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观点评价类题目解题指导
高考历史评析题怎么做
高考历史评析题怎么做高考历史评析题怎么做技巧一:审题①一般情况下,应读两遍。
第一遍粗读,游览,了解大意。
主要任务有两个:第一,了解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第二,注意各段材料的联系,读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
②审读设问,带着设问仔细读材料,将材料读懂、读透。
a.细读材料时要注意具体材料具体分析。
如古代史的材料多为文言文,须像语文课上分析古文一样,进行字斟句酌,读透材料的本义并挖掘其引申义。
世界史的材料多为外来的翻译文,有的句子很长,很难读懂;此时,可按语文课中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来处理,先找句子的主、谓、宾语,再找定、补、状语等其他修饰成分。
b.阅读材料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
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使考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
所以明确设问要求,据设问考查的方向重新仔细读材料,是尽快获得有效信息的捷径。
c.阅读材料时,除读懂材料正文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
这些说明性文字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作者、背景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有时能起到“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效。
技巧二:找联系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将两者截然分开.①阅读全部材料之后,要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
一般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中心。
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
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②找出材料与教材的连接点。
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联系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③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
材料解析题是“史论结合”的典型题目。
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因为“论从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理解、发掘、升华中得出。
评价类历史问题解题技巧
六、高考主要题 型分析及答题 对策
(一)历史变化类试题
题型分析:变化即事物产生新的状况。“变化” 类试题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频频出现,即通过某 个历史事件或历史活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表 现,要求考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事实,将历 史事实在不同阶段出现的原因、表现、特点、结 果、影响等要素掌握清楚,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 观,通过比较得出正确的认识。如“发展的趋势” 这一题型,就要抓住题干中所给的史实在最后一 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进行提炼加工即可。再 如“表格型”试题,抓住起止时间所给的数据, 是增加还是减少一眼便知。至于变化的原因、影 响等问题就要结合所学知识来做答了。
• 现代化史观(也称做近代化史观)认 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 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 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一般认为, 现代化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 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与 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 科学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等。
全球史观(也称做整体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 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将 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 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 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 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 观主导趋势。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 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 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 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 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例题分析 (08全国卷Ⅱ,13)太平天国运动对中 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 在它 B A.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C.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D.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七下期中考试历史小论文观点论述题(解题指导+专项练习)(解析版)(1)
七下期中考试历史小论文+观点论述题】(解题指导+专项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解题指导+选择专练解题指导观点论述题1.问题设计用语:提出一个论题(启示…)加以论述(说明…)2.解决方法思路:步骤一看问题首先看这个题目的具体要求。
步骤二读材料:读材料要做到读二遍材料,即分为泛读和精读二步(1)泛读:泛读要达到目标:找到关键词语或者关键句,划分层次,注意材料的出处。
(2)精读:把关键词和所学知识建立联系。
步骤三写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在组织答案时要分三段:第一段:观点部分,字数要求约20-30字;第二段:史论结合论证部分,字数要求约150字左右;第三段:总结部分,字数要求约20-30字;因此总字数为150--200字区间。
第一段:观点部分阅读材料基础之上,准确、全面地概括出材料中的基本观点,用专业语言写出你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观点。
立场鲜明,论点要言简意赅、开门见山、旗帜鲜明。
提出论点要注意六点:(1)不能写成短语,必须形成判断句式;(2)不能含糊不清、摩棱两可;(3)不能长篇大论却不知所云;(4)不能完全抛开材料中的观点,这样就跑题了;(5)部分同学存在误区,为了抢时间作答,没有完整、准确的阅读材料,断章取义,随便把材料中的任意一句话当成题目要论证的观点,导致全盘皆输。
