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服饰史共102页文档
中国服饰史书
春秋战国服饰 ------公元前770~前221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五霸七雄等诸侯各自为政,一方面 竞相发展生产,注重商品流通,一方面兼并弱小,掠夺土地和 财富。特别是对大量技术工匠的掳掠占有和铁工具的推广应用, 促进了各种手工业的交流提高。各方面竞争的成就对纺织材料、 服装剪裁工艺和装饰艺术,也无不发生重大影响,从而形成了 百花齐放的服饰局面,发明了推陈出新的深衣服饰。 这一时期,围绕社会上层统治者聚合起一个个巨大的消费集团, 列国之间的聘问往还也需要用大量美锦文绣,请盟求和竟然贿 以执针、织紝的数十数百的工奴、工妾。工匠之众、风气之盛, 促使官、私纺织、刺绣高级工艺品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周代往 日“珠玉锦绣不獼于市”的法规终被突破,这就更促进了工艺 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 初秋战国时期,不,衣裘冠履,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即便 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均求贵重。
服装的发展沿革与社会制度 密切相关,材料的讲究、数 量的增多、服用的普遍程度 又与社会生产相适应。在商 代能穿上丝绸衣服的,可能 还是少数。到西周,虽说周 成王、周公不一定比商纣王 穿着奢侈,可是各地大小邦 国封君的穿衣打扮都有了种 种排场。地方条件较好的, 无疑更有可能把衣服、帷帐、 茵褥做得格外华丽精美。至 于一般平民,身分等级在下, 只能穿本色麻、葛布衣或粗 毛布衣,穷极的只好草编如 蓑衣的”牛衣“了。
韶 文
------现 代
割 ” 蚕 茧 ----台 北 故 宫 博
贯头衣
贯头衣
贯头衣大致用整幅织物拼合,不加裁剪而缝 成,周身无袖,贯头而着,衣长及膝,是一 种概括性或笼统化的整体服装。 从出土的岩画中可以看出,在丝织品出现之 后,贯头衣已发展为一种定型服式,在相当 长时期、极广阔的地域和较多的民族中普遍 应用,基本上替代了旧石器时代部件衣着, 称为人类服装的祖型。
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
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原始服饰原始服饰根据出土的骨针、骨锥等制衣工具想象复原的。
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动物的毛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
当时还没有绳、线,可能用动物韧带来缝制衣服。
在山顶洞人的遗址及其它古墓里,层发掘出大量的装饰物,其中有头饰、颈饰和腕饰等,材料有天然美石、兽齿鱼骨和海里的贝壳等,当时佩戴这些饰物,可能不仅是为了装饰,也许还包含着对渔猎胜利的纪念。
商代的冠饰商代的冠饰戴卷筒式冠巾、穿华丽服装的贵族男子(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
身穿交领窄袖衣,衣着华丽,衣上布满云形花纹。
腰束宽带,腰带压着衣领下部,衣长过膝。
腹部悬有一块长方形“蔽膝”。
下穿鞋。
左腰插有一卷云形饰物,似乎是佩带着一种刀剑之类的武器。
商周贵族服饰商周贵族服饰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图。
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
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
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根据出土玉人服饰复原绘制)东周男子服饰东周男子服饰矩领窄袖长衣展示图。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
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
