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小学语文四年级下《五 智谋:包公审驴》 公开课导学案_1
《包公审驴》导学案
![《包公审驴》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3059dd0242a8956bece447.png)
《包公审驴》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字13个,写字7个。
理解:“审’’“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感受包公审驴的足智多谋,断案入神。
教学重点:感受文中任物的智慧认识小偷使用掉包计的害处。
教学难点:了解包公审驴过程中的深思熟虑,体会包公审驴的足智多谋。
时间预设:自主学习10分钟交流协作15分钟展示激励5分钟预习案(第一课时)1、读课文查阅资料,勾画、标注、做摘录。
2了解主人公包公的神奇故事,自读后完成学习任务。
3、将不懂的问题标出记下来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包拯介绍:包拯,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
庐州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以断案英明、刚直著称于世他的脸像木炭一样黑,额头上印有月亮牙,他一身正气,秉公断案,人称他是——包公。
预习自测学习建议:请测测自己的预习情况吧、要细心的做,认真的思考。
1 、拼一拼,写一写,看谁的词语写得好。
shěn wèn àn jiàn kēng shēng yáyì( ) ( ) ( ) ( )jīng huāng shīcuòyǎng jiāhúkǒu( )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加几个小标题。
()()()()我的疑惑学习建议:———请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疑惑写下来,准备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讨论解决。
——————————————————————————————————————————探究案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学习建议:请同学们用两分钟的时间思考这些问题,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惑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
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包公为什么审驴?在什么情况下审驴?(提示:自自读课文标出重点词语简要概述,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神态、动作)探究点二:包公是怎样审驴的?(提示: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并平品味对人物的语气、动作、表情描写的妙处,学习习侧面的描写的作用)。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包公审驴》一线名师导学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包公审驴》一线名师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9006416bec0975f565e2a2.png)
《包公审驴》本课时学习要点:1. 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感受包公的足智多谋、断案如神,正确理解“智谋”。
2. 认字13个,写字7个。
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3. 继续练习旁注简明的资料,自读时练习提问,点画重点语句,品词,标要点。
本课时学习目标1. 得意: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感受包公的足智多谋、断案如神,正确理解“智谋”。
2. 得言:通过预习解决生字新词;理解“悉心照料、惊慌失措、懊恼、良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等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3. 得法:继续练习旁注简明的资料,自读时练习提问,点画重点语句,品词,标要点。
本课时学习安排课前预习对照“四部曲”预习课文。
课中导学活动一:检查预习(一)检查字词预习(可根据教学安排调整到课前预习或课后巩固环节)1. 我能认读下列生字,并注上音。
审()恨()遵()某()2.我能根据句子意思写出本课的词语。
(1)害怕,紧张,以至于不知所措、失去常态。
()(2)冒充他人的名,代替他人的身份,以取得利益。
()(3)听到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形容事物非常稀罕。
()(二)我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我能说出课文讲了什么事。
(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加几个小标题)(四)据题质疑师导:孩子们,看到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生说:(自己的发现与困惑)师导:(提炼关键问题)1.为什么审驴?2.怎样审驴?3.审驴结果怎么样?活动二: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全班汇报(一)围绕三个关键问题自学1. 为什么审驴”?请用“2. 怎样审驴?请用横线画出来。
3.审驴结果怎么样?(二)学习小组内交流。
(交流和汇报提示,各班可根据学生情况考虑是否统一。
)(三)全班汇报。
课后巩固拓展活动一:用简洁的话说说这个故事里都有谁用了计谋?结果如何?☆☆活动二:表演课本剧。
☆☆☆活动三:结合上下文,写一写包公了解案情后的心理活动,体现出他的足智多谋☆☆☆☆☆板书设计:包公审驴起因——驴被偷换经过——关上三天人们好奇与众不同断案如神四十大板出乎意料出神入化足智多谋结果——找到好驴抓住小偷。
北师大小学语文四年级下《五 智谋:包公审驴》 公开课教学设计_5
![北师大小学语文四年级下《五 智谋:包公审驴》 公开课教学设计_5](https://img.taocdn.com/s3/m/16d23600cfc789eb172dc8f8.png)
《包公审驴》教材分析:《包公审驴》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5单元“智谋”主题中的一篇主体课文。
课文主要记叙了宋朝著名清官包拯,为协助穷人刘五找回丢失的好驴,利用驴能认路的特点,巧用妙计“饿驴——打驴——放驴”捉住了小偷,表现了包公的足智多谋和断案如神。
在这则历史故事中,包公和小偷都使用了计谋,但他们使用计谋的目的却大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准确使用计谋,把智谋用在准确的地方。
教学目标:1.理解“悉心照料、惊慌失措、冒名顶替、闻所未闻”等关键词在文中的意思,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为学生创设学习课文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表达水平,继续练习批注要点。
3.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断案如神,学习侧面描写的作用。
4.引导学生准确使用计谋,把智谋用在准确的地方。
