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03(鲁迅)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版) 程光炜 著 第三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鲁迅新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版) 程光炜 著 第三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鲁迅新

2019/2/17
11
第三节 《野草》和《朝花夕拾》
一、他的“哲学”就在《野草》里面
鲁迅著作中,写于1924年至1926年的散 文诗集《野草》最为别致,它以简约凝练 的诗性话语囊括了复杂深邃的思想情感, 这个特点是鲁迅其他作品没有的。鲁迅自 己说过,他的“哲学”就在《野草》里面。
2019/2/17
第二节 《呐喊》、《彷徨》和 《故事新编》
一、中国文学由此跨入“现代”
如果说《怀旧》是中国现代小说卓越的 先驱,1918年的《狂人日记》则是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第一篇成功的白话小说,中国文 学由此真正跨入现代。
2019/2/17
7
二、探索农民灵魂世界的秘密
鲁迅很少报道社会生活外在情状,而 是直指个体内心,探索他们灵魂世界的秘 密,以实践早年认定文学须是个体“心 声”、“内曜”须能改变国民灵魂的主张。
12
二、突破传统文学樊篱的现代性文本
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法国作家波德莱尔、 德国诗哲尼采以及挪威诗哲基尔凯郭尔等人,无 论在意象营造、象征构筑或语言锤炼方面,还是 在以孤立个体反抗群体压抑及批判现代社会种种 虚伪颓败方面,都给鲁迅以极大启发。这些世界 性文学因素的加入使《野草》成为突破中国文学 原有樊篱的现代性文本。
2019/2/17 1
一、家庭、世事与“第一要著”
鲁迅在这些文章中整理了自己的思想: 他站在当时中国人所能达到的理论高度批 判地梳理了中西文化的历史发展与利弊得 失,确立文艺为“第一要著”。
2019/2/17
2
二、以“立人”为核心的现代化思考
鲁迅认定中国当务之急,既非片面移 植西方物质技术,也非皮毛地抄袭所谓民 主政治,更不是生吞活剥地搬用各种主义、 学说,而“首在立人”,树立个人独立自 由之精神,这样社会群体才能发展。

现代文学史第三章 鲁迅一简介

现代文学史第三章 鲁迅一简介

(一)少年生活和叛逆精神:(1881--1898)
•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881年9月25 日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 祖父周介孚,进士出身,当过知县和内阁 中书,父亲周凤仪是个秀才,没有官职。 母亲鲁瑞,娘家住在乡下,但通过自修达 到看书的能力。
• 18岁以前,先后在本宅家塾和本城三味书屋读书;课余喜 欢野史笔记,爱好民间艺术,打下了扎实的中国历史、文 化和文学的基础。外婆家在农村,少年鲁迅常随母探省, 得以和农民及其孩子亲近,了解农民的生活和思想,并对 他们产生好感和热爱之情。(《故乡》、《社戏》),这 对鲁迅一生的思想和创作都有深刻影响。 • 1893年以后,因祖父周福清犯科场案监押于杭州狱中多 年,父周凤仪又长期患病,家境衰落,鲁迅经常出入于当 铺、药店,深切体味到社会的势利、冷酷,从而萌生了背 叛封建阶级,寻求新的思想和道路的想法,终于成了他出 身阶级的逆子。
• 从1907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至1936年10月 19日逝世,笔耕一生,留下了大量著述,主要有短篇小说 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 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热风》、《坟》、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 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 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 遗》等16本杂文集和书信集《两地书》。此外,还写有 《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
二、鲁迅的思想发展轨迹

1、进化论思想与鲁迅:进化论是鲁迅前期思 想的一个重要内容,鲁迅摒弃了进化论中"弱肉强 食"等消极的因素,汲取了进化论中注重生存斗争、 相信事物的新陈代谢和社会的进步、强调人类精 神发展的重要性等积极因素。鲁迅这样回忆起早 期所受进化论的影响:"进化论对我还是有帮助的, 究竟指示了一条路,明白自然淘汰,相信生存斗 争,相信进步,总比不明白、不相信好些。"

中国现当代文学之鲁迅作品作品导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之鲁迅作品作品导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 之鲁迅作品导读
重点讲授内容 关于鲁迅的生弃医从文 新文学的旗帜
关于鲁迅的创作
散文创作 杂文创作 小说创作
鲁迅的杂文创作
杂文的成就 杂文的思想内容 杂文的艺术特点
鲁迅主要杂文集
《热风》(1925) 《华盖集》(1926) 《坟》(1927) 《华盖集续(1927) 《而已集》(1928) 《三闲集》(1932) 二心集》(1932) 《伪自由书(1933)
鲁迅的小说创作
3部小说集。两部现实题材作品集。
《呐喊》1923年出版,共14篇。
《彷徨》1926年出版,共11篇。
《故事新编》1922--1935年所作
历史小说8篇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以其精神特征大体上 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如《孔乙 己》中的孔乙己 。
运用贴切而形象的比喻来阐明深刻的道 理,是鲁迅杂文的显著特点之一。
鲁迅的杂文是是对中国议论性散文的创 造性发展,形象性与逻辑性的统一。
散文创作
《野草》:散文诗集,共23篇。另有一 组散文诗《自言自语》(共7篇)发表于 1919年。
《朝花夕拾》:回忆散文集,共10篇, 1928年出版。
《两地书》书信集,与许广平先生的通 信,1933年出版。
小说的艺术性
主要内容与情节是在“我”与吕纬甫的对话中展开 叙事中夹带着抒情意味浓重的议论 出色的景物描写
《铸剑》 导读
迷一样的“宴之敖者” 眉间尺+复仇—→宴之敖者 青、黑二色的相对相辅 王的“模糊化”处理 复仇者的慷慨悲歌
鲁迅小说的成就
第一,题材的变革。 第二,独特的艺术想象和构思。 第三,灵魂的揭示。 第四,布局和语言的创新。

