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西方近代体育在中国的传播(1940—1911)
概括近代中国体育运动发展历程
概括近代中国体育运动发展历程近代中国体育运动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早期体育运动的萌芽(1840年-1911年)在近代中国体育运动的早期阶段,由于外来的体育文化影响,一些体育项目开始在中国出现。
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法等西方国家向中国传播了现代体育运动,如足球、乒乓球、射箭等。
1864年,上海英商劳力士公司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体育俱乐部,标志着近代中国体育运动的开始。
此后,中国的体育运动逐渐从高等学校及华人社会蔓延至全国。
2. 体育改革与全国性组织的成立(1912年-1949年)辛亥革命后的新政府高度重视体育发展,提出了“强国崛起必先有健全的体魄” 的口号,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体育运动发展的政策。
1914年成立了中国体育协会,并举办了全国性的运动会。
1922年,中国第一届田径比赛在上海举行,正式开启了中国田径运动的历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体育组织逐渐增加,各类比赛也逐渐举办,为近代中国体育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体育事业的发展与发展竞技体育(1949年-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并逐渐建立了完善的体育管理体制。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重视竞技体育的发展,鼓励培养优秀的体育运动员。
1952年,中国首次派出代表团参加奥运会,并取得了优秀成绩。
这一阶段,中国体操、乒乓球等项目在国际上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成就,使中国体育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4. 体育改革与全民健身运动(1979年至今)1979年中国进行了体制机制的改革,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成立了中国国家体育总局。
中国体育开始注重基层的全民健身运动,并提出了“全民健身、全民参与”的口号。
此后,中国政府加大了体育设施的建设,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同时,中国在奥运会、亚运会等重要国际赛事中多次取得优秀成绩,展现了中国体育的实力和水平。
总的来说,近代中国体育运动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从竞技化到全民化的转变。
【学科教学论】国内体育与健康教学论的发展历程
简要介绍国内外体育与健康教学论的发展历程1、近代中国体育教学理论(1840年—1949年)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由独立自主的封建专制的国家演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中国的教育也进入了近现代时期。
在体育教学思想领域中,各种教学思想、理论经过冲突、融合,出现了新的特点。
康有为有一套比较完整的体育教育理论,他是中国近代最早从资产阶级全面教育的意义来认识和阐述体育的。
在这一时期,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比较系统地介绍西方文明到中国来,特别注重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全面发展教育学说,因而第一次从全面教育角度把西方体育教育引入中国,并且有了初步的实践。
改良派的体育教育思想与理论在当时对我国体育教育理论的发展起了非常有益的启蒙作用。
五四”运动期间,中国兴起了反封建主义,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的新文化运动。
一些进步的体育思想理论对我国体育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世纪后半叶,以美国为主的英、美各教派在我国创办了教会学校,并设立了基督教青年会,宣传西洋体育。
西洋体育在我国的广为传播,对我国体育教育理论产生了较大影响。
2、我国当代体育教学理论(1949年至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教学理论先是批判并全盘否定美国的自然体育思想,在学习前苏联体育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体育教育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教学理论不仅呈现出和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体育事业相对应的趋势,而且其自身也经历着不断深入与丰富发展的新进程。
结合体育与健康教学论的发展趋势,谈谈如何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对全国实行强身健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
小学是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和强化的最好时期,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不怎么需要干重活,所以整体的身体状态不如从前。
所以,提高农村小学体育的教育水平有着深远的意义。
本文对现在存在的问题做浅要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良措施,希望能对农村小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中国近现代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近现代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演变张海峰马驰(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近现代学校体育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思想特点,产生原因,存在问题及历史意义,总结我国近现代学校体育思想发展演变的规律,希望为今后我国体育思想的改革研究提供文献资料。
