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个性和创造力的作家

合集下载

林徽因的一生

林徽因的一生

林徽因的一生1. 前言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3月1日),原名林徽音,字徽因,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建筑师、诗人、作家和女性解放运动领袖。

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辉煌,不仅在建筑界有卓越的成就,也在文学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回顾林徽因的一生,探讨她的生平事迹和影响。

2. 幼年与教育林徽因出生在江苏苏州的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家庭中。

她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因此她在家庭环境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在父亲的熏陶下,林徽因对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 艺术与建筑的结缘在读完高中后,林徽因进入了上海美术学院学习绘画。

在学习过程中,她对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专注于建筑设计的学习。

她在美术学院期间展示了她的天赋和创作能力,备受老师和同学的赞赏。

4. 婚姻与职业生涯1925年,林徽因嫁给了著名的建筑师梁思成。

这段婚姻对她的职业生涯有着积极的影响,两人合作设计了许多著名的建筑作品。

他们共同追求着建筑艺术的卓越,为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 文学创作与女权主义除了在建筑领域的成就,林徽因还以其诗歌和散文作品而闻名。

她的文学作品展现了她对生活、爱情和自然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此外,她也是中国女性解放运动中的重要人物,积极倡导女权主义和性别平等。

6. 后期生活与逝世尽管林徽因在事业和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她的一生也有许多不幸和挫折。

她的丈夫梁思成在1952年因病去世,给她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之后,她的身体健康也逐渐恶化,最终在1955年离世。

7. 影响和遗产林徽因在建筑界和文学界的成就和贡献为后人所推崇和追随。

她以其独立、坚韧和创造力而被人们铭记,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她的诗歌和散文作品也被广泛传播,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 总结林徽因是一位多才多艺、充满魅力和影响力的女性。

她在建筑、文学和女权运动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她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挫折,但她的勇气和才华使她成为人们敬佩和赞颂的对象,她的精神也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林徽因散文精选

林徽因散文精选

林徽因散文精选林徽因,一位杰出的现代女作家、建筑师和设计师,被誉为中国现代女性的先驱。

她的散文作品深深地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富有内涵和哲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您精选林徽因的几篇代表作,让您感受她独特的文学魅力和思想深度。

一、《蝴蝶夫人》《蝴蝶夫人》是林徽因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寓言的形式展现了一个关于爱与自由的故事。

林徽因通过蝴蝶的形象表达了对自由、追求梦想和独立人格的渴望。

她将蝴蝶与女性的命运相比较,探讨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困境。

这篇散文激发了读者反思传统观念对女性的束缚与压迫,呼吁女性敢于追求自我,展翅飞翔。

二、《城市与家园》《城市与家园》是一篇反映城市生活与农村生活对比的散文。

林徽因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描述了家乡的美丽与宁静,反而城市的喧嚣、浮躁和污染使她感到厌倦。

她对于现代化进程中城市人的流失、家庭和亲情的疏离感到痛心,呼吁人们保持对家园的热爱和关怀,珍惜乡愁与乡情。

三、《孤独与沉默》《孤独与沉默》是林徽因笔下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

她通过对自己孤独与沉默的体验的描写,展示了一个强大而富有智慧的女性内心世界。

她在孤独中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个人的价值,她抛弃了传统女性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

这篇散文鼓励人们在孤独面前坚持自己、坚持信仰,并勇敢面对困境。

四、《绿酒窝》《绿酒窝》是林徽因温柔深情的散文之一,她借助酒窝这个小小的细节,表达了对于真爱和美好的向往。

她把爱情比喻成一杯美酒,幸福的人上满了酒窝。

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告诉人们爱情是需要用心去呵护和经营的,而真爱才是最有价值的。

五、《风景遥远处》《风景遥远处》是林徽因笔下一篇富有哲思的散文。

她在文中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她认为,风景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人类内心的寄托。

她呼吁人们多去欣赏自然美景,通过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力量。

以上所选的林徽因散文作品仅仅是她众多作品中的一部分,但无疑体现了她卓越的文学才华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中国知名作家 林徽因 名人介绍 作品介绍 人物介绍PPT模板