现代文学史-鲁迅

现代文学史-鲁迅
《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 代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中国 现代小说在鲁迅的手中开始, 又在鲁迅的手中成熟,这在历 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从《呐喊》到《彷徨》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 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 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 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 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了就有了十余篇。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 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 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 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 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 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 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 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 做着好梦的青年。 ——《呐喊·自序》
1881-1936
美国学者丹尼尔·S·伯特编著了一本 《世界100位文学大师排行榜》,前三位 分别是莎士比亚、但丁、荷马。中国有 三位入选:唐代大诗人杜甫、《红楼梦 》作者曹雪芹、鲁迅。书后列有100位获 得荣誉提名的作家,中国唐代大诗人李 白入选提名。
美国最近出版了一本随笔选,时 间跨度从古希腊到现代,入选范围是全 世界。中国入选3篇:苏轼1篇,鲁迅《 死》《这也是生活》2篇。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 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 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 人。
(《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43页,人民出版社 1993年12月出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3(第三版)(上册)第三章 鲁迅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3(第三版)(上册)第三章   鲁迅

.
《狂人日记》在内在结构上是象
征小说 《狂人日记》内蕴的深度意义指 向——十年沉思中洞察的历史、 文化“吃人”的本质 在小说的象征格式中,“狂人”, 不是形象,而是象征的手段和策 略,其荒诞和实在的双重性,使 它成为两个世界分离和翻转的绝 妙中介 象征使呐喊者的声音借助他物隐 曲传出;外在整体写实,又为象 征的完成设置障碍;三是特地以 小“识”申明日记的真实存在, 阻碍象征世界的达成。
在南京,鲁迅开始接触维新变法思
江南水乡绍兴
想和近代科学文化知识
鲁迅出生的房子
1904年9月,鲁迅入仙台医学专
.
门学校学医。 大致来说,日本时期,1906年 之前,鲁迅的著述活动主要集 中于科学方面,除了译述爱国 主义小说《斯巴达之魂》,还 翻译了几篇科幻小说 幻灯片事件后,决定弃医从文。 开展文学计划,首先是筹办文 学杂志《新生》,但因提供经 费的人中途离开而落空,二是 在《河南》杂志发表《文化偏 至论》、《摩罗诗力说》等系 列文言论文;三是与周作人一 起翻译出版《域外小说集》
赵延年 阿Q 像
.
《阿Q正传》是鲁迅国民性批判
1927年鲁迅在厦门
.
三· 一八惨案后,鲁迅被列入通缉
的黑名单,不得不躲避起来。 1926年8月,鲁迅接受了新成立的 厦门大学的聘书,为了开辟新的 生活,他和许广平一道南下,鲁 迅赴厦大任教,许广平回家乡广 东。 1927年1月,接受邀请,前往广州, 任中山大学文科教授兼教务主任。 7月15日,广州爆发抓捕暗杀共产 党人的清党事件,许多学生失踪, 鲁迅力主营救,遭到校方拒绝, 便辞去教职。
辛亥革命后的鲁迅
.
至1923年,成小说15篇,后
集为《呐喊》,并完成了后 集成《热风》里的大部分杂 感,翻译了《现代日本小说 集》、《现代小说译丛》和 《工人绥惠略夫》;

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笔记

鲁迅一、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五四”时期是鲁迅战斗和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该期间出版了第一篇小说集《呐喊》。

1924~1926年,是鲁迅边战斗边探索的时期,也是他战斗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该期间创作了第二本小说集《彷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华盖集》。

1930~1936年,是鲁迅战斗创作的第三个高峰期,主要作品是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鲁迅是左翼文艺运动的光辉旗手,是中国文化的主将,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运动的方向。

二、小说《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其总主题是反封建,深刻揭示了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毒害的深广。

《呐喊》第一篇《狂人日记》,小说塑造的狂人形象,就作者所赋予的象征意义来说,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叛逆者的形象,一个清醒的启蒙者的形象。

《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以它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和现代意识,它的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新颖特别的格式,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作。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作品中不幸的人们主要是农村劳动妇女和新知识分子,他们对于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呐喊》、《彷徨》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

、在艺术上多姿多彩,以将浓烈的感情寓于客观的叙事之中为主要特色。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故事新编》一共收录历史小说8篇。

