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个性和创造力的作家

合集下载

档案解密林徽因的人物生平

档案解密林徽因的人物生平

档案解密林徽因的人物生平

林徽因的人物生平简介

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设计师、诗人、学者,也是著名的才女,出生于浙江杭州。她参与了中国国徽和人民纪念碑的设计,可以说对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她的一生也是非常幸福的。

林徽因在1904年6月的时候出生,8岁的时候移居上海,16岁的时候在英国剑桥留学,也是在那里她遇到了自己人生的启蒙老师徐志摩。徐志摩可以说是林徽因人生道路的引导者,他带领着林徽因走进了文学的殿堂,让林徽因的世界豁然开朗。1921年的时候林徽因回国继续学习,之后徐志摩、胡适等人创办了新月诗社,林徽因成为成员之一。1924年,林徽因到美国学习建筑学,遇到了自己未来的丈夫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他们在1928年成婚了,他们一起学习建筑,一起研究关于古代建筑的结构图画等等,他们有共同的志向,梁思成也非常爱她,可以说他们生活的非常幸福。1937年抗战爆发,林徽因开始了逃亡的生活,也是在这个时候,她的好友徐志摩逝世,这对她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在革命胜利之后林徽因回到了北京,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旅程,她在建筑方面的成就也是在这个时候创造的。1955年的时候林徽因因病去世了。她为后世的人们留下了很多考古资料,为中国建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就是林徽因的故事,反应了她充满曲折但又非常幸福的一生!

林徽因的性格特点

林徽因,汉族人,出生在浙江杭州,是福建闽县人,林徽因原来叫做林徽音,因为当时她的名字跟一位诗人同名,所以后来将音改成了因,林徽音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诗人,同时她也是一名建筑师,中国的国徽和英雄纪念碑她都有参与设计。

才女林徽因(简介)

才女林徽因(简介)

源于兴趣爱好,少女时代开 始,她就常跟朋友一起游览考察 各种建筑物。充分享受了生活的 乐趣,激发了自己的设计潜力。 富丽庄严的皇家教堂、散发 着宁静幽雅气息的皇家学院、国 内外看过的庙宇……深深回想, 她对建筑有了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也就是在这时,萌生、确定了对 未来事业的愿望。 经过自身的实际经验和思考 总结,林徽因设计了众多意义重 大的作品,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 一代骄女。
她是一个传奇的女子,她 的美貌清丽脱俗,让世人惊叹; 她的才华飘洒横溢,让万众瞩 目。她出身名门,浸染过中西 方最精粹的文化,既有东方女 性的温文尔雅,又有西方女性 的爽朗大方。
林 徽 因
林徽因(1904- 1955),原名林徽音, 福建福州人。中国第 一位著名女性建筑学 家、新月派女诗人, 曾被胡适誉为中国一 代才女。中华人民共 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 纪念碑的设计者之一。 建筑师梁思成的妻子。
她像一个磁场, 无论何时何地,都是 朋友们高谈阔论的核 心。在她家洋溢着贵 族化气息的“艺术沙 龙”茶会,聚集着包 括朱光潜、沈从文、 巴金、萧乾在内的一 批文坛名流巨子,他 们谈文学、说艺术、 读诗、辩论,天南地 北,古今中外,而林 徽因总是灵魂人物。
她是诗人,一生写 1931年3月,林徽因到 过几十首诗,在诗歌创 香山双清别墅附近平房养病。 作上受徐志摩影响很明 先后发表诗《那一晚》《谁 显,但又有自己的特点。 爱这不息的变幻》《仍然》 在文学方面,林徽因著 《激昂》《一首桃花》《山 述甚多,包括散文、诗 中一个夏夜》《笑》《深夜 歌、小说、剧本、译文 里听到乐声》《情愿》及短 和书信等作品。代表作 篇小说《窘》,《一天》 有《你是人间四月天》, 《激昂》《昼梦》《瞑想》 小说《九十九度中》, 等诗篇几十首;话剧《梅真 《林徽因诗集》( 1985 同他们》。另有散文《窗子 年)等。 以外》《一片阳光》等

