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0467 《课程与教学论》
2020年04月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全国202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代码:0046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是(D)A、儿童中心课程B、经验主义课程C、隐性课程D、结构课程2、在课程研究的基本课题中,倡导把课程作为“文本"解读其内涵的意义的是(B)A、课程开发B、课程理解C、课程设计D、课程实施3、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轰动了美国朝野,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被称为(B)A、八年研究B、学科结构运动C、课程开发运动D、概念重建运动4、以下命题被认为是杜威的教育哲学命题中最基本的命题是(A)A、教育即经验的连续改造B、教育是一种社会的过程C、教育即生活D、教育即生长5、在“课程教学”理念下,对“学会教学”理解正确的是(D)A、教学是教师控制教学实践的处方B、教学是学生的自主学习C、教学是家长辅导学生学习的过程D、教学是把课程视为一系列课堂事件6、“学习准备”的提出者是(C)A、苏霍姆林斯基B、裴斯泰洛齐C、布鲁纳D、斯腾豪斯7、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有人强调目标、内容、教学方法与组织、评价等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从而将泰勒原理修改成为一种立体的教学模式是(C)A、塔巴模式B、惠勒模式C、坦纳模式D、赛勒模式8、加涅的教学理论,关注的重点是(C)A、教师的选择B、教学内容的选择C、教学方法的选择D、教学环境的选择9、在罗杰斯石来,教师是(B)A、传授者B、促进者C、产婆D、榜样10、“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为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时期的教有提供了一套价值观念和质量保障体系。
这种价值观是(B)A、知识本位的教育价值观B、能力本位的教育价值观C、情感本位的教育价值观D、方法本位的教育价值观11.课程与教学日标的确定,需要基于学习者的需要。
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
自考00467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1.[单选]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2.[单选]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
3.[单选]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方法可总称为“活动分析”。
4.[简答]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过程。
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如下5个步骤:第一,人类经验的分析。
第二,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
第三,课程目标的获得。
第四,课程目标的选择。
第五,教育计划的制定。
5.[简答]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区别。
尽管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极其相似,但二者还是存在一些细微区别:(1)查特斯把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
他指出:“课程是由理想和活动这两者构成的。
”理想不能从现实的人类活动中直接分析出来,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
而博比特则把活动和经验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
(2)查特斯强调系统知识。
查特斯认为学习者应认识到知识对生活的意义而追求知识,他主张通过对人类生活的分析以确定学科的哪些要素是最重要的,并将这些要素纳入课程之中。
博比特则更强调人类从事活动所需的经验与能力。
(3)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不过“工作分析”主要是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要来得宽泛,它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6.[单选]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
因而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7.[单选]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8.[单选]泰勒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形成的,并且是为了给处理这类情境提供一种可靠而井然的程序”。
这里的“特定环境条件”主要是指“八年研究”。
2022年10月00467《课程与教学论》自考真题附答案
2022年10月00467《课程与教学论》自考真题附答案一、选择题1.最早比较完整地确立课程研究领域的国家是A英国B日本C澳大利亚D美国参考答案:D截至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确立起来。
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理论也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P42.被认为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的课程学者是A泰勒B泰罗C查特斯D博比特参考答案:A拉尔夫·泰勒(RalphTyler),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评价理论专家。
他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
由于泰勒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他因而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P93.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有学术性、结构性和A基础性B全面性C专门性D权威性参考答案:C所谓“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
“学术”(discipline)一词是两种含义的统一:一是“组织起来的知识领域”,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构成;二是“该知识领域的探究方法”。
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相应的探究方法的统一又称为“学术(科)结构”,因此,“学术中心课程”亦可称为“结构课程”。
“学术中心课程”有三个基本特征,即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P144.在施瓦布看来,“实践性课程”的中心是A教师B学生C教材D环境参考答案:B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其中学生是“实践性课程”的中心。
P175.提出“在儿童时期学习的东西中,还需要抛弃那些不适合于我们天然的兴趣的东西,而且要把学习的范围限制于我们的本能促使我们去寻求的知识。
”这个观点的著作是A《爱弥儿》B《大教学论》C《理想国》D《普通教育学》参考答案:A这个观点的著作是《论教育》(Emile,or OnEducation),作者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
2023年4月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真题与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A “八年研究”B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C “科学主义运动”D “社会效率运动”正确答案:A2.提出“教育即生长”的教育家是()。
A 泰罗B 杜威C 博比特D 泰勒正确答案:B3.提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的教育著是()。
A 《理想国》B 《爱弥儿》C 《儿童与课程》D 《教学的艺术》正确答案:B4.赫尔巴特曾指出:“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他所表达的理念是()。
A 教学的艺术性B 教学的矛盾性C 教育性教学D 教学即教育正确答案:C5.杜威认为,只有在经验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使儿童与学科统一起来。
基于此,他提出的课程理论是()。
A 经验课程理论B 学科课程理论C 探究课程理论D 实践课程理论正确答案:A6.泰勒认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
A 组织教育经验B 选择教育经验C 确定教育目标D 评价教育计划正确答案:C7.泰勒原理中提出要对教育目标进行两次甄选,即心理学的甄选和()。
A 教育学的甄选B 哲学的甄选C 目标学的甄选D 行为学的甄选正确答案:B8.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属于()。
A 社会发展取向模式B 人格发展取向模式C 认知发展取向模式D 行为控制取向模式正确答案:C9.下列属于程序教学的设计原则的是()。
A 小步子原则B 高效性原则C 主动探究原则D 合作学习原则正确答案:A10.罗杰斯创立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心理学基础是()。
A 行为主义心理学B 人本主义心理学C 认知主义心理学D 建构主义心理学正确答案:B11.在教育目标体系中,代表着最宏观的教育价值,体现在宪法、教育基本法、教育方针之中的是()。
A 培养目标B 课程目标C 教学目标D 教育目的正确答案:D12.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幸福”,从课程与教学目标表述来看属于()。
00467课程与教学论
