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课时过河公开课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3过河课程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3过河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游戏规则,学习过河策略;•掌握过河中不同角色游戏能力的不同;•能够合理选择不同角色进行游戏。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耐性。
1.3 情感目标•体验游戏的乐趣,感受童年的欢乐;•能够理性分析,找到问题解决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游戏规则介绍过河是一种常见的动脑思考游戏,它看似简单,但却需要一定的策略和智慧。
游戏中,需要把三个红帽子和三个蓝帽子分别从左岸移动到右岸,并且过程中每次只能移动一人,红帽子与蓝帽子之间还存在一些特殊关系,需要考虑到相互影响。
2.2 游戏角色及其差异过河游戏中,存在两个不同角色,即神仙和普通人。
其中,神仙可以随意来往于左岸和右岸,且不占用出发点/目的地。
普通人只能按照游戏规则一步步走,占用出发点/目的地。
在过河过程中,神仙和普通人的区别对游戏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2.3 让学生体验游戏在了解游戏规则和角色差异后,让学生进行游戏体验,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过河的乐趣,并在游戏中培养思维、沟通、合作等技能。
2.4 分析游戏结束后的结果游戏结束后,带领学生分析游戏结果,并思考影响结果的因素是什么,如何优化游戏策略以获得更好的结果。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在不同情况下选择不同角色进行游戏。
三、教学过程3.1 游戏规则介绍首先,让学生了解游戏规则,通过图示或者视频演示的方式进行讲解,可以请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并分享给大家。
3.2 游戏角色及其差异介绍完游戏规则后,继续讲解游戏中的两个不同角色——神仙和普通人,让学生了解他们的差异以及在游戏中的表现。
3.3 游戏体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体验。
在游戏进行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该如何选择角色,如何协作,如何制定策略并解决问题。
3.4 游戏结果分析在游戏结束后,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游戏结果,思考不同角色对游戏结果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游戏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过河》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北师大】
第一单元混合运算第3课时过河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学习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让学生知道一个算式里既有加或减,又有乘或除,还带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教学步骤和上节课一样,突出现实情境的作用,进一步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在教学本节课时,先复习上两节课乘加、乘减、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然后用情境图导入,让学生了解情境图的内容,收集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解决相应的问题。
在解决问题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结合“过河”的情境,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1/ 92.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3.在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2/ 9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他们想要过河,一条大船坐学生9人,每条小船比大船少坐学生3人。
那接下来我们看有一位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该怎么来解答呢?1.解决问题3/ 9师:对,同学们,这样列式是错误的,因为如果这样列式我们要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现在为了改变运算顺序,我们要请“()”来帮忙,加上小括号的综合算式是这样的,请大家试着填一填吧。
出示图片:(29+25)÷9= ÷= (条)师:同学们回答得真棒,在混合运算中,我们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下面我们继续观察情境图,思考:如果54人都坐小船,需要几条船?请同学们结合上面所学,想一想,如果我们用分步计算的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师:那么我们可以这样列式:9-3=6(人)54 ÷ 6=9(条)答:需要9条小船。
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过河》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
1.让学生独立完成以下练习:
-千以内数的读写练习。
-根据《过河》情境,列出相应的加法和减法算式。
-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如:小猫和小狗也要过河,每次只能过一个人或一个动物,需要过几次?
