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语文月考试卷

合集下载

吉林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吉林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高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儒,柔也”。

一个“柔”字,切中要义,味道全出。

宋词专家叶嘉莹先生在一档节目中就特地提到了中国文化的“弱德之美”。

她由“儒”字的“柔”这一本义出发,加以阐释,把儒家所代表的中国文化性格多维度地彰显出来了。

“儒”字中含一个“需”字,“需”有“等待”之义。

孔子就说过:“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孔子这里说的其实就是“需”的意思,它体现的显然是一种等待的姿态。

华裔英籍女作家韩素音,在描述一位华侨时说:“他是个中国人,有极好的耐心,能等待和忍耐。

”这的确典型而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所特有的品性。

韩素音在参观走访了中国内地之后,曾经感慨道:“我在这里重新发现了中国的弹性——它所固有的柔顺性,这使它不受外界危机的影响,同时也使它克服一次又一次动乱。

”因此,我们虽说“儒者柔也”,但并不是说柔就是软弱无力,就是废弃一切作为。

老子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但是“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正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道理所在。

俗话说“水滴石穿”,就是“以柔克刚”的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

其实,我们只有通过“水”的意象,才能最真切地体味到“儒”之“柔”。

柔是“水”最为突出的特性。

在中国文化中,以水喻道是有其古老传统的。

譬如,老子说“上善若水”,他还说“弱者道之用”,此所谓“弱者”指的就是水的柔弱。

他又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从不争夺,水中因此蕴含着大道理。

管子就认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我们知道,水是不定形的,它被放进怎样的容器中就成为什么样子的形状,但正是因为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形状,所以才能变成一切可能的形状,这正是“道”的品格。

更为重要的是,它以隐喻和象征的方式,透露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性格。

以水来比喻道的高明之处在于,它的意义是双关的:一方面确立了存在论的基本意象,让人们能够由此及彼地去领会“道”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又奠定了道德论的基本取向,借助于水的“至柔”的性格来凸显道德的品性。

【高一下】河南省信阳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五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一下】河南省信阳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五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一下】河南省信阳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五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昆曲,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山腔是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中国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早在元末明初(大约14世纪中叶),昆山腔已经作为南曲声腔的一个流派,在今天的昆山一带产生了,余澹心在《寄畅园闻歌记》中曾说道:“良辅初习北音,绌于北人王友山;退而镂心南曲,足迹不下楼十年。

”说的是魏良辅为了钻研南曲,十年不下楼,终于琢磨出一套新的昆山腔的演唱技巧。

魏良辅声腔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理顺腔调和语音的关系,使字音有腔调,字腔和声腔能够保持和谐。

为此他从字、腔、板三方面提出了“曲有三绝”的审美标准:第一是字的发音要清晰,第二是腔调要纯正,第三是节奏板眼要准确。

魏良辅制定昆山腔腔格的主要语言,依据的是苏州话。

苏州话是吴侬软语的典范,语言本身就具有音乐性。

字清、腔纯、板正的音乐学意义的追求和规范,使得昆山腔尽洗“乖声”,超越了俗乐和雅乐的鸿沟,成为文人乐于接受的艺术形式。

魏良辅改造昆山腔的第二个方面是完善和提升曲调的音乐性。

魏良辅以协调曲词和声腔的关系作为切入点,以腔、板两工为目标,把昆山腔改造为纡徐婉转、细腻清雅的声腔艺术。

所以内行欣赏昆腔,不能光听嗓音是否响亮,而是应该讲究听曲不可喧哗,听其吐字、板眼、过腔得宜方可辨其工拙。

不可因演员喉音清亮,便为其击节称赏。

魏良辅改造昆腔的第三个方面是兼容并蓄,熔南北曲为一炉。

北曲的风格以遒劲为主,南曲的风格以委婉为主。

魏良辅早年学过北曲,后来专攻南曲。

北方人学好南曲不容易,南方人学北曲有时候也是吃力不讨好。

要把南北曲的优点融合在一处,各取其长并非易事。

魏良辅是在北曲昆唱的基础上推动并最后完成南北声腔的融合的。

第四个方面是对于伴奏场面和乐队编制的完善。

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二次月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下第一单元;第八单元第一课。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这鼓励我们立足时代发展,创新艺术表达,在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过程中,把中国故事讲生动、讲精彩。

怎样讲好中国故事?作为从延河岸边走来的艺术院团,国家话剧院近年来以史料为依托,深入革命文化传统,创作了《红色的起点》《直播开国大典》《三湾,那一夜》等一批话剧作品。

《红色的起点》凸显青春洋溢的革命精神,以富有时代气息的舞台表达,再现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的峥嵘岁月。

《直播开国大典》则聚焦新中国成立这一伟大历史时刻,以历史人物为原型,再现新华广播电台如何在有限条件下,顺利实况转播开国大典,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为了让故事更加好看,在《直播开国大典》中,我们打破传统叙事模式,3条线索交融并进,增强全剧悬念和戏剧冲突,更加有效地传递作品的精神内涵。

