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参考学案(第1课时)

合集下载

城市化教案第一课时

城市化教案第一课时
(1)推力因素: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②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③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2)拉力因素:①城市就业机会多;②城市社会福利保障制度高;③文化设施齐全;④城市交通便捷。
4.城市化的意义(学生读书归纳)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不仅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世界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
城市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
教材图表P33图2。19城市化进程示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该图的纵坐标是城市人口比重,横坐标是时间,图中的呈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表示世界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城市化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后期阶段,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特征,不同国家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
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读图思考归纳)
P31读图思考
图2。17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
城市化的一个很重要标志就是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不外乎推力和拉力。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在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期,推力和拉力的具体内容可能很不相同,其相互作用的结果也不一样。
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4.城市化的意义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教学后记
从图中可以看出主要的推力来自农村,如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等。主要的拉力因素来自城市,如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等。

城市化第一课时学案

城市化第一课时学案

课题:城市化(第1课时)学习目标1.说出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分析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因素。

2.通过读图,能够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比较各阶段的特点。

学习重点城市化的标志、城市化的时间差异与地区差异学习难点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学习过程㈠自主学习一、什么是城市化1.城市化的概念是指向城镇集聚和城市________不断扩大、________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的表现(阅读图2.16,再归纳)⑴从城市人囗看:⑵从城市用地规模看:⑶从城市产业结构看:3.城市化的动力【推拉力理论】⑴推力: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请列举)⑵拉力: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请列举)4.城市化的意义和标志⑴城市化的意义:它体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社会__________的表现。

⑵标志:、、。

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世界城市化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以后开始的, 它标志世界城市化的开始。

到目前,世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㈡课堂活动1.读课本P33“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并结合课本“案例4”材料,比较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

填下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比较【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右图是我国某地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阶段Ⅰ所表示的城市化阶段是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C.逆城市化阶段 D.后期阶段2.引起阶段Ⅱ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A.城市内部经济的衰退B.乡村和小镇发展超过城市C.城市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 D.轨道交通的发展3.右图表示一个地理事物由T1至T4的历史发展过程。

读图并回答问题。

⑴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是:①;② __________;③ __⑵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此过程被称为。

感悟总结。

高中地理_城市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城市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城市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城市化的动力、意义2.结合实例和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城市化的主要表现2.分析城市化的阶段、特点及地区差异难点:1.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及逆城市化的原因2.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教学方法】五步三查(分五步,并进行三查)第一步:自学。

依据学案个人自学,找出疑惑;(课前自习时间完成)第一查:学习进度及疑惑;第二步:互学。

互助合作,解决疑难;第三步:展示。

展示成果;第二查:暴露出的问题;第四步:共学。

师生互动,全班共学,解决暴露的问题;第五步:整理。

总结整理。

第三查:检查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1.引导据所学知识、课本图2.18及案例4的三、四自然段归纳总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完成学案表格。

(要求:先独立思考,填写学案,后组内合作交流,时间-5分钟) 2.小组代表展示答案,教师对其归纳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最后总结3.要求学生查漏补缺,整理答案 限时记忆分钟)2.组内代表积极展示3.对重点知识进行整理4.限时记忆 课堂练习 要求学生用3分钟的时间完成学案1.2题据所学知识完成学案1.2题 巩固所学知识,便于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课堂小结 通过板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体系。

跟着老师的思路,回顾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梳理知识脉络,让学生学有所得,标注重点,使学生有的放矢。

结束播放视频《生态城市》,同时提出未来的城市应是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态城市,学生作为未来城市的建设者,城市会因他们而变得更加美好展望城市,向往城市,激发学习的斗志,争取早日进入心中理想的城市学习、工作、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态城市,城市与自然相协调,激励学生作为城市未来的建设者,让城市因他们而更加美好,首尾呼应,同时使本节课的情感得到升华 【课前预习案】一、什么是城市化1.概念:2.城市化的动力(1)推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拉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市化水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城市化学案