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如图所示的样式。
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
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
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
本图所系的为绅带。
战国胡服战国胡服战国时期的服饰有较明显的变化,比较重要的是胡服的流行。
所谓胡服,实际上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装,它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式汉族服装有较大差异,一般为短衣、长裤和革靴,衣身瘦窄,便于活动。
首先采用这种服装的赵武灵王,是中国服饰史上最早一位改革者。
短衣齐膝是胡服的一大特征,这种服装最初用于军中,后来传入民间,成为一种普遍的装束。
中国服装史
穿琵琶襟马褂及行袍者
2、马甲
3、裤
裤的形式为高腰,合裆, 裤腿肥阔,穿时裤腰抿掖,以 带系之。
三、封建社会
女子服饰
1、衫、袄
2、裙
晚清百褶裙 干裙
3、马甲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民国服饰
• •
男子服饰 女子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男子服饰
20世纪20年代,年轻人开始流行西服。一般乡间和劳 动人民主要还是上着衫袄,下着裤子。
原始社会 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一、原始社会
• 远古时代,生产 力低下,服饰主要 功能是实用,而不 是为了装饰。 • 兽皮服
一、原始社会
• 披发 • 用贝壳、兽 骨、兽牙等做 装饰物。
二、奴隶社会
① ② ③ ④
夏商周服饰概述 殷商时期服饰 周代服饰 胡服
二、奴隶社会
夏商周服饰
多承旧制,有
袄、衫、襦、裙 之制。
三、封建社会
隋唐服饰
• • • • 首服 男子服饰 唐代品官服饰 女子服饰
三、封建社会
首服
初期的襆头 各式襆头
三、封建社会
男子服饰
特征:头戴软脚襆头, 身穿圆领窄袖或 窄长袖的袍衫,袍 长及足或膝,下穿 宽口裤,足着软靴。
三、封建社会
唐代品官服饰
三、封建社会
三、封建社会
男子服饰
以襴衫为主 特点:为圆领,大襟,袖的大小、宽窄各不相同。衣摆长度从腰身至螺 部长短不一。 颜色多为浅淡之色。
三、封建社会
女子服饰
宋开档裤形制图
宋半臂衫与背子图
三、封建社会
辽金元服饰
① 辽代服饰 ② 金代服饰 ③ 元代服饰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一、夏、商、周时期服装(祭祀占卜、甲骨文诞生、好玉、曲裾服饰形成)1、夏:冕冠服制度确立,上一下裳形成。
服色多样(上玄下黄)且有纹饰,可用朱砂染色。
“鼎”青铜文化王权的象征,贵族佩戴玉器。
服饰特点:衣:短衣齐膝、后裾齐足、前衣短、斜裙绕襟、领袖脚口宽沿边。
形成“曲裾服”。
领:矩领、圆领、翻领、对襟。
腰带:束细腰、系宽腰带或用丝绸织物系蝴蝶结。
袖:小口大袖“琵琶袖”、袖长而小(袖头另附装饰如“长袖”,舞者袖管奇长)。
有袖口为“袍”,无袖口为“衫”,男女不分。
2、商:冕冠、玄衣、熏裳、赤舄(古代女子穿的鞋,赤色重底)、上衣下裳;配有黻、大带、革带、佩绶十二。
服饰特点:玄衣:交领、右衽、大袖垂弧、袂、领口有缘、腰有大带、下裳熏色、前韨(蔽膝)、裳下有裙裾、符合“衣作绣,锦为缘”的古代制衣。
3、腰腹下系一片“斧”式装饰品即:a韦鞸:使用皮革涂朱或彩绘称之b黻、韨亦作芾:以丝绸绘、织、绣、画、称之c汉后期又称蔽膝(汉以前用皮革,魏晋后用丝罗)。
d用途:商至元朝是一种祭服系腰间为跪拜所用。
加工精美,附有政治意义和权力的象征。
天子:色朱、绘龙、火、山三章;公候:菱形、用黄、朱色,绘火、山二章;卿、大夫:绘山章。
e形状:东汉“”状,汉代误认为“U”状f绣纹:为“”唐用于大袖,宋、明用于袍服中与龙旁或领口,金多用两龙、两兽对峙或相蟠,即为“蟠虺虯形象”。
4、面料;a全身着不同花纹,能织极薄的精细丝绸和提花织物。
b花纹:“”状纹、绮袔纹、云氣纹、龙兽相对或者相蟠图样、满地云纹、散点云纹、小簇花。
c工艺:印、绘、绣5、胡服:可能是商、周劳动人民以及战士一般的穿着。
6、珮:成组列珮玉也于这个时期形成。