名人介绍——才女林徽因

名人介绍——才女林徽因

文学创作
这首诗发表于《学文》一卷一期(1934年4月5日)。 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 一说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以怀挚友; 一说是为儿子梁从诫的出生而作,表达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出生 带来的喜悦。
名人评价
陈学勇:林徽因应该是这一群体(中国妇女先觉者)中很特别的一个。面对这样的女子,倘若 还要纠缠她的情感,那么那个据说为她终身不娶的哲学家金岳霖的真诚最能够说明她情感的品质。 倘若还要记起她的才华,那么她的诗文以及她与梁思成共同完成的论著还不足以表现她才华的全部, 因为那些充满知性与灵性的连珠的妙语已经绝响。倘若还要记起她的坚忍与真诚,那么她一生的病 痛以及伴随梁思成考察的那些不可计数的荒郊野地里的民宅古寺足以证明,她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 的真正的女人。(陈学勇:《莲灯诗梦:林徽因》)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
简介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汉族,祖籍 福建闽侯(今福建福州),出生于浙江杭州,建筑学家、诗人 和作家。原名徽音,其名出自“《诗经·大雅·思齐》:“大姒嗣 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男作家“林微 音”,故改名为“徽因”。[3]建筑学家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浪漫的文学才女
在当时,知识分子是社会少数、精神贵族,像林徽因这样受过良好教育才貌出众的女子, 更是凤毛麟角。她承认自己是受双文化教育长大的,英语对于她是一种内在思维和表达方式、 一种灵感、一个完整的文化世界。中西文化融合造就了一个“文化林徽因”。她是诗人,一生 写过几十首诗,在诗歌创作上受徐志摩影响很明显,但又有自己的特点。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语言艺术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语言艺术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语言艺术

作者:陈敏姣

来源:《文学教育》2012年第06期

内容摘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集中体现出林徽因的美学追求,具有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的语言艺术魅力,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为为新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语言艺术;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林徽因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个性的作家,其文学创作起于诗歌。邵燕祥认为:“在艺术上,与徐志摩、闻一多、冯至、卞之琳等人写得最好的格律诗相比,也是没有愧色的。”[1]其诗歌内容侧重表现个人世界,注重诗歌意象,语言以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为主要特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洋溢着对爱、美的诗意信仰,集中体现了林徽因诗歌的语言艺术。

闻一多曾把格律诗创作的艺术规则概括为“建筑的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在诗歌外形上,具有建筑美的审美特点。诗歌一共分为5节,每节3句,每句10个字,全诗的字数和句式,匀整而和谐,从诗形上是典型的传统格律诗,具有类似建筑物外形的美感,即诗歌视觉上的“句的匀齐”。林徽因善于借鉴建筑艺术的技巧,运用语言的符号组合形成富有视觉感染力的外在几何形态,进而引发读者的想像和审美心理。“由于她互通文理,她用那文艺笔法写的建筑学论文与富有‘建筑美’的诗歌,同样为当时的文学青年所爱读。”[2]这种建筑美又不仅限于诗歌外形的表现上。这种特有的“建筑审美观”反映在林徽因诗歌创作上,是大量建筑意象的运用,实现诗歌与建筑两种艺术的完美融合。“她对中国古建筑的了解、热爱和她在美术方面的修养, 常常使她的作品中出现对建筑形象和色彩的描绘。”[3]作为诗意的建筑家,她常以古建筑为诗歌意象,《人间四月天》中的“在梁间呢喃”选取了房梁这一意象,实现语言与建筑意象的和谐组合,形成诗歌建筑的美。

林徽因资料

林徽因资料

林徽因

人物简介

林徽因(1904.06.10----1955.04.01),女。汉族。出生于浙江杭州。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林徽因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音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注释:1. 娉婷:pīng tíng形容女子姿态美好的样子

人物影响

在民国时期的著名才女中,林徽因的才艺似乎比萧红和张爱玲等显得更全面一些,人生际遇也更幸运。她不仅最早加入了“新月社”,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几乎标志一个时代的颜色,出众的才,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个春天的童话,幸福而浪漫。

林徽因,既耐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艰辛和贫困。沙龙上作为中心人物被爱慕者如众星捧月般包围的是她,穷乡僻壤、荒寺古庙中不顾重病、不惮艰辛与梁思成考察古建筑的也是她,早年以名门出身经历繁华,被众人称羡的是她,战争期间繁华落尽困居李庄,亲自提了瓶子上街头打油买醋的还是她;青年时旅英留美、深得东西方艺术真谛,英文好得令费慰梅赞叹的是她,中年时一贫如洗、疾病缠身仍执意要留在祖国的又是她。他人评价

