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有感
《语文的生命意蕴》读后感
《语文的生命意蕴》读后感王崧舟著的《语文的生命意蕴》是王崧舟关于语文教学专业探讨的力作,也是他十年诗意语文探索的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萃。
书分六辑,第一辑谈“境界”,第二辑谈“诗意”,第三辑谈“儿童”,第四辑谈“语用”,第五辑谈“文化”,第六辑谈“知音”。
关乎教育目的、语文本质、教学实践、语用学习。
作者坚持“用语文教人”,形成了他独到的教学风格。
作者认为语文的要义,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和技能,语文教育“应指向人的生命本体,指向表现、创造、发展的言语人生、诗意人生”。
我们应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寻语文教育的本真: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具有“人的精神”的人,培养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
阅读留痕:初次拜读王崧舟老师的《语文的生命意蕴》这本书,我被题目深深吸引,语文会有何生命的意蕴?诗意与语文教学又存在何种联系?打开书翻看几页过后,他那信手拈来的诗词佳语,对文学著作的独到见解,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他对语文教育的热爱之情令我叹服。
全书分为六辑,每一辑文字都是诗一般的语言,每一句话都洋溢着王崧舟老师对语文的热爱。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而我读了这本书后,感触颇深。
一、感悟诗意提升境界王崧舟老师在书中提到,好课有三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人即是课、课即是人。
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
好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
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它还是一种美丽的语言。
在王老师书中也提到“本色语文”,就是让语文回到原始的、本来的状态,让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通过听说读写去发现、思考、体验品味语文中的意境。
作为青年教师的我虽然暂时很难达到王老师说的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但这让我有了新的感悟,自己的思想境界提升后,语文课堂也会更加关注语言的魅力,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去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诗意之美。
二、多多读书充实自我这本书更让我感受到作为语文教师读书的重要性。
最难忘的语文课范文
作为我人生中学的一部分,语文课一直是我最感兴趣的科目之一。
我有一个最难忘的语文课,它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分享这个有趣和充满启发性的故事。
那是我高中二年级的一天早上,作为一名热爱阅读和写作的学生,我迫切希望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发挥自己的语言才能。
我班级里的语文老师Ms. Li是这个领域中一位极具天赋的专家,她不仅在教室里给我们讲解了高深的语文知识,还在个人指导和点评方面对我们非常用心。
我是她的忠实粉丝之一。
这一天,Ms. Li 带来了一个让我难忘的采访任务:挑选三个同学,以某种方式进行采访,并在课堂上分享采访结果。
当我听到这个任务时,我的心情非常激动,因为我一直很喜欢访问各种人并了解他们的故事。
我想到了采访我父母的经历。
在上周末,我假期不在学校的时候,我意外地发现了我和父母之间一些未知的故事,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是我很想分享的东西。
我询问过我的父母,他们愿意为我采访打开家门,让我了解他们的一些更加私人的故事。
在采访过程中,我惊讶地发现,我从未听说过的某些故事,让我意识到了我父母的生活中的艰辛和不同寻常的经历,它们比我曾经想象得更加精彩丰富。
往日的黑白照片和当时壁炉边的家庭聚会等场景仿佛还在眼前。
通过这次采访,我更加了解了自己的家庭,也更加感慨人生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我相信这次经历对我的人生和职业生涯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室里,Ms. Li 鼓励我们跟随自己的心灵,积累更多的体验,在故事中的身临其境中学习和成长。
对我来说,这是我最难忘的语文课之一,因为它让我成为一个更有创造力、更开放心态的人,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不同的事情,也能够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解读我看到的世界。
我认为学生们懂得如何自己产生创造力,会让他们成为未来承担更大责任的领袖,他们将为社会和全人类带来积极的影响。
我会永远记得Ms. Li让我理解了这一重要的事实。
2024年语文教师学习生命教育心得体会
2024年语文教师学习生命教育心得体会作为2024年的语文教师,我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生命教育的实施和推广。
在这段时间里,我深入学习了生命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
通过这些经历,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生命教育是一门重要的课程。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心理和价值观的培养。
而生命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应该将生命教育贯穿在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中,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生命的美好。
其次,生命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格的教育。
在生命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格特质非常重要。
通过学习和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尊重他人、关爱生命等品质。
