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有关教育
论语中有关教育的句子
论语中有关教育的句子论语中有关教育的句子1、“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礼记》2、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陶行知3、“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陶行知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5、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
——李贽6、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
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
——张载7、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开展的过程。
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展探讨,自己去推论。
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斯宾塞8、硬塞知识的方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
——斯宾塞9、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认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
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方案,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
——陶行知10、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陶行知11、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达尔文12、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陶行知13、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陶行知14、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15、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
——叶圣陶16、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苏霍姆林斯基17、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
论语的教育智慧
论语的教育智慧
《论语》的教育智慧
1、问清事实:《论语》教育智慧的基础就是要求学生“问清事实”,这
是一种培养学生洞察力的重要方法。
《论语》的教育者不经常命令学生,而是经常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推理,去寻找答案,这就
需要学生去培养自己的洞察力,从而使他们能够熟悉事物,掌握真理。
2、谨慎处事:《论语》也鼓励学生要清楚地认识到每一件事,或思考
前要充分地慎重考虑,以免失误行事。
文中出现的“莫行无规矩”,“敏
捷而谨慎”及“屏除清节”等,都是对学生这一要求的强调。
慎重考虑,
把问题考虑清楚,才能把事情做得准确、正确。
3、合理计划:《论语》中也有很多谆谆教诲,比如“图布矩步以至千里”,“唯其可行,安可以止”等等,都是强调计划的重要性,强调事情
有先有后,节奏要慢急,有条有理才可以“至千里”,也就是要做到细
节的追求,把活做规范地完成,而不是一语惊人的难完成的大工程。
4、善待他人:《论语》中也提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
的“学”,也指的是要学习与他人的相处,学会尊重他人,体贴他人,
帮助他人,这是对自己精神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5、勤俭节约:节约也是《论语》教育智慧中重要的元素之一,“百家姓”中的“姓”就是取名以节约资源,而“十万个为什么”中的“十万”,则证明了能节约资源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智慧。
总之,《论语》是一部充满教育智慧的书籍,它为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育知识,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更加坚定了自身的价值,培养出独立自主的,能够分辨是非的人格。
论语中的教育智慧
论语中的教育智慧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中国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论语中选取几个典型的教育智慧,分析其内涵,并探讨它们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
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以激励引导论语中有一则记载:「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沮丧于自己目前的地位,而要思考如何通过努力和付出使自己获得更高的成就。
在现代教育中,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者应该以激励引导为原则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从内心产生愿望并主动去追求知识和成就。
教育者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能,给予他们适当的鼓励和奖励,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二、「温故而知新」——重视基础知识论语中有这样一句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要先温习和回顾已经学过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知识。
在现代教育中,这句话提醒我们应该重视基础教育,注重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
只有在基础扎实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从而为知识的深化和拓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论语中有这样一句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告诉我们,单纯的学习或者思考都是不够的,只有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能达到真正的学习效果。
在现代教育中,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者应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唯仁者能好人」——重视道德教育论语中有一句名言:「唯仁者能好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具备仁爱之心的人才能真正取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在现代教育中,这句话提醒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责任心,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不仅在学业上取得成功,还在道德修养上成为真正的好人。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句子
论语中教育的句子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句子《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一起来看看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句子,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句子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5、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9、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10、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1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1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1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17、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1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1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20、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原文与解析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原文与解析《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典范。