城市化学案

路井中学2014级学案:地理教师寄语:惜时如金以学为乐挑战自我无悔青春编写:谢星发组长审核领导审核年级审核班组时间:2013年11月7日期数:第期学生姓名城市化(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内涵,掌握其主要标志2.结合实际环境说明城市化的主要表现3.学会分析相关图表资料,能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4.了解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因素,学会应用其分析不同地区城市化差异的成因5.了解认识家乡城市化现状,切实做到关心家乡发展【课前预习导读单】一、如何理解城市化内涵?思考问题:城市化与城市规模有什么关系?二、城市化具体主要反映在哪几方面?结合教材中深圳市、成都市图片,以及关于20世纪城市化特征,指出城市化的表现都有哪些过程?思考问题:城市化的表现中最重要的是哪一种,为什么?三、读教材表2-2-1《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分别指出1950年至2010年间全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量和城市化水平的变化特征。

并在下面坐标图中画出其变化折线图。

思考问题:为什么发达国家城市化伴随工业化,而多数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先于工业化?四、结合教材阅读材料说明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前、50年代后、70年代后、80年代后城市化四个阶段性特征。

思考问题:逆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城市文化农村化吗?逆城市化的形成条件有哪些?五、读教材图2-2-8《世界城市带分布图》指出主要的城市带空间位置,说明其共同特征。

思考问题:城市带的形成应具备哪些条件?【预习评价单】1.城市化是一个人口转化为人口、地域转化为地域、活动转化为活动的。

2.判断下列现象是否属于城市化,并补充还有哪些现象?(1)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2)城市人口比重提高(3)城市用地面积扩大(城市建设用地)(4)城市用地景观形成(高楼、公园、广场等)(5)城市用地功能分化(专门性功能区出现,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6)城市第二、第三产业生产能力扩大 (7)特大城市出现、数量增加(8)城市群、城市带的出现 (9)大城市周围的卫星城镇发展(10)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形成3、试着谈谈合阳县地区城市化的具体表现。

公开课教案-《城市化》

公开课教案-《城市化》

环境,保护地
球生态环境正
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和价值
观。

教学反思:
城市化是对前面章节的一个升华和总结,在第二章的内容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左右,所以对于刚接触新知识的高一学生而言,是一个比较难以理解的板块知识,它要求学生既要承接“城市等级”的知识点,又要由此与后面知识进行有效衔接,既要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城市等级提升的过程”,又要明白“城市化的发生势必引发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造成环境方面的不同程度影响”。

所以,要很好地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需要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思考,步步深入,理解知识规律的由来。

通过各方面的准备,本节课的试题讲评形式在某个程度上是一次新的尝试,其中有优点,也有不足之处。

一、本节课的优点。

1、本节课重难点突出,课程思路清晰,并能很好地将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进行较好的融合和相互联系,拓展学生知识涉及面和思维视野。

高中城市化导学案及答案教案

高中城市化导学案及答案教案

高中城市化导学案及答案教案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高一地理 DL-10-01-011《城市化》学案编写:何珍审核人:刘利编写时间:2010-3-27 【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重点难点】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学法指导】读图分析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自主探究】一、城市化的含义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③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3、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1)拉力: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如工作机会多;赚钱机会高;医疗服务与社会福利水平高;受教育与升迁机会高;现代建筑居家舒适;社会地位提高等(2)推力: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如维持生计困难(劳动力过剩等);就业机会不足;就医不便、公共设施不足;升学与升迁不易;生活品质低;贫困与社会地位低等。

(3)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4、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一)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图2.20)(二)世界城市化进程:1.有利影响:目标:①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重点解析1】世界城市化进程结合课本图和案例资料,从以下四个方面概括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

1.发达国家城市化开始时间早,如英国于1800年、美国于1825年开始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开始晚,如巴西于1940年、印度于1910年前后开始城市化。

学案15 城市化(第一课时) 学生版

学案15 城市化(第一课时) 学生版

2.2 城市化(第一课时)
第一部分 自主预习 一、城市化的概念
1.概念: 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 、农业活动转化为 的过程。