林徽因创作和中国的传统文化

林徽因创作和中国的传统文化

摘要

林徽因学贯中西,在文学、艺术、建筑方面都有很深的修养,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建筑史上抒写了灿烂篇章。虽深受西方文化熏陶,但林徽因依然保持着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传统艺术、传统诗学绵绵不绝的热衷之情。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对林徽因文学创作的影响角度切入,分析林徽因是如何通过不同文体(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的创作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转化与整合,以及作者如何在中西艺术的结合点上实现民族性建构的。

论文主体部分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梳理林徽因文学创作中所体现的对儒释道三家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和整合,力求真实地还原林徽因身上所蕴涵的传统文化元素,从而对林徽因的精神价值取向有一个明晰的审视。林徽因作品中儒家忧患意识的体现,说明了她没有真的超然于社会现实之外,她仍深情地注视着民族的危亡和平民的悲欢。其作品中流露的风景自然、人性自然以及对“真”的理论和创作追求,就是对道家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的继承和整合。林徽因以参禅的方式,参透了人生并超越其上,表现出作者创作的哲学意识的重要内蕴,即对个人乃至全人类生存状况的关照。

第二章,论述林徽因从传统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中汲取营养,将文学与建筑、绘画艺术进行互通的文学实验的表现及其创作价值。第一节论述了林徽因的诗歌、小说创作借鉴中国古建筑形体造型和美学特征,并引中国古建筑符号入文,促使了新的文学形式不断涌现。第二节论述了林徽因不同文体中对传统绘画技法白描的运用,以及对画面美和意境美的营造,体现了对中国传统审美的现代回归。

第三章,通过林徽因以中国传统为平台融合西方技巧为基点,从传统诗学与西方象征主义的沟通、意识流手法的本土化、电影蒙太奇与传统连缀体的结合三方面,论述林徽因在中西文学艺术的承传和择取中,融合并重构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方现代文学互通之处,着力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作品。

描写林徽因长相的唯美句子(精选2篇)

描写林徽因长相的唯美句子(精选2篇)

描写林徽因长相的唯美句子(篇一)

林徽因,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她以其独特的美丽和才华闻名于世。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带来一系列唯美的句子,来描写林徽因的容貌和魅力。

1. 她的面容宛如春天绽放的花朵,娇媚迷人。

2. 温婉的笑容柔化了她整个容颜,如同暖阳般温暖人心。

3. 她那双水汪汪的眸子如同星空中闪烁的明星,散发着智慧和神秘。

4. 高挺的鼻梁勾勒出她的高傲与自信,彰显着她的气质。

5. 修长的眉弓仿佛是艺术家用细笔勾勒而成的,娴静而美丽。

6. 她纤细的嘴唇仿佛涂抹了精致的玫瑰色唇膏,给人一种诱惑的感觉。

7. 温润如玉的肌肤透露着她的养尊处优,让人不禁心生羡慕。

8. 卷曲的发梢轻轻拂过她苍白的脸颊,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9. 她修长的脖颈仿佛是一根纯净的白玉,显得纤细又美丽。

10. 林徽因的耳垂上挂着一串耀眼的钻石耳环,更加衬托了她的高贵气质。

11. 她的整张脸庞仿佛是一幅流动的意境画,给人一种无法抗拒的美感。

12. 林徽因的五官勾勒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韵味,令人陶醉其中。

13. 她微微上翘的眉毛带着一丝倔强和坚定,彰显着她的坚韧不拔。

14. 她精致的下巴衬托出她的高挺鼻梁,给人一种立体感。

15. 轻轻一笑,她那双弯弯的眼睛仿佛有着无尽的魅力,令人陷入深深的迷恋中。

16. 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灵动和聪慧,让人忍不住想要靠近她,去探索她的

内心。

17. 轮廓分明的脸庞散发出一种静谧的气息,彰显着她独特的气质和品味。

18. 她那双精致的眼眸闪烁着温暖的光芒,宛如星辰璀璨。

19. 她婀娜多姿的身姿仿佛带有一种翩翩起舞的韵律,令人心旷神怡。

总结林徽因

总结林徽因

总结林徽因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 - 1955年3月1日),中国现代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之母”。她是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和西方现代建筑风