本文将从论语中选取几个关于教育思想的原文进行解析,探讨其内涵与现实意义。
一、《论语·学而篇》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解析:这段话是孔子对教育的一种理想状态进行描述。
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强调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持之以恒的:“学而时习之”。
他认为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快乐的体验,所以说“不亦说乎”、“不亦乐乎”。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待人接物的态度,他认为待人要宽容谦和,“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正的君子。
二、《论语·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解析:孔子在这段话中谈论了什么样的人才能胜任为政之职。
他认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是能够有效治理国家的。
孔子将这种人比作北辰,北辰是天空中最亮、最稳定的星,而众星则围绕着北辰旋转。
这里孔子想传达的意思是,德才兼备的人能够以自身的道德魅力和才能影响周围的人,使整个社会运转如北辰般稳定。
三、《论语·里仁篇》原文:“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解析:这段话是孔子对孝道的阐述。
孔子认为一个人是否孝顺主要通过观察其对待父亲的态度。
他说:“父在,观其志”,指的是在父亲尚在人世的时候,我们要观察他的志向和理想;“父没,观其行”,指的是在父亲去世后,我们要观察他所做的事情以及言谈举止。
只有三年内没有改变父亲的道德教化,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孝顺之子。
四、《论语·公冶长篇》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解析:这段话是孔子对于君子的定义。
他认为君子对待天下的人没有任何偏袒之心,也没有任何厌恶之意,而是平等对待每个人,以公正和义务为准则。
君子应该以道义为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在与他人相比较时,要以道义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名言
《论语》当中,分析他的教学理念,探讨他的具体做法,然后运用于我们的工作中。
一、德智并重孔子教学很注重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提出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论断,认为德才兼备、温文尔雅、表里如一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
1、德育为先。
他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尤其重视加强道德教育。
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问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指出“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是德育的总概念。
“仁”的内涵非常广泛,如“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更包括爱人、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勇、敬、温、良、俭、让、诚等一系列美德。
但每种美德都只是反映了仁的一个侧面,只有将它们集合、归纳、凝聚为一体,才能称得上“仁”,但是它的精神内核核心却很凝练,就是“爱人”。
要做到“爱人”,必须先做到“忠恕”和“孝悌”。
孔子的德育是为培养封建社会的“君子”而服务的,但它形成于德育实践过程中,基本上反映了德育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对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
2、智育重法。
理想的智育是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只有在智慧引导下,才可能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心智活动。
一般来说,知识的关注点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
因此,我们有必要来一个智育观念的更新。
必须明确,知识不过是智育的载体,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所得到的获取知识的能力。
孔子认为除了极少数的“圣人”外,绝大多数的人要获得知识与技能必须“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论语.季氏》)。
“学习”一词就来自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可见智育的首要目的是教给学习者以良好的学习方法,其次才能引导他们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
这一指导思想和我们现在的某些单纯的应试教育、技能教育相比,无疑更正确、更科学、更合理、更人文。
3、德智并重。
关于教育的古代名言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项重要活动,通过教育可以提高个人素质和促进社会发展。
古代有很多关于教育的名言,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共计约1500字: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这句话强调了兴趣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只有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或乐于学习,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与实践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复习和运用所学知识,才能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
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这句话强调了复习的重要性,通过复习旧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和领悟,从而成为老师。
4.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这句话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就像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皿一样,人如果不学习就无法明白道理和掌握技能。
5.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这句话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好的环境可以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反之则会阻碍人的进步。
6.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荀子》这句话说明了人的发展和进步是无限的,后辈往往能超过前辈,教育应该鼓励这种进步。
7.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庄子》这句话强调了教育的方法,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
8.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这句话强调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通过与他人交流和学习,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
9.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这句话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应该关心子女的成长和教育,为子女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10.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这句话说明了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投资,需要耐心和毅力。
以上是一些古代名言中关于教育的观点和理念,它们都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学习与实践的关系、环境的影响、教育的方法、家庭和学校的作用以及人才培养的长期性等。