今年国庆期间,国家话剧院首部文献剧《抗战中的文艺》成功上演。

全剧以活跃在抗战中的文艺家为主人公,集中呈现鲁迅、田汉、聂耳等文艺大家的爱国之志和救国之举。

国家话剧院推出这部剧,既是对历史的回望和致敬,更传递了前辈艺术家的奋斗之志、家国情怀。

高一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一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一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一、语言知识与运用(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驯鸽(xùn)果脯(pǔ) 婆娑 (suō) 长歌当(dāng)哭B.渐染(jiàn) 弄堂(nòng) 寥廓(liáo) 大笔如椽(chuán)C.铁锭( dìng) 风靡(mí)伶俜(pīnɡ) 咎 (jiū)由自取D.颓圮(pǐ)愆期(qiān) 守拙(zhuō)载(zài)笑载言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落寞子衿猗郁信誓旦旦义愤填膺B.谣诼垝恒敛裾夙兴夜寐提要勾玄C.漫溯嗔目戳力雨雪霏霏衣衫褴褛D.长蒿袅娜房檩没精打彩尔卜尔噬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随着房地产业的不断升温,一直居高不下的商品房价格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沉重负担,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也一直不绝如缕。

B.今年一季度我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同比增长12.7%,总收入同比增长19.9%,增长数据令人侧目,显示出我国旅游业良好的发展势头。

C.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奔走呼号,奋不顾身,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D.在浦东国际机场边检大厅,有这样一位服务标兵,她无论出现在哪里,脸上始终挂着一抹微笑,真诚、甜美、亲切,让人难以释怀。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的时候,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豫地决定下,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B.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会铺的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弱的触觉。

C.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地区的高。

D.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天津高一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天津高一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天津高一高中语文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鹅脂(zhī)玫瑰(guì)翠幄(wò)倭缎(wō)混世魔王(hùn)B.朱拓(tà)瘦削(xuē)谬种(miù)负疚(jiū)百无聊赖(liáo)C.数罟(cù)狗彘(zhì)跬步(kuí)崤函(xiáo)锲而不舍(qì)D.老聃(dān)榫头(sǔn)饿莩(piǎo)脊髓(suǐ) 间或一轮(jià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黏液攥住攮刺蹒跚炮烙蹙缩踌蹰盥沐殉葬B.赦造晨翰撕混两魇寒喧烟蔼鬼秘欣享仓惶C.什物作揖纨袴苌宏膏谀蟹鳌庠序解惑肥饶D.孝悌拽掉脖颈鱼耆窕陷聘礼愣怔罥烟乖张3.下列各项中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他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一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B.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被并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三巨匠”;其中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代表作是《老人与海》。

C.《过秦论》选自贾谊的《新书》,贾谊,西汉人,《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其中以上篇最为著名,我们的课本所选用的就是这一篇。

D.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即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曹雪芹创造性地吸收和运用了中国古代诗歌、绘画等艺术手法,使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

这既表现在宝黛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等众多优美场景的构思中,也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2022-2023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2022-2023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文心雕龙·史传》曰:“辞宗丘明,直归南董。

”所谓“直归南董”是指记事要像南史氏董狐那样秉笔直书;而“辞宗丘明”,指文辞记录方面要学习左丘明。

刘知几盛赞左氏的语言具有“典而美”“博而奥”的特点。

这种语言特点趋向于诗化,即在《左传》文本中大量引《诗》、赋《诗》和运用歌谣韵语使叙事具有诗情,运用整齐而富有节奏感的段落和引发想象联想的字句营造出诗境。

这种既包括诗歌、韵语,又富含诗情的书写方式应被称为“诗笔”。

历史的记录不应仅仅是直白的表露,也有想象的朦胧、诗意的表达,因此“诗笔”的运用也应当是中国古典叙事的经典笔法。

《左传》记事,无论是议论时事、臧否人物,还是劝谏讽喻、析理辨言,抑或是出使专对、会盟宴好,都大量用《诗》。

聘问赋《诗》,始于鲁僖公二十三年,公子重耳寄居秦国,秦穆公宴请他时,“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

杯酒之间,诗味溢散,晋文公的谨小慎微与壮志雄心、秦穆公的慷慨豪壮与英雄相惜,皆藏于所赋之诗中。

与“赋《诗》”相比,《左传》中的“引《诗》”行为更为频繁,无论是臧否人物、扬抢风雅,还是讽刺劝谏、解释说明,大量的“引《诗》”行为都彰显了《左传》对“诗笔”的运用。

“引《诗》”论事评人多在事件的结尾,一般借“君子”“孔子”或时贤之言来表达。

如鲁昭公五年:“《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孔子引《大雅·抑》表扬叔孙昭子有正直的德行。

除了运用大量《诗经》作品及逸诗外,《左传》中的“诗笔”还记录了相当数量的歌谣谚词一类的韵语,这些韵语文体未经润色,或文风古朴,或别有风趣。

《左传》中另有讴、歌、谣、谚、卜等丰富的韵语材料散落在春秋时期的各个角落,这些韵语可歌可诵,妙绝道理,引譬连类,韵味悠长,是《左传》“诗笔”很好的补充。

海登·怀特说:“只要史学家继续使用基于日常经验的言说和写作,他们对于过去现象的表现以及对这些表现所做的思考就仍然会是‘文学性的’,即‘诗性的’和‘修辞性的’,其方式完全不同于任何公认的明显是‘科学的’话语。