格的结合者,对中国建筑界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她的诗歌和散文作品也为中国文学界留下了珍贵的遗产。本文将对林徽因的生平事迹和贡献进行总结。

一、生平事迹

林徽因于1904年出生在浙江杭州西湖风景区附近的一个富裕家庭。她从小展

示出文学和艺术的天赋,对古典文学和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上海读书期间,她开始接触到西方建筑和现代主义思潮,对现代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4年,林徽因被留学美国攻读建筑专业。在美国期间,她深入学习了现代

建筑理论和西方文化,受到了欧洲现代派建筑大师的影响。回国后,她开始在中国开展建筑设计和研究工作。

林徽因在1928年嫁给了中国著名建筑师梁思成,并与他一起开展了一系列建

筑项目。他们致力于将现代建筑理念与中国传统建筑相融合,注重尊重历史和文化传统。他们的作品包括北京西太后园、天津梅江厅等,这些建筑作品不仅在设计上独具特色,而且在结构和材料选择上也体现了现代建筑的风格。

除了建筑设计工作,林徽因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和诗人。她的诗歌以细腻

的情感和独特的意境为主题,深受读者的喜爱。她的散文作品也展示了她对建筑和生活的独到见解。

二、对中国建筑界的贡献

林徽因是中国现代建筑界的开拓者之一,她为中国建筑设计和研究做出了重要

贡献。她继承并发扬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同时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理念,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一代才女林徽因的生平经历

一代才女林徽因的生平经历

一代才女林徽因的生平经历

林徽因(1904—1955),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着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早年经历

1904年6月出生于浙江杭州,随祖父母居住;5岁,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8岁,移居上海,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

1916年,因父在北洋政府任职,举家迁往北京,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

1920年4月,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此期间,她还结识了诗人徐志摩,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

1921年,随父回国,仍到培华女中续学。

1923年,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林徽因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曾登台演出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饰演主角齐德拉公主,台词全用英语。她流利的英语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艺界留下深刻印象。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启超长子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

1924年9月,两人一起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均从三年级课程读起。梁思成在美术学院建筑系,因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即注册在美术系,林徽因注册的英文名字是LinPhyllisWhei—Yin。

旷世才女林徽因_名人故事

旷世才女林徽因_名人故事

旷世才女林徽因

在民国时期的著名才女中,林徽因的才艺似乎比萧红和张爱玲等显得更全面一些,人生际遇也更幸运。她不仅最早加入了“新月社”,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还致力于建筑专业,成为我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几乎标志了一个时代的颜色,出众的才,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个春天的童话,幸福而浪漫。

气质如兰的多才少女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出生于杭州,原籍福建闽侯。父亲林长民是诗人兼书法家,早年留学日本,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林觉民、林尹民是堂兄弟。

林长民是新派人物,他思想开朗,曾任北洋政府司法部长。1916年把自己的掌上明珠送入教会学校——北京培华女子中学,接触西方文化,学会一口流利的英语。1920年4月随父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开拓了自由的视野。同年入伦敦圣玛丽女校学习。在此期间,林徽因受邻居女建筑师的影响,立志将来以建筑为业。

这年10月,本来是留学读经济的徐志摩却对文学发生了兴趣,辍学到处游览。他在伦敦听说著名的书法家兼诗人林长民来了,即上门求教,不意竟因此邂逅了美若天仙的少女林徽因,当即堕入爱河,开始了几乎疯狂的追求。然而24岁的徐志摩比林大了整整8岁,而且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的妻子张幼仪与孩子当时就在伦敦!林徽因了解到这个情况,又为火辣辣的情书所感动,她被折磨得辗转难眠。在徐志摩发动多次进攻之后,看似牢固的防堤也决了口,她说:我不是个感情随意的女子,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之间作出抉择。浪漫的徐

