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讲:社会现代化
简述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简述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它包括工业化的实现、经济增长、生产力结构优化、生产方式现代化、消费水平提高等方面。
2. 政治现代化:政治现代化表现为政治民主化、管理科学化、社会生产法制化、军队现代化等方面。它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3. 文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还能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文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包括教育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事业的发展等方面。
4. 城乡社区现代化:城乡社区现代化表现为城乡共同繁荣、城乡一体化。通过城乡一体化,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5. 群体组织现代化:群体组织现代化是指从小到家庭、企业,在组织结构、活动规律、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现代化。
6. 人的现代化:人是现代化事业的主体,是一切现代化活动的主宰者。人的现代化表现为思想观念的更新、知识结构的完善、能力的提高等方面。
7. 生活方式现代化:生活方式现代化表现为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方式的转变、生活观念的更新等方面。
综上所述,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城乡社区、群体组织、人的现代化和生活方式现代化等方面。这些方面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ppt课件
13.04.2020
18
索罗金(1889—1968) (Pitirim Sorokin)
(3)索罗金的循环理论
文化意识分为三种基本类 型:一是理念文化;二是感觉 文化;三是混合文化。
理念文化:置现实于超越 感觉的或精神的范畴内;
感觉文化:置现实于我们 能通过自己的知觉器官直接感 觉的范围内。
13.04.2020
从广义上讲,社会变迁泛指一切社会 现象、文化现象发生动态变化的过程与结 果的范畴。
从狭义上讲,更倾向于将社会变迁的 实体看作是社会结构,社会变迁就是特指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与结果。
13.04.2020
10
社会变迁的层次:
社会结构变迁(阶级阶层结构、产业结构、 职业结构、组织结构);
意识形态变迁(指导思想的变迁和观念的变 革);
13.04.2020
2
1967年“穷棒子社”
1983年崂山农民在丈量土 地,准备“包产到户”
13.04.2020
3
羊城新三景之一:广州塔
1997 云南昆明
13.04.2020
4
中国特色 平反 一号文件 万元户 顶替 托福 乡镇企业 小康 股票 倒爷 奖金 打工 爱滋病 炒鱿鱼 一国两制 赞助 甲A甲B 希望工程 下海 第三产业 生猛海鲜 电脑 白领 兼职 快餐 打假 商品房 市场经济 利改税 按揭 资本重组 分流 回归 知识经济 下岗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十三章农村社会现代化
三、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特点
第一,农村相对封闭的格局和简单的社会结 构,使得农村社会变迁具有两重性的特点。
1.从社会变迁的速度来看,长期以来中国农村 社会变迁相对缓慢; 2.从社会变迁的程度分析,由于传统农村社会 结构简单,因此在变迁过程中,可能发生突变。
1.农业人口逐步向非农业人口转移; 2.农民居住空间逐步从分散的自然村转向统一规划的 镇驻地和重点村; 3.农村基础建设配套,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农民 的生活质量、居住环境基本达到了城市标准; 4.农民的生活习惯、文化水准和文明程度与城市居民 接近。
广义的农村城市化则既包括农村社会的城 市化,也包括农村人口的城镇化。
城市化是人类生活方式的 转变过程,即由乡村生活 方式转为城市(镇)化生 活方式的过程 。
农村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脱离 农业,逐步向城镇集中,从而 使城镇人口和非农业产值比重 逐渐增大的过程,也是由传统 农村社会的存在形态向现代城 市社会的存在形态变迁的过程。
狭义的农村城市化是指在农村地域范围内,通 过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发展农村生产力,逐步缩 小城乡差别,并参照城市先进的经济、技术、 社会标准和手段,建设中小城镇和农民新村。 狭义的农村城市化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社会学概论 第十三章 社会现代化
• 后现代主义:分析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和
危机,反对现代化运动的哲学和实践,主 张复兴传统要素和技术。
• 后现代化理论: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是
直线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社 会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转变,已经从现代 化阶段进入后现代化阶段。 • 后现代化的核心社会目标,不是加快经济 增长,而是增加人类幸福,提高生活质量。
社会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化: “西方化”一词的含义是,西方或欧洲 的制度本身是现代化的根本内容,其他社会 可以忘掉自己的历史传统而采纳西方或欧洲 式的现代价值标准和各种制度。不可否认, 西方或欧洲是现代化的发源地,直到目前, 它们的现代化程度仍然高于许多国家,是当 代现代化社会的重要地区。但是,每个国家 或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历史传统、自然环境 和经济、政治、文化条件,在实现现代化的 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带有自己国家或本民族 的特点,即使极力学习和模仿西方的经验和 制度,也不可能完全“西化”。
简评
• 现代化理论对现代社会特征的描述具有一
些有益的启示,而且作为特定历史下的产 物,具有合理的一面。 • 但是,因其带有强烈的西方中心倾向而受 到各式各样的批判。 • 首先,简单化 • 其次,西方化、美国化 • 最后,实用性。
二、依附理论
• 20世纪60年代崛起。 • 试图用核心国家和边缘国家的依附关系来解释边
社会现代化是一个持续的历史过程: 社会现代化作为在一种理论提出并成为一股世界性 潮流,是在本世界50-60年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 结束以后,原有的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被彻底打碎,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批国家摆脱了帝国主义 的殖民统治,建立起独立的民族国家。这些国家 在政治上取得独立后,都面临发展民族经济、改 变贫穷落后的面貌、缩短同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 上、物质生活上的差距、巩固已经取得独立国家 的地位的人物。因而,发展中国家都选择了社会 现代化的道路,将其视为改变落后状况的必然步 骤,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第十三讲社会现代化.
