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读书笔记经典版
浮士德读书笔记[推荐5篇]
浮士德读书笔记[推荐5篇]第一篇:浮士德读书笔记《浮士德》——读后感假如浮士德博士的旅行是由地狱到天堂的旅行,那让我们看看地狱炼狱天堂都有些什么。
地狱:“人类只有通过种种磨难和考验才能通往胜利的彼岸。
”浮士德的社会就是歌德的社会。
歌德在文学、绘画、自然科学的学习中不断追求真理,在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中积极奔走,并在运动的失败中进一步深化认识,成就了思想的高度和深度。
歌德的社会封建专制摧残人性;作品中,浮士德“枯守这个牢笼......塞满大堆书本,被灰尘笼罩。
”与世隔绝的钻研却不能发现知识对改造生活用处;少女马加雷特饱受等级观念毒害,对浮士德尊称之为“小姐(贵族女士才能拥有的称号)而惊奇;一群青年甚至学生在酒吧里唱着粗俗的歌;教会对未婚生子的女性的极度不公的惩罚......而人间地狱的另一部分则是人性的欲望和罪恶。
恶行者、伪善者表面风光无限,实则心惊胆颤!冥冥苍天,炯炯神眼,原罪的显现、欲望的暴露。
听!慈悲的天神歌;看!流泪的众生相。
浮士德因为爱欲而酿成爱情悲剧;对腐朽王朝,虚幻世界的执着终究化为泡影。
达尔丢夫敢于在神明面前犯罪终下场不善。
”金庸笔下的四大恶人最终难逃惩罚......这些小说人物都取材于现实,具有典型性和客观性,而作者对其加工处理不仅是增添小说的可读性也是对世人敲响警钟!再次让已惴惴不安的恶行者心惊。
有多少二战战犯逃过死刑灵魂却终生受着煎熬,午夜梦回的是一具具腐尸和阴惨凄厉的催命声;一些侥幸出逃的贪官常与亲人分居世界各地,既担心被“一锅端”又忍受思亲之苦;因嫉妒而道人是非的长舌妇会因心胸狭窄失去朋友孤独一生......宗教观念认为以上恶行足以下十八层地狱,最轻拔舌,重则刀锯。
“善恶在一念之间,存善念则化为天堂善神,存恶意则化为地狱恶鬼。
”意大利人文主义诗人但丁也讽刺作恶者“形状多么狰狞,姿态多么凶恶。
”而那些迫切希望灵魂救赎的作家,艺术家则总能把人类最深处的劣根性表现在作品中。
炼狱:其象征苦难,象征忏悔。
歌德《浮士德》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doc
歌德《浮士德》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浮士德》的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的:老年歌德在中世纪的书斋中烦闷苦恼,和弟子瓦格讷出外郊游,遇到一条黑色的尨犬。
原来这尨犬是天上降下来的恶魔靡非斯特匪勒斯所变成的,他和上帝打过赌,先做浮士德的仆人,解除浮士德的心中烦闷。
如果浮士德感到满意了,那么浮士德便不能成为主人,反而为恶魔所有。
于是靡非斯特便把黑色外套变成一朵浮云,载着浮士德和他一起云游世界,去完成他精心设计的任务。
他们首先来到了莱普齐市的一家酒店里,参与了一些无聊大学生的胡闹。
接着被引进魔女之厨,嗑了一剂魔汤,于是浮士德便返老还童,变得年青了。
接着就是和可怜的玛甘泪的恋爱,并且生了一个私生子。
玛甘泪把私生子溺死,自己也最终被丢进牢里。
浮士德在经过一段林窟的幽居生活,又领略了一次瓦普几司之夜后,终于杀进牢里,欲救玛甘泪。
玛甘泪不从,受到审判死刑。
第一部分告一段落。
故事最难解的还是在于第二部分。
在现实和虚幻之间,浮士德一觉醒来,来到了一个风光明媚的地方,并且感到精神百倍。
他去谒见皇帝,皇帝荒淫无耻,一天到晚想着寻欢作乐。
皇帝想见古代美人海伦,结果海伦真的来了。
在骑士厅的表演场合,是海伦和巴黎斯的恋爱。
浮士德吃醋,把魔术的钥匙触到巴黎斯身上。
精灵们都爆炸了,化成了烟雾,浮士德晕倒,失去了自觉。
舞台回到了第一部开篇的中世纪的书斋中,一切的陈设原封不动。
在这里,原先受过靡非斯特训示的学生如今变成了学士,如今反而把靡非斯特训斥了一顿。
浮士德的弟子瓦格讷守着中世纪的炼金术,在那儿制造着人造人,公然造出了一个小仔仔何蒙古鲁士。
但他只能蜷缩在一个玻璃瓶里,在玻璃瓶里蜕化不出来。
在古典的瓦普几司之夜,何蒙古鲁士想蜕变,想发育,希图放恣情欲而把玻璃瓶撞破,闪烁,燃烧,然后变成了一团火焰,消失掉!浮士德追求海伦,在靡非斯特的诱导下,终于成功,并且生了一个儿子叫欧福良。
他是一个天才儿,放荡不羁,追逐少女,飞求战争,结果是纵身于空中,坠地毁灭。
浮士德的学生读书笔记
浮士德的学生读书笔记浮士德的学生读书笔记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
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浮士德的学生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浮士德的学生读书笔记1寒假里,我阅读了德国文学家歌德的著名诗剧作品——《浮士德》,这本书让我实在是受益匪浅啊。
诗剧的主要内容是:上帝与魔鬼靡非斯陀打赌:由靡非斯陀引诱浮士德,看他是否会放弃高尚的追求,弃善从恶,成为魔鬼的俘虏。
魔鬼帮助浮士德恢复青春,遨游了人间和神界,经历了对爱情、宫廷权势和财富、古希腊艺术之美的追求和享受,但均未能满足浮士德的心灵。
最终,在围海造田这一事业中,主人公浮士德找到了心灵的家园,说出了决定赌局胜负的那句话,然后便倒地而死……我印象最深的是故事的结局:浮士德并没有成为魔鬼靡非斯陀的俘虏,而是升入了天堂。
因为他虽然说出了决定赌局胜负的那句话——“真美啊!请停下来”,但最后做的围海造田属于上帝当初所规定的“带领人们走向幸福”这个标准。
他享受爱情、财富、权力,只是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其实并未获得心灵的满足。
只有最终在围海造田这一既征服了大自然,又能替大众谋取福利的公益事业中,百岁高龄、双目失明的浮士德才真正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家园,此时,他死了,死得心满意足了。
由此我想到:人的一生,如果只是毫无目的地空虚度过,直到死,心灵也就没有真正充实、满足过。
只有在活着的时候奉献自己的力量,多做一些利国利民的事情,生命才会显得有意义。
浮士德的学生读书笔记2《浮士德》一书由文学巨匠歌德历经六十余年的努力才完成。
是一部反映了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欧洲历史的伟大巨著。
在德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无可比拟的地位。
与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以及《荷马史诗》并称“欧洲四大文学名著”。
在“天堂序曲”中天主与魔鬼定下了一个赌约魔鬼认为他可以将善良的浮士德引上魔鬼的大道。
而天主则认为“一个善良的人即使在黑暗的冲动中也会觉悟到正确的道路”于是梅菲斯特找到浮士德,表示愿意成为他的仆从。
浮士德名著阅读笔记5篇
浮士德名著阅读笔记5篇浮士德名著阅读笔记1《浮士德》这个故事包含强烈的杯具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时代更迭期的各种冲突: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因循与追求.浮士德对学十分热爱: 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遗憾的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 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 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 他为了学,他放弃了自我: 为此,我才想魔发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明白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谈自我不明白的东西;…… 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书本给了他力量和期望.他对自我的知识感到不足,对无法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感到失望……他对学的热爱已经到达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了.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 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不止是这样,还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最终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这是我们应当学的.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期望.我们要善学,乐学,爱学,才是向上的人.针对我学的不良现象,应对浮士德,我们应当感到惭愧,他是那么地热爱学习!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追求和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浮士德名著阅读笔记2开始看了《浮士德》.认认真真推敲每一句话的意思,看了两个钟头,才把书的序言.献诗.舞台序幕和天上序曲给看完.这书是难懂的,以往看过一遍,是大二的时候,喜欢打手电熬夜看书,每一天也就能安静地看个2.3个小时吧,所以效率不高.记得老早的时候,看名著只为了情节,直到此刻依然有这种观念,大凡故事不够吸引人的,蕴涵的道理再深刻我也不会有兴趣去读.所以吧,说到底我不是个爱读书的孩子.这个《浮士德》其实满神奇的,首先它的写作方式是舞台剧本的形式.其次,故事十分具有想象力,完全天马行空.第三,〝歌德〞这个名字很能满足某种小小的虚荣心.第四,看着看着,就会发现里面有好多似曾相识的看法.观点或者景象.所以,尽管很艰深,我依然憧憬着再一次阅读它.