【关键词】学校体育思想近现代发展演变1 近代体育思想的兴起与产生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西方文化的输入,中国在体育运动方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一方面,欧美国家的体育制度、方法及运动项目随着西方的学校教育渐渐传入中国,且经数十年的发展而成为中国体育运动的主流;另一方面,以中国武术为中心的传统体育活动虽仍在广大地区的民间流行,甚至在农民革命和起义中曾发挥重要作用,但从总体来看,已退居次要地位。
外国近代体育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构成了中国近代体育的基本内容。
2 近现代体育思想的发展过程2.1 清末民初1840 年鸦片战争后,我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时西方的体育思想广泛的传播到了中国与传统的体育发生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正面接触。
刚开始一些西方国家的传教士在我国各地开设学堂,那时的体育活动多以田径和球类为主,教会学校的体育活动,也是西方田径和球类运动传入我国的主要途径。
当时有一些国外的体育学家在我国创办杂志,为我国学生体质做调研,帮助我国的一些学校制定体育课的内容,成绩考核标准。
在这一时期的维新主义者也提出了许多体育思想,都是和当时的西方的体育思想相结合而成的使当时的的学校体育思想真正的“中西结合”。
这一时期使我国体育思想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的重大历史突破。
2.2 国民党统治时期。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兴起了一种新的体育思想“自然体育思想”,“自然体育思想”在美国发起,主要以体育改革为了儿童青少年的发展为出发点。
它反对机械式的、枯燥、单调、呆板的体育课堂教学,在意并且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有体育课堂内容的实用性、趣味性、还重视体育对人心理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步入社会后有很快适应社会,还重视体育课堂的内容,是否有让同学们适应社会生活能力方面的技巧。
概括近代中国体育运动发展历程
概括近代中国体育运动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体育运动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近代体育的起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西方文化的
影响下,中国开始接触到体育运动,此时体育运动主要限于外国传教士和留学生的活动,同时当时的体育运动主要以体操和田径为主。
2. 国家体育发展与民族意识的兴起(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逐渐形成独立的体育组织和机构,同时也发展起国家级的运动员选拔和培养体系。
此时的中国体育运动主要以国际比赛为目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3. 社会主义改革与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这一时期,中国体育运动发展进入高峰期,国家开始大力投入体育事业,兴建了一大批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和设施,并且加强了体育教育和全民健身运动。
此时,中国在多个体育项目上取得了国际级的成绩,并且举办了重要的国际赛事。
4. 体育改革与全面崛起(20世纪8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
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体育改革,包括改革体制、提高竞技水平以及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等。
中国获得了多次奥运会和世界锦标赛的金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此外,中国还积极争取和举办重要的国际体育赛事,提升了自身的国际影响力。
师大体育史复习资料
师大体育史复习资料第一篇:师大体育史复习资料体育史第一章体育史学是研究体育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属社会学的范畴。
体育的起源:以人类的发展为前提,以人类体质的完善和心理的发展为条件,以人类社会的发展为基础并与人们的生产劳动息息相关的。
3、体育起源几种观点:祭祀说、战争说、模仿说、游戏说、劳动说4 原始体育的特征:模糊性,神秘性,朴素性,平等性,地域性。
萌芽状态下的体育活动:原始教育中的体育因素、原始军事训练中的体育因素、原始医疗活动 6 原始舞蹈的社会作用:原始舞蹈分为生产舞、性爱舞、巫舞和战争舞。
其中生产舞是用来表达打猎归来的愉悦心情以及由此产生快感。
巫舞是用来与神沟通以及表达对神的虔诚。
战争舞是用来增长士气表现战斗过程的。
性爱舞是用来表现男女交往求偶或婚育的舞蹈。
第二章古代世界各地体育活动的特点是什么?怎么形成的?(1)两河流域体育特点是:教育体育同军事密切相关,体育活动具为军事服务的实用色彩。
这种特点的形成是当时的邻国冲突战乱不休的现状引起的(2)古埃及体育特点:由于森严的社会等级,体育表现出阶级性,在体育竞赛的主要目的是表现法老的权威而不是为了体现运动技术和运动的水平高低,平民无法拥有接受体育教育的专门机构和设施的权利。
宗教意识使得体育场地不足不能按期举行体育竞赛也没有固定竞赛制度。
(3)古印度的体育特点:深受种姓制度和宗教观念的影响,不同种姓的人参加的体育活动范围受到制约,不同种姓之间的人不能进行体育竞赛。
体育还需要依附宗教才能推行和发展。
(4)古代大河农耕文明体育特点:由于这里的文明以农业为主具有宁静稳定的生活方式,所以保健养生活动在整个体育中占重要地位。
(5)古代亚欧草原游牧民族体育特点:游牧生活方式和轻骑兵的战术紧密联系,与他们的游牧生活方式和轻骑兵的战术紧密联系。
射箭,围猎,摔跤和他们军事活动密切相关。
赛马,套马,马上游戏等体育活动在游牧民族中相当盛行。
体育史课程练习题
1、体育产生的动因与条件有哪些?2、史前体育有哪些不同发展阶段?3、什么是“成丁礼”?它与史前体育有何联系?4、史前体育有哪些特点?1、简述古印度瑜伽术的来源及其本义。
2、简述斯巴达五项运动。
3、分析斯巴达和雅典体育教育的异同。
4、试述古希腊体育的文化遗产。
1、什么是“骑士体育”?其特点是什么?2、简述骑士教育的三个阶段。
3、试述《医典》中包含的体育思想。
4、简答古代中亚流行的竞技体制。
