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官绅与近代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反思改进教案)【教材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
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
本节课在内容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满清王朝经过与外国列强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最终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这就迫使中国的有识之士另外寻找一条民族救亡之路。
维新变法在当时就成为中国一条最合适的挽救民族存亡之路。
变法的失败又使中国的有识之士明白:在中国不能再依靠腐朽的清王朝本身,必须寻找革命的道路,成立政党,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
因此这一课是腐朽的清王朝的没落向新生的革命的中国的过渡。
【学情分析】1、本课是八年级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关系到学生对历史的理解程度。
2、结合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依据“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采取情境烘托、设疑讨论、分组导学等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圆满完成导学任务。
3、教师采用合作讨论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作业课外试题和课堂质疑、讨论和课外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式。
4、八年级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基础,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比七年级学生有较大的提高,这为开展合作学习提供了可能和保障。
然而由于本课在内容上有承上启下的结合点,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连皇帝都参与了变法,居然会失败,这一点学生有点不明确。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公车上书,“戊戌六君子”相关内容。
2、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及其社会背景;光绪帝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维新变法的性质及其爱国、进步的历史意义。
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3、知道维新派创办的主要刊物。
《近代以来中 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导学案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变革历程。
2、分析不同时期官员选拔与管理的特点及影响。
3、探讨近代以来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变革的原因和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脉络。
(2)理解科举制废除的背景和影响。
2、难点(1)分析近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变革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比较不同时期官员选拔与管理的差异和联系。
三、知识梳理(一)晚清时期1、科举制的变化晚清时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科举制度受到冲击。
1905 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2、新的选官制度(1)学堂选官清朝末年,开始建立新式学堂。
1904 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2)留学毕业生选官清政府还鼓励学子出国留学,并对学成回国经考核合格的留学生给予进士或举人出身,予以任用。
(二)民国时期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在官员选拔方面,以考试制度为主,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2)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2、北洋政府时期(1)建立文官考试制度,如 1913 年初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
(2)文官选拔形式多样,包括文官高等考试、文官普通考试、司法官考试等。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公务员制度1929 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 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
(2)管理体制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
(3)特点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但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三)新中国成立后1、干部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干部制度。
(1)具体内容包括对干部的录用、调配、考核、奖惩等。
(2)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
安庆教案与近代官绅阶层研究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省会创立新的 教会立足点。熊神父接受任务之后,“乔装商人, 用他私人的名义买了一座房屋作为他经商之用; 他还冒险到 安徽省边境 的徽州府探 访教友 ”[7]138。 他以卖布匹为名, 从事传教活动, 广泛来往于安 庆与 徽州等地 。另外被称为“ 勇 士 之 中 的 勇 士 ” 的雷神父, 他负责长江与运河流域的大城市, 于 安 庆 、南 京 、镇 江 、扬 州 等 地 区“ 创 立 永 久 巩 固 的 事 业 ”[7]138。1865 年 5 月 , 内 地 会 鄂 尔 璧 会 长 与 “ 勇 士 ”雷 神 父 乘 坐 军 舰“ 唐 克 雷 德 号 ”驶 离 上 海, 到达 安徽省会安 庆[7]143。他们拜访 地方官商 议 传教事宜, 地方官搪塞不见, 而后为形势所迫无 奈与教士们进行了表面上友好的会晤, 并宣称他 们 只 能 按 南 京 总 督 的 指 示 来 处 理 教 会 事 务 。而 后 那位牵头的熊神父把他在安庆城内以私人名义 购买的房产让给了教区, 一位医师住进去并给邻 近贫者看病。熊神父继续以经商为名, 从事传教 活动。不久流言四起, 说那位医师是传教士的代 理人, 为传教做铺垫工作的, 于是教士们的行为 遭到安庆官绅及平民的反对, 只得求援于会与官 方 打 交 道 的“ 勇 士 ”[7]147。“ 勇 士 ”雷 神 父 得 到 消 息 立刻动身, 1865 年 9 月 24 日到达安庆。当时安庆 的反洋教气氛已经很紧张了, 雷在谈判时要挟地 方官并且要求在安庆建立教堂, 最后谈判不了了 之。晚间, 官员们暗地里组织了一次暴动, 雷神父 在 医 师 和 传 教 士 的 帮 助 下 逃 离 至 上 海[7]148。雷 神 父 在 安 庆 遭 到“ 袭 击 ”之 后 ,“ 耶 稣 教 的 教 牧 人 员 、 商人、银 行界人士同 主教一起 一 致 要 求 立 刻 采 取 有力的补救措施”[7]149。1866 年 3 月 10 日, 法国公 使 伯 洛 纳 照 会 总 理 衙 门 :“ 安 庆 事 件 假 如 三 个 月 之内不给解决, 我将用战士占领一块城内的土 地 ”[7]150。 总 理 衙 门 通 知 李 鸿 章 , 李 鸿 章 拒 不 答 应 传教士进入安庆, 因为安徽是他的出身地, 他认 为在他任职期内, 洋人侵入他的家乡可谓莫大的 耻辱[7]151。1867 年, 曾国藩接替李鸿章出任两江总 督。10 月, 雷神父与他进行了商谈,“并要求归还 安庆城内的神父住院, 还提出要一块靠江边的土 地, 作为他前年受辱的赔偿”[7]152。曾国藩一一允 诺, 传教士备受鼓舞, 于是安徽很快就成为传教的 中 心 。当 时 管 理 江 南 的 主 教 郎 怀 仁 在 信 中 这 样 说 : “安徽省的传教活动在广泛地进行着, 甚至发展 到省的边。教区在前进, 像巨人一般步前进”[7]177。 1869 年, 就在他们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而感 到 志满意得的时候, 大规模的反洋教斗争达到高潮。
教案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教学目标】1.通过对近代中国选官制度管理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国情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制度建设,有其特色所在,进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文明是人类一定历史阶段的特有现象,具有时空的特定意义。