7、着衣分季节:夏:着轻巧、长裙拽地、衣裳为黑白衫、多种领、袖、帽、结带领下。
冬:领袖露白处面积大,丰厚蒙茸“皮毛出峰”。
8、衣服样式分类:分大衣、中衣、小衣。
小衣和中衣款式相似,但面料和工艺不同。
如小衣素纱,中衣绣花等。
服饰史
第一章先秦服装第一节早期服饰一面料:丝、葛布、麻料二款式:最早的是裙发展出坎肩式上衣三配饰:最普遍的是项链四贯口衫(贯头衫)形式今日连衣裙,形制为用相当于两个身长的一块布料对等相折,中间挖一圆洞或切一口穿时可将头从中伸出,前后两片,以带系成贯口衫也成贯头衫。
五原始社会流行的服饰色彩:红1,火:生食到熟食2,火:驱走严寒3,火:驱走野兽4胜利:战争与狩猎5生命的延续与希望6太阳:驱走黑暗7显耀功绩8熟透的果实是红色的六夏朝崇尚的服饰色彩是黑色1、生活方式的转变:由游牧转为农耕(1)奴隶喜欢黑色(2)土地受关注2、家庭的出现:群婚→小家庭婚同昏娶同取七、上朝崇尚的服饰色彩是白色同同时并存,二分法模式(《春秋》季节之分春秋,方向只为东西)第二节趋于完备的冠服制度一冕服:冕冠、上衣、下裳、前有蔽膝、腰间有束带、足登舄屦二冕冠:其板为綖,綖做前圆后方形,戴时后面略高一寸,有向前倾斜之势。
旒为綖板下成串垂珠,一般为前后各十二旒,但根据礼仪轻重、等级差异,也有九旒、七旒、五旒、三旒之分。
每旒多为穿五彩玉珠九颗或十二颗。
冕冠戴在头上,以筓沿两孔穿发髻固定,两边各垂一珠,叫做“黈纩”,也称“充耳”,垂在耳边,意在提醒君王勿轻信谗言,连同綖板前低俯就之形都含有规劝君王仁德的政治含义。
三衣裳:冕服多为玄衣而纁裳,上以象征未明之天下,下以表示黄昏之地,然后施之以纹四十二章纹饰:日月星辰代表照临山代表稳重龙代表应变华虫代表文丽宗shi代表忠孝藻代表洁净火代表光明粉米代表滋养黼(斧形)代表决断黻代表明辨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与胡服一、深衣: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服式。
续衽钩边,不开衩,衣襟加长,使其形成三角形绕至背后,以丝带扎系,上下分裁,然后在腰间缝为一体。
因而上身合体,下赏宽广长至足踝或及地,男女文武贵贱皆穿。
二、胡服:特征为短衣长裤,革靴或裹腿,衣袖偏窄便于活动。
三、胡服骑射赵国赵武灵王“非以养欲而东之也”第二章秦汉服装(六王毕四海一)第一节男子袍服与冠履一、袍:秦汉时期,男子以袍为贵,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收缩紧小,称之为祛全袖称为袂,领口袖口处绣夔纹或方格纹等。
中国服饰历史(商周——民国)
中国服饰历史(商周——民国)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服饰发展变化多样,各个时期、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阶层的服饰都有自己的特色。
从古人发明的第一枚骨针,用以缝制出最古老的衣裳开始,历史的进程逐渐由蛮荒世界跨入文明世界。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民族间相互影响,但又保留各自原有的服饰形制。
商周——衣裳之始西周贵族服饰图染织工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了文明阶段。
在母系氏族繁荣时期,我们的祖先已掌握了用麻和葛纤维来纺织的方法。
在目前考古发现的实物中,殷商时期已有了丝织物,如带有雷纹的绢等。
商代社会由麻织物进而发展至养蚕取丝造衣,使服饰的原料进一步丰富起来。
手工业和纺织工业的不断进步使服饰愈加多样、精美。
始於商代的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之後的帽、冠、发式、鞋子也随之产生。
在古代社会,当天地间各种自然现象得不到解释时,人们就认为是某种力量主宰着一切,於是产生了对天地祖先的崇拜,从而形成了宗教信仰。
上衣象徵天,天未明时是玄(黑)色;下裳象徵地,地是黄色。
上玄下黄的服制就来源於对天地的崇拜。
古人对祭祀天地、祖先的祭服比日常服饰更加重视和考究,并加以美化。
至今我们仍把各种衣服统称为衣裳。
到了周代,分封制确立後,等级制度也成形。
中国的冠服制度也在这一时期出现。
从此,贵贱有别,衣冠等级在服饰中有了严格的区分。
春秋战国——深衣出现曲裾深衣图春秋战国之交,封建制度逐步取代了奴隶制度。
