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os机业务流程图2012)

epos机业务流程图2012)

慢性鼻炎的真正效方及原理

慢性鼻炎的真正效方及原理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方剂组成:黄芪党参白术陈皮当归甘草柴胡升麻。 从诞生至今,补中益气汤在中医的临床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翻阅《续名医类案》你会发现,看上去这样简单平和的一个方剂,竟被古代医家屡屡应用来治疗危急重症,且疗效神奇。我也曾经数次使用此方,治疗一些慢性的疑难杂症,均受良效。 在出色的疗效之后,必蕴含着深奥的医理。当我在网上搜索到西北产地道药材时,对着网上罗列的药材,该处方忽然跃入脑海。 黄芪、党参、甘草、柴胡、当归均为西北产地道药材。 西北,先天艮卦,后天乾卦之地。 在人体而言,胃属艮,头属乾。先天艮卦后天乾卦之地的西北,所产之药必与人体这两部分有关,所以通常而言的所谓中气,应该是指胃气的。补中益气汤是补益胃气的良药。 在全方剂的八味药中,有五味产于先天艮卦的西北,那么另三味药物未必就与艮卦无关的。东北为后天艮卦之地,在网上搜索升麻的产地,果然搜索到一条:主产地,辽宁、吉林、黑龙江。虽然升麻产地颇多,但参考黄芪、党参、甘草、柴胡、当归的思路,该处方中的升麻应该是产于东北的最佳。因为这里的升麻得后天艮卦之气,也作用于胃。 艮为燥土。五行关系中,火生土。由火而生的土必然是燥土吧。白术主产于浙江,那里是东方,先天离火之地。白术得先天离火之气。补中益气汤中用白术,补火以生土。陈皮是南方所产最好,南方后天离火之地。 所以,用《易》的理论分析,补中益气汤是补益胃气的良方,胃气与人体各个脏腑有关联,补中益气汤最主要的治疗是既与胃又与头有关的疾病。

很多疾病是表现为胃与头有关的。比如说头晕伴呕吐;再比如说鼻炎。 头晕伴呕吐的情况颇多,可能是晕车等小疾,也可能是脑炎等重症的疾病,这里不去说它。这里着重要提的是鼻炎。 鼻炎并非大病,然而患者却倍感痛苦,鼻塞不通头晕脑胀,无心工作无心生活,整日里浑浑噩噩。 我曾多年为鼻炎所苦,深知鼻炎对人的影响。 在搜索历代治疗鼻炎的案例时,对于慢性鼻炎,有古代医家就已经总结说,一般的处方疗效均不理想,并无好方法----那种没有医案而直接记载苍耳子、辛夷花治疗鼻炎的书,根本是不可靠的,我曾服用治疗鼻炎的药物无数,一个很重要的经验是:慢性虚性的鼻炎,用这两种药物后会立即加重。在历代关于鼻炎的医案中,我只看到一例疗效非常理想的。不记得准确地医案了,但大概是一个妇女,患鼻炎后医生给开了补中益气汤,天天服用,几个月后还没有任何疗效,于是询问医生,医生说,继续服用。过去的人没现在这么多的选择,医生说继续服用那么就继续服用,结果在某一天,鼻涕突然消失,鼻炎痊愈。 这个唯一看到的治愈慢性鼻炎的医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很想弄明白补中益气汤能够在这例患者身上起效的机理,也只是在明白补中益气汤的易理之后,也才彻底的明白。鼻炎乃窍之病,而且是头上的窍之病。在传统的中医理论里,窍与胃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故头上的窍的毛病用既作用于头又作用于胃的补中益气汤能够真正地根治。 李东垣生活在战火纷飞之后,由于饥饱的失常,老百姓的胃气大多有损伤,故创制补中益气汤,以补益胃气,消除因胃气的损伤而导致的种种疾患的根源;如今的百姓丰衣足食,但因种种缘由,也经常过饱过饥,使胃气受损,于是生种种疾病。因而,用补中益气汤来纠正胃气的受损,可以治疗多种疾患,如慢性鼻炎等。只是,人的胃每天都辛勤地劳作,一旦受损

老中医治疗鼻窦炎药方和病例

老中医治疗鼻窦炎药方和病例 鼻窦炎传统名称为鼻渊、脑漏、脑渗、脑泻、流涕、脑砂、控脑砂、鼻颓、脑崩等。 凡先天性筛板或蝶窦骨缺损,颅前窝及颅中窝底骨折或手术外伤等,都可以有脑脊液从鼻中流出,但这与中医所称“脑漏”有本质区别。《素问·气厥论》的“胆移热于脑,则辛安鼻渊”和《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少阳之变,甚则入肺,咳而鼻渊”,是祖国文献中鼻窦炎的最早记述。《外科正宗》的“脑漏”,决非陈氏所撰,当时《景岳全书》中也用此名。 清·王士贞《香祖笔记》:“王安石常患偏头痛,神宗赐以禁方,用新萝卜取自然汁,入生龙脑少许,调匀,昂头滴入鼻窍,左痛则灌右鼻,右则反之。”由此判断王安石可能曾患过鼻窦炎。 慢性鼻窦炎 慢性鼻窦炎较急性为多见,其中多窦炎和全窦炎又较单发于一个鼻窦者为多见。单鼻窦炎中,上领窦炎最多见。 慢性鼻窦炎多因急性鼻窦炎不能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及反复发作而 转化为慢性的。至于急性与慢性之间的分划界线,至今无明文规定。按临床上习惯,凡急性鼻窦炎超过4-6星期而不得告愈者,即成为慢性了。

[临床表现] 基本上类似于急性的所有一切症状,唯反复发作不休,缠绵难愈,但没有寒热等急性症状。急性发作时,其症状与急性鼻窦炎很相似,不过其程度较第一次急性发作时轻些,病程(指急性发作期)也较为短些。一般说来,大体上是: 分泌物特多:和急性的一样,也是主要症状之一。其质较急性的为稠厚,多呈黄绿色,粘液性或脓液性但以脓液性为主。但也有少数,质稀薄呈青白色。牙源性上领窦炎,则常有粪样恶臭味。 鼻阻塞:并不比急性的缓解,由于鼻粘膜肿胀和分泌物增多之故。而 且久病于肺经者,气必为之而虚,气以帅血,气虚则血滞而瘀,瘀留鼻甲则鼻甲肥大,瘀积不化则鼻甲之肿也无法收缩,所以长期呼吸不畅。 嗅觉减退或消失:因长期浊气蒸熏,清阳不升,致一片阴履笼罩,空 清之窍,早已不空不清。古训谓“虚以纳物”,故嗅觉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 头痛常有下列几个特点:①常有时间性和定位特点,且多为一侧性。若为双侧,必有一侧为重点。②疼痛不剧烈,属钝性疼痛。③疼痛在休息、安静、睡眠及滴过药、蒸汽吸入时鼻腔通气引流改善之后,即可缓解一些。在咳嗽、喷嚏、弯腰、低头、用力或突然转动头位时即加重。如吸烟、喝酒及情绪激动时,也可加重。

