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

合集下载

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材阐述)

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材阐述)
-在诗词背诵与默写的准确性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分组竞赛、联想法、构词法等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果。
-在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等方面进行鉴赏,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了解杜甫诗歌的独特风格。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一古诗。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特别开心的事情?”这个问题的答案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情感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诗歌情感的共鸣,让我们一同探索杜甫如何表达他的喜悦。
其次,关于诗歌的情感表达,我觉得可以通过更多的生活实例来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比如,在讨论“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句诗时,我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快乐的经历,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喜悦心情。
再者,我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分组讨论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但是,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下次的讨论中,提供一些引导性问题或者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更好地展开讨论。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语言构建与运用:通过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学生能够掌握古诗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提升诗歌朗读和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提炼信息,理解诗意,培养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感悟杜甫关注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情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诗词,提高对古典文学的鉴赏水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通用7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通用7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通用7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篇1一﹑教学目标1﹑在读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想像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从中感受到杜甫诗歌语言的遒劲刚健,思想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兴趣,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会写诗中生字“涕”“洛”。

并理解诗意。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能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1﹑鼓励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查找诗歌写作背景,即了解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之苦。

并做相应摘抄,在课堂上互相交流,有助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地图,小黑板。

教学流程一﹑紧扣“快”字,揭题。

(板书:“生平第一快诗”)指名生说自己的理解。

师:“快”快乐,舒畅。

试想诗人会遇到什么样的的事情产生什么样的心情才会写下一生之中最快乐的诗句?出示:-----遇(听)到(大快人心)的事产生(极度兴奋喜悦的心情)才会写下(最快乐)的诗句。

(生自由表达想法。

)师: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就是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课题),齐读。

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听说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听你讲述题目的意思,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在《示儿》一课中,陆游称朝廷军队为(王师)收复失地是叫(定)如果用陆游的说法,可怎么说“闻王师北定中原”但陆游直至死前,也不能实现心愿,所以他“悲之切”。

(板书北宋——陆游——“未闻王师定中原”——悲之切)。

时隔400多年,说法不同了,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是什么呢?学完这首诗,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请结合诗的题目把板条上的话说完整。

(杜甫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极度兴奋,极度喜悦,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

)二、与文本对话,质疑问难解诗意。

一起读黑板上这句话,给自己提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能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回答自己的问题。

(预设:为什么听到这一消息,如此高兴?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诗歌写作背景。

及“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

)师:“安史之乱”经久不息,给国家和人民(包括诗人自己)造成了种种痛苦和灾难。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痛苦的现实主义诗歌。

通过学习这首诗,让学生了解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树立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诗歌概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在战乱时期创作的一首诗。

诗人以战争为背景,描绘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

2.2 诗歌内容解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分析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如“战争”、“百姓”、“痛苦”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第三章:战争与人民3.1 战争对人民的影响本章通过讨论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战争给社会带来的破坏。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战争的认识。

3.2 和平的重要性学生思考和平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讨论如何维护和平、反对战争。

教师引导学生从个人做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四章:诗歌创作背景4.1 诗人杜甫本章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杜甫是一位关注社会现实的诗人。

教师可以结合杜甫的其他作品,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位诗人。

4.2 战争背景学生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时期的战争背景,理解诗人创作这首诗的动机。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本章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诗歌解析的过程,强调战争对人民的影响以及和平的重要性。

5.2 课后拓展学生课下搜集其他反映战争主题的诗歌,进行自主学习,分享自己的感悟。

教师可以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诗歌的魅力。

课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的教案设计(通用7篇)

课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的教案设计(通用7篇)

课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的教案设计课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的教案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课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的教案设计篇1(一)板书课题(二)教师简介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也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在他最高兴的时候写下的。

此诗写于763年,安史之乱的头目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安史之乱从此结束。

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后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之情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闻:听说。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三)检查朗读诗句的情况(四)理解诗意方法:先看看自己懂了哪些词语,再看看还有哪些词语不懂,最后集中时间讨论。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通常作为四川的简称。

