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论语》教育思想

《论语》教育思想

《论语》中所蕴含得教育思想《论语》就是我国第一部以语录体形式得著作,它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得一部书,就是儒家最重要得一部经典著作。

《论语》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只有极少数篇章称得上就是比较完整得文章。

全书20篇,共512章,约15000多字。

篇与篇、章与章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篇名无义,用得就是每篇开头得几个字。

它所记录得内容很广,包括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生活等方面。

下面就其中所蕴含得部分教育思想进行解读,以飨同仁。

1、有教无类此节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说得就是:“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所谓“类”,即指按政治地位得贵贱、庶鄙等划分种类。

西周时代得学校被世袭得奴隶主贵族所垄断,不仅奴隶主贵族与平民、奴隶之间有严格得阶级界限,就就是奴隶主阶级内部也等级森严,有贵贱尊卑之分。

因此,当时得教育则集中在上层阶级,叫做“学在官府”,就是没有平等可言得。

孔子所提出得“有教无类”得内涵就是:任何人我都可给她以教育,不分贵贱、庶鄙等界限,使教育及于平民,从而实现教育得人人平等。

这一思想得提出则打破了“学在官府”得局面,适应了“士”阶层得兴起及文化学术下移得历史潮流,其实质就是要求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

这与我们当前所提倡得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得理念就是一脉相承得,目得就就是要求使受教育者得起点平等,让所有得受教育者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愉快生活、学习、成长,让人人都能成才。

“有教无类”与孔子提出得“因材施教”就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得两个方面。

二者说得就是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得结合,就是共性与个性得统一。

“因材施教”要在“有教无类”得指导下进行,“有教无类”要靠“因材施教”来落实。

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可以说,她对她们得个性了如指掌,因此,才有了因人而教,扬长避短得生动得教育局面。

这一思想与我们目前“面向全体”、“发展个性”得思想一致。

这一伟大得思想与《论语•雍也第六》中提出得“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浅谈《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浅谈《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浅谈《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学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其中包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仁爱教育、礼仪教育、德育和智育等几个方面,浅谈《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首先,《论语》强调了仁爱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引导人们追求仁爱之道。

他强调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提倡待人以仁,培养学生内心的善良品质。

这种仁爱教育的现实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其次,《论语》强调了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通过学习和遵守社会礼仪规范,可以培养人们的修养和道德品质。

他强调了“君子不器”和“君子有三变”的教育原则,倡导通过学习礼仪来改变行为举止。

现实意义在于,礼仪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良好的社交习惯,使他们在社会交往中更加得体和谦虚。

再次,《论语》注重了德育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德行是一个人的根本,要求学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强调了“君子爱人以德”,将德行看作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现实意义在于,德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有道德底线的人,并为他们将来的人生道路提供了指导。

最后,《论语》强调了智育的重要性。

孔子强调了“学而时习之”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教育原则,提倡通过学习和思考来增加智慧。

他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现实意义在于,智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具有竞争力。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仁爱教育、礼仪教育、德育和智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善良品质、修养和道德观念,使他们具备社会责任感和自律能力,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得体,并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具有竞争力。

因此,现代教育应该借鉴《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将其贯彻于教育实践中,培养出更多有德有才的人才。

《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思想

《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思想

《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思想学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而教育则是塑造人的品格和培养人的能力的关键。

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典籍中,《论语》被誉为圣人之言、智慧之源。

作为孔子的言行记录,《论语》中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为后世子孙提供了宝贵的教育智慧。

本文将深入探讨《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思想,并解读其在当代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学为人之根本学习是人之根本。

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篇》)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学习的热爱和对学习方法的重视。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时的努力。

培养人的素质和能力孔子认为,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能力。

他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篇》)这句话告诉我们,通过不断地温故知新,我们可以成为他人的良师益友,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智德兼修孔子强调智慧和道德的并重。

他认为,只有智慧和道德并存,才能具备真正的教育力量。

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学而篇》)这句话告诉我们,追求道德的修养和智慧的积累是一种终身的追求。