教学重点:1.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表达水平,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断案如神。
教学难点: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断案如神,并懂得把智谋用在准确的地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素材整理教学课时:第二课时一、视频导入,初识包公1.今天我们来理解一个历史人物,他叫包拯。
先通过一个视频来理解一下他,说说视频中的包拯是一个怎样的人?2.是啊,正因为他为民伸冤,不放过任何一个作恶的人,人们亲切地尊称他为(包青天、包公。
)在古时候,为了表示对人的尊敬,往往在姓字后加一个“公”字。
比如朱祯志就叫(朱公),王涛就叫(王公),曾老师就叫(曾公)3.包公的一生破了很多奇案,今天我们就要和包公一起来“审驴”咦,有疑惑啊?(生:包公为什么要审驴?包公是怎么审驴的?)(环节反思:课前聊天中发现,包公这个历史人物给本班学生的印象是黑脸、清官、好官这样模糊的概念,基于这个点,在引入时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审牛舌案”来深入理解包公,为学下文做了梯度性的铺垫。
未等发问,学生已主动质疑:为什么要审驴?怎么审驴?)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孩子,老师也和你一样疑惑,那就让我们化身为调查员,带着疑惑,一起回到案件发生的宋朝,在读课文中探究这个案件的来龙去脉。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包公审驴》导学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包公审驴》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58d6bfff90f76c661371a61.png)
3.课本剧表演。
1.同学们仔细想一想:在本文中除了包公使用了计谋,还有谁也使用了呢?结果怎样呢?
2.大胆说一说:包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3.哪一组来表演。
当堂检测
1.请写出课文主要内容的小标题。
2.请按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记叙了()被人偷换,()运用了智慧,巧妙地破了案的事。赞扬了包公是一位(
)的人,也告诉我们(
)。
独立完成检测题。
板书设计
起因:状告毛驴
断案果断
包公审驴经过:细审毛驴足智多谋
沉着冷静
结果:找到毛驴
教学后记
2.你从这两段描写中读懂了什么?
1.导语:都是驴,你知道它们什么地方不一样吗。
2.读了相关的句段,你有什么体会?
合作
交流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3——10自然段,找出包公审驴过程的句子。
2.说说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1.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描写包公审驴过程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国庆小学四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
包公审驴
备课人
备课
时间
2014年3月31日
学习
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加三个小标题。
3.分别找出写两头驴的句子。
4.包公是如何审案的?
5.故事中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重点
难点
1.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加三个小标题。
2.编排课本剧,培养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
2.细读这些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并做批注。
小组
展示激励
1.包公是怎样通过瘦驴找到刘五的好驴,惩治窃贼的呢?
《包公审驴》第一课时导学案
![《包公审驴》第一课时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28878d66f1aff00bed51ea2.png)
四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导学案四年级组名:姓名:编号:课题:包公审驴课时:第一课时备课人:牛育新课型:自学展示+能力提升学习目标1、会认“驴、炭”等13个生字;会写“审、刘”等7个生字;学习多音字“畜、奔”;理解“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包公的足智多谋、断案如神。
3、理清作者思路,知道作者怎样有条理地描写包公审案的经过。
重点:目标2 难点:目标3【关键问题】这个故事都有谁使用了计策?结果如何?【教材助读】“包”,姓。
“公”,古代对人的尊称。
“包公”指包拯。
他是我国宋代著名的清官。
包拯脸黑如炭,一身正气执法严明,善于断案。
课文以“包公审驴”为题,幽默风趣,引起读者的好奇。
包公怎样审不会说话的驴呢?走进课文,你就会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自主预习我能行】(学生自读课文三遍,完成以下任务)一、阅读资料识包公包拯(999——1062)子希仁,庐州(今安徽合肥)人,我国北宋著名的清官,以断案英明、刚直著称于世。
人称“包青天”。
民间有许多关于包拯断案的传奇故事。
二、读拼音,写汉字shěn pàn àn jiàn zān jìshǒu fǎāi màtào shàng hèn zhīrùgǔ()()()()()()三、我会读,我会写。
唯一、懊恼、审理、遵命、狡猾、悉心照料、又气又恨、惊慌失措、冒名顶替、闻所未闻、四面八方四、根据句子意思写出本课的词语1、害怕紧张,以至于不知所措、失去常态。
()2、冒充他人的名,代替他人的身份,以取得利益。
()3、所听到的事从来未曾听过,多指奇闻异事。
()4、心里别扭;烦恼。
()五、读文填空感知课文大意:这篇课文以“”为线索,按照“、、”的顺序。
主要讲述了宋朝著名清官巧用,帮助找回丢失的驴的故事,赞扬了包公的,进而反映出包公的好品质。
北师大小学语文四年级下《五 智谋:包公审驴》 公开课教案_0
![北师大小学语文四年级下《五 智谋:包公审驴》 公开课教案_0](https://img.taocdn.com/s3/m/2c25799a69dc5022abea000c.png)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智谋”《包公审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小组合作交流,边读边勾画自已最感兴趣的语句,并且会做批注。
知道在这个故事中,都有谁使用了计谋。
3、通过抓住课文中描写包公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理解包公的所作所为,体会包公的形象。
教学重点:作批注,抓住课文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学生了解包公审驴过程中的深思熟虑,从而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一、导入新课:师:几百年来,在我们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曾塑造过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他的脸像木炭一样黑,在他的额头上印有月牙,他一身正气,秉公断案,人们称他是……生(齐):包公。
