份,那么小马每分就走其中的一份,所以出发5分后就走了这样的5份,画图如下:
师:用你所学的知识算一算小马每天从家去磨坊要走多少米。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把你的想法跟大家交流交流吧。
生:首先我们已经知道小马去磨坊走的路由两段组成,上山路程是630米,关键就是算出下山路程,且已知下山用了8分,每分走90米,所以路程就是90×8=720(米),一共走的路程就是630+720=1350(米),列成综合算式是630+90×8=1350(米)。
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肯定和鼓励。
师: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再写两个类似的算式算一算。
跟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其中的道理。
(课件出示教材第66页第14题)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在小组里交流发现,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
•2×99=1982×999=1998
3×99=2973×999=2997
4×99=3964×999=3996
5×99=4955×999=4995
•发现:积的位数比一个乘数中9的个数多1位,积的首位数字是另一个乘数减1,积的末尾数字与首位数字的和正好是9,积的中间数位上都是9。
•举例:8×99=7928×999=7992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学生加深了对算式算理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对同一类题目作出总结和概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总结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的内容,既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
练习五
1.两、三位数与一位数相乘(不进位、不连续进位和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及其在日常生
活中的应用。
2.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规律。
3.任何数与0相加仍得原来的数。
1.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课堂上要注重张扬学生的
个性,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思考方式和习惯解决问题。
个别学生的学习情绪往往是外热而内冷。
今后的教学要注意在课堂上让所有的学生都活跃起来。
2.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环节之前,让学生说说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并画一画,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心理期待,将信息形象直观地用画图的形式表现出来,既清晰又为学
生后面的解决问题作好铺垫。
A类
1.商店购进5箱苹果和8箱梨,每箱苹果重12千克,每箱梨的质量是每箱苹果质量的3倍,这些苹果和梨一共重多少千克?
(考查知识点:乘法的相关计算。
能力要求:正确、熟练地计算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B类
2.下面是某医生给病人开的处方,你能帮忙算一算吗?
处方:每天3次,每次15克,吃10天。
每瓶药有80片,每片5克,买一瓶( )用。
A.够
B.不够
C.不能确定
(考查知识点:连乘。
能力要求: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 12×5+12×3×8=348(千克)
B类:
2. B
教材第64~66页“练习5”
1. 90 96
2.216 200 16 200 16 216 819 90 1 9 810 9 810 9 819 714 700
14 700 14 714
3. 5×4×3=60(只) 5×4+3=23(只)
4.1800 90 1890 2800 49 2849 1500 120 1620
5.说一说略。
864 424 1470 3035
6. ✕624 ✕540 ✕600 ✕
8×3×4
=24×4
=96
7. > < > <
13×5>15×319×7<17×9
8. 621和2 249和8
9. 65×8=520(个) 520个>510个能一次运走。
10. 5×8+88×5=480(元) 480元<500元够。
11. (1)214×2+107=535(元)
(2)25×3×8=600(户)
12. (1)41×5=205(个)
(2)41×7=287(个) 287个<325个不能打完。
(3)(41+6)×7=329(个) 329个>325个能打完。
13. (1)
(2)
(3)630+8×90=1350(米)
14. 2×99=1982×999=1998
3×99=2973×999=2997
4×99=3964×999=3996
5×99=4955×999=4995
发现:积的位数比一个乘数中9的个数多1位,积的首位数字是另一个乘数减1,积的末尾数字与首位数字的和正好是9,积的中间数位上都是9。
举例:8×99=7928×999=7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