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的大司马与外戚专权_读_汉书_札记_田旭东
西汉的官制是怎么样的
西汉的官制是怎么样的西汉官制大都沿袭秦朝而略有更异。
中央官最大的变化是内朝的形成,地方官最显著的特点是分封的王国与郡县并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西汉的官制是怎么样的,希望大家喜欢!西汉官制之中央官中央最高职位仍是三公。
西汉丞相,又称相国。
汉哀帝的时候改名大司徒。
汉初丞相多是功臣出身,位望甚隆,有所陈请,皇帝无不允从。
朝中大政也多出于丞相。
丞相之下有主计,一称计相,负责郡国上计。
上计是地方守、相向朝廷申报一年治状的一种制度。
治状包括郡国一年租赋、刑狱、选举等情况。
朝廷根据治状对地方官进行考核,有功者受奖,有过者受罚。
相府属吏有长史、司直及诸曹掾〔yuan院〕属。
长史是属吏的首领。
司直负责纠察违法官吏。
诸曹是按各种行政职能而分立的办事部门。
有西曹、东曹、奏曹、议曹、仓曹等,分管官吏任免、郡国事务、章奏谋议、征集租谷等事。
掾属是各曹的办事官,掾高于属。
汉武帝以后,丞相权力下降,真正行使相权的是大将军大司马领尚书事。
太尉汉初不常设置,汉武帝时候将其省革。
大将军本是武官,负责领兵征战。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因卫青、霍去病征伐匈奴有功,汉武帝封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霍去病为大司马骠〔piao票〕骑将军。
武帝死后,外戚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
从此,大司马成为事实上的执政。
到汉哀帝的时候,大司马更出大司徒之上,王莽即以此职夺取西汉政权。
大司马带将军称号则有部曲。
部曲是军事编制,即大将军营有五部,每部设一校尉;部下为曲,每曲设一军候。
大司马领尚书事又开府置属吏。
属吏有长史、司直、掾、史、功曹、议曹、门下吏、主簿、令史等。
御史大夫在汉初变化不大,汉成帝时更名大司空。
御史大夫之下仍设丞、中丞,职务与秦朝相同。
御史中丞在汉朝又称中执法。
自御史大夫改大司空后,御史中丞也一度改名御史长史,为兰台主官,而大司空就不再负有监察百官的责任。
御史中丞领侍御史15人,负责宫内、殿中执法,举劾百官的非法和违失行为。
又有皇帝委以特殊任务的御史,如派往军队的称监军御史,出巡治理重大刑狱的称绣衣御史或直指绣衣使者,皇帝斋戒时持书而侍的称治书御史。
两汉外戚专权的概述
有关两汉史上外戚专 权的概述
什么是外戚
亦称“外家” 亦称“外家”、“戚 帝王的母族 的母族、 畹”。指帝王的母族、 妻族。历史上 妻族。历史上,帝王年 幼时, 幼时,外戚往往干政擅 甚至有改朝篡位者, 权,甚至有改朝篡位者, 西汉末的王莽与建立 末的王莽 如西汉末的王莽与建立 隋朝的杨坚等 隋朝的杨坚等
武帝時) 广为能將, 武帝時)李广为能將,得人 能將 汉军及匈奴 他有同样 及匈奴对 心,汉军及匈奴对他有同样 的敬畏,可是始終不得封赏 的敬畏,可是始終不得封赏。 在最后一次征战之中, 在最后一次征战之中,他被 逼迂迴,終在行軍持失道。 逼迂迴,終在行軍持失道。 大將军卫 军卫青 是皇后卫 大將军卫青,是皇后卫子夫 母弟, 言要报 之异母弟,扬言要报告皇帝 候御前处 听候御前处分,李广羞憤之 引刀自裁。 余,引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 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 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帘,委事父兄, 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帘,委事父兄,贪孩 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 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 ——《后汉书 皇后纪》 皇后纪》 《后汉书·皇后纪
东汉专权外戚
东汉一朝,有窦、 东汉一朝,有窦、邓、阎、梁、窦、何 等六位太后临朝,有窦宪、邓骘、阎显、 等六位太后临朝,有窦宪、邓骘、阎显、 梁冀、卖武、 梁冀、卖武、何进等六位外戚以大将军 身份当政。
公元6年 月 日 汉平帝病死(不是被王莽 毒杀), 公元 年2月3日,汉平帝病死 不是被王莽 毒杀 ,4 王莽立年仅2岁的刘婴 号孺子)为皇太子 月,王莽立年仅 岁的刘婴 号孺子 为皇太子,太皇 王莽立年仅 岁的刘婴(号孺子 为皇太子, 太后命莽代天子朝政 命莽代天子朝政, 皇帝” 摄皇帝” 太后命莽代天子朝政,称“假皇帝”或“摄皇帝”。 公元9年 月 日 居摄三年十一月) 公元 年1月10日(居摄三年十一月)王莽接受皇太 子刘婴(号孺子 禅让后称皇帝,改国号为新, 号孺子)禅让后称皇帝 子刘婴 号孺子 禅让后称皇帝,改国号为新,改长 安为常安。 中国历史上通过符命作皇帝的先河。 上通过符命作皇帝的先河 安为常安。开中国历史上通过符命作皇帝的先河
西汉末期的三位外戚丞相
西汉末年的三位外戚丞相田静王商、史丹和傅喜是西汉末年的三位丞相,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三人均为外戚,都是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后官至丞相。
值得注意的是,三人不是以外戚的身份而取得高官显位的,而是凭借卓越的智慧和出众的才能得到提拔和重用的,他们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行事原则。
三人中的王商刚毅不阿,庄严诚实;史丹博学善谋,经验老到;傅喜守节持正,廉洁正派。
这些优秀品质,在西汉末年腐朽的政治环境下,都是不可多得的。
外戚掌权本是西汉后期历史上的一个怪胎,外戚们的特点是“重侯累将”,但“见其位矣,未见其人”,然而其中也不乏有才有德者。
西汉末的三位丞相王商、史丹和傅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是外戚中少数有作为的贤者,所以班固将他们单独列传,而不入《外戚传》中。
1、气节刚毅的王商王商字子威,祖上为涿郡蠡吾县(今河北博野西南)人,后迁徙到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县。