“百家争鸣”的社会环境对服饰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时出现了一种上衣下裳相连的服装——深衣。
深衣剪裁独特,衣与衫相连在一起,制作时上下分裁,中间有缝连接。
用途最为广泛,隆重程度仅次於朝祭之服,下裳必裁 12 幅,以应 12 个月,符合古人对天时的崇敬,如同冕服的天玄地黄十二章(皇帝冕服,上玄衣,下纁衫,共有饰品十二章)。
深衣的长度大致在足踝间。
这时深衣非常流行,不分男女,不论尊卑都穿。
《礼记》上说:“既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即可以摈相,又可以治军旅。
中国服装史大全
中国服装史
胡服
20
21
四、秦汉服饰
①秦代服饰特征 面料仍然注重锦绣 秦王规定: 官至三品以上—绿袍、深衣 庶人、白袍—以绢为之
22
中国服装史
②汉代服饰特征开辟了丝绸之路,服饰 日益华丽。
主要服饰:曲裾袍、直裾袍、禅衣、裤、 冠
冠:冕冠、长冠、武冠、法冠、梁冠 ③秦汉时期服饰 头巾:a.葛巾——士庶男子用
8
9
10
11
中国服装史
③西周时期,冠服等级制度更为 明显——“非其人不得服其服” 掌管王室服饰官职: 司服——主管王的吉凶衣服 内司服——主管王后六服
12
中国服装史
《尚书.益稷》:十二章服日、月、星辰 (照临)、山(稳重)、龙(应变)、 华虫(文丽)、宗彝(忠孝)、藻 (洁净)、火(光明)、粉米(滋 养)、黼(决断)、黻(明辨)
此成为帝王服章制度,一直延用至清朝
13
中国服装史
④“衣裳”成为服装统 称
宽带束衣: a.斧形韦韡wei,皮革
涂朱 b.”绂“fu或”赤芾
fei“丝绸绘绣
14
15
三、春秋战国时期服饰
纺织生产空前繁荣, 织绣工艺巨
大进步,服饰材料增 多。
图为春秋战国贵族服饰
16
中国服装史
①深衣-此时期盛行的最有代表性的服式, 不开叉,衣襟加长下裳宽广长至足或及 地。男女、文武、贵贱皆穿。
产生 服装材料:皮、毛、麻、葛、丝绸 服装发展成贯头式及披风式 装饰物:冠、靴、头饰、配饰、发簪
(骨、石、玉笄ji……)
3
中国服装史
④黄帝尧舜时期出现服饰制度 《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 下治 衣服样式比较拖沓,服装随(军事、祭 祀等)活动有相应的改变——服饰制 度发展奠定基础
中国历代服装史
中国历代服装史研究性学习·文字说明编者:郑思敏服装发展史是人类文明史的侧影。
一部服饰史,可反映出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体现人类社会的进步。
中国的服饰史是一个内容极其丰富博大的文化宝库,它反映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变迁。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生产力的提高,服装从最初的实用性之上给赋予了更多象征意义。
墨子曾说:“其为衣服,非为身体,皆为观好。
”也就是说衣服不完全是为身体服务的,它具有更深层的含义。
一、中国古代服饰起源的原因服饰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人的着装是根据社会形态、文化背景,经济环境,经济环境及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不断地进行传承和创新的,并形成诸多不同,错综复杂的服饰类别。
一般来说,形成中华民族服饰类别的主要因素,大致可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类。
1 自然因素不同国家、地域、气候、民族的服饰,都反映了其民俗文化的特征。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影响所及便发展出百花齐放的服饰。
在气候上说。
服饰类别的形成,首先要受到气候、风土条件的制约和支配。
如塞外地处中国北方,气候寒冷,服装多用动物皮毛制作,以抵御寒冷。
其服饰造型也显得粗犷、奔放、厚重,保暖功能好。
而江南水乡位于长江以南,风和日丽,气候宜人。
其服装多用棉、麻、丝绸制作,造型柔和,细腻潇洒、飘逸。
在地域上说。
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东西南北中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自然条件的好坏,便给人们的生存条件带来了差异,也促使服饰形制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别。
