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实践教学的创新探索_跨专_省略_教学体系初探_以艺术管理专业为例_张谦

合集下载

学校艺术教育的创新与实践

学校艺术教育的创新与实践

学校艺术教育的创新与实践引言艺术教育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重视和推崇。

然而,在当前教育体制下,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增加。

本文将从创新与实践的角度,探讨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1. 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艺术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他们的情商和自信心,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个性。

由于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学校艺术教育的创新与实践变得尤为重要。

2. 基于现实的创新学校可以通过组织艺术展览、文化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艺术家的工作室,了解艺术品背后的创作故事,使学生对艺术的热情得以激发。

3. 艺术与科技的结合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学校艺术教育也应与之相结合,开设相关课程,如数字艺术、虚拟现实艺术等。

这样的创新实践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对艺术表达的需求,同时提高他们的科技能力。

4. 跨学科融合的艺术课程学校可以设计跨学科融合的艺术课程,将艺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打破传统学科的边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例如,在数学课上引入几何艺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5. 艺术教育与社区的互动学校可以与社区合作,组织艺术交流活动,开设公益艺术课程等,与社区建立紧密联系。

通过社区的参与,学生的艺术创作可以更贴近实际问题和社会需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6. 鼓励学生自主创作学校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作,提供多样化的艺术材料和工具。

学生可以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学校还应为学生提供展示创作的机会,鼓励他们分享与交流。

7. 引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艺术教育不仅仅包括艺术创作,还包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剧院等艺术场所,引导他们欣赏经典艺术作品,提升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8. 多元文化的艺术课程学校艺术教育也应注重多元文化的融入。

通过开设多元文化的艺术课程,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形式与表达方式,增强他们的文化意识和交流能力。

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与整合

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与整合

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与整合一、引言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创造性很强的学科,它涵盖了视觉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艺术创作能力和审美观念的重要途径。

由于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涉及的内容繁杂、教学形式多样,教学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进行优化与整合。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四个方面,探讨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与整合。

二、教学目标的优化与整合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和审美观念。

目前,不同教育机构和学科专业,对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目标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要求。

为了优化和整合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体系,需要统一教学目标,确保教育机构和学科专业之间的一致性。

明确培养学生创作能力和审美观念的目标,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各种艺术设计工具和技巧。

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使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欣赏艺术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整合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涵盖了课堂教学、实验实践和艺术实践三个方面。

目前教学内容的编排存在着内容重复、内容分散和内容过时的问题。

为了优化和整合教学内容,需要将课堂教学、实验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将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逻辑归纳和系统整合。

加强实验实践的内容,设立更多的实验项目,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掌握艺术设计的核心技能。

加强艺术实践的内容,鼓励学生参与艺术创作和展览活动,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整合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应该符合艺术创作的特点和规律。

目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存在着不合理和不统一的问题。

为了优化和整合教学方法,需要根据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应该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创作。

应该采用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如实践模拟和实践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

《艺术概论》课程创新教学改革与探索

《艺术概论》课程创新教学改革与探索

SONG OF YELLOW RIVER2023/ 24《艺术概论》课程创新教学改革与探索杨华丽摘 要:《艺术概论》课程在进行教学创新改革的过程中,主要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评价方式单一、课程思政改革不深入等问题,积极进行改革,到目前为止,已经初步完成网络课程和课程思政课程的建设,确立了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实施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开展课内外实践活动,同时也加入地域文化元素丰富课程内容,《艺术概论》课程在不断地教学创新改革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具有积极的推广效应。

关键词:艺术概论;课程创新改革;混合式教学;互联网+课程思政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艺术概论》课程自2020年开始进行创新改革以来,到目前为止,已经初步形成自己的课程改革特色,即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教学、地域文化融入教学过程,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初步解决了《艺术概论》课程中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式落后、重知识轻德育、实践能力薄弱、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等痛点问题,实现了课程内容的重构,并在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改革,基本达到了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以及潜移默化进行思政教育等教学目的,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创新改革过程体现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

一、《艺术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艺术概论》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忽视实践的重要意义,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较低,教师讲学生听是最常规的教学过程,因此,《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教学模式陈旧老化,师生互动较少《艺术概论》在未改革之前,上课时一般采用的是“传递--接受”这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认为教师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师生之间的交流比较少,老师在整节课上基本在唱“独角戏”,教师较少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了“拿来主义”的习惯,缺乏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教师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也不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不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对相关学术问题的研究和思考也不会深入。

关于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创新教学模式初探

关于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创新教学模式初探

关于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创新教学模式初探[论文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创新教学模式[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进展,社会对设计人材的要求愈来愈严格,致使艺术设计教育不能不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材。

教学理念的推陈出新,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是艺术设计人材培育的关键。

文章对创新思维的基础、创新教学的核心、创新教学的进程及创新教学的实现手腕等进行了探讨,提出建构科学的、符合社会进展需要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及与之相适应的人材培育模式。