去年暑假把书买回来一向搁置着,趁着最近立志读书的机会决定先把它给啃下来.一开始看小说喜欢把自我觉得好的句子摘抄下来.这些被我相中的,多数都不是什么辞藻华丽,对仗工整的,而仅仅是在资料和情感方面和我有共鸣的.比如在看贝多芬的书籍时,一般把贝多芬夸张的描述成神灵的语句是我最中意的佳句.呵呵,常常再回头看这些摘抄的时候觉得当时自我很幼稚,一页书看看可是1.2分钟,有时为了抄几句话就要花费5分钟的样貌,这样等到再回过来读的时候,常常已经没有先前那种活力和如饥似渴的感觉了.所以之后开始改成某伟大领袖的做法,在书边做批注,比如哪一句好,自我怎样想的,或者是看到某个很文学的字词去查字典,然后在书边写上拼音与解释.这样做似乎还不错.可缺点是仅仅适用于自我的书本.到之后偷懒了,什么都不写,习惯看书的时候拿只木头铅笔,看到喜欢的就划下来,这样的结果是,因为不费力,所以每每有一点点的感动就摘下来,以至等读完一本书以后,发现每一页都是一片狼籍.想想都是RMB换来了,这么糟蹋,以后看第二遍的可能性基本就为0了.总不能哪天心血来潮真的拿块橡皮把所有的铅笔印统统擦去吧?哎,可怜了我那本……了.并且更主要的是,习惯边划边看的过程后,自我对于资料的理解就不再深刻了,因为句句都是〝重点〞,我又何须体会文章的内涵,结构呢?于是,读书的时候,思考就少了.此刻看这个《浮士德》,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我最厌恶的事情就是一页书上一半是资料,下一半是很多小字体的解释,而通常这些解释又和种种圣经故事.希腊文化联系起来,一看就是一大串.这种情景下,不看就无法了解作者的意思,看了又容易打断自我的思路,真的是很麻烦.所以只好这样,每看一章之前先把解释全部看一遍,有个大概的印象,这样呢,等看正文的时候就能够比较通畅的理解资料,也不用再回过来看厌恶的注释了.好啦,晚了,看来今日是补不出个读后感了,明天继续.这篇么,就当是个〝读书有感〞吧,呵呵,本来因为故事情节,取名叫〝今日心境相当沉重〞的.浮士德名著阅读笔记3荣格以往这样评价〝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浮士德》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的四大名著.《浮士德》是我看的晦涩难懂的几部书之一.经过读了三遍原文,查阅了一些解析,我才看明白了一些.《浮士德》是歌德根据_世纪一个民间传说写成的诗体杯具.它描述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主人公经历了书斋生活.感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在这些经历中,我看到了一个为不满现实而不断探索人生真理.不断追求的人,他的形象是_世纪德国先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的探索则象征了从文艺复兴到_世纪初300年间欧洲资产阶级精神发展的历史.主人公浮士德被塑造成有血有肉,善良与邪恶的矛盾体.他对学识十分热爱.〝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他为了学,放弃了自我:〝为此,我才向魔法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是否能明白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探自我不明白的东西……〞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对自我的知识感到不足,对学的热爱已经不可自拔.〝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他还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所以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他的精神是向上的,对学的追求和热爱还有期望,都是我们学生应当学习的,我们要和他一样,善学.乐学.爱学.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上进的人,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不断追求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浮士德的形象反映了歌德对人性.对人的精神内涵与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他塑造的浮士德性格中两重性使他处在上帝和魔鬼之间.歌德认为,沉沦和进取的双重引力在浮士德身上并不对等,他的神性要强过魔性,他本质的.主导性的一面是自强不息.发奋进取.永不满足.进取向上,这就是所谓〝浮士德精神〞.善良与恶相生相克,当我们认识到自我的罪恶时,其实我们已经变成了天使.浮士德名著阅读笔记4比较中西文化精神的差异,总觉得对浅薄如我者来说,无疑是老虎咬天——无处下嘴.人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英雄,然而一来这不是螃蟹;二来它不是没开垦的处女地;三来这不是简单的形而下的吃螃蟹式的英雄.那么,剩下来的人便有尝试,如履薄冰.浮士德精神最大众化的理解无疑是对现实永不满足的精神;永远追求.永远实践.永远开拓.永远前进的精神及追求一种永恒,与宇宙极限抗衡的精神.这种追求包括从知识到感情,从感情到政治,从政治到艺术,从艺术到事业等各个领域.并且每一个领域的追求都不是浅尝辄止,而是一种极致的追求,这便决定了杯具色彩的必然性,因为绝对完美的境界是人所不能及的(随便提一下,关于浮士德捕捉海伦时发生爆炸,有人认为这〝象征现实与美的永恒距离不可能一下子消失〞,我的意思是,更确切的象征应当是对于终极的东西,人只能无限的接近,而无法实现零距离,似乎这才跟全剧的旨意一致).正因为如此,西方人笃信:上帝是真善美的化身,在永恒的上帝面前,人类是无知的,不够理性.不够完美的,上帝时刻高举着鞭子在抽打着人类.浮士德在追求知识时,充满着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在追求感情时,面临着爱与被爱的抉择;在从事政治时,陷入了主宰与被主宰的无奈;在膜拜艺术时,承受瞬间与永恒的痛苦;在创造事业时,直视着礼貌与野蛮的冲突.在理解浮士德的无限追求时,或许,我们会走入两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浮士德与糜非斯特契约的虚假履行,容易让我们误认为假如铁锹声不是小鬼为浮士德掘墓的声音,而是填海造田的声音,似乎浮士德的永恒追求就实现了.我觉得即使那声音真是填海造田的声音,也并不意味着浮士德无限追求的实现,因为一来浮士德无限追求的本性必然促使他产生新的追求;二来人本身是多元的,这就决定了人的追求必定是多元化的,这点全剧中浮士德〝追求——实践——不满足〞的无限循环的三部曲即为佐证.事业可是是多元中的一元.所以,当他喊出〝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时,并不证明这就是他终极追求的全部资料,也所以糜非斯特不可能赢得最终的胜利,并且这大概也是作者写浮士德〝从天堂经过人间再到地狱〞,而描述的却是天堂的情景的原因所在.第二个误区是灵魂在〝旧情人〞玛甘泪的灵魂的引导下不断飞升时,容易误认为在天界的会合是全剧情节的结束,其实剧情是在两者不断继续飞升中结束的(此点参考余匡复的《浮士德——歌德的精神自传》),这样的结局才和全剧及浮士德无限追求的本性相吻合,浮士德不仅仅现实中追求无限并且灵魂上也永不停息.与浮士德无限追求.不断向外发散与扩张的精神构成鲜明比较的是,中国人向往的是一种相对稳定.平和与节制的东西,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明确主张〝知足者长乐〞,这与浮士德永不知足的精神相比,简直是〝东有启明,西有长庚〞式不统一,二者似乎永远找不着共同话题.我比较同意辜鸿铭的观点.中国人过的是一种心灵生活,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心灵.一种灵魂趋向,它是一种心境,或用诗的语言来说,一种恬静.如沐天恩的心境.这种能使我们洞悉物象内在生命的安详恬静.如沐天恩的心境,更是富于想象力的理性,便是中国人的精神(参考黄兴涛的《文坛怪杰——辜鸿铭》及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正因为如此,有人说西方礼貌是一种肉质礼貌,东方礼貌是一种灵质礼貌(比如方克力).以往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有个人半夜心血来潮,突然吩咐家奴备船雪夜探访一位他景仰已久的高人,到了那里时,已是凌晨,主人还在睡梦之中,于是他又立刻让家奴荡舟回家,家奴觉得可惜,问道既然已经来了,为什么不敲门或者干脆再等几个小时呢他说我要的是想来那里,此刻我目的已经到达了,至于见与不见,又有什么关系呢故事简洁明了,但恰恰反映了中国人追求的是一种心灵生活.下头我将从中西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尝试对此作浅薄的分析,因为〝灵〞的来源我觉得有且仅有两个:一是自然;二是心.中国人崇尚自然,更多的是让灵魂融入自然,用自然的〝灵〞来抚慰心的〝灵〞,到达二者的和谐与共鸣.西方走入自然不是满足心灵上的需要,而是为了从自然中实现追求,在自然中获得物质上的成功,对她们来说自然是与〝书屋〞相对的(即理论与实践的对抗).说好听一点西方人接触自然是为了顺从现实的需要,不好听点是为了贪婪地从自然中攫取.浮士德的〝海滨开发区〞,就是为了在自然中实现自我的价值.菲列蒙.鲍栖丝夫妇.无辜旅客.教堂及菩提树的悲惨命运,又证明西方人在实现自我的价值时不但对自然贪婪,并且对社会.对人民也是无情的.即使在单纯地应对人与自然时,中国人也显然是更彻底地把人融入自然,把人与自然化为一体.老子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把一切都归到自然的囊括之中,而中国文化的要基很大程度上源于此.稍稍注意中西绘画的比较,就能够发现中国国画里面,山水花鸟为主体,人物画不多,并且在人与自然的画中,人只是是画中象征性的一个小黑点,画家已经彻底地把人融入自然之中,人在中国人的精神里可是是万物中的一个灵长而已.