5、举例说明古代日本体育发展进程的特点?1、简述欧洲“三大思想”运动及其对体育的贡献。
2、德国体操体系的特点是什么?3、试述夸美纽斯对近代学校体育的贡献。
4、简述德国体操体系的特征。
5、简述瑞典体操的主要内容。
6、英国户外竞技在近代体育形成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7、阿诺德的教育改革内容及其对近代体育发展的贡献?8、什么是“业余原则”?1、近代体育科学有哪些标志性的成果?2、什么是军国民主义体育思想?3、试述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4、什么是奥林匹克主义?其主要观点有哪些?5、简述马克思主义体育观主要内容及其贡献。
6、近代英国户外竞技运动有哪些特征?7、简答20世纪上半叶竞技运动发展的成就。
8、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如何产生的?9、苏联体育模式的特点是什么?1、“冷战”对世界体育发展的影响?2、“冷战”时代形成了哪两种体育体制?它们的特点是什么?3、二战后世界职业运动发展的特点是什么?4、20世纪下半叶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发展有哪些特点?5、试述20世纪下半叶学校体育发展的新变化?6、20世纪下半叶国际大众体育发展的特点是什么?7、什么是《国际体育宪章》?它对世界体育运动发展的意义?8、苏联解体对世界体育格局有何影响?1、试述20世纪90年代国际体坛在维护体育人权领域取得的新成就。
2、什么是“盐湖城丑闻”?简述国际奥委会因此而进行的改革。
3、20世纪90年代体育科学的发展呈现出了哪些新的趋势?4、为什么说洛杉矶奥运会是体育产业化的里程碑和分水岭?5、什么是“博斯曼”案件?简述这一案件的意义和影响。
《体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体育史》课程教学大纲本课程教学大纲依据社会体育专业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一、课程说明课程名称:体育史课程编号:112125004总学时:32学时总学分:2学分学时分配:理论32学时课程性质:专业任意选修课先修课程:适用专业:社会体育开课学期:第六学期二、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目标:旨在通过学习中国与世界历代的体育思想、内容和形式方法,以及相关演进情况,掌握必要的体育史料,启发学生历史地认识和观察体育的演变规律,逐步树立科学的体育观。
教学要求:一、使学生了解体育的产生,发展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有密切的联系。
启发学生历史地认识和观察体育的演变规律,逐步树立科学的体育观。
二、使学生学习掌握体育史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步了解本学科的科研途径和方法。
三、结合教学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专业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中国与世界历代的体育思想、内容和形式方法,以及相关演进情况。
教学难点:体育史料的分析教学。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绪论教学目的:了解体育史学的研究对象,掌握体育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主要内容:一、体育史学研究的对象与“体育”的概念;二、体育史发展的基本脉络(重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讲授式作业形式:课后讨论题上编古代体育第一章原始体育教学目的:简略了解体育的发生和发展;掌握体育的起源和原始体育的内容与特征。
主要内容:第一节体育的起源一、体育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二、体育的起源。
第二节原始体育的内容与特征一、原始文化中的体育内容与形式;二、原始体育的特征(重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讲授式作业形式:文献阅读第二章不同特色的体育文化区域的形成教学目的:简略了解区域体育的不同特色;掌握区域体育的不同特点(重点)。
主要内容:第一节古代大河流域农耕文明社会的体育;一、古代两河流域的体育;二、古代埃及的体育;三、古代印度的体育;第二节古代亚欧草原游牧民族的体育一、古代中、西亚游牧部落的社会状况;二、古代亚欧草原游牧民族体育三、古代亚欧草原游牧民族体育的特点(重点)第三节古代美洲体育一、古代美洲的社会状况;二、古代美洲的体育三、古代美洲体育的特点;(重点)(欢迎访问:范文网详细了解)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讲授式作业形式:文献阅读第三章古代中国体育教学目的:了解古代中国不同朝代体育的形成和发展;掌握古代中国体育不同朝代的不同特点。
近代中国体育新闻历史回顾
近代中国体育新闻历史回顾作者:郭维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第11期[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近代体育新闻的历史进行研究,得出我国近代体育新闻的历史经历了三个阶段: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1840—1911)的发端期,北洋政府统治时期(1911—1927)的初兴期,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的发展与衰落期。
[关键词]体育新闻;中国近代体育中国近代的体育新闻与中国近代体育相伴相生,从鸦片战争开始我国近代史揭幕到新中国成立,体育经历了巨大变革,体育新闻也在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而发展,本文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1840—1911)的发端期,北洋政府统治时期(1911—1927)的初兴期,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的发展与衰落期。
一、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的体育新闻(1840年—1911年)1、该时期的体育新闻发展概况这一时期,欧美近代体育开始引入和传入我国,成为我国近代体育的主流,我国的体育新闻传播也应运而生,此时期,出现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体育报道是1864年4月18日上海第一份中文报纸《上海新报》上刊登的一篇名为《第一日跑马单》的文章。