《补天》(女娲)、《奔月》(后羿)、《理水》(大禹)、《非攻》(墨子)、《铸剑》(眉间尺和宴之敖)、《采薇》(伯夷、叔齐)、《出关》(老子)、《起死》(庄子)。

《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既有现实主义,又有浪漫主义。

是对中国戏曲艺术这一传统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在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中,《故事新编》以它丰厚的思想内容和特别而多样的格式,占有重要地位。

三、杂文鲁迅一生写的最多的是杂文,前期作品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四本杂文集,后期有《而已集》、《三闲集》、《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十本杂文集。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章 鲁迅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章 鲁迅

[例7] 看客的麻木无聊
阿Q向吴妈求婚,闹出了一场风波后,出去舂米一番便都忘了。此 时却听得外面很热闹。 阿Q生平本来最喜欢看热闹,便即寻声走出去了。寻声渐渐的寻到 赵太爷的内院里,虽然在黄昏中,却辩得出许多人……吴妈只是 哭…… 阿Q想:“哼,有趣,这小孤孀不知道闹着什么玩意儿了?”他想 打听,走近赵司晨的身边。这时他猛然间看见赵太爷向他奔来,而 且
2、艺术贡献
《呐喊》《彷徨》完成了从中国古典小说艺术到现代小说艺术的根 本转变,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艺术的第一个伟大的里程碑。
2012-10-2 中国现代文学史
A、把典型人物塑造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B、打破古典小说的故事性框架,开始根据题材的需要自由的选 择叙事视角和叙事方式。 “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 。 C、表现手法上的新的开拓--既娴熟于传统白描,又广泛运用 象征、意识流、精神分析等纯属现代形式的表现手法,开创了多种 创作方法结合的源头。 D、鲜明的个性风格--热烈与冷峻结合,寓深厚情感于冷静的 客观描写之中。 从本讲分析中,不难发现鲁迅的实验的广泛性:他实际上是借鉴了 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及戏剧的艺术经验来从事小说创作,并 试图将它们熔为一炉,于是出现了“诗化小说”、“散文体小说”, 以至“戏剧体小说”等等。鲁迅的《呐喊》、《彷徨》所建立的中 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既是自觉的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结果,也是 不自觉的借鉴中国传统文学(包括传统小说)艺术经验的结果。 《呐喊》与《彷徨》正是“继承传统”与“冲破传统”的统一。
2012-10-2 中国现代文学史
手里捏着一支大竹杠。他看见这一支大竹杠,便猛然间悟到自己 曾经被打,和这一场热闹似乎有些相关。他翻身便走。 阿Q被枪毙以后-- 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 坏,被枪毙便是他坏的 证据;不坏何至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 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 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了一趟了。

现当代文学史第三章 鲁迅

现当代文学史第三章 鲁迅

• (五)社会众生相的艺术记录——浩瀚的杂文创作 • 鲁迅的杂文创作以1927年为界分成两个时期。 • 1918-1926年杂文:《坟》、《热风》、《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其主要内容是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批评和 文化批评。他从进化论出发,以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为武 器,对带有落后封建意识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心理进行剖析 和批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1927—1936年杂文:有杂文集《而已集》、《三闲集》、 《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 谈》、《花边文学》、《且界亭杂文》、《集外集》等。 主要集中于政治批评、社会批评和思想文化战线上理论斗 争性建设。 • 鲁迅的杂文是中国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艺术记录,是20、 30年代中国的百科全书。
• 1、鲁迅的杂文是中国社会的、时代的、历史的一 面镜子,是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 2、鲁迅杂文的文化意蕴:质疑。对中国传统文化、 现实社会、政治、思想、人生、人性的批判和反 省、对现代化的探索和思考。 • 3、鲁迅杂文的斗士风格:批判性、否定性和攻击 性。作为思想批判和文化批判、攻击落后传统与 时政的武器,是解剖中国传统社会思想和现实黑 暗的的匕首, • 4、鲁迅杂文的艺术风格:尖锐锋利,精练泼辣
• 《故事新编》读解 • 写于1922年—1935年的8篇小说。《补天》、《奔月》、 《铸剑》三篇写于1922-1926年间、《理水》《采薇》、 《非攻》、《出关》、《起死》写于1934-1935年间。 把神话融入现实之中进行重新解构。它是超历史、超时空、 超逻辑的文学形式。作家把杂文笔法、戏剧程式、故事演 义混在一起,将神性与世俗环境对立进行了消解,把历史 人物与现实场景、英雄事迹与世俗生活,客体对象与自我 感受融注为对历史、文化意义的解构,对现实、生命的复 杂体验。旨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反思和解构,对中 国传统文化无意义的思考。作者通过油滑和讽刺,使神性 降低,把历史人物和英雄放置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传统 和历史的虚无的批判,表现历史英雄人物的悲剧性和世俗 性,来讽刺现实的虚无和荒诞,从历史中去追寻人的价值 和意义所在。是历史文本到个人文本的再创造