急慢性鼻窦炎的中医治疗

急慢性鼻窦炎的中医治疗 (谭敬书、李凡成、徐绍勤经验) 西医认为本病是鼻窦黏膜的化脓性炎症,有急、慢性之分。中医称鼻渊(急性鼻渊、慢性鼻渊),或称脑漏、脑崩、脑渗、脑泻等。 古代文献中,《内经》最早述及本病。如《素问·气厥论》说:“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又《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少阴之复,懊热内作......甚则入肺,咳而鼻渊。”指出了胆、肺之热可致鼻渊。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说:“鼻流浊涕,是脑受风热。”陈实功《外科正宗》卷四说:“脑漏者,又名鼻渊,总因风寒凝入脑户,与太阳湿热交蒸乃成。”指出了风寒、风热、湿热是鼻渊发病的原因。张介宾《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谓:“其有脑泻既多,伤其髓海,则气虚于上,多见头脑隐痛及眩运不宁等症。此非补阳不可,宜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之类主之。”清代,陈士铎《辨证录》卷三说:“夫脑漏者,即鼻渊也,原有寒、热二症,不止胆热而成也......盖涕臭者热也,涕清而不臭者寒也。热属实热,寒属虚寒。兹但流清涕而不腥臭,正虚寒之病也。”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卷二说:“鼻流浊涕,经年累月不止,当别寒热......涕清不臭觉腥者,属虚寒,用八味地黄丸加川芎、升麻、苍耳子,所以用肾药者,脑属肾也。”指出了鼻渊属虚寒的病机证治。费伯雄《医醇賸义》卷二说:“脑漏者,鼻如渊泉涓涓流涕,致病有三:曰风也、火也、寒也。”概括了前人对鼻渊病因的认识。 辨证论治: 1、肺经热邪,宜清肺通窍鼻为肺之外窍,热邪蕴积于肺,常上灼鼻窍而为涕为渊。《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少阴之复,懊热内作......甚则入肺,咳而鼻渊。”肺热熏灼窦窍而成鼻渊病机主要有三,治亦有别。 一为风热袭表,客于肺卫,治当辛散风热,可以苍耳子散合银翘散加减,常用药物,苍耳子、白芷、辛夷、黄芩、桑白皮、赤芍药、连翘、荆芥各10g,金银花、天花粉各15g,薄荷、甘草各6g。二为风邪中人,多来疾去速,且易化热化火,故较多见的为风去而肺热壅盛。风寒犯表亦常从火化,郁伏于肺。当视火热之微甚,选用《医宗金鉴》之黄芩汤。常用药物,黄芩、栀子、桑白皮、知母、天花粉各12g,赤芍药12g,连翘、白芷、桔梗各10g,甘草各6g。或在麻杏石甘汤重用石膏基础上,并入苍耳子、辛夷、黄芩、鱼腥草、芦根等清肺泻热,通窍排脓。三为病久肺气已虚,而热邪未清,病者具肺气虚的表现,然鼻涕黄黏缠绵,鼻黏膜红,应益气与清热并举,以《永类钤方》之补肺汤加减,清补兼施,此时切忌大剂苦寒清泻或骤用温补,以免犯虚虚实实之戒。常用药物,党参12g,当归6g,生黄芪20g,白芷、紫菀、桑白皮、黄芩各10g,鱼腥草、芦根各12g。 2、胃火上炎,重清泻阳明鼻渊之急者多缘于火热,有肺、胆、胃热之分。阳明胃热蒸灼窦窍而成鼻渊,局部可见涕黄浊量多,鼻塞甚,嗅觉差,鼻甲肿胀,黏膜深红而干,头痛明显,鼻窦相应部位有叩、压痛或红肿。全身常具发热,口渴引饮,口臭,牙龈红肿,便秘、尿赤等症。明·张三锡《医学准绳六要》谓:“浊涕如渊,《内经》谓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要皆阳明伏火所致”;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说,鼻之“经络所致,专属阳明”。诸经之

慢性鼻窦炎_中医病历模板

入院记录中: 中医望、闻、切诊:神清、神萎,面色XXX,未闻及明显异味,+若是①肺经风热证: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若是②胆腑郁热证: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若是③脾胃湿热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若是④肺脾气虚证:舌淡,苔白,脉细弱。 首次病程记录模板(慢性鼻窦炎) ****-**-** **:**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主因“(主诉)”于****-**-** **:**由急诊以“(急诊或门诊诊断)”收入院。 病例特点: 1、 2、现病史: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若是①肺经风热证:间歇性或持续性鼻塞,鼻涕量多而白粘或黄稠,嗅觉减退。可伴头痛,兼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 若是②胆腑郁热证:鼻涕脓浊,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可兼有头痛剧烈,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 若是③脾胃湿热证: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嗅觉减退。兼头昏闷,或头重胀,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若是④肺脾气虚证:鼻塞,头昏,记忆力减退,鼻涕混浊,时多时少。面色萎黄或白,少气乏力,大便溏薄。鼻腔粘膜不充血,但肿胀,并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舌淡,苔白,脉细弱。

3、既往史: 4、查体: 专科情况描述: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5、辅助检查: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鼻渊 —①肺经风热证②胆腑郁热证③脾胃湿热证④肺脾气虚证西医诊断: 1、慢性鼻窦炎 中医辨证依据: 患者以“XXXXXXXXXXXXXXXX”为主要表现,当属祖国医学“鼻渊”范畴。 ①肺经风热证:风热邪毒犯入,犯肺化热,壅遏肺系,肺气闭郁,清肃失司,邪热上蒸鼻窍,则鼻塞、头痛、嗅觉减退,胸痛,咳嗽;肺为邪壅,失去宣畅之机,水湿停聚,则鼻涕脓浊,量多,痰稠;外邪未解,则发热,恶风,头痛,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为肺经风热之征。 ②胆腑郁热证:因情志所伤,肝气郁结,肝胆互为表里,气滞痰凝,痰热内扰,胆腑蕴热,痰浊移则鼻塞,鼻内肌膜肿胀、赤,鼻涕脓浊,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脓浊鼻涕停积鼻内,头额、眉间或两颧压痛,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为胆腑郁热表现。 ③脾胃湿热证:因湿热蕴结脾胃,上蒸头面清窍,则鼻塞涕黄浊量多肌膜肿胀,嗅觉减退;湿困中焦,脾失健运,则胸脘痞闷,纳呆便溏;湿困清阳,则困倦乏神,头昏闷胀或头重胀,倦怠乏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脾胃湿热表现。 ④肺脾气虚证:因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虚弱,腠理不固,则自汗畏寒,咳嗽痰粘,鼻窍失于温煦,易为邪侵,邪滞鼻窍,则鼻塞,嗅觉减退,鼻涕粘浊,时多时少;脾为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生化之源,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大便溏

