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3章 货币)

合集下载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习题详解(导论)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习题详解(导论)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导论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生产力答: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人的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

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建筑物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起到划分时代作用的生产工具。

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科学技术不仅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并使劳动者创造出新的劳动资料和工艺方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主要作用,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社会生产的组织或制度安排也会形成生产力,在社会化生产中,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意识的监督和调节,对生产者及生产资料在社会不同劳动部门中合理分配有重要意义。

科学、合理的生产组织或新的制度安排是提高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2.生产关系答: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即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组成的有机联系体系。

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所决定、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

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历史上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共产主义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五种生产关系。

3.经济范畴答:经济范畴是对经济现象的普遍本质的概括,是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工作的结果。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
2013-9-22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 6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理解货币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产生的关键是理解劳动力商品的 特殊性。
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 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1,劳动力商品价值 受到道德、历史因素 的影响。 2,劳动力商品价值不 是固定不变的。 3,劳动力商品价值 受到降低和提高两种 因素的作用。
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 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
2013-9-22
德语商 品为 waren
W (商品)
G (货币)
W (商品)
注意:1,此流通形式中,货币充当了交换的媒介。 2,此流通形式中,两端均是商品,但商品类型不同。 3,此流通过程中,交换的目标是获取不同使用价值。 4,此流通过程中,两个交换均遵循了等价交换原则。
2013-9-22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 3
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率m’ =
必需生活资料价值
由于必需生活资料价值采取工资形式,对企业而言,支付的工资 表现为可变资金,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可变资金转化为可变资本,即:
2013-9-22 27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
第二节
资本的增殖运动
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m)
剩余价值率m’ =
可变资金
=
可变资本(v )
本质上,剩余价值是由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现在,因 为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通过购买劳动力占有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劳 动),包括占有剩余劳动。被资本占有的劳动力也就转化为可变资本v, 剩余劳动m表现为可变资本的增殖部分,所以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m’ 的实质是资本对剩余劳动的占有程度。
2013-9-22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
24

政治经济学第3章

政治经济学第3章
第 3 章:货币与信用 第 1 节:货币的形成和本质 一:零星知识点 1、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 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出现使商品世界分为对立的两极:一极是普通的商品,另一极 是货币。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最终表现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 2、货币的产生过程就是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价值形式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 换价值。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也就具有两种表现形式。商品使用价值的表现形 式就是商品的自然形式,它可以被直观地感觉到。但商品的价值,作为抽象劳动的凝结,是 看不见摸不到的。孤立的一个商品不可能表现自己的价值,只有通过商品与商品的交换,即 通过交换价值才能相对地表现出来。 3、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价值形式的两极,二者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 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只代表使用价值,它的价值是通过另一个商品表现出来的。处 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 只当做价值, 它的使用价值称为表现另外一个商品价值的材料。 这样, 一个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表现为两个商品之间的外部对立。 4、货币的本质是: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 社会经济关系。 (这一本质说明:货币也是一种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 二:论述题 1、简述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答: (1)货币是固定地从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商品交换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2)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 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发展阶段, 最后才产生了货币; (3)当金银等商品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 为了货币。 金银之所以能够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在于它的天然属性最适合充当货币材料。 2、简述价值形式经历怎样的发展过程? 答:与商品交换发展相适应,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 简单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 种商品上。这种价值形式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部落之间的偶然交换关系。其公式是: 1 只绵羊=2 把石斧 在这一价值形式中, 等式两端的商品处于不同的地位, 起着不同的作用。 等式左端的“绵 羊”处于主动地位,通过交换,它的价值在石斧上相对地表现出来,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 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等式右端的商品“石斧”,处于被动地位,被用来充当表现绵羊价值的 材料,用它自身的使用价值表现“绵羊”的价值。石斧称为个别等价物,处于等价形式上。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虽然使商品价值得到了一定的表现, 但它表现价值的质和量 还很不完善, 很不充分。 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的这一本质还没有充分表现 出来。从量上看,商品交换的比例还很不稳定。随着商品交换的范围和种类的多大,价值的 表现就逐渐由简单的价值形式过渡到扩大的价值形式上。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 上。其公式是: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课后题及必背知识点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课后题及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1 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经济关系组成。

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2 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

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关系,(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关系,区别又联系。

区别又联系。

①所有制、所有权的含义;②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③相互联系:③相互联系:③相互联系: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

)3 产权① 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

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

②② 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四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③③ 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⑴ 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⑵ 是权利束而不是某项权利;⑶利;⑶ 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