林徽因文学小说作家名人人物介绍

林徽因文学小说作家名人人物介绍

03 人际轶事
与萧乾
1933年11月,萧乾在《大公报》上发表了短篇小说《蚕》,引起了林徽因的关注。她通过《大公报》 副刊主编沈从文,邀请萧乾来家做客。因为文字,萧乾和林徽因逐渐熟悉起来,并成为常客。 1935年7月起,萧乾担任《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其间,林徽因一直是他的“啦啦队”。每个月萧 乾都会到北平,在来今雨轩举行茶会。林徽因几乎每次必到,而且席间必有一番宏论。1936年,萧乾 调到上海,同时编辑沪津两地的《大公报》文艺副刊。为了活跃版面,他不断开辟各种“专栏”。萧 乾搞的那些尝试,林徽因都热烈支持,并且积极参加。1938年夏,萧乾去香港继续编《大公报》文艺 副刊,留在内地的林徽因仍然给他指点和支持。 1953年9月,全国第二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在会场上,林徽因老远就向萧乾招手。萧乾坐到她身边, 握握她的手,叫了一声:“小姐。”林徽因说:“哎呀,还小姐哪,都老成什么样子啦。”萧乾说: “精神不老,就永远也不会老。”随即,两人又谈论起文字和作品来。这是两人最后一次见面。 1955年4月,林徽因病逝。闻听这一噩耗,萧乾立即给梁思成去了一封吊唁信。1998年12月,萧乾重 病住在北京医院。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林徽因文集》,萧乾应邀为文集写序。他口述,由别人整理。 萧乾仔细过目后,稍有改动,最后在文章的尾部工工整整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该序成为萧乾文坛的 绝笔之作。
林徽因名人介绍
目录页

民国女神林徽因简介

民国女神林徽因简介

民国女神林徽因简介

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林徽因可以说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女神,一生中写过很多小说,也得到过很多人的倾慕,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民国女神林徽因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民国女神林徽因简介

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出自《诗·大雅·思齐》中的“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来因为常被误认为是林微音,所以才改成了林徽因。她是中国非常著名的建筑师、诗人与作家,是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林徽因是福建闽县人,1904年在浙江杭州出生,她的父亲林长民曾到日本留学,是新派人物。林徽因幼时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五岁时由她的大姑母林泽民启蒙授课,八岁时移居到上海,在虹口爱国小学上学。1916年,林长民到北洋政府任职,林徽因一家都迁到北京居住,在北京培华女中就读,后随父亲到欧洲各地区游历,在伦敦受到了女房东建筑师的影响,立志读建筑学,又结识了徐志摩,对新诗有了兴趣。

1924年,林徽因与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一起去美国攻读建筑学,1928年二人在加拿大渥太华举办婚礼。林徽因与梁启超婚后一同考察欧洲建筑,后又一起走了中国十五个省、一百九十多个县,共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物,为中国建筑业与文物古迹保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林徽因的著作也很多,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等等,其中代表作有《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等。

民国女神林徽因生平

林徽因,福建闽县(今福建福州)人,生于浙江杭州,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林孝恂进士出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父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六月,徽因生于浙江杭州,随祖父母居住。5岁,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8岁,移居上海,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1916年,因父在北洋政府任职,举家迁往北京。她就读于英国教会办

林徽因的文学成就与人格魅力

林徽因的文学成就与人格魅力

林徽因的文学成就与人格魅力

林徽因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女作家和文化名人,她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和社会风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文学成就:

1.作品题材广泛:林徽因的作品涉及小说、散文、剧本、文艺

评论等多个文学领域,题材包括自然风景、人道主义、女性解放、爱情、革命等,体裁多样丰富。

2.对女性文学解放的贡献:林徽因以女性视角创作,尤其关注

妇女权益和女性情感,通过作品倡导女性自立、独立思考和追求真爱的权利。

3.文笔清丽流畅:林徽因的作品语言通顺优美,善于运用比喻、象征和意境,表达思想和感情,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启示。

二、人格魅力:

1.独立而坚强的个性:林徽因个性独立,坚持追求自身的理想

和价值观,不受传统束缚,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事业。

2.美的形象和品味:林徽因以其独特的外貌和高雅的品味成为

一代时尚偶像,她的服饰和发型对当时的年轻女性产生重大影响。

3.文化素养和社会影响力:林徽因具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善于

欣赏和创作艺术,她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

发展,担任重要职务,为国家教育事业、文艺界和社会慈善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林徽因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树立了她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她的作品和思想对于社会风尚、女性解放以及文化传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林徽因作文素材_作文素材