2.内涵及影响
3.城市化的本质是。

第二部分 合作探究
1.下图表示一个地理事物由t1至t4的历史发展过程,读图回答问题。

(1)图示这一过程的所表示的含义是 ( )
A .城市的起源 B.城市的分布 C .城市化 D .城市的区位
(2)在这个过程中城镇的变化特征有哪些?
城镇规模由 到 ,城镇数量由 到 ,由孤立的城镇发展为 。

(3)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是 。

2.衡量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指标是什么?
3.城市化的意义是什么?
第三部分课堂检测
下图“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大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问题。

1.④地区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为( )
A.37.6∶17.4∶45.0
B.31.6∶30.5∶37.9
C.15.5∶24.5∶60.0
D.37.6∶24.5∶37.9
2.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四个地区中工业化程度最低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读某地区城乡人口结构示意图”,回答下题
此图说明了该地区()
A.城市化水平很高
B.城市人口约为2500万
C.约10%的人口住在郊区
D.人口密度大。

《城市化》教案(1)

《城市化》教案(1)

城市化一、课标解读[课程标准]: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课标重在对资料的分析,此处的资料除了包括文字说明外,还包括课文中提供的插图,我认为对后者的分析更为重要。

所以我认为本节内容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读图分析法,这样可以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可以通过读图分析掌握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通过插图上的景观变化来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是通过读图分析,掌握读图析图的能力,也就掌握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的插图主要有两种:一是抽象的变化示意图——曲线图,它反映的是事物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读这类图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在这节中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的是纵坐标虽然表示的都是“城市人口比重”,但数值比不同(这点最好由学生读出来)。

二是景观图,通过对这类图的分析来解释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第2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另外,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

[准备知识]:地理必修1中的地理环境要素、水循环、气候(“热岛效应”等)、数学有关知识(如曲线的斜率)、人口迁移和农民工的有关内容、调查所在城市的发展变化和主要问题及成因等等。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含义以及衡量的重要标志2.正确认识城市化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积极作用3.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6.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归纳出城市化的含义,并理解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 能够利用曲线图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且能够结合案例分析归纳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3.通过上网查阅和调查身边的农民工,了解他们进城的动力4.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南京市的人口数量、用地面积等调查,分析我国城市化特点5.要求学生周日到市区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了解一下南京市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而产生的主要问题6.小组讨论:给南京市政府提出建设南京市的一些合理化建议(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农民工的调查,培养学生对农民工的正确认识,建立他们之间的阶级情感2.通过对城市问题的学习,培养学生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现状与趋势,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3.通过讨论并对一些合理化建议的提出,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增强学生关心和爱护环境及参与治理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四、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含义以及重要标志2.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进程特点3.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五、教学难点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六、教学方法:1.读图分析法:本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也可以说是读图析图的过程,特别是曲线图的读法。

2.3_城市化课堂导学案(第1课时)

2.3_城市化课堂导学案(第1课时)

第三节城市化【学习目标】1、掌握城市化的概念和标志,了解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2、掌握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差异;【自学内容】一、什么是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______集聚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2.标志:从图2.16可以看出:(1)城市人口数量;(2)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4)城市数目;(5)城市等级。

3.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水平体现着 _____________,是一个地区___________的必然结果。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起步:______________以后2.进程:稍被拉平的______形曲线:在右图中画出城市化进程曲线,划分出三个阶段,并结合案例4完成下表。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读图1、有关目前世界城市进程的阐述,正确的是:A.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B.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慢C.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小、增长慢D.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2、由右图可知,当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分别是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①读某城市“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和“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回答3~4题3.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中,字母A—E反映的现象是A.城市化过程B.郊区城市化 C.逆城市化 D.城乡差别拉大4.甲、乙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乙较合理的处在A.D时段B.C时段C.E时段 D.F时段下图表示甲、乙两类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图。