4.教学拓展:
-结合实际生活,设计相关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探索数的规律,如数的递增递减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开展数学故事分享会,让学生在分享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堂开始时,我将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导入新课:“有一天,小兔子想要过河去对岸的森林找它的好朋友小松鼠。可是,河上只有一座小桥,每次只能过一个人或一个动物。小兔子需要走过桥,然后回来接小松鼠。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兔子计算一下,它需要走过桥多少次才能和小松鼠一起到达对岸呢?”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总结在学习千以内数的读写和加减运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形成一份小组学习报告。
4.创新作业: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个以《过河》为主题的小故事,要求故事中包含千以内数的读写和加减运算。
5.家长评价:请家长协助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并针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签字确认。
3.培养学生对数学符号的认识,如“+”和“-”,理解其含义,并能够正确使用。
4.通过对数的拆分和组合,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技巧,如将一个数拆分成两个数的和或差,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优质教学设计 过河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优质教学设计过河教学内容:过河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模拟过河的场景,理解加减法运算的思想。
2. 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加减法解决过河问题。
教学重点:加减法运算的应用教学难点:运用加减法解决复杂的过河问题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条线代表小河,河的两岸标出距离,用米来表示。
2. 集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组织学生模拟过河的情景。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问题1. 教师将小河展示给学生,告诉学生河的两岸标出了距离,分别是10米和5米,请学生想一想,如果一个人从一岸过河到另一岸,他需要走多少米的路程?Step 2:引导学生思考1. 引导学生发现过河问题中存在减法运算,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需要减去走过的距离。
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这个人走了3米后回头,他需要继续走多少米才能到达终点?Step 3:实际过河体验1. 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上台,模拟过河的情景。
一名学生扮演过河者,另一名学生担任记录员,记录过河者走过的距离。
2. 过河者从起点出发,每走一步,记录员都应该记录一下。
过河者可以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回头,当过河者达到终点时,停下来。
3. 记录员将过河者走过的距离与河两岸的距离相减,得到过河者实际所需的距离。
Step 4:总结规律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得到过河问题中的减法运算规律。
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此时有两个人要一起过河,他们需要走多少米的路程?Step 5: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1. 教师出示一个过河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例如,A和B两人分别站在河的两岸,A距离起点10米,B距离起点5米,他们同时开始过河,请问A和B分别需要走多少米的路程?2. 学生自主进行计算,然后将计算结果汇报给老师。
3. 教师与学生一起核对答案。
Step 6:拓展练习1. 教师出示若干过河问题,让学生进行计算并解答。
可以逐渐增加问题的难度,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加减法。
Step 7:小结1.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学习内容,强调加减法在解决过河问题中的应用。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3节过河∣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3节过河∣北师大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3节过河∣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第3节,主要讲述的是过河问题。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例题过河问题的情景描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相关的练习题目。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并掌握过河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们理解并掌握过河问题的解决方法,难点则是如何引导学生们独立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PPT课件、过河问题的图片、以及相关的练习题目。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通过PPT展示过河问题的情景,让学生们观察并描述问题。
2. 例题讲解:我通过PPT展示过河问题的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步骤和方法。
3. 随堂练习:我给出几道类似的过河问题,让学生们独立解决,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讨论。
4. 作业布置:我布置几道过河问题的练习题目,让学生们课后进行练习。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写下过河问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以及相关的关键信息,以便学生们进行复习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过河问题小明要过河,河宽10米,小船每次可以载重200千克,小明的体重是40千克,小船的体重是50千克,问小明需要几次才能过河?2. 答案:小明需要过河2次。
第一次小明和小船一起过河,第二次小明回来,第三次小明再过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过河问题有一定的理解,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要进一步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和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并给出更多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们进行练习和思考。
同时,我也可以拓展延伸,给出更多类似的过河问题,让学生们进行挑战和提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过河》说课稿附板书含反思和课堂练习及答案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的教学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学习行为上,因此,在学生明 确问题后,承接上一环节我要求大家帮助图中的小朋友解决问题。学生会很快列出 29+25=54(人) 54÷9=6(条)这样的分步算式。紧接着我以“如果用我们前面学 过的知识,列成混合算式,谁来试一试?”为题,将问题引向深入。此时此刻,学 生急于想表达、想交流,这时小组内的交流就满足了他们的这种想表达、想交流的 愿望,然后在全班交流。
九、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计算教学课,是多数教师不爱上、学生不喜欢听的课,所以 在设计这一课时,我努力将自己对新课标的理念体现出来,加强学生对数学 知识的感受和体验,关注孩子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但其中也感觉 有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逐步提 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外面的。
6.计算下面各题。 (27-19)×3
(43+21)÷8
(124-115)×2
(15+30)÷5
7.水果店运来菠萝、苹果各8箱。菠萝每箱8个,苹果共96个。一共运来水果多少个?
