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规律

合集下载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资料讲解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资料讲解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2)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意义和理解和认识,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的观念;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和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自然作出的反应。

3)在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

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4)在德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品德一般可以按照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为习惯的顺序进行。

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必须是统一和谐地发展。

应当指出,学生的品德的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表现为通情不达理、达理不通情、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等5)由于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性和不平衡性,因而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培养道德行为开始,或从陶冶道德情感开始,或从锻炼道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学生道德的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1)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首先,从哲学观点看,人的思想品德如何不是先天遗传的,也是不人脑固有的,而后天环境、学校教育影响作用的结果。

其次,从心理学观点看,知、情、意、行作为思想品德的心理构成要素,它的形成与发展和人的其他一切心理现象一样,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

最后,从教育学观点看,受教育者作为社会的人,有活动和交往的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活动和交往的范围也必然随着扩大,教育的责任在于创设活动情境,正确指导交往,没有活动就没有交往。

简述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

简述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

简述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引言德育作为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具有良好品德的发展。

本文将简要探讨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并分析其内在机制。

规律一:模仿阶段在德育过程中,学生首先处于模仿阶段。

他们在观察、模仿他人行为的基础上,形成初步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

这一阶段的学生往往会将教师和家长作为榜样,从他们身上学习道德行为,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品德观。

规律二:认知阶段随着学生的成长,进入了认知阶段。

他们开始思考和理解道德问题,并通过认知活动与他人互动,加深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和内化。

在这一阶段,学校的德育课程、家庭的教育和社会的影响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价值判断和道德意识的能力。

规律三:冲突阶段学生在道德发展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道德冲突,这是道德发展的关键节点之一。

在冲突中,学生需要根据自身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观来做出选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决策能力和解决道德冲突的能力,以及意识到自己的选择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规律四:内化阶段经过一系列的学习和实践,学生逐渐将道德规范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中,并形成一定的品德习惯。

他们不再需要外界的明确规定和监管,而是能够自觉地遵守道德准则并表现出良好的品德行为。

这一阶段的学生在道德领域的成就主要取决于其内在的自我约束和自觉性。

规律五:持续发展阶段学生的品德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品德会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持续发展阶段的关键在于提供持续的德育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

学校、家庭和社会都需要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机会,促进其不断成长。

结论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表明,在适宜的德育环境下,学生能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模仿、认知、冲突、内化和持续发展是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和规律。

了解这些规律,有助于教育者和家长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品德发展,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学原理第九章-德育全文

教育学原理第九章-德育全文

教育学原理第九章德育一.德育概述
二.德育内容
三.德育模式
四.德育过程
五.德育原则
六.德育方法
七.德育途径
1.概念
2.任务
(一)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二)体谅模式
(三)价值澄清模式
(四)社会学习模式
(五)社会行动模式
(六)集体教育模式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一)德育过程的要素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一)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二)知行统一
(三)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四)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五)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六)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
(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八)教育影响的连续性
(一)说服教育
(二)情感陶冶
(三)实践锻炼
(四)榜样示范
(五)自我教育
(六)品德评价
(一)直接的道德教学
(二)间接的道德教育
直接的道德教学
德育课程
间接的道德教育
间接的道德教育途径
间接的道德教育方式。

德育的规律

德育的规律

德育的规律德育的规律德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它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

德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他们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德育的实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德育规律之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教学中普遍适用的原则之一,在德育中同样也有着重要作用。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兴趣爱好、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进行德育时也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采取不同方式。

对于性格内向、胆小怕事的学生可以采取鼓励、支持等积极方式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而对于性格外向、好强自大的学生则需要适当地引导和调整他们的行为方式。

总之,因材施教是德育中不可或缺的规律,只有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方式,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德育规律之以身作则以身作则是德育中最为重要的一条规律,它强调教师应该先做好自己的榜样,再去引导学生。

教师在进行德育时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遵守社会道德准则,做到言传身教。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并且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引导他们养成良好习惯和行为方式。

三、德育规律之注重感受体验感受体验是德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并且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在进行感受体验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达到目的,比如说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志愿者服务等。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责任,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四、德育规律之注重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德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

在情感教育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个体差异,采取不同方式来引导他们。

比如说,在处理学生之间矛盾纠纷时,应该采取平等协商、理性沟通等方式,避免使用惩罚或者武力等手段。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过程性规律:德育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德育工作需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教育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品德。