而西方的绘画与雕塑却恰恰相反,十分突出人,且更是干脆地直接原原本本的拷贝人,像罗素的雕塑作品《施洗者约翰》.《吻》.《巴尔扎克》.《老妓女》及众所周知的《思想者》等无不是现实的一种原本记录,虽然罗素也主张作品要有灵性,但他的作品是建立在〝形〞的基础上,他十分注意追求作品与实物的比例百分之百的一致性与精确性(参考罗丹的《罗丹艺术论》,沈琪泽译,_78年版).再说说音乐,中国人好〝天籁之音〞,何谓〝天籁〞即大自然的声音.《高山流水》.《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寒江残雪》.《琅琊神韵》.《枫桥夜泊》……哪一首古曲不是在窥探大自然的灵气中国的乐器更是体现了与大自然的和谐,拿中国竹笛来说,大自然恩赐的一根纯天然的竹子,而与此构成鲜明比较的是西洋长笛,它是用人造的铜管加上繁琐的.机械的键.在演奏上,中国竹笛的非全音是由人的手指控制的,大自然的发声频率往往并不那么恰巧就是个半音,而西洋长笛加键后,半音就是半音,全音就是全音,典型的标准化.机械化生产,谈何自然如果说上头形而下的分析带有个人情绪化的普遍特征,并且没有理论的高度的话.那么,下头我将不得不故弄玄虚地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借鉴别人的论证进行简单的探讨.既然如此,下头的文字可能会像《老妓女》般干涩,但得出的结论还是一样,这是毫无疑问的.邵建明先生在《中国文化精神》中讲到,西方文化虽然认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看到了与自然的统一性,但西方文化认为人类出现后,人与自然分为两极,所以主要从人与自然对抗的立场来观照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看成主体,把自然界看成客体,在思维上属于〝主客二分〞式.而中国文化精神中的自然意识引申为以下两个层面.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诗经》中处处蕴涵着这样一理念:劳动让人感受到自然的流转生机的性情与自然的性情相交融合.和谐统一;生活就是人与大地万物的相互依托;辛苦的劳作之后的舒畅心境犹如雨后天晴.大家熟悉的〝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让我们看到了〝顺物自然〞;管子告诉我们〝山泽虽广,草木毋禁;壤地虽肥,桑麻毋数〞,在那里我们懂得了对大自然的切制;荀子曰:〝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在那里我们明白了与大自然的和谐.二是人与自然的本质同元.庄子明确指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并且庄子自我身体力行地贯彻了这一理念,《庄子·至乐》中说庄子妻死,庄子并不悲观,反而〝鼓盆而歌〞,以为人死是回归自然,像四时运转一样,何必悲伤呢《庄子·列御寇》中记载:〝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淮南子·原道训》里论述道:〝是故大丈夫恬然无思,澹然无虑.以天为盖,以地为舆,四时为马,阴阳为御.……故以天为盖,则无不覆也.以地为舆,则无不载也.四时为马,则无不使也.阴阳为御,则无不备也.〞.〞先人运用形象的比喻,把天地四时,阴阳造化比作一套齐备的车辆,苍穹在上,大地居下,遨游宇宙,出入六合.《易传·系辞》认为〝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这样的话语简直是一语破天机,把人的本源阐释得一览无余.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里处处承载着这样一个理念——天人合一.〝尽齐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陆九渊先生认为这也许是从道德的意义上对〝天人合一〞的最早表达,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其实,到之后中国文化里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由〝天人合一〞发展到〝天地人合体〞.在汉代文学里多处展示着一幅〝天地人合体〞的画面.班固《西都赋》:〝其宫室也,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据坤灵之正位,放太紫之圆方.〞(《文选》卷一)坤灵指地神.太紫,指星宿的太微宫和紫微宫,古人想象天帝的居住之所.刘向《七略》:〝明堂之制,内有太室,象紫宫;南出明堂,象太微.〞这是说宫室建筑取法乎天地之象,顺应阴阳之理,依据地神的正位,模仿天宫的形制.宫殿的形制与天地之象是同构关系,人活动于宫殿之中,于是便构成了〝天地人合体〞的境界.在蔡邕眼里,中国的毛笔体现了乾上坤下的自然序位;体现了一年四季的新陈代谢;体现了人间方圆规矩的中和之德.总之,凡举天上地下人间最基本的秩序规则与结构形式,都蕴涵在小小的毛笔里.体积微小的一支笔,竟然把宇宙的模式包容,是〝天地人合体〞的微缩景观.以上简单零散的分析似乎跟中国人〝灵〞性的精神无多少直接联系,但从自然的角度切入,我想还是行得通的.理由前面已经讲过,〝灵〞的来源有两个:自然与心.既然如此,心代表的是人,当中国人在崇尚自然的灵性,从而为了使自然的灵性与人身心的灵性结合产生和声效果时,还能说中国人的精神不是一种心灵状态.一种灵魂趋向.一种心境,或用一种诗的语句来说,一种恬静——如沐天恩的心境吗东拉西扯,不知所云.成此一文,却不成体统.掩纸细思,发现〝浮士德〞不经意间不知被我〝浮〞到哪里去了.至于〝精神〞,压根没说到点子上,大概唱歌跑调惯了.浮士德名著阅读笔记5第一部_73年开始写,__年出版;第二部_32年临死前才完成,死后才出版.中间跨越六十年,花费其毕生心血.《浮士德》是我迄今为止看的最为晦涩难懂的一本书,花了我整整两个多月的时间,还是仅读了个大概.诗体哲理杯具《浮士德》是伟大诗人.作家.思想家歌德最重要的代表作.它与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并列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主人公浮士德是_世纪德国历史书和民间传说中的人物,通占卦.天象.巫术.炼金术.歌德在《浮士德》中,根据这个民间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托的形象,展现了一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精神生活的发展史.浮士德的形象反映了歌德对人性.对人的精神内涵与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他塑造的浮士德性格中两重性使他处在上帝和魔鬼之间,兼有神性和魔性.他若不断地追求知识与真理,追求美善的事物,追求高远的梦想,会上升到灵的境界;如果他贪图享乐,胸无大志,庸碌无为,且执迷其中不能醒悟,将坠入魔道,走向堕落.歌德认为,沉沦和进取的双重引力在浮士德身上并不对等,他的神性要强过魔性,他本质的.主导性的一面是自强不息.发奋进取.永不满足.进取向上,这就是所谓〝浮士德精神〞.但歌德并不所以看轻魔性在浮士德追求过程中的推动作用.歌德首先承认魔性只能被暂时克服,却不能被永久根除,因它是能够容忍的.《浮士德》中上帝的话其实道出了歌德悟出的智慧箴言:〝人要奋斗,失误免不了.〞歌德同样看到,魔性与神性相对相生,所以是绝对必要的.浮士德的一生是神性和魔性矛盾斗争的过程.他奋发进取.永不满足的精神是他上升的内在动力,靡非斯托利用浮士德身上的魔性诱使他堕落,然而浮士德的神性使他能够吸取教训,不断克服魔障.正是在这种辩证发展之中,浮士德的精神内涵才日益深厚,境界日益提升.《浮士德》的结尾是光明的.浮士德喊出了〝你真美呀,请稍稍停留!〞表面上看,他获得了满足,也准备享受这满足,靡非斯托所以要攫走他的灵魂,但上帝派天使把浮士德的灵魂带到了天堂,因为〝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终能救〞,正可谓天道酬勤,上帝嘉许之.既然如此,为什么《浮士德》仍然被看成是一部杯具呢?这主要是因为,歌德相信人类追求至善是没有止境的,但个体的生命却是有限的.浮士德获得了两次生命,这生命仍然有限,所以不可能到达终极的目标.他探索的五个阶段,远没有穷尽人类的精神生活.人的精神容易懈怠,贪图安逸,所以上帝造出魔鬼,来催人惊醒.奋进.魔鬼对浮士德而言,就不只是一个引诱者,他也发挥着督促和警策的作用.魔鬼说自我〝老想作恶却总是把善促成,我便是这种力量的一部分〞,发挥的就是这一层意思.他主观上在引诱浮士德走向堕落,客观上却起到了推动浮士德前进的作用.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能够说靡非斯托是浮士德身上另一个自我的外化形式,或者说靡非斯托和浮士德共同构成人类天性的双重性,乃至上帝的两面性.总之,二者相辅相成,相生相克,才使造化臻于完形.。
浮士德读书笔记3篇
浮士德读书笔记3篇本文是关于浮士德读书笔记3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在年轻时,歌德说他的作品包含着他生活中的全部欢乐和痛苦,而且——完全像靡非斯特一样——他是在利用自己的艺术,把自己那恶魔般的本性,自己的那颗灵魂转述给周围世界。
“抱怨人类的命运,我已经厌倦于这么做了,我只是在实实在在地描绘人,好让人们从他身上看到自己。
如果他们看到以后感到不安,那么怎么办,那就让他们去更加不安好了。
”生命的整和。
浮士德老博士在书斋晚年中,只感到迷茫和空虚,那些脱离现实的知识,又只使他获得了一副博学的头脑,却没有使他获得生存的力量,这是生命中的老年。
靡非斯特为了获得与天帝打赌的胜利,步步引诱浮士德,将年老的浮士德变得年轻,让他经历了两次爱情、宫廷、美的幻梦,征服自然,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这是生命中的年轻时代。
瓦格纳创造的精神世界是完整且智慧还强于常人,只是没有得到实体的小人,应该算是生命之初。
这三部分的整和,创造了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其中的特质内容不尽相同,下面谈谈自己的浅见:作品以一个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人类对自身的迷惘为启,而这种深省多是人至重重暮年时所发。