【参考答案】: 1.16 3 2 2.(10-4)×2 3.29+25 (29+25)÷9 4.小括号 小括号 5.小括号 6.24 8 27 9 7.8×8+96=160(个)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新课伊始,我就通过谈话的方式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出去玩吗?都是怎么去 的?你们坐过船吗?有一些小朋友正要乘船出去玩呢!仔细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图 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此时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学生表达清楚、说完整,能
说出:“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每条船限乘客9人,至少需要几条 船?”。创设这样的一个情景导入新课,不但拉近了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距离, 而且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愿望。同时,还培养学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过河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过河教学设计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唠唠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里那个超有趣的“过河”。
这“过河”啊,就像是一场充满挑战的冒险之旅。
首先呢,咱得让小同学们知道,这就好比一群小动物要过河,可只有一艘小船,这小船就像珍贵的宝贝,每次载的小动物数量有限,就像公交车有载客上限一样,不能超载哦。
比如说,总共25只小动物,小船每次最多载5只,这时候就引出了除法这个魔法工具。
25除以5等于5次,好像小船就这么来来回回5趟就能把小动物都运过去啦。
但这还不是最难的,要是再加上一个船夫呢?这船夫就像个特殊的存在,他也要占一个位置。
这就好比原本能坐满的小汽车,司机一坐上去,就只能少拉一个乘客啦。
这时候算式就得变一变,变成(25 + 1)÷5,这就像是给原本的规则加了个小插曲,要把这个特殊的“船夫”也考虑进去。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像个魔术师一样。
先拿出一些可爱的小卡片,上面画着小动物和小船,把这个场景生动地展示在同学们面前。
然后,我会故意装作很困惑地说:“哎呀,这小动物们可咋过河呀,这船坐不下可咋办呢?”同学们就会像小侦探一样开始思考。
我还会把同学们分成小组,这小组就像一个个小战队。
每个战队要一起讨论这个过河的方案,他们会争得面红耳赤,就像在争论谁是超级英雄一样。
然后每个战队派出一个代表,这个代表就像战队的王牌战士,来讲讲他们的想法。
要是有同学犯错了呢,那可没关系。
这就像走路不小心摔了一跤,拍拍尘土就能继续前行。
我会用超级搞笑的方式指出错误,比如说:“哎呀,你这可不行呀,要是按照你的办法,小动物们得在河里游泳啦,那可就变成落汤鸡喽。
”我还会给同学们一些类似的小挑战,像什么“小猴子们运香蕉过河”之类的。
这就像在游戏里闯关一样,每闯过一关,同学们就会特别有成就感,就像打游戏升级了一样兴奋。
最后呢,我会总结这个“过河”的知识点,把它像宝藏一样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小脑袋里。
我会说:“同学们,这过河的秘密咱们可都掌握啦,以后要是真的遇到过河的小动物,咱们都能当指挥家啦。
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过河》精品教案
课题一、混合运算——过河课型新授课所需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过河”的情境,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2、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3、在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结合“过河”的情境,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2、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并运用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主要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练习本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同学息及问题,相们,你们喜欢秋游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秋游!导游阿姨听说你们非常聪明,想考考大家数学学得怎么样,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1.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好。
30+8×4 5×2+3 80-60+8 5×9-525-7×3 35÷7-5 64-24÷6 3+4-52.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
7×6=42 60-42=18 6÷2=3 18-3=15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不知不觉,我们就来到了河边准备坐船过河去秋游。
齐读课题,请大家仔细看图,从图中你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1、学生看图说一说图意、数学信互补充。
2、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他们想要过河,一条大船坐学生 9人,每条小船比大船少坐学生3人。
”你们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三、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如果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几条船?”现在请同学们动动脑,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解决问题。
会做吗?(1)学生试着独立解决问题,将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指名学生板书不同的算式,可能有:A.29+25=54(人)54÷9=6(只) B.29+25÷9 C.(29+25)÷9 D.29÷9+25÷9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不同的算式,对每种方法的正误交换意见,并进行解释,最后汇报讨论结果,说一说想法与理由。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第三课时《过河》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第三课时《过河》北师大版作为一名资深的教师,我对于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第三课时《过河》北师大版有着深入的理解和实践经验。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掌握过河问题的解法,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一单元第三课时《过河》的相关知识。
这个章节主要介绍了一种通过画图和逻辑推理来解决过河问题的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如何根据河流的方向和长度画出示意图,如何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列出方程,如何通过方程的运算得出解,以及如何检验解的正确性。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过河问题的解法,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也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过河问题的解法,包括如何画出示意图,如何列出方程,如何进行方程的运算,以及如何检验解的正确性。
而教学难点则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过河问题的解法,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
