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而活着》
《我为什么而活着》PPT优质课件
![《我为什么而活着》PPT优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23d554d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5b.png)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华最愉快的 事件之一。”
同情苦难
爱情和知识把罗素引入了美好的理想世界,同情则把罗素 拉回现实,那么现实世界是怎样的?
谈一谈你的阅读感受。可以从语言的角度来品鉴句子, 也可以从作者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的三个观点 来谈。
品味语言:
“ 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的把 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像飓风一样”说明感情的无比强烈,“深深的苦海”指的是人生 的苦难,“濒临绝望的边缘”指的是作者渴望减轻这些苦难但是无 能为力,而且自己也深受其害。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溶入形象的比 喻中,使的文章的语言含蓄生动,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
《我为什么而活着》
【英】罗素
-.
我为什么而活着?
作者介绍:
罗素(1827-1970),英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数学 家,他是一位知识渊博的文化巨人,在哲学、数学、 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等科学领域都有很大 的建树。他一生写过70多本专著,给人类留下了丰富 的精神财富。被视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 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 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被公 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 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美国人,结婚时罗素已经80岁了,伊迪 丝照顾罗素直到他去世,这段婚姻带给晚年 的罗素很大幸福。
追求知识
罗素追求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具有怎样的内涵?
散文《我为什么而活着》文章赏析及解读
![散文《我为什么而活着》文章赏析及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fea6e931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dc.png)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一篇极具思考性的散文,作者笔下的生命哲学感人至深。文章的主人公是一个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老人,他在即将走向死亡的关头,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回顾和思考,从而引出了对生命的探究与思考。
整篇文章通过老人的生命经历,描绘了一个普通人在生命的旅途中所经历的大起大落,从青春时期的激情燃烧到晚年的淡然释怀,生命的曲折与变幻令人深思。作者通过对老人人生经历的回顾,阐述了自己对生命的看法:生命是一份礼物,是一种珍贵的体验,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生命,珍惜每一个瞬间。
首先,这篇散文提醒人们要珍惜生命。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忘记了生命的珍贵,忽略了身体和健康的重要性。散文中的老人提醒我们,生命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我们应该好好珍惜每一刻,让每一天都变得有意义。
其次,这篇散文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在不断变化。然而,对于生命的意义、价值和目的却始终是人们思考的焦点,这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散文中的老人告诉我们,生命的确有限,但我们应该用好生命,追求自己真正的理想和信仰,让生命更有意义和价值。
可以说,这篇文章具有非常强烈的人生哲学色彩,对于人生的道路、价值和意义提出了很多深刻的思考。同时,文章的写作手法也非常精妙,通过对老人的人生历程进行回溯,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珍贵。无论你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这篇文章都会为你提供思考的角度与启示,让你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散文《我为什么而活着》从人生的角度出发,探究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深入剖析了人们对于生意义。
同时,作者也提出了许多深刻的问题,如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等,这些问题一直是人类思考的重点。在散文中,作者通过对老人的回忆和思考,共同考量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使得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生命的内涵,同时对自己的生命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部编版)课件第15课《短文两篇(我为什么而活着)》 (共40张PPT)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部编版)课件第15课《短文两篇(我为什么而活着)》 (共4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ece142a0740be1e650e9af2.png)
◇希特勒宣扬诺尔曼民族是最高贵的民族,以此发 动战争,给其他民族、人民带来痛苦的伤害。
六、知识运用
以“我应当怎么活着”为主题,共同探讨这一重大 的人生问题,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深入思考 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示:可以用一句简要的话或名人名言来概括, 也可以用一两句歌词来表达)
七、小结
不同性格、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境遇的人都有 不同的生存观,不同的人生追求,从而也就有了不 同的结果,或成功,或失败,或碌碌无为,平平淡 淡。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讨论,都能够重新 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对他人、对社 会有用的人。 人不会因为获得许多爱而觉得人生有 意义,却会因为付出许多爱而肯定生命的价值。
八、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
(1)名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 迁)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五、建构新知
(3)名人:
◇观音愿承担世上所有的痛苦和罪孽,耶稣为解救 整个人类而被钉死在十字架。
◇毛泽东、周恩来、孙中山为实现民族解放、中华 复兴而活着。 ◇马丁路德金、林肯为实现黑人的解放而活着。 ◇马克思为替工人阶级谋福利,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而活着。
界和平,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反对侵略战 争。二战期间,还因反战坐了六个月牢。 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 起了禁核签名运动。 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 部门前静坐示威,被判两个月监禁。 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2、理解最后一段,作者说:“这就是我的 一生,我觉得值得为它活着”。
