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官绅与近代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反思改进教案)【教材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
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
本节课在内容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满清王朝经过与外国列强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最终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这就迫使中国的有识之士另外寻找一条民族救亡之路。
维新变法在当时就成为中国一条最合适的挽救民族存亡之路。
变法的失败又使中国的有识之士明白:在中国不能再依靠腐朽的清王朝本身,必须寻找革命的道路,成立政党,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
因此这一课是腐朽的清王朝的没落向新生的革命的中国的过渡。
【学情分析】1、本课是八年级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关系到学生对历史的理解程度。
2、结合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依据“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采取情境烘托、设疑讨论、分组导学等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圆满完成导学任务。
3、教师采用合作讨论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作业课外试题和课堂质疑、讨论和课外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式。
4、八年级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基础,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比七年级学生有较大的提高,这为开展合作学习提供了可能和保障。
然而由于本课在内容上有承上启下的结合点,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连皇帝都参与了变法,居然会失败,这一点学生有点不明确。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公车上书,“戊戌六君子”相关内容。
2、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及其社会背景;光绪帝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维新变法的性质及其爱国、进步的历史意义。
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3、知道维新派创办的主要刊物。
《近代以来中 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导学案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变革历程。
2、分析不同时期官员选拔与管理的特点及影响。
3、探讨近代以来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变革的原因和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脉络。
(2)理解科举制废除的背景和影响。
2、难点(1)分析近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变革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比较不同时期官员选拔与管理的差异和联系。
三、知识梳理(一)晚清时期1、科举制的变化晚清时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科举制度受到冲击。
1905 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2、新的选官制度(1)学堂选官清朝末年,开始建立新式学堂。
1904 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2)留学毕业生选官清政府还鼓励学子出国留学,并对学成回国经考核合格的留学生给予进士或举人出身,予以任用。
(二)民国时期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在官员选拔方面,以考试制度为主,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2)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2、北洋政府时期(1)建立文官考试制度,如 1913 年初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
(2)文官选拔形式多样,包括文官高等考试、文官普通考试、司法官考试等。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公务员制度1929 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 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
(2)管理体制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
(3)特点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但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三)新中国成立后1、干部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干部制度。