这样会导致论文的论点残缺,进而导致论证角度狭窄,论证过程无法展开;(6)提炼出观点后,一定不要急着下笔作答,花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大脑构思如何表态有利于你接下来的论证。
由于材料常以图表、外语翻译语言、文言文等方式呈现,对于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归纳和组织语言能力的要求较高,因而考生普遍感到棘手,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训练中务必下大气力予以突破。
第二段:史论结合论证部分在这一部分中要求从2--4则史料来论证观点,并且做到一则史料一论证,而不是堆积史料,然后下一个总结论。
历史试卷答题技巧方法大全
历史试卷答题技巧方法大全(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历史试卷答题技巧方法大全高考中的题目怎样做得又快又对?其实高中的历史答题也是有一定规律可言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我们掌握的。
2013届高考历史解题方法指导之评价型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 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 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 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 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分)
三.评价型历史试题的主要分类及解法
3.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应从其属性、功绩、局限等方面评价。 ⑴、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 如评价李鸿章:首先是其身份属性即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人 物;接着按方面和时间顺序阐述其在洋务运动、镇压太平天 国、中法、中日战争的具体事迹;对其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 一分为二的分析,最后得出全面的结论。 如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先后组织兴中会、同盟 会,中国国民党等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实现国共合作,曾任中华民国临时大 总统,护法军政府非常大总统、中国国民党总理等职,一身 献给民主革命,与时俱进。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导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终失败。
1.(2012高考文综广东A卷22)有学者说:“苏联制 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 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 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据此可知该学者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二.回答评价型历史试题的主要方法
1.主要方法:
பைடு நூலகம்
(1)一分为二法,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评价历史事物;( 2) 分阶段评价法,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分析评价历史事物;(3) 主客观评价法,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评估历史事物的历史 价值。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观点评论类一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试(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专项指导与训练一、观点评论(评析)类历史观点评论型问答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
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
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因此,这种题型很受命题者的青睐,在高考试卷中屡屡出现。
下面以两道高考题为例,分析这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技巧,并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1. (2011 •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一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崛起问题。
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归结出材料中的观点,参考观点有:殖民扩张说,科技促进说,文明扩张说等等,后选定自己认可的观点进行评论,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即可。
历史观点题答题技巧初中
历史观点题答题技巧初中
历史观点题是历史考试中常见的题型,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或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以下是一些初中历史观点题的答题技巧:
1.理解题目要求:首先要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是要求分析原因、影响还是评价某一事件。
理解题目意图有助于确定答题方向。
2.提取关键信息:从题目中提取关键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这些信息是解题的基础。
3.联系所学知识:将题目中的信息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运用所学知识对题目进行解答。
这需要对历史知识点有扎实的掌握。
4.分析历史事件:对于历史事件,可以从原因、经过、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
分析时要注意事件的内在逻辑和因果关系。
5.表达个人观点:在评价历史事件或现象时,要表达自己的观点。
观点要基于史实,要有论据支持,不能主观臆断。
6.组织答案:答案要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可以先列出要点,再进行详细解释。
注意使用历史术语,提高答案的专业性。
7.检查答案:完成答案后,要进行检查,确保答案完整、准确。
检查时可以关注是否遗漏了重要信息或观点。
2024-2025学年八下历史期末复习小论文题目指导
历史小论文解题指 1.首先要先认真阅读题导目材料,从总体上明确材料反映的历史时期
和知识范围,把握体现的主题思想。然后根据要求,从给出的材料中选 择相互关联的事件,即史实。
【示例】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史实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观点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史实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观点
历史小论文解题指
历导史小论文的格式要求
每段开头不要顶格,要空两格。字数按要求达标即可,如果没有要 求可适当放宽,一般在100—200字左右。答题时注意不要超出答题卡 本题目的作答范围。