渴望爱情
我 为 什 么 而 活 着
追求知识
同情苦难
崇 高 而 伟 大 的 情 怀
《我为什么而活着》 课文解读
![《我为什么而活着》 课文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0534a618580216fc700afddd.png)
《我为什么而活着》课文解读一、课文内容梳理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
我为什么活着?面对这个人类自身永恒追问的哲学命题,作者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直白地做出回答: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
这三种激情是“纯洁”“无比强烈”的,“纯洁”说明除了这三种追求外,别无其他,“无比强烈”,与“不可遏制”呼应,说明这三种激情在自己漫长的一生中始终左右着自己的行为。
接着,作者把它们比作飓风,形象表明这三种激情是作者在追求过程中的原动力,而“苦海”和“绝望”则表明这些激情在给他带来了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安和痛苦。
人生不可能是完美的,当追求过程中遇到挫折,或面对更深的生命奥秘时,人的确只能为自己的渺小感到无奈甚至绝望。
第二部分是第2—4自然段,作者对其人生的三大追求进行具体阐述。
第2自然段,作者大胆率直地表白了追寻爱情的三方面原因:首先,爱情可以带来狂喜;其次,爱情可以解除孤寂;最后,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作者用热情的笔触赞美了爱情给予自己的巨大安慰和力量,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追求。
在这里,作者甚至置爱情于天堂之上,就是为了表现爱情的纯洁、美好和超凡脱俗。
他一生中,爱过不止一个女性,也经历过几次婚姻的变故,但他始终是坦诚而严肃的。
第3自然段,写作者寻求知识的三个原因:希望了解人类心灵,希望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
这里“人的心灵”代指有关人类的一切,“星星为什么会发光”代指自然科学,“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代指社会科学。
作者用诗化的语言形象具体地表现了渴望了解人类自身、探索自然奥秘、创造社会哲学的强烈愿望。
而这三个方面的知识可以说包罗万象,也就是说作者渴望了解的是一切知识。
也正是源于这种对知识的执著,他一生笔耕不辍,留下了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在哲学、数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等众多领域都有非同一般的建树,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初二语文记叙文《我为什么而活着》
![初二语文记叙文《我为什么而活着》](https://img.taocdn.com/s3/m/557d5da8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6e.png)
初二语文记叙文《我为什么而活着》标题:我为什么而活着
在我看来,生活就像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它时而平静,时而汹涌,但是,我们每一天都在为了生存而努力奋斗。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去生活。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为什么而活着。
首先,我活着是为了学习。
学习是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它让我不断成长和进步。
我喜欢学习新的知识,它让我拓宽视野,了解更多的世界。
通过学习,我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自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相信,只有不断学习,我们才能不断进步,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
其次,我活着是为了家人和朋友。
他们是我生活中的重要支持者,他们给我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和支持。
每当我遇到困难时,他们总是在我身边,给我鼓励和支持。
和他们在一起,我感受到了亲情和友情的温暖。
家人的照顾和朋友的陪伴,让我感到非常幸福和满足。
最后,我活着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医生,为更多的人提供帮助和治疗。
我相信,只要我努力学习和工作,我一定能够实现我的梦想。
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为社会做出一些贡献,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和治疗。
总之,我活着是为了学习、为了家人和朋友、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努力奋斗,我们一定能够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让我们一起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吧!。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b8d42a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a4.png)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课文《我为什么而活着》,让学生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追求,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激发学生追求美好人生的愿望。
3.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思考自己的生命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我为什么而活着》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追求。
2.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观点,思考自己的生命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从中汲取有益于人生的启示。
2. 如何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使其积极追求美好人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实例,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丰富他们对生命的认识。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我为什么而活着》文本。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资料。
3. 教学卡片、黑板等教学工具。
4. 学生分组名单。
5. 课堂讨论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我为什么而活着》的作者及其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追求。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4. 案例分析:选取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阐述生命意义的。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6. 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七、课堂练习(1)作者为什么而活着?(2)作者认为生命的意义是什么?(3)你如何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2. 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对生命的感悟。