师:同学们对包公有哪些了解?生:包公,北宋年间政治家,原名包拯,因包公一生审案无数,又被人们称之为“包青天”。
师:包公审案无数,但是审驴不过头一回。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包公审驴。
(板书课题)二、出示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抓住课文中描写包公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理解包公的所作所为,体会包公的形象。
三、前提测评:1、我会读悉心照顾惊慌失措闻所未闻冒名顶替耷拉辔头2、填空《包公审驴》按照的顺序叙述、、三部分内容。
四、自学提示:1、状告毛驴。
师:刘五为什么要状告毛驴呢?生:因为他的毛驴丢了,师出示刘五毛驴图片,生从文中找出描写刘五毛驴的语句。
这头驴是刘五唯一的财产,所以,刘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
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毛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
因为他的悉心照料,无论谁见到这头驴,都要夸奖一番:“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啊!”指名读句子,师相机指导朗读。
师:不过这样一条四条腿的宝贝转眼间却变成了这样。
(出示图片)生找句子。
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辔头,不过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师:毛驴前后的变化这么大,刘五看到之后心里是怎么想的?画出相关句子。
最新北师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包公审驴》优秀教案第一课时
![最新北师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包公审驴》优秀教案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10e8cd9671fe910ef12df890.png)
《包公审驴》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试着编排课本剧。
教学重点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方法小组教学、讲授法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包公的资料,和同学共享。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猜一猜”游戏(教师说,学生猜。
)“火尽炉冷平添心猿意马。
”猜一个字。
(“驴”字)(教师板书:驴)我国宋代有一个著名的清官。
庐州人,执法严明,善于断案。
(教师板书:包公)2.说说你对包公还有哪些了解?(生说)教师肯定学生所说的有关包公的事,补充解说:“公”是古人对人的一种尊称,他原名包拯,有多个官衔当过开封府府尹。
因为北宋建都在开封,开封府尹也就是北宋首都的“市长”了。
是个大官。
3.今天我们要读的故事就发生在包公身上,还与驴有关。
(教师板书:审)学生齐读课题。
4.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包公为什么要审驴?驴子不会说话,他怎样审驴的?)那好,我们就带着问题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
二、新授(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出示要求:(1)读通句子(2)借助字典或者工具书,理解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小组内学习生字。
3.指导书写。
4.学习生词。
5.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概括,教师指导。
)刘五的好驴被偷换成一头瘦驴,他气愤地到官府报了案,包公运用智慧,巧妙地抓住了小偷,找回了好驴。
(二)检查学生自学情况1.认读词语:挣(zhâng)钱辔头听差(chāi) 耷拉圈(juàn)栏审衙役懊恼一声不吭闻所未闻惊慌失措冒名顶替2.指名学生读,师生共同正音。
四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5.2包公审驴丨
![四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5.2包公审驴丨](https://img.taocdn.com/s3/m/6f3f11bee87101f69f319531.png)
包公审驴、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学习目标】 1.独立识字,认字9个,写字7个,理解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和概括课文内容3.感受包公的足智多谋、断案如神,正确理解“智谋”【重点】独立识字,理解新词, 理解和概括课文内容【难点】感受包公的足智多谋、断案如神,正确理解“智谋”【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学字词,正确读写生字与组词,解释词语,勾画书本与学习目标.。
3.先研读课文(15分钟),读懂课文内容,再完成导学案(30分钟)【知识链接】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
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
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
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
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
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
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
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
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预习案一、预习自学1.看拼音写词语Shěn pàn àn jiàn zuǐ tào zūn mìng ái dǎ()()()()()2.比一比,再组词审()案()很()尊()挨()神()按()恨()遵()唉()3.补充词语大吃()()失措东奔()()全无冒名()四面()4.包公审驴时的表示动作的重点词语:()、()、()。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386e1e6edb6f1aff001f13.png)
《包公审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闻所未闻”“冒名顶替”。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自学检测:
1.读准字音:
挣()钱辔()头
听差() 耷()拉
圈()栏懊()恼
惊慌失措()冒()名顶替
2、解释词语。
闻所未闻:
冒名顶替: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并结合自己的理解给文章加上小标题。
()()()()。
自学提纲:
1、包公为什么要审驴?