深思的结果也只能是对生命的无奈。
所以,这种自然贴近生活,关于你我的问题让读者也将自己的生命融入,一起来思考,共同来关注,发现问题,寻求启发。
人的一生涵盖了许多,回过头来想想却又寥寥。
理想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达成协调一致,应该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
而理想的“我”越飞越高,让另一个“我”不停地追赶,永远不满足,似乎也永远不会达到理想中的“我”。
人们正是这种不断的执着的追求中认识自己。
生命在哲学意义上的长短应该是由这种追求所带来的价值决定。
生命的意义在于实现理想,证实价值。
老浮在听到人们拥颂他后,希望以后自己的能力拯救病苦中的人们,他说:“今天即将结束,明天还要开始,假如我有凌霄的翅膀,能去追随太阳,将眼前的景致永远留住,那有多好!可是,太阳不因我的美梦而隐退,肉体不因我的渴求而长出羽翼。
浮士德读书笔记记录范文3篇范例
浮士德念书笔录3这篇文章是对于浮士德阅读笔录3,仅供参照,自己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感谢你的阅读。
年青时,歌德说他的作品包含了全部的欢喜他生命中的难过都结束了这全部都像墨菲斯托-他用他的艺术来表达他的恶魔自然,他的恶魔天性一个灵魂的世界。
”我厌烦了诉苦命运对人类来说。
我不过用真切的方式描述人,这样人们就能够从中看到自己他。
假如他们看到后感觉不安,所以怎么办,会让他们更为不安。
”一世。
在他暮年的学习中,老医生浮士德只感觉疑惑和空虚固然,真切的知识只好使他获取博学的知识思想,但不是生计的力量老年生活。
为了博得与天皇的赌注,墨菲斯托一步步引诱浮士德变老浮士德变得年青,让他领会到两种爱,朝廷,漂亮梦想,征服自然,一次又一次一次失败,这是人生的幼年。
精神世界瓦格纳创建的是完好和智慧对一般人来说,他们可是是没有实质内容的无赖。
他们应当被视为生命的开始。
整合以及这三部分的创作它是一个完好的生命过程。
特色的内容它们是不一样的。
我们说说自己的见解吧这项工作是鉴于人类共同关怀的问题,即失掉了人类,并且它的反射性更强当人们老了的时候。
深谋远虑的结果只好是对生活的无奈。
所以,这类天然的糊状物切近生活,叙述你我,让读者也融入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活,一同思虑,关注和表达自己建议此刻的问题,追求灵感。
一个人的生活涵盖了好多,可是回忆起来,这是极少的。
理想的“我”应当说,这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与现实中的“我”和睦相处。
理想的“我”飞起来了越高,让另一个“我”不停追赶,永不知足,它仿佛永久达不到理想的“我”“正是在这类不停的追求中,人们认识了自己。
这个生命的哲学意义长度应当由这个值决定追击。
人生的意义在于理想的实现价值确实认。
当老傅听到人们夸赞他时,他希望他能遇到夸奖能够挽救未来受累受难的人一天就要结束了,明日就要开始了。
假如我有展翅遨游天空,我能够随着太阳而作的情景永久离得远多好啊!但是,太阳不会退色由于我的梦想,身体也不会由于我的力量而长出翅膀欲念。
浮士德作品读书笔记5篇
浮士德作品读书笔记5篇浮士德作品读书笔记1歌德著的《浮士德》,我总算把它看完了,这是我今年读书计划的第三本书.看完这本书,我大口大口地喘着气.这不仅仅是因为这本书厚得像砖头一样,让人望而生畏,还在于书中有许多我不甚理解的地方.幸亏有郭沫若在翻译完此书时写的〝‘浮士德’简论〞,让我稍微有了一点头绪.此刻我就把我的读后感写出来,和大家一齐分享这部诞生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初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伟大作品.《浮士德》的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的:老年歌德在中世纪的书斋中烦闷苦恼,和弟子瓦格讷出外郊游,遇到一条黑色的尨犬.原先这尨犬是天上降下来的恶魔靡非斯特匪勒斯所变成的,他和上帝打过赌,先做浮士德的仆人,解除浮士德的心中烦闷.如果浮士德感到满意了,那么浮士德便不能成为主人,反而为恶魔所有.于是靡非斯特便把黑色外套变成一朵浮云,载着浮士德和他一齐云游世界,去完成他精心设计的任务.他们首先来到了莱普齐市的一家酒店里,参与了一些无聊大学生的胡闹.之后被引进〝魔女之厨〞,嗑了一剂魔汤,于是浮士德便返老还童,变得年青了.之后就是和可怜的玛甘泪的恋爱,并且生了一个私生子.玛甘泪把私生子溺死,自我也最终被丢进牢里.浮士德在经过一段〝林窟〞的幽居生活,又领略了一次〝瓦普几司之夜〞后,最终杀进牢里,欲救玛甘泪.玛甘泪不从,受到审判——死刑.第一部分告一段落.故事最难解的还是在于第二部分.在现实和虚幻之间,浮士德一觉醒来,来到了一个〝风光明媚〞的地方,并且感到精神百倍.他去谒见皇帝,皇帝荒淫无耻,一天到晚想着寻欢作乐.皇帝想见古代美人海伦,结果海伦真的来了.在〝骑士厅〞的表演场合,是海伦和巴黎斯的恋爱.浮士德吃醋,把魔术的钥匙触到巴黎斯身上.精灵们都爆炸了,化成了烟雾,浮士德晕倒,失去了自觉.舞台回到了第一部开篇的中世纪的书斋中,一切的陈设原封不动.在那里,原先受过靡非斯特训示的〝学生〞如今变成了〝学士〞,如今反而把靡非斯特训斥了一顿.浮士德的弟子瓦格讷守着中世纪的炼金术,在那儿制造着〝人造人〞,公然造出了一个小仔仔何蒙古鲁士.但他只能蜷缩在一个玻璃瓶里,在玻璃瓶里蜕化不出来.在〝古典的瓦普几司〞之夜,何蒙古鲁士想蜕变,想发育,〝希图放恣情欲〞而把玻璃瓶撞破,闪烁,燃烧,然后变成了一团火焰,消失掉!浮士德追求海伦,在靡非斯特的诱导下,最终成功,并且生了一个儿子叫欧福良.他是一个〝天才儿〞,放荡不羁,追逐〝少女〞,飞求战争,结果是〝纵身于空中〞,坠地毁灭.海伦也因悲苦而消逝,同时把浮士德带到了空中.在空中浮士德和靡非斯特对谈,表示他想填海.浮士德因为帮忙了那位骄奢淫逸的皇帝,皇帝给了他一带沿海的地面,让他去填海,结果填海成功.在填海成功的土地上有一对老夫妇,但浮士德因为不满他们坐在这老式的小礼拜堂里,于是便想用新的房子和土地和他们交换,但两位老人不从.浮士德便让靡非斯特去把他们赶走,因为态度骄横把两位骇死两位老人.浮士德不免为此〝忧愁〞,被〝忧愁〞对着他的眼睛一吹,使得浮士德双目成盲.在倒下去的那一刻,因为有了开拓疆土的行为,使得他感到了满足,并且喊出了〝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按照契约的规定他不得不为靡非斯特所有,但天界的仙使们却把浮士德救出.,在天上,遇到了那位玛甘泪,她要用心把他指导.天上的至尊者是一位光明圣母,歌德在最终喊出了:〝永恒之女性,领导我们走.〞全剧结束.这就是《浮士德》大致的故事经过,看完全剧,我不得不为歌德那高超的写作技法而啧啧钦佩.他把现实和虚幻,古代和现代,如此巧妙地掺杂在一齐,确实让人叹而观之.其次,歌德写作此剧前后用了整整六十年的时间,从_73年歌德25岁时的〝原浮士德〞开始写起,一向到__年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完成,那时正是青年歌德的〝狂飙突进〞时期.歌德写作第二部是在_97年歌德49岁开始写作的,一向到_31年,也就是歌德逝世前一年时才完成第二部的写作.从25岁一向到83岁,这部作品伴随着歌德从青年时代开始一向到壮年.老年时代,这期间的时代跨度,是我不得不叹而观之的第二个原因.因为有了这部伟大.宏大的作品,才确立了歌德在世界文艺界中的不朽地位.同时我也对这部作品的翻译者郭沫若先生怀着深深的敬意.郭老是在__年中国的〝五四〞爱国学生运动期间开始翻译此作品的,那时郭老28岁,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又恰好和歌德的〝狂飙突进〞运动十分相似,一向到_28年郭老译完《浮士德》的第一部.再过二十年,也就是在_47年郭老56岁时翻译完《浮士德》中的第二部.从28岁一向到56岁,时间跨度差不多三十年.翻译一部作品,前前后后竟然化了差不多三十年的光阴,这是我对郭沫若先生怀着深深敬意的第一个原因.其次,在翻译这部作品的过程中,为了和原文的意思更加接近,有时为了一.两行诗句的正确翻译,竟然要花费郭老大半天的时间,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怪不得郭老在翻译完此书时会生一场大病.搞翻译工作的人,其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不是我们一般人能够想象到的.这也是我对郭老怀着深深敬意的第二个原因.看完《浮士德》如此恢弘的巨作,显然有些地方还有我不甚了解的地方.郭老提议会德文的朋友最好是原版的和中文的对照一齐来读.可惜我对德文一窍不通,同时对西方的历史以及古希腊的神话故事等方面的知识,显然我掌握得还不是十分丰富.虽然有这么多的缺陷,但并不妨碍我对这部伟大作品的热爱,因为这确确实实是一个伟大的人写出来的一部伟大的作品,再经过郭沫若这样的文学大家的翻译,使得我备加珍惜我此刻的阅读时机和动机.我也相信,即使再过几十年,到了我年老的时候,也会和歌德.郭沫若一样,随时翻出这本书,在现实和浪漫中,找到自我的精神支柱.让我们怀着朝圣般的热情,用心体会这部伟大作品带给我们心灵上的震撼吧!不仅仅是此刻,并且是在将来当我们都年老了的时候.浮士德作品读书笔记2《浮士德》是我迄今为止看的最为晦涩难懂的一本书.诗体哲理杯具《浮士德》是伟大诗人.作家.思想家歌德最重要的代表作.它与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并列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主人公浮士德是_世纪德国历史书和民间传说中的人物,通占卦.天象.巫术.炼金术.歌德在《浮士德》中,根据这个民间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托的形象,展现了一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精神生活的发展史.浮士德的形象反映了歌德对人性.