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作家

合集下载

赏析鲁迅的作品呐喊

赏析鲁迅的作品呐喊

赏析鲁迅的作品呐喊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而著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便是《呐喊》。

这部作品以其激昂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深深地触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呐喊》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这部作品以其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呐喊》中,鲁迅以犀利的笔触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挣扎。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情节跌宕起伏,读来令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在《呐喊》中,鲁迅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他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关注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作品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探索,展现了鲁迅对于人类命运的深刻关怀和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

作品中的每一个形象都充满了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内涵,使人们在阅读中不断地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探索。

《呐喊》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探索,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之一便是《狂人日记》。

这个故事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犀利的笔触而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这个故事中,作者以一个疯狂的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通过对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的描绘,作者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扭曲。

这个故事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犀利的笔触而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另外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是《孔乙己》。

这个故事以其朴实无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而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这个故事中,作者以一个酒馆里的酒客的视角,描绘了一个悲惨的命运。

通过对孔乙己的描绘,作者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扭曲。

这个故事以其朴实无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而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呐喊》中的这些故事的赏析,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鲁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探索,也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关怀。

鲁迅生活背景

鲁迅生活背景

鲁迅生活背景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要了解一个作家,就必须了解他的生活背景,因为一个作家的作品往往受到他生活环境的影响。

鲁迅的生活背景是怎样的呢?
鲁迅原名周树人,生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书香门第。

他的父亲
是一位知识分子,家境虽不富裕,但家里的书籍却是相当丰富的。

这样的家庭环境无疑对鲁迅的文学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小,鲁迅就接触到了许多经典文学作品,这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教育方面,鲁迅曾就读于日本名门学校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后来又赴日本
京都学习。

这段留学经历对鲁迅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日本,他接触到了西方文化,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和腐朽。

这种矛盾的思想冲突,成为了他后来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

鲁迅的职业生涯也颇为曲折,他曾在北京和上海从事过医生、教师等多种职业,直到30多岁才开始正式从事文学创作。

这种职业经历让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
的认识,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总的来说,鲁迅的生活背景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传统文化熏陶、留学经历的
西方文化冲击、以及丰富的职业经历。

这些背景使得他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精品文档,仅供参考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作家,世界公认的中国新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作为一位作家,他那被郭沫若同志誉为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似的作品,值得后人研究和探寻的东西很多.这里仅就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谈谈它的典型意义及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艺观。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以供大家参考!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摘要: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主要是指国民的劣根性。

这里有愚昧卑怯的群氓,他们包括愚昧的受压迫者、卑怯的精神胜利者和迂腐的知识分子;有麻木冷漠的看客,他们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把革命者的牺牲作为津津有味的谈资和故事。

鲁迅在暴露国民的弱点的同时,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些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中国国民的形象,他们才是民族的希望和脊梁。

关键词:鲁迅国民性愚昧麻木【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4-0009-02国民性一词出现于清末。

当时的中国人民,在封建王朝的剥削压迫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凌辱下,或者愚昧无知,或者麻木不仁,敢于挺身而出者几乎没有。

面对这一情况,当时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分子和部分思想家在焦虑下深深思索,提出了国民性问题。

国民性,一般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指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的概念和体现;二是指国民群体的人格特性。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制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麻木和冷漠。

鲁迅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改造国民性,可以说,改造国民性思想是鲁迅整个思想的重心所在。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主要是指国民的劣根性。

他弃医从文,目的是要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状态,唤醒铁屋子里面熟睡的人们,使他们不再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他写小说,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1)他的杂文创作,也还是为了攻打这些病根。

鲁迅的整个文学创作是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的。

鲁迅对国民性的研究和探索非常深广,他笔下的国民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愚昧卑怯的群氓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安徽名人故事

安徽名人故事

安徽名人故事安徽,位于中国东部,素有“徽州”之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安徽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名人,他们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杰出的成就,为安徽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安徽名人的故事。

首先,我们要提到安徽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朱熹。

朱熹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大师,他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的家乡在安徽省境内的六安市,他的家庭背景十分优越,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朱熹潜心研习理学,对“致良知”、“格物致知”等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阐发,成为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次,我们要提到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政治家——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他出生在安徽绩溪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的作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他的文学作品以其激烈的社会批判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而著称,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者,我们要提到安徽籍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是中国现代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