这是一个不断变革着的世界,传统的教育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使艺术设计教育融入新经济的浪潮,并领先于时期的进展,已成为当前不可回避的问题。

走艺术教育创新之路是经济社会进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今艺术设计教育进展和改革的任务。

每一名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的工作者都有必要对此进行认真的试探和探讨,培育真正意义上适应时期进展需要的艺术设计人材。

一、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创新”之说在经历了教学模式、专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后,艺术设计慢慢明确了其概念:艺术设计是一门艺术与科技、视觉与创新相结合的学科,它反映了时期的特点,依照市场的需求而不断进展。

“创新”是艺术设计的生命,艺术设计存在的价值主若是它永久表现着新意,这种“创新”促使着社会文明不断向前进展。

因此,如何培育既能有效结合科技、又具有创新意识的艺术设计人材,是教育者不断探讨的问题。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思维的培育。

艺术设计教育强调以创新的教学模式来作为人材培育的战略,其相关课程的教学应立足今世设计教育与设计实践,增强教学方式尤其是教学模式的研究,注重设计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育,将创新思维作为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内容,建构科学的、符合社会进展需要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及与之相适应的人材培育模式。

二、创新教学的模式探讨艺术设计教学的创新模式存在着很多途径。

美国闻名教育家卡伯利(Cubberley)以为“优良教学”确实是培育有效的学习适应及独立试探的能力,而制造力的培育正是其中的核心。

高校艺术类专业第二课堂课程建设实践思考

高校艺术类专业第二课堂课程建设实践思考

高校艺术类专业第二课堂课程建设实践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艺术类专业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审美能力的重要场所,但传统教学模式往往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视野、提高综合素质,高校逐渐引入第二课堂的概念,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和可能性。

背景介绍一直是高校艺术类专业第二课堂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不断升级,传统的学术成绩已经不能完全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课堂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重视。

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实践中需要更多的综合技能和跨学科知识,而第二课堂正好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本文将结合高校艺术类专业实践经验,探讨第二课堂课程在这一领域的建设实践。

通过对背景介绍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高校艺术类专业第二课堂课程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1.2 问题提出在高校艺术类专业中,第二课堂课程的建设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目前,虽然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已经涵盖了专业知识,但很多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还难以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

如何更好地开设第二课堂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实践中,很多高校艺术类专业的第二课堂课程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资源匮乏、学生参与度不高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制约了专业教育的发展。

怎样建设更符合学生需求和专业特点的第二课堂课程,如何提高课程的创新性和实践性,是当前需要重点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通过对高校艺术类专业第二课堂课程建设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问题所在并找到解决方案。

只有通过研究和实践,我们才能不断提升第二课堂课程的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专业教育的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

【问题提出】1.3 研究意义高校艺术类专业第二课堂课程建设实践思考高校艺术类专业的第二课堂课程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它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大思政视域下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为例

大思政视域下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为例

大思政视域下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为例摘要:目前,专业“课程思政”在各大高校有序推进,逐步深化,在高校教学中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新一代接班人的重要渠道,思政课与各科课程的同心同向、同建同行,能切实承担好对大学生价值引领、精神塑造的任务。

《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在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同时,通过艺术设计教育唤醒和培养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的主体意识和民族自信。

关键词:课程思政;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程;文化自信一、依托专业“课程思政”的形态特征,推动艺术设计概论课程教学改革艺术设计概论“课程思政”作为课程载体,具有“立德树人”“铸魂育人”课程形态特征,通过艺术设计教育培养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的主体意识和民族自信为主线,实施课程思政。

培养学生实现中国本土设计文化的自觉,理解设计资源、设计与文化、中国设计与文化自信,进一步明确设计师的社会意识与责任,提高设计理论素养,使得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设计的历史,设计的思维以及设计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能够分析艺术设计的基本规律,从而具备从事艺术设计活动的基本素养,同时,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及艺术设计的发展,坚持务实创新的精神,达到设计教育的最高目标。

艺术本身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文化是潜移默化的,文化也是源远流长的,每个民族的具备历史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仍然是最为闪光的部分。

正因民族文化如此源远流长而影响深远,所以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都会打上本民族文化的烙印。

艺术设计概论课程目标,总的来说阐述了艺术设计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概念、范畴、设计的历史、哲学、美学等,涉及范围广泛,使学生具备设计专业理论基础,在“纯课程”基础上,与“课程思政”产生叠加效应,形成综合性课程目标,探索设计理论基础与设计文化目标、设计美学、设计与文化、中国设计与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设计师的社会意识与责任等问题,与此相对应,呈现出多个主题表征。