慢性鼻窦炎 中医病历模板1

. 入院记录中:①肺若是XXX,未闻及明显异味,+中医望、闻、切诊:神清、 神萎,面色②舌质红,舌苔黄胆腑郁热证:经风热证:舌质红,舌苔薄白,脉 浮数。若是④③肺脾脾胃湿热证:若是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腻,脉弦数。若是气虚证:舌淡,苔白,脉细弱。 首次病程记录模板(慢性鼻窦炎)****-**-** **:** 由****-**-** **:**主因“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主诉)”于”收入院。急诊以“(急诊或门诊诊断) 病例特点: 、1 。2、现病史: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①间歇性或持续性鼻塞,鼻涕量多而白粘或黄稠,嗅觉减退。肺经风热证:若 是可伴头痛,兼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②鼻涕脓浊,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若是胆腑郁热证:减退。 可兼有头痛剧烈,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③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嗅觉减退。兼头昏闷,若是脾胃湿热证:或 头重胀,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④肺脾气虚证:鼻塞,头昏,记忆力减退,鼻涕混浊,时多时少。面色萎若是黄或白,少气乏力,大便溏薄。鼻腔粘膜不充血,但肿胀,并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舌淡,苔白,脉细弱。 ;.. . 3、既往史: 4、查体: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专科情况描述: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辅助检查:5 入院诊断:中医诊断:鼻渊 ④②③①胆腑郁热证肺经风热证脾胃湿热证—肺脾气虚证西医诊断:、

慢性鼻窦炎医案解析

慢性鼻窦炎医案解析 全网发布:2011-06-23 20:35 发表者:李凡成10095人已访问 一、概述 本病就是鼻窦粘膜得慢性化脓性炎症,多继发于急性鼻窦炎。以鼻塞、脓涕、嗅觉障碍,或伴头痛等为主要临床特点。 中医称为慢鼻渊。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有实有虚,实证多属肝胆或肺胃郁热熏蒸,虚证则多属肺脾肾虚,驱邪不力,以致正虚邪滞,寒、热、湿浊滞留鼻窍。 二、妙法绝招解析 1、六淫内郁,邪壅鼻窍(张梦农验案) (1)病历摘要:万某,男,30岁。鼻塞不闻香臭,涕出如脓,色黄气腥,头痛以巅顶为剧,经年不愈。脉弦滑,舌苔薄白。处以加味辛夷散:辛夷、藁本、黄芪、菊花、苦丁茶、防风、川芎、羌活、独活、僵蚕、升麻、薄荷、甘草、荆芥各30g,苍耳子、蔓荆子各60g,细辛5g。上方研末,每次服10g,临睡前以滚开水冲泡,取汗服;药渣于次日临睡前再冲泡1次。1剂未完,病已痊愈。(《临证会要》第24页)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风寒湿热内郁,肺失宣降,邪滞鼻窍认识。方中羌活、独活、藁本、防风、川芎、荆芥、细辛辛温宣散,疏风通窍,使邪从表解;菊花、苦丁茶、僵蚕、蔓荆子、升麻、薄荷、甘草苦辛凉散,疏风散邪,清利头目;黄芪益气固表以扶正;辛夷、苍耳子通窍除涕。全方合用,共奏疏风通窍,化浊除涕,清利头目之功。 2、肺经郁热,邪滞鼻窍 刘康平验案 (1)病历摘要:杨某,女,24岁。反复流腥臭黄浊涕3年余,每遇感冒时鼻塞流涕发作,多次反复,以致双鼻常年流涕不断,量时多时少,始则无臭,渐而发出腥臭气味,尤以感冒时黄稠鼻涕更多,腥臭气味更浓。西医治疗未效。诊见鼻塞流黄浊涕,气味腥臭,头重而痛。查见鼻甲粘膜暗红,增厚粗糙,表面光滑, 双上颌窦区压痛,照片示双上颌窦密度增高。舌淡红苔薄黄,脉细滑。处方:芦根30g,薏苡仁、冬瓜仁各15g,苍耳子、辛夷、路路通、桃仁各10g。上方连服12剂而愈。(刘康平,《浙江中医杂志》1993;5:213)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当属肺经郁热熏蒸,痰浊久滞鼻窍。以千金苇经汤合苍耳子散加减。方中芦根清热生津;薏苡仁、冬瓜仁化痰除涕;苍耳子、辛夷通窍除涕;路路通通络,桃仁活血,以助通窍除涕。全方合用,共奏清热化痰,通利鼻窍之功。 徐福刚案 (1)病历摘要:李某,男,35岁。鼻流黄涕,间断性头痛3年,近期发作两月。西医诊为鼻窦炎。口服千柏鼻炎片、消炎止痛片及滴鼻药治疗半月未效。现症前额及眉棱骨处胀痛,晨起痛重,午后减轻,嗅觉迟钝,鼻塞,涕黄绿有臭味,稠浊量多,舌边尖红,苔微黄,脉滑数。治以千金苇茎汤加减:桔梗、桃仁各10g,甘草15g,芦根20g,薏苡仁30g,冬瓜仁15g。上方连服15剂而愈。(徐福刚,《吉林中医药》1988;3:30)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肺经郁热,痰浊壅滞鼻窍认识。方中甘草、芦根清热解毒生津;桔梗升提化浊除涕;桃仁活血,以肋排脓祛涕;薏苡仁、冬瓜利湿化浊而排脓祛涕。全方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排脓祛涕之功。 刘强验案 (1)病历摘要:李某,女,38岁。患慢性鼻窦炎20余年,伴头痛。屡治未效。证见头昏头痛,鼻塞不闻香臭,时流浊涕,胸闷食少,大便略干。舌红胖,苔黄腻,脉弦滑。证属肺热痰壅,治以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葶苈子30g,瓜蒌60g,半夏10g,黄芩、桑白皮各15g,地龙10g,连翘30g,钩藤30g。上方连服10 剂而愈、(刘强,《吉林中医药》1988;3:32)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肺热痰壅认识。方中葶苈子、黄芩、桑白皮、瓜蒌、连翘清热泻肺;半夏辛散,化浊除涕;地龙活血通络;钩藤平肝止头痛。全方合用,共奏清热泻肺,活血通络,化痰除涕之功。 徐静验案 (1)病历摘要:郭某,女,35岁。经常鼻塞,流脓涕多,头昏痛感,嗅觉减退,病程10余年。反复发作,此次发作已1个月余,经治未愈。查见双鼻中下甲红肿,前组窦区压痛。舌红,苔薄,脉平。证属肺经郁热,清窍失利。治以清肺泻热,通利鼻窍:桑叶、菊花、苍耳子、葛根、鱼腥草各10g,白芷、辛夷、桔梗各6g,薄荷5g,芦根30g,甘草3g。上方连服10剂而愈。(徐静,《中医函授通讯》1992;4:45) (2)妙法解析:此例患者当属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呈亚急性发作。病机从肺经郁热,清窍失利认识。治以清肺泻热,通利鼻窍。方中桑叶、葛根、薄荷辛凉宣散祛邪;菊花、鱼腥草、芦根、甘草清肺解毒祛邪;桔梗升提排脓,助苍耳子、白芷、辛夷通窍除涕。 3、肝胆郁热,熏蒸鼻窍 谭敬书验案 (1)病历摘要:邹某某,男,15岁。诉鼻塞,流涕年余,近半月加重,涕黄浊量多,前额眉棱骨处疼痛较重,纳可,二便调。检查见双中鼻甲水肿变性,中鼻道有脓(+++),脉弦缓。根据鼻为肺窍,眉棱属肝胆,从肺与胆经郁热论治,治拟清热化浊,通经止痛,仿小柴胡汤加减。处方:鱼腥草、生黄芪各20g,黄芩、当归尾各15g,龙胆草、藿香、苍耳子、法夏、苍术、甘草各10g,川乌6g,5剂;外用麻黄、桂枝、苍术、乌梅各10g,黄芩15g,细辛5g,麻油煎炸去渣,滴鼻,日3-4次。二诊:头痛止,中鼻甲仍肿胀,右中鼻脓性分泌物(+),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药中病机,处方:原方去川乌,加白芷、桃仁、木通各10g, 鼻内点药同前。连服20剂,鼻渊病愈,未再发。(李凡成,《新中医》1990;9:7-9)