中国知名作家 林徽因 名人介绍 作品介绍 人物介绍PPT模板
林徽因名人介绍
目录页
01 作家简介 03 人际轶事
02 人物贡献 04 人物评价
YOUR LOGO
A UNIVERSITY
PART 01
作家简介
AUTHOR PROFILE
01 作家简介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
原名徽音,汉族,祖籍福建闽侯(今福建福州),出生于浙江杭州。林徽因是清华 大学教授,为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作家,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中国现代 文化史上的杰出女性” 。 民国九年(1920年)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民国十二年(1923年)参加新月社 活动。民国十三年(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 课程,获美术学士学位。 后就读于美国耶鲁大学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民国十七年 (1928年)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与梁思成圈 阅批注中国营造学社藏本《大唐西域记》(数百处唐代建筑及地名),发现唐代建 筑——五台山佛光寺。解放后,林徽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 碑设计和景泰蓝工艺革新等方面做出了贡献,著有《林徽因诗集》《林徽因文集》。
04 人物评价
林徽因墓
每年清明节,北京八宝山的林徽因墓总是摆满了 鲜花。 林徽因墓由梁思成设计,上面有汉白玉花 环,来自林徽因设计的天安门纪念碑图案。碑上 用营建社特有的字体刻写的“建筑师林徽因墓”, 这几个字在“文革”中被红卫兵砸毁,成了一座 “无字碑”。墓今已修复。但从人民英雄纪念碑 工地取回的试刻纹样原件,无法修补。
01 作家简介
最后岁月
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 在这个城市蔓延。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 而毁于一旦,林徽因丈夫梁思成与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发生了激 烈的争论。其后不久,在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郑振铎邀请 文物界知名人士在欧美同学会聚餐会上,林徽因与吴晗也发生了一次 面对面的冲突。随后,林徽因的病情急剧恶化,最后拒绝吃药救治。 1953年10月,林徽因当选为建筑学会理事;并任《建筑学报》编委。 被邀参加第二届全国文代会。 1954年6月,选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4月1日6时20分,林徽因病逝于同仁医院,享年51岁。林徽因 治丧委员会由张奚若、周培源、钱端升、钱伟长、金岳霖等13人组成。 4月3日,林徽因追悼会在北京市金鱼胡同贤良寺举行。

林徽因 徐志摩

林徽因 徐志摩

林徽因徐志摩林徽因与徐志摩是20世纪中国文坛上的两位杰出人物,他们的爱情故事也成为了传世佳话。

林徽因是一位出色的建筑师、诗人和作家,而徐志摩则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和翻译家。

他们的才华与爱情故事让人们称之为“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林徽因林徽因(1904年-1955年),浙江宣平人,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林徽因从小就展示出了非凡的才华,在美国留学归来后,她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才华,成为了中国现代建筑事业的开创者之一。

她设计的独特建筑作品融合了中国传统和现代理念,独树一帜。

除了建筑方面的成就,林徽因还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

她的诗歌和散文作品表达了她对生活和爱情的独特感悟。

她的作品情感细腻,文字流畅,触动人心。

林徽因的文学才华使得她成为了当时中国文坛上备受瞩目的女作家。

徐志摩徐志摩(1897年-1931年),江苏海安人,出生于一个读书家庭。

徐志摩自幼喜好文学,他的才华在青年时期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激情,表达了对生活和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徐志摩的文学风格独特,他的诗词常常深情而激昂,带有一种浪漫主义的色彩。

徐志摩还是一位出色的翻译家,他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

他的翻译作品流畅准确,为中国读者提供了解外国文学的窗口。

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爱情故事林徽因和徐志摩的爱情故事可以追溯到1924年。

当时,林徽因正在北平中央大学学习建筑,而徐志摩则在北京大学学习文学。

两人在各自的领域都是杰出的人才,他们的共同兴趣使得他们迅速产生了共鸣。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才华和美貌深深着迷,他通过诗歌向林徽因表达了自己的爱意。