八、课后作业1. 写一篇作文,题目为:“我为什么而活着”。
2. 调查身边的同学和朋友,了解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和追求。
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讨论的表现。
PPT《我为什么而活着》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详解
![PPT《我为什么而活着》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e25ae3cf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fb.png)
为什么说同情心也支配着作者的一生? 这种感情之所以支配了他的一生,是因为这个
伟大的思想家拥有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拥有崇高 的思想境界。
他的经历就是对这种情感的最好诠释。他一生 坎坷曲折,但始终以悲悯的目光关注着人类:反对 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为了拯救人 类苦难者,即使身受迫害也在所不惜。从中,我们 能感受到一个大思想家缘于人类良知的悲悯情怀和 博大真诚的人类之爱。
本文在个性化的表述中流露出作者独特、细腻 的情感体验。
例如,提及爱情之于摆脱孤寂的意义时,作者 用“世界的边缘”“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描述孤寂的恐怖、可怕,用“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 的仙境的神秘缩影”来表述自己所追寻的美好的爱 情境界。全文既充满理性的力量,又有激动人心的 感召力和感染力,字里行间透露出罗素作为思想家 的博大情怀和崇高人格。
我为何而生
对爱情的渴望 对知识的追求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作者追求爱情的原因有哪些。 带来狂喜 解除寂寞 看到仙境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追求知识。
作者从了解人类心灵(人类)、了解星星为 什么发光(自然)、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 (社会)三个方面追求知识。
这三个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 要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
《我为什么而活着》:选自《罗素自传》第 一卷(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胡作玄、赵慧 琪译。有改动。
本文是《罗素自传》的序言,从中可看出 罗素思想的全部内涵,也可以看作罗素生活的宣 言书,这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共同的人生 准则。
罗素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用文 学的笔法,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个永恒的命题 作出了响亮的回答:即“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 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 得。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我为什么而活着》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我为什么而活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abd7e50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f0.png)
我为什么而活着
导入新课
人活着,为了什么?
• 一个人应当为活着而吃饭,而不是为吃饭而活着。 ——莫里 哀
• 人如果只靠吃饭活着,那饭就不叫饭,叫饲料。 ——佚名
• 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 但丁
• 人是为了自己的希望才活着的。——肖洛霍夫
•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 所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 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 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 聊和平庸。
每个人的人生追求不同,也就有 了不同的的结果。或成功,或失败, 或碌碌无为,或平平淡淡。同学们, 好好计划一下你的人生旅途吧,让 你活得更精彩!
表达技能分析
• 思路清楚; • 结构严谨周密; • 感情真挚; • 直抒胸臆; • 语言优美流畅; •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给人
•
——余华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罗素,整体感知《我为什么而活着》的内 容。 2.理解作者活着的三条理由,感受作者博大的胸怀。 3.思考自己的人生,从文中得到有益的启发。
叁
壹
合
作
肆
作
贰
者
课 堂
探 究
初 读
简 介
小
感
结
知
目 录
作 第者 一简 部介 分
壹
(1872—1970),诞生于
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 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 他抚养长大。他后来成为一位集 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 “
以鲜明的印象,从而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第16课《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6课《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7a01b787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7a.png)
品味语言
1.精读赏析:选取感受最深的词句,结合旁注问题等,从修辞、情感、哲 理等角度进行赏析批注。
②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 的深渊。
预设: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意思是说,没有爱情滋润的 感觉就像亲身经历过可怕孤寂而产生的战栗的感觉。处在这种可怕孤寂中的人,有时会感觉到除了自己, 这世界好像再也没有其他的生命,自己也似乎走到生命的尽头,沉在没有情感,没有温暖的无底深渊之 中。作者的语言含蓄而深刻。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习哲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梳理文章作者的主要观点。 2、学会思辨,作者对自身经历思考,感悟人生真谛。
三、教学过程(一)
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永久的生命》,在这篇上文中学习了哲理类散 文的学习方法,同学们还记得吗?请大家根据此方法,先自主赏析《我为 什么而活着》这篇散文。
预设:“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却总把我带回尘 世。”这句话点明了爱情、知识和同情心的内在联系。在这里,作者用含蓄的、 充满理性的话语表明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 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他追求 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 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一个辉煌的梦:关爱人类, 救民于水火之中。
四、课堂小结