对人的精神内涵与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他塑造的浮士德性格中两重性使他处在上帝和魔鬼之间,兼有神性和魔性.他若不断地追求知识与真理,追求美善的事物,追求高远的梦想,会上升到灵的境界;如果他贪图享乐,胸无大志,庸碌无为,且执迷其中不能醒悟,将坠入魔道,走向堕落.歌德认为,沉沦和进取的双重引力在浮士德身上并不对等,他的神性要强过魔性,他本质的.主导性的一面是自强不息.发奋进取.永不满足.进取向上,这就是所谓〝浮士德精神〞.但歌德并不所以看轻魔性在浮士德追求过程中的推动作用.歌德首先承认魔性只能被暂时克服,却不能被永久根除,因它是能够容忍的.《浮士德》中上帝的话其实道出了歌德悟出的智慧箴言:〝人要奋斗,失误免不了.〞歌德同样看到,魔性与神性相对相生,所以是绝对必要的.浮士德的一生是神性和魔性矛盾斗争的过程.他奋发进取.永不满足的精神是他上升的内在动力,靡非斯托利用浮士德身上的魔性诱使他堕落,然而浮士德的神性使他能够吸取教训,不断克服魔障.正是在这种辩证发展之中,浮士德的精神内涵才日益深厚,境界日益提升.《浮士德》的结尾是光明的.浮士德喊出了〝你真美呀,请稍稍停留!〞表面上看,他获得了满足,也准备享受这满足,靡非斯托所以要攫走他的灵魂,但上帝派天使把浮士德的灵魂带到了天堂,因为〝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终能救〞,正可谓天道酬勤,上帝嘉许之.既然如此,为什么《浮士德》仍然被看成是一部杯具呢?这主要是因为,歌德相信人类追求至善是没有止境的,但个体的生命却是有限的.浮士德获得了两次生命,这生命仍然有限,所以不可能到达终极的目标.他探索的五个阶段,远没有穷尽人类的精神生活.人的精神容易懈怠,贪图安逸,所以上帝造出魔鬼,来催人惊醒.奋进.魔鬼对浮士德而言,就不只是一个引诱者,他也发挥着督促和警策的作用.魔鬼说自我〝老想作恶却总是把善促成,我便是这种力量的一部分〞,发挥的就是这一层意思.他主观上在引诱浮士德走向堕落,客观上却起到了推动浮士德前进的作用.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能够说靡非斯托是浮士德身上另一个自我的外化形式,或者说靡非斯托和浮士德共同构成人类天性的双重性,乃至上帝的两面性.总之,二者相辅相成,相生相克,才使造化臻于完形.浮士德对学十分热爱: 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遗憾的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 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 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 他为了学,他放弃了自我: 为此,我才想魔发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明白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谈自我不明白的东西;…… 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书本给了他力量和期望.他对自我的知识感到不足,对无法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感到失望……他对学的热爱已经到达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了.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 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不止是这样,还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最终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这是我们应当学的.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期望.我们要善学,乐学,爱学,才是向上的人.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追求和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浮士德作品读书笔记3《浮士德》是歌德用六十年时间铸成的大作,全书以剧本的形式讲述了浮士德一生的奇闻异事,其中对话犹如诗律,时而激荡时而温婉.浮士德是个传奇的人物,他与魔鬼梅菲斯特定下契约,用灵魂做赌注,若他被享乐所迷住,对某一瞬间说出:〝停一停吧,你真美丽.〞他就甘愿毁灭,他的灵魂将堕落,恶魔将给他的灵魂套上枷锁,置于魔鬼的桎梏.而这一生的赌约,也是让浮士德不断学习.不断净化的过程,从迷茫中醒悟,从黑暗中升华,忏悔自我的过错,从堕落边缘得到救赎.经过这些历练,最终浮士德的人格将得到完善,他也登上了更高更完美的境界,魔鬼梅菲斯特终究夺不走人性的完美善良.天主认为:〝人在奋斗时,难免迷误.〞浮士德就曾误入迷途,但此后也受到内心谴责,忏悔自身.就如杯具第一部中,他受梅菲斯特诱使,返老还童,爱上格蕾辛,却酿成了格蕾辛杯具,与她幽会,让她给母亲安眠药却意外害死了母亲.其中歌德在梅菲斯特的语言中就善用典故讽刺当时社会的麻木,以及不良现象,或者说,这整部作品中就有歌德对梦想世界的追求和对当时社会的鄙视与不满.就比如情节中之后格蕾辛因惧怕生下私生子后要收到的耻辱而溺死了自我的孩子,遭法院审判,格蕾辛被绞死.而当时确有这条法律:少女私通要当众身穿囚服对神父忏悔,于是因害怕羞辱而杀死私生婴儿的情景也屡见不鲜,歌德后提议废除了此法.在《浮士德》中,象征隐喻和铺垫的手法也有巧妙运用.在浮士德问梅菲斯特有没有礼物让他送与情人,梅菲斯特说:〝我确实看到一件东西,像是穿着珍珠的丝线.〞他的话暗示了格蕾辛在不久的将来将会被处于绞刑审判,丝线象征处刑的绳子,而珍珠象征着眼泪.作品中,歌德常涉及到神论,引用圣经中的典故.故事的起因,天主与魔鬼梅菲斯特打赌,也很容易看出是受圣经《约伯记》中耶和华和和撒旦的赌约启发,不一样的是约伯是受苦被苦难考验,而浮士德是受享乐被诱惑考验.同时,比较手法也被灵活运用,光明与黑暗.真理与世俗.科学与迷信.惰性与追求,其中也包含了歌德的抱负以及梦想.梅菲斯特的奸计,在情感上的诱惑满足,以杯具第二部,海伦追随儿子的死亡而告终,浮士德对美的追求转而走上社会政治的道路.他为建功立业,杀了无辜老人百姓,他又一次于心不安,受到谴责,愧疚忧愁.但经过这些经历,他开始想建造梦想的人类社会,不懈努力,追求经过自身奋斗劳动来造福社会.争取梦想.当这一梦想实现,浮士德要对那一瞬间说:〝停一停吧,你真美丽.〞.于是他便毁灭了.似乎魔鬼得到了胜利,但当时浮士德所说的是他被享乐迷惑,而此时,他是渴望自由,进取奋斗,想继续向前永不停滞.所以尽管肉身不在,但灵魂却得到救赎,他的无私.渴望造福人民的梦想是接近天国的境界.虽说是杯具作品,但魔鬼并未得逞,浮士德精神永在,不懈追求.争取的热血永在.浮士德作品读书笔记4《浮士德》是〝天才诗人〞歌德毕生的大作,从二十五岁到八十二岁,这部杯具的写作贯穿了他的青年.中年以及老年时期,是他八十多年的生活和思想的结晶,具有极深刻的哲学资料,充分反映了歌德当时所处的德国社会生活.《浮士德》是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也是世界文学中的瑰宝.《浮士德》是一部蕴含了深刻哲理的巨作.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天主与恶魔之间的赌约.否定一切.打倒一切的恶魔自信能够引诱浮士德堕落,把他的灵魂劫往地狱,而天主坚信〝善人虽受模糊的冲动驱动,总会意识到正确的道路.〞,并且认为〝人类的活动劲头过于容易放松,他们往往喜爱绝对的安闲;所以我要给他们弄个同伴,刺激之,鼓舞之,干他恶魔的活动.〞所以理解了恶魔的赌约,也允许恶魔进行破坏活动.他相信浮士德能够得到最终的拯救,并且认为梅菲斯特进行的干扰活动反而能够激励浮士德在追求人生意义的道路上不断摸索与前行,永远不断地进行更高的活动.这体现了歌德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思想.以浮士德为代表的善与以梅菲斯特为代表的恶是一对矛盾,他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并且在必须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所以在本剧中,恶也成了神力的一部分.《浮士德》之所以被称为一部杯具,是因为剧中体现了浓烈的杯具色彩,可是在歌德的版本中,浮士德的灵魂最终升上了天国,体现了永恒的天主之爱.这部杯具分为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一部讲述了浮士德对于知识学问的无力感到失望而乞灵于恶魔梅菲斯特,追求官能的享受,可是浮士德发现官能上的享受包括男女之爱也并不能使他满足,结果以格蕾辛的杯具告终.第二部中浮士德先是转向追求以海伦为代表的古典美,即古希腊文化和艺术之美.浮士德与海伦的结合象征着古希腊文化与北欧文化的结合,但结果又以海伦的杯具结束,意味着两种文化融合的失败.最终浮士德转向了为人民的自由与幸福进行创造的活动.他带领人民征服自然,围海造田,并且从中得出了〝智慧的最终总结〞——〝要每一天争取自由和生存的人,才有享受两者的权利〞.当他想到人们因为他的奉献而享受着更好的生活时,他就找到了人生最大的价值.《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长达__1行的诗剧,第一部出版于__年,共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场,分五幕.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梦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浮士德》构思宏伟,资料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述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糅一处,善于运用矛盾比较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到达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浮士德作品读书笔记5《浮士德》被称为欧洲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诗剧,分上下两部,共一万二千余行.