高中语文 2023-2024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高一(下)月考语文试卷(6月份)

高中语文 2023-2024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高一(下)月考语文试卷(6月份)

情等。

D.摄影机就像是观众的机能高度发达的眼睛,但又不同于人眼,它不仅能远离对象达到任何距离,还能把全部注意力集中于一个细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艾伦•卡斯蒂在《电影的戏剧艺术》详细论证了电影中的戏剧性问题,他认为电影始终以充满动作和力量的形式体现人类生活。

B.虽然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常被用来论述电影艺术的蒙太奇性质,但其作者却认为蒙太奇只是一种形式而非电影的全部。

C.《电影语言的语法》系统论述了蒙太奇理论的形式化倾向,其作者认为电影艺术的完整性建立在拍摄对象时空结构的统一性上。

D.普多夫金通过分析梅耶荷德的《森林》和奥赫洛普科夫的《四处奔逃》两部电影,探讨了电影镜头切分与重组生活时空的方式。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蒙太奇”理论及其特色的一项是A.电影《夏洛特烦恼》采用时空穿越的方式,讲述了主人公夏洛意外重返青春后走上人生巅峰,但最终又陷入绝望的故事。

B.电影《封神》采用平行叙述的方式,一面讲述商纣王的暴虐无道、引发天谴的经过,一面呈现质子姬发觉醒反抗的过程。

C.电影《卧虎藏龙》在呈现玉娇龙心理层次诡谲复杂的特点,将其白天循规蹈矩的片段和晚上偷练武功的镜头交叉在一起。

D.电影《爱乐之城》在保证男女主人公故事连贯性的同时,通过画面的变化与组合来创造意境,从而获得充满诗意的效果。

(4)根据本文内容,下列选项中关于戏剧与电影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者都是用动作和语言的形式来讲述一个戏剧性故事。

B.电影要素和戏剧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电影的主导模式始终是戏剧的,即以充满动作和力量的、直接的形式体现人类生活。

C.两者均表现人生,评判人生,戏剧主要采取舞台艺术的形式,而电影采用银幕画面的形式。

D.戏剧在时空处理上会有局限性,电影将会用技术手段来解决这一难题,其本身就具有戏剧的性质。

(5)话剧《雷雨》即将翻拍成电影并打算冲击中国电影华表奖。

请你结合材料给导演提出合适的建议。

辽宁省本溪市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辽宁省本溪市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辽宁省本溪市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本溪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命题人:潘晓梅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谏太宗十思疏》、古诗词诵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义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

朱熹指出:“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

”在儒家看来,义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依据,也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价值取向,更是具有现实操作性的伦理道德范畴。

孔子没有对人性做出判断,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强调后天的学习和实践对人的品性有着重要影响。

孟子则认为人性本善,将义规定为“羞恶之心”,与仁、礼、智共同构成人的本性。

孟子言人性本善,虽然不无唯心倾向,却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和激励作用。

这是告诉人们,所有的道德行为都源于人的本性,只要你愿意,就能够做到,而且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

在孔子看来,义是君子的本质规定。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这说明一个真正的君子,是优秀道德品质的集合体,其中义是根本,礼是表现在外面的行为,有高度的文化修养;然后是态度,非常谦逊,不自满,不骄傲;最后是诚信,对人对事,处之有信,言而有信,自信而信他人。

在孔子看来,义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

如果说君子是孔子崇尚的人格,那么,小人则是孔子反对的人格,“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论语》经常比较君子与小人的差别,最大的差别与义有关,这就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邢台一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一年级语文试题考试范围: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第八单元(《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阿房宫赋》)说明:1.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

2.请将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家国天下”意识是中华文明长期延续的观念基础。

这一思想的形成,不仅与传统的道德观念有关,也与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以及独特的生产方式有关,是历史发展的逻辑使然。

中国幅员辽阔,边境线很长,民族、地理、文化多样,使得中国的治理难度极高。

然而,中国自夏、商、周三代以来便以“四土”“天下”为声威教化范围,这决定了古代中国的国家建构不能完全依赖政治与法律,还需要辅以德治。

三代德治以文武、周公之政为集大成,儒家将文武、周公之政视作礼乐教化的渊薮,并以之为王政典范来喻教历代君王。

礼乐教化的中心任务实际上是通过宗族认同以培育政治认同。

家国同构决定了政治关系实质上是由血缘关系来确立的,传统儒家以“君父—臣子”来表达这种关系。

由此在社会意识领域中,孝、忠合一,这成为“家国同构”的观念形态。

西周推行礼乐教化,并非是政治权力运用中的权宜之计,而是基本国策。

礼乐精神一经确立,这种以内制外、以德化民的做法便成为历代统治者遵奉的治国经典。

源于早期国家家国同构关系的伦理观也成为传统中国的重要价值观念。

周秦之后,“家国天下”观念之所以仍然能够流传后世,与历朝历代的德治国策有关。

在长达两千年的实践中,德治的形式日益广泛,既有显性的系统化程序,如朝廷规定教育、选士制度,也有“润物细无声”式的渗透影响,社会共识由此而凝聚,社会风气也由此而改变。

