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上口语交际《从“愚公移山”谈起》word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教案:愚公移山

九年级语文教案:愚公移山

九年级语文教案: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和解读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愚公移山的精神进行讨论和思考。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愚公移山精神的理解和讨论。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的解读。

2. 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愚公移山》。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于“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了解和认识。

2. 引导学生分享对于愚公移山精神的看法。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分配阅读任务,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愚公移山》。

2. 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a. 愚公为什么要移山?b. 愚公是如何克服困难的?c. 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什么?三、比喻和象征意义的解读(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2. 学生举例说明,并进行小组讨论。

3. 教师进行总结,解释比喻和象征意义对于主题的揭示作用。

四、批判性思维培养(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a. 你认为愚公移山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是否适用?b. 愚公移山的精神是否值得学习和传承?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3. 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愚公移山的精神。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 提醒学生对于愚公移山精神的正确理解和评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理解、比喻和象征意义的解读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和主题。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学生能够更好地分析和评价愚公移山的精神。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疑问,并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

六、课文深入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深入分析愚公移山的过程和愚公的态度。

口语交际——从“愚公移山”谈起 教案

口语交际——从“愚公移山”谈起  教案

口语交际——从“愚公移山”谈起教案一、活动目的1.对寓言的内涵进行多角度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2.从寓言故事中吸取营养,悟出一定的道理,知道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3.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应对能力。

二、活动程序1.活动准备①仔细阅读《愚公移山》,体会文意。

②理清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中心。

③联系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体会寓言的寓意。

2.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介绍自己对愚公移山的看法,持不同观点的可展开辩论。

3.活动延伸:寻找我们生活中的“愚公”。

小组成员可就“愚公”精神在生活中的表现展开探讨,以使活动走向深入.三、注意事项1.观点要明确,谈话要有理有据,不要空谈。

2.注意运用体态语,要善于运用表情眼神等无声语言。

3.要学会倾听,有不同意见可以争论;但争论时要尊重他人,不能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

四、口语交际范例学生甲:我认为愚公不愚,原因有以下几点:①他有远大的抱负,有奉献的精神,为了造福万代,不惜去移山,耗费自己的“残年余力”。

②愚公最高明之处在于他能够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他知道人力是无穷无尽的,而是不会加增的.我这是我方观点。

学生乙:我认为愚公的做法有“愚”的一方面。

你说,他非要移山,移山多麻烦,如果挖一个隧道,不就解决问题了吗?学生丙:我们也认为愚公有点愚,具体表现有三:①愚公那么大岁数,还去挖山,自己受累不算,还连及子孙。

②愚公移山不如搬家,移山多麻烦,挖隧道挺费事,搬家多好。

③愚公移山,破坏了环境,真不是好事.所以我方观点认为愚公确实有些“愚”.教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很有特色,但我提醒大家一句,《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寓言都要寓义一定的道理,我们从愚公的身上可以学到点什么吗?甲:愚公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干什么事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成功不了的。

乙:我同意刚才同学的发言.学习上也很需要这种“愚”的精神,科研上也如此,爱迪生如果没有认准目标坚持努力的精神,就不会有电灯的诞生。

丙:我们的学习最需要这种精神,见到困难,迎难而上,不投机,不取巧,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口语交际——从《愚公移山》谈起

口语交际——从《愚公移山》谈起

口语交际——从“愚公移山”谈起教学目标:1、对《愚公移山》进行多角度探究,讲出独到的见解。

2、在讲讲谈谈中探究新意,加深对其寓意的理解。

3、学习愚公移山精神,用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

教学重点:探究愚公移山的新意,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活动,锻炼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

学情分析:根据平时对学生语文学习品质特点的了解,尤其是通过对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及暑假作业完成情况的分析,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还发现一些问题:学生身上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还不是很理想,总觉得他们学习浮躁、被动、懒于记笔记、忽视书写、作文能力较差。

今后应设法较少低分人数,提高优秀人数。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一篇优秀的寓言,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受到愚公精神的鼓舞。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愚公,去探寻他的精神实质。