浮士德本是十六世纪德国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在传说中,浮士德是一个追求世俗享受而把灵魂卖给魔鬼的术士.歌德借用这一题材,把浮土德塑造成一个德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形象.作品写浮士德一生从书斋.市民社会小世界走向政治.历史大舞台的过程,其中经历了求知生活.感情生活.政治生活.艺术生活.改造大自然这五个阶段,从而总结了诗人自我一生的生活经验,也概括了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探索的历史.浮士德是一个虚构的象征性形象.可是他有鲜明的个性,那就是永不满足.不断追求,不断探索的精神.他的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满足现状,享受现世幸福,另一方面不断追求更高的梦想.他一生中有过迷惘,有过错误,可是由于他的自强不息,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最终能够找到人生真理的答案,要做一个〝每一天争取上进和生存的人〞,并被天使接到天堂,见到了圣母.魔鬼在诗剧中作恶造孽,引诱浮士德堕落,但实际上却促进了浮士德的前进与成长.套用苏格拉底的话说,如果浮士德是一匹马,那么魔鬼被派遣到这个世上来,好比是马身上的一只牛虻,职责就是刺激它赶快前进.正是他帮忙浮士德走出书斋,投身于实际生活,也是他促使浮士德在克服自身错误的同时摸索前进,魔鬼其实成为了浮士德在前进道路上不可分离的伴侣.歌德的创作过程长达六十年.他从青年时代起即构思此诗,直到临死前不久才告完成.)能够说,这本身即是一种追求,对文学的一种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正是这种追求,使歌德在晚年仍不断地学习新事物,探索新问题.而《浮士德》正是这种追求所带来结果的最好验证,能够说,是这种追求造就了《浮士德》几百年来的经久不衰.生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使目己的人生高度在不断追求的过程中得到提升.每个人在人生追求中都会遇到各种无法逃避的问题,必须选择,而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的性格,将使其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梦想.也许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浮士德,但每一个人都不能缺少浮士德顽强向上.热爱生活.寻找属于自我的人生的品质.浮士德作品读书笔记。
歌德作品《浮士德》的读书笔记5篇
歌德作品《浮士德》的读书笔记5篇《浮士德》是歌德按照流传于民间的有关浮士德的故事而写成的一部悲剧,这个民间故事含有剧烈的悲剧因素,下面给大家带来歌德作品《浮士德》的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歌德作品《浮士德》的读书笔记1诗体悲剧《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品,该小说的创作连续了60年之久,凝聚了歌德一生的思想结晶和艺术探究的才智,为德国和世界文学立起了一座丰碑。
它与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并列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
《浮士德》凭借博大精深的思想价值及其鲜亮的艺术特征谱写了一部灵魂发展史和一部时代精神发展史。
《浮士德》是现代哲学的诗,又是诗的现代哲学。
它艺术地表达出来的新世界观、人生观,是歌德留给后人的珍贵精神遗产。
其中的“浮士德精神”更是给人巨大的启示与力气。
(一)苦难人活在这个世上,会遇到数不尽的苦难。
刀刀说:“在某一天欢乐,在某一天悲伤。
”张爱玲说:“人生那么短,苦难那么长。
”可见,世上没有人可以脱离苦难困难而存在。
各家有各家的愁,各家有各家的难题。
读了《浮士德》,深感一部宏大的作品自有其宏大之处。
该作品不但具有鲜亮的艺术特征,而且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
于今日“浮士德精神”仍能给我们许多的人生启示,是跨时空的人类财宝。
作品中,魔鬼靡菲斯特与上帝一起,将浮士德作为赌赛的对象,魔鬼认为人类必定堕落,代表着“恶”,与上帝的“善”构成了冲突的统一体。
上帝则认为人类是不断向上发展的。
作为“恶”的代表,魔鬼的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生活中我们谁也不愿有他存在,但他又客观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世上每个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他与上帝构成冲突的统一体,在确定与否定、至善与至恶的冲突运动中,又推动着浮士德一生不断前进。
靡菲斯特则嘲笑一切,否定人生价值,而浮士德执着地追求真理,确定实践的意义。
他们二人之间的角色关系,正好辩证地解释了恶的力气在我们生活中乃至整个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苦难既然存在,自然就有其存在的价值。
浮士德(读书笔记).doc
《浮士德》[德]歌德著,董问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疑问:第一部分:感受随想一、故事情节舞台序剧1、当时的社会现实如经理所说,一片虚假的繁荣,有钱者生活奢靡,商人拼命追逐金钱。
“看清楚你在为谁写剧!有的是来消饱胀,有的是来寻开心,而最坏的还有一些人,他们读厌了时事新闻”“但愿观众川流不息,向剧场涌来…有如饥荒年份在面包铺门口抢购面包,为了一张戏票几乎命也不要。
”2、诗人的理想。
无论世俗怎样,人类的理想总是在诗人身上,不曾滑落。
但是还有现实的享乐诱惑着人类,所以,戏剧就成为理想和现实相互妥协的产物。
“浮光只徒炫耀一时,真品才能传诸后世。
”“天赋诗人以人权,这权利至高无比,怎能为你把它亵渎。
”VS“要是我大谈其后世,还有谁来叫现代开心。
”天上序幕:魔鬼和上帝订约。
1、魔鬼和上帝订约的直接原因。
我只看到世人受苦难当…本来他可以生活得较为称心,如果你没有给以天光的虚影;他把这据为己用而称作理性…主啊,我看人世间非常悲惨。
世人的痛苦使我哀怜,连我也不忍把穷苦的人儿践踏。
这傻瓜为你服务的方式特别两样…他野心勃勃,老是驰骛远方…他要索取天上最美丽的星辰,又要求地上极端的放浪。
评论:人类苦苦追求理想,浮士德是典型代表。
上帝和魔鬼对于这种生存方式的两种态度,其实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的欲望和追求会把自己带往怎样的未来?是落入可怕的地狱,还是建造美好的未来?这个理由是现实层面的。
2、上帝要和魔鬼订约的深层原因。
人的活动太容易弛缓,动辄贪求绝对的晏安;因此我才愿意给人添加这个伙伴,他要作为魔鬼来刺激和推动人努力向前首先,上帝之所以和魔鬼订约,是为了利用它,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目的,推动人类努力向前。
既然这是上帝的目的,那么人类当然不应该受到惩罚,他所做的只是上帝要求他做的。
从事实上说明,浮士德获救的合理性。
3、上帝有必胜的把握。
①只要他还活在世上,我对你不加禁阻,人在努力追求时总是难免迷误。
上帝遵守约定,在浮士德活着时,从来都没有干涉魔鬼的行动。
浮士德读后感(优秀7篇)
浮士德读后感(优秀7篇)浮士德的读后感篇一诗剧《浮士德》以欧洲三千年的历史为背景,记录了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人类精神发展的历程,并根据十九世纪初的社会发展状况对人类未来做出了展望。
全诗以浮士德精神的发展为线索,主人公先后经历了五种追求。
而伴随其始终的便是那种“追求真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勇往直前”、“重视实践和现实,永不满足于现实,不断追求真理”的“浮士德精神”。
(一)深化的原点精神《浮士德》是以“献词”、“舞台的前戏”、“天上的序曲”作为它的序幕,然后由“悲剧?第一部”、“悲剧?第二部”组成。
可以说这个宏伟的诗剧,是以个人与社会、宇宙的关系的“生”为主线,网罗了“生”的各式各样的场面。
歌德在完成这部巨著后曾说:“我这一生的今后岁月可以看作一种无偿的赠品,我是否还工作或做什么工作,事实上都无关宏旨了”因此,从其中一种意义说,《浮士德》是将歌德的青春时代的坐标轴以一生心血不断加以深化的、歌德的激荡生涯的象征。
歌德花费了五十六年完成了巨著《浮士德》,他那持久的创作热情,异乎常人的创作激情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
这便是一种宝贵的出发点,原点精神。
法国的文学家瓦莱里在《歌德颂》中说:“在歌德身上,最惹我注意的是,他那异乎寻常的长寿”。
这里的长寿不仅仅指歌德的高龄,更是知这种一以贯之的原点精神。
它使伟大艺术家超越了时间的沧桑,空间的寂渺,以追求艺术的最高峰为目标。
一八二三年九月十八日歌德在与艾克曼的谈话中说道:“世界是那样广阔丰富,世界是那样丰富多彩?我的诗全部都是应景即兴的诗,来自现实社会,从现实社会中得到坚实的基础。
我一向瞧不起空中楼阁的诗。
”歌德用他的一生孜孜以求这种坚实的基础,只有拥有异乎寻常的创作寿命与持久力,只有不断坚持深化“生命的原点”,足以决定他的人生的、各自牢固的出发点和光源,才能在现实中去发现艺术的精髓,带他奔向伟大的高度,完成生命的蜕变。
(二)理性主题《浮士德》所揭示的理性主题更多的表现在对人性的一种关怀。
《浮士德》读书笔记15篇