第一,表达设计元素中表达文化自信主题。

高职跨专业MPDC工作流教学模式探索——以《广告策划》与《影视动画制作》课程联合教学为例

高职跨专业MPDC工作流教学模式探索——以《广告策划》与《影视动画制作》课程联合教学为例

程为依据 进行科 学合理 的教学 设 计, 即合作编写 “ 剧本 ” 合作 当好 、
导演”保证课程“ , 剧情” 的顺利衔 题,P C M D 跨专 业工作 流教 学模式 来说 ,通过与策划部的沟通来确保 “
取t 娃 救 唷
20 年第 l 期 09 4
高职跨专业MP _ 作流教学模 式探索 DCT  ̄
— —
以《 广告策划》 影视动画制作》 与《 课程联合教学为例
莉, 周剑平
协作能力 的培养方式 。

口李

要 : DC 专 业 工 作 流 教 学 模 MP 跨
中新鲜感的减少 ,学习热情和感性 推动力也会逐渐减少 ,非常不利于 培养策划人员的广告效果预见能力。
视动画制作》两门课程正是通过合 无法对策划方案在制作上的可行性
然而 , 孤立封 闭的课程 内工作 作教学 的实践 ,构建 M D 跨专业 和效果优劣进行预期和检验 ,也无 标准。 PC
工作流教学模式 ,积极探索跨部门
法获得终端成就感 ,随着学 习过程 流程很 少涉 及跨专 业课 程 间 的交
创新能力
步骤 2 广告核 心概 念提 炼 :
● 一 步骤 5 广告创意与文素脚 卜 _ :
本 写作
学; 教学模 式; 工作流
中 图分 类 号 : 1 . 文献 标 识 码 : G7 20 A
预见能力( 失) 缺
《 广告策划》
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前期剧 本 分镜 头 、 : 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跨地
步骤 4动画合成 、 效、 : 特 声
音 合 成
步 骤 5调 色 、 染输 出 : 渲
元 ,而是放在一个整体的业务链和 工作流中去应用和考虑。 在企业 , 跨

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剧等。
艺术教育教学成果
展示学校艺术教育教学的成果 ,包括学生作品展示、演出、 比赛等。
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介绍学校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 情况,包括教师的专业背景、 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等。
艺术教育设施和资源
介绍学校艺术教育的设施和资 源情况,包括艺术教室、器材
、多媒体资源等。
02
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概述
定义与特点
艺术实践
积极参与艺术实践活动,如演出、展览等,能够 将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
团队建设
协作精神
教师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
学科交叉
鼓励不同艺术领域的教师进行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与 融合。
家校合作
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 成长。
教师培训与发展
组织各类学术竞赛、体育比赛、文艺演出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 示自我、锻炼能力的平台。
社会实践与服务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如社区服务、环保行动 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艺术交流与合作
积极与其他学校、艺术团体开展交流与合作,拓宽学生的艺术视 野和交流渠道。
07
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的挑战与对策
面临的挑战
教育资源不足
艺术教育需要充足的教育资源,包括优秀的师资、教学设备和场地等。然而,一些艺术教育特色学校面临教育资源不 足的问题,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教育理念差异
艺术教育涉及对美的追求和表达,不同的教育理念可能导致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艺术教育 特色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成果。
教学实施
个性化教学计划
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 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 划和方案。

艺术教育办学特色

艺术教育办学特色

艺术教育办学特色引言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还能促进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本文将探讨艺术教育办学的特色,以期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提供全方位的艺术学科艺术教育应该提供全方位的艺术学科,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多样化的艺术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

此外,应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资源,以便他们充分发展自己在艺术领域的才能。

强调艺术与跨学科融合艺术教育应该强调艺术与跨学科的融合。

通过将艺术与科学、数学、语言等学科结合起来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更全面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例如,可以组织跨学科的艺术项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艺术的魅力。

鼓励创新和自由表达艺术教育应该鼓励学生的创新和自由表达。

学校可以提供艺术创作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其中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此外,应该鼓励学生参与艺术活动和比赛,以展示他们的才能和成果。

培养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艺术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研究艺术作品和参与艺术活动,学生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并学会用艺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学校可以组织艺术展览和演出,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作品和交流的平台。

提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艺术教育的评价方式应该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考试和作品评比外,还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

学校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创造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表现等方面来评价学生的艺术水平。

结论艺术教育办学的特色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提供全方位的艺术学科,强调艺术与跨学科融合,鼓励创新和自由表达,培养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并提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这样的艺术教育能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艺术类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艺术类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艺术类课程教学创新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艺术类课程教学的创新成为了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教育和培养作用,因此,如何创新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已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

本文将就艺术类课程教学创新从多个方面展开探讨,旨在为相关领域的教育者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与启示。

一、介绍艺术类课程教学创新是指通过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技术和内容来提高艺术类课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传统的艺术类课程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方式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

因此,创新艺术类课程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二、理论基础艺术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有美育理论、教育心理学和学习理论等。

美育理论强调了艺术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则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特点,学习理论则强调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学习。

三、引入新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艺术类课程教学通常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因此,应该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化学习和多媒体教学等。

这些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使用创新的教学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界出现了许多创新的教学技术,如虚拟实境技术、互动式教学和在线教学等。

这些技术可以使艺术类课程教学的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五、开设跨学科课程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运用跨学科的方法开设艺术类课程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流。