德育需要在教育的全过程中贯穿始终,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都需要持续进行。

2.个体差异规律:每个人的品德和道德素质都不同,存在差异。

德育工作应该根据不同个体的差异,量身定制,因材施教。

3.基础性规律:德育的基础是家庭和社会的德育。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德育的地方,家庭和社会的德育基础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成功至关重要。

4.群体效应规律:德育工作应注重团体教育,通过集体活动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5.激励性规律:激励是德育过程中的重要手段。

通过奖励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向上,通过惩罚可以防止学生的不良行为。

6.互动性规律:德育是一种互动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对社会和环境的感知和认知,主动参与德育行为。

7.适应性规律:德育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来进行调整和适应。

随着社会的进步,德育工作也需要适应新的变化和新的问题,不断改进和创新。

8.周期性规律:德育应该在不同的阶段和时间进行,以适应学生的成长发展和特点。

在不同年龄段,具体德育工作的形式和内容都有所不同。

9.相互渗透规律:德育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相互渗透,互为依赖。

德育不能孤立于其他学科,要与其它学科内容和活动相结合,形成一体化的教育。

10.持续性规律:德育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不能仅仅依靠孤立的一次性教育活动。

德育要贯穿于所有的教育活动中,通过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了解这些基本规律对于开展德育工作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教师在实践中更科学地开展德育,避免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这些规律也为学生的德育发展提供了指导和保障,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品德观。

德育过程的四大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四大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四大基本规律我们注意到,在德育过程中,遵循有效的德育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有必要了解确定规律和原则以确保有效的培养和发展过程。

德育学者非尼特·科森(Finn Nepson)指出,德育过程有四个主要的基本规律:第一,基本的人格和动机特征。

非尼特·科森认为,在儿童发展初期,他们具有某些基本的人格和动机特征,这些特征会影响他们在德育过程中的行为和表现。

其中最重要的特征是客观判断力,也就是儿童自我评价的能力,它可以帮助儿童克服许多逆境,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走向成功。

第二,对于发展过程的一致性。

这里的一致性不仅指在德育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则和原则,更重要的是养育者的稳定性。

非尼特·科森建议,家长或照料者应该尊重孩子的自我实现,并且应该做到在德育过程中能领导他们但也要允许孩子去判断和感知他们自己,在孩子遭受了一次失败时要恰当地指出和批评,但不要否定孩子的积极姿态,从而使孩子迷失前进的信心。

第三,确定内在动机是重要的。

非尼特·科森认为,德育过程中,最重要的需要发展的是内在动机,即儿童自身的积极态度。

家长或教育者应该赋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度,引导他们去发现自我的动机,在孩子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时要经常给以鼓励和表扬,激励孩子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第四,激发和挖掘孩子的优势。

非尼特·科森建议,在德育过程中,家长应该做到重视孩子的兴趣和特点,激发他们把握机遇和成长,发掘他们所具备的能力和才能,帮助孩子获得自信和成就感。

总之,德育过程有四大基本规律,即基本的人格和动机特征、对发展的一致性、确定内在动机的重要性和激发和挖掘孩子的优势。

url地址和图片链接在此不予显示。

德育过程及其规律 课件

德育过程及其规律  课件

思考题
德育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
Thanks!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统一的过 程。
教师向学生提出要求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过程
(1)思想内部矛盾:教师的德育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2)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
教育
德育
自我
过程
教育
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4、德育过程是长期、反复,逐渐提高的过程 为什么具有长期性与反复性的特点?(自学)
在此意义上,德育过程可以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十六个字。

基础
关键

德育 过程


调节作用
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2、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 性 (1)活动与交往是品德形成的源泉 (2)教育影响(家庭、社会、学校)
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
促进
学生思想品 德形成过程
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源自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 知、情、意、行的过程, 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
知,道德认识
情,道德情感
意,道德意志
行,道德行为


德育 过程


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知、情、意、行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统一实现的过程。其中,道 德认识是基础;行是关键;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情、意起调节促进作用。
教育学(小学)
德育过程及其规律
一、德育过程的实质
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 以促进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形成 与发展为目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 同参与的双向互动的教育活动过程。

作为一名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应遵循哪些规律?(8分

作为一名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应遵循哪些规律?(8分

作为一名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应遵循哪些规律?(8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德育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德育工作的开展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以确保学生的道德素养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下面将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探讨在德育过程中应该遵循的规律。