林徽因也被徐志摩的才华和真诚所吸引,她欣赏徐志摩的诗歌并回应了他的感情。

然而,这段爱情并不一帆风顺。

林徽因与徐志摩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包括性格、生活习惯和家庭背景等。

尽管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但他们的爱情经历了一系列的考验和磨难。

最终,林徽因与徐志摩在1931年结为夫妻,开始了他们短暂但充满激情的婚姻生活。

你是人间四月天赏析

你是人间四月天赏析

你是人间四月天赏析林徽因,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女性文学家、建筑师、诗人、画家,也是中国现代女性解放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林徽因生于1904年,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精通多种语言和艺术领域。

她的父亲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化人,给了她很好的教育和文化背景。

林徽因自小就表现出了文学和艺术方面的天赋和才华,很早就开始涉足文学和艺术领域。

她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成为了当时文艺界的佼佼者。

除了文学和艺术方面的才华,林徽因还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师。

她曾经在美国留学,学习建筑设计和规划,回国后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师。

她的建筑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重要代表之一。

她的建筑作品,融合了中西方建筑文化和艺术元素,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她的建筑作品,对于中国现代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林徽因的一生,充满了风云际会和传奇色彩。

她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代表之一。

她的建筑作品,对于中国现代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她的一生,是中国现代女性解放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性文化人。

她的一生,是一部华丽而传奇的人生史诗,让人们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珍贵。

《你是人间四月天》是林徽因创作的一首爱情诗,以其清新脱俗的文艺风格和细腻深情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可以看作是林徽因对她所钟爱的人的深情赞美和寄托,同时也是对美好事物和人生意义的感悟和领悟。

下面将从韵律、意象和意境三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一、韵律:柔美流畅《你是人间四月天》的整首诗采用了“七绝”体裁,每个句子都是四个字,而且每个句子都排布得很平稳。

平仄相间中,多数是平声,偶然出现的仄声,只是起到点缀作用,于是给人以柔美流畅的感觉。

每一句的韵脚都相同,使全诗节奏简单舒缓,具有很好的记忆效果。

名人简介林徽因

名人简介林徽因

作为有志中国人的林徽因
◇她的心永远属于祖国
“我曾跟着父亲走遍了欧洲。在旅途中我第一次产生了学习 建筑的梦想。现代西方的古典建筑启发了我,使我充满了要 带一些回国的欲望。我们需要一种能使建筑物数百年不朽的 良好建筑理论。” ——林徽因 在躲避抗战硝烟的时候,林徽因的朋友劝说她去美国治病、 工作,而她却婉言谢绝了:“我们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们 不能离开她,假如我们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们也要死 在祖国的土地上。……我们决不做中国的白俄。” ——《林徽因传》
在她人生的后半程,辛苦的工作和抗日战争时 的颠沛流离使她身染重病,甚至一病不起,但她仍 坚持协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结束了中 国没有建筑史的缺憾。 新中国成立后,她带病参加了国徽和人民英雄 纪念碑的设计工作,将她的才思和心血永远凝结在 了这两部设计作品之中。 然而,为了城市交通建设发展,一股拆城风弥 漫在北京城中…… 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回忆道:“她(指林徽因) 指著吴晗(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鼻子,大声谴责。 虽然那时她肺病已重,喉音失嗓,然而在她的神情 与气氛中,真是句句是深情。"牌楼今日早已随著文 化浩劫一同烟消云散,但林徽因当日的金刚怒吼, 必将永远环绕在每一名具有良知血性的中国学者心 头。
一代才女林徽因
◇博学聪慧是她魅力的来源
“她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 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 起来又洋溢著迷人的魅力。在这个家,或者她所在的任 何场合,所有在场的人总是全都围绕著她转”。 ——《费正清对华回忆录》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曾出现过像达。芬奇那样的 多面手。 他既是大画家,又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 程师。林徽因则是在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脱颖而出的一 位多才多艺的人。她在建筑学方面的成绩,无疑是主要 的,然而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方面,也都有所 建树”。 ——《才貌是可以双全的——林徽因侧影》

