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城市发展战略管理
临安总体规划02_202_nn
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背景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为临安的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重新审视、开阔临安城市发展思路,促进临安经济社会发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编制《临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以下简称为本规划)。
本规划为上一轮总体规划的修编。
第2条规划目标通过对临安市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的综合分析和合理预测,以跨世纪城市规划和面向21世纪、面向现代化的战略思想为指导,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以加快发展生态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逐步把临安城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现代化生态经济强市。
第3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其实施细则4、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5、《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6、《临安市城镇体系规划》(1999-2020)7、《临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8、《临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9、《临安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10、建设部、浙江省其他有关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技术规范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第4条规划原则1、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2、生态型发展原则3、可持续发展原则4、历史文化保护的原则5、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第5条规划期限临安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为:2002—2020年。
其中近期:2002—2005年。
中期:2006—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2020年以后。
第6条规划范围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以临安市整个行政区域为规划区范围,面积为3126.8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范围临安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锦城街道办事处的11个社区及新民、胜利、长桥、东湖、平山、回龙、马溪、竹林、西墅、东门、横潭、兰锦、西瓜、锦桥、青龙、横街、新溪、吴马、大马、集贤、青贤、市坞、陈家坞、新联、余村、泥山湾等26个村;青山湖街道办事处的岳山、蒋阳、新村、青山、研口、研里、民主、朱村、锦里、坎头、石泉、胜联、宫里等13个村;上甘街道办事处的柯家、杨岱、上畔、樟村等4个村;玲珑街道办事处的玲珑、沙地里、卦畈、石山、高坎、店基头、徐家坞、东山、祥里、夏禹桥、乌渡、上引坞、上泉、雅坞等14个村;板桥乡的平峰村和青山湖水面。
南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1-2020年)
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城市发展战略 (3)第一节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 (3)第二节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 (4)第三节城市规模 (5)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6)第一节区域协调 (6)第二节市域生态系统和空间管制 (7)第三节城镇化和城乡统筹 (11)第四节市域综合交通 (16)第五节市域历史文化保护 (18)第六节市域市政基础设施 (20)第七节城乡综合防灾减灾 (23)第八节市域旅游发展与布局 (24)第四章中心城区规划 (25)第一节空间布局 (25)第二节居住用地 (27)第三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28)第四节工业和仓储用地 (31)第五节绿地系统和水系 (33)第六节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保护 (36)第七节城市交通 (39)第八节市政基础设施 (44)第九节综合防灾减灾 (50)第十节环境保护 (54)第十一节城市特色和整体城市设计 (56)第十二节旧城更新 (58)第十三节地下空间 (60)第五章规划实施措施 (62)第六章附则 (64)附表 (65)第一章总则第1.1条编制目的为指导南阳市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相关法规,编制《南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1.2条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认真贯彻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针对南阳人口大市、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环境重点地区的特点,着重加强城市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的统筹协调。
全面提升城市经济社会实力和区域综合影响力,打造中原崛起的新支点,引领豫西南及周边地区快速、稳步、高效地发展。
第1.3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2、《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20年)》等上位规划;3、《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等区域发展战略;4、国家、省、市相关标准规范。
第1.4条规划期限2011-2020年。
电大最新《城市管理学》课件第四章城市发展战略管理
• 城市的战略愿景即城市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最 终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
• ⑴经济发展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社会劳动生产率、进出口额、外资比值等。
• ⑵社会进步指标-----城市化水平、人均道路面积、
公共教育支出、信息化程度、社会保险覆盖率、基尼系数、 城乡收入比等。
• 2.总体战略是城市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 3.分层次战略则是实施总体战略的各个
方面的策略和措施。 • 4.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反馈
(四)实施战略目标的步骤
• 1.战略目标分解到组织的部门直至每个人。 • 2.宣传解释战略目标的重要性 • 3.制定战略目标实施计划 • 4.监督控制实施 • 5.实施反馈 • 6.修改战略目标
展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针、政策、途径、 措施和步骤的高度概括,是市政管理中具 有全局性、方向性的根本大计,故对城市 发展具有方向性、长远性、总体性的指导 作用,是城市各项工作的指南和纲领。
二、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
• (一)战略依据
• 城市发展的自然环境,城市的经济状况,城市的人力资源 状况,城市的历史文化等
第三节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
• 2003年10月11日至14日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创 造性地提出了“五统筹,五坚持”。
• “五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
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 对外开放;