西域、北方的服装要适应游牧民族流动的生活方式,要适合骑马、放牧、狩猎,所以裤装出现得比较早;服饰材料也因地制宜,多为动物的毛发。
中原地区及沿海地区以农耕劳作为主,人们的着装与劳业生产的发展关系密切。
服饰以棉、麻、丝为原料,服装造型简洁,便于穿脱,便于在农田里耕作劳动。
2 社会因素服饰类别的非自然因素,即政治、战争、经济、宗教、文化、科学、民族等服饰文化所依托的整个社会因素。
(1)政治。
在中华五千多年的历程中,由于阶级的产生,以及国体、政体的不同,使得服装类别也因此不断地分化、组合、创新。
中国服饰演变史
中国服饰演变史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秦汉时期。
衣着以深衣为主,直裾和曲裾不仅是男式服饰,也是女式服饰常见类型。
襦裙之类也是有的。
公元221—公元420年,魏晋时期。
衣着普遍比较大且宽松。
公元420—公元589年,北朝时期。
公元220—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
公元420—公元589年,南北朝时期。
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朝时期。
公元618—公元907年,唐朝时期。
这时候的衣着是仿照隋朝而制。
公元618—公元907年,唐朝时期。
这是一个广泛受外国影响的时期,同时也影响了其他不少国家。
公元618—公元907年,中晚唐时期。
女性的衣着变得更加宽松了。
公元960—公元1279年,宋朝时期。
贵族妇女开始实行缠足。
公元1271—公元1368年,元朝时期。
中国处于蒙古人的统治之下。
公元1368—公元1644年,明朝时期。
元朝留下的习俗被废除,人们又恢复了原来的习惯。
公元1368—公元1644年,明朝时期。
公元1368—公元1644年,明朝时期。
公元1644—公元1911年,清朝时期。
公元1644—公元1911年,清朝时期。
满族人试图禁止缠足,但没有成功。
公元1911—公元二十世纪二十年代,1927年朱家在广州的禁止女性束胸的运动。
人民仍然试图禁止缠足,可惜又失败了。
公元1911—公元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这个时期,旗袍——源于满人女性传统服装,被汉人所接受。
公元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公元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这个时期,衣着变得越来越西洋化,在剪裁上也更加适合偏胖体型,缠足习俗被彻底根除。
公元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公元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公元二十一世纪。
现代时期。
中国历代服饰史共102页
中国历代服饰史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中国从古至今的服装演变讲解学习
民国 ——旗袍
民国旗袍在中 国妇女服饰史 上是中国妇女 服饰史发展的 一个创新。这 一时期是中国 社会的一个历 史转型期 。
在许多关于老上海
风情的文字里,总 能看到木地板、老 藤椅、即使在盛夏 也穿得一丝不苟的 长旗袍和尼龙丝袜。 中期的旗袍显其女 性自由独立的个性, 腰部逐步收紧显出 女性整个身体胸、 腰、臀的自然曲线 美。
服这 境 国
装时 对 之
——
出服交
现饰,
深 衣
了 一 种
也 有 不
“ 百 家
上同争
衣程鸣
下度”
裳的的
相 连 ,
上 衣 下
“ 所 以
《 礼 记
·
被裳 称 深
体不 深 衣
深相 衣 》
邃连 者 孔
,, , 氏
故此 以 正
谓深 余 义
之衣 服 曰
深衣 则 :
衣裳,
。
在春秋一直到汉代,
曲裾深衣,直裾深衣 是深衣的主要款式。 深衣承接上衣下裳, 是一种根据礼制而制 定的衣服,所以一直 以来都深受士大夫阶 层的喜爱 采用圆袖方
清 ——旗装
满族妇女着“旗装”, 梳旗髻,穿“花盆底” 旗鞋。长期主要用于宫 廷和王室。
旗装以满地印花、绣花和
裥等工艺手段作装饰。襟 边、领边和袖边均以镶滚 绣等为饰。