林徽因作文素材_作文素材

林徽因作文素材

林徽因,原名徽音,福建闽侯人,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下面是橙子为您整理的关于林徽因的作文素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林徽因作文素材一林徽因是我国建筑学界的一代才女,人们印象中的她贤淑文弱,瘦削而多病,但她为了和丈夫梁思成写作《中国建筑史》,却甘愿风尘仆仆辗转于乡间小道,在艰苦的条件下徒步考察。此时的她肺部和肾脏已经严重受损,但她为了完成最后的工作,不惜将整个生命赌上去,从死神那里夺取了十年的时间,完成了最后的三次拼搏:第一次是参与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绘图、试做、讨论、修改都在病中完成,1950年全国政协一届二次大会上,在毛主席提议下全体起立鼓掌通过这个设计,那时她已经病弱得几乎不能从座椅上站起来;第二次是抢救景泰蓝,她带学生跑工厂作坊,才使得这种国宝工艺不致失传并且发展壮大,这时的她,肺布满空洞、肾切除一侧、结核菌已蔓延到肠了,一天只吃二两饭,只睡四五小时觉;第三次拼搏是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主要承担纪念碑底座装饰浮雕设计。1955年4月1日,因为长期积劳,病情恶化,她在同仁医院走完了51年的生命历程,这位柔弱女子就这样勇敢地与死神奋战到最后一刻,从它那里多争到了十年时间,给我们新中国留下了1/ 4

宝贵的财富。

林徽因作文素材二林徽因的宽容与血性

1945年二战行将结束时,时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的林徽因受美军邀请,在即将执行的奈良轰炸图上为其标出了著名的文化古迹位置,以免被炸。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林徽因一家在1937年11月与1939年1月两次险些于日军的轰炸中丧命,三弟林恒也于1941年在对日战争中阵亡。

有关林徽因建筑成就的作文素材

有关林徽因建筑成就的作文素材

有关林徽因建筑成就的作文素材

1.林徽因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建筑师和作家。

Lin Huiyin was a famous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 and writer.

2.她在建筑设计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She achieved a series of accomplishments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3.她设计的广州圆明园是中国现代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The Guangzhou Circle Mansion she designed is one of the masterpieces of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ure.

4.林徽因还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

Lin Huiyin was also the first female architect in China.

5.她在建筑设计上独具匠心。

She had unique insights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6.她的设计理念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和推崇。

Her design concepts have been praised and admired by many.

7.她注重保护文化遗产,倡导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建筑风格。

She emphasized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advocated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architectural styles.

试探林徽因诗歌思想艺术特色

试探林徽因诗歌思想艺术特色

并 不是 一个 单纯 的风 景 描绘 者 ,她更 多 的是借 助 于 自然 使 自己的 较 为狭 窄 的 个 人生 活空 间 里 , 林 徽 冈的 诗歌 在取 材 上表 情 绪得 到释 放 、心 灵得 到舒 展 。透过 诗人 笔 下的 自然 景物 ,我 们 现l } 』J , 多样 的特 点 ,主 要可 分 为 以下两类 : “内心抒 发类 ”和 可 以窥 探 出诗人心 中 的几丝敏 感与 多情 。 对 爱 的歌颂 。林 徽 因 的6 0 多首诗 中 不少 诗篇 是描 写爱情 的。 “ 现 实父怀 炎 ” 。
题材 多样 ,主要歌颂 了爱 、自然 、生命 ,抒发 了对时事的感怀,实践
实感 悟 。如 《 中 夜钟 声 》 《 秋 天 , 这秋 天 》 《 风筝》 ( ( L 中》 《 昆明 即景 》等代 表作 ,在 这些 诗 作 中诗人 不 以景物 自身为描 写
了 “ 新 月派 ” 的 “ 三美 ” 理 论 ,体 现 了古 典 主 义 与现 代 主 义 的 完 美 结 目的 , 她的 重 点在 于借 助 景物 对象 与 自己 内在感 知之 问的某 种 合 ,并有着典雅理智清丽的语言风格。她 以艺术家的灵感和科 学家的 关系 ,从而 抒发 自己对 于现 实人 生 的真 切感 悟 。
作 在 现 代 文 学 史上 的 价值 和 地位 做 出评 价 。
代那 些 安逸 、婉 约 的格 调 已不多 见 , 而开 始 发 出某种 悲 怆 、沉 郁, 甚 至是 枯涩 的音 响 。诗也 不 再 限于捉 摸 个人 心 绪 的沉 浮变 化, 而渐 渐 出现 了更多尖 锐 的社会 乃至政 治主 题 。 ” 因此 , 诗 人 的 许 多作 品还 是 或 多或 少地 涉 及 到 了对 于 现 实 人 生 的 表现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徽因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个性和创造力的作家。早在1931年,林徽因初涉诗坛时,陈梦家就在《新月诗选》的序言中说:“渴望更奇丽的诗篇的出现,对于林徽因初作的几首诗表示我们酷爱的欢心。”1915年,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也高度赞扬这位女诗人的诗作,认为她和陈梦家、卞之琳、戴望舒、何其芳等“算得是几个特有成就的作者”。后来,林衡在《中国现代诗选》的书评中又指出:“林徽因等后起之秀,似乎很该给留下几页地位。”可以说,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文坛的很多人都给林徽因以热切的关注,不约而同地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女诗人表示赞扬。

