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主要思想 合集
论语核心思想归纳总结
论语核心思想归纳总结《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合,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之一。
其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涉及政治、伦理、教育等多个领域。
以下将对《论语》的核心思想进行归纳总结。
一、仁爱之道《论语》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仁爱之道。
孔子认为仁是人之常德,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和修养。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推己及人,以仁爱之心待人。
例如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味着不做自己不愿意受到的事情对待别人。
他还提倡为人正直,有责任心,对人宽容和善良。
孔子认为通过修养自身的德行,人们可以达到和谐相处、互相尊重的境界。
二、修身立命之道《论语》强调修身立命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修身是人类的首要任务,只有获得了内在的修养和道德修为,才能在社会中做出贡献。
他主张通过修身来立命,这包括追求知识和学习,端正态度和行为,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准则。
他强调修身要以自律为基础,追求道德的高标准,并倡导正直诚实、谦逊谨慎、坚毅勇敢、恭顺尊敬的品质。
通过修身立命,人们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三、政治治国之道《论语》对于政治治国之道也有所论述。
孔子提倡贤能之政,强调领导者必须具备道德修养并具备管理才能。
他认为好的领导者应当以身作则,以德治国,并且要关心民众的利益。
他注重人才选拔,提倡择善而从,重视教育培养。
他主张政府要建立以德为基础的治理体系,通过按德行来分配权力和责任,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四、教育培养之道教育是《论语》重要的核心思想之一。
孔子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他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他说:“教学不严则乱,礼仪不肃则荡,事业不密则散。
”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学习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才能和素质。
他注重倡导教育者的道德修养和示范作用,提出了“以身作则”的原则。
《论语》中还有很多关于教育的智慧和方法,例如引导学生去感悟、去思考和去实践。
五、家庭伦理之道《论语》还强调了家庭伦理之道。
(完整版)《论语》思想分类总结
一、孔子思想核心是什么?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具体有以下几层意思:一、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人之天性是“仁”的根基,由此以往,对别人也怀有爱心;二、去除私心、克制私欲,用“礼”来规范一举一动,使言行举止符合“礼”;三、“仁”表现在政事活动上,则要求仪容、态度庄重、恭敬,做事认真、谨慎,对人讲究信用,并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尽力成人之美,而不做损害别人利益的事。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
是作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而提出来的。
对于从政者,他提出要“爱人”,要“身正”,即讲求“德治”。
孔子最看重的是“礼”,所谓“礼”不仅指日常生活中、宗庙祭祀活动中的礼仪、礼节,还包括个人行为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各个阶层之间所应遵循的规范。
在孔子心目中,西周的“礼”已经很完备了,因此他主张取法周礼。
追求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为政应以“正名”为先,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
当然这也是鉴于当时君不象君、臣不像臣的现实而发的。
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礼”是外在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社会规范,“仁”偏重于内心自觉追求,不过,对“礼”的遵循仍要出自内心的自觉自愿,并且要以“仁”为心理基础,否则的话,“礼”就成为虚假的文饰,对此,孔子批评道:“人而不仁,如礼何?”而反过来,行为不符合“礼”,却不妨害它符合“仁”,从孔子指斥管仲不知“礼”,而仍称许他“仁”,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可见,在孔子思想里,“仁”是更高的规范。
思考:你如何看待孔子的“礼”(克己复礼)?二、孟子思想核心是什么?孔子将“仁”作为人的最高道德规范,但他没有说明人为什么要行“仁”,孟子的“性善论”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在孟子看来,人的天性中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即具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德的萌芽。
《论语》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论语》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1、学而第一。
儒雅是君子风度,孝悌是实行仁道的根本。
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一日要有数次的反省功夫。
做人第一,学问第二,这是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
人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孝道可使民风淳朴。
要有温良恭俭让的风范,要继承先人的遗志,要掌握和与礼的辩证法。
怎样才算是好学?如何达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
不忧虑别人就不了解自己。
2、为政第二。
道德与政治,诗与政治,德治与法治,人生的历程和滋味,养生送死,孝不违礼。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孝心是孝道的根本。
态度不是小问题。
大智若愚的颜回。
观察人的方法。
温故而知新。
做一个通才。
不要吹牛皮。
要团结不要分裂。
书呆子与空想家。
异端的问题。
不要不懂装懂。
做官的学问:提拔正直的干部,执政者要以身作则,不做官也可以参与政治。
人不能不讲信用,看过去知未来。
3、八佾第三。
不要铺张浪费。
温文尔雅的君子之争文献的重要性要有一颗虔诚的心问者不相亏凡事不必苛求理解的困难以心换心的领导艺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既往不咎的宽恕精神尽善尽美的追求领导者要有宽容的肚量是可忍,孰不可忍?仁德是礼乐的前提4、里仁第四选一个好的小区居住仁心是安身立命的基础有仁德才能够正确对待他人追求仁德,摈弃邪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天下事无可无不可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心怀唯利是图必然招来怨恨关键在于练好内功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义与利的选择用坏人做你的镜子怎样对待父母的过错?父母在世,不要远游记住父母的年纪为言过其行而感到羞耻严于律己总不会错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保持一定的距离从人的过错中识别人读书人不以吃穿为追求5、公冶长第五孔子怎样选女婿?