例如,将艺术与历史、数学等学科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对于不同学科的综合理解能力。

六、注重实践与创造艺术类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因此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通过设计艺术实验、艺术创作和表演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七、创设艺术教育环境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对于学生的艺术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工艺美术教育的跨学科教学模式创新探讨

工艺美术教育的跨学科教学模式创新探讨

工艺美术教育的跨学科教学模式创新探讨工艺美术教育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的综合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实践技能。

在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中,往往以手工制作为核心内容,强调技术的掌握和传统工艺的保护。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工艺美术教育也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

跨学科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可以为工艺美术教育带来新的可能。

跨学科教学模式以学科融合为基础,追求知识的综合与创新,突破传统学科的边界,让学生能够跨越不同学科进行学习和思考。

在工艺美术教育中,跨学科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工艺美术的内涵和价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首先,跨学科教学模式可以将工艺美术与艺术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艺术流派和时期的文化背景和艺术风格,从而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通过学习艺术史,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工艺美术的来源和发展,从而更好地创作和评价自己的作品。

其次,跨学科教学模式可以将工艺美术与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对工艺美术的影响越来越大。

通过跨学科教学,学生可以学习到与工艺美术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应用,将科学技术与工艺美术相结合,开发新的材质和工艺,推动工艺美术的创新与发展。

此外,跨学科教学模式还可以将工艺美术与社会科学结合起来,帮助学生了解工艺美术在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工艺美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形式,也是一种文化表达和社会交流的方式。

通过跨学科教学,学生可以学习到与工艺美术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工艺美术特色和变化趋势,认识工艺美术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影响。

在跨学科教学模式的实施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需要具备多学科知识的背景,并能够将不同学科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学习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跨越学科边界进行思考和合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开启全感知训练的跨专业工作坊教学探索——以“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国际工作坊为例

开启全感知训练的跨专业工作坊教学探索——以“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国际工作坊为例
【l练学 个 感知 的认 ,构建 新 媒 {本 术思维 、没 汁逻 辑 和伦 。第 二阶 段通 过 多维 的 没 汁实践 柬 屯J戊
收 稿 日期 :201 8-06—23 作者简介 :汤晓颖 (1 977一).女 ,湖北武汉人,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动画艺术创作与理论。
梁 婷 (1995一).女,广东惠州人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与设计。 方 海 (1963一),男 ,江 苏扬 州 人 ,广东 工业 大学 “百人 计划 ”特 聘教 授 ,博 士生 导师 ,艺 术与 设 计学 院院 长 。研究 方向 :建 筑
与 环境 设 计 .工业 设计领 域 的跨 学科 交叉 研究 ,中西 方设计 比 较研 究 。 张漓 哲 (1979一),女 ,广东 潮州 人 ,广 东工 业大 学艺 术与 设计 学 院讲 师 ,研究 方 向 :新 媒 体舞 台表 演和 传播 。
/— 、

=、 . ⑩ @ ⑩


l鍪l匿i l型l l嚣 ̄ J三l f 篚豹黝
图2轮 次 式 教 学 雁 阵
立体 化教学模式 的构 建
(一 )第 一 阶段— — 认 知与 思 维
1.设 计逻 辑 与伦 理 教学任务 :用关键词引入 、讲座式课程 、在地调 研的方式来探讨新媒体语境下设计逻辑和设 计伦理 的 新变化和新要求 ,拓展学生的思想维度 ,提升学生设 计逻辑与伦理的起点。为期 2周共 24个学 时。完成 要求 :校内公开汇报。 课程执行:开展关键词的探讨 ,I、设计的逻辑 :“感 知”“载体”“距离”。2、设计的伦理 :“传媒生态”、“身 份”“责任”。如 图 3,教师针对关键词展开阐述与案 例引入 ,对新媒体环境下设计的逻辑和伦理进行梳理 , 学生分组选择其中一个关键词,结合工作坊主题与在 地性调研 ,最后做一个调研报告与总结汇报 。 本 阶 段从 “感 知 的 逻辑 ” “载 体 的 逻辑 ”和 “距 离的逻辑”来探讨设计的逻辑 。其中距离的逻辑指的 是 设 计内 容 与受众 的 距 离 ,在新 媒体 环 境下 观 众和 作 品之间出现包容性和共生性等新的关系特征 。设计的 最终 目的和终端成果 ,并不是某种具体设计品 ,而是 一 种效果 ,有设计者和设 计涉及的对象 (人 、自然 ) 参与的活动行程的氛围 131;用多感官体验的思维模式 构建用户的行为活动与事件。 同时 ,在新 的逻辑 背景下 ,伦理 问题从 “设计 师 的身份”展开研 讨。在社会化 媒体格局构建 的新 的传媒生态中,设计师的 “身份 ”发生转变 ,社会对 KOL,即 Key Opinion Leader—— “意见领袖”的专 业性提 出了新 的要求 。设 计师作 为媒体话语权的重要 操纵者 ,这种社会角色给予了设计师一定的社会责任 ,