在“润物细无声”式的以德化民这方面,儒家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视。

家国同构的观念被儒家进行了内在性的转化。

《论语·学而》篇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人们在家庭伦理中感受到的亲情血缘之爱,成为对他人之爱的起点,进而成为社会责任感与入世精神的基础。

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月考检测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月考检测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月考检测试题含参考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长期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广大劳动群众与祖国共成长,与时代同奋进。

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励下,一代又一代人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不凡业绩,实现使命,完成传承,一砖一瓦砌好社会主义事业,一点一滴创造人民美好生活。

劳动是攻坚克难的法宝。

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无数基层干部拿出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用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精神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脱贫致富的成果,积极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

劳动是实现价值的途径。

事业是干出来不是想出来的,要实现奋斗目标,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

从赵梦桃在车间纺纱到“两弹元勋”邓稼先成功制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从王平扎根天山,带领群众走上小康之路到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他们把个人价值的实现自觉融入国家富强的伟业中,成为民族复兴坚实依靠的力量。

劳动是通往美好的路基。

在党和国家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劳动群众始终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

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党通过培养和表彰一批劳动模范,为发展革命根据地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为革命最后的胜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更是涌现出无数团结苦干的劳动模范,他们吃苦耐劳,锐意进取,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进入改革新时代,广大劳动群众不仅传承了艰苦奋斗的高尚品格,更发扬了开拓创新的实干精神,在岗位上干出一流业绩,创造中国奇迹。

一代又一代人用勤劳的双手,铺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复兴之路。

新时代东风浩荡,劳动者勇立潮头。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劳模精神是开创美好生活的精神引领,在“十四五”征程开启之时,尤其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以劳模带动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劳动汇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材料二:劳动创造世界,实干成就未来。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全解全析)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全解全析)

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测试范围:第一、二单元(统编版必修下册)。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在《红楼梦》,那可说而未经人说的就是那悲剧之演成。

悲剧为什么演成?辛酸泪的解说在哪里?曰:一在人生见地之冲突,一在兴亡盛衰之无常。

我们先说第一个。

“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余者皆无大异。

”仁者秉天地之正气,恶者秉天地之邪气,至于那第三种却是正邪夹攻中的结晶品。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便是这第三种人的基型。

普通分三种人为善恶与灰色。

悲剧之演成常以这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此。

《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

悲剧之演成,既然不是善恶之攻伐,然则是由于什么?曰: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

在为人上说,都是好人,都是可爱,都有可原谅可同情之处,惟所爱各有不同,而各人性格与思想又各互不了解,各人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说话,不能反躬,不能设身处地,遂至情有未通,而欲亦未遂。

悲剧就在这未通未遂上各人饮泣以终。

这是最悲惨的结局。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松雷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考试高一学年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人物弧线”或曰“人物弧光”,译自英文Character Arc,在罗伯特·麦基看来,“是人物的路线,是人物本身性格的发展轨迹或是变化,无论是变好还是变坏。

从出发点到目的地,人的发展和变化将形成一条轨迹”。

在以成长励志、救赎重生、畸变黑化等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中,既需要展现人物个性,也需要勾勒人物心理变化和性格变化的轨迹,因此人物弧线表现的顺畅完美与否,就决定着人物形象立得住或崩塌,决定着影视叙事的成败。

“人物弧线”的理念滥觞于文艺复兴时期,成长于启蒙文学时期,在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中日渐成熟,在20世纪被电影人所吸纳,被罗伯特·麦基予以总结后被广泛应用于创作实践和影视批评中,对塑造富有艺术魅力的丰盈人物形象至关重要。

在西方文学史上,人物塑造经历了从扁平人物到圆形人物的蜕变。

在古希腊时期,《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奥德修斯等英雄形象,其性格往往是刻板定型的。

而在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等作品中,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和美狄亚等都是性格鲜明但一成不变的。

在文艺复兴时期,作家们开始关注人物性格的流动性。

如在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悲剧《哈姆雷特》中,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由一个单纯而充满理想的人文主义者,到父亲被杀后由于局势不明,犹豫多疑延宕,及至通过“戏中戏”证实了叔父确是杀父仇人,误杀恋人奥菲莉亚的父亲波罗涅斯,及至恋人自杀,被迫与其兄决斗,中毒临死时杀死仇敌克劳狄斯。

哈姆雷特的复仇心路变化,体现出一道令人信服的弧线。

18世纪德国启蒙主义戏剧理论家莱辛,也认识到了戏剧创作中人物性格流动的意义,随着典作《浮士德》等横空出世,才打破了人物形象单一的局面,出现了丰满立体、性格复杂多变的人物形象。

陕西省西安市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陕西省西安市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陕西省西安市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西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就是考察一国的戏剧在跨越语言、国别、文化、媒介等界线后,如何进入异域文化语境或数字空间,获得他者文化的理解和新的跨文化阐释,从而产生有别于它们在本土文化中的意义、影响和传播。