王商的父亲名叫王武,王武的哥哥名叫王无故,因两人是汉宣帝的舅父而获得侯位。
王无故被封为平昌侯,王武被封为乐昌侯。
王商少年时任太子中庶子,以庄严诚实为人们称道。
父亲去世后,王商继承了侯位。
他将父亲留下的财物统统分给异母诸弟,自己分文不取,并且坚持为父亲守孝。
因其品格高尚,两袖清风而被荐举,大臣们称赞说他的品行足以勉励群臣,其义行足以使风俗淳厚,宜担任皇帝身边亲近的大臣。
于是,王商被提拔为诸曹、侍中、中郎将。
汉元帝时,王商官至右将军、光禄大夫。
当时,定陶恭王受到皇帝的特殊宠爱,几乎要取代太子。
王商以外戚重臣的身份辅助皇帝处理政事,始终拥戴和护佑着太子,劳苦功高。
元帝去世后,汉成帝即位,依然重用信任王商,调任他为左将军。
这期间,汉成帝的大舅大司马大将军王凤飞扬跋扈、行事骄横,经常越权办事。
王商与大臣议论朝政的过程中,难免会说到王凤,并且多次谴责王凤的行为。
不料,此话传到王凤耳中。
王凤心中非常忌恨王商,由此疏远王商,并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找机会报复。
建始元年(前32年)秋天,长安城里的民众无缘无故地惊恐,原来是人们都在暗地里传说,大水就要淹没长安城了。
外戚对汉代政权的影响
外戚与汉代政权的关系——司马迁对外戚作为汉代一种政治力量的评判司马迁在《史记·外戚世家》的开篇写到:“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
”可见,太史公本人对外戚作为汉代一种政治力量的评判是比较中肯的:得天下者,不仅靠自我才干及内在道德修为,还需要外戚的帮助。
而从《吕太后本纪》、《外戚世家》及相关篇目的内容及情感来看,司马迁认为,外戚作为汉代一种政治力量,与汉代政权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在《吕太后本纪》中,司马迁塑造了一位刚毅、残忍刻毒、权欲熏心的后妃。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临朝女性,佐高祖定天下,“所诛不臣,多吕后力”;可是,在高祖去世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她不择手段地对付刘氏子孙,使吕氏昆仲位居要津,同时笑脸奉迎拉拢皇亲国戚,计划一步步篡夺刘氏天下,最终失败。
但不可否认,她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在独立掌政的十五年里,她对推进社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从汉高祖到文景之治的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
因此,司马迁在批评她狠毒的同时,也称赞她的功绩:“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闺阁,天下焉然,刑法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而《外戚世界》中,司马迁主要写到了吕氏、薄氏、窦氏、王氏、卫氏外戚。
以武帝为例,根据史实,吕氏外戚影响了武帝一生的多个决定;窦氏外戚让武帝顺利登基;王、田氏外戚则让武帝一系列政策无法实施;卫氏外戚则成就了武帝一生最大的政治业绩。
司马迁通过对外戚的叙述,反映外戚政治力量与汉代政权之间的关系:一个女人被宠幸,父母兄弟青云直上,外戚往往成为王朝政局的重要势力。
从两篇史作及《史记》的其他篇目中,我们可以看到,司马迁对外戚作为汉代一种政治力量的评判是持中立态度的。
他并没有全盘肯定或否定外戚对汉代政权的作用。
例如卫氏外戚。
卫青凭着卫子夫而青云直上,当上了大将军,给武帝对匈奴的战争带来了硕果。
因此,“卫氏枝属以军功起家,五人为侯”,民间感慨:“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
西汉宣、元、成三朝主要外戚概览
西汉宣、元、成三朝主要外戚概览原创敖让资治通鉴读史悟道 2019-12-26都说西汉后期外戚势力太强,已经写到汉元帝快死了,外戚势力错综复杂,很难理清楚,很多人对于西汉后期的杂乱历史,并没有像前期一样清晰的认识,所以专门写了西汉中后期的主要外戚势力,以便于大家之后阅读。
一、宣帝1.太皇太后史家:起源于史良娣,史良娣是戾太子刘据的妃子,是刘询的祖母。
史良娣生刘进,刘进生宣帝。
时逢巫蛊之乱,太子覆灭,全家遇害。
注意,并非坐诛,只是遇害,如果坐诛,则史家一样会被诛灭,不会有后世的史家外戚。
所谓遇害,是李广利、刘屈氂等昌邑系打着红旗反红旗,歪曲汉武帝的命令,矫枉过正,想要借机斩草除根。
唯独还在襁褓之中的刘询逃过一劫,但没有皇室身份,于是丙吉将刘询送到史家,交给史良娣的母亲贞君抚养。
后汉武帝将刘询录入皇籍,成为帝国的备胎。
刘弗陵暴毙、刘贺被废后,刘询被霍光拥立。
霍家覆灭后,由于宣帝从小在史家长大,史家的长辈对宣帝有养育之恩,史家的晚辈和宣帝一起长大,因此,史家外戚在宣帝朝大受信任。
史良娣有个哥哥叫史恭,史恭在武帝朝担任凉州刺史,当时已故,有三子:史高、史曾、史玄。
史家被记上史书的外戚,只有宣帝的这三位表叔,以及史高的儿子史丹史高:宣、元两朝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乐陵侯;史曾:将陵侯;史玄:平台侯;史丹:元帝朝驸马都尉、侍中;成帝朝升任左将军、光禄大夫,封武阳侯;2.皇太后王家:源于刘进的妻子王翁须,刘询生母。
卫太子起兵,连同王氏,一并遇害,王氏族人流落民间,后宣帝掌权,寻得母亲的兄弟王无故、王武;封王无故为平昌侯,王武为乐昌侯。
王无故有子王接,在成帝朝曾担任大司马、车骑将军;王武有子王商,在元帝朝担任右将军、光禄大夫,在成帝朝担任丞相。
注:此时王家外戚有两家,一家是宣帝的母族,一家是元帝的妻族,都姓王,但不是同一个王。
元帝的皇后王政君,是魏郡元城王氏;而宣帝的母亲王家,是广望国王氏。
魏郡元城始于王贺,盛于王凤,终于王莽,事见:权柄下沉是权力被窃取的前兆3.皇后许家:汉宣帝在民间时,受张贺撮合,娶许广汉之女许平君。
东汉时期外戚宦官轮流专政
东汉时期外戚宦官轮流专政光武帝建立东汉后,“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朝廷机构中设尚书台,总揽行政权柄,丞相(大司徒)一职变成徒具其名的空衔。
尚书权重职卑,权力更高度地集中于皇帝,这就为外戚、宦官扩展势力,干预朝政提供了条件。
外戚专权多是凭借充任侍中,以至大将军录尚书事等内朝官职而得逞的。
侍中有权审察尚书奏事,能够和尚书一样秉持朝政。
当然,根本上还在于有临朝的母后,而外戚以皇帝的外家操纵皇权。
