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糖类代谢问题
第四章 糖类代谢
![第四章 糖类代谢](https://img.taocdn.com/s3/m/17445fb8dd3383c4bb4cd238.png)
第四章糖类代谢一、选择题1、在厌氧条件下,下列( )会在哺乳动物肌肉组织中积累。
A、丙酮酸B、乙醇C、乳酸D、CO22、磷酸戊糖途径的真正意义在于产生( )的同时产生许多中间物如核糖等。
A、NADPH+H+B、NAD+C、ADPD、CoASH3、磷酸戊糖途径中需要的酶有( )。
A、异柠檬酸脱氢酶B、6-磷酸果糖激酶C、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D、转氨酶4、下面( )酶既在糖酵解又在葡萄糖异生作用中起作用。
A、丙酮酸激酶B、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C、1,6-二磷酸果糖激酶D、已糖激酶5、生物体内ATP最主要的来源是( )。
A、糖酵解B、TCA循环C、磷酸戊糖途径D、氧化磷酸化作用6、TCA循环中发生底物水平磷酸化的化合物是( )。
A.α-酮戊二酸 B.琥珀酰 C.琥珀酰CoA D.苹果酸7、丙酮酸脱氢酶系催化的反应不涉及下述( )物质。
A.乙酰CoA B.硫辛酸 C.TPP D.生物素8、下列化合物中( )是琥珀酸脱氢酶的辅酶。
A、生物素B、FADC、NADP+D、NAD+9、在三羧酸循环中,由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所催化的反应需要( )。
A、NAD+B、NADP+C、CoASHD、ATP10、丙二酸能阻断糖的有氧氧化,因为它( )。
A、抑制柠檬酸合成酶B、抑制琥珀酸脱氢酶C、阻断电子传递D、抑制丙酮酸脱氢酶11、糖酵解是在细胞的( )部位进行的。
A、线粒体基质B、胞液中C、内质网膜上D、细胞核内12、由己糖激酶催化的反应的逆反应所需要的酶是( )。
A、果糖二磷酸酶B、葡萄糖-6-磷酸脂酶C、磷酸果糖激酶D、磷酸化酶13、糖原分解过程中磷酸化酶催化磷酸解的键是( )。
A、a-1,6-糖苷键B、b-1,6-糖苷键C、a-1,4-糖苷键D、b-1,4-糖苷键14、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中最终接受底物脱下的2H的辅助因子是( )。
A、FADB、CoAC、NAD+D、TPP15、糖的有氧氧化的最终产物是( )。
A、CO2+H2O+ATPB、乳酸C、丙酮酸D、乙酰CoA16、需要引物分子参与生物合成反应的有( )。
糖代谢途径知识点总结
![糖代谢途径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c8a089a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cd.png)
糖代谢途径知识点总结1. 糖的来源及转化:糖是生命体中最基本的能量来源之一,它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如淀粉、蔗糖等。
糖在体内主要通过消化吸收、肝脏储存和释放等步骤进行转化,最终经过一系列的代谢反应转化为能量供给细胞使用。
2. 糖原的合成与降解:糖原是一种多聚糖,主要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它是人体内最主要的能量储备物质。
当人体内的血糖浓度过高时,胰岛素的作用下,糖原会在肝脏和肌肉中合成并储存起来,以调节血糖的浓度。
而当体内需要能量时,糖原会被分解成葡萄糖并释放到血液中,供给全身各个组织细胞的能量需求。
3. 糖的磷酸化途径:糖的磷酸化是糖代谢的一个重要步骤,它发生在细胞内质膜上的糖磷酸合成途径中。
主要包括糖激酶的作用,将葡萄糖磷酸化为葡萄糖-6-磷酸等。
糖类的磷酸化是糖类代谢的起始关键环节,它不仅能使葡萄糖转化为更容易受控制的代谢产物,而且还能限制葡萄糖进入细胞的速率,从而保持细胞内的葡萄糖水平。
4. 糖酵解:糖酵解是糖代谢途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将葡萄糖分解产生能量,是维持身体能量平衡的重要手段。
糖酵解共包括三个主要步骤:糖的预处理、三羧酸循环和线粒体内的氧化磷酸化。
在这些过程中,葡萄糖经过一系列酶的作用,分解成乳酸或乙醛和丙酮,释放出大量的ATP,供给细胞在活动中所需的能量。
5. 糖异生:糖异生是指细胞内非糖物质被合成为葡萄糖的过程,主要发生在肝脏和肾脏中。
当体内能量供给不足时,肝脏会通过糖异生途径将蛋白质或脂肪分解产生的丙酮酸、乳酸等合成葡萄糖,以满足全身组织细胞对能量的需求。
糖异生是体内糖代谢中的重要途径,能够保持血糖水平的稳定和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6. 糖类的磷酸化途径:在糖代谢途径中,糖可通过糖激酶酶这一酶的作用受磷酸化。
这一过程不仅是糖代谢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体内维持能量平衡的重要手段,它能有效调控糖的代谢速率和保持细胞内的糖水平。
总结:糖代谢途径是细胞内进行能量代谢的重要途径之一,它通过合成与降解、磷酸化途径、酵解、异生等多个环节,将葡萄糖合理地转化为细胞内的能量源,从而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糖代谢习题选
![糖代谢习题选](https://img.taocdn.com/s3/m/4f833138e87101f69f319503.png)
糖代谢习题选一、选择题(一)A型题1、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的辅酶是:A、TPP;B、CoASH;C、NAD+;D、FMN;E、NADP+。
2、能提供高能磷酸键使ADP生成ATP 的是:A、1,6-二磷酸果糖;B、磷酸二羟丙酮;C、3-磷酸甘油醛;D、磷酸烯醇式丙酮酸;E、3-磷酸甘油酸。
3、不参与糖酵解作用的酶是:A、己糖激酶;B、6-磷酸果糖激酶1;C、丙酮酸激酶;D、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E、醛缩酶。
4、关于糖酵解的正确描述是:A、全过程是可逆的;B、在胞液中进行;C、生成38分子ATP;D、不消耗ATP;E、终产物是CO2和水。
5、成熟红细胞的能源主要来自:A、糖的有氧氧化;B、磷酸戊糖途径;C、糖原合成;D、糖异生;E、糖酵解。
6、缺氧时为机体提供能量的是:A、糖酵解;B、糖的有氧氧化;C、磷酸戊糖途径;D、糖异生途径;E、糖原合成。
7、催化丙酮酸生成乙酰CoA的是:A、丙酮酸激酶;B、丙酮酸羧化酶;C、丙酮酸脱氢酶系;D、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E、乳酸脱氢酶。
8、下列催化氧化脱羧反应的酶是:A、葡萄糖-6-磷酸酶;B、丙酮酸激酶;C、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D、ATP合成酶系;E、丙酮酸羧化酶。
9、琥珀酰CoA转变成琥珀酸时直接生成:A、ATP;B、CTP;C、GTP;D、TTP;E、UTP。
10、三羧酸循环中,催化GTP生成反应的酶是:A、异柠檬酸脱氢酶;B、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C、琥珀酸硫激酶;D、琥珀酸脱氢酶;E、苹果酸脱氢酶。
11、属于三羧酸循环的关键酶是:A、丙酮酸激酶;B、异柠檬酸脱氢酶;C、丙酮酸脱氢酶系;D、琥珀酸脱氢酶;E、苹果酸脱氢酶。
12、三羧酸循环一周,有几次底物水平磷酸化?A、1;B、2;C、3;D、4;E、5。
13、转变为延胡索酸的是:A、丙酮酸;B、6-磷酸葡萄糖;C、1,6-二磷酸果糖;D、琥珀酸;E、草酰乙酸。
14、糖的有氧氧化过程共有:A、4次脱氢和2次脱羧;B、6次脱氢和2次脱羧;C、4次脱氢和3次脱羧;D、6次脱氢和3次脱羧;E、5次脱氢和3次脱羧。
糖代谢客观题带答案
![糖代谢客观题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cf9d881a1c7aa00b52acbd0.png)
糖代谢(客观题带答案)糖代谢一、名词解释1.酵解(glycolysis):一个由10步酶促反应组成的糖分解代谢途径,通过该途径,一分子葡萄糖转换为两分子丙酮酸,同时净生成两分子ATP和两分子NADH。
2.发酵(fermentation):营养分子(例如葡萄糖)产能的厌氧降解,在乙醇发酵中,丙酮酸转化为乙醇和CO2。
在乳酸发酵中,丙酮酸转化为乳酸。
3.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phosphorylation):ADP或某些其它的核苷-5ˊ-二磷酸的磷酸化是通过来自一个非核苷酸底物的磷酰基的转移实现的。
这种磷酸化与电子传递链无关。
4.柠檬酸循环(citric acid cycle):也称之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Krebs 循环(Krebs cycle)。
是用于乙酰CoA中的乙酰基氧化生成CO2的酶促反应的循环系统,该循环的第一步反应是由乙酰CoA和草酰乙酸缩合形成柠檬酸。
5.戊糖磷酸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也称之磷酸己糖支路(hexose monophosphate shunt)。
是一个葡萄糖-6-磷酸经代谢产生NADPH和核糖-5-磷酸的途径。
该途径包括氧化和非氧化两个阶段,在氧化阶段,葡萄糖-6-磷酸转化为核酮糖-5-磷酸和CO2,并生成两分子的NADPH;在非氧化阶段,核酮糖-5-磷酸异构化生成核糖-5-磷酸或转化为酵解中的两个中间代谢物果糖-6-磷酸和甘油醛-3-磷酸。
6.磷酸解(作用)(phosphorolysis):在分子内通过引入一个无机磷酸形成磷酸酯键而使原来键断裂的方式。
7.糖异生作用(gluconeogenesis):由简单的非糖前体转变为糖的过程。
糖异生不是糖酵解的简单逆转。
虽然由丙酮酸开始的糖异生利用了糖酵解中的7步近似平衡反应的逆反应,但还必须利用另外4步酵解中不曾出现的酶促反应绕过酵解中的三个不可逆反应。
糖代谢习题及答案
![糖代谢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9a9f01eff9aef8941e06b1.png)
第七章糖代谢一、选择题( )1、一摩尔葡萄糖经糖的有氧氧化过程可生成的乙酰辅酶aa 1摩尔;b 2摩尔;c 3摩尔;d 4摩尔;e 5摩尔。
( )2、由己糖激酶催化的反应的逆反应所需的酶是a 果糖二磷酸酶;b 葡萄糖—6—磷酸酶;c 磷酸果糖激酶;d 磷酸化酶。
( )3、糖酵解的终产物是a 丙酮酸;b 葡萄糖;c 果糖;d 乳糖;e 乳酸。
( )4、糖酵解的脱氢步骤反应是a 1,6—二磷酸果糖→3—磷酸甘油醛+磷酸二羟丙酮;b 3—磷酸甘油醛→磷酸二羟丙酮;c 3—磷酸甘油醛→1,3—二磷酸甘油酸;d 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e 3—磷酸甘油酸→2—磷酸甘油酸。
( )5、反应:6—磷酸果糖→1,6—二磷酸果糖需要哪些条件?a 果糖二磷酸酶、ATP和二价MG离子;b 果糖二磷酸酶、ADP、无机磷和二价MG离子;c 磷酸果糖激酶、ATP和二价Mg离子;d 磷酸果糖激酶、ADP、无机磷和二价Mg离子;e ATP和二价Mg离子。
( )6、糖酵解过程中催化一摩尔六碳糖裂解为两摩尔三碳糖的反应所需的酶是a 磷酸己糖异构酶;b 磷酸果糖激酶;c 醛缩酶;d磷酸丙糖异构酶;e 烯醇化酶。
( )7、糖酵解过程中NADH+ H+的去路a 使丙酮酸还原成乳酸;b 经α—磷酸甘油穿梭系统进入线粒体氧化;c 经苹果酸穿梭系统进入线粒体氧化;d 2—磷酸甘油酸还原为3—磷酸甘油醛;e 以上都对。