现代文学史第三章 鲁迅二《呐喊》《彷徨》

现代文学史第三章 鲁迅二《呐喊》《彷徨》

• 《药》通过清末革命者夏瑜惨遭杀害,而他的鲜 血却被愚昧的劳动群众"买"去治病的故事,真实 地显示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和悲剧 性。由于这场革命没有真正唤起民众,因而缺少 群众基础,不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华老栓 们的无知、迷信,既是落后、愚昧的民族社会生 活的反映,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必然原因 之一。
• 在创作中,鲁迅一方面把中国农民放在中国农村 社会各种现实关系(经济、政治,尤其是文化心理 和意识结构等)中加以再现,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在 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从而展现 了一个未经彻底革命、变革和社会震荡的封建、 半封建农村的落后和闭塞的典型环境;另一方面, 鲁迅着力塑造在这一典型环境中生存、挣扎的中 国农民的典型性格,把解剖中国农民灵魂和改造 “国民性”问题联系起来,从而通过对农民性格 中的愚弱、麻木和落后的批判,导向对造成这种 性格的社会根源的揭露和批判。
第二节:《呐喊》、《彷徨》 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鲁迅 《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 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 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 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 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
• "大哥"吃人,"医生"也吃人,就这样,鲁迅实际 上揭示了整个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而这个社会 在中国已经维持了几千年,所以,鲁迅继之控诉 了从先秦到"五四"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是一部吃人 的历史: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 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 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 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日记》实际上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向整个 封建传统宣战的一篇战斗檄文。

中国现代文学史03(鲁迅)

中国现代文学史03(鲁迅)
野草题辞秋夜影的告别求乞者我的失恋打油诗复仇复仇其二希望雪风筝好的故事过客诗剧死火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颓败线的颤动立论死后这样的战士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腊叶淡淡的血痕中一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阵营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了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做随便谈谈




(一)“表现的深切”——独特 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1、独特的题材(题材的突破性) (1)知识分子题材:

旧知识分子有两类: A.孔乙己、陈士成(《白光》):屈从于封 建文化意识,又被封建科举制度所抛弃。 批判之际充分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B. 四铭(《肥皂》)、高尔础(《高老夫 子》) :“ 昌明国粹,力挽颓风”的伪道学, 新思潮冲击下的封建怪胎。
(2)农民题材
描绘农村生活和关注农民的命运问题, 深刻揭示了农民所遭受的精神奴役和 创伤 ;反映了底层人民在强 权统治 面前的意识深层的奴性。《故乡》 《明天》《风波》《离婚》《阿Q正 传》。
2、 独特的视角: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 “精神的病苦”



鲁迅关注的不是经济压迫、物质困苦,而 是凝固的传统社会对人的心灵的毒害、人 的心理的病态和痛苦,从而突出改造国民 性主题 。《故乡》《祝福》《孤独者》。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 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 和看客,病死多少也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第一要务,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呐喊· 自序》





回国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文言小说 《怀旧》写辛亥革命爆发时,一个小镇上的 骚乱。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中国 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现代白话小说集《呐喊》《彷徨》,1936年 出版历史小说《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朝花夕拾》 1930――1936出版8本杂文集,《坟》《华盖 集》《而已集》《三闲集》《南腔北调集》 等 以及《中国小说史略》学术著作,译著,如 加入左联后,翻译了普列汉诺夫《艺术论》, 培养大批左翼文艺青年,与左联内部的左倾 倾向进行坚持不懈地批评斗争,提出了很多 珍贵的意见。

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

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

中国现代文学史
•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幼 201名9/9/1樟6 寿,字豫才中,国现鲁代文迅学史为其主要笔名。
绍兴鲁迅故居
2019/9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 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 桑椹;也不必说鸣 蝉在树 叶里 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 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 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 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 “非物质,重个人”的思想:“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 “精神现象实乃人类生活之极颠,非发挥其光,于人生为无当;而张 大个人之人格,又人生之第一义也”
• “立人”思想:“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则国人之自觉至,个性 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 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文化偏至论》,1907年)
第二节
•《呐喊》《彷徨》 ——中国现代小说 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2019/9/16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一、《呐喊》《彷徨》简介:
2019/9/16
中国现代文学史
《呐喊·自序》:
• “有时侯仍不免呐喊几声, 聊以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 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 驱。”
2019/9/16
中国现代文学史
《彷徨》:
• 《题彷徨》: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 苏雪林:鲁迅的性格是怎样呢?大家公认是阴 贼、刻薄、气量偏狭、复仇心坚韧强烈、领袖 欲旺盛。(《鲁迅传论》,1966年)
• 葛红兵:鲁迅假爱国,压迫朱安…(《为二十 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1999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三章鲁迅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三章鲁迅课件




第二节《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一、《狂人日记》 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 1918年5月《新青年》 (一)主题思想 1、暴露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 2、揭露封建统治者以仁义道德吃人的历史 (二)人物形象(象征意义) 1、清醒的启蒙主义者 反传统:“从来如此,便对么?” 自审精神:自己也是吃人民族的一员 2、启蒙的艰难:自身的软弱



⑸散文: 散文诗集《野草》(1924—1926年,共23篇) 和散文集《朝花夕拾》(共10篇)。 ⑹杂文创作: 早期文言写的《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 《破恶声论》等论文; 后来的《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 等等。