东汉时,宫廷内官全部由宦官充任,“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它士”①,宦官成了皇帝身边唯一依赖的对象。
出入禁中的中常侍,“掌侍左右,从入内宫、赞导内众事,顾问应对给事”,黄门侍郎则“掌侍从左右,关通中外”,而小黄门又是掌“受尚书事”②。
这样,宦官便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操纵或干预尚书政务。
由于承担此等职务的宦官,较之尚书更处于宫廷内层,更接近皇帝,且便于接近临朝的母后,加以皇帝又往往依靠他们消除外戚势力,因此,他们更能控制皇权。
当时人朱穆痛陈宦官专权的问题与危害时,指出:“案汉故事,中常侍参选士人。
建武以后,乃悉用宦者。
自延平(殇帝年号)以来,浸益贵盛,假貂珰之饰,处常伯之任,天朝政事,一更其手,权倾海内,宠贵无极,子弟亲戚,并荷荣任,故放滥骄溢,莫能禁御。
凶狡无行之徒,媚以求官,恃势恬宠之辈,渔食百姓,穷破天下,空竭小人。
”①东汉末,太子多年幼即位,年轻的太后临朝,不便接触大臣,不得不重用她娘家父兄来协助处理政事,这就为外戚窃取大权造成了机会。
外戚自恃亲贵,骄横擅权,无视幼主,朝中大臣均仰承其鼻息行事。
正如仲长统所指出那样,他们“亲其党类,用其私人,内充京师,外布列郡,颠倒贤愚,贸易选举。
”②他们为所欲为,简直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及至皇帝成年懂事,不甘外戚胁持,为了把大权夺回到自己手中,就结纳在身边的心腹宦官,发动政变,除掉外戚。
皇帝亲政后,自然重用夺权有功的宦官,于是又演成宦官专权的局面。
可是,皇帝死后,宦官身份卑贱不能辅政,立新皇帝后,接着又有新的外戚上台。
浅析西汉时期的内朝政治
浅析西汉时期的内朝政治摘要:西汉内朝的出现是皇帝专制发展的产物。
具备内朝官资格的官员大致有大将军、大司马、给事中、诸吏、诸曹、侍中、散骑、常侍等,而他们自身与内朝的关系也是复杂多样的。
同时内朝对西汉后期的政治格局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影响汉武帝以后的历朝历代。
关键词:内朝;加官;专制;外戚;汉代西汉内朝的出现是皇帝专制发展的产物,在西汉内朝这一方面的研究中,专论方面有劳干先生《论汉代的内朝与外朝》(《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3辑1948年)、苏诚鉴《论西汉“中外朝”的形成及其作用》(《江淮论坛》1983年第4期)、韩养民《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西北大学学报》1978年第2期)、罗义俊《论汉武帝时代内朝的创置和健全》(《先秦秦汉史》1988年第8期)、李宜春《论西汉的内朝政治》(《史学月刊》2000年第3期)、乔国华《汉武帝时期中朝形成过程简析》。
另有吕思勉《秦汉史》、钱穆《秦汉史》、林剑鸣《秦汉史》、李玉福《秦汉制度史论》、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职史稿》、卜宪群《秦汉官僚制度》中都论述过。
对西汉内朝的出现、形成原因、内朝官的组成及其影响都做了较为精辟的论述但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如内朝官是否应包括尚书就一直没有定论。
因此虽有如此多前辈对此问题论及到,但没有能够将这一问题完全论及清楚的。
该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以上前辈的文章。
该文在前人的基础上着重就内朝的形成所引起的汉代中央政权的变化及其产生的后果作一初步论述,望方家指正。
公元前221年秦吞六国一统天下,建立起一整套的封建制度,汉承秦制,沿而用之,七十余年未而有变,汉兴七十余年,至汉武帝(前140——前87年)时,西汉进入了全盛时期,各种封建制度也有待调整,中外朝制度也就应运而生。
一、内朝的缘起及其性质西汉时期的内朝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而内朝的形成又直接影响了汉武帝以后西汉的政治格局。
(一)内朝的形成原因汉武帝即位后,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推恩令”,及颁布《左官律》后“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卷37百官公卿表)[1];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大力提倡“大一统”思想。
汉书·外戚传(下)(4)全文
汉书·外戚传(下)(4)全文(1)司隶:官名。
掌纠察京师百官及所辖附近各郡,相当于州刺史。
臣闻许美人及故中宫史曹宫皆御幸孝成皇帝。
产子,子隐不见。
臣遣从事掾业、史望验问知状者掖庭狱丞籍武(1),故中黄门王舜、吴恭、靳严,官婢曹晓、道房、张弃(2),故赵昭仪御者于客子、王偏、臧兼等,皆曰宫即晓子女,前属中宫,为学事史,通《诗》,授皇后。
房与宫对食,元延元年中(3),宫语房曰:陛下幸宫。
后数月,晓入殿中,见宫腹大,问宫。
宫曰:御幸有身。
其十月中,宫乳掖庭牛官令舍(4),有婢六人。
中黄门田客持诏记(5),盛绿锑方底(6),封御史中丞印,予武曰:取牛官令舍妇人新产儿,婢六人,尽置暴室狱(7),毋问儿男女,谁儿也!武迎置狱。
宫曰:善臧(藏)我儿胞(8),丞知是何等儿也(9)!后三日,客持诏记与武,问儿死未?手书对牍背。
武即书时:儿见在,未死。
有顷,客出曰:上与昭仪大怒,奈何不杀?武叩头啼曰:不杀儿,自知当死;杀之,亦死!即因客奏封事,曰:陛下未有继嗣,子无贵贱,唯留意!奏入,客复持诏记予武曰:今夜漏上五刻,持儿与舜,会东交掖门。
武因问客:陛下得武书,意何如?曰:憆(瞠)也(10)。
武以儿付舜。
舜受诏,内(纳)儿殿中,为择乳母,告善养儿,且有赏。
毋令漏泄!舜择弃为乳母,时儿生八九日。
后三日,客复持诏记,封如前予武,中有封小绿箧,记曰:告武以箧中物书予狱中妇人,武自临饮之。
武发箧中有裹药二枚,赫蹄书曰(11):告伟能(12):努力饮此药,不可复入。
女(汝)自知之!伟能即宫。
宫读书已,曰:果也,欲姊弟擅天下!我儿男也,额上有壮发(13),类孝元皇帝。
今儿安在?危杀之矣(14)!奈何令长信得闻之(15)?宫饮药死。
后宫婢六人召入,出语武曰:昭仪言女(汝)无过。
宁自杀邪,若外家也(16)?我曹言愿自杀(17)。
即自缪死(18)。
武皆表奏状。
弃所养儿十一日,宫长李南以诏书取儿去(19),不知所置(20)。
