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 热考主题大题练(三)
2019人教高考历史一轮选习练题(3)及答案 Word版含解析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2019人教高考历史一轮选习练题(3)及答案一、选择题1、(2018·珠海模拟)在西周《盠驹尊》铭文中,有贵族自称是周天子的“旧宗小子”,在“对扬”天子的宠遇时说:“万年保我万宗!”在《盠方彝》铭文中又说:“万年保我万邦。
”据此可知() A.宗法关系已成为西周执政基础B.血缘关系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C.宗法与分封制度间的紧密关系D.家国同构是统治者的政治诉求解析:选D据材料可得周天子的同族人把政治关系和宗法关系视为一体,A项在材料无体现,故A项错误;血缘关系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在材料不涉及,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得“万宗”是宗法制下的宗法血缘关系,“万邦”是分封制下的政治关系,反映了西周国家体制与宗法关系密切结合,是宗统和君统合二为一,C项不能反映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据材料“万年保我万宗”“万年保我万邦”可得西周统治者把宗法关系和君臣关系结合在一起,即家国同构的诉求,故D项正确。
2、(2018·青岛模拟)19世纪初,在中国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00文。
19世纪20年代,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200文。
到道光19年(1839年)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600文。
上述现象出现是因为() A.实行闭关锁国,经济发展落后于世界B.农耕经济发达,对铜钱的需求量增大C.中国被迫开埠,棉纺织品大量输入D.鸦片大量走私,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解析:选D经济发展落后于世界和闭关锁国都不会造成近代前夜的清政府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内出现如此规模的银贵钱贱,故A项错误;农耕经济的发展程度对白银与铜钱兑换率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爆发于1840年,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为了扭转长期以来的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殖民者转而通过向中国走私鸦片来改变自己贸易的不利地位,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并出现了银贵铜贱的现象,故D项正确。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 板块一 古代中国与希腊罗马 板块综合提升 主题2“高考热点”考什么——用历史思维分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观应扶贫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 特点:救灾与防灾相结合;赈灾与备荒相结合;鼓励民众平时储 蓄和筹备保险;强调构建社会福利保障体系。 原因:中国近代灾荒频仍,郑观应富有慈善情怀;西方慈善文化的影响;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答案
板块一 板块综合提升
主题2 “高考热点”考什么——用历史思维分析现实问题
热考点1 国家治理能力
[针对训练1] 观察右图 图片主要说明 A.建立了系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B.分割宰相权力并趋于完善
√C.创新制度以便加强君主权力
D.三省六部制度已基本形成
解析 答案
热考点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针对训练2] 两宋时期,各地先后兴起的市镇超过了3 600处。作为新兴 的农村商业中心,市镇并不以政治中心为依托,而是基于商业和市场活动 兴起,又以商品经济体的形式发展,因而具有鲜明的经济中心的特征。这 种情况表明,两宋时期
——摘编自赵伦芬、谢晖《郑观应慈善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思想并说明其当代价值。 答案 思想:综合考察与分类定级;扶贫方式多样化;临时性救助与常 设机构救助相结合;强调地方政权扶贫的责任。 价值:精准扶贫,提高扶贫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注重系统性扶持,将摆 脱贫困的短期目标与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长远目标相结合。
√A.乡村经济进行自我调整和创新
B.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的历史进程 C.城市中的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 D.城乡之间开始出现商品交换活动
解析 答案
热考点3 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担当精神
[针对训练3] 古雅典“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约前525~前456)在自撰 的墓志铭上,只字不提自己的文学创作成果,却突出其在马拉松同“长 头发的波斯人”战斗的“光荣业绩”。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体现了雅典崇尚武力的社会风气
三年高考2017_2019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3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含解析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考点一:古代中国的思想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5,4分)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选项符合题意。
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选项排除。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选项排除。
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选项排除。
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6,4分)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B【解析】由人物“程颢”可大致推测本题考查方向为“程朱理学”,根据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可知程颢认为“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主张通过探究世间万物来求理,B选项符合题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材料主旨不符,A选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