这些名言不仅对当时的教育有指导意义,也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经典名句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经典名句1. “有教无类”,看呐,孔子可不挑学生,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贵,聪明还是愚笨,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呀!就比如在我们学校,老师对每个同学都一视同仁,尽全力去教导,让大家都能学到知识,这不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实践嘛!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哎呀呀,这多有意思呀!想想我们日常生活中,和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候,每个人身上不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像我上次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就发现小明特别会想点子,哇,我当时就觉得我要向他学习呀!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话说得太对啦!学习后时常去温习,那不是会很快乐嘛!就跟我们学骑自行车一样,一开始不太会,但是经常练习,慢慢就熟练了,然后那种成就感,不就是这句话所表达的快乐嘛!4.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可不是嘛,只有常常复习旧知识才能有新的领悟呀!我记得有一次我复习数学,突然就发现了一种新的解题方法,把我兴奋坏了,这就是“温故而知新”呀!5.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就好像是家长教育孩子,家长自己做得正,不用多说孩子也会跟着学好,要是家长自己都做不好,那怎么能要求孩子听你的呢!真的太有道理啦!6.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一个人聪明又好学,还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为耻,这多难得呀!就像我们班的学霸,遇到问题都会主动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怪不得他学习那么好呢!7.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就是老师们的写照呀!他们总是不知疲倦地教导我们,而我们学知识也永远不要嫌多。
就像我们的语文老师,总是那么耐心地给我们讲解课文,真的是做到了“诲人不倦”呢!总之,《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名句真的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和指导呀,我们可得好好领悟和学习呢!。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与学习方法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与学习方法论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经典文献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的重要内容。
通过研读论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圣贤的教育观念,借鉴他们的学习方法,对于培养自己的素质和提升学术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教育思想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道德教育和智育教育。
孔子提倡的道德教育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人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应遵守道德准则。
他认为只有通过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孔子也强调智育教育,他认为要注重学习,并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持续性。
2. 学习方法论语中还包含了一些关于学习方法的宝贵经验。
首先,学习要持之以恒,不断地反复学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孔子提倡“温故而知新”,他认为要善于温习旧知识,使其成为自己的储备,才能更好地吸收新知识。
其次,学习要有目标和计划,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计划。
孔子认为“三思而后行”,提出要对学习内容进行反复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此外,论语中还强调了师徒关系的重要性,孔子教育弟子强调要有良师益友,他认为只有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师长的悉心指导,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3. 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道德教育是现代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现代社会价值观多元化,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其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其次,学习方法要求更加科学和系统化。
现代教育倡导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创新和应用。
此外,现代教育中也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与学习方法对我们现代人的学习和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上,我们要持之以恒,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注重反复温习和思考;在教育中,我们要注重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同时也要注重智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论语的教育理念
论语的教育理念一、《论语》教育理念精要1.学习赋予人精神生命,生命的存在及其意义是学习的结果,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之所以喜悦,是因为发现自己,觉知自我生命的存在。
活到老,学到老,此乃精神续命。
2.学思成就自我、监督自我,并不断纠错。
学,效也,是行为训练,上行下效,所以要学而时习之。
但是没有思的学习是木然而机械的模仿,三思而后行,行动之前的思考,是慎思,是质疑,也是抉择,需要特别睿智的大脑和事后的反思完善。
3.因材施教,随境讲授,一对一教学。
孔子关注每个个体的学业精进和事业发展,量体裁衣,订单式指导,是其教育特色。
4.秉持知情意行的教育理念,理性觉知和情感投入相结合,意志坚定,笃行不辍,完善自我,此乃教育大成之根本。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童蒙求我,非我求童蒙。
坚持饥饿教学,摒弃填鸭式教学,培养学生自觉及其学术激情。
二、家庭教育要点《论语》属于蒙学书,家庭教育重在儿童启蒙,所以《论语》也可以归入家庭教育书。
既然是家庭教育,首先要讲亲亲,也即爱父母,但前提是父母爱孩子,这是本能的爱,父母不能缺席。
再往上推,从优生优育的角度讲,古人特别注重男女和合,夫妻默契,心有灵犀,这也是齐家的感情基础。
其次,家庭教育核心理念是秩序建设,礼制便是规矩,以礼约束,从小就要开始学习礼节的内容,并践行之。
其三,要做好情绪管理,所谓君子修养,有一部分就是情绪管理的内容,比如不二过,不迁怒,愤思难,都是情绪管理的方法。
其四,是泛爱众的教育,从亲亲孝悌转化,走向社会,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便是大爱天下,切有使命感。
其五,要以周游列国的方式去执行,以家庭为单位,定期外出,放飞自我,在大自然中体验。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名言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名言经典名言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名言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3、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4、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中的教育名言读论语,抓教育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之所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这样令人赞颂的光辉业绩,除了具备良好的教学素质外,主要得益于他的教育思想。
因此,我们与其艳羡其业绩,不如深入《论语》当中,分析他的教学理念,探讨他的具体做法,然后运用于我们的工作中。
一、德智并重孔子教学很注重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提出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论断,认为德才兼备、温文尔雅、表里如一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