(1)掖庭狱丞:即掖庭丞。
司马迁与班固阅读答案
司马迁与班固阅读答案《司马迁与班固》阅读材料司马迁作《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
班固作《汉书》,书未成而作者因与外戚窦宪的关系,死于狱中,事在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
一属西汉,一属东汉,相去公元元年各约90年。
今日看来,这两部书好像联袂而出。
其实它们间隔了大约180年,等于我们现在距离清嘉庆朝的时间。
《史记》为私人著作,《汉书》则经皇帝看过,有国史的色彩。
司马迁自称“成一家之言”和“藏之名山”,已和班固作书的宗旨不同。
况且《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
两位史家的个性癖好不同,这也使他们在取材行文之间,有相当的出入。
在公元前90年和公元90年,中国的史家和思想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已有大幅度的变化。
其中一个关键在于,汉武帝用董仲舒之建议,罢斥百家,独尊儒术。
我们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为目的,而是为了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他坦白地承认提倡学术,旨在支持当时政权。
武帝之置五经博士、立学校之官、策贤良,都根据此宗旨着眼,从此中国庞大的文官集团,有了他们施政的正统逻辑。
司马迁和董仲舒同时代,他读书不受这种政策的影响。
而到了班固生活的年代,“正规的”儒家思想已有一百多年的基础。
司马迁和班固一样,自称是周公和孔子的信徒。
可是今日我们一打开《史记》,随意翻阅三五处,即可以体会到作者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作风,爽快淋漓,不拘形迹,无腐儒气息。
他自称“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应当是一种真实的写照。
他所崇奉的“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己容”也可以说是源于儒家道德,可是这立场就已经和经过正统限制的所谓儒家不同了。
《史记》里写荆轲和高渐离饮酒击筑,又歌又泣,旁若无人,已近于董仲舒所说的“邪辟”。
并且项羽是汉高祖刘邦的死对头,而《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祖本纪》之前(若在后代必称“项酋”“伪楚”,而“本纪”只能降格为“载记”)。
文中又把项羽写成一个虽暴躁却又浑憨可爱的角色,其英雄末路,令人怜惜。
闲话西汉相权
闲话西汉相权西汉初年的丞相们都是跟随汉高祖打天下的功臣,他们位高权重,国家大政基本由他们负责定策。
所以皇帝对他们也特别礼遇,凡有请求无不应允。
当时丞相掌管外朝,单独开府执权,举凡九卿事务的知会,地方治状的汇报,各级官员的任免等等必须得到丞相本人同意或征求其本人的意见。
从职权上来说汉初丞相承袭了战国以来官分文武的特点,作为皇帝的政务助手存在,统领百官,主要是负责行政事务,(而皇帝并不能直接管理指挥各级官属行事,必须透过丞相来处理政务。
皇帝的所能管理到的只是属于他个人的内宫范围的具体事务。
)然而丞相除了行政方面外,对于其它权力就没办法过分染指了。
战国时已经独立出军权,管理军务通常由具体官员负责,此职位通常不允许兼任,而丞相也不负有对它的领导责任。
此外由于官僚机构的庞大,为保证政府能够规矩运作,统治者便设立了监督机制,这样“御史台”就产生了。
西汉行使监察权力的是御史大夫府,它独立于行政体系之外,具体负责对各级官员的行政监督。
这样一来,承袭自秦的的那套三权分立,互相制约法在西汉初年得到全面贯彻和执行。
申屠嘉死后,陶青刘舍等人皆以功臣子弟列侯身份继任丞相。
在权势上已经无法和早前功臣相比了,加上皇帝权力的日渐稳固,个人意识的潜在强化,对于相权针对君权的限制开始进行部分破坏。
这时期的丞相以“老谨执重”的特点为基本。
孝武初年,外戚田蚡接任丞相,负贵骄溢,依靠后家,权压主上,相权复振。
但为时不久,元朔五年十一月公孙弘以布衣身份被任命为丞相开始,相权逐步走向没落了。
公孙弘起自步衣,与列侯身份相异,在朝无所援引,对皇帝所言的事只有唯诺应允,并不敢有所反对。
与此,在相权权力下降的同时,本来分立的三权出现了不平衡,汉初“三公分权,彼此制约”制度的开始慢慢遭到破坏。
其一,最高将位的常置及在成为主导内朝地位。
汉初本置太尉官,以掌管武事,此职原来并不常置,通常遇事而没,事毕而罢,故汉初太尉多虚空,建元二年时省后便不再置了。
到武帝对匈奴战争时,于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马并冠以将军名号始,大司马一职竟成常制。
汉朝外戚专权
汉朝外戚专权外戚专权皇太后的哥哥窦宪执掌了大权,第一件大事就是把禁止私人煮盐和炼铁的法令废了。
汉武帝当年费了很大的力气,把煮盐和炼铁的利益从豪门手里夺了过来。
这会儿,窦太后为了得到豪门的支持,又把盐铁的利益让给了他们。
这样一来,窦家的政权居然拿稳了,窦宪的几个兄弟都做了大官。
汉和帝有个本家伯父叫刘畅,是汉光武的大哥刘縯的孙子,为了汉章帝的丧事,他到京师来吊孝,窦太后几次召他进宫。
窦宪怕窦太后重用刘畅,派刺客把他暗杀了。
窦太后蒙在鼓里,还叫窦宪去捉拿凶手,追查主使的人。
窦宪把杀人的罪推在别人身上,可有人不服气,说应当仔细调查。
调查下来,主使杀人的原来就是窦宪自己。
杀了皇帝的伯父,这可不是件小事儿,窦宪只怕窦太后也没法包庇他。
正好南匈奴的单于上书说北匈奴遭了饥荒,又发生了内乱,请汉朝发兵帮他去打北匈奴。
窦宪就请窦太后让他带兵北伐,也好避过这个风头。
窦太后自然同意,还拜他为车骑将军。
这么一来,窦宪又神气起来了。
原来匈奴早已分裂成南北两部。
强迫西域跟汉朝作对的是北匈奴,住在大漠以北。
大漠以南的归附汉朝,叫南匈奴。
这时候北匈奴已经衰落,不能抵抗汉兵。
窦宪在漠北打了个大胜仗。
俘虏和投降的匈奴兵有二十万人。
他就让中护军班固写了一篇颂扬他的功德的文章,高高地刻在山石上,这才下令班师还朝。
窦太后拜窦宪为大将军,加给他两万户的封地,叫他驻扎在凉州。
窦宪的三个兄弟都封了侯,加上他们的子弟、女婿、伯伯、叔叔、娘舅、外甥,还有爪牙、心腹,威风得了不得。
各地的刺史、郡守、县令,大多是窦家门里出来的。
他们贪污勒索、贿赂公行。
谁要是反对他们,谁准得倒霉。
窦宪的三弟窦景,更闹得无法无天。
窦景手下有两百个骑兵做他的卫队。
这一伙人骑着高头大马,老成群结队在街上溜达。