• “五坚持”,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 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
• 1、适于居住的城市---环境、生活、教育、交
通等
• 2、竞争性城市----强调就业、收入、投资有着
临沂市城市总体规划
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 (3)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6)第四章城市性质 (23)第五章城市规模 (23)第六章城市空间布局 (23)第七章城市产业发展及其用地布局 (25)第八章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29)第九章社区建设与居住用地规划 (32)第十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34)第十一章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36)第十二章城市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 (46)第十三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53)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55)第十五章环境卫生设施和环境保护规划 (56)第十六章近期建设规划 (58)第十七章城市远景发展构想 (61)第十八章规划实施措施 (61)第十九章附则 (63)附录65第一章总则第1条修编目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临沂新的发展形势,依据现代化建设“新三步走”战略,以及临沂经济、社会、空间发展战略,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指导城市各项建设,促进工业化、城市化协调发展。
第2条修编指导思想和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构建和谐临沂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推进临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 贯彻“五个统筹”原则。
结合临沂发展的实际,全面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市域市场发展和对外开放,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
(2)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落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统筹兼顾发展基础与发展条件,高度重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3) 协调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全面展示临沂的文化内涵,形成融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为一体的城市风格和城市魅力。
(4) 以资源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在经济建设和城市化发展中,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全面推进土地、水源、能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建设资源集约型社会,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城市总体规划教材
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城市与城市的组成第二节城市总体规划学科的发展第三节城市总体规划的任务、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二章城市发展战略第一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第二节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第三节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期研究第三章城镇化与城镇体系第一节城镇化第二节城镇体系规划第四章城市总体规划主要用地布局第一节城市用地评价与城市规划区第二节城市用地分类与用地平衡第三节居住用地规划第四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第五节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第六节郊区规划第五章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各专项规划第一节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规划第二节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第三节给水工程规划第四节排水工程规划第五节电力规划第六节其它工程规划第七节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第八节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第九节园林绿地系统与景观风貌规划第十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旧城改造第六章城市总体布局第一节城市总体布局的影响因素第二节城市功能、结构、形态的关系第三节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与综合协调第四节城市总体布局的优化第七章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与审批第一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第二节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第八章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管理与远景设想第一节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管理第二节城市近期建设与远景设想第九章城市总体规划展望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城市规划信息技术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城市与城市的组成1、基本概念1.1 居民点 settlement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1.2 城市(城镇)city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1.3 市 municipality; city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1.4 镇 town.经国家批准设镇建制的行政地域。
1.5 市域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a city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1.6 城市的含义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认识,但这对帮助认识城市这样一个复杂的包罗万象的事物的认识,是有帮助的。
《城市规划原理》大学题集
《城市规划原理》大学题集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题集一、选择题1.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城市的基本特征?()A.人口集中B.经济活动多样化C.社会组织复杂D.地理位置偏远答案:D2.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不包括以下哪项?()A.工业化B.农业现代化C.信息技术发展D.自然资源丰富答案:D3.以下关于城市与区域发展关系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B.城市发展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增长C.区域发展对城市发展没有影响D.城市与区域发展是相互促进的答案:C二、填空题1.城市的三大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
答案:人口集中、经济活动集中、社会文化集中2.城市发展过程中,通常会出现____、____、____等不同阶段。