00467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二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拉尔夫?泰勒的贡献三学科结构运动与学术中心课程四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的贡献五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解放兴趣”的追求第二节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立:拉特克与夸美纽斯的贡献二启蒙时期教学论的发展:卢梭与裴斯泰洛齐的贡献三19世纪教学论的里程碑:杜威的教学论四20世纪教学研究的发展线索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涵义一课程的涵义二教学的涵义第四节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一现代教育中课程与教学的分离二课程与教学分离的认识论根源:二元论三20世纪课程与教学整合的第一次努力:杜威的贡献与局限四20世纪课程与教学的重新整合:“课程教学”的理念第二章课程开发区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第一节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一目标模式二过程模式第二节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一以认知发展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二以行为控制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三以人格发展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第一节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与功能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第二节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一“普遍性目标”取向二“行为目标”取向三“生成性目标”取向四“表现性目标”取向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确定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课程开发的基本维度)二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第四章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第一节课程内容的选择一课程选择的基本取向二课程行径的基本环节第二节教学方法的选择一教学方法的本质二教学方法的选择三教学方法的选择第五章课程与教学的组织第一节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一课程组织的涵义二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第二节课程类型及其组织结构一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四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五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第三节教学组织一班级授课组织二个别化教学组织三教学过程的组织第六章过程实施与教学过程第一节课程实施的涵义与研究价值一课程实施的涵义二课程实施的研究意义第二节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一忠实取向二相互适应取向三课程创生取向四三种取向的比较及启示第三节课程实施的基本模式一“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二兰舆课程变革动因模式三课程变革的情境模式第四节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一课程变革的特征二学区的特征三学校的特征四外部环境的特征第五节教学过程的本质一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二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三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第六节课程实施与教学设计一课程实施与教学的关系二从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看教学设计第七章课程与教学的评价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涵义、功能与类型一何谓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二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三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第二节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与取向一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二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取向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模式观一评价的模式及其指标二几种典型的评价模式第八章课程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第一节课程研究与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一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二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三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四中国课程教材改革的未来走向第二节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一教学研究的一般趋势二建构主义教学观及相应的教学模式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1.课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1918年美国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的《课程》一书。
2024年4月 课程与教学论 00467 自考真题
2024年4月课程与教学论自考真题课程代码:0046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是A.泰勒B.泰罗C.查特斯D.博比特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课程编制》C.《怎样编制课程》D.《课程》3.“泰勒原理”的本质是追求A.实践兴趣B.伦理兴趣C.技术兴趣D.解放兴趣4.“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是A.活动分析B.审议C.工作分析D.实践5.提出“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
……你开头什么也不教,结果反而会创造一个教育的奇迹。
”这个观点的著作是A.《爱弥儿》B.《大教学论》C.《理想国》D.《普通教育学》6.赫尔巴特提出“作为知识传递过程的教学和作为善的意志之形成的道德教育就是统一的”,这反映的理念是A.认知性教学B.掌握性教学C.教育性教学D.发展性教学7.杜威的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是A.先验主义哲学B.科学主义哲学C.实用主义哲学D.人本主义哲学8.学生已经掌握了“水果”的概念和特点,再学习“苹果”的概念和特点,这种学习属于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经验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9.在奥苏伯尔的成就动机理论中,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是B.行动驱力C.自我提高驱力D.认知驱力10.范例教学的特殊之点在于“范例”。
范例的基本特征有范例性、基础性和A.深刻性B.典型性C.基本性D.全面性11.代表最宏观的教育价值,体现在宪法、教育基本法、教育方针之中的是A.教育目的B.教育目标C.课程与教学目标D.教育法则12.从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来看,“解释《失乐园》的意义”属于A.行为目标取向B.表现性目标取向C.生成性目标取向D.普遍性目标取向13.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动作技能领域”“情感领域”与A.“认知领域”B.“社会发展领域”C.“道德发展领域”D.“行为发展领域”14.对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的认识,认为学校课程主动选择社会生活经验,并对社会生活经验不断批判并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这种观点属于A.超越论B.主动适应论C.被动适应论D.整合论15.关于“怎样选择学习者的经验作为课程内容”的问题,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学习者创造着社会生活经验B.学习者是课程的开发者C.学习者是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D.学习者的唯一身份是知识与文化的接受者16.教学方法可以总结为三种基本类型,即“提示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和A.“讨论型教学方法”B.“实践型教学方法”C.“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D.“综合型教学方法”17.借助各种静态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标本等而提示内容的教学方法是A.展示B.呈示C.示范D.模仿18.课程水平组织的基本标准是A.逻辑性B.整合性C.发展性19.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繁地组织起来,反映的是课程组织的A.连续性B.复杂性C.整合性D.顺序性20.古希腊、古罗马学校中的“七艺”,即“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从课程类型可以认为是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经验课程D.实践课程21.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从课程类型来看,属于A.显性课程B.融合课程C.隐性课程D.关联课程22.认为课程变革是教师和学生个性的成长与发展过程,这种观点反映的是课程实施的A.忠实取向B.课程创生取向C.相互适应取向D.实践取向23.课程忠实取向研究的基本方法论是A.实地研究B.实验研究C.质的研究D.量化研究24.认为教师是教学设计的主体,这种观点属于教学设计的A.课程创生取向B.相互适应取向C.忠实取向D.实践取向25.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的一种评价,是A.总结性评价B.诊断性评价C.形成性评价D.结果性评价26.评价在本质上是价值判断的过程。
00467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1.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包括哪几个阶段?P39答:(1)第一阶段:“明了”,即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1分)(2)第二阶段:“联合”,即把新的观念与旧的观念结合起来;(1分)(3)第三阶段:“系统”,即把已建立起的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统一起来,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章,以形成具有逻辑性的、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2分)(4)第四阶段:“方法”,即把已形成的知识系统通过应用于各种情境而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2分)2.简述杜威关于教育的四个哲学命题。