《浮士德》读书笔记《浮士德》读书笔记15篇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浮士德》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浮士德》读书笔记1《浮士德》是歌德根据流传于民间的有关浮士德的故事而写成的一部悲剧。
这个民间故事含有强烈的悲剧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交替时期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神性与人性、因循与追求的各种冲突。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是文艺复兴时代一个巨人的形象,他厌恶宗教和传统加于他身上的束缚,渴求生活,不断进取,为实现人的价值、生活的真谛而不停地追求。
在浮士德身上有着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和纯洁,这种活力就是对人的存在的意义进行锲而不舍的探求,就是在不断克服错误和过失中去追求真理,最后走上正途。
就在对“最高存在”的意义的探索中,他要把全人类的.苦乐集于一身,要在个人的内心中领略人类的全部感情。
他冲破了知识的牢笼,摆脱了官能的享受和的羁绊,走出了“小世界”,而进入了“大世界”。
在这个“大世界”中,他曾为帝王服务,曾同古代的美结合,但这给他留下的是一片空虚和一场幻景。
最后他在为人类造福、征服大自然的宏伟斗争中,感到了最大的满足,得出了智慧的最后答案。
浮士德所得出的最后答案无疑是积极的,但有着空想的性质。
离开改造社会单纯地改造自然,到头来也只能是一个幻想。
失明的浮士德把魔鬼为他挖掘坟墓的场面当作是他的人民与大海搏斗的壮丽景象,为这种幻想提供了一个例证。
这也正是浮士德悲剧意义之所在。
我特别欣赏书中浮士德所说的一句话:“我要纵身跳进时代的奔波,我要纵身跳进时代的车轮;苦痛、欢乐、失败、成功,我都不问,男儿的事业原本要昼夜不停。
”虽然浮士德是一个悲剧人物,但是从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这种面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积极的进取、追求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浮士德》读书笔记2《浮士德》这个故事含有强烈的悲剧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时代更迭期的各种冲突: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因循与追求。
《浮士德》读书笔记(精选多篇).doc
《浮士德》读书笔记(精选多篇)第一篇:浮士德读书笔记《浮士德》——读后感假如浮士德博士的旅行是由地狱到天堂的旅行,那让我们看看地狱炼狱天堂都有些什么。
地狱:“人类只有通过种种磨难和考验才能通往胜利的彼岸。
”浮士德的社会就是歌德的社会。
歌德在文学、绘画、自然科学的学习中不断追求真理,在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中积极奔走,并在运动的失败中进一步深化认识,成就了思想的高度和深度。
歌德的社会封建专制摧残人性;作品中,浮士德“枯守这个牢笼......塞满大堆书本,被灰尘笼罩。
”与世隔绝的钻研却不能发现知识对改造生活用处;少女马加雷特饱受等级观念毒害,对浮士德尊称之为“小姐(贵族女士才能拥有的称号)而惊奇;一群青年甚至学生在酒吧里唱着粗俗的歌;教会对未婚生子的女性的极度不公的惩罚......而人间地狱的另一部分则是人性的欲望和罪恶。
恶行者、伪善者表面风光无限,实则心惊胆颤!冥冥苍天,炯炯神眼,原罪的显现、欲望的暴露。
听!慈悲的天神歌;看!流泪的众生相。
浮士德因为爱欲而酿成爱情悲剧;对腐朽王朝,虚幻世界的执着终究化为泡影。
达尔丢夫敢于在神明面前犯罪终下场不善。
”金庸笔下的四大恶人最终难逃惩罚......这些小说人物都取材于现实,具有典型性和客观性,而作者对其加工处理不仅是增添小说的可读性也是对世人敲响警钟!再次让已惴惴不安的恶行者心惊。
有多少二战战犯逃过死刑灵魂却终生受着煎熬,午夜梦回的是一具具腐尸和阴惨凄厉的催命声;一些侥幸出逃的贪官常与亲人分居世界各地,既担心被“一锅端”又忍受思亲之苦;因嫉妒而道人是非的长舌妇会因心胸狭窄失去朋友孤独一生......宗教观念认为以上恶行足以下十八层地狱,最轻拔舌,重则刀锯。
“善恶在一念之间,存善念则化为天堂善神,存恶意则化为地狱恶鬼。
”意大利人文主义诗人但丁也讽刺作恶者“形状多么狰狞,姿态多么凶恶。
”而那些迫切希望灵魂救赎的作家,艺术家则总能把人类最深处的劣根性表现在作品中。
炼狱:其象征苦难,象征忏悔。
《浮士德》的读书笔记7篇
《浮士德》的读书笔记7篇《浮士德》的读书笔记1《浮士德》叙述的是德国中世纪一个陈旧传说,年逾半百的炼金术士浮士德向魔鬼出卖灵魂,交换芳华和爱情。
歌德借这个体裁演绎了宽广、深邃而崇高的人生内容,为人类自强不息的进取精力唱了一出迄今响彻寰的欢歌。
《浮士德》内容博学多才,包含哲学、神学、神话学、文学、音乐等各方面的常识;方式扑朔迷离,其中有抒发的、写景的、叙事的、说理的种种不同要素,有期望式悲惨剧、中世纪奥秘剧、巴洛克寓言剧、文艺复兴时期盛行的假面剧、意大利的行会剧以及英国舞台的新方法、现代活报剧等等。
《浮士德》是歌德倾泻一生汗水写成的一部宏篇巨作,值得细细品读。
浮士德自强不息、寻求真理,阅历了书斋日子、爱情日子、政治日子、寻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
这五个阶段都有实际的根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甚至欧洲资产阶层探究和斗争的精力进程。
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刻画的。
当然,所谓全人类其实是资产阶层上升时期一个先进常识分子典型形象的扩大化算了。
同启蒙年代的其他资产阶层思维家并无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阶层视为全人类的代表的。
浮士德走出昏暗的书斋,走向大天然和宽广的实际人生,表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层思维觉悟、否定宗教神学、批评漆黑实际的反封建精力。
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惨剧,则是对寻求狭窄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
从政的失利,表明晰启蒙主义者开通君主的政治抱负的虚幻性。
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抱负的幻灭。
终究,浮士德在发起群众改造天然,创立人世乐土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咱们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再三描绘的"理性王国"的影子,并模糊可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喊未来的声响。
《浮士德》的读书笔记2《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也是他穷其一生所完成的巨作。
《浮士德》的读书笔记(通用24篇)
《浮士德》的读书笔记(通用24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
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浮士德》的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浮士德》的读书笔记篇1《浮士德》,著名作家歌德的作品。
整篇文章充满着悲剧色彩。
以浮士德的思想为线索,围绕浮士德引发了一件又一件的悲剧。
这篇诗剧中,魔鬼魔菲斯特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浮士德确实为核心,但其影响力远远不如魔菲斯特。
因为他,所以浮士德更加突出。
魔鬼魔菲斯特认为人类是无法满足的。
他们最终必会堕落于他们的贪婪。
而上帝却认为尽管人类在追求的途中难免会犯错误,但最终能够得到真理。
于是魔鬼与上帝打赌,下到人间去诱惑浮士德。
浮士德为了寻求新生活,与魔鬼魔菲斯特签约,把自己的灵魂抵押给魔鬼,而魔鬼则满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认为自己满足了,那么他的灵魂就归魔鬼所有。
于是魔鬼用自己的魔法,让浮士德有了一番奇特的经历,他尝过了爱情的欢乐与辛酸,在治理国家中显过身手,在沙场上立过奇功,又在一片沙滩上建立起人间乐园……就在他沉醉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时,他不由地说,自己已经得到满足。
就这样,魔鬼收走了他的灵魂,可就在这时,天使赶来,挽救了浮士德的灵魂。
这就是大体的情节。
魔菲斯特,书中的魔鬼,我心中的偶像。
浮士德虽然为本文主人公,具有其独特的个性,但是性格上的特点却不如魔菲斯特如此的鲜明。
因为是魔鬼。
所以他有着一切人所有的坏品质。
我认为,他是人,亦是魔鬼,他将人们内心的邪恶表现在了脸上。
而人们只是将其掩藏在心中罢了。
魔菲斯特亦是人的代表。
只有他,也只能是他才可以真正的体现一个人的本质。
因为他,所以浮士德更加突出。
他的言行举止,处处符合他——一个魔鬼应有的损人利己行为。
他喜欢突然邪邪地笑,扬起嘴角,造出一个“魔菲斯特式的笑容”这个专有名词;他喜欢一本正经地整人,不留一丝痕迹;他能见死不救,无论你是官大或权重;他能杀人不眨眼,居高临下的瞥你一眼,让你尊严尽丧。
浮士德读书笔记
浮士德读书笔记(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讲话致辞、工作报告、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work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浮士德读书笔记浮士德读书笔记范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浮士德》读书笔记