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创新性、实践性和国际化已成为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词。

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更高要求,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各地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现状存在着许多问题,包括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等。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对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创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旨在对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系统分析和探讨,为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对当前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路径,为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体验提供参考。

通过国内外案例分析,总结各地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的改革提供借鉴。

探讨不同的教学改革方法和策略,为高校教师提供可行的教学改革方案,为学生提供更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学习环境。

通过本研究的成果,旨在推动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持续发展与进步,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提升,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和挑战。

1.3 研究意义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通过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审美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全面发展,使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具备竞争力。

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改革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团队环境中进行创新实践,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沟通技巧。

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摘要:艺术类专业在高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课程体系对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对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探讨了课程体系的重要性、构建原则和未来发展方向,并结合现实案例进行分析,旨在为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改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发展方向引言:艺术类专业的培养旨在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独特艺术视角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然而,长期以来,高校艺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知识结构单一、实践环节不足、与时代发展脱节等。

因此,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艺术类专业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一、课程体系的重要性良好的课程体系是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的基础,具有以下重要性:1.提高教学质量: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完整性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目标与学生的需求相匹配。

2.促进学科融合:艺术类专业涵盖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多个学科,科学构建的课程体系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流。

3.支持实践能力培养:艺术类专业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良好的课程体系应该合理安排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构建原则构建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1.稳定性和灵活性并重:稳定性可保证课程设定的结构与目标的一致性,灵活性则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与学生的个别需求。

2.学科融合与专业特色的统一:艺术类专业涵盖多个学科,应在课程体系中保持各学科的专业特色的同时,实现学科的融合。

3.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课程体系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提供丰富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前瞻性与适应性的结合:构建课程体系要有前瞻性,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同时,要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实际需求,关注学生的发展潜能。

三、发展方向基于对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的分析和总结,可以得出以下发展方向:1.多元化课程设置:扩大专业课程的范围,注重跨学科的融合。

新文科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

新文科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

新文科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作者:刘沙城来源:《绿色包装》2021年第05期摘要:新文科的建设是新时代文科发展的必经之路,也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路径。

其打破了传统学科概念,学科之间的重组交叉,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

文章在新文科视域下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的创新研究中,提出“金课”建设的实践教学的课程建设、跨学科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文化传承视野下创新实践教学、基于人工智能的创新实践教学等内容,整体围绕新文科背景下及信息科技时代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展开。

关键词:新文科;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图分类号:J50;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00 (2021) 05-0056-04Research 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Innovation of Art Desig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LIU Sha-cheng(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nan 414000, China)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is the only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iberal arts in the new era, and it also provides a new path for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art design. It breaks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disciplines, reorganizes and crosses disciplines, and can provide students with comprehensive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In the innovative research 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the art design major under the new liberal arts perspective, the article proposes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 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the “golden course” construction, the interdisciplinary innovative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the innovative practical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based Innovative practical teaching and other content, as a whole, are carried out around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in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and in the era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Key words: new liberal arts; art design; practical teaching新文科旨在基于传统文科基础上形成学科交叉、文理交叉,同时融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人才培养提供综合性跨学科的学习。

“以问题为导向”的艺术设计学专业教学探索——以天津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系为例

“以问题为导向”的艺术设计学专业教学探索——以天津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系为例

75ART DESIGNNORTHERN ART 2020 05摘 要:艺术设计学是对设计实践活动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表达的一门学问,其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普适性影响和指导着设计实践。

在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宏观布局中,以艺术设计学为代表的设计理论专业和其他设计实践专业共同决定着艺术设计学科的未来前景,也推动着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品质的不断完善。

为进一步深化艺术设计理论研究的内涵,提升艺术设计学专业建设的层次,天津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专业提出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并以此为核心对教育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

通过一系列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的探索尝试,天津美术学院不仅实现了对艺术设计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新要求的有效应对,更赋能艺术设计学教育的当代发展,使艺术设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到了实处,产生了效能和影响。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艺术设计学;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改革一、研究背景(一)高等院校中艺术设计学专业的产生与发展现代设计理念进入我国,若溯源可以追至20世纪初叶的新文化运动。

在这场唤醒中国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浪潮中,来自德国的现代设计艺术通过新式学堂及留洋、学洋的风尚,深切影响了近现代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并在其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与文化碰撞中生成了由“图案”到“工艺美术”到“工业设计”,最终到“艺术设计”的内涵演变。

而高等教育层面上的艺术设计则在20世纪末才正式确立。

1992年,教育部修改专业目录,让艺术设计在美术学的大框架中独立。

1997年,教育部进一步将“设计艺术学”明确为硕、博阶段的学科名称,次年7月又将“艺术设计”设立为本科专业名称。

1999年,教育部颁布《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艺术设计类专业因其前沿特性、市场价值和人才缺口成为报考热点,成为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中具有重要价值和地位的专业,并持续受到关注。