是否具有“跨文化性”,是确定跨文化研究对象和衡量其价值的标尺。

那些在中外戏剧史上产生了特殊跨文化影响力的经典,是戏剧跨文化研究的重点对象。

戏剧跨文化的过程,是一个个复杂且充满隐微细节的案例,只要涉及语言、国别、文化、文明、媒介等界线的跨越,具有跨文化、跨国族、跨地域的特点,就可进入比较视域的戏剧研究空间。

在中外戏剧的历史长河中,最具有文化交互属性、传播效果的戏剧经典,往往携带着本民族文化的精髓,经过剧本翻译或域外舞台表演成为跨文化戏剧史上的高光时刻,产生了广泛的国际传播效应。

《赵氏孤儿》不仅是18世纪在欧洲被译、编、演,广为流传的中国戏剧,而且开启了中西戏剧近三百年的交流史。

以欧洲戏剧为傲的欧洲人第一次看到了中国戏剧的模样,还尝试在西方舞台上体验中国戏剧的人物故事与孔子之道。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智能科技的发展,数字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新媒体等深刻改变着21世纪人们的生存方式,也给戏剧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带来新的契机与挑战。

第一,戏剧舞台层面,早期的多媒体技术将舞台、布景、音效、灯光、影像等不同形式灵活切换和组合,极大丰富了舞台的视、听觉元素。

21世纪数字技术的渗透对舞台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人工智能植入与应用剧场后,人机互动的舞台创造力和表现力有了更多可能性。

与此相应,智能技术与剧场艺术的交叉研究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

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含参考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含参考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含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①儒道两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补机制。

②首先是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互补。

儒家思想认为,社会和人性需要发展,通过后天的教育发展,才能充分地发挥其价值。

但是儒家在注重人性的进步与发展时过于理想化,忽略了其中可能出现的人性的扭曲或错误的引导。

这个时候,道家提出以“返朴归真”的思想来扭这种理想出现偏差的情况,提出要保持人性中先天的淳朴天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宁静祥和。

但道家难以划清“复归”与“倒退”的界限,在追求本我回归的同时,却摒弃社会的发展,这也是相对偏执的。

儒道互补并不是折中,而是在人性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追求“复归于朴”的状态,这样使得人性既能在发展中积累智慧,亦能在发展的道路上始终保持本我的纯净自然。

③其次是儒家讲究务实与道家倡导求虚互补。

讲究务实是儒家的一大特点,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的世界中,也生活在社会中。

社会中的人区别于禽兽之处在于人是遵守伦理规范的。

孔子自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儒家的要求。

儒家是注重现实主义的人学,而道家却往往超脱于现实。

道家偏重于讲自然之道,把自然之道当作最根本的东西,而仁义之类的出现是由于自然之道的隐没,因此他们追求“返朴归真”。

其途径常是将自己的身心调整到与自然合一的状态,如《庄子》中所描述的“坐忘”。

道家推崇超越意识,向往将自我的精神从市井中解放,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在时代不断演替的过程中,儒家不断地从道家借鉴哲学思想,道家为了与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也一直向儒家学习处世思想。

虚实互补,在追求务实的同时,也将人们的思想境界提高到超脱于世俗的境界,这便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

④最后是儒家追求阳刚与道家倡导贵柔互补。

儒家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是刚毅进取的,其“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的人生态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理想等,无不透露出儒家的阳明之气。

2022-2023学年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月考测试卷含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月考测试卷含答案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曼德拉效应”通常用来描述大众的集体记忆与现实不符的现象。

最先发现这一现象的是美国学者菲安娜·布梅,她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早在1980年就死于狱中,但现实情况是曼德拉死于2013年。

在解释这一现象时,她认为这种大规模的集体失忆可能涉及“平行宇宙”“多维空间”等相对科幻的概念。

但目前尚无完整的科学依据为这一解释提供理论基础。

事实上,“曼德拉效应”所代表的大众集体失忆现象广泛存在于以新媒体传播为主的当代社会。

从传播学语境去分析信息传播时可以得知,人是信息传播最有可能出现错误的地方。

首先,信息接收者的自身情况会影响到信源所传播的信息。

如接收一则新闻时,高级知识分子可能在完全理解新闻本身所要报道内容的同时,分析出新闻背后所隐藏的社会发展趋势;一般受众则可能理解新闻本身要报道的内容;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甚至都不能理解新闻本身的含义。

这种因人与人自身对信息接受程度的不同而产生的对信源所要表述信息的错误传播是最多的。

另外,认知心理学领域的“重建记忆”概念指出,记忆的重建过程受到其他认知干预因素的影响,如个人感知、社会影响等,这些都可能导致重建过程中的错误。

如著名的《爱我中华》歌词事件,正确的歌词是“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而95.6%的大众记忆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

从作为传播活动中个体的人入手,记忆错误从一开始也许是大家潜意识认为的我国有56个民族,所以顺理成章的就将歌词记成“五十六个民族”。

这种潜意识行为影响了正确信息的接收,从而导致了信息的误记,最终造成错误传播。

另一个可能导致歌词记忆错误的因素是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两首歌的相似导致了个体受众产生了对错误信息的重合,不同的信息得到了嫁接,从而得到了两条相似但不相关信息的结合体。

高一月考试卷语文

高一月考试卷语文

高一月考试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5题。

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

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长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用Tönnies的话说:前者是Gemeinschaft(礼俗社会),后者是Gesellschaft(法理社会)。