我会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情景剧演练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感受到责任与尊重的重要性,从而培养正确的人格。
再次,生命教育是一种培养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学生应该具备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和能力。
在生命教育中,我将通过教授有关社会问题的文学作品、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思考自己应该如何为社会做出贡献,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最后,生命教育是一种培养创新思维的教育。
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学生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生命教育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让学生学习和思考生命的奥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创造力。
我会设计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如写生、创作和实验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
总之,学习生命教育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反思。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要将生命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将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干国祥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
干国祥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在我人生中的课堂经历中,有一堂语文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堂课是由国祥老师教授的,至今仍然让我难以忘怀。
下面,我将详细描述这节课对我产生的深远影响。
国祥生是我高中时候的班主任,也是我们班的语文老师。
他是一位严肃但又和蔼可亲的人,经常以身作则,教导我们如何成为优秀的人。
而这节语文课就是他在教学中的一个范例。
这节课的主题是《散文的韵律之美》。
国祥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散文作品的特点和魅力。
他说:“散文是一种以文字表达感受和思考的文学形式,不同于诗歌和小说,它更加自由和灵活。
散文里面蕴含着大自然趣味、人间趣味以及实际趣味,通常用平实的文字传递对生活、对社会、对人性的思考。
”他的介绍让我们对散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接着,国祥老师开始讲解散文的韵律之美。
他告诉我们,散文的韵律主要体现在词语的选择、句子的构造和段落的安排上。
他拿出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逐字逐句地指导我们如何理解作者的用词用句,并解释了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
他还用优美的朗读和生动的示范,让我们更加感受到散文的韵律之美。
紧接着,国祥老师组织了一次有趣的活动。
他要求每个人都准备一个自己喜欢的散文段落,并在课堂上朗读给大家听。
这种活动不仅增强了我们的朗读能力,还让我们一起欣赏和品味不同类型的散文作品。
我选读了一段闲适生活的散文,通过朗读,我可以感受到文字中流淌的诗意和静谧。
而其它同学朗读的散文段落,也让我对不同主题和风格的散文有了更深的了解。
国祥老师还带我们一起分析了几个经典的散文作品,并引导我们了解作家在其中所体现的情感和思想。
他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我们思考作者在写作时的用心和用意。
通过不断的思考和讨论,我逐渐体会到散文的内涵和底蕴,也更加欣赏和理解了优秀的散文作品。
除了正式的教学内容,国祥老师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些额外的任务。
他要求我们在下一节课前,阅读一篇散文作品,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他希望通过这样的任务,培养我们对散文的热爱和品味。
我心中一堂理想的语文课
我心中一堂理想的语文课语文课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一课,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素养以及思维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
我心中的一堂理想的语文课是一堂充满互动、启发思考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并将其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以下是我对这样一节理想的语文课的设想。
首先,一堂理想的语文课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老师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进行合理的辩论。
通过与同学的互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其次,一堂理想的语文课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语文知识不应只停留在书本中,而应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写作练习,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景写作,让他们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现实情境,并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和观察,从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语文的实际应用能力。
同样重要的是,一堂理想的语文课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品味。