教具包括黑板、粉笔、挂图等,学具包括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教学方法。
我通过一个实际的过河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我通过一个简单的例题讲解过河问题的解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解法。
我给出了几个随堂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在板书设计中,我采用了图示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将过河问题的解法清晰地展示给学生。
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河流的示意图,并用文字标注了相关的条件和运算步骤。
七、作业设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我布置了几个相关的作业题。
其中包括:根据给定的条件画出河流的示意图,列出方程,并进行运算得出解。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过河》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过河》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混合运算第3节《过河》,主要介绍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通过“过河”这个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
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提出和解决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够利用小括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小括号的运用过程,使学生能利用小括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四则运算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计算能力,但对于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括号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 教师: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小明要过一座桥,桥上有5个人,他想知道过桥的时间。
其中,每个人过桥所需的时间不同,有的人需要1分钟,有的人需要2分钟。
请问,小明过桥需要多少时间?- 学生:(思考问题)-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 情境引入- 教师:现在,我给大家讲一个情境。
假设你是小明,要过一座桥,桥上有不同的人,每个人过桥所需的时间不同。
你想知道过桥的总时间,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思考问题)-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3. 计算过程演示- 教师:现在,我来演示一下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过程。
假设桥上有3个人,分别需要1分钟、2分钟和3分钟过桥。
我们要计算小明过桥的时间。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第三课时《过河》 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第三课时《过河》北师大版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学习“过河”游戏中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2.能够掌握简单的算式,如2 + 1 = 3等。
3.了解“算术表”的概念并能够使用算术表完成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1.能够在小组环境中合作完成游戏。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字思维能力。
3.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团队中的一员,增强集体荣誉感。
2.培养学生的勇气、耐心、毅力和自信心。
2.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学习加、减法。
2.培养学生在小组环境中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3.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2)教学难点1.让学生感知数据在加减法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在游戏中的数字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1.教学流程表;2.数学游戏教具;3.学生练习册。
(2)教学环境教室内可能需要足够的游戏场地和教学设备。
4. 教学流程(1)导入1.介绍游戏规则和目的。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游戏中有效地进行计算。
(2)探究1.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游戏。
2.让学生梳理游戏过程中的数字运算。
(3)展示1.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他们是如何完成游戏的。
2.让学生讲解他们是如何运用加、减法进行计算的。
(4)讲解1.介绍算术表的基本概念。
2.让学生通过算术表完成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5)巩固1.让学生在练习册上完成相关题目。
2.让学生在教室里选择一个小组展示。
(6)拓展1.引导学生想象一些不同的游戏场景,思考如何运用加、减法进行计算。
2.让学生尝试在小组内设计一个新的游戏,以巩固所学知识。
(7)归纳总结1.结合具体的游戏案例,总结加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律。
2.让学生掌握使用算术表计算的基本方法。
5. Homework让学生设计一个数字游戏,要求其中涉及加、减法运算,并在下次上课时展示。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时 过河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时过河北师大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基本的过河问题解决策略。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找出问题的核心,并进行有效的解决。
3. 学生能够运用加减乘除基本运算,解决过河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找出问题的核心,并进行有效的解决。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问题的探讨和解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2. 学生能够培养合作意识,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解决过河问题。
通过引入过河问题,让学生理解问题的核心,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并通过小组合作,进行问题的探讨和解决。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并运用基本的过河问题解决策略。
2.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找出问题的核心,并进行有效的解决。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核心,并进行有效的解决。
2.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加减乘除基本运算,解决过河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草稿纸、铅笔。