瞧见哪个铺子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他们拿手一指,东西就是他们的了,压根儿用不着付钱。
妇女给他们看中了,也就算他们的了,还得乖乖地送去,要不然他们就加个罪名,抓去当囚犯来办。
洛阳城里的商人和居民一瞧见窦家的卫兵和奴仆出来,都逃的逃、关门的关门,好象见了老虎一样。
东汉时外戚专权,中下层知识分子离乡背井求取官职,慨叹宦途坎坷
东汉时外戚专权,中下层知识分子离乡背井求取官职,慨叹宦途坎坷桓、灵之世,统治者一方面公开卖官鬻爵,另一方面又诱使大批中下层知识分子离乡背井,求取官职。
于是都下州郡,形成了风靡一时的游宦现象。
徐幹(171-218年)在《中论·谴交》中曾这样描述汉末游宦风气之盛:上至公卿大夫、州牧郡守,下及小司,莫不以接待宾客为务,“冠盖填门,儒服塞道,饥不暇餐,倦不获已”、“送往迎来,亭传常满”。
在这种情况下,土人“乃离其父兄,去其邑里”,“窃选举,盗荣宠者,不可胜数”。
汉桓帝徐幹还对这社会病态提出批评:“且夫交游者出也,或身殁于他邦,或长幼而不归,父母怀茕独之思,思人抱东山之哀,亲戚隔绝,闺门分离。
无罪无辜,而亡命是效非仁人之情也。
”《去者日以疏》就是一首描写游子思归的诗。
这首诗充满了悲凉气氛和愁苦伤感情调,抒发了一个失意的游宦者对宦途坎坷的慨叹: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诗中先叙望见郭外坟丘而产生的思绪,再说身经荒坟时的感觉,末言思归而不得归的痛苦,全篇以“悲”、“愁”的氛围笼罩,充满了一种悲凉的气氛和愁苦伤感的情调。
此诗开头两句突兀而起就说起了人的生死问题。
意思是说,死去的人,随着时光的流逝,其音容笑貌逐渐被人淡忘,变得日益疏远;而活着的人,随着分别时间的延续,亲近之感则与日俱增。
诗人为什么会说起生离死别的问题呢?原来是诗人出了城门,看到一片荒丘野坟:“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而生出无限感触。
望见荒郊的丘坟,自然想到死者,想到死者与生者生死相隔日益疏远;进而联想到生者与生者的离别,更令人柔肠寸断,思情绵绵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这两句又深一层叙说了对死者的怜悯。
那些死去的人,就连埋葬尸骨的坟,丘也不得永存。
君不见那年旷日久的古墓野坟,不是已经被犁为桑田了吗?君不见那坟前的苍松翠柏,不是被砍伐当成烧火的柴薪了吗?诗人心中充满悲伤,所以眼前的自然风景也充满了凄凉的色调:“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汉书·酷吏传(6)全文
汉书·酷吏传(6)全文田延年字子宾,先齐诸田也(1),徒阳陵(2)。
延年以材略给事大将军莫(幕)府,霍光重之,迁为长史(3)。
出为河东太守,选拔尹翁归等以为爪牙,诛锄豪强,好邪不敢发。
以选人为大司农(4)。
会昭帝崩,昌邑王嗣位,y n乱,霍将军忧惧,与公卿议废之,莫敢发言。
延年按剑,廷叱群臣,即日议决,语在《光传》。
宣帝即位,延年以决疑定策封阳城侯(5)。
(1)先齐诸田:以往齐国田氏宗室。
(2)阳陵:原为汉景帝陵,又置县。
在今陕西高陵西南。
(3)长吏:此指大将军长史。
(4)大司农:官名。
掌租税钱谷盐铁及国家财政收支。
(5)阳城:陈留郡济阳县乡邑。
《外戚泽表》阳城侯田延年本始元年八月辛未封,下注济阳。
阳城当是阳成。
济阳,乃陈留郡之县;而阳城似是济阳之乡邑。
先是,茂陵富人焦氏、贾氏以数千万阴积貯炭苇诸下里物(1)。
昭帝大行时(2),方上事暴起(3),用度未办,延年奏言商贾或豫(顶)收方上不祥器物,冀其疾用(4),欲以求利,非民臣所当为。
请没入县官(5)。
奏可。
富人亡财者皆怨,出钱求延年罪。
初,大司农取民牛车三万两(辆)为僦(6),载沙便桥下(7),送至方上,车直(值)千钱(8),延年上簿诈增僦直(值)车二千,凡六千万,盗取其半(9)。
焦、贾两家告其事,下丞相府。
丞相议奏延年主守盗三千万(10),不道。
霍将军召问延年,欲为道地(11),延年抵曰(12):本出将军之门,蒙此爵位,无有是事。
光曰:即无事,当究竟(13)。
御史大夫田广明谓太仆杜延年:《春秋》之义,以功覆过。
当废昌邑王时,非田子宾之言大事不成。
今县官出三千万自乞之何哉(14)?愿以愚言白大将军。
延年言之大将军,大将军曰:诚然,实勇士也!当发大议时,震动朝廷。
光因举手自抚心曰:使我至今病悸!谢田大夫晓大司农,通往就狱,得公议之(15)。
田大夫使人语延年,延年曰:幸县官宽我耳,何面目人牢狱,使众人指笑我,卒徒唾吾背乎!即闭阁独居齐(斋)舍(16),偏袒持刀东西步(17)。
汉朝的外戚专权
汉朝的外戚专权汉顺帝即位后,改年号为永建元年(126)。
孙程等十九个宦官虽然都封了侯,因为没有才能,执掌不了朝政。
于是,汉顺帝罢免了阎太后任命的三公,提拔大鸿胪朱宠为太尉、少府朱伥为司徒、廷尉张皓为司空,拜来历为车骑将军,让他们共同辅助朝政。
阳嘉元年(132),汉顺帝刚满18岁,便册立一个姓梁的妃子为皇后,拜梁皇后的父亲梁商为执金吾。
后来,又任命梁商为大将军,让他主持朝政。
梁商是一个老好人。
他既重用李固、周举等正直的大臣,又不敢得罪宦官,甚至还特意让他的儿子梁冀、梁不疑去跟中常侍曹节、曹腾他们交朋友。
因此,在梁商掌权的时候,朝廷上虽然没有闹什么大乱子,但也看不到有什么新的起色。
永和六年(141)梁商死后,梁冀接替他父亲做了大将军。
跟他父亲不一样,梁冀却是一个纨绔子弟,象斗鸡、走狗、跑马、赌博、酗酒之类的事,样样都能干。
他早先做河南尹(东汉京师地区的行政长官)的时候,想怎么着就怎么着,谁也不敢惹。
这会儿他做了大将军,更加专横跋扈、无法五天了。
那时候,因为官府腐败,赋税繁重,全国各地到处爆发农民的反抗斗争。
汉顺帝只好分派张纲、杜乔、周举等八个大臣到各地去查办贪官污吏。
张纲带着随从刚走到洛阳都亭,故意把车轮子埋在地下,不走了。
左右问他这是怎么回事,他说:“如今豺狼当道,又何必去查问狐狸呢?”在这里,豺狼指的是像梁冀那样手握重权的朝廷官员,狐狸指的是地方上的贪官污吏。
张纲认为,只要除掉占据朝廷的豺狼,那些地方上的小狐狸也就不敢为非作歹了。
于是,张纲又回到洛阳给汉顺帝上书,告发了梁冀横行不法的十五条大罪。
汉顺帝明明知道张纲说得对,也不敢对梁冀治罪。
建康元年(144),汉顺帝只活到30岁,害病去世了。
大臣们只好拥立年仅二岁的太子刘炳即位,就是汉冲帝。
梁皇后被尊为皇太后,由她代替汉冲帝临朝,谁知还不到半年,汉冲帝又夭亡了。
汉顺帝再没有别的儿子,大臣们只好再挑选其他诸侯王做皇帝。
当时,大臣们提出了两个人,一个是清河王刘蒜,一个是勃海王刘鸿的儿子刘缵。
汉书·卷九十七·传·外戚传下(华夏文明公元前206-公元前23年)