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同时,教师还应该在课堂上讲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解读。
通过合适的阅读材料和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能力。
此外,一堂理想的语文课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语言是沟通的工具,能够有效表达自己的意思是每个学生都应具备的能力。
因此,在语文课上,应该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训练。
可以通过课堂演讲、辩论、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支持,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课》读后感
《语文课》读后感
《语文课》是一本描写教育与成长的小说,通过主人公在语文课上的经历,展
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对于个体成长的影响。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思考了教育的本质,以及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与责任。
在小说中,主人公是一个内向而又敏感的学生,他在语文课上总是默默地坐在
最后一排,不愿意与他人交流。
而他的语文老师却是一个充满激情和耐心的人,她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学生,让他们在语文课上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学会了如何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通过主人公在语文课上的成长经历,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
教育不仅
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素养。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另外,这本书也让我思考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责任。
学生不仅仅是被动接受
知识的对象,更应该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思考和表达。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
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素养。
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像主人公一样,在语文课上感受到教育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语文的深度生命的深度--读名师论著有感
园锦 绣 灿 烂 生 气 蓬 勃 的 葛 藤 花 卉 。 ” 他 的 课堂 结构 就 是
花架 , 细 节就 是满 园 的葛 藤 花 卉 。 注 重 人 文 并 不 是 以 牺 牲 语 文 的 工 具 性 作 为 代 价
I l 教 学 大 参 考. 名师 研究
脉, 是 语文 教 育 真 实 、 自由、 个 性 的本 然 所 在 。 ” 而 在悟 的方 面 . 除 了 语 文 的理 解 能 力 外 . 他 特 别 注
重语 文 的 人 文性 功能 , 这 也体 现 了 教 育 的 真 正 目的 。 赫 尔 巴特 指 出 : “ 道德普 遍被认为是 人类的最高 目的 , 因
的 感 受 教育 类的书籍 常常 是枯燥而 乏味 的 , 但 是 读
活跃 的, 思想也会得到深度 拓展 。 比如李镇 西对《 孔 乙 己》 的副 标 题 是 “ 一个人和一个社会” , 实 际 上 就 表 现 了
他 对 文 章 的独 特 理 解 。 而 学 生 在他 的 引 导下 。 居 然 想 出
自己 灵 魂 的 过程 。 在 语 文教 学 中 。 语 文 的 情 感 就 是 生 命 的美 , 语 文 的 智慧 就 是 生 命 的 智 , 语 文 的 深 度 就 是 生 命 的深 度 这. 是我 读 完 大 夏 书 系 中李 镇 西 的《 听 李 镇 西 老 师 讲课》 、 魏志渊的《 语文课》 和王开东的《 深 度 语 文》 之 后
西 老师 丰富 的文 化 积淀 . 对现实的诙谐调侃 . 使 课 堂 随 处 洋溢 着 思 想 的 精 美花 絮 . 妙不可言 . 丰富 了语 文课 堂
的 文化 底 蕴 . 极 大 地 提 升 了语 文课 堂 的质 量 和 品 位 。
读《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有感
读《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有感《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是一本关于干国祥老师语文课堂教学实录的集子,全书有五个章节,分别从经典小说、诗歌、散文等体裁的文章进行了举例。
这本书给我留下的感触和思考非常多,其中最大的感受是能够成为干老师课堂中的一名学生是幸运的,幸福的。
我们仿佛能听到孩子们在鲜活的课堂上发出的心底的呼喊,语文课堂是有温度的,是有生命的,是灵魂深处的唤醒、感动与渴望。
这本书也为我自己的教学推开了一扇门,起到了引领性的作用。
一、要充分重视和合理处理课文的人性美和语言美。
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承文明和启迪智慧。
反映在语文教学课堂上,除了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之外,一个重要的功能是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陶冶和净化学生的心灵,干老师的语文教学别具一格,他努力让语文与老师、学生的生命建立联系。
让语文进入生命,并唤醒、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人格内涵,使生命变得更阳光、更美好、更有意义。
学生熟练掌握了语文,并经由语文一路探幽寻芳,在美好中遇见美好,让生命和语文都达到了“最好”的境界。
在小学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这样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干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