中医治疗鼻窦炎

中医治疗鼻窦炎 鼻窦炎在中医属于“鼻渊”、“脑漏”范畴。中医认为“鼻乃心窍,为肺之门户”,可使呼吸顺畅。当外邪侵犯气虚不固者时,会转化为热邪流置在肺窍里,导致鼻塞闭塞不通而头昏脑胀,鼻出浊气,身体疲倦;而彼此又互为因果,多因外感,常使鼻窦炎反复发作,也常伴头痛出现。 鼻窦炎临床上可分为急性与慢性,通常表现为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咳嗽、鼻痒、鼻干、鼻出血。 成因包括抵抗力低下、过度疲劳、生活环境不好、贫血、内分泌方面功能障碍、呼吸道感染、鼻中隔弯曲、鼻息肉和鼻炎等。 急性鼻窦炎所引起的头痛,若是前额头痛的话。则属于上颌窦炎。而头痛较为轻微,局限在眼球的内眦和鼻根处,时而放射到头顶,这属于筛窦炎的表现。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多表现为前额痛或鼻根部的胀痛、闷痛以及头顶部、颞部或后枕部的沉重性疼痛。 鼻窦炎治疗以清除痰浊脓液、护正固本为主。在临床中医证型上可分为肺热型、脾经湿热型,以及湿热互结型依证用药。日常生活中,包括冰冷、生冷、烤、炸、辣、烟、酒及辛辣的食物都要避免使用。 辨证治疗时针对“肺热型”患者,常见鼻涕黄多、头痛、

喉咙不适、脉浮数,治疗可用清肺热药方,如辛夷清肺散。而“脾经湿热型”者,可见鼻涕黄多、鼻塞、胃胀、食欲不好、胸闷、疲倦、头重痛,可用五苓散加黄芩、鱼腥草治疗。“湿热互结型”者,可见鼻涕黄稠、有臭味、量多、头痛、苔黄腻、脉滑数、鼻塞等,可用龙胆泻肝汤加辛夷、白芷、苍耳子治疗。 平常可适度做鼻部穴位的按摩,如印堂穴、太阳穴、百会穴、迎香穴、合谷穴等,增强鼻腔的循环及抵抗能力。流行性感冒时节或者气温变化较大时,出门最好戴口罩。 茶饮方保健:辛夷、白芷各2钱,黄芩、鱼腥草各3钱,以开水冲泡代茶饮,具有清热、除湿、驱风、通脾窍的作用,可改善慢性鼻窦炎,鼻涕黄黏、鼻塞等。

鼻炎中药处方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推荐:治疗鼻炎的中药处方 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如果您的鼻炎在治疗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反复发作,试过很多治疗方法都不奏效,那么您可以尝试使用以下治疗鼻炎的中药处方。 许多患者认为鼻炎是小毛病,对鼻炎不够重视。实际上鼻炎的危害是很大的,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很容易引起鼻窦炎、鼻息肉、嗅觉障碍、听力障碍等问题,过敏性鼻炎的患者还非常容易并发哮喘。如何治鼻炎? 治疗鼻炎的中药处方有哪些是广大患者关心的问题,提醒各位患者的是治鼻炎不可乱用药物否则会引起药物性鼻炎。还有不少病人认为鼻窦炎、鼻炎既然是一种感染,可以随便服用抗生素类药物。 鼻炎有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是最常见的鼻部疾病。选用非处方中成药治疗,应分清实证和虚证,然后辨证选药。 治疗鼻炎的中药处方如下: 虚证:特点为鼻涕白黏或黄稠,鼻塞,嗅觉减退,鼻腔黏膜淡红,头昏头胀,形寒肢冷,自汗乏力,食少腹胀,舌淡苔白等,可选用下列非处方中成药服用。 通窍鼻炎片由苍耳子、防风、黄芪、白芷、辛夷、白术、薄荷组成。功能益气、祛风通窍,用于反复感冒,体虚自汗,鼻塞,流涕。口服每次5~7片(每片含生药1.1克),每日3次。 补中益气丸合玉屏风散口服液两药分别由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防风、炙甘草等组成。具有补中益气、祛风之功效,适用于体虚自汗、易于外感、鼻塞流涕及过敏性鼻炎的治疗。口服补中益气丸每次6克,玉屏风散口服液1支(10毫升),均每日3次。 我大家都知道鼻炎有很多种类型,鼻炎怎么治要根据病情进行,切不可自行用药加重病情。以上治疗鼻炎的中药处方可给大家作为参考,希望能给您一些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的问题,可咨询我们的专业医师。 慢性鼻炎中药治疗 表现:鼻甲肿胀色暗,鼻塞涕多,或黄稠或粘白,嗅觉迟顿,咳嗽多痰,耳鸣不聪。舌质红或有瘀点,脉弦细。 中成药: ①可参考上证。 ②鼻窒严重,下鼻甲肥大者,可行手术治疗。 食疗: 桑叶9克,菊花6克,甜杏仁9克,粳米60克。前2味药煎水去渣,加甜杏仁、粳米煮粥食。每日1剂。连服8~10剂。