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

4 产权制度① 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②② 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所有者、所有者、使用者、使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习笔记-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习笔记-第三章

1、劳动⼒商品的使⽤价值有什么特点?答:劳动⼒商品的使⽤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于⾃⾝价值的价值源泉。

2、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什么意义?答:资本的本质。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具有重要意义。

①它进⼀步揭⽰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的,⽽是由可变资本产⽣的。

②它也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3、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客观必然性。

答:(1)资本积累的裨是资本家不断地利⽤⽆偿占有的别⼈劳动的成果,来继续⽆偿占有别⼈更多的劳动,以扩⼤资本规模和增值资本价值。

(2)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在于:其⼀,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产⽬的是资积累的内存动⼒。

其⼆,资本主义竞争是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资本积累的外在压⼒。

4、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的?答:(1)相对剩余价值是在⼯作是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产的剩余价值。

(2)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前提是⼯⼈劳动⼒价值下降,劳动⼒价值下降的条件是⼯⼈所必须的⽣活资料价值下降。

(3)只有社会劳动⽣产率提⾼才能直接或间接使⼯⼈必要⽣活资料价值下降。

(4)各企业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不断提⾼劳动⽣产率,结果使各部门和全社会劳动⽣产率普遍提⾼,最终导致相对剩余价值产⽣。

相对剩余价值⽣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5、相对过剩⼈⼝的产⽣。

答: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必然出现两种完全对⽴的趋势:⼀⽅⾯,资本对劳动⼒的需求⽇益相对地,甚⾄是绝对地减少;另⼀⽅⾯,劳动⼒对资本的供给却在迅速地增加。

其结果,就不可避免的造成⼤批⼯⼈失业,产⽣相对过剩⼈⼝。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4.1 复习笔记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生1.资本主义前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以前,人类社会已先后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占有制度、封建制度等。

(1)原始公社制度出现于大约在300万年以前的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这种低下的生产力状况,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形成原始公社制度。

其特征是:①集体劳动;②生产资料公有;③劳动产品平均分配。

(2)奴隶占有制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两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产生与发展,奴隶社会出现了。

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存在剥削制度的社会。

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及奴隶本身,强制奴隶劳动,并且攫取奴隶的全部剩余劳动和一部分必要劳动。

(3)封建制度与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相比较,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规定性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归封建地主阶级所有,但封建地主不完全占有直接生产者农奴或农民。

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基本特征是:①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②超经济强制是封建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条件;③封建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形式。

2.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逐渐产生的。

封建社会后期简单商品生产者分化是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

资本原始积累之后资本主义经济才得到充分发展。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的两个基本的条件①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②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3)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①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

②新兴资产阶级采用暴力手段,在海外劫掠殖民地,进行奴隶贸易,贩卖毒品等,加速了货币财富积累。

③在国内则利用国家权力,通过发行公债、增加捐税和保护关税等制度,聚敛大量财富。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对外经济开放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对外经济开放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第十一章对外经济开放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一、概念题1.国际分工答: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向国外的延伸和继续。

国际分工是生产的国际专业化,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社会分工的发展超出国家界限广泛发展的结果,国际分工的存在是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的必要条件和基础。

2.世界市场答: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是世界各国之间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世界市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是由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引起的,它反映的是世界各国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通过国际交换而形成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供求关系,是一个经济概念。

世界市场分为世界商品市场、世界金融市场、世界劳务市场。

3.世界货币答:世界货币是在国际商品流通中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货币。

世界货币是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

当商品交换超出国家界限而发展为国际贸易时,作为它的价值尺度的货币,也就成为世界范围的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即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的职能除作为价值尺度之外,还有国际支付手段、国际购买手段和财富的国际转移手段等职能。

4.国际经济合作答:国际经济合作是指不同主权国家政府、国际经济组织和超越国家界限的自然人与法人为了共同的利益,在生产领域中以生产要素的移动与重新组合配置为主要内容而进行的较长期的经济协作活动。

当代国际经济合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国际经济合作是主权国家间的经济协作,国际经济合作中所反映出来的是一种新型的国家间关系。

(2)国际经济合作具有全球性、经常性和持久性的特征。

(3)国际经济合作是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复合转移的经济活动。

(4)国际经济合作中充斥着斗争和竞争,斗争中求合作,合作之中有斗争。

当代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方式可以归纳为八种类型:国际信贷合作、国际投资合作、国际科技合作、国际劳务合作、国际土地合作、国际信息与管理合作、国际经济援助、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与合作。