教学过程导入1. 教师通过PPT展示过河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问题。
2.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新课导入1.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核心,并进行有效的解决。
2.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加减乘除基本运算,解决过河问题。
小组合作1.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解决过河问题。
成果展示1.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成果展示。
板书设计1. 板书过河问题2. 板书内容:问题的核心、解决方法、练习题。
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讨论过河问题,找出更多的解决方法。
2. 让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找出改进的方法。
2. 教师应反思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出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中的“小组合作”环节。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时过河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时过河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过河问题的基本类型和解题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题策略。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过河问题的基本类型和解题方法。
2. 通过过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过河问题的解题方法和策略。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鞭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过河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关注过河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过河问题的基本类型和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过河问题的解题方法和策略。
4. 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过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过河问题的基本类型和解题方法。
2. 典型例题的解题过程和答案。
3. 课后作业布置。
七、作业设计1. 基本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过河问题的解题方法。
2. 提高练习:设计一些变式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拓展阅读:推荐一些关于过河问题的趣味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过河问题的掌握程度。
2.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一、导入导入环节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步骤。
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过河》说课稿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过河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过河的问题。通过生动形象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设计一个有趣的过河故事,让学生融入到故事中,感受过河问题的实际意义。
3.创设一个小组竞赛的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解决过河问题,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生活中遇到的过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向学生介绍过河问题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二)讲授新知
1.引导学生学习过河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法。通过示例和讲解,让学生掌握列举、画图、推理等解决方法。
2.进行详细的解释和演示,让学生理解过河问题的解题步骤和关键点。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过河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通过提出过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共同进步。
4.利用实物模型或者图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过河问题的解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问题导向
1.提出过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已知条件和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提出假设的能力。
3.鼓励学生列举不同的解决方法,并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评价和选择能力。
3.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
4.学生能够通过总结和归纳,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过河|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过河|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为大家讲授的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三章《过河》。
我们将通过实际情景引入,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过河”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理解过河问题的实质;2. 学会使用工具(如小船)过河;3. 掌握过河问题的解法。
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过河问题的实质,并掌握解题方法。
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们理解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PPT、小船模型、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通过一个实际的情景,如小动物们要过河去找食物,引出过河问题。
提问学生们:你们觉得小动物们应该如何过河呢?2. 讲解过河问题的实质:我向学生们解释,过河问题实际上就是在一个有限的横轴上,通过移动来达到目标的问题。
3. 演示如何使用小船过河:我使用模型小船,现场演示如何过河。
让学生们观察并理解,过河的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地使用工具。
4. 解题方法讲解:我通过示例,讲解过河问题的解法。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一步步的移动,达到目标。
5. 随堂练习:我给出几道过河问题题目,让学生们独立解决。
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过河问题1. 理解过河问题的实质:在有限的横轴上,通过移动达到目标。
2. 学会使用工具过河:合理利用小船等工具。
3. 掌握解题方法:逐步移动,达到目标。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小明要过河去找他的朋友,河宽10米,小明每次能移动3米或5米,问他有多少种过河方法?2. 小红要过河去对岸的图书馆,河宽12米,小红每次能移动4米或6米,问她有多少种过河方法?答案:1. 4种过河方法。