慢性鼻窦炎的诊断和护理学

慢性鼻窦炎的诊断和护理 【临床表现】 (一)全身症状:慢性鼻窦炎者的全身症状多不明显或较轻,可有头昏、易倦、精神抑郁、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二)局部症状: 1.鼻阻塞:慢性鼻窦炎者亦常见鼻阻塞,多因慢性炎症引起的粘膜肥厚,鼻甲肥大,鼻内分泌物过多和或伴有息肉形成阻塞通气所致。(配图) 2.流涕:注意流涕的性质和量的多少,慢性鼻窦炎时分泌物较粘稠,色黄或灰白色,可呈团块状,亦常有腥臭味。牙源性上颌窦炎时,脓涕多带腐臭味。(配图) 3.嗅觉减退或缺失,嗅区粘膜炎性变,或形成息肉,或脓性分泌物积蓄于嗅裂等为常见诱因,注意嗅觉减退的时间和严重程度,完全的的嗅觉丧失多为如嗅区粘膜长期炎性变引起。 4.头面部疼痛:慢性鼻窦炎者头痛多不明显,仅有局部钝痛及闷胀感,疼痛时间及部位多较固定; 其中主要症状是指鼻阻塞和流涕,次要症状是指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 【诊断】

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相关症状为依据,其中主要症状中的鼻阻塞和流涕必具其一,以及鼻内镜检查可见鼻息肉和/或中鼻道脓性分泌物和/或以中鼻道为主的水肿/黏膜阻塞; 和/或CT改变: 窦口鼻道复合体/鼻窦内的黏膜改变。 (一)典型症状: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如鼻塞性质,流涕多少、颜色如何、有无异味,头痛部位、疼痛时间、嗅觉减退的程度和规律。 (二)检查 常规使用前鼻镜和鼻内镜检查,可见到以下病变: 来源于中鼻道、嗅裂的粘脓性分泌物,中鼻道粘膜充血水肿,同时应注意观察鼻甲肿胀或肥厚的程度,有无局部解剖变异。 (三)影像学检查 CT检查是诊断鼻窦炎最直接和准确的方法,可以显示病变鼻窦的位置、范围、解剖学致病因素、鼻腔鼻窦粘膜病变程度。 【治疗】 (一)治疗原则: 1.控制感染和变态反应因素导致的鼻腔鼻窦粘膜炎症。 2.改善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 3.病变轻者、非慢性鼻窦炎者及不伴有解剖畸形者,采用药物治疗(包括全身和局部药物治疗)即可取得较好疗

慢性鼻窦炎医案解析汇总

慢性鼻窦炎医案解析 全网发布:2011-06-23 20:35 发表者:李凡成10095人已访问 一、概述 本病是鼻窦粘膜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多继发于急性鼻窦炎。以鼻塞、脓涕、嗅觉障碍,或伴头痛等为主要临床特点。 中医称为慢鼻渊。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有实有虚,实证多属肝胆或肺胃郁热熏蒸,虚证则多属肺脾肾虚,驱邪不力,以致正虚邪滞,寒、热、湿浊滞留鼻窍。 二、妙法绝招解析 1.六淫内郁,邪壅鼻窍(张梦农验案) (1)病历摘要:万某,男,30岁。鼻塞不闻香臭,涕出如脓,色黄气腥,头痛以巅顶为剧,经年不愈。脉弦滑,舌苔薄白。处以加味辛夷散:辛夷、藁本、黄芪、菊花、苦丁茶、防风、川芎、羌活、独活、僵蚕、升麻、薄荷、甘草、荆芥各30g,苍耳子、蔓荆子各60g,细辛5g。上方研末,每次服10g,临睡前以滚开水冲泡,取汗服;药渣于次日临睡前再冲泡1次。1剂未完,病已痊愈。(《临证会要》第24页)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风寒湿热内郁,肺失宣降,邪滞鼻窍认识。方中羌活、独活、藁本、防风、川芎、荆芥、细辛辛温宣散,疏风通窍,使邪从表解;菊花、苦丁茶、僵蚕、蔓荆子、升麻、薄荷、甘草苦辛凉散,疏风散邪,清利头目;黄芪益气固表以扶正;辛夷、苍耳子通窍除涕。全方合用,共奏疏风通窍,化浊除涕,清利头目之功。 2.肺经郁热,邪滞鼻窍 刘康平验案 (1)病历摘要:杨某,女,24岁。反复流腥臭黄浊涕3年余,每遇感冒时鼻塞流涕发作,多次反复,以致双鼻常年流涕不断,量时多时少,始则无臭,渐而发出腥臭气味,尤以感冒时黄稠鼻涕更多,腥臭气味更浓。西医治疗未效。诊见鼻塞流黄浊涕,气味腥臭,头重而痛。查见鼻甲粘膜暗红,增厚粗糙,表面光滑,双上颌窦区压痛,照片示双上颌窦密度增高。舌淡红苔薄黄,脉细滑。处方:芦根30g,薏苡仁、冬瓜仁各15g,苍耳子、辛夷、路路通、桃仁各10g。上方连服12剂而愈。(刘康平,《浙江中医杂志》1993;5:213)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当属肺经郁热熏蒸,痰浊久滞鼻窍。以千金苇经汤合苍耳子散加减。方中芦根清热生津;薏苡仁、冬瓜仁化痰除涕;苍耳子、辛夷通窍除涕;路路通通络,桃仁活血,以助通窍除涕。全方合用,共奏清热化痰,通利鼻窍之功。 徐福刚案 (1)病历摘要:李某,男,35岁。鼻流黄涕,间断性头痛3年,近期发作两月。西医诊为鼻窦炎。口服千柏鼻炎片、消炎止痛片及滴鼻药治疗半月未效。现症前额及眉棱骨处胀痛,晨起痛重,午后减轻,嗅觉迟钝,鼻塞,涕黄绿有臭味,稠浊量多,舌边尖红,苔微黄,脉滑数。治以千金苇茎汤加减:桔梗、桃仁各10g,甘草15g,芦根20g,薏苡仁30g,冬瓜仁15g。上方连服15剂而愈。(徐福刚,《吉林中医药》1988;3:30)(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肺经郁热,痰浊壅滞鼻窍认识。方中甘草、芦根清热解毒生津;桔梗升提化浊除涕;桃仁活血,以肋排脓祛涕;薏苡仁、冬瓜利湿化浊而排脓祛涕。全方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排脓祛涕之功。 刘强验案 (1)病历摘要:李某,女,38岁。患慢性鼻窦炎20余年,伴头痛。屡治未效。证见头昏头痛,鼻塞不闻香臭,时流浊涕,胸闷食少,大便略干。舌红胖,苔黄腻,脉弦滑。证属肺热痰壅,治以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葶苈子30g,瓜蒌60g,半夏10g,黄芩、桑白皮各15g,地龙10g,连翘30g,钩藤30g。上方连服10剂而愈.(刘强,《吉林中医药》1988;3:32)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肺热痰壅认识。方中葶苈子、黄芩、桑白皮、瓜蒌、连翘清热泻肺;半夏辛散,化浊除涕;地龙活血通络;钩藤平肝止头痛。全方合用,共奏清热泻肺,活血通络,化痰除涕之功。 徐静验案 (1)病历摘要:郭某,女,35岁。经常鼻塞,流脓涕多,头昏痛感,嗅觉减退,病程10余年。反复发作,此次发作已1个月余,经治未愈。查见双鼻中下甲红肿,前组窦区压痛。舌红,苔薄,脉平。证属肺经郁热,清窍失利。治以清肺泻热,通利鼻窍:桑叶、菊花、苍耳子、葛根、鱼腥草各10g,白芷、辛夷、桔梗各6g,薄荷5g,芦根30g,甘草3g。上方连服10剂而愈。(徐静,《中医函授通讯》1992;4:45) (2)妙法解析:此例患者当属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呈亚急性发作。病机从肺经郁热,清窍失利认识。治以清肺泻热,通利鼻窍。方中桑叶、葛根、薄荷辛凉宣散祛邪;菊花、鱼腥草、芦根、甘草清肺解毒祛邪;桔梗升提排脓,助苍耳子、白芷、辛夷通窍除涕。 3.肝胆郁热,熏蒸鼻窍 谭敬书验案 (1)病历摘要:邹某某,男,15岁。诉鼻塞,流涕年余,近半月加重,涕黄浊量多,前额眉棱骨处疼痛较重,纳可,二便调。检查见双中鼻甲水肿变性,中鼻道有脓(+++),脉弦缓。根据鼻为肺窍,眉棱属肝胆,从肺与胆经郁热论治,治拟清热化浊,通经止痛,仿小柴胡汤加减。处方:鱼腥草、生黄芪各20g,黄芩、当归尾各15g,龙胆草、藿香、苍耳子、法夏、苍术、甘草各10g,川乌6g,5剂;外用麻黄、桂枝、苍术、乌梅各10g,黄芩15g,细辛5g,麻油煎炸去渣,滴鼻,日3-4次。二诊:头痛止,中鼻甲仍肿胀,右中鼻脓性分泌物(+),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李凡成教授分析耳鼻喉医案