(板书课题——口语交际——从“愚公移山”谈起)二、新授师:下面我们来明确一下学习目标(幻灯片出示)师:接着请大家观看一段动画片,让我们重温这个经典的故事(幻灯片放映)师:故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谁?生:愚公师:谁来谈一谈你的感受?生:(赞同愚公精神)师:谁再来谈一谈?生:(不赞同愚公精神)师:现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看法,大家在预习的时候,每个人一定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不如我们来开一个小小的辩论赛,一起来辩一辩,愚公应该是移山还是搬家。

(幻灯片出示辩论赛)三、活动开始1、师:我们先来分一下组,同意移山的同学作为正方,请坐到左边来。

同意搬家的同学作为反方请坐到右边来。

(请快速移动)师:好。

请同学们坐好。

下面双方同学谁认为自己预习比较充分的请坐到前面来,每组四名同学。

(前面放桌子,桌子上放正反方卡片)师:一起来看辩论规则(幻灯片出示)2、辩论开始:3、师:感谢双方代表的精彩辩论,愚公究竟是该移山还是搬家,双方说的都有理有据,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辩论先到这,针对方才的辩论,同学们认为哪位代表表现显得最为出色?生:某某某(给予表扬)师:移山也好,搬家也罢,我们共同认可的是愚公移山的这种持之以恒的精师:接下来,老师把课堂交给你们,有请咱们班的小主持人高思琪同学带领大家接着学习,有请!、高思琪:(本环节活动为:讲故事、演小品、说谚语)师:老师发现咱们班的同学真的是太有潜质了!在高思琪的带领下,同学们都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你们每个人都是最出色的!四、总结师:古人愚公能移山,气壮山河美名传,少年争做新愚公,宏伟愿望早实现。

【最新精选】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上《21愚公移山》word教案 (1)

【最新精选】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上《21愚公移山》word教案 (1)
理解寓意,拓展升华。
拓展升华,陶冶学生情感。
拓展迁移
布置作业
创编故事片断:
参考题目:
(1)运石途中
(2)智叟被抢白之后
(3)山神告状
(4)移山之后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下边语句中所画的“/”为停顿处,供参考。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句中的停顿,一般依据句意 或一定的语法关系来读,但又不能限制的过于死板。有的长句,可以停顿两次。这里没有标示出来,是为了供施教时灵活掌握。因为读好停顿,一是为了会读文言文,二是为了弄明白句意。初始阶段,不必为究竟在什么地方停顿而纠缠不休,只要明白了句意,就基本上达到了目的。学生随着读文言文数量的增多,尤其是随着对内容的深入理 解,会慢慢读好句中停顿的。
难点
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手段方法
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或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巍巍壁迎的三峡是 举目“高峡”,几年前人们还曾认为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好,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愚公移山》,来认识这位移山的愚公吧。
《愚公移山》
项目
设计内容
备注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
讲解型
教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
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2篇)doc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2篇)doc

语文版教案系列:《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一、教学设想课堂的行进按照“四三二一”之顺序:先提炼要素,揭示其作为一个隐喻,包含着励志故事的普遍特征;后以同类文本作比,彰显属愚公神话特有的异志;再提出良种假设,引入生活经验,将枯燥的“寓言说理”,转变为“人情故事”,重新来打量这个人物的种种可能,颇有趣味;最后借用西方人视角,评价这个古老的中国故事,让人在悚然一惊之后,从浓厚的文化浸润中拔身而出,发觉此文本悠久流传的寓言密码。

二、教学目的1.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勾选提要,了解民族的朗健精神。

2.分角色朗读、辩论,懂得真理的相对性。

3.DV实录,小组讨论,探究愚公移山故事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导入:歌曲《愚公移山》山移愚公[一]四大元素山人过程结局(听课文朗读)山是怎么样的愚公是怎么样的移山是怎么样的艰苦结局又怎么样方七百里,高万仞————艰巨的残年余力————————微弱的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长期的无垄断焉————————最后的[二]三处差异比较阅读:见材料一(夸父逐日,敬畏填海)1.人数课文(5个)材料,(1个)外援4 无结局成功失败愚公最终成功的原因是什么?2.引出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辩:后息为胜,最后发言的人就是胜利者。