忽传:忽然间到处传扬。

收蓟北:收复蓟北。

意思是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在剑外到处传扬。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极而泪下。

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漫卷:胡乱卷起。

欲:将要,简直要。

狂:放怀,无拘无束,热情不加节制。

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须:须要。

纵:放任,这里尽情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声歌唱,畅饮美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过那巫峡的叠蟑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通用11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通用11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要求1、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教学重点1、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领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㈠导入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首杜甫写于战乱时期的诗,《春望》还记得吗?背一背(生背),背得真有感情,仿佛使我看见了诗人在八年的安史战乱中,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感时与恨别交织着满腔愁情,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当他听到“安史之乱”接到消息,诗人惊喜若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1、出示课题(指名读,解题)2、齐读课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㈡初读,了解大意1、正确朗读诗①在预习时老师要求同学们能正确朗读这首诗,做到了吗?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②生评价。

③指导读“妻子(zǐ)”生读,师读,比较④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2、在诗句中理解词语①读中体会(忽传、初闻、涕泪、却看、愁何在、漫卷、青春)②师生讨论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板书:喜欲狂㈢细读,品诗1、过渡:是的,忽传的佳音,使诗人惊喜欲狂,情绪也在不断的变化,诗中诗人有哪些表现,哪些诗句,哪些词能让你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喜悦之情呢?我们怎样才能在诗中体会到一边读一边闭着眼睛去想像去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2、学生自由体会3、学生自由表达4、出示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小结: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丝毫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真切、真实,诗人爱国、思乡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也是诗人高明之处。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语文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语文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明朝末年的历史背景,理解明朝末年政治的不稳定和战乱频发的原因;2.通过阅读《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一文,了解明朝后期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历史事件,了解清军入侵的情况;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正确理解文中的难点词汇;4.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增强爱国情操。

二、教学内容1.基础知识讲解(1)明朝末年的历史背景•明朝末年是指明朝从嘉靖朝末年至崇祯朝末年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不稳定、战争频发的时期。

•明朝末年政治的不稳定是由官僚贵族政治腐败、内外受敌、经济困难等多种原因导致的。

(2)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历史事件•明朝末年,和番入侵中国边疆,引发明军在边疆的战斗。

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西北农民起义攻陷北京,推翻明朝。

•1644年5月,清军入侵中国,攻占北京,结束了明朝。

•清军入侵后,南明政府派遣闻官率军收复河南河北,在战乱中,出现了闻官缺粮饿死的悲惨情景。

但在很艰难的情况下,闻官军还是坚持下去,最终成功收复了河南河北。

2.阅读理解(1)速读阅读篇章,快速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通过速读,学生可以了解到该篇文章主要讲的是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历史事件。

(2)细读阅读篇章,仔细理解每个单词、短语和句子,准确理解每段的意思。

•在细读文章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己翻译文章的重点句子,仔细理解文章内容。

(3)思考、讨论与写作•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展开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思考和展开相关话题。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根据阅读的内容,写一篇关于明朝末年的文章,运用文中的词汇和句子,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文章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1. 模拟课堂教师可以选取几位学生,安排他们在课堂上模拟演讲,引导他们复述课文,并通过演讲提高他们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2. 影视资料教师可以运用影视资料,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背景。

3. 课本练习为了巩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需要在教学中安排一些课堂练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精选13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精选13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精选13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并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内容,明白杜甫听到成功喜讯后那样欢快的缘由,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剧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首先请同学们读一读唐代诗人韩愈曾写过的一句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出示)这句诗写了唐代两个宏大的诗人,李是李白,称为"诗仙',杜是杜甫,称为"诗圣'。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李白、杜甫的诗篇流传于世,放射出万丈光线。

再一起读。

2、杜甫(板书)一生写了很多的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多首。

他的一生苦多乐少,他的诗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以肤浅、愁苦为主要特色,因此,他还被称为"苦难诗人'。

今日,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板书)什么是快诗,就是描写欢乐心情的诗,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生齐读)闻:听闻,官军:唐王朝的军队。