答案:初期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3.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表现为:____、____、____。
答案:城市是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城市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区域发展对城市有支撑作用三、名词解释1.城市化:指人口、经济、生活方式等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和集中的社会现象和过程。
2.城市形态:指城市在空间上的布局特征,包括城市的形状、大小、结构和功能分布等。
3.城市功能区:指城市内部根据不同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功能划分的地域单元,如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等。
四、简答题1.简述城市的基本特征。
答案:城市的基本特征包括人口集中、经济活动集中、社会文化集中、空间结构紧凑、基础设施完善和生态环境特殊。
2.简述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答案: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表现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城市发展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同时区域发展对城市有支撑作用,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3.简述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答案:城市发展的阶段包括初期阶段(城市化率低于30%)、成长阶段(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和成熟阶段(城市化率超过70%)。
初期阶段特点是城市化速度较慢,成长阶段特点是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规模迅速扩张,成熟阶段特点是城市化速度趋于稳定,城市开始注重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考试模拟题库
第一章城市与和城市化一、名词解释1.新城市主义2.城市化3.城市化水平4.逆城市化5.再度城市化6.城乡一体化7.城乡二元结构8.可持续发展二、简答题9.城市化进程中的S形曲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0.世界、中国、发展中国家(除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的特点。
三、论述11.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与前景。
12.小城镇发展建设的意义。
13.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主要战略方向。
第二章城市规划理论与编制一、名词解释1.雅典宪章2.霍华德3.马丘比丘宪章4.北京宪章5.城市规划区6.人居环境科学7.城市规划体系8.区域规划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0.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11.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2.分区规划13.修建性详细规划14.控制性详细规划15.近期建设规划16.结构规划17.远景规划18.战略规划二、简答题19.马丘比丘宪章比雅典宪章在思想上的进步。
20.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内容、作用。
三、论述21.对城镇体系规划的现状的发展趋势的见解。
22.简述我国目前法定的规划阶段、主要内容和编制、审批程序。
第三章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一、名词解释1.城市用地2.风玫瑰图3.热岛效应4.逆温层5.城市绿地系统6.绿地指标(三项)7.竖向规划8.工程管线综合9.结构规划二、简答题10.土地使用开发强度的考虑因素。
11.土地适用性评定的考虑因素。
自然条件是土地适用性平地的主要考虑因素。
包括:(1)地质条件:建筑用地、滑坡、崩塌、冲沟、地震、矿藏。
(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3)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象、温度、湿度、湿度与降水。
(4)地形条件:山地、平原、丘陵。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可以分为;城市用地自然条件评定,城市用地建设条件评定,城市用地选择及用地条件的综合评定。
1、城市用地自然条件评定:作用:在调查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基础上,对用地环境条件进行综合质量评价,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组织提供科学依据、评定的内容:用地评定将用地分为三类,一类是条件较优越,能适应各种城市建设要求的用地,二类是只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就能适合城市建设的用地,三类是用地不适宜建设的用地,用地评定的结果括图纸和文字说明,2、城市用地建设条件分析:包括现状建设条件,工程准备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的分析,A建设现状条件是指城市现有的各项物质内容的构成条件与数量的状况,包括城市用地布局结构是否合理,城市用地布局结构是否适应发展,城市用地分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城市管理学》期末考试辅导资料
《城市管理学》期末考试辅导资料2011年1月一、考试说明(一)题型、题量及分值(1)填空题10%(5题,每题2分)(2)选择题20%(含单项选择与多项选择,10题,每题2分)(3)名词解释10%(2题,每题5分)(4)简答题36%(3题,每题12分)(5)论述题24%(1题,24分)(二)考试的时间与形式90分钟闭卷考试二、复习指导考试复习以中央电大期末复习指导手册为依据,在此基础上重点掌握以下内容.●填空题(2分×5=10分)绪论1、城市的集聚性包含了诸多要素,主要包括人口的聚和经济活动的集聚.P52、现代意义的城市管理,主要是源起于古典经济学的思想.P203、《马丘比丘宪章》最大的特点在于表明了城市规划理论由“功能分区”向功能综合转变的强烈倾向.P224、城市管理思想的演进很大程度上是循着城市规划思想的阶梯进行的。
P215、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德华的“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一般被看作是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开端。
P21第一章市政管理的主体1、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街道办事处,作为它的派出机关。
P392、城市政府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在城市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之中,各部门如何实现其职能。
P543、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种形式.P434、我国城市行政管理,实行“两级政权三级管理”体制。
三级管理即市、区、街道.P585、随着信息技术和3S(GIS、GPS、RS)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使用,市民参政城市管理已经成为国内外城市即时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P76第二章现代城市管理基础理论1、传统公共管理和新公共管理在管理手段上的区别突出表现在对私营企业的态度上。
P862、外部规模经济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达到。
一种是地方化经济,一种是城市化经济。
P903、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容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方面的协调与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益、关注生态安全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类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
市政管理学..