⑺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 要》。






(3)形式的创新 结构:片断连缀 人称:交换运用 叙述:顺序与倒叙 线索:单线与双线 开头结尾: 变化多端 体式:多变 语言:洗练生动,口语与文言



4、地位 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现实主义的光荣传统 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现实主义 精神 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中所体现出来的革命人 道主义精神


6、左联 第三个高峰
左联《萌芽》《文艺研究》《巴尔底山》《十字 街头》 《故事新编》 7、评价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整体评价: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 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 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 半殖民地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 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陷阵的最正确、最 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 毛泽东认为:鲁迅是 “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 勇的旗手”, 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 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 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

第三章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PPT

第三章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PPT

北京鲁迅故居
.
▪ 1920年《新青年》团体解散,
鲁迅虽不是《新青年》的编 辑,但对他的打击很大, 1923年,鲁迅又一次陷入了 沉默。其后,开始了《彷徨》 和《野草》的创作。
▪ 1923年,发生了对于鲁迅人 生有着决定性影响的两件事。
▪ 7月,周氏兄弟突然失和
▪ 同月,鲁迅受聘为北京女子 高等师范学校讲师。因为涉 及女师大事件及许广平的爱 情,拉开了此后新的人生大 幕。
▪ 在南京,鲁迅开始接触维新变法思 想和近代科学文化知识
江南水乡绍兴 鲁迅出生的房子
.
▪ 1904年9月,鲁迅入仙台医学专 门学校学医。
▪ 大致来说,日本时期,1906年 之前,鲁迅的著述活动主要集 中于科学方面,除了译述爱国 主义小说《斯巴达之魂》,还 翻译了几篇科幻小说
▪ 幻灯片事件后,决定弃医从文。
1927年鲁迅在厦门
.
▪ 三·二零惨案后,鲁迅被列入通缉 的黑名单,不得不躲避起来。
▪ 1926年8月,鲁迅接受了新成立的 厦门大学的聘书,为了开辟新的 生活,他和许广平一道南下,鲁 迅赴厦大任教,许广平回家乡广 东。
▪ 1927年1月,接受邀请,前往广州, 任中山大学文科教授兼教务主任。 7月15日,广州爆发抓捕暗杀共产 党人的清党事件,许多学生失踪, 鲁迅力主营救,遭到校方拒绝, 便辞去教职。
▪ 在当时压抑的政治环境下, 1912年至1918年会馆孤寂的六 年间,大多以“钞古碑”、校 古书打发时间
.
▪ 至1923年,成小说15篇,后 集为《呐喊》,并完成了后 集成《热风》里的大部分杂 感,翻译了《现代日本小说 集》、《现代小说译丛》和 《工人绥惠略夫》;
▪ 同时,还在北京大学和北京 师范大学等校兼课,在北大 讲授中国小说史的讲义,编 为《中国小说史略》出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考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考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考点整理1、小说集:《呐喊》、《彷徨》中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关键点:封建传统吃人的总主题;权势者、卫道士、社会群体、被损辱与被损害者以及觉醒者的形象塑造;叙事结构及表现手法上的根本性创新。

2、《阿Q正传》的永恒艺术魅力关键点:阿Q形象中的国民性弱点——自我意识缺乏及其“精神胜利法”;小说与辛亥革命的关系;艺术上,现实主义典型的塑造以及悲剧和喜剧的有机结合。

3、散文诗集《野草》中的情感意向与艺术特点关键点:五类抒情意向——自我主观情绪的表现、自我存在价值的肯定、对庸俗倾向的揭露、对反动统治的控诉、对某些青年思想的批评;象征主义艺术方法的运用和奇幻壮美的意境创造。

4、散文:《朝花夕拾》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关键点:人情世态的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融议论于记叙的表现手法5、《故事新编》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05年简答题已考)关键点:内容上两类三组;艺术上古今贯通6、杂文:鲁迅的主要文化和文学业绩关键点:内容上,中国社会思想的百科全书(成熟期对八类历史事件和思想斗争的论战——①对国民党的政治、文化专制;②创造社、太阳社部分激进青年;③对“新月社”;④对“民族主义文学”;⑤对“自由人”和第三种人;⑥对“论语派”;⑦对左联部分领导人;⑧对各类文坛小丑);艺术上,理性的启迪、情感的感染和形象的刻画熔于一炉。

【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中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一、封建传统吃人的总主题:《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小说中,有赵贵翁这样一些封建传统的自觉维护者,也有那些为封建传统蒙蔽的一般群众,他们自己是被吃者,但同时也参与吃人。

封建礼教影响的普遍性决定了人吃人的普遍性。

而封建礼教又是以家族制度为核心的。

小说中“大哥”的意象,就是家族制度的象征,他并非有意戕害“狂人”,但他所遵奉的礼教观念决定了他要遵照社会传统的意志消灭“狂人”的叛逆意识;“医生”这个意向则集中体现了在传统封建社会里,那些以“治病救人”面目出现的道德说客一类人的实质,他们实际上起着帮助统治者吃人的作用。

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精选试题)

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精选试题)