[三]两种假设“……何苦而不平?” 插入智叟曰:“…………(学生想象)”文章的最后插入智叟曰:“…………(学生想象)”两处额外添加请学生讨论——如何重新评价愚公?1.假如愚公早料到“帝感其诚”或者与帝达成了协议,你如何评价愚公?2.假如结尾是“后三年,愚公死,子孙承其志,世代挖山,时至今日,尚未休矣……”请大家猜想[四]一个疑问为什么直到今天,中国人还会对愚公的事迹津津乐道?引出两个外国人的思维(看DV,两位外国友人对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评价:A他指望他的家人完成一项运用体力而不是脑力的机械工作,他是一个愚蠢的老头。

如果在西方,我们不会想到移山,我们会绕道而行。

B他是一个疯狂的老头,他为什么不在年轻力壮的时候做这件事呢?)学生回答。

愚公移山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愚公移山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愚公移山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愚公移山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一」目标:1、学习将蜡光纸粘贴在“绳子”上的技能。

2、在粘贴时,能将各种颜色间隔开来,正确使用浆糊。

3、将做好的项链送给妈妈,培养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4、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5、能呈现自己的作品,并能欣赏别人的作品。

活动准备:各色蜡光纸彩条、绳子、浆糊、抹布活动过程:一、谈话引入今天是3月8日,你们知道是谁的节日吗?妈妈平时又要上班又要照顾宝宝,真辛苦,那我们送什么礼物给妈妈呢?二、出示范样,引导幼儿观察这是我给妈妈准备的礼物,你们看看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它是怎么做的吗?三、教师示范制作方法:先拿一张彩条,抹上浆糊,将彩条粘在绳子上。

再换一种不同颜色的彩条粘在绳子上,一个挨一个地粘,一直将绳子粘满。

四、提出制作要求:轻轻地蘸浆糊,不要抹得太多,全部粘好后,将手在抹布上擦干净。

五、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及小结师;小朋友想一想送给妈妈项链时准备跟妈妈说一句什么话?六、相互欣赏自己制作好的项链。

活动延伸:1、提供材料。

在美工区中鼓励幼儿制作项链送给好朋友并说一句悄悄话。

2、交流讨论:妈妈收到项链以后教学反思:本次活动的开展,以“爱”为情感线让孩子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认识了“三八妇女节”这一节日,如何培养幼儿感受爱、学会爱、表达爱,引导他们知道:爱也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来进行表达,而不单单只是语言,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因此,我选择通过借助“给妈妈做项链”这一生活化情景化的方式,来告知幼儿另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

在这次活动中,我觉得运用给妈妈做项链这一活动充分调动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充分投入,每一个幼儿都能自己动手操作,体验快乐;活动后,将自己做好的项链送给妈妈,而且进一步感受到与妈妈之间浓浓的爱,使幼儿已有经验、认识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愚公移山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二」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杨修之死》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九上愚公移山教案

九上愚公移山教案

九上愚公移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愚公移山》的内容,把握愚公的形象。

(2)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寓意。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愚公坚持不懈、自强不息的精神。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

二、教学重点2.1 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把握愚公的形象。

2.2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寓意。

三、教学难点3.1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重点句子。

3.2 深入剖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寓意。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稿和教学PPT。

4.2 学生预习课文,提前了解故事情节。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

(2)引发学生对愚公精神的思考。

5.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结合注释,翻译文言文中的重点句子。

5.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愚公的形象。

(2)讲解文章的写作手法和寓意。

5.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愚公精神的理解。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

5.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愚公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5.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

六、教学拓展6.1 通过多媒体展示愚公移山的相关图片、故事改编等,丰富学生对愚公精神的认识。

6.2 介绍其他类似的寓言故事,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七、课堂练习7.1 学生翻译文言文中的重点句子,并进行讲解。

7.2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举例说明愚公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八、教学反思8.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