P41答:(1)教育即经验的连续改造;(2分)(2)教育是一种社会的过程;(2分)(3)教育即是生活;(1分)(4)教育即生长。
(1分)3.阐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
P70答:(1)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2分)(2)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2分)(3)课程作为教学事件。
(2分)4.简述“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P77答:(1)确定教育目标;(或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分)(2)选择学习经验;(或怎样选择有助于达到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2分)(3)组织学习经验;(或怎样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1分)(4)评价教育计划。
(或怎样评价学习经验的有效性?)(1分)5.简述布鲁纳“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P98答:(1)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1分)(2)注重直觉思维;(2分)(3)注重内部动机;(1分)(4)注重信息的灵活提取。
(2分)6.简述加涅的学习层级理论中的各学习类型及其基本涵义。
P112答:(1)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链索学习是三种基本的学习类型;(1分)(2)言语联想学习是一种言语链索学习,即根据言语刺激与反应行为的顺序组合而成的反应;(1分)(3)辨别学习实质上是一种知觉学习,即作出知觉的分化;(1分)(4)概念学习是指学习者根据类别对各种事物作出反应;(1分)(5)规则学习是指各种定理、定律或原理的学习;(1分)(6)问题解决或高级规则的学习,即学生通过把学习过的各种规则组合成复杂的、高级的规则,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00467课程与教学论应考指导
《课程与教学论》应考指导一、考试相关情况说明(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与教学论》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专业(独立本科段)的必考科目,是为帮助考生获得关于课程与教学领域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指定教材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钟启泉、张华,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本教材系统阐述和介绍了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史和基本理论。
第一章、第二章、第八章专门讨论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则分别探讨“目标”、“选择”、“组织”、“实施”、“评价”这五个课程与教学领域的基本问题。
在每一章中,本教材都试图把课程与教学整合起来。
并且,本教材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将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题型与分值(三)重难点分布从知识点分布来看,本课程试题覆盖了教材 8 章的全部内容。
从整体来看,教材 8 章内容知识点分布不均匀,重点章节主要是第 2 章,第 3 章,第 5 章,第 6 章,第 7 章,第 8 章。
第 1 章和第 4 章是知识点考查最少的两章,并且主要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四)试题难度从试题难度来看,试题绝大部分属于大面知识。
对于重点知识每年都会重复出现,只是以不同的形式,或者考查不同的内容。
这一点大家要特别注意,不要以为以前考过的知识点就不会再考。
虽然每年均有偏题出现,一般是属于课程涉及的较细的内容,但所占比例较低,属于正常情况。
总体而言,试题较为容易。
(五)命题特点整体上看,出题顺序基本上按照教材章节顺序来出题,但并不是特别规律。
此特点有助于我们答题时准确把握考点所属章节,提高答题正确率。
从具体题型来看,单选题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人物性知识点常考,如某人的理论、观点,或者评述什么的;第二,年份时代性知识点常考,如某年的什么事件;第三,独特性知识点常考,如唯一,第一,首次,典型,标志,最重要,最早等等;第四,概念性知识点常考;第五,基本知识性知识点常考。
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
自考00467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1.[单选]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2.[单选]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
3.[单选]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方法可总称为“活动分析”。
4.[简答]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过程。
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如下5个步骤:第一,人类经验的分析。
第二,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
第三,课程目标的获得。
第四,课程目标的选择。
第五,教育计划的制定。
5.[简答]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区别。
尽管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极其相似,但二者还是存在一些细微区别:(1)查特斯把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
他指出:“课程是由理想和活动这两者构成的。
”理想不能从现实的人类活动中直接分析出来,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
而博比特则把活动和经验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
(2)查特斯强调系统知识。
查特斯认为学习者应认识到知识对生活的意义而追求知识,他主通过对人类生活的分析以确定学科的哪些要素是最重要的,并将这些要素纳入课程之中。
博比特则更强调人类从事活动所需的经验与能力。
(3)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不过“工作分析”主要是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要来得宽泛,它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6.[单选]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
因而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7.[单选]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8.[单选]泰勒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形成的,并且是为了给处理这类情境提供一种可靠而井然的程序”。
这里的“特定环境条件”主要是指“八年研究”。
1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代码00467课程与教学论笔记整理
1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代码00467课程与教学论笔记整理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识记1.课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博比特《课程》2.活动分析: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工作分析: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
3.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4.八年研究5.学科结构:包括两个基本涵义,一是一门学科特定的一般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二是一门学科特定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态度。
学科结构是这两个基本涵义的统一。
6.“实践性课程”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
7.课程审议:指课程开发的主体彼此之间对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对这些问题获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最终作出恰当的、一致性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策略。
领会1.博比特与查特斯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对课程发展的贡献与局限博比特基本内容:教育的本质、课程的本质、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查特斯基本内容:两者的贡献与局限:他们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认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科学水平提升到时代所允许的程度。
但也存在历史局限性:把教育与课程视为准备成人生活的过程,导致对儿童价值的忽视。
把教育过程等同于企业生产过程。
这种课程开发的科学化水平低,并未真正把握课程开发过程的本质。
2.“泰勒原理”的实质:“技术兴趣“的追求。
技术兴趣是通过合规律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班,它指向于对环境的控制与管理,其核心是”控制“。
3.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历史地位:P164.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本质:“实践兴趣“的追求。
实践兴趣:是建立在对意义的”一致性解释“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理解环境的人类的基本兴趣。
5.“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解放兴趣“的追求。
解放兴趣:是人类对解放和权力赋予的基本兴趣,这类兴趣使人们通过对人类社会之社会结构的可靠的、批判性洞洞察而从事自主的行动。