1、德育为先。
他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尤其重视加强道德教育。
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问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指出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是德育的总概念。
仁的内涵非常广泛,如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更包括爱人、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勇、敬、温、良、俭、让、诚等一系列美德。
但每种美德都只是反映了仁的一个侧面,只有将它们集合、归纳、凝聚为一体,才能称得上仁,但是它的精神内核核心却很凝练,就是爱人。
《论语》教育思想
《论语》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论语》是我国第一部以语录体形式的著作,它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
《论语》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只有极少数篇章称得上是比较完整的文章.全书20篇,共512章,约15000多字。
篇与篇、章与章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篇名无义,用的是每篇开头的几个字。
它所记录的内容很广,包括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生活等方面。
下面就其中所蕴含的部分教育思想进行解读,以飨同仁。
1.有教无类此节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说的是:“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所谓“类",即指按政治地位的贵贱、庶鄙等划分种类.西周时代的学校被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所垄断,不仅奴隶主贵族与平民、奴隶之间有严格的阶级界限,就是奴隶主阶级内部也等级森严,有贵贱尊卑之分.因此,当时的教育则集中在上层阶级,叫做“学在官府”,是没有平等可言的。
孔子所提出的“有教无类”的内涵是:任何人我都可给他以教育,不分贵贱、庶鄙等界限,使教育及于平民,从而实现教育的人人平等。
这一思想的提出则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适应了“士"阶层的兴起及文化学术下移的历史潮流,其实质是要求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
这与我们当前所提倡的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目的就是要求使受教育者的起点平等,让所有的受教育者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愉快生活、学习、成长,让人人都能成才。
“有教无类”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二者说的是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的结合,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因材施教”要在“有教无类"的指导下进行,“有教无类”要靠“因材施教"来落实。
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可以说,他对他们的个性了如指掌,因此,才有了因人而教,扬长避短的生动的教育局面。
这一思想与我们目前“面向全体"、“发展个性"的思想一致。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名言
论语中对于教育的名言导读: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1、论述学习与思虑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孔子小题大做,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勤学,不耻下问 ;3、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优点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4、当他人不认识甚至误会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纳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生活中表示既擅长从正面学习,也擅长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学而时习之敏而勤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不厌其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日夜。
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吾尝整天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中的教育名言读论语,抓教育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之所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圣人”这样令人颂扬的光芒业绩,除了具备优秀的教课素质外,主要受益于他的教育思想。
所以,我们与其艳羡其业绩,不如深入《论语》中间,剖析他的教课理念,商讨他的详细做法,而后运用于我们的工作中。
一、德智并重孔子教课很着重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一致,提出了“彬彬有礼,而后君子”这一论断,认为品学兼优、彬彬有礼、心口如一才能算是真实的人材。
1、德育为先。
他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特别重视增强道德教育。
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问违仁,冒昧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指出“仁”是君子的根本道德,是德育的总观点。
“仁”的内涵特别宽泛,如“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更包含爱人、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勇、敬、温、良、俭、让、诚等一系列美德。
但每种美德都不过反应了仁的一个侧面,只有将它们会合、概括、凝集为一体,才能称得上“仁”,可是它的精神内核核心却很凝练,就是“爱人”。
论语关于教育的句子
论语关于教育的句子1. 《论语》孔子曰:“教学相长也。
” 教育需要互相影响,传递知识和价值观,以便学生成为人格完善的人。
2.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获得综合的知识。
3. 孔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孝顺父母是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孩子应该继承家庭的传统。
4. 孔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教育的目的是在知识和品德上获得全面发展。
5. 孔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 学习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但实践最为重要,这有助于理解和应用知识。
6.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教育者需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评估,改进和进步,以便更好地指导未来的学生。
7.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重要的不是快速获得知识,而是多次重复并巩固自己的学习。
8. 孔子说:“丘之道,不行则已知之矣。
闻之也,未真学也。
” 光听和了解是不够的,真正的学习需要付出行动,不断尝试并实践。
9.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 礼仪在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它有助于孩子建立正常的行为准则和积极的态度。
10. 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培养孩子内在的坚强和韧性,教育者需要为孩子提供情境和经验,让他们从中学会保持镇定和自律。
11. 孔子说:“学而优则仕,众则择木而栖。
” 学习是一种投资,有助于个人成长和未来的职业发展,适时学习也是判断和选择职业的重要标准。
12.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朋友和社区对个人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创造一个支持独立思考的教育环境也是很重要的。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名言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名言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3、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4、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中的教育名言读论语,抓教育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之所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这样令人赞颂的光辉业绩,除了具备良好的教学素质外,主要得益于他的教育思想。