2010年上半年耳鼻咽喉科教学医案讨论课 答疑 案一、王东曦医案 陈某,20岁,男,汉族,学生。住院日期:1987年5月15日。主诉:左耳听力减退及耳鸣已7日。现病史:1987年5月9日中午突然感到左耳听力下降,未加重视。至当晚,同侧耳出现耳鸣;音调高低不定,持续性,在嘈杂环境中增剧,同时伴有头晕,但无视物旋转感。随后,听力减退逐渐加剧。于5月11日就诊于某省级医院,电测听发现1000Hz以上听力均在90~100dB。诊断为突发性耳聋。给予针药注射,用药不明。由于听力未见恢复,耳鸣增剧,且出现口干,于5月15日住入本院。发病前无自觉感冒及特殊用药史,但有精神紧张及睡眠不佳等。既往史:过去无眩晕及耳流脓史,未用过耳毒性抗菌素,亦无结核、肝炎及痢疾等。平时有血压偏高现象。自幼有两侧上睑下垂。无药物过敏史。家族中,父母兄弟及妹均健在,无特殊病变。病人未婚。平时饮酒少量,不抽烟。舌象:舌质红,苔薄黄。脉象:弦滑。望诊:神志清楚,精神紧张,自动体位,营养中等,皮肤及巩膜未见黄染,头发部分转白,头颅无畸形,双侧上眼睑下垂,四肢活动自如,胸廓对称,腹部平,甲状腺无肿大。闻诊:呼吸平稳,声音洪亮;心律齐,88次/min,无病理性杂音;呼吸音正常,未听及干性或湿性罗音;无肠鸣音;体表无特殊臭味。触诊:肌肤湿润,颈部及腋下未摸及肿大的淋巴结;腹部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鼻喉科检查:两侧外耳道无红肿及压痛,亦无异物及流脓;鼓膜未见充血,光锥存在,未见穿孔;音叉听力检查,左耳气导听力对低音C128存在,对高音C2048重度减退,Rinne试验阳性,右耳正常。自发性眼震检查,阴性。指鼻试验及轮替运动试验,均阴性。鼻中隔偏向左侧,下甲及中甲均不肿大,黏膜呈淡红色,鼻道内无脓涕。咽峡及扁桃体不肿大,口咽后壁滤泡少,鼻咽部无肿物;鼻后孔及两侧咽鼓管隆起无异常。舌根淋巴滤泡增大,会厌无异常,两侧梨状窝无积液,喉腔内,两侧声带色泽正常,运动正常,无小结或肿物。神经系统检查:无病理性反射出现。化验室检查:拟施行血常规,小便常规,肝功能及血脂检查。 中医诊断:左耳耳聋及耳鸣;肝火上扰,气滞血瘀。 西医诊断:左耳突发性耳聋,原因可能为血管病变引起。 治则:清肝泻火,佐行气化瘀。 处方:龙胆泻肝汤加桃红四物汤加减。 龙胆草6g,栀子9g,黄芩9g,柴胡9g,生地黄15g,泽泻9g,桃仁9g,红花6g,川芎6g,赤芍、白芍各15g,丹参20g,当归6g。 每日一剂,水浸15分钟,煎煮30分钟,分3次服。 调护:调情志,慎起居。忌食燥热及辛辣刺激之品。 西药配合治疗: 1.复方丹参注射液2mL.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滴入,每日1次。 2.维生素Bl100mg,肌注。 二诊(5月16日):经治疗后,自觉全身情况良好,上午耳鸣减轻。测血压为134/90mmHg。但至下午,耳鸣又增剧。血常规报告:WBC5800,N46%,E1%,L53%。考虑为有外感风邪,即病毒感染现象,加用病毒灵0.1g,口服,每日3次。 三诊(5月18日):耳鸣及耳聋仍旧,昨日起见出现咽痛。血压为130/88mmHg,有明显外感观象。停用上述中药,改用驱风祛邪治则,方用驱风饮。另外加菸草酸l00mg,口服,每日3次。金银花15g,大青叶10g,马勃l0g,板兰根15g,桔梗10g,甘草3g。每日1剂,