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我们把这种社会叫做礼俗社会。

材料二:一些学者认为,虽然现代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全球化等新特征,但“差序格局”仍然存在并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关系。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含解析)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含解析)

三明一中2023-2024学年下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语文科试卷(总分150分,时长150分钟)注意事项:1.主观表述题必须分点作答,未分点作答者,该小题将被判定为零分,切记,切记!2.主观题答题必须字迹工整,书写潦草者,该小题将被另外扣分,一、现代文阅读(29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古典诗歌以抒情为主流,如果直接抒写情感,读者难以感知,故有“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说。

意象不是细节,叙事文学中的细节有时间延续性、空间连贯性,有在一定程度上的写实性。

而意象则不然,意象是把主观情感趣味寄托到客观对象中。

如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说:“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开意象,或是意象离开情趣,都不能独立。

”由于主观情趣的渗入,客观对象就发生了变化。

清代吴乔说:散文好像把米煮成饭,质地不变,而诗则如米之酿为酒,“形质俱变”。

这个说法,比之克罗齐的说法要深邃得多。

克罗齐的说法还需要补充的是,意象中的情趣并不限于情感,更完整地说应是情志,情感中包含志趣。

并非将一切情感寄托在意象里的都是好诗,情感得有特点,对象也要有特点,二者合一,才能成为艺术的意象。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历来为人称道,其精致在于,一系列的意象都是局部性的,不是整体。

枯藤、老树和昏鸦,古道、西风和瘦马,都是从环境中优选出来的,并且都是有特点的。

局部的特征,比之散文式的整体,对联想和想象更有冲击性。

意象的构成,不但客体要有特征,更重要的是诗人的主体也要有特征,二者猝然遇合,才有超越时间、地域的生命,系列意象中的瘦马最为独特。

“马”在诗歌中大抵是优雅的,正能量的。

如王维写的“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的将军之马,孟郊写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高头大马,都是精神气十足的。

而马致远笔下的瘦马,是行旅疲惫之马,这不仅是马瘦,而且是诗人的精神悲凄。

诗人的情感使得马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成为诗人情感的载体。

四川省南充市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南充市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D. “不把仁、义、忠、孝等当作理论”错误,结合原文“学问分子都不是只把仁、义、忠、孝、廉、悌等当作理论”可知,原文是“不是只把”,选项“不把”,曲解文意。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实力。
C.“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点缺点”错误,结合原文“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面对现实人生的伦理学说,与西方文化大相径庭”“西方文化热衷于……辩证法等”“中华传统文化……大行君子之道”可知,文章并未分析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各自的优点缺点”,选项“分析了各自的优点缺”无中生有。
不仅史书记载如此,大量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也证明是这样的。山东诸城出土的前凉“髡刑图”画像砖,体现了汉代人用餐的场景。图中官吏列坐,一人面前放置一份盛有食物的餐具。还有四川郫都区出土的“宴饮舞乐百戏”画像砖,图中有五个人席地而坐,一人面前摆有一案,众人分餐而食。
中国人早期实行分餐制,与家具的形制有关。中国一起先没有椅子、桌子这样的家具,人们通常席地而坐。将杯盘干脆放在席子上既不卫生也不雅观,于是吃饭时通常还有一种食案,只是它比较低矮。在汉墓中出土过一幅《宴饮观舞图》壁画,表现的是人们就餐的场景,图中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小食案,这种小食案其实就是食盘的变形。颜师古在《急就章注》中说明:“无足曰盘,有足曰案,所以陈举食也。”与食盘不同,这种小食案下面有足,便于放在席上。《后汉书》记载,隐士梁鸿从太学毕业后厌倦官场,还乡后娶孟光为妻,夫妻二人后转徙吴郡,靠帮工维持生计。梁鸿每次回来,“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孟光举的“案”,就是当时常见的小食案。
④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面对现实人生的伦理学说,与西方文化大相径庭。西方文化热衷于构造能够说明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相识论、方法论、辩证法等。中华传统文化虽然也包括对相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索,却并不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而是直截了当地告知你“做什么、怎么做”。这种不仅讲究“知”,更看重“行”的“知行合一”的理念,在有关君子及君子文化的论述中尤为突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中的这些论述,显明地体现出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的“好用理性”精神。这种重行动、轻言辞,重实践、轻思辨的精神,使历代士大夫、学问分子都不是只把仁、义、忠、孝、廉、悌等当作理论,而是当作值得遵循也应当遵循的伦理规范。其目的就是在全社会尽可能多地培育和塑造君子人格,并以其引导、带动各阶层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一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美”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见解,其实美一直都存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地方,而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建筑则是对美最好的诠释。

但是,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民族以及不同的时代对建筑之美则有不同的看法与总结。

建筑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实地记载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

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

不同的建筑材料,使得中西方的古代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表现。

另外,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传统造型特别强调“线型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

可以说飞檐的设计是我国古典建筑中的璀璨明珠。

不同的飞檐形式往往会有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

我国古典建筑的四大家——亭、台、楼、阁都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

而西方建筑则一般是垂直发展,建得又高又大,譬如罗马可里西姆大斗兽场高为48米,“万神殿”高43.5米,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米。