通过学习近代选官制度变化,让学生理解任何历史现象的发生、发展都与时代潮流相关,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3.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史料,提高学生的辨别史料真伪的能力,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品质。
【教学重难点】1.重点:晚清选官制度变革。
2.难点:官制选拔与管理对国家制度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中国的公务员考试制度作为国家选拔治国理政之才的重要手段,承担着民族复兴的重要使命。
它是以考试形式、采取筛选、笔试、面试等程序进行的,它是建立在科举制基础上,随着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而不断发展、演变的。
下面,就让我们把目光回溯到近代,一起来探寻和梳理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管理制度。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教师提问:晚清时期为什么会发生官制改革?学生回答:西学传播。
学生回答:科举制的影响。
学生回答:清末“新政”。
教师总结:任何历史现象的发生都有其历史必然性,晚清官制改革是在内外因共同作用的推动下进行的,它是特定历史时空的产物。
教师提问:请大家阅读教材,归纳官制改革的表现。
学生回答:裁减机构、更新选官制度、制定学制、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等。
教师总结:很好!大家梳理的很全面。
教师提问:这种官制变革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请大家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进行归纳。
学生回答:有利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学生回答:有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
学生回答:晚清这种官制变革,是与当时的时代发展阶段有关的。
教师总结:大家要注意理解和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来看待历史问题,晚清官制变革是受历史时代推动的,与当时经济发展有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官制变革对改变人的思想观念、推动近代化、提高官员素质等都有推动作用。
这种“唯物史观”素养能力对大家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有重要作用的。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教案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的变化;掌握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影响;理解官员选拔和管理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地调研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的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近代以来中国官员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
二、教学重点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影响;官员选拔和管理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难点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官员选拔和管理的标准和程序。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通过讲授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影响,以及官员选拔和管理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意义,使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的变化,理解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其影响。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其影响,以及官员选拔和管理的标准和程序,加深学生对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的理解。
实地调研:通过实地调研,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的历史,以及官员选拔和管理的标准和程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以及近代以来中国官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案例分析资料。
实地考察资源:包括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的历史遗迹和文物,以及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的相关文献和档案资料。
六、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介绍近代以来中国官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案例分析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知识点讲解:通过课堂讲授,讲解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影响,以及官员选拔和管理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意义,使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的变化,理解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其影响。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标要求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制度,了解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与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
教学目标1.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过程,认识到这种变化是随着时代的需要产生和发展的,培养时空观念的历史核心素养。
2.通过课堂学习,文本解读,知道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之间的关系,培养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教学难点:西方文官制度与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关系【新课导入】:出示近年公务员招考情况,用现实问题引入。
提问:为什么现代很多人争相报考公务员?现代公务员制度与科举制度有何关系?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1)背景:①晚清时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科举制度受到很大冲击。
②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
讲述:晚清处于千年未有之变局,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简言之晚清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为维护统治,被迫进行变革;经济上,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举制已经不适应经济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思想上,随着西学的传播,使得民主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呼唤改革。
因此,废除科举制的呼声很高。
制度因素:中国传统科举制度的延续和西方文官制度的传入。
(2)过程:1898年维新变法:①清政府增加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②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讲述:以康有为及其党人为代表,自甲午战争后期,就强烈呼吁废除八股。
但这一激进主张在当时很难赢得广泛的社会认同。
与此同时,以贵州学政严修为代表,主张走缓和路线,从开设制科入手,逐步改革科举。
光绪二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1897年10月19日),严修上奏《请破常格迅开专科折》,对甲午战后朝廷下诏求贤的成效做出反思,建议朝廷模仿清初“博学鸿词”科,由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及各省学政,保举“或周知天下郡国利病,或熟谙中外交涉事宜,或算学、译学擅绝专门,或格致、制造能创新法,或堪游历之选,或工测绘之长”的人才,保送总理衙门,不论已仕未仕,一体考选录用。
论近代教案中的中西文化因素——以“天津教案”为中心.doc.