( )8、底物水平磷酸化指aATP水解为ADP和无机磷;b 底物经分子重排后形成高能磷酸键,经磷酸基团转移使ADP磷酸化为ATPc 呼吸链上H传递过程中释放能量使ADP磷酸化形成ATP;d 使底物分子加上一个磷酸根;e 使底物分子水解掉一个ATP。
( )9、缺氧情况下,糖酵解途径生成的NADH+ H+的去路a 进入呼吸链氧化供能;b 丙酮酸还原成乳酸;c 3—磷酸甘油酸还原成3—磷酸甘油醛;d 醛缩酶的辅助因子合成1,6—二磷酸果糖;e 醛缩酶的辅助因子分解成1,6—二磷酸果糖。
复习题-糖代谢
![复习题-糖代谢](https://img.taocdn.com/s3/m/a8278d83a98271fe900ef91c.png)
A.丙酮酸B.葡萄糖C.果糖D.乳糖E.乳酸6.糖的有氧氧化过程最终将糖分解为A.丙酮酸B.乙酰CoAC.CO2和H2OD.乳酸E.柠檬酸7.在饥饿状态下(8~12小时),血糖的主要来源是A.食物中的糖B.肝糖原分解C.肝糖原合成D.肌糖原分解E.糖异生8.底物水平磷酸化指A.ATP水解为ADP和PiB.底物经分子重排后形成高能磷酸键,经磷酸基团转移使ADP磷酸化为ATPC.呼吸链上H+传递过程中释放能量使ADP磷酸化为ATPD.使底物分子加上一个磷酸根E.使底物分子水解掉一个ATP9.合成糖原时,葡萄糖的直接供体是A.1-磷酸葡萄糖B.葡萄糖C.UDPGD.6-磷酸葡萄糖E.6-磷酸果糖10.1摩尔葡萄糖经糖有氧氧化可产生ATP摩尔数是A.10B.12C.18D.24E.30/3211.下列关于NADPH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为脂肪酸合成提供氢原子B.参与生物转化反应C.维持谷胱甘肽的还原状态D.直接经电子传递链氧化供能E.为胆固醇合成提供氢原子12.不能经糖异生合成葡萄糖的物质是A.α-磷酸甘油B.丙酮酸C.乳酸D.乙酰CoAE.生糖氨基酸13.下列各中间产物中,为磷酸戊糖途径所特有的是A.丙酮酸B.3-磷酸甘油醛C.6-磷酸果糖D.6-磷酸葡萄糖酸E.1,6-二磷酸果糖14.三羧酸循环和有关的呼吸链反应中能产生ATP最少的是A.柠檬酸→异柠檬酸B.琥珀酸→延胡索酸C.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D.琥珀酰CoA→延胡索酸E.苹果酸→草酰乙酸15.糖原的1个葡萄糖残基无氧分解时净生成的ATP个数是A.1B.2C.3D.4E.516.在无氧条件下,丙酮酸还原为乳酸的生理意义是A.防止丙酮酸的堆积B.产生的乳酸通过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C.为糖异生提供原料D.生成NAD+以利于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所催化反应的持续进行E.进行乳酸循环17.下列激素中,能使血糖浓度降低的是A.胰高血糖素B.胰岛素C.生长素D.肾上腺素E.甲状腺素18.有关乳酸循环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肌肉产生的乳酸经血液循环至肝后糖异生为糖B.乳酸循环的生理意义是防止和改善乳酸堆积引起的酸中毒C.乳酸循环的形成是一个耗能过程D.乳酸在肝脏形成,在肌肉内糖异生为葡萄糖E.乳酸糖异生为葡萄糖后可补充血糖并在肌肉中糖酵解为乳酸19.下列化合物中,不属于丙酮酸脱氢酶系组成成分的是A.TPPB.硫辛酸C.FMND.FADE.NAD+20.1分子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可生成A.2CO2+2H2O+6ATPB.2CO2+2H2O+8ATPC.2CO2+3H2O+12ATPD.2CO2+4H2O+10ATPE.2CO2+4H2O+12ATP21.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除了产生磷酸核糖以外,还可以提供A.NADPH+H+B.NAD+C.ADPD.CoASHE.ATP22.由葡萄糖合成糖原,每增加1个葡萄糖单位需消耗高能磷酸键的数目是A.1B.2C.3D.4E.523.位于糖酵解、糖异生、磷酸戊糖途径、糖原合成与分解代谢途径交汇点上的化合物是A.6-磷酸葡萄糖B.1-磷酸葡萄糖C.6-磷酸果糖D.1,6-二磷酸果糖E.1-磷酸果糖24.1分子葡萄糖酵解时,净生成ATP的分子数为A.1B.2C.3D.4E.525最终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为CO2和H2O,并产生能量的物质有A.丙酮酸B.生糖氨基酸C.脂肪酸D.β-羟丁酸E.以上都是26.糖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途径都需要A.乳酸脱氢酶B.丙酮酸羧化酶C.6-磷酸果糖激酶-1D.丙酮酸脱氢酶系E.柠檬酸脱氢酶27.饥饿后摄食,其肝细胞主要的糖代谢途径是A.糖异生B.糖酵解C.糖有氧氧化D.糖原分解E.磷酸戊糖途径28.丙酮酸激酶是下列哪个途径的关键酶A.磷酸戊糖途径B.糖异生C.糖的有氧氧化D.糖原合成E.糖无氧氧化29.正常情况下,脑组织获得能量的主要途径是A.糖无氧氧化B.脂肪酸氧化C.糖有氧氧化D.磷酸戊糖途径E.氨基酸氧化分解30.TCA循环中,底物水平磷酸化发生在A.柠檬酸→α-酮戊二酸B.琥珀酰辅酶A→琥珀酸C.琥珀酸→延胡索酸D.延胡索酸→苹果酸E.苹果酸→草酰乙酸31.糖异生的主要生理意义在于A.防止酸中毒B.将乳酸等物质转变为糖原C.更新肝糖原D.维持饥饿情况下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E.保证机体在缺氧时获得能量32.关于糖原合成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1-磷酸葡萄糖可直接用于合成糖原B.UDPG是葡萄糖直接供体C.糖原分支形成依赖分支酶D.糖原合酶催化的反应是不可逆的E.糖原合酶不能催化2个游离葡萄糖以α-1,4-糖苷键相连33.催化丙酮酸生成草酰乙酸的酶是A.乳酸脱氢酶B.醛缩酶C.丙酮酸羧化酶D.丙酮酸激酶E.丙酮酸脱氢酶系34.调节人体血糖浓度最重要的器官是A.心B.肝C.脾D.肺E.肾A2型题35.王某,清晨空腹跑步时发生头晕、恶心、乏力、面色苍白、心悸、出冷汗,喝了糖水后症状有时改善,该患者可能发生了A.低血糖B.高血糖C.乳酸中毒D.冠心病发作E.中风36.某遗传病患者,进食蚕豆或伯胺喹等氧化型药物后,易发生溶血性黄疸,又称为蚕豆病,以下描述正确的是A.红细胞中谷胱甘肽增加B.红细胞中磷酸戊糖途径受阻C.蚕豆使红细胞破坏D.红细胞中NADPH增加E.伯胺喹使红细胞破坏37.某肺心病患者最近日感疲倦乏困,血乳酸增加,血浆pH值下降,引起这一改变的原因是A.糖的有氧氧化途径增强B.磷酸戊糖途径增强C.糖无氧氧化增强D.糖异生增强E.糖原合成增强A3/A4型题(38~40题共用题干)患者男,57岁,14年前出现明显口干、多饮、多尿,体重下降.最近浑身乏力,视力模糊,脚趾溃烂不愈数日入院.查空腹血糖浓度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5.77.8mmol/l。
糖类分解代谢的有氧氧化的阶段
![糖类分解代谢的有氧氧化的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9e26ce7a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0e.png)
糖类分解代谢的有氧氧化的阶段糖类分解代谢是指将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糖类)分解为能量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两个主要的阶段:有氧氧化和无氧发酵。
在本文中,我将重点讨论糖类分解代谢的有氧氧化阶段。
1. 糖类分解代谢的第一步是糖类的消化吸收。
当我们摄入食物中的糖类时,例如葡萄糖或果糖,它们首先在消化系统中被分解成单糖分子。
这些单糖分子被吸收到血液中,进入细胞内。
2. 在细胞内,糖类分解代谢的有氧氧化阶段开始。
这个阶段发生在细胞内的线粒体中,这是细胞内的能量生产中心。
有氧氧化是指在氧气存在的情况下,将糖类分子完全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3. 有氧氧化的第一步是糖酵解。
在这一步中,葡萄糖分子被分解为两个较小的分子,称为丙酮酸和丁二酸。
这个过程产生了少量的ATP(三磷酸腺苷),这是细胞内的能量分子。
4. 接下来,丙酮酸和丁二酸进入线粒体的某些反应中,被进一步分解为乙酰辅酶A。
这个过程称为丙酮酸循环和丁二酸循环。
在这些循环中,乙酰辅酶A进一步被氧化,产生更多的ATP分子和一些还原剂NADH和FADH2。
5. 最后,乙酰辅酶A进入线粒体的呼吸链。
在呼吸链中,乙酰辅酶A中的氢原子被转移到氧分子上,生成水。
这个过程被称为氧化磷酸化,因为它产生了大量的ATP。
同时,通过呼吸链过程,还原剂NADH和FADH2被氧化为NAD+和FAD,以便再次用于糖类分解代谢。
总结起来,糖类分解代谢的有氧氧化阶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将食物中的糖类分子逐步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在这个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这个过程涉及到多个反应和酶的参与,通过产生ATP和还原剂NADH和FADH2来提供细胞所需的能量。
上述解释的字数不足500字,以下是补充的内容:糖类分解代谢的有氧氧化阶段是细胞内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
通过将糖类分子完全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有氧氧化过程产生了大量的ATP,这是细胞所需的能量分子。
此外,还原剂NADH和FADH2在有氧氧化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们在呼吸链中被氧化为NAD+和FAD,以便再次参与糖类分解代谢。
糖类的代谢产物
![糖类的代谢产物](https://img.taocdn.com/s3/m/1a6bad69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c6.png)
糖类的代谢产物糖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营养素之一,主要存在于谷物、水果、糖果等食物中。
它们在人体中被消化吸收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代谢过程,最终转化为能量和其他重要的生物分子。
本文将深入探讨糖类的代谢产物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首先,我们要了解糖类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
糖类进入人体后,首先被消化成单糖,如葡萄糖。
葡萄糖随后被吸收进入血液,成为血糖。
血糖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进入细胞进行氧化分解,产生能量和一系列代谢产物。
这些代谢产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碳、水和能量等。
二氧化碳是糖类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废气之一。
它通过呼吸排出体外,参与人体内的气体交换过程。
水则是糖类代谢的另一个重要产物,它参与人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如细胞代谢、营养物质的运输等。
而能量则是糖类代谢的最终目的,它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包括运动、思考、消化等。