现代化的主要层面: 帕森斯
(3 )
5 . 从 初 级 群 体 到 次 级 群 体 ( PrimarySecondary) 6 . 从 特 殊 主 义 到 普 遍 主 义 ( ParticularismUniversalism ),帕森斯认为有五个变量之一。 处事待人时由特殊身份而别;普遍主义则是 一视同仁 7 . 从 承 袭 关 系 到 成 就 ( AscriptionAchievement)与接近。承袭与成就 8.从功能普化到分化(Diffuseness-Specificity) 如家庭功能既是生育单位也是政治经济文化 教育单位。现代则分化。
第二节 理解“现代化”的主要理 论模式
一、经典现代化理论 50年代,美国一批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 政治学家相继开展了现代化研究。 1951年6月,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经济增 长委员会主办的学术刊物《文化变迁》举 办的学术讨论会上;与会者认为,使用 “现代化”一词来百度文库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 社会的转变是比较合适的。 1958年,丹尼尔· 勒纳出版《传统社会的 消逝:中东现代化》一书,认为从传统社 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就是现代化。
在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社会学家丹尼 尔· 贝尔就产生了后工业社会的思想, 1973年正式出版《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一书。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前 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 阶段,在今后30年至50年间,发达工业 国家将进入后工业社会。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五版)PPT第十三章
二、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七)全球化 1.全球化的概念和历史 (2)全球化的过程以及研究,与传统的现代化过程和研究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二、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七)全球化 2.全球化的特点(赫尔德等) (1)时空方面:全球流动、交往以及网络的广度、强度、速度和影响是史无前例的,而 且涉及所有的社会领域。 (2)组织方面:世界范围内的社会、政治以及经济权力关系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制度化 和组织化。 (3)汇合角度:在从政治到生态的社会生活所有方面,全球化的影响实现了独有的交 汇。 (4)多样化形式:19世纪晚期处于主导地位的军事、经济和政治全球化形式依然存 在,但是,移民、文化以及生态全球化的不同模式的重要性不断增强。
为什么发展中国家之所以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 ·各个国家的历史条件不同,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 ·发展中国家想要完全照搬某些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将面临来自外部环境条件的阻力
一、什么是现代化
(三)社会现代化是对历史传统既批判又继承的过程 从历史的延续性看,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上一个阶段以至以前阶段的延续,但 又是上一阶段和以前阶段的发展,截然分开或完全一致实际上都取消了发展。离开了对 传统的批判、改造、继承和发扬,任何民族的现代化都不可能顺利实现。
二、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
(五)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科学技术是指在社会体系中独立存在的知识系统。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对人类社会的变 迁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成为推动社会变迁的主要力量。
2020届高考历史课标版二通史课件:第十三讲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沧桑巨变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过程:深圳等经济特区→天津、上海等沿海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等沿海 经济开放区→上海浦东开发、开放→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 (2)特点: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 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 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答案 D 改革首先是在农村开始的,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助于改变农民 收入结构,增加农民的收入,故选D项。材料主要涉及农村的改革,不是城市的 经济改革,排除A项;在农村进行改革过程中,土地的产权关系没有发生变化, 排除B项;在21世纪初,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排除C项。
考点二 祖国的统一大业
答案 A 与1975年相比,1980年我国粮食、棉花、油料作物和甜菜的产量 大幅提高,这与1978年底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的实行,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故 应选A项。此时农业生产技术并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排除B项;1980年时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排除C项;D项发生在1985年,可排除。
3.科学发展观 (1)2002年,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一中全会上提出;2007年,在中共十七大上,科 学发展观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2012年,在中共十八大上,科学发展观 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在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13、社会学第十三章
第四节 现代化的理论