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属于老子的思想,D选项排除。
3.(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5,4分)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伦理道德,礼义廉耻。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9 评述(论述)类开放性解析题热考题型专项练

题型9 评述(论述)类开放性解析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确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解析:首先据材料信息分别得出:经济与政治的关系;经济发展与思想文化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的关系,然后论题。
如可以定为: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经济发展推动思想的解放;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转型。
其次,论述可以结合中外史实论述,比如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发展,小农经济的形成促进政治变革,古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阶层崛起,促进了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
在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的论述上,注意结合宋代商业繁荣的表现以及对宋代文化的影响、古希腊经济发展对人文主义的思想做出的贡献;在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转型上,注意结合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性继承,古希腊工商业发展对雅典民主政治的促进作用。
答案:示例一:论题: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
阐述:战国时期,铁犁和牛耕的出现,推动小农经济的形成。
各诸侯国之间战乱频繁,财力消耗巨大,商鞅通过变法,促进秦国经济发展,壮大了秦国国力,秦国逐步推行军功制、郡县制,冲击了宗法制、分封制和世官制。
古代希腊,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造就了雅典新兴的工商业者阶层。
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制的基石,伯里克利执政时代是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雅典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
示例二:论题: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
阐述: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市民文化昌盛,如勾栏瓦舍、宋词、话本小说等。
古代希腊,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哲学成就突出。
智者运动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2019年高考历史专项精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019年高考历史专项精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典题精讲典例1 “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
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
这部著述是A、《海国图志》B、《资政新篇》C、《变法通议》D、《孔子改制考》【解题技巧】近代诗人张维屏初读魏源的《海国图志》时,叹服魏源放眼天下的气势,写下了题干所述诗句。
另外从材料中的“州”、“四海”等词语可判断诗人所称赞的这本著作与地理有关,再结合《海国图志》是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撰出来的,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这一史实也可判断A项符合题意。
B 、C 、D三项皆与地理无关,故可排除。
答案:A典例2〔 2017·天津文综·5〕《新青年》创刊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
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
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解题技巧】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改造中国的要求,尽管新文化运动期间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但其改造中国的精神始终不改,故A项符合题意。
B、C两项无法表达先进中国人探索的核心目的,D项与题意无关。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增分优选练:题型分类练训练2史料实证类(史料类型)4

训练2 史料实证类(史料类型)一、文献史料1.《史记》记载:“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清代赵翼也说道:“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
”汉代此用人机制( )A.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B.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C.削弱了汉宗室贵族的势力D.使皇权受到外朝控制答案 C解析材料中“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表明汉朝重用外戚,削弱了汉宗室的力量,故C项正确。
2.下表是汉代某一个阶段关于三个青铜器的铭文记述。
作为史料,这些铭文可以用来研究汉代( )A.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B.盐铁官营的实施状况C.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D.国家赋税的征收情况答案 C解析材料中的青铜器的铭文记载了生产时间、生产工匠、重量、价值等,反映了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高超,故C项正确。