因此,我们与其艳羡其业绩,不如深入《论语》当中,分析他的教学理念,探讨他的具体做法,然后运用于我们的工作中。
一、德智并重孔子教学很注重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提出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论断,认为德才兼备、温文尔雅、表里如一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
1、德育为先。
他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尤其重视加强道德教育。
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问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指出“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是德育的总概念。
“仁”的内涵非常广泛,如“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更包括爱人、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勇、敬、温、良、俭、让、诚等一系列美德。
但每种美德都只是反映了仁的一个侧面,只有将它们集合、归纳、凝聚为一体,才能称得上“仁”,但是它的精神内核核心却很凝练,就是“爱人”。
论语中孔子对教育的原文与解析
论语中孔子对教育的原文与解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在《论语》中,孔子对教育的观念被广泛记录和传承。
本文将探讨孔子对教育的原文以及进行解析。
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塑造良好品质的重要手段。
在《论语·学而篇》中,有一段对话展示了孔子对教育的态度和方法。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表达了孔子对学习和教育的观点。
首先,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持续学习和不断巩固知识的必要性。
孔子认为,通过反复学习和不断的实践,人们能够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技能,达到对学习的乐趣和满足。
其次,孔子提到了朋友的重要性。
他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认为,与朋友相处和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人们能够开阔视野,获得新的知识和见解。
孔子强调了相互学习、合作和共同进步的重要性。
最后,孔子提到了在面对他人的无知或误解时要保持平和心态。
他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待他人无知或批评的淡定态度。
他认为,作为一个君子,应该宽容他人的无知,以及接受和尊重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通过对孔子原文的解析,可以看出他对教育的重要观点:学而时习之、与朋友交流、保持平和心态。
这些观点至今在教育界仍然受到重视和借鉴。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仁爱”、“知行合一”等教育理念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价值观。
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强调教育应该以培养人的整体素质为目标。
同时,孔子也注重实践教育和通过社会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技能。
在当代教育中,孔子的教育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他的教育观念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同时,孔子的教育思想还强调了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总之,孔子对教育的原文表达了他对学习、与朋友交流和待人接物的重要观点。
《论语》中的教育观
《论语》中的教育观孔子的教育观、教学方法,最为后人称道的,主要包括:“有教无类”(卫灵公15·39)、“因材施教”、“尊师爱生”、“践行兼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方面。
1、“有教无类”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主张打破一切界限,让所有的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7·7)。
【译文】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
”在孔门弟子中,真可谓诸色人等皆有,孔子莫不尽心教导,循循善诱,一视同仁。
2、因材施教由于孔子倡导“有教无类”,其门下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有,因此便能针对不同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把他们培养成为各色各样具有独特表现的人才。
①深入了解学生孔子对自己学生的性格为人、资质才艺,十分了解;对他们的优长与缺点,也非常清楚。
孔子在《论语》中,有多处论及孔门弟子的性格特点。
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原文】雍也6·8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译文】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让他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让他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冉求有才能,让他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先进11·18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yàn。
【译文】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卤莽。
“师也过,商也不及”;先进11·16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
《论语》中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意义
《论语》中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意义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大师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被奉为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石之一。
这部充满智慧的著作中,包含了丰富的教育理念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今天,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论语》中的教育理念及其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教育理念 1: 严师之道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严师之道,认为教育需要严格要求和评价,才能使学生获得真正的进步。
他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意思是在学生面前展示你的真正水平,才能教导他们。
这个观点告诉我们,严格要求并提供真实反馈是教育中重要的一环。
教育意义1: 培养学生自律的品质这一教育理念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培养自律的品质。
只有经受严格要求和评价,学生才能理解自己的不足并积极努力改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逐渐养成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意识,为将来的成长和发展做好准备。
教育意义2: 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态度严师之道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态度。
学生在接受严格要求和评价的过程中,会逐渐养成踏实、认真和负责任的态度。
这种态度将伴随学生一生,使他们在工作中能够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积极的工作态度。
教育理念 2: 为人师者,先立志孔子强调了为人师者首先要有崇高的理想和追求。
他说:“立志坚决,欲穷书而晓”;“志士弗忧虑”。