2012年10月,教育部在高等院校专业设置调整工作中,将艺术学列为独立学科,其下设的设计学则升级为一级学科。

艺术管理学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田川流主编《艺术管理学概论》之述评

艺术管理学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田川流主编《艺术管理学概论》之述评

艺术管理学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田川流主编《艺术管理
学概论》之述评
王瑞光
【期刊名称】《戏剧丛刊》
【年(卷),期】2012(000)004
【摘要】管理学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学科,也与艺术管理的各个环节相互渗透.对社会艺术管理活动予以科学的阐释与引领.其他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中的各相关学科,以及自然科学中的相关元素亦应充分予以吸取,使之成为一门融当代性、学术性和应用性为一体的新兴学科。

【总页数】2页(P98,100)
【作者】王瑞光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未来五年重点研究领域与选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学部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战略规划研究报告》解读 [J], 叶继元
2.置于艺术学体系的艺术管理学教学模式探索与优化策略--以北京工业大学《艺术管理学》课程为视角 [J], 张雯
3.引领艺术管理学科教材建设的规范化进程——评田川流主编《艺术管理学概论》[J], 王容美
4.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艺术管理学科理论体系——从历史学视角看艺术管理学科发
展的走向与格局 [J], 李荣有
5.“一带一路”背景下综合艺术院校管理类人才培养特色研究——以吉林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为例 [J], 李中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课程思政视域下非遗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与探索

课程思政视域下非遗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与探索

课程思政视域下非遗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与探索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INTEGRATING NON-LEGACY INTO ART DESIGN MAJOR IN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是提升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将其融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中,是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1],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艺术教育各环节[2]的具体实践,将两者互融互通,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一、非遗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非遗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追求、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具有深刻而丰富的教育内容,是课程思政的不竭源泉,其内在的文化艺术价值对现代艺术设计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为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创意元素和艺术素材。

将非遗融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是实现非遗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其教学成果可以反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践行课程思政成效,如图 1 所示。

非遗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追求的育人目标是高度一致的,两者存在教学内容的交叉性、育人功能的契合性和相互发展的依存性,将非遗融入地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是必要且可行的。

二、非遗融入地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调查为了更好地了解非遗融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情况,作者对云南省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云南省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情况如下:(一)学生问卷调查对象为云南省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主要采取网络问卷的形式,发出问卷480份,收回有效问卷467份,数据反馈真实可信。

有效问卷中有64.49%的同学愿意将非遗植入专业课程,丰富设计素材,激发创作灵感,创新设计理念,提升文化内涵,有31.16%的同学表示视情况而定,而将非遗相关知识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占比仅为20%。

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已经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因此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艺术设计行业的蓬勃发展,对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对高校艺术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适合当代社会需求的教学模式和内容,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与此国内外高校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成功案例,这为我国高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深入研究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策略,探讨影响因素,总结实践经验,提出建议,对于推动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艺术设计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然而目前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旨在解决现有教学模式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具体而言,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现有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瓶颈,探讨可行的改革方向,总结和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案例,深入分析影响因素,提出有效的改革策略和建议,以期为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推动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和变革。

通过本研究的深入探讨,旨在为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提供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2. 正文2.1 现有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分析现有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分析: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主要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缺乏实践性教学和跨学科融合。

这种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缺乏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高校艺术设计学科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一)

高校艺术设计学科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一)

高校艺术设计学科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一)内容摘要:艺术设计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随着经济全球化、产品数字化进程的加快,综合性的设计服务市场不断形成,艺术设计教育以往较狭窄、封闭的教育手段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建立一个高效开放的、有机关联的设计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日本的设计教育十分注重对学生跨专业、多学科渗透的交叉教育培养,这对我们探索艺术设计跨专业交叉教育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艺术设计交叉学科跨专业教育一、对艺术设计学科的再认识艺术设计脱胎于艺术创作,缘起于工业生产,是一个紧跟时代潮流、最具创新活力、不断推陈出新的领域。

艺术设计的实践活动随着时代发展而演进,从最初的附属于造物、以装饰美观为主要目的的个体行为,发展到人性化造物、绿色造物的社会行为,进而至今,艺术设计的内容已经从单纯的造物设计扩展到以人类幸福为最高创作宗旨的、协调人们周遭各种关系的综合性创造行为。

艺术设计学科作为艺术设计活动的学术教育体系,理所当然地沿着艺术设计实践的轨迹和趋势而向前发展,其内涵和外延在一个世纪的时光流转中,已然发生了重大变化。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李砚祖教授在2003年曾撰文论述了当代艺术设计的内容,指出今天的艺术设计学科形成了以产品设计、染织服装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为四大主导专业,包括手工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在内的六位一体的设计大系统。

虽然说这种概括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变化,但是一个本质的事实就是,艺术设计几乎涵盖了所有实用艺术,如媒体设计、产品设计、室内装饰设计、环境景观设计、服饰织染设计、工艺品设计等。