首先,德育工作需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每个学生的性格、爱好、家庭环境等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德育过程中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相应的德育方案。

有的学生可能因为家庭环境的原因,缺乏家庭教育,对德育知识的接受能力较低,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择德育内容和方法时更具针对性,采取个性化教育措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其次,德育过程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德育需求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德育工作需要根据具体的地域文化特点、学生群体的特征来进行定制化设计。

教师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通过参观社会实践、参与社区志愿活动等方式来感受社会风情、培养社会责任感,从而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

再次,德育工作需要遵循因时制宜的原则。

时代在不断变迁,社会在不断发展,学生的成长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德育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更新德育内容和方法。

教师们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心理健康教育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应对社会挑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度过人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

此外,德育过程还需要遵循因事制宜的原则。

在德育工作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意外事件或突发情况,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调整教育策略,确保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对于出现的各种道德问题,教师们要及时进行解决,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

总之,德育工作是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遵循一定的规律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这四个原则都是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只有充分遵循这些规律,教师们才能够在德育过程中事半功倍,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2)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意义和理解和认识,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的观念;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和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自然作出的反应。

3)在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

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4)在德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品德一般可以按照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为习惯的顺序进行.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必须是统一和谐地发展.应当指出,学生的品德的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表现为通情不达理、达理不通情、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等5)由于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性和不平衡性,因而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培养道德行为开始,或从陶冶道德情感开始,或从锻炼道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学生道德的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1)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首先,从哲学观点看,人的思想品德如何不是先天遗传的,也是不人脑固有的,而后天环境、学校教育影响作用的结果.其次,从心理学观点看,知、情、意、行作为思想品德的心理构成要素,它的形成与发展和人的其他一切心理现象一样,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

最后,从教育学观点看,受教育者作为社会的人,有活动和交往的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活动和交往的范围也必然随着扩大,教育的责任在于创设活动情境,正确指导交往,没有活动就没有交往。

德育过程的四个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四个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四个基本规律
德育是学校教育重要内容,德育过程中存在着四大基本规律,它们就是自然法则、善
良法则、利他法则和之动能动法则,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内容:
一、自然法则:指的是遵守自然规律,遵照自然律以调整自身状态,克服自我冲动,
调节人际关系,促进身心健康,从而更好地发展自我,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二、善良法则:这是指拥有善良和正直的道德品质,具有崇高的气质,实践伦理道德,追求真理与善良,实现个体自由与幸福,最后提升社会的文化水平。

三、利他法则:这是指与周围环境和归属社会保持着正常的联系,努力创造一个良好
的社会价值观,做有价值的事情,以达到利他为本的道德标准,锻炼自己的道德品德,为
社会创造有价值的贡献。