历史小论文解题指
明确“导史实” 和“观点”的区别
【史实】即历史事实,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件或情况,它 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观点】是从一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对事物或问题所持的看 法。根据事实进行的分析和推断,具有主观性。
历史小论文解题指 2.选完史实,再着手导写论文,先打腹稿或在草稿上列出关键词,最
后形成短文。
注意:历史小论文应以文章的形式呈现,提倡分段落行文。一般为
“总—分—总”结构。不能以问答式的答题格式来作答,也不能以排 序号、列要点的形式作答,它必须是一篇完整的论述文章。其样式和 语文作文相似,但体现历史学科特点,要有题目、有史实、有论述、 有结语。(一般不需要写类似于“观点”、“论证”、“结论”这样 的提示语。)
八年级下册历史 期末复习
小论文题目指导
2020年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十:评价类材料题答题模板
2020年高考历史解题模板专题:评价类材料题解题模板题型特点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性质、地位、作用、积极意义或者影响等;评述则是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史学观点等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即边叙述边评价,或者先叙述再评价;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或评价。
评价、评述类设问一般含有标志性的词语,如:评价、简评、评述、说明、论证、如何解释、你认为、你的看法、你的观点、如何理解等。
评价偏重于从史实中得出结论;评述类偏重于叙述史实;评论侧重于运用辩证史观或者唯物史观,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的认识。
解题方法1、根据材料评价这种题型的答题方法“说长道短”,即坚持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观点,说明积极影响或作用、消极影响或局限。
这种题型一般会出示正反两面材料、单面材料或无明显情感态度评价的材料,其解答方法相近,都要求两面兼顾、一分为二、客观准确。
如果材料出示的是正反两面的材料就分积极和消极两面概括材料回答,让材料成为你论证的史料。
若是单面材料则答题时一般以该层面为答题重点,捎带另一面的评价。
2、根据所学知识评价无材料可依托时则需依据所学知识,“说长道短”,双面兼顾。
根据教材介绍的历史事件的时间、背景、经过、结果、意义、影响等因素进行评价。
3、依据某一评论角度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类型的答题要领在于理解该评价角度,并只用该角度评价。
该类型经常碰到两种具体类型:一是材料提供的角度;二是从历史史观角度。
材料提供角度尽量准确完整理解材料的含义,历史史观角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史学基本功底,关键在于弄清各史观的区别。
这类型试题的答题都非常忌讳脱离角度。
4、答题模板:(1)历史评价=史实(时间、地点、特定条件、相关主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等)进行阐述、评判+性质、特点+影响(积极和消极或两者之一)+结论 .(2)评述类一般分三个步骤解答:(1)“是什么”,即从材料中概括指出观点是什么或者你赞同哪种观点。
2020年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十三:观点评述类小论文答题模板(带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解题模板专题:观点评述类小论文解题模板题型特点观点评论(析)类试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
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
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很受命题者的青睐。
解题方法1.亮明观点。
用词一定要确定。
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
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
要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
(关键词可以抄下来)2.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
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内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思路五:主观、客观。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
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3.总结提升,一定要有这部,做到首尾呼应,可以适当加入怎么做,不必展开论述。
实战演练1.(2019全国卷I·42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例说高考历史评价类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例说高考历史评价类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作者:孙双武来源:《求学·文科版》2014年第04期历史新课标高考《考试大纲》中要求考生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这实际上就是要求考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作出客观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在全国各地的历史试题中,有大量的评价型试题,既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以主观题居多,考查考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一、“评价”的内涵和特点评价,就是衡量、评定价值。
评价类问题通常以“评价”“评论”“评述”“评析”“认识”“看法”等提示语设问,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进行分析和评定,其关键在于要与历史发展的具体史实、阶段特征相结合,揭示历史事物的特点、作用和影响。
二、高考评价类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1.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评价具体而言,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评价,要根据以下几个原则:(1)历史背景原则。
根据要求,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结合背景、特点、作用、影响等,注意设问所要求评价问题的角度。
例1评价商鞅变法时期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
【参考答案】它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商鞅积极推行农战方针,采用各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保证了兵源(商人不能当兵),从而促进了秦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西汉初期实行这一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使之失去了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2)分阶段评价原则。