处世的艺术不要耍嘴皮子人贵有自知之明闻一知十的过人才智朽木不可雕也无欲则刚“恕”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政治家的君子之道久而敬之的交友艺术正确对待上台与下台三思而行想得太多了愚不可及的大智慧不念旧恶少怨恨伪君子的丑恶嘴脸豪侠、仁者与圣人之志自我批评的难得圣人与我们有什么不同?6、雍也第六不迁怒,不贰过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该得的不要推辞不要搞“血统论” 贵在坚持安贫乐道的典范切勿画地为牢,裹足不前不开后门,不拉关系不自夸,不居功口才可以免祸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正直是立身之本知之、好之、与乐之因材施教,不要对牛谈琴有耕耘才有收获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君子可折不可陷,可欺不可罔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圣与仁的不同境界7、述而第七述尔不作,信而好古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圣人的忧虑旷达的个人生活举一反三的教学法不要在丧事中大吃大喝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富可求吗?孔子是不是“发烧友”? 富贵如浮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是天才,敏以求之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要冒充内行闻过则喜节俭总比奢侈好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8、泰伯第八弃天下如敝屣一切以礼为标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锋芒毕露就是祸是不是愚民政策?德行更比才能重读书不为稻粱谋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人才难得,也不在多。
《论语》的主要框架和内容
《论语》的主要框架和内容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其主要框架和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孔子的生平和思想:通过记录孔子的言行和思想,展现了孔子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智慧和思想精髓。
2. 仁爱思想:孔子强调仁爱的重要性,认为仁爱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实现社会和谐、国家安定的基础。
3. 礼乐文化:孔子认为礼乐文化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重要手段,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言行,使社会秩序井然。
4. 中庸思想:孔子提倡中庸之道,即做事要适中、恰到好处,以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
他认为中庸是实现个人和集体和谐的重要原则。
5. 教育思想:孔子重视教育的重要性,提倡“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同时,他提出了许多教育理念和方法,如“因材施教”、“学而时习之”等。
6. 政治思想:孔子提倡德治思想,认为君主应以德治国,以仁爱和礼乐教化百姓。
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强调君主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总体而言,《论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体系,涵盖了伦理、政治、教育等多个领域,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乐和中庸,这些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思想总结
二、为人处世的思想 1.自省 2.知错能改 3.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4安贫乐道 5.不断充实自我 6.言行一致 7.交友之道
• 实行礼治: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 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 3.德主刑辅 • 4.主张取信于民 • 5.主张改善民生,教育人民 • 6.举荐贤才
五、教育思想
(一)教育目的 除了用仁义礼教化百姓,协调其社会行为 之外,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 心的“仕”、“君子”,以培育贵族官僚 为主,为当时的政治服务。 (二)教育思想 1.有教无类 2.德育先于智育
《论语》思想概括
福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载中学 洪 陈小
主要思想
一、仁的思想 二、礼的思想 三、孝的思想 四、政治思想 五、教育思想 六、中庸思想 七、天命思想
一、仁的思想
• 仁是儒家认为的最高道德标准 • 1.仁的核心?(爱人,即爱别人,最重 要的是爱父母) • 2.怎样归于仁?(克已复礼为仁--自我 约束) • 3.孔子的仁讲究内外合一,除了表现为 外在的制度、规范之外,还必须有仁爱 之内心。 • 4.仁的目的:形成周礼的社会规制,即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恕孝悌等,即“
三、孝的思想
1、孝为仁之根本 2、孝要合乎礼 3、孝要真心实意 4、孝之局限性:孝与仁的冲突 5.孝与政治的关系:孔子认为在家能孝悌者, 在政治上必能敬重君主、公卿
四、政治思想
• 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 主要主张。“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 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要求执政者 实行“仁政”(德政): • 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 ,反对强制、扰民,富民教民。 B:执政者德行自身,示范百姓,使民信而 国立.。
• (三)教育方法 1.因材施教 2.启发式教育
论语中孔子思想的观点总结
论语中孔子思想的观点总结孔子是古代中国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思想观点主要集中在《论语》这部经典著作中,下面将对孔子思想的观点进行总结。
一、仁爱观:孔子强调仁爱的重要性,认为仁者爱人,有爱心的人能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
孔子认为,仁者能够悲天地之心,泽及万物,能够以德化人,影响他人的行为和品德。
孔子通过自己的行为示范来强调仁爱的重要性,教育他的学生培养仁爱之心。
二、道德观:孔子非常重视道德观念,他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行为准则,即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自己也不应该对别人做。
他认为,人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修身来达到道德高尚的境界。
他主张通过正直、廉洁、公正的行为来塑造自己的品德,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教育观:孔子对教育非常重视,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德才,提高个人修养和素质的重要途径。
他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要不断学习与实践,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己。
他提倡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认为教育要因材施教,因人施策,不同的人要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其所长。
同时,孔子也强调“教学相长”,认为教育不是单向的传授和灌输,而是双方相互学习和进步的过程。
四、礼制观:孔子注重礼仪观念,他认为礼仪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范和道德准则,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手段。
他提倡人们恪守社会上的各种礼仪,尊卑有序,礼让他人,以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秩序。