(1)具体内容包括对干部的录用、调配、考核、奖惩等。
(2)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
安庆教案与近代官绅阶层研究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省会创立新的 教会立足点。熊神父接受任务之后,“乔装商人, 用他私人的名义买了一座房屋作为他经商之用; 他还冒险到 安徽省边境 的徽州府探 访教友 ”[7]138。 他以卖布匹为名, 从事传教活动, 广泛来往于安 庆与 徽州等地 。另外被称为“ 勇 士 之 中 的 勇 士 ” 的雷神父, 他负责长江与运河流域的大城市, 于 安 庆 、南 京 、镇 江 、扬 州 等 地 区“ 创 立 永 久 巩 固 的 事 业 ”[7]138。1865 年 5 月 , 内 地 会 鄂 尔 璧 会 长 与 “ 勇 士 ”雷 神 父 乘 坐 军 舰“ 唐 克 雷 德 号 ”驶 离 上 海, 到达 安徽省会安 庆[7]143。他们拜访 地方官商 议 传教事宜, 地方官搪塞不见, 而后为形势所迫无 奈与教士们进行了表面上友好的会晤, 并宣称他 们 只 能 按 南 京 总 督 的 指 示 来 处 理 教 会 事 务 。而 后 那位牵头的熊神父把他在安庆城内以私人名义 购买的房产让给了教区, 一位医师住进去并给邻 近贫者看病。熊神父继续以经商为名, 从事传教 活动。不久流言四起, 说那位医师是传教士的代 理人, 为传教做铺垫工作的, 于是教士们的行为 遭到安庆官绅及平民的反对, 只得求援于会与官 方 打 交 道 的“ 勇 士 ”[7]147。“ 勇 士 ”雷 神 父 得 到 消 息 立刻动身, 1865 年 9 月 24 日到达安庆。当时安庆 的反洋教气氛已经很紧张了, 雷在谈判时要挟地 方官并且要求在安庆建立教堂, 最后谈判不了了 之。晚间, 官员们暗地里组织了一次暴动, 雷神父 在 医 师 和 传 教 士 的 帮 助 下 逃 离 至 上 海[7]148。雷 神 父 在 安 庆 遭 到“ 袭 击 ”之 后 ,“ 耶 稣 教 的 教 牧 人 员 、 商人、银 行界人士同 主教一起 一 致 要 求 立 刻 采 取 有力的补救措施”[7]149。1866 年 3 月 10 日, 法国公 使 伯 洛 纳 照 会 总 理 衙 门 :“ 安 庆 事 件 假 如 三 个 月 之内不给解决, 我将用战士占领一块城内的土 地 ”[7]150。 总 理 衙 门 通 知 李 鸿 章 , 李 鸿 章 拒 不 答 应 传教士进入安庆, 因为安徽是他的出身地, 他认 为在他任职期内, 洋人侵入他的家乡可谓莫大的 耻辱[7]151。1867 年, 曾国藩接替李鸿章出任两江总 督。10 月, 雷神父与他进行了商谈,“并要求归还 安庆城内的神父住院, 还提出要一块靠江边的土 地, 作为他前年受辱的赔偿”[7]152。曾国藩一一允 诺, 传教士备受鼓舞, 于是安徽很快就成为传教的 中 心 。当 时 管 理 江 南 的 主 教 郎 怀 仁 在 信 中 这 样 说 : “安徽省的传教活动在广泛地进行着, 甚至发展 到省的边。教区在前进, 像巨人一般步前进”[7]177。 1869 年, 就在他们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而感 到 志满意得的时候, 大规模的反洋教斗争达到高潮。
教案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教学目标】1.通过对近代中国选官制度管理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国情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制度建设,有其特色所在,进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文明是人类一定历史阶段的特有现象,具有时空的特定意义。
通过学习近代选官制度变化,让学生理解任何历史现象的发生、发展都与时代潮流相关,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3.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史料,提高学生的辨别史料真伪的能力,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品质。
【教学重难点】1.重点:晚清选官制度变革。
2.难点:官制选拔与管理对国家制度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中国的公务员考试制度作为国家选拔治国理政之才的重要手段,承担着民族复兴的重要使命。
它是以考试形式、采取筛选、笔试、面试等程序进行的,它是建立在科举制基础上,随着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而不断发展、演变的。
下面,就让我们把目光回溯到近代,一起来探寻和梳理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管理制度。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教师提问:晚清时期为什么会发生官制改革?学生回答:西学传播。
学生回答:科举制的影响。
学生回答:清末“新政”。
教师总结:任何历史现象的发生都有其历史必然性,晚清官制改革是在内外因共同作用的推动下进行的,它是特定历史时空的产物。
教师提问:请大家阅读教材,归纳官制改革的表现。
学生回答:裁减机构、更新选官制度、制定学制、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等。
教师总结:很好!大家梳理的很全面。
教师提问:这种官制变革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请大家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进行归纳。
学生回答:有利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学生回答:有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
学生回答:晚清这种官制变革,是与当时的时代发展阶段有关的。
