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教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教案

教学设计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一、本课知识综述近代以来,科学与文学迅速发展: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创建了微积分学,在光学研究领城也颇有建树;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推动了生物科学的发展;巴尔扎克的小说集《人间喜剧》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描绘了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场景。
与此同时,近代艺术不断发展,贝多芬、梵高等杰出艺术家创作了大量佳作。
二、课标要求与教材解读(一)内容标准通过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和贝多芬等人的成就,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1.掌握牛顿、达尔文的科学成就,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贝多芬、梵高的艺术成就。
2.认识科学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树立为科学献身的人生理想。
3.通过对著名科学、文化代表人物生活时代背景及其作品的探究学习,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和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材解读本课是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中的一课,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步入工业化强国的行列,在此期间,近代科学文化也进一步走向繁荣。
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科学家、文学巨匠、音乐美术大师。
这三部分内容相对独立,分别介绍了近代自然科学、文学和艺术领域的主要成就。
三、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即将面临中考,基本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态度端正,能够做到自主学习。
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极少数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在老师的引导下也能跟着老师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对之前发放的《学情调查表》进行分析,由于生活年代和生活国度不同,学生对外国的文化了解甚少,但对科学家和艺术家略有耳闻,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探索兴趣。
(一)教学重点牛顿、达尔文的科学成就及其影响;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及其作品特点;贝多芬、梵高的艺术成就(二)教学难点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品的历史价值。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优质教案(统编)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和贝多芬等人的成就,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是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中的第七课,主要讲述以牛顿、达尔文为代表的科学家、以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为代表的文学巨匠以及以梵高和贝多芬为代表的音乐美术大师作品及成就,使学生对西欧近代科学文化的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教学目标1.了解近代科学、文学、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主要作品及其代表人物。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贝多芬和梵高等人在科学和文化上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树立学生勤于探索、谦虚谨慎、敢于捍卫真理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贝多芬等人在科学和文化上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梵高艺术画派特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材料:《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第2位:牛顿——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
他建立了宏伟的力学体系,奠定科学理论的基础,微积分的创始人之一。
第16位:达尔文——创立了自然选择生物进化论,改变了我们对人类在世界上的位置的看法。
第45位:贝多芬——音乐史上超乎时空的最杰出的音乐家。
他为自己和理想的未来听众而作曲。
教师:同学们,相信这几个人咱们都认识,但是你们可能对他们排行如此之高存有疑虑,下边,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答案吧!(设计意图)本课以《影响人类进程的100位名人》中牛顿和达尔文以及贝多芬的排名说起,以高排名为学生设立疑问,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更加顺利的进入新课的学习。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近代科学与文化情境导入”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近代科学与文化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一、科学家1.牛顿——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展示图片:《三个苹果改变世界》展示材料:据说,有一天傍晚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乘凉,忽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落在他身边。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教案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九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七章,共分四节课。
第七章是一次回顾性的综合性章节,主要内容包括近代科学的兴起、近代文学的发展、近代艺术的变革等。
第一节课:科学革命1.近代科学的基本特点2.科学革命的主要内容以及背景3.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二节课:启蒙运动与文学的发展1.启蒙运动的概念、主要思想和斗争对象2.英国文学的发展3.法国文学的大成第三节课:印象派和后印象派1.艺术改革运动的背景和发展2.印象派的主要特点3.后印象派的发展和变化4.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对艺术的影响第四节课:当代艺术1.当代艺术的发展概况2.当代艺术的几种形式3.当代艺术的特点及其对人们的影响二、教学目标1.了解近代科学的兴起及其影响,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2.认识启蒙运动的内容和重要性,了解英国文学和法国文学的发展和贡献。
3.了解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发展以及其对艺术的影响,认识不同艺术形式的特点。
4.了解当代艺术的发展,认识当代艺术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5.培养学生对艺术、文化和科学的兴趣与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方法1.听说结合的教学法通过听讲、观看画作、欣赏音乐、参观实物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通过讨论、演讲、创作等方式,让学生思考、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想法。
2.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呈现不同的艺术形式和经典作品,让学生置身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艺术氛围中,理解艺术的内涵与价值。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通过网络检索相关知识,了解现代科技和艺术形式的最新发展等,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借鉴他人的成果,培养人文素质。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1.通过展示画作、音乐,欣赏文化遗产,唤起学生的自我审美及文化追求。