除了二氧化碳、水和能量外,糖类代谢还产生一些其他的生物分子。
例如,葡萄糖在代谢过程中可以转化为甘油三酯,进而合成脂肪。
这个过程被称为糖异生作用。
过多的脂肪在体内积累可能导致肥胖等健康问题。
此外,糖类代谢还可以产生氨基酸,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对人体内的蛋白质更新、修复等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了解了糖类代谢产物的种类和作用后,我们再来谈谈它们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适量的糖类摄入可以满足人体对能量的需求,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然而,过量摄入糖类可能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
首先,过多的糖分可能导致血糖升高,长期高血糖可能引发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
其次,糖异生作用产生的过多脂肪可能导致肥胖、心血管疾病等。
此外,糖类代谢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过多,可能加重呼吸系统的负担,影响人体健康。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合理摄入糖类食物,避免过量摄入。
同时,保持适度的运动,促进糖类代谢的正常进行。
此外,对于已经存在代谢性疾病的人群,应根据医生建议进行饮食调整和治疗,以维护身体健康。
总之,糖类的代谢产物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作用。
糖类的分解代谢习题
![糖类的分解代谢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b49ff9d7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94.png)
糖类的分解代谢习题一、填空题1、糖类是指除了以外,其他单糖都具有旋光异构体。
2、直链的单糖在分子内也能够发生反应形成环状结构。
葡萄糖环化主要形成六元环的糖,果糖、核糖和脱氧核糖主要形成五元环的糖。
3、在直链淀粉中,单糖间靠键连接,支链淀粉中,分支处单糖间靠键连接,纤维素分子中,单糖间靠键连接。
4、糖原的降解从端开始,糖原降解的主要产物是5、糖酵解在中进行。
催化三步不可逆反应的酶是、和其中为糖酵解过程的主要调节酶,它受到和的抑制,受和的激活。
6、1分子葡萄糖通过糖酵解途径净产生分子ATP。
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为了维持细胞液的再生,丙酮酸可被发酵产生或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可进入线粒体在催化下氧化脱羧称为乙酰CoA。
7、真核细胞的TCA循环在中进行,催化异柠檬酸生成α-酮戊二酸,此酶的活性受和激活,受和抑制。
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与系类似,但不受的调节。
TCA循环中催化底物水平磷酸化的酶是,酶是TCA循环中唯一的一个存在于线粒体内膜的酶。
8、PPP发生在,其限速酶是,此酶受竞争性抑制。
PPP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产生和二、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1、不属于还原性糖的二糖是(A)麦芽糖(B)乳糖(C)蔗糖(D)异麦芽糖2、在TCA循环中,下列()发生了底物水平磷酸化。
(A)柠檬酸→α-酮戊二酸(B)琥珀酰CoA→琥珀酸(C)琥珀酸→延胡索酸(D)延胡索酸→苹果酸3、在Cori循环中,由肝细胞制造并回到肌肉细胞的产物是()(A)乙酰CoA(B)葡萄糖(C)乳酸(D)Ala4、以下可降低TCA循环氧化乙酰CoA的因素是(A)低的ATP/ADP比值(B)由于电子传递链对NADH的快速氧化而导致低NADH(C)低的NAD+/NADH的比值(D)高浓度的AMP5、在长时间饥饿状态下,仍然以葡萄糖作为主要能源的细胞是(A)肌肉(B)红细胞(C)肝(D)肾6、参与丙酮酸转变成乙酰CoA的辅助因子包括(A)NAD+、生物素和TPP(B)TPP、硫辛酸、FAD和NAD+(C)磷酸吡哆醛、FAD和硫辛酸(D)生物素、FAD和TPP7、将4分子的乙酰CoA氧化成CO2,最少需要的草酰乙酸的分子数是(A)1(B)2(C)4(D)88、不能直接通过线粒体内膜的物质是(A)丙酮酸(B)苹果酸(C)柠檬酸(D)草酰乙酸9、为了维持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处于活性状态,以下必须满足的条件是(A)存在高水平的NADH,酶处于磷酸化状态(B)存在高水平的NADH,酶处于去磷酸化状态(C)存在高水平的AMP,酶处于磷酸化状态(D)存在高水平的AMP,酶处于去磷酸化状态10、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影响属于()(A)反馈抑制(B)非竞争性抑制(C)竞争性抑制(D)底物抑制三、判断题3、三羧酸循环体系的所有的酶都存在于线粒体基质中。
生化糖代谢练习题
![生化糖代谢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8108153231126edb6f1a1005.png)
08生化糖代谢练习题(样例)一、选择题1、糖类的生理功能有:A、提供能量B、蛋白聚糖和糖蛋白的组成成份C、构成细胞膜组成成分D、血型物质即含有糖分子E、以上都对3、一摩尔葡萄糖经糖的有氧氧化过程可生成的乙酰CoA:A、1摩尔B、2摩尔C、3摩尔D、4摩尔E、5摩尔5.糖酵解过程的终产物是:A、丙酮酸B、葡萄糖C、果糖D、乳糖E、乳酸10、底物水平磷酸化指:A、ATP水解为ADP和PiB、底物经分子重排后形成高能磷酸键,经磷酸基团转移使ATP磷酸化为ATP分子C、呼吸链上H+传递过程中释放能量使ADP磷酸化为ATP分子D、使底物分子加上一个磷酸根E、使底物分子水解掉一个ATP分子14、正常情况下,肝获得能量的主要途径:A、葡萄糖进行糖酵解氧化B、脂酸氧化C、葡萄糖的有氧氧化D、磷酸戊糖途径氧化葡萄糖E、以上都是21.三羧酸循环的第一步反应产物是:A、柠檬酸B、草酰乙酸C、乙酰CoAD、CO2E、NADH+H+22.糖的有氧氧化的最终产物是:A、CO2+H20+ATPB、乳酸C、丙酮酸D、乙酰CoAE、柠檬酸23.最终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为C02和H20并产生能量的物质有:A、丙酮酸B、生糖氨基酸C、脂肪酸C、β-羟丁酸E、以上都是24、最终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为C02和H20并产生能量的物质有:A、乳酸B、α-磷酸甘油C、生糖氨基酸D、乙酰乙酰CoAE、以上都是27、一摩尔葡萄糖经糖有氧氧化可产生ATP摩尔数:A、12B、24C、36D、38E、36︿3829、从糖原开始一摩尔葡萄糖经糖的有氧氧化可产生ATP摩尔数为:A、12B、13C、37D、39E、37︿3936、肌糖原不能直接补充血糖的原因是:A、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B、缺乏磷酸化酶C、缺乏脱支酶D、缺乏己糖激酶E、含肌糖原高肝糖原低38、不能经糖异生合成葡萄糖的物质是:A、α-磷酸甘油B、丙酮酸C、乳酸D、乙酰CoAE、生糖氨基酸42、动物饥饿后摄食,其肝细胞主要糖代谢途径:A、糖异生B、糖酵解C、糖有氧氧化D、糖原分解E、磷酸戊糖途径43、有关乳酸循环的描述,何者是不正确的?A、肌肉产生的乳酸经血液循环至肝后糖异生为糖B、乳酸循环的生理意义是避免乳酸损失和因乳酸过多引起的酸中毒C、乳酸循环的形成是一个耗能过程D、乳酸在肝脏形成,在肌肉内糖异生为葡萄糖E、乳酸糖异生为葡萄糖后可补充血糖并在肌肉中糖酵解为乳酸47、下列各中间产物中,哪一个是磷酸戊糖途径所特有的?A、丙酮酸B、3-磷酸甘油醛C、6-磷酸果糖D、6-磷酸葡萄糖酸E、1,6-二磷酸果糖50、降低血糖的激素:A、胰高血糖素B、肾上腺素C、甲状腺素D、胰岛素E、肾上腺皮质激素51、并非胰岛素的作用是:A、促进肌肉、脂肪组织的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B、促进肝糖异生作用C、增强磷酸二酯酶活性,降低cAMP水平,抑制糖原分解D、激活丙酮酸脱氢酶磷酸酶活性.激活丙酮酸脱氢酶,促进丙酮酸分解为乙酰CoAE、抑制脂肪酶活性,降低脂肪动员58、不能升高血糖的激素有:A、胰岛素B、胰高血糖素C、肾上腺素D、糖皮质激素E、甲状腺素80、有氧氧化时,每摩尔葡萄糖在三羧酸循环中产生多少ATPA、2摩尔B、6摩尔C、18摩尔C、24摩尔D、36摩尔二、填空题1、在肠内吸收速率最快的单糖是________。
糖代谢(附答案)
![糖代谢(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e26e3f81c758f5f71f6709.png)
第6章糖代谢一、选择题A型题1.下列物质中,哪种是人体不能消化的A.果糖B.蔗糖C.乳糖D.纤维素E.淀粉2.进食后被吸收入血的单糖,最主要的去路是A.在组织器官中氧化供能B.在肝脏、肌肉等组织中合成糖原C.在体内转变为脂肪D.在体内转变为部分氨基酸E.经肾随尿排出3.糖酵解中,第一个产能反应是A.葡萄糖→G-6-P B.G-6-P→F-6-P C.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D.3-磷酸甘油醛→1,3-二磷酸甘油酸E.3-磷酸甘油酸→2-磷酸甘油酸4.下列哪个代谢物之间的反应能提供高能磷酸键使ADP生成ATPA.3-磷酸甘油醛→6-磷酸果糖B.1,3-二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C.3-磷酸甘油酸→6-磷酸葡萄糖D.1-磷酸葡萄糖→磷酸烯醇式丙酮酸E.1,6-双磷酸果糖→1,3-二磷酸甘油酸5.下列哪个酶直接参与底物水平磷酸化A.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B.α-酮戊二酸脱氢酶C.琥珀酸脱氢酶D.丙酮酸激酶E.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6.1分子葡萄糖酵解时可净生成几分子ATPA.1 B.2 C.3 D.4 E.57.糖酵解时丙酮酸不会堆积的原因是A.NADH/NAD+比例太低B.LDH对丙酮酸的Km值很高C.乳酸脱氢酶活性很强D.丙酮酸可氧化脱羧成乙酰CoAE.丙酮酸作为3-磷酸甘油醛脱氢反应中生成的NADH的受氢体8.在无氧条件下,丙酮酸还原为乳酸的生理意义是A.防止丙酮酸的堆积B.产生的乳酸通过TCA循环彻底氧化C.为糖异生提供原料D.可产生较多的ATP E.生成NAD+以利于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所催化的反应持续进行9.有关丙酮酸激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1,6-双磷酸果糖是该酶的别构激活剂B.丙氨酸也是该酶的别构激活剂C.蛋白激酶A可使此酶磷酸化而失活D.蛋白激酶C可使此酶磷酸化而失活E.胰高血糖素可抑制该酶的活性10.与糖酵解无关的酶是A.己糖激酶B.烯醇化酶C.醛缩酶D.丙酮酸激酶E.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11.有关糖有氧氧化的叙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糖有氧氧化的产物是CO2及H2O B.糖有氧氧化可抑制糖酵解C.