教师总结:大家要注意理解和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来看待历史问题,晚清官制变革是受历史时代推动的,与当时经济发展有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官制变革对改变人的思想观念、推动近代化、提高官员素质等都有推动作用。
这种“唯物史观”素养能力对大家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有重要作用的。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教案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的变化;掌握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影响;理解官员选拔和管理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地调研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的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近代以来中国官员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
二、教学重点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影响;官员选拔和管理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难点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官员选拔和管理的标准和程序。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通过讲授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影响,以及官员选拔和管理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意义,使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的变化,理解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其影响。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其影响,以及官员选拔和管理的标准和程序,加深学生对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的理解。
实地调研:通过实地调研,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的历史,以及官员选拔和管理的标准和程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以及近代以来中国官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案例分析资料。
实地考察资源:包括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的历史遗迹和文物,以及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的相关文献和档案资料。
六、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介绍近代以来中国官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案例分析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知识点讲解:通过课堂讲授,讲解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影响,以及官员选拔和管理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意义,使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的变化,理解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其影响。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标要求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制度,了解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与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
教学目标1.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过程,认识到这种变化是随着时代的需要产生和发展的,培养时空观念的历史核心素养。
2.通过课堂学习,文本解读,知道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之间的关系,培养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教学难点:西方文官制度与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关系【新课导入】:出示近年公务员招考情况,用现实问题引入。
提问:为什么现代很多人争相报考公务员?现代公务员制度与科举制度有何关系?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1)背景:①晚清时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科举制度受到很大冲击。
②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