1897年11月29日《国闻报》报道“天津大学堂赛跑”。
1905年5月31日《大公报》报道“京师大学堂运动大会敬告来宾请君校”、1905年5月31日《大公报》报道“京师大学堂运动会洋志”、1905年5月31日《大公报》报道“大学堂运动会告词照登”。
1909年4月,上海中国体操学校体育界杂志社创办《体育界》,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体育刊物,在当时体育界产生很大影响。
1910年10月8日《劝业日报》报道“敬告发起各学校联合运动大会诸君”。
1910年10月8日《劝业日报》报道“颁发运动员奖品志盛”。
此时期有关奥运的报道有:1900年6月6日巴黎奥运会开过半个月以后,《中西教会报》对其观赛观众进行报道题为“法国,观赛人众”,此报道为迄今发现最早的中国有关奥运的报道。
西方体育文化在我国的历史与现状
封建教育制度 , 倡导西方近代 教育 , 并强调身体 的教 育, 从德 、 智、 体全面发展上宣传体育。康有为在体育 上推崇德国 的练兵制度 与学校教 育。严复强调 身体 是人 的一切 活动 的基础 , 是国家富强的基础。蔡元培 先 生比较系统地研究和介 绍了西方全 面教 育思想和 体 育学说 ,他 认为教育 的 目的在于 “ 养成 完全之人 格, 必须体 、 智、 德、 美 四育 并重” 。从教 育的角度提 出 “ 完全之 人格 ,首先 在体 育 ,体 育最重 要之事 为运 动” 。_ ] 这些现 代体 育思 想为 以后 学校 体育 的实施 创造了思想条件。 戊 成 变 法失败 后 , 清 王朝 危 机 四伏 , 为 挽救 王 朝 的命 运 , 从1 9 0 1 年开 始清 政府 开始实施 “ 新政 ” , 在 政治 、 经济 、 文化 、 教 育各方 面实行 改革 。新文 化
深广 。在体育教 育领域 , 由伍德 、 威廉姆 斯等人在杜 威教 育理论 的基 础上 , 吸收融合 了欧美 自然 教育思 想 而形 成 的新体 育 学说 或 自然体 育 思想 逐 步取 代 了军 国民体 育思想 。新体育学 说强调在 自然的环境 中利用 自然 的方法 、 按 照儿 童发展 的 自然规律 进行 教育 , 这对 五 四运 动前 后 的中国体 育特 别是学校 体 育产生 了重大 影响 , 被 作为批 判军 国民体 育思想 的 重要武器 , 是 否定 学校 中以 “ 兵式体 操 ” 为主 的理 论 依 据之一 。 正 当新文化运动蓬勃 发展 的时候 ,中国由于 北 部沦 陷 , 亡 国亡种 的威 胁迫在眉 睫 , 于是更重要 的主 题——救亡 问题就 突显 出来 。在这样 的情况下 , 救亡 的主题就取代 了启蒙 的主题 ,中国人全 力 以赴地投 入到救亡 的浪潮 中。到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 近代 中国体育的西方化进程就此 中断。 在近代 中国 ,初步形成 了以西方体育 为主流文 化的现代体育文化。 1 9 3 3 年, 民 国政府第五届全运会 正式列入 武术 比赛 。对抗赛参照 西方拳击规则 , 制定 了分 项级 别取 录名次的规则。 1 9 3 5年 的第 六届全 运 会上, 参照西 方体操 的评分 标准 , 武 术 演练在姿 势 、 动作 、 劲力三个方面进行评判。[ 2 中日抗 战打 了八年 , 然后又是 三年 多解放 战争 ,
近代中国体育发展史
近代中国体育发展史近代中国体育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社会政治的动荡时期,而体育运动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国家对体育事业的重视,中国的体育运动逐渐发展壮大。
20世纪初,中国体育运动的起步较为艰难。
当时,中国的体育运动主要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尤其是英国和美国。
体育项目主要集中在体操、田径等传统项目上,而且这些项目在中国的发展还非常有限。
此外,当时的中国社会还存在着对体育运动的传统观念和限制,很多人对体育运动并不重视。
然而,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国对体育事业的重视逐渐增加。
1924年,中国体育协会成立,标志着中国体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政府开始注重体育教育和体育运动的普及,各个运动项目也开始逐渐兴起。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体育运动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就。
当时,中国开始参加国际体育赛事,如东京奥运会和柏林奥运会等。
这些参赛经验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让中国的体育运动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然而,由于战争的爆发和社会的动荡,中国的体育运动在20世纪40年代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战争导致了体育设施的破坏和人员的流失,使得体育事业的发展遭受了重大挫折。
但是,尽管面临着困难和挑战,中国的体育运动并未停止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体育运动主要集中在军事体育和民间体育方面。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体育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52年,中国体育总局成立,标志着中国体育事业进入了集中领导和组织管理的新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重视体育人才的培养和训练,各级体育学校和运动队相继成立。
同时,中国也加强了对体育设施的建设,提高了体育运动的基础条件。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国的体育运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就。
中国队在国际体育赛事上屡获佳绩,特别是在乒乓球、羽毛球、体操等项目上,中国运动员取得了一系列的金牌。
这些成就不仅体现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也展示了中国人民的体育精神和实力。
中国体育的初步现代化(精)
由于体操课被列为各级各类学校 的必修课,每周都安排有固定的学时, 进行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的操练,使 以“军国民教育”为主旨的学校体育
得以初步实施。
(三)体育师范教育初兴与早期体育师资培养
从1903年起,一些地区就开办了培养体育