小结: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 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 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 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奥斯特洛夫斯基师:在浩瀚历史长河中,个体的生 命非常渺小。但我们人类有思想,会创造。我们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 宽生命的宽度,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出无限的人生价值。希望我们每一位青少 年,都像罗素一样,有一份光,发一份热,突破小我,成就大我,为国家、民族 甚至全人类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让生命之树常青。
《我为什么而活着》语文教学PPT课件(3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语文教学PPT课件(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cfa5372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51.png)
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 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 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 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 ”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 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 辩论家”。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 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在1950年他又获得 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 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课文讲解
3、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 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于是,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唤,眼前 浮现的是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在这里,体现 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 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作者简介
罗素一生追求真理,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 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二战 期间,还因为反战坐了六个月的牢,但他仍不改初衷。
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 签名运动。
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 静坐示威,结果被判两个月的监禁。
拓展延伸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作者的三种激情哪一种最能引起你的共鸣?你最(是否)赞同作者的哪一 观点?讨论:
1、(渴望)爱情(至高无上、纯洁无瑕之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 2、(追求)知识-----人类(了解苦乐);自然科学(科技的威力,现 代武器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社会科学(三大宗教、马列主义) 3、(同情)苦难者-----战争不幸者、天灾受害者、人祸带难者、贫困 无助者、衰老无养者……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我为什么而活着》课堂笔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我为什么而活着》课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974ed48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83.png)
《我为什么而活着》课堂笔记一、文章概述《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表达了对生命无尽的热爱和追求。
文章通过阐述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生命感悟,展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珍视和追求,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和期许。
二、重点字词1.注音:无2.词词义:无三、重点句子1.我的左右两边分别是轻柔的空气和暗黑的夜空。
身下的缆车摇摇晃晃,缆绳在嗦嗦作响。
2.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人的痛苦,要是我能办得到,我愿意拯救世界上所有不幸的人。
3.每当一片雪花飘落到屋顶或地面上,它就溶化,从一滴闪亮的水珠中宣告生命的终结。
4.每当一个人死去,尤其是无辜的人惨遭横祸,至少会在我们中间投下一道惊心动魄的阴影。
5.那些目睹过死亡的人,无论他们相信灵魂在死后复生,还是深信天堂为亡灵永存的乐园,他们的脸上都会出现冷酷麻木的神色。
6.大多数人是善良的。
真善美是他们的理想,是他们尽忠的对象和创造的原动力。
7.爱情可以消除孤独。
孤独要求人们结合在一起。
不管他们志同道合,息息相关还是同病相怜。
8.爱情和知识只要存在,总是向上导往天堂。
9.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10.我寻求三种东西是因为这三种东西看来对我是伟大之中最伟大的东西。
别人也许把这当作一种痴愚的热情来看待。
11.我一生中只要有机会,我从不放过去见证人的诞生、成长、相爱和死亡。
12.我的任何热情都让我去做以上的见证,只要这样做不会损害我的同伴。
13.只要条件许可的话。
现在我有机会去听评议会日日夜夜连续审讯了。
我还参与了各国的战争。
四、文章结构第一段:总起全文,阐述作者对于生命的理解及追求。
第二-三段:阐述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对人生的感悟。
第四-六段:阐述作者对爱情的看法及追求。
第七-九段:阐述作者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
第十-十一:阐述作者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心。
第十二-十三段:总结全文,强调作者对于生命的热爱及追求。
《我为什么而活着》课文课件
![《我为什么而活着》课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7c7c03d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e2.png)
明确主题
文章通过作者罗素的自述,明确 表达了其人生追求和存在的意义 ,即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 的同情以及对爱情的向往。
阐述主题
文章从三个方面——知识、同情 和爱情——阐述了“我为什么而 活着”的主题,展示了作者的人 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特点
01
02
03
平实自然
文章语言平实,没有过多 的华丽辞藻,给人以亲切 自然之感。
01
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引导学 生深入思考和反思自己的人生追 求和价值观。
02
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和提炼,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罗素 的思想和观点。
06