名词解释(10*2)简答题(7*5)综合论述(15,10,20)猜测:【名词解释】:城市、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规模、市政、市政管理、市政管理体制、市民参政、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土地的用途管制、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环境、环境、环境容量、城市环境管理市政学第一章绪论1、城市的概念城市地理学:强调城市的空间特征,认为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聚落,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的内涵①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城市的产生基础是人类劳动的社会大分工。
②城市作为一种居住群落体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③城市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④城市是系统性存在,也是历史存在和社会存在。
⑤城市是一个一个不断发展地理的、经济的、社会的空间实体,是各种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聚集的组织系统。
3、城市的特征(与乡村的区别)(1)空间上的聚集性:聚集性是城市所持有的根本属性之一。
(2)经济上的非农业性(第二、三产业):这是城市的经济特性。
(3)构成上的异质性:这是城市的社会属性,有时又被称为“多样性”、“流动性”。
(4)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5)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4、城市化(以人口、土地角度理解城市化)概念就是指国内人口由分散的农村向城市集中的社会进步过程,是一种社会经济变化的地域空间过程。
就是乡村转变为城市、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城市快速发展的一种历史现象和复杂过程。
5、逆城市化概念是指城市人口和城市职能向郊区和小城镇迁移和扩散的过程。
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过程,不是城市人口重新回归为乡村人口的过程,而是城市化发展的更高阶段,导致城市中心人口开始向郊区和乡村扩散,大城市的绝对人口下降,郊区和小城镇人口呈增长态势。
6、城市化的功力机制城市化是多种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多种动力的构成关系看,最重要的是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动力。
经济发展不仅是城市化进程的第一动力源,而且是其他动力的发生基础和实现前提。
城市发展战略管理课件
(三)战略目标的分解和战略措施的制定
1.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分解
制定城市发展的分目标:
经济发展战略
科技发展战略
文化发展战略
人口发展战略
产业发展战略
等等。
25
第二节 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
2. 城市发展战略措施的重点 城市发展战略措施的重点是根据城市产业
结构的演化规律,不断调整城市产业的投 资结构。 简单地说,主要就是调整投资的方向,把 投资向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倾斜。
见下页图
18
第二节 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
二、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一般程序和工 作
(一)了解情况和分析研究
19
第二节 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
1. 城市自身资料的了解、分析与研究 (1)城市历史与传统的了解。 (2)城市的区位与地位的了解、分析与研
究。 (3)城市的自然人文资源与产业状况的了
解、分析与研究。 (4)研究城市性质功能的发展、综合、叠
43
第四节 新世纪城市发展战略要点
当然, 我们也应该注意到, 城市与城市之间 的联合, 从古希腊的“城邦”(City-state)到 现在的城市群、Citistate, 都是城市发展的 必然结果和趋势。尤其是建设我国的 Citistate, 更能够充分利用我国不同城市的 资源和竞争优势, 防止结构同化和资源浪费, 形成我国的城市规模经济效益, 带动区域发 展, 更好的应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 的机遇与挑战。
12
第一节 城市发展战略概说
3.建设目标 空间结构指标。 空间规模指标。 建设环境质量指标。
13
第一节 城市发展战略概说
(三)城市发展战略重点 为了实现特定的战略目标, 就必须突出加强
某些部门的发展, 这些部门就成为战略发展 的重点。 应该说, 抓全局是要解决全面性的问题, 抓 重点是要解决主导性的、关键性的和要害 的问题。
市政学简答题汇总
市政学简答题汇总绪论1.简述城市形成发展的条件。
答: (1)自然条件、气候状况和地理位置也是城市产生的重要条件。
(2)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促进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3)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城市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
2.简述市政学的研究对象。
答:市政学的研究对象是:(1)市政主体(2)市政客体(3)市政目标、市政方式和市政手段 (4)市政规律。
第一章 市政主体1.简述市民参政的条件。
答: (1)透明的市政决策(2)高素质的市民(3)多元的参政途径。
2.简述我国城市志愿者组织的主要特点。
答: (1)自愿参加、关爱他人、义务服务、不计报酬;(2)城市自愿者组织种类繁多;(3)自愿行动是多元的,其中的短期性的也有长期性的,有辅助性质的工作岗位也有负责独立领导的工作岗位。
3.简述我国城市中民主党派的作用。
答: (1)发展城市社会主义民主。
(2)积极参政议政,实行民主监督。
(3)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献计出力。
(4)协助城市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工作,加强和巩固爱国统一战线。
第二章 市政体制1.我国市政体制的特征是什么?答:(1)中共市委在市政体制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
(2)全国城市的市政体制具有同一性。
(3)市政法律地位具有非自治性。
(4)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在市政体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5)市政职能具有全能性。
2.简述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的关系。
答:(1)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2)市政体制比国家政体具有更多灵活性和多样性。
(3)市政体制具有巩固和发展国家政体的作用。
3.大都市区的出现和发展对西方国家原有的市政体制提出了哪些挑战?答:(1)大都市区中的一部分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具有规模经济效益,需要跨地区提供服务;(2)某些公共行政事务如社会治安等需要市县乡镇政府合作处理;(3)市县乡镇还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如环境保护等。
这些跨地区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需要,同原有的市县乡镇相互分割的管理体制之间,产生了突出的矛盾。
自考00292市政学高频考点汇总串讲
1804
简述市政绩效的意义。
(1)市政绩效是衡量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指标。 (2)市政绩效在内涵上与城市竞争力保持着一致性。 (3)市政绩效与城市竞争力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1804