清代以来,坎肩极为流 行。罩穿在氅衣、衬 衣或棉袍之外的服装。 旗人妇女在坎肩和褂 襕的款式及色彩上非 常讲究力求能够与穿 在里面的旗袍和谐、 媲配。褙子, 衣上流 云,袖间清风。 适合 三五出行,日常穿着, 雅致而轻灵,随意而 自由 。
中国从古至今的服装演变
中国古代服装犹如一幅长卷,在 数千年的长河中徐徐展开,呈现 出繁复万千的美态。各个民族从 原始社会、商周、春秋战国、秦 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 金元、明清直到发展到近现代, 都以其各自鲜明的特色为世界所 瞩目。
中国服装史文档
中国服装史悠远的先秦服饰历史悠久的中国服装文明•衣冠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同时又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宗教、生活习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学习中国服装史的目的。
概述1、原始社会•400万年前元谋人•4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纹身•4-5万年前冰河期兽皮•1万年前山顶洞人纺织品周口店骨针(孔细)2、奴隶制社会•公元前21世纪起•夏 14代17王 400多年•成汤商 17代31王 600多年•公元前1027年-前770年西周 257年•公元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300年/战国354年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4、服饰•服饰的起源西方服饰社会心理学遮羞说保护说装饰说性别吸引说中国古代战国《吕览》《世本》:“伯余、黄帝制衣裳”。
西汉刘安《淮南子》:“伯余之初作衣也,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后世为之机杼胜复,以便其用,而民得以揜(掩)形御寒。
”第一章先秦服饰上古时期•《礼记•王制》:东方曰“夷”,批发文身;南方曰“蛮”,雕题交趾;西方曰“戎”,批发皮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
•西方“亚当与夏娃”。
•距今25000年的山顶洞人时期是我国服装的发祥时期。
•骨针;兽牙串;动物韧带撇开的丝筋为线;红色的赤铁矿粉末•纺织衣料的出现:•独具特色的服装配套•独具特色的原始首饰第一章先秦服饰夏商周•公元前21世纪夏大禹尚黑•公元前16世纪商——公元前8世纪的西周末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禹与等级制度•“天子”•以“礼”为形式的等级奴隶社会的章服制度•一、礼服——冕服•论语:“子曰,禹,吾无间然矣,恶衣服而至美黼冕”。
•天子六冕,冕服就是冕冠以及礼服组成的服装。
冕服图王权的标志——十二章纹样•十二章的由来•十二章形象•清代龙袍上的十二章天子礼服六冕•大裘冕(祭天之服,12章)•衮冕(吉服,9章)•鷩冕(祭先公与乡射的礼服)•毳冕(衣3章,裳2章)•希冕(3章,上下均绣)•玄冕(衣不加章饰,裳绣1章)奴隶社会的章服制度•二、一般服饰奴隶社会的章服制度•三、舄履周代男女穿着的鞋子是一样的,并设有“屦人”以管理王与王后的鞋子。
中国历代服饰演变
中國歷代服飾演變何志平中國服飾的起源可,以追溯至約一萬八千年前的遠古時期。
根據考古發現,在石器時代,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已經能磨制骨針、骨錐等工具,把獸皮縫製成衣物來遮蔽身體和保暖。
其後,隨著石製和陶製紡輪的發明,製衣的原料發展為以植物纖維來紡線和織成布帛。
仰韶文化時期(公元前五千至公元前三千年)的出土文物有紡輪、骨針等物品。
由此可見,當時的先祖已經掌握了原始的織布和縫製技術。
夏朝到戰國時期,發展至養蠶取絲造衣,使服飾的原料進一步豐富起來。
當時,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懂得飼養家蠶、繅絲、具有織綢技術的國家。
從商代甲骨文裏,可以看到有關「桑」、「蠶」、「絲」、「帛」等文字記載。
「衣裳」的由來至商代出現最早的服飾形制,即上衣下裳制。
當時的服飾不分男女,全都分成兩截:一截穿在上身,稱為「衣」;一截穿在下身,稱為「裳」。