四、之动能动法则:指的是在实践中培养能动的人格,把行动准则转化为实践,逐步
形成自我监督、自律和自我控制的能动行为,从而使道德得以灌输。

总结起来,德育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它正是通过这四大基本规律来实现。

它有助
于提高道德观念,培养健康、开放、善良、有理想的人格,最终达到社会文化和幸福水平
的提升,推动社会发展。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进程的根本纪律:【1 】●德育进程是造就学生知.情.意.行的进程,具有同一性和多端性1)德育进程是造就学生品格的进程,而学生的品格是由思惟.政治.纲纪.道德方面的熟悉.情感.意志.行动等身分组成的;2)知,即道德熟悉,是指人们对必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意义和懂得和熟悉,包含人们经由过程熟悉形成的各类道德的不雅念;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立场;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为实现必定的道德目标和道德行动所作出的自发的保持不懈的尽力.行,即道德行动,是指人们在必定的道德熟悉.情感.意志的安排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天然作出的反响.3)在德育进程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既是相对自力的,又互相接洽.互相影响.互相渗入渗出.互相促进的.个中知是基本,行是症结.4)在德育进程中,造就学生的品格一般可以按照进步道德熟悉.陶冶道德情感.锤炼道德意志和造就道德行动为习惯的次序进行.这四个要素缺一不成,必须是同一协调地成长.应该指出,学生的品格的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成长偏向和程度上又具有不服衡性,表示为通情不达理.达理不通情.言行不一.言行相诡等5)因为知.情.意.行的辩证同一性和不服衡性,因而在德育具体实行进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学生品格成长的具体情形,或从造就道德行动开端,或从陶冶道德情感开端,或从锤炼道德意志开端,最后达到学生道德的知.情.意.行周全协调成长;●德育进程是学生在活动和来往中接收多方面影响的进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1)活动和来往是学生思惟品格形成和成长的基本和源泉.起首,从哲学不雅点看,人的思惟品格若何不是先天遗传的,也是不人脑固有的,尔后天情形.黉舍教导影响感化的成果.其次,从心理学不雅点看,知.情.意.行作为思惟品格的心理组成要素,它的形成与成长和人的其他一切心理现象一样,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最后,从教导学不雅点看,受教导者作为社会的人,有活动和来往的须要,跟着年纪的增加,他的活动和来往的规模也必定跟着扩展,教导的义务在于创设活动情境,准确指点来往,没有活动就没有来往.2)德育进程中的活动与来往是教导者的目标.有筹划地按照学生思惟品格形成和成长的纪律来组织和指点的,是一种教导性活动与来往,它不合于其他的社会活动,不合之处就在于其教导性.这种教导性,即它的特色,重要表如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德育进程的活动与来往是在教导者的指点下睁开的,是屈服并办事于德育目标的,具有明白的目标性与组织性,而不是盲目标.自发的;第二.德育进程中的活动与来往的内容与情势主如果德育实践中的活动与来往,有其特定的规模,而不是一般的普遍的社会活动与来往.第三,黉舍德育进程中的活动与来往是根据学生品格形成与成长的纪律和教导学.心理学道理组织起来的,是能更有用地影响学生品格的形成的,因而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有用性.3)德育进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一是德育进程必须顺应社会实践的客不雅状况和客不雅请求;二是德育进程中必须引诱学生现实地实行必定的社会道德义务;三是学生是否形成优越的道德品德,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干权衡和磨练.德育进程是促进学生思惟品格内部抵触奋斗的进程,具有自动性和自发性1)德育进程就是教导者根据受教导者的现实情形,对他不竭提出合理的请求,以促进学生思惟品格内部抵触不竭地向教导者所期望的偏向成长的进程,是教导者的教导和受教导者的自我教导互相感化.抵触同一的进程.2)事实上,学生思惟品格的达成进程是表里部身分互相感化的成果.内部抵触主如果教导者的德育请求与受教导者已有思惟道德程度之间的抵触.受教导者思惟品格上的抵触有不合的类型.个中,重要的.最重要的抵触是个别品格成长须要与原有品格程度之间的抵触.