市政体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就内容来看,市政体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①城市的代议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应该是立法、执法、 护法的分工协作关系; ②城市的国家机构与政党组织、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 ③市级国家机构与所辖区、县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它包含市级国家机构、政党组织 与区县级国家机构、政党组织之间的关系,是城市政权组织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 而是市政体制的重要内容。
1804
与一般企业相比,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方式以及经营与管理具有什么特点?
1.根据城市基础设施部门和单位在公益性与市场化程度上的区别,实行不同类型的供 给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2.根据城市基础设施供给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的不同,实行不同的定价制度 3.无论实行何种经营管理模式,城市基础设施的部门和单位都应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1804
论述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的具体表现以及综合治理方式。
(1)现代的环境污染已经发展为综合污染。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的表现:水体污染、 大气环境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2)环境治理要强调综合治理。突出预防为主的方针,从源头上预防污染和生态破 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综合治理首先要强 化法治,建立健全环境法规和标准体系;其次要严格执行环境法律法规;再次要实行 分类指导,突出重点。
1810
简述城市公共安全情报机制的必要性。
1. 全面搜集一定类别的城市公共安全问题隐患和事件的情报。 2. 形成对导致公共安全事件破坏力客观、全面、系统的评价。 3. 综合分析城市政府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包括科技力量和财力物力,抵御导致公共安全事 件破坏力方面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简介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简介一、课程性质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必修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
二、课程任务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主要研究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规划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以及规划中的技术问题。
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成熟、完整、准确的专业知识系统,奠定坚实、规范的专业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社会调查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设计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城市规划的价值观、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与内容、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市设计、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等内容。
掌握城市用地分类与及其适用性评价、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乡住区规划等内容。
从而为全面、科学地从事城市规划的实践工作、管理工作以及研究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课程内容结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十三章内容: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本章从城市的基本概念及最初形式入手,首先阐述城市在历史不同阶段所取得的进展和布局特征,以及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然后介绍城市化现象的一般概念和表现特征,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探讨我国未来的城镇化道路。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本章首先介绍中国古代“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规划思想,以及西方古代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的规划思想。
然后重点阐述工业革命以来,为了应对各种城市矛盾而产生的一系列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主要包括田园城市理论、卫星城镇规划理论、有机疏散思想、邻里单位理论、永续发展、全球化理论等。
最后在分析当前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城市规划必须从单向封闭转向复合分散,从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转向动态过程,从刚性转向弹性,以此应对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本章首先从规划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决策过程的概念出发,阐述价值观对城市规划活动的影响力。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区域经济学》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 5、集聚经济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
(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二、简答题1.区域的特征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
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
()4.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研究对象之一。
()5.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
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研究与实践
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研究与实践第一章绪论新型城镇化是指在保障农民收益、维护国家和农民的利益、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采用一系列经济、政治、文化等手段,将农村人口逐渐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近年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