糖有氧氧化是细胞获取能量的主要方式D.三羧酸循环是在糖有氧氧化时三大营养素相互转变的途径E.1分子葡萄糖氧化成CO2及H2O时可生成32分子A TP12.下列哪种物质缺乏可引起血液丙酮酸含量升高A.硫胺素B.叶酸C.吡哆醛D.维生素B12E.NADP+13.关于丙酮酸氧化脱羧反应的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A.在脱氢的同时伴有脱羧,并生成乙酰CoA B.该反应由丙酮酸脱氢酶系催化,是不可逆的C.该酶系的辅因子有:TPP、硫辛酸、HSCoA、FAD、NAD+D.ATP 可激活此反应,加速丙酮酸氧化脱羧E.生成的乙酰CoA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14.1分子乙酰CoA经三羧酸循环氧化后的产物是A.草酰乙酸B.草酰乙酸和CO2C.革酰乙酸+CO2+H2OD.CO2+H2O E.2CO2+4分子还原当量+GTP15.关于三羧酸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是三大营养素分解的共同途径B.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后只能被氧化C.生糖氨基酸可通过三羧酸循环的反应转变成葡萄糖D.乙酰CoA经三羧酸循环氧化时,可提供4分子还原当量E.三羧酸循环可为其他代谢提供小分子原料16.有关草酰乙酸的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A.草酰乙酸参与脂酸的合成B.草酰乙酸是三羧酸循环的重要中间产物C.在糖异生过程中,草酰乙酸是在线粒体内产生的D.草酰乙酸可自由通过线粒体膜,完成还原当量的转移E.在体内有一部分草酰乙酸可在线粒体内转变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17.1分子葡萄糖经磷酸戊糖途径代谢时可生成A.2分子CO2B.1分子NADH+H+C.1分子NDPH+H+D.2分子NADH+H+E.2分子NADPH+H+18.下列哪条途径与核酸合成密切相关A.糖酵解B.糖异生C.磷酸戊糖途径D.三羧酸循环E.糖原合成19.合成糖原时,葡萄糖基的直接供体是A.G-6-P B.G-1-P C.UDPG D.CDPG E.GDPG20.糖原的1个葡萄糖基经糖酵解可净生成几个ATPA.1 B.2 C.3 D.4 E.521.关于糖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进食后2小时内,肝糖原增加B.饥饿10小时,肌糖原是血糖的主要来源C.饥饿10小时,肝糖原是血糖的主要来源D.进食后,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糖原合成E.饥饿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22.肌糖原分解不能直接补充血糖的原因是A.肌糖原分解的产物是乳酸B.肌肉组织是储存糖原的器官C.肌肉组织缺乏葡萄糖激酶D.肌肉组织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E.肌肉组织缺乏磷酸化酶23.Cori循环是指A.肌肉内葡萄糖酵解成乳酸,有氧时乳酸重新合成糖原B.肌肉从丙酮酸生成丙氨酸,肝内丙氨酸重新变成丙酮酸C.肌内蛋白质降解生成丙氨酸,经血液循环至肝内异生为糖原D.肌内葡萄糖酵解成乳酸,经血液循环至肝内异生为葡萄糖供外周组织利用E.肌内蛋白质降解生成氨基酸,经转氨酶与腺苷酸脱氨酶偶联脱氨基的循环24.2分子乳酸异生为葡萄糖需消耗几个高能磷酸键A.2 B.3 C.4 D.5 E.625.在正常静息状态下,大部分血糖被下列哪种器官用作能源物质A.脑B.肝C.肾D.骨骼肌E.脂肪组织26.下列哪个代谢过程不能补充血糖A.肝糖原分解B.肌糖原分解C.糖异生作用D.食物糖类的消化吸收E.肾小球的重吸收作用27.下列哪项不是血糖的来源A.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B.食物中糖类经消化吸收人血C.甘油经糖异生转变成葡萄糖D.脂肪酸异生成葡萄糖E.苹果酸异生成葡萄糖28.丙酮酸不参与下列哪种代谢过程A.转变为丙氨酸B.异生成葡萄糖C.进入线粒体氧化供能D.还原成乳酸E.经异构酶催化生成丙酮29.下列哪种糖代谢途径既不生成ATP或UTP,也不消耗ATP或UTPA.糖酵解B.糖有氧氧化C.糖异生D.糖原合成E.糖原分解30.在下列酶促反应中,与CO2无关的反应是A.柠檬酸合酶反应B.丙酮酸羧化酶反应C.异柠檬酸脱氢酶反应D.α-酮戊二酸脱氢酶反应E.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反应31.饥饿24小时后,血糖浓度的维持主要靠A.肝中的糖异生作用B.肾中的糖异生作用C.肌糖原分解D.脂肪动员E.肝糖原分解32.下列哪种激素使血糖浓度降低A.糖皮质激素B.胰高血糖素C.肾上腺素D.生长素E.胰岛素33.关于糖酵解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A.终产物是CO2和H2O B.反应过程中均不消耗ATP C.通过氧化磷酸化作用生成ATP D.酵解中催化各反应的酶均存在于胞液中E.所有的反应都是可逆的34.糖无氧酵解中,第二步产能反应是A.葡萄糖→G-6-P B.F-6-P→F-1,6-P C.3-磷酸甘油醛→l,3-二磷酸甘油酸D.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E.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35.参与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维生素有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PP、维生素B12B.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泛酸C.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PP、硫辛酸、泛酸D.维生素B1、维生素B2、生物素、维生素PP、维生素EE.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PP、硫辛酸、生物素36.1分子乙酰CoA通过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可生成A.2CO2+2H2O+36ATP B.2CO2+2H2O+38A TP C.2CO2+3H2O+10ATPD.2CO2+4H2O+10ATP E.2CO2+4H2O+2ATP37.糖原合成时,加到糖原引物非还原末端上的是哪种形式的葡萄糖A.二磷酸尿苷葡萄糖B.6-磷酸葡萄糖C.1-磷酸葡萄糖D.二磷酸胞苷葡萄糖E.游离葡萄糖分子38.下列哪一物质不是糖异生的原料A.甘油B.丙酮酸C.乳酸D.生糖氨基酸E.乙酰辅酶A 39.正常情况下脑组织主要靠下列哪种物质直接分解供能A.甘油B.脂肪酸C.酮体D.氨基酸E.血糖40.α-磷酸甘油、乳酸和丙氨酸经糖异生作用转变为糖的枢纽物质为A.磷酸二羟丙酮B.3-磷酸甘油醛C.丙酮酸D.丙酮E.3-磷酸甘油酸41.1摩尔葡萄糖经有氧氧化净生成多少摩尔ATPA.2 B.3 C.13 D.20 E.30或3242.三羧酸循环一周仅消耗1分子A.乙酰CoA B.草酰乙酸C.丙酮酸D.丙酮E.磷酸二羟丙酮43.三羧酸循环中草酰乙酸最主要的来源是A.丙酮酸氧化脱羧B.丙酮酸羧化C.天门冬氨酸脱氨基而来D.AST催化产物E.苹果酸酶催化产物44.1分子葡萄糖经有氧氧化时共有几次底物水平磷酸化A.1 B.2 C.3 D.4 E.645.有关成熟红细胞代谢特点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成熟红细胞无线粒体,因此进入红细胞的葡萄糖靠糖酵解供能B.红细胞内经糖酵解产生的ATP主要用来维持红细胞膜的钠泵功能C.红细胞内的糖酵解主要通过2,3-BPG支路生成乳酸D.人红细胞内有很多的谷胱甘肽,它是主要的抗氧化剂E.红细胞内经常有少量MHb产生,但可以在脱氢酶催化下使其还原46.成熟红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是A.游离氨基酸B.血浆葡萄糖C.游离脂肪酸D.糖原E.酮体47.红细胞中还原型谷胱甘肽不足,易引起溶血,原因是缺乏A.葡萄糖-6-磷酸酶B.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C.葡萄糖激酶D.磷酸果糖激酶E.己糖激酶48.红细胞中GSSG转变为GSH时主要的供氢体是A.FADH2B.FMNH2C.NADH+H+ D.NADPH+H+E.H2O249.红细胞内抗氧化的物质主要是A.NADH B.CoQH2C.GSH D.FADH2E.FMNH250.对成熟红细胞来说,下列哪项说法是正确的A.具有分裂增殖的能力B.存在RNA和核糖体C.具有催化磷酸戊糖途径的全部酶系D.能合成蛋白质及核酸E.除存在于血液中外,还大量见于造血器官B型题A.羧化反应B.转氨基反应C.维生素B2D.维生素PP E.生物素1.NAD+含有哪种维生素2.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内不含有的维生素是3.催化羧化反应的酶含有哪种维生素4.琥珀酸脱氢酶的辅酶含有哪种维生素5.草酰乙酸主要来源于糖分解代谢产物丙酮酸的什么反应A.磷酸戊糖途径体系B.线粒体氧化体系C.过氧化物氧化体系D.微粒体氧化体系E.糖酵解体系6.完全不需要氧的体系是7.给机体提供合成核酸原料的体系是8.何体系产物参与保护红细胞膜9.何体系是体内产生A TP的主要方式10.何体系不为机体供能,而与羟化反应有关A.葡萄糖激酶B.异柠檬酸脱氢酶C.琥珀酸脱氢酶D.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E.乳酸脱氢酶11.可用于临床酶学诊断心肌梗死的酶是12.葡萄糖有氧氧化的限速酶是13.可被丙二酸、草酰乙酸和苹果酸等物质抑制的酶是14.激酶所催化的反应消耗GTP的是15.决定肝摄取葡萄糖速率的酶是A.甘油B.乳酸C.氨基酸D.肝糖原E.肌糖原16.不能直接分解补充血糖的糖原是17.饥饿8~12小时,血糖主要来源于18.饥饿1~3天,血糖主要来源于19.饥饿1~3天,糖异生的主要原料是20.参与维持血糖浓度相对恒定的糖原主要是A.3-磷酸甘油醛B.5-磷酸核糖C.二磷酸尿苷葡萄糖D.琥珀酰CoA E.α-酮戊二酸21.含有高能硫酯键的化合物是22.只有在糖原合成过程中出现的物质是23.只有在磷酸戊糖途径中生成的物质是24.可转变为谷氨酸的物质是25.可作为血红素合成原料的物质是附:近年研考及执考试题A型题1.糖酵解所指的反应过程是(2013研考)A.葡萄糖转变成磷酸二羟丙酮B.葡萄糖转变成乙酰CoAC.葡萄糖转变成乳酸D.葡萄糖转变成丙酮酸2.成熟红细胞中能量主要来源于(1999研考)A.糖有氧氧化B.糖酵解C.糖异生作用D.脂酸氧化E.氨基酸分解代谢3.指出下列结构式的生化名称:HOOC-CH2-CH2-CO-COOH(1995研考)A.草酰乙酸B.柠檬酸C.谷氨酸D.α-酮戊二酸E.苹果酸4.三羧酸循环主要是在亚细胞器的那个部位进行的?(1997研考)A.细胞核B.胞液C.微粒体D.线粒体E.高尔基体5.三羧酸循环中的不可逆反应是(2007研考)A.草酰乙酸→柠檬酸B.琥珀酰CoA→琥珀酸C.琥珀酸→延胡索酸D.延胡索酸→苹果酸6.下列化合物中,不能直接由草酰乙酸转变生成的是(2011、2009A研考)A.柠檬酸B.苹果酸C.天冬氨酸D.乙酰乙酸7.1分子丙酮酸被彻底氧化生成CO2和H2O,同时可生成ATP的克分子数是(2000研考)A.12.5 B.13 C.14 D.15 E.168.在三羧酸循环和有关的呼吸链中,生成A TP最多的阶段是(1990研考)A.柠檬酸→异柠檬酸B.异柠檬酸→a-酮戊二酸C.a-酮戊二酸→琥珀酸D.延胡索酸→苹果酸E.苹果酸→草酰乙酸9.