师资的体操专修科和短期培训班。如江苏优级
师范学堂体操科(1903年)、湖南体操研究所 (1904年)、中国体操学校(1904年)、大通 师范学堂体操专修科(1905年)、江苏两级师 范体操专修科(1905年)等。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始建与学校体育的 初步实施 1901年,面对庚子事变后日益紧迫的社 会危机,为挽救王朝的命运,流亡在西安的 慈禧太后匆忙发布“变法”上谕,被迫在政
治、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实行改革,历时
十年的“新政”由此开始,使新体育取得了
合法发展的地位。
(一)新政学制对学校体育的规定
1902年8月15日,清政府颁布了由管学大
(四)新教育的学校体育教材
1890年,由庆丕、翟汝舟所译的《幼学 操身》一书(益知书会本),是我国教早出版 的适合于普通学校的体育教材。
1906年3月,清政府学部第一次对中小学 暂用教材进行了审定,审定结果把日本留学会 馆李春所译的《新撰小学校体操法》和《瑞典 式体操初步》暂定为小学教科书;作新社编印 的《普通体操法》暂定为中学教科书。
臣张百熙制定的《钦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
近代第一个颁发的学校系统文件,时称“壬寅 张之洞奉命入京主持制定新学制。1904年1月 13日颁布了清廷批准的《奏定学堂章程》,时 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 式颁布且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学制.
学制”,这一学制虽经公布却未实施。1903年,
(二)新教育的推进与学校体育的初步实施
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 Microsoft Word 文档
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王华倬(北京体育大学,北京100084)摘要:以近代以来历届中国政府颁布的有关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学制、课程(教学)计划、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为主要历史发展线索,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历史研究法、逻辑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我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发展演变的过程,做了系统的梳理,分析了不同历史阶段体育课程的特点,总结了体育课程发展演变的规律性历史经验,旨在为当前我国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体育课程;近现代;发展演变;历史经验自清朝政府1903年颁布实施《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规定在各级学校开设体操科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已经走过整整100年的发展历程。
在大力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今天,系统回顾和探讨我国近现代100多年来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历程,分析总结其历史经验教训,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课题以近代以来历届中国政府颁布的有关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学制、课程(教学)计划、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为主要历史发展线索(研究对象实体),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历史研究法、逻辑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我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发展演变的过程,进行系统全面的探讨,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体育课程的特点,总结体育课程发展演变的规律性经验,从而为今天的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1我国近代体育课程的产生与发展(1840-1949)1.1清朝末期的体育课程(1840-1911)1.1.1我国近代体育课程的渊源(1840-1902)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近代西方体育开始逐步传入我国,在我国的教会学校、洋务学堂、变革的书院,以及资产阶级兴办的新式学堂中,开始设置西方近代体操课程。
正是这些学校所开设的体操成为我国近代体育课程的渊源,也为癸卯学制体操课程的正式设立,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这时的体操课程是作为西学课程开设的,其内容主要是德、日的兵式体操、普通体操和一些运动性游戏,对外国(欧美、日本)的模仿也带有极大的盲目性。
近代西方体育对中国体育发展的影响
3 小结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方式 , 在现 今的交流更 多的是以融合为本 。 也 只有 不断的 交流 、充分 的融合 才能 为地域文 化的发展 提供动 力和活 力,才能使 地域文化被全球 文化 认同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 有着一定的差异 ,但是二者存在差异的l时 , 司 也有相通之处 。两种体
的认 同与接纳。 西方兵操传入 中国 ,对近代中国学校体育 的初 期发展产生了极大
( ) 中国体育竞赛制度的影 响 西方体育文化是一种 内容与 1对 形式 、精神与制度 —体化程度很 高 、 结构性很强的体系 ,引进 其竞技 运动项 目的同时 。以竞技 项 目为载体 的竞技规则 、竞技对手的组织化 过程以及蕴藏 于竞技过程 的竞技精神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 随着西方竞技运 动项 目的传入 、 传播 及普 及,各种竞技运 动组织
南 缸 科 技 21 01
学 术 研 讨
近 代 西 方体 育对 中 国体 育发 展 的影 响
全 祖 馨