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两类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图表示发展中国家B.乙图表示发达国家C.目前,甲类国家城市化速度快于乙类国家D.目前,甲类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乙类国家6.近年来,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人口向郊区、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流动,其原因是并不是由于A.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B.乡村及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C.城市经济发展缓慢D.地铁、高速公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

公开课教案-《城市化》1

公开课教案-《城市化》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二册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化(第一课时)一、地理课程标准分析课标: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条课标的讲授应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的变化,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移动的,而又因为城市化的过程是个历史进程,学生从日常的生活经验中很难感受,所以依据本条标准,应指导学生学习运用资料进行概括;教学时也应从实际资料入手,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资料,便于学生对资料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上一节学习的"城市空间结构"是把城市作为一个面,深入解剖城市的内部结构。

本节教材内容是把城市作为一个点,从总体上认识城市的发展过程---城市化.这部分内容分为前后紧扣的三个部分:一是城市化的内涵,二是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三是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明确城市化内涵是学习城市化进程和特点的基础,弄清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有助于加深对城市化内涵的认识,有助于明白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的内涵”这部分内容介绍什么是城市化。

城市化是一个过程,其概念尚无一个统一的解释,因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最好运用一些具体的案例来阐释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的过程。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这部分内容讲述城市化过程中表现出的三个特点,可通过相关图表的分析,转绘成其他形式的图,再加以分析、讨论、归纳而得出。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迅速,但存在一些不合理性,可结合实例加以分析。

注:为了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第一部分的学习我们将通过城市新旧图片比较,视频展示先让学生对城市化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之后通过吴忠市人口变化图、产业结构变化图的展示讲解,加深学生对城市化的理解。

【学案】城市化第一学时学案

【学案】城市化第一学时学案

第二节城市化(学案)【教学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内涵和主要标志,客观地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根据文字、图表、数据等背景资料,分析理解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

3培养图形转化能力、动手绘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4通过与学生的合作交流,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

5提高收集地理信息、利用信息源及对信息有效识别的能力。

6理解城市化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7形成正确的城市环境观。

【教学重点】1城市化水平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本节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移动的。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使教学最终归结到人地关系上。

【教学难点】1城市化的内涵:城市化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空间变化,变化反映在三个方面:人口和地域的变化可以通过数据的明显变化理解,经济结构的变化不是很直观,是难点之一。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的过程是个历史进程,学生运用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很难直观感受到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的特点需要学生分阶段总结,在每阶段的变化速率是不同的,比较难以理解,所以对学生的阅读和概况资料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合理的城市化引发的城市问题。

【教学过程】(活动1)通过学生搜集资料展示,结合自身体会,分析总结:1吴忠具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这种变化反映了什么现象?(活动2)了解城市化1概念:城市化是一个_______人口转化为_______人口、__________地域转化为__________地域、____________活动转化为_________活动的过程。

学生:分析图表得出人口的变化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师:通过卫星地图展示目前城区规模,并描绘出九十年代及2021年左右的城区规模学生:分析得出城市规模的变化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第一课时)学案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第一课时)学案

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教学案授课人:马世旺授课时间:2019年3月31日★互动探究3: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预习自测:1.下列关于早期城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数量多B.四周建有城墙,形态比较规则C.规模大D.以商业职能为主2.早期城市数量少,规模小的根本原因是A.当时生产力水平低,农业为城市提供的农产品较少B.当时人口少C.城市发展受用地规模的限制D.为了城市便于防护,规模不宜过大下图为“四国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题。

3.本世纪以来,城市化水平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分别是A.甲、丁B.乙、丁C.乙、丙D.甲、丙4.最早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是( )A.甲B.乙C.丙D.丁当堂达标:1.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它们对应的曲线分别是()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④③① D.②①③④2.从图中能得到的结论是:A.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在加快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始终高于发达国家C.2019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不到一半D.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数量以发展中国家居多读世界部分国家城市与乡村人口比例图,回答3~43、图示国家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A、日本B、美国C、英国D、法国4、从图中可以看出A、中国和印度城市人口数量相同B、巴西和美国城市化速度相同C、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均高于发展中国家D、发展中国家间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5.读下图,分析回答问题:(1)城市化是指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由图可知,当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分别是()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①(3)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阶段是()A、①B、②C、③D、②③(4)二次大战后,为何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迅速?。