血糖降低时脑仍能摄取葡萄糖而肝不能是因为(2005、1999研考)A.脑细胞膜葡萄糖载体易于将葡萄糖转运入细胞B.脑己糖激酶的Km值低C.肝葡萄糖激酶的Km值低D.葡萄糖激酶具有特异性E.血脑屏障在血糖低时不起作用10.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不包括的辅助因子是(2005 、1996研考)A.FAD B.NAD+C.硫辛酸D.辅酶A E.生物素11.下列参加糖代谢的酶中,那种酶催化的反应是可逆的(2003研考)A.糖原磷酸化酶B.己糖激酶C.果糖双磷酸酶D.丙酮酸激酶E.磷酸甘油酸激酶12.指出何者是糖酵解过程中可被别构调节的限速酶?(1994研考)A.磷酸己糖异构酶B.6-磷酸果糖激酶-1 C.醛缩酶D.己糖激酶E.乳酸脱氢酶13.6-磷酸果糖激酶-1的变构激活剂是(1996研考)A.1,6双磷酸果糖B.2,6双磷酸果糖C.ATP D.GTP E.柠檬酸14.6-磷酸果糖激酶-1的变构抑制剂是(2001研考)A.6-磷酸果糖B.1,6-磷酸果糖C.柠檬酸D.乙酰辅酶A E.AMP 15.属于肝己糖激酶的同工酶类型是(2012研考)A.Ⅰ型B.Ⅱ型C.Ⅲ型D.Ⅳ型16.糖有氧氧化抑制糖酵解时的作用称为(2010研考)A.别构效应B.巴斯德效应C.表面效应D.邻近效应17.在三羧酸循环中,经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的高能化合物是(2002研考)A.ATP B.GTP C.UTP D.CTP E.TTP18.下列物质中,能够在底物水平上生成GTP的是(2013研考)A.乙酰CoA B.琥珀酰CoA C.脂肪酰CoA D.丙二酸单酰CoA19.在成熟红细胞中只保存两条对其生存和功能发挥重要作用的代谢途径,其一是糖酵解,其二是(1998研考)A.DNA的合成B.RNA的合成C.蛋白质的合成D.三羧酸循环E.磷酸戊糖途径20.下列选项中,可以转变为糖的化合物是(2011研考)A.硬脂酸B.油酸C.β-羟丁酸D.α-磷酸甘油21.下列不参与糖异生作用的酶是(2004研考)A.丙酮酸羧化酶B.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C.果糖双磷酸酶-1D.葡萄糖-6-磷酸酶E.6-磷酸果糖激酶-122.下列酶中,与丙酮酸生成糖无关的是(2008研考)A.丙酮酸激酶B.丙酮酸羧化酶C.果糖双磷酸酶-1 D.葡萄糖-6-磷酸酶23.不易逆行的糖酵解反应是(1989研考)A.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反应B.丙酮酸激酶反应C.醛缩酶反应D.磷酸甘油酸激酶反应E、以上都不是24.饥饿可以使肝内那种代谢途径增强(1998研考)A.脂肪酸合成B.糖原合成C.糖酵解D.糖异生E.磷酸戊糖途径25.当肝细胞内A TP供应充足时,下列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1999研考)A.丙酮酸激酶被抑制B.6-磷酸果糖激酶-1被抑制C.异柠檬酸脱氢酶被抑制D.果糖双磷酸酶被抑制E.进入三羧酸循环的乙酰辅酶A减少26.乙酰辅酶A是哪个酶的变构激活剂(1997研考)A.糖原磷酸化酶B.丙酮酸羧化酶C.磷酸果糖激酶D.柠檬酸合成酶E.异柠檬酸脱氢酶27.在糖酵解和糖异生中均起作用的酶是(2007研考)A.丙酮酸羧化酶B.磷酸甘油酸激酶C.果糖二磷酸酶D.丙酮酸激酶28.位于糖酵解、糖异生、磷酸戊糖途径、糖原合成及糖原分解代谢途径交汇点上的化合物是(1992研考、2012执考)A.1-磷酸葡萄糖B.6-磷酸葡萄糖C.1,6-双磷酸果糖D.3-磷酸甘油醛E.6-磷酸果糖29.在酵解过程中催化产生NADH和消耗无机磷酸的反应是(2003执考)A.乳酸脱氢酶B.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C.醛缩酶D.丙酮酸激酶E.烯醇化酶30.下列关于己糖激酶的叙述,正确的是(2003执考)A.己糖激酶又称葡萄糖激酶B.它催化的反应基本上是可逆地C.使葡萄糖活化以便参加反应D.催化反应生成6-磷酸果糖E.是糖酵解的唯一的关键酶31.下列属于糖酵解关键酶的是(2006执考)A.6-磷酸葡萄糖酶B.丙酮酸激酶C.柠檬酸合酶D.苹果酸脱氢酶E.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32.糖酵解的关键酶酶是(2007执考)A.丙酮酸羧化酶B.己糖激酶C.果糖二磷酸酶D.葡萄糖-6-磷酸酶E.磷酸化酶33.糖酵解的关键酶是(2002执考)A.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B.丙酮酸脱氢酶C.磷酸果糖激酶-1D.磷酸甘油酸激酶E.乳酸脱氢酶34.不参与三羧酸循环的化合物是(2001执考)A.柠檬酸B.草酰乙酸C.丙二酸D.α-酮戊二酸E.琥珀酸35.关于三羧酸循环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2001执考)A.循环一周生成4对NADH B.循环一周可生成2A TP C.循环一周生成2分子CO2D.循环过程中消耗氧分子E.乙酰CoA经三羧酸循环转变成草酰乙酸36.参与三羧酸循环的酶的正确叙述是(2004执考)A.主要位于线粒体外膜B.Ca+可抑制其活性C.当NADH/NAD+比值增高时活性较高D.氧化磷酸化的速率可调节其活性E.在血糖较低时活性较低37.进行底物水平磷酸化的反应是(2004执考)A.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B.6-磷酸果糖→1.6-二磷酸果糖C.3-磷酸甘油醛→1.3-二磷酸甘油酸D.琥珀酰CoA→琥珀酸E.丙酮酸→乙酰CoA38.食用新鲜蚕豆发生溶血性黄疸,患者缺陷的酶是(2001执考)A.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B.异柠檬酸脱氢酶C.琥珀酸脱氢酶D.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E.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39.禁食24小时后,体内葡萄糖来自体内蛋白质的糖异生,每日约消耗蛋白(2005执考)A.80g B.75g C.70g D.65g E.60g40.有关乳酸循环的描述,错误的是(2000执考)A.可防止乳酸在体内堆积B.最终从尿中排出乳酸C.使能源物质避免损失D.可防止酸中毒E.使肌肉中的乳酸进入肝脏异生成葡萄糖41.乳酸循环所需的NADH主要来自(2004执考)A.三羧酸循环过程中产生的NADH B.脂酸β-氧化过程中产生的NADHC.糖酵解过程中3-磷酸甘油醛脱氢产生的NADH D.磷酸戊糖途径产生的NADPH经转氢产生的NADH E.谷氨酸脱氢产生的NADH42.低血糖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是由于释放大量(2005执考)A.肾上腺素B.糖皮质激素C.胰高血糖素D.血管加压素E.生长激素43.下列关于2.3-BPG的叙述,错误的是(2000研考)A.其在红细胞内含量高B.是由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生成的C.2.3-BPG经水解,脱去磷酸后生成3-磷酸甘油酸D.2.3-二磷酸甘油酸是一种高能化合物E.它能降低Hb对氧的亲和力44.胰高血糖素调节糖代谢的主要靶器官和靶组织是(2014研考)A.骨骼肌B.肝脏C.肾脏D.脑组织45.调节三羧酸循环的关键酶是(2014研考)A.异柠檬酸脱氢酶B.丙酮酸脱氢酶C.苹果酸脱氢酶D.顺鸟头酸梅46.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中不包括的物质是(2014研考)A.辅酶A B.FAD C.NAD D.生物素47.糖酵解的生理意义是(2018年研考)A.提供葡萄糖进入血液B.为糖异生提供原料C.加快葡萄糖氧化速率D.缺氧时快速提供能量48.下列酶中属于糖原合成关键酶的是(2017年研考)A.UDPG焦磷酸化酶B.分支酶C.糖原合酶D.糖原磷酸化酶49.能够调节血红蛋白运氧功能的物质是(2017年研考)A.三羧酸循环产物B.2,3-二磷酸甘油酸旁路产物C.磷酸戊糖途径产物D.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催化产物50.胰高血糖素调节糖代谢的主要靶器官或靶组织是(2014年研考)A.肝脏B.肾脏C.骨骼肌D.脑组织51.调节三羧酸循环的关键酶是(2018年研考)A.丙酮酸脱氢酶B.苹果酸脱氢酶C.顺乌头酸酶D.异柠檬酸脱氢酶52.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中不包括的物质是(2014年研考)A.FADB.NAD+C.生物素D.辅酶A53.糖代谢中“巴斯德效应”的结果是(2016年研考)A.乳酸生成增加B.三羧酸循环减慢C.糖原生成增加D.糖酵解受到抑制54.胰高血糖素促进糖异生的机制是(2016年研考)A.抑制6-磷酸果糖激酶-2的活性B.激活6-磷酸果糖激酶-1C.激活丙酮酸激酶D.抑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的合成55.体内提供NADPH的主要代谢途径是(2015年研考)A.糖酵解途径B.磷酸戊糖途径C.糖的有氧氧化D.糖异生56.下列激素中,能使机体的能量来源由糖代谢向脂肪代谢转移的是(2016年研考)A.胰岛素B.皮质醇C.生长激素D.甲状腺激素B型题A.磷酸甘油酸激酶B.丙酮酸激酶C.丙酮酸羧化酶D.异柠檬酸脱氢酶1.糖酵解的关键酶是(2009、2012研考)2.三羧酸循环的关键酶是(2009、2012研考)A.磷酸甘油酸激酶B.烯醇化酶C.丙酮酸激酶D.丙酮酸羧化酶E、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3.糖异生途径的关键酶是(1998研考)4.糖酵解的关键酶是(1998研考)C型题A.GTP B.A TP C.两者都需要D.两者都不需要1.糖原合成时需要的是(1999研考)2.蛋白质合成需要的是(1999研考)A.糖原合成酶B.糖原磷酸化酶C.而者都是D.二者都不是3.磷酸化时活性增高(1996研考)4.磷酸化时丧失活性(1996研考)X型题1.糖酵解的关键酶有(2002研考)A.6-磷酸果糖激酶-1 B.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C.丙酮酸激酶D.己糖激酶2.磷酸戊糖途径的重要生理功能有(2007研考)A.是糖、脂、氨基酸的代谢枢纽B.为脂肪酸合成提供NADPHC.为核酸合成提供原料D.为胆固醇合成提供NADPH3.6-酸葡萄糖直接参与的反应(2013研考)A.糖异生B.糖酵解C.三羧酸循环D.糖原分解4. 糖异生反应涉及的酶有(2017年研考)A.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B.丙酮酸羧化酶C.葡萄糖激酶D.6-磷酸果糖激酶5.下列激素中,促使血糖升高的有(2016年研考)A.胰高血糖素B.糖皮质激素C.肾上腺素D.雌激素6.下列符合红细胞物质代谢特点的有(2015年研考)A.葡萄糖可经2,3-二磷酸甘油酸旁路代谢B.葡萄糖可经磷酸戊糖途径代谢C.可进行脂肪酸β-氧化D.可从头合成脂肪酸二、名词解释1.糖酵解2.糖异生3.底物循环4.巴斯德效应5.2,3-二磷酸甘油酸旁路三、填空题1.在三羧酸循环中,催化氧化脱羧的酶是和。
第七章糖代谢
![第七章糖代谢](https://img.taocdn.com/s3/m/97af2426f61fb7360a4c653e.png)