收:收复,河南河北指黄河的南面和北面。

河南洛阳就是杜甫的家乡。

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听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3、八年了,诗人听闻官军收复了失地,心情如何?(喜悦、感动)让我们带着喜悦、感动的心情读。

二、精读诗歌1、诗人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时,是怎样的表现呢?我们来读一读诗的第一句。

这一句里消失了两个地名,是"剑外'和"蓟北',"剑外'指的是剑门关以南的地主,在现在的四川,四川对于杜甫来说是遥远的异乡。

"蓟北'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着安史叛军的崩溃,破裂的山河得到了重新统一,这对于诗人来说是天大的喜讯。

"忽'是突然,说明消息来得很突然,意想不到,以至于诗人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闻'就是刚刚听闻,"涕泪'就是眼泪。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word文档资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word文档资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记得去年,我初拿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课教材,我一点思路也没有。

因为我当时对于古诗词的教学,思考是很少的,几乎没有自己的想法。

只是当时必须要面对学生,完成这一课的教学设计。

我思索良久,虽然也是颇费了一番脑筋,最后才勉强完成了教案设计,但是在今天看来,当时的教学和指导,眼中是只有教材,而没有学生的,更没有考虑到学段的目标。

所以当时的教学效果是不能令我满意的。

今天,我重新对这篇经典古诗进行了思考和设计。

我感觉思路逐渐明确了。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诗人在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作于梓州。

当时的背景是作者忽闻蓟北被收复,延续了7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想到可以马上携家人回到家乡,诗人是悲喜交集,竟至于喜极而泣,泪湿衣裳,当时这样的情感自然宣泄真是无半点掩饰的,情真意切,肆意流淌。

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听闻到捷报时,那种手舞足蹈、兴奋难抑的样子,以及欣喜若狂的神情,和高歌纵酒而不顾一切的开心。

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

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杜甫一心只盼望着能早日平定战乱,早日回到离别已久的家乡。

当这一天终于到来时,他竟激动得“涕泪满衣裳”。

前四句由“忽传”到“初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突然和随意的连续动作把诗人骤然而至的狂喜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后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他不仅高歌畅饮,而且恨不得马上回到家乡。

从他一口气说出的的四个地名: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就能看出他是归心似箭,他的心早已沿着这一路线飞回了故乡——洛阳!全诗围绕诗人的“喜欲狂”,着力向我们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兴奋之情,掩藏在这狂喜背后的,是诗人对国家的深情爱恋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忧思。

全诗辞真意切,无丝毫做作之感,突出表现了一位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中,我按照“初读诗句→品读理解→感情朗读”的过程,着力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重点抓住“喜欲狂”,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切体会诗人的内心感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文章教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文章教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文章教案文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文的内容和意义;2. 掌握文章的主要词语和短语;3. 学会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来描述宣传和报道的文本。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核心内容;2.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和短语的含义;3. 学会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来描述宣传和报道的文本。

三、教学准备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文章原文;2. 精心编写的教学PPT。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幅地图图片,让学生了解河南和河北两个地区的位置。

引导学生思考官军收复这两个地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 导读文章让学生小组合作阅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文章,了解文中的基本内容。

然后全班讨论并汇报每个小组的理解和观点。

3. 词语解析分析并解释文章中出现的重要词语和短语,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战略胜利”、“解放”等。

帮助学生掌握这些词语和短语的确切含义。

4. 文章分析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例如使用战报的形式、宣传性的文字和感叹句的运用等。

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手法对于表达文章的内容和情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5. 语言表达训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宣传或报道的主题,使用文章中的写作技巧,撰写一篇类似的短文。

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指导和素材,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并运用所学的知识。