谈慢性鼻窦炎的诊治

谈慢性鼻窦炎的诊治 题目: 谈慢性鼻窦炎的诊治 姓名: 王依帆 学院: 动物医学院 专业: 动物医学 班级: 动医113 学号: 17111304 指导教师: 武枫林职称: 副教授 2012 年6月1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摘要】探讨鼻窦炎的有效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慢性鼻窦炎提供依据。鼻窦炎,主要临床表现为流脓涕量多,常伴有鼻塞,嗅觉减退及头痛[1]。易演变为慢性,慢性鼻窦炎治疗困难,部分患者经手术治疗效果欠佳,且复发率较高[2]。 【关键词】鼻腔疾病慢性鼻窦炎鼻部解剖CT扫描 引言: 在鼻腔疾病及鼻窦疾病的发生中,鼻部解剖基础、生理基础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1]。多数疾病的发生是基于结构的异常。慢性鼻窦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本文从人体解剖学基础论述慢性鼻窦炎的病因及具体致病机制进行如下论述。 一、了解鼻旁窦的位置、结构 鼻旁窦是位于鼻腔周围的颅骨内且开口于鼻腔的含气空腔。腔内衬以黏膜并与鼻腔黏膜相移行,能调节吸入空气的湿、温度,对发音起共鸣作用。鼻旁窦包括上额窦、额窦、筛窦和蝶窦四对。 1.额窦:位于额骨眉弓的深方,左右各一,底向下,尖向上呈三棱锥形, 额窦口位于窦底部,开口于中鼻道。眶的内上角为额窦底部,骨质最薄,急性额窦炎时此处有压痛。 2.筛窦:位于鼻腔外侧壁上方与两眶之间,由筛骨迷路的小气房组成,可 分为三组,前筛窦、中筛窦开口于中鼻道,后筛窦开口于上鼻道。 3.蝶窦:位于蝶骨体内,左右各一,各通过其前壁的孔开口于蝶筛隐窝。 4.上额窦:是鼻旁窦中最大的一个,位于上颌骨体内,开口于中鼻道。因 开口于其内侧壁最高处,远高于窦底,故引流不畅,同时窦腔大,窦底 邻接上颌磨牙牙根,此处骨质最薄,有时牙根可突入窦内,仅以黏膜与 窦相隔,故牙与上颌窦炎症均可互相累及,由于这些解剖学关系,鼻旁 窦的炎症中以上颌窦炎为多见[5]。 二、慢性鼻窦炎的定义 鼻窦炎是指鼻窦粘膜的化脓性炎症。其发病率占鼻科总发病率1/4~1/5。 慢性鼻窦炎是指鼻窦黏膜炎症持续12周以上,具有鼻塞、鼻分泌物、头部慢性钝痛、嗅觉减退等症状的疾病[1]。 从解剖特点看与鼻窦炎发生关系 ?上颌窦: 发育早,窦腔大,底低,自然开口高,处于额筛引流通道下方,发病率最高。 ?筛窦:发育早,吸入气流的首先冲击部(前筛),发病率次于上额窦。 ?额窦:位于筛窦之上,感染来源于额隐窝,发病率位于第三。 ?蝶窦:位置最深,常规检查不易,发病率最低[5]。 从病理生理角度看鼻窦炎 1.急性鼻窦炎:可经药物治愈不留明显窦粘膜损伤。 2.复发性鼻窦炎:反复发作的急性鼻窦炎,炎症可治愈不留窦粘膜损伤。 3.慢性鼻窦炎:单纯药物治疗无法缓解的持续性鼻窦疾患[3]。 慢性鼻窦炎(分期角度)包括(1)复发性鼻窦炎(2)慢性鼻窦炎 三、慢性鼻窦炎的临床表现 慢性鼻窦炎的诊断主要诊断有三个方面: 1)累及鼻窦粘膜的炎症反应,具备鼻阻塞、流涕(前或后鼻漏)、面颊疼痛或肿胀感、嗅觉减退或丧失4个症状中的2个或2个以上,其中鼻阻塞、流涕(前或后鼻漏)2者必备其一; 2)内镜可见鼻息肉,源于中鼻道的黏脓性分泌物,源于中鼻道的粘膜水肿阻塞,

中医治疗鼻窦炎概述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鼻窦炎概述 【摘要】总结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文献,并对其可能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慢性鼻窦炎可更好地改善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从而减少感染机会及发作次数。 【关键词】慢性鼻窦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综述文献 慢性鼻窦炎是指鼻窦粘膜的慢性炎症,以鼻流、浊涕鼻塞、或头痛,经久不愈为主症的一种慢性疾患。为多由急性鼻窦炎失治误治转变而来,属于中医“鼻渊”范畴,是鼻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尤以青少年为多见。慢性鼻窦炎病程长,病情复杂,容易反复,中医学通过整体辨证施治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然有关“慢鼻渊”的病因病机,辨证纲要,证治分类等名目繁多,各派说不尽相同,笔者根据自身的体会,现总结如下: 1 病因[1] 1.1 生活饮食因素:现代人生活多不规律,过度劳累,睡眠不足,长时间使用空调,过食辛辣及油腻食物,大量饮酒,或者经常外出,忽冷忽热,经常乘坐飞机或高空升降娱乐设施等这些因素均可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鼻腔内环境改变,罹患感冒,反复不愈,加之擤鼻方式不当,时间长久可逐渐形窦炎。 1.2 感染因素:①急性鼻炎感染经粘膜下淋巴结或经鼻窦口表面传播而引起鼻窦炎。②鼻腔阻塞,如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鼻息肉,鼻腔肿瘤等压迫鼻窦口,使分泌物内流,可形成鼻窦炎。③鼻骨骨折,拨牙或牙根感染以及鼻腔邻近部位感染,均可引起鼻窦炎的发生。 1.3 全身因素:过度疲劳,受冷受湿,营养不良,贫血,内分泌紊乱等各种因素均可导致鼻窦炎的发生。 1.4 环境因素:由于环境污染及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日益增多,有害物质侵犯鼻粘膜形成慢性鼻炎,炎症侵润鼻窦口,脓性分泌物逆向流入鼻窦腔,可逐渐形成鼻窦炎。