8.2 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改进建议。

九、教学评价9.1 学生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课后心得等方面进行评价。

九年级语文上册 6.21 愚公移山教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6.21 愚公移山教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愚公移山》一、教学目标:1、认识愚公形象。

2、理解故事寓意。

3、运用对比和烘托的写法以及神话结尾的作用。

4、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

二、教学重点:1、认识愚公形象。

2、理解寓意。

3、背诵课文第三段。

三、教学难点:运用对比和烘托的写法以及神话结尾的作用。

四、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多媒体电脑、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走进“音画时尚”让学生欣赏《愚公移山》的MTV录像。

(二)自主学习,然后听录音,接着完成生字注音的练习。

屏幕显示生字:龀.匮厝荷..妻...担箕畚孀(三)直观教学,整体感知。

观看图片,然后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四)导思点拨,深入理解。

集体读一、二自然段,然后分组讨论,。

让学生提问题,最后老师归纳这两个自然段的重点问题:①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家人的态度怎样?②愚公在移山中遇到哪些困难?通过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

屏幕显示答案:①塞、迂杂然相许②困难:山高大、工具简陋、路遥远、劳力少)勾出重点字词:且、方、聚室、许、反、焉2、学习第三段。

先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语气,智叟句句嘲讽,愚公先斥后驳,然后讨论问题:智叟和愚公的态度有什么的不同?(智叟:嘲讽;愚公:坚决)勾出重点词:惠毛如……何匮加增亡最后自由读,进行背书比赛。

3、学习第四段提问:结果怎样呢?神仙把山移走了。

讨论问题:文中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明确:突出愚公精神的伟大。

4、归纳愚公形象,然后讨论:我们今天是否需要愚公精神?明确:愚公形象:不怕困难,坚持不懈。

5、总结寓意及写作特点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明确: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写作特点:运用烘托和对比的写法五、课堂练习:(另用纸)六、思维拓展、迁移提高辩论:有人说:“谁说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高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很傻,为什么还要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道或搬家不就行了吗?”你对此是怎么看的?引导学生从愚公这样做是“愚”还是“不愚”两方面进行辩论。

秋语文版语文九上第21课《愚公移山》word教案

秋语文版语文九上第21课《愚公移山》word教案

总第课时21、愚公移山主备人:审核老师:学生姓名: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其中深刻的寓意。

3、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教学重点: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难点:学习通过对话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口语训练二、导入:由精卫填海的故事,引入新课三、掌握作家作品《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四、学生自主学习1、利用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惩山北之塞()()一厝雍南()万仞()河曲智叟亡以应()()无穷匮也()荷担者()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一厝朔东()始龀()箕畚()()指通豫南()2、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同“”,2)甚矣,汝之不惠“”同“”,3)河曲智叟亡以应“”同“”,4)一厝朔东“”同“”,5)指通豫南“”同“”,3、指出下列加横线词的古今意义1)何苦而不平古义:今义:2)曾不能古义:今义:3)损魁父之丘古义:今义:4)年且九十古义:今义:5)惩山北之塞古义:今义:6)聚室而谋曰古义:今义:7)如太行、王屋何?古义:今义:8)汝心之固古义:今义:4、指出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及意义1)冀州之南 2)山北之塞3)出入之迂 4)跳往助之5)何曲智叟笑而止之 6)操蛇之神闻之5、指出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1)面山而居2)笑而止之3)而山不加增4)何苦而不平6、指出下列加横线词的活用类型1)毕力平险 2)面山而居3)箕畚运于渤的海之尾7、指出下列同一词语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焉:始一反焉()杂然:杂然相许()且焉置土石()杂然前陈()固:汝心之固()且:年且九十()吾义固不杀人()且焉置土石()8、将下列倒装句改为一般语序1、且焉置土石?2、告之于帝3、甚矣,汝之不惠五、课后作业:完成学法大视野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以多种形式朗读课文2、指名回答: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二、朗读课文1、自读课文,划分句读,有疑的地方画出,师生讨论2、个别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听评3、分角色朗读,读出语气、语调、情感4、全班齐读5、全班背诵三、思考、讨论1、开头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两座山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2、“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一句中,“本在”有什么作用?3、愚公为什么想要移山?4、对于愚公移山的倡议,众人的反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5、哪些人反对愚公移山?他们反对时所表现的态度相同吗?试分析。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范文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范文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愚公移山的故事,理解愚公的精神品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讨论、小组分享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努力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愚公移山的故事,理解愚公的精神品质。