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1、分析《呐喊》、《彷徨》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深刻批判。

2、分析《呐喊》中的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3、简析《呐喊》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及其思想意义4、分析评价《狂人日记》的思想艺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5、分析评价《阿Q正传》的思想及其艺术成就6、分析《彷徨》中祥林嫂、爱姑、子君等妇女形象和妇女问题的提出。

7、分析《彷徨》中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知识分子形象和在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8、分析《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地位9、分析鲁迅杂文的思想特色10、分析鲁迅后期杂文的思想特点11、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12、鲁迅最早的杂文见于1918年《新青年》的“()”栏,未终篇是(),表现了从“五四”到()整个历史的进程。

13、比较明显地反映鲁迅思想发生质的飞跃的杂文主要写于1927年至()年,这些杂文大多收在1929;而已集;三闲集和()里。

14、鲁迅的前期杂文主要收集在()、()和()中。

15、鲁迅在谈到中外作家创作艺术时,称道了“()”和”()”的方法,说自己杂文的特点之一是“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

”16、鲁迅的散文诗集()收入作者()年至()年间所写的散文诗23篇。

17、《野草》中表现作者韧的战斗精神及对光明未来向往追求的作品有()、()、()等篇。

18、在()年2月至11月间,鲁迅追怀往事,写下了十篇散文陆续发表,总题名为“()”,到编集成集时才改题为()。

19、文学形象赵贵翁、赵七爷、老拱分别出自鲁迅的小说()、()、和()。

20、鲁迅历史小说中着重批判的人物形象有()、()、()等。

21、鲁迅现实题材小说中不觉悟的愚昧的底层群众的典型形象有()、()、()等。

22、鲁迅总结辛亥革命历史教训的小说有()、()、()等篇。

23、鲁迅以封建卫道士为主人公的小说有()、()和()。

24、鲁迅在谈到自己的小说()时,说它“比果戈理的(),也不如尼采的()。

”答案:25、《彷徨》共收入()年至()年创作的短篇小说()篇。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课用课件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课用课件

坟(1907-1925)

风1918-1924)
且介亭杂文(1934)
华盖集(1925) 华盖集续编(1926) 华盖集续编的续编(1926) 而已集(1927) 三闲集(1927-1929) 二心集(1930-1931) 南腔北调集(1932-1933) 伪自由书(1933) 准风月谈(1933) 花边文学(1934)
鲁迅名言
1、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 财害命。
2、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 梁。 3、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
4、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5、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6、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7、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 8、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 了 。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毛泽东的评价
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
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夫”在这里就是说
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绝不屈服。“孺子” 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
创作情况

主要文学作品有:
3部小说集:《呐喊》《彷徨》
《故事新编》
3部散文集:《野草》、《朝花
夕拾》。
在酒楼上 幸福的家庭 肥皂
呐喊自序
伤逝
弟兄
离婚 孤独者 高老夫子
长明灯
故乡 阿Q正传 端午节 白光 兔和猫

中国现代文学史之鲁迅

中国现代文学史之鲁迅

一,鲁迅的思想:㈠前期思想:⑴进化论和尼采的个性主义⑵生物进化论与阶级斗争观念;国民性与阶级性;个性解放与群众创造历史的消长㈡后期思想: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二,鲁迅的作品:㈠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㈡杂文集:⑴前期:《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①杂文的特色: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②创作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③主要内容:反对国粹主义;批判迷信落后思想;反对封建礼教,主张妇女儿童和青年的社会解放;解释和批判国民性的弱点;对“整理故国”的否定和对欧化绅士的批判;对“打落水狗”和“韧性战斗”精神的提倡⑵后期:《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集外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杂文的主要内容:政治评论;对文艺界各种现象的评论;思想评论⑶贯穿鲁迅杂文始终的灵魂:彻底的反封建的精神⑷杂文的艺术特色:辛辣遒劲睿智广博①善于抓取典型,画出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使议论和形象相结合;②善于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展开逻辑严密的论证;③善于运用联想,将不同时空发生的现象联系起来分析,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底蕴和深邃内涵;④篇章短小精悍,笔墨凝练犀利,锐利如匕首投枪。

⑸鲁迅的杂文在思想和艺术方面的特质:①犀利、深刻的批判②挥洒自如的行文结③蓄含哲理的隐喻性论述④强烈的主观抒情性⑤极富创造力的语言㈢散文诗集:《野草》(1924~1926)⑴作品表现力鲁迅在苦闷、彷徨中求索的心路历程,作品所包含的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复杂矛盾的心情,既反映了时代的矛盾状态,又体现了鲁迅在思想大转变前夕所坐的严肃的自我剖析。

⑵在艺术上,《野草》采用的是以抒发内心感受为主的“小触感”的形式,具有哲理性、象征性和形象性相结合的艺术风格,开了中国散文诗的先河。

㈣散文集:《朝花夕拾》(1926)⑴带有回忆性质的叙事散文⑵这一组散文以深情、平易、清新、舒畅的笔调,记述了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段;抒发了对亲朋和师友的诚挚怀念;展现了家乡的风俗、中外的社会相、清末民初的时代剪影;寄托了对现实的思考。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章鲁迅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章鲁迅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章鲁迅学习本章的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基本了解鲁迅的生平、思想和文学活动情况。