其次,还有知与不知的抵触,最后是准确与错误的抵触.3)德育进程中,分清不合的抵触对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德育工作中,要针对不合的抵触,采纳不合的措施,做到德育措施的有的放矢.4)学生品格恰是在为断产生与解决其主体品格内部抵触与奋斗中慢慢形成与成长起来的,是以要推进学生思惟抵触活动向着德育目标的偏向成长,就必须施展道德成长主体——学生自身的积极自动性.5)在德育进程中,还要引诱学生能动地进行道德活动,造就自发教导才能,造就他们的知.情.意.行,都有赖于造就和施展学生小我的自发能动性和自我教导才能. 德育进程是长期有不竭进步的进程,具有重复性和渐进性1)学生思惟品格的造就和进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长期重复教导的成果.这种长期性.重复性和渐进性,是德育进程中的正常现象,也是相符学生思惟品格形成纪律的.2)学生任何一种优秀品格的养成或不良品格的改正者是期.重复.不竭深化的造就.教导或改正.练习的成果.3)德育进程是一个不竭重复.螺旋式慢慢进步的进程.是以德育进程必须重复抓,抓重复.2、中学教授教养进程的根本纪律:●教师主导感化与学生自动性辩证同一纪律.1)教师在教授教养进程中起主导感化;教师对全部教授教养活动起引诱和组织感化,因为:A)教师的主导感化是由职责决议的;B)教师的主导感化决议着学生的进修质量;C)教师的主导感化决议着学生进修的自动性和积极性的施展2)学生在进修进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因为受教导者是具有主不雅意志和意识的人,他们是成长的人.奇特的人.具有自力意识的人,他们具有自动性,他们的进修具有选择性,是以,受教导者不仅以其自身的成长纪律划定着教导者的活动,并且学以自身的意识.意志感化于教导者,同时,受教导者教导进程中所表示出各类思惟情感,也在必定程度影响着教导者.从这个意义说,受教导者既是教导的客体,也是教导的主体.3)教授教养中应防止两种偏向A)单方面强调教师威望,疏忽学生的自动性,使教授教养进行得逝世板.自动,晦气于造就学生的自立精力和创造才干;B)单方面强调学生的进修自动性,疏忽教师的主导感化,往往使学生的进修陷入盲目摸索,只能获得一些零碎的适用常识,而学不到体系的科学常识.●控制常识与成长智力辩证同一纪律1)控制常识是成长智力的基本;2)成长智力是深刻控制常识的须要前提;3)强调常识和智力的同一,其实不排挤再者的差别;4)从控制常识到成长智力的前提;带有纪律性常识以及教师具有启示意义的讲解,才有助于将常识转化为智力;5)教授教养中防止两种偏向.A)否决教授教养中只抓常识教导.疏忽智力成长的做法,B)也不主意离开教材,另搞一套去成长智力,C)我们强调常识教导与智力的成长有机联合起来.●控制常识与进步思惟辩证同一纪律1)教授教养永久具有教导性D)教授教养的教导性,是实现教导目标的客不雅请求;E)教授教养的教导性,是教材内容的必定反应;F)教导的教导性,是教师本身思惟教养的必定表现;2)常识和思惟品格的接洽:G)常识和思惟品格二者互相接洽,辩证同一.必定的常识是造就优越思惟品格的基本,而思惟品格的进步,也会对进修常识产生必定的影响,可以说在进修常识方面,思惟品格起动力感化,它会影响人们进修常识的质量.H)当然一小我常识程度越高,思惟程度不必定就越高,因为二者毕竟是两个概念.两个体系,消失着很多不同.3)教授教养中保持教导性,应防止两种偏向I)一种只重视常识的教授教养,不留意发掘教材中的教材身分,使教授教养感化流于盲目和自发,甚至放过思惟教导的良机;J)另一种是所学常识内容本身没有思惟性却牵强附会地进行思惟教导,甚至离开常识的教授教养,另搞一套进行思惟教导,使思惟品格教导离开教导内容,流于空泛与虚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辩证同一纪律1)学生熟悉的重要义务是进修间接经验;K)人在熟悉世界的进程中,起首应不竭地借助于说话和文字,以间接经验的方法获得他人的经验,吸取书本的常识,在此基本上,再不竭地创造和创造.以间接经验为主,是人类个别的熟悉纪律,只有如许人类社会才干不竭成长和进步.L)以间接经验为主组织学生进行进修,是黉舍教导为学生精心设计的一条熟悉世界的捷径.2)进修间接经验必须以小我的直接经验为基本;M)固然个别的常识的获得经由过程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两种方法,但就常识本身而言,任何常识都起源于人类的经验.感性熟悉,然后将感性熟悉上升到理性熟悉,最后经由过程实践磨练所获得的理性熟悉.N)在进修书本常识进程中,对于进修难以懂得的.较抽象的理性常识,必须让学生以直接经验作为懂得常识的桥梁.3)中学教授教养中要防止两种偏向O)一种在传统教导影响下产生的偏向,看重书本常识的传授,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不重视给学生感性熟悉,疏忽引诱学生经由过程必定的现实活动,自力操纵去积聚经验.探取常识,未能所书本常识和学生的直接经验很好联合起来.P)另一种是在适用主义教导不雅影响下产生的偏向,过于看重学生小我经验的积聚,重视从做中学,强调学生经由过程本身摸索来发明.获得常识,而疏忽书本常识的进修和教师的体系传授,使学生熟悉的成长流于自发状况,成果学生往往难以控制体系的科学文化常识.。