——以“天津教案”为中心摘要:教案是中国近代史上颇具特色和影响的事件。
近代教案的发生,是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背景下,中西异质文化矛盾与冲突的结果。
“天津教案”作为近代教案中的典型案件,其中交织着四种主要的文化因素,即:儒家“性善论”与基督教“原罪说”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儒家“男女有别”观念与基督教较开明的男女观念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中国的多神信仰与基督教一神信仰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及儒家传统教育与基督教教会教育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正确认识近代教案中的中西文化因素,有助于我们把握近代教案的本质。
关键词:近代教案;天津教案;文化冲突Discussing the Cultural Factors in Modern Religion Cases——Centered on the Tianjin Church Case Abstract: Modern religion cases are the events that are rather characteristic and influential in Chinese modern history. The modern religion cases were the results of the contradiction and conflict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which are in different quality, under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ethnic tensions escalation. The Tianjin church case as a typical case in the modern religion cases, in which mixed with four major cultural factors, which are the contradiction and conflict between Confucian “goodness” and Christian “original sin”,Confucian “distinction between sexes” and Christian enlightened idea between men and women, Chinese polytheism and Christian a god faith,Chinese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Christian church education. Correctly understanding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factors in the modern religion cases, will help us to grasp the essence of modern religion cases.Key words: modern religion cases; the Tianjin church case; cultural conflict——以“天津教案”为中心“教案”是中国近代史上很有特色和影响的重大事件,也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个颇具学术与现实意义的课题。
封建官绅与近代教案
封建官绅与近代教案
丛曙光;孙长来
【期刊名称】《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33)004
【摘要】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非常引人瞩目的现象,即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联合一致,共同反对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尽管从表面上看,参加反洋教斗争的常常是成千上万的平民,但是真正的鼓动者与策划者,多半是封建士绅与官吏.本文试图通过对封建士绅和官吏参加反洋教斗争(即教案)的原因、形式以及所处的地位作一综合剖析,将有助于解决目前中国近代史学界所争论的焦点问题:近代教案的性质问题.【总页数】4页(P76-79)
【作者】丛曙光;孙长来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02;上海闸北教育学院,上海,20007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6.8
【相关文献】
1.中国近代社会群体研究的新成果--读《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 [J], 郑成林
2.安庆教案与近代官绅阶层研究 [J], 黄文治;陆发春
3.清末教案中地方官绅应对策略探析——以衢州教案为例 [J], 王兴文;兰军
4.中国近代教案研究的新成果——简评《教案与近代中国》 [J], 曹维琼
5.南阳教案背后官绅的双向互动 [J], 郭天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862南昌教案,传教活动对中国的影响
1862南昌教案,传教活动对中国的影响篇一:第六课中国官绅的反教与教案第六课中国官绅的反教与教案内地开放期所遇到的困难,可分两部份来看,主要是外在的攻击和内部的问题。
所谓外在的攻击,是指这段时期所发生的反教事件;而内部的问题,是指教会内部本身要面对的一些难题。
一.反教和教案1861年至1895年所兴起的洋务运动,最终是失败了。
在保守派分子的反对和攻击下,认为向西学习是崇洋媚外,而把思想开明,倾向维新的中国人更是恨之入骨。
于是对建设铁路,组织学会,开设报馆等有建设性的行动,也盲目的抗议。
对于基督教人士,更是不留余地。
所以在十九世纪末,教案不断地发生。
据统计,由1840年鸦片战争到1900年义和团事变,全国大小教案共计约四百余起,大部分集中于19世纪60-90年代这三十年中。
主要的有:1.贵阳教案(1861)2.南昌教案(1862、1906)3.衡阳教案(1862)4.重庆教案(1863、1883)5.西阳教案(1865、1868)6.台湾教案(1868)7.扬州教案(1868、1891)8.遵义教案(1869)9.天津教案(1870)10.黔江教案(1873)11.延平教案(1874)12.13.14.15.济南教案(1881)芜湖教案(1891)武穴教案(1891)宜昌教案(1891)16.古田教案(1895)17.曹州教案(1897)1.1.杨州教案杨州教案发生于1868年8月,遭受损失的主要是内地会。
教案发生前曾有谣言散布,说传教士挖取将要死的人的眼珠和心脏,用来制做药材,接着就有人骚扰传教士的寓所。
正当各种中伤教士流言盛行时,一位法国教士所开设的育婴堂内婴孩相继病死,正巧又有人见到埋葬死婴,于是便激起公愤,把戴德生的寓所,纵火焚烧。
当年杨州的知县也曾审查过婴儿死亡一事,从验尸可证明埋葬的婴孩是病死的。
但为什么仍会发生教案呢?相信当时反教分子中伤传教士的谣言已经深入人心。
1.2.天津教案发生于1870年,遭害的是天主教会。
南阳教案背后官绅的双向互动
南阳教案背后官绅的双向互动郭天淇摘要:南阳教案是晚清时期在河南南阳发生的一个典型的教案,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它的结案直接导致了近代中国第一座教会圩寨的出现。