2.通过回答问题、讲述故事方式,激发学生对有趣物质的好奇心和热情。
第二步:讲授新知1.科学革命让学生了解近代科学的兴起背景、科学革命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展示飞行、医学、电影等科技的发展历程。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教学设计1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介绍了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历程以及科学家们在探索科学真理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伟大精神。
本课重点讲述了牛顿、伽利略、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成就,以及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近代科学发展的脉络,认识到科学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世界古代科技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探究、讨论等方式更深入地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和科学家的精神品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近代科学发展的重要历程,掌握牛顿、伽利略、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主要成就,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家在追求科学真理过程中的坚持与勇气,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勇于探索未知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近代科学发展的重要历程,科学家们的成就。
2.难点:科学发展的内在联系,科学精神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案例教学法:以科学家的事迹为例,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的成就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教材、课件、教学资源等。
2.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了解科学家们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古代科技的发展,那么近代以来,科学技术有哪些重要的发展呢?”2.呈现(15分钟)教师运用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呈现牛顿、伽利略、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
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近代科学与文化》是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的一章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近代科技革命以及对应的科学理论和文化成果,包括牛顿的经典力学、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以及这些科学理论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教材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储备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部分自然科学知识,对于一些科学概念和理论有基本的了解。
但是,对于近代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学生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科学的发展,并理解科学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近代科技革命的主要成果,认识重要科学理论及其代表人物;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历史角度分析科学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对社会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近代科技革命的主要成果,重要科学理论及其代表人物;2.难点:科学理论对社会的影响,学生对科学发展的历史背景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近代科技革命的发展过程,科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代表人物;2.案例分析法:分析重要科学理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让学生从具体案例中理解科学的价值;3.讨论法:分组讨论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科学问题。
六. 教学准备2.相关参考资料;3.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自然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对近代科学发展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近代科技革命的发展过程,让学生了解科学理论的产生背景。
3.操练(15分钟)教师分析重要科学理论及其代表人物,让学生理解科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教案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英国科学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了解达尔文在1859年发表的《物种起源》,及其提出的进化论是生命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了解19世纪,法国伟大的作家巴尔扎克及其作品;了解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一生中创作了许多长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知道贝多芬是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创作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是音乐史上伟大的作品之一;了解梵高是荷兰伟大的画家,他的代表作是《向日葵》,表达了画家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汇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归纳概括、合作学习等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牛顿、达尔文等科学家的科学成就的了解,使学生树立继承和发展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观念,以及崇尚科学的精神;学习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等作品的批判现实主义特点;了解梵高的《向日葵》的艺术风格,从而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自行处理教材和相关资料,去感受探究学习、多渠道学习的过程。
【教学难点】围绕主题整理、归纳、提炼有效信息。
学会如何欣赏艺术品,感受作品的思想和精神。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材料展示:(1)“我能成为科学家,最重要的是:对科学的爱好;思索问题的无限耐心;在观察和收集事实上的勤勉;一种创造力和丰富的常识。
”(2)“成功等于艰苦劳动加正确方法和少说空话。
”(3)“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4)牛顿与苹果的故事。
长期以来,牛顿认为,一定有一种神秘的力存在,是这种无形的力拉着太阳系中的行星围绕太阳旋转.但是,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力呢。
直到有一天,当牛顿在花园的苹果树下思索,一个苹果落到他的脚边时,牛顿终于顿悟,他的问题也逐渐被解决了。
传说1665年秋季,牛顿坐在自家院中的苹果树下苦思着行星绕日运动的原因。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教案