孔子强调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强调家族和谐和睦,同时也强调君臣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和合作。
五、政治观:孔子对政治有独特的观点,他提倡“仁政”,即政治应该以仁爱为核心,讲究仁爱和德行。
他认为统治者应该以德来行政,依靠德行来取得民众的支持和敬重。
他认为君主应该任用贤能之士,崇尚贤德,而不是重视血缘关系和权力斗争。
他主张政治应该有度,不过度干预和控制,同时也主张尊重人民的意见和权益。
总之,孔子的思想观点体现了对人性的看重和尊重,注重仁爱、道德、教育、礼制和政治等方面的问题。
总结论语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总结论语的思想主张有哪些总结论语的思想主张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主张: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注重自己的修养和道德品质,才能够管理好家庭、国家乃至整个天下。
这一主张强调了个人责任和道德规范,强调了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2. 以仁为核心的伦理观:孔子提倡以仁为核心的行为准则,即要像仁者一样对待他人。
他认为仁德是一切美好品质的源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他教导学生要以仁爱之心对待父母、兄弟和朋友,并希望他们将仁心扩展到整个社会。
3. 学无止境:孔子认为学习是人类的天性,人应该不断地追求知识和智慧。
他强调要不断地学习和修身,使自己不断进步和提升,以便更好地为家庭、社会和天下做贡献。
4. 尊师重道:孔子非常重视师生关系,他认为学生应该尊敬和孝顺老师,并且要真心实意地向老师学习。
他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老师在教育中的作用,他认为只有遵守传统道德、学习正确的知识,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5. 用人唯才:孔子主张用人唯才,他认为只有给予人才以合适的位置和机会,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从而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他反对因为出身或者关系而任用不当的人,并强调了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6. 反对权力滥用和专制统治:孔子对专制统治和腐败的斥责在论语中多次体现。
他强调了权力的责任和义务,并主张君王应该尽责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而不是滥用权力谋取私利。
7. 勤俭节约:孔子强调勤俭节约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应该勤奋工作,节制消费。
他主张艰苦奋斗,反对奢侈和浪费,他认为只有勤俭节约,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总结论语的思想主张非常丰富,以上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这些思想主张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语的主要内容简单概括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主要内容可以简单概括如下:
1. 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人们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包括爱人、尊重他人、诚实守信、敬虔恭敬等。
2. 道德修养:《论语》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反思和实践,才能逐渐培养出仁的品质。
3. 政治治理: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需要依靠仁德的领袖,同时也需要依靠人民的支持和参与。
他提出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分,认为君子应该以身作则,以道德感化人民,而小人则只会追求个人利益。
4. 教育:《论语》中也有不少关于教育的论述,孔子认为教育应该以德育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5. 人生哲学:孔子的思想也包括了一些关于人生哲学的思考,例如他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追求知识和修养的同时,也要注重追求内心的快乐和满足感。
论语每章思想总结
论语每章思想总结《论语》是一部以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为主的文献,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书共二十篇,收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在不同场合下的对话和述说,涵盖伦理道德、政治治理、教育思想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对《论语》每章的思想进行总结。
第一章:学而篇。
本章主要阐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法。
他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孔子还提到了自律和修身的重要性,他强调学无止境,要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
第二章:为政篇。
本章主要探讨了政治治理的问题。
孔子提出了“君子务本”、“民无信不立”等思想。
他认为,一个好的政治领导者应该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并且要以身作则,赢得民心和信任。
孔子还提出了以德治国的观点,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够有效地治理国家。
第三章:八佾篇。
本章主要介绍了古代祭祀的仪式和意义。
孔子认为祭祀是一种对上天表示敬意的方式,同时也是对自身修养的考验。
他强调要以恭敬的态度来祭祀神灵,同时也要寻求自己内心的真善美。
第四章:里仁篇。
本章主要强调了仁爱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以仁爱为核心,要关心他人的利益并助人为乐。
他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强调要用心去对待他人。
第五章:公冶长篇。
本章主要涉及到一个名叫公冶长的学生和孔子的对话。
孔子向公冶长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告诉公冶长要勤于思考和研究,不断追求真理。
同时,孔子还提及了身体力行的重要性,他认为人应该将学到的东西付诸实践,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第六章:雍也篇。
本章主要记录了孔子的一些言论。
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到了学习的态度,他强调要虚心听从他人的意见,并且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同时,他还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强调要从自身做起,通过自律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第七章:述而篇。
本章主要记录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和讨论。
其中,孔子提出了自身修养和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好的教育者应该善于教导学生,并且要倾听他们的意见。
论语的主要思想
论语的主要思想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集。
这部经典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对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道德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论语的主要思想,以展示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仁爱之道论语强调了仁爱之道,认为人类应该互相关心、尊重和帮助。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表达了“以己度人”的原则,即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推己及人,体现了对他人利益的关心。