讲述:晚清处于千年未有之变局,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简言之晚清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为维护统治,被迫进行变革;经济上,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举制已经不适应经济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思想上,随着西学的传播,使得民主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呼唤改革。
因此,废除科举制的呼声很高。
制度因素:中国传统科举制度的延续和西方文官制度的传入。
(2)过程:1898年维新变法:①清政府增加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②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讲述:以康有为及其党人为代表,自甲午战争后期,就强烈呼吁废除八股。
但这一激进主张在当时很难赢得广泛的社会认同。
与此同时,以贵州学政严修为代表,主张走缓和路线,从开设制科入手,逐步改革科举。
光绪二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1897年10月19日),严修上奏《请破常格迅开专科折》,对甲午战后朝廷下诏求贤的成效做出反思,建议朝廷模仿清初“博学鸿词”科,由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及各省学政,保举“或周知天下郡国利病,或熟谙中外交涉事宜,或算学、译学擅绝专门,或格致、制造能创新法,或堪游历之选,或工测绘之长”的人才,保送总理衙门,不论已仕未仕,一体考选录用。
论近代教案中的中西文化因素——以“天津教案”为中心.doc.

——以“天津教案”为中心摘要:教案是中国近代史上颇具特色和影响的事件。
近代教案的发生,是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背景下,中西异质文化矛盾与冲突的结果。
“天津教案”作为近代教案中的典型案件,其中交织着四种主要的文化因素,即:儒家“性善论”与基督教“原罪说”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儒家“男女有别”观念与基督教较开明的男女观念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中国的多神信仰与基督教一神信仰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及儒家传统教育与基督教教会教育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正确认识近代教案中的中西文化因素,有助于我们把握近代教案的本质。
关键词:近代教案;天津教案;文化冲突Discussing the Cultural Factors in Modern Religion Cases——Centered on the Tianjin Church Case Abstract: Modern religion cases are the events that are rather characteristic and influential in Chinese modern history. The modern religion cases were the results of the contradiction and conflict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which are in different quality, under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ethnic tensions escalation. The Tianjin church case as a typical case in the modern religion cases, in which mixed with four major cultural factors, which are the contradiction and conflict between Confucian “goodness” and Christian “original sin”,Confucian “distinction between sexes” and Christian enlightened idea between men and women, Chinese polytheism and Christian a god faith,Chinese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Christian church education. Correctly understanding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factors in the modern religion cases, will help us to grasp the essence of modern religion cases.Key words: modern religion cases; the Tianjin church case; cultural conflict——以“天津教案”为中心“教案”是中国近代史上很有特色和影响的重大事件,也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个颇具学术与现实意义的课题。
封建官绅与近代教案

封建官绅与近代教案
丛曙光;孙长来
【期刊名称】《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33)004
【摘要】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非常引人瞩目的现象,即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联合一致,共同反对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尽管从表面上看,参加反洋教斗争的常常是成千上万的平民,但是真正的鼓动者与策划者,多半是封建士绅与官吏.本文试图通过对封建士绅和官吏参加反洋教斗争(即教案)的原因、形式以及所处的地位作一综合剖析,将有助于解决目前中国近代史学界所争论的焦点问题:近代教案的性质问题.【总页数】4页(P76-79)