掌握鲁迅代表作在思想内容、人物塑造以及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

重点掌握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与表现手法,了解鲁迅杂文、散文的时代背景与艺术特色。

第一节概述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鲁迅思想与创作过程。

家道中落的身世使他从小便体味到世态炎凉。

早年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较深。

1902年赴日学习。

1906年受幻灯片事件的影响弃医从文。

在东京期间出版《域外小说集》发表《文化偏至论》,提出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的重要思想和尊个性而张精神的主张。

《摩罗诗力说》赞扬和介绍了众多立意在反抗、旨归在动作的浪漫主义诗人及作品。

留日期间形成以进化论和个性主义为基础的革命民主主义世界观。

1909年回国。

作文言小说《怀旧》。

1912年,到教育部工作。

1918年,参与编辑《新青年》。

同年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在《新青年》上发表随感录。

五四时期是鲁迅战斗和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

1924-1926年,战斗和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

支持学生运动,发起和领导了语丝社、莽原社、未名社等新文学团体。

因时代的剧变而进人苦闷、彷徨期。

1926年南下,和共产党联系,开始实现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飞跃。

1927年定居上海,阅读并翻译了马克思主义著作。

1930年参与发起成立左联,粉碎国民党文化围剿,形成战斗写作的第三个高峰期。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高度评价了鲁迅,指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第二节《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呐喊》是鲁迅第一本小说集,收入15篇作品。

反封建是《呐喊》的总主题。

《狂人日记》的主题与人物形象。

《狂人日记》旨在暴露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

狂人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叛逆者的形象,一个清醒的启蒙主义者的形象。

呐喊中的农民形象与农民问题的提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郁达夫 他不仅攻击旧时代,而且也不宽恕新时 代。 ——[日]竹内好 鲁迅度过的文坛生活的十八年,时间上并不长。 不过,对于中国文学来说,那是现代文学的全 部历史。 ——竹内好 文人的遭殃,不在生前的被攻击和被冷落,一 瞑之后,言行两亡,于是无聊之徒,谬托知己, 是非蜂起,既以自炫,又以卖钱,连死尸也成 了沽名获利之具,这倒是值得悲哀的。 ——鲁迅《忆韦素园君》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 远离我了,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 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 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 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 的悲哀。 ——《故乡》

挪威 印象 派画 家爱 华· 蒙 克的 名作 《呐 喊》





1 生平: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出生于 浙江绍兴一个逐渐没落的士大夫家庭。 A 童年、少年家道中落 B求学生涯(1898江南水师学堂;1899转入江 南陆师学堂路矿学院,1901年毕业。) C东渡日本与弃医从文(1902.2-1909.6,日本 留学。1904.8,仙台医专。) D回国后(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绍兴中学堂学 监;绍兴师范学校校长;教育部佥事,“特 约撰述员”。) 2主要创作: 早期:《新生》杂志,与其弟合办,未果。 文言论文《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 《摩罗诗力说》





《祝福》 《在酒楼上》 《幸福的家庭》 《肥皂》 《长明灯》 《示众》


《高老夫子》 《孤独者》 《伤逝》 《弟兄》 《离婚》
《彷徨》1926年8月北平北新书局初版。

《彷徨》记忆口诀: 弟兄在酒楼上捡肥皂, 孤独者举起了长明灯示众, 祝福高老夫子离婚, 幸福的家庭瞬间伤逝了。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 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 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 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 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 人日记》。 ——《呐喊· 自序》
(二) 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茅盾: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小说一 篇有一篇新形式 。 1、文体上的创新:从中国传统章回小 说,通过吸收外国小说的艺术手法,创 建了20世纪中国小说的民族形式。 结构技巧的新颖多样 叙述技巧的多样化


大殓便在这惊异和不满的空气里面完毕。 大家都怏怏地,似乎想走散,但连殳却 还坐在草荐上沉思。忽然,他流下泪来 了,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 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 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这模样,是 老例上所没有的,先前也未曾豫防到, 大家都手足无措了,迟疑了一会,就有 几个人上前去劝止他,愈去愈多,终于 挤成一大堆。但他却只是兀坐着号啕, 铁塔似的动也不动。 ——《孤独者》
5、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
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 "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巴 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托斯妥耶夫斯基 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 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 小说模式"。 鲁迅小说里常常回响着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 的声音,而且这两种不同的声音,并非来 自两个不同的对立着的人物,竟是包含在 作品的基调或总体倾向中,如《狂人日记》 《孔乙己》《孤独者》《祝福》。