• 社会现代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变迁。社会现代化, 社会现代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变迁。社会现代化, 不仅是指经济的现代化, 不仅是指经济的现代化,还包括社会生活各方面 的变化。 的变化。 • 一、现代化的涵义 • 1、什么叫现代化 • 现代化是指把工业科学技术引入传统的农业社会 中所引起的一系列大的变化, 中所引起的一系列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并不仅仅 限于工业和经济领域,而是扩及到社会各个领域, 限于工业和经济领域,而是扩及到社会各个领域, 并且向世界上其他地方扩散,最终形成全球变化。 并且向世界上其他地方扩散,最终形成全球变化。 • 社会现代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是传统的社 社会现代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会向前发展的质变, 会向前发展的质变,是一种非特殊形式的社会变 内涵十分丰富。 迁,内涵十分丰富。
四、政府制定社会发展计划的原因
• 1、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积累。 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积累。 • 2、现在的社会处于全球竞争环境中,国家之 现在的社会处于全球竞争环境中, 间进行激烈竞争。 间进行激烈竞争。 • 3、政府已经承担了一些全社会成员提供基本 福利和公共服务义务 • 4、世界性的影响,国际社会对于人的权利和 世界性的影响, 社会发展的普遍重视,国际公约的签署也给 社会发展的普遍重视, 签约国造成了压力。 签约国造成了压力。 • 另外,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基本问题也 另外, 要许多国家共同承担责任, 要许多国家共同承担责任,比如环境保护问 题。
第十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讲述介绍
“我们必须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着眼,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党的任务,科学制 定并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研究和 解决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加强党的建设的问题, 做到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 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使我们的事业不断从 胜利走向胜利。” 可以说,这是中国共产党自觉地转向对执政党 建设问题探索取得理论上新的认识的标志。意 味着党有了执政党建设的明确纲领。
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 人民的选择
• 政治学的研究表明,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 政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 在西方文字中,“党”这个词,在英文中是 “party”,在法文、德文还有其他西文中,都是 从拉丁问词根“pars”中转化而来,其意思是 “一部分”。 • 就是说,政党是社会中一部分人建立起来的组织 , 表达的是一部分人的意愿.这说明,社会划分成不 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是现代政党得以产生的 条件。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
概论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主讲:北京大学黄南平
教材的内容
第一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第二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第三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两个问题
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二、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执政党的建设
毛概教案模板范文第十三章
教学目标:
1.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
2. 掌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3. 认识到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4. 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
教学重点: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
2.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3.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教学难点:
1. 如何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PPT、视频等。
2. 学生预习教材第十三章内容,了解相关知识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
2. 学生分享预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
二、讲授新课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
- 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和原因。
- 分析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强调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2.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 阐述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分析这一变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3.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 介绍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中高速增长、结构优化、创新驱动。
- 分析新常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