2. 教学难点:(1)愚公移山精神的时代意义。

(2)如何引导学生将愚公移山的精神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愚公移山的故事。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愚公要移山?他遇到了哪些困难?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愚公的精神品质。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2)分析愚公移山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的精神品质。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2.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在分析愚公移山的故事时,学生能够理解愚公的精神品质,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理解。

但在教学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愚公移山精神的时代意义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巩固。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深入解读课文1. 分析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了解愚公的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

2. 深入解读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探讨愚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原因。

3.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山象征着困难,愚公象征着坚持和毅力等。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上《21愚公移山》word教案 (5)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上《21愚公移山》word教案 (5)

21. 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 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大意。

2. 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3. 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借助工具书及书本注释自读课文,通过生生、师生的合作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存在问题。

一、导入新课1.课前可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

2.这支振奋人心的歌曲,歌名叫《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间流传的寓言故事,相信在座的不少同学就熟知这个故事,有谁愿意给我国前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俗话说,吃菜要吃原汁原味,读文学作品也是如此,要多读原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的原文,希望大家能从中品尝出独特的滋味。

二、自读感知1.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同座组成学习小组相互听读,根据要求相互评价。

)2.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逐字逐句读懂课文。

(自读中,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书上打上问号,准备向同学、老师求助。

教师巡视,随时了解学生的自读进展情况。

)三、合作解疑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该尽量要求他们自己查工具书解决,或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教师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

四、检查自读(可用投影,也可课前打印。

)1.给加点的字注音:万仞.( ) 惩.山北之塞.() () 荷.担者()箕畚..() () 河曲智叟亡.以应() 一厝朔..东() () 始龀. () 无穷匮.也 () 雍.南()2.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3.辨析多义词:且焉置土石(哪里)(1)焉有子存焉(呢)而山不加增(可是,表转折)(2)而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表修饰)何苦而不平(表承接)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3)其其妻献疑曰(他的,指愚公的)惧其不已(他,指愚公)4.翻译下列句子:(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甚矣,汝之不惠(3)其如土石何(答案略)五、小组评价学习小组内,同学相互批改作业,教师巡视,解决学生争执不下的问题。

《愚公移山》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

(2)能够分析并阐述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3)能够运用文中的典故和寓意进行思考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探讨愚公移山精神的时代价值。

(3)学会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坚定的信念,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2)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进步。

(3)增强社会责任感,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

2. 分析愚公移山故事中的寓意,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时代价值。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背诵《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

2. 如何激发学生对愚公移山精神的认识,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中。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深入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愚公移山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总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

五、课后作业: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感悟文章评估:对学生的感悟文章进行认真阅读,评估学生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设计: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愚公移山精神。

【最新精选】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上《21愚公移山》word教案 (2).doc

【最新精选】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上《21愚公移山》word教案 (2).doc
3.练一练: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落实重点文言词句,积累文言词句。
积累词句:
年且九十(将要);
惩山 北之塞(苦于);
指通豫南(直) ;
杂然相许(赞同);
且焉置土石(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
始龀(换牙) ;
始一反焉(通“返”);
汝心之固(顽固);
固不可彻(通,文中指思想的改变);
一厝朔东(放置);
何苦而不平(表承接)
(3)其 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
其妻献疑曰(他的,指愚公的)
惧其不已(他,指愚公)
第二课时
一、分析文意
1.说一说:概括故事情节。
2.课文研读。
思考:速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②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③愚公移山的困难是什么?
④愚公移山的决心是什么?
⑤愚公移山的结果是什么?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固定 结构);
甚矣,汝之不惠(主 谓倒装)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其如土石何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多义词:
(1)焉 且焉置土石(哪里)
有子存焉(呢)
(2)而 而山不加增(可是,表转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表修饰)
《21愚公移山》
课题:
目标创设: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常用文言词汇及句式。
2.理解寓意,探究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寓意,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难点:领悟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课时:2课时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1《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愚公移山》的文化背景和涵义,理解大力气、毅力和奋斗精神的价值。