汉书·卷九十七·传·外戚传下(华夏文明公元前206-公元前23年)孝元王皇后,成帝母也。
家凡十侯,五大司马,外戚莫盛焉。
自有传。
孝成许皇后,大司马车骑将军平恩侯嘉女也。
元帝悼伤母恭哀后居位日浅而遭霍氏之辜,故选嘉女以配皇太子。
初入太了家,上令中常侍黄门亲近者侍送,还白太子欢说状,元帝喜谓左右:“酌酒贺我!”左右皆称万岁。
久之,有一男,失之。
乃成帝即位,立许妃为皇后,复生一女,失之。
初,后父嘉自元帝时为大司马车骑将军辅政,已八九年矣。
及成帝立,复以元舅阳平侯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与嘉并。
杜钦以为故事后父重于帝舅,乃说凤曰:“车骑将军至贵,将军宜尊之敬之,无失其意。
盖轻细微眇之渐,必生乖忤之患,不可不慎。
卫将军之日盛于盖侯,近世之事,语尚在于长老之耳,唯将军察焉。
”久之,上欲专委任凤,乃策嘉曰:“将军家重身尊,不宜以吏职自累。
赐黄金二百斤,以特进侯就朝位。
”后岁余薨,谥曰恭侯。
后聪慧,善史书,自为妃至即位,常宠于上,后宫希得进见。
皇太后及帝诸舅忧上无继嗣,时又数有灾异,刘向、谷永等皆陈其咎在于后宫。
上然其言,于是省减椒房掖廷用度。
皇后及上疏曰:妾夸布服粝粮,加以幼稚愚惑,不明义理,幸得免离茅屋之下,备后宫扫除。
蒙过误之宠,居非命所当托,污秽不修,旷职尸官,数逆至法,逾越制度,当伏放流之诛,不足以塞责。
乃壬寅日大长秋受诏:“椒房仪法,御服舆驾,所发诸官署,及所造作,遗赐外家群臣妾,皆如竟宁以前故事。
”妾伏自念,入椒房以来,遗赐外家未尝逾故事,每辄决上,可复问也。
今诚时世异制,长短相补,不出汉制而已,纤微之间,未必可同。
若竟宁前与黄龙前,岂相放哉?家吏不晓,今一受诏如此,且使妾摇手不得。
今言无得发取诸官,殆谓未央官不属妾,不宜独取也。
言妾家府亦不当得,妾窃惑焉。
幸得赐汤沐邑以自奉养,亦小发取其中,何害于谊而不可哉?又诏书言服御所造,皆如竟宁前,吏诚不能揆其意,即且令妾被服所为不得不如前。
司马迁对外戚作为汉代一种政治力量的批评
司马迁对外戚作为汉代一种政治力量的评判【摘要】:汉代外戚在历史上一直是个颇为引人注目的群体。
在西汉的历史上,从汉高祖到汉武帝是外戚发展的阶段,外戚造成了汉初经济发展。
但外戚严重干涉朝政,造成汉初政权不稳定,外戚与外戚之间的斗争同样影响政治。
而司马迁作为史学家对外戚作为汉代一种政治力量的评判。
【关键词】外戚政权政治力量批判【正文】外戚,按照外戚传的记载,其成份是指皇室的外姓亲属以及后妃系统的亲族,还包括皇家公主的夫族。
实际上,他(她)们是一个直接依附于太后、皇后或皇帝宠妃的裙带集团。
《外戚世家》出自《史记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作者司马迁。
本篇记述汉高祖至汉武帝五代汉朝皇帝的后妃,以皇后为主,兼及妃嫔,并涉及后妃的亲族,所以称为《外戚世家》。
最后一段译文如下:事后,武帝闲时问左右说:“人们都说些什么?”左右回答说:“人们说就要立她的儿子了,为什么要除掉他的母亲呢?”武帝说:“是的。
这不是小孩子们和愚人所能理解的。
古时候国家所以出乱子,就是由于君主年少,而他的母亲正在壮年。
女子独居,骄横傲慢,淫乱放纵,没有人能禁止。
你们没有听说过吕后的事吗?”因此,所有为武帝生过孩子的,无论是男是女,他们的母亲没有不被谴责处死的,难道能说这就不是圣贤了吗?这样明确的远见,为后世深思熟虑,本来就不是那些见闻浅陋的愚儒所能达到的。
谥号为“武”,难道是虚名吗!本篇记述汉高祖至武帝五代汉皇的后妃,以正后为主,兼及妃宾,并涉及后妃的亲族,所以称为《外戚世家》。
记后妃,自然要反映宫廷内部的一些情况,这就能使读者看到帝王生活的一个重要的侧面。
后妃之间为争宠、争权势而进行的明争暗斗,构成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的一部分。
后妃一旦得宠,其父母兄弟立即青云直上,这些皇亲新贵往往成为影响王朝政局的重要势力。
刘邦死后,诸吕擅权,几乎取代了刘家王朝。
这个历史教训司马迁是很重视的。
在写到窦皇后的两位兄弟受封后,特意记述了周勃和灌婴的一次谈话,他们最担心的就是窦氏兄弟会不会“又复效吕氏大事”,所以要为两人选择师傅宾客。
外戚传序汉书阅读答案翻译
外戚传序汉书阅读答案翻译外戚传序汉书阅读答案翻译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
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用末喜;殷之兴也以有娀及有新女,而纣之灭也嬖妲己;周之兴也以姜嫄及太任、太姒,而幽王之禽也,淫褒姒。
故《易》基《乾》《坤》,《诗》首《关睢》,《书》美釐降,《春秋》讥不亲迎。
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礼之用,唯昏姻为兢兢。
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可不慎与!人能弘道,末如命何。
甚哉妃匹之爱,君不能得之臣,父不能得之子,况卑下乎!既欢合矣,或不能成子姓,成子姓矣,而不能要其终,岂非命也哉!孔子罕言命,盖难言之。
非通幽明之变,恶能识乎性命!高祖吕皇后,父吕公,单父人也,好相人。
高祖微时,吕公见而异之,乃以女妻高祖,生惠帝、鲁元公主。
高祖为汉王,元年封吕公为临泗侯,二年立孝惠为太子。
后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
太子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己,常欲废之而立如意,“如意类我”。
戚姬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
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益疏。
如意且立为赵王,留长安,几代太子者数。
赖公卿大臣争之,及叔孙通谏,用留侯之策,得无易。
吕后为人刚毅,佐高帝定天下,兄二人皆为列将,从征伐。
长兄泽为周吕侯,次兄释之为建成侯,逮高祖而侯者三人。
高祖四年,临泗侯吕公薨。
高祖崩,惠帝立,吕后为皇太后,乃令永巷囚戚夫人,髡钳衣赭衣,令舂。
戚夫人舂且歌曰:“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幕,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太后闻之大怒,曰:“乃欲倚女子邪?”乃召赵王诛之。
使者三反,赵相周昌不遣。
太后召赵相,相征至长安。
使人复召赵王,王来。