( 南师范学院体 育系 ) 渭 摘 要 从体 育史角度 出发 .分析和探讨 了近代 西方体 育的传入 对中国学校体 育及传 统体 育发展 的影响 .由此得 出:西方体 育的 传入丰富 了中国传统体育 的内容 ,推动 了中国传统体育的革新,促进 了中西方体 育的融合 ,推动 了中国体育的发展 ,对近代 中国体 育 思 想的建立 、体育制度的形成与完善 、体育竞赛的规 范都起到 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西方体 育 中国传统体育 影响 1 西方体 育的传入对中国学校体育的影响
育文化都是建立在 “ 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 。都是为了强 f 转舯 页 )
高 校 论 坛
主任必须坚持 “ 爱”字当头 ,不嫌弃 ,不歧视 ,用一颗爱心去温暖他 { .关心他 们 ,爱护他 们 , f J 班级里的优秀学生大都 自我管理能 力比较 j ,班主任 要抓 好典型 .号召大家I 他们学刊 ,让他们做好表率 在 虽 u r J 抓 “ 两头 ”的同时,班 主任也应 充分 认 0 “ 抓 中 ”的重要性 优 良班风的形成需要绝大 多数f学 共同的努力。班 主任 不能 忽视那些平 司 时循规蹈矩 ,表现平平的学生 ,应充 分重视班级里 的每个学 生 ,用心 去聆听他们的心声 ,做他们的贴心人 、引路人 ,凋动他们 的学 习和社 会适应积极性
中国现代体育发展史
中国现代体育发展史近代以来,中国的体育事业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蓬勃发展的历程。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现代体育的发展历史。
一、体育起步阶段(1840年-1949年)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接触西方体育运动。
当时,西方体育运动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外国传教士和学校进行的。
传教士们将各种体育项目引入中国,如足球、篮球、网球等。
这些体育项目的引入开启了中国现代体育的起步阶段。
20世纪初,中国开始出现体育组织的兴起,如中国体育协会、中国田径协会等。
这些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体育事业的正式组织化。
同时,一些体育赛事也开始出现,如全国运动会、全国篮球锦标赛等。
二、体育发展阶段(1949年-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体育事业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毛泽东主席曾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这为中国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阶段,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体育运动普及工作。
体育项目的普及程度得到了大幅提高,足球、篮球、乒乓球等项目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
此外,中国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运动员,他们在国际体育赛事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如乒乓球选手邓亚萍、羽毛球选手李宗伟等。
三、体育改革开放阶段(1978年至今)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体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体育理念和管理模式。
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交流与合作,举办了一系列重大的国际体育赛事,如北京奥运会、亚洲运动会等。
在这一阶段,中国体育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体育俱乐部、健身中心等体育场馆纷纷涌现。
此外,中国的体育产业链也越发完善,从体育用品制造到体育赛事组织,都逐渐形成了庞大的产业体系。
随着中国现代体育的不断发展,体育产业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不仅是身体健康,还有团队合作、竞争意识等方面的培养。
总结起来,中国现代体育发展历经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改革开放阶段。
概括近代中国体育运动发展历程
概括近代中国体育运动发展历程近代中国体育运动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进步。
以下为其中的相关参考内容:一、近代中国体育运动的萌芽(1840年-1919年)1.近代体育运动引进: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的近代体育运动开始传入中国,如足球、田径等。
2.近代体育运动发展的影响:随着西方近代体育的传入,中国开始出现一些传统体育项目的现代化创新,如传统武术与现代拳术的结合。
二、近代中国体育运动的萌芽(1919年-1949年)1.体育运动的革命意义:五四运动的兴起推动了中国体育运动的革新,将其与民族复兴联系在一起。
2.体育教育的推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体育教育得到重视,学校开始普遍开设体育课程。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体育运动(1949年-1978年)1.国家体育事业的兴起: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将体育事业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和推广体育运动。
2.体育运动体制改革:集体农场、工厂、学校成立了自己的运动队,培养一大批优秀的运动员。
四、改革开放时期的体育运动(1978年-现在)1.体育事业的市场化转型: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体育事业开始走向市场化,体育运动和产业相关领域得到了迅猛发展。