林徽因的生平简介

林徽因的生平简介

林徽因的生平简介林徽因是当时不可多得的才女,著有著名的现代诗篇,辞藻飘逸轻灵,集诗气才气美貌于一身。

林徽因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女诗人,少年时期赴美留学,与丈夫梁思成共同修习了建筑学,因此她也是我国少有的女建筑家。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林徽因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林徽因的生平简介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

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1904年出生于浙江杭州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4至9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同年入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

1921年回国于复人培华女中读书。

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

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

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

1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同年8月回国。

1949年以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

人物素材:林徽因

人物素材:林徽因

• 虽然与这几位文化名人结下的生死交情被传为佳话。但 正如著名作家张洁说的那样,“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 ,离不开梁思成,缺不了金岳霖,也少不了徐志摩。” 作为女性,林徽因的一生是幸福美满的。在爱情上,她 忠贞于和梁思成的溪水长流;在友谊上,她胸怀坦荡, 和徐志摩、金岳霖诚心互助。凭林徽因绝世的魅力和杰 出的才华,受到大家众星捧月般的爱慕,即使她也在这 爱的漩涡中跟着打转,也并没有什么奇怪。但她能以坦 诚的心很理智地把握住了自己,最终维护了丈夫和孩子 ,体现了一个中国知识女性的高尚情怀。他们彼此之间 的敬重和理解,肝胆相照的情谊,是真正的君子风范, 这一切故事背后都大写着两个字:人格。就连梁思成后 来的妻子林洙也感慨地说:“是啊!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与情操,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的。每个人只能站在 自己的高度去观察去理解社会。”
• 作为素材,本文适用于严谨求实、踏实肯干、合作 双赢等话题。

现实中的30年代,存在一个太太的客厅,这客厅
自然是林徽因的客厅。一个女人的客厅。一个漂亮的
• 【精华素材】
• 1、超越情感定义的精神之美
• 翻阅中国近代史,”才貌双全”一词用在林徽因身上 ,最恰如其分。而谈论林徽因就不能回避她生命中 遇到的三个男性,她的丈夫梁思成、朋友诗人徐志 摩和哲学家金岳霖。
• 林徽因,无疑是那个时代令男人们动容的精神情人! 其中,大诗人徐志摩对林徽因的追求可谓惊天地泣鬼 神。他公然在给梁启超的信中说,我将于茫茫人海访 我这惟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而 林徽因对于诗人的感情是纯净而自持的,她虽然有着 女性对于完美爱情的向往,但也对理想爱情与错综现 实有着清晰而理性的认识。她在感情上并没有成为脱 缰的野马,目光始终理性地长久地注视着梁思成。因 此,在面对徐志摩和同样毕业于清华大学并赴美留学 归来的金岳霖的情感,都没有动摇林徽因对梁思成的 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徽因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个性和创造力的作家。

早在1931年,林徽因初涉诗坛时,陈梦家就在《新月诗选》的序言中说:“渴望更奇丽的诗篇的出现,对于林徽因初作的几首诗表示我们酷爱的欢心。

”1915年,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也高度赞扬这位女诗人的诗作,认为她和陈梦家、卞之琳、戴望舒、何其芳等“算得是几个特有成就的作者”。

后来,林衡在《中国现代诗选》的书评中又指出:“林徽因等后起之秀,似乎很该给留下几页地位。

”可以说,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文坛的很多人都给林徽因以热切的关注,不约而同地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女诗人表示赞扬。

但是,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原因,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林徽因几乎完全被现代文学史遗忘。

她去世后,丈夫梁思成曾选辑她生前的诗作拟出版以志纪念,但工笔誊抄的诗集与大量未发表的诗作均焚毁于“文革”;六七十年代的林徽因研究陷入空前的沉寂。

新时期以来,随着文艺思想的解放和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林徽因的美丽面容再次展现给历史和读者。

八十年代后,林徽因研究逐渐活跃并走向成熟,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其生平史料及作品的发掘、考证和整理出版,二是对其诗歌、小说等作品做具体的分析,探讨其创作特色和文学价值。