2.2城镇化第一课时学案

2.2城镇化第一课时学案

第二节城镇化第1课时【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教学过程:【导】学习目标:1.运用材料,概括城镇化的含义、主要表现及意义。

2.运用资料,概括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学】知识点一:城镇化的意义先阅读教材第31-33页内容,然后读以下图文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限时8分钟)材料一下图为长江三角洲地区1985年-2000年的城镇化示意图材料二国家统计局2019年8月15日的报告显示,2018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58%,比1949年末提高48.94个百分点;城市数量显著增多,1949年末全国城市共有132个,到2018年末城市个数达到672个。

同时,城市人口规模明显扩大,1949年末,城市人口共3 949万人;2017年末,我国地级以上城市户籍人口达到48 356万人。

材料三大都市区优先友展(厦漳泉一体化)厦漳泉三市地处福建东南沿海,属福建省东南沿海经济最为发达的城镇密集区。

2010年,厦漳泉三市土地面积2. 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41万人,GDP总量7017亿元,人均GDP4. 3万元。

三市以占全省21%的土地承载了44%的人口、取得了49%的经济总量发展成就。

材料四国家统计局公布:2018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83 137万人,比2017年末增加1 790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6 401万人,减少1 260万人。

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扎实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加快,进城落户人口增加。

进城落户使更多的乡村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享受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真正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1.结合材料一、二,说出我国城镇化的表现有哪些?其中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什么?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大量人口涌入城市。

结合人口迁移知识,思考城市有哪些优势可以对乡村人口产生迁移吸引力?3.结合课本及材料三、四,归纳城镇化的意义主要有哪些?【议】【展】【评】知识点二:世界城镇化进程先阅读先阅读教材34-37页内容,然后读以下图文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城市化-学案1(高一)

城市化-学案1(高一)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城市化的含义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含义:(通过P31图2.16分析城市化的内涵,本部分可以采取学生讨论-学生讲解- 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①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②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就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③城市化对一个地区而言,就是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读图思考|你是从哪些方面来看城市化的呢?点拨城布人口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哪些城市等级升级了,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的结果)3.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学生讨论结合图2.17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分析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有哪些?然后采取学生讲解-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1)拉力: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如工作机会多;赚钱机会高;医疗服务与社会福利水平高;受教育与升迁机会高;现代建筑居家舒适;社会地位提高等(2)推力: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如维持生计困难(劳动力过剩等);就业机会不足;就医不便、公共设施不足;升学与升迁不易;生活品质低;贫困与社会地位低等。

总之,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

这是国内人口迁移的方式之一。

(3)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4. -----------------------------------------------------------------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过渡: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

(本部分整体思路:先进行图2.19内容的教学,同时结合P33案例4完成P34活动题。

城市化第一课时教案

城市化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2.3《城市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课程标准内容要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2的“人口与城市”的内容要求中提出: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于上述内容,课标还提出了活动建议: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

本条课标的行为条件是“运用有关资料”,行为动词是“概括”和“解释”,认知内容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行为动词的描述,可以确定本条课标的认知水平属于理解层次。

人教版教材体现地理知识与地理实践结合的基本理念,为了达到标准要求,教师的教学应当选取典型的资料作为概括和解释的对象。

可以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城市的学生对于城市化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可以联系学生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地理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发展自己能力很有启示和帮助。

这体现了地理基本原理和地理基本理论的学习应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体验的建构主义思想。

【教材内容结构】人教版教材对课程标准的达成选择了大量的资料。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为此集中探究了城市化的概念、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三个问题。

教材首先选取了1985年和2000年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图,以读图思考的形式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城市化;进一步,教材以活泼的漫画展示城市化发展的两大动力,并简单介绍城市化的意义。