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 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一、填空与选择1、1918年美国(博比特)《课程》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1924年出版《怎样编制课程》2、1923年美国(差特斯《课程编制》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3 、1911年美国(泰罗)《科学管理原理》“科学原理之父,泰罗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1934年,《成绩测验的编制》“现代评价理论之父”;1949年《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泰勒的导师是“贾德”;八年研究室1933年-1940年,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技术兴趣,核心是控制”4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学科结构运动”其内容是“学科结构观”;1958年,美国颁布《国防教育法》;1959年,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确立“学科结构运动”5 、施瓦特,美国,(泰勒的学生)1969年—1983年 14个春秋,四篇文章《实践:课程的语言》《实践:折中的艺术》《实践:转换为课程》《实践:课程教授要做的事情》;实践性课程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6 、1955年,派纳,美国,《理解课程》7 、博比特、差特斯、泰勒原理——“传统课程理论”8 、拉特克,德国,第一个倡导教学论9 、夸美纽斯捷克 1632年《大教学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10 、卢梭法国《爱弥儿》是继柏拉图《理想国》之后西方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原罪说”“消极教育”——(1)自然教育论(2)发现教学论11 、裴斯泰洛齐瑞士:(1)适应自然的教育学“居室教育学”(2)教育教学原理“自我发展原理”“直观原理(被动与能动)”(3)教学的心理学化“首次提心理发展为教学总原则12 、赫尔巴特 19世纪德国《普通教育学》:(1)观念心理学(表象)最基本的概念(主观主义心理学)“统觉—观念团—思想之环(2)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多方面兴趣(最直接目的),最高目的是人的德性——善的意志(3)教学的“形式阶段”明了—联合—系统—方法;(4)教学性教学“第一次揭示,第一次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五阶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合、概括、应用;13 、20世纪杜威美国(建立在实用主义或经验自然主义基础之上)杜威的四个教育哲学命题:(1)教育即经验的连续改造(2)教育即生活(3)教育史一种社会的过程(4)教育即生长;杜威的(反省思维的五个要素):(1)问题的解决(2)问题的界定(3)问题解决的假设(4)对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逻辑推理(5)通过行动检验假设;“芝加哥实验学校”1902年《儿童与课程》“学科中心论”14 、20世纪是科学的世纪“教学论的科学化”:桑代克美国 1903年《教育心理学》、拉伊德国 1903年《实验教学论》、梅伊曼德国 1914年三卷“实验教育学”——科学教育学15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行为主义”斯金纳美国《学习科学与教学艺术》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开发,小步子、循序渐进、序列化、学习者参与、强化、自定步调16 、三大新教学论流派:(1)赞可夫发展性教学论(前苏联)(2)布鲁纳发现教学论(美国)(3)瓦根舍因、克拉夫基范例教学论(德国)17 、20世纪70年代皮亚杰“发生认识论”;60年代加涅、布里格斯“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18 、朱熹的“课程”主要是指功课极其进程(中方):(西方)英国斯宾塞 1859年《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跑道、学程、静态的跑道、跑的过程19 、“教学”最早出现于《书、商书、说命》《学记》开宗明义“建国君民,教学为先”20 、17世纪,夸美纽斯现代教育社会根源:制度课程;认识论根源(二元论):(1)内容与过程二元论(2)目标与手段二元论;二元论第二个根源是现代社会“唯科学主义“科技理性21 、20世纪课程与教学整合的第一次努力:杜威的贡献于局限;杜威“连续性”(1、教材与方法的内在连续性2、目标与手段的内在的连续性22 、韦迪美国“课程教学”:1、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2、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3、课程作为教学事件23 、多伊尔美国“读者反应批评”24 、行为控制为取向的教学模式:斯金纳“程序教学模式”普莱西“机器教学”25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布鲁姆“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包括:(1)认知领域(认知、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2)情感领域(接受、反应、价值判断、组织‘价值观念的个性化)(3)动作技能领域(反射动作、基本动作、知觉动作、体能、技巧动作、有意的沟通)26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来源:学习者的需要、学科的发展27 、杜威、美国1989年《我的教育信条》1900年《学校与社会》1902年《儿童与课程》28 、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用一种折衷的态度把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科的发展并列为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29 、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论:杜威——当代人本主义课程论:形形色色的30 、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40年前提出的命题 1859年(科学)31 、20世纪“学科本位课程”包括:美国的——要素主义课程和永恒主义课程;英国的——知识课程论32 、泰勒 1949年《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怎样选择有助于达到教育目的的学习经验”的问题“选择学习经验成为基本构成”33 、杜威 1897年《我的教育信条》“儿童中心论”“芝加哥实验学校”34 、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2400年以前,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对话法”;他认为理想的教育方法不是把自己现成的,表面的知识教授给别人,而是凭借正确的提问,激发对对方的思考,通过对方自身的思考亲自发现潜藏于自己心中的真理35 、精神助产术的阶段:破的阶段、立的阶段“发现法”与“发现性对话”36 、美国麦克尼尔课程论专家引用诗人米莱说明其意义37 、《要素主义宣言》中“要素主义者”指出英语、数学、科学、历史、现代外语是人类知识“共同核心”“古典名著”成为课程的基本内容38 、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的代表人:法国卢梭、瑞士裴斯泰洛齐、德国福禄贝尔39 、裴斯泰洛齐“生活共同体”把世界视为有机体,相互依存共同生活的整体40 、德国荷尔德林“合科教学运动”41 、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马斯洛、罗杰斯42 、夏皮罗“合成课程“——参与、整合、关联、自我、目标43 、布拉梅尔德“未来中心教育“——科学技术社会简称”STS“44 、美国 1869年埃利奥特哈佛大学校长正式确立选修的第一人45 、美国杰克逊 1968年《班级生活》首次提出“隐形课程”46 、1902年杜威《儿童与课程》47 、班级授课时15世纪,德国的一些人文主义学校;最先在理论上的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是大工业的客观要求,它适应了现代工业制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和现代化民主制度追求教育平等的要求48 、个别化教学组织 20世纪产生于美国“道尔顿计划”(帕克和斯特,1920年马萨诸塞州道尔顿学校)“文纳特卡计划”(华虚明)49 、道尔顿计划的任务是:1)如何将班级授课组织改为个别化教学组织2)如何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改为以学生自学研究为主的教学方法50 、美国 1968年凯勒《老师再见》:1)以掌握为指导2)学生自定步调3)教师用少量几次讲课来激励学生4)使用指导性教材5)安排学生助理51 、美国古德莱德 1979年《课程研究课程实践之研究》五个不同层次的课程:1)理想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3)理解的课程4)运作的课程5)经验的课程44 、二、名解1、活动分析: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2 、学术中心课程:指从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3 、学科结构:是一门学科特定的一般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是一门学科特定的探究方法与探究态度4 、实践性课程:从具体实践情境的特殊需要为核心进行的课程开发,它所开发理论的本质是:实践兴趣的追求5 、课程的含义:(1)把课程作为学科(2)把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3)把课程作为经验或体验6 、课程的定义:广义: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7 、虚无课程(艾斯纳):那些在课程变革中被学校和社会有意或无意排除于学校课程体系之外的课程8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从课程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通过交往过程和活动,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能力态度,人格获得一定的发展,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9 、制度课程:是特定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规定并实现的合法化的学校教育内容10 、课程开发:决定课程的过程以及作决定时所依据的各种思想取向11、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位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目标的确定极其实现,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12、学习经验:学习者与他能作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13 、发现学习: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14 、加涅划分八个学习阶段:动机阶段、领会阶段、习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作业阶段和反馈阶段15 、赞可夫(前苏联、1957年“教学与儿童发展“20年建立”实验教学新体系“”三大新教学流派“的发展性教学理论:(1)理论基础(2)教学目标的转换(3)教学原则16 、文化历史学派: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17 