总结与思考
总结文章要点
主题阐述
文章《我为什么而活着》通过作者罗素本人的自述,表达了他对人生意义的独特见解。
写作手法
文章采用了平实、简洁的语言,通过直接陈述和内心独白的方式,展现了罗素对人生的 深刻思考。
作者介绍
生平经历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 学家和政治评论家。他的学术生涯跨越了数学、哲学和政治等多个领域。
主要成就
罗素在数学和逻辑学方面提出了许多开创性的理论,如逻辑原子主义和数理逻 辑等。同时,他也是一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和人权倡导者,曾因反战立场多次 被捕入狱。
启发与感悟
启发思考
通过对罗素的人生追求和思考的解读 ,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 值,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行动指南
鼓励学生将思考转化为行动,积极追 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努力实现自己 的人生价值。
感悟生活
引导学生从罗素的人生经历中汲取智 慧,感悟生活的真谛,培养热爱生活 、珍惜当下的生活态度。
第16课 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
![第16课 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https://img.taocdn.com/s3/m/a3e5a216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1d.png)
9.“痛苦的呼号的回声在我心中回荡,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 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 生活的嘲讽。”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
答案 人类应有的生活是充满爱、平等和谐、有序发展的生活;社会中的贫穷、冷 漠、孤寂等现象,体现了人性的丑恶、社会制度的不公。因此,这是“对人类应有 生活的嘲讽”这句话体现出一个伟大思想家希望从苦难中拯救人类的良知。
预读先学
【一】
知人论世
罗素
走近作者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 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 品,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代 表作有《幸福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 的分析》《婚姻与道德》等。
探寻背景
本文是《罗素自传》的序言,可视为罗素生活 的宣言书。罗素不仅是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作 家,同时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自由斗士。他反 对侵略战争,主张和平正义,并为此而多方奔走。 这篇出自他自传的短文就真实地展现了他一贯的人 生态度与高尚情怀。
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 第四单元
散文 之美
第16课 散文二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
罗 素
学习目标
01 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重点) 02 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难点) 03 揣摩文中的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重点)
导入
我为什么而活着? 古往今来,人们曾经不止一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有 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 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奥妙。今天就让我们来聆听罗素的声音,看看 他是怎么解答这个问题的。
D.战粟 发掘 兴味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我为什么而活着》电子课件教学说课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我为什么而活着》电子课件教学说课](https://img.taocdn.com/s3/m/71cbcb4c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08.png)
聆听罗素
伯特兰•罗素(1872——1970) 是英国现 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社会活动家 和政论家。现当代文化巨人,他在将近一 百年的生涯中,“为思想的自由和人道主
义的理想而写作”,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
追求真理,广泛涉猎各科知识。他为他所 信仰的自由事业而孜孜以求,义无反顾。
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思考罗素是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这些现象只是时代的一角。
维护世界和平的他
走 进 作 者
1920年8月,罗素访问了中国——他一贯同情被压迫民族。 1954年12月,罗素在英国广播公司发表《人类面临的危险》的 广播讲话,严厉谴责氢弹试验; 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 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和他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进行反核 武器的静坐示威,结果被判两个月的监禁; 晚年,他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 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
喜欢酸别人,嫉妒别人。现多用于自嘲式地 表达对他人从外貌到内在、从物质生活到情 感生活的多重羡慕。
用于表达很高兴和兴奋的状态。
比狠人再狠一点,通常用来调侃某人做事不 按常理出牌,却又能取得奇效,给人一种出 乎意外的很厉害的感觉。
来源 时政热点 影视作品
电竞圈 网络歌曲
活动一:搜集网络用语
初中语文
网络用语 雨女无瓜
初中语文
图二: 人们采用电子阅读方式时,主要是浏览新闻资讯,
阅读大众文学,其次是教材、经典文学等。因为新闻资 讯一般篇幅短,内容广,大众文学通俗易懂,电子阅读 更便捷,内容更丰富;而教材、经典文学等往往需要做 笔记、圈点勾画、静心思考,纸质阅读的方式更符合这 样的阅读需要。
初中语文
《我为什么而活着》---罗素(中英文版)
![《我为什么而活着》---罗素(中英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f17abae1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74.png)
《我为什么而活着》---罗素(中英文版)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我寻求爱情,首先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
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一—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我以同样的热情寻求知识,我渴望了解人的心灵。
我渴望知道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我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即数字支配着万物流转。
这方面我获得一些成就,然而并不多。
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痛苦的呼唤经常在我心中回荡,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被折磨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