與上衣下裳相應的首服,即頭上戴的帽、冠、髮式如髮髻等,以及足上穿的鞋履,也隨之而產生。
重「禮」的周朝,服裝形制漸趨複雜。
周代將禮劃分為五類,即吉禮、凶禮、軍禮、賓禮,以及嘉禮,合稱五禮。
而與這些禮儀活動相應的各種冠服制度也在這時期出現。
如祭祀有祭服、朝會有朝服、婚嫁有吉服、從戎有軍服、治喪有喪服等。
自此,衣冠等級在服飾中有了嚴格的區分,並成為以後歷代釐定禮儀制度的典範。
到春秋戰國時,出現了一種上衣下裳相連的流行服飾,謂之「深衣」。
深衣是一件寬袖的交領長袍,右前襟掩在下面,左前襟則疊在上面。
深衣用途廣泛,不分男女,不論尊卑皆可服之。
據《禮記》記載:「既可以為文,可以為武;即可以擯相,又可以治軍旅。
」深衣既被用作禮服,又可日常穿著,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服飾。
深衣多以麻布縫製,領、袖、襟等部位鑲有彩色邊裝飾。
從服制看國力秦統一中國後,創立了各種制度,其中包括衣冠服制,規定三品以上官員穿綠色袍,平民則穿白袍。
上朝時,官員頭戴冠,身穿寬袍大袖,腰配書刀,手執笏板,耳簪白筆。
漢代國力強盛,經濟穩定,衣冠服制也日趨華麗。
中国服饰发展史
中国服饰发展史服装既作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象征,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一个民族的服装来说,是随着民族文化的延续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它不仅具体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而且形象地体现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和升华。
中国的服装一开始就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一同诞生和发展的,在与时代相符的纵向发展的道路上,走过了5000年的历史。
随着改朝换代以及时间的推移,中国服装不断地出现新式样,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和特色。
那么中国服饰的发展过程以及各个时期服饰具体特色又是什么呢,请看如下表格:原始社会笼统式服装,有冠、靴、头饰、佩饰,以及簪发椎髻用的骨、石、玉笄等。
商周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
上衣下裳已分明,衣袖有大小,衣长出现长大宽博式样,衣领多作矩式曲折直。
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相结合的鲜明特征。
具有明确的等级制特点。
明显地体现出当时统治阶级“礼”与“德”以及等级制的思想观念。
春秋战国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
赵武灵王时期推行胡服,衣长齐膝,腰束郭洛带,用带钩,穿靴,便于骑射活动。
服饰用料的种类趋于多样化。
服装的款式有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了“深衣”。
为汉服基本款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服装色彩也有重大的变革。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服饰哲学观。
在服饰中体现出明显的民族融合趋势秦汉秦:男女服都是交领、右衽、衣袖窄小,衣缘及腰带多为彩织装饰,花纹精致。
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
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
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袑”风格。
足下为歧头履。
腰间束带。
魏晋南北朝魏晋时期宽衣博带是这时期的流行服饰。
男子穿衣敞胸露臂,衣服披肩,追求轻松、自然、随意;女子服饰则长裙拖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优雅而飘逸。
南北朝时期,汉族穿著胡服(特点是紧身、圆领、开叉)成为时尚。
中国历代服装