《浮士德》这个故事含有强烈的悲剧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时代更迭期的各种冲突: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因循与追求。
浮士德对学十分热爱:"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遗憾的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
"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
"他为了学,他放弃了自己:"为此,我才想魔发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知道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谈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书本给了他力量和希望。
他对自己的知识感到不足,对无法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感到失望……他对学的热爱已经到达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了。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
"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
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
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不止是这样,还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最终走上了正路。
他的精神是向上的,这是我们应该学的。
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希望。
我们要善学,乐学,爱学,才是向上的人。
针对我学的不良现象,面对浮士德,我们应当感到惭愧,他是那么地热爱学习!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
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
这就是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追求和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
《浮士德》读后感(二)荣格曾经这样评价“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浮士德》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的四大名著。
《浮士德》是我看的晦涩难懂的几部书之一。
经过读了三遍原文,查阅了一些解析,我才看明白了一些。
《浮士德》是歌德根据16世纪一个民间传说写成的诗体悲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士德》读书笔记经典版
《浮士德》是一部部不朽的诗剧,主要以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描写出了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
第一、主人公浮士德的形象分析
读完一部作品,习惯地对里面的人物进行分析。
诗剧主体部分描述了主人公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
在这些经历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为不满现实而不断探索人生真理、不断追求的人,他的形象可以说是18世纪德国先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的探索象征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300年间欧洲资产阶级精神发展的历史。
浮士德出场的自述就非常直接地描绘了他当时对所谓的知识的怀疑和否定,“哎,哲学、法学和医学,遗憾还有神学,我全已努力研究。
可到头来仍是个傻瓜,并未必当初聪明半点。
”可是,通过对下文的阅读,我们知道他的智慧绝不是他所述的,在他所处的年代,他是一个真正的学者,谦虚而又博学。
但是,当他的追求和理想渺茫时,年事已高的他仍然有着年轻人的热情和冲动,复活节的钟声把他拉回了死亡线。
而且基于对魔鬼的了解,我们可以想象和魔鬼打赌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动力?这绝对是对自我的挑战,而且也是对当时社会不满的强烈反抗和对自身精神极度空虚的爆发。
但是,我们说人是一种复杂的动物,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多重
性上。
我们在承认浮士德身上卓越的闪光点的同时,还必须看到他猥琐消极的一面。
也许浮士德的贪婪、堕落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靡非斯托的引诱,但是内因对事物的发展往往是起决定作用的。
例如诗剧中玛格莉特的悲剧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从浮士德接近玛格莉特的动机和过程来讲,我总觉得他很大程度上是受情欲驱使的,因为他们两个在信仰上是截然不同的,而浮士德在回答玛格莉特时几乎都用甜言蜜语或者山盟海誓加以逃避的,因此即使他们两个真的存在爱情,那么他们的红地毯也是由金钱铺垫起来的,他们的感情最多也只是三分热度,没有长久的保障。
在我们所处的21世纪,夫妻之间因为信仰不同而
分道扬镳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的,更何况是在绝对崇拜信仰的时代。
整个过程靡非斯托只是充当了浮士德的帮凶,给他创造机会和物质上的支持,浮士德才是善良的玛格莉特脖子上的套锁,而且把她越勒越紧,最终走向死亡的不归路。
虽然他为此深深地忏悔,但是也无济于事。
笔者对浮士德和玛格莉特的爱情存在怀疑态度还随着海伦的不断出现而不断加深,诗剧的第四幕浮士德果然和海伦走到了一起,而且也是如此的如胶似漆,生死相许。
很多学者都结合当时歌德所处的时代背景,认为海伦是中世纪古典主义美的化身,浮士德和海伦的结合自然是对古典主义美的追求。
确实,诗剧中的浮士德对美有一种独特的观察力和崇拜之情。
但是如果从故事情节上讲,如果他对海伦的爱是忠贞的,那么因为她而含冤而死的玛格莉特又当如何解释呢?究竟
是“自古红颜多薄命”还是“世间男儿多薄情”?除了浮士德的爱情
观值得怀疑外,他也有着资产阶级冷酷、冷漠的一面。
例如在奥厄尔巴赫地窖酒店的一幕,靡非斯托对穷困潦倒的酒鬼进行奚落和伤害,站在一旁的他对此没有任何的反应。
总之,他身上的点点滴滴都需要我们去发掘。
第二、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托的关系
在诗剧中,我一直觉得浮士德和靡非斯托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之间的赌约,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浮士德就是靡非斯托,而靡非斯托在一些场景就是浮士德的代言。
在歌德笔下魔鬼靡非斯托已经有一个历史性的跨越,他不再是人们观念中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或者是三头六臂的怪兽。
他拥有着和浮士德一般深渊的知识,他熟谙天文、地理、哲学而且还巧妙地运用心理学,笔者觉得他在一些地方也有浮士德一样的叛逆和追求。
在天堂的序幕中,他也敢于以魔鬼的身份和上帝打赌,而且他作为“恶”的化身和“否定的精灵”,他对各个时期陈旧的、日渐衰亡的“神圣事物”进行了肆无忌惮的亵渎和辛辣的嘲笑,他诗剧中,笔者感觉他是唯一一个始终保持理性的“人”,而且总是不自觉的对世人居高临下,嘲笑教会的伪善,嘲笑宫廷的腐败,嘲笑大学里的迂腐教条,嘲笑浪漫派死气沉沉的诗歌……例如在《书斋》一幕中,他总是用一种貌似十分符合逻辑,但实际上是用反疯的态度对行而上学进行奚落。
在第一点中,笔者阐述了浮士德心理的多重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同时也是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的内在化的体现,而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则同时也是他内心冲突的外在化体现。
虽然诗剧只在开头公开
化,魔鬼靡非斯特在后面都充当浮士德的奴仆,但是从阅读者的角度看,他们之间的矛盾是不言而喻的。
内在化也好,外体现也罢,他们之间的关系决非引诱与被引诱那么简单。
在与靡非斯特这“一切的障碍之父”、恶的化身结为主仆,相伴而行之后,浮士德的前途可谓危机四伏,随时皆有可能堕落为恶魔的奴隶。
但是,不断追求,自强不息的浮士德不仅免遭沉沦的厄运,而且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恶在这里却从反面发挥一种“反而常将好事做成”的推动性作用。
第三、浓郁的哲学意蕴
在诗剧中,笔者时常能看到一些极富哲理性的语句和一些哲学范畴的争论,例如在关于世界本原的问题上,泰勒斯和普洛透斯的争论是非常具有典型性的,它也是诗人歌德世界观的直接反映,它是与当时浓郁的哲学氛围息息相关的,但是对于笔者而言,它大大增加了阅读难度。
但是,一些带有人生哲理的句子对我们的启发也是很大的。
魔鬼靡非斯特就经常充当着这样的角色。
例如非常经典的:“理论都是灰色的,生活的金树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