- 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广东省深圳市文汇中学九年级历史复习课件:第13讲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①主要内容: A.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 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 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C.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②深化改革——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
(2)时间及地点:1978年北京。 (3)内容: 1)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 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 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3)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 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4)历史意义: 1)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2) 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 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第十三讲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三部分 中国现代史
考点6 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1)“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积累的许多严重的政治 问题和社会问题,急需解决。 2)“文革”结束以后,党的主要领导人依然坚持 “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极大地解放了思想——实践是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路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上升
社会学概论 第十三章 社会现代化[PPT课件]
本章基本概念: • 社会现代化 • 趋同论 • 趋异论 • 经济现代化 • 文化现代化 • 政治现代化 • 人的现代化 • 早生内生型现代化 • 晚生外生型现代化 • 依附论
第一节
社会现代化概述
一、社会现代化的涵义 在社会学中,社会现代化是一个有特 定内涵的概念。它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 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 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是变传统社会为现 代社会的过程,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涉 及到社会各个方面的整体社会变迁。
4、社会结构的分化与整合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要素的具体的稳定 的组成方式或构成方式。所谓社会结构的 优化,是指社会要素或社会各部门之间的 最佳构成方式,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分化 和普遍性社会关系的建立。社会结构的分 化提高了人类活动的效率,而普遍性社会 关系的建立则为在理性原则基础上进行社 会活动提供了可能。
4、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变迁过 程 事实上,世界上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 个民族,也无论是哪一种社会制度,或迟 或早都要走现代化的道路。在这种全球性 的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不同国家、不同民 族的现代化既会有不同的特点,又会有共 同的特征。 趋同论与趋异论
第二节 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1、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 这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内容,经济现 代化在任何国家的社会现代化过程中,都 一致占据突出的地位。从经济发展的观点 来看,社会现代化就是用新技术更快的促 进经济的发展。经济现代化包括着广泛的 内容,如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生产 手段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国民生产总值以 及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合理产业结 构的建立等。其中,工业化是核心。
13 第十三讲 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十三讲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经济思想指引下,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
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
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高质量发展,集中体现了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是为了更好满
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更通俗
地说,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推动高质量发展,对于
我国发展全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过去,粗放型经济发
展方式在我国发挥了很大作用,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步伐,但现在再按照过
去那种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来做,不仅国内条件不支持,国际条件也不支持,是不可持续的。如今,我国一年的经济增量,就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
经济规模。由于体量和基数变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在保就业、惠民生方
面的效应明显增大,同时,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对资源环境的消耗也成倍增加。中国经济既“做不到”也“受不了”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我国正处于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大,粗放的发
