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流域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实
施方案
(试行)
河北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
2006年6月
为统一全省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监测的技术路线、明确监测内容、规范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保证监测成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制订本实施方案(试行)。本实施方案适用于国家、省投资的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
1 监测依据
1.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
(2)《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水利部12号令)
(3)《水土保持监测资格证书管理办法》(水利部25号令)
1.2技术规范
(1)《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
(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
(3)《水土保持试验规范》(SD239-1987)
1.3其它依据
(1)项目初步设计和批复文件(包括设计变更文件)
(2)项目所在行政区的生态治理规划文件
2监测目的与监测技术路线
2.1监测目的
通过对小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的监测,及时掌握水土流失治理及效益发挥状况、为该项目水土保持工程专项验收和监督管理提供技术依据。为总结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对今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监测数据。
2.2监测技术路线
(1)前期。收集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规划设计、有关项目区的地形图、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数据资料;实地勘查(补测)项目区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摸清小流域基底情况,校核有关数据资料;经分析论证确定监测分区与监测点布设,制订监测计划。
(2)中期。实施全面监测,通过开展地面观测和调查监测获取各类监测信息(有条件的开展土壤侵蚀遥感监测),在监测期内编写年度监测报告。
(3)后期。项目竣工后,汇总分析各年度监测报告与监测信息,编写竣工监测报告。
3监测内容、方法与频次
小流域生态建设水土保持监测主要内容包括:小流域基底值、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子、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水土流失危害和防治效益。
3.1小流域基底值监测
小流域基底值是小流域治理前的基本情况,是反映治理效益的基准。3.1.1监测内容
(1)小流域特征值:小流域名称,流域长度、宽度与面积,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地貌类型,土地及耕地的地面坡度组成(见附表1)。
(2)水文气象:包括年降水量及其年内分布、雨强,平均气温、积温和无霜期等(见附表2)。
(3)土地利用情况: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及结构(见附表3)。
(4)社会经济情况:主要包括人口、劳动力、经济结构和经济收入(见附表4)。
(5)水土流失状况:包括面积、强度,分布情况(见附表5)。
(6)项目治理初步设计情况:包括项目设计单位、规划治理面积、治理年限、投资来源与数额;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建设目标。有关设计变更。3.1.2监测方法与频次
小流域基底值情况通过参考项目文件资料,加以核实并进一步调查监测补充。
监测频次:在开始实施监测时,开展调查监测一次。
3.2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子监测
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治理区域,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水土流失的监测与水土流失的影响因子密不可分。水土流失主要影响因子包括降雨量、植被、土地利用、地面坡度等。
3.2.1降雨量
(1)观测内容:降雨时间、历时、降雨强度(最大30分钟降雨强度)、降雨总量。降雨量表见表3-1。
降水(雨)量统计表
表3-1
全年降水量mm
汛期降雨量(6-9月) mm
产流降雨起止时间
产流降雨量mm
降雨历时min
平均雨强mm/h
最大10分钟降雨量mm
最大30分钟降雨量mm
(2)方法:设置雨量站(自记雨量计)观测或使用项目区气象、水文部门的观测资料。
(3)频次:每年年底收集、整理项目区有关降雨资料。
3.2.2植被
植被因子是水土流失的重要影响因子,其中植被盖度和植被覆盖率是水土
保持治理最常用到的指标。
(1)植被盖度常指林草地(包括乔木林、灌木林、草地和作物)上林草植株冠层或叶面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面积占该林草标准地面积的比例。植被盖度是植被因子的一个综合度量指标。
植被覆盖率是指林草灌层或叶面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比率。植被覆盖率是水土保持治理统计中的重要指标,覆盖率愈大,表示治理度愈高,水土流失减少;反之,治理程度低,水土流失控制还较弱。当统计区全为林草覆盖时,则等同于植被盖度。
(2)监测方法:测定植被盖度多用测针法,或目估法。测针法,首先选择出一块正方形样地,将样地边长10等份或更多,这样得到100块(或更多)更小的样方,将测针插入每个小样方中,若有覆盖为1,无覆盖为0,累计这些书出一总样方数,得出该样地盖度,再求平均盖度。较简易的目估法原理是目测林草地中无覆盖部分的面积,然后反求林草植被盖度。
在林草植被覆盖率计算中,常把覆盖度大于0.60的林草地面积占统计治理区总面积的比率,作为植被覆盖率(不计作物)。在教详细的统计中,幼林和疏林(覆盖度小于0.60)地,常加以说明或按理论方法折算得出面积;对成片、带状的林木(孤立木不计),若难以量算面积,可用3750-4500株折算1公顷林地面积的方法算出林地总面积,再求植被覆盖率。
(3)监测频次:每年7-9月份调查监测一次项目区植被情况。
3.2.3土地利用
(1)监测内容:工程区内农、林、牧、副等各业用地类型的面积及变动情况。
(2)监测方法:水土流失治理是土地利用改变的主要途径。实施水土保持监理制度的项目,通过工程监理的资料确定治理面积,对照小流域基底值的土地利用标,从而反映土地利用变化。从工程监理资料中收集整理有关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土地利用情况。没有实施水土保持监理制度的项目,通过收集项目治理资料和调查监测完成。
(3)监测频次:每年年底完工后或次年年初调查监测一次。
3.2.4 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是水土流失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水土流失侵蚀强度分级确定和侵蚀量的计算中,地面坡度的测量较为重要。地面坡度按照5-8°、8-15°、15-25°、25-35°、>35°进行分级。
(1)测量方法:一种是利用1:10000地形图上的坡度尺直接量测;另一种方法是用地质罗盘实地量测。
(2)工程区内地面坡度的变化也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结果,除基底值调查监测阶段外,每年度量测一次,测定范围是实施治理的小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