本文旨在研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第二章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发展导向(一)实行新型城镇化的计划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核心是在城市化进程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创新体制机制,落实人民利益。
具体地,新型城镇化的计划包括:提高农民素质,建立农村产权制度,加大城市建设力度等。
(二)推进城市群布局新型城镇化在城市群布局上,应力求尽量合理布局,利用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掌握国际和内部城市发展规律,加强城市服务功能的协同发展。
城市群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我国的城市化,更有利于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
(三)实行城乡统筹发展新型城镇化采取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实际上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种方式。
在城乡发展中,要强化衔接和平衡,优化渐进式的城乡发展新模式,落实“同城同标准、同城同色”的目标,使城市、城镇、农村共同实现发展。
第三章新型城镇化的实践应用(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新型城镇化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政府的战略选择。
新型城镇化在实践中的应用,需要政府发挥领导作用,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以推进市场经济为主要途径。
(二)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城市规划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优秀的城市规划水平不仅能提高城市的品质,还能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环境。
在城市规划方面,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资源供求和环境条件,制定科学规划,并严格执行,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三)深化城市管理在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中,不仅需要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也需要深化城市管理。
城市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城市管制压力也日益增大。
因此,城市管理必须以多元化政府管理为主,通过全面、科学的治理手段,加强城市机制建设,促进城市化发展。
张家口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背景张家口市上版总体规划编制于1982年,规划期限至2000年,为张家口市的城市建设起到了指导作用。
1993年张家口市的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1995年5月,国务院批准张家口市对外开放,城市发展的机遇、前景等有了新的变化;京张、宣大高速公路的建设,使得张家口市对外交通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交通枢纽作用更加明显;本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城市规模的扩大,使原有规划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因此,2000年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2008年张家口市人民政府适时启动了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并通过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牵头会同其他六部委对实施评估报告和专题报告进行的审查,同意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同时指出:张家口严格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方向和目标发展,总体规划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同时,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区域背景及经济环境的变化,总体规划确定的部分目标已提前实现,部分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及用地控制考虑不足,需适时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使其更科学、合理的指导城市建设。
因此,2011年对城市总体规划部分内容进行修订。
第2条规划依据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城市用地分类与建设用地标准》(1991年3月1日)、《京津冀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8—2020年)》、《河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4—2020年)、《张家口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河北省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与规模核定技术原则》、《张家口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张家口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进行编制。
第3条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注重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建设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为本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创造机缘。
湖北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年)33页
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年)总则第节规划编制背景第条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进程中,以京广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大畈核电站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的上马为契机,地处“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之间中心位置的咸宁,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按照咸宁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快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战略决定和“五个一工程”为核心的战略目标,结合当前区域发展的新形势,完善城乡规划成为咸宁市立足武汉城市圈、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年咸宁市政府组织开展了《湖北咸宁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工作,并获专家评审通过。