教育的目标与方法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能力的人。

孔子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方法,以实现这一目标。

启发式教育孔子主张启发式教育,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练达篇》)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自主学习和启发式教育的重视。

他认为,学习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该通过自主思考和探索,从中获得真正的智慧。

以身作则孔子认为,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他说:“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学而篇》)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者应该首先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学识,才能够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影响。

个性化教育孔子注重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他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读《论语》,谈孔子教育思想

读《论语》,谈孔子教育思想

读《论语》,谈孔子的教育思想一、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1.有教无类,办立私学。

———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第十三章)在周朝,只有贵族弟子才有受到教育的权利,然而孔子从三十岁就开始办私立学校,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招收一切愿意来学习的人来学习,打破了教育被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者,吾未尝无悔焉。

”(《述而》第七章);子欲巨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第十四章)。

孔子指出凡是能送上微薄见面礼得人,他都收他做弟子,这是孔子“有教无类”原则的具体表现;孔子认为,教育不应该分对象,不管你是官宦子弟或是普通老百姓,不管你或贫穷或富裕,不管是南方人,北方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男人或是女人;也不管你比较聪明,亦或者头脑比较迟钝等等都是有权受到教育的。

孔子坚信即使是文化落后的确的人也可以接受教育,并且坚信办私立学校的教育能使很多人受益。

2.有关教育方法:2.1启发式教育,并掌握时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第十八章)。

孔子阐述了自己启发式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他指出。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积极主动为主,对学生进行启发要掌握好时机,不到必要的时机不要进行启发。

2.2师生要相亲相敬:子畏于匡,颜渊后。

子曰:“吾以为女死矣。

”曰:“子在,何敢死。

”(《先进》第二十三章)。

孔子在匡地被围困,颜渊落在了后面。

当孔子找到颜渊后高兴的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

”颜渊笑着说:“老师还在,我怎么敢死啊。

”这体现了孔子所倡导的师生就应做到相亲相敬。

2.3思无邪,注重教材的思想性。

子曰:“《诗》三百,舍以敬之,曰思无邪。

”(《为政》第二章)。

古代文献都藏于官府,书写工具简陋一般人读书非常困难,相传孔子曾对古代典籍整理册订,编写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课本,即后世所谓的“六经”。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原文与解析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原文与解析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原文与解析《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典范。

本文将从论语中选取几个关于教育思想的原文进行解析,探讨其内涵与现实意义。

一、《论语·学而篇》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解析:这段话是孔子对教育的一种理想状态进行描述。

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强调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持之以恒的:“学而时习之”。

他认为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快乐的体验,所以说“不亦说乎”、“不亦乐乎”。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待人接物的态度,他认为待人要宽容谦和,“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正的君子。

二、《论语·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解析:孔子在这段话中谈论了什么样的人才能胜任为政之职。

他认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是能够有效治理国家的。

孔子将这种人比作北辰,北辰是天空中最亮、最稳定的星,而众星则围绕着北辰旋转。

这里孔子想传达的意思是,德才兼备的人能够以自身的道德魅力和才能影响周围的人,使整个社会运转如北辰般稳定。

三、《论语·里仁篇》原文:“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解析:这段话是孔子对孝道的阐述。

孔子认为一个人是否孝顺主要通过观察其对待父亲的态度。

他说:“父在,观其志”,指的是在父亲尚在人世的时候,我们要观察他的志向和理想;“父没,观其行”,指的是在父亲去世后,我们要观察他所做的事情以及言谈举止。

只有三年内没有改变父亲的道德教化,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孝顺之子。

四、《论语·公冶长篇》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解析:这段话是孔子对于君子的定义。

他认为君子对待天下的人没有任何偏袒之心,也没有任何厌恶之意,而是平等对待每个人,以公正和义务为准则。

君子应该以道义为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在与他人相比较时,要以道义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论语的现实意义是:
孔子系统论述了人的价值观、道德伦理观。