深衣的改變;明顯的是衣襟繞轉層數增多衣服下擺部分增 大,每道花邊顯露在外。 襜褕:是衣裳相連,但衣裾的開法則不同,呈垂直狀,穿 時折向背後,形成直裾。 袍:最初是一種納有絮綿的內衣。至漢代婦女在燕居時, 也可將它穿在外面,會加上花邊和花紋。 袍服:由內衣演變成外衣,式樣上較傾向於襜褕。 時間一長,這兩種服裝漸趨融合,不論有無綿絮,統稱為 袍,襜褕就被取代了。
宋
裙:時代去唐不遠,基本還保存晚唐五代遺風, 「石榴」、「雙蝶」、「繡羅」等裙式。顏色通 比上衣鮮豔。裙幅多在六幅以上,稱「百迭」、 「千褶」,為百褶裙的前身。樣式較修長,腰間 還紮以綢帶,並配有綬環垂下。 褲子:一種套褲。一般都束在膝蓋以下部位,其 形制與後世長統襪相似但襪子有底,膝褲無底, 下長僅至踝部。因外觀上與襪子相像,也稱半襪, 或稱襪頭。 膝褲:處於褲子與襪子中間。
襜 褕
深 衣
漢
襦裙:據記載先民最早的服裝,是以短衣加圍裳,隨著深衣的產生, 穿長衣者日益增多,但短衣並沒有被摒棄,婦女家居時仍穿短衣。 襦:是一種短衣,長度一般只到腰間,故有腰襦之稱,穿時多配裙子, 因此有「上襦下裙」之說。 裙:婦女下身穿裙,是漢以後流行起來的一種服飾。上窄下寬,呈梯 形。裙腰也用素絹為之,兩端分別延長一截,以便繫結。整件裙子不 用紋飾,也無緣邊。
抱 腹
心 衣
唐
紡織物以絲綢爲主 男子頭戴襆頭紗帽,身穿圓領袍衫。 襆頭:包住頭部的黑色帛布,頭部後面的帶子會 垂下來,遠看有兩條飄帶。一般文人普遍戴襆頭。 許多婦女也喜歡模仿男子戴襆頭,當時十分風行。
中国历代服饰流变史【全】【图】——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文库
中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在汉朝确立的。
汉代染织工艺、剌绣工艺和金属工艺发展较快,推动了服装装饰的变化。
西汉建立时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服制。
东汉时期穿黑色衣服必配紫色丝织的装饰物。
祭祀大典上通用的是"长冠服"。
皇后的祭祀服是:上衣用绀色,下裳用皂色。
皇后的蚕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缥色(浅黄色)。
汉文帝当政时比较俭朴,自己穿黑色丝织衣、皮鞋。
一般官员要穿禅衣,又名"祗服"。
在西汉时期二百年之中,服饰实行"深衣制",它的特点是象蝉一样的头冠(帽子)、红色的衣服、象田字状的领子、戴玉、红色的鞋。
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连接缝在一起,做祭服的中衣,要缘黑色边,作为朝服的中衣,需缘红色边,当时男女服用极为普遍。
服饰总称"禅衣"。
禅衣是单层的外衣。
禅衣里面有中衣、深衣,其形与禅衣无大区别,只是袖形有变化,都属于单层布帛衣裳。
官员在上朝时都要穿黑色禅衣。
汉衣款式以衣襟分类,可以划分两种:一为"曲裾禅衣",即开襟是从领曲斜至腋下;一为直裾禅衣,是开襟从领向下垂直,此种禅衣又称" "。
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
汉代仍然沿用,到东汉,男子穿深衣的已经不多了,一般为直裾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
这种服式既长又宽,从款式上官民服用基本没有差别,但从原料和颜色上,却可明显显示等级的不同。
汉代朝服的服色有具体规定,一年四季按五时着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红色;季夏用黄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
汉代着衣有七个特点:1、穿外衣时,由于领大而且弯曲,穿衣时必需暴露中衣的领型;2、穿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3、袖宽为一尺二寸;4、衫无袖;5、穿皮毛服装时裘毛朝外;6、腰带极为考究,所用带钩以金制成各种兽形,如螳螂形或琵琶形。
形象十分生动有趣。
一般长度在一寸半至六寸之间,是衣裳中间显要的装饰物。
汉带钩从形、色和工艺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较比西周和战国时期,在设计和制作方面都要精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