这些不同种类的实用艺术,虽然在外观形态的表现上千差万别,但从设计创作的本质上看,它们存在着很多共通点。

首先就其创作语汇而言,它们有着共同的审美观念和表达要素,都是要用造型、色彩、质感这些物性存在创造出具有实用和文化双重价值的产品,以满足大众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其次就其制作流程而言,在工业化大背景下,它们有着共同要考虑的生产、市场、管理、营销、环境、地域文化等外在制约条件与全球化和商业化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 美术与设计版FINE ARTS & DESIGN 2011/05艺术教学与管理艺术院校实践教学的创新探索--跨专业艺术实践教学体系初探——以艺术管理专业为例①张 谦(南京艺术学院 尚美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陈勇军(南京艺术学院 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江苏 南京 210013)[摘 要]本文以艺术管理专业为例,对跨专业艺术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思考与总结。

根据具体的教学实践,分析了跨专业教学与实践融合的双平台教学模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提高跨专业艺术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艺术院校;跨专业;实践教学;教学模式;双师型教师[中图分类号]J2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11)05-0140-04①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2009年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艺术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121).收稿日期:2011-08-01作者简介:张谦(1978-),女,江苏南京人。

南京艺术学院尚美学院讲师,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研究方向:戏剧影视。

实践教学在当今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已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

艺术的实践性特征使得各艺术院校对实践教学更是异常重视。

然而,作为兼跨艺术学与其他学科(如教育学、管理学等)的跨专业艺术学科门类(如艺术教育、艺术管理等),其实践教学又有着完全不同于单科艺术专业的特殊规律。

以艺术管理为例。

作为运用一定的管理技能,为艺术的发展需求提供“服务、协助、帮助”的工作[1],其对艺术管理者自身的艺术专业和管理实践素养均有着极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从业者熟悉乃至精通某种或某类艺术专业,同时还需要具备相应的管理实践技能。

正是艺术管理专业所兼有的艺术与管理专业的跨专业性质,以及艺术型和应用型专业的双重特征,让很多院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得不面对两难之境:1、如何将艺术专业教学与管理实践课程有机结合?2、如何在教学中同时提升艺术专业与管理技能的应用性和有效性?3、如何根据艺术管理的跨专业特性培养及配备合格的师资?以上这些问题,在历届全国艺术管理教育年会上都会引起各院校代表的热议。

显然,只有在教学中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艺术管理专业才会像其他单科艺术类专业一样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南京艺术学院于2002年成立艺术管理系(音乐艺术管理,以下简称艺管系),是全国最早设立艺术管理系科的高校之一。

依靠江苏文化大省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和繁荣兴盛的文化建设优势,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扶持和关心下,艺管系针对以上难题,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了一套从教学到师资建设行之有效的以专业核心价值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跨专业艺术实践教学体系。

以下将以艺术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为例,分析研究跨专业教学与实践融合的双平台教学模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分析提高跨专业艺术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双平台教学模式——跨专业教学与实践的融合艺术学与管理学都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门类。

如果说“艺术”是让人仰望的阳春白雪,相比之下,“管理”就成了混迹于市的下里巴人。

然而,艺术管理专业却偏偏要求学生既能精通艺术的阳春白雪,又要有混迹于市的管理才能。

艺术管理专业的跨专业特征,使得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同时兼顾“艺术”与“管理”——这两类完全不同性质的实践技能——的培养,成了能否达成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

1、跨专业的教学平台——学生主导的实践课程在艺管系办学之初,专业课程设置上主要分为艺术通识类、艺术技能类和管理类课程三大块。

然而,这种艺术与管理两张皮互不相干的课程设置很快就显出了弊端: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艺术技能之后,对管理类课程的学习完全不屑一顾,想当然地认为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实际作用。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效掌握跨专业的技能?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学生是140南京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美术与设计版FINE ARTS & DESIGN 2011/05141艺术教学与管理自我控制的知识建构者,“通过他们自己的心智活动、环境中的体验和社会性互动,建造与重构其周围世界的图式。

”[2]他们所获取的知识和技能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选择、加工和处理而建构起来的统一体。

因此,要让学生切实认知到艺术和管理技能在专业学习中的同等重要性,教学除了为学生提供明确的理论知识,还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帮助他们构建专业认知的环境体验和社会性互动,这个环境既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可以实现相互探讨、合作和知识的共享,从而获得自己对专业的见解。

基于这样的认识,艺管系在每学期的课程里专门安排了“管理实践课”,根据不同年级的课程内容和深度,度身定做了相应的实践内容和考核规范。

这门课程与所有理论课程同步展开,比如,在大二开设的“剧院团管理Ⅰ”上,学生初步了解了剧院团的架构,在实践课上,教师就会安排他们参访部分剧院团,获取直观的认知;而大三学生在“剧院团管理Ⅱ”中所学到的剧院团管理方法,随即就会在系里安排他们深入剧院团实习的过程中得到实践的检验。