文艺复兴建筑中最辉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高137米。

它们以夸张的造型和撼人的尺度展示建筑的永恒与崇高,以体现人之伟力。

中国传统建筑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古典园林建筑,因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文人的追求和喜好左右着造园,因而中国的传统园林在实际意义上是文人园林,历来讲究“气韵生动”的美学原则,在本体认识的差异上,重视整体的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阳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语文月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节日传统的国家。

其中的节假,是指给节日放假。

节假日的设置,使节日和假日这两种本不相同的事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以节为假的做法,在我国大约始于两千年前的汉代,其中冬至和夏至各休假五日,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放假的节日。

唐代是我国节日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节日数量众多,节俗活动丰富,开元七年令则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将二十余个节日规定为国家法定假日,并给予四十天左右的假期。

节日放假普遍制度化了。

唐代节假制度深刻地影响着后世。

比如宋代神宗元丰五年(1082),礼部厘定官员休假制度,就规定了长达七十六天的节假日。

不仅汉族政权如此,少数民族政权也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普遍以节为假的做法,并纳入令式,形成节日休假的制度化。

不过,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对于官吏的管理也十分严格,这在时间管理制度上的一个体现就是压缩假日的数量和长度。

相应的,放假的节日也大大减少了。

透过不同朝代的节日休假,可以发现节假日问题一直受到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视,而在给哪些节日放假以及假期长度方面,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规定。

由于节日是公共社会活动日,是文化传统的载体,因此官方给予假期的节日数量越多,节假时间越长,就说明社会公共生活和文化传统的受重视程度越高,社会开放程度也越高,对社会成员尤其是国家公务人员的管理强度则越低,他们拥有的可供个人自由支配的私人时间就越多,个人的自由度也就越大。

透过不同朝代的节日休假,还可以发现节假制度的实行使节日与假日形成了明显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被纳入国家休假制度的节日总是在民俗生活或国家层面具有重要地位的节日,而且节日的地位越重要,放假的时间越长;因此,往往可以根据一个节日是否放假,以及放假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它在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重要性程度。

另一方面,由于假日往往只是部分节日的身份,那些放假的节日的重要性就得到突显;不仅如此,放假还具有提示意义,并可以为社会成员从事约定俗成的节日活动提供不可或缺的时间,这无疑就维护和加强了该节的重要性程度。

过节和休假并非仅仅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时间制度安排,节日与假日的区别与互动关系也并非只在中国古代社会才存在。

在当代,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中大多数人都被纳入就业组织或教育组织之中,受国家休假制度影响的人数量众多,节日作为群体公共活动时间,它的存续需要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也因而需要社会成员拥有无需工作和学习的同一个时间,因此节日对休假制度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当代中国的节日体系更加复杂,既有全国性节日,又有区域性节日;既包括传统节日,又包含诸多现代节日纪念日,还有许多外来节日和新兴节日。

不同的节日又具有不同的内涵。

因此,在节假日的设置方面,给哪些节日在什么时间设置多长时间的假,就需要基于社会需要和国家需要从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中国古代的节日体假制度则可以提供一些历史的借鉴。

(有删改)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节日休假”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节日传统在中国历史悠久,以节为假在我国大约始于两千年前的汉代,其中冬至和夏至各休假五日,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放假的节日。

B.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对于官吏的管理也十分严格,放假的节日大大减少了。

C.节日是文化传统的载体,官方给予假期的节日数量越多,节假时间越长,就说明文化传统的受重视程度越高,社会开放程度也越高。

D.节日与假日的区别与互动关系并非只在中国古代社会才存在,因为过节和休假并非仅仅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时间制度安排。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节假日的设置使节日和假日这两种本不相同的事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透过不同朝代的节日休假,可以发现节假制度的实行使节日与假日形成了明显的互动关系。

B.唐代是我国节日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节日数量众多,节俗活动丰富,节日放假普遍制度化了。

最长的假期有四十天左右。

C.透过不同朝代的节日休假,可以发现节假日问题一直受到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视。

假日是节日的身份,那些放假的节日的重要性因而得到突显。

D.放假具有提示意义,并可以为社会成员从事国家规定的节日活动提供不可或缺的时间,这无疑就维护和加强了该节的重要性程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节假制度深刻地影响着后世。

宋代和明清的假日数量和长度的压缩即是受唐代影响的结果。

B.往往可以根据一个节日是否放假,以及放假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它在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重要性程度,因此,节日的地位越重要,放假的时间越长。

C.节日对休假制度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是因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节日作为群体公共活动时间,它的存续需要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也因而需要社会成员拥有无需工作和学习的同一个时间。

D.在节假日的设置方面,需要基于社会需要和国家需要从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分别考量,中国古代的节日休假制度可以为今天提供一些历史的借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夷陵县至喜堂记欧阳修峡州治夷陵,地滨大江,虽有椒、漆、纸以通商贾,而民俗俭陋,常自足,无所仰于四方。