6. 反思总结让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进行互评和点评。

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创作过程和经验,总结学习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五、教学延伸1.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进一步讨论宣传和报道的特点和技巧,以及新闻媒体在社会中的作用;2. 给学生阅读其他宣传和报道类的文章,进行批判性阅读和分析;3.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尝试写一篇宣传或报道类的文章,加深对于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的掌握。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全班讨论、作品展示等环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2. 作品评价:评估学生的创作作品,看是否能够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技巧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3. 思维表达能力:通过讨论和展示学生对于文章内容和写作技巧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来评价他们在这方面的发展水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教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教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教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教案(精选10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教案篇1教材分析:这篇讲读课文包括两首抒发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古诗。

一首是陆游的《示儿》,这是诗人临终前的诗,相当于遗嘱。

另一首是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下这首诗。

学情分析:教学这两首诗,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例如《示儿》,可以让学生先说说,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诗句、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再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让学生说一说,杜甫高兴的原因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和词语中看出杜甫的高兴。

教学目的: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3、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前一个单元我们曾学过《七步诗》、《长歌行》、《出塞》,每一首诗都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感情。

诗人写的诗里表达爱国情感的不少,今天我们就学习两首。

一首是陆游写的《示儿》,这是临终前写的,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渴望;另一首是杜甫写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对祖国重新获得统一的欢乐心情。

二、范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

三、学生自读。

四、学习第一首诗《示儿》。

1、作者简介。

2、借助注释自学这首诗。

3、检查自学的效果。

(1)说说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

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就什么都没有了。

(2)“但悲不见九洲同”。

但,相当于“只”。

九洲:指全国。

同,指统一。

诗句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3)“王师北定中原日”。

王师,指南宋的军队。

定,指平定,这里指收复的意思。

中原,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诗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

(4)“家祭无忘告乃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通用10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通用10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通用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意境。

2、诵读古诗,在品词析句中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提高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教学难点:品词析句,提高对古诗的欣赏水平教学方法:以读促悟,悟中品读教学准备: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教学过程:一、延伸导入课前同学们背了那么多古诗,背得那么投入,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七言诗,也是杜集中一篇别具风神的佳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二、初读古诗,了解背景1、请同学们看书或看大屏幕自己出声读一读这首诗。

2、交流初读后的感受,提出疑问。

3、结合题目了解背景。

(诗题写到了当时的一个历史事件,关于这一事件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所处的境地,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下。

课前谁搜集资料有所了解,请给大家讲一讲。

)三、自由读诗,引发思考1、学生自由读诗,读通读顺,试着读出诗人高兴、喜悦的心情来。

2、指名朗读,评价促思。

(听了刚才同学的朗读,大家都感到这首诗的内涵没有读出来,有什么好办法把这首诗读好呢?)3、学生交流独特的学习方法,教师加以肯定和点拨。

四、研读古诗,品评赏析1、请同学们深入诗歌中细细读一读,品一品,对哪一两句感兴趣,就重点研读一下这两句。

2、自由研读,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读后评,评促悟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诗文的感悟和体验。

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读出自己的理解,不断提高古诗的欣赏水平。

)五、课外研读,提高积累同学们学诗的兴致这样高,老师为大家再推荐杜甫写的另外一首诗歌《春望》,希望同学们运用刚才的学诗方法,好好研读一下,作为课外积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1一、说教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这是杜甫生平的第一快诗。

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文化的好教材,又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是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词藻,难懂的典故。

针对以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涕、洛”,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2、了解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会背诵这首诗。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

二、说教法设计学生读书、自学、质疑、教师释疑的环节,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反复品味。

(这一教法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习惯。

)三、说学法回忆学习古诗的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古诗应掌握的一些知识。

(意在激活学生的记忆信息为古诗的自学提供思路)并鼓励他们采取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

突出教给学生一些方法,(例如:弄懂诗句的意思,串词成句,串句成篇。

让学生在反复的读的训练中学会体会诗的感情。

)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学了。

四、说教学程序1、解诗题、知诗人,了解时代背景。

(1)首先从检查学生的预习导入,问学生谁了解杜甫?谁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找学生说。

不过课上还是要强调一下诗人、写作背景介绍诗人:杜甫,唐代大诗人,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个人享有“诗圣”之称。