这两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果。

在林徽因的生平史料的考证和作品出版方面,陈钟英、陈宇二位学者成绩卓著。

众所周知,林徽因的作品在她生前从未结集出版,诗歌、小说、散文等皆散见于《晨报副刊》、《新月》、《诗刊》、《北斗》、天津《大公报·文艺》等刊物上。

1982年,福建师大的陈钟英、陈宇注意到久已湮没的林徽因,开始了对其著作的挖掘和整理工作。

在他们的努力下,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5年首次出版了《林徽因诗集》,这是林徽因作品第一次以集子的形式与读者见面。

1988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又推出了周良沛编选的《中国新诗库·林徽因卷》。

不少报刊也相继刊载介绍、研究林徽因的资料、文章。

林徽因之子梁从诫在《读书》上发表《建筑家的眼睛诗人的心灵》一文,介绍母亲生平;年轻时由林徽因扶持走上文坛的萧乾在同一杂志上发表《一代才女林徽因》,亲切地回忆了与林徽因交往的点点滴滴。

陈钟英、陈宇的《她使人想起了“彗星”:记林徽因的生平和创作》、《建筑家、诗人林徽因》、《林徽因年表》,高秀琴的《一位被遗忘的女诗人:林徽因》,以及陈学勇的《林徽因笔名和探佚》、《对于〈民国人物小传·林徽因〉的补正》等文章,为林徽因研究提供了不少翔实可靠的生平史料。

陈宇的《林徽因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考辨》一文,对“林徽因的生卒时间”、“林徽因是否进过建筑系学习”、“女作家林徽因不同于男作家林微音”、“不应该把林徽因封死在唯美主义新月派的象牙塔里”等问题进行了认真探讨,为人们更全面地考察研究林徽因其人其作并给以客观评价奠定了基础。

初期研究者多着力于发掘林徽因生平史料,对她在中国古建筑方面的卓越贡献和文学创作上特有的禀赋与才气给予肯定。

八十年代后期,人们开始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林徽因的作品本身,评述其创作风格和价值,林徽因研究进入新阶段。

陈钟英、陈宇的《林徽因诗歌创作散论》,李菀的《林徽因和她的诗》等是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论文。

林徽因青少年时代就受到西方教育,曾随父亲到伦敦学习、生活一段时间,后来又去美国,受英美文学影响很深。

一些研究者认为,林徽因诗作不仅具有浪漫主义文学的浓郁气息即主观抒情性(收在《林徽因诗集》中的55首诗全是抒情诗,其中爱情诗占一半以上),而且由于她大半生在病榻上度过,几度濒于死亡,遂使她的作品带有感伤情调,如《情愿》、《莲灯》等,显然受到了波德莱尔式的象征主义影响。

尽管如此,她的笔触还是走出个人狭小
的天地,扩大到对国家、民族,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写下了一系列富有社会意义的作品,如《窗子以外》、《我们的雄鸡》等。

有论者积极称誉她在思想和艺术上的这份可喜变化。

过去一些评价林徽因诗作的文章,往往笼统地把她归为新月派,而这时出现一些新观点,认为林徽因的诗歌固然有新月派的特点,但更有新的探索与尝试,是对新月派的扬弃。

到了九十年代,全面评价林徽因的文章逐渐增多,对林徽因笔名、佚诗的考证仍在继续,对其创作的研究则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对林徽因文学创作的总结。

如陈宇在《从象牙之塔走向十字街头:福建籍女作家林徽因创作述评》中,颇有见地地把林徽因的创作历程概括为三个阶段:三十年代初期为第一个阶段,“这时期的创作,疏远社会,踯躅于唯美主义的象牙塔里。

除短篇小说《窘》外,其它全是诗歌”。

1934年抗战爆发,林徽因创
作进入第二个阶段,这期间“她努力突破自身生活的局限,把摄取生活的目光投向‘窗子以外’的现实天地……多种体裁创作并举,作品的社会意义大大增强”,如小说《九十九度中》、诗歌《年关》等等。