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值得为它活着。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What I Have Lived Forby Bertrand RussellThree passions, 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 have governed my life: the longing for love,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 These passions, like great winds, have blown me hither and thither, in a wayward course, over a great ocean of anguish, reaching to the very verge of despair.I have sought love, first, because it brings ecstasy - ecstasy so great that I would often have sacrificed all the rest of life for a few hours of this joy. I have sought it, next, because it relieves loneliness--that terrible loneliness in which one shivering consciousness looks over the rim of the world into the cold unfathomable lifeless abyss. I have sought it finally, because in the union of love I have seen, in a mystic miniature, the prefiguring vision of the heaven that saints and poets have imagined. This is what I sought, and though it might seem too good for human life, this is what--at last--I have found.With equal passion I have sought knowledge. I have wished to understand the hearts of men. I have wished to know why the stars shine. And I have tried to apprehend the Pythagorean power by which number holds sway above the flux. A little ofthis, but not much, I have achieved.Love and knowledge, so far as they were possible, led upward toward the heavens. But always pity brought me back to earth. Echoes of cries of pain reverberate in my heart. Children in famine, victims tortured by oppressors, helpless old people a burden to their sons, and the whole world of loneliness, poverty, and pain make a mockery of what human life should be. I long to alleviate this evil, but I cannot, and I too suffer.This has been my life. I have found it worth living, and would gladly live it again if the chance were offered m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2、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
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
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
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我们今天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二、作者简介: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
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
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
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三、“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
”——爱因斯坦指一名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做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注意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应读出他的从容、激昂和无奈,读出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读出他对人类苦难者的漠大关心,读出一个哲学家的大度来。
四、全体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思考本文思路是如何安排的?明确结构:总分总。
(后附板书设计)五、默读课文。
布置学生画出自己难以理解句子。
然后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探讨解答。
难以理解的句子可能包括以下一些:①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握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②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深不可测的深渊。
③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④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以上这些句子,教师与同学共同探讨如何理解。
不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六、作者的三种激情哪一种最能引起你的共鸣?你最(是否)赞同作者的哪一观点?讨论1(渴望)爱情(至高无上、纯洁无瑕之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2(追求)知识人类(了解苦乐);自然科学(科技的威力,现代武器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社会科学(三大宗教、马列主义)3(同情)苦难者战争不幸者、天灾受害者、人祸带难者、贫困无助者、衰老无养者…….七、作者是怎样把这三种激情联系在一起的?由此你看出罗素的人格是怎样的?我们大家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1自己被爱的幸福感博爱(让其他人也能走进幸福的天堂)2获取知识,提高生产力,了解人类内心的苦痛,实现终极关怀。
(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
召唤人类互相关爱)3直接参与救弱扶困,拯救人类苦难,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他更加痛苦。
且也身受迫害,但终其一生,执志不渝。
(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
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
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
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总结: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胸怀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多姿多彩,博大精深。