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循环不畅问题十分突出。同时,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
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多点突破。我们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适应科技新
高考政治时政专题第十三讲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教案 人教版
高考政治时政专题第十三讲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教案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面向新世纪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考点背景透析】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农民很苦,农村很穷,农业很危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内容。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实现社会和谐,加快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党中央提出了以彻底解决“三农”问题为目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切入点的宏伟任务,这也是目前的一个理论热点问题。
相关材料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五”规划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的提出)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提出
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教育发展;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第十四章第三节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
社会现代化作为一种自我维持增长和创新的发展过程,是通过社会在许多方面的变革实现的。了解这些变革的特征或社会转型的标志,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这一过程。具体来说,这种社会发展过程是通过社会的日益分化和整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理性化等过程实现的。
一、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整合
社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的分化和整合,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的现象。而一个社会进入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其最重要的社会基础之一,即是社会结构更高程度的分化和整合。社会结构的高度分化和高度整合过程,其核心是一个社会的制度结构的变化,其结果是形成了一系列相应的制度,以此规范各种社会关系和引导社会行为。
(一)社会结构的分化
1.个人角色分化
个人角色分化是指个人所扮演或承担的社会角色的分离。一方面,随着劳动分工的发展,个人在不同的活动场合往往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在特定的场合同时承担多种角色。另一方面,人们之间的社会互动,越来越多的是特定角色基础上的互动,而不再是同整个人格的互动。个人角色的分化造成个人更有效地承担角色,按角色规范实现角色的社会功能,同时造成个人之间的角色互动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
2.社会组织的分化
社会组织的分化表现为,承担多种功能的单一组织向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组织的转化。随着劳动分工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组织功能从传统的功能多元化的组织中分离出来,而高度专门化的、功能单一的社会组织能够实现更高的效率,更好地完成组织目标,从而更有效地满足社会需要。
3.社会地位的分化
社会成员之间社会地位分化的类型和表现,我们在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中已有详细阐述。这里仅想指出,多元化的社会分层体系有助于各种社会角色的发展,社会成员可以通过各自的专门角色获得不同的社会地位,社会资源的分配途径和获得也日益多元化。这种社会地位的分化,有助于促进各种社会活动的发展和理性化,从而推动各种社会创新活动的成长,刺激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与有效使用,同时形成了更加紧密的相互依赖关系。
李录:现代化十六讲(十三)
李录:现代化十六讲(十三)
(十三)对中国未来几十年的预测——文化篇
导读:中国的启蒙绝不仅仅是对西方著作
的翻译与介绍,更不是对中国传统的简单否定。
启蒙首先是对中国今天现状客观、理性认知,
从承认没有答案开始。以理性的态度重新“整
理国故”,经过长期的积累,在中国的传统中
发现今天仍然闪光的价值。中国人必然会回归
对自己的文化认同,这是文化复兴的第一个要
素。但同时,传统文化也需要演进以适应科技
文明需要。
中国文化的未来最可能是对传统文化的复兴及其现代化的演进。
首先,在中国恢复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其实是别无选择。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历史和地理造成的:因为地理位置的不同,不同地区的人有了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历史又造成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信仰体系、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并使自己在这种环境中感觉很自在。这就是文化。文化是深入骨髓的,是一种信仰。因为文化的形成有几千年,上万年的过程,所以一时是改变不了的。人类在地理大发现之前,在现代交通工具出现之前,一直处在一个分割居住的状态,持续了六万年。在这么长时间里形成的文化,基本的信仰、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是很难改变的。