2、初期的理解:精神胜利法。 现在差不多没有一个爱好文艺的青年口里不曾说过 “阿Q”这两个字。我们几乎到处应用这两个字,在接 触灰色的人物的时候,或听得了他们的什么“故事” 的时候,《阿Q 正传》里的片段的图画,便浮现在脑 前了。我们不断的在社会的各方面遇见“阿Q 相”的 人物,我们有时自己反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中也免不 了带着一些“阿Q 相”的分子。但或者是由于怠于饰 非的心理,我又觉得“阿Q 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 所特具。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至少, 在“色厉而内荏”这一点上,作者写出了人性的普遍 的弱点来了。· · · · · · 作者的主意,似乎只在刻画出隐伏 在中华民族骨髓里的不长进的性质,——“阿Q 相”, 我以为这就是《阿Q 正传》之所以可贵,恐怕也就是 《阿Q 正传》流行极广的主要原因。 ——茅盾《读<呐喊>》





回国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文言小说 《怀旧》写辛亥革命爆发时,一个小镇上的 骚乱。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中国 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现代白话小说集《呐喊》《彷徨》,1936年 出版历史小说《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朝花夕拾》 1930――1936出版8本杂文集,《坟》《华盖 集》《而已集》《三闲集》《南腔北调集》 等 以及《中国小说史略》学术著作,译著,如 加入左联后,翻译了普列汉诺夫《艺术论》, 培养大批左翼文艺青年,与左联内部的左倾 倾向进行坚持不懈地批评斗争,提出了很多 珍贵的意见。

5、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
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 "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巴赫 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托斯妥耶夫斯基小说 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 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 鲁迅小说里常常回响着两种或两种以上不 同的声音,而且这两种不同的声音,并非来 自两个不同的对立着的人物,竟是包含在作 品的基调或总体倾向中,如《狂人日记》 《孔乙己》《孤独者》《祝福》。
鲁迅思想充满了复杂性: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 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 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 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 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 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 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呐喊· 自序》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 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 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 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 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 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 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 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 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 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 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 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 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呐喊· 自序》
讲故事:几个片段。 故事的趣味性是主人公命运的几次扭 转——不断地扭转产生了小说的张力。 (转与不转:转的是人物命运,不转的 是魏连殳的精神世界与周遭的环境。) 艺术特色: A.沉重、压抑和悲怆的情感氛围。 B.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C.环境描绘具体、真实而又具有典型。




鲁迅是用一种大悲哀的笔调在写这个人,写 他的人生充满了吊诡与悖论,这里面寄托了 鲁迅的大失望:中国人的人生充满了苍凉的 况味,想找一条路,然而到了近处去不是, 最后无路可去,魏连殳这种人生很有代表性, 生有何欢,死又何惧!所以,他宁愿选择死 去。 迷途者在黑暗中孤独的绝叫,惨伤者在敌阵 里悲愤的呼喊。 彻底绝望:对人、社会、未来与希望、自己。 以觉醒的知识者的清醒的目光去审视现在自 己正“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 切”, 他胜利了,但“真正的失败了”。 觉醒的灵魂与沉沦人格的激烈交战,分裂人 格灵魂深处的猛烈冲突。



(一)“表现的深切”——独特 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1、独特的题材(题材的突破性) (1)知识分子题材:

旧知识分子有两类: A.孔乙己、陈士成(《白光》):屈从于封 建文化意识,又被封建科举制度所抛弃。 批判之际充分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B. 四铭(《肥皂》)、高尔础(《高老夫 子》) :“ 昌明国粹,力挽颓风”的伪道学, 新思潮冲击下的封建怪胎。


新知识分子也有两类: A. 狂人、疯子(《长明灯》):具有时代 精神的代表性,是整个时代先驱者愤激思 潮的艺术象征。

B. 魏连殳(《孤独者》)、 N 先生(《头 发的故事》)、吕纬甫(《在酒楼上》)、 涓生(《伤逝》):辛亥革命时期先觉的 知识分子,但后来纷纷迷失了方向,陷入 彷徨中。
《孤独者》
第二讲 鲁 迅
一、生平与创作、地位与贡献
几件大事:从小康坠入困顿;南京、日本 求学;结婚;回国一再受挫;兄弟失和;学 生倒戈;左联。
三个小说集、两本散文集、十六本杂文、 一本书信集、多种学术著作、译著。 现代中国“民族魂”;二十世纪文化巨人 之一;开启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新文学 奠基者和开拓者。

2、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丰富了中国20世纪 文学的人物画廊。 3、采用心理描写和白描、抒情等艺术手法。 4、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创造了中国现代白 话小说的典范之作。 吸收了外国文学描写精确细密的特点,继承 了中国古典文学含蓄练达的特色,言浅意深, 含蓄简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小说语 言色彩丰富多变,既饱含深厚的意蕴,又具 有卓越的艺术表现力。哲理深刻,表现练达, 多名言警句。


(1)“看/被看” (“吃/被吃”) 看客“看”被看者,这类情感与行 为方式表面上麻木、混沌,实际上显示 了一种人性的残忍。《示众》 “吃/被吃”的模式发生在先驱者与 群众之间。也就是说,“启蒙者”与 “被启蒙者”变成了“被看”与“看” 的关系:《狂人日记》、《药》。

(2)“离去——归来——再离去” ( “归乡”模式 ) 表明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与“乡土中 国”“在”而“不属于”的关系,更揭 示了人在“飞向远方、高空”与“落脚 于大地”之间选择的困惑。《故乡》、 《在酒楼上》、《孤独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