孔子和儒学特别重视做人,认为崇高理想是从学习中获得并建立起来的。

因此提出了教育为本的观念,认为如果要使社会朝着完善的方向发展,必须要重视提高人的情感素质和理性能力。

在文化上讲究包容性,提出“和而不同”的主张,也成为世人处事的行为准则。

孔子的这些优秀思想不会因历史的变迁而失去其应有的价值,而且其优秀思想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之中。

论语的核心思想:
《论语》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它通过对神情语态的描写来展示人物形象,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录孔子的言论。

《论语》博大精深,光芒闪耀,它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人、天、友、中、仁、爱、文、行、恕、智、善、义、贤、德、笃、敬、信"等等,其中"仁"是其核心思想。

读《论语》试述孔子教育思想

读《论语》试述孔子教育思想

读《论语》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 年,卒于公元前479 年.他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 在记录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论语》中,能体现出很多孔子所推崇的教育思想及理念,学习了解这些教育思想,对当代的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为仁由己" 。

孔子曰:"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孔子"反求诸己"的教育思想实际上就是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性。

学生只有具备自我教育和反思的能力,才能自立,自强,自信,辨别是非,才能自觉抵制环境的不良影响,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和素质. 第一,"为仁由己"要求学生应具备自主意识,善于独立分析问题.孔子认为君子应有自己的主见,不能随波逐流,他一向反对"乡人"的角色,强调人要有独立意识.子贡曾经问孔子:"乡人皆好之,何如?"孔子回答说:"未可也".又问:"乡人皆恶之,何如?"孔子回答:"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第二,要求学生自立,自强.孔子提倡"不怨天,不尤人"的品格.在孔子之前,人们相信宿命论,普遍认为人的命运是由神来决定的,人只能被动地接受自己的命运.孔子的思想唤起了人文精神的崛起,强调命运就掌握在人自己的手里,人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命运的.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宋代儒学大师朱熹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概括.孔子虽然认为"性相近",但他并不否认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体上的差异,即"习相远".由于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人的智力,能力,情感通常是不一样的,对优秀的学生可以传授深奥的学问,对普通的学生就只能传授一般的学问了.因此.教育应该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三、学思行的有机结合在孔子的教育思想里,学思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第一,孔子肯定了学的重要价值,他认为学是教育的基础, "不学礼,无以立".学的目的是获得前人已有知识,足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孔子一生勤奋好学,为学生树:芷了光辉的榜样."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意思是说, 孔子在发奋学习的时候,忘记了吃饭和忧愁,不知道自己已经老了. 第二,孔子经典地论述了学与思,学与行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好学而不加以思考,就会迷惑不解,无所收获;只知道思考而不学习也是不行的,脱离现实的空想会带来危害.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阶段,思考的过程使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是认识的升华,所以学和思不可偏颇.在学与行的关系上,孔子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孔子认为学了不会使用就相当于白学,可见孔子以致用的务实态度.四、"有教无类"。

《论语》2: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语》2: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语》2: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一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在《论语》2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已经影响了中国几百年的历史,其内容深刻而易于理解,在此我们一起详细地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著名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两个环节。

只有先学习了知识,然后才能进行思考和分析,否则学习的知识就会变得毫无用处。

同时,仅凭思考而不学习,就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从而导致失败或危险。

二.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教育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尊重传统。

他认为,学生必须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历史,才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只有通过温故知新,才能达到深入理解的境界,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或领导者。

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教育思想的第三个方面是关于热情的。

他认为,对于任何事物,只有充满热情,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理解和成就。

因此,学生应该追求自己真正感兴趣和热爱的事物,并为之努力。

四.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学”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他认为,只有道德高尚、品德良好的人,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和领导者。

因此,在学习和教育中,必须强调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这样才可能有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

五. “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教育思想的最后一个要素是坚持不懈的追求。

他认为,只有不断地追求进步和成长,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根据他的说法,只要朝着目标前进,即使失去生命,也是值得的。