6.国际收支答: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从国外收进的全部货币资金和向国外支付的全部货币资金之间的对比关系。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货币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货币
❖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1、含义:指商品的价值通过与它 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表现出来
2、形式 1只羊
二、总和的和扩大的价值形式
=3 把斧子 =5 斤盐 =1 担米 =10 斤茶叶 =1 两黄金 =若干其它W
二、总和的和扩大的价值形式
3、优点
比简单价值形式更充分反映价值性质
3把斧子
5斤盐
1只羊
1价两值黄金是无差别人类劳动的1担凝米结
一、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 (3)价格
B.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就是把 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
1
1匹绸价值(100小

时)
1

=
=两



1两金价值(100小时)
货币的职能和货币形式
一、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3) 价格
C.商品价格的的变动,既取决于商 品价值的变动,也取决于货币价值 的变动。
三、一般价值形式
• 石币
•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及在太平洋加罗林群 岛中有个雅浦岛,岛上不出产金属,所以人把谁 也搬不走的6600块大石头认作货币。岛上使用打 制成圆形的石头作为交换媒介,岛民们管这种当 货币使用的圆形石头叫做费(fei)。用石头作货 币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值得说道的是岛民们用 石头作交易的方式。与世界其他地方不同的是, 这个岛上的居民在完成一笔交易后,竟然可以不 用搬走石币。
四、货币形式 3、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原因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是 价值形式的完成形态。
4 货币的本质
货币无非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 特殊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 的生产关系,这就是 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 特殊商品
四、货币形式 4、货币的本质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一、概念题1.人类社会的三次大分工答:人类社会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推动下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且每次大分工都推动着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后期,指游牧部落从其他部落中分离出来。

在此以前,交换只是偶然的现象,游牧部落出现后,它所生产的生活资料不仅比其他原始部落多,而且种类也不同,从而使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

这次大分工,有力推动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也为私有制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末期,指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金属工具的采用,当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手工业生产,如纺织、榨油、酿酒、金属加工和武器制造等,它们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这次大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直接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开始出现,并使商品交换范围进一步扩大,从而加速了私有制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瓦解。

(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指原始社会瓦解、奴隶制社会形成时出现的一个不从事生产而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级。

商人阶级的出现,缩短了商品买卖的时间,扩大了商品的销路,又一次推动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

2.资本原始积累答:资本原始积累是指资本生产方式确立之前,通过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分离,生产资料和大量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过程。

对货币财富的剥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因素,这是通过殖民制度、国债、重税、保护关税和商业战争等暴力手段进行的。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以及货币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

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

(2)新兴资产阶级采用暴力手段,在海外劫掠殖民地,进行奴隶贸易,贩卖毒品等,加速了货币财富积累。

(3)在国内则利用国家权力,通过发行公债、增加捐税和保护关税等制度,聚敛大量财富。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导论至第三章部分答案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导论至第三章部分答案

导论一思考题1如何科学地认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答: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①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这里讲的生产不仅涉及物质资料生产,也涉及在服务领域提供服务。

生产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不是生产的自然属性,而是生产的社会属性。

②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

③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研究生产力。

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社会发展阶段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哲学思维方法,一种是数学分析方法。

p3,4,6第一章一基本概念1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p232生产关系:广义上指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狭义上指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分配形式。

p16,203生产方式: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必须获得物质资料,这种获得的方式称生产方式。

p27二思考题1生产与交换,分配,消费的相互关系是什么?答:①生产与消费的关系a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对象和方式。

b消费决定生产。

一方面,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②生产与交换的关系a生产决定交换。

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

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

b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随着交换的发展,市场的扩大,从而对用来交换的产品需求的增长,生产也会随之发展。

③生产与分配的关系a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

b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配决定着生产。

p17,182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①所有权表现为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

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第三章货币答案

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第三章货币答案

第三章货币⒈解释下列概念:价值形式: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

简单的价值形式: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简单地、偶然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

这种价值形式是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物物交换相联系的。

扩大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

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

货币形式:货币形式是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最终固定在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上,这些贵金属就成为货币商品。

货币拜物教:货币做为一般等价物,所有的商品都必须通过与货币的交换,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货币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成为商品世界中至高无尚的权威,许多人拜倒在它的脚下,把它看作是决定自己命运的神秘莫测的力量,这种现象叫做货币拜物教。