孔子还强调了家庭伦理,提倡孝道,认为尊敬父母是人们最基本的道德责任。
二、君臣之道论语中也涉及了君臣之道,强调了统治者应该以身作则,以善良的品质来影响和引导人民。
孔子坚持道德领导,他认为君主应该是道德的楷模,只有成为道德典范的统治者,才能够有效地治理国家和为人民谋福祉。
三、教育之道教育在论语中被视为培养人的美德和智慧的根本途径。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德行和品格,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他强调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意味着学习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提高。
四、言行一致在论语中,言行一致被看作是学者应该秉持的准则之一。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强调了道德和行为之间的紧密联系。
论语中的多个故事和对话从不同角度诠释着言行一致的重要性,以此鼓励人们做到说到做到,忠诚和正直。
五、中庸之道论语中提到的中庸之道是指在各种情况下保持平衡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孔子说:“中庸之道,其至矣乎!”他认为,个人应当谨慎并坚守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不过分追求极端,才能够保持内心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
综上所述,论语的主要思想包括仁爱之道、君臣之道、教育之道、言行一致和中庸之道。
这些思想以其深刻的洞见和实际的指导意义,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研读论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并将其应用于现代生活中,共同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论语的主要思想内容总结
论语的主要思想内容总结《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下面是对《论语》主要思想内容的总结。
一、仁:《论语》重视“仁”作为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概念。
孔子认为,仁包含爱、善、义等多重含义,是人们应当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仁的指导下,人们应当以诚信、孝顺、友爱、礼修等为准则,做到以人为本,尊重他人,关爱社会。
二、修身:《论语》强调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孔子提出了“修己安邦,养身安家”的观点,强调通过修身来影响社会。
他主张人们应当持之以恒地追求道德上的完善,修养自己的品德和才能,以成为一个有德有才的人。
三、学习:《论语》把学习视为人生的核心任务。
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他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对知识的乐趣充满了赞美。
孔子提出了学习方法论,主张注重记忆、理解、思辨和实践,以发展个人的智慧和素养。
四、教育:《论语》在教育方面提出了很多观点。
孔子认为教育是一种塑造人的过程,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品行和人格完善。
他主张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教育,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信任。
孔子还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强调人人都可以成为他人的教师。
五、君臣关系:《论语》着重探讨了君臣关系。
孔子认为君主应当以仁德为标准来治国,儒家道德应当渗透到政治领域。
同时,他也强调君臣关系中的互动和责任。
君主要以身作则,为人民树立榜样。
臣民要忠诚于君主,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着想。
六、家庭伦理:《论语》着重强调了家庭伦理的重要性。
孔子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石,家庭成员之间应当保持亲密、和谐的关系。
孝道是孔子一直强调的重要价值观,他认为孝顺父母是最基本的美德,也是其他儒家伦理道德的基础。
七、社会伦理:《论语》中还包含了对社会伦理的探讨。
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强调个人行为应当符合礼仪规范。
他认为社会秩序的维持需要有公正、正义的法律制度。
同时,他也提出了公平正义、救济贫困、促进社会和谐的观点。
《论语》的主要内容及核心心内容
《论语》的主要内容及核心心内容一、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介绍《论语》的主要内容及核心心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部经典著作。
二、经典篇章1.为政篇"礼之用,和为贵",这是《论语》中一句重要的话,强调社会和谐及礼仪的重要性。
这部分内容中还涉及到君臣之间的关系、道德行为的重要性等方面,对于政治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八佾篇该篇主要围绕礼仪的重要性展开,强调了君子应该如何行为、言谈举止等方面。
其核心思想是"言必信,行必果",意味着君子应该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行动要果断而有力。
3.学而篇这一篇章是《论语》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强调了知识和学习的重要性。
其中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阐述了学习的过程,不仅要了解知识,更应该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乐在其中才能够达到更高的境界。
4.公冶长篇这一篇章主要描述了公冶长与孔子的一场对话。
公冶长问孔子"如何才能够学好",孔子回答道"孝也者,盛德之基",强调了孝顺的重要性,并提到孝敬父母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5.雍也篇《论语》中的雍也篇主要展现了孔子的一些思想和观点。
其中一句话"父母唯其疾之忧",强调了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重要性。
同时,这部分内容还表达了孔子对修身养德的看法,提倡内外修身,以达到自我完善的目标。
三、核心思想1.仁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论语》中一句核心的言论,被视为仁爱文化的基本准则。
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树立起和谐共处的道德观念。
2.学习《论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知识和修养对于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孔子提倡不断进取、不断学习,强调了知识的渊博和修养的全面性。
3.孝敬孔子提倡孝敬父母,认为孝顺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石。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划重点)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一、为政以德1.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
2.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数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也叫“德治”或“礼治”。
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有:①重教化,轻刑罚;②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③为政需正己;④举贤才;⑤取信于民;⑥讲究礼节。