概念型、因果型、比较型、评价型选择题解题方法指导
概念型选择题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题干概念类,即题干提供一个概念,选项提供 与此概念相关的四个阐释,要求从中找出一个最符 合题干概念的阐释。
二是选项概念类,即题干提供某种现象的阐释,选
择提供四个概念,要求从中找出符合题干阐释的概 念。
三是隐性概念类,即题干和选项均不出现概念,但
解题时要使用概念。
比较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
比较型选择题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 段的反映作为对象进行比较分析的选择题。它是对 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是教 材中没有的,因此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备选 项表述的正误。
从形式上看,比较型选择题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 性比较型选择题在题干中一般有“相同点”、“不 同点”、“共同之处”、“相似之处”、“最大的 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
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道路。二者根本的共同点在于( A.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C.推翻了三座大山 D.都使中国实现了共同富裕 解析 解答本题用限定词法和排除法。两种探索 最根本的共同点在于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 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指导革命和建设 )
的道路,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A只符合后者;
C只符合前者;D错误,毛泽东探索的道路使中国人
民站起来,邓小平虽然主张共同富裕,但是现在来 看,中国还没有实现共同富裕。 答案 B 例2 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20世纪70年
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的相同之处在于
(
)
①全面发展国有经济②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 ③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干预经济④将市场与计划
历史启示类答题技巧(一)
历史启示类答题技巧(一)历史启示类答题的技巧引言历史启示类答题在考试中常常出现,它要求考生将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经验教训用于解决现实问题。
本文将提供几种有效的解题技巧,帮助考生更好地完成历史启示类答题。
技巧一:理解历史事件或人物1.详细了解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背景信息,包括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等。
2.理解事件或人物在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
3.分析事件或人物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找出其中的关键要素。
技巧二:概括历史启示1.梳理历史事件或人物的主要启示,弄清其带来的教训和警示。
2.将启示归纳总结为关键词或短语,以便在回答问题时能够清晰表达。
技巧三:联系现实问题1.理解现实问题的背景和要求,确保对题目的准确理解。
2.找出现实问题与历史事件或人物之间的共同点或相似之处。
3.使用历史启示解释现实问题,阐述历史经验对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意义。
技巧四:举例论证1.在回答中使用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具体案例进行论证。
2.选择能够与现实问题紧密相关的案例,突出历史启示对现实问题的指导作用。
3.利用事实和数据支持论证,以增加回答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技巧五:全面回答问题1.确保回答问题的全面性,不要局限于一个角度或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
2.综合运用不同的历史启示,分析问题的多个方面,给出综合性的答案。
3.在回答中展示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深入理解和对现实问题的全面思考。
结论历史启示类答题在考试中常常要求考生运用历史经验教训解决现实问题。
通过理解历史事件或人物、概括历史启示、联系现实问题、举例论证和全面回答问题等技巧,考生能够更好地完成这类答题。
希望本文提供的技巧能对考生有所帮助,取得优秀的考试成绩。
历史启示类答题的技巧(续)技巧六:思考未来发展1.基于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启示,思考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2.分析现实问题是否存在与历史事件或人物相似的情境,预测其发展可能产生的后果和解决方案。
3.使用历史启示指导对未来发展进行规划和预测。
历史中考解题方法指导(最全版)
D.力学三定律
尽量用排除法
• 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 过渡的标志。这一改革在政治方面的主 要内容是 • A.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 • B.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 C.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 • D.国家向农民收取赋税
排误法
• 关于《人权宣言》的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它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代颁布的重要 文件 • B、它颁布的机构是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 C、它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 财产可侵犯 • D、它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 的思想
4、比较型选择题。 比较型选择题是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 人物、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在题干中一般有“相 同点”“不同的”“共同” “相识”“区别”等提示 语.
【例1】在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发表的代表性 文 的献 最中 大,区别《在权于利(法案B》)与《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
A 强调自由平等 B 限制君王权利 C 保护私有财产 D 宣告脱离殖民统治
A 雷锋 B 邓稼先 C王进喜 D焦裕禄
【分析】本题属于再现历史人物 活动型的人物型选择题。找关键 信息“铁人“二字。
【方法小结】 1)要准确记忆历史上重要人物的重大活动。 2)除准确记忆、区别不同人物的观点主张外,还能
对其分析比较。 3)要能初步运用历史知识,客观地全面地对人物进
行评价。
3、否定型选择题 否定型选择题也叫逆向选择题。此中题型在试题
【方法小结】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和分析作 为载体和桥梁的题干知识的来龙去脉;运用相关技 术手段,如识图读图、材料处理、计量、阅读和换 算年代的技巧等;充分利用试题本身提供的信息, 发散思维。