2.了解并掌握古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愚公移山》三、教学过程1.学习导入(1)以《愚公移山》的故事为开头,引起学生的兴趣。

(2)了解《愚公移山》这个成语的含义。

2.文本阅读(1)整体快读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帮助学生确定古文的主旨内容和情节走向。

(2)逐字阅读指导学生注意古文的语言特点和语法结构,对难词生字进行释义。

(3)理解升华在阅读理解后,指导学生对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进行分析,以达到理解升华的效果。

(4)品位赏析指导学生欣赏文中的美感,如人物形象、背景意境等。

3.语言运用(1)语法练习对学生的语法知识进行考察,及时纠正学生语法的错误并加以讲解。

(2)默写练习让学生默写文中的句子,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3)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发挥想象,写一篇改编故事的作文。

4.文化拓展(1)道德教育讲述愚公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导学生追求正义、善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文化导入介绍相应的历史文化知识,如尧舜时期山的含义等。

(3)艺术鉴赏介绍有关山的文学作品、绘画作品等,并引导学生赏析。

四、教学方法1.任务导向制定一系列的任务、目标和步骤,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情境模拟模拟故事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和情景想象。

3.启发性讲解通过启发性讲解,引导学生自学或自思,在启发学生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学生的知识体系。

4.交互性教学课堂上,要让学生参与讨论和互动,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五、课后拓展1.广泛阅读《愚公移山》相关的文学、历史资料。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精选10篇)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精选10篇)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精选10篇〕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精选10篇〕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p :1、教材地位:在前四册分散学习文言文的根底上,初中语文第五册将各篇相对独立的文言文集中编排在第八单元学习,旨在培养诵读习惯,增强文言语感,进一步进步阅读欣赏才能,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根底。

故教学要求侧重于朗读和背诵。

2、教材特点:《愚公移山》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③根底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④寓意深化,理论性强;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侧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3、教材重点:积累文言词汇,诵读课文第三段;认识愚公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材难点:神话结尾的作用,重新认识“智叟”。

4、教学目的: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认知特点,努力施行素质教育,本课目的确定如下:①知识目的:积累文言词汇,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诵读课文第三段。

②才能目的:在比照中认识愚公形象及神话结尾的作用,理解故事的寓意。

③创新目的:“智叟也智”。

④德育目的:教育学生发扬愚公精神,克制困难,勤奋进取,移走学习中的“太行、王屋山”。

二、教法学法:为充分表达“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训练主线”原那么,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导读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

学法那么以诵读、讨论为主。

诵读分自读、齐读、分角色朗读及背诵。

讨论也可采用分组方式。

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手段、技巧的运用运用自制课件及教学插图,目的在于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强化视听感受,既提快乐趣,又丰富教学内容,起到拓展迁移的作用,从而实现“小课堂”与“大语文”的有机组合。

四、教学程序:〔一〕、激趣启思,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观察比照,提问考虑,然后让其带着问题学习新课,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2doc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2doc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 理解愚公形象的意义,认识愚公和智叟对话的内涵,体会神话结尾的含义和作用。

2. 理解本文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3.掌握文中重要的虚词、实词,理解特殊句式的语法特点。

二、教学设想作为初二学生已积累了一些文言字词,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基本可以解决文言词语的理解。

至于课文内容,可由学生先评点、讨论,老师引导、补正。

三、预习题:1. 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文。

2. 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事?写了哪些人?对移山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请找出关键性词语来说明。

(具体评点愚公之妻和智叟的话)3.自我评点课文,发现问题,自我解答。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由江涛的歌曲《愚公移山》引入新课。

介绍作者列御寇、文章体裁“寓言”——明确学习目标2. 朗读课文——正音——朗读——根据图片,复述故事3. 预习检查(配合幻灯展示)文言虚词:之而以焉其特殊句式:被动句:帝感其诚。