贩夫所售不过鱐鱼①腐鲍,民所嗜而已;富商大贾皆无为而至。

地僻而贫,故夷陵为下县,而峡为小州。

州居无郭郛②,通衢不能容车马,市无百货之列,而鲍鱼之肆不可入,虽邦君之过市,必常下乘,掩鼻以疾趋.。

而民之列处,灶、廪、匽③、井无异位,一室之间上父子而下畜豕。

其覆皆用茅竹,故岁常火灾。

而俗信鬼神,其相传曰作瓦屋者不利。

夷陵者,楚之西境,昔《春秋》书荆以狄之,而诗人亦曰蛮荆,岂其陋俗自古然欤?景祐二年,尚书驾部员外郎朱公治是州,始树木,增城栅,甓④南北之街,作市门市区;又教民为瓦屋,别灶廪,异人畜,以变其俗。

既又命夷陵令刘光裔治.其县,起敕书楼,饰厅事⑤,新吏舍。

三年夏,县功毕。

某有罪来是邦,朱公与某有旧,且哀其以罪而来,为至县舍,择其厅事之东以作斯堂,度为疏洁高明而日,居之以休.其心。

堂成,又与宾客偕至而落之。

夫罪戾之人,宜弃恶地,处穷险,使其憔悴忧思而知自悔咎。

今乃赖朱公而得善地,以偷宴安,顽然使忘其有罪之忧,是皆异其所以来之意。

然夷陵之僻,陆走荆门、襄阳至京师,二十有八驿;水道大江,绝淮,抵汴东水门,五千五百有九十里。

故为吏者多不欲远来,而居者往往不得代,至岁满或自罢去。

然不知夷陵风俗朴野,少盗争,而令之日食有稻与鱼,又有橘、柚、茶、笋四时之味,江山美秀,而邑居缮完,无不可爱。

是非惟有罪者之可以忘其忧,而凡为吏者莫不始来而不乐,既至而后喜也。

作至喜堂记藏其壁。

夫令虽卑而有土与民,宜志.其风俗变化之善恶,使后来者有考焉耳。

(选自《欧阳修夷陵诗文译注》)[注]①鱐(sù)鱼:干鱼。

②郛(fú):外城。

③匽(yǎn):厕所。

④甓(pì):砖。

⑤厅事:官府处理政务的正堂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掩鼻以疾趋.趋:趋向B、既又命夷陵令刘光裔治.其县治:整顿C、居之以休.其心休:休整D、宜志.其风俗变化之善恶志:记载5、以下各组句子中所述事实,均在朱公治理后直接得以改善的一项是(3分)()①富商大贾皆无为而至②地僻而贫,故夷陵为下县③州居无郭郛,通衢不能容车马④市无百货之列,而鲍鱼之肆不可入⑤岁常火灾⑥俗信鬼神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③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本文从描写夷陵的地理、物产、环境、风俗入手,勾勒出夷陵的贫困落后,用意是突出自己对夷陵恶劣条件的适应能力。

B. 作者得朱公的多方照顾,所以能安居在夷陵,稍慰惶恐之心。

而把县舍的东厅题名为“志喜堂”,兼有向谪伤感情挑战的意味。

C. 欧阳修与其他官吏不同,他认为县令虽然职位低微,但仍然应该行使惠民的德政,这也证明他心中想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D. 本文起笔平易疏朗,记叙委曲,笔墨收放自如,平淡中见奇,史笔意味极浓,可称得上是一篇了解古夷陵风土民情的佳作。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⑴夫罪戾之人,宜弃恶地,处穷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故为吏者多不欲远来,而居者往往不得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西塍废圃周密吟蛩鸣蜩引兴长,玉簪花落野塘香。

园翁莫把秋荷折,留与游鱼盖夕阳。

8、诗的一、二两句表现了废圃的景色,请简要赏析其表现手法(6分)9、简要分析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短歌行》(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_________。

《蜀道难》(3)从菊两开他日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兴八首(其一)》(4)群山万壑赴荆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咏怀古迹(其三)》(5)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____。

《登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影画合璧”的发明者陈复礼的画意摄影思想可以溯源到他的童年。

1916年7月20日,他出生在广东湖安县官塘镇石湖村,其父陈必名先生饱读诗书,喜爱潮州音乐、戏曲,尤其醉心于笔墨丹青。

陈复礼出生于这样的家庭,使其一方面具有天然的艺术基因,一方面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陈复礼八岁启蒙,上了六年小学后,又读了一年私塾,读完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左传》《古文观止》《千家诗》等古籍。

1931年,15岁的陈复礼就读于潮州韩山“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又称韩山师范,以“总评甲等”的成绩毕业。

之后迫于战乱,离开家乡到越南谋生。

“潮汕一向有艺术之乡的美誉。

自小耳濡目染,受影响非常大。

举一个例子,潮汕的屋脊,那些画,门口的那些画,尽管是农民的画,工匠的画,但都有一定的艺术功底。

我自小看这些,深深理解潮汕乡土文化,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自自然然,不知不觉跟着这条路走。

”陈复礼说。

在漫长的摄影生涯中,陈复礼将中国传统文化因素与现代摄影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讲究中国画意,中国气派,形成了独特的“陈氏风格”。

“陈氏风格”的精髓是:写实与画意结合,写实为摄影根本目的,画意为表现手段,画意讲求的是中国画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