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就是货币流通规律。

它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

二是商品价格水平。

三是货币流通速度。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呈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呈反比,用公式来表示: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总量×商品价格水平)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纸币流通规律:纸币流通规律以金属货币流能规律为基础,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通货膨胀:所谓通货膨胀,就是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所谓通货紧缩是指由于流通中的纸币供应不足、流通量下降而导致的单位纸币升值、物价持续下跌现象。

一般用消费物价指数作为度量指标。

信用:信用是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商业信用:是以赊帐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是银行或货币资本所有者向职能资本提供贷款而形成的借贷关系。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第三章)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第三章)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第三章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3.1 货币转化资本一、资本总公式运动过程一定量的货币更多量的货币资本总公式为:G—W—G’G′=G+⊿G(剩余价值)1、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货币的货币的比较(1)二者的流通形式不同:货币是W-G-W,为买而卖;而资本是G-W-G′,为卖而买。

(2)二者流通的内容和目的不同:W-G-W的本质是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目的是为了取得新的使用价值;而G-W-G′的内容和实质则是全部为了使价值发生增殖,取得更多的货币。

(3)二者流通的趋势不同:W-G-W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目的达到后,商品生产者就退出流通,进入消费;而G-W-G′是为了价值增殖,价值增殖是没有止境的。

2、资本: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1)资本首先是一种价值属性。

(2)这种价值属性具有增殖性。

(3)这种价值的增殖被冠以“剩余价值”,说明资本范畴实质上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即体现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的矛盾价值决定规律资本总公式价值规律G—W—G’等价交换规律(一)矛盾解决前提条件1、剩余价值不可能在流通中产生①等价交换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②不等价交换也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2、离开流通也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3、也不可能是G4、剩余价值的产生条件必然在W上。

而且只可能在W的使用价值上,即对其使用价值的使用可以创造价值而且是比其价值更多的价值(二)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三、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

是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中并在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1)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能够自己支配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使劳动力成为商品成为可能。

(2)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外,丧失生产资料,必须出卖劳动力,使劳动力成为商品成为必然。

2、劳动力的价值与使用价值价值: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为了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即劳动者本人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了保证劳动力的延续,劳动者赡养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为满足生产的需要,对劳动者进行教育培训的费用劳动力使用价值:创造价值的源泉,使用价值的耗费就是劳动3.2 剩余价值的来源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一)劳动过程:1、概念:是劳动者有目的地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使用价值的过程。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 货币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 货币

物的
,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
系。
✓ 货币首先是一种商品,具有商品的共性;
✓ 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一切商品价值的表现材 料,具有与其他商品直接相交换的能力;
✓ 货币的出现不能消除商品经济的矛盾,矛盾转化为 “商品--货币”的对立。
货币是 特殊商品
价值的直接体现物 具有双重使用价值
自然性质决定 社会职能决定
✓ 从局部和短期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从长期 或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
价值 规律 作用
归 结 一 点
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 市场意识 生产部门的分配;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 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 生产率;
3、通过市场机制促使商品生 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电子货币
金属货币
✓铸币(coins) 由国家准许铸造的合乎规定重量和成色并具有一定形状
的金属货币。 ◎世界最早的金属铸币是中国春秋初期约公元前800年的布 币、刀币、铜贝。 ◎铸币的发展有一个从足值到不足值铸币的过程。
先秦共字钱 古罗马金币
美国金币
先秦鬼脸钱 金
古罗马铜币
中国近代机制铸币 银
五铢钱
财富转移。
五种职能的关系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 其他职能是派生职能
第三节 货币形式的演变
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和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货币形式经历了 从低级向高级不断演化的过程:
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
实物货币
商品货币
可兑现的
金属货币
纸制货币 不完全兑现的
信用货币 存款货币 完全不兑现的
天 平 天 国 通 宝
北宋通宝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导 论)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导 论)

导论0.1 复习笔记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政治经济学”的提法出现于17世纪初,首次使用这一说法的是法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安·德·蒙克来田(1575~1622)。

他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用了“政治经济学”这种提法,目的在于说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经超出了自然经济的范围,不再是家庭或庄园经济的管理问题,而是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

而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产生于17世纪中叶以后。

2.政治经济学的发展(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是英国人威廉·配第(1623~1687),亚当·斯密(1723~1790)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大卫·李嘉图(1772~1823)是其完成者。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适应19世纪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需要,在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批判性继承以及同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战斗中产生的。

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政治经济学做了根本的改造:a.服务于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前所未有的揭露和批判,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更先进的社会制度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b.结合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的分析,对社会化商品经济的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了最深刻的揭示和卓越的研究;c.对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及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式等提出了原则构想。