家乡是洛阳。

(这里有必要让学生回忆“朝代歌”,“夏商周,秦两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以此让学生对诗所反映朝代有所感知。

对朝代有个时间概念,同时也为语文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与营养。

)时代背景;当时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失地相继被收复,诗人听到这一喜讯后写下了这首诗。

因为长达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让诗人流落四川的剑外,无时无刻不盼望早日结束战乱,结束背井离乡之苦,回洛阳安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说课稿
一是“涕”字的读音,应该读作“tì”,不是“tí”,因为这个字是由“泪”和“啼”两个部分组成,表示哭泣之意。

二是“洛”字的含义,它指的是洛阳,是唐代的古都。

通过解释这两个字的正确读音和含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思。

2)分析诗句,理解诗意。

这里可以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找出关键词,如“喜欲狂”,“洛阳城”,“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等,然后通过分析这些词语的含义,理解整首诗的意义和作者的感情。

3、背诵诗篇,体会诗情。

在研究了诗句的含义后,引导学生对整首诗进行背诵,并通过反复朗读和体会诗情,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和爱国情怀。

五、说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对诗句理解的程度、对作者情感的体会等;二是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包括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过程是否流畅等。

通过评价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说课稿-文档资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说课稿-文档资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说课稿一、说教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流落到四川梓州。

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该诗语句明白易董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

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因此这首诗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读来感受作者“喜欲狂”的心情,进而体会作者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

根据对教材的粗浅认识,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涕、洛”,理解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说教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时我采取循序渐进引导法,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的大意,通过学生质疑,分组讨论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弄清楚诗的大意和所表达的情感,以“喜”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明析本诗的结构,了解本诗的写作方法,并在最后创设情景指导学生朗读。

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自主的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三、说学法回忆学习古诗的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古诗应掌握的一些知识。

这一目的意在激活学生的记忆信息为古诗的自学提供思路。

鼓励学生采取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

适当教给学生一些方法。

例如:弄懂字词的意思,串词成句,串句成篇。

让学生在反复的读的训练中学会体会诗的感情。

四、说教学程序我的课堂结构是:导入了解背景、理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五”读明意悟情——作业设计1、导入了解背景、理解题意首先是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记得去年,我初拿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课教材,我一点思路也没有。

因为我当时对于古的教学,思考是很少的,几乎没有自己的想法。

只是当时必须要面对学生,完成这一课的。

我思索良久,虽然也是颇费了一番脑筋,最后才勉强完成了设计,但是在今天看来,当时的教学和指导,眼中是只有教材,而没有学生的,更没有考虑到学段的目标。

所以当时的教学效果是不能令我满意的。

今天,我重新对这篇经典古诗进行了思考和设计。

我感觉思路逐渐明确了。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诗人在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作于梓州。

当时的背景是作者忽闻蓟北被收复,延续了7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想到可以马上携家人回到家乡,诗人是悲喜交集,竟至于喜极而泣,泪湿衣裳,当时这样的情感自然宣泄真是无半点掩饰的,情真意切,肆意流淌。

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听闻到捷报时,那种手舞足蹈、兴奋难抑的样子,以及欣喜若狂的神情,和高歌纵酒而不顾一切的开心。

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

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杜甫一心只盼望着能早日平定战乱,早日回到离别已久的家乡。

当这一天终于到来时,他竟激动得“涕泪满衣裳”。

前四句由“忽传”到“初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突然和随意的连续动作把诗人骤然而至的狂喜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后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他不仅高歌畅饮,而且恨不得马上回到家乡。

从他一口气说出的的四个地名: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就能看出他是归心似箭,他的心早已沿着这一路线飞回了故乡——洛阳!全诗围绕诗人的“喜欲狂”,着力向我们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兴奋之情,掩藏在这狂喜背后的,是诗人对国家的深情爱恋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忧思。

全诗辞真意切,无丝毫做作之感,突出表现了一位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中,我按照“初读诗句→品读理解→感情朗读”的过程,着力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重点抓住“喜欲狂”,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切体会诗人的内心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
一、说教材
是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这是杜甫生平的第一快诗。