如果我们能够对其中优美的语言和美好的人性所体现出的美进行充分的挖掘和恰当的处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就能在汲取语言营养的同时收获自己思想品德的升华。
二、用多种形式达到理想课堂的三种境界。
干老师告诉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提高现阶段语文教学的效率可以从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开始。
在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领悟语言。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他的总体的语文教学的追求,就是每节课都追求实现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所谓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就是:第一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第二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他说:如果我们把人类知识的创造过程,引用《庄子》中的话,表述为“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那么我们对理想课堂教学的追求,就是希望在课堂上既能重现这个“美”、这个“理”,又能重现这个“判”的过程、这个“析”的过程。
2024年听语文课心得体会
2024年听语文课心得体会时光匆匆,眨眼间,我已经是高三的学生了,回顾过去的两年,我发现在学习过程中,语文课堂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启发。
在这里,我经历了许多的变化和成长,学到了许多的知识和技巧。
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在2024年听语文课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要说学习语文不仅是学习文字和表达能力,更是学习思维和情感的发展。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活动,让我们接触和理解不同的文学作品和文化背景。
在讲解课文的时候,老师会引导我们去思考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深层含义。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等,我们能够逐渐培养自己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语文课上还进行了一些阅读活动,比如“读书交流会”和“文学作品分享”,让我们有机会阅读更多的优秀作品,并与同学们交流和分享。
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我们的阅读能力,也培养了我们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其次,语文课堂还注重培养我们的写作能力。
在语文课上,我们不仅学习了各种写作技巧和方法,还进行了大量的写作训练。
我们学习了不同类型的作文,如议论文、说明文、小说等,通过分析和模仿范文,我们能够了解到不同类型作文的结构和特点,进而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在写作过程中,老师还会给予我们及时的指导和反馈,帮助我们发掘自身的优点和不足。
通过这样的训练,我们的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此外,我还发现语文课堂对我们的文化修养和人文关怀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习了经典文学作品,也学习了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
我们了解了古代文人墨客的风采,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我们还学习到了一些关于生活和人性的哲理,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理解他人。
语文课还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如观看戏曲表演、参观博物馆等,让我们亲身体验和感受历史和文化的魅力。
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活动不仅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也培养了我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最后,我想说学习语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的坚持和努力。
2023年《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2023年《生命生命》教学反思2023年《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在课一开始,从介绍作者杏林子导入新课,为学生理解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这堂课让学生充分地读,注重朗读训练,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体会感情,读的训练有层次性,我指导学生初读时要求理解内容,知道写什么,再读时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品读时体会感情,读出情,读出味;并拓展学习语文的渠道,凭借课文有意识地让学生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如网上的材料,各种书籍、报刊中的相关资料等,寻找有关震撼人心的生命故事进行交流,这样,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发展了求异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获得有益启示,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这节课紧扣语文课程标准,采用合作探究方法进行教学,可以说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适合学生讨论、学习、想象的情境。
学生在自主的空间里,可以自由地学习、思维和想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初一学生的阅读面相对狭窄,经验也不丰富,尤其是作为住宿学校的学生,这一点表现尤为突出。