经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咸宁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咸宁城市总体规划(-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第节规划指导思想及主要任务第条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咸宁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强化咸宁在湖北省南部及中部城市群中心的辐射、带动与链接作用,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思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型循环经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坚持集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和谐城市。
第条总体规划本着延续历史,面向未来,立足咸宁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突出按照“战略性、科学性、协调性、法制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积极促进工业化发展,提高城市综合实力。
()培育和提升温泉旅游、交通物流、金融商贸、科教文化等产业功能,形成系统完整、特色突出、集聚力强、辐射面广的现代服务功能体系,增强城市多元化服务能力。
()建设区域快速道路系统,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进一步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城市发展战略管理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城市发展的相关经济学支撑、营销导向城市发展战略的主要作用和措施;理解:城市发展战略观:从资源到营销、城市营销的主要内容、学习型政府的内涵和特征、建立学习型政府的作用和意义、学习型政府的构建;掌握:城市发展战略的涵义、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城市发展战略的制订过程要点、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营销的内涵、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潜在重点。
第一节城市发展战略的涵义和内容一、城市发展战略的涵义城市发展战略是指在较长时期内,人们从城市发展的各种因素、条件和可能变化的趋势预测出发,做出关系城市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全局的根本谋划和对策,城市发展战略是城市经济、社会、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
二、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城市发展战略通常由战略依据、战略愿景(战略目标)、重点战略、战略措施和战略反馈五个部分组成。
(一)战略依据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就是城市制定发展战略时的基础和发展条件,包括城市发展的环境,城市的经济、社会资源禀赋情况和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等,它们需要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来确认,这也是定位城市性质的基本依据。
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历史分析方法、优劣机威(SWOT)分析方法,政经社技(PEST)分析方法和竞争—合作分析方法获取。
(二)战略愿景城市的战略愿景即城市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最终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
在总体的战略愿景之下,城市发展战略还可以形成一定的发展目标体系,一般表现为城市现代化目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1)经济发展指标;(2)社会进步指标;(3)生活质量指标;(4)生态环境指标。
(三)重点战略重点战略是作用于对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关键、主导意义而目前发展又比较薄弱,需要特别加强,且在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的经济环节、产业部门或管理领域的战略举措。
(四)战略措施战略措施是针对实现战略过程中的矛盾所采取的策略和具体措施。
(五)战略反馈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多阶段的动态过程,前一个阶段的战略措施的结果以及外围环境的变化,将形成下一个阶段发展的基础状态。
城市发展战略管理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在保证战略愿景大方向的前提下,根据已经实施的措施的绩效反馈,有计划地进行具体战略措施的调整和细化。
必要时,甚至战略愿景也可能进行调整。
三、城市发展战略的制订过程要点(一)明确城市发展战略的目标——城市发展战略关注什么世界银行组织曾通过对全球城市发展的研究认为,城市发展战略应当最为关注如何成为持续成长的竞争性城市。
他们认为,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有竞争力的、适于居住的、银行信赖的,而且治理和管理良好的城市。
1、适于居住的城市:城市中所有的居民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城市的政治经济生活并能从中获益。
在适于居住的城市中,居民有影响城市机构的能力和机会,享受教育、就业、安家、信用的便利,具有使用水、卫生、交通医疗等城市服务设施的便利,以及一个健康安全的环境。
2、竞争性城市强调就业、收入、投资有着多样性的增长,从而使该城市的经济发展较健全。
高效率的城市意味着高的办公效率;投资、就业和贸易动态对市场机会反应灵敏。
在一个竞争性强的城市中,就业、收入、投资呈现有活力和多样性的增长,具备各种类型的有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的企业,具备有效率的住房、土地、不动产市场和有效率的通勤公共交通体系,具备良好的公共管理和有效的物流、服务流、信息流服务功能。
3、可信赖性主要强调政府的信用和透明、公正的办公机制包括处理当地预算与支出的清晰,内部持续的系统;政府间转移支付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市政借款的审慎条件;普遍采用的财务会计操作;可靠的财政管理程序;透明的周转操作等要求。
——作者注。
4、治理和管理良好意味着城市社会中的所有群体都将在政府中得到代表,或者能参与其中。
它也意味着政府是负责的并且是透明的。
(二)关注城市的发展条件分析制订城市发展战略必须考察城市发展的历史与传统、城市的区位与地位、城市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城市的产业状况与市场状况。
城市的历史与传统,包括城市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主要脉络、特点,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强烈的制约作用和惯性影响;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经济区位通常对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城市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产业状况与市场状况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条件。
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必须对这些历史的、现实的物质条件进行比较、综合,正确评价城市的比较优势和劣势。
与此同时,制订城市发展战略除了对自身条件的分析之外,还必须对城市发展的宏观环境,包括政治格局形势、经济运行走势、社会发展态势和技术发展趋势进行综合判断。