3.特别注意孔子的“均无贫”思想。
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二、克己复礼1.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
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
“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
>2.礼与仁的关系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3.孝与仁的关系在“仁”的诸多道德要求中,“孝”与“悌”被看作是做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也是一个人“修身养性”、追求“仁”、实践“仁”的根本。
“孝”即孝敬父母,“悌”即尊敬兄长。
“孝悌”作为孔子学说中的一个伦理道德观念,规定了一个人对父母、兄长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
三、知其不可而为之1.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
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2.儒道之辩——入世与出世,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
孔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义。
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
值得指出的是,孔子的“改革”目标是要“复礼”,回到他想象的周代,也许他很“天真”,但这毕竟是一种历史的退步,因此,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其实就是一种保守落后的顽固不化,退一步说,这也是一种缺少科学理性的精神。
论语十二章思想归纳总结
论语十二章思想归纳总结《论语》是一部具有丰富哲学思想的经典著作,其中的十二章被视为最重要的章节之一。
通过对这十二章的思想归纳总结,可以看出《论语》所传达的核心理念以及其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深远影响。
第一章:“为政”这一章主要讨论了如何建立一个有道德的政府和良好的社会秩序。
孔子提出了以德治政的观念,认为作为一位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以仁爱之心来对待百姓。
第二章:“学而”这一章主要强调了对知识的追求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修行,人们才能够达到完善的状态,同时也能够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章:“为学”这一章主要强调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孔子认为,学习应该是虚心才能进步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注重实践和实践的运用。
第四章:“子罕言”这一章主要探讨了言语和沉默的关系。
孔子强调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并认为言语应该真实、谦逊并且有益于他人。
第五章:“雍也”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关系。
孔子认为,作为一位老师,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去教育和培养弟子,同时也应该注重与弟子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第六章:“述而”这一章主要强调了对于经典和传统的尊重。
孔子认为,通过对经典和传统的学习和理解,人们可以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第七章:“述而”这一章主要探讨了孔子对于政治和社会的看法。
孔子认为,政治应该是为了实现社会和谐和稳定的手段,而不是权力和利益的工具。
第八章:“子张”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孔子与子张的对话。
通过这段对话,孔子提醒人们要保持谦虚和谨慎,不要过于自信和狂妄。
第九章:“尧曰”这一章主要讨论了领导者的德行和所应承担的责任。
孔子认为,领导者应该以德行来赢得人民的信任,并为人民的利益而努力。
第十章:“子路”这一章主要描绘了孔子与子路之间的互动。
通过这段对话,孔子强调了个人品德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第十一章:“颜渊”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孔子与颜渊之间的互动。
通过这段对话,孔子强调了自律和谦虚的重要性,并倡导通过与他人交流来完善自己的思想。
论语核心思想归纳总结句子
论语核心思想归纳总结句子《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集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和思想。
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主要围绕着道德修养、政治治理、教育培养等方面展开。
下面是对《论语》核心思想的归纳总结,共计1000字。
一、道德修养的核心思想1. 仁:《论语》最重要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仁,孔子认为仁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做人的根本。
他提倡人与人之间应该以仁义为基础,关爱他人,以和为贵。
2. 孝:子孝为先,是《论语》中另一个重要的道德要求。
孔子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认为孝是一种德行,是一种道德义务和家风建设的基石。
3. 忠:孔子也非常重视忠诚,忠诚于君主、朋友和国家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
忠是对于国家、社会、亲友的担当和忠诚,体现了一种责任感和义务感。
二、政治治理的核心思想1. 君子为政:孔子认为,做政治家要以身作则,做一个道德高尚的君子,才能带动其他人的德行提升。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通过道德洗礼来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
2. 人治:《论语》的思想主张是以人为本,反对以权力为中心的法治思想。
孔子认为,要治理好国家,首先要培养和树立优秀的政治人才,强调政治家的重要性,强调能德并重。
3. 慎独:孔子主张君子要慎独,在个人行为上要端正慎独,不为恶乱之事所侵染。
这体现了孔子对于君子个人品质的重视,在政治治理中用自身的榜样力量来影响他人。
三、教育培养的核心思想1. 教育为本: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塑造人品的关键。
他提倡“教无类”、“举直错诸枉”等思想,主张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2. 三纲五常:孔子提出的三纲五常是儒家教育的基本原则,包括君臣父子、夫妻和朋友之间的道德准则。
通过教育来推崇这些道德规范,塑造合格的君子。
3. 治学格言: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他提倡在学习中注重实践,强调真知的获得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践。
四、个人修养的核心思想1. 自知:孔子认为,一个人首先需要了解自己,深入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论语中的思想
论语中的思想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论语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发展。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论语中的思想。
一、仁爱之道孔子强调了仁爱之道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亲相爱,以达到和谐共处的境地。
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表明,在孔子的眼中,一个君子应该对待所有人都一视同仁,无论贵贱,平等对待。
这种仁爱之道不仅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也包含了对自己的要求,自律和自爱同样是孔子修身立德的重要内容。