3.(2018·九江质检)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 )A.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的唯一标准B.增加选官的限制以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C.两汉到魏晋时期察举制度不断完善D.东汉末年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出现背离答案 D解析“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不符合孝廉的标准,可见与当初选官的标准有所背离,故D项正确。
4.(2018·晋城月考)下面是不同史籍对汉代经济状况的记载。
由此可知,西汉时期( )A.具备经济区域分工的基础B.实行与民休息的经济政策C.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繁荣D.商品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答案 A解析由材料“山西饶材、竹……山东多鱼、盐……江南出楠、梓……”“陇、蜀之丹漆旄羽,荆、扬之皮革骨象,江南之楠梓竹箭……”可知西汉时期已经出现经济区域分工,故A 项正确。
5.(2018·淄博模考)针对“玄武门之变”这一史实,《旧唐书·高祖本纪》中写道:“六月庚申,秦王以皇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同谋害己,率兵诛之。
”而《新唐书·高祖本纪》中则写道:“庚申,秦王世民杀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选择题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

高三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单选题)1.《礼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而周公则提出“敬从天命,怀保小民”。
这一变化反映了()A.民本色彩的逐步加强B.神权色彩得以淡化C.治国思想渐趋民主化D.天命观念逐渐瓦解2.尽管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宗教,但中华文明的宗教意识却相对淡薄。
例如传说中周文王作《周易》是用来推演或解释未来,并不是像西方的《圣经》那样宣扬上帝造人。
这反映出周(朝)人()A.迷信色彩浓厚B.缺乏严谨系统的神灵体系C.试图掌握自然的因果关系D.宗教地位边缘3.下表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止戈为武”的相关内容。
根据所学知识和下表,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武”的呈现领域“武”的二元对立表征“德”“力”“德”的规制结果国家治理霸王道杂之王道霸道外王内霸军事实践兵儒合流儒家伦理兵家诡道义战思想武术德技双修武德技艺止戈为武A.“德”“力”的施用透射出国家治理的“止戈”思想B.“兵儒合流”是儒家仁义治国与兵家克敌制胜的结合C.“外王内霸”体现出了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融合D.“德技双修”不符合儒家思想中“崇德修礼”的观念4.夏代称木星为“岁星”,对于木星的认知,构成了夏代星象纪年的重要依据,称“一年”为“一岁”。
商代社会认为民之本在于农业,人背禾形象的“年”受到了特别的推崇,“年”的观念逐渐固定下来。
据此可知()A.年俗蕴含先秦文化因子B.天人合一观念历史悠久C.律历制定体现神权色彩D.夏商农耕技术水平高超5.在夏、商、西周时期,“天命说”被人们广泛接受。
“天命说”为人们创造一个关于统治秩序的共同定义,即天子是受命于天的世俗社会的统治者,普通百姓和诸侯都要接受天子的统治。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天命说”()A.强化了统治秩序的合法性B.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文化内涵C.成为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D.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6.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宋太宗命李昉等编修《太平御览》,该书于“皇王部卷十八”记载“魏太祖武皇帝”事迹,“偏霸部卷一”记载“蜀刘备”事迹。
2019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0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题型专练)含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1.五四运动爆发后,直系军阀吴佩孚发给大总统徐世昌通电:“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仆后继,以草击钟,以卵投石,……如必言直言者有罪,讲演者被逮捕,则是扬汤止沸,势必全国骚然!”这说明吴佩孚()A.同情学生并支持学生的正义行动B.表面上支持实质上主张镇压学生C.借机对北洋政府施压以争权夺利D.冒充爱国欺骗舆论企图统治中国【解析】据材料“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仆后继”和“如必言直言者有罪,讲演者被逮捕,则是扬汤止沸,势必全国骚然”可见吴佩孚同情学生并支持学生的正义行动,故A项正确。
【答案】A2.1919年8月《青岛潮》描述火烧赵家楼的情景:“时正酉正,电灯已燃。
未几,火起,众大愤,始知曹将烧死学子,以为泄怨计。
”而亲历者杨振声在《回忆五四》中说:“(学生)搜索到下房,有人发现半桶煤油,就起了‘烧这些杂种’的念头。
”这说明()A.报刊报道比回忆录真实可靠B.该报意在淡化学生的责任C.两位作者政治立场截然相反D.回忆录加入个人猜测因素【答案】B3.五四运动之前,鼓吹新文化的报刊仅有《新青年》及发行才数月的《每周评论》《新潮》《国民》等。
五四运动之后,自1919年6月起,年余之间,新出的周刊、旬刊、半月刊、季刊,多达四百种左右,大都为大学、专门学校及中等学校学生所创办。
这说明()A.五四运动的目标是宣传新文化B.新青年杂志领导了五四运动C.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文化的传播D.陈独秀成为五四运动总司令【解析】依据材料“五四运动之后,自1919年6月起,年余之间,新出的周刊、旬刊、半月刊、季刊,多达四百种左右”可知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思想文化的传播,故C项正确。
【答案】C4.20世纪20年代,某文章宣称:“中国劳动团体为反抗资本家资本主义而战,就是为保全中国独立而战。