除了分析城市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之外,还必须分辨和明确城市发展的机遇与威胁,切实努力抓住机遇,屏蔽威胁。
这就是所谓的优劣机威(SWOT)分析。
通过优劣机威分析,从影响的效果(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和来自于城市内部(目前)和外部(未来)的角度构建矩阵,可以清晰地判断城市发展的真实地位。
与判断城市发展的真实的地位相关的一组概念是城市职能、城市性质和城市定位。
城市职能(城市功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担负的任务和发挥的作用。
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
城市定位分析就是要确定一个城市未来发展的性质问题,其实质就是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坐标系中,在综合确定城市承担的各种职能基础上筛选出对城市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占据主导性和支配性地位的城市职能。
城市定位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城市在不同尺度区域中的地位及空间区位关系,即城市区域空间定位;二是城市自身的发展条件、基础、发展方向及城市特色(包括生活环境与质量)的确定,即城市基本功能定位;三是产业定位,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及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的确定,即城市产业发展定位。
这三个层次是相辅相成的,产业定位是基础,城市基本功能定位是根本,区域定位是构架,有机地形成了城市发展功能定位。
(三)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步骤第二节制订城市发展战略的理论支撑一、可持续发展理论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下,于1987年向联合国提交的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作了界定和详尽的理论阐述。
该定义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能满足当代的需要,同时不损及未来世代满足其需要之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容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方面的协调与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安全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类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经济可持续,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十分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而不是以环境保护为名取消经济增长。
但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
(二)生态可持续,在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发展要与自然的承载力相协调。
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改善和提高地球的资源生产能力和环境自净能力,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
(三)社会可持续,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强调发展应该追求两方面的公平:一是本代人的公平即代内平等。
二是代际间的公平即代际平等。
二、城市发展的相关经济学支撑(一)集聚经济,集聚经济指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和聚合而给经济主体带来的一种额外的经济利益。
(二)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因生产规模的扩大所产生的平均花费的降低,因为规模扩大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它们是通过高效的熟练工人、专门化的生产工具、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流程的专门化和产品的专门化等方法来达到。
(三)范围经济,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不同,强调的是企业生产上的多产品互补性。
(四)未利用资源和成长经济,企业成长理论认为企业内部存在着利用不平衡,但又难以分割和出卖的资源——即未利用资源,企业通过对自身资源更好地利用能够实现新的增长,并从中获得成长经济。
第三节城市发展战略的制订一、城市发展战略观:从资源到营销与市场的成熟度相适应,城市发展的战略观已经超越了初级的资源型、供给型、需求型阶段,而迈向更为高级的营销导向。
传统的资源型战略观主要考量的是城市行政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等方面的资源禀赋,从挖掘自身资源出发获取最大化的城市发展可能,这是一种最低层次的城市发展战略观。
供给型的城市发展战略观主要形成和发展于20世纪初叶至20世纪中叶的阶段,强调不断提升城市的生产能力,包括工业产品、有形服务等多方面,从而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但是,这种发展战略观忽略了市场的需求状况和居民、投资者、旅游者以及企业等的不断改变的差异性偏好。
需求型的城市发展战略观在供给型战略观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主要从满足市场需求,追寻市场变化为特征,强调城市发展战略的制订要有利于服务大众,满足各个群体的需求,从而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居住环境等,获取更高的发展速度。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开始初步形成了营销导向的地方发展战略观。
营销导向的发展战略观不仅考量到市场上的供给能力、需求状况,更注重引导和激发新的需求,注重政府作为城市管理者特殊角色的定位,以发挥政府的主观能动性和提升城市产品竞争能力为主要指导方针,制订城市发展战略,其中城市产品既包括有形产品和服务,也包括无形的城市品牌和城市魅力等方面。
二、城市营销经营城市,即指城市政府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和人文资源等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化营运,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
城市营销,即把地区视为一个市场导向的企业,将地区的未来发展愿景作为一个吸引人的产品,通过强化地方经济基础以及更加高效地满足和吸引既有的和潜在的目标市场(主要包括产业、投资者、定居人口、观光游客和会议人士等),来主动营销地区的特色。
三、城市营销的主要内容(一)目标市场,可以分为三大类:企业、居民、旅游者。
(二)目标市场需求,对应于企业、居民、旅游者不同的目标市场,其需求可归纳为创业需求、生活需求和旅游需求。
(三)产品,对于不同的“购买者”来说,城市提供的产品是千差万别的。
但从满足基本需要的角度可分为几大类:创业产品、生活产品和旅游产品。
具体涉及的要素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吸引物、形象与生活品质。
地方产品不仅应有一般性的吸引力,对于“购买者”还应有特殊的吸引力。
(四)城市营销主体,通常城市营销机构由公众、企业界人士和城市管理者共同组成,加之对地方问题的诊断需要专家学者的研究,对外营销还需媒体的传播作用,因此我们可将地方营销活动的参与主体广泛地认为由官、产、学、民、媒组成,而他们也是地方形象设计与传播的主体。
四、营销导向城市发展战略的主要作用和措施现代城市面临开放的全球化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效的营销管理能够为城市的产品和城市本身开创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