最新部编⼈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与⽂化》教案第7课近代科学与⽂化1教学分析【教学⽬标】知识与能⼒了解近代科学、⽂学、⾳乐、美术等⽅⾯的主要作品及其代表⼈物过程与⽅法通过引导学⽣思考⽜顿、达尔⽂、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贝多芬和梵⾼等⼈在科学和⽂化上取得伟⼤成就的原因,培养学⽣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和关注国家前途命运的基本素养和情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学⽣勤于探索、谦虚谨慎、敢于捍卫真理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态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顿、达尔⽂、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贝多芬、梵⾼等⼈在科学和⽂化上的主要成就教学难点:⽜顿万有引⼒定律、达尔⽂的进化论以及梵⾼艺术画派特点2教学过程⼀、导⼊新课教师播放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让学⽣通过欣赏⾳乐,感受贝多芬内⼼对⾃由、平等和博爱的渴望。
接着,教师可以讲述贝多芬的个⼈经历,让学⽣知道贝多芬在双⽿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创作的故事,培养学⽣⾃强不息的优秀品质。
⼆、新课讲授⽬标导学⼀:近代科学家及其主要成就1.引导学⽣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顿在天⽂学、数学、⼒学等领域的杰出成就,认识万有引⼒定律在物理学上的重要贡献。
材料展⽰:1687年,⽜顿出版《⾃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了完整的经典⼒学体系,提出了万有引⼒定律,总结了运动三⼤定律,⾼度概括了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次⼤飞跃。
英国天⽂学家哈雷运⽤⽜顿运动定律,计算并成功预⾔了彗星的回归时间,这颗彗星被命名为“哈雷彗星”。
设问:《⾃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哪些科学理论?“哈雷彗星”的预⾔说明了什么?提⽰:提出了万有引⼒定律,总结了运动三⼤定律。
“哈雷彗星”预⾔是证明⽜顿⼒学和万有引⼒定律有效性的成功范例。
⽜顿的主要成就:英国科学家,是近代⾃然科学的奠基⼈之⼀;万有引⼒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引导学⽣阅读教材和史料,认识达尔⽂提出的进化论观点及其理论贡献。
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 教案 2024-2025学年度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教案一、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贝多芬等人的成就,初步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科学家、文学巨匠、音乐美术大师。
这三部分内容相对独立,分别介绍了近代自然科学、文学和艺术领域的主要成就。
三、教学目标1.了解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贝多芬和梵高等人在近代科学、文学和艺术领域取得的成就;(史料实证)2.分析理解欧洲近代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的原因,学会从唯物史观角度探寻科学文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唯物史观)3.通过近代科学家、文学巨匠和音乐美术大师的个人经历和奋斗过程,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甘于奉献的精神,树立为科学献身的人生理想。
(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问题导入:有人说,有三个“苹果”曾改变了世界。
你能猜到是哪三个“苹果”吗?教师引导:同学们,第二课苹果使得牛顿发现了影响世界的万有引力。
牛顿都有哪些重要的成就?牛顿所处的时代还有哪些重要的科学发展呢?(二)新课讲授1.科学家(1)牛顿:➢国籍:英国➢贡献:①三大成就: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②著作: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地位: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现代科学之父”。
➢影响: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了一大步。
【过渡】当我们探索宇宙的奥秘时,心中总不禁涌现出一个深邃而永恒的问题:人类这个独特生命体是怎样诞生的?从西方的上帝造人到东方女娲造人的故事,人类的诞生一直带有着神话色彩。
直到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才打破了千百年来神造论的长期束缚。
(2)达尔文:➢国籍:英国➢著作:1859年《物种起源》➢观点:①物种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经历了由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②生物的发展和进化不是由神的意志或生物本身的欲望决定的,而是遗传变异、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结果;③人类也是进化来的,不是上帝创造的。
➢影响: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革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科学、文学、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主要作品及其代表人物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贝多芬和梵高等人在科学和文化上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和关注国家前途命运的基本素养和情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学生勤于探索、谦虚谨慎、敢于捍卫真理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贝多芬等人在科学和文化上的主要成就教学难点: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梵高艺术画派特点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据传说,有一天傍晚,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乘凉,忽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落在他身边。
牛顿看见后,反复思考苹果掉落的原因。
在“苹果落地”的启发下,经过专心研究,他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受到了怎样的启发?万有引力定律是怎样的一个定律?这与牛顿观察“苹果落地”有怎样的关系?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近代科学家及其主要成就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史料,了解牛顿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领域的杰出成就,认识万有引力定律在物理学上的重要贡献。
材料展示: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了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总结了运动三大定律,高度概括了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
英国天文学家哈雷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计算并成功预言了彗星的回归时间,这颗彗星被命名为“哈雷彗星”。
设问:牛顿出版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哪些科学理论?对“哈雷彗星”的预言说明了什么?提示: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总结了运动三大定律。
“哈雷彗星”预言是证明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有效性的成功范例。
牛顿的主要成就:英国科学家,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认识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及其理论贡献。
设问:图一漫画英国神学主教为什么要讥讽达尔文?图二自然和社会法则是怎样的?提示:(1)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认为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不是上帝创造出来的,它向“上帝造人说”发起了挑战。
(2)达尔文提出自然界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中发展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达尔文的理论贡献:理论著作《物种起源》;核心理论“进化论”。
目标导学二:近代文学巨匠及其文学成就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巴尔扎克文学作品,赏析其作品的思想内涵。