抗战爆发后,她的作品出现了迥异于前的主题和格调,这是她创作的第三个阶段,“表现出了过去作品中所没有的爱国激情、尖锐的锋芒和沉郁的色调,显示了她创作思想的重大变化”。

二是着眼于对具体作品的研究。

如阿刚的《永恒的花瓣——林徽因〈谁爱这不息的变幻〉解读》一文,作者在具体剖析这首诗的意象内容的基础上,指出“林徽因创作的这首中国十四行诗,对于推进中国十四行诗实验,显然有着非同小可的影响力”,同时肯定地认为,“在中国现代诗歌格律初创的行列里,也只有林徽因这么一位女诗人,在中国十四行格律实验的园地上,作出这么真诚的努力”。

尽管结论尚有武断之嫌,但我们不难窥见,论者笔下的女诗人“毕竟是一枚永恒的花瓣,任何时候也不会凋落”,“《谁爱这不息的变幻》给历史留下了很深的痕迹”。

索斌在《试论林徽因的情诗心迹及其意象对象》中,不仅对林徽因的部分爱情诗进行了分析,还明确指出它们是诗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而非虚构的意象对象。

进入新世纪,林徽因研究更为深入,人们从多个视角对她的作品进行阐释,有了许多新发现。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研究者自觉将林徽因的诗歌和小说纳入浩博的“文化”体系,作品风格、文化内涵、审美价值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很大进展。

谢菊在对林徽因诗歌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她小说中的现代性因素进行界定后,认为林徽因创作的文化内涵是文学、建筑、美术等艺术形式中所体现出的人性之美,它是20世纪初中西文化交汇的产物。

杨励轩从林徽因的人生道路和创作实际出发,深入探讨了其创作与建筑艺术的交叉问题,揭示了建筑学知识的厚重积淀对林徽因文学创作的影响:让林的诗作既有与新月派建筑美主张相呼应的一面,更有突破和创新的一面,后者既体现在诗形的建构上,也表现在诗歌艺术与建筑艺术的深层交错上。

李蓉在《林徽因诗歌哲学意蕴解读》一文中指出,与其他现代女诗人相比,林徽因的诗歌表现出一种异质性,主要原因在于林诗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

这给人们带来全新的启示和广阔的探索空间。

张衍芸在《林徽因小说创作论》中指出,林徽因的小说描绘了特定情景中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过程,负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艺术上追求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体现了实验中国小说文体的热情。

林徽因小说既体现了京派小说的一般风貌,又显示着作者鲜明的文学个性,具有独特的文化品格和审美价值。

谢昭新的研究则揭示出林徽因小说的“现代性”审美特征,认为这种现代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如以人文主义为出发点写人性,体现作家对“人”的人道主义关注,
对人生形态的情感体验,以节制、适度的方式表现忧郁、感伤的情感;通过独特的叙述方式,用讲故事、串镜头、绘画面来创造意境的美;同时运用象征、暗示、意识流手法写人物的潜意识、性心理,而且在故事编织的技巧上也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应该说,论者的思考是深入的,结论是中肯的。

此外,有人对林徽因作品的独特风格进行了总结,如张玉秀的《浅谈林徽因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和王鹏飞的《古典意味与现代风格的熔铸——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的艺术特色》等。

还有人试图在总体考察林徽因的生平创作后衡定其文学史地位,清华大学蓝棣之教授的《作为修辞的抒情——林徽因的文学成就与文学史地位》是这方面的成果之一。

总之,文学界的林徽因研究经历了一个由岑寂到活跃再到成熟的过程,学者们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后来者的研究打下了基础,近年来的研究尤其为我们拓宽了空间。

但研究也存在着不足,比如,林徽因的文学创作以诗歌和小说为主,有人只注意诗歌而忽略了小说,还有的人恰恰与此相反。

即便有人尝试将二者同时分析,也还不够具体和深入。

这是不利于全面、真实、公正地反映林徽因的创作活动和文学成果的,因此也为我们进一步开展研究,深入、细致、全面地探索林徽因的文学世界提供了种种可能。

2007年11月12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