A •果糖二磷酸酶B •丙酮酸激酶C 丙酮酸羧化酶式丙酮酸羧激酶7.肌糖原分解不能直接补充血糖的原因是: A •肌肉组织是贮存葡萄糖的器官 B -肌肉组织缺乏葡萄糖激酶 C •肌肉组织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 D •肌肉组织缺乏磷酸酶 £•肌糖原分解的产物是乳酸8.葡萄糖与甘油之间的代谢中间产物是:A •丙酮酸B - 3-磷酸甘油酸C 磷酸二羟丙酮D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E -乳酸9. 1 分子葡萄糖酵解时净生成多少个 ATP A .1 B .2 C .3 D .4 E .510. 糖原的一个葡萄糖残基无氧酵解时净生成多少个A .1B .2C .3D .4E .514.位于糖酵解、糖异生、磷酸戊糖途径、糖原合成和糖原分解各条代谢途径交汇点上的化 合物是: A.1-磷酸葡萄糖B.6-磷酸葡萄糖C.1 , 6-二磷酸果糖D.3-磷酸甘油酸E.6-磷酸果糖15. 一分子乙酰辅酶 A 经氧化分解可生成的 ATP 的数量为 A .6 B .8 C .12 D .15E .2416. 一分子葡萄糖在体内有氧氧化,彻底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生成A • 2或3分子ATPB • 12或15分子ATPC . 6或8分子ATPD . 4或6分子ATPE .36 或 38分子 ATP17. 巴斯德效应是指 A .酵解抑制有氧氧化B .有氧氧化抑制酵解第七章 糖代谢 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正常静息状态下,体内大部分血糖主要被下列哪一器官利用A .肝B .脑C .肾D .脂肪E •肌肉 2. 糖代谢中间产物中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是: A • 6-磷酸葡萄糖 B • 6-磷酸果糖D . 3-磷酸甘油醛E . 1 . 3-二磷酸甘油酸 3. 下列那个代谢过程不能直接补充血糖 A .肝糖原分解 B .肌糖原分解 小球的重吸收作用4.在糖原合成中作为葡萄糖载体的是: A . ADP B . GDP C .CDP 5.下列哪个激素可使血糖浓度下降?A •肾上腺素B •胰高血糖素 6 .下列哪一个酶与丙酮酸生成糖无关?C . 1 , 6-二磷酸果糖C •食物糖类的消化吸收D . TDPE . UDP C •生长素 D •糖皮质激素 D .糖异生作用 E .肾 E .胰岛素D .醛缩酶E .磷酸烯醇ATP11.三羧酸循环和有关的呼吸链反应中能产生 ATP 最多的步骤是: A .柠檬酸7异柠檬酸 B .异柠檬酸7 a -酮戊二酸 C • a -酮戊二酸f 琥珀酸D •琥珀酸7苹果酸£•苹果酸7草酰乙酸12. 成熟红细胞主要以糖酵解供能的原因是: A .缺氧 B .缺少TPP C .缺少辅酶 A D .缺少线粒体 13. 三羧酸循环中最主要的调节酶是 A • a -酮戊二酸脱氢酶 B .柠檬酸合酶E .苹果酸脱氢酶C .异柠檬酸脱氢酶E .缺少微粒体D .丙酮酸脱氢酶C .有氧氧化与酵解无关D •酵解与耗氧量成正比 E .有氧氧化与耗氧量成正比18.下列那种现象属于反巴斯德效应 A .肌肉有氧时抑制糖酵解B .肌肉缺氧时通过糖酵解供能C .成熟红细胞通过糖酵解供能 D .视网膜细胞中糖酵解抑制有氧氧化E .肾细胞可同时进行酵解和有氧氧化二、多项选择题1. 从葡萄糖合成糖原需要哪些核苷酸参与: A . ATP B . GTP C . UTP D . CTP2. 磷酸戊糖途径的重要生理功能是生成:A . 6-磷酸葡萄糖B . NADH+H +3. 糖酵解的关键酶有 A •己糖激酶B . 6-磷酸果糖激酶4.三羧酸循环中不可逆的反应有: A .乙酰辅酶A+草酰乙酸7柠檬酸 C .a -酮戊二酸7琥珀酰辅酶 A 5.糖异生途径的关键酶是:1 .糖原合成的关键酶是 ________ ;糖原分解的关键酶是 _____________2.糖酵解中催化作用物水平磷酸化的两个酶是 ___________ 和 ________ 3.糖酵解途径的关键酶是 __________ 、 ______ 和丙酮酸激酶。
生物化学糖代谢重点简答题1
![生物化学糖代谢重点简答题1](https://img.taocdn.com/s3/m/316516b60975f46526d3e14e.png)
简答题1.一分子乙酰COA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产生多少ATP?写出ATP生成过程。
产生10个ATP;一个分子乙酰CoA经三羧酸循环可生成3个NADH和1个FADH2 和1个GTP。
ATP生成过程:3NADH+H+➡3*2.5ATPFADH2➡1.5ATP1GTP➡ATP2.简述三羧酸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三羧酸循环的生物学意义: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氨基酸三大营养素的最终代谢通路;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氨基酸代谢互相联系的枢纽;为其它物质代谢提供小分子前体;为呼吸链提供氢离子+e。
3.糖异生途径中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反应有哪些?丙酮酸+ CO2+ ATP ➡草酰乙酸+ ADP + Pi草酰乙酸+GTP➡GDP+ CO2+磷酸烯醇式丙酮酸4.简述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血糖的来源:食物经消化吸收入血的葡萄糖和其他单糖;肝糖原分解释放的葡萄糖;非糖物质转变而来。
血糖的去路:氧化供能;合成糖原;转变成其他糖及糖衍生物;转变为非糖物质;当血糖浓度超过肾糖域时由尿排出血糖。
5.简述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糖酵解主要的生理意义在于迅速提供能量。
6.简述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糖异生的生理意义:维持血糖浓度恒定;补充肝糖原;调节酸碱平衡。
7.糖的有氧氧化包括哪几个阶段?糖的有氧氧化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葡萄糖经过糖酵解途径分解为丙酮酸;第二阶段:CoA;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及氧化磷酸化。
8.简述柠檬酸循环的要点。
经过一次三羧酸循环,消耗一分子乙酰CoA,经四次脱氢,二次脱羧,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1分子FADH2,3分子NADH+H+,2分子CO2, 1分子GTP。
9.丙酮酸是一个重要的中间物,简要写出以丙酮酸为底物的三个不同的酶促反应。
丙酮酸+ CO2+ ATP➡草酰乙酸+ADP+Pi丙酮酸+ NADP++HSCoA➡NADH+H++SCoA+ CO2丙酮酸+NADH+ H+➡乳酸+ NAD+10.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
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为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核糖;提供NADPH作为供氢体参与多种代谢反应。
糖代谢题库及答案
![糖代谢题库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26766fe168884868662d603.png)
糖代谢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由己糖激酶催化的反应的逆反应所需要的酶是:BA.果糖二磷酸酶B.葡萄糖-6-磷酸酶C.磷酸果糖激酶D.磷酸化酶2.正常情况下,肝获得能量的主要途径:CA.葡萄糖进行糖酵解氧化B.脂肪酸氧化C.葡萄糖的有氧氧化D.磷酸戊糖途径E.以上都是。
3.糖的有氧氧化的最终产物是:AA.CO2+H2O+ATP B.乳酸C.丙酮酸D.乙酰CoA4.需要引物分子参与生物合成反应的有:A.酮体生成B.脂肪合成C.糖异生合成葡萄糖D.糖原合成E.以上都是5.在原核生物中,一摩尔葡萄糖经糖有氧氧化可产生ATP 摩尔数:D A.12 B.24 C.36 D.386.植物合成蔗糖的主要酶是:A.蔗糖合酶B.蔗糖磷酸化酶C.蔗糖磷酸合酶D.转化酶7.不能经糖异生合成葡萄糖的物质是:C【D】A.α-磷酸甘油B.丙酮酸C.乳酸D.乙酰CoA E.生糖氨基酸8.丙酮酸激酶是何途径的关键酶:EA.磷酸戊糖途径B.糖异生C.糖的有氧氧化D.糖原合成与分解E.糖酵解9.丙酮酸羧化酶是那一个途径的关键酶:A.糖异生B.磷酸戊糖途径C.胆固醇合成D.血红素合成E.脂肪酸合成10.动物饥饿后摄食,其肝细胞主要糖代谢途径:BA.糖异生B.糖有氧氧化C.糖酵解D.糖原分解E.磷酸戊糖途径11.下列各中间产物中,那一个是磷酸戊糖途径所特有的?A.丙酮酸B.3-磷酸甘油醛C.6-磷酸果糖D.1,3-二磷酸甘油酸E.6-磷酸葡萄糖酸12.糖蛋白中蛋白质与糖分子结合的键称:DA.二硫键B.肽键C.脂键D.糖肽键E.糖苷键,13.三碳糖、六碳糖与七碳糖之间相互转变的糖代谢途径是:A.糖异生B.糖酵解C.三羧酸循环D.磷酸戊糖途径E.糖的有氧氧化14.关于三羧酸循环那个是错误的DA.是糖、脂肪及蛋白质分解的最终途径B.受ATP/ADP 比值的调节C.NADH 可抑制柠檬酸合酶D.NADH 氧经需要线粒体穿梭系统。
【什么意思?】15.三羧酸循环中哪一个化合物前后各放出一个分子CO2:D A.柠檬酸B.乙酰CoA C.琥珀酸D.α-酮戊二酸16.磷酸果糖激酶所催化的反应产物是:B【C】A.F-1-P B.F-6-P C.F-D-P D.G-6-P17.醛缩酶的产物是:A.G-6-P B.F-6-P C.F-D-P D.1,3-二磷酸甘油酸18.TCA 循环中发生底物水平磷酸化的化合物是?A.α-酮戊二酸B.琥珀酰C.琥珀酸CoA D.苹果酸19.丙酮酸脱氢酶系催化的反应不涉及下述哪种物质?A.乙酰CoA B.硫辛酸C.TPP D.生物素E.NAD+20.三羧酸循环的限速酶是:A.丙酮酸脱氢酶B.顺乌头酸酶C.琥珀酸脱氢酶D.延胡索酸酶E.异柠檬酸脱氢酶二、判断题1.α-淀粉酶和-淀粉酶的区别在于α-淀粉酶水解-1,4 糖苷键,β-淀粉酶水解β-1,4 糖苷键。
高二生物人体和动物体内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的代谢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生物人体和动物体内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的代谢试题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0d78dfb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8c.png)
高二生物人体和动物体内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的代谢试题答案及解析1.某生物体内能发生如下反应,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淀粉→麦芽糖→葡萄糖→糖原A.此生物一定是动物,因为能合成糖原B.淀粉和糖原都属于多糖C.此生物一定是动物,因为能利用葡萄糖D.麦芽糖为二糖,葡萄糖为单糖【答案】C【解析】糖类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能够合成糖原是动物细胞的特征,而动植物细胞都能利用葡萄糖,所以C选项不正确。
2.单位质量的脂肪与淀粉相比,其所含元素与氧化时耗氧量的特点是前者()A.含C;H多,氧化时耗氧多B.含C;H多,氧化时耗氧少C.含C;H少,氧化时耗氧多D.含C;H少,氧化时耗氧少【答案】A【解析】脂肪含有C、H原子比例特别高,所以耗氧、产水量、产能量均最多,所以A选项正确。