这意味着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首先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育意义1: 激发学生成长的动力这种教育理念的意义在于激发学生成长的动力。
当学生看到他们的老师坚定地追求理想,不断努力和进取,他们将会被激发出追求卓越的渴望。
学生会以老师为榜样,努力超越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教育意义2: 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一个有理想的教师会在教育过程中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当学生看到他们的老师以崇高的理想为引领,追求真理和良知,他们也会对这种价值观心生敬仰,并逐渐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理念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强调了学与思的统一,认为学习和思考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论语中的教育格言
论语中的教育格言论语中的教育格言150句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格言都再熟悉不过了吧,格言可以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言简意赅的语句,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格言才经典呢?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论语中的教育格言150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10、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3、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14、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6、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8、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20、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1、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2、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3、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26、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27、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28、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29、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0、敬鬼神而远之。
31、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32、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3、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名言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名言导读:本文是关于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名言,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3、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4、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中的教育名言读论语,抓教育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之所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这样令人赞颂的光辉业绩,除了具备良好的教学素质外,主要得益于他的教育思想。
因此,我们与其艳羡其业绩,不如深入《论语》当中,分析他的教学理念,探讨他的具体做法,然后运用于我们的工作中。
一、德智并重孔子教学很注重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提出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论断,认为德才兼备、温文尔雅、表里如一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
1、德育为先。
他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尤其重视加强道德教育。
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问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指出“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是德育的总概念。
“仁”的内涵非常广泛,如“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更包括爱人、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勇、敬、温、良、俭、让、诚等一系列美德。
但每种美德都只是反映了仁的一个侧面,只有将它们集合、归纳、凝聚为一体,才能称得上“仁”,但是它的精神内核核心却很凝练,就是“爱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4、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5、《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6、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回答者:teacher073《论语》中的教育名言读论语,抓教育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之所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这样令人赞颂的光辉业绩,除了具备良好的教学素质外,主要得益于他的教育思想。
因此,我们与其艳羡其业绩,不如深入《论语》当中,分析他的教学理念,探讨他的具体做法,然后运用于我们的工作中。
一、德智并重孔子教学很注重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提出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论断,认为德才兼备、温文尔雅、表里如一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
1.德育为先。
他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尤其重视加强道德教育。
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问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指出“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是德育的总概念。
“仁”的内涵非常广泛,如“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更包括爱人、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勇、敬、温、良、俭、让、诚等一系列美德。
但每种美德都只是反映了仁的一个侧面,只有将它们集合、归纳、凝聚为一体,才能称得上“仁”,但是它的精神内核核心却很凝练,就是“爱人”。
要做到“爱人”,必须先做到“忠恕”和“孝悌”。
孔子的德育是为培养封建社会的“君子”而服务的,但它形成于德育实践过程中,基本上反映了德育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对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
2.智育重法。
理想的智育是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只有在智慧引导下,才可能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心智活动。
一般来说,知识的关注点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
因此,我们有必要来一个智育观念的更新。
必须明确,知识不过是智育的载体,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所得到的获取知识的能力。
孔子认为除了极少数的“圣人”外,绝大多数的人要获得知识与技能必须“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论语.季氏》)。
“学习”一词就来自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可见智育的首要目的是教给学习者以良好的学习方法,其次才能引导他们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