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入宫,挟与起居饮食数月,帝晨出射,赵王不能蚤起,太后伺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
迟帝还,赵王死。
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熏耳,饮瘖药,使居鞠域中,名曰“人彘”。
居数月,乃召惠帝视“人彘”。
帝视而问,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余不能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2月第31卷 第1期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 nal of N o rthw est U niv ersity(So cial Science) Feb.,2001V ol.31 N o.1 收稿日期:2000-01-15 作者简介:田旭东(1954-),女,四川渠县人,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先秦、秦汉思想文化研究和教学工作。
【中国古代史】西汉时期的大司马与外戚专权——读《汉书》札记田旭东(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陕西西安 710069)摘 要:通过对西汉一代大司马之职的考察,认为西汉大司马一职多为外戚所把持,是皇帝个人专权机关“内朝”的骨干。
大司马之职是否专有军权与统治阶级内部尤其是皇帝与外戚的权力之争有着密切的关系,外戚地位的上升是西汉中晚期一个值得注意的政治现象。
关键词:《汉书》;大司马;外戚中图分类号:K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01)01-0093-04大司马之职,见于《周礼·夏官》,其曰:“大司马之职,掌建邦国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国。
”所谓“掌建邦国”、“平邦国”就是辅佐周王以纠察诸侯使之成正也,可知从一开始它就是掌军事之官,其作用举足轻重。
西汉时期的大司马一职,原为秦朝“三公”之一的太尉。
作为一个掌管武事之官,其权力与地位曾有过一系列的变化。
《汉书·百官表》记载曰:“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
武帝建元二年省。
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
宣帝地节三年置大司马,不冠将军,亦无印绶官属,禄比丞相,去将军。
哀帝建平二年复去大司马印绶,置官属,去将军,位在司徒上。
有长史,秩千石。
”以下对这段文字逐句阐述并做简单考证。
班固将太尉与大司马同列,认为二者职位相同,仅称法不同。
秦朝与西汉初年称太尉,此后称为大司马。
到东汉初建武二十七年(51年)光武帝刘秀又改称大司马为太尉。
所谓“金印紫绶”为万石之公,其地位与丞相、御史大夫相同。
然而所谓“掌武事”,实际上只是皇帝身边的军事顾问,并不拥有发兵、领兵之权。
西汉初年至武帝改置大司马之前,太尉之职不固定常设,任此职者先后有卢绾、周勃、灌婴、周亚夫、田玢,他们也仅仅是在平定诸吕、吴楚七国之乱等事件中因表现突出而活跃一时。
西汉一代开始置大司马之官是在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首任者即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
《通典》卷二九云:“初,武帝以卫青数征伐有功,以为大将军,欲尊宠之,故置大司马官号以冠之。
”《汉书·霍去病传》云:“乃置大司马位,大将军、骠骑将军,皆为大司马定令,令骠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同。
”由此可见,加封大司马之号,是为了同一般的将军相区别,以表示汉武帝对二人征伐匈奴所取功绩的肯定而给予的恩宠地位。
此时的卫青、霍去病虽得恩宠,武帝的亲信也无人可与之相比,但并不参与朝政。
元封六年(公元前106年)卫青死,此后大司马之职一度空虚。
大司马权力的加重,地位的显赫是在武帝晚年时开始的。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临死前召霍去病之异母兄弟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
昭帝、宣帝之世,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兼领尚书事”之职专权西汉王朝,其实际权力已在宰相之上。
大司马权力的日益加重与汉武帝时中外朝的形成有很大关系,《汉书》中多次提到“中朝”,《刘辅传》曰:“中朝,内朝也。
大司马、大将军、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
”秦时和西汉初年,丞相辅佐皇帝,总揽政务,在文武百官之中地位最尊,权力最大,百官对其恭谨从命,即使皇帝也对其优礼相待。
如此,皇权与丞相的权势必发生矛盾,汉武帝为了削夺丞相的权力,加强皇权,开始重用身边的文武侍从之臣,从而形成中朝与外朝之分。
大司马(或称大将军)是最高最大的武官,他在中朝之中所起的作用举足轻重,故此后大司马的实际地位与权力均在丞相之上。
汉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车骑将军光禄勋张安世被封为大司马车骑将军兼领尚书事。
数月之后,车骑将军之号被罢去,更为卫将军,统领两宫卫尉与城门北军之兵,此后从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至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的60年间大司马之职缺载,但据《汉书》各传所记载,实际上在此期间任大司马之官者先后有10人:霍禹、韩增、许延寿、史高、王接、许嘉、王凤、王音、王商、王根。
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王氏一族中的王根由大司马骠骑将军更替为大司马,开始给予金印紫绶,未置官属,其奉禄与丞相同为万石。
王根与当时的丞相翟方进、御史大夫何武同称三公。
可知在此之前大司马做为中朝的主要官职无金印紫绶,亦未置官属,其奉禄亦比较薄。