德育规律与原则

德育规律与原则

德育规律与原则
德育是指通过教育、培养和引导个体,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品德、道德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素质,以达到健全人格、自我完善、社会和谐的目的。

德育的规律和原则是指在进行德育活动时需要遵守的一些基本规律和原则。

下面将就德育规律和原则进行详细解释:
一、德育规律
1.发展规律:德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随着时代、社会和文化的变化而发展,因此德育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德育内容和形式。

2.相互作用规律:德育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即个体与环境、个体之间、个体与教师之间的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德育的发展。

3.适应规律:德育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文化背景等特点,采用不同的德育方法,以适应不同个体的德育需求。

4.个性发展规律:德育需要重视个体的个性发展,以满足不同个体的德育需求和发展潜能。

5.德育与知识学习的关系规律:德育与知识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德育需要通过知
识学习来加强和巩固。

二、德育原则
1.全面性原则:德育需要全面地培养个体的各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使其具备完善的人格和道德。

2.科学性原则:德育需要根据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主体性原则:德育需要以个体为主体,重视个体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能动性,以满足不同个体的德育需求。

4.适应性原则:德育需要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目标,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为基础,以适应不同个体的德育需求为出发点。

5.差异性原则:德育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文化背景等特点,采用不同的德育方法,以满足不同个体的德育需求。

以上是关于德育规律与原则的详细解释,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德育过程的四个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四个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四个基本规律一、规律一:个体差异规律。

每个人的品德素质、社会行为能力和道德发展水平都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个体的遗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

个体差异规律表明,德育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个体的差异来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和方法,以满足每个个体的需求,并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规律二:社会环境规律。

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德育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的行为方式和道德观念往往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规律表明,德育需要关注社会环境的培育,创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和道德氛围。

同时,应该让个体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德育教育,使其具备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

三、规律三:学习发展规律。

德育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行为能力。

学习发展规律表明,德育过程应当贯穿个体的一生,从幼儿园到成年阶段都要进行德育教育。

同时,德育过程应当注重学习的策略和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四、规律四:德育与知识教育的相互关系规律。

德育和知识教育是相互关系不可分割的。

德育教育需要通过知识教育来提供素材和基础,并通过知识教育的引导来培养和提高个体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知识教育也需要德育教育的引导和支持,使个体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素质。

德育与知识教育的相互关系规律表明,德育过程应当充分考虑两者的关系,使其相互促进,相互支持。

以上是德育过程的四个基本规律。

这四个规律反映了德育过程中个体差异、社会环境、学习发展以及德育与知识教育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基本规律。

了解和应用这些规律,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德育教育,提高个体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行为能力。

教师招聘考试常考德育规律知识点梳理

教师招聘考试常考德育规律知识点梳理

教师招聘考试常考德育规律知识点梳理在事业单位D类教师招聘考试中,德育规律知识点,经常是单选题、辨析题和案例分析题容易考查的重要知识点,对于简单的题目考生一般都能做对,但是遇到一些难题,特别是一些主观题,考生还是不容易得高分。

因此,现对常考德育规律知识点做梳理,辅助记忆口诀,便于考生明确其重点,更好的做题得高分。

德育规律知识点详解如下:一、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什么?容易考查单选题)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

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是什么?容易考查单选题)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

(1)要注意全面性(统一性)(2)要注意多端性(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培养具有多种开端:容易考查辨析题)知、情、意、行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推动思想品德的发展,德育要注意发挥四者的整体功能。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有的班主任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

但是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德育过程具有多端性的主要原因在于:①由于知、情、意、行各个方面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为每一具体过程的多种开端提供了可能性。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记忆口诀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记忆口诀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记忆口诀
德育是一个重要的课程,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可以用口诀来记忆:“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认识规则,
认识道德,认识责任,认识自然,认识美德。


德育过程的第一步是认识自我,学生要学会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学会自我反省,提高
自我素质,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第二步是认识他人,学生要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接纳他人,学会和他人相处,学会关心他人,学会支持他人。

第三步是认识社会,学生要学会了解社
会的发展趋势,学会尊重社会的规则,学会参与社会的建设,学会担当社会的责任。

第四
步是认识规则,学生要学会遵守社会的规则,学会尊重法律,学会尊重社会公德,学会尊
重社会习俗。

第五步是认识道德,学生要学会认识道德的价值,学会尊重道德,学会坚持
道德,学会把道德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中。

第六步是认识责任,学生要学会认识自己的责任,学会担当责任,学会履行责任,学会承担责任。

第七步是认识自然,学生要学会尊重自然,学会保护自然,学会珍惜自然,学会感恩自然。

最后一步是认识美德,学生要学会认识美
德的价值,学会尊重美德,学会坚持美德,学会把美德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中。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用口诀来记忆的,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些,学生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
努力,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素养,才能真正做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认识规则、认识道德、认识责任、认识自然、认识美德。

德育过程德育过程的规律

德育过程德育过程的规律

德育过程德育过程的规律1.德育过程的要素德育过程即依据德育目标,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导下,通过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将经过选择的德育内容,内化为学生个体的品德素质结构,并使之发生所期望的整体性变化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是促使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2.德育过程的规律(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知,是指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也包括道德观念,信念和评价能力;情,是指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是对客观事物爱憎好恶的主观态度;意,是指道德意志,是为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顽强的努力,是调节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行,是指道德行为,是人们在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下,对他人和社会作出的反应,也是衡量思想品德高低好坏的根本标志。