鼻炎验案

急性鼻窦炎医案解析 一、概述 本病是鼻窦粘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多继发于急性鼻炎。以发热、头痛、鼻塞、流脓涕等症为主要临床特点。 古代中医称鼻窦炎为鼻渊,现代中医称本病为急性鼻渊。其病因病机多为六淫侵袭,热邪壅盛,蒸灼鼻窍。 一、临证妙法 1风热侵袭,邪犯鼻窍 杨志仁验案 (1)病历摘要:程某,女,22岁。有慢性鼻窦炎病史多年。现感冒4天,脓涕较前增多,伴咽痛,右侧头痛,咳嗽,舌尖红,苔白,脉数。证属肺经风热,治以清热祛风通窍:忍冬叶15g,连翘12g,蒲公英12g,板蓝根15g,车前子12g,天花粉12g,桔梗9g,甘草 5g,法夏9g,陈皮5g,苍耳子9g,白芷9g,藿香6g,紫苏梗9g,枳壳9g。3剂。二诊:症减,续服下方:苍耳子9g,白芷9g,藿香6g,紫苏梗9g,桔梗9g,甘草6g,桑叶9g,杭菊花9g,陈皮5g,枳壳9g,法夏9g,瓜蒌皮9g。7日后三诊:除右鼻塞、少许粘涕、头痛间发外,诸症皆除。检查见:鼻粘膜淡红,右下鼻甲稍肿大,未见引流物。舌淡红,苔薄白,脉稍数。处方:党参9g,白术6g,茯苓12g,炙甘草3g,陈皮3g,香附9g,干地黄12g,女贞子9g,淮山药12g,白芷9g,苍耳子9g,桑寄生15g。服上方药后头痛流涕消失,鼻塞仍未能完全消失。考虑到患者终日坐着低头工作,气血流通不畅,鼻塞日久,要彻底治愈除继续以上治疗外,尚须锻炼身体,乃指导患者注意饮食,学习太极拳。患者听从指导坚持锻炼,胃纳精神皆增强,距首诊3个多月后鼻塞完全消失。(《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杨志仁医案》,转引自王士贞《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135页)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属慢性鼻窦炎急性发作,首诊时从肺经风热认识,治以清热祛风通窍。方中白芷、藿香、紫苏梗发散风邪以通窍;配忍冬叶、连翘、蒲公英、板蓝根、车前子、天花粉则疏风清热除邪;白芷亦助苍耳子除浊止涕;更助以法夏、陈皮、枳壳行气化浊;桔梗、甘草清利咽喉。二诊时热邪渐祛,则以藿香、紫苏梗、桑叶、杭菊花疏风清热;苍耳子、白芷、法夏、陈皮、枳壳行气化浊,除涕通窍;瓜蒌皮、桔梗、甘草化痰,清利咽喉。該患者病原属慢性,亦称脑漏,而鼻为清阳游行交会之所,又属脑窍,肾精充于脑,故三诊时以扶正善后,正气充则余邪自清,乃从益气健脾、补肾益精,仍佐化浊通窍为治。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健脾益气,干地黄、女贞子、淮山药、桑寄生补肾益精,气充精盛,则清升浊降;更佐香附理气,以助白芷、苍耳子化浊除涕。后配合饮食调理、坚持锻炼身体而收全功。 张赞臣验案 (1)病历摘要:郝某,女,22岁。鼻渊流脓夹有血水3个月,头痛鼻塞,眉棱按之作痛,曾作左上颌窦穿刺两次,冲洗出脓性分泌物,并注入青霉素油剂30万U,症状不减。查见两鼻下甲大,右中道积脓,左中道少许脓液,中甲不大。苔薄白,脉滑数。证属风热互阻,治以疏风清热排脓:荆芥6g,防风、蔓荆子、杭菊花、金银花、连翘壳各9g,苍耳子、桔梗、甘草、芙蓉花各4.5g,川芎3g,5剂,配合外用冰硼散吸鼻。二诊时鼻渊流脓,血水已无,头痛偏右,眉棱按之仍有痛感,舌脉如前。风热之邪未撤,仍从疏风清热排脓法:藁本6g,白芷、苍耳子、桔梗、陈皮各4.5g,川芎3g,甘草2.5g,蔓荆子、杭菊花、竹茹各9g,5剂。三诊:涕净,头痛消失,症状大减。舌脉同前。再从原意更进:上方去蔓荆子、竹茹,加茯苓9g,藁本改为3g,7剂而愈。(倪合也等,《上海中医杂志》1984;10:6-7)

慢性鼻窦炎_中医病历模板

入院记录中: 中医望、闻、切诊:神清、神萎,面色XXX未闻及明显异味,+若是①肺经风热证: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若是②胆腑郁热证: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若是③脾胃湿热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若是④肺脾气虚证:舌淡,苔白,脉细弱。 首次病程记录模板(慢性鼻窦炎)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主因“(主诉)”于****-**-** **:**由急诊以“(急诊或门诊诊断)”收入院。 病例特点: 1、 2、现病史: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若是①肺经风热证:间歇性或持续性鼻塞,鼻涕量多而白粘或黄稠,嗅觉减退。 可伴头痛,兼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若是②胆腑郁热证:鼻涕脓浊,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可兼有头痛剧烈,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 若是③脾胃湿热证: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嗅觉减退。兼头昏闷,或头重胀,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若是④肺脾气虚证:鼻塞,头昏,记忆力减退,鼻涕混浊,时多时少。面色萎黄或白,少气乏力,大便溏薄。鼻腔粘膜不充血,但肿胀,并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舌淡,苔白,脉细弱。

3、既往史: 4、查体: 专科情况扌田述: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5、辅助检查: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鼻渊 —①肺经风热证②胆腑郁热证③脾胃湿热证④肺脾气虚证西医诊断: 1、慢性鼻窦炎 中医辨证依据: 患者以“xxxxxxxxxxxxx”XX主要表现,当属祖国医学“鼻渊”范畴。 ①肺经风热证:风热邪毒犯入,犯肺化热,壅遏肺系,肺气闭郁,清肃失司,邪热上蒸鼻窍,则鼻塞、头痛、嗅觉减退,胸痛,咳嗽;肺为邪壅,失去宣畅之机,水湿停聚,贝U 鼻涕脓浊,量多,痰稠;外邪未解,贝U发热,恶风,头痛,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为肺经风热之征。 ②胆腑郁热证:因情志所伤,肝气郁结,肝胆互为表里,气滞痰凝,痰热内扰,胆腑蕴热,痰浊移则鼻塞,鼻内肌膜肿胀、赤,鼻涕脓浊,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脓浊鼻涕停积鼻内,头额、眉间或两颧压痛,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为胆腑郁热表现。 ③脾胃湿热证:因湿热蕴结脾胃,上蒸头面清窍,则鼻塞涕黄浊量多肌膜肿胀,嗅觉减退;湿困中焦,脾失健运,贝U胸脘痞闷,纳呆便溏;湿困清阳,则困倦乏神,头昏闷胀或头重胀,倦怠乏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脾胃湿热表现。 ④肺脾气虚证:因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虚弱,腠理不固,则自汗畏寒,咳嗽痰粘,鼻窍失于温煦,易为邪侵,邪滞鼻窍,则鼻塞,嗅觉减退,鼻涕粘浊,时多时少;脾为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生化之源,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大便溏薄,乏神懒言。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肺脾气虚表现中医鉴别诊断: 西医诊断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