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抛弃,对西方非主流文化的全面拥抱完全是中国近代历史特殊时代的产物。在今天和平状态下,中国人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就好象中国胃相对中国菜一样,实际上是没有选择的。所以中国人必然会回归对自己的文化认同,这是文化复兴的第一个要素。因为中国现代文字的改革,使得国人对传统文化出现了断层。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不断提高,很可能会出现中国式的文艺复兴,让国人重新发现中国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以及自己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9年,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比较政治 年 委员会召开政治现代化讨论会, 委员会召开政治现代化讨论会,随后出 版了《发展中地区的政治学》 版了《发展中地区的政治学》(阿尔蒙 德和科尔曼, 德和科尔曼,1960)。 )。 60年代西方陆续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现 年代西方陆续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现 代化研究专著,现代化理论基本形成。 代化研究专著,现代化理论基本形成。 例如, 例如, 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主义宣言》 《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主义宣言》 罗斯托, (罗斯托,1960) ) 日本和土耳其的政治现代化》 《日本和土耳其的政治现代化》(沃德 和拉斯托,1964) 和拉斯托, ) 现代化和社会结构》 列维, 《现代化和社会结构》(列维,1966) )
第十三讲 社会现代化
现代化的涵义、 第一节 现代化的涵义、内容与特征 理解“现代化” 第二节 理解“现代化”的主要理论 模式 第三节 后发展国家及其中国的现代 化
一、现代化的涵义
现代、现代化及其相关的概念, 现代、现代化及其相关的概念,都有广 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涵义。 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涵义。 广义“现代” 广义“现代”: 被用来当作“目前” 现在” 被用来当作“目前”、“现在”、“今 的代名词, 天”的代名词,被用来泛指人们正在经 历的任何一个当前的时间阶段。 历的任何一个当前的时间阶段。 狭义“现代”: 狭义“现代” 主要指的是大约从17或 世纪开始以来 主要指的是大约从 或18世纪开始以来 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 (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一段历史时 期。
三、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1、现代化是一个激烈的转变过程。 、现代化是一个激烈的转变过程。 2、现代化是一个系统的变革过程。 、现代化是一个系统的变革过程。 3、现代化是一个由于某些偶然因素而首先在 、 4、现代化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 、现代化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 5、现代化是一个趋同化过程。 、现代化是一个趋同化过程。 6、现代化是一个功过并存的过程。 、现代化是一个功过并存的过程。
世纪50年代末 在20世纪 年代末,美国社会学家丹尼 世纪 年代末, 贝尔就产生了后工业社会的思想, 尔·贝尔就产生了后工业社会的思想, 贝尔就产生了后工业社会的思想 1973年正式出版《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年正式出版《 年正式出版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一书。他认为, 一书。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前 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 工业社会、 阶段,在今后30年至 年间, 年至50年间 阶段,在今后 年至 年间,发达工业 国家将进入后工业社会。 国家将进入后工业社会。
现代化的主要层面: 帕森斯
(2)
2.从神圣到世俗(Sacred – Secular)由H. Becker提出,是受宗教、神祗和迷信等神圣符 号和观念影响;现代是科学和理性。 3.从区社到社会(Community-Society),由 3 Community-Society F. Tonnies提出的,在区社之中人际关系是亲 密的、简单的、有机的和有人情味的。而现 代社会则是复杂的、有距离的。 4.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Agrara-Industria)
现代化的主要层面: 帕森斯
(3)
5 . 从 初 级 群 体 到 次 级 群 体 ( PrimarySecondary) 6 . 从 特 殊 主 义 到 普 遍 主 义 ( ParticularismUniversalism),帕森斯认为有五个变量之一。 处事待人时由特殊身份而别;普遍主义则是 一视同仁 7 . 从 承 袭 关 系 到 成 就 ( AscriptionAchievement)与接近。承袭与成就 8.从功能普化到分化(Diffuseness-Specificity) 如家庭功能既是生育单位也是政治经济文化 教育单位。现代则分化。
西方学者开展现代化研究,历时 年 西方学者开展现代化研究,历时50年(50~ ~ 90年代),最终形成了经典现代化理论体系。 年代),最终形成了经典现代化理论体系。 年代),最终形成了经典现代化理论体系 尽管这种理论存在许多固有的缺陷, 尽管这种理论存在许多固有的缺陷,并因此 受到种种批评,例如, 受到种种批评,例如,这种理论不能解释发 达工业国家70年代以来的发展等 但是, 年代以来的发展等, 达工业国家 年代以来的发展等,但是,它 仍然被认为是用来阐述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 明的革命性变化的有力理论, 明的革命性变化的有力理论,其他任何一种 社会科学理论都不可能完全取代它。 社会科学理论都不可能完全取代它。
2、迟发展效果 、 迟发展效果” “迟发展效果”是学者们用来解释 现代化进程起步较晚的国家在工业 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特殊条件和现代 化特殊性的一种分析框架。 化特殊性的一种分析框架。迟发展 效果主要反映了现代化起步较晚的 国家由于其起步晚所面临的与现代 化起步较早国家不同的制约条件。 化起步较早国家不同的制约条件。 比如, 比如,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秩序 中所处的不平等地位就是一种迟发 展效果。 展效果。
第三节 后发展国家及其中国 的现代化
一、“后发展”国家现代化过程的特点 后发展” 1、发展逻辑的改变 、 美国社会学家列维对此作过较多的研究, 美国社会学家列维对此作过较多的研究,比 较了“早发展”国家具有的优势和“后发展” 较了“早发展”国家具有的优势和“后发展” 国家具有的劣势。 国家具有的劣势。 早发展国家是内源发展者, 早发展国家是内源发展者,后发展国家是现 代化的后来者。 代化的后来者。 现代化的后来者具有五个方面的优势: 现代化的后来者具有五个方面的优势: (1)不是在未知领域内探索,因而对于自己 )不是在未知领域内探索, 的行动方向具有更为明确的概念; 的行动方向具有更为明确的概念;