他毕生致力于中国的航天事业,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钱学森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贡献被载入中国的科技史册,他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国航天史的丰碑上。

最后,我们要提到安徽著名的音乐家——黄自。

黄自是中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现代音乐之父”。

他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了丰富的音乐创作和教育成就,对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安徽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名人,他们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杰出的成就,为安徽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们的故事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让我们铭记这些名人,传承他们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鲁迅的才华横溢

鲁迅的才华横溢

鲁迅的才华横溢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作家、思想家,他的才华横溢,影响了整个中国社会。

他的作品真实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深刻反映了人性的扭曲与压迫。

本文将从鲁迅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以及思想影响三个方面来介绍鲁迅的才华横溢。

一、生平经历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

在政治动荡的时期,他经历了多次家庭变迁以及政治运动的冲击。

在清朝末年,他曾就读于南洋公学,在此期间鲁迅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和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

后来他去日本留学,学习医学专业,但他的兴趣却更倾向于文学艺术。

在留学期间,他受到了进化论、马克思主义等新思潮的影响,这些思想让他对社会问题和民族救亡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二、文学成就鲁迅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他的散文和小说创作上。

作品中充满了犀利的批判精神和对社会现实的揭示。

他善于用生动的语言和通俗的文体,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于社会黑暗、人性扭曲的深切忧虑。

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呐喊》等,这些作品以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对人性的关注为核心,向人们展示了当时社会普通人民的艰苦生活以及他们面对的各种压迫和挑战。

鲁迅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剖析和批判,唤起了人们对于个体命运的关注,引导了人们思考社会变革的方向。

三、思想影响鲁迅的思想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与社会进步的主张上。

他对于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批判,呼吁人们要有自主思考的勇气,不再盲从迷信和旧观念。

他倡导以科学为基础,立足于现实,热衷于社会改革。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整个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激发了许多后来的知识分子投身社会变革的热情。

总结鲁迅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璀璨明灯。

通过他的作品,人们了解到了当时的中国社会状况和普通人民的命运,思考到了个体自由与社会进步的可能。

他的才华横溢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更是他对于社会变革的积极探索和思考。

鲁迅的生平故事

鲁迅的生平故事

鲁迅的生平故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的一生经历了中国晚清到民国时期的巨大变革,也因此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星。

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环境对他的文学天赋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他的父亲是一位有名的医生,家境富裕,但是鲁迅的成长却并不幸福。

他的母亲早逝,父亲再娶后,家庭关系变得复杂,鲁迅的成长环境并不和谐。

这也许是鲁迅日后作品中对社会黑暗的描写有着深刻的影响。

鲁迅曾经留学日本,学医成为一名医生,但他的文学天赋让他很快就放弃了医生的职业,投身文学创作。

他的作品以其激烈的社会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而著称,代表作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这些作品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也因此鲁迅被誉为“文学革命家”。

除了文学创作,鲁迅还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和革命家。

他积极参与了五四运动,支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进步和民族复兴而奋斗。

然而,鲁迅的一生并不幸福。

他深受家庭的困扰,也深受社会的黑暗所困扰。

他在日本留学时遭受到了排华的歧视,回国后也深感国家的落后和社会的不公。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对人性的悲悯,这些都是他一生所经历的痛苦和磨难的写照。

1936年,鲁迅因病逝世,享年55岁。

他的去世给中国文学界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给中国的文学史留下了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

他的作品和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人,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鲁迅的一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传奇,他的作品和思想一直激励着后人,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他的生平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充满了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这些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

鲁迅名言启示录 感悟他的人生智慧

鲁迅名言启示录 感悟他的人生智慧

鲁迅名言启示录感悟他的人生智慧鲁迅名言启示录——感悟他的人生智慧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作家、思想家和文化评论家。

他通过自己的文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个人的困惑,引发了人们对于自身存在和社会现象的思考。

在他的文学作品和言论中,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名言,这些名言在深入人心的同时,也带给我们许多人生智慧的启示。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悟鲁迅的人生智慧。

第一章学习与独立思考"读书不能思索,比没有读书更糟糕。

"这是鲁迅先生常常提及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记住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能够运用所学,进行思辨与思考。

不管是在学校学习还是在社会中工作,我们都应该学会独立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消化与反思,形成独立的见解和观点。