二、礼制的重要性在孔子的思想中,礼制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礼仪是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基础。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这句话表明,一个君子应该以礼仪规范自己的行为,追求道德美德,而不是走向邪恶。
通过恪守礼制,人们可以建立起良好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并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孔子的教育观孔子被称为中国古代教育家的代表,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
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句话表明,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提倡虚心向学,不耻下问。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进取,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取得更大的成就。
孔子还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他提倡“文以载道,问以启思,闻以精思”,强调了学习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思考和实践。
四、孔子对政治的思考孔子的思想不仅涉及个人修养和教育,也包含了对政治的思考和建议。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政者,正也。
子带以宽,以近人。
”这表明,在孔子看来,一个政治家应该以正直为本,坚持公正和道义,同时要保持宽容和接近人民的态度。
他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强调了政治家应该以人民利益为重,将国家和民众的福祉放在首要位置。
五、孔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孔子看来,人生应该追求正确的目标和价值观。
论语六则核心思想总结
论语六则核心思想总结论语是一部具有重要思想价值的古代经典文献,总结论语的核心思想可以归纳为六个关键点:仁爱、孝道、礼仪、诚信、学习和治理。
首先,仁爱是论语的核心价值观。
仁爱强调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
孔子认为,人类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人们应该以仁爱的态度对待他人,互相理解和宽容。
他强调,真正的君子应该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使社会充满和谐与仁爱。
其次,孝道是论语中的重要内容。
孔子认为,孝道是家庭伦理的核心,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孝道强调对父母的孝敬和尊重。
孔子认为,只有孝敬父母,才能明理守道,从而在家庭和社会中展现出真正的美德。
第三,礼仪是论语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孔子非常重视礼仪的约束作用。
他认为,合理的礼仪可以使人们遵守道德规范,保持社会的正常秩序。
孔子强调,身体力行地遵循礼仪可以培养良好的品德,塑造人的内在素质。
其次,诚信是论语中的核心素质。
孔子强调诚信的重要性,并且认为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的基础。
他认为,诚信是人的豁达和坦荡的表现,只有诚信的人才能够广纳众人的拥护和信任。
第五,学习是论语的核心主题之一。
孔子非常注重个人的学习和工作。
他认为,只有经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他强调,学习是人生不断追求进步的动力和源泉。
最后,治理是论语中重要的议题之一。
孔子对社会政治和治理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
他强调,政府和领导者应该通过公正合理的政策来治理国家和社会。
他强调,理想的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治国,以仁爱和关怀社会。
总的来说,乐于助人、孝敬父母、遵守礼仪、诚实守信、不断学习和正确治理是论语中的核心思想。
这些核心思想旨在引导个人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这些思想不仅对古代中国有重要影响,也对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论语中的思想精髓
论语中的思想精髓《论语》是一部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经典文献,内容丰富,思想精深。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论语》中的思想精髓,包括仁爱、道德修养、礼仪之道以及个人修养等。
一、仁爱的核心思想《论语》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思想之一就是仁爱。
仁者爱人,孔子认为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则。
其中最著名的一句话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我们不希望别人对我们做的事情,自己也不要对别人这样做。
这个观念体现了孔子对于人际关系的理解和处理方式。
与此相关的思想还包括“孝”和“忠”,孔子认为孝顺父母是对于仁爱的最基本表达,而忠诚则是对于仁爱的延伸和拓展。
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论语》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对于人生的影响和重要性。
孔子认为修养的关键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中“修身”是指培养个人的品德和修养,使之达到道德高尚的境界。
“齐家”是指个人应该先从家庭中做起,做到和谐和睦。
“治国”是指承担起国家和社会责任。
“平天下”则是指以仁爱之心待人,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公正。
这种思想阐述了道德修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强调了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的互为补充。
三、礼仪之道的实践与追求在《论语》中,孔子着重强调了礼仪之道的实践和追求。
他认为礼仪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是维持社会和谐的重要方式。
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更是一种内心的态度和修养。
“入乡随俗”“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些教导都意味着个人应该根据不同的场合和情境来表现自己,以最合适的方式与他人互动,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的这种思想体现了他对于社会秩序和和谐的关注与追求,也强调了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四、个人修养的追求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了个人修养的追求。
个人修养包括思想、学识、修身等各个方面。
他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理念,即要坚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告诫人们应该在不断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要善于总结和应用旧有的知识。
论语中的人的思想总结为
论语中的人的思想总结为《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言行录,记录了他的言论和教导。
这本经典作品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性、道德和政治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论语》中的人的思想进行总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仁德之道:《论语》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是仁德之道。