”该文呼吁()A.支持五四爱国运动B.建立无产阶级政党C.进行国民革命D.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答案】B5.下表内容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文件,其前后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中共一大(1921年) 中共二大(1922年)中国社会性质未阐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目标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最高纲领: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革命对象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力量工人、农民和士兵无产阶级、农民、其他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A.从幼稚走向了成熟B.摆脱了苏联革命模式的影响C.初步认识了中国国情D.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解析】中共一大的革命目标和革命对象都是脱离中国国情的,中共二大正确认识了中国的国情和社会性质,确定革命目标为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故C项正确;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1935年遵义会议,故A项错误;摆脱苏联革命模式的影响的标志是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故B项错误;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是在大革命失败(1927年)后探索的,故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题练(三)
1.(2018·河北邯郸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末清初,广州及其附近地区盛产榨花和蚕丝,且质量上乘,逐渐发展兴起织造业。
到了清代,西关(广州城垣以西)逐渐形成繁华的商贸区和居住区。
晚清时期,西关住宅区内居民主要有商贾、政要、医生、教师、名伶、侨属侨眷、外商买办等。
鸦片走私、禁烟运动最终导致了1840年和1856年的两次鸦片战争,广州终于由和平贸易的口岸演化为国家纷争的竞技台,但广州仍然是西方资本登陆的地区之一。
1845年,英国大英轮船公司开始在黄埔开办船厂。
随后的60年间,广州先后出现过各种工厂约30家,但已远不如当时的上海……
——据邓大情《广州与上海:
近代小说中的商业都会》等整理材料二工业革命前,英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以伦敦为中心的农业发达的东南地区,尤其是英格兰南部。
工业革命导致工业向英格兰中部和北部的一些地区转移。
伯明翰凭借丰害的煤、铁资源迅速发展起庞大现代冶金和机械制造工业,一跃成为当时铁路机车、蒸汽机和船舶的制造中心,迅速成为英国工业革命中心,享有“工业革命的摇篮”和“世界工厂”的美誉。
伯明翰工业革命的浪潮引起其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促进周边地区大量的工业者、农村人口和社会闲散劳力转化为工业劳动力。
工业革命期间,伯明翰的居民增加了5倍多。
伯明翰是英国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地处英国的中心位置也是运河网络的中心枢纽所在。
——摘编自姚圣《中国广州和英国伯明翰
的历史街区形态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时期广州地区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并分析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前的广州和18世纪的伯明翰在经济上的差异,分析伯明翰工业化的浪潮对英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从贸易地位、自然经济、发展速度、居民群体社会构成等方面,迁移所学概括;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从列强侵华对广州经济贸易及西方生活方式与文化对广州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第(2)问第一小问差异,据材料一、二信息,从经济性质、经济侧重点及发展程度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信息从英国经济中心、近代工业化进程、人口的转移、城市化进程及工业辐射作用等方面归纳。
答案:(1)变化:贸易地位下降;自然经济日益解体,传统手工业向近代工业转型,但发展速度不及上海;居民群体社会构成日益多元化。
主要原因:历经两次鸦片战争,广州城市受到了破坏;鸦片战争后,广州失去了以前通商时对外贸易的优势地位;传统手工业的衰落;西方国家投资重点的转移,西方生活方式与文化对广州的影响加深。
(答出三点即可)
(2)差异:经济性质不同:广州的经济是自然经济背景下的传统工商业经济;伯明翰的经济是工业革命背景下的近代工业经济。
经济侧重点不同:广州对外贸易发达;伯明翰工业制造业发达。
影响:推动着英国经济中心的转移,冶金和机械制造业的技术革命加快了英国近代工业化进程;工业化推动人口的转移,加快了英国城市化进程;地处英国及运河的中心位置,有利于提高工业的辐射作用。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1945年10月24日,在美国旧金山签订生效的《联合国宪章》,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
联合国致力于促进各国在国际法、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及实现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
解析:据图表材料信息,确定两个主题;然后结合主题,围绕联合国成立以来的一系列活动及结果,分析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示例:
主题1:联合国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的发展做出了诸多贡献。
说明:联合国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平等友好关系为宗旨,在协调美苏争霸、支持民族独立运动、调解宗教争端和领土纷争、反恐等方面都有积极作为,促进了世界与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主题2:联合国曾一度受制于超级大国,作用有限。
说明:联合国成立之初,或受制于美国,或受到美苏争霸的影响,或成为强权政治的工具,在很多重大问题上难有作为,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用不充分,甚至造成不良影响。
主题3:进入 21 世纪后,联合国不断推进体制改革。
说明:因为联合国制定和通过的系列国际法不具有司法强制力,在协调冲突和矛盾时艰难无力,为此,联合国不断推进改革,力图通过扩大联合国大会的权力以及修改宪章等强化联合国的权威。
主题4:联合国在促进世界发展上任重道远。
说明:随着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发展,在如何应对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重大问题,如气候、资源和环境问题、国际犯罪和恐怖主义、全球金融危机等,还需要进一步加快国际协作,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酌情给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