、自我实现的需要:一种内驱力,它促使个体发现更为充分的自我表现手段,认识一个人的潜能,形成更大的效率和能力,形成创造性,并且在令人惬意的和富有意义的生活中发挥作用18 、非指导性治疗: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合的心理气氛中自由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最后达至改变自我,实现自我19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的总体反向,它所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20、普遍性目标: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些宗旨或原则直接用于课程与教学领域成为课程与教学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普遍性目标的特点:把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和课程教学目标,等同起来,因而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用于所有教育实践中——普遍性目标的局限:(1)缺乏充分的科学根据,受日常经验所局限(2)逻辑上不够彻底,不够完整,以教条形式出现,表现随意性(3)含义上不够清晰,确定,常出现歧义,容易成为“政治游戏”21 、行为目标: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加以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基本特点: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作用:“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泰勒22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杜威23 、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个体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艾斯纳—特点:是对”解放理性“的追求,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表现,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指向于人的自由发展与解放24 、学习者的需要:作为课程与教学目标来源的学习者的需要时“完整的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即儿童人格发展的需要25 、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当课程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促进个性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时候,当课程开发以学习者的需要为基点,强调学习者的需要的优先性的时候26、社会中心课程:当课程以满足当代生活需求,以维持或改造生活为直接目的的时候,当课程开发以当代生活的需求为基点,强调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的优先性的是偶27 、学科知识:即学科的逻辑体系,包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科的探究方式,学科的发展趋势,该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28 、学习中心课程:当课程将学科发展视为直接目的的时候,当课程开发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学科知识的优先性29 、课程选择: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30、课程论的永恒课题:恰当的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意味着既要尊重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的要求,又要尊重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科逻辑与儿童逻辑的统一31 、超越论:当教育及课程的主体地位真正确立起来之后,学校课程与其他社会生活经验的关系就是一种对话交往,超越的关系;学校课程主动选择社会生活经验,并对社会生活经验不断批判与超越,而且还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32 、教学方法: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33 、提示型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提示活动教授课程内容,学生接受并内化这些内容的方式34 、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师生的民主对话与讨论而共同思考,观察和解决问题,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人格的教学方法35 、示范:是教师向学生作出一定的活动,行动,态度,以供学生仿效的教学方法——呈示:是借助各种静态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标本,绘画等提示的教学方法——展示:是通过把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直观地,动态地呈现出来而进行的教学方法——口述:是通过语言而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36 、教学对话:是通过教师的提问,激励与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见解,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37 、课堂对话: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讨论,探究与解决问题,学生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38 、自主型教学方法:是学生独立把解决由他人或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的帮助,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与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39 、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根据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课程内容的特定,对提示型教学、共同解决问题教学,自主型教学作出取舍与搭配,以形成一个教学方法的体系或结构的过程40 、课程组织:是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之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为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41 、垂直组织:是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纵向的发展序列起来42 、连续性:是指所选出的各种要素在不同学习阶段予以重复43 、顺序性:是指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好和学习者的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繁地组织起来44 、水平组织:是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横向关系组织起来45 、整合性:是把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找到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将之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46 、科目本位课程:由各自具有独立体系,彼此缺乏联系的科目做组成的课程47 、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校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48 、学习中心课程: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49 、综合学科课程:是把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整合起来,形成一门新的学科50 、经验课程:也称活动课程,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的组织课程51 、相关课程: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既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起来,又保持各种学科原来的相对独立52 、融合课程:是将有关学科融合为一门新的学科融合之后原来学科之间的界限不复存在53 、广域课程:是指能够涵盖整合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54 、社会本位课程:以源于社会生活的问题为课程整合的核心,其目的是使学习者适应或改进当代社会生活55 、儿童本位课程:是以儿童当下的直接经验,儿童的需要和动机,儿童的兴趣,心理发展为课程整合的核心,其目的是促进儿童的人格发展56 、环境教育课程:产生的直接社会背景是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57 、国际理论教育:是随着国家化时代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彼此之间交往范围的扩大和交往程度的加深而提上日程58 、选修课程:是现代中等教育的重要支柱;广义的是指中等教育阶级的分轨型课程体系;狭义的是指将课程分成必修与选修两种,通过两者种种组合课程的方略系统59 、直线式课程: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组织起来,其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60 、螺旋式课程:指特定学科内容在不同学习阶段重复呈现,同时利用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的成熟性,使学科内容不断拓展与加深——布鲁纳61 、附带学习:伴随具体内容的学习而形成的对所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过程本身的情感,态度,如忍耐的态度,喜欢或不喜欢的情感等62 、附学习:是指比较概括的理想态度及道德习惯,它是逐步为学生所获得的一经获得就将持久地、保持下去,影响人的一生63 、非学术性课程:结构功能主义教育学者把隐性课程视为学校、班级、生活中所蕴含,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课程64 、综合课程:是这样一种课程取向,它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65 、学校本位课程:是以学科或文化知识作为课程整合的基点,课程整合的的核心主要源于学科这种综合课程试图打破超越各科课程自身固有的逻辑,形成一种把不同学科内容有机整合为一体的新的逻辑。
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特训2