2. 5种过河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学生们对过河问题有了基本的认识和理解。
但在解题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如何合理使用工具,以及如何找到最优解还有一定的困难。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3《过河》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3《过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过河》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课。
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情境,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过河故事,引导学生探讨如何计算小数除以整数的运算过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法则,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小数和整数的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运算能力。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对小数除以整数的运算过程产生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情境,理解运算过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运算过程,掌握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小数除以整数的运算过程及计算法则。
2.如何运用小数除以整数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情境,发现和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运算过程和计算法则。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过河故事情境、计算过程演示等。
2.练习题:包括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题和实际问题题目。
3.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过河故事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小数除以整数。
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的解决需要用到小数除以整数的运算。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小数除以整数的运算过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计算法则。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答案展示和讲解,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实际问题题目,让学生运用小数除以整数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1.3《过河》(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1.3《过河》(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在教学1.3《过河》(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时,我以“小熊过河”的故事为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理解小熊过河时需要知道河的宽度、深度,需要计算小熊每次跳跃的距离,以及整个过河过程中需要跳几次。
一、教学内容我使用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37页至39页的教材,教学内容包括:1.理解过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2.学会计算物体的跳跃距离;3.学会计算过河所需次数。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过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过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会计算物体的跳跃距离;2.教学重点:学会计算过河所需次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课件、小熊过河图;2.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讲述小熊过河的故事,让学生理解小熊过河时需要知道河的宽度、深度,需要计算小熊每次跳跃的距离,以及整个过河过程中需要跳几次;2.自主探究:让学生独立思考如何计算小熊过河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过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4.练习巩固: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其他动物过河的问题;六、板书设计过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1.河的宽度、深度2.每次跳跃的距离3.过河所需次数七、作业设计1.题目:小猫过河情景:小猫要过一条宽度为12米的河,每次能跳跃5米,问小猫需要跳几次才能过河?答案:小猫需要跳3次才能过河。
2.题目:小狗过河情景:小狗要过一条宽度为18米的河,每次能跳跃6米,问小狗需要跳几次才能过河?答案:小狗需要跳3次才能过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认为学生对过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较为深刻,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仍存在计算错误。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强调计算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性。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如果小熊过河时,河的宽度是变化的,每次跳跃的距离也不同,该如何计算过河所需次数?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1.3《过河》(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时,我以“小熊过河”的故事为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理解小熊过河时需要知道河的宽度、深度,需要计算小熊每次跳跃的距离,以及整个过河过程中需要跳几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3过河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3过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理解故事中的词语和短语2.能熟练朗读故事3.能运用故事中所学知识解答问题4.能够模仿主人公过河的动作教学内容及方法教学内容1.教师先向学生简单介绍故事背景,以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教师向学生朗读故事,让学生听懂故事的大意。
3.教师引导学生重读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短语,并解释其含义。
4.教师提供问题,让学生回答,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5.教师与学生一起演示模仿主人公过河的动作。
教学方法•教师导读法•教师讲授法•互动问答法•演示法教学步骤及时间分配第一步:导入(5分钟)1.教师简单介绍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步:朗读故事(10分钟)1.教师向学生朗读故事,让学生听懂故事的大意。