这一观点促使人们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为了达到目标而持之以恒。

孔子的教育思想包括了学习与思考、传统与创新、热情与兴趣、道德与品德、目标和追求这五个要素,这些思想贯穿于《论语》之中,并深深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它呈现了一个没有终点的学习过程,告诉我们学习和追求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对这种教育思想的理解和遵循,我们才能在生命中实现真正的成功和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作者:————————————————————————————————日期:浅析《论语》中的教育思想荣昌安富中学对于孔子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有批判的部分,从中可以得到借鉴,也有继承的部分。

当然,继承也不是毫无批判地硬搬和摸仿,而是吸取其中有益的东西、优秀的东西,加以弘扬、改造和创新,使之有用于发展社会主义教育。

下面对《论语》一书中的教育思想,作些粗浅分析。

一、“博文”“约礼”,德智并重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包括思想意识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前者的阶级性是明显的,后者中有的文化知识具有阶级性,有的则不具有阶级性。

然而,作为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包含教育目的、培养为谁服务的人等则在本质上具有阶级性。

《论语》于此有充分反映。

在《论语》中,孔子十分强调“礼”,他明确地说:“人而不仁,如礼何?”认为“仁”是“礼”的本质和核心。

孔子不仅多次地向弟子们讲解“礼”、“仁”的涵义和要求,教导他们遵“礼”、依“仁”,还提出了对弟子们的全面要求。

孔子两次谈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

即君子要广泛地学习文献,并用礼节来加以约束规范,也就可以不致于离经叛道了。

孔子也正是这样要求弟子的,所以颜渊说:“夫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使弟子们“弗畔”,这就是孔子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很明显,孔子是智育与德育并重的。

因此,他教导弟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要求弟子们学习目标在“道”,执守于“礼”,遵依于“仁”,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朱熹于此注说:“此章言人之为学当如是也。

……学者于此,有以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焉。

则本末兼该,内外交养,日用之间,无少间隙,而涵泳从容,忽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

孔子在教学内容上,也与其培养目标相适应,提出了“四教”,即“文、行、忠、信”。

在智育与德育之间,孔子既重视智育,更重视德育,这从《论语》中孔子随时教育弟子们遵“礼”守“仁”可以看到。

孔子明确要求弟子:“不知礼,无以立也”。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关于“君子”的标准,《论语》多次谈及,总的就是遵“礼”守“仁”,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为此,孔子提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正因为孔子特别重视弟子的道德修养,所以当冉求帮助季氏聚敛财富时,孔子气愤地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对弟子进行德育的具体内容很多,在《论语·季氏篇》中较为集中,他提出“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益者三乐”(节礼乐、道人之善、多贤友),“损者三乐”(骄乐、佚游、晏乐);“侍于君子有三愆”(躁、隐、瞽);“君子有三戒”(色、斗、得);“君子有三畏”(天命、大人、圣人之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上述这些,既有政治修养、道德人伦,又有处世为政、待人接物。

二、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作为人师的孔子,要求弟子们德智并重,也要求自己首先做到德智并重,除了他在一生中身体力行地实践“礼”、“仁”,做君子式的儒者外,在教学态度上也是严肃认真的。

孔子要求自己和弟子们都服从于“仁”,他说:“当仁,不让于师”。

面对仁德,纵使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无论老师或学生都得遵循于“仁”。

他承认“青出蓝而胜于蓝”的道理,认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他教弟子努力好学,提出“六言”(品德)、“六蔽”(弊病):“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还教育弟子虚心向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所以子贡说孔子:“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又教育弟子要学无止境,“学而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要活到老,学到老。

孔子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所以他的弟子评价孔子对事情的了解、知识的获得是“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教导别人而不疲倦,更可体现出孔子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论语》中两次记录了孔子说“诲人不倦”。

并且对弟子无所隐瞒,“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这些都是教师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表现。

在教育弟子时,孔子要求弟子不只是接受自己的教育,还要广泛地以贤者为师、以能者为师。

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过,则勿惮改”。

他还教育弟子要言行一致,为人要“言必信,行必果”,对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全面地教育弟子。