3.分析下图,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⑤⑥⑦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D.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答案】A【解析】从图可知,胰岛B细胞合成分泌胰岛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促进血糖氧化分解,促进合成糖元,促进转化成脂肪、非必需氨基酸,胰岛A细胞合成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元水解,非糖物质转化,所以A选项正确。
4.下图是蛋白质在人体内变化的图解。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⑦过程称为,⑧过程称为作用。
④过程称为。
(2)图中a代表的物质是 b代表 c代表。
【答案】(1)氧化分解 脱氨基 转氨基(2) 新的氨基酸 能量 不含氮部分【解析】本题考查蛋白质代谢相关问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识图能力。
由图可知a 代表氨基酸,b 代表能量,c 代表不含氮部分。
图中④过程称为转氨基,⑦表示氧化分解过程,⑧过程称为脱氨基作用。
5. 医生给低血糖休克的病人静脉注射50%的葡萄糖溶液,其目的主要是 A .供给全面营养 B .供给能源 C .维持细胞的渗透压 D .供给水分【答案】B 【解析】略6. 据表分析相同质量的脂肪和糖在氧化分解的差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同质量的脂肪比糖氧化分解时耗氧量多B .脂肪中H 的比例是12%C .脂肪分解释放能量较多与H 的比例高有关D .X <Y ,Z >W 【答案】D 【解析】略7. 一学生15分钟内相继进行四次俯卧撑。
糖类代谢紊乱与疾病
![糖类代谢紊乱与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d050c3be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94.png)
糖类代谢紊乱与疾病糖类代谢紊乱,也被称为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的异常升高。
研究表明,糖类代谢紊乱与多种常见疾病密切相关,包括心血管疾病、肥胖症、高血压等。
这些疾病与糖类代谢紊乱之间存在着复杂而紧密的关系,互相影响、相互促进。
1. 糖类代谢紊乱的概况糖类代谢紊乱是一种慢性疾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在年轻人身上,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
2型糖尿病是一种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其主要特点是组织对胰岛素的抵抗,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2. 糖类代谢紊乱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心血管疾病是糖类代谢紊乱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和中风等。
慢性高血糖可导致血管功能损伤,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此外,糖类代谢紊乱还与血脂异常、血液黏稠度增高等因素有关,进一步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 糖类代谢紊乱与肥胖症之间的关系肥胖症是糖类代谢紊乱的危险因素之一,也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发病因素。
肥胖症增加了机体对胰岛素的抵抗,使得血糖水平难以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同时,肥胖还与慢性炎症、脂肪激素的分泌异常等因素有关,进一步加剧了糖类代谢紊乱的发生和发展。
4. 糖类代谢紊乱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糖类代谢紊乱与高血压密切相关。
高血糖可引起血管紧张和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导致血管阻力增加,从而引发或加重高血压的发生。
另外,慢性高血糖还可能损害肾脏功能,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进而引发继发性高血压。
5. 糖类代谢紊乱与其他疾病的关系除了上述所述的心血管疾病、肥胖症和高血压外,糖类代谢紊乱还与许多其他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糖尿病患者容易合并慢性肾脏疾病,约20%至4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肾脏功能衰竭。
此外,糖类代谢紊乱还可引起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结:糖类代谢紊乱与多种疾病之间存在着复杂而紧密的关系。
糖类代谢与所致疾病的关系
![糖类代谢与所致疾病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399d3e9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08.png)
糖类代谢与所致疾病的关系糖类代谢在人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糖类作为能量来源的主要物质之一,能够为人体提供必要的能量和营养。
但是,当人体糖类代谢出现问题时,就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疾病。
本文将从糖类代谢的基本过程、糖类代谢异常及其对身体的影响这三个方面来探讨糖类代谢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一、糖类代谢的基本过程糖类代谢的基本过程包括糖的吸收、转化和储存。
糖在进入人体后,经过胃肠道消化吸收后被转化成葡萄糖,随后被运输到各组织细胞内进行氧化代谢,以产生能量。
而过剩的糖类则被转化成糖原储存在肝脏和肌肉组织,当机体需要能量时,再次将糖原转化为葡萄糖进行氧化代谢。
二、糖类代谢异常及其对身体的影响1. 血糖过高当人体内葡萄糖转化、吸收不畅或分泌的胰岛素不足等原因导致血糖过高,就会引起一系列的疾病。
如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
其中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减少或不能产生的缘故,导致血糖水平持续高于正常范围而引起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包括口渴、多饮、多尿、疲劳等。
2. 血糖过低糖类代谢过于活跃或应激等原因都可能导致血糖过低。
这种情况下大脑等组织缺乏能量,会导致头昏、恶心、出汗等症状,甚至可以危及生命。
3. 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是一种由于人体代谢紊乱而导致的一组疾病。
其主要症状包括腰围增大、血脂异常、血糖异常、高血压等。
前三个症状也是2型糖尿病的症状。
4. 肥胖症肥胖症是由摄入能量超过机体消耗能量而导致的一种慢性营养代谢疾病。
肥胖症的原因比较复杂,包括多种因素,如基因、环境等。
在糖类代谢方面,肥胖症患者往往糖类的吸收、代谢速度较慢,这就导致了能量的长时间储存与积累,最终导致了肥胖症的发生。
三、结语综上所述,人体的糖类代谢与身体健康存在密切关系。
由于糖类代谢异常导致的疾病种类繁多、影响较大,因此大家应该注意饮食、控制热量、加强运动等方式来维护糖类代谢的平衡,以保证身体健康。
糖类的代谢
![糖类的代谢](https://img.taocdn.com/s3/m/8605e31b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8b.png)
糖类的代谢
糖类是人体内最重要的营养物质之一,它的代谢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
人体内的糖类主要来源于食物,经过胃肠道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胰岛素是调节糖类代谢的重要激素,它能够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内,从而被利用为能量或储存为糖原。
当血液中的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的分泌也会增加,使得糖类被有效利用。
但是,当胰岛素分泌异常或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性降低时,就可能导致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除了胰岛素,还有一些其他激素也能影响糖类代谢,比如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等。
此外,人体内的一些组织和器官也参与了糖类代谢的调节,比如肝脏可以合成和分解糖原,从而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
总之,糖类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激素、组织和器官的协同作用才能顺利进行。
对于糖类代谢相关的疾病,我们需要了解其发病机制,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措施,从而保持身体健康。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剧烈运动以后为什么会肌肉酸痛?不常锻炼的人,进行较剧烈的运动后,局部肌肉都会疼痛,这与肌肉内部的能量代谢有关。
人体各种形式的运动,主要靠肌肉的收缩来完成。
肌肉收缩需要能量,这能量主要依靠肌肉组织中的糖类物质分解来提供。
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如人体处于静息状态时,肌肉中的糖类物质直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大量能量。
但人体在剧烈活动时,骨骼肌急需大量的能量,尽管此时呼吸运动和血液循环都大大加强了,可仍然不能满足肌肉组织对氧的需求,致使肌肉处于暂时缺氧状态。
结果糖类物质分解出乳酸,释放的能量也比较少。
乳酸在肌肉内大量堆积,便刺激肌肉块中的神经末梢产生酸痛感觉;乳酸的积聚又使肌肉内的渗透压增大,导致肌肉组织内吸收较多的水分而产生局部肿胀。
经常运动的人,运动时肌肉能获得较为充足的氧气,糖类物质分解的乳酸较少,肌肉就不会有明显的痛感。
因此,我们平时应多锻炼,在运动前先做好准备活动,运动后要做些肌肉放松的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这样,肌肉的疼痛就可以减轻。
在饥饿时靠什么来维持血糖水平和能量供给人体能量消耗的过程是及时吃的能量,肝糖原,脂肪,然后肌糖原,再到蛋白质,当到蛋白质是人基本已经快死了,所以长期饥饿时消耗的是肌糖原饥饿过程中,糖异生主要在肝内进行。
约占异生糖的80%。
糖异生一般在以下情况下进行:1、在糖供应不足时进行——保证在饥饿情况下,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因体内储存的糖原有限,实验证明,禁食12~24小时后,肝糖原耗尽,此时糖异生显著增强,成为血糖的主要来源。