2.学生跟读朗读故事,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三步:重点词汇学习(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重读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短语,并解释其含义。
2.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模仿教师的发音,学习正确的语音语调。
第四步:问题回答(15分钟)1.教师提问问题,让学生回答,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2.学生积极参与互动问答,提高学生思维感知能力。
第五步:模仿动作(15分钟)1.教师与学生一起演示模仿主人公过河的动作。
2.学生学习模仿,培养学生身体协调能力。
第六步:小结(5分钟)1.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2.学生回答相关的问题,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效果评价1.学生能快速理解故事中的词语和短语,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2.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
3.学生通过模仿动作锻炼了身体协调能力。
4.学生积极参与互动问答,提高思维感知能力。
思考题1.你认为本课教学方法最成功的是哪一个?2.本课教学中,你觉得有哪里可以改进的地方?。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过河》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案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过河》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案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过河》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案第三课:过河教学内容:P8 ~ 10教学目标:1、通过“过河”的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3、让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答题:(1) 2+7×5,这道题里有()法,又有()法,要先算(),再算()。
(2) 40-36÷4,这道题里有()法,又有()法,要先算(),再算()。
2、计算32-8÷8 20+16÷4 30-4×5二、探索新知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理解图意,明确问题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2、独立尝试,合作解决。
如果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几条船?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组织学生讨论:“29+25÷9”是否符合解决问题的顺序?这个算式应该先算25÷9,再算加法,这种运算顺序不符合问题的情景。
在本题,应先算男女生总人数,即29+25。
怎样解决运算顺序问题呢?我们请小括号“()”来帮忙。
3、认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4、写出解答过程(29+25)÷9 读作:29与25的和除以9。
=54÷9=6(条)答:同学们都做大船,需要6条船。
5、提问:如果54人都坐小船,需要多少条船?提示“先求出一条小船能坐多少人?”,再用除法计算出需要几条小船。
因此算式为:54÷(9-3)三、课堂练习P9试一试1、提示:先计算坐满大车后还剩多少人,再计算需要多少辆小车。
算式:(70-46)÷82、这个算式还能解决下图中哪些问题?3、说一说下面两题的运算顺序,再算一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单元混合运算
第1课时小熊购物
教学内容:
教材第8-10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小括号的产生过程,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2、通过“过河“的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养成在做四则混合运算题目的时候先看运算顺序在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
难点:探索小括号的运用过程,能利用小括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与方法:
课件、小黑板。
指导练习、练习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口算
6×9= 30+15= 42÷6=
2 、脱式计算
7×2+30 46-6×4 63÷9+7
二、解决新知
1.合作探究数学问题。
小组根据提供的数学信息,自行编写完整的数学问题。
根据问题讨论解决的办法?
例如:二年级*班,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准备坐船过河,每条大船限乘客9人,他们至少需要几条船?
2.展示思维,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年级*班,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准备坐船过河,每条大船限乘客9人,他们至少需要几条船?
思维:总人数----限乘客人数----需要多少条船
分步计算:
29+25=54(人)
54÷9=6(人)
综合算式:29+25÷9
思考:这样列式就要依照我们学习的混合运算方法来计算,计算的结果却与我们的分步计算结果不一样。
你有怎样的办法呢?这里我们需要先计算加法。
引入:“()”----小括号----先计算小括号,再计算除法。
看看这样的方法,计算结果怎样呢?学生独立完成,感受这样的方法带来的成功喜悦。
(29+25)÷9
=54÷9
=6(条)
答:至少需要 6条船。
一句话:有小括号真好!
理论,记忆理解:在混合运算中,有乘除,有加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
(分段理解,记忆)
如果54人都坐小船,需要多少条船?你会做吗?
三、体验知识,形成模块
1、说一说先算什么,在算什么,并计算结果。
5×(36-29)(46+17)÷7 81÷(16-7)
完成之后,再次体验:在混合运算中,有乘除,有加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
注意:做完括号里的运算之后,不再要括号。
四、课堂小节
1.知道解决问题的先后顺序。
2.完整把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阅读记忆:在混合运算中,有乘除,有加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
3.数学符号要正确书写。
五、作业设计
1.记忆:在混合运算中,有乘除,有加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
2.完成试一试、练一练。
板书设计:过河(混合运算)
混合运算预算顺序
先乘除,后加减法一: 29+25=54(人)
有小括号 54÷9=6(条)
先算小括号里,法二:(29+25)÷9
再算小括号外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地感受到要想先算加法,可是运算的顺序又不允许,就只有在算式中添上小括号,改变原有的运算顺序,这样就可以使列出的算式符合解决问题的要求。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巧妙地设计学生喜欢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探究知识的新天地。
我们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活动过程,练习形式应多样化,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多角度巩固强化新知。
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算法多样化。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应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学生可以分步解答,也可以列出综合算式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