王根所得到的一切,看似恩宠,实际是大司马之职此后不再兼任将军之职,即不再握有军权。
同年11月,中骑都尉光禄大夫王莽任大司马,然而不久又失去此官职,次年由左将军师丹继任。
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哀帝刘欣之母丁太后之兄丁明就任大司马,此时印绶与官属又被废去,却再次冠予以往的将军之号。
与张安世、王商相同,丁明兼有“卫将军”之号,而与以韩增开始到许嘉任此职时皆冠以“车骑将军”之号不同。
不过据《秦汉官制史稿》的考证,车骑将军与卫将军之职务与地位相同,《通典》卷二九记:“卫将军,位亚三司”,可知其位在大将军与骠骑将军之下。
之后哀帝傅皇后之父傅晏曾任过短短11天的大司马,继傅晏而任大司马的韦贤也仅仅就任7天就去世了。
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十二月,侍中骑马都尉董贤任大司马卫将军,次年五月改任大司马,同时丞相孔光改任大司徒,御史大夫彭宣改任大司空,所谓“三公”之职正式设立。
而董贤作为汉哀帝的宠臣,所任大司马之职居于大司徒孔光之上,在“三公”之中地位最高。
哀帝刘欣死后任大司马之职的王莽继承了这个制度。
《汉书·百官表》中所列王莽为大司马之职的最后一人,实际上据《汉书·王莽传》看,王莽之后任此职的尚有10人,即王舜、甄邯、孔永、逯并、苗沂、陈茂、严尤、董忠、王邑、陈遵,他们都作为王莽的心腹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
关于《汉书·百官表》所记的“有长史,秩千石”,仅见于《汉书·儒林传》记有大司马骠骑将军王根奏请房凤除补为长史之例。
其他的官职盖有“大司马司直”一职,于《汉书·百官表》中见元始二年“大司马司直沛武襄君孟为右扶风”,《金日传》中有平帝即位后以金欣为大司马司直、京兆尹之例。
从以上《汉书·百官表》的简单记载和阐述情况来看,我们能够对西汉王朝大司马之职的变迁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但《百官表》省略过多,对诸大司马的实际情况并无详细说明,这里有必要再就个别问题特别是用外戚为大司马的情况做进一步探讨。
据统计,西汉时期就任大司马之职者共计22人,其中王商与王莽为两次就任。
兼有车骑将军之号者8人,兼卫将军之号者6人,兼大将军之号者4人,兼骠骑将军之号者3人。
张安世从车骑将军而为卫将军;王商从卫将军而为大将军;丁明从卫将军而为骠骑大将军;王根、董贤二人被除去将军之号;王莽、师丹、傅喜三人仅为大司马而无将军之号。
22人之中外戚占了大多数。
武帝时有卫青、霍去病、霍光、霍禹等4人;宣帝时有许延寿、史高、王接、许嘉等4人;元帝、成帝时有王凤、王音、王商、王根以及王莽等5人;哀帝时有傅喜、丁明、傅晏等3人。
而非外戚任大司马者仅能举出张安世、韩增、师丹、韦赏、董贤、马宫等6人。
其中张安世与韩增为霍光的下属,张安世是武帝时御史大夫张汤的次子,因其秉性笃实而深得霍光的信任,曾任过右将军光禄勋,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昭帝刘弗陵死后他作为车骑将军光禄勋与霍光一起废昌邑王而拥立宣帝刘洵,地节三年(公元前68年)霍光死,张安世由御史大夫魏相奏请而就任大司马车骑将军。
张安世的哥哥张贺原为卫太子家吏,作为掖庭令曾养育过皇曾孙即以后的宣帝刘洵,还曾一度要把自己的女儿嫁于刘洵。
由此看来张氏一族其实也是被当作外戚那样的亲信对待的。
韩增是西汉初年韩王信的后裔、弓高壮族韩颓当的孙子,霍光专政时,他曾做过前将军,有率三万骑兵征匈奴的功绩,张安世死后他于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任大司马车骑将军并兼领尚书事,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去世。
师丹于成帝末年为定陶王康(以后的太子)太傅,后作为左将军而领尚书事,深得哀帝刘欣的信任,在王莽被迫辞职以后迅速升为大司马,仅三个月以后又转而为大司空。
韦赏是宣帝时丞相韦贤的孙子,曾教授哀帝刘欣诗歌而为诸吏光禄大夫,亦得刘欣的信任,当外戚丁明于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被免去大司马之职时,韦赏即被任为大司马车骑将军,然而他上任之后仅仅7天就去世了,接着由董贤任大司马。
董贤作为哀帝的宠臣,为“柔曼之倾意,非独女德,盖亦有男色焉”(《汉书·佞幸传》之“赞”)的人物,实际上是被哀帝玩弄的一个娈童。
《佞幸传》中曾记有一个“断袖”的故事:董贤深受哀帝宠幸,为驸马都尉侍中时,常与哀帝一起睡觉,某日大白天两人又睡在一起,董贤侧身而卧,压住哀帝刘欣的一只衣袖,哀帝欲起,竟不忍心叫醒董贤而剪断了那只衣袖,可见宠爱之深。
董贤在21岁时被任为大司马,哀帝甚至一度提出要恢复禅让制连皇位都让给他的这位宠幸,此荒唐的提议当然很快即被阻止(《汉书·佞幸传》)。
次年,哀帝死,董贤即被免职,后自杀。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西汉大司马之官的设置,最初是皇帝为给其亲近而信赖的人加官而使之显赫的一种名誉职务,其地位虽高但并无多大实权。
之后,随着汉武帝“内朝”权力的加强,逐渐形成与“外朝”的对立,大司马兼有将军之职,拥有了军事方面的权力,成为皇帝个人专权机关“内朝”的骨干。
正因为如此,西汉大司马之职所任者基本为外戚,不是外戚也必定是皇帝非常宠信的人物。
此后,大司马之职是否专有军权均与统治阶级内部尤其是皇帝与外戚的权力之争有着密切的关系。
外戚地位的上升与专权是西汉中晚期一个值得注意的政治现象。
西汉皇帝对外戚的重用,至汉成帝刘骜时达到高潮,王氏一族基本控制了朝政。
刘骜被公认是一个不喜政事,“湛于酒色”的荒淫君主,为满足于自己的玩乐欲望,放手让他的几个舅舅替他统治国家。
成帝母王皇后名政君,有兄弟八人:凤、曼、谭、崇、商、立、根、逢时。
曼早死有一子即王莽。
这期间先由王凤任大司马大将军,王凤死后由其堂弟王音接任,王音死后又由王凤的弟弟王商接任,王商死后又传位于其兄弟王根,王根之后大司马之职又传给了王莽。
这期间在王根任职时,以成帝为首的西汉朝廷曾一度为打击王氏家族的势力而削去了王根大将军之职,夺走了军权,但大司马之职仍保留。
成帝之世始终是外戚王氏一家专权。
成帝死后,其侄刘欣继位,是为哀帝,他在其母丁氏家族与祖母傅氏家族的支持之下反对王氏家族,王莽被迫辞职,哀帝又对大司马加封将军之号,大司马兼将军之职又被哀帝生母丁太后和哀帝祖母傅太后两家把持。
丁氏一族任大司马者1人,傅氏一族任大司马者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