但是,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原因,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林徽因几乎完全被现代文学史遗忘。她去世后,丈夫梁思成曾选辑她生前的诗作拟出版以志纪念,但工笔誊抄的诗集与大量未发表的诗作均焚毁于“文革”;六七十年代的林徽因研究陷入空前的沉寂。新时期以来,随着文艺思想的解放和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林徽因的美丽面容再次展现给历史和读者。八十年代后,林徽因研究逐渐活跃并走向成熟,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其生平史料及作品的发掘、考证和整理出版,二是对其诗歌、小说等作品做具体的分析,探讨其创作特色和文学价值。这两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果。

在林徽因的生平史料的考证和作品出版方面,陈钟英、陈宇二位学者成绩卓著。众所周知,林徽因的作品在她生前从未结集出版,诗歌、小说、散文等皆散见于《晨报副刊》、《新月》、《诗刊》、《北斗》、天津《大公报·文艺》等刊物上。1982年,福建师大的陈钟英、陈宇注意到久已湮没的林徽因,开始了对其著作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在他们的努力下,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5年首次出版了《林徽因诗集》,这是林徽因作品第一次以集子的形式与读者见面。1988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又推出了周良沛编选的《中国新诗库·林徽因卷》。不少报刊也相继刊载介绍、研究林徽因的资料、文章。林徽因之子梁从诫在《读书》上发表《建筑家的眼睛诗人的心灵》一文,介绍母亲生平;年轻时由林徽因扶持走上文坛的萧乾在同一杂志上发表《一代才女林徽因》,亲切地回忆了与林徽因交往的点点滴滴。陈钟英、陈宇的《她使人想起了“彗星”:记林徽因的生平和创作》、《建筑家、诗人林徽因》、《林徽因年表》,高秀琴的《一位被遗忘的女诗人:林徽因》,以及陈学勇的《林徽因笔名和探佚》、《对于〈民国人物小传·林徽因〉的补正》等文章,为林徽因研究提供了不少翔实可靠的生平史料。陈宇的《林徽因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考辨》一文,对“林徽因的生卒时间”、“林徽因是否进过建筑系学习”、“女作家林徽因不同于男作家林微音”、“不应该把林徽因封死在唯美主义新月派的象牙塔里”等问题进行了认真探讨,为人们更全面地考察研究林徽因其人其作并给以客观评价奠定了基础。

初期研究者多着力于发掘林徽因生平史料,对她在中国古建筑方面的卓越贡献和文学创作上特有的禀赋与才气给予肯定。八十年代后期,人们开始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林徽因的作品本身,评述其创作风格和价值,林徽因研究进入新阶段。陈钟英、陈宇的《林徽因诗歌创作散论》,李菀的《林徽因和她的诗》等是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林徽因青少年时代就受到西方教育,曾随父亲到伦敦学习、生活一段时间,后来又去美国,受英美文学影响很深。一些研究者认为,林徽因诗作不仅具有浪漫主义文学的浓郁气息即主观抒情性(收在《林徽因诗集》中的55首诗全是抒情诗,其中爱情诗占一半以上),而且由于她大半生在病榻上度过,几度濒于死亡,遂使她的作品带有感伤情调,如《情愿》、《莲灯》等,显然受到了波德莱尔式的象征主义影响。尽管如此,她的笔触还是走出个人狭小