这一指导思想和我们现在的某些单纯的应试教育、技能教育相比,无疑更正确、更科学、更合理、更人文。
3.德智并重。
孔子是历来主张智育与德育并重的。
因此,他教导弟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要求弟子们学习目标立志于“道”,执守于“礼”,遵循于“仁”,而博览、涉猎、游学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他的教学内容也与其培养目标相适应,提出了“四教”,即“文、行、忠、信”。
在智育与德育之间,孔子既重视智育,更重视德育,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说,做学生的人,在家便要孝顺父母,出外便要敬爱尊长,做事则要谨慎而又诚实可信,能与众人友好相处而又亲近有德的人,如此躬行实践,注意道德修养的同时学习文化知识,德、智并重,但是将道德修养放在了学习的前面,而且孔子在其教育实践中也确实注重德育为先,他对弟子的教育,始终贯穿着道德的主线。
我们只有加大道德教育的力度,真正扭转“以考试成绩定成败”的指向,将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都列入升学考试之中,尤其是后者要定出相应的有权威的指标,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关键时不要”的重智轻德现象。
二、教学态度为了实践和演绎“礼”与“仁”,孔子一生都在身体力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因此他的教学态度也是极端严肃、极端认真的。
他说:“当仁,不让于师”。
他承认“青出蓝而胜于蓝”的道理,认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所以他倡导“教学相长”、“不耻下问”,经常虚心地向弟子学习,在《沂水春风》中我们可以读到孔子与弟子们平等对话、和谐交流、心灵共鸣的教学情景。
还教育弟子们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学而不厌。
他教导弟子们要努力好学,提出“六言”(品德)、“六蔽”(弊病):“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所以子贡说孔子:“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又教育弟子要学无止境,“学而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要活到老,学到老。
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
“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2.诲人不倦。
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更可体现出孔子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论语》中两次记录了孔子说“诲人不倦”。
在孔子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一直体现着“诲人不倦”的精神。
孔子从三十岁左右开始办学,四十多年间从不间断地进行教学活动,即使在他周游列国的时候也没有中断过。
为此,孔子一生培养了许多学生。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本着耐心说服的态度,有的学生思想品德较差,起点较低,屡犯错误,他也不加嫌弃,耐心诱导。
如子路,是“卞之野人,以黎藿为食”,被人视为庸人,孔子却不厌其烦地教育、引导子路,最终将他培养成才。
这也是孔子诲人不倦的结果。
并且孔子对弟子无所隐瞒,“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这些都是教师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表现。
在教育弟子时,孔子要求弟子不只是接受自己的教育,还要广泛地以贤者为师、以能者为师。
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有教无类。
孔子所提出的“有教无类”主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所谓“有教无类”,从字面上讲,就是不分贵贱贫富,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具有全民教育主义的思想。
可见孔子收徒的学费是十分低廉的“十条肉干”,这使得孔子的学生成份构成主要以贫贱子弟居多。
根据考证,孔子的学生中,除了极个别的学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等之外,其余大多数皆出身贫寒,如子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豚,陵暴孔子。
”像个地鄙流氓;子张乃“鲁之鄙家也”,同样出身贫贱;特别是颜回,据《论语》所载,居陋巷,箪食瓢饮,死后连下葬需用的椁都得靠同学们赞助,是孔子学生中最为贫困者。
孔子把教育的对象扩大到平民老百姓,这就是把仁爱的对象扩展至所有的人。
因为在孔子看来,人作为存在无论其社会地位如何,都有着其内在的价值与尊严,都有着不同于动物且优于动物的潜能与可能性,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开掘人的潜能与可能性。
教师自己要长年累月,默默耕耘,为培养后一代倾注自己全部的心血,认真教学培养学生为天职。
三、教学方法众所周知,“教”与“学”是紧密相连、难以分割的,教学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
孔子的教学方法可谓独树一帜,别具匠心。
1.激发兴趣。
《论语》的第一句话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可见孔子非常重视要使学生愿意学习和乐意学习,他从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也就是说,只有把学习当作乐趣,迷上了学习,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成效。
他又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明乐于学习的重要。
他说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他还对别人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从这些议论可以看出孔子本人就是非常乐于学习的人,正因为把学习当作乐趣,才能学得进,学得好,成为博学多识的人,所以孔子认为要想使学生学好,首先要让学生“乐学”。
2.切磋问答。
孔子的教学主要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
例如: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这就是交互式教学的一个范例。
“循循”,有次序,“诱”,引导。
可见孔子善于有次序地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掌握知识,并亲自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举一反三,步步深入”,这同时也是治学的一种重要门径。
以这种方法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更能开发他们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分析水平和自学水平。
它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符合学生在认识上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
3.因材施教。
现代科学认为,“材”就是人的思想、性格和智力,而每个人智力迸发的领域的广狭、时间的早晚、表现形式及程度都大不相同,因此必须因“材”施教。
孔子弟子的受教时间不同、年龄相差较大、各人情况相异。
但是,孔子都了解他们。
弟子们的道德、品行、学习态度、学业进展与特点、个性(“辟”、“卤莽”)、天赋(“愚”、“鲁”)、经济状况,乃至居处(“陋巷”)、饮食(“一箪食”、“一瓢饮”)、生活习惯(“昼寝”)等。
《论语.先进》: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思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思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同一个问题,针对不同发问人的特点给出不同的解答,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典型应用。
只有这样按照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具体情况具体指导,才能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既具有原则性,又具有灵活性,进而全面提高智力水平,发挥创造性思维和提高学习质量。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差异,充分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相应的指导,充分培养学生的智力,不能作统一的要求,不要抹杀学生的个性。
4.注重启发。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是指教导学生,不到学生想求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要使学生能够联想、对比,知一方而推之其他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