2.国际体育交流与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体育组织和国际体育赛事,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体育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五、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现在-未来)1.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动:国家推动全民健身运动,鼓励全民参与各类体育锻炼活动,以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2.体育运动的多元化:现代体育运动项目的多样性开始受到重视,不仅关注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还积极引入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
总结起来,近代中国体育运动经历了从引进西方体育运动到创新传统体育项目的阶段,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体育事业的兴起,以及改革开放时期体育事业的市场化转型,最后发展到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动阶段。
这一过程中,中国体育运动不断与国际接轨,并在国际体育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十章西方近代体育在中国的传播(1940—1911)
天津最早的足球队——"辫子足球队"
其三,洋务运动时期主要引进和接受的是西方近代体育的 一些手段与方法。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指导下, 近代体育的思想、理论、制度等无论是在清朝军队中还是 在早期的军事学堂中均未引起重视。 其四,传播范围窄小。近代体育在洋务运动时期的传播范 围仅限于某些清朝军队的“新军”和一些新建军事学校, 因而在社会上影响很小,其意义、价值与功能尚未能为社 会所认识。
四、教会学校和基督教青年会对 西方近代体育的传播
在近代体育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教会学校和基督 教青年会起到了重要作用,是近代体育输入中国 的一个重要途径与门户。尤其是以竞技体育为主 体的英美体育体系,包括较为正规的田径、球类 运动及其竞赛,大多首先是在教会学校和基督教 青年会中开展,再传播到其他学校和社会的。
洋务运动时期,从1872年开始,清朝政府前 后派送一百多名幼童赴美留学
(四)翻译西方书籍,传播近代体育知识
近代体育传播的另一重要途径,是翻译引 进西方体育的有关书籍和知识。19世纪后 叶,在洋务派官员的鼓励支持下,翻译引 进了一些体育书籍,向中国介绍了欧美体 育的一些情况。
大清国抛球队队员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近代体育表现出以下特点:
其一,发源于欧洲的近代体育首次被系统地引入中国。从此 后中国开始有组织地接受西方近代体育。这对于近代体育在 中国的传播与形成过程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其二,近代体育在洋务运动时期的引进与传播均以兵操为主。 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在洋务运动中中国最早引进和接受的 不是近代欧洲的学校体育体系,而是军事体育性质的兵操。 这对于后来中国近代体育发展的走向产生了很大影响。
洋务运动开启西方近代体育传入中国的先声 维新派的近代体育主张 资产阶级革命派对近代体育的提倡 教会学校和基督教青年会对西方近代体育的传播
第十章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 大学体育 体育与健康 教学课件
第三节 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百年圆梦
★ 一、悲喜百年奥运梦 中国和奥运结缘的百年间,经历了很多体育史上的第一次。这些
第一次在多灾多难的旧中国,是艰辛的第一次,是血泪的第一次!但是 ,对于强盛的新中国,则是欢乐、幸福的第一次
(一) 艰辛的第一次 当年的中国贫弱交困,被列强称为“东亚病夫”,刘长春第一次,
★ 二、西方体育文化发展历程 西方现代体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古希腊时
期;第二阶段是中世纪时期;第三阶段是十九世纪以后。十九世纪末,西方体育 文化发展的直接结果产生了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运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发展 ,终于成为一个超越体育范畴,影响和波及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对独立的 社会现象。
(四)稳步发展时期 高水平的竞技运动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不但是群众
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而且对整个体育运动都起着示范和带动的作用。 1979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提出,省级以上体委在注重“普及与提高相结
合” 的前提下,侧重抓提高。
(五)全面发展高潮时期 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中,经过16天的鏖战,中国体育代表团共获
一个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蓬勃发展的新北京,将为世界奉献一届与众 不同的新奥运。新技术不断被采纳……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 将使奥林匹克运动真正成为跨民族、跨国度的世界性文化体系和体育盛 会。
北京必然会将“人文奥运”的理念贯彻到2008年奥运会的一系列活动 之
中,使奥林匹克运动深深打上中国体育文化的色彩,使中国体育文化对 世界体育文化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二)初步发展时期 二十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前是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初步发展阶段
。随着现代体育加速从学校走向社会,以举办全运会、参加远东运动会 和奥运会为中心的竞赛制度便逐步确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运动开启西方近代体育传入中国的先声 维新派的近代体育主张 资产阶级革命派对近代体育的提倡 教会学校和基督教青年会对西方近代体育的传播
一、洋务运动开启西方近代体育传 入中国的先声
