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有关教育
论语中有关教育的句子

论语中有关教育的句子论语中有关教育的句子1、“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礼记》2、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陶行知3、“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陶行知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5、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
——李贽6、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
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
——张载7、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开展的过程。
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展探讨,自己去推论。
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斯宾塞8、硬塞知识的方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
——斯宾塞9、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认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
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方案,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
——陶行知10、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陶行知11、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达尔文12、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陶行知13、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陶行知14、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15、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
——叶圣陶16、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苏霍姆林斯基17、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
论语的教育智慧

论语的教育智慧
《论语》的教育智慧
1、问清事实:《论语》教育智慧的基础就是要求学生“问清事实”,这
是一种培养学生洞察力的重要方法。
《论语》的教育者不经常命令学生,而是经常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推理,去寻找答案,这就
需要学生去培养自己的洞察力,从而使他们能够熟悉事物,掌握真理。
2、谨慎处事:《论语》也鼓励学生要清楚地认识到每一件事,或思考
前要充分地慎重考虑,以免失误行事。
文中出现的“莫行无规矩”,“敏
捷而谨慎”及“屏除清节”等,都是对学生这一要求的强调。
慎重考虑,
把问题考虑清楚,才能把事情做得准确、正确。
3、合理计划:《论语》中也有很多谆谆教诲,比如“图布矩步以至千里”,“唯其可行,安可以止”等等,都是强调计划的重要性,强调事情
有先有后,节奏要慢急,有条有理才可以“至千里”,也就是要做到细
节的追求,把活做规范地完成,而不是一语惊人的难完成的大工程。
4、善待他人:《论语》中也提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
的“学”,也指的是要学习与他人的相处,学会尊重他人,体贴他人,
帮助他人,这是对自己精神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5、勤俭节约:节约也是《论语》教育智慧中重要的元素之一,“百家姓”中的“姓”就是取名以节约资源,而“十万个为什么”中的“十万”,则证明了能节约资源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智慧。
总之,《论语》是一部充满教育智慧的书籍,它为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育知识,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更加坚定了自身的价值,培养出独立自主的,能够分辨是非的人格。
论语中的教育智慧

论语中的教育智慧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中国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论语中选取几个典型的教育智慧,分析其内涵,并探讨它们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
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以激励引导论语中有一则记载:「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沮丧于自己目前的地位,而要思考如何通过努力和付出使自己获得更高的成就。
在现代教育中,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者应该以激励引导为原则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从内心产生愿望并主动去追求知识和成就。
教育者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能,给予他们适当的鼓励和奖励,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二、「温故而知新」——重视基础知识论语中有这样一句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要先温习和回顾已经学过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知识。
在现代教育中,这句话提醒我们应该重视基础教育,注重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
只有在基础扎实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从而为知识的深化和拓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论语中有这样一句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告诉我们,单纯的学习或者思考都是不够的,只有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能达到真正的学习效果。
在现代教育中,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者应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唯仁者能好人」——重视道德教育论语中有一句名言:「唯仁者能好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具备仁爱之心的人才能真正取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在现代教育中,这句话提醒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责任心,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不仅在学业上取得成功,还在道德修养上成为真正的好人。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句子