南阳教案的出现有着特定的时代因素,在处理南阳教案过程中,官绅之间的合作反映出双方共同的文化心理,合作的基本方式是官员在审理上的偏袒与断案的相对公平,以及由乡绅召集群众反对教会入城传教。
双方矛盾与背离的原因在于地位的不同,官员受到上级结案和法方的压力,倾向于侵犯士绅的利益,士绅则坚决不从,这反映出晚清时期地方官绅对权力把控的情况。
南阳教案中所反映出来的官绅之间的双向互动是清政府在太平天国运动后对地方统治的逐渐崩溃与地方在面临外来教会入侵时的一种应对。
关键词:南阳教案;官绅;文化;双向互动中图分类号:K25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7-0102-03一、南阳教案钩沉南阳教案是晚清时期河南一个典型的排外仇教类型的教案。
清政府于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开始弛禁天主教,发还康乾时期所没收的天主教堂。
同时,中法签订《在北京增补天津条约的和平附加协定》,使得传教士能够进入内地传教、建立教堂,地产教案纠纷随之急剧增多,南阳教案即是这一时期的“还堂案”。
1861年,法国天主教提出南阳江浙会馆为天主教会旧址,欲收回建教堂传教。
经当地官府辨析,江浙会馆为南阳县县城旧署,于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3年)变卖给陈树堂,添置房屋地基成为江浙会馆。
有以刘嵩玉为首的152名绅民齐作证,声明这并非是天主教旧址。
由于南阳府衙不想让传教士于城内建教堂,遂同意将城外废弃的高真观改建为天主教堂,法国传教士以“其地均极僻陋,不合建造”[1]779为由拒绝,并通过法国大使伯格对官府施加外交压力。
与此同时,传教士在城内强占周姓人家房屋,引起众怒,“彼此成仇,声言欲杀尽。
”[1]798教会与绅民之间矛盾急剧激化。
随着局势愈加动荡,教会与官府都想尽快解决此事,教会不再强求设教堂于南阳城内,欲在城外设圩寨,官府同意“将教堂迁移距南阳府城西北十余里之靳家岗地方。
清末浙东教案研究【开题报告】.doc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历史学清末浙东教案研究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1、选题背景教案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篇章,它不仅是中国近代史、哲学史、文化史、宗教学和中外关系史研究的综合性课题和重要专题之一,而且,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探索,还将回答对关于传统文化和现代宗教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近代教案,是在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侵略下,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情况下的特殊产物。
在此期间,一些西方国家,在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下,支持或者派逍传教士到中国传播宗教。
但是,有的传教士进行窃取和手机各种情报的活动,有的则是干涉中国内政,凌驾于中国官府之上,操纵司法审判,抢占土地、房屋,庇护莠民,残害民命,充当西方列强侵华的先锋。
外国传教士的种种劣性,理所当然地激起当时广大人民的反对,而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却屈从列强的政治或军事压力,竭力抑制甚至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从而使得传教士更加肆无忌惮地欺压中国人民,而中国人民的反抗怒火也因此更加炽烈。
于是,一种以反对西方以传教为名的侵略,抵制西方殖民主义价值观的传播,维护中国文化传统为主要内容的反羊角斗争,即所谓“教案”便在全国去多地区不断发生,愈演愈烈。
而浙东地区作为近代西方侵略者的侵略前沿阵地,教案更是频频发牛。
浙东地区作为最早的开埠之一,西方传教士在浙东地区活动频繁,基督教各教派在浙东地区进行传教,同时,开展了一些文化、慈善活动等,比如办学堂、建I矢院、发行报刊等。
但是,由于传教士是在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下,在中国进行传教,也出现了一些操纵司法,抢占土地、房屋,庇护莠民等事件,加上文化观念的冲突,浙东地区也发生了很多起教案。
2、选题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中国教案的研究不乏著述,但对浙东地区教案的专门研究相对缺乏,仅局限于在一些著述中简单提到一些比较有影响的教案,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一些专门的文章也比较缺乏,而且仅仅是对几起有影响力的教案进行了专门论述。
第一课第三框等级森严的殿堂——封建社会-教学教案[样例5]
第一课第三框等级森严的殿堂——封建社会-教学教案[样例5]第一篇:第一课第三框等级森严的殿堂——封建社会-教学教案第三框题等级森严的殿堂——封建社会 [教材分析] 讲述继奴隶社会之后的封建社会的生产和社会制度的特点,也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讲封建社会的进步性及剥削关系。
首先指出,封建社会的生产以农业为主,农民是生产者。
由于农民古有了。
一定的人身自由,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因此,与奴隶社会相比,封建社会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其次,土地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生产资料。
地主阶级依靠对土地的所有权,通过地租来残酷地剥削农民。
〉所以说,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最后,地主阶级还通过放高利贷、收缴苛捐苛捐杂税、强迫农民服德役等多种方式,对农民进行剥削。
第二层次,阐明封建专制制度的统治。
首先,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等级制度,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等级从属关系,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
封建国家是地主阶级掌握政权的国家,是地主阶级统治压迫农民的工具。
其次,地主阶级还利用封建迷信、封建道德等,给劳动人民套上精神枷锁,以束缚他们的思想。
再次、农民为反对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进行反抗斗争。
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是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最后,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到了封建社会后期,生产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市场、劳动力都才导不到解决,封建生产关系已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了,这就预示着旧的社会制度的灭亡和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与奴隶制相比,封建社会进步性的主要表现;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是榨取地租;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最高形式是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