2、驴子不会说话,他怎样审驴的?
3、审驴的结果又如何呢?
合作探究:
本文中除了包公使用了计谋,还有谁也使用了呢?结果怎样呢?并想一想自己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拓展延伸:
我来当包公——贩卖盐的张三在路上累了,便坐下来休息了一会。
这时,贩卖布匹的李四刚好路过那里,看到张三肩膀上垫的非常好的毡片,一时起了贪念。
于是他便走了过去和张三攀谈起来,两还人聊的颇为高兴。
李四看四处无人便将张三肩膀上的毡片取了过来,张三以为他只是看一看,便没有在意。
谁知李四却借机说那是他自己的毡片,两人经过一番争执却仍是没有结果,最终决定一起去官府。
如果你是当地的县官,你怎样来让毡片说话,还张三一个公道呢?
堂淸检测:
1.听写词语。
2.比一比,组词。
审()案()吭()役()
神()按()炕()投()
3.本文按照()的顺序写了()()()(),我觉得包公是一位()的人我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要像他一样做一个()的人。
北师大小学语文四年级下《五 智谋:包公审驴》 优质课教案_2
![北师大小学语文四年级下《五 智谋:包公审驴》 优质课教案_2](https://img.taocdn.com/s3/m/1d98eac0e009581b6ad9eb0f.png)
北师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包公审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中“审驴”部分,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并品味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妙处。
教学重难点:精读课文中“审驴”部分,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并品味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妙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卡片教学过程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领导老师来听我们的课,你们信心上好这节课吗?准备好了吗?一、课前展示:师:有请***同学实行课前展示。
师:***同学的展示吐字清楚,语言流畅,情感丰富,非常棒!老师奖励她一颗展示之星。
二、复旧引新1.听完了《包公审石头》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包公的足智多谋,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包公审驴》。
首先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我们听写几个词语毛色发亮惊慌失措冒名顶替狡猾审驴懊恼请同桌之间调换,对照大屏幕检查一下是否准确。
全对的同学请举手,真好!错的同学,赶快订正过来,用你的坐姿告诉老师。
2.同学们,你能使用听写的词语,说说《包公审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老师提醒大家一定要说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谁想第一个来说一说。
师:你不但用上了很多词语,而且巧妙的说清的事情的起因、进过、结果。
非常棒!3.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刘五丢驴,告驴的部分段落【板书:丢驴—告驴—】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看看包公是怎么审驴的?【板书:审驴】三、精读品悟(一)精读课文,两次审驴1.自学3--11自然段。
师:首先请大家一起来看自学提示。
【课件出示】(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3—11自然段,用“”画出描写包公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体会到了什么?(2)尝试用简短的词语概括包公的做法,在读懂的和未读懂的地方要做好批注。
(3)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
2.交流探究:一审瘦驴师:谁来说一说你画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⑴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王朝,马汉!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不要给它吃,不要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生1:我画的句子是……,我找到的是【神态】描写“皱着眉头”,我体会到包公审案也面临着困难,驴不会说话,他得好好想办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公审驴》(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勾画、品读,感受包公审驴的全过程,从语言文字中体会包公的大智大谋。
3 品味作者先抑后扬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勾画、品读,感受包公审驴的全过程,从语言文字中体会包公的大智大谋。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先抑后扬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再来学习《包公审驴》。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包公为什么要审驴?
生:小偷换驴,刘五告驴(板书:小偷换驴,刘五告驴)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看包公是如何来审这头不会说话的驴被告。
(板书:包公审驴)
二学文
1 师:齐读3——10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案子?
生齐读课文,举手汇报:这真是一个闻所未闻的奇案。
2 师:什么是“闻所未闻”?这个案子又奇在哪儿?