2)知、情、意、行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

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行是关键,在从知到行转化过程中,情,意起调节促进作用。

3)知、情、意、行是互相作用,统一实现的过程。

知情意行诸要素,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构成了思想品德形成的全过程。

德育过程就是要促进这一过程的实现。

4)德育过程的多端性。

思想品德的形成,通常以知为开端,最终形成行为习惯。

但由于知、情、意、行各因素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们都可以作为德育的开端,因此德育过程设有固定的程序,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开端。

(2)德育过程是指导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各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1)学生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多方面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德育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可控性。

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受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多方面的影响而且随着年龄增长,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也日益广泛和深入,社会的、思想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诸因素时时刻刻广泛地影响着学生,学生是社会人,必须接受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

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1)要注意全面性(统一性)德育过程具有统一性。

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道德认识指导、控制和调节着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道德情感和意志又对道德认识的巩固和发展,道德情感的加深和丰富以及道德意志的锻炼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应在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同时对学生进行培养,以促进学生品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全面协调发展。

(2)要注意多端性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也可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

但是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

(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1.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有:(1)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2)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3)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这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加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最终形成。

2.活动和交往中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学生在活动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既有校内的正式影响,又有校外的非正式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

德育过程的四大规律

德育过程的四大规律

德育过程的四大规律
德育的四个基本规律是: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少年儿童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的基本规律

德育的基本规律

德育的基本规律1. 引言德育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的过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的基本规律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普遍适用的规律和原则。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德育的基本规律,以期为教育者和家长提供参考和指导。

2. 德育的目标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使其成为热爱祖国、有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公民。

德育的目标可以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 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素养; -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3. 德育的内容德育的内容广泛而深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3.1 伦理道德教育伦理道德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内容,它涉及到人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等方面。

在伦理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通过故事、寓言等形式进行道德教育; - 培养学生的公德心、友爱精神和助人意识; - 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和正直品质; -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3.2 法治道德教育法治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遵守法律和规章制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育者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法治道德教育: -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 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和法律权益; -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 - 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律精神。

3.3 公民道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担任社会角色和履行社会义务的意识和能力。

在公民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引导学生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 培养学生的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公益的情怀;- 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规则和公共道德。

3.4 美育教育美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的教育内容。

在美育教育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开展: - 培养学生的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爱好; - 培养学生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 - 引导学生用艺术的方式表达情感和思想; - 培养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发展的。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和表现出来并接受其检验的。正是在社会活动和交往中,人作用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思想道德关系反映的主观世界,形成一定的道德认识,产生一事实上的道德情感,形成一事实上社会需要的思想品德。因此,活动和交往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德育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国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这四个因素既相对 独立,又相互联系。即道德认识,它是德育的基础;道德情感,它对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具有调节作用;道德意志,它是形成道德行为的习惯的内在动力;道德行为它习惯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它们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5.为什么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答: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知识的发现问题,探索知识,重视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最终形成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素质教育重视引导学生把知识内化成自主学生,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体现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总之,素质教育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注重以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在的创造性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知情意行这间的关系,品德结构中的四因素,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作用,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从而推动品德的发展。 在德育过程中,它们是相互作用的。道德行为受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配,调节,同时又影响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行为是关键。
2.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特点。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与人类的一般活动和交往有着明显的不同。其主要表现的特点是,1引导性,目的性,组织性 2.内容 ,形成的多样化 3.对象的有限性 4.科学性和有效性。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进行的,内容不断深化,要求不断提高的过程。首先,从学生的主观世界 来看,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还未形成。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和磨炼。青少年具有可塑性和不稳定性,新的思想品德要塑造,不良思想品德要改造,并且这些塑造和改造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实现。这一切决定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曲折前进的,需要长期的教育。其次,从客观环境影响来看,学生思想矛盾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矛盾运动的复杂性,曲折性和长期性,决定着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反复性。再次,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处于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交往中,需要正确处理个人与家庭,集体,社会,国家等各方便的关系,必须具备相应的各种道德品质,而这些道德品质都要在各个阶段螺旋式地反复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看,学生反复出现一些违纪现象都是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