2、能力目标1)通过对奴隶制生产关系与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对比分析,学会比较的能力。
2)通过对一些史事、影片片段等的分析,逐步培养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逐步培养能自主发表个人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古代社会的更替变迁,体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明了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初中7下历史第12课教案
初中7下历史第12课教案
1. 了解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及其特点。
2. 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组织和各级官员的职责。
3. 了解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4. 掌握封建社会的礼仪和教育制度。
教学重点、难点:
1.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组织和各级官员的职责。
2. 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教学准备:
课件、教材、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一幅古代中国地图图,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
二、教学探究(25分钟)
1. 讲解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组织和各级官员的职责。
2. 分组讨论,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相关信息并对比讨论。
3. 学生自主学习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并制作PPT进行展示。
三、拓展延伸(15分钟)
1. 学生分组进行研究,了解封建社会的礼仪和教育制度。
2. 学生展示研究成果,交流讨论。
四、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文章,并分析封建社会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有了全面的了解,加深了对封建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学生提高了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培养了对历史的兴趣和爱好。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近代军阀的黑暗统治教案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近代军阀的黑暗统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近代中国的军阀统治时期及其特点;2. 了解近代军阀的黑暗统治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近代中国的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背景;2. 近代军阀的黑暗统治的具体表现;3. 近代军阀统治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近代中国的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背景(10分钟)- 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局动荡不安;- 军阀割据、混战时期的开始。
2. 近代军阀的黑暗统治的具体表现(20分钟)- 军阀政权的垂帘听政、专横跋扈;- 常设军阀的残酷统治、军阀间的你争我夺;- 百姓生活的困苦和贫富分化。
3. 近代军阀统治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0分钟)- 军阀统治打乱了国家的统一管理,破坏了经济发展的稳定;- 军阀混战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军阀统治对百姓的生活造成严重困扰,加剧了社会不平等。
4. 总结与评价(10分钟)- 让学生总结近代军阀统治的特点和对中国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教训;- 鼓励学生对近代历史的思考和批判。
四、教学方法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为小组,对近代军阀统治时期的特点和对中国的影响展开讨论。
2. 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鲜活地展示近代军阀统治的黑暗面。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军阀统治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五、教学资源1. 教科书《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2. 多媒体设备3. 课堂讲义和彩色草图六、教学评价与反思1. 通过分组讨论和案例分析,了解学生对近代军阀统治的理解程度和批判思维能力。
2. 观察学生的互动表现,评价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思考深度。
3.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策略,引导他们进一步理解历史教训和提高历史意识。
以上为教案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您的教学工作!。
高中封建社会教案
高中封建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封建社会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点。
2. 分析封建社会的形成条件及其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形态。
3. 探讨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模式以及文化宗教的特点。
4. 引导学生理解封建社会的历史地位和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1. 封建社会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一种以土地分封制为基础,领主与附庸之间存在一定义务关系的社会制度。