论语中教育的句子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句子《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一起来看看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句子,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句子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5、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9、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10、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1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1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1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17、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1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1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20、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原文与解析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原文与解析《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典范。
本文将从论语中选取几个关于教育思想的原文进行解析,探讨其内涵与现实意义。
一、《论语·学而篇》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解析:这段话是孔子对教育的一种理想状态进行描述。
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强调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持之以恒的:“学而时习之”。
他认为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快乐的体验,所以说“不亦说乎”、“不亦乐乎”。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待人接物的态度,他认为待人要宽容谦和,“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正的君子。
二、《论语·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解析:孔子在这段话中谈论了什么样的人才能胜任为政之职。
他认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是能够有效治理国家的。
孔子将这种人比作北辰,北辰是天空中最亮、最稳定的星,而众星则围绕着北辰旋转。
这里孔子想传达的意思是,德才兼备的人能够以自身的道德魅力和才能影响周围的人,使整个社会运转如北辰般稳定。
三、《论语·里仁篇》原文:“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解析:这段话是孔子对孝道的阐述。
孔子认为一个人是否孝顺主要通过观察其对待父亲的态度。
他说:“父在,观其志”,指的是在父亲尚在人世的时候,我们要观察他的志向和理想;“父没,观其行”,指的是在父亲去世后,我们要观察他所做的事情以及言谈举止。
只有三年内没有改变父亲的道德教化,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孝顺之子。
四、《论语·公冶长篇》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解析:这段话是孔子对于君子的定义。
他认为君子对待天下的人没有任何偏袒之心,也没有任何厌恶之意,而是平等对待每个人,以公正和义务为准则。
君子应该以道义为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在与他人相比较时,要以道义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名言

《论语》当中,分析他的教学理念,探讨他的具体做法,然后运用于我们的工作中。
一、德智并重孔子教学很注重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提出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论断,认为德才兼备、温文尔雅、表里如一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
1、德育为先。
他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尤其重视加强道德教育。
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问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指出“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是德育的总概念。
“仁”的内涵非常广泛,如“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更包括爱人、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勇、敬、温、良、俭、让、诚等一系列美德。
但每种美德都只是反映了仁的一个侧面,只有将它们集合、归纳、凝聚为一体,才能称得上“仁”,但是它的精神内核核心却很凝练,就是“爱人”。
要做到“爱人”,必须先做到“忠恕”和“孝悌”。
孔子的德育是为培养封建社会的“君子”而服务的,但它形成于德育实践过程中,基本上反映了德育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对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
2、智育重法。
理想的智育是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只有在智慧引导下,才可能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心智活动。
一般来说,知识的关注点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
因此,我们有必要来一个智育观念的更新。
必须明确,知识不过是智育的载体,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所得到的获取知识的能力。
孔子认为除了极少数的“圣人”外,绝大多数的人要获得知识与技能必须“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论语.季氏》)。
“学习”一词就来自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可见智育的首要目的是教给学习者以良好的学习方法,其次才能引导他们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
这一指导思想和我们现在的某些单纯的应试教育、技能教育相比,无疑更正确、更科学、更合理、更人文。
3、德智并重。
关于教育的古代名言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项重要活动,通过教育可以提高个人素质和促进社会发展。
古代有很多关于教育的名言,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共计约1500字: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这句话强调了兴趣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只有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或乐于学习,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与实践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复习和运用所学知识,才能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
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这句话强调了复习的重要性,通过复习旧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和领悟,从而成为老师。
4.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这句话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就像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皿一样,人如果不学习就无法明白道理和掌握技能。
5.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这句话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好的环境可以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反之则会阻碍人的进步。
6.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荀子》这句话说明了人的发展和进步是无限的,后辈往往能超过前辈,教育应该鼓励这种进步。