第二章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本章重难点分析本章主要介绍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以认知发展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以行为控制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以人格发展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
重难点:课程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第一节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一、目标模式1.泰勒模式2.目标模式的其他类型(1)塔巴的模式(2)惠勒的模式(3)坦纳模式二、过程模式1.目标模式批判2.过程模式的基本内容第一节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一、目标模式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
目标模式的代表是由有“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称誉的拉尔夫·泰勒所创立的泰勒模式。
第一节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一、目标模式泰勒模式《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现?第一节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一、目标模式泰勒模式1.确定教育目标2.选择教育经验3.组织教育经验4.评价教育计划第一节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一、目标模式泰勒模式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出发点)(1)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2)对当代生活的研究(3)学科专家的建议第一节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一、目标模式泰勒模式2.怎样选择有助于达到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选择学习经验)(1)为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既能使学生有机会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
(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
(3)学习经验应该适合学生目前的水平及其心理倾向。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5)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
第一节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一、目标模式泰勒模式3.怎样为有效的教学而组织学习经验?(1)纵向组织:不同阶段(或时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
全国2022年10月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真题_3
全国2022年10月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真题全国2022年10月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真题1.(单选题,1 分)下列属于课程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教学设计基本特征的是()A、教学设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B、教学设计是一种工程、一种技术C、教学设计是一个持续创造的过程D、教师是教学设计的主体2.(单选题,1 分)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把课程变革视为课程变革计划与具体实践情境之间的交互过程,从本质上支配其的是()A、实践理性B、解放理性C、技术理性D、工具理性3.(单选题,1 分)下列不属于情境教学基本特征的是()A、学习者中心B、情境中心C、问题中心D、对话中心4.(单选题,1 分)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基于不同目的、着眼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多次加以呈现,以使学习者对同一内容或问题进行多方面理解、获得多种意义的建构,这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A、随机访问教学B、情境教学C、支架式教学D、合作式教学5.(单选题,1 分)建构主义学习的目的是()A、情境B、协作C、会话D、意义建构6.(单选题,1 分)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以测验或测量的方式,测定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状况或某项特质,这种评价是()A、第一代评价B、第二代评价C、第三代评价D、第四代评价7.(单选题,1 分)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式。
其中,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所依据的分类标准是()A、评价关注的焦点B、评价与预定目标的关系C、评价的作用性质D、评价的方法8.(单选题,1 分)“教师是课程的消费者”,这种观点属于课程实施取向中的()A、忠实取向B、相互适应取向C、创生取向D、消费取向9.(单选题,1 分)在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中,由研究结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所倡导的课程,被称为()A、运作的课程B、理解的课程C、正式的课程D、理想的课程10.(单选题,1 分)最先在理论上将班级授课组织确立起来的教育家是()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克伯屈D、威利斯11.(单选题,1 分)螺旋式课程的最初倡导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A、奥苏伯尔B、加涅C、布鲁纳D、罗杰斯12.(单选题,1 分)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既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起来,又保持各学科原来的相对独立性,这类课程形态称为()A、融合课程B、广域课程C、学科课程D、相关课程13.(单选题,1 分)下列不属于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代表人物的是()A、卢梭B、裴斯泰洛齐C、杜威D、福禄倍尔14.(单选题,1 分)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是()A、校本课程B、经验课程C、学科课程D、地方课程15.(单选题,1 分)在下列课程类型中,中国古代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属于()A、学科课程B、经验课程C、活动课程D、综合课程16.(单选题,1 分)有一种教学方法,它的最根本特征是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
2023年10月 课程与教学论 00467 自考真题
2023年10月课程与教学论自考真题课程代码:0046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发生于美国的A.“社会效率运动”B.“进步主义教育运动”C.“科学主义运动”D.“八年研究”2.提出“教育即生产”的课程论专家是A.泰罗B.博比特C.查特斯D.泰勒3.提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著作是A.《爱弥儿》B.《大教学论》C.《儿童与课程》D.《教学的艺术》4.赫尔巴特认为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儿童的A.“基本能力”B.“核心素养”C.“多方面兴趣”D.“基本知识”5.杜威毕生倡导并实施的经验课程形态是A.主动作业B.探究学习C.选修课程D.研学活动6.被视为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是A.过程模式B.校本模式C.目标模式D.共享模式7.泰勒原理中提出要对教育目标进行两次筛选,即哲学的筛选和A.教育学的筛选B.心理学的筛选C.目标学的筛选D.行为学的筛选8.布鲁纳的教学设计模式属于A.社会发展取向模式B.人格发展取向模式C.认知发展取向模式D.行为控制取向模式9.下列不属于程序教学的设计原则的是A.主动探究原则B.积极反应原则C.小步子原则D.自定步调原则10.奥苏伯尔创立的“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的心理学基础是A.行为主义心理学B.认知主义心理学C.人本主义心理学D.建构主义心理学11.在教育目标体系中,代表着教育的总体方面,体现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的是A.培养目标B.课程目标C.教学目标D.教育目的12.有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教育宗旨的描述,从课程与教学目标表述来看属于A.“生成性目标”取向B.“行为目标”取向C.“表现性目标”取向D.“普遍性目标”取向13.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从教学方法来看属于A.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B.提示型教学方法C.自主型教学方法D.操作型教学方法14.“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在不同学习阶段予以重复”,反映了课程组织的A.整合性B.序列性C.连续性D.顺序性15.中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从课程类型来看,属于A.经验课程B.综合课程C.学科课程D.核心课程16.提出“学生者是能动的创造性存在的”的课程理论是A.经验课程理论B.学科课程理论C.综合课程理论D.自主课程理论17.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是A.必修课程B.选修课程C.综合课程D.显性课程18.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组织起来,其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