以此作为知识的基础,提供了图2.19、图2.20、图2.21一系列的曲线图,并设计了读图思考题和活动题,分析不同类型的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世界城市化进程的阶段。

同时,教材提供了英国伦敦的城市化进程的案例,再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概括出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

最后,教材以一系列的图片资料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在活动题中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讨论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压力和提出缓解压力的措施。

《城市化》(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城市化》(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城市化》(第一课时)教学案例一、内容标准: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主要考点:城市化及其进程。

三、教学目标:㈠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学会运用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归纳能力。

3、通过绘制城市人口增长图和城市人口比重变化图,分析出城市化的进程和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绘图、合作交流能力。

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的、辨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

2、通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盛与衰的对比分析,学生认识到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到一条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为国家富强而学习。

四、教学重点: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五、教学难点:城市化的内涵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经历的四个阶段。

六、教学过程:有没有同学知道我们学校最初叫什么名字?对,城郊中学。

顾名思义,那时,我们学校不在城里。

那个时候,我们学校周围是一片农田,夏天晚自修的时候,还能“听取蛙声一片”。

现在,我们学校叫什么名字了?(常州市安家中学),从这个名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我们的校址没有改变,但却已经成为常州市的一部分了。

从我们学校放实用文档眼四周,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城市景象。

我们真切地感受着城市迅速向农村蔓延的过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探究的——城市化。

(课件展课题:城市化)师: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呢?(板书)一、什么是城市化师:究竟什么是城市化呢?生: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师:我们通过地图来对城市化这一现象加以理解。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2.17“长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师:对比2000年和1985年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分布,城市发展有哪些特点?找一找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哪些城市升级了?生:对比2000年和1985年长三角地区的分布,我们可以发现城市的数量明显增加。

城市化教学设计

城市化教学设计

第三节《城市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章共分三节,第一节从城市的外部轮廓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遵循的是从内到外的逻辑顺序;第二节又从多个城市的角度,遵循由局部到整体的原则,比较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本节内容则是在前两节的基础上,从静态到动态研究城市的发展变化过程,即城市化。

主要介绍城市化的内涵及其进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进而提出解决措施。

本节课为城市化的第一课时,主要研究城市化的内涵及其进程,为下节课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措施提供理论基础。

学情分析:本节主要面对的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是城市中的一员,所以对城市并不陌生。

他们每个人都会对城市的发展、变化有所认识,只是不能运用地理学科的专业术语去描述、解释城市化现象。

本节课要做的就是指导学生从地理学科的角度、运用地理专业术语去描述、理解城市化过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读图分析讨论法。

2.案例教学法。

3.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的、辨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

2.通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盛与衰的对比分析,学生认识到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到一条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教学方法:资料分析、案例探究与问题式讨论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简述深圳的发展变化,接着简述本地县城的发展变化。

(情景创设)投影上海市的人口和城市规模变化图,从上海市近几年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由此可以看出,上海这个城市的人口和面积在不断的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参考学案(第1课时)
【学习目标】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学习重点】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学习难点】分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知识梳理】
一、什么是城市化
1、城市化
(1)概念:人口向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乡村变为的过程。

(2)表现:①大批乡村人口涌向,使得原有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②通过县改市、的途径,新设了一大批市镇。

(3)城市化的三个指标:、、。

其中以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

2、城市化的动力(推拉力理论):
(1)拉力:①含义:吸引人群来到的因素。

②表现:城市就业机会、社会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等。

(2)推力:①含义:使得人群离开的因素。

②表现: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等。

3、城市化的意义
(1)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发展
(2)城市化不仅带来了的变化,还带来了方式、方式、
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1.城市化时间:18世纪中叶,_____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城市化的国家,2.整个19世纪,______是世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3.20世纪初,_______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