19世纪60至90年代,在空前的民族危机和阶级矛盾面前,清王朝内部 一些有实力的官僚以“求强”、“求富”为目标,在“以夷制夷”,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影响下,掀起了一个向西方学习,兴 办工厂、矿山、铁路、电报、选派留学生等“洋务”事业的运动,史 称“洋务运动”。掀起这一运动的官僚集团被称为“洋务派”。在这 一时期,洋务派大量聘请欧洲英、德、法等国军官,仿照西方军队编 练新式海陆军、开办军事学堂,并选派学生外出留学。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依据西方近代 教育和体育思想提出“全面教育”思想的 知识分子。他的体育主张在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旧中国虽然有空想色彩,但却代表了 时代的潮流和先进的思想,在近代中国教 育史和体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十章 西方近代体育在中国的传播 (1840—1911)
中国近代体育,一般系指从1840年到1949年 这一时期内在中国流行和实施的体育。这一 时期中国体育发展的主要特征是:西方近代 体育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通过不同渠道与途 径传入中国,逐渐取代了流传几千年的中国 古代传统体育的主流位置,成为中国体育的 主要内容与模式。伴随这一过程,中国体育 与当时的世界体育发展主流模式逐渐融合一 致,成为近代体育国际化的组成部分,从而 为中国现代体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洋务运动时期,从1872年开始,清朝政府前 后派送一百多名幼童赴美留学
(四)翻译西方书籍,传播近代体育知识
近代体育传播的另一重要途径,是翻译引 进西方体育的有关书籍和知识。19世纪后 叶,在洋务派官员的鼓励支持下,翻译引 进了一些体育书籍,向中国介绍了欧美体 育的一些情况。
大清国抛球队队员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近代体育表现出以下特点:
李鸿章(1823.2.15-1901.11.7)
1879年 美国前总统格兰特访华与李鸿章合影
1896年 李鸿章在英国
1900年,李鸿章与卜力等合影
淮军士部举行 春季运动会,吸引了中外观众
(二)创办军事学堂,设置体操课程
19世纪后叶,洋务派为引进西方科技,培养人才, 先后兴办了一些新式军事工业学堂和军事学堂。 这些较早创办的新式学校大多仿照外国同类学校 设置课程,一般都开设有体操课程,并聘用欧洲 人担任教习,尤以德、日两国人居多。
第一节 西方近代体育传人中国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依靠其先进的军事 力量打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但这也在客 观上为西方体育传入中国创造了条件。近代体育传 入中国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动机。 从客观而言,晚清大批外国人来到中国从事各种职 业的同时也将近代体育带进了国内; 从主观来看,晚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曾先 后聘请外国人在军队和学校中传授体育;并派出留 学生出国学习体育。至1901年中华民国成立之时, 近代体育在国内一些大城市的学校中得到初步开展。
天津最早的足球队——"辫子足球队"
其三,洋务运动时期主要引进和接受的是西方近代体育的 一些手段与方法。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指导下, 近代体育的思想、理论、制度等无论是在清朝军队中还是 在早期的军事学堂中均未引起重视。 其四,传播范围窄小。近代体育在洋务运动时期的传播范 围仅限于某些清朝军队的“新军”和一些新建军事学校, 因而在社会上影响很小,其意义、价值与功能尚未能为社 会所认识。
上海圣约翰大学拖着长辫 子的跳高运动员在比赛
二、维新派的近代体育主张
西方近代体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始于1898 年的“戊戌变法”期间。其主要旗手是维 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严复等。
康有为(1858—1927年)
维新派的主要领袖康有为在其代表作《大同书》 中,根据西方近代教育和体育思想,首次提出了 “德教、体教、智教”的全面教育主张。他主张 重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育和体育活动,提出 “体育是教育中不可缺少之物”,把体育列为学 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之洞
(一)编练新军,操练近代兵操
洋务派新军最先引进的主要是英国兵 操,主要内容是队列操练与跑步、跳 跃、行军、刺杀等步兵战术动作。 1876年,李鸿章曾选拔派7名年轻中 下级军官赴德国陆军学习,1879年学 成后回国后均担任教官,在军队中以 德国兵操训练军队。1894年甲午战争 后,清政府采纳德国军官汉纳根的建 议,大量聘请德国军官来华,以德式 兵操来训练新军。至19世纪末,各地 清军大都引进并实施德国兵操。洋务 派的新军操练,使欧洲军队普遍实施 的近代兵操和部分近代体操项目得以 较系统地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体育 的形成与初期传播产生了较大影响。
其一,发源于欧洲的近代体育首次被系统地引入中国。从此 后中国开始有组织地接受西方近代体育。这对于近代体育在 中国的传播与形成过程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其二,近代体育在洋务运动时期的引进与传播均以兵操为主。 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在洋务运动中中国最早引进和接受的 不是近代欧洲的学校体育体系,而是军事体育性质的兵操。 这对于后来中国近代体育发展的走向产生了很大影响。
福建船政学堂
京师大学堂足球队
开设的课程内容有击剑、刺棍、木棒、拳 击、哑铃、足球、算术竞走、三足竞走、 羹匙托物竞走、跳远、跳高、跳栏、爬桅 等项目。此外在课余还开展游泳、滑冰、 平台、木马、单杠、双杠及爬山等运动。
做新式体操的孩子们
(三)派遣留学生,学习近代体育
为培养军事工业人才及军官, 洋务派曾选送不少学生赴英、 法、德、美、日等国留学。这 些学生回国后带回了一些西方 近代体育。例如曾国藩、李鸿 章于1872年始陆续选送4批共 120名十余岁少年赴美国学习 “军政、船政、步示、制造诸 学”。这些少年中不少人在美 期间接受了近代体育,经常参 加棒球等运动,还组织了“中 华棒球队”。他们学成归国后, 将不少近代运动项目带入了国 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