全国2022年4月自学考试00467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202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卷(课程代码0046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20世纪初博比特和查特斯等人的课程理论被称为(A)A.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B.精细化课程开发理论C.高效化课程开发理论D.实践化课程开发理论2.被誉为是“现代课程之父”的是(B)A.博比特B.泰勒C.查特斯D.麦克尼尔3.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包括学术性、结构性和(D)A.相关性B.融合性C.广域性D.专门性4.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教育家(C)A.赫尔巴特B.福禄贝尔C.拉特克D.夸美纽斯5.旨在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著作是(D)A.《教学论稿》B.《普通教育学》C.《学记》D.《大教学论》6.卢梭认为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兴趣和(A)A.方法B.活动C.实践D.理论7.杜威反对教学中背诵和堆积知识,而倡导(B)A.反思教学B.问题解决教学C.示范教学D.实验教学8.泰勒认为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有“连续性”“整合性”和(A)A.“序列性”B.“实践性”C.“重合性”D.“复杂性”9.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成就动机由三方面的驱力所组成,其中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是(C)A.自我提高驱力B.附属驱力C.认知驱力D.成就驱力10.以下关于泰勒原理的论述,不确切的是(B)A.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都决定于预定的教育目标B.“纸笔测验”是评价的同义语C.任何方法,只要能获得学校教育目标所要求的行为的有效证据,就是恰当的评价方法D.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11.以下教学设计模式中,属于人格发展取向的是(C)A.范例教学设计模式B.布鲁纳的教学设计模式C.非指导性教学模式D.发展性教学设计模式12.在范例教学模式中,“范例”应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基本性、范例性和(D)A.社会性B.合理性C.科学性D.基础性13.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A)A.操作性条件反应与强化原理B.学习的层级理论C.教学认识论D.最近发展区理论14.“自我实现的人格”“自律的伦理性格”“探究精神的发展”等,在教育目标体系中属于(C)A.发展目标B.教育目标C.教育目的D.培养目标15.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D)A.“哲学领域”B.“科技发展领域”C.“社会领域”D.“认知领域”16.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包括两种基本形态,即“课堂讨论”和(A)A.“教学对话”B.“自由辩论”C.“教师引导”D.“自主探究”17.通过语言而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是(B)A.呈示B.口述C.展示D.示范18.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在不同学习阶段予以重复,指的是课程垂直组织的(C)A.整合性B.顺序性C.连续性D.过程性19.古希腊、古罗马学校中的“七艺”,即“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属于(D)A.活动课程B.融合课程C.综合课程D.学科课程20.在学科本位综合课程中,能够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这种课程类型是(C)A.融合课程B.活动课程C.广域课程D.相关课程21.以下关于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性质的论述,不确切的是(D)A.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B.显性课程比隐性课程更正式C.显性课程比隐性课程更有计划性D.显性课程比隐性课程更有价值22.以下关于螺旋式课程与直线式课程的论述,错误的是(A)A.目前在我国课程实践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螺旋式课程B.螺旋式课程是比直线式课程更高级的课程组织C.螺旋式课程比直线式课程更难组织D.螺旋式课程与直线式课程具有互补性23.下列不属于班级授课制基本特征的是(C)A.学生分配于固定班级B.规定课时内进行教学C.学生自定步调开展学习D.分科开展教学24.认为课程是由课程专家在课堂之外、用他们认为是最好的方法为教师的实施而创造的,持此种观点的是课程实施中的(A)A.忠实取向B.合作取向C.相互适应取向D.创生取向25.以下不属于创生取向视野中教学设计特征的是(D)A.教学设计是一个持续创造的过程B.教师是教学设计的主体C.学生是教学设计的主体D.教学设计是一种工程、一种技术26.下列不属于形成性评价特点的是(B)A.过程性B.交互性C.灵活性D.探索性27.以下关于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论述,不确切的是(D)A.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B.总结性评价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完成之后所施行的评价C.总结性评价是对课程计划的成效作出整体的判断D.总结性评价相对于形成性评价更有效28.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构,此类评价属于(D)A.第一代评价B.第二代评价C.第三代评价D.第四代评价29.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被称为(A)A.最近发展区B.辅助发展区C.发展适应区D.高级发展区30.以下关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论述,不确切的是(B)A.一百个人会有一百个不同的建构B.教学过程是知识的传递过程C.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主体D.建构主义强调合作学习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022年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押题及答案含解析(一)
2022年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押题及答案含解析(一)第一章一.单选11. 被认为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标志的著作是()A. 《课程》B. 《怎样编制课程》C. 《课程编制》D. 《科学管理的原理》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课程独立的标志。
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领域诞生的标志。
2. 下列不属于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代表人物的是()A. 博比特B. 查特斯C. 派纳D. 泰勒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代表人物。
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理论也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
3. 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是()A. 查特斯B. 博比特C. 泰勒D. 泰罗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博比特关于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贡献。
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他在长期的课程开发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形成了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4. 教育主要是为了成人生活,而非为了儿童生活。
教育的基本责任是在准备50年的成人生活,而不是为了20年的童年及青年生活。
这体现了博比特关于教育本质的哪一观点?()A. 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B. 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C. 教育即生产D. 教育即经验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中关于教育的本质的观点。
博比特认为(1)教育为成人生活做准备:博比特在《怎样编制课程》中写道:“教育主要是为了成人生活,而非为了儿童生活。
教育的基本责任是在准备50年的成人生活,而不是为了20年的童年及青年生活。
”(2)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3)教育即生产。
5. 【高频考点】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这种课程开发的方法是()A. 活动分析B. 工作分析C. 职业分析D. 目标分析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活动分析的定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考00467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1.[单选]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2.[单选]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
3.[单选]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方法可总称为“活动分析”。
4.[简答]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过程。
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如下5个步骤:第一,人类经验的分析。
第二,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
第三,课程目标的获得。
第四,课程目标的选择。
第五,教育计划的制定。
5.[简答]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区别。
尽管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极其相似,但二者还是存在一些细微区别:(1)查特斯把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
他指出:“课程是由理想和活动这两者构成的。
”理想不能从现实的人类活动中直接分析出来,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
而博比特则把活动和经验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
(2)查特斯强调系统知识。
查特斯认为学习者应认识到知识对生活的意义而追求知识,他主张通过对人类生活的分析以确定学科的哪些要素是最重要的,并将这些要素纳入课程之中。
博比特则更强调人类从事活动所需的经验与能力。
(3)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不过“工作分析”主要是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要来得宽泛,它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6.[单选]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