让他们对相对厚重的生命话题有自身的感悟并谈出深刻性,就需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设计问题,挖掘出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整体感知──研读赏析──体验反思”三大板块为主要教学模式,环环相扣,逐层深入,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学生的自主空间更大,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都得到了极大发展。
当前初中生对生命意识的淡泊和生存能力是很低下的,所以我在教学时设计了一个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
”开创学生思考、探索、讨论的氛围,使学生进入理性的求真生活。
把整节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在师生共同开拓的自由创造空间中,做好引导作用。
在“体验反思”这一环节中,对学生的情况估计不足,教学中,学生没能联系现实去谈感受,而且初一的学生语言表达不规范,感觉他们找不准方向。
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
《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摘记及批注(1)——干国祥语文课堂教学实录1.教什么,明明白白!怎样教,清清楚楚!一线名师的经验集萃,深度语文的最佳实践。
【封面书名下面的几句话。
传递给我们一下两个信息。
一是老师走上讲台前,应该清楚的两点;二是告诉我们这本书中的经验是干干实践出来的且是深度语文的代表。
】2.语文课堂——灵魂的栖息地“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是为绝大多数新教育人所认同的课堂理论;而“深度语文”,仍然只是少数人的“独特肤色”。
这些人不在乎工具性和人文性纠缠不清的争论,不恐惧于应试的压力(因他们较高的素质使得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应试上游刃有余),不满足与应试的成功和偶尔为之的公开课的掌声,而希望语文课堂是自己灵魂能够有所寄托的栖息地,是自己的生命能够在其中像真理般自我实现的场所。
【只要听过干老师的课,就会明白这些话。
面对干干老师的课堂,除了享受、折服就是高不可攀。
】3.课堂,首先必须是“思”的。
思,是一种中性的批评性思维,是一种希望聆听文本言说的开放心态,是一种渴望与文本进行真诚对话的阅读姿态。
4.课堂是活生生的存在场所,师生独特的声音,现场的温度和氛围,再加之我这些课大都是“一次性的”,里面有许多生命遭遇时的微妙。
要用文字重现这一切,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干老师自述自己的课。
】5.艺术是不能重复的,生命是不能停滞的。
虽然年华已逐渐老去,我却依然期待明天。
【这是干干本书自序里面的话,字字句句都好令人动容。
】6.整本书共读(包括漫长的推进课和最后的主题探讨课),是新教育儿童课程的重要项目;而经典的细读,则是“构筑理想课堂”的重要内容。
作为文化经典的教学,其教学目的主要就是尽可能本真地、深入地理解原文本,而不是把它当成某种语文知识的载体。
反过来,文本中涉及的一些语文知识(如神话的象征)和与阅读行为相关的语文方法(如批注的方法),倒是理解文本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只要爱阅读的孩子,语文一定差不到哪里。
】7.什么是阅读?阅读就是向文章提问,并在文章里找到答案。
语文课心得体会范文
作为一位学生,语文课是我最为重视和关注的一门课程。
在语文课上,我不仅学习了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文化内涵,更深刻地领悟到语言的魅力和生命的价值。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有许多新的心得体会,下面我将这些体会一一分享给大家。
学习语文需要一颗爱好和认真的心态。
语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用的语言,涉及到方方面。
如果你对语文的学习没有热情和认真的态度,就很难真正的掌握语文的核心内容和精神要义。
我认为语文学习需要我们从心底里对它产生一份热爱和认真的态度。
只有真正放下心态,才能用心去感悟语文的美妙之处。
学习语文需要创造性思维和开放性思维。
语文不仅仅是死板的知识积累和机械性的记忆方式,它更多是要求我们具备创新性思维和开放性思维。
语文学习的核心在于我们需要通过阅读和写作,发掘通往人生智慧的路径,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和应用。
如果我们一直停留在传统的学习方法和观念中,就难以真正掌握语文的精华和深层次的内涵。
学习语文需要不断积累和拓展。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拓展,日积月累的过程。
在语文课上,我们需要细心聆听、认真思考和不断积累。
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写作和思考,才能真正领悟语文的魅力和哲学意义。
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语文的积累和拓展,让自己不断地提高语文水平。
学习语文需要情感的投入和理性的思考。
语文课程不仅仅是在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内涵,更在于通过语言来传递情感和思想。
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我们需要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到学习中,理性思考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只有真正把自己融入到语言中,才能真正感受到语言的强大力量。
学习语文需要秉持一颗爱好和认真的心态,具备创新性思维和开放性思维,不断积累和拓展,同时需要情感的投入和理性的思考。
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要素,我们才能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成长,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
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作者:韩中凌来源:《内蒙古教育·综合版》2014年第09期只要对“深度语文”和“新教育”略有所闻的人,对干国祥这个名字,都不会陌生。
我在看到他《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这本书时,仍觉得透着几分狂妄。