孔子认为人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对他人关心、宽容和尊重。
他以自己为榜样,教导学生要通过对仁德之道的追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人修身可以借鉴先贤的行为,使自己的心境更加和谐,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此外,他还强调了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与人民的幸福息息相关。
三、君子之道:孔子对于君子的定义是有高尚品德和道德修养的人。
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克己德、立身修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标准,并通过自身的言行和行为,影响和引导社会的发展。
四、教育的重要性:《论语》中承载着孔子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造福社会的关键所在,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行为修养、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他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教导,为后来的教育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五、君主的德行:孔子对君主的要求非常高。
他认为君主应该具备高尚的德行,以身作则,推行仁政,使人民安乐。
孔子强调,君主应该以身作则,孜孜不倦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民树立榜样。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人的思想主要包括仁德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之道、教育的重要性和君主的德行等。
这些思想凝聚了孔子对人性、道德和政治的思考与实践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孔子的思想为后来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论语》所传承的思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至今仍对当代社会具有积极意义和启示作用。
《论语》选读思想梳理
《论语》选读思想梳理《论语》选读思想梳理《〈论语〉选读》中的孔子思想《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德政主张《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感恩,孝悌之情;礼治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人生价值观《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的政治品格〕:孔子的精神和心态.——社会现实〔社会转型,出世和入世〕-—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事例〕——孔子的精神心态〔循礼卫道,力求用世,有责任感,孤独前行〕文中重要句子: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仁者爱人:“仁〞是个人的行动准则.-—“仁〞是修身要务.泛爱众而亲仁。
—-“仁〞的基本内涵。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的具体实践。
为仁由己:近取譬,泛爱众,不拘小信.——“仁〞和“礼〞的关系内在和外在的关系文中重要句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无伐善,无施劳。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师冕见,及阶,子曰: “阶也。
〞及席,子曰:“席也。
〞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周而不比:在人际交往中实践“仁〞。
-—察人之道明辨君子和小人,考察三所,观过知仁。
-—待人之道躬自厚,以直报怨,言人分开。
——交友之道直谅多闻,适可而止,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文中重要句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的主要思想孔子的思想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心是讲做人的道理。
孔子思想的主要精华有:①“仁”的思想;②“礼”的思想;③中庸思想;④教育思想;⑤“孝”的思想;⑥天命思想。
①“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仁包括恭、宽、信、敏、惠。
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
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②“礼”的思想“礼”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
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
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恭”、“敬”等方面。
“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恭”是对人的庄重和顺,“敬”是对人严肃真诚,以礼相待。
在孔子的观念中,“正”就是合礼,“割不正,不食”,没有礼就无以立身成人。
孔子主张以礼义来规范人欲,他一方面承认人欲的存在和满足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强调以礼节欲,克制欲望的膨胀,达到“仁”的道德境界,他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
③中庸思想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
在实际运用中:时常变通,因地、因时、因人制宜,但都要遵循认同最高标准——“中”。
变通是手段,稳定是目的。
注意避免“过”与“不及”,1 / 10认为“过犹不及”。
如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强调不可则止。
处理事情要注意分寸,不要使行动突破质的规定。
倡导无可无不可。
同时也反对不讲原则,“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中庸不是指中间道路,老好人,泥守居中。
④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私人讲学的教育家。
教育对象:他主张“有教无类”。
教育目的:孔子把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作为目的,认为“学而优则仕”。
教育内容:“六经”(或“六艺”),以“文行忠信”作为施教的主要内容,排斥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重视体育教育,讲美育。
学习规律:要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学”与“思”的关系。
教育方法:注重启发、诱导,强调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注意切磋讨论,教学相长。
“当仁,不让于师”⑤“孝”的思想“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
“孝”指尊敬顺从父母,“悌”指尊重兄长,是中国古代处理家族内部两大关系的基本要求。
孔子认为孝是仁之本。
做到“孝”一要合礼,二要真情实感。
不孝就是不仁。
孔子对其学生所讲的孝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无违,即绝对地服从父母的意志,即使知道父母错了,也要好言相劝,劝告而父母不理,仍然要和颜悦色的顺从父母。
其二是“敬而能养”。
孔子认为只是在生活上赡养父母并不是孝,敬才是孝的本质。
其三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孔子的孝体现着仁,贯穿着礼,他要求人们对待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其孝道有局限性。