【作者】丛曙光;孙长来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02;上海闸北教育学院,上海,20007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6.8
【相关文献】
1.中国近代社会群体研究的新成果--读《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 [J], 郑成林
2.安庆教案与近代官绅阶层研究 [J], 黄文治;陆发春
3.清末教案中地方官绅应对策略探析——以衢州教案为例 [J], 王兴文;兰军
4.中国近代教案研究的新成果——简评《教案与近代中国》 [J], 曹维琼
5.南阳教案背后官绅的双向互动 [J], 郭天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建官绅与近代教案3丛曙光1 孙长来2(11济南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02;21上海闸北教育学院,上海200070) 摘要: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非常引人瞩目的现象,即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联合一致,共同反对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尽管从表面上看,参加反洋教斗争的常常是成千上万的平民,但是真正的鼓动者与策划者,多半是封建士绅与官吏。
本文试图通过对封建士绅和官吏参加反洋教斗争(即教案)的原因、形式以及所处的地位作一综合剖析,将有助于解决目前中国近代史学界所争论的焦点问题:近代教案的性质问题。
关键词:封建官绅;传教士;教案中图分类号:K25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91(2005)04-0076-04 一、封建官绅反洋教的原因封建士绅和官吏在封建社会中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谓官吏是指经过科举考试后任职于国家的行政人员。
士,亦称知识分子,它们是指那些已经取得文武功名但没有做官的人,甚至那批在农村为功名而奋斗的人也属于这个阶层。
绅,近似于官而异于官,近似于民而异于民。
从它的阶级构成看,政治上都具有一定的功名资格,享有部分封建特权,是官僚队伍的退役者或预备队;在经济上,它与封建土地所有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另一方面看,他们实际上是不当权的在野者,要承担不少“民”的义务和负担。
团董、地主、族长等凡是有地位的人都可视作这一阶层。
封建士绅和官吏在中华民族面临深刻危机的时刻,有鉴于外国教会与教士的所作所为,毅然加入了反洋教斗争的行列,激烈地倡导中国民众反教。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帝国主义侵略对封建官绅的打击外,还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文化冲突所导致。
因为在封建社会中,士绅与中国文化的水乳交融比任何其他阶层都紧密相联,并坚决主张中国是一切文明的中心。
他们“从孩提时期就接受儒家传统和价值的教育,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积极用这种传统和价值打成一片的行动上”〔1〕。
自古以来,他们既是封建政治的体现者和封建文化的占有者、传播者,又是受孔子影响最直接的体现者。
他们宁肯跟孔子下地狱,也不跟耶稣上天堂。
而西方传教士的东来,系统地歪曲了中国的道德情况及传统社会制度,无情和不妥协地攻击儒教这个“梦魇”,声称欲求吾道之兴,必先求彼教之毁。
可见,孔子是使中国民众不能皈依基督教的大敌。
于是,传教士把他们的挫折、失望和愤怒的情绪倾泄到受孔子影响最直接的体现者士绅阶级身上,因此在传教士和士绅阶层中间便发生了更为激烈地思想交锋。
至于说封建官吏参加反教的原因,我们可作如下的解释:所有官吏从广义上说都是士绅阶级的成员,从他们具有这个阶级的文化和思想信念的角度来看,他们自然要拼命反对基督教的传入。
第二,传教士向官吏、士绅历来所把持的社会领导权提出挑战,直接威胁了官绅的行政权力。
构成威胁的方法多得不可胜数,这里仅举其数端。
比如有的传教士经常要求本国领事想方2005年7月第33卷 第4期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urnal of L iaoning Universit y (Philosophy and S ocial S ciences )J ul.2005Vol.33 No.43收稿日期:2005-04-25作者简介:丛曙光(1961—),男,山东蓬莱人,济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孙长来(1964—),男,山东临朐人,上海闸北教育学院副教授。
设法调走对基督教抱有敌意的地方官;有的传教士开设孤儿院,从事救灾活动。
本来这些义务是由士绅担任的,他们可以从中争取民心,作为自己清廉的事迹。
然而除极个别比较清廉的官绅收养婴儿、从事救灾外,大多数官绅对此熟视无睹。
即使是这样,他们也绝不容许外国传教士育婴和救灾。
更有甚者,有的传教士创办了一批为官绅所不及的文化、医疗等事业,如发行新学书刊,办学堂讲声光化电,设戒烟所,用西医药防病治病等。
这类透进乡镇村野的新鲜信息,无疑向人们表明天外有天,儒家经书并没有穷尽真理,从而在真理问题上与士绅唱对台戏。
所有这一切,均使封建官绅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屈辱和挫折。
这也构成了他们反教的原因之一。
二、封建官绅反洋教的规律及特点从封建官绅参与教案的类型看,一般与教务有关的事务,如购地建堂、查还旧教堂的交涉与纠纷等多由他们所主持和引发,即使是驱逐教士或杀戮教士,拆毁、焚烧教堂及教民住宅,也多半出于他们的影响或唆使。