- 特点:等级森严、地方割据、农奴制或庄园经济等。
2. 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条件:战争频繁、中央集权衰弱、地方势力抬头等。
- 发展过程:从部落联盟到封建国家的演变,不同地区的封建化过程。
3. 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 君主与诸侯的关系:权力分配、忠诚义务、联姻策略等。
- 农民与地主的关系:土地依附、租税负担、社会地位等。
4. 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庄园经济: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农奴的劳动与生活状态。
- 商业贸易:城镇兴起、市场交流、行会组织等。
5. 封建社会的文化与宗教- 文化教育:骑士文化、文学艺术、教育状况。
- 宗教影响:基督教、佛教等对社会生活及人们思想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辅以历史文献资料、图片、图表等多种教学媒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历史体验。
四、作业与评价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题,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课堂发言、作业报告等形式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进行分析,教师需不断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课后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或进行主题性的研究项目,如模拟封建社会的法庭审判,加深对封建社会实际运作的理解。
七、总结与展望封建社会作为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其遗产和经验对今天的社会治理仍有着不可忽视的启示作用。
通过对封建社会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的脉络,还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为成为有责任感的现代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二年级历史教案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
初中二年级历史教案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初中二年级历史教案: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政治制度、经济状况以及社会等级体系。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封建社会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掌握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3. 理解封建社会的社会等级体系和人们的生活状况。
二、教学重点1. 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政治制度;2. 封建社会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等级体系。
三、教学难点1. 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的深入理解;2. 社会等级体系的把握和人们生活状况的感知。
四、教学过程【引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封建社会的图片,激发学生对封建社会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他们思考:1. 图片描述了什么内容?2. 你们对封建社会有什么了解?3. 你们认为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有什么不同?【导入】通过简要介绍封建社会的概念和时期,引发学生的思考:封建社会是指中国古代在奴隶社会之后,农业生产中地主阶级对农民进行剥削的社会形态。
它以封建贵族阶层占有土地并通过向农民收取租税维持生活方式为特征。
你们认为封建社会有哪些特点?【主体】1. 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制度:皇帝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权力;- 官员系统:设立不同级别的官员,管理各地事务;- 农民地位:农民作为社会最底层的阶级,受到地主的统治和剥削。
2. 封建社会的经济状况- 农业经济:封建社会以农业为主导,农民为主要劳动力;- 地主阶级的剥削:地主通过向农民征收租税来获取利益;- 手工业的发展:农村中的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增加了人们的收入来源。
3. 封建社会的社会等级体系- 皇帝和贵族阶级:拥有最高社会地位和特权;- 士人阶级:以读书人为主,享有一定社会地位;- 农民阶级:占据社会大多数,负责农业生产;- 工商业者:手工业者和商人在社会中也有一定地位。
【总结】通过简单总结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让学生对封建社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高中政治封建社会教案
高中政治封建社会教案教案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封建社会,理解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特点。
通过对封建社会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认识到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性,同时也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历史分析的能力。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我们首先从封建社会的定义入手,明确指出封建社会是一种以土地分封为基础,领主与农民之间存在封建依附关系的社会形态。
我们将详细解析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制度,探讨它是如何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
紧教案将引导学生探讨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
这里,我们将重点分析封建等级制度,以及这一制度如何维系了封建社会的稳定。
同时,我们也会讨论封建社会中的权力分配和法律体系,以及它们对社会成员的影响。
文化方面,教案将介绍封建社会的文化特征,包括宗教、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这些文化现象的分析,学生可以了解到封建社会的精神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鼓励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互动式教学手段。