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是发展的理论:a.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b.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也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是阐明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1.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马克思曾经写道:“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第六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概念题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总和,它以公有制为基础,劳动者成为生产要素的主人,实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指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济制度。

其基本特征有:①在所有制结构上,社会主义公有制已经建立起来并在国民经济中居主体地位。

但是,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呈现出多层次和发展不平衡,公有制还不可能囊括社会经济的一切方面,还必须相应保留和适当发展其他非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补充。

同时,公有制经济本身也还存在着不成熟性。

②在收入分配形式上,随着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确立,按劳分配成为主体的分配形式。

但与多种所有制结构相适应,在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其他的多种分配形式。

同样,按劳分配本身在实现中也还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③在资源配置方式上,由于社会主义还存在商品经济,市场调节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公有制的有利条件,以计划调节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生产资料公有制答: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指社会群体(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的一种新型的所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是劳动者在全社会的范围内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获得经济利益。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既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也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全民所有制答:全民所有制是同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

在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范围内,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进行生产劳动,共同分配所生产的产品,实现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方面的完全平等。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习题详解(第3章 货币)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习题详解(第3章 货币)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第三章货币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价值形式答: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

商品的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在两种商品的交换中,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价值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马克思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考察,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指出货币的出现和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货币一经产生,商品内部的矛盾就转化为商品与商品、商品与货币的矛盾。

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2.简单价值形式答:简单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简单地、偶然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

这种价值形式是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物物交换相联系的。

例如:1只绵羊=2把石斧在这种价值形式中,等式两端的商品处于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

等式左端的商品“绵羊”处于主动地位,它的价值在石斧这一商品上相对地表现了出来,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

而等式右端的商品“石斧”则处于被动地位,用它自己表现出“绵羊”的价值,起着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上。

3.扩大价值形式答:扩大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原始社会末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分工的出现,原始公社之间以至公社内部的产品交换变得比较经常了,一种商品已经不是偶然地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了,而是与许多种商品经常交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第三章货币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

与商品交换的发展相适应,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1)含义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简单地、偶然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

这种价值形式是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物物交换相联系的。

公式为:1只绵羊=2把石斧这一价值形式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偶然的交换关系。

(2)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①相对价值形式相对价值形式是指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的价值,相对地表现在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价值形式左端的商品“绵羊”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

②等价形式等价形式就是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能够与另一种商品直接相交换的形式,这样的商品叫做等价物,也称为价值镜,即反映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价值的一面镜子。

等式右端的“石斧”处于等价形式上。

等价形式具有三个特点:a.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b.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c.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③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之间的关系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是对立统一关系。

二者的统一表现在:它们互相依存,少了一方就不能成为价值形式了。

二者的对立表现在:在同一价值关系表现中,处于等式两边的商品都只能或者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或者处于等价形式上,而不能同时既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又处于等价形式上。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实际上是许多个简单价值表现的总和,或简单价值表现的扩大。

用等式表示就是:这一价值形式反映了日益扩大的商品交换关系。

3.一般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

这样一来,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便过渡到一般价值形式。

用等式表示就是:从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过渡到一般价值形式是一次质的飞跃,它使商品之间直接的物物交换发展成为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4.货币形式(1)货币形式是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最终固定在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上,这些贵金属就成为货币商品。

货币形式用等式表示为:货币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并没有本质区别,所不同的地方仅仅在一般等价物已经固定地由金银等贵金属来充当了。

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表明,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货币的出现,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商品;另一极是货币。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二、货币的职能和货币形式的演变1.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在发达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五种职能:(1)价值尺度①价值尺度的含义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大小的尺度。

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自身也具有价值。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②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价格标准是指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计量单位及其等分。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与货币本身的价格标准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二者的区别是:a.前者是代表一定量的社会劳动,用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后者则是代表一定的金属重量,用来衡量货币本身的量。

b.前者是在商品经济中自发地产生的,它不依循于国家的权力;后者则通常是由国家以法律规定的。

c.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本身具有价值,其价值随着生产货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而作为价格标准则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无关。

(2)流通手段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商品流通过程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 G W--)。

货币流通手段的出现也包含了出现商品相对过剩危机的可能性。

(3)贮藏手段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

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既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也不能是作为价值符号的货币,而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

货币作为贮藏手段,起着蓄水池的作用,自动地调节着流通中的货币量。

(4)支付手段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

支付手段是伴随着赊购赊销的方式的出现而出现的,它的出现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使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进一步加深。