生思考作答
3 师:面对一桩闻所未闻的奇案,包公不审能够吗?
生思考作答
注:引导出包公审案的必要性。
4 师:面对一桩闻所未闻的奇案,包公必须得审,那他又是如何的呢?请同
学们默读3——10自然段,看看包公审驴时一共下了几道命令,用“①②……”标出
生汇报四道命令(PPT.出示)
5 师:我们先来看一看第一道命令,(PPT.出示第一道命令)包公相对驴干什么?请你用简洁的字词概括。
生:关驴饿驴(师板书)
师:衙役们听到这道命令后,有什么样的反应?
生:衙役们差点没小出声来
师:他们为什么想笑?
生:他们觉得不可思议
引读第四段第②句,“不敢笑“说明当时的那些人是想笑,还是不想笑?
生:想笑
师:看来,大家都觉得包公的做法太不可思议了。
师:虽然衙役们都觉得这个命令不可思议,但是,当他们听到这个命令后,又是怎样做的呢?
生根据课文内容汇报
师:他们愿意这样做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
生汇报指导感情朗读
6 师:三天后,又升堂了,被饿了三天,关了三天的驴,此时是什么样子?
生汇报指导感情朗读
7 师:这时,包公一拍惊堂木,大声叫道(生接读)
师:这时,包公又要?
生:打驴(师板书)
师:你从哪儿,能够感受到衙役是用尽地打?
(PPT.出示:十下、二十下、三十下、足足打了四十下)
指导感情朗读
师:打得驴子又蹦又跳,放声大叫,看到此情此景,你想对包公说些什么?
生想象作答
8 师:末了,包公下令道(生接读)此时,包公要对驴怎么样?
生:放驴
9 师:难道包公的一世英名就这样被毁了吗?让我们一起看看包公的第四道命令(PPT.出示:第四道命令)
师:包公要对驴怎么样?
生:跟踪驴
10 师:他们跟踪前去,看到了什么究竟?
生根据课文内容作答(板书:刘五得驴)
11 师:怪哉,当包公下令关驴、饿驴、打驴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课没想到就是这不可思议的命令,居然让小偷绳之以法,将驴物归原主。
不行,咱们看看包公究竟为何能审出这桩闻所未闻的奇案。
师:那天,是谁把衙役们带到田庄,找到刘五丢失的那头驴,捉住小偷的?
生:那头瘦驴
师:驴为什么会带他们去?
生:因为他三天没吃没喝,还被打了
师:是谁下令要对驴这样的?
生:包公
师:没有这些命令行吗?包公为何会下这些命令?
生:熟知驴的本性
师:包公之所以下令关驴、饿驴、打驴,是用了三十六计中的什么计?
生:苦肉计(师板书)
师:你觉得包公是个怎样的人?
生举手作答
12、重新回到包公下的四道命令(PPT.出示四道命令)看看他的哪些动、神情,能够让你感受到他的足智多谋?
生举手作答
13 、师:在这个案件中,还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生:小偷使用掉包计(师板书)
14、师:同样使用了计谋,结果不一样,对社会的影响也不一样,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生:聪明要用在正地方
师:同学们的聪明要用在?
生:学习上
师:学完本课后,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将自己的聪明用在学习上,好好学习。
板书设计:
包公审驴
小偷换驴(掉包计)
刘五告驴
包公审驴:饿驴关驴打驴(苦肉计)
刘五得驴
教学反思
本课教案的设计采用反扣的方式,更符合这篇文章的特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对包公的命令产生疑惑,当得知故事的结果正是由那不为人们所理解的四道命令产生时,在来反扣包公的动作、神情,让学生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1、落实教学目标,从整体入手。
比如:本节课第二个教学目标是演课本剧,教师在设计教案时,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适时渗透剧本知识。
以表格的形式出示角色名称、角色任务、角色特点、主要表现形式等,既能够减轻学生表演难度,又能够提升学生学习课文的目的性,做到短时间内,我能撑教学任务,实现惜时增效。
2、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设计不够完美。
在“包公是怎样审驴的”环节中,让学生找关键语句,写批注之后,应该放手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大胆想象当时包公会想些什么,为什么这样想?培养学生的想象水平,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课外连接《诸葛亮小时候的故事》,学生读文,说启示,紧接着谈话:什么时候能够用智谋?什么时候不能够用智谋?诸葛亮得到启示后是怎样做的?对于诸葛亮以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一连串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升华文章主题做好铺垫。
练一练环节中,学生展示课本剧表演,能够先让学生分析各个人物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增强表演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