辨别活着的价值、意义:个人——人类假恶丑——真善美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2、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齐读本文,进一步感受罗素崇高而伟大的人格。
二、分析鉴赏:1、罗素为什么而活着?罗素一生有哪几种追求呢?(课文第一句话)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
(板书)>2、这三种感情(追求)是什么样的呢?作者首先肯定是:纯洁、无比强烈、支配、激情同时用比喻手法说“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作者把激情比作飓风,飓风是威力无穷的,它将作者肆意地吹来吹去,作者无力自主,这应该是指这三种激情无时无刻不在强烈冲击着他的内心世界,以致让他无比痛苦,所以作者才说“在深深的苦海上”、“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那么作者最终绝望了吗?没有。
作者选用了“濒临”一词这表明他一生受这三种激情的支配,痛苦,这三种激情是罗素人生痛苦绝望的源头,痛苦得几乎绝望,可他一生又从未停止过对它们的追求,而且把它们作为活着的唯一理由,那么大家就纳闷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接着阅读找答案——3、首先看:罗素为什么渴望爱情?它给人带来狂喜,解除孤寂,使人看到天堂的神秘缩影。
(1)带来狂喜:这是自然,在前段时间我们细细欣赏了《长亭送别》《梁祝》大家还记得那一见钟情的瞬间的情感体验吗?——当然是狂喜了!(2)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深不可测的深渊。
句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
——没有爱情滋润的感觉就像亲身经历过可怕孤寂而产生的战栗的感觉,处于这种可怕孤寂中的人,有时会感觉到除了自己,这世界好像再也没有其他生命,世界抛弃了他,或者是他抛弃了世界,自己走到了世界的尽头,似乎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沉在没有情感、没有温暖、没有希望的的无底深渊之中。
而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把这人从那世界的边缘、无底的深渊中解救出来,给他安慰,温暖,力量,勇气,希望。
懂得了这孤寂之苦,自然就能明白爱情的给人的充实、喜悦。
可见,至高无上、纯洁无瑕之爱情的力量是多么的巨大啊!爱情的最终归宿当然该是两个灵魂的完美结合——(3)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天堂的景象是美丽的,另所有人神往的。
圣徒的特点是感情圣洁;诗人则是浪漫,富有想象力和激情的;作者认为爱情是这美丽的神秘缩影,告诉我们爱情给人类生活带来美好的体验可见,作者是以此来赞美爱情的,告诉了我们他追求爱情的理由。
罗素是一个“渴望”爱情的人,情感非常丰富,他追求爱情,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他爱过不止一个女性,经历过几次婚姻的变故,但他始终是真诚的,他说:“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
”每一个他爱过的女人都在他的生命中留下了痕迹。
爱情无疑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
只要是健康的,生理发育健全的人,无论是男是女,都会怀有对爱情的美好渴望。
在座的你们,也早就萌发了恋爱的种子了吗?你们中的某些人甚至实践了吧!有这样的欲望是正常的;但是请把你们美好的情感暂时藏一藏,可不能不管一切如飞蛾扑火般的“将爱情进行到底”哦!因为我们在这个年龄阶段有更重要的事啊!——知识4、罗素追求哪些领域的知识?“渴望了解人的心灵,知道星星为什么发光,还有,数字如何支配万物”。
这里写了追求知识的三个方面:1.了解人类心灵;2.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3.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
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自然、社会。
5、“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的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天堂与尘世是相对的。
他同情谁?尘世究竟是什么样?他是如何做的?我们可以体会到,爱情和知识把罗素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可他忘不掉人世的种种不幸,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唤,眼前浮现的是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
这一切唤起了作者的同情心,让他不得不面对现实中的苦难。
作者直接参与救弱扶困,拯救人类苦难,他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
他成为一个保卫和平的战士:三、小结本节课内容。
四、练习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2、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继续分析鉴赏可以1、现在大家应该能解答第一小节留给我们的疑问了吧?“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他追求爱情,追求知识,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一个辉煌的梦:关爱人类,救民于水火之中。
可是他又说:“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他更加痛苦。
且也身受迫害,但终其一生,矢志不渝。
——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痛苦的呼唤经常在我心中呼唤,可见强烈;他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他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的所有智慧和力量奉献给人类,希望用知识救民众于水火中。
他亲身力行,希望拯救人类的苦难。
可是一切都没有因他而改变。
所以,虽然他个人的生活幸福如在天堂,得到了爱情,却说“它对人生来说似乎过于美好”;他得到了一些知识,却说只是一些、不多。
爱——博爱;他心怀大众,悲天悯人,不是为一己之利。
渴望减轻这些不幸,并身体力行,那是最纯洁的激情。
2、由此你看出罗素的人格是怎样的?由此我们看出他是为什么而活着——为全人类而活。
(板书:为全人类而活)这些真诚的内心独白,作者是为人类的苦难而痛苦,无怨无悔的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生活目的。
这种激情之所以支配了他的一生,正是源于这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及其崇高的思想境界。
他的经历就是这种情感的最好佐证。
人类良知的悲悯情怀和博大真诚的人类之爱可见,罗素的人生追求,已经到了很高的境界。
(板书:崇高而博大)本文作者以真挚的态度、朴素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他的人生价值取向也为我们彰显了一个思想家的博大美好的情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3、最后一段,作者说:“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值得为它活着。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确实,爱情、知识、同情,写在了罗素生活的旗帜上,高高飘扬。
他的追求激情,追求知识,关爱人类。
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伟人罗素。
罗素觉得他的人生追求是正确而崇高的,回顾一生,问心无愧,并且不无欣慰。
(他多想再活一次,把自己的一生的智慧和力量献给了整个人类。
再为人类奉献他的一切,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罗素活着的意义无疑是崇高的,有价值的。
在罗素面前,我们无疑是渺小的,无论是就其成就而言,还是其思想而言,我们不能不景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