7.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庄子》这句话强调了教育的方法,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
8.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这句话强调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通过与他人交流和学习,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
9.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这句话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应该关心子女的成长和教育,为子女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10.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这句话说明了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投资,需要耐心和毅力。
以上是一些古代名言中关于教育的观点和理念,它们都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学习与实践的关系、环境的影响、教育的方法、家庭和学校的作用以及人才培养的长期性等。
这些名言不仅对当时的教育有指导意义,也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经典名句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经典名句1. “有教无类”,看呐,孔子可不挑学生,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贵,聪明还是愚笨,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呀!就比如在我们学校,老师对每个同学都一视同仁,尽全力去教导,让大家都能学到知识,这不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实践嘛!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哎呀呀,这多有意思呀!想想我们日常生活中,和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候,每个人身上不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像我上次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就发现小明特别会想点子,哇,我当时就觉得我要向他学习呀!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话说得太对啦!学习后时常去温习,那不是会很快乐嘛!就跟我们学骑自行车一样,一开始不太会,但是经常练习,慢慢就熟练了,然后那种成就感,不就是这句话所表达的快乐嘛!4.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可不是嘛,只有常常复习旧知识才能有新的领悟呀!我记得有一次我复习数学,突然就发现了一种新的解题方法,把我兴奋坏了,这就是“温故而知新”呀!5.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就好像是家长教育孩子,家长自己做得正,不用多说孩子也会跟着学好,要是家长自己都做不好,那怎么能要求孩子听你的呢!真的太有道理啦!6.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一个人聪明又好学,还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为耻,这多难得呀!就像我们班的学霸,遇到问题都会主动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怪不得他学习那么好呢!7.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就是老师们的写照呀!他们总是不知疲倦地教导我们,而我们学知识也永远不要嫌多。
就像我们的语文老师,总是那么耐心地给我们讲解课文,真的是做到了“诲人不倦”呢!总之,《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名句真的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和指导呀,我们可得好好领悟和学习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4、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5、《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6、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回答者:teacher073《论语》中的教育名言读论语,抓教育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之所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这样令人赞颂的光辉业绩,除了具备良好的教学素质外,主要得益于他的教育思想。
因此,我们与其艳羡其业绩,不如深入《论语》当中,分析他的教学理念,探讨他的具体做法,然后运用于我们的工作中。
一、德智并重孔子教学很注重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提出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论断,认为德才兼备、温文尔雅、表里如一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
1.德育为先。
他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尤其重视加强道德教育。
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问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指出“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是德育的总概念。
“仁”的内涵非常广泛,如“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更包括爱人、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勇、敬、温、良、俭、让、诚等一系列美德。
但每种美德都只是反映了仁的一个侧面,只有将它们集合、归纳、凝聚为一体,才能称得上“仁”,但是它的精神内核核心却很凝练,就是“爱人”。
要做到“爱人”,必须先做到“忠恕”和“孝悌”。
孔子的德育是为培养封建社会的“君子”而服务的,但它形成于德育实践过程中,基本上反映了德育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对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
2.智育重法。
理想的智育是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只有在智慧引导下,才可能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心智活动。
一般来说,知识的关注点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
因此,我们有必要来一个智育观念的更新。
必须明确,知识不过是智育的载体,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所得到的获取知识的能力。
孔子认为除了极少数的“圣人”外,绝大多数的人要获得知识与技能必须“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论语.季氏》)。
“学习”一词就来自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可见智育的首要目的是教给学习者以良好的学习方法,其次才能引导他们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
这一指导思想和我们现在的某些单纯的应试教育、技能教育相比,无疑更正确、更科学、更合理、更人文。
3.德智并重。
孔子是历来主张智育与德育并重的。
因此,他教导弟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要求弟子们学习目标立志于“道”,执守于“礼”,遵循于“仁”,而博览、涉猎、游学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他的教学内容也与其培养目标相适应,提出了“四教”,即“文、行、忠、信”。