4.20世纪中叶以来,___________城市化迅速发展。

总之,世界城市化随着时间的变化似一条稍被拉平的“”形曲线。

【我的疑问】
1.城市化是否只能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
2.我国城市化正处于世界城市化进程中的哪个阶段?
【课内探究】
问题1:结合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分析2000年和1985年城市数目和城市等级有何变化?
问题2:图2.17分析,城市化的动力有哪些?
问题3:结合生活体验,谈谈城市化带来哪些变化?
【质疑探究】
问题1:案例分析“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归纳:英国的城市化之路。

问题2:(1)结合图2.19,城市化进程的总体趋势如何?并找出城市化速
度发生明显的转折点。

(2)根据曲线的变化趋势特点可以将城市化进程分为几个阶段?
(3)填表对比分析城市化在不同时间阶段的特点。

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出现的国家和地区常见问题初期
阶段
加速
阶段
后期
阶段
【活动分析】读“图2.26 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填充:
(1)1949年,我国的城市人口所占的比重只有 %,1965年为 %,我国的城市人口比重达到30%的年份为年,2005年达到 %。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段。

(3)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属于发展缓慢,甚至城市化水平有所下降的时间段为年之间,快速上升是在年以后。

(4)按照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当前我国城市化正处于
阶段。

【训练提升】
右下图是“建国以来我国城乡人口变化情况”,读图回答1~3题。

1.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标志是()
A.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
B.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C.城乡人口比值的大小
D.城市用地规模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
2.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下列哪个阶段()
A.初期缓慢发展阶段
B.中期加速阶段
C.后期成熟阶段
D.条件不足,不能判断
3.总体来看,近年我国城市和乡村人口增长速度存在着明显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城乡人口出生率不同
B.城乡人口死亡率不同
C.城乡之间的人口迁移
D.城乡人口的从业性质不同
A城市介于45°12′N至46°N之间,126°42′E至127°39′E之间。

A 城市性质定位为以机电、轻纺、食品工业为主的H市的卫星城市。

读“A城市区域图”,完成4~5题。

4.在城市化的过程中,A城市的作用可能是()
A.限制大城市郊区化的进程
B.增加H市市区人口密度
C.吸引市区相关产业向卫星城转移
D.扩展H市市区的功能
5.如图所示,H城市群的空间拓展最可能()
A.沿交通线延伸
B.沿河流延伸
C.沿地形延伸
D.沿人口密集区延伸
上海浦东新区建设,打破了“城市化地区”与“非城市化地区”的概念,绿色与灰色区域并存穿插,把城市绿化与绿色农业的开发相结合。

据此回答6~7题。

6.下列功能区属于“非城市化地区”的是()
A.农产品加工工业区
B.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C.综合农业开发区
D.城市绿化带
7.将“城市化地区”穿插在“非城市化地区”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加快非城市化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B.改善和美化城市环境
C.使交通更加便捷
D.受浦东地形条件的限制
读右下图,完成8~10题。

8.图中城市A为()
A.重庆市
B.攀枝花市
C.成都市
D.昆明市
9.图中A城市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主要是
A.两河交汇处,航运便利
B.历史发展悠久,旅游资源丰富
C.矿产资源丰富
D.人口密集,农业生产发达
10.下列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中,适合A城市的是()
A.在周围地区建卫星城,疏散城市中心区人口
B.大规模扩大城市面积,增加城市人口
C.严格控制工业“三废”的排放
D.将工矿企业全都迁出市区
分析下表,回答11~12题。

地区城市人口
(万人)
乡村人口
(万人)
地区人口总数
(万人)
甲35 65 100
乙65 35 100
丙80 20 100
丁90 10 100
A.甲B.乙 C.丙D.丁
12.具有甲地区城市化状况特征的国家多分布在()
A.非洲B.欧洲 C.北美洲 D.大洋洲
目前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的新潮流,它以环境为中心,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高效低耗和生态优先等原则。

据此回答13~14题。

13.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与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不合理有关
B.城市人口、工业的膨胀产生大量废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C.与城市所在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因素不合适有关
D.城市环境是人类改造自然变化最大的地方,自净能力最强14.生态城市中心区面积最大的功能区最有可能是()A.绿地 B.工业区 C.交通区 D.住宅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