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谓语前置)何苦而不平?(宾语前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习惯句式:如太行、王屋何?其如土石何?4.“自读理解评点”检查①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事?写了哪些人?对移山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请找出关键性词语来说明。

(分析愚公、遗男的有关语句——具体评点愚公之妻和智叟的话)(板书)②愚公之妻与智叟讲的话差不多,他们对移山的态度是否一样?(朗读文段—板书)前者是献疑的角度,更多的关心;后者是挖苦的角度,更多的是反对。

③(愚公与智叟的对话)智叟的话有没有道理,愚公究竟笨不笨?a.智叟以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自然条件无法改变,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愚公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挖一点少一点)b.移山的原因:惩山北之塞→知移山之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为子孙后代造福。

总结:愚公移山不是盲目的行动,他是考虑得很周到的。

④愚公最终还是靠神的力量搬走了这两座山,看来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同意这个观点吗?(回扣问题③,归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话说“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总体构思
“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表述连贯,不偏离”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重点。

本节口语交际课旨在培养学生表述自己观点的自信心和负责态度,而自信与负责的前提是充分的准备。

指导学生不要拘泥话题本身,要联系生活实际,以充分的例子证明观点,提高口语交际的应对能力。

⊙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学生创设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学生采用现场听证会的方式,组织交流。

调动学生自我表达的积极性,使表达变成学生自己的需要,自然也就有了自信。

【教学流程】
(一)自由组合,分小组准备
1.讨论,查找资料,形成观点并用文字书写出来。

2.选派代表,同时在演讲、小品、策划方案、独白、对白、剧本等形式中为本组选择一种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形式可以不拘,但目的只有一个,要使本组过关,小组必须赢得听证会成员五张笑脸才算胜利通过。

3.全班投票决定九名听证会成员名单,成员必须公正、公平行使举牌权(哭脸或笑脸)。

(二)活动程序
1.按所选的角度进行小组分类。

(1)以人物归类。

愚公
赞同:《愚公精神之所在》
批评:《现代愚公迷茫篇》
智叟
赞同:《智者之名非虚——我为智叟辩护》
批评:《如此之“智”?》
孀妻弱子
《“跳往助之”——反思现代社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现象》
愚公之妻
《每一个成功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贤妻》
操蛇之神
《说了你也不信》

……
(2)以写作手法归类。

情节
人物描写手法
对比手法
神话结尾
(3)奇思妙计
《看我来帮你》
2.学生开始进行展示。

听证会成员准备。

学生就《从“愚公移山”谈起》先由主持公布观点,再由小组代表以小品、独白、演讲、策划等形式展示自己观点。

听证会成员举牌(从表情是否有感染力、准备是否充分、观点是否新颖、负责进行评判)。

3.教师小结。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许多事情,你换一个角度,那么你看到的也许就完全不同,因此,多角度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并清楚表达出来就是我们要培养的能力。

此外,每个人对自己的话必须有负责的精神。

【教学探讨】
口语交际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必拘泥于一种僵死的方式,要引导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表述连贯,不偏离”,真正培养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

⊙设计亮点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学生比较熟悉,因此会有话可说,这节口语交际课运用听证会的形式,寓学于乐,易于激发学生证明自己实力的欲望和自信。

口语交际还要求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并能在交流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

”因此,在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同时,还为学生创造自由发挥的空间,不拘泥于讲演的形式,由学生自由决定说服其他同学的方法,真正使学生既开动了脑筋,又锻炼了口语表达的能力。

⊙专家点评
本篇设计目的明确,即采用现场听证会的形式,使学生做到“表述连贯,不偏离”,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并在口语训练中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

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有创新:如“教学流程”的准备阶段,口语表述的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小组的组合安排,有利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又如“活动程序”部分,设计的题目《智者之名非虚》《如此之智》构成矛盾,使表述者或旁听者都能得到思维的启迪。

老师的讲评简洁明确。

不过,“活动程序”“按所选角度归片”内容范围大,虽有利开拓学生发散思维,但在短短的教学时段中,难以深入进行,效果不见得好,建议在具体教学时适当缩小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