毕竟课改前后,语文课仍处于被诟病的地位,争议与批判从未停止过。
课要上到何种境地,才敢号称“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但翻开一读,就完全被吸引住了,甚至连读两遍,又返回去读了《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几天下来,觉得诚如网友评论的那样:“他可能比大部分一线老师更了解一线,也可能比许多所谓的教育专家更清楚理论。
”这本书,不但帮我看清当前语文教学纷杂的乱象,而且看到了理想课堂应有的样子。
当下语文教学不管名目如何繁多,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公开课,以抒情煽情为特征,不感人泪下不罢休;二是技术主义,认为只要如匠人反复演练某种技能,就能解决语文所有问题;三是应试课,以习题考点为主,分数高于一切。
不管是出于人文论还是工具论,都很少关注到学生生命的成长。
而干国祥,则努力让语文与老师、学生的生命建立联系。
让语文进入生命,并唤醒、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人格内涵,使生命变得更阳光、更美好、更有意义。
学生熟练掌握了语文,并经由语文一路探幽寻芳,在美好中遇见美好,让生命和语文都达到了“最好”的境界。
同时,这个“最好”又不是单纯的浪漫与感性,而是“经由思,抵达诗”。
干老师提出的“三重境界”,既与王国维先生的境界说呼应,又更上一层楼,对语文课有着清晰的目标与指引。
新教师可以把它作为“地图”引导自己穿越最初的教学途径;有经验的老师可以把它作为“支架”,以使自己的工作更有效率;大家可以把它作为“工具”,努力改善教学。
——夏洛特·丹尼尔森《教学框架——一个新教学体系的作用》很多老师喜欢学习“模式”和“技巧”。
干国祥告诉我们,对模式和技巧的盲目崇拜,是我们的教学走不到更远的根本原因。
课堂教学有规律可循,但无模式可依。
读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的作文
读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的作文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读课文、知背景、明内容、品语言、悟情感”的基本模式,以为语文课也无非如此,只要把这些环节都走一遍,就达到了这一课的教学目的。
干老师的《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让我们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以朗读促阅读我们在课堂上也经常要求学生先把课文读几遍,一遍一个要求,比如,第一遍要梳理文中的生字词,第二遍要做到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三遍要求能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之后也多次进行朗读,可谓是课堂上读声不断。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的目标真正达到了吗?或者说是否走向了一个深度?我们好多情况下总是为读而读,把一个外在的感情整体外贴进文本,而不是依据语言文字细微的差异,及对这种细微差异的理解,用声音把它演绎出来,也就是说并不能真正的进行理解性朗读。
干老师十分注重理解性朗读,如《小露珠》一文第六段内容,干老师先让学生思考:谁光彩熠熠?谁生机勃勃?谁格外精神?之后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三句话“写的是什么”来学习朗读这段话,紧跟着追问下去:怎么样读出味道?怎么样读出画面?接着根据学生朗读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指导,但不是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悟。
以写作促理解文段中运用了三个比喻句,干老师循序渐进,先让学生自己体悟比喻句的前提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然后让学生进行三个比喻句的仿写:早哇,的小青蛙;早哇,的小蟋蟀;早哇,的小蝴蝶。
学生在仿写是答案可谓五花八门,干老师又适时引导,比喻句不但要注意“准确”,还要注意“贴切”。
学生在简单的仿写中已经对比喻句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也对文本中的比喻句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在阅读文本时,干老师总能让学生读得投入,悟得深刻。
孩子们在的时空中经过与穿越,感悟“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都是应追求永恒来实现其生命意义的”,懂得“真正爱鸟,就要让它回归大自然”,明确“人,不能丢失想象力”……在这样的深度阅读中,学生的思维得以激活,情感得以激发,素养得以提升。
听语文课的感受与评价
听语文课的感受与评价
在众多学科中,语文无疑是我最深爱的科目。
它不仅是我理解世界、表达自我的工具,更是我领略中华文化的桥梁。
本文将以我聆听的一堂语文课为例,分享我的感受并做出评价。
这堂语文课主题是“唐诗宋词的美学”。
老师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通过解析具体的诗词,让我们理解了唐诗宋词背后的深层次含义和独特美学。
知识点涵盖了诗词的韵律、对仗、意境等多个方面,使我对古代诗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老师在讲解过程中,穿插了许多生动的例子,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且有趣。
这堂课的讲授方式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讲授外,还结合了讨论和实践。
老师鼓励我们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引导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师生间的互动活跃,老师尊重我们的想法,使我们的思考更加深入。
通过这堂语文课,我对古代诗词的美学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提升,我也学会了如何去欣赏和评价诗词。
同时,我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如文字表达的精准性和深度等,这些都是我需要进一步提升的地方。
总的来说,这堂语文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师的讲解生动有趣,
使我对古代诗词有了新的认识。
同时,我也认为课程的互动环节可以再加强一些,以更好地激发我们的思考和参与度。
对于未来的语文学习,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