(5)世界货币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职能。

目前,贵金属(金和银)美元、欧元等可以充当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的职能为:①作为国际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商品;②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贸易的差额;③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如支付战争赔款、输出货币资本、向国外存款等。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其他职能是在这两种基本职能的基础上,随着商品经济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2.货币形式及其演变(1)铸币货币形式最初是采用金银条块的形式,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为了交换的方便,逐渐产生了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标明面额价值的金属铸币,货币的金属条块形式发展为铸币形式。

它一般由国家铸造,作为法定的货币在市场上流通。

(2)纸币铸币在长期流通过程中逐渐磨损,由足值的货币变成不足值的货币,但这种不足值的铸币也和足值的铸币一样流通。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可以由价值符号来代替,于是就出现了纸币。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合,它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3)信用货币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又相继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信用货币。

银行券成为信用货币的主要形式。

银行券渐渐失去可兑换性,现代纸币制度流行起来。

现代纸币的形式主要有钞票和支票存款两种。

现代纸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①通过信用程序,由国家的中央银行垄断发行,而不是由政府直接发行;②它是一国流通中的合法通货,其发行数量与黄金储备没有联系;③国家对货币流通的管理和调节日益加强,各国都把货币政策作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重要手段。

(4)电子货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和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货币形式从有形逐渐向无形发展,现代纸币将逐步发展到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是一种无形货币,即贮存于电子计算机中的存款货币。

电子货币不需要任何物质性的货币材料,是一种纯粹观念性的货币。

(5)新型的国家货币形式在现代,随着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货币作为世界货币职能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型的国际货币形式。

如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之间的标准信贷基金。

三、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流通规律1.货币流通规律(1)流通手段职能下的货币流通规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这就是货币流通规律。

用公式表示如下:(2)支付手段职能下的货币流通规律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产生后,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发生变化。

因为在本时期内用延期支付方式赊购的商品无须支付货币;前一时期内用延期支付方式赊购而在本时期内到期的货款需要支付货币,但交易双方互相赊购的商品则可以彼此抵消。

这样,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就需要有如下的改变:2.纸币流通规律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1)纸币流通规律纸币作为价值符号,其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所以,纸币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的。

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金属货币量的计算公式为:(2)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在纸币制度下,可能会发生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现象:①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条件下很容易出现的经济现象。

②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通货紧缩是指由于流通中的纸币供应不足、流通量下降而导致的单位纸币升值、物价持续下跌的现象。

一般用消费物价指数作为度量指标。

四、信用1.信用的产生和发展信用是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是定期的以偿还为条件的单方面价值转让运动。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信用产生的基础。

最初的原始形态的信用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

原始形态的信用大多是实物的借贷。

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出现了货币借贷。

货币借贷发展到今天,出现了股票形式。

2.信用的形式和社会信用体系在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中,信用形式也不断发展,主要形式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企业信用、消费信用等。

(1)商业信用商业信用指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

这样,双方形成一种债务关系,卖方是债权人,买方是债务人。

商业票据是商业信用的工具。

①商业信用的特点a.商业信用的对象是处在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循环一定阶段上的商品资本。

b.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

c.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

②商业信用的局限性a.商业信用的规模和期限受单个资本拥有的资本数量和资本周转状况的限制。

b.商业信用也要受商品使用价值流转方向的限制。

(2)银行信用银行信用指银行或货币资本所有者向职能资本提供贷款而形成的借贷关系。

银行通过借贷关系,将再生产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货币资本和社会上的闲置货币集中起来,再把它们贷给需要货币的企业。

银行信用的特点是:①银行能把社会上各种闲置资金集中起来,形成巨额借贷资本,因此,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的数量和周转的限制。

②银行信用的对象不是商品资本,而是货币资本。

③银行信用的债务人是职能资本即工商及农业企业,债权人是银行。

(3)国家信用国家信用指国家直接向公众进行的借贷活动。

国家在这种信用关系中处于债务人的地位。

国家信用在国内的基本形式是国债,通常以发行公债券和国库券的形式来实现。

(4)企业信用企业信用指资本所有者与企业作为资本使用者之间建立起来的直接融资关系。

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方式筹集资金就会产生企业信用。

(5)消费信用消费信用工商、企业、银行或其他信用机构向缺乏货币购买力的消费者提供贷款的活动。

消费信用的形式主要有:赊账、分期付款和发放消费信贷等。

发放消费信贷时,根据接受贷款的对象不同分成两类:①买方信贷,银行直接对商品消费者发放贷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