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文化的好教材,又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是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词藻,难懂的典故。

针对以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涕、洛”,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2、了解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会背诵这首诗。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

二、说教法
设计学生读书、自学、质疑、教师释疑的环节,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反复品味。

(这一教法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习惯。


三、说学法
回忆学习古诗的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古诗应掌握的一些知识。

(意在激活学生的记忆信息为古诗的自学提供思路)并鼓励他们采取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

突出教给学生一些方法,(例如:弄懂诗句的意思,串词成句,串
句成篇。

让学生在反复的读的训练中学会体会诗的感情。

)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学了。

四、说教学程序
1、解诗题、知诗人,了解时代背景。

(1)首先从检查学生的预习导入,问学生谁了解杜甫?谁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找学生说。

不过课上还是要强调一下诗人、写作背景
介绍诗人:杜甫,唐代大诗人,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个人享有“诗圣”之称。

家乡是洛阳。

(这里有必要让学生回忆“朝代歌”,“夏商周,秦两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以此让学生对诗所反映朝代有所感知。

对朝代有个时间概念,同时也为语文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与营养。


时代背景;当时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失地相继被收复,诗人听到这一喜讯后写下了这首诗。

因为长达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让诗人流落四川的剑外,无时无刻不盼望早日结束战乱,结束背井离乡之苦,回洛阳安居。

(2)进而解诗题,题目:,“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收”,收复。

题目的意思是听到唐王朝的军队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

2、抓字眼,明诗意。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通过查读,完成教学任务,重点指导个别字的读音。

(2)再读古诗,弄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用笔圈点批注的自能读书的习惯。


这里针对学生的质疑重点明确两个问题:
A:诗中表示地点的有六个词语:剑外、蓟北、八峡、巫峡、襄阳、洛阳。

表示地区的有两个词语:河南、河北。

学生对这些地名没有空间概念。

利用地图直观地向学生介绍它们的地理位置,(介绍时我指着地图这样说:安史之乱时,叛军占领了这里:河南、河北。

而诗人也由老家洛阳流落到四川的剑外。

当唐王朝军队平定叛乱,相继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传到四川的剑外时,诗人是欣喜若狂,心中早已计划好回乡的路线,那就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如此介绍学生便有了空间的概念,明了了这几个表示地名词语之间的关系了。

有助于对诗文的深入理解。


B:古今异义的词: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孩子。

今义是男子的配偶。

青春:古义是明媚的春光。

今义是青年时期。

(这里的设计意图是:一为学生自学古诗扫清了障碍,为“放手”让学生自学作了铺垫。

二为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
的基础)
(3)理解诗的句意及全诗的诗意
4句诗扫清文字、词语的障碍之后,引导学生串词成句,说句意,串句成篇,说诗意。

(这里的设计只是对诗的意境的初步体验,犹如蜻蜓点水。

要使头脑中对诗的意境体验更具体、更丰富,真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悟诗情。


3、想意境,悟诗情
这一环节教学设计的问题是:诗中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情?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这种心情?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为了顺利解题,我设计了让学生边听配乐范读,便展开想象,走近作者,完成问题)
4、诵诗句,品诗味
“好诗不厌百回读”,为了使学生读出味来,读出感受来,我分为三点进行教学:①尝试读,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②示范读,准确地标出停顿、重音带读,要求学生读出喜悦心情来;③反复练读,采取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最后熟读成诵,达到诗中情,作者情,学生情三情和谐的共鸣,受到感情的熏陶。

5、扩展延伸。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习这首古诗后,可提问:你还学过杜甫的哪些诗?如课内我们学过的,,
课外可向学生推荐读杜甫的名诗,如、、等,从课内到课外延伸,增加学习的积累,拓展学习的范围。

6、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喜欲狂爱国情感
7、随想:
我觉得用海洋来形容语文知识是最恰当不过的,所以语文的学习不应该是为了学语文而学习。

语文知识的摄取应是多角度、够深度、多层面、全方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