二、现代化的内容
政治现代化
经济现代化
社会现代化
文化现代化
个人现代化
现代化的主要层面: 帕森斯 (1)
将世界上曾经有过的社会和当今所有国家划 分为传统的和现代的两种类型,现代化的过 程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的过程。其特 点是: 1.从身份取向到契约取向(status-contact);由 H Marine传统社会一切看人的身份,“谁是 谁”;现代社会人与人的交互关系越来越依 赖或建立在双方同意的基础上,即契约。
后现代社会的特征? 后现代社会的特征? 1、逆分化(De-differentiation) 、逆分化( ) 2、逆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在 、逆中心化( ) 在 权力分配方面 3、认同群体取代阶级 、 4·社会政治活动日益从阶级政治转化为 社会政治活动日益从阶级政治转化为 认同政治 5·生产领域中由固定分工向灵活分工转 生产领域中由固定分工向灵活分工转 变。 现代社会: 现代社会:固定分工 6. 科学的地位下降,受到削弱 科学的地位下降,
帕森斯的五个模式变项 : 帕森斯 现代化的主要层面 特殊主义──普遍主义 普遍主义: 特殊主义 普遍主义:对事物是区别 (4) 对待, 对待,还是与其他一样 扩散性──专一性 扩散,连带关系, 专一性: 扩散性 专一性:扩散,连带关系, 还是就事论事 情感性──非情感性 非情感性: 情感性 非情感性:重感情还是重理 智 集体取向──个人取向 集体取向 个人取向 先赋性──自致性 先赋性 自致性
《现代化的动力:比较历史研究》 现代化的动力:比较历史研究》 布莱克, (布莱克,1966) ) 现代化:抗拒与变迁》 《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埃森斯 塔特, 塔特,1966) ) 现代化:增长的动力》 维纳, 《现代化:增长的动力》(维纳, 1966) )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亨廷 顿,1968)等。 ) 年代, 在70~80年代,现代化理论面临诸 ~ 年代 多挑战,同时也得到全面发展, 多挑战,同时也得到全面发展,形 成了五光十色的现代化理论。 成了五光十色的现代化理论。
理解“现代化” 第二节 理解“现代化”的主要理 论模式
一、经典现代化理论 50年代,美国一批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 年代, 年代 美国一批社会学家、 政治wk.baidu.com家相继开展了现代化研究。 政治学家相继开展了现代化研究。 1951年6月,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经济增 年 月 长委员会主办的学术刊物《文化变迁》 长委员会主办的学术刊物《文化变迁》举 办的学术讨论会上;与会者认为, 办的学术讨论会上;与会者认为,使用 现代化” “现代化”一词来说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 社会的转变是比较合适的。 社会的转变是比较合适的。 1958年,丹尼尔 勒纳出版《传统社会的消 勒纳出版《 年 丹尼尔·勒纳出版 逝:中东现代化》一书,认为从传统社会 中东现代化》一书, 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就是现代化。 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就是现代化。
3、后发展国家的经济特征(见教材 、后发展国家的经济特征( P335-336) ) 4、后发展国家的政治特征(见教材 、后发展国家的政治特征( P336-337) )
二、社会趋同论、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 社会趋同论、 理论对不发达国家现代化的论述 1、社会趋同论 、 20世纪 年代以来,一些社会学家和现 世纪50年代以来 世纪 年代以来, 代化问题专家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现代化 问题是形成了社会趋同论理论。 问题是形成了社会趋同论理论。 理论要点:现代化过程是所有社会、 理论要点:现代化过程是所有社会、所 有民族都经历的普遍的进化过程, 有民族都经历的普遍的进化过程,尽管 各国现代化的国情不同, 各国现代化的国情不同,起点也不尽相 同,发展的具体道路和方式可能会各不 相同,但它们都会经历同样的阶段, 相同,但它们都会经历同样的阶段,并 形成大体相同的社会特征, 形成大体相同的社会特征,即经济上的 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 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组织管理上 的科层化、城市化和文化的世俗化。 的科层化、城市化和文化的世俗化。
(2)有可能直接采用和借鉴早发现代 ) 化国家的已经形成的计划、技术、 化国家的已经形成的计划、技术、设备 和组织模式; 和组织模式; (3)存在跳跃性发展的可能性 ) (4)后来者国家的领袖可以通过展示 ) 其他国家或地区已经达到的成绩而直接 加强其领导; 加强其领导; (5)可以从已经现代化的国家中获得 ) 资本和技术上的帮助。 资本和技术上的帮助。
广义的现代化: 广义的现代化: 指的是向任何更“ 现代” 指的是向任何更“新”的“现代”时期 或状态的转变过程, 现代化” 或状态的转变过程,“现代化”是一个 永无休止的过程。 永无休止的过程。 狭义的现代化: 狭义的现代化: 指的是十七八世纪( 指的是十七八世纪(尤其是从工业革命 以后)从欧洲起源, 以后)从欧洲起源,之后逐渐扩散到全 球的、一种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的、 球的、一种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的、 新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是从“ 新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是从“传统 社会”向这种新型的“ 社会”向这种新型的“社会生活或组织 模式”转变的过程。 模式”转变的过程。 社会学中讨论的现代化, 社会学中讨论的现代化,是狭义的现代 化。
二、后现代化理论
几乎与现代化理论研究同步, 几乎与现代化理论研究同步,西方学者对发 达工业国家未来的发展进行研究, 达工业国家未来的发展进行研究,并提出了 许多种新理论。 许多种新理论。 例如,后资本主义社会(达伦多夫,1959)、 例如,后资本主义社会(达伦多夫, )、 后工业社会(贝尔, )、后现代主义 后工业社会(贝尔,1973)、后现代主义 )、 (Lyotard,1984;Rose, 1991;格里芬, , ; ;格里芬, 1997)、后现代化理论(Crook,1992; )、后现代化理论 )、后现代化理论( , ; Inglehart,1997)、知识社会(莱恩, )、知识社会 , )、知识社会(莱恩, 1966)、信息社会、网络社会和数字化社会 )、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 其中, 等,其中,后工业社会和后现代主义是与经 典现代化理论紧密相关的, 典现代化理论紧密相关的,后现代化理论则 与经典现代化理论相对应。 与经典现代化理论相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