正是通过与专业课紧密贴合,循序渐进的“管理实践课”,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看似没有教师的教学,却让学生有了“以实践为师”的主动性;艺术和管理的跨专业技能在各项实践中产生了自然的融合,不需多余的讲解,学生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过程中,全方位、立体直观地认知了艺术管理的跨专业特性和核心价值。

2、跨专业的实践平台——社会主导的校外课堂跨专业的艺术实践课程往往比艺术单科实践具有更大的综合性和应用性。

艺术管理专业实践需要同时兼顾对学生艺术和管理两种技能的培养。

偶尔的一两场演出活动并不能满足专业的综合实践教学需求,因此,有必要为学生打造一个固定的应用性和包容性兼具的跨专业实践平台和教学基地。

可是,学生作为行业生手,很多文化单位都避之不及,不愿主动合作;而艺术管理的实战性又要求学生深入文艺一线去接触、碰撞和学习。

因此,艺管系只能走出艺术象牙塔,根据社会的实际文化需求,以社会为主导为学生搭建这样的实践平台。

近年来,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全面展开,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不断向社区延伸。

社区文化工作量的加大以及工作要求的提高,使得公共文化服务力量明显不足。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正急切需要具有艺术专业知识和创新活力的大学生加入。

而群众文化管理又是艺管系的专业方向之一。

于是,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苏省文化馆副馆长戴珩教授的积极倡议和牵线搭桥下,艺管系与南京市鼓楼区文化馆共同建立了“学生社区文化实践基地”[3]。

艺管系与文化馆根据每届大三学生的课程设置详细制定了社区文化调研、群众文艺组织等实践课题和具体实践计划,双方各配一名指导老师全程督导(具体做法详见下文)。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能动性,院馆双方还尝试建立了一整套考核和奖励机制。

自2004年合作至今的实践平台让艺管系的实践教学与社会文化需求实现了双赢的良性循环。

一方面,学生在社区文化一线的环境中系统掌握了许多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综合操作技能,确立了对自我和专业的交互认知;另一方面,学生的艺术专业知识和技能也为社区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

正是这样一套分别由学生和社会主导的跨专业教学和实践双平台教学模式,让艺管专业的实践教学同时兼顾了艺术和管理两种技能的培养,也稳固构建了一个学校实践教学与社会实际效益双赢的应用型实践平台。

二、多样化教学方法——跨专业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艺术类单科(如器乐、声乐、绘画等)实践比较注重专业技能的操练,而跨专业艺术学科的实践教学则更注重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某一种或某一类艺术专业技能,更需要融会贯通地运用艺术专业知识、经济、社会、心理、环境等综合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完成综合性任务。

这既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是对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的考验。

单一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适应综合型实践教学,也无法满足学生主体的多样化需求。

因此采用能有效调动学生主体学习意识,又能适应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无疑是跨专业艺术实践教学成败的关键。

1、“社区文化艺术节”——以自我教育为目标的现场教学艺术管理专业需要学生能够运用艺术专业技能,结合管理、经济、社会、心理等综合知识,“为艺术家和观众达成一个具有美感的契约,使最多的人能从艺术中得到最大的满足和收获。

”[4]而这个“契约”的达成,必定是一个兼涉艺术和管理等多方面知识技能的动态过程。

艺术管理实践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实战中独立完成,进而掌握这个动态规律。

“自我教育”理论的开创者,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5]课堂上的知识只有在实践中被学生亲自体验与证明,才能内化为他们的职业信念与操守。

因此,为学生搭建南京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 美术与设计版FINE ARTS & DESIGN 2011/05艺术教学与管理一个逼真有效的实战平台,并促使他们在其中实现“知识内化”的过程就显得十分必要。

作为2002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的“全国文化先进区”,南京市鼓楼区一年一度的“激情鼓楼”社区文化艺术节不仅是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品牌,更是培养艺管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的社会大课堂。

既然他们早晚是要走向社会、接受现实的检验,那何妨让他们在“课堂”上就经历一次实战呢?只是这个“课堂”设在了文化艺术节的现场。

除了专业教师,艺管系特聘了文化馆夏文飚馆长作为指导老师,共同进行现场教学。

在准备阶段,专业教师结合“群众文化管理”专业课对学生进行社区文化的理论讲解,同时在文化馆指导老师带领下,学生实地参观,深入了解鼓楼区社区文化的发展现状。

课内课外的双向互动为学生下面的实践做好了充分的知识和心理准备。

活动正式启动以后,若干个实践小组分别按照系里和文化馆制定的周密计划,在各组正副组长的带领下,分步参与组织策划文艺活动3-4场,并独立完成一项文化主题调研活动。

活动期间,教师与指导老师会根据学生遇到的实际困难和疑问,适时进行现场指导与讲解,在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性的基础上,深化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认知。

整个活动结束以后,系里和文化馆将共同组织一场报告会,各个实践小组将撰写一份不少于4000字的实践总结报告,以自制影像和图文的方式,对本组的活动进行自我总结,教师与参与的指导老师将对各组的实践进行点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