二、类型
• 表述型选择题(肯定型选择题) • 否定型选择题(逆向选择题) • 因果型选择题 • 比较型选择题 • 组合型选择题 • 排序型选择题 • 材料型选择题
高考历史主观题分类指导及各类题型全汇总
高考历史主观题分类指导及各类题型全汇总指导及题型特征1.分类:主要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种原因。
2.题型特征:一般采用因果关系的设问形式,如: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某一事件的发生?或者为什么某一现象会出现?四.解题方法1.准确理解题干,明确考察的是哪种原因。
2.对历史事件、现象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找出可能的原因。
3.进行筛选和归纳,确定最可能的原因,并进行论证和解释。
比较对比型一.什么是比较对比型试题?比较对比型试题是要求对两个或多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化等进行比较和对比,从而得出共同点和不同点,阐明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意义。
二.比较对比型试题的分类及题型特征1.分类:主要分为事件对比、人物对比和文化对比三种。
2.题型特征:一般采用对比、分析、评价的设问形式,如:比较两个历史事件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阐明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意义。
三.解题方法1.准确理解题干,明确比较的对象和要求。
2.对比两个或多个对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分析和归纳。
3.从中找出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意义,进行评价和总结。
综合型一.什么是综合型试题?综合型试题是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和材料,对一个或多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化等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和评价,展现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综合型试题的分类及题型特征1.分类:主要分为材料分析、综合评价、综合分析等。
2.题型特征:一般采用综合、分析、评价的设问形式,如: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分析某一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对某一历史人物进行全面评价,阐明其历史意义等。
三.解题方法1.认真阅读材料,理解题目要求和考点。
2.分析材料,找出历史事件、人物的特点和影响,进行综合评价。
3.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对材料进行补充和印证,展现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是导致事件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3)根本原因:是影响全局、具有必然性并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主要原因的基础和根源。
改写:原因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分为内因和外因,包括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以及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一)——观点评论类 含解析
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一)——观点评论类观点评论(析)类试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
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
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很受命题者的青睐。
下面以典型高考题为例,分析这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技巧,以期学生能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典例1(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答题思路解析: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评析”“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第二步:解读“观点”的内涵(如:时间界定、包含因子等)观点梳理:归纳材料中的观点(是什么);有几种观点?赞成(或正确)、反对(或错误)、片面等均可。
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第三步: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与内涵相关的史实。
评论和阐述自己的观点:①判断观点(是否同意)②多角度举出理由(为什么)中国发生变化的时间定位: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1919年)观点一:若赞成“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
注意从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和近代中国文明的落后性对比,然后从西方历次侵华(“冲击”)后,中国人如何从器物—制度—思想等层次向西方学习着手回答。
观点二:若反对“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角度给予否定。
全国卷高考历史小论文题指导分析及例题鉴赏
高考历史小论文题型介绍,指导分析及例题鉴赏一、小论文技巧总介绍历史小论文写作,必须具备三要素,那就是论点、论据、论证。
但是,高考试题中往往有严格的字数限制(200~250字),要写好这篇小论文,尽可能拿到更多分数,建议考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解题。
(一)认真审题,读懂设问,明确观点,把握方向写历史论文首先是要确立观点。
有些题目所提供的材料中已明确观点,比较简单明了;有些是需要根据所给材料提炼观点;还有些题目要求更高,是根据材料,寻找论述方向,自己确立观点。
无论是哪一类型题目,关键是要读清楚设问,寻找材料关键词,提炼概括,亮明观点。
(二)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围绕论点,慎选史实在选择论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史实论据的典型性、针对性、确切性。
“一个典型的事例胜过千万句空洞的说教。
”选择史实材料的主旨必须与论点吻合,才能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
此外,几乎所有的论述题都要求考生“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切勿小看“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这两个短语,它意味着要求考生在论证观点、选史实时,必须一方面充分利用材料中的史实,另一方面还要把我们教材中所学过的能证明观点的典型史实挖掘出来,简单说来,论据即“材料史实+所学史实”。
(三)谋篇布局,注意角度,史论结合,梳理结构历史小论文总体结构通常为:总论点—分论点1—分论点2—结论。
由于字数有限,分论点不宜过多,但一定要根据题目要求,尽可能多层次、多视角地阐述。
可以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来分析问题,可以用历史辩证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还可以用不同的史观来分析问题。