为了较好地把握封建士绅和官吏参与典型教案的规律,列表如下:封建士绅与官吏参与典型教案一览表〔2〕时 间官吏公开参加的教案士绅总数1844年—1860年15122 1861年—1900年34125260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封建士绅和官吏自始至终是反洋教斗争的参加者,因为从1844年—1900年都不乏有封建官绅参加的教案。
但是,1844年—1860年的22起典型教案中,官吏公开参加的有15起,约占总数的70%,而士绅参加的仅有一起,占总数的5%,这说明这一时期士绅参加的教案比官吏少得多。
主要原因是此时的传教士大都集中在有条约保护的沿海地区,很少进入中国的穷乡僻壤。
另外从官吏参加的15起教案看,绝大多数是传教士违反条约的条款到内地传教而遭到官府的扣押和杀戮。
当然,这一时期也有中西礼俗政教方面的冲突。
1855年,湘军的重要将领彭玉麟打着捍卫孔教的旗号,亲自率兵勇捣毁了江西吴城的天主堂等,但这不占主导地位。
1861年—1900年的260起典型教案中,封建官吏和士绅参加教案的情况迥异于前,即官吏公开参加教案的数为34起,占不到总数的14%,而由封建士绅参加的教案增长较快,共125起,约占总数的48%。
到义和团反教高潮期间,封建官吏和士绅更是积极参与。
封建官吏或者出有奖拳仇教的告示,或者号召义和团兵丁入城,“甚至署内设坛”,“躬身倡之”。
据资料记载,廊坊地区的茫店义和团头目是一个教书先生,丈方和坛口的主持人是一个有进士头衔的财主。
直隶武邑县城总坛口之坛主二老伦和前丁庄团首丁老连都是武秀才;衡水留仲口义和团头目五老杠和阜城南临镇拳首赵斌均是武举出身,景州刘八庄义和团首领是个当过哨官的人。
在北京,“士绅富户,多有设坛者,皆称坛主也”〔3〕(P91)。
此外,官绅参加反教较多的省份首属毓贤掌政的山西省。
譬如1901年春,各国使节向清政府提出一份要求予以“惩办”的各省官绅名单,96名官绅中属于山西的有29名(未计毓贤),将近占名单总数的三分之一。
随后,新任山西巡抚岑春煊又自行“奏参”了13名。
外国使节提供的名单虽有夸张之处,而且有些官员“助拳”,也仅仅是“怵于上司之威令”,但上述史实,大体上反映了封建巡抚支持义和团的省份,封建士绅和一般官吏参加义和团反洋教斗争的就多些。
第二,如上所述,从1844年—1900年教案发生的总趋势看,官吏公开参加反洋教斗争的比例数愈来愈小。
或以为,封建官吏在19世纪70年代—80年代都退出了反洋教斗争的队伍。
事实不然。
因为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负有保护外国人在华传教的义务,而作为朝廷命官来说,必须对皇帝负责,遵从清政府的法令,否则会丢掉头上的乌纱帽。
尽管如此,由于他们内心没有也不可能对洋教产生好感,引起他们憎恨洋教的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为了不给外国公使借口,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转而采取了比较隐蔽的手段,那就是放手让绅士从事宣传和组织活动,并且保护他们免遭报复。
从而为反教行动提供一个比较没有滞碍和危险的活动基础。
对此英国人G・吉普斯在他的《中华作战记》中写道:“1860年以后,……官吏通常虽不直接参与77 第4期 丛曙光,等:封建官绅与近代教案暴动,但他们教唆,甚至煽动人们从事凌辱、掠迫他们中间的基督教‘蛮夷’”。
事实正是如此。
1861年的酆都教案,是由知县吴镐暗地号召百姓扰害教民所致。
1862年,湖南地方官对各地发生的驱逐教士的活动,“不但不行阻拦,更于中极力挑唆”〔4〕(P1057)。
另外从外国传教士的报告中也可以反映出全国各地封建官绅对传教的态度。
在浙江,当时公开反对教会的人少,但“有势力之缙绅,外虽接待宗教中人极有礼貌,内实坚持其反对之心”〔5〕(P127)。
在云南,有一位天主教神甫记载:“没有一个官员喜欢或保护基督教传教士,相反大量的官员在以各种借口找他们的麻烦”〔6〕。
在陕西,有一位主教声称:“在那里,如果没有地方官不公平和强烈的反对,那么信徒的数量是相当大的”〔6〕。
可见,“地方官对基督教的态度是极端地不友好”〔6〕。
这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退出反洋教斗争的队伍,相反是极力煽动民众的反洋教情绪。
1876年,重庆乡绅打教后,督抚沈葆桢假作痴聋。
宁国府应考童生烧掉传教士的宅第,抢走东西,与官方统领的暗中支持其关系密切〔7〕(P226)。
1880年白云场开屠教案,知州田秀粟“晓论平民,以后凡遇教民,尽管殴打,有本州作主”〔8〕(P778)。
1886年山东滋阳教案时,法人坚持把有关的绅士“摘顶”,巡抚李秉衡表示:“绅士无过,何能惩责。
……衡即获罪,未敢遵办”〔9〕。
更有甚者,临淄县官有言:“西国教士来见,十次求尚可一次见,若中国教民,虽有十分冤屈,万次求亦不准一次见”〔8〕(P9)。
“山西奉教者不多,逼教者亦少,但禁阻出于官长”〔8〕(P10),这说明封建官绅对教士教民怀有强烈的憎恨感。
义和团反洋教斗争期间,山东几届巡抚大都纵容民众的反教斗争,其中毓贤坐视大刀会“潜滋暗长”。
天津各官员“见团匪与洋教为难,私心窃喜”〔10〕(P164)。
在湖南,巡抚俞廉三对衡州教案也采取了暗中鼓励的方法。
第三,有的学者以为,封建士绅在19世纪90年代都退出了反教队伍,由会党取代了他们的位置。
笔者认为此说未妥。
因为90年代后仍不乏有官绅参加的教案。
至于会党反教问题,表中没有统计,但笔者认为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1会党的组织成员极其复杂,许多会党的头目即为士绅。
如大刀会头目刘士端本人系监生出身,还保有三品顶戴〔11〕(P150)。
庞三杰是庞家林地区“最大的地主”〔12〕(P25)。
梅花拳首领赵三多“家有良田四顷,并开商店”〔13〕(P268)。
其余如1898年湖北宜昌、施南教案和长乐教案的首领向策安、朝阳金丹教起义的邓莱峰、大足教案中的余栋臣,均是富裕程度不同的士绅。
不仅如此,即使到20世纪初年,依然有一定数量的封建士绅参加了反洋教斗争,且居领导地位。
如浙江白布会领袖濮振声,系分水县岁贡,向充团董,家本小康;浙江宁海伏虎会领导人王锡彤为本邑附生;江西新昌闹教的统领者一系武举龚春芳,一系生员龚耀廷;湖北1905年的京山教案的首领为本地富家田广禄、贺举人字清湘及杨姓、蓝姓诸人。
21会党参加反教,表面上看似乎没有士绅的介入,但实际上是士绅反教言论煽动的结果。
笔者曾对反洋教揭贴作过统计,其中98%的揭贴出自士绅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