这些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生动地感受历史,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教案还将包含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
例如,通过模拟封建社会的法庭审判,让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体验封建社会的法律实践。
或者组织一场关于封建社会与现代社会对比的辩论赛,让学生在辩论中深化对封建社会特点的理解。
在评价方式上,教案建议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业质量、小组讨论的表现以及最终的测试成绩。
这样的评价体系旨在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份高中政治封建社会教案范本力求通过对封建社会的多角度剖析,帮助学生构建起对封建社会的深刻认识。
通过对封建社会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的探讨,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也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未来。
教学设计1: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理解民国时期初建共和制和新中国建立共和制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解读中国共和制的政治制度探索的艰难性与复杂性,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不同历史时期(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性质与特点,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增强对国家制度建设的认同感,树立制度自信。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2.难点:民国时期政治制度探索历程的艰难性与复杂性教学过程【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右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大家思考一下,两者分别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何种制度?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那么,中国建立共和制的历程如何?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是如何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有何制度建设?自主学习1.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新建立的中华民国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背景: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位置让给袁世凯后,为防止其独裁,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建官绅与近代教案3丛曙光1 孙长来2(11济南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02;21上海闸北教育学院,上海200070) 摘要: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非常引人瞩目的现象,即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联合一致,共同反对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尽管从表面上看,参加反洋教斗争的常常是成千上万的平民,但是真正的鼓动者与策划者,多半是封建士绅与官吏。
本文试图通过对封建士绅和官吏参加反洋教斗争(即教案)的原因、形式以及所处的地位作一综合剖析,将有助于解决目前中国近代史学界所争论的焦点问题:近代教案的性质问题。
关键词:封建官绅;传教士;教案中图分类号:K25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91(2005)04-0076-04 一、封建官绅反洋教的原因封建士绅和官吏在封建社会中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谓官吏是指经过科举考试后任职于国家的行政人员。
士,亦称知识分子,它们是指那些已经取得文武功名但没有做官的人,甚至那批在农村为功名而奋斗的人也属于这个阶层。
绅,近似于官而异于官,近似于民而异于民。
从它的阶级构成看,政治上都具有一定的功名资格,享有部分封建特权,是官僚队伍的退役者或预备队;在经济上,它与封建土地所有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另一方面看,他们实际上是不当权的在野者,要承担不少“民”的义务和负担。
团董、地主、族长等凡是有地位的人都可视作这一阶层。
封建士绅和官吏在中华民族面临深刻危机的时刻,有鉴于外国教会与教士的所作所为,毅然加入了反洋教斗争的行列,激烈地倡导中国民众反教。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帝国主义侵略对封建官绅的打击外,还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文化冲突所导致。
因为在封建社会中,士绅与中国文化的水乳交融比任何其他阶层都紧密相联,并坚决主张中国是一切文明的中心。
他们“从孩提时期就接受儒家传统和价值的教育,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积极用这种传统和价值打成一片的行动上”〔1〕。
自古以来,他们既是封建政治的体现者和封建文化的占有者、传播者,又是受孔子影响最直接的体现者。
他们宁肯跟孔子下地狱,也不跟耶稣上天堂。
而西方传教士的东来,系统地歪曲了中国的道德情况及传统社会制度,无情和不妥协地攻击儒教这个“梦魇”,声称欲求吾道之兴,必先求彼教之毁。
可见,孔子是使中国民众不能皈依基督教的大敌。
于是,传教士把他们的挫折、失望和愤怒的情绪倾泄到受孔子影响最直接的体现者士绅阶级身上,因此在传教士和士绅阶层中间便发生了更为激烈地思想交锋。
至于说封建官吏参加反教的原因,我们可作如下的解释:所有官吏从广义上说都是士绅阶级的成员,从他们具有这个阶级的文化和思想信念的角度来看,他们自然要拼命反对基督教的传入。
第二,传教士向官吏、士绅历来所把持的社会领导权提出挑战,直接威胁了官绅的行政权力。
构成威胁的方法多得不可胜数,这里仅举其数端。