我们可以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需要多阅读、多思考,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文字表达能力。
通过这堂语文课,我深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相信,只有不断学习、深入思考和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我们的文化瑰宝。
完整word版,1《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阅读心得
1《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阅读心得《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一书给我留下的感触和思考非常多,比如如何构建真正的意义课堂,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得到最大的收获?这些都是我一直孜孜以求的。
就我自身目前的教学实际而言,我觉得这些方面特别要留意:一、要充分重视和合理处理课文的人性美和语言美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承文明和启迪智慧。
反映在语文教学课堂上,除了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之外,一个重要的功能是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陶冶和净化学生的心灵,干老师的语文教学很好地做到这一点。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教过的《穷人》一课。
这篇课文里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
从自己在小学的时候学习这篇课文,到现在这些年教学生学这篇课文,每一次阅读都会被渔夫和妻子桑娜的品质深深的打动,而且每一次读都有新的体会和感悟。
我想,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资源。
所以我们在备课时,就要特别注重在这些方面的设计,比如把教学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在第一课时的时候,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感受两个穷家庭的“穷”;在第二课时的时候,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桑娜和丈夫渔夫在自身生活条件如此艰难的情况下,面对已经死去的西蒙,所进行的艰难而又坚决的抉择。
在课堂教学时,要创设比较良好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桑娜、渔夫的心灵,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学生在阅读中就会有比较深刻的人性体验,懂得什么是真善美,对这物质上的穷人、精神上的富翁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朴素、美好的心灵的熠熠光辉有很好的感受,受到深深的感染。
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在文章中丝毫没有流露自己的情感,只是用简单自然的笔墨将一幅幅场景描绘下来,让读者自己去感悟。
全文语言恰如其分,朴实无华,感人肺腑,如何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也是本课所应该重点突出的。
在小学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这样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干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
如果我们能够对其中优美的语言和美好的人性所体现出的美进行充分地挖掘和恰当的处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就能在汲取语言营养的同时收获自己思想品德的升华。
语文课带给我的感受作文
语文课带给我的感受作文
今天,我读了名叫《别了,语文课》这篇课文,使我看到了男孩赤诚的爱国之心。
有一个小学生很讨厌语文课,因为语文要默写,觉得很无聊。
有一次,这个小学生的母亲告诉他他们即将移民,要离开中国了。
他觉得很兴奋,一想到不用再学习语文,他很是快乐。
然而,想到跟语文的距离越来越远了,反而觉得以前不应该不爱语文,他觉得很惭愧。
老师知道了,送了一套语文书给他,叫他不要忘记母语。
我觉得这位小学生太不应该了,我想我们中国汉字、中国语言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虽然现在学起来有点难,但是,等到我们真正要离开它的时候,才感到与中国语言、文字有分不开的情缘。
无论我们当初是喜爱它,还是讨厌它,在分离的时候,才知道它在我们的心里扎了根。
我们将来不管生处何地,都不会忘了它。
所以不要在失去时才懂得珍惜,要珍惜现在的每分每秒。
我们应该爱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多项对我们身心健康的科目和书籍。
同时更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和人民,还必须珍惜生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现在许多学生为了多点时间玩,不去认真学习,复习,结果考试时,一拿到卷子就开始后悔了。
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认真复习
呢?“哎,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
总是要等到
考试以后,才知道该念的书都没有念。
”这是一句《童年》的歌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把握今天,昨天已成为历史,而明天还是未知。
不要在不能拥有时,才感到它的珍贵!。
2021年《语文的的生命意蕴》有感
Follow your own way of living, live happily, and live like yourself. Why care so much, go your own way bravely, and let others talk about it.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2021年《语文的的生命意蕴》有感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也有近二十年的时间了,一直都是在忙碌中教学,似乎从未停留自己的脚步去静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文字课程在课堂中除了给孩子们传授语文的知识之外,还需要给予他们什么呢?有幸读了王崧舟老师的《语文的生命意蕴》之后,心情澎湃,如沐春风:王崧舟老师是一个用生命教书育人的老师,在他的心中,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他是语文,语文渗透在他的生命的意蕴里。