但更需要考生结合题目材料本身所提示的视角,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充分论证,逻辑清晰,语言精炼,学科表述最后,就是考生把论点论据紧密整合撰写成文。
一定要牢记紧扣主题,观点先写,论据紧跟,论据不能空洞重复,客观分析,最后一句话结论,揭示历史规律。
行文要注意论文化,用历史学科语言表述,而不要用政治或文学语言,更不要滥用文艺性的修饰语,不然是徒费文字,无分可得。
七下历史期末考试观点论述题(解题指导+专项练习)(解析版)
1.什么叫观点论述题?观点论述题是一种考查知识、能力、素养的综合题型,要求考生掌握从材料中提炼关键信息,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形成观点并进行完整论述的能力。
通常表述为“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即根据材料论述历史观点2.观点论述题解题三步走第一步:观点:阅读材料,提炼观点。
1、阅读材料,列出涉及的历史事件(列事件)2、找出材料关键句、关键词,概况材料大意①、对材料的分析,要注意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各个历史要素。
②、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
③、特别注意那些说明性文字(如材料的出处)④、注意材料中标点符号的变化,可在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
第二步:论证:选择史实,论证观点。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搜寻和遴选可以论证观点的史实。
要记住,孤证不立,需围绕观点,遴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史实作为论据论证。
所遴选的史实,其中一个可以来源于材料,另一个来源于所学知识。
不论是观点提炼还是论据选取,都应与“材料主题"有关,切忌抛开所提供的材料、抛开课本知识乱发挥。
第三步:结论:总结升华,再现观点。
最后,要对全文进行总结,结论需要进一步进行升华,总结归纳。
注意不是重抄一遍,重抄不得分。
要求:结语以综上所述,说明+重申观点,所以要怎么做(认识/启示类语句,体现出家国情怀)温馨提示:一定要紧扣观点,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楚,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观点论述题(共10小题)1.(2023•姑苏区校级一模)清朝前期,中国仍处在典型的农耕文明时代,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在18世纪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这应归功于其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
它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诸民族的首位。
——[法]谢和耐著,耿异译《中国社会史》材料二:如图材料三:如果将康、雍、乾时期纵向与汉唐时期相比,无论是人民的精神风貌,还是统治者的气度胸襟均相差甚远,难以并称“盛世”;如果与同时代欧洲社会比较,无论在科学成果上还是社会发展上,康、雍、乾三朝都已逐渐被西方列强抛在后面,也难以自称“盛世”。
分类评价试题(solo)解题指导
参考答案
有人坚持思想启蒙,提倡思想领域的社会转型; 有人逐渐认同马克思主义,并开展研究、宣传和实践等活动; 政府支持白话文运动,白话文教材和出版物的流行,使民众接受新知识、新 思想的能力大大提升。(论据数量(定量))
1920年的中国,历经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多种变革力量持续发力。 (捏合论据(定性))
以上变化都折射出近代中国新陈代谢的总体特征。
中考道德与法治解题方法指导
四、法治试题中的“solo”类举例1
运用所学知识评析小永的观点。(要求:观点正确,层次清晰,逻辑严密。4分
参考答案 水平1:只简单给出合适的评价。 水平2:从道德和法律作用的方面进行正确评析。 (定量) 水平3:从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上进行正确评析,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定量+定性)
59岁男子共88008人。
(摘自《会稽志》)
1119年—1125年,王仲嶷担任会稽太守,围湖造田约130平方公里。宋高宗南渡后,政府承湖周回(围)358里全部填平。
(摘编自赵冈、陈钟毅《中国农业经济史》)
北宋时期(960 年—1127年)与南宋时期(1127年—1276年)比较,鉴湖地区水灾与旱灾分别增加4倍
1.历史题应用最多,法治试题比较少;
2.总体两种形式:(1)自拟观点,结合材料,进行论证;
(2)已由观点,结合材料,进行论证。
3.答题要注重:论据数量(定量)+ 捏合论据(定性)
二、“solo”类试题举例1(自拟观点)
1.材料:20世纪是中国发生巨变的100年。中华民族为独立和富强不懈
奋斗,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以卓著的理论贡献和实践精神,成为
站在时代前列的伟人……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是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
历史议论题答题模式
历史议论题答题模式
历史议论题通常要求考生对某一历史事件、人物或者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需要考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全面的论述。
在回答这类问题时,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确定论点,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对于历史事件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
这个立场可以是支持、反对或者中立的,但需要明确表达。
2. 提供事实依据,在论述时,需要提供相关的历史事实、事件和资料作为论据,以支持自己的观点。
这些事实依据可以来自于历史文献、资料或者学者的研究成果。
3. 分析论证,在陈述观点和事实依据后,需要对其进行分析和论证,阐明自己的观点为何成立。
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使论述更加全面和具有说服力。
4. 对立观点的反驳,在论述过程中,可以适当提及对立观点,并进行反驳。
这有助于突出自己观点的合理性和优越性。
5. 总结归纳,最后,需要对整个论述进行总结归纳,强调自己观点的重要性和价值,或者展望历史事件的发展趋势和影响。
总之,历史议论题的回答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历史知识和分析能力,能够全面客观地对待历史事件和问题,提出合理的观点并进行论证。
同时,语言表达也需要清晰准确,条理清晰,逻辑严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上看,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从外交上看,
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成效上看,经过改 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辉煌成果,社会生产力高 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怎么样:《时代》周刊标题的观点是西方社会对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种歪曲。
材料2:孙中山认为,在义和团的排外主义中表现了“对 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 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 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如果观点不是对某一历史现象的评价,比如是一种 思想、想法等,怎样评论