孔子倡办私学,他的一生招收和教授了许多弟子,这些弟子的受教时间不同、年龄相差较大、各人情况相异。

但是,孔子都了解他们,这在《论语》中屡见不鲜。

诸如弟子们的道德、品行、为政、待人、学习态度、学业进展与特点、个性(“辟”、“卤莽”)、天赋(“愚”、“鲁”)、经济状况,乃至居处(“陋巷”)、饮食(“一箪食”、“一瓢饮”)、生活习惯(“昼寝”)等,并能作出明确评价。

孔子和他的弟子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颜渊死了,孔子“哭之恸”,并说:“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噫!天丧予!天丧予!”正因为有这种师生情谊,孔子死了,弟子们如丧父母,失声痛哭,为孔子守墓,“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

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

教育者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对学生高度的全面负责,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学生,这样才能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这些是值得肯定和继承的。

三、具有科学性的教学方法在孔子的教学方法中,虽然他也注意教学与为政、待人的实际相结合,但由于阶级的和时代的局限,他不能把教育与生产实际、与劳动实践相结合。

这是评价孔子教学方法时不能忽视的。

然而,孔子的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是具有科学性的。

《论语·子罕》载:“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颜渊说,孔子的道德学问高深而难以掌握,但他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弟子学习,致使弟子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这种“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是值得肯定的。

它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积极引导学生学习,采用循循有步骤地引导,符合学生在认识上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前者是指温习旧知识,就能得到新的体会、新的发现,这是孔子治学经验的总结。

温习旧的知识,不仅可以巩固已有的学习收获,还能因知识面的扩大,实践经验的增加,从旧有的知识中得到新的认识。

“学而时习之”,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适当的时候把学到的书本知识加以演习或实习,如礼、乐、射、御等,使之学得更为牢固。

这些是符合人们认识的规律的。

在教学中,孔子注意启发式。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是指教导学生,不到学生想求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要使学生能够联想、对比,知一方而推之其他三方。

这里含有两种意思,一是学生要有强烈的求知愿望,一是学生要有解决疑难的迫切要求。

这时加以指点,其效果当然很好。

启发式的教学,是以学生积极思考为基础的。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一味死记硬背,囫囵吞枣,不发挥自己的积极性,怠于钻研,疏于思考,就会为书本所囿,为旧说所囿。

相反,只要认真思索,求其甚解,就会产生疑问(即学习中的矛盾),这些疑问(矛盾)解决了,学问就有所前进;不断地产生疑问,又不断地加以解决,学业就会不断地前进。

所以后来朱熹提倡求学要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就是这个道理。

与此同时,孔子又实行同弟子之间的学业讨论,这在《论语》中也时有记述,如《先进篇》中,记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陪孔子坐时进行的一场讨论,就是突出一例。

弟子们不仅毫无拘束地自述志向,还反问了孔子一些问题,孔子加以指点。

这样,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又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经济状况是基础,但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式和这个斗争的成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建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权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教育思想,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它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又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基础。

孔子的教育思想,就其体系和本质而言,是服务于剥削阶级的,诸如“礼”、“仁”、“德”、“贤”、“君子”、“小人”的政治标准,培养为剥削阶级统治者服务的“君子儒”的教育目标,“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生而知之者上也”的教育观点,脱离生产实际和劳动实践的教育方法等,都是应当加以批判的。

这样的批判,不是苛求于孔子,而是历史地发展地看问题。

但是,这种批判并非割断历史的联系,也不是排斥必要的借鉴和继承,孔子教育思想中密切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服务,孔子把德育与智育并重等等原则,值得借鉴。

使我们从历史的经验中,更加认识到社会主义教育紧密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必要性。

至于孔子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有许多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它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宝贵财富,也是我国教育史中的瑰宝。

但是,这些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遗产,必须根据社会主义教育的要求,加以改造和创新,使之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的需要。

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出现孔子这样伟大的教育家,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仅有助于正确地评价孔子,更有助于深刻认识我们伟大的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还可以丰富和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深入改革,既坚持对外开放,吸取国外有益的经验,“洋为中用”;更要批判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古为今用”。

后者对我们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当是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语》一书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但还不是全部的。

要更系统地全面地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还需要加以扩展,进一步深入细致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