比如有的传教士经常要求本国领事想方2005年7月第33卷 第4期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urnal of L iaoning Universit y (Philosophy and S ocial S ciences )J ul.2005Vol.33 No.43收稿日期:2005-04-25作者简介:丛曙光(1961—),男,山东蓬莱人,济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孙长来(1964—),男,山东临朐人,上海闸北教育学院副教授。
设法调走对基督教抱有敌意的地方官;有的传教士开设孤儿院,从事救灾活动。
本来这些义务是由士绅担任的,他们可以从中争取民心,作为自己清廉的事迹。
然而除极个别比较清廉的官绅收养婴儿、从事救灾外,大多数官绅对此熟视无睹。
即使是这样,他们也绝不容许外国传教士育婴和救灾。
更有甚者,有的传教士创办了一批为官绅所不及的文化、医疗等事业,如发行新学书刊,办学堂讲声光化电,设戒烟所,用西医药防病治病等。
这类透进乡镇村野的新鲜信息,无疑向人们表明天外有天,儒家经书并没有穷尽真理,从而在真理问题上与士绅唱对台戏。
所有这一切,均使封建官绅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屈辱和挫折。
这也构成了他们反教的原因之一。
二、封建官绅反洋教的规律及特点从封建官绅参与教案的类型看,一般与教务有关的事务,如购地建堂、查还旧教堂的交涉与纠纷等多由他们所主持和引发,即使是驱逐教士或杀戮教士,拆毁、焚烧教堂及教民住宅,也多半出于他们的影响或唆使。
为了较好地把握封建士绅和官吏参与典型教案的规律,列表如下:封建士绅与官吏参与典型教案一览表〔2〕时 间官吏公开参加的教案士绅总数1844年—1860年15122 1861年—1900年34125260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封建士绅和官吏自始至终是反洋教斗争的参加者,因为从1844年—1900年都不乏有封建官绅参加的教案。
但是,1844年—1860年的22起典型教案中,官吏公开参加的有15起,约占总数的70%,而士绅参加的仅有一起,占总数的5%,这说明这一时期士绅参加的教案比官吏少得多。
主要原因是此时的传教士大都集中在有条约保护的沿海地区,很少进入中国的穷乡僻壤。
另外从官吏参加的15起教案看,绝大多数是传教士违反条约的条款到内地传教而遭到官府的扣押和杀戮。
当然,这一时期也有中西礼俗政教方面的冲突。
1855年,湘军的重要将领彭玉麟打着捍卫孔教的旗号,亲自率兵勇捣毁了江西吴城的天主堂等,但这不占主导地位。
1861年—1900年的260起典型教案中,封建官吏和士绅参加教案的情况迥异于前,即官吏公开参加教案的数为34起,占不到总数的14%,而由封建士绅参加的教案增长较快,共125起,约占总数的48%。
到义和团反教高潮期间,封建官吏和士绅更是积极参与。
封建官吏或者出有奖拳仇教的告示,或者号召义和团兵丁入城,“甚至署内设坛”,“躬身倡之”。
据资料记载,廊坊地区的茫店义和团头目是一个教书先生,丈方和坛口的主持人是一个有进士头衔的财主。
直隶武邑县城总坛口之坛主二老伦和前丁庄团首丁老连都是武秀才;衡水留仲口义和团头目五老杠和阜城南临镇拳首赵斌均是武举出身,景州刘八庄义和团首领是个当过哨官的人。
在北京,“士绅富户,多有设坛者,皆称坛主也”〔3〕(P91)。
此外,官绅参加反教较多的省份首属毓贤掌政的山西省。
譬如1901年春,各国使节向清政府提出一份要求予以“惩办”的各省官绅名单,96名官绅中属于山西的有29名(未计毓贤),将近占名单总数的三分之一。
随后,新任山西巡抚岑春煊又自行“奏参”了13名。
外国使节提供的名单虽有夸张之处,而且有些官员“助拳”,也仅仅是“怵于上司之威令”,但上述史实,大体上反映了封建巡抚支持义和团的省份,封建士绅和一般官吏参加义和团反洋教斗争的就多些。
第二,如上所述,从1844年—1900年教案发生的总趋势看,官吏公开参加反洋教斗争的比例数愈来愈小。
或以为,封建官吏在19世纪70年代—80年代都退出了反洋教斗争的队伍。
事实不然。
因为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负有保护外国人在华传教的义务,而作为朝廷命官来说,必须对皇帝负责,遵从清政府的法令,否则会丢掉头上的乌纱帽。
尽管如此,由于他们内心没有也不可能对洋教产生好感,引起他们憎恨洋教的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为了不给外国公使借口,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转而采取了比较隐蔽的手段,那就是放手让绅士从事宣传和组织活动,并且保护他们免遭报复。
从而为反教行动提供一个比较没有滞碍和危险的活动基础。
对此英国人G・吉普斯在他的《中华作战记》中写道:“1860年以后,……官吏通常虽不直接参与77 第4期 丛曙光,等:封建官绅与近代教案暴动,但他们教唆,甚至煽动人们从事凌辱、掠迫他们中间的基督教‘蛮夷’”。
事实正是如此。
1861年的酆都教案,是由知县吴镐暗地号召百姓扰害教民所致。
1862年,湖南地方官对各地发生的驱逐教士的活动,“不但不行阻拦,更于中极力挑唆”〔4〕(P1057)。
另外从外国传教士的报告中也可以反映出全国各地封建官绅对传教的态度。
在浙江,当时公开反对教会的人少,但“有势力之缙绅,外虽接待宗教中人极有礼貌,内实坚持其反对之心”〔5〕(P127)。
在云南,有一位天主教神甫记载:“没有一个官员喜欢或保护基督教传教士,相反大量的官员在以各种借口找他们的麻烦”〔6〕。
在陕西,有一位主教声称:“在那里,如果没有地方官不公平和强烈的反对,那么信徒的数量是相当大的”〔6〕。
可见,“地方官对基督教的态度是极端地不友好”〔6〕。
这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退出反洋教斗争的队伍,相反是极力煽动民众的反洋教情绪。
1876年,重庆乡绅打教后,督抚沈葆桢假作痴聋。
宁国府应考童生烧掉传教士的宅第,抢走东西,与官方统领的暗中支持其关系密切〔7〕(P226)。
1880年白云场开屠教案,知州田秀粟“晓论平民,以后凡遇教民,尽管殴打,有本州作主”〔8〕(P778)。
1886年山东滋阳教案时,法人坚持把有关的绅士“摘顶”,巡抚李秉衡表示:“绅士无过,何能惩责。
……衡即获罪,未敢遵办”〔9〕。
更有甚者,临淄县官有言:“西国教士来见,十次求尚可一次见,若中国教民,虽有十分冤屈,万次求亦不准一次见”〔8〕(P9)。
“山西奉教者不多,逼教者亦少,但禁阻出于官长”〔8〕(P10),这说明封建官绅对教士教民怀有强烈的憎恨感。
义和团反洋教斗争期间,山东几届巡抚大都纵容民众的反教斗争,其中毓贤坐视大刀会“潜滋暗长”。
天津各官员“见团匪与洋教为难,私心窃喜”〔10〕(P164)。
在湖南,巡抚俞廉三对衡州教案也采取了暗中鼓励的方法。
第三,有的学者以为,封建士绅在19世纪90年代都退出了反教队伍,由会党取代了他们的位置。
笔者认为此说未妥。
因为90年代后仍不乏有官绅参加的教案。
至于会党反教问题,表中没有统计,但笔者认为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1会党的组织成员极其复杂,许多会党的头目即为士绅。
如大刀会头目刘士端本人系监生出身,还保有三品顶戴〔11〕(P150)。
庞三杰是庞家林地区“最大的地主”〔12〕(P25)。
梅花拳首领赵三多“家有良田四顷,并开商店”〔13〕(P268)。
其余如1898年湖北宜昌、施南教案和长乐教案的首领向策安、朝阳金丹教起义的邓莱峰、大足教案中的余栋臣,均是富裕程度不同的士绅。
不仅如此,即使到20世纪初年,依然有一定数量的封建士绅参加了反洋教斗争,且居领导地位。
如浙江白布会领袖濮振声,系分水县岁贡,向充团董,家本小康;浙江宁海伏虎会领导人王锡彤为本邑附生;江西新昌闹教的统领者一系武举龚春芳,一系生员龚耀廷;湖北1905年的京山教案的首领为本地富家田广禄、贺举人字清湘及杨姓、蓝姓诸人。
21会党参加反教,表面上看似乎没有士绅的介入,但实际上是士绅反教言论煽动的结果。
笔者曾对反洋教揭贴作过统计,其中98%的揭贴出自士绅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