因而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7.[单选]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8.[单选]泰勒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形成的,并且是为了给处理这类情境提供一种可靠而井然的程序”。
这里的“特定环境条件”主要是指“八年研究”。
9.[单选]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技术兴趣”。
10.[单选]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即“学科结构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学术中心课程”。
11.[单选]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作了题为《教育过程》(The Process of Education)的总结报告(该报告于1960年出版),该报告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
12.[单选]学科结构即是“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13.[简答]学科结构的优点。
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结构具有四个优点:(1)掌握学科结构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2)掌握学科结构有助于记忆;(3)掌握学科结构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4)掌握学科结构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
14.[简答]课程的基本内涵。
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的,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
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其中学生是“实践性课程”的中心。
教材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由课程政策文件、课本和其他教学资料所构成的。
课程环境是由除教师、学生、教材之外的物质的、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因素所构成的,它直接参与到课程相互作用的系统之中,是“实践性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5.[单选]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审议”,课程审议的主体自然是“课程集体”。
16.[简答]简述施瓦布的“折中的艺术”。
“折中的艺术”是针对具体教育实践情境的特殊性对不同理论进行选择、修改、超越以使其适合“实践性课程开发”之需要的艺术。
这种艺术主要包括三种:(1)把理论的或学术的知识和观点与实践情境的需要和兴趣相对应的能力;(2)对理论的或学术的知识和观点进行修改以使之适应实践情境的需要和兴趣(这是必要的,因为现存的理论只能解释世界上一小部分现象,这样,使理论与实践一一对应的策略就有局限性);(3)产生可替代的行动过程并预见该行动过程的道德后果的能力(这是必要的,因为即便用所有能够想到的方式对现存的理论进行了修改或修正,这些理论也不能适应世界上大多数现象,因此就需要超越现存的理论,产生新的行动方案)。
17.[单选]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与“泰勒原理”在价值取向上已经有了很大差异,它在本质上追求的是“实践兴趣”。
18.[单选]“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是对“解放兴趣”的追求。
19.[单选]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
20.[简答]拉特克的教学论具有的特点。
拉特克的教学论具有如下三个特点:(1)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教学研究的中心。
(2)教学方法和技术既依赖于儿童的心理,又依赖于学科知识的性质。
(3)确立了“自然教学法”。
(4)如何教授语言和科学是教学论的重要课题。
21.[单选]1632年,夸美纽斯用捷克语出版了《大教学论》(Didactica magna)一书,目的是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本书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
22.[单选]卢梭的旷世教育名著《爱弥儿》被认为是继柏拉图《理想国》之后西方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影响深远。
《爱弥儿》是一部教育小说。
卢梭倡导“自然教育”。
23.[简答]裴斯泰洛齐的直观原理。
裴斯泰洛齐继承并发展了夸美纽斯、卢梭等人的观点,进一步指出“直观是一切认识的绝对基础”。
这就是说,必须从直观出发去形成概念、掌握知识。
不过,裴斯泰洛齐所说的直观并不是夸美纽斯的纯粹被动地接受外界的感性印象的直观。
裴斯泰洛齐区分了两种直观:其一为“被动的直观”,指对外界的感性印象的接受;其二为“能动的直观”。
24.[单选]首次明确指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的是裴斯泰洛齐。
25.[单选]裴斯泰洛齐本人躬行实践,他的教学论在某种意义上是其终生矢志不渝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总结。
他被瑞士人民誉为“人类的教育家”、“人民的导师”、“孤儿之父”。
所以,裴斯泰洛齐对近代教育实践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6.[单选]赫尔巴特有选择地继承了前人尤其是裴斯泰洛齐的教学论遗产,但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对前人的超越。
27.[单选]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是一项塑造儿童心灵的艺术。
教师不是像卢梭所说的那样为自然之助手,而是儿童观念的提供者、“多方面兴趣”的控制者 28.[单选]赫尔巴特认为,四个教学的“形式阶段”,分述如下:第一阶段,“明了”即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
第二阶段:“联合”,即把新的观念与旧的观念结合起来。
第三阶段:“系统”,即把已建立起的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统一起来,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律,以形成具有逻辑性的、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
第四阶段:“方法”,即把业已形成的知识系统通过应用于各种情境而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29.[单选]作为知识传递过程的教学和作为善的意志之形成的道德教育就是统一的,这就是“教育性教学”的理念。
30.[单选]赫尔巴特的教学论主要是过多强化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作用,对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重视不够,从而陷入“教师中心论”;过多强化了学科的重要性,对学生的活生生的经验重视不够,从而陷入“学科中心论”。
31.[单选]“教育就是从外部对心灵进行塑造”,可简称为“塑造说”或“外烁说”,其典型代表是赫尔巴特。
32.[单选]杜威是从过程的意义上理解、从经验的意义上理解知行关系的,在这个意义上,知与行是直接统一的。
33.[单选]“儿童中心论”则满足于儿童兴趣和能力的自发性,排斥对儿童心智的训练,这就从另一个方面阻碍了儿童的发展,与学科中心论具有同样的错误的根源。
34.[单选]杜威毕生倡导并实施的经验课程形态是“主动作业”是指“复演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某种工作或与之平行的活动方式”。
35.[简答]主动作业的特点。
主动作业具有三个特点:(1)它适合儿童经验生长的要求。
(2)它源于社会生活,充满了具有社会性质的事实和原理,可以代表社会的情境。
(3)它作为科学地理解自然的原料和过程的活动中心,可以不断指向科学的逻辑经验的发展 36.[单选]“理性主义”强调理智的适切性(这处理智或多或少是与生俱来的),强调与理智相关的人的心理的结构认知过程,因而在对学习和教学设计研究方法上“量的研究”不占主流,“质的研究”则成为重要方式。
37.[单选]桑代克是美国科学教学论的奠基人、开创者。
是教育心理学的创建者。
38.[单选]拉伊和梅伊曼倡导“实验教育学”、“实验教学论”,主张把教育教学研究建立在生物学、生理学、实验心理学的基础上,运用实验、观察和统计方法,从而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教育学”——“实验教育学”。
39.[单选]加涅和布里格斯是70年代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代表人物。
40.[单选]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在1859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41.[单选]所谓“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这类课程当然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具有潜在性和隐蔽性。
42.[单选]那些在课程变革过程中被学校和社会有意或无意排除于学校课程体系之外的课程,艾斯纳称为“虚无课程”。
43.[单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而且是人格绝对平等的主体。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交互主体的关系”。
44.[单选]课程与教学分离的认识论根源是二元论。
45.[单选]杜威在其实用主义认识论的“连续性”原则的基础上消解了传统教育中课程与教学的僵硬对立。
杜威认为,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在本质上是由经验的性质所决定的。
46.[单选]如果说杜威关于课程与教学论的整合是以“实践兴趣”的追求为核心的话,那么当今课程与教学论的整合则以“解放兴趣”为核心。
第二章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1.[单选]“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
它也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其主要代表是由有“现代课程之父”称誉的拉尔夫·泰勒所创立的泰勒模式。
2.[单选]在泰勒看来,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
3.[简答]教育目标是什么?它又是如何确定的呢?“目标即有意识地选择的目的,也就是学校教职员所向往的结果”。
这种目的和结果的确定要依据三个来源:第一,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
对学习者的研究,是经由两个步骤而实现的:一是了解学生现状;二是把学生的现状与可接受的常模作比较从而找出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