第二章反思社会与追求真实"脚踏实地的人,只能看到地上的石头;低下头努力敲打地上的石头的人,他只能得到低而假的石碎。

"鲁迅深刻指出社会中存在的虚伪与伪装,他通过揭示社会的黑暗,呼吁人们应该通过反思和追求真实,抵制虚伪、假相的诱惑。

在面对社会的现象和个人的困境时,我们要保持头脑的清醒,秉持真实与良知,不盲从、不欺骗,用自己的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与改良。

第三章勇敢面对困境"所有的骗子都有一句至理: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困境并非无法解决,而是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自己产生的焦虑与恐惧。

鲁迅先生以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勇敢面对困难与挑战,才能找到突破困境的出路。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与失败,我们都要勇敢地面对,相信自己的力量与坚持,不被困境所压倒。

第四章创造与改变"只是做,不问必得。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想要改变现状,实现自己的价值,需要行动起来,而不是空谈与依赖。

只有真正踏实地去做,付出努力与汗水,才能够实现人生的目标与梦想。

鲁迅先生的一生就是不断地行动与创造的过程,他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真正的力量与价值。

鲁迅作品文学常识

鲁迅作品文学常识

鲁迅作品文学常识鲁迅作品文学常识1.关于鲁迅的文学常识(包括原名、出生地、职务、代表作)答案: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现代文化的奠基人。

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著名短篇小说《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记《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等。

2、请背《渔歌子》、《己亥杂诗》答案:1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3、关于巴金的文学常识(包括原名、出生地、职务、代表作)答案:巴金:1904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男,四川成都人。

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灭亡》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还有短、中、长篇小说。

《短文两篇》选自《龙.虎.狗》。

4、关于郭沫若的文学常识(包括原名、出生地、职务、代表作)答案: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沫若为笔名。

四川乐山人。

现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主要文学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蔡文姬》等。

《天上的街市》《净夜》选自《郭沫若全集》。

5、请问唐宋八大家都是谁?答案::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6. 一门父子三词客是谁?答案: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7.四史都是什么?《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8. 南宋四大家都是谁?答案: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9. 边塞诗人都有谁?答案:高适、岑参、王昌龄10. 唐宗、宋祖、秦皇、汉武都是谁?答案: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11. 谁是中国吝啬鬼的典型?答案:严监生12. 元曲四大家都是谁?答案: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作家,世界公认的中国新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作为一位作家,他那被郭沫若同志誉为‘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似的作品,值得后人研究和探寻的东西很多.这里仅就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谈谈它的典型意义及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艺观。

“看客”面面观
所谓“看客”形象,是指鲁迅作品中除了主要人物之外,甚至连次要人物都说不上的一些芸芸众生形象。

他们似乎被作者置于事件进程之外,然而又与事件进程相联系,往往以看热闹,作谈资、发议论的面目出现。

鲁迅对这类人物着墨不多,但却能几笔勾通画出一个个愚昧、麻木、无聊、庸俗的面影,他们与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一起共同组成作品的形象系列,丝毫不给人以画蛇添足之感,而正是以画龙点睛之笔,对作品主题的揭示产生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纵观这类作品,我们从场景主次这个角度把“看客”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重大事件中的“看客”,一是一般生活场景中的“看客”。

其中第一类重在“看客”的“观”,第二类则重在“看客”的“听”“议”“笑”。

先来看看第一类“看客”——闲看枪毙“犯人”的“看客”
同是“赏鉴”杀人,《呐喊》自序中,“看客”赏鉴的是日本人宰割自己同胞的“盛举”,面对惨剧他们所表露出来年是“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这些“看客”不但缺乏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就连最起码的人类同情心也丧失殆尽,此为第一小类。

另一小类是《药》中的“看客”,他们“赏鉴”的对象不再是受外国人宰割的同胞,而是中国的刽子手杀害中国的革命者,终因是不失国格的,于是乎饶有兴味,踮足伸颈,文中是这样细腻而精彩地描写这一群“看客”的:“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

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这一具有动态展示的场景,特别是对“看客”“赏鉴”杀人的心态进行“聚光”拍摄的特写镜头,实在令人叫绝。