⑥天命思想“天命”即尊天信命。
强调天人合一,主张畏天命。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居于首位。
重要的一点: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乐观,将天道运用于人道,承担起社会责任。
赞成敬鬼神,对鬼神既不盲目肯定,也不盲目否定。
3 / 10《埋在雪下的小屋》读后感坚持——短短只有两个字,但许多人却理解并不到位,并难以做到,包括我。
读了《埋在雪下的小屋》后,我对“坚持”有了更深层、更广泛的理解。
这篇小说采用了故事顺叙和回忆插叙的手法,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内容令人感动。
它主要讲述了大野、林娃、森森、雪丫四个小伙伴到雪山里追捕一只小白鹿,在一间小木屋里歇息时,不料一起喊叫的声波引发雪崩,积雪掩埋了小屋,他们被困住了,期间虽然他们产生了一些矛盾,但一直坚持挖雪,终于打开了一条通道,最后大野为了救大家而牺牲了,其小伙伴十天后重见天日。
他们在黑暗、饥寒交迫和缺少工具的环境下坚持挖雪来寻找逃生的通道,就在毫无希望时他们仍然没有放弃生还的欲望。
这就是人类最原始的求生本领带给他们的“坚持”。
我被他们正确抉择坚持方向、求同存异的精神所震撼。
四个孩子中最大的14岁,最小的才8岁,他们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成功处理了一个又一个的矛盾和挑战,最后正确选择了应该共同坚持的目标,相互理解、互帮互助、齐心协力地挖雪,直至最后成功。
四个孩子中,最大的是大野,他非常果敢,懂得关心他人,森森病了,大野就让他躺在床上;林娃很冷,大野坚持把自己的衣服脱给他穿;又饿又累时大野仍然拿着木头奋力挖雪,直至倒下牺牲……大野是个好哥哥,这个小男子汉的行为可歌可泣!他的坚持是团结友爱的体现,让其他伙伴们获得了重生!生活中,我们需要学会坚持、乐观、坚强、团结。
诚然,我们不太可能遇上大野他们的经历,但在一个个集体生活和学习的小事中,我们遇到困难时应该团结协作、迎难而上、坚持到底,直至最后的胜利。
《埋在雪下的小屋》中小伙伴的成功生还告诉我们,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生命最重要,没有迈不过的坎;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地做,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被困难所吓倒,勇敢地往前冲,总有一天奇迹终会出现的。
5 / 10《没有壳的蜗牛》读后感没有壳的蜗牛,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成长?《没有壳的蜗牛》是暑假推荐的励志书籍,希望大家都能从中悟到生活的道理。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没有壳的蜗牛》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没有壳的蜗牛读后感最新作文【1】想象是美好的,也是残忍的,很多的如果真怕就变成了现实。
那天,我突然想如果蜗牛没有了壳,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如果蜗牛没有了壳,它一定可以长出健壮的脚,生出有力的翅膀,它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也会变的敏捷机灵,拥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如果蜗牛没有了壳,它的肌肤也许能和甲虫一样坚固,不畏惧一切坎坷磨难,也不害怕风霜雨雪,更不会逃避任何的搏击与碰撞。
如果蜗牛没有了壳,它一定能脱离潮湿阴暗的生存环境,摆脱依赖与懦弱,不在无奈的生存。
但是这一切都是假设,它终究还是生存在那一个壳中,背负着沉重的包袱,没有蓝天没有阳光,没有一切生机。
不知是那壳毁了它还是保护了它。
看到蜗牛我想起了自己,我上辈子也许就是蜗牛,所以我才有它的性格甚至它的人生……没有壳的蜗牛读后感最新作文【2】有一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没有壳的蜗牛》。
每个人都像一只蜗牛,壳里装的是满满的责任,于是每迈出一步,都让我们气喘吁吁这讨厌的壳!我们何尝不想拿掉这壳,轻盈地飞翔舞蹈;我们何尝不想忘却这份责任,在如荫的绿草上奔跑跳越;我们何尝不想抛掉这份重压,自在地在生命赛场上轻装搏击。
可是,我们可以吗?卸下这个壳,我们面前的生活道路一定会更加开阔平坦吗?不,我相信一定不会。
我们的责任环环相扣,将每一个人紧紧地维系在一起。
我们在重压之下迈出的每一步或许艰难万分,却切实地给我们身边的人送去最真切的帮助。
如果我们真的卸下这壳,或许在那短暂的一瞬,我们可以在蔚蓝的天空中飞舞,也可以在青山绿水间自由奔跑,可我们,却无法再书写自己的人生之书,我们也会如一只断线的风筝,不知不觉间只剩下自己。
垂暮苍老之际,翻开那一本人生之书,空白,空白,我们就这样浑浑噩噩地走完了一生!悔恨泪水爬上苍老的脸颊,可是后悔早已来不及。
是的,这份责任,这沉重的壳,是我们人生的意义,也是维系所有人的纽带。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国家首脑卸下他的壳,去过风一般飘摇的日子,那我们呢,国家就会陷入惊恐之中。
如果我们的父母厌倦了终日劳累的生活,弃我们而去,失掉的亲情就这样消散。
自私地卸下自己的壳,就会让他人的责任更沉重。
多少人曾想放弃自己的壳。
你会,我会,伟人也会。
屈原,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也曾在离开朝廷,悠闲自在,乘奔御风的日子里想卸下自己的壳。
是啊,湘水潺潺,暖风习习,莺歌娓婉,离开朝庭里沉重的责任,这样的生活何尝不让他留恋!可泽畔行吟,夕阳古道,干戈交响总是回荡在他的耳边,归去归去,责任的催促让他抛却一切美好,再次抓起为楚国面奋斗的利刃。
卸下壳的美好让每个人向往,可正如卸掉壳的蜗牛就不再是蜗牛一样,抛却责7 / 10任的我们也会是个失掉灵魂的人。
我们都像蜗牛一般,背着沉重的壳去追逐阳光,虽然辛苦,却有美满的欣悦。
乐于背负的沉重在这大千世界,我们虽然渺小,但都有着自己特定的位置,都背负着属于自己的责任,就像蜗牛背上的壳,虽然沉重,但那是它的家,那是它作为蜗牛的标志,没有了这个壳,它也就不再是它自己。
诚然,我们应该有梦想,有追求,要像庄子那样让心灵飞翔,不该被世俗的功名利禄所羁绊。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应该为远大的目标义无反顾地努力、付出。
但要飞翔就意味着放弃肩上的责任?没有了飞翔的定点,我们又将何去何从?我一直认为蜗牛的壳是它的家,而家不应该是追逐梦想的羁绊。
相反,它是累了时可以休息的港湾,痛了时可以疗伤的良药。
一个人,无论他有多么坚强的意志,但他毕竟还是血肉之躯,在追逐梦想之时,他会疲惫,会受伤,会流血,在那时,“壳”就不是负担,而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现实社会有很多这样的现象:孩子大了,出去工作,每天都很忙很忙,忙到连回家看父母的时间都没有。
年迈的父母日盼夜盼,掰着手指头数日子:“五一”了,中秋了,国庆了,春节了,孩子怎么还没回来?打电话吧,孩子在电话里这样说:“妈,我在忙,有空我会回去的。
”作为父母,不想让自己成为孩子的负担,便默默承受着孤独。
父母年纪大了,腿脚不便了,需要照顾了,有的子女就开始有怨言:工作都已经这么忙了,回来还不能好好休息。
于是就像蜗牛想摆脱壳那样,逃避自己应该担负的作为子女的责任。
其实,他们错了。
照顾家庭与追逐梦想并不矛盾。
多回家看看父母,不是花掉了无谓的时间,而是给自己一点放松的时间。
在父母面前,无需掩饰,可以与他们谈谈工作上的喜怒哀乐。
而父母,永远是最支持你的人,他们的支持,会增加你前行的动力。
照顾父母,就更能拉近亲人之间的距离了。
给父母多一些照顾,看到他们脸上欣慰的笑容,作为孩子的我们,心里会更加踏实,前行的路也会走得更坚定。
否则,我们那么努力地工作,追逐梦想又有多大的意义?只是为了让自己享受成功的喜悦?那总不如与家人一起分享成功来得快乐吧。
蜗牛的壳,是的,很沉重,但是它乐于背负,因为这份沉重可以让它安心、踏实,使它走再远的路也不怕。
我们也应该乐于背负身上的责任,虽然沉重,但那并不是舒服我们飞翔的枷锁,而是一份鼓励,一份祝福,一种可以让我们坚定不移地前行的动力。
所以,不要丢掉背上的“壳”,不要丢掉身上的责任,因为那份沉重之中的美好足以让我们乐于背负。
没有壳的蜗牛读后感最新作文【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
你的童年是翻打在柔和日光下的大海,还是飘荡在阳春三月的风筝?幕然回首,呵,我的童年……“姐姐,你看这里风景多好呀!真可谓是‘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呀!”“就是就是!我们在去那边看看!”“等一等!”发现“新大陆”的我停了下来,“那个是什么?”在我和妹妹的目光停留处,一只看起来软绵绵的爬行动物在向前慢慢蠕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