类似于分析观点类题型
1.是什么?概括这个观点,如果题目中已经指出了观点 就不用再点出来了
2.分析该观点提出的背景
3.分析该观点的性质、特点、目的等
4.分析该观点的影响(积极、消极),结果等
材料一 辛亥革命后,在孙中山、张謇等人的倡导下,兴起 了“实业救国”的浪潮,1912~1919年,中国的地主官僚、 商人、资本家兴办厂矿四百七十余家,新厂矿的投资加上 扩建投资共计约一亿三、四千万元,超过1912以前50处民 族资本一亿三千万元的投资总和。 ——杜德风《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据海关统计,1914年至1918年,我国进口货物 价值1915`年比1913年减少了20.3%,出口每年比1913年 增加14.8%至20.5%,入超由每年2亿两减至约3000万两, 1919年更减至1600万两。 材料三 “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中国铁厂积货如山,无 人过问,至于闭户停机,纱厂结帐,大多无利……其它工 业亦皆消沉。” ——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评述“实业救国”思潮。(8分)
注:图中邓小平画像两侧是对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个不同
时代人民的生活的对比。一边是革命的队伍高举着马克思的
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 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 请回答: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对图中《时代》周刊标题的 观点进行简要评价。
[答案]
1.判断: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2.理由:我们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 不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的各个环节进行变革。 从政治上看,我们坚持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经
答案三:判断:评价既有合理之处,又有不足之处。
理由: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背景下,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 国运动,打击了清朝统治,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体 现了中国人民不屈的抗争精神,是爱国的。但它提出的“扶 清灭洋”口号反映了农民阶级笼统的排外性及对帝国主义和 清政府的模糊认识。 怎么样:材料肯定了义和团的反帝爱国精神,但未能从根本 上揭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例]
创刊于1923年的《时代》
周刊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 有“世界史库”之称,其及时地对 国际问题发表的看法、对国际重大 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的深度跟踪报道,
在西方特别是美国社会有很大影响,其每期的封面人物更
是人们关注的对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邓小平于1985年9 月成为《时代》周刊当期的封面人物,封面上标题为“中 国正在远离马克思”。
材料2: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 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若能将平均地权做 到,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则社会革命已 成七八分了。 ——摘自《孙中山全集》
(2)依据材料2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答案:
背景及内容: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看到欧美国家国强民困的背 景下提出来的,以平均地权为核心内容 性质:民生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反映了资产阶级在 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影响、结果: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生主义在当时的条
(1)概述上述材料对义和团的评价。 (2)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材料的观点进行评论。
答案: (1)指出义和团的“排外主义”,肯定其反侵略的
民族精神和勇气。 (2)答案一:
判断:评价是公允和客观的。
理由: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背景下,义和团举起反帝斗 争的旗帜,是爱国的。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打击 了清朝统治,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体现了中华民 族不屈的抗争精神。
件下根本无法实现,也不可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是辛
亥革命因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怎么样:材料既指出了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又
肯定了其历史作用。
答案二:判断:评价不够客观,不合乎实际。
理由: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背景下,义和团虽举起反帝旗帜,
但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农民阶级笼统的排外性及对
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模糊认识。义和团运动未能挽救民族危亡, 也未能阻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 怎么样:材料过高评地价了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地位,没有揭示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历史观点评价类题目解题指导
分成两种情况: 一、如果观点本身是对某一历史现象的评价,怎样答? 1.对观点进行判断,正确与否 2.你的理由是什么,一般结合背景加以分析论证, 揭示事物本质。
3. “怎么样”,即你对持有该观点的人有何评价,也就是分 析其观点对或错的根源,一般可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或 理论的高度等方面思考。
背景: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 碍,一战中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 略,群众反帝爱国运动兴起。 性质: “实业救国”是一种爱国思想 影响、结果:有利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春天,一定 程度上抵制外国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社会的 近代化进程,但不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是 无法实现“救国”的。一战以后在帝国主义的 压迫下民族工业又陷入困境(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