的天地,扩大到对国家、民族,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写下了一系列富有社会意义的作品,如《窗子以外》、《我们的雄鸡》等。有论者积极称誉她在思想和艺术上的这份可喜变化。过去一些评价林徽因诗作的文章,往往笼统地把她归为新月派,而这时出现一些新观点,认为林徽因的诗歌固然有新月派的特点,但更有新的探索与尝试,是对新月派的扬弃。

到了九十年代,全面评价林徽因的文章逐渐增多,对林徽因笔名、佚诗的考证仍在继续,对其创作的研究则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对林徽因文学创作的总结。如陈宇在《从象牙之塔走向十字街头:福建籍女作家林徽因创作述评》中,颇有见地地把林徽因的创作历程概括为三个阶段:三十年代初期为第一个阶段,“这时期的创作,疏远社会,踯躅于唯美主义的象牙塔里。除短篇小说《窘》外,其它全是诗歌”。1934年抗战爆发,林徽因创

作进入第二个阶段,这期间“她努力突破自身生活的局限,把摄取生活的目光投向‘窗子以外’的现实天地……多种体裁创作并举,作品的社会意义大大增强”,如小说《九十九度中》、诗歌《年关》等等。抗战爆发后,她的作品出现了迥异于前的主题和格调,这是她创作的第三个阶段,“表现出了过去作品中所没有的爱国激情、尖锐的锋芒和沉郁的色调,显示了她创作思想的重大变化”。

二是着眼于对具体作品的研究。如阿刚的《永恒的花瓣——林徽因〈谁爱这不息的变幻〉解读》一文,作者在具体剖析这首诗的意象内容的基础上,指出“林徽因创作的这首中国十四行诗,对于推进中国十四行诗实验,显然有着非同小可的影响力”,同时肯定地认为,“在中国现代诗歌格律初创的行列里,也只有林徽因这么一位女诗人,在中国十四行格律实验的园地上,作出这么真诚的努力”。尽管结论尚有武断之嫌,但我们不难窥见,论者笔下的女诗人“毕竟是一枚永恒的花瓣,任何时候也不会凋落”,“《谁爱这不息的变幻》给历史留下了很深的痕迹”。索斌在《试论林徽因的情诗心迹及其意象对象》中,不仅对林徽因的部分爱情诗进行了分析,还明确指出它们是诗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而非虚构的意象对象。

进入新世纪,林徽因研究更为深入,人们从多个视角对她的作品进行阐释,有了许多新发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研究者自觉将林徽因的诗歌和小说纳入浩博的“文化”体系,作品风格、文化内涵、审美价值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很大进展。谢菊在对林徽因诗歌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她小说中的现代性因素进行界定后,认为林徽因创作的文化内涵是文学、建筑、美术等艺术形式中所体现出的人性之美,它是20世纪初中西文化交汇的产物。杨励轩从林徽因的人生道路和创作实际出发,深入探讨了其创作与建筑艺术的交叉问题,揭示了建筑学知识的厚重积淀对林徽因文学创作的影响:让林的诗作既有与新月派建筑美主张相呼应的一面,更有突破和创新的一面,后者既体现在诗形的建构上,也表现在诗歌艺术与建筑艺术的深层交错上。李蓉在《林徽因诗歌哲学意蕴解读》一文中指出,与其他现代女诗人相比,林徽因的诗歌表现出一种异质性,主要原因在于林诗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这给人们带来全新的启示和广阔的探索空间。

张衍芸在《林徽因小说创作论》中指出,林徽因的小说描绘了特定情景中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过程,负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艺术上追求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体现了实验中国小说文体的热情。林徽因小说既体现了京派小说的一般风貌,又显示着作者鲜明的文学个性,具有独特的文化品格和审美价值。谢昭新的研究则揭示出林徽因小说的“现代性”审美特征,认为这种现代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如以人文主义为出发点写人性,体现作家对“人”的人道主义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