从对“看客”的这些描绘中,我们可以看出“看客”是何等的愚庸、麻木、落后,他们不仅不理解不支持革命者所做的一切,不仅不对刽子手投以怨愤的目光,而且以观赏为乐事,一个个看得津津有味,实在是可怜、可恨!如果说刽子手给予革命者的是肉体上的枪杀,那么从某种程度上说,“看客”给予革命者的则是精神上的虐杀!
再一小类是《阿Q正传》中的“看客”,由于“赏鉴”的对象降了格,他们便“蚂蚁似”的多得如山如海,对阿Q “过了二十年又是……”的充满佛理轮回观念的话倍加赞赏,“酒醉似的喝采”“豺狼般的嗥叫”。

阿Q的麻木,阿Q 的死并没有唤起“看客”们昏昧的意识。

说阿Q可怜可悲,他们甚而比阿Q还要可怜可悲。

再来看第二类“看客”
首先是“赏鉴”他人的悲哀,咀嚼他人痛苦的“看客”
《孔乙己》中,咸享酒店里,“看客”们伴随着或幸灾乐祸的笑,或附和着的笑,或随便的哄笑,或前或后地对着孔乙己嚷:“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疤了!”“你一定又偷人家的东西了!”“你当真认识字么?”“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这些话语句句带刺,冷嘲热讽,把他人的不幸拿来当笑料,足见“看客”们的冷漠。

再看《祝福》中对阿毛的故事久已厌烦的闲人,他们又开始对祥林嫂发生了新的趣味,究其由来是祥林嫂额上的伤疤象磁铁一样吸住了他们,于是便寻“来历”来了。

“祥林嫂,你那时怎么竞肯了?”“唉,可惜,白撞了这一下”,笑影又冷又尖。

是同情,是感叹,是讥刺,不说大家心里也明白。

又再来看《阿Q正传》,闲人们一见阿Q头上的瘌疮疤,便“玩笑”他来了。

一见面,他们便假作吃惊地说“嗨,亮起来了。

”见阿Q怒目而视,他们又发话道:“原来有保险灯在这里。

”事情到最后,他们还玩得不过瘾,终将阿Q碰了四五个响头,才心满意足地得胜地走了。

这一类“看客”的特征不外乎捅别人的痛处,揭他人的疮疤,咀嚼他人的悲哀,直至成为渣滓。

至于他人高兴也好,不高兴也罢,他们并不在意,因为他们关心的是“赏鉴”的对象有无笑柄,有无隐私,只要他们能说一通,笑一通,便算满足了。

其次,是幸灾乐祸,推波助澜的“看客”
“看客”们见阿Q和小D在斗殴,一下子从百无聊赖中寻着了乐事,围上前去,不少的连声叫道“好!好!”“不知道是劝解,是颂扬,还是煽动。


这一号“看客”别有寻乐的高招,他们善于抓住契机,滋生气氛,煽风点火,极尽推波助澜之能事,至于是非善恶,皆不理睬。

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透过以上对“看客”描写的简析,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对“看客”形象用的不是工笔,而是略笔,仅管是粗线条淡淡的似乎是满不经意的勾画,但所刻画出来的形象却是非常逼真,非常鲜明,非常典型的,活画出一幅幅芸芸众生像,使我们见到了一群病态的灵魂。

鲁迅先生以其伟大人格和崇高感情对“看客”进行了道德的审判和情感的否定,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对“看客”的灵魂进行了严厉的解剖和深刻的展示。

一方面不仅使我们了解丑,另一方面也使我们了解“丑之为丑”,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病态在阳光下得以曝光,从而使我们感受到了一颗为民族疮痍而颤抖的心。

从另一个角度,我们可以对以上形形色色的“看客”作这样的归结:“看客”形象在鲁迅作品中、人物长廊里都闪烁着永恒艺术魅力的光辉。

他们在鲁迅作品中都以群像出现,是一批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落后的群众,居处在偏僻、闭塞、愚昧、落后的中国乡村,长期以来的封建意识的毒化和侵蚀,已积淀在他们的精神骨髓中,并在他们思想、心理、性格、言行中自然而非自觉地表现出来,这就凝结成他们身上最为本质的特征,这就是愚昧、麻木、无聊、庸俗。

集中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民的劣根性,以及我们民族精神中的严重痼疾甚至于人类某些弱点,即安于命运,麻木顺从,既受人愚弄,又愚弄他人的性格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