很喜欢王老师的文字,都是用心去抒写自己对语文教学的感悟,他的每一行文字都是诗一般的语言,每一句话都洋溢着对语文教学的热爱。
“我不想羞羞答答地遮掩自己的这份感动和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我渴望与学生一起分享这份心灵的湿润和颤栗。
于是,我和学生一起穿行在流泪的文字中间,用生命的手掬起一捧捧盈盈的心灵泪花。
我们营造着一种情的场、一种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的场、一种沐浴在真实的人性光辉中的场”。
从字里行间中我读出王老师对语文的热爱,他用自己的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语文的深层次的理解,对生命最崇高的敬意,同时也明白什么才是真正语文。
正因为这份对语文教学的深情,让一堂语文课堂不再是简单的听、说、读、写,而是对生命的呵护,对人性的呼唤,对真善美的追求,语文成了充满人文,充满诗意的课堂。
王老师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同样存在不同的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境界;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境界。
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
因此,好课的最高境界是无课。
”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次审视自己的课堂,自己欠缺的太多。
[《语文: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读后有感] 生命生命读后的感受
[《语文: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读后有感]生命生命读后的感受《语文: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读后有感——生命语文是个什么东东?在网上很少看到广东语文教师的著作,好不容易看到这一本,立刻买了,货到了也就迫不及待地读了。
被这本书吸引力,被书中优美而知性的语言吸引,被书中较为系统的理论架构而吸引,更被书中扎实的文献参考和丰富的信息量所吸引,一口气读完,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好书。
在语文教学领域,算是又了有一个山头”,还是岭南派。
《语文: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单这个书名没有多少新意,有不少人提过其中的一个概念,但把三者放在一起而且还能一以贯之,这就需要深厚的哲学素养和高超的理论搭建能力了。
其实,这些年有不少语文概念或语文主张被提出,什么生命语文”大语文”新语文”语文味语文”文化语文”诗意语文”幸福语文”学科语文”语言语文”本色语文”等等,一套一套的,跟各大卫视一样,你弄一个我就弄另一个,比如你弄娱乐中国”,我就弄幸福中国”;你弄幸福中国”,我就弄梦想中国”;你弄梦想中国”,我就弄活力中国”;你弄活力中国”,我就弄文化中国”;你弄文化中国”,我弄中国蓝”……看着创新,其实节目大同小异而已。
所以单独提生命语文”的主张,我倒觉得不是很妥,有为概念而概念、为标新而标新的嫌疑。
但如果用什么大语文”语文味”学科语文”来命名,又觉着稍显空泛,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后来想想,是不是任何对语文内涵命名的企图都是一种徒劳,这是不是就是语文的魅力所在?虽然作者把本书还是分成三个维度来写,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
但其主张还是生命语文”,认为这是语文的内核。
在作者的某篇教后记里,有一段有关自己生命语文”主张的论述,值得分析讨论。
生命语文教育的目标是赋予学生以丰富的感性体验、精准的理性认知、美好的知性素养,这是一个以生命为轴心的三维空间。
不同的文体文本,学生从中收获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但同样都对生命有益:有些文本偏重于感性经验的获得,可锻炼学生的感受力、理解力、想象力;有些文本偏重与理性认识的获得,可锻炼学生的判断力、整合力、解释力;有些文本偏重于知性素养的获得,可锻炼学生的鉴赏力、思考力、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深度发展”
理想课堂第一重境界:
落实有效教育框架,为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 板块
个体学生 学习清单
教学 目标
预习 作业
•
理想课堂第二重境界:
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
方法 过程
理想课堂第三重境界:
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知识 他者 自己
人
《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第二章:
“深度语文”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深度语文的主要观点:
深入的目标解读 深层的教学设计 深厚的语言习得 深切的情感体验 深刻的 关注人性,让人活得更完美、优雅,这
• 是“深度语文”的价值追寻,也是“深度语文” • 的根本。 •
教师“深”
文本解读“深”
师生对话和理解“深”
目标明确,
条理清晰, 教态亲切……
干国祥,浙江绍 兴人。现任职于新教 育研究中心,担任新 教育网络师范学院执 行院长、内蒙罕台新 教育小学校长,主持 新教育理论和课程研 发,在实践和理论上 均有建树。曾在浙江 某山村从教15年,曾 发起“深度语文”流 派,著有《理想课堂 的三重境界》、《破 译教育的密码》等书。
• • • • • • 《望天门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长相思》 《山居秋暝》 《枫桥夜泊》 《归田园居》
•
“生命必将遭遇突如其来的风 暴,我们不但要学会忘记,还当以 欣赏的姿态,欣赏黑云白雨以及雨 后的湖水如天。”
——干国祥
•
鱼骨图 的运用
• 。鱼骨图是一种发现问题“根本原因”的 方法,它也可以称之为“因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