材料展示:《欧也妮·葛朗台》是《人间喜剧》中的经典篇目。
葛朗台是个被金钱异化了的吝啬鬼,靠投机钻营发了财。
为了金钱,他甚至把女儿当诱饵,诱惑求婚者,从中渔利。
葛朗台弥留之际还想把神甫的镀金十字架抢到手,因用力过猛而一命呜呼。
葛朗台给女儿留下了巨额财富,可女儿已失去了青春、爱情和幸福。
设问:《人间喜剧》是怎样一部作品?《欧也妮·葛朗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怎样的社会问题?提示:《人间喜剧》是一部小说集,内容可归纳为贵族衰亡、资产者发迹和金钱罪恶三大主题。
《欧也妮·葛朗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丑恶现象。
2.引导学生读教材和漫画,说说托尔斯泰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
设问:《战争与和平》是谁的作品?作品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提示:《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
作品的基调是宗教仁爱思想和人道主义,作家反对战争,对战争各方的受难者都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目标导学三:近代音乐美术大师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体验贝多芬音乐作品的主旋律。
材料展示:《英雄交响曲》完成于1804年,是贝多芬应法国大使邀请为拿破仑谱写的。
在贝多芬的心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
完成作品时,贝多芬在扉页上写下“献给拿破仑·波拿巴”的字样。
但当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来时,他十分气愤,把扉页撕碎,扔在地上。
1806年10月总谱出版时,标题页上印着“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
设问:当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来时,为什么贝多芬把《英雄交响曲》的扉页撕碎?作品如其人,该作品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思想理念?提示:因为拿破仑称帝,实行专政独裁,他已经由革命者演变为独裁者,违背民主精神。
表达了贝多芬崇尚民主,反对专制;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维护人权的民主思想。
2.阅读教材,感悟梵高《向日葵》等作品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总结一定的科学和文化艺术发展都根植于时代的变迁,都与当时政治经济生活状况紧密相联。
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是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创作出经典作品,对当时社会状况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鞭挞。
贝多芬和梵高创作出杰出的音乐美术作品,给人以思想启迪和艺术熏陶。
3板书设计4教学反思新课程实施以后教师从以讲解、概括为主,到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
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把握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历史发展的进程能力训练过程方法提取信息探究讨论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分层解疑知识迁移“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十月革命的主要参加者是谁?十月革命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其历史意义如何?情感态度价值观唯物史观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它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发急发斗争,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温故知新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局如何?(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国战败,由英法美日中等组成的协约国集团战胜)2.俄国原先是协约国成员,为什么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课文)3.教师指出:战争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引起了俄国十月革命。
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苏维埃俄国宣布退出大战,所以说十月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战争。
十月革命如何取得胜利?它怎样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3.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4.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5.十月革命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其历史意义如何?6.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新时代的曙光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A、运用课件展示“纲要信号”和教科书第4页“动脑筋”资料:一战灾难→二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执行反人民政策)<继续进行世界大战遭惨败>十月革命屠杀和平示威的反战民众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布尔什维克党)<革命群众拥护列宁列宁确定武装起义方针B、教师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
这些都导致了十月革命的爆发。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以及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其中,临时政府是主要的、实际掌权的机关。
)3、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
)4、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5、运用动态地图演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经过,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A、.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B、起义信号:“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C、起义胜利:1917年11月7日攻占冬宫,随即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6、十月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7、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有什么不同?(果断退出世界大战,坚决维护民众的政治经济利益)8、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不甘失败的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为了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经济力量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1、为什么说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中国当年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共的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受惠于十月革命的鼓舞和推动。
【练习巩固】1、完成第5页“练一练·选择题”: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于公历( D )A.2月B. 3月C. 10月D. 11月2、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
正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了同资本主义制度曲折、长期的斗争。
)3、建议学生.回忆小学时候学过的课文──《诚实的孩子》,或者借阅电影故事《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年》等相关作品,自觉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