在智育与德育之间,孔子既重视智育,更重视德育,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说,做学生的人,在家便要孝顺父母,出外便要敬爱尊长,做事则要谨慎而又诚实可信,能与众人友好相处而又亲近有德的人,如此躬行实践,注意道德修养的同时学习文化知识,德、智并重,但是将道德修养放在了学习的前面,而且孔子在其教育实践中也确实注重德育为先,他对弟子的教育,始终贯穿着道德的主线。
我们只有加大道德教育的力度,真正扭转“以考试成绩定成败”的指向,将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都列入升学考试之中,尤其是后者要定出相应的有权威的指标,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关键时不要”的重智轻德现象。
二、教学态度为了实践和演绎“礼”与“仁”,孔子一生都在身体力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因此他的教学态度也是极端严肃、极端认真的。
他说:“当仁,不让于师”。
他承认“青出蓝而胜于蓝”的道理,认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所以他倡导“教学相长”、“不耻下问”,经常虚心地向弟子学习,在《沂水春风》中我们可以读到孔子与弟子们平等对话、和谐交流、心灵共鸣的教学情景。
还教育弟子们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学而不厌。
他教导弟子们要努力好学,提出“六言”(品德)、“六蔽”(弊病):“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所以子贡说孔子:“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又教育弟子要学无止境,“学而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要活到老,学到老。
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
“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2.诲人不倦。
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更可体现出孔子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论语》中两次记录了孔子说“诲人不倦”。
在孔子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一直体现着“诲人不倦”的精神。
孔子从三十岁左右开始办学,四十多年间从不间断地进行教学活动,即使在他周游列国的时候也没有中断过。
为此,孔子一生培养了许多学生。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本着耐心说服的态度,有的学生思想品德较差,起点较低,屡犯错误,他也不加嫌弃,耐心诱导。
如子路,是“卞之野人,以黎藿为食”,被人视为庸人,孔子却不厌其烦地教育、引导子路,最终将他培养成才。
这也是孔子诲人不倦的结果。
并且孔子对弟子无所隐瞒,“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这些都是教师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表现。
在教育弟子时,孔子要求弟子不只是接受自己的教育,还要广泛地以贤者为师、以能者为师。
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有教无类。
孔子所提出的“有教无类”主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所谓“有教无类”,从字面上讲,就是不分贵贱贫富,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具有全民教育主义的思想。
可见孔子收徒的学费是十分低廉的“十条肉干”,这使得孔子的学生成份构成主要以贫贱子弟居多。
根据考证,孔子的学生中,除了极个别的学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等之外,其余大多数皆出身贫寒,如子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豚,陵暴孔子。
”像个地鄙流氓;子张乃“鲁之鄙家也”,同样出身贫贱;特别是颜回,据《论语》所载,居陋巷,箪食瓢饮,死后连下葬需用的椁都得靠同学们赞助,是孔子学生中最为贫困者。
孔子把教育的对象扩大到平民老百姓,这就是把仁爱的对象扩展至所有的人。
因为在孔子看来,人作为存在无论其社会地位如何,都有着其内在的价值与尊严,都有着不同于动物且优于动物的潜能与可能性,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开掘人的潜能与可能性。
教师自己要长年累月,默默耕耘,为培养后一代倾注自己全部的心血,认真教学培养学生为天职。
三、教学方法众所周知,“教”与“学”是紧密相连、难以分割的,教学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
孔子的教学方法可谓独树一帜,别具匠心。
1.激发兴趣。
《论语》的第一句话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可见孔子非常重视要使学生愿意学习和乐意学习,他从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也就是说,只有把学习当作乐趣,迷上了学习,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成效。
他又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明乐于学习的重要。
他说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他还对别人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从这些议论可以看出孔子本人就是非常乐于学习的人,正因为把学习当作乐趣,才能学得进,学得好,成为博学多识的人,所以孔子认为要想使学生学好,首先要让学生“乐学”。
2.切磋问答。
孔子的教学主要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
例如: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这就是交互式教学的一个范例。
“循循”,有次序,“诱”,引导。
可见孔子善于有次序地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掌握知识,并亲自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举一反三,步步深入”,这同时也是治学的一种重要门径。
以这种方法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更能开发他们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分析水平和自学水平。
它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符合学生在认识上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
3.因材施教。
现代科学认为,“材”就是人的思想、性格和智力,而每个人智力迸发的领域的广狭、时间的早晚、表现形式及程度都大不相同,因此必须因“材”施教。
孔子弟子的受教时间不同、年龄相差较大、各人情况相异。
但是,孔子都了解他们。
弟子们的道德、品行、学习态度、学业进展与特点、个性(“辟”、“卤莽”)、天赋(“愚”、“鲁”)、经济状况,乃至居处(“陋巷”)、饮食(“一箪食”、“一瓢饮”)、生活习惯(“昼寝”)等。
《论语.先进》: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思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思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同一个问题,针对不同发问人的特点给出不同的解答,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典型应用。
只有这样按照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具体情况具体指导,才能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既具有原则性,又具有灵活性,进而全面提高智力水平,发挥创造性思维和提高学习质量。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差异,充分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相应的指导,充分培养学生的智力,不能作统一的要求,不要抹杀学生的个性。
4.注重启发。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是指教导学生,不到学生想求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要使学生能够联想、对比,知一方而推之其他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