另外,长期禁食后肾脏的糖异生也明显增加,从而维持血糖水平正常,保证在饥饿情况下,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
2、在乳酸增加时进行——调节酸碱平衡:在剧烈运动或某些原因导致缺氧时,肌糖原酵解产生大量乳酸,引起组织pH降低,通过乳酸循环的糖异生作用,乳酸经血液运到肝脏可再合成肝糖原和中性的葡萄糖,不仅回收了乳酸能量,防止乳酸酸中毒的发生。
3、在氨基酸增多是进行——协助氨基酸代谢实验证实进食蛋白质后,肝中糖原含量增加;禁食晚期、糖尿病或皮质醇过多时,由于组织蛋白质分解,血浆氨基酸增多,糖的异生作用增强,因而氨基酸合成糖可能是氨基酸代谢的主要途径。
4、在摄取葡萄糖能力减弱时进行——补充肝糖原:由于肝葡萄糖激酶Km值高,摄取葡萄糖能力弱,即便进食以后也有相当一部分葡萄糖是先分解成丙酮酸、乳酸等三碳化合物,再异生成糖原,此途径称为糖原合成的三碳途径。
是什么导致了糖尿病人血糖升高血糖高并不是说吃单纯的糖,吃的任何可以转化为糖的食物都可以导致血压高,因为这些食物最后变成血糖。
导致血糖高的根本是血糖不能被细胞运用,血糖对人来说好比汽车的机油,所以糖尿病是是长期缺乏能量导致细胞死亡的,人就这样慢慢被饿死的。
根本的问题是改变饮食生活习惯。
均衡营养。
糖尿病的症状可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与代谢紊乱有关的表现,尤其是与高血糖有关的“三多一少”,多见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常不十分明显或仅有部分表现;另一大类是各种急性、慢性并发症的表现。
1.多尿是由于血糖过高,超过肾糖阈(8.89~10.0mmol/L),经肾小球滤出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形成渗透性利尿。
血糖越高,尿糖排泄越多,尿量越多,24h尿量可达5000~10000ml。
但老年人和有肾脏疾病者,肾糖阈增高,尿糖排泄障碍,在血糖轻中度增高时,多尿可不明显。
2.多饮主要由于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明显增高,加之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加重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进一步明显升高,刺激口渴中枢,导致口渴而多饮。
多饮进一步加重多尿。
3.多食多食的机制不十分清楚。
多数学者倾向是葡萄糖利用率(进出组织细胞前后动静脉血中葡萄糖浓度差)降低所致。
正常人空腹时动静脉血中葡萄糖浓度差缩小,刺激摄食中枢,产生饥饿感;摄食后血糖升高,动静脉血中浓度差加大(大于0.829mmoL/L),摄食中枢受抑制,饱腹中枢兴奋,摄食要求消失。
然而糖尿病人由于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缺乏或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组织摄取利用葡萄糖能力下降,虽然血糖处于高水平,但动静脉血中葡萄糖的浓度差很小,组织细胞实际上处于“饥饿状态”,从而刺激摄食中枢,引起饥饿、多食;另外,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大量葡萄糖从尿中排泄,因此机体实际上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亦引起食欲亢进。
4.体重下降糖尿病患者尽管食欲和食量正常,甚至增加,但体重下降,主要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胰岛素抵抗,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产生能量,致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强,消耗过多,呈负氮平衡,体重逐渐下降,乃至出现消瘦。
一旦糖尿病经合理的治疗,获得良好控制后,体重下降可控制,甚至有所回升。
如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体重持续下降或明显消瘦,提示可能代谢控制不佳或合并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
5.乏力在糖尿病患者中亦是常见的,由于葡萄糖不能被完全氧化,即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和有效地释放出能量,同时组织失水,电解质失衡及负氮平衡等,因而感到全身乏力,精神萎靡。
6.视力下降不少糖尿病患者在早期就诊时,主诉视力下降或模糊,这主要可能与高血糖导致晶体渗透压改变,引起晶体屈光度变化所致。
早期一般多属功能性改变,一旦血糖获得良好控制,视力可较快恢复正常。
7.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众多,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糖尿病皮肤感染、糖尿病足、糖尿病性胃轻瘫、糖尿病心肌病、糖尿病心脏病、糖尿病与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并发泌尿系感染、糖尿病性神经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糖尿病所致脊髓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伴发的葡萄膜炎、糖尿病并结核病等。
高血糖是糖尿病的主要特征,但并不代表血糖高就是糖尿病。
现在由于人们对糖尿病知识了解的不够充分,大家普遍都认为血糖高就是糖尿病。
但如果人们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而得不到及时的控制及治疗就会引发糖尿病。
有人认为减肥的人,不光要少摄食脂肪类食物,还应该少吃面食等淀粉类食物?阐述其正确与否我们知道,食物中含有各种各样的营养素,其中引起肥胖的主要是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淀粉、糖)这两大类。
当我们吃下太多含有这两类营养素的食物,身体无法消耗掉多余的部分时,就会积压在体内,促使我们的体形“横向发展”。
油炸类食品、冷冻甜品、蜜饯果脯类食品等之所以被归结为“垃圾食品”,主要就是因为它们含有大量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其他营养素含量太少。
因此,它们的营养价值较差,还很可能成为人体无法代谢的“垃圾”。
既然如此,是否有食物可以帮助人们消化、分解脂肪及碳水化合物呢?答案是肯定的。
这样的分解过程,通常被称为“燃烧”。
想要燃烧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离不开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例如,想要分解淀粉和糖类,就需要维生素B1的帮忙。
如果没有维生素B1,就算你吃再多的饭,也无法很好地消化和吸收,反而觉得浑身上下没力气;脂肪的分解,则需要维生素B2和烟酸等营养素的参与,否则就没法彻底分解。
此外,有些矿物质也是减肥时必不可少的。
例如人体缺钙时,产热能力就会下降,能量消耗会减少,脂肪合成酶的活性却会升高。
这样一来,消耗的热量少了,合成的脂肪却多了,自然就会增加肥胖的风险。
除了维生素和矿物质,蛋白质也要吃够才行。
虽然蛋白质会转化为能量,摄入过多会引发肥胖,但如果身体内缺蛋白质,则更不利于减肥。
蛋白质不足时,人体的基础代谢率会降低,从而没动力把能量消耗掉,很容易出现“喝口凉水都长肉”的情况。
所以说,在减肥时也要“吃对吃好”。
简单来说就是少吃米饭、肉类等富含脂肪、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多吃点水果、蔬菜、杂粮、牛奶等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的食物,再加以适当运动即可。
氰化钾为什么有剧毒氰化物进入人体后析出氰离子,与细胞线粒体内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三价铁结合,阻止氧化酶中的三价铁还原,妨碍细胞正常呼吸,组织细胞不能利用氧,造成组织缺氧,导致机体陷入内窒息状态。
另外某些腈类化合物的分子本身具有直接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
所以他有毒的原因是因为他很强的配位能力。
肝性脑病是什么,痛风是怎么引起的肝性脑病(HE)又称肝性昏迷,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有急性与慢性脑病之分。
痛风最重要的生化基础是高尿酸血症。
正常成人每日约产生尿酸750mg,其中80%为内源性,20%为外源性尿酸,这些尿酸进入尿酸代谢池(约为1200mg),每日代谢池中的尿酸约60%进行代谢,其中1/3约200mg经肠道分解代谢,2/3约400mg经肾脏排泄,从而可维持体内尿酸水平的稳定,其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均可导致高尿酸血症[1]。
1.原发性痛风多有遗传性,但临床有痛风家族史者仅占10%~20%。
尿酸生成过多在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病因中占10%。
其原因主要是嘌呤代谢酶缺陷,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缺乏和磷酸核糖焦磷酸盐(PRPP)合成酶活性亢进。
原发性肾脏尿酸排泄减少约占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90%,具体发病机制不清,可能为多基因遗传性疾病,但应排除肾脏器质性疾病。
2.继发性痛风指继发于其他疾病过程中的一种临床表现,也可因某些药物所致。
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红细胞计数增多症、溶血性贫血和癌症等可导致细胞的增殖加速,使核酸转换增加,造成尿酸产生增多。
恶性肿瘤在肿瘤的放化疗后引起细胞大量破坏,核酸转换也增加,导致尿酸产生增多。
肾脏疾病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多囊肾、铅中毒和高血压晚期等引起的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可使尿酸排泄减少,导致血尿酸浓度升高。
药物如噻嗪类利尿药、呋塞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小剂量阿司匹林和烟酸等,可竞争性抑制肾小管排泄尿酸而引起高尿酸血症。
另外,肾移植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也可发生高尿酸血症,可能与免疫抑制剂抑制肾小管排泄尿酸有关。
引起痛风的原因是血液、组织及尿液中尿酸过多,或尿酸的产量正常,但排泄不够,使体内残留过量尿酸,尿酸在关节处形成结晶体,使痛风患者的关节与这些晶体磨擦后,产生肿痛的现象。
2、大拇脚趾是痛风患者最主要的受害部位,但几乎任何关节都可能发生痛风。
受害者以中年男性居多,约占90%。
肥胖及不当的饮食是痛风的原因,而情绪紧张、家族病历也会提高痛风的发生几率3、尿酸通常是某些食物的副产品,可见痛风患者尿酸的形成和饮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不幸患